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逻辑思维训练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逻辑思维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逻辑思维训练

篇1

一、初中生化学学习的现状

初中生在刚开始学习化学时,表现得比较积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化学学习的深入,很多学生渐渐地对化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在化学课堂上,你会发现有些学生很认真地听教师讲课,认真做笔记,认真思考;而有的学生三心二意,似听非听,这样的学生在班级所占比重正在逐年增加,学生化学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相关的调查与了解,笔者现对其进行如下的总结归纳。

二、初中生化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原因

1.缺乏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条件,

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是

产生学习的兴趣

。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厌倦,只是被动地学习,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兴趣是相互作用的。据调查显示,化学成绩差的学生,肯定是那些对化学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同样的,对化学的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化学成绩一定不好。对于化学这门学科来说,在学习初期学生对化学普遍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但是随着化学学习的深入,特别是进入抽象的粒子的结构和方程式的学习以后,学习难度明显增加,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之下降,这是形成第一次分化的重要原因。

2.化学基础薄弱,缺乏实践

初中化学教材结构比较严谨,逻辑性、系统性比较强。在教材的知识衔接方面,前后单元的知识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后一单元的学习通常建立在前一单元的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如果前面的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后面的学习就会比较吃力。另外,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也要及时更新,需要在已有技巧的基础之上,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学习技巧。否则,部分学生就会跟不上教师讲解的进度,导致学习两极分化的出现。

3.学习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不合理

初中生的思维正处在直观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中,而初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化学方程式等抽象知识。这个阶段对化学用语的理解和应用使得化学学习分化更明显。初中生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再加上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大,有些学生逻辑思维发展比较快,有些则不然,所以才会出现化学学习的两极分化。

三、解决初中生化学学习两极分化的主要措施

1.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自然会提高化学成绩。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很多。如,化学实验是一种比较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多动手、勤思考,积极探索化学实验,培养学习兴趣。

2.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突破、分化知识要点

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也是化学学习产生两极分化的原因之一。化学第一章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的内容。随着教学的深入开展,当学生接触到化学式时,就涉及化学专业术语的教学。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每一节内容都是由化学用语组成的,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多次反复进行训练,提高学生使用化学用语的能力与水平,让学生牢固掌握化学式、化学符号以及化学方程式等基础化学知识,是突破化学学习两极分化的重要途径。

3.加强思维训练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从化学学习伊始就开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鼓励他们积极探索、踊跃发言、敢于质疑,在教师的带动下主动探求知识。只有当学生掌握了化学基本知识以及学习方法,加强思维训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才能解决化学学习两极分化的问题。

化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解决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多关注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学习,监督其完成作业,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进而消除学习两极分化。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心理;思维;兴趣;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85-01

数学是一门奇妙的、有趣的,同时也是变化多端的、抽象的,数和形相结合的学科,虽然数学现象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我们天天在和数学打交道,但是依然有许多的初中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困难,由此造成两极分化的严重趋势,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初中数学学习两极分化成因分析

(一)心理不稳定。才上初中的学生大多在十二三岁,从心理角度看,这个时期正是身体发育的时候,特别在初二阶段,身心变化非常之大,男孩女孩的性的意识朦胧形成,心理极不稳定,好动,好新鲜事物,注意力时间短,不能持久,上课好说笑,下课好打闹。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导致了部分学生不能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而数学学习恰恰是一个连续的抽象学习过程,精力不集中就会造成学习断链,进而造成学习上的分化。

(二)方式方法不适应。才上初中的学生,对学习方式方法,还没有形成概念,意识差,有等、看、要的思想,一部分学生虽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对中小学知识的衔接和学习方式方法的变化还不能很快适应,掌握不住学科的特点和学习的规律,这时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指导学生,以适应新的变化,就会使一些学生跟不上学习的步伐而落后,进而造成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而放弃积极学习的态度,形成两极分化。

