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篮球课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篮球课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篮球教学是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高中篮球教学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反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当前高中篮球教学效果不容乐观,过于注重学生技能训练,忽视了学生基础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本文将以当前高中篮球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对教学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 高中篮球;影响因素;解决对策
在新课改的理论要求下,高中篮球教学需要将篮球运动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在一起,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团结合作的能力。针对当前高中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教师从实践出发,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完善教学设施、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
一、高中篮球教学的现状
高中篮球教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学水平效果不明显,教学质量差强人意。以下将对当前篮球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
1.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
在各科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篮球教学也是如此。但是当前高中篮球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术性动作,多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不断进行技术讲解和示范,学生的自主实践时间少,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作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没有结合在一起,学生无法了解实践的重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
2.教学设施不完善
篮球教学场地设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篮球教学过程中,存在为了学校改革将篮球设施随意挪动的情况。部分学校篮球设施不健全,没有及时对设施进行保养和更新,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篮球场地是进行篮球运动的基础条件,只有保证场地的建设满足实践需求,才能更顺利的进行篮球教学。
3.教学模式单一
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完善现有的理论管理体系,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当前篮球教学中,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的情况。在篮球教学中,老师经常采用先理论教学,而后让学生进行自主实践的方式。该教学方式总体上提升了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会厌烦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4.过于强调技巧教学
受其他教学形式的影响,篮球训练教学理论教学少,更多的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多以技巧性教学为主,能力强的学生兴趣比较高,能力一般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差。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会对部分篮球技巧进行讲解,但是忽视了对技巧的巩固,导致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如何提升高中篮球教学的质量
针对当前高中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要求篮球老师从实践出发,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以下将对如何提升篮球教学质量进行分析。
1.确定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针对当前篮球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地位不明显的情况,需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当前实际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确定学生的主导地位,明确教学方式。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篮球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型,逐渐引导学生投入到实践运动中,创新教学理念。在《单手臂投篮》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明确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原地单手投篮有正确的认识,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对该技术的认识。学生进行自主训练,有助于按照自身需求进行适当的训练,提升自身篮球技术,发挥自身主体性地位。
2.进行小组教学
教学模式单一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分组教学。篮球运动最重要的是考虑到团队合作的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按照学生的篮球实力,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保证小组成员实力势均力敌,不存在实力悬殊的情况。其次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需要给予学生适度的自由,有效的将学生对篮球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三步上篮》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辱观,小组成员在运球、传球过程中需要保持密切的合作,加强组员间的合作,掌握三步上篮技术特点,每个同学都需要进行适当的训练。在团队合作过程中,需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表达和交流,找到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式,最终提升自身素质。
3.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在篮球实践课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体现出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原有的而教学评价多以技巧评价为基础,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现有的教学模式要求下,需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保证评价体系的多样性。增加互相评价的形式,针对团队合作中,不同学生的表现能力,可以让学生对他人的实践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技巧锻炼,需要加上日常训练效果、上课态度及出勤情况,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衡量,保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改善篮球场地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进行篮球有效教学的基础,需要针对当前设施不健全的情况进行统一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现有的篮球场地基础设施,重视体育教学,促进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需要做好教学设施保养工作,对篮筐、篮板进行定期的养护,保证基础设施的完善性。只有重视体育教学设施,才能促进高中体育的顺利进行,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针对当前高中篮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为了提升篮球教学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从实践出发,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需要重视篮球基础教学,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基础设施的完善性。同时需要改变当前篮球教学的现状,对现有的教学体系进行反思,改变教学方法,进而提升篮球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俊,张志宇.高中篮球课教学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2):200-203
