高校节水型高校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节水型高校实施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严格计划用水
严格执行《计划用水管理办法》,XXXXX局严格按照规定申请、核定、调整和下达取水计划,向各州管取水户下达了《2021年度取水计划的批复》,同意XX省XX县XXX电业发展有限公司等13家取水户2021年度取水总量884432.09万立方米,其中,发电用水84432.09万立方米(水电用水不计用水总量)。
开展取用水年度统计工作。根据水利部的统一部署安排,开展XX州用水统计调查工作,根据前期摸排调查,录入的取水用户自行在水利部政务服务网上注册账号填报取用水信息。正在组织取用水户填报1-2季度用水量。
对XX州2020年国家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在的取水单位超许可取水问题,及时将问题清单反馈至各县市水利部门和取水许可单位,按照整改措施督促各单位及时进行整改,已完成4项整改,剩余7项正在按照要求进行整改。
2.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完成XX州2020年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自查,2020年全州用水总量4.0308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0.4562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36.1立方米(当年价),较2015年下降55.8%(当年价)。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2.6立方米(当年价),较2015年下降59.2%(当年价)。。
对XX水利委员会关于XXX大河边断面最小下泄流量不达标情况的通报,我局下发了《关于督办大河边达标泄放生态流量的函》,要求XX县水利局和XXXXX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大河边电站立即进行整改,对整改情况进行了复核,并以《XXXXXX局关于唐崖河大河边电站生态流量泄放情况的整改报告》向XX省水利厅。
二、节约用水管理
根据《XX州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完成了我州年取水量50万立方米及以上的所有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单位及具有管理机构的大型、5万亩以上重点中型灌区州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目录建立工作。
为深入贯彻“节水优先”治水方针,根据《水利部关于开展水利行业节水机关建设工作的通知》(水节约〔2019〕92号)精神和《湖北省水利行业节水机关建设实施方案》(鄂水利函〔2019〕142号),我局对XX市水利局等6家水利行业节水机关建设情况进行了复核验收并进行公示,认定XX市水利局等6家单位达到水利行业节水机关标准,并将我州水利行业节水机关建设成果上报XX省水利厅。
严格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实施方案,按照《XX州节水行动方案》部署,XX市作为21年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县市,将建成并验收,按照批复的《XX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我局对其建设情况进行技术和业务指导,确保2021年度完成建设并顺利通过验收。对接湖北省XX学院,积极促成该学院作为XX州2021年度节水型高校建设。
三、环保督查整改
我局共承担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共17项,目前已完成15项整改任务,并向州整改攻坚指挥部提交了相关材料,达到序时进度2项;我局承担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及专项督察整改任务共6项,已完成2项,达到序时进度4项;我局承担第一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共11项,已完成9项,达到序时进度2项。按照州推进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指挥部的工作要求,分别报送了第一、二季度的整改进度情况。
针对省第三环保督查组通报我州“退出类”小水电清理整改中存在的问题,召开了小水电清理整改督察整改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我州小水电清理整改存在的问题;局党组书记、局长XX,副局长XX、XX,先后赴XX、XX等地现场对小水电清理整改进行督办,推动了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
篇2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和全会以及市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大力开展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健全完善法规政策体系,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机制,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主要目标。“”期间,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政策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推广服务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大幅度提高资源特别是重点行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建成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工业(农业)园区和企业集群,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末降低20%,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水耗比“”末降低30%,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95%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8%以上(其中危险废物处置率达10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
(三)工作重点。一是以产业为依托,突出抓好钢铁、电力、化工、建材、机械、轻工等资源密集型行业的结构调整,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节约降耗,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二是以项目为载体,充实完善“1346”行动计划,谋划并组织实施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三是以技术进步为支撑,加大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力度,不断完善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四是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各种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五是认真抓好示范试点,建成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工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建设任务
(四)循环型企业建设。
以加大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约降耗力度为重点,加快技术进步,突出主导产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在企业内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把节能列为企业技术改造的重点,逐步使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采用关键链接技术,改进工艺体系,逐步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和副产物及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有条件的企业应当积极开展能源、水资源的梯级利用。对产品采用易回收利用、易处置或者在环境中易降解的包装,减少包装材料的过度使用和包装性废物的产生。
(五)循环型产业园区建设。
1、鼓励各类产业园区通过共享资源、延长产业链进行招商引资,形成集聚效应,节约资源,提高竞争力。产业园区内企业(生产单元)之间要逐步实现废物和副产物的互相利用、能量和水的梯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形成企业或产业之间的生态工业(农业)网络,努力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物排放的最小化。