(三)认知基础建立困难。相对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尽快建立认知结构,就会形成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四)思维展开困难。思维是数学的灵魂,随着教材内容的增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形结合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二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思维的展开更为困难。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二、初中数学学习两极分化对策探析

(一)加强心理健康的指导,尽快适应身心发展。教师要多观察,多注意学生的身心变化,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通过谈话、家访、活动、与学生交朋友等方式,充分掌握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在学习上,让学生了解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的不同之处、中学学习和小学学习的不同方式,尽快适应中学学习,适应新的变化,跟上整体的进程。

(二)培养数学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给学生介绍数学家的故事、有关数学趣事、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把数学与生活中的实例结合起来等。

(三)加强学法指导,掌握学习方法。有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上花了不少时间,但学习成绩总上不去,这是没有很好地掌握初中数学学习的方式方法,一部分学生的意识还停留在小学阶段,不能尽快适应中学的变化。对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根据初中数学的特点,当天的知识点,要通过一定量的习题,尽可能当天消化,切记不能有太多问题的积累,学习后面的知识要不断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反馈,以达到前后贯通,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加强思维训练,培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培养,始终把数学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现在的新课程、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怎样做,还要教会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即把思维的过程完全暴露给学生,和学生一起分析,这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点。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关爱学生成长,发挥情感功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的所有想法、方案、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心理学表明,人的认知过程与情感是相联系的,任何认知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任课教师而放松该科的学习。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注重关爱学生的成长,从而感的教育功能。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不歧视,不说伤及他们自尊心的话,允许他们有差异、有改正的机会和时间,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最终使他们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只要努力学,就能考出好成绩!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两级分化;转化策略

1 初中生数学学习两级分化的原因

1.1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兴趣的淡薄甚至缺乏是造成他们成绩差的重要原因。初中数学相对小学而言,难度加深,教学方式变化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学生适应性及学习意志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分化的严重性与否。

1.2 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相比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1.3 思维方式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八年级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1.4 双基不扎实。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

1.5 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科学。学生自学能力差,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不练习,抄袭应付了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重视综合训练,缺乏竞争意识。

2 后进生转化的策略

2.1 培养后进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①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学科。它的抽象性,是形成后进生的主要原因。教学时,应加强数学的直观性教学以吸引后进生的注意力。 ②应加强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后进生的学习情绪,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③注重情感教育。

2.2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①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②大部分后进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教师在解答问题时,要注意启发,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③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教育,对后进生要“爱”字当头,“严”字贯其中,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2.3 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让他们体会成功与被赞赏的快乐,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2.4 教会学生学习。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2.5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七年级数学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2.6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

2.7 尊重和理解后进生。要相信后进生是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化的。他们通过努力而取得的成绩,希望得到同学的承认、老师的理解。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方式教育。对后进生工作要有耐心和信心。

3 平时教学始终贯彻“抓两头带中间”的原则

3.1 注重对尖子的培养,在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有创意,注重严密的逻辑推理,力求解题过程的完整与完美。另外,开展课外提高小组,培养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切实发挥他们的尖子生优势,让他们在平时学习以及中考中占有决对的尖子优势,这与中考成绩优分率提高,关系重大。

3.2 注重中等学生成绩的大幅度提高。这部分学生占据了学生中的大多数,他们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考试均分的高低,抓好对他们的教与辅,也是数学教学中成绩提高的重要一环。他们对知识掌握不太牢固,解题时常丢三拉四,因此,解题时的严密与细心成为他们考取高分的关键。一定要训练他们在能得分处多得分,不能得分处想法得一分。

4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1 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尽量采用启发法、点拨法、讨论法、图表法,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4.2 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平时教学中多给学生教授解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重视他们能力的培养,加强“联想、想象、转化”思维训练。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在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中学生“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4.3 要做到“精”。要做到精选、精讲、精析、精练,不搞题海战术。但不练习、不强化也不行,这就要认真备教材、教法、学法,使之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这就要从“精”字作文章。

