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心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23:5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爱情心理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爱情心理学论文

篇1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心理协会成员,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反映给图书馆、心理学教师或医生。图书馆在阅读、流通两大接触学生最多的部门,挑选出热爱这项工作,并具备相关知识的专职人员,根据医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经常地提供心理咨询书目、刊目、专题文章,指导学生阅读。

【关键词】心理协会成员 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反映给图书馆 心理学教师或医生

【本页关键词】省级国家级期刊快速发表 学术期刊论文投稿欢迎来稿

【正文】

1989年,赖尔登和威尔逊分析了1981年以后的所有试验报告,得出结论说:“图书治疗是有效的,特别表现在增进自信、改善行为和改善人际关系方面”。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一般从认同、净化和领悟等几个角度来解释图书阅读的机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经历着与作者同样的心理历程,这种历程是从艺术形式的意识和知觉发展到潜意识的阐释,直至引起“本我”的反响和“自我”的放松控制,作品内容与“本我”相互作用,产生了一个审美的幻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本我”的欲求得到了有效的释放,同时避开了“本我”的欲求产生的恐惧和“超我”的压力,使读者恢复到和谐状态。文字作品的内容使人的内心冲突外化,而人的心理活动又使文字作品的情绪内容内化,成为人的总体行为的一部分,这种整合最终就产生了领悟。医学生喜欢到图书馆去找“心药”,首先是经济、简便、及时。高校图书馆对的服务都是免费的,不必花钱,又可以随时借阅,同时携带方便;第二,图书馆是个人人都去的公共场所,到那里进行“ 阅读治疗”,不泄露任何隐私,没有精神压力,不会有伤自尊。比如,有些心理困扰是难以启齿的,性困惑就是典型的一例。据调查:“90.9%的学生未接受过有组织的性教育”。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体系对性的长期禁锢,使得青少年在性发育成熟到来时,得不到科学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以致产生困惑。有了性困惑又羞于向别人启齿,图书馆便成了获取性知识的主要渠道。1997年3月,同济医科大学张揆一教授在《爱情婚姻家庭》杂志上开设的《医学教授谈性知识》系列讲座,受到了的普遍欢迎。它不仅传播了科学的性知识,而且也使读者解除了困惑。此外,目前高校里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老师还太少,设施也不完备,即使想寻求帮助,也往往有许多顾虑和限制,而“图书阅读”弥补了这一不足。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一般都能从图书馆收集的心理学著作和文章中找到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对于渴望更深地认识自己和克服成长障碍的来说,阅读这些著作和文章,就是与心理学家进行无声的交谈。有些同学正是通过读书,鼓起了去找心理医生的勇气。即使没有心理疾患,也可以通过读书增长心理健康知识,增强抵御心理“病毒”的免疫力,开发生命的潜能。可以说,图书阅读既能起到治疗的作用,也能起到预防和促进发展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这项工作。成立由心理学教师或医生为指导,图书馆员、心理协会成员参加的阅读治疗机构。

心理协会成员,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反映给图书馆、心理学教师或医生。图书馆在阅读、流通两大接触学生最多的部门,挑选出热爱这项工作,并具备相关知识的专职人员,根据医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经常地提供心理咨询书目、刊目、专题文章,指导学生阅读。可以开辟图书阅读阅览室,为了避免出现像心理咨询这样的闲屋”、“轻松一隅”、“心灵家园”等。环境布置要尽可能优雅、祥和、轻松,并备有诸如“解忧”、“饶恕”、“自信”、“竞争”、“悟道”、“拼搏”等导读标志,以方便读者自由选择,在阅览制度上也要有别于其他书刊阅览室的借阅方式,尽量营造出一种轻松、自由、随和的阅读氛围,让图书阅读阅览室成为最喜欢、最愿意去的地方。图书能否象我们预测的那样对的心理调适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引导和启发工作十分重要,图书阅读要求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既需要具有语文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哲学、心理学、社会、教育学、医学美生保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因此,要求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必要时参加各种培训。同时注意学生阅读疗效的观察与跟踪,利用日记、作文等形式与学生沟通,使图书阅读更加有的放矢。大力开展图书阅读的宣传教育,可以组织图书阅读讲座,向学生介绍图书阅读的作用与基本常识。向宣传新的心理健康理念,明白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一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出现问题是正常的现象,经过及时治疗可以康复,如果听之任之,也可能加重。这有助于在大学期间,乃至今后到社会上能够自觉而有效地利用图书这种特殊的工具来预防和调适心理障碍,使之终身受益。