2、工业园区和企业集聚区应当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进行规划和建设,进入区内的企业应当符合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新规划工业区要以城区化工企业搬迁为契机,建设煤盐一体化工程,以氯碱集团、四方集团等骨干企业为核心规划建设化工园区,推动园内资源循环利用。现有的工业区和企业集聚区要按照工业生态学理论,结合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调整,引导企业之间整合,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形成企业(产业)之间的物质循环利用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换代,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和环境效益。
3、农业标准化基地(龙头企业)要从本地资源优势出发,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实行节水灌溉。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畜牧业养殖小区污染问题。开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产品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六)资源循环型社会建设。
1、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积极培育绿色市场体系,鼓励绿色消费,抵制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
2、政府机构要带头节约,在采购办公用品时,应当优先采购节能、节水和资源再生利用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办公用品。
3、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工程,逐步扩大中水在城市景观用水、都市农业花卉苗木灌溉、市政环卫、洗车和工业冷却用水中的使用比例。积极开展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利用研究,适时启动污泥处置工程建设。
4、大力推广农村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沼气综合利用等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消除污水灌溉、畜禽养殖、使用农药和化肥所造成的面源污染,发展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改善农产品质量,逐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大力发展“四节一环保”(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环保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积极推进国家级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产业化基地建设。推广新型墙体材料,严格执行城市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率要达到50%。
6、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和集中处置设施,提高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资源化水平。加强城市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废旧物资回收、再生利用企业的发展,提高社会再生资源利用率。
三、建立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
(七)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指导。
各级政府、各部门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城市(镇)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积极组织有关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题研究,组织编制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以及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等专项推进计划。
逐步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统计核算制度。有关部门要根据国家、省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实际,研究建立我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尽快完善与循环经济相关的统计核算制度,加强对循环经济主要指标的分析。根据《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方案》,编制全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具体推进计划,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上述相关指标将根据“”规划作相应调整)。
(八)促进科技创新和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充分发挥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加快循环经济相关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推广示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逐步提高循环经济技术开发水平和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手开展循环经济相关研究,建立循环经济孵化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循环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追踪并学习先进理论和科技,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引进循环经济核心技术。以解决我市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标志性和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行业、企业组织推广应用。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平台,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作用,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九)积极开展示范试点工作。
1、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试点。根据企业自愿、政府引导的原则,在钢铁、电力、化工、建材、机械、轻工等行业,分期分批选择部分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力争试点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
2、开展循环经济园区试点。在开发区、工业园区和新建工业基地中,分期分批选择开展循环经济试点。试点园区要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提高资源产出效率。
3、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分期分批选择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区域(实体)开展循环经济试点。一家一户型试点的重点是建立沼气-家用能源-有机肥-生态农业等生态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生产基地型试点的重点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实现生态农业商品的成片开发,提高土地产出率。生态环境保护型试点的重点是开展农作物秸秆及其他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试点。
4、开展废弃资源循环利用试点。以生活垃圾、特种废旧物资和城市中水回收利用为重点,分期分批选择部分从事废旧资源回收、加工和利用的企事业单位开展试点。
各县、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以上各项试点工作,并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列入试点名单的项目单位要编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十)政策扶持