4.4 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足够的小组学习时间。小组讨论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同学们在讨论交流中主动参与,集思广益,促进了学生间学习风格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补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对于后进生来说,也会积极参与的。

篇4

【关 键 词】 逆向思维;平面几何;教学

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数学基本知识,获得正确的运算能力,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最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加强对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平面几何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推理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是提高平面几何解题能力的关键,加强逆向思维训练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逆向思维是一种从问题的相反方面进行思维,反转思路,另辟蹊径的思维方法。这种“倒过来思”的方法,能使人们在遇到难题时,通过分析因与果,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摆脱“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窘境,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之佳境。下面就如何加强逆向思维训练,提高平面几何解题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加强数学基本知识的逆向教学

平面几何中的基础知识指的是定义、公理、定理等。掌握基础知识是指学生能把学过的知识形成自身的认知结构,是培养基本技能的基础。

(一)注意定义、性质的逆向教学

对概念的教学不仅要从正向讲清定义、公理、定理的确切含义,而且要注意逆向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教材也提供了逆向思维的数学模型。如“两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如果两直线相交有两个交点,那么与两点决定一直线的几何公理矛盾,故两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对“过直线外一点,只能作一条直线平行(垂直)于已知直线”“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个直角或钝角”等性质进行逆向教学,可使学生对概念理解加深,融会贯通。

(二)注意定理的逆向教学

平面几何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定理的逆命题是否正确,不仅可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在对“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重合”的逆命题“如果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平分它所对的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进行讨论给出了三种证法(如图1):

证法1:AD平分∠BAC ? =,又BD=DC 则AB=AC

证法2:延长AD至E,使AD=ED,连接BE则ADC≌EDB ? AC=BE=AB

证法3:ABD和ACD中,∠BAD=∠CAD

AD=AD

BD=CD ? ABD≌ACD ? AB=AC ? ABC为等腰三角形。

证法1:利用角平分线定理,证法简明。

证法2:利用延长法作辅助线,能巩固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起到证明命题的作用。

证法3:是错误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通过对以上证法的分析能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选择最优证法,提高解题能力。

二、注意方法上的逆向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教师通过例题的讲解进行逆向分析,让学生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提高解题思维能力。

(一)加强分析法教学,明确解题思路

分析法是从命题的结论出发,先假设命题成立,然后寻找充分条件的证题方法。学生感到平面几何题无从下手,原因是缺乏分析能力,没有明确的思路,具有盲目性。分析法能使学生思路清晰,从复杂的条件、图形理出头绪,也能让学生比较、选择最优方案。

(二)利用反证法教学

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时,适当地进行反证法教学能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同时也可使零散的知识具有系统性。如对定理“在同一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可引导学生运用反证法。

如图2,已知∠C>∠B,求证AB??AC。

证明1:假设AB=AC;则∠B=∠C与∠C>∠B相矛盾,故AB≠AC。

证明2:假设ABAC。

(三)利用开放性试题,发散学生逆向思维

开放性试题由于具有条件开放、结论开放、方法开放、思路开放等特点,能有效地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条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图3,已知∠BAC=∠ABD,试添加一个条件,使ABC≌BAD。

解析:把图形分解成ABC与BAD,已知AB为公共边,∠BAC=∠ABD;根据“SAS”可以补充AC=BD;根据“ASA”可补充∠ABC=∠BAD;根据“AAS”可补充∠C=∠D。

这是一道典型的条件开放式试题,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能力,采用逆推法解题,执果索因。

总之,提高初中生的几何解题能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逆向训练是提高平面几何解题能力的一个手段。正向训练更不能忽视,只有综合运用,才能使学生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逐步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题策略。

【参考文献】

[1] 过伯祥. 平面几何解题思想与策略[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 邓云. 利用逆向思维解立体几何问题[J]. 湖南教育(下旬刊),2010(10).