[2]朱兴祥,方晓云.高中篮球训练教学有效性探索[J].学校体育学,2013(13):90-93
[3]王龙,李宏宇.提高教学效果,重视育人功能—————简要论述高中篮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2):100-102
篇2
【关键词】体育课;现状;原因;建议
一、高中体育课现状
1.体育课开课率和开课节数调查。据笔者对我县三所高中调查发现,所有学校均能正常开设体育课,只是教学质量存在一些问题,有的高中相对开设的好一些,因为学校经费、场地、师资相对要好,大部分还是每周上2节课,虽然能正常开课,但是开课率不等于上课率,有些学校在书写计划和课程安排时仍按照每周2课时做计划,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并没有上满课时,学校经常挪用体育课的时间,而且在上课时,体育课教学只是一种低质量的、放羊式的教学形式。
2.高中课外体育活动与课余训练。①课间操开展情况。课间操在每天进行的都占98%,说明课间操开展的很好,因为各高中学习任务比较繁重,而且课外活动几乎没有,而且据访谈和实地考察可知,课间操的内容绝大部分是全国第二套广播操,尽管在组织时间方面要求较为正规,出勤率也能够保证,但学生做操的质量很低,如学生动作不到位,流于形式,纪律松散,这一现象应引起注意。这一问题可以充分发挥班主任对学生课间操的督导和检查作用,以提高课间操的质量。
②高中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在课余训练队伍中,田径队训练占37%,这主要是因为周口市每年都举行一次市级运动会,所以每个学校为了参加运动会选拔人才,都进行训练。高三加试队占55%,在篮球和足球队中各占9%,所有的数字表明,课余训练开展的不算太好,只有高三加试队开展的好。许多学校的代表队,并不是常年开展课余训练的,而是学校在接到上级比赛任务时才临时组织课余训练队,尤其是田径队。而篮球队、足球队大部分是学生自己或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形成,是一种是零散的,无组织的局面。
3.高中体育场地和器材。高中有篮球场地占98.8%,排球场占84.5%,田径场占100%,这些都是传统项目的场地,现在的网球、羽毛球、游泳馆等都没有,这说明教学一直以传统项目为主,但在传统项目的田径场地,大都是200米场地。
从器材配备情况分析,完备的学校没有,基本完备的学校有占很小的比例,缺乏的学校占63.6%,加之学校已有的体育器材不断老化、损坏而逐步减少,已经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顺利开展。在调查中还发现,绝大多数学校没有给体育教师配备体育服装,只有小部分的学校每年能够给体育教师进行服装配备。
这些都说明了高中相关领导及教师对体育的认识并没有达到很高的程度,在实际工作中也未把学校体育放在一种重要的位置。
二、原因分析
1.学校重视不够。普通高中升学压力大,重视高考科目教学,而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要求就不如高考学科那么严格。再加之学校每天上9节课,没有安排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学生锻炼时间太少。行政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漠不关心,只对文化课感兴趣,只抓语数英教学,无视学生体育活动。对体育课多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数年不听、不看体育课是常事。学校的行政会几乎没有一次讨论过体育活动的事宜。
2.学生不喜欢体育锻炼。首先,从客观上讲,体育教材内容重复单调,在目前实施的体育教学大纲中,各年级教材内容大同小异,反复重复。根据调查,结果表明约有76%的学生认为每年体育课的内容都大致相同,没有什么新鲜感,和其它学科形成比较明显的反差。客观上显得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乏味,学生学习主动性及兴趣都不高。另外,由于场地器材不足,难以在教学中传授和开展学生喜爱的运动,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从主观上讲,受传统文化影响,家长、老师和学生认为,体育好和差不要紧,关键是文化成绩要好,体育课可有可无,这种思想严重影响体育课的教学效果。还有一部分学生把体育课理解成一种欢乐的“玩”,对体育课一些比较正规的技术学习就会感到生疏和失望,易产生厌怠心理。
3.体育教师不重视钻研业务。多数教师对学校开展体育课教学工作认识不足,认为体育教学可有可无,在执行过程中由于行政监督及重视程度不够,教师也就产生了对体育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认识,使体育教学不能很好地开展;教师备课95%都能按时完成,但不足15%的教师能按教案上课,通过座谈得知,80%多的教师认为备课是为了应付各类检查,课后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也基本上是把教案中的教学任务提出来,笼统的概括一下(客套话),真正进行二次备课的只有一人,学校对体育课上好上坏一个样,上与不上一个样,随之上课开始散漫。备课本每年都“依旧如故”、“换汤不换药”。另外,多数体育教师不认真钻研教学方法,教法单一,态度粗暴,在教学中不一视同仁,对学生的要求脱离实际;把体育课当成“自习课”,玩一玩,放松一下,使得体育课名不副实。
三、建议
1.加强与改进课外体育活动。运用多种训练手段,提高训练效益,充分发展受训学生的个性。
2.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场地器材。高中体育场地缺乏,硬件设施差,场馆贫乏,必须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场地建设。
3.加强新兴项目的引入。新兴项目的引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做中学、而不是学中做,增加趣味性,使课程更加生动,新鲜,给传统的项目注入新的活力。
篇3
关健词:学科知识 巧化 思想问题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的必修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却显得有点“尴尬”。一方面,它担负着智育与德育的双重功能,地位不容忽视;另一方面,它的教育对象――学生却并不十分领情。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普遍印象是抽象、空洞、枯燥。因此,要彻底扭转这一局面,改变思想政治课的尴尬地位,首先要利用政治学科知识、学科魅力来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他们觉得政治课不再是可敬可畏,而是源于生活,源于实际。因此,怎样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做到三贴近,使学生乐意接近和接受,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就如何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来巧化学生思想问题略陈己见,以求抛砖引玉,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这学年我们开的是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对于哲学的认识,百人百见。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且要的解决”这样的学问叫做哲学。不管大师们怎么去定义哲学,我所关注的是怎么把相对抽象的哲学思想传授给我的学生,让他们真正感悟哲学,体验政治课的魅力,能解决自己的思想问题,做一个更加睿智的人。
案例一:利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解决校服着装问题
这段时间,学校一直强调学生的校服着装问题,作为班主任虽然再三强调,但是个别同学却不能做到自觉自律。在讲到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这一课时,同学们对于教材能理解,我就很快结束课程与同学们聊起了最近的篮球赛,我说道:“同学们,这俩天的篮球赛怎么样?”我一开腔,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我们每天下午都看,给队友加油助威!”“XXX班的同学抢篮板好厉害,个人能力很强!”“XXX班能取的好成绩是因为队友之间的默契,那前锋、后卫、中锋之间的默契那不是盖的!”见到同学们兴致高昂,我就趁热打铁:“那个抢篮板的同学是他们班篮球队的一部分吗?同学们楞了一下随即明白了我的意图,有同学小声答道:“肯定是一部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关键的部分!”“非常好!某某同学对咱们这节课的理解非常透彻!”“是呀,他是关键部分,其实咱们每个同学都可以成为咱班的关键部分,看看咱们身上的校服,你是那个关键部分吗?这个关键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咱班的发展,同样也可以是一块短板,咱班的形象就是这一俩块短板决定的呀!”而不穿校服的同学此时慢慢低下了头。看到此情景,我开始转移话题“刚才同学们说到篮球队队员的配合默契,才取得好成绩,这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呢?”“老师,我认为是部分之间的顺序或者说……”该同学不好意思地了挠挠头。“其实呢,光有部分是不够的,部分之间必须有一种有序、优化的状态出现,整体的功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我补充到。同学们一下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他们取得好成绩的原因呀……”“对呀,咱班光有同学是不够的,还需要的是同学之间的团结、有序、积极的氛围,那咱们班才会走得更远,发展的更好,希望咱们都能携起手来,为振兴咱班尽自己的一份力!”