各级政府及其投资主管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要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采取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予以支持。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循环经济推动、重大项目的补助等。市经贸、农业、建设、国土、规划、环保、水利、科技等部门要对口扶持循环经济项目建设,积极主动争取国家、省里给予更多的政策、项目支持和资金投入,促进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要列入市“1346”行动计划,优先推荐国家国债资金的支持,优先推荐利用国外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其他各种国际组织开展的合作。税务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综合利用资源,推行循环经济模式,企业购置循环经济综合利用专用设备和专有技术的,经相关部门认定后,按当年实际完成投资额的10%予补助。
四、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领导
篇3
一、发展回顾
“*”期间,全市上下紧紧把握新一轮发展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高起点修编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高标准实施了城市建设的“十大工程”,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城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城市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
(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着。
1.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交通条件显着改善。新增道路面积1860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主次干路350公里,建设桥涵44座,其中大型立交6座,完成了2300余条背街小巷的整治,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15.8平方米。经十路综合改造、顺河高架路北延、经一路、济洛路、绕城高速公路等30多项重点工程相继竣工,其中经十路道路与环境建设工程获“鲁班奖”,是*市市政工程首次获此殊荣。坚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在经十路、经一路、济泺路、工业南路等道路改造的同时建设了近40公里的公交专用道。开展了快速公交网络规划研究,制定了北园大街等快速路及快速公交建设规划。加大公交车辆投资力度,到“*”末,公交运营线路达127条,公交车达3500标台,万人拥有公交车12.9标台。加强和完善“道路区域控制系统”和“道路定向智能交通决策系统”的建设,城市交通监测和管理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2.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初步形成功能完备的园林绿地系统。实施植物园、环城公园、玉绣河综合整治及趵突泉公园扩建工程,建成燕山健身广场。加快风景园林建设,实施了英雄山风景名胜区二期、三期等工程。高标准完成经十路、经一路等道路绿化工程。进行了小清河、黄河防护林带建设,加强单位庭院、小区和近郊荒山绿化。加强名泉保护,实现泉水正常降水条件下全年喷涌。新增绿地面积1479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了39.6%、33.8%和9平方米,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3.加强环境卫生工作,城市环卫水平不断提高。城市道路保洁机扫率达50%,全市建成公厕412座,拥有环卫专用车辆238辆,积极推行垃圾袋装收集、密闭转运,垃圾密闭运输率达78%,垃圾处理规模达2000吨炖日,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1.6%,逐步形成开放式环卫作业服务市场,初步实现道路保洁由行业管理到契约管理模式的转变。落实完善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环卫管理体制。
4.合理开发和利用水源,城市供水体系逐步完善。鹊华、玉清水厂建成投产,形成了以黄河水为主的地表水供水体系,供水能力进一步加强,自来水年供水量达2.6亿吨。加强了水源地、南部山区水源直接补给区和间接补给区的保护。
5.加强城市雨、污水体系建设,污水处理能力显着提高。水质净化一厂和二厂的配套污水管网系统基本形成,水质净化二厂竣工并投入使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54.5%。市区11座立交雨水泵站进行全面改造,对广场东沟及广场西沟等70公里河道进行了综合整治,防洪、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6.加强供热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坚持以热电联产为主、区域热源厂为辅的供热方式,大力发展集中和联片供热。完善了与热源厂配套的高温热水换热站及管网建设,实现分区联网供热。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420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46%。7.加快城市燃气工程建设。引进中原油田天然气,并与液化石油气管网联网,燃气气化率达97%,管道气化率达41%。
(二)建设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实行规范管理,创新运行机制。成立了以市长任总指挥、有关副市长任副总指挥、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总指挥部,下设城区、东区、西区三个大区指挥部,形成了统一指挥、权责明确、组织严密、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指挥体系。建立城市建设项目集中审批制度,通过一门受理,并行运转,集体会审,限时办结,规范了审批行为,方便了建设单位,提高了服务效率。按照市场规律和现代工程管理要求,建立了项目法人制、项目管理制、项目策划制、专家评审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政府采购制、财务核算和工程审计制,全过程加强了重点工程管理。建立政府资金监管制度,审查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投入产出方案,监管资金财务运行,为重点工程建设实现自求平衡提供制度保障。
(三)投融资体系不断完善。进一步强化经营城市理念,提出了建设资金“自求平衡、滚动发展、良性循环”的目标,基本确立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融资格局。加大了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的作用明显增强。出台了《*市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办法》和供热、供水、供气、公交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细则,全面放开市政公用市场,多元化融资程度明显提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以经营权招商、项目合作招商、合作建设等运作思路,实行市场运作,拓展融资渠道,吸引了一批社会资金投向城市建设。
(四)存在问题。“*”期间,市政基础设施取得了显着成绩,但也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承载能力相对不足,部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仍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二是市政基础设施区域建设发展不平衡,旧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需进一步提升,新开发地区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还很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加强统筹建设。三是市政基础设施水平不高,结构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提高运行效率。四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不尽健全,投资主体相对单一,鼓励机制和法规政策不够完善。与国内同类城市比较,*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仍处于中等水平。
二、发展环境
“*”时期,是*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站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市政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柱,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优势与机遇。“*”时期,*处于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期,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给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一是“一城两区”的城市空间布局拉开了城市发展大框架,旧城功能和环境不断提升,新区建设向东西两翼展开,这均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2009年第*全运会的举办,将为城市建设带来重大历史性发展机遇,奥体、政务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的启动,为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带来了良好契机。三是京沪高速铁路*新客站的建设给*乃至周边地区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将带动全市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重点片区的发展。四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段小清河的综合建设,将形成沿小清河集防洪灌溉、旅游观光、娱乐休闲、商贸服务为一体的绿色景观长廊和服务业发展带。