篇5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强调阅读的个性化与创造性,所谓个性化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伴随着自己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在这种个性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探索和创造,提出自己独特的发现与见解、思考与质疑,它同样属于评价鉴赏层次的能力要求。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如果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就会培养出同一种类型的人,因此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培养。这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思维训练。一是读,必须有针对性地反复阅读,理解文章的内容,情感,写作技巧,理解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词的意义和功能,再结合自己理性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二是提炼,要能捕捉材料中重要的语言信息,运用恰当的组合,对词义、文意、人物、事件、主题思想或文学形象作出正确的评析。三是联想和拓展,要能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研究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四是表述,也就是组织语言回答问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特别要能够做到有创意的表达,因为只有创新才能体现个性化。

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训练,符合科学规律。学生由于年龄、生理、心理等的不同,造成不同的思维能力。小学生一般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抽象思维能力则相对较弱。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进入辩证思维的形成时期。对此,教师就要因材施教,让小学生通过归纳、演绎、综合、扩散等方式,多训练抽象思维能力。初中生则通过分析、类比、提问、想象、探究等方式,提高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以促进其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第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要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思维训练要在语言训练中进行,语言训练要增强思维能力。例如,根据不同体裁文章的特点,侧重于不同思维方式的培养,不同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如记叙文的教学可以强化形象思维训练,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教学可以强化抽象思维训练,等等。

第三,进行思维训练时,要兼顾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思维属于智力因素,但它与动机、情感、心理、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不仅不能割裂开来,并且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语言既是认识的符号,又是情感的信息。任何一种语言活动都离不开思想和感情,任何思想的表达又都离不开语言。这就使得思维训练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要求下,所有的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进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要求。

一、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和本质

创造性思维是指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直观猜测和想象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简单的讲就是让学生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式的思维活动,可以称为创造性思维。但是我还认为,创造性思维不能脱离其他的思维,它是多种思维结合的产物固然有其自身的规律,也必然遵循它思维的活动规律,可以说是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对立统一。

(一)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对立统一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基础

逻辑思维是指通过遵循逻辑规律,对事物进行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和结论的思维活动;直觉思维则与逻辑思维基本相反,它不是通过对事物的分析与推导,而是依靠灵感和顿悟,快速地作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活动,例如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互相联系,逻辑思维是直觉思维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直觉思维又是逻辑思维高度成熟的产物,因此两者既对立又统一,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基础。

(二)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对立统一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重要条件

集中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思路朝一个方向进行,形成唯一的答案;发散思维则是指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从一个目标出发,思维呈扩散状,从而实现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探索出多种方式的解决办法。有学者认为创造性思维只包含发散性思维,我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发散思维纵然可以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不会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所在,所以我的看法是创造性思维还包括集中思维,集中是为了更好地发散,发散是为了进一步集中,只有发散度高,集中性好,学生的创造性水平才会高。

二、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策略

(一)营造科学合理的教学环境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重视学生的共同发展,初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首先需要营造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环境。1.学校各级领导及教师都需要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根据新课程理念,提出和制定先进的教学理念,给广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2.初中数学教师应该确立学生为课堂主体地位,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的整体水平及思维潜力,使用能够培养学习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3.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与专业素质修养,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教材内容以及教学经验,营造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环境。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相交线》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两条线能够相交”,学生对对其产生疑问,而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举例,学生通过分析问题与举例能够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二)注意培养想象力和猜想能力

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密切相连,引导学生联想和大胆地猜想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如由分式与分数在形式上的相同,就猜想分式也有与分数相同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性质;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去猜想相似多边形的性质。教师启发学生进行猜想,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引”学生观察分析,“引”学生大胆设问,“引”学生各抒己见,“引”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大胆猜想问题结论、解题方向、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还可编制一些变换结论,缺少条件的“藏头露尾”题目,引发学生猜想积极性。