【文章来源】/article/64/4388.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篇2

关键词:心理学艺术化;心理套娃;意象投射;心理咨询

1.心理学艺术化

以科学心理学为基础,追求以人为本的思考模式和表现形式;心理学艺术化作品是基于心理学科学原理和事实,因此富含原理和事实的心理学艺术化作品往往很容易引起目标受众的共鸣;心理学艺术化作为一个新生的领域和话语系统,打破了传统心理学研究的框架,并为之注入了新的方法论及思维模式。传统心理学研究一方面要求实验的严谨性,而另一方面又要求生态效度,现有的研究机制很难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需求,最终导致追求实验严谨性而放弃了生态效度的要求(李萍,2004)心理学艺术化作为一个新生的领域和话语系统,打破了传统心理学研究的框架,并为之注入了新的方法论及思维模式。

在心理学艺术化中,心理学是基础,而艺术化则是表现形式和思维模式。对于科学发现,论文和数据的呈现往往无法给人以共鸣,而艺术化的呈现则可以直接触动人们的心弦,使科学发现产生更大的冲击力,打动人心。

2.心理套娃的本土化路径

2.1相关理论与综述

套娃代表着亲情、友情。在俄罗斯,套娃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今天套娃也代表着爱情,据说年轻的恋人想表白自己对地方的爱意,常常在套娃的最里面放张求爱的纸条。

俄罗斯套娃作为一个绝佳的人的原型,不光是外在形状,而且嵌套结构也能直接指向内心的层次。由俄罗斯套娃进一步研究发明产生的心理套娃,现已成为一种新的投射测量和咨询工具。心理套娃产生的理论来自于人本心理学的底层观念、生态心理学的具体分析和整合思想、以及社会心理学中对于在情境中人的活动的总结提炼――情境观(程乐华,2012)。

心理套娃目前已成熟并已获批国家发明专利,版本有:成长版、认知版、家庭版。

套娃的结构是心理层和物化层的连接的关键,我们运用不同物理结构的套娃,能使诱发的意象类型和程度不同,而套娃作为有结构的工具,也能产生更好的投射效果,在测量和咨询情境下使用,具有可控性、针对性。咨询师完全可以针对具体问题选用不同的心理套娃,并针对具体情境选用心理套娃的具体物理属性用于投射测量与治疗。

3.心理套娃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机制

心理套娃能够引发相应心理过程的一系列机制有:

1.人形外观――套娃本身的形状,就已经清晰地表达了人的概念,这使得套娃能够有非常大的创造空间。

2.嵌套――造成这种结构的原因主要是心理套娃由大到小内里中空的设计。嵌套的概念与成长、核心方面的意象关联度较高。

3.包容――即一个大的套娃可以同时装着几个比它小的套娃。此特点主要适合于两种意象,一是包容、包含,二是并列。

4.摆放――心理套娃不同的摆放位置关系。一般来说,人们对于散乱无序的排列会感觉不适,人们会不自觉地将其进行适当的摆放。

5.图案――套娃的物理结构仍然是处于抽象的概念水平,而图案则是把概念具体化的一种属性。通过图案呈现可以使问题情境客观化。因此,如果改变结构组合,就能有不同的投射结果。进而制定不同的咨询方案。

6.系统

心理套娃除了其自身的一些物理上的结构和属性之外,还包含了其所处的环境。这样,心理套娃就会形成一个系统,即“人一心理套娃―环境”。既然这三者形成了一个互不分割的系统,那么,当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套娃的版本发生变化时,整个系统就会随之变换。

这几种结构或属性有机组合,不可分割,共同构成心理套娃,只要有一个结构或属性发生改变,其意义就可能大相径庭。因此,如果改变结构组合,就能够得出各种不同的版本。

在心理咨询中,对话能使来访者觉察自己理解和叙述故事的方式,从而使来访者从中获得启发。心理套娃的不同结构,能够引起来访者不同心理意象的提取,有助于来访者相关信息的回忆和呈现;来访者探索心理套娃的过程,实质是一个潜意识和意识进行交流的过程,当来访者通过心理套娃把问题呈现出来的时候,同时也增加了自我认识,因此,心理套娃具有促进自我探索、呈现问题的功能以及帮助治疗的功能。

参考文献:

篇3

面包or爱情,幸福需要什么?面对“情绪勒索”,该怎么办?如何解开嫉妒的心结?如何搬开失恋的石头?同居,要不要继续?懒散个性会让爱情远去吗?……每天,张怡筠都聆听并解答来自不同人群的各种烦恼。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听她的演讲,看她的书,看她的电视节目,还有她的博客,从中学会如何向幸福快速进发。