(二)挑战和压力。一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机动车辆迅速增长,城市河流水体质量日益恶化,城市垃圾不断增加,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受土地、水、天燃气等资源的约束,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更加艰巨。二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民群众对道路交通、园林生态、环境卫生、城市供热、燃气等生活设施的要求日益提高,使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完善的任务更加繁重。三是随着新一轮城市规划的实施,东、西部城区的加快发展,统筹考虑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均衡区域发展水平的任务艰巨。
三、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设新泉城,实现新跨越”为目标,以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统筹发展为出发点,按照“新区开发、老城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坚持“四高”方针,加快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网络,优化结构配置,提高市政基础设施水平,为建设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独特自然风貌、浓郁现代化气息的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规划原则。
1.以总体规划为依据,与其他规划相结合。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建设部《建设事业“*”规划纲要》、《*省建设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市建设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依据,与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及相关行业规划相协调。
2.重点突出,统筹兼顾。以城市远期发展战略为指导,协调近、远期利益,明确近期发展目标,突出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统筹旧城提升与新区开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进区域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享,合理并相对集中布设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提高配套建设水平。
3.以人为本,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以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适度开发资源,节约资源,建立有利于资源统一调配与合理开发的约束机制,科学合理地规划各类市政基础设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4.适度超前,适应发展。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周期长,应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建设适度超前,既满足当前需要,又适应未来几年的发展需求,不断增强城市的承载、聚集和辐射作用,引导城市发展。
5.优化结构,提高效率。调整和优化市政基础设施网络结构,合理确定各类市政基础设施的规模,科学优化布局,形成规模合理、等级有序、联系密切的市政基础设施网络,充分发挥市政基础设施的作用,提高使用效率。
6.建管结合,利于管理。建设中要统筹考虑管理和维护问题,做到建管结合,保证市政基础设施持久稳定发挥效能。合理划分市、区、街、居的管理职责,完善管理标准和技术规范,继续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提高城市管理绩效。
(三)发展目标。按照“一城两区”的中心城布局,配套建设市政基础设施。积极向东西两翼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建设城市新区。疏解旧城区,提升其功能和环境。严格控制城市建设向南部山区蔓延扩展,保护南部山区生态功能区。到2010年,中心城建设用地面积达330平方公里,人口达340万,初步形成“一城两区”东西两翼带状发展的空间结构。
主城区东部以举办第*全运会为契机,以奥体、政务中心建设为重点,带动燕山新区的建设,推进王舍人片区和贤文片区的开发。主城区西部发挥京沪高速铁路*新客站建设的优势,推进腊山新区的建设,重点加快张庄机场片区的开发建设。
东部城区加快推进出口加工区、孙村工业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唐冶新城、郭店物流园区建设,推进彩石高教集中区建设,同步配套建设生活服务设施,在唐冶新城初步形成功能完善的公共中心。
西部城区加快崮山片区建设,完善相应市政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在崮山片区北部形成西部城区公共中心。逐步改造长清旧城,沿经十西路两侧逐步推进经济开发区建设。
按照实施“沿经十路、沿铁路线、沿小清河、沿黄河”的“四沿”带动战略的要求,配合以线带点加快重点片区建设的步伐,积极推进经十路、铁路城区路段沿线的开发建设,推进小清河*段综合改造工程,加快跨黄河交通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为北跨奠定基础。建设西二环跨河大桥,积极推进鹊山龙湖的建设。围绕重点片区建设同步配套道路交通、供排水、供热、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1.道路交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路网及交通设施建设。初步形成100公里快速公交网络,万人拥有公交车达13.25标台,建设改造快速路60公里,主次干道170公里,人均道路用地面积达到17平方米,建立交通管理数据中心和指挥调度中心,完善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公共停车泊位占机动车保有量的15%,路外公共停车泊位与路内公共停车泊位的分配比例为3∶1。
2.园林绿地。加强园林绿地重点工程建设,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到2010年,中心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力争分别达43%、38%和11平方米,主城区人均公共绿地达10平方米,东部城区和西部城区人均公共绿地达12平方米以上。建成绿地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突出,生态环境良好的园林城市。
3.环境卫生。推进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逐步达到生活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到2010年,生活垃圾密闭运输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城市主次干道机械化冲洗率、清扫率分别达60%,完成对原有各类垃圾楼(台)的改造,新建、改建的垃圾转运站全部采用压缩式。完成对原有旱厕和三类公厕的改造,主次干道、繁华区域等地新建公厕(移动公厕除外)全部达到二类以上标准。
4.供水节水。优化水资源配置,逐步实现居民生活使用优质地下水、工业生产使用地表水的目标。配合国家搞好南水北调东线*段工程,进一步增加地表水水源。建设国庄等水厂。完善供水管网系统,提高联网供水可靠程度。加强漏损管网改造,管网漏失率控制在15%以内。加强制水工艺改造,提高供水水质。加快泉水先观后用工作的研究和实施。强化节水措施,建设节水型城市,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到2010年,新建建筑节水器具普及率达100%,城市万元GDP新水量小于14立方米,再生水利用达28万立方米炖日,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0%。
5.排水防洪。污水处理能力显着增强,雨水排放更加通畅,基本建成完善的城市排水和防洪除涝体系。坚持污水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实现污水总处理能力90万立方米炖日,污水处理率达75%,污水回用率达30%。加强雨水综合利用研究,力争建设3~5个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小区。对10条河道进行包括截污、清淤、滨河园林景观建设在内的综合治理,提高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增强城市抗灾能力。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对小清河*段进行综合改造,实现防洪、景观、引水补源、截污及通航等目标,对小清河以北地区的排水体系进行统一规划建设,解决防洪排涝问题。