案例二:利用真理的条件性及文化对人的影响解决女生宿舍相处问题
篇4
关键词:学校体育 学习兴趣 学习乐趣 教学气氛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一身体练习为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为内容、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的课程,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如何选择体育课程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体育课,是我们每个高中体育老师关心的问题。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从实践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兴趣,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提出探究性问题
在教学中,用1-2分钟的时间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从问题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和探究。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让学生去思考探究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如,在上篮球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单手肩上投篮的技巧,我们依次提出问题。NBA和CBA的一些比较出名的球员是怎样投的呢?同学们可以试一试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再比较分析哪位同学投得好一些,为什么会投得好呢?等等……
二、培养学生兴趣
为了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感受到快乐,我们首先必须从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入手,让学生喜爱体育课。以问题带动兴趣,以兴趣解决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针对不同的教材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也就是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接受教育这一种手段,而不是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使学生必须去服从的形式。在教学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比赛的方式等进行铅球、蹲锯式起跑、背越式跳高等项目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上体育课,在“玩”中学会一些基本的体育技巧,这这既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动作方法。又让学生养成了对体育课的兴趣。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选择课堂内容时,无论传统的体育项目,还是新兴的体育项目,只要学生喜欢,并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身,又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愉悦,我们都可以选择作为我们的教学内容。
三、体验体育课乐趣
学生通过对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达到一定要求后,就转入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而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四、重视理论课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学校教育的深化改革,传统的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体育教学的要求,使用电脑等多媒体进行教学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但如何把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生的体育理念,是当前高中体育老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多媒体的使用,对于我们上好体育理论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当前各高中学校的体育课来看,大多数学校的体育理论课只选择在雨天进行,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方法单一,这就导致匆忙中上课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令学生昏昏欲睡,此时使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当前的体育理论课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五、创设和谐教学氛围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氛围的创设,需要教师合理组织和诱导。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动脑思考,发挥想象,让学生积极参与。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还要注意高中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比如在授课时,根据学生前半节课注意力集中,后半节课则情绪高涨的特点,可把新教材内容的讲授安排在前半节课,将一些游戏性较强的内容安排在后半节课,这样必将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六、思考与练习
让学生课后加强对本次课的思考与反思,结合现实生活去感受体育对学习和生活有多大的帮助。并通过每天的课外活动对所学动作、内容进生动活泼复习,以加强学生记忆、提高动作质量。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提出探究性问题,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思考和学习热情。然后,从教材的特点出发,运用一些有趣的、游戏化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当学生的参与热情被调动起来后,就转入正常的教学活动,从学生简单的动作到动作的形成,让学生整体地自主地接受和学习,在学生技术掌握到要求的水平后,采用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充分体育运动的乐趣,体验失败与成功、身体疲劳与心理快乐等不同的情感变化。再后,帮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健身价值,指导学生利用体育运动健身的基本方法。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对体育项目的学习和体验,逐步形成对《体育与健康》课的认识,懂得终身体育与自己人生幸福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闫文胜;浅谈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中国校园文学:教育教学研究》
[2]陆明;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J]
篇5
关键词:高中体育;新课标;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356-01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我们体育教师要将自己置身于新课程改革整体的大教育情景中,以自己的事业和专业发展为基础,以全面培养合格学生为出发点,从更宽广的社会、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及时深刻地总结、研究教学活动中,涉及到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
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传统的课程设置,使师生关系实际上成为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绝对的权威,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传统的教育观使广大教师习惯了按自己的思维定式,严格要求学生的意识、习惯和行为"规范化"、"格式化"。新课程实施后,用"目标引领内容"要求我们树立明确的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均衡协调发展。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首席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首席引导者",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兴趣、爱好,培养终身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和团队意识、开放的胸怀、坚定的意志,实现现代文明的展示与交流.提高健康水平,提高生存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的。
2.正确把握"淡化运动技能"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教学中,在保证学生健康的前提下,适当降低竞技运动技术的难度和强度,即"淡化运动技能",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运动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部分体育教师进行一些运动项目教学时,过于注重运动参与,而对运动技术、技能只是简单的介绍、学习,学生根本不能完全掌握。更有甚者,给学生一定的器材后,让学生在指定的场地内自由活动,自己则做起"牧羊人"。如有些教师在进行篮球、足球和排球课教学时,发给学生球后就让学生自由活动,既没有相关的技能练习,也不进行必要的规则学习;而学生就象进入大海的鱼儿、天空的鸟儿,欢快无比。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与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背道而弛。
中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三大特征之一实践性明确指出:通过身体练习来全面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健康水平,掌握科学锻炼方法和一定的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在离开运动技术、技能的情况下,学生的运动水平势必不高,其运动的生命力无疑不会长久,终身体育的教育也只能以失败而结束。一定的运动技术、技能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正确理解、掌握运用"淡化运动技能"这一教学新理念才能使学生真正的参与运动,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拥有终身体育意识!
3.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转变
通过新课程培训我们认识到了新教学教法和设计的新理念。
3.1要创新。教学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在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教材,对知识点,内容设计,教学评价等,做到有效的创新,才能赋予教学充实而富有个性的生命力。只有教师的教法新颖,学生也才会更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兴趣也会更浓厚。
3.2要清晰。教学思路、线索、过程清晰。这首先取决于老师的基本功,基本功扎实了,教学自然也就成功了一半。另外还要在备课时进行大量充分的准备,理清教学脉络。
3.3要贴近生活、社会、学生。枯燥乏味,难于理解的教学是课堂大忌,以致学生对课堂失望,老师对学生失望,形成恶性循环。学生的兴趣爱好广泛,当我们俯下身来,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从中取材,与自己的教学有效结合起来,这将大大有益于教学。
3.4要灵活。教学内容、过程、教学评价灵活。我们体育老师带的班都很多,若每班的教学都是一种模式,一成不变,讲到最后,自己都会感到味同嚼蜡。对学生的发展和老师的教学,都是谈不上有所促进。但是课堂教学也不能够花哨过头。新课程里讲的分层教学,主题教学,自主探究式、分组协作的等的方式以及多种教学评价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学习之后感到获交益良多。最终我们教学要达到的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4.评价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指出:"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的评价体系的建立,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创造了机会。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主要是从学生掌握的运动技能、技术和学生出勤两方面来进行。这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忽略了教学评价中督促与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及通过反馈改进学习的功能,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种按分数考核的方法无疑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带来一定的负作用。其典型的例子是:先天性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不用怎么努力就可以有较好的成绩,而差的学生似乎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理想的成绩。久而久之,容易使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原有的兴趣和信心,产生失落感,甚至出现厌倦和恐惧心理!
篇6
【关键词】高中体育;自主学习;积极性
一、教给学生学习体育的方法
1.自主学习法
要让学生感受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空间。由于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对于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课程标准并未做出详细的规定,这意味着对每个学生来说,实现目标的途径可以是多样的。例如提高力量这一目标,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采用健身器械,无条件的学生可以采取俯卧撑、引体向上等练习方法。总之,自主学习可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从过去被动执行教师的教学计划转变成主动完成学习目标,从而加强了责任感,树立了自尊和自信,同时也掌握了终身学习的方法,为今后坚持体育锻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合作学习法
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作学习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可以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组成小组,一起探究、练习,互帮互助,共同学习,达到锻炼的目的。合作可以让学生产生更多的灵感,获取更大的收益,得到更好的体验。例如:在组织低年级学生跳绳练习中,组员之间互相帮助,好的学生在技术上对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让差的学生学有榜样。
这样既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跳绳水平,又能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增强小组凝聚力,达到共同进步提高的目标。
3.创新性学习法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性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实际上,儿童在幼年时期就常常表现出良好的创造力,他们会用积木或手里的一切东西,在自己的床上、地板上、沙滩上、山沟里构建自己想象中的天地。因此,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并使他们形成创新性的学习习惯,不仅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挖掘更多的潜能,而且还能使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体育课堂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给学生提供创造活动的机会。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的创意与我们的设想不一致时,千万别“一棍子打死”,新的活动方式或游戏规则常常会在这样的情景中产生。
4.探究式学习法
要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提起探究式学习,会给人一种很高深的感觉,似乎只有科学家才有探究世界奥秘的本领,小小一个学生能探究些什么呢?其实,探究行为是儿童的一种常见表现,他们从小就爱问“为什么”,但往往由于大人们的忽视,不愿意去回答他们提出的看似简单、荒谬、愚蠢的问题,从而使儿童越来越少地问“为什么”、越来越少地探究这个世界。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用最明确的结论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学生只要照着做就行了,不必问为什么,久而久之,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就越来越淡漠。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去进行探究。