(三)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不断启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课堂教学理念是:一方面强调要归还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强调的是要任课教师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只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任其发展也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教学效率依然会很低下。这就如同,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若教师为伯乐,就要去发掘学生的优势,去培养去点拨。因此,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不断启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具体来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各位任课教师应注意捕捉学生们的新想法新灵感。例如:在教初中《几何》解直角三角形时,课末设置了如下“悬念”:“你能不过河而测出河宽,不上山而测出山高,不接近敌人阵地而测得敌我之间的距离吗?任课教师通过引导,不断为激励学生思考创造条件,启发灵感。

(四)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常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能够提升数学学习兴趣,也能够训练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勾股定理》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教学情景: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为15cm、20cm、25cm,这个三角形最长边上的高是多少?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研究,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不断创新教育实践,重视各种思维能力间的联系和渗透,积极进行思维训练,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不断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念楼.试论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1,7(7): 309-310.

篇7

初中生在学习地理时,往往只记住了零散的、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如果用逻辑的方式把这样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内化为一个知识体系,既方便保存,又方便提取。这个过程要求教师改变自己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地位,而转化成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线索的导航者。逻辑思维训练就是利用各种渠道训练学生在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和比较等方面的能力,教会他们运用地理思维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地理事物,把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特点和要素综合成一个整体概念。从而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接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分类存放。在教学中,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在此浅谈如下方法,供广大师生参考。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是师生同步思维的过程,不仅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而且在实践思维策略时,也应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地理思维能力是中学地理学科能力体系的核心。揭示地理事物的形成、发展与变化的过程,需要运用逻辑思维;阐明地理事物之间和人地之间的联系,也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1.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图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目的,教学形象直观,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地图还可使学生加强对知识记忆的效果。

2.认真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头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长江的内容时,老师可在黑板上绘制长江干流略图,从长江的发源地绘起,一直画到入海口处,先画干流,给学生讲干流像一个不规则的英文字母W,然后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首先讲上、中、下游的划分,把宜昌和湖口两地名称用红色笔标在干流上;接着讲长江的支流,用蓝色粉笔从西向东画出主要支流,边画边讲哪些支流在上游,哪些支流在中游;然后讲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并标注在适当的位置上,上游“水流湍急,水力丰富”,中游“河道弯曲,容易泛滥”,下游“江阔水深,便于航运”。这样有形有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不是静而是动的感觉,可以特别体现事物的特征,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其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投影、幻灯、电影、录像的直观优势,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化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投影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独特的长处和优势显现出极大的生命力,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手段。自制的投影片作为一种直观、实用、形象的地理教学软件,解决了很多传统教学形式解决不了的问题,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问题为桥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善于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问要有层次、难易适度、有趣味性,要提示学生如何去想,指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提问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通过问题情景,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经过分析、比较、想象、综合等思维方法,认识地理事象和人地间的相互关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篇8

关键词:空间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空间概念;特殊能力二维平面图形;三维空间形体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是制图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制图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还是图学教育工作者普遍研究的课题之一。

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古今中外在科学技术上有所进步的人,除了有渊博的知识以外,他们还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而科学技术上的创造性想象,又都离不开空间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世界上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从小就注重孩子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普遍重视图和图样知识、技能的普及和提高,以及通过它们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教育。

人的能力可分为一般和特殊能力两类。所谓一般能力是指各种活动都需要的一些共同能力,如观察、思维、语言、记忆能力等。所谓特殊能力是指各种活动所需要的专门能力,如表演、绘画、计算、设计能力等。空间想象与思维能力对工科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能力,但它们又不同于一般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人们常说的想象能力,就是形象思维能力。心理学指出,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想象并不是单纯的表象再现,重要的在于加工改造,没有加工改造,就谈不上想象,更谈不上创造发明。

制图中的空间想象能力虽然有其独特的内涵,但就想象的心理过程来说,它与通常所说的想象能力是一致的,它也是对过去感知得来并通过记忆保持下来的表象,实行加工改造,从而进行“再造想象”及“创造想象”。所不同的就在于空间想象所采取的方法是与众不同的,它要根据二维平面图形想象出三维空间形体。正是在这点上,空间想象能力有其独特的内涵。

空间思维能力又具有什么含义呢?