6.供热系统。加强对集中供热系统的技术改造,以多热源环状热水网替代分散的蒸汽管网为方向,逐步改造现有管网,节能降耗。坚持以煤为主,其他能源为辅的供热用能结构。加快热源点建设,努力提高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到2010年,敷设热水管道170公里,集中供热普及率达50%。
7.燃气系统。完善各气源接收门站和调压站点建设,形成以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焦炉煤气等气源为辅的供气格局,到2010年,天然气年用量达6亿立方米,燃气气化率达98%,全市管道燃气用户增长到60万户,敷设燃气干线管道1000公里,管道气化率达60%。
四、主要任务
(一)努力构筑“安全、便捷、高效、生态、多元”的一体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特别要发展大运量的快速公交系统,加快公交枢纽建设,完善智能交通系统,规划建设公共停车系统,引导城市形成合理的道路交通网络。
1.公交系统。从服务人口、客流需求和服务标准出发,构造不同等级的公交线路,形成功能层次分明、适合于多样化需求的公交网络,建立以大运量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多种交通方式互相衔接、配合的“快速、方便、舒适、低污”的公共交通体系。公交车达4500标台。重点在北园大街-工业北路、工业南路、经十路、刘长山路西延、大纬二路、二环东路和历山路等道路上,形成快速公交网络100公里。新建北园大街快速公交线,通过小规模工程实施改善经七路和纬二路,通过对经十路、经一路、舜耕路和经四路的线路优化等方式初步形成快速公交网络,增加公交快线。依托综合交通枢纽—长途汽车站,在北园大街上建设黄岗路、济洛路、历山路和二环东路公交换乘枢纽,实现客流集散、车辆临时停靠、车辆服务等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加大公交场站设施的土地投入和建设力度,力争达到车、场规模配套的目标。加快奥体、政务中心和汉峪居住区、唐冶新城、高新新区、高校科技园区等重点区域的公交线路建设。
从公共交通管理、公共交通信息、公交需求响应和公交运营安全4个方面对*市公共交通信息的应用进行研究,尽快完善交通信息网络及公共交通出行计划信息中心硬件和软件配置,加强公共交通的监控和调度。
控制轨道交通走廊和建设用地,进行轨道交通专题研究和前期准备工作,配合资金状况为轨道交通的建设做好准备,适时启动轨道交通建设。
到20*年底,*市城区8000辆出租车全部安装GPS车载终端,建立出租车GPS定位及防盗系统。在主要客流集散点设立出租车泊车候客点20个,泊车位200个,初步建成以候客待租及电招约车为主的中心调度系统,加强出租车在道路上的使用管理,减少出租车占道时间,避免出租车对其他车辆尤其是公交车辆的干扰。到2010年出租车空驶率(无效里程率)控制在35%以内,全部出租车实现多元动力结构节能配置,达到欧2以上排放标准,其中50%以上车辆达到欧3排放标准。
2.道路网络。以举办第*全运会和京沪高速铁路*新客站建设为契机,通过快速路和主干路,强化东部城区、西部城区与主城区之间的交通联系。
主城区改造、完善北园大街、工业北路、二环东路、二环西路,新建顺河街高架南延,形成快速路系统。胶济铁路以北,以加强次干路建设为主。改造清河北路、黄岗路等主干路,建设和完善无影山西路、生产路北延、水屯路北延、师范路、标山南路东延、三孔桥街等次干路,解决次干路密度偏低的局面。经十路以南地区建设和改造腊山北路、腊山河路、舜耕路南段、经十一路、建辛路、文化(东、西)路、浆水泉路等,完善路网结构。
建设和改造济微路、经十西路、刘长山路西延、贤文路、花园东路、港西路、刘志远路、孙村西路等主干路,加强东、西部城区和主城区的联系。
配合奥体、政务中心建设,配套建设体育路南延、舜华路南延、茂陵*路等道路。配合京沪高速铁路*新客站建设完善该区域的路网。
配合城市主次干路建设,以各区建设为主,对中心城约200公里道路进行综合整治,打通支路,满通的有效集散,逐步解决交通不畅问题。
3.智能交通。到2010年,初步完成“两个中心,四个平台”的系统建设,即建立交通管理数据中心和交通指挥调度辅助中心。完善智能交通系统管理平台,建设交通管理对外信息平台,完善交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交通系统综合信息平台。
在二环路及东部城区各主干路上实现基本监控,确保为第*全运会服务的各路段的监控功能。新建西部城区、东部城区及快速公交系统控制中心。组建交通警卫及大型文体活动无线指挥调度系统。开发完善适合省会交通管理特勤工作实际的应用系统。完成北园大街、顺河高架及二环东路近30处进出口的信号系统控制的布设,完成近250处交通信号系统控制点布设。路通信号系统控制覆盖中心城,对全市的地理信息数据实行统一管理和服务。在数字集群系统满足公安覆盖要求的条件下,完成从模拟集群系统向数字集群系统转网等项目的建设、应用。
4.停车系统。结合机动车保有量和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状况,停车场的建设重点在旧城、东部城区、西部城区中心、城市交通出入口及交通枢纽附近区域。统筹考虑停车需求地点分布及现状,因地制宜,分散布置。非机动车需要的泊位数,可以作为规划预留空地控制,为将来建设停车场提供方便。
(1)交通出入口停车场。城市交通出入口处停车场的主要功能是为外来车辆和少数过境车辆提供停车服务。规划交通出入口停车泊位共计1350个,约占过境车辆总量的7.1%。在城区东南方向设置两个大型停车场,停车规模均为300个泊位。在大桥路附近安排一个停车泊位为350个的停车场,以满足路经黄河大桥的车辆停放需要。考虑东北两个高速公路入口,在王舍人镇东设置250个车位的停车场一个,并在高新区东部设置一个规模为150个泊位的停车场作为补充。
(2)交通枢纽停车场。为适应发展的需要,在中心城各主要交通枢纽建设停车场。在火车站建200个泊位的停车场。依据公路运输场站规划,在天桥客运中心站规划150个泊位停车场1处,在客运总站、客运西站、七里山客运站、历城(甸柳)客运站各设置100个泊位停车场1处;在甸柳庄货运站、殷家林货运站、东沙王庄货运站分别设置80个泊位停车场1处。城市交通枢纽规划停车泊位总计为1390个,停车面积4.17万平方米。
(3)旧城停车场。依据总体规划和停车需求预测,在泉城路、大明湖、泉城公园、省立医院、齐鲁医院等地点和区域设置大型立体停车场共30个,共计泊位4180个,停车面积12.54万平方米。停车场类型结合周围建筑确定,修建地下停车场或立体停车楼。(4)其他区域停车场。为满足各分区区域间交通的停车需求,在*旧城周边地带和东、西部城区中心位置规划停车场。停车场以大型(100个停车泊位以上)为主,对进入旧城的车辆有进一步的截流作用,其位置选择充分考虑客流集散中心,以方便乘客换乘。东、西部城区中心内的停车场兼有为区内停车服务的作用。规划在洛口、无影山、七里山、清河、解放路、英雄山、王官庄、段店、王舍人镇、贤文庄、大金庄等地点设置停车场,停车泊位总计5320个,停车面积15.96万平方米。
(二)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努力方向,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人居环境。增加绿地总量,改善公共绿地布局。主城区以恢复和强化泉城特色风貌,改善和提升主城区生态环境为重点,东、西部城区以建设绿地广场与利用风景林地建设公园为重点,使*市成为绿地分布合理、植物多样、生态环境良好的园林城市。
1.公共绿地。
(1)公园绿地。规划增加公园面积1119.4公顷。完成大明湖公园、五龙潭公园、环城公园等公园改建、扩建任务,通过改、扩建,增加公共绿地面积约121.5公顷。为改善市级综合性公园分布失衡状态,建设西郊森林公园、西部城区东风湖公园、东42公园、高65公园、峨眉山公园、幸福寺公园、清南公园等7个市级综合性公园,增加公共绿地面积约395.5公顷。完善五顶茂岭山公园、砚池山公园、青龙山公园、药山公园、北马鞍山公园、峨眉山公园和大王山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区级综合性公园。各区至少新建一个区级综合性公园,力争规划建设完成历下区母牛山公园、市中区郎茂山公园、天桥区药山湿地公园、鹊山公园、槐荫区腊山公园、围子山公园、大学科技园区团山公园、燕园公园、长清区文昌山公园、东区武将山公园、杨家河公园等区级综合性公园。增加公共绿地面积约603.2公顷。
(2)街道小游园、广场绿地。建成区力争达到500米半径范围内有3000平方米以上的街道小游园,到2010年,力争全市公共绿地面积增加439公顷。
绿地广场。在主城区规划建设大舜广场(共青团路普利门绿地广场)、市府东侧绿地广场、省委绿地广场、解放阁绿地广场、王舍人片区广场、燕山新区广场、贤文片区广场、腊山片区广场;在西部城区崮山片区、文昌片区、平安片区各建设一处绿地广场;在东部城区孙村、郭店、彩石片区各建设一处绿地广场。通过广场绿地建设增加公共绿地面积约150公顷。结合片区改造,按国家规范建设居住区公园和小游园,力争增加公共绿地面积100公顷。
道路绿地。结合道路建设、立交桥建设,规划建设街旁游园、立交桥广场绿地。在主要路口、节点规划建设两个以上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的街头绿地,重点在快速路系统(北园大街、二环东路、二环西路)和花园东路等主次干道路口、节点建设绿地,力争建设50处街旁游园,增加公共绿地80公顷。高水平建设腊山文化广场、北园美食广场、北全福立交广场共计面积为59公顷的立交桥绿地。
滨河游园。对兴济河(南外环至辛西路)、工商河(东岸自成丰桥至制革街)、西泺河(两岸截污)、东泺河(经一路至北园路)、护城河(明湖路北侧)、柳行头河(历山路东侧自胸腔医院至北园)、窑头大沟及大辛河等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时,两侧建设至少各10米绿化带。结合小清河建设,在河道两侧建设30米绿化带。在居民集中地段创造条件建设30处以上滨河游园。
2.附属绿地。