张怡筠,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心理学博士,第一位以中文写作EQ专业书籍的学者,上海云起时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资深企业培训师,爱上情商网心理学总监,情商俱乐部创办者,多档电视节目心理学嘉宾,多家杂志报纸专栏作家。

多年来,张怡筠始终将工作重心定在EQ的全方位研究与推广,坚持做幸福的布道者,以专业的学理训练和丰富的演说经验来疏导心灵的障碍,轻松说道理,明确讲做法,言语间传递着积极的力量,帮助青年人提升心理素质,在职场、爱情、婚姻、家庭中轻松穿行。

她,是幸福的布道者

内地大多数人知晓张怡筠,是通过上海电视台一档名叫《心灵花园》的节目。在节目里,她把深奥的心理学知识说得浅显易懂,却又入木三分。与其专业知识相得益彰的还有她时尚优雅的着装,温暖的话语,以及充满西化的举止,这一切都颠覆了大众一直以来对于心理学专家的刻板印象。

事实上,在此之前,张怡筠已经在台湾大叶大学事业经营研究所做了11年的副教授,是炙手可热的心理学专家。1996年,她凭借第一本畅销书《EQ其实很简单》荣登年度十大畅销女作家之列,同年,她开始配合电视台做心理节目,原因很简单,因为她觉得“闭门造车不是个好办法,应该出来跟大家聊聊,让大家学会用心理学帮助自己”。

2005年,张怡筠参与配合国内第一档心理咨询电视节目――上海电视台《心灵花园》,此节目被20多个省市电视台转播。通过这个窗口,她将心理学知识带进了全国亿万观众的家中,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心理学,更好地处理生活及工作中遇到的情绪困扰及心理困境。她坦陈,当初只是抱着好玩的心态答应了下来,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

之后,张怡筠将工作重心移到了内地,更索性把家搬到了上海。陆续,在央视《半边天》、《心理访谈》,东方卫视《幸福魔方》,湖南卫视《变形记》,以及江苏卫视《名师高徒》等节目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其间,她还应出版社的邀请,写关于情商方面的书,带动了华文EQ风潮。

此外,张怡筠在上海继续发展自己已做了10多年的企业培训事业。据统计,她曾为640多家国内外著名企业做过心理培训,如IBM、德国拜耳、阿里巴巴、中国银行(上海)、中国移动、国泰人寿、宝钢、花旗银行、宝洁、诺基亚等。

“做培训其实很耗心力,要调动全场气氛,要跟进现场互动,大多时候我还需要满场跑来跑去照顾每个学员的学习状况。”但是,每当看见有那么多的青年在自己的演讲中领悟生活真谛,向幸福迈进的时候,张怡筠又会感到无比的兴奋与安慰。

曾有一位500强企业的高管,30多岁,因为觉得与领导沟通不畅而想辞职,在听了张怡筠的一番话后,他决定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就一切都迎刃而解了,豁然开朗。张怡筠说,“现在,很多年轻人看问题往往都不全面,遇事消极对待,其实,态度能改变一切。”

在自己开办的情商成长课程中,有一个女孩结婚三年因丈夫有外遇而离婚了,之后便迟迟不愿接受其他追求者。张怡筠在课程中提到,“爱情和婚姻的成功与否,不是靠牵手这一标准来衡量的,失婚绝不等于失败,自己如果从中更了解自己,也学到爱的能力,即使分手,这段感情也是成功的。”

这个女孩在课程结束后单独找到张怡筠,说:“您说的对,我其实没有失败,而当我理解他在那段时间可能与我一样痛苦,我就释怀了,也不恨他了。我现在有信心去找寻我的幸福。”

“一年以后,我收到了她的结婚喜帖。”说这话的时候,张怡筠的嘴角微微上扬,她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除了为企业员工做职场情商培训,张怡筠还去很多高校为大学生们做演讲。2011年,一年间,张怡筠和同是博士的丈夫每月至少去一所高校做“双博士演讲”。“我们的演讲是公益性质的,目的就是让这些还未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为以后做一个优秀的职场人做好EQ准备。”

作为一名情商研究专家,张怡筠表现给公众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都似乎是对情商的最有说服力的诠释。凡是听过张怡筠演讲的人都说:“张博士善于以知心朋友间的谈心、互动方式,轻松、明白地把大道理寓于具体的行为方式中,深刻的人生道理被她演绎得简单、易懂,颇具可操作性。让我们深感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听到这些赞誉,张怡筠笑着说:“厉害的不是哪个心理学家,而是心理学本身,当我学得越多,我对心理学越心生敬畏。如果要说我有什么特别之处,也许是我努力把心理学知识用大白话讲出来,教大家如何运用,进而丰富自己的生命。”