思维是人脑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以及对已有知识为中介进行推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其中逻辑思维能力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进行思维的能力,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能力。我们所说的空间思维能力也正是这种逻辑思维能力。然而,由于我们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有其独特性,因此这种逻辑思维能力是在三维空间中进行的。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必须坚持由空间到平面,再由平面到空间的反复过程,也就是由实物到投影图,由投影图到立体的双向过程。

应该指出,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空间想象能力是借助于“想象”,空间思维能力则更多的借助于“推理”,当然在推理过程中也有想象。

在制图教学中,究竟怎样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呢?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适度运用直观教具留有抽象思维余地

要学习、掌握制图这门课程,需要一定的空间概念,而大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高职校学生均在刚进校的十五、六岁年龄开始学习制图,而这时还没学过立体几何,因而他们初学时就感到难以理解,在多年的制图教学中发现学“点”时学生是最茫然的。由于制图中是用二维平面图形来反映三维空间形体,解决问题是在空间进行的,这更增加了思维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进行认识,正确贯彻直观教学原则,适度运用直观教具。

如点的投影规律贯穿于整个画法几何的始终,是学习其它内容的基础,也是学生开始建立空间概念、掌握投影规律的起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可以借助于教室中的黑板、地面及墙面所构成的三个互相垂直的投影面加以说明,还要应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演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得到三个互相垂直的投影面的直观印象,加深对三维空间的认识,然后再利用直观教具论证点的投影规律,并要求学生能根据点的空间位置,准确地画出点的投影图,反之根据点的三面投影图又能正确地想象出点的空间位置,进而再将这些点放到简单的形体上进行投影分析。这样就使得学生初步认识了二维平面上的图形和三维空间上的实物之间的转化规律,即开始建立了空间概念。

当然运用直观教具不是教学的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之间的联系,并且借以培养和扩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直观教具一般用于初学阶段,初学时还可自制简易模型,帮助理解空间与平面的关系。但要有选择地运用直观教具,不能滥用直观教具。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为空间想象作准备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

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力就是观察能力。前苏联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认为:“观察力的完善具有很大意义,它是研究人员和学者在日常活动中的必备品质”。就制图教学而言,培养观察力的重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以及对物体形状、大小、方位和结构等特征的知觉能力,使学生充分地了解三维空间几何关系,并能够通过各种形体确定组成形体的基本单元、数量、相对位置和组合形式,进而能够了解各类物体的形状和组成的规律性。同时还应使学生善于从物体视图中确定特征视图(绘三视图时应先画特征视图),并能从视图中分离出各个线框和图线的对应关系。

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进行观察分析,进而掌握其投影规律,比如,对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看得比较肤浅,而有的人却看得比较深刻呢?这是因为有的人只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而有的人却透过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学生在观察实物绘制投影图时也是一样,有的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物体的结构特点,而有的学生则以偏概全,一无所获。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特别是进行图物对照观察时,更要求学生细心领会图形是如何反映物体的。如果教师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观察大量的形体,使学生将观察的形象储存于脑海中,并记住一些典型实物及图形,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形体中分辨出各自的形状特征,这样就为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奠定了基础,这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然而,一个人知识面的宽窄将会影响想象力的高低,一个刚踏进高职校的初中生,知识面是有限的,这直接影响他的想象力。因此,作为制图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仅局限于制图本身,而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一些机械、建筑等知识,有步骤有选择地讲解一些企业生产知识。此外,教师还应及时地将制图方面的新动态、新理论向学生进行介绍,以开拓他们的视野,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使其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