二、要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高中体育教学应该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引导学生积极性的最重要的原因和动力所在,没有兴趣可以说一切的学习都无从谈起。这就要求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积极的态度,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来给学生以和谐快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体育带个人的乐趣,这样就能被学生以充分的机会没让他们在体育教学中学会表现自己,要学会适度的鼓励,通过多种具有有效性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更不能有教师本为使自己变成学生的对立面,而是教师应变主宰为主导,自己是一个引导学生很好学习的角色,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愉悦中认识到体育教学的乐趣,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运动中体会活力和热情,并适当地让他们展示自己,给他们一个充分表现其才能的机会,在学生中让他们去发展其个性,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以及自己的爱好,比如有的同学喜欢篮球或者排球,有的喜欢踢毽子和打羽毛球,等等让学生的喜好在教师的心目中做到有数。
另外,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老师要根据体育教学的任务和目标,结合学校具体的环境设施诸如学校场地、器材等因素,对教学内容、方法等进行整体设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大家互相交流,互相探讨、互相观察各人完成动作技术等方式,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篇7
1.通过体育理论知识传授,教会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
体育教材是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学习的主要教学资料,体育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体育教材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基础。重点应指导学生了解体育教材的知识结构,让他们知道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指导他们边阅读、边思考、边比划、边练习。使学生对体育实践内容有一个粗略的印象。体育教科书中的插图和图示有完整动作图、分解动作图、辅助练习图、练习方法图、游戏方法图、战术配合图及卫生保健知识图等。它们是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有效资料,教师应指导学生看懂体育教学资料中的插图和与图示的内容动作顺序、动作路线及技术要求等,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自学能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与运动技能。学生体育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教一些简单的学习方法,例如如何看懂武术动作路线图和篮球战术图表等,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有一定的体育知识素养。
2.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2.1能力是知识、技能、智力在一定教学条件和实践途径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综合心理特征。体育能力则是一个人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素质和体验等诸因素的综合能力,并在参与具体体育活动中可体现出来的各种锻炼方法和健身手段。根据中学生年龄特点,体育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教师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服从于目标,服务于目标,教学手段上注重诱导、激发、调节与控制,在不断改进和革新中做到多样化、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自觉参与主动投入,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成功、感受喜悦,促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2.2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也就是将学生的个体行为纳入终身体育行为方式,拓展学校体育培养目标的内涵,在培养学生个体行为的基础上发展体育特长,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提高。
2.3在体育教学设计中,要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总目标要求,认真研究各模块学习内容及实现目标,对每个内容和目标进行三年、一年、学期统一计划和教学设计,使每个模块在每节课上,实现更好、更有效地分层次实施。在计划的设计上,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兴趣爱好,选择搭配教材。对于同一模块或同一节课上,教师要根据学生体育基础不同,制定可供学生选择的弹性学习目标,提供时间和练习内容,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体验成功的喜悦,每节课学有所获,保持兴趣。
3.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每一模块教学或每一节课上,都要想方设法地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包括生动活泼的语言、形象诙谐的讲解、规范的示范动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自主学习活动中,促使学生体验体育的快乐。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以竞赛活动诱导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使学生得到更全面和更生动活泼的发展。
4.开展竞赛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生对体育课有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诱导和培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好胜心强,将教学内容融入生产劳动中,例如课题“播种”、“丰收的场面”等,使学生对劳动产生间接兴趣。而学生对体育活动直接的兴趣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赛活动,无论多大的学生都如此,教学时学生自主地进行游戏竞赛活动,情绪特别高涨,竞争特别激烈,对其生理机能有积极的影响。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意犹未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如此教学,不仅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和享受运动的乐趣,也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获得教学成功的喜悦。
5.坚持常规教学
传统的常规教学,是实施体育教学的基本手段。学生平时习惯的养成,体育知识的积累,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体育技能的逐渐完善,都是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应坚持常规教学,逐步同化和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的锻炼习惯和技能水平逐年提高,三年的实践证明:常规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
6.不断学习,强化教研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教师要经常学习,不断完善自我,以此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技能水平,了解新运动项目的发展,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努力使自己站在本学科的最前沿。同时不断总结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更科学、更先进。
7.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
提高师德修养,增强工作责任心。教师的品德、事业心和责任感决定其能否胜任学校教学工作。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能力再强,业务水平再高,如果没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没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心,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就不会把学生的安全放在心上。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自身要有高度的安全意识,而且要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篇8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师;转变
The research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gym instructor to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gym instructor's transformation
Wu xiaowei Xu pengfei
Abstract: Along with society's development, the national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promoted in recent years for the ordinary training school or th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increases unceasingly, It has provided the good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for the school.The school level enhancement, caused the gym instructor when carried on the teaching the teaching main body, in the teaching way and the content has all had the change, corresponding also had the new change to gym instructor's request, how the gym instructor has carri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how completed the quality sports teaching well the goal, is question which needed to solve with emphasis.
Key word: Quality; Gym instructor; Transformation
近年来,全国各地由中专学校升格为普通专科学校或高职院校的学校不断增加,这对于实施我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都有重要意义。随着教学层次的转变和提高,为学校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体育教师,如何在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上做出改变和提升,促进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都是要解决的问题。
一、中专体育教师向高职体育教师转变理念
1、教学主体转变
中专体育教学阶段,对象大多是初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思想还不太成熟,身体处于快速发育阶段,体育教师要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促进身体健康发展。而高中毕业生大多已经成年,在身体素质和思想上已经基本成熟,经常锻炼的学生已经形成一项或者两项体育锻炼的习惯,怎样让学生的习惯得到延续并且提高,是体育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2、教学方式转变
在教学方式上,中专体育教学注重学生技能培养,而在理论知识方面则稍欠缺,这样导致学生学习的深度不够,不利于其体育习惯的养成。学习技能时,由于中专学生的年龄结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解和示范为主,进行简单技术动作的学习,理论和实践教学不够深入。而高职学生思想比较成熟,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强,因此体育教师要运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加强理论知识的讲解,提高讲解的深度,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进行技术传授时,可培养学生其它方面的能力,包括领导能力、自学能力等等,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教学内容转变
由于高职学生的特殊性,体育教师除了要增加所学项目的难度和深度外,在内容选择上可选择一些有创造性的新项目,比如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娱乐性、多样性、创造性、新奇性与冒险性的休闲运动不断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体育教师可进行一些休闲体育项目的开展和传授,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其体育休闲意识,为体育生活化打下基础。
二、升格后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1、学习理论知识,提高科研能力
当学校由中专升格为大专后,学术科研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搞科研是每个大学教师必须要做的工作,对体育教师也不例外。体育教师要树立科研意识,增强科研能力,多参加讲座、学术交流教学研究等科研活动,增强从事科学研究的自觉性,克服“科研神秘论”和“科研无用论”。同时,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要有意识地从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并主动运用科学知识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使自己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表面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从而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跟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
2、提高体育技能
高职体育教师要有更高的体育技能,这样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高职学生接受能力强,初步养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教师要强化这一养成的习惯,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要有更高的技能,使学生学习更加全面,为终身体育服务。同时,体育教师要注重新技能的培养。随着我国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要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相结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体育教学,促进教育的发展,适应信息化对教育的新要求。因此要重点培养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3、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对学生心理素质有着很大的影响。高职体育教学目标是“健康第一”,而健康包括心理素质培养,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体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克服学生不良个性心理,通过加强横断面知识辅导、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等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问题学生得到转变,助于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要渗透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意志品质的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4、提高学生社会体育指导的能力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群众体育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例如对体育项目运动认识不足、技能和方法不具备、健身活动缺乏必要的组织和管理等,其严重影响着我国体育健身全民化的发展。而目前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体制还不够成熟,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对比较缺乏。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注重学生体育指导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步入社会后,在全民健身中能比较有针对性地切合实际地进行指导,使练习者采用正确的方法去锻炼,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通过指导,还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减少体育锻炼的负作用,以保证健身活动的正常进行。这样可以把终身体育的教学思想不仅深入到社区群众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中,帮助群众学习体育“一技之长”,培养其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方法,使之终身受益。
中专院校升格为大专院校是学校发展的良好机遇,体育教师要抓住这一机遇,深刻体会大专院校对体育教师和教学的理念,适应大专体育教学的要求,为学校贡献自己的力量,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义.对高职学生体育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2 0 0 3(3):71―72页
2、闫雪锋.对中专升格为高职后体育教学的反思[J].教育与职业.2009(10):184页.