她,让大家都快乐

谈起最让自己难忘的人生导师,张怡筠直言是她的硕士导师。“他是美国统计学方面的重量级教授,因为他讲课太高深了,大家经常听不懂,所以他真正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在课堂外。”

张怡筠至今仍然记得当自己写论文遇到瓶颈、抓狂的时候,她的这位导师就会说“不急,我们先去喝杯啤酒聊聊再说”。“他教我凡事应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有一次,这位导师的太太出了车祸,张怡筠和同学们都很着急,打电话问候,他却不疾不徐地说“她撞断了一条腿,幸运的是,还有一条腿没事”。

“‘幸亏没有更糟’就是他的口头禅。这位超级乐观的导师深深地影响了我的生活态度,之后不管碰到什么情况,我都会想到他的那句口头禅。我后来还编了一首《乐观之歌》,歌词的第一句就是‘幸亏没有更糟’。”

张怡筠从导师身上领悟到,老师最首要教给学生的应是经营生命的态度和方法。多年来,她也正是用此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我想通过我的心理学知识让大家都变得快乐积极,使心理学成为人们通向幸福彼岸的诺亚方舟。”

让张怡筠感到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视心理健康,也愿意与心理咨询师面对面沟通,去解决自己的心理障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在谈到“快乐”的定义时,她说:“让自我处在一个轻松、自在的心境,被成就感和满足感包围。就像我正在从事的企业培训工作,在帮助这些青年人疏导心灵障碍的过程中,自己也会产生一种超然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那时的自己,完全处于快乐的氛围中。”

“当下,很多青年人在高压的工作和生活下,产生焦虑、忧郁,担心自己达不成目标、机会溜走、买不起房、养不起家,甚至20多岁就开始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对此,张怡筠说,“一个人一定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任,要积极乐观地去解决问题,凡事都有两面性,乐观的人在挫折中,都能先看到其中的好处,找到前进的动力。再者,给自己的低潮心情定一个期限,也许是两天,两天之后,就必须振作起来。还有就是寻求亲朋好友的支持与帮助。”

“心情是测量快乐和幸福的温度计,只要乐观,就有前进的动力。”张怡筠曾在演讲中多次提到“一二三四五自我幸福给力方法”,即一天10分钟情绪放松,一天20分钟有氧锻炼,一天30分钟阅读,一天四个自我肯定,一天五个让自己值得感激的理由。

她坦陈,“我一天除了忙得顾不上有氧锻炼之外,其他四个都能做到。这些方法可以让我一整天都感到快乐、幸福,很有效的。此外,一个人要时刻保持在快乐的状态中,还应知足常乐。”

张怡筠说自己就有一项“特异功能”――选择性失忆,选择性记忆。在她的脑海中,大多都是温暖的记忆,而不好的事通常记不住。“记得我有一次走在路上,碰到一个很久不见的朋友。可是他一看到我就躲到了旁边的小店里去。我当时还在纳闷,为什么一见我就跑呢?事后才想起来,原来他还欠我好几万块钱啊。”

做心理访谈类节目多了,别人的负面情绪也听多了,然而,张怡筠称这并不会影响到自己的情绪。“作为一个专业的心理工作者,首先要有摒弃情绪垃圾的能力。做了这么多年的心理嘉宾,留在我脑海里的,都是有正面能量的故事。此外,独处的时间很重要,自己与自己对话,可以释放掉一些负面能量。工作日,我喜欢独自吃午餐,有人会觉得我不应酬不给人面子,其实我是需要利用时间来做自我情绪调理。”

篇4

【论文摘要】:罗伯特·舒曼在失去了成为一名钢琴家的机会之后,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音乐,更没有因此而影响他对音乐的贡献。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是美学与音乐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具有哲学性质的音乐基础理论学科。舒曼则主张"感情论"具有特定的美学内容,带有浪漫主义思潮的深刻烙印。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人对现实生活的心理感受,尤其是情感态度的艺术。19世纪音乐艺术在浪漫注意思潮的影响下进入了“情感美学”,这个时代由崇尚理性转向崇尚情感。舒曼以一句格言概括了这个时代的普遍心理:“理智有时会错误——感情却不会错误”。

一、音乐美的特殊规律—音乐美学

“科学意义上的美学和音乐学,是随着近代人文及社会科学的发展,在18世纪下半叶才开始出现的,而作为它们下属分支的音乐美学这门学科的建立当然是在此之后。”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是美学与音乐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具有哲学性质的音乐基础理论学科。1750年,德国的哲学家亚历山大·鲍姆加敦出版了以“美学”为名的美学专著第一卷,这是他首次以“美学”为名出版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1784年,德国音乐学者丹尼儿·舒巴尔特首次将“音乐”和“美学”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自此产生了“音乐美学”这个术语。