三、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发展创造性思维

逻辑思维是按照逻辑规律,逐步分析推导,最后获得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合理结论的思维,在制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使学生既能够利用积存的空间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来解决空间形体的构思和表达,也能够利用投影概念、空间几何关系及投影规律进行合乎逻辑的设想、推理、判断来解决空间较为复杂的构思和表达。如在进行读图教学时,可以采用看图搭积木,看图画立体草图,根据两视图补画第三视图等方法,进行思维训练,尤其是据两视图补画第三视图的训练对学生特别具有挑战性,是最好的思维训练方法。据一视图补画另两个视图的练习,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因为可能每题会得到十多种正确答案。

篇9

【关键词】理科思维 初中生物

概括 抽象 推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112-01

所谓理科思维,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由定量到定性的思维方式。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理科学习思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从现象到本质的知识发展过程。可以借助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整合正向、逆向思维,促使学生逐步构建认知体系,并在探究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利用抽象概括思维,引导学生认识事物

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生物学现象,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由于生物学现象大多呈现抽象性,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展开教学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概括、整合等学习行为,将抽象的知识以较为直观的形式展示出来,形成自己的学习认知。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生物七年级《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课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组图片,并提出以下思考问题:植物为什么需要那么多水?植物吸收的水分都到哪里去了?植物中的水分是如何散失的?随后利用示意图展示了相关内容。学生快速阅读教材,同时展开讨论,并画出示意图,大多都能理清植物生长需要大量的水分支持。有的学生用表格形式呈现,其结构形式与示意图大同小异,都能够将植物参与水循环的过程展现出来。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虽然比较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说,有些认知还是比较抽象的,如植物需要水分到底是如何展开循环的,学生并没有亲眼目睹,笔者提出的几个问题,有效引导了学生观察、推理,学生根据观察和推理的结果进行概括归纳,形成了完整的循环构图。

二、借助分析归纳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分析、归纳、推理是典型的理科学习思维,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不妨给出推理思路,让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分析、归纳、推理,科学整合学习信息,从而培养逻辑思维。例如,《陆地上生活的动物》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说说它们的运动情况,分析形成原因。学生对生活中的动物有一定的认知积累,于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了归纳推理:“小狗、小猫、小兔子都是四条腿,身体大小差不多,但它们的运动特点却不一样。小猫有较好的爆发力,其速度并不快,耐力也不够;小兔子奔跑速度极快,且耐力最强。从这几种动物的运动特点可以得知,食物构成和生存需要(是否需要抵御天敌)决定了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接着,教师拿出一片玻璃,并取出一条蚯蚓放在上面,先让学生猜测蚯蚓行进路线,然后观察蚯蚓的外表和运动情况,师生一起分析蚯蚓运动的特点。学生说:“蚯蚓体型是圆柱形,而且体表湿润,便于爬行,蚯蚓行进路线是曲线,能够增强摩擦力。”随后,教师让学生列举实例,说说动物行走的特点,并设计实验,与学生一起展开观察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之前先猜想,然后再进行验证。经历这样一个分析、归纳、推理的学习过程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显著提高。特别是三原光实验,可以让学生由此及彼展开推理,获得对七种色光的认知。

三、整合正向逆向思维,构建学生认知体系

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某个点展开多种思维训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逐步建立学习认知。如《空中飞行的动物》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凭借生活认知列举自己熟悉的鸟,并说说其生活习性。有的学生认为,鸟的体型适合飞行,不仅轻盈,而且呈现梭子型,这样能够减少空气阻力;也有学生说,鸟有硕大的翅膀,可以借助气流飞行,也可以自行调节翅膀的宽度、长度,掌握飞行角度和方向。这时,教师提出一个假设性问题:如果鸟的体型、体重、翅膀等因素中有一处出现了问题,结果会怎么样?学生议论纷纷。有学生说,如果鸟没有了翅膀,连鸡都不如,肯定飞不起来;如果鸟的体重过大,肯定飞不远。此时,教师便可以提示这就是逆向思维,凡事可以从反方向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高效课堂;兴趣;实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减负的要求不断深化,这就需要一线教师更加潜心钻研教材教法,跟40分钟课堂要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创设高效课堂成为了当前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感受。