3、杨蜀莹.高职体育教师培养的新内涵[J].中国成人教育.2009 (1 ):88页.
4、张玉环.中专学校升格后老师面临的挑战[J].医学信息. 2011(2):849页.
5、徐晶.中专升格高职的社会背景透视[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09(6):33――36页
作者简介:
篇9
观点1:让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成为二中办学的亮点。
设置有鲜明特色的课程,能够使学生置身于丰富的知识环境之中,为其后续学习和研究指引正确方向、打下坚实基础,因此,一个学校是否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将是学生是否选择这所学校学习的重要标准。北京二中立足校本、理性思考、开拓创新、大胆实践,充分而合理地使用课程自,在国家课程方案的总体框架下,逐步构建“阶梯式模块”结构与“生成性”课程体系。我们在课程内容、课时长短等方面作了部分调整,还提供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选修课程,并加强技术课程和特色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我们积极探索特色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建立课程的生成机制,课程不再是静态的知识呈现,而是在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和扩展着新的经验和意义。
观点2:理想的学校课程结构应该是有选择性的。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国家规定的必选课程与学生的特点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多元的选择性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层次结构中,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最能体现这一特色。面对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二中充分挖掘教师、学生、校友、专家、社区、高校等各方面的力量,开发实施“阶梯式模块”结构与“生成性”课程体系,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例1:二中的校本选修课程按学生基础和课程难度按“阶梯式”设置。一是全员性参与的普及型校本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二是需要进行选拔、具有一定的专业特色的社团活动课程。使学生在选择中形成规划人生的意识。
二中立足校本,精心设计了“文学与艺术”、“科学与创新”、“技术与生活”、“人文与社会”、“体育与健康”五大类约170门校本选修课程。除了本校教师任教,还有中科院讲师团、大学教授、集团老总等担任客座教师。作为导向性的安排,我们还明确要求,学生三年中选修课学习至少涵盖上述五个类别中的两个。
具有一定专业特色的18个社团,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我校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奥赛社团总人数约530人次,反映了学生对科学的较高层次的追求。除此之外,本学期还提供了100门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课程,经学生选报后实际开设选修课43门,研究性学习课题组33个。另外,学生还自行申报组织了“演讲”等3个社团,自行申报研究性学习意向课题十余个,自聘导师开展课题研究,其中高二(3)班赵英为同学就选择了同班同学的母亲作为其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导师。
例2:除9科考试科目外,其他学科全部实现“走班制”选课教学。如“体育与健康”学科,根据学校体育教师的特长和学校的条件,在高一年级男生中开设篮球、排球、武术(跆拳道)3个项目,在女生中开设篮球、排球、形体、武术(跆拳道)4个项目;高二年级男生中开设篮球、羽毛球、武术(跆拳道)、高尔夫球、民族传统4个项目,在女生中开设篮球、羽毛球、武术(跆拳道)、民族传统4个项目。实行“三三四”排课,即每3个班或4个班同时上课,有6位老师的特色选修项目可供选择。
其他学科已经开设的选修课见表1。
观点3:开发实施“阶梯式模块”结构与“生成性”课程体系。
课程的生成性表明,课程不再是静态的知识呈现,而是在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和扩展着新的经验和意义,强调了培养学生塑造自己人生的价值和能力。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强调“生成性课程”的性质和内涵。
第一,把“课程”当作动词使用,看做“学习和体验”的总体。若把“课程”当作名词使用,理解为“教材知识体系”,自然就不会有所谓生成的课程。二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基础理论体系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紧密结合,根据每学年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动态地生成各学科的校本必选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
第二,生成性课程并不排斥“教材”的使用,对生成性课程来说,教材只是供学生建构、创造学习经验的一种媒介、素材或工具。同样,生成性课程也并不排斥教学“计划”和“教案”的使用,因为没有“预设”就没有“生成”。这里的“预设”不仅仅包括“教材”、“教学活动方案”,还包括教师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倾向、个性特点的了解,对学生行为意义的敏感与理解,对普遍性、长期性教学目标的宏观把握等,这些都是生成性课程的基础。
第三,仅有“预设”,不见得就有良好的“生成”,课程的动态性是有条件的。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得既不完全取决于教材上写了什么,也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际做了什么,取决于学生是如何与教师、教材、同伴及周围的环境交往互动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具有充分的互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活动富有创造性的时候,才有“学习经验”的生成,才有“课程”的创造。
例3:“长短课”的安排。我们在必修、选修课程的教学时间上均尝试了“长短课”的安排,其中长课1小时,短课45分钟,基本上每门学科平均每周安排1个长课时。“1小时课”是第一次尝试,这种安排并不是简单的学习时间的延长和内容的增加,而是要更多地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整合、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入上。什么内容的课适合用在“长课”,什么内容的课适合用在“短课”,要有效益分析。一些难度较大的课、实验课以及学科特色课都列入长课时安排,如语文开设的《阅读》课程,数学开设的《发现数学美》探究课程,英语开设的《英美文学欣赏》课程,物理、化学开设《科学探究与实验》课程。除了必修课外,一些注重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选修课都尝试使用1小时的课时。
例4:在艺术领域的课程设置中,树立大艺术观。北京二中具有较为浓厚的艺术氛围,音乐和美术课程具有扎实的基础,场馆建设比较完备,舞蹈和管乐己经形成特色。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陆续增加了每周五早晨的音乐理疗、高三年级的瑜伽与心理健康课程、校园内每天一支世界名曲的音乐铃声、陶艺课程和绣艺课程。高二年级学生自发组织的“摇滚”社团和“经典音乐演奏”小组等等。它们与二中优美的校园氛围一起,不断地滋养着学生的艺术素养。
例5:落实了义工制度和职业见习制度。二中以制度的形式,落实了义工服务和职业见习活动,使学生通过真情实感的体验形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学生进一步关注生活与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与实践的能力。这与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非常吻合的。
观点4:建立适合实验教学与个性化发展的系统化实验室。
实验教学的发展,既是科学领域教育发展的基础,也反映了科学领域教育发展的成就。如果形象地把学校的实验
课程设置比喻为给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餐饮:那么过去的实验课程设置是同一个标准,是“标准餐”盒饭;随着改革的进展,出现了内容更丰富的“套餐”;随着学校实验室的增加和实验条件的完善,我们提供了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的“自助餐”。2007年初,二中建成了理、化、生“自制餐”实验室。在实验的方式上,也经历了验证性实验、互动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小组合作实验、自主实验,到现代化的专业实验、数字化实验,以及一个学生的实验室。
例6:学生可以进行“自制餐”实验。二中将理、化、生自主实验作为选修系列,学生完成6个自主实验后,即可获得相应的校本选修的1学分。“自制餐”实验室是学生自己做实验的场所,学生自己做项目设计、自己实施、自己验收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老师只是提出意见建议,协助学生准备实验仪器和设备,指导学生注意安全。能够进“自制餐”实验室工作,天长日久,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创新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例7:一个学生的实验室。本学期,我校第一次为一个学生建立了实验室:“李汉歌工作室――蜘蛛生活习性研究室”,为他从事蜘蛛研究提供二十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这是北京市第一个以学生名字命名的个人实验室。实验室配备了计算机、切片机、显微镜、温控饲养箱等设施及相关的中英文图书资料。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学校将根据实际需求,为实验室增添必备的设施,未来实验室还要添置生态箱。看着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实验室,李汉歌正在筹划新的研究方向。给一个学生建立了实验室,无形中也是对其他同学的一种教育,是一种引导。只要学生有愿望,学校有能力,我们就会创造条件来满足学生的需求。