(1)道路绿化。完成二环路两侧各15-30米、经十西路两侧各20米绿化,在花园东路、清河北路、黄岗路、贤文路、刘志远路、腊山北路、港西路、孙村西路、和平路、刘长山路西延、无影山路、纬十二路、建辛路等市区主干道改造时,力争两侧各建设5-10米(有条件的道路20米)绿化带。东部城区、西部城区主要道路绿化要按国家规范建设,红线宽度大于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低于30%,红线宽度在40-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低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低于20%。完成国道104线、102线、220线、省道103线、大桥路、济齐路绿化,城区段道路两侧形成各15-30米宽的绿化带。在城郊结合部四周要建设面积1公顷以上的城郊片林绿地。
(2)居住区及庭院绿化。开展庭院、小区绿化达标活动。结合环境综合整治,拆除单位庭院、居住小区内和街巷破旧违章建筑,力争使市区绝大多数庭院、小区基本达到旧城改造绿地率不得低于25%的国家绿地指标要求,所有新建小区严格按照国家园林城市新建小区不得低于35%的绿地指标进行绿化建设。增加绿地面积260公顷。
开展创建绿化先进单位、花园式庭院(小区)的活动。落实市区门前绿化责任制,实施拆墙透绿和垂直绿化工作。通过办事处、居委会组织开展社区市民植树绿化活动,改善居住区绿化环境。
3.城郊绿地。
(1)风景名胜区。完成对全市风景名胜资源的系统调查和评价,力争再建设9个市(县)级风景名胜区,使风景名胜区体系更科学、完善、健全、合理,形成省、市、区三级管理体系。完成大明湖风景名胜区扩建,力争完成千佛山风景名胜区、龙洞风景名胜区、英雄山风景名胜区等重点景区的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好神洲生态乐园,近期完成组成部分之一的植物园建设。
(2)防护林带。在济钢总厂、*炼油厂、黄台电厂、*化工厂、山水集团等污染严重的大企业厂区周围建设50—150米宽的工业防护林带。在小清河现有林带基础上继续完善,保证沿线两侧各形成30米连续的防护林带。
在城区段铁路(24公里)沿线两侧分别建成10—15米宽的铁路防护林带。郊外铁路和公路沿线两侧建成30—50米宽防护林带。
市区北部全面启动以防风固沙为主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在鹊山龙湖、玉清湖水库周围建成乔、灌、草与经济林相结合,宽250米的绿化带。沿黄河两岸每侧建设宽100-300米绿化带。北绕城高速公路两侧要建30-50米宽绿化带。
(3)绿色隔离带。建设中心城区、主城区与东、西部城区间的绿色隔离带。在西部城区与主城区之间,结合地下水源涵养,划定玉符河两侧宽约3000-5000米为城市绿色隔离带。在东部城区与主城区之间,划定绕城高速公路东环线两侧宽约500~1000米的城市绿色隔离带。根据实际情况在中心城内大辛河、玉符河、巨野河、北大沙河两侧建设50-1000米宽绿化带,在兴济河、汉峪沟、羊头峪、窑头大沟、刘公河等两侧城市建设侵占严重区域争取建设10-15米绿化带,形成导入郊外新鲜空气的微风通道。在划定的城市绿色隔离带内建设用地控制在10%以内,只可进行游憩和农林类型的绿色产业建设。
(4)山林绿化。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大力开展以近郊山林绿化为主的城市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完成经十东路、二环路、国道104线、220线和省道103线等道路两侧的26座489公顷近郊可视荒山绿化,具备条件的尽快建成山林公园,加快城郊一体绿化进程。
4.名泉保护。以“突出泉城特色,恢复泉水常年喷涌”为目标,做好泉源、泉脉和泉文化的保护与研究。一是实施南部山区泉水涵养地的植被保护和恢复工作。二是做好玉符河人工补源工程和锦绣川水库引水保泉工程。三是保护好泉脉,避免城市建设对地下泉脉造成破坏,尤其做好4大泉群泉脉区域的保护工作。
实施古城区王府池—曲水亭—百花洲地段名泉保护整治工程。疏浚泉池泉渠,搞好名泉景观设计,重现“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泉城风貌。对新评定的72名泉进行保护整修,刻立名泉碑,为*泉水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三)加强环卫公共设施建设,促进环境卫生产业化发展。以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发展方向。实现对道路的全覆盖保洁,不断提高道路保洁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1.垃圾处理。拟在济阳县崔寨镇境内建设*市第二生活垃圾处理厂,建设规模为3000吨炖日,工艺拟采用焚烧发电(或热电联供),项目总投资约9.2亿元,占地约250—300亩。
完善环境卫生法规体系,出台《*市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建立和完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按照“补偿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成本,合理盈利”的原则,制定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健全收费体制,完善收费渠道,促进环境卫生产业化发展。
2.道路保洁。到2010年,城市建成区道路保洁面积约2700万平方米,逐步实现以机械化保洁为主,人工保洁为辅的作业模式,道路保洁率达到100%。新增大型生活垃圾转运车45辆(10T炖辆以上),更新、增购各类环卫专用车辆203辆。主次道路机扫、冲洗率分别达到60%,降低扬尘污染。新建加水口43处。
3.环卫设施。在新改建重要道路节点、车站、广场、公园绿地、居民小区、公共商业建筑、加油(气)站时,一体化配套建设环卫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到2010年,完成对原有三类公厕和旱厕的改造,因地制宜,新建、补建各类公厕(含移动公厕、单位内部对外开放公厕)110座,主次干道、繁华区域等城市公厕建设(移动公厕除外)全部达到二类以上标准。建设一处大型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规模3000吨炖日,占地面积约120亩,完成对原有各类垃圾楼(台)及非压缩式垃圾箱的改造,全部采用压缩式垃圾箱。更新、增设废物箱(果皮箱)12000个。
(四)节约用水、合理用水,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整合优化水资源配置、实施大分质供水,在节水保泉的前提下,研究适宜的优质泉水供给方式,规划开发和合理使用优质地下水资源,用地表水转换工业用地下水,全面提高饮用水水质。优化供水调度,改善供水服务,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形成应急保障管理机制。
1.水源开发。统筹水资源,地下水主要用于西部城区、主城区经十路以北和小清河以南、东部城区居民生活用水;卧虎山和锦绣川水库地表水主要用于南部高地势地区居民、企事业单位用水;黄河水主要用于中心城区工业用水。通过综合平衡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使之形成互补机制,形成*用水的良性循环。
(1)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规划开发济西浅层地下水源,形成20万立方米炖日的规模,通过南水北调小清河管涵输送,向二环东路以东用户供水。开发利用济西深层地下水源,实施济西二期水源地开发工程,送入西部城区和主城区供水管网,让更多的泉城市民喝上优质地下水。规划在巴漏河冲积扇富水区建水源地,形成10万立方米炖日的供水规模,为东部城区供地下水。加快泉水“先观后用”研究。商业化包装泉水,打造泉水名牌。
(2)地表水。南郊卧虎山水库和锦绣川水库,为南郊水厂和分水岭水厂提供原水10万立方米炖日。狼猫山水库,为雪山等小型水厂提供原水,供水保证率低,在适当时机予以整合。加强水源地保护,改善水质,提高供水保证率。实施东联供水工程,近期利用鹊山水库和章丘地表水等水源向济钢、章丘电厂等工业用户直供原水,替代工业使用地下水。(3)再生水。到2010年,污水回用率达30%,再生水量约为28万立方米炖日,主要用于工业冷却、河道景观、市政杂用等。
2.制水设施。采用先进工艺新建水厂,改进现有制水工艺,增加深度处理环节,提高水质检测手段,改善供水水质。
利用济西深层地下水二期水源,建设国庄水厂、曹楼水厂,规模为18万立方米炖日。建设务子西水厂,规模为3万立方米炖日,占地20亩。开发济西浅层地下水,输送至东区,建设机场路水厂,规模为20万立方米炖日,占地300亩,向二环东路以东地区供水。利用巴漏河水源,建设规模为10万立方米炖日的水厂。近期在武将山附近临时建设武家水厂,规模为3万立方米炖日,解决孙村片区当前用水问题。对南康水厂进行工艺改造,增加过滤工艺,规模5万立方米炖日,征地30亩。对鹊华制水、南郊水厂、分水岭水厂等地表水处理工艺进行优化、更新和改造。
3.输水管网。不断完善供水管网,提高供水覆盖率,保证用户有足够的水量水压,保证供水安全可靠。
(1)输配水管网。主城区除东外环至东绕城之间的区域以外,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供水体系。进一步完善输配水管网形成“六纵六横”供水格局。配合主城区道路改造和建设,进行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为配合东、西部城区道路建设及满足规划用水需求,各新铺输配水管线约100公里。
在主城区,建设龙洞加压站,利用东源水厂富余水量,加压后向龙洞片区供水,千佛山加压站作为备用水源,以确保奥体、政务中心用水,规模4万立方米炖日,占地约25亩。新建鲍山加压站,规模为10万立方米炖日,占地约30亩。
在长清高校科技园,建设大学城加压站,规模为18万立方米炖日,占地30亩。建设务子西加压站,与务子西水厂合建,加压规模5万立方米炖日。
在东部城区,建设孙村加压站,规模为15万立方米炖日,占地约30亩。建设唐冶加压站,规模为5万立方米炖日,占地约30亩。