一、课前精心准备,做到有备而战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这里所说的课前准备,既包括教师的备课,也包括学生的预习。教师备课要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首先,要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其次,要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新教材的新特点,学习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后,要把握初中生年龄段的身心特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总结以往所教学生在所学之处容易犯的错误。教师在每节课之前,要认真批改好前面的作业,并及时做好统计分析,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要认真反思,好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学生的课前预习则需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之下进行,为此,可以采用目前较为流行的导学之法,由教师在每次作业最后预留几道引导学生预习的小问题,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二、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标强调物理教学要贴近生活,“让生活走进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创设生活情景,灵活的将生活知识引入课堂教学。生活情景既可以用于引课,也可用于物理知识的深化和应用。比如,在学习“蒸发和沸腾”时,可以让学生回顾热天从水中出来的感受,并将少量酒精涂抹在手面上进行现场感受,让学生回顾平时看水烧开的情形,等等。再如,在学习完“平面镜成像”后,可以给学生出这样一道思考题:为什么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如果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中做好情景创设,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被不断激发和保持,同时,学生也会逐渐学会留心生活中的物理知识,自觉地投入到以后的物理学习中去。

三、做好课堂实验,巩固学习激情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实验教学必然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尤其是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第一次接触物理学,逻辑思维落后于形象思维,十分有必要借助实验现象来向他们展现和讲解物理概念、现象和规律,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做好教材中所要求的演示实验,组织好学生分组实验。其次,还要学会善于利用身边的材料,创造小实验以帮助教学。如,在学习“摩擦起电”时,教师拿着吹好的气球在所穿的羊毛衫上摩擦几下,气球就粘在上面,引起学生哈哈大笑,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这是为什么呢?”在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并在知识讲解完之后,对引课实验进行回顾,找学生进行释疑。学生分组实验,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并及时对实验结果进行反馈,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失败教训,等等。另外,要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将实验录像、模拟实验和课堂真实实验有机结合,首选真实实验,注重现场感受。对于时间和空间不允许进行的实验可以通过录像进行展示。再者要结合电脑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一些必要的细微的物理过程。

四、利用学习展示,培养良好习惯

初中生首次接触物理学,对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思维习惯、解题思路都很陌生,培养良好的物理学习和研究习惯对于今后的教学和学生的后续发展十分重要。比如,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很多初中物理实验中都有涉及,如研究影响声音特性的要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电阻的要素、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重力势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等等。教师要从第一个实验起,就展示这种方法,并在之后相关的实验中不断进行强化。再就是对于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最开始教师要在黑板上进行亲笔板演,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并有意识的叫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演算,从一开始就公示书写,并做好规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完善激励体制,促进个体发展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情感细腻敏感,对于教师的评价十分在意。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将激励机制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培优补差工作。我们教师很容易将欣赏的目光给成绩优异、思维敏捷的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尤其要重视补差工作。首先,课堂教学要风趣幽默,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你,进而喜欢你的课堂;其次,课堂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让学生没有时间开小差,避免思维和练习上的懒惰;再次,在课堂练习中做小竞赛,比比谁算得快算得准,注意这种练习的题目不要太难,此时更要关注中等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他们稍有进步时,就要及时给予言语上的激励,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和学习兴趣。当然,教育要宽严相济,让学生做到课堂作业堂堂清,家庭作业按时交,一旦出现拖拉现象要及时进行批评和严格处理。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在课下给他们单独布置一些延伸的思考问题,以锻炼他们的思维,增强其学习的兴趣。

总之,高效课堂的达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跟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状态、基础等有诸多联系。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学水平,创设探究的情景,让课堂贯穿思维训练,不断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学山,成际秋.例谈初中物理有效教学[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