观点5:“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上的科学学习观,而不应长期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是新设立的一门课程,可以看出国家的重视程度。研究性学习应该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上的科学学习观,是一种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所有的课程中都应该融入,而不是与其他课程相区别而独立开设。它不能靠特定的时间、特定的课程来完成,它是一种学习方式,应贯穿于所有学习的过程中。它是一种学习意识,应成为所有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和习惯。它不是在特定阶段的一种成果,而是反映在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给学习带来的效果上。
例8:研究性学习现实课堂与网络平台相结合。我们改变了以往简单的以课程形式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做法,而将研究性学习融入日常学习中,但仍然要有开题和结题,要体验研究性的学习过程,而且其过程要和日常学习紧密联系并有所促进。本学期高一年级的研究性学习依然是导师带研的方式,校内安排1.5课时,校外安排1.5课时。导师指导学生完成选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的过程,体验研究性学习带来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高二年级的研究性学习将现实课堂与网络平台相结合,用网络来指导和监控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网站主页包括:课程管理、校园动态、研究指南、课题申报、过程与交流、成果展示、成绩查询、社会评价等功能。
观点6:“通用技术”课程,需要有较长时间使学生接受技术教育,逐步形成对技术的理解和迁移。
技术的迁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高中三年、甚至到大学的学习中不断地实践、迁移、再实践,形成技术素养,从技术的使用能力拓展到理解能力、设计能力及创新能力。
例9:“通用技术课程”提前开设。我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程,使学生能有较长时间接受技术教育,形成对技术的理解和迁移,形成一定的设计思想、理念和能力,以及相应的实践能力。其中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尝试校本化实施。用36学时开设《技术与设计I》,18课时开设《技术与设计II》,教学设计要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将“实践、综合、创造、融合”的技术思想方法贯穿于课堂的活动,并运用“技术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论证与分析,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外,分别用9课时开设校本必选专题:《陶艺》、《家政与生活》、《绣艺》、《汽车驾驶与保养》、《现代农业技术之农艺园区》、《简易机器人制作》等,学生必选其中两个专题,逐步养成面向生活、全面而有个性的实践能力。
观点7:人文学科方向学生的科学素养,理工学科方向学生的人文素养,既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将是一门科学。”当今社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统一,科学整体化发展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所以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如何贯穿科学教育,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如何贯穿人文教育,需要校本课程加以引导和实施。
例10:注重人文学科方向学生的科学教育,理工学科方向学生的人文教育。二中在高二年级下学期,设计每月一个专题报告的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我们计划为文科同学开设“家庭电路”、“家庭电器”等专题报告,为理科学生开设“中华传统文化”、“时事分析”等专题报告。
观点8:利用社会资源,打破时空界限,将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有机整合。
例11:研究性学习面授与网络相结合。具体内容同“例8”。
例12:外请专家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与教学。本学期学校将聘请卢元锴、方铭琳、储朝晖、洪明、余清臣、安宝娣、薛峰等七位教育专家来校工作一个学期,通过听课、参会、访谈、问卷、参观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和系统分析二中整体办学情况,进一步疏理二中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客观提出二中办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这是我校又一次以开放的心态、求实的精神、求教的态度聘请专家来校指导工作,这必将对二中今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例13:虚拟课堂。语文学科的新课程选修课模块网络“虚拟课堂”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正在准备专刊。高一年级开设两个专题:伟人诗魂――诗文赏读(范锦荣、成颖、王锡婷);酒神圣歌――戏剧鉴赏与表演(翁盛)。高二年级开设两个专题:末世繁花――张爱玲其人其文(刘智清、王限婷、赵莲峰);永远的王者――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作品赏读(张京平、刘伊超、胡艳彬)。采用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相结合,借助多媒体资源和学生的活动,提升学生感悟能力,体会文学艺术的魅力和内涵,丰富情感体验,目前已经获得了多位专家的高度评价。
观点9: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应该与自主排课相适应,发挥教育的导向作用。
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与北京二中创造性的课程设计相适应,自主命题提高了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的能力,积极促进了教师与课程设计者、教材编写者的沟通与对话。
例14:我校在模块考试中采取自主命题,除了100分的基础知识考核外,还有50分的“引领性能力测试”。自主命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激发教师对多种考试形式进行探索,如政治学科上学期在能力测试部分设计了开卷题,以此扭转学生认为学习政治就是“死记硬背”的观念。我们还通过自行组织高中阶段会考考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会考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育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
当然,课改中还存在不少让我们感到困惑的问题,但我们认为,出现问题是正常的,而我们只能不断努力,创造条件,用大气魄、大智慧去做一个理性的实践者、有所作为的实践者。
篇10
3.高职院校内部会计控制探析 张福春,Zhang Fuchun
4.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评判机制研究 史文生,Shi Wensheng
5.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研究 艾炎军,邹叶茂,蔡国辉
6.校企深度融合下的高职工学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术 易飚,胡清
7.数据库实践课程考核标准及评价体系建设 程丽丽
8.地方煤炭类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 赵金录,郭晓娥
9.高职软件服务外包"课程包"的开发与研究 杨正校,Yang Zhengxiao
10.区域性综合类高职院校专业调整与改革探微 杨季夫,Yang Jifu
11.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研究 夏红,Xia Hong
12.高职医药营销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吴海侠,Wu Haixia
13.基于生物医药产业要求的高职课程体系之构建 史雅静,韩雪松,王宇,李雪梅
14.高职化学教学培养策略型学习者之实践探索 别同玉,许加生
15.高职仿真技能在化工企业生产中的实践 宿高明,张桃先,洪亮
16.高职高专《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李华玮,李巧枝
17.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课程考试改革研究 周天沛,Zhou Tianpei
18.论高职院校统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李叶红,Li Yehong
19.中西部地区性高校计算机专业"订单式"教育模式研究 郭晨,彭硕,王博
20.中职幼师专业"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研究 聂丽兰,Nie Lilan