(2)优化管网管理。对现有管网进行分区分片的检漏。配合重点道路工程实施老化、漏损管道改造,加强对重要主干道的主动检漏及修漏工作。到2010年,城市供水管网漏水抢修及时率达到100%,管网漏失率控制在15%以内。
(3)实施户表计量工程。到20*年底,基本完成符合户表改造条件的约55万户的“一户一表”改造工程。
4.节约用水。大力开展节水宣传,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完善节水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加大执法力度,落实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加强计划用水管理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节水管理,利用经济手段控制水的需求。推广节水器具,建立落后产品、工艺、设备淘汰制度。开展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活动,深化节水型城市建设活动。更新改造供水管网,减少供水损耗。多渠道开发水源,重视开发非传统水资源,实施污水资源化工程。加强现有再生水设施的规范管理,完善再生水设施建设审批、监督管理、竣工验收等程序。到2010年,城市二次供水设施管理率达98%,城市计划用水率达95%,人均综合新水量129立方米炖年、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小于160升炖日,新建建筑节水器具普及率达100%,城市万元GDP新水量小于14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0%,再生水利用总规模达28万立方米炖日。
5.供水安全。完善城市供水安全监管体系,包括法规制度建设、供水调度信息平台建设等,加强城市供水行业监管。做好城市供水系统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及时、有序、高效、妥善处置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稳定。
(五)加大污水回用和雨水综合利用工程的实施力度,综合做好河道防洪工作。优化污水处理设施布局,统筹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实现污水资源水。加强雨洪水的收集利用,从源头减少防洪压力。提高河道防洪标准,统筹考虑河道截污、污水处理、拓宽清淤、景观和防洪功能。
1.污水设施。
(1)污水处理厂。到2010年,污水规划排放量为120万立方米炖日,污水处理采用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处理方式,污水处理率达75%,污水处理量为90万立方米炖日,其中集中处理规模为72万立方米炖日,分散处理规模为18万立方米炖日。以集中建设大型的污水处理厂为主,发挥规模效益,降低建设和日常运行费用,保证出水水质,保护自然环境。在较大型的居住区,工业排水大户、大型公共建筑及部分河道上游因地制宜地建设一些污水分散处理站,污水处理后回用,既节约用水、减轻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的负担,多余的水又可用于创造滨水景观、绿地浇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在主城区,对*市水质净化一厂进行工艺改造,通过技术挖潜,将处理规模提高到27万立方米炖日,同时对一期工程进行除磷脱氮工艺设施改造,增加二级处理水的消毒杀菌设施,并形成10万立方米炖日规模的污水深度处理供黄台电厂冷却用水。服务范围济洛路系统、大明湖系统、柳行头系统、黄台七里河系统。*市水质净化二厂规模20万立方米炖日,增加二级处理水的消毒杀菌设施和污泥资源化利用处理系统。服务范围济齐路系统。新建大金污水处理厂,规模为5万立方米炖日,服务范围大金系统。新建滩头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10万立方米炖日,位于北滩头,服务于王舍人片区和贤文片区。
在东部城区,新建孙村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5万立方米炖日,位于孙村片区北部,杨家河西岸,服务孙村系统。规划建设*市第一个生态新区,建设水的循环利用设施,服务于唐冶新城,达到污染物总量零排放。
在西部城区,长清城区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处理规模2万立方米炖日。服务范围长清城区系统。新建长清平安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3万立方米炖日。服务范围经济开发区系统。
(2)污水管网。
——主城区大金系统:干管沿腊山河岸、经经十路向北至小清河污水干管,将污水送至大金污水厂。
济齐路系统:已形成较完整的合流制污水管网,污水排入水质净化二厂,还需逐步将合流制系统改造为分流制系统,完善兴济河上游、白马山地区、南大沟附近的污水管道系统。
大明湖系统:已形成较完整的分流制管网系统,污水排入水质净化一厂,还需完善火车站地区、小清河以北地区的污水管道系统。
柳行头系统:已形成较完整的分流制管网系统,污水排入水质净化一厂,还需完善历山北路的污水管道系统。
黄台七里河系统:花园路以北已形成较完整的分流制管网系统,污水排至水质净化一厂,还需完善花园路以南地区的污水管道系统。王舍人系统:现状仅在高新区南区有污水管道系统,规划沿刘志远路及南北向道路铺设污水干管,并在张马屯西北设提升泵站,规模3万立方米炖日。将污水送入滩头污水处理厂。
——东部城区
孙村系统:规划沿港西路、杨家河两岸及其他主干道敷设污水管,送入孙村污水处理厂。
——西部城区
长清城区系统:沿北大沙河两岸、长清大道、220国道等布置污水干管,将长清高校科技园区、经济开发区的部分污水及长清城区的全部污水送入长清城区污水处理厂。
经济开发区系统:沿东西向主干道布置污水干管,将经济开发区的部分污水送至平安污水厂。
(3)河道综合整治。对中心城的10条河道(兴济河、护城河、工商河、东泺河、西泺河、柳行头河、窑头大沟、大辛河、汉峪沟、韩仓河)进行截污、清淤、砌筑、绿化及建设分散处理设施等综合整治。
2.雨水设施。
(1)汇流区域。按照雨水就近分散排入河流水系的原则,将中心城划分为52个雨水分区,各分区按照各自的特点建立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解决本区的雨水排放问题。调整不合理的排水系统,重点解决个别区域雨天积水问题。分流南大槐树沟雨水至营市街沟,扩大营市街沟断面以解决纬十二路立交道的积水。建设山大路雨水管道,分段就近接入雨水沟内。疏通龙脊河下游河段,解决工业南路积水问题。对八里桥沟、万盛大沟、南大槐树沟进行拓宽和清淤。规划扩建北园路、花园路、纬一路等排水管渠,满足雨水排放标准。
(2)采用标准。中心城一般地段雨水系统设计标准为1~2年一遇,重点地区、地势低洼地区、重要道路交叉口和立交桥雨水设施的设计标准为3~5年一遇。
(3)低洼区及立交排水。北园、东关、工商河、白马山等低洼地区采取截流客水、扩大下游雨水沟系断面、逐步抬高地面标高、设置雨水泵站强排等方法解决排水不畅和积水问题。
对立交泵站收水系统、进出水管进行改造,使之与泵站的排水能力相匹配。尽可能采取截流措施,将立交以外的雨水截入立交雨水管道或河道,减少立交泵站的排水负担,同时疏通立交排水出路。新建长途汽车站等15个立交泵站,统筹考虑立交桥雨水及可能排入立交桥的客水流量。
南部山区加强森林绿化工程建设,增设雨水下渗及地下水补给设施,减少洪水流量。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塘坝和水库拦截雨水,用于山林绿化和农田灌溉。北部低洼地区结合美里湖、药山湖、北湖、华山湖等湖泊水面建设蓄雨洪水面,收集雨水用于绿化景观、消防用水及周围农田灌溉等。
在城市建设中,增加城市透水面积,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应选用透水材料铺装,增加雨水渗透。在新建大型居住区、高校等区域,特别是中心城南部新建小区,鼓励实施小型集雨工程,力争建设3~5个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小区。加强洪水源头控制,拦截蓄存雨水,既可以降低防洪和雨水设施建设投资,又可以用于道路浇洒、景观绿化及再造滨水景观,保持本地区从蒸发、降雨、地面径流到雨水下渗整个过程的水量平衡。
3.防洪设施。
(1)防洪标准。按照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防洪标准不低于200年一遇,主要河道为不低于100年一遇。
(2)防洪设施。对中心城10条河道进行截污、防洪、环境综合整治。特别是大辛河、汉峪沟、韩仓河。按100年一遇标准,工商河设计流量50立方米炖秒,西泺河215立方米炖秒,东泺河76立方米炖秒,柳行头河139.96立方米炖秒,窑头大沟设计流量202.5立方米炖秒,兴济河设计流量334.3立方米炖秒。结合小清河改造,在工商河、西泺河、东泺河、柳行头河等4条河道小清河入河口处设强排泵站。
改造北大沙河,完善西部城区防洪体系。疏通杨家河下游河段,解决东部城区排水不畅的问题。黄河临黄大堤*段防御洪峰流量11000立方米炖秒。对黄河*段两侧河堤维修、防护和加高。
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小清河进行综合整治。建设腊山分洪道,治理小清河自睦里闸至柴庄闸段,总长52公里。工程内容涵盖:防洪、景观、引水补源、截污、道路及通航5部分。同时根据小清河的规划对北部地区的排水进行统一规划建设,解决防洪排涝问题。(六)加强热源和管网建设改造。以采用清洁燃烧技术的大型燃煤热电厂为主热源,改造原有蒸汽管网为热水管网,提高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
1.热源建设。主城区东部特别是经十东路两侧区域,预计20*年将形成供热面积956万平方米,到2010年,达3181万平方米。为满足该区域供热需求,加快黄台电厂7#和8#机组改造,到20*年10月,实现新增供热能力462兆瓦,确保奥体、政务中心等片区的集中供热要求。同时建设浆水泉热水锅炉,为附近用户服务,远期用于调峰。同步建设约60座热力站。2009年采暖季前完成黄台电厂以大代小工程(2×300MW),保障该区域供热。