21.中职数学职业模块教学中实施协作教学的探讨 刘立峰,Liu Lifeng
22.关于职校学生责任心教育的几点思考 卢焱红,Lu Yanhong
23.PDCA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李常茂,龚昕
24.关于提升职业学校校长科学决策能力的思考 王健娟
25.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专业教师教学能力评价要素探究 朱双华,陈慧芝
26.浅谈高职项目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苏萍,龚松杰
27.教师创造性教学研究 艾文珍
28."好老师"与"好老板":"双师型"教师的新角色论 郭星明
29.关于教师实践机制建立的意义与可行性及建议 李应祥
30.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专业特长分析 黄均平,杨川
31.高职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刘志刚,Liu Zhigang
32.谈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赵文静,沈亚强
33.高职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楼永俊,Lou Yongjun
34.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解析 胡丽,王爱华
35.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软能力"之我见 范迪新
36.高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分析 麻益军
37.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链路项目课程教学实践 高小红,孟亮
38.计算机网络专业项目教学法案例设计研究与实践 罗伟强,Luo Weiqiang
39.论面向专业为主线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 刘莹
40.高职护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初探 刘兰芳,赵国琴
41.《热学》课双语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葛大勇,倪晓昌,赵庆勋
42."动态能力集"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裴勇,李畅
43.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制糖专业课教学 褚彪龙
44.《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张雯娟
45.分组互动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李仕敏
46.《房屋建筑学》教学方法小议 房艳峰
47.如何在《经济法》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徐秀珍
48.简论高职《园林观赏植物》课教学改革 张新平
49.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心理契约漫议 万颖
50.职校生数学学习障碍成因分析与对策 邱亚明,崔永红
51.中职语文口语有效教学之策略研究 李枝荣
52.中职校汽车维修专业语文课程设置的调查与思考 陈榕
53.程序教学法在篮球选项教学中的运用 任敏华,Ren Minhua
54.职高数学课激趣方法初探 鲁军兵
55.如何讲好散文《黄鹂》 孙春娟
56.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 梁晓蒸
57."小班化"模式在数控车床实训中的应用 许晓峰,Xu Xiaofeng
58.中职数控铣床实训课程改革之探讨 郭广新
59.基于创业教育的高职食品烘焙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王和才,李海林,蔡建,刘石麟,张成林
60.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分类化"建设初探 钟振宇,秦虹,张喜娥
61.论生产实习应突出指导教师的示范作用 刘智敏
62.高职《马铃薯栽培》实训中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法 彭永贤
63.浅谈职业学校如何提高顶岗实习质量 康东波
64.高职计算机专业生产性实训模式分析 罗幼平
65.谈数学教学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 刘永强,Liu Yongqiang
66.高职院校开辟"第二课堂"新论 谢彪
67.关于公共标志英文翻译的调查与英语教学研究 谭少玉,Tan Shaoyu
68."订单式"汽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张伯俊,金永兴
69.C语言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中的地位论证及问题改进 张亮,Zhang Liang
70.略谈职高语文教学中环保意识渗透 李群娣
71.论高职院校开设拓展训练课程之必要性 秦丽莉
7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张净,杨亚群
73.高职商务英语热点问题探讨 冯克江
74.企业文化对"订单班"之班级文化构建的影响 郭李飞
75.试析职业教育发展与职业分类 程俊辉
76.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业评价改革初探 唐玲妮
77.基于开放式园区的高职生产性实训研究 马强,付艳茹
78.关于中职生手机管理的三维途径 刘钦涛
79.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王英
80.《电工基础》课教学的"做中教与做中学" 孙成林
81.应用电子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周霞中,Zhou Xiazhong
82.关于行动引导教学法中引导方式之探析 郝翠兰,Hao Cuilan
83.基于"七步法"的物流市场调查课程教学设计 胡丽霞,李宇红
84.PowerPoint软件实战教学经验谈 何凤梅
85.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启迪与思考及其实践 张小帆
86.关于学生对《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学习主动性之培养 翟津
87.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改革思路与经验 方玉龙,杨清志
88.关于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案例教学之实践 贝惠玲
89.CF卡在数控教学中的应用 孙健华
90.多媒体课件在《电工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郭亚宏
91.对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认识与思考 孟利前,肖海峻
2.四川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证分析 徐晓燕,何应森
3.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王雯,Wang Wen
4.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初探 吴琼
5.以"五新"举措破解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难题 万中范
6.高职应渗透行业文化教育 李传刚
7.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其超越 牛桂振,Niu Guizhen
8.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高小红,孟亮
9.浅谈高职会计专业教材的质量问题 方忠良,Fang Zhongliang
10.关于高职特色校园文化之构建 王治生,刘晓利
11.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研究 张莉红
12.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对策略 王涛济,Wang Taoji
13.从数控技能竞赛看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罗胜阳,Luo Shengyang
14.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高职国贸专业的适应性探讨 许刚慧,Xu Ganghui
15."院校方案+专业方案":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 郭群,Guo Qun
16.焦虑情绪对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的影响探析 杨建荷,Yang Jianhe
17.创新高职教学模式建设数学教学平台 左秀山,Zuo Xiushan
18.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项目化课程建设实践 张慧波,董艳杰,陈亚东
19.实施"三个延伸"促进职校生专业能力的提升 梁默
20.中职学校商务外语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金华商业学校为例 朱政
21.构建"生命课堂"提高中职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 张岩
22.职业学校技能培养教学模式探索 李玉华
23.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质量管理体系之构建 沈忠红,Shen Zhonghong
24.高职院级教育类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研究 罗汝珍
25.谈技工院校体育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管理 杨志影
26.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评估改革研究 王铁铭
27.中职"双师型"教师典型培养路径分析 袁子剑,Yuan Zijian
28.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 陈齐苗,张海涛
29.高职辅导员工作的三个"三重奏" 查正权
30.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 施雨,Shi Yu
31.谈高职毕业生择业前的心理准备 刘志刚,Liu Zhigang
32."蚁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邓迪,Deng Di
33.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态度与就业取向关联度调查研究——以绍兴县职教中心2009届毕业生为例 章亮,傅俐俐
34.国际化机遇下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赵文静,沈亚强
35.以默会理论指导《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的教学法选择 余青
36.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构建 郭婺,周洪江
37.高职《实用经济学》课程教改实施的调查研究 郭立伟
38.中职导游专业《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以长江中下游旅游区为例 秦书莉
39.参与式教学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侯小伟
40.基于工作过程的《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改革实践 汤俊
41.基于任务引领的物流课程教学实效性探索 余瑞龙
42.关于《焊工工艺学》教材的几处补充建议 黄功富
43.六步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在《二维动画设计》课程中的综合应用 文军
44.职业学校PLC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研究 李伟娜
45.基于生产过程导向的"扦插育苗"教学设计 张继东
46.试析《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的整合教学 王茜
47.论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医用传感器》课程中的应用 董海新
48.《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探讨 乔丽平
49.五年制高职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刘晓艳
50.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中情感策略的运用 许小红
51.高职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现状调查 杨成青,Yang Chengqing
52.简论英语课堂教育教学之功能 乔国红
53.谈职高数学概念教学难点的突破 鲁军兵
54.从项目教学法谈高职基础英语教学的突破 唐曌曦
55.高职高专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赵国喜,成继红
56.基于任务的大学生英语元认知策略的培养 徐华
57.机电类高职英语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韩西娜
58.高级化学检验工实操课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新模式 李政,Li Zheng
59.高职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协作式实训模式探索 严志嘉,Yan Zhijia
60.探索适合企业要求的中职数控铣床实训模式 熊福意
61.PLC校本实训教材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姜绍辉
62."PLC+变频器+电气控制"在总装课程中的开发应用 杨筝,朱海英
63.高职《药物制剂技术》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孔庆新
64.《植物化学保护》实验创新教学体系探讨 孔凡彬,李卫海
65.浅谈高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特色实训教学 李晓冬
66.测量实训室: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探索 包民先
67.高职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毛华东,Mao Huadong
68.市场经济与德育人文关怀 林少峰,Lin Shaofeng
69.浅析公安院校学生潜在职业能力训练之路径 吴娴兰
70.如何做高职学生的"心灵捕手" 李琳琳,Li Linlin
71.借鉴印度成功经验培养软件开发人才 肖敏
72.道德内化机制对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启示 成波
73.制约高职保安专业学生就业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唐晓嵩,Tang Xiaosong
74.行业协会在实用型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分析 许彤,王金红
75.信息势能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王雪飞
76.大学生网络成瘾分析及高校德育策略 田明秀
77.关于社会考试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邓向林
78.职业学校技能培养教学模式的实践 朱玉玲
79.网上考试方式在数控技能鉴定中的应用 何平
80.在医学生职业指导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探索 汪小云,钟初森
81.重塑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RICH课程范式探析 赵小波,倪锦君
82.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保障顶岗实习教学质量 王虎,王春梅,赵敏娟
83.加强重点(品牌)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于昊,李灿峰
84.对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王丽萍
85.讨论式教学法初探 张明涛,韩斐
86.巧用AutoCAD软件作为制图教学的辅助工具 宋晓英
87.浅析机械制图教学中三维实体造型技术的应用 刘莹
88.澳大利亚终身教育体系述评:内涵与特色 徐中意,Xu Zhongyi
89.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变革与反思 柯茜茜,Ke Qianqian
2.江苏省技能人才需求预测 汤伟伟,况敏
3.论儒家文化熏陶与大学德育内涵 盛杨,韦庆昱
4.实施免费中职教育的政策导向及未来发展走向 陈远远,周谊
5.加强高校心理危机事件预防机制建设的研究 陈瑶,Chen Yao
6.职业能力导向的《建筑设计CAD》双证模式改革研究 黎颖
7.基于开放式园区的高职生产性实训研究 马强,付艳茹
8.试论高校辅导员职业标准体系的构成 梁慧超,刘亚,戚焕,高松岩,梁金平
9.关于知识观视野下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 刘学,罗晓东
10.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分析与建议 解丽娟
11.我国社区教育发展探析 张光辉,Zhang Guanghui
12.高职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陈其明,Chen Qiming
13.工作导向的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设计探讨 李清秀,胡长效,宋凯,王质明
14.高职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初探 蒋焱,Jiang Yan
15.基于"任务引领"的高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建设 张静之,刘建华,张佩芳
16.谈高职食品专业标准化人才的培养 包永华,冯文婕
17.高职示范院校建设的体会与思考 刘永亮,Liu Yongliang
18.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跳槽"现象的调研与思考 毛可洪,Mao Kehong
19.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 程钢,Cheng Gang
20.高职网络精品课程资源运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以天津职业大学为例 石娜,石梅香
21.运用"五问法"写好高职专业课说课稿 陈琼
22.中职汽修专业"菜单式"教学改革初探 刘子荣,Liu Zirong
23.中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德育工作探索 吴晓纯
24.中职同学友情教育探析 曾俊香
25.金融危机对我国中职教育发展影响之分析 胡文龙,Hu Wenlong
26.特长生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的双课时方法研究 潘红艳,Pan Hongyan
27.完善教学管理体制促进创业教育实施 徐冬冬
28.动态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教育实习评价模式探索 陈昌奇
29.作品评价在中职多媒体制作课程中的实践与研究 姜萍,Jiang Ping
- 上一篇:逻辑思维训练对孩子的好处
- 下一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