主城区西部建设西部热电厂(一期2300兆瓦),满足槐荫、天桥和市中部分地区供热需求。
东部城区建设孙村(主要满足工业用户的蒸汽负荷)和章锦等锅炉房作为东部城区供热热源,满足东部城区用户需求。锅炉房远期作为调峰热源并承担周围工业负荷。
西部城区扩建长清热电厂(一期2125兆瓦),将高校燃气锅炉房作为调峰热源,形成热电厂为主热源和现有燃气锅炉房为调峰热源构成的区域供热系统。
对于地理位置偏远、敷设管网困难的低负荷低密度的地区,可以采用各种小型、分散的燃气或热泵采暖技术。另外,一些大热网无法顾及但供热面积相对较大的区域,可以采用清洁燃烧技术,建设燃煤锅炉房。
2.管网建设。在主城区东部,由黄台电厂引出高温热水干管,沿八涧堡、建材路至工业南路后,沿大辛河东侧至经十东路,建设约50公里热水干线管网,根据地势高差情况,在奥体、政务中心等处配套建设隔压换热站,为奥体、政务中心等片区供热。
在主城区西部,沿无影山中路西延长线、北园大街、二环西路、京福高速公路西侧、经十西路敷设约20公里热水干线管网。
在主城区南部,以现状南郊热电厂、金鸡岭分厂及热水锅炉为热源,沿六里山路、济大路等道路敷设约50公里热水干线管网。
在东部城区,完成与孙村、章锦锅炉房配套干线管网建设约30公里。根据供热负荷情况,敷设华电章丘发电有限公司配套管网。
在西部城区,沿1号路、3号路、5号路、220国道等敷设约20公里热水干管,形成相对独立的热水管网系统。
逐步改造现有热力站和运行使用超过15年的供热管网或使用年限不到15年但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或泄漏的蒸汽、热水供热管网。
(七)加强燃气管网建设,建立安全、稳定、高效的供气体系。按照因地制宜、多种途径、多种气源、合理利用的原则,加强新技术的应用,提高城市燃气气化率。
1.天然气。为保证主城区燃气管网的供气可靠性,在主城区北部和南部各建设一座占地10亩连接东、西部城区管网的调压计量站,使主城区两大管网具备3个连通点,从而在上下游都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做到既能分区供气,又可以相互补充,充分发挥*市多气源的优势。
将中石油西气东输冀宁联络线天然气接入*市东部城区,建设一条齐河至济阳崔寨的天然气高压输气管道,在崔寨建设一座占地15亩的天然气高压调压计量站,沿途在齐河的表白寺镇和大桥镇各建设一座天然气接收门站,为济北重化工业园、天桥工业园及桑梓店镇和大桥镇的天然气需求提供气源,为*市将来北跨黄河发展奠定基础。
迁移中石化位于董家镇、郭店镇、唐冶镇和孙村镇境内的中济青天然气管线,在孙村建设一座占地10亩的天然气接收门站,同步铺设一条谢家屯至孙村总长约30公里的DN900高压储气管道,作为东部城区的天然气调峰储气设施。为接收中石化安济线天然气,需在华山再建设一座天然气接收门站。
为实现*市西部城区燃气管网的贯通,完善西部城区燃气管网的供气格局,2006年开工建设平安店镇至担山屯的DN600次高压燃气管道,全长11公里,同步建设担山屯高中压调压站,占地10亩。根据大工业用户需求,沿220国道建设南、北两处高中压调压站。配合刘长山路西延工程,建设济微路至长清高校科技园区的中压燃气管道,建设党家镇至崮山镇的中压燃气管道,与长清高校科技园区中压管道连接。
积极发展压缩天然气,独立灵活地向燃气管网无法达到的偏远用户、小乡镇、小型工业用户直接供气,提高城市燃气气化率,保障用户需求。
2.焦炉煤气。鉴于今后几年全国性天然气资源短缺,焦炉煤气仍将作为*市的主气源之一。目前*市尚有焦炉煤气用户12万户,供气区域位于历山路以东地区,是供应相对稳定的城市燃气资源,应继续发挥其在城市燃气供应方面的积极作用。随着供气方济钢建成焦炉煤气发电项目,自身焦炉煤气需求量将大大增加,要综合平衡,优先保证城市燃气的需求。在天然气资源状况无根本性好转的情况下,停止天然气置换焦炉煤气,将焦炉煤气供气范围控制在历山路以东、经十路、二环东路、工业南路以北和工业北路以南的区域内,逐步改造原焦炉煤气铸铁管网,以便统一市区管网的压力级制,兼顾这两种能源的相互替代。
3.液化石油气。瓶装用户已从市区逐步向农村转移,这种供气形式仍将维持相当长的时间,现有的厂站规模不再扩大,年供气量将维持在5万吨左右,并根据规划选址搬迁马山坡液化石油气灌装厂。将主城已内现有的180余座液化石油气瓶组供气站全部消除,其用户并入城市燃气管网。加大市区内液化石油气瓶装供应站点的规范化管理。
4.汽车加气站。汽车加气对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污染,改善*市大气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城市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市现有在建压缩天然气母站3座,分别位于长清区的归德镇、马山镇和历城区的华山镇,规模皆为10万立方米炖日。再建设3座压缩天然气加气母站,配套建设45座加气子站,供气总规模控制在60万立方米炖日以内,总投资约3亿元。到2010年,压缩天然气用气总量达1.2亿立方米,具备供应4000辆大型公交车和1万辆出租车及家庭轿车的能力。新建加气子站尽量与加油站结合建设,使站点规划布局合理,吸引更多的社会车辆使用燃气。液化石油气加气站维持现有规模,随着天然气加气站逐步形成规模,使之自然淘汰,退出燃气市场。尽快出台鼓励燃气汽车加气站和压缩天然气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推进天然气加气站建设,缓解油价飞涨带来的能源压力,减少尾气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管理体制。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对市政基础设施进行统一管理,解决职能交叉、权责模糊的问题,明确管理主体,避免责任不清,保证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的顺利实施。严格执行规划黄线、绿线、蓝线等管理规定,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不断加强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相关部门之间信息沟通、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形成精简高效的政府管理体系,强化政府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宏观调控力度,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加大投融资力度。“*”期间,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压力大,任务重,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改革投融资管理体制,实现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加大投融资力度。在发挥政府对市政基础设施投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寻求多元化的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保证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的需要。更多地利用国家政策性资金和信贷资金,进一步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采取多种灵活方式如BOT、TOT等,争取国内企业、民间和境外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开发投资建设。加强政府对土地资源的调控,努力提高土地资本的利用效益,盘活和优化现有市政公用设施存量资产。
(三)推进行业改革。建立合理的经营体系,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完善特许经营制度,明确特许经营各方的行为规范,加大对市场进入与退出、价格与收费、管理网络、市场竞争秩序等的监管力度。理顺收费价格机制形成以市场需求为主,以行政调控为辅的价格收费体系。深化市政公用行业改革,在供水、供热、供气、公交等企业中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运营效率、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园林和环卫行业体制改革,实现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养分离,变“以费养人”为“以费养事”,建立起充满生机活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管理体制。
(四)强化实施机制。落实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相关行业规划的衔接协调,加强与相关专项规划、行业规划的政策衔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通过各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本规划中的各个项目。各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在实际工作中落实规划中的相关任务。
建立规划实施监测、检查机制,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并完善规划实施定期评估和跟踪评价制度,由编制部门组织对本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形势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修订完善,适当调整有关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加强政策配套协调和引导,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确保本规划战略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