自从音乐美学这个学科被独立起来,由于人们对此的认识角度和研究角度不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虽然人们各执一端,但是这些研究成果都从各个角度丰富了关于音乐美学的理论,为我们能够更好的认识音乐美学提供了重要的基石。在西德摩塞尔的《音乐百科词典》中这样表述过音乐美学这门学科的属性:“音乐美学是一般美学的一个部分……可以按其来源,将音乐美学分为主要两派:哲学家的音乐米学,他们从中的思索出发,也探求音乐;音乐家的音乐美学,他们从他们的音乐出发,力图达到一个总的思索—这是由于本身不同的立场区别所形成的结果……”而日本的神保常彦在《标准音乐词典》里又曾这样表述过音乐美学的属性:“音乐美学,作为关于音乐的美学方面的研究,与一般美学相对而言,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美学。另一方面,当人们把音乐学按体系和历史进行划分时,则又可以将音乐美学看做是按体系划分的音乐学中的美学部门。”虽然上述的对音乐美学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对属性的认识却是一致的,强调了它作为音乐艺术的特殊性。

音乐美学涉及的内容也相当的广泛,主要有三大体系:音乐美的本体、音乐的审美经验和音乐美的价值,音乐美学与哲学、音乐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哲学的思辩方法是音乐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而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形态分析学的研究方法对于音乐美学研究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音乐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音乐的本质、音乐的构成、音乐的创造、音乐的鉴赏、音乐的价值的一般规律的。”

二、音乐美学中的“感情论”

在西方十九世纪以前的漫长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关于音乐美学的探讨大多是在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从十九世纪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音乐美学领域被哲学家独占的时代结束了,音乐家开始进入这个领域,而德国的音乐家舒曼是勇敢地进入这个领域的先行者。

情感论音乐美学作为欧洲一种源远流长的音乐美学流派,成为十九世纪最主要的音乐美学思潮。情感作为音乐的内容,决定了在音乐中的重要地位,舒曼就将情感论音乐美学的取向表达的非常鲜明,他说:“只能够发出空洞的音响,而没有适当的手段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乃是渺小的艺术。”在西方的音乐美学史中称舒曼是个“感情论”者。因为在舒曼大量的音乐评论文章里都贯穿着“音乐是感情的表现”这样的一个观念。舒曼身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位音乐家,常常把现实同幻想对立起来,在艺术中为自己创造一个幻想的世界,用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幻想的世界里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和感情上的慰籍。用舒曼自己的话说就是:在艺术的幻想中寻找现实的幻想的代替物。在舒曼强调的感情表现及其所具有的幻想因素之中,有很强烈的主观性。“这不仅表现在他的音乐别注重个人内心生活和感情世界的发掘,而且更体现在题材本身常常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有直接的关系。爱情往往在这种经历和体验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舒曼的声乐套曲《妇女爱情与生活》是他艺术歌曲中的重要作品,其情感论音乐美学特征是显而易见的。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审美取向。舒曼的艺术歌曲大多是以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的。舒曼将音乐与这些诗歌结合的天衣无缝。正如很多人描述的:“这些歌曲的音乐与诗歌的结合达到了水融的程度。他对诗词的敏捷而直接的洞察力,使他的歌曲形式富于变化、表情亲切,旋律热情而富表现力。”“也许由于舒曼有着更高深的文学修养,他在歌词选择方面非常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性,他希望通过音乐的手段,使诗歌焕发出了更加动人的诗意情趣来。”《妇女爱情与生活》这部声乐套曲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注重音乐情感内容并将音乐情感作为音乐审美的美学观。19世纪是各种音乐体裁极大发展的一个世纪。“舒曼的‘感情论’美学是在德国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产物,它在很大程度上同这个思潮有血缘关系。然而,可贵的是舒曼的美学思想并没有完全被浪漫主义所束缚和被它所俘虏。舒曼不但在许多方面克服了浪漫主义的某些消极因素,而且还能有所突破,同新的文艺潮流相接近。”

三、舒曼认为的音乐

“在舒曼看来,一部有价值的音乐作品必须是高尚的思想感情内容同独创的艺术形式的结合。”那到底音乐应该发挥什么样的社会作用,什么样的音乐才是好的音乐呢?舒曼坚持认为“音乐决不是供人娱乐,供人在茶余饭后消遣解闷的东西。它必须是一种更高尚的东西。更高尚的东西是什么呢?用舒曼的话来说就是能”照明人类心灵的深处”的东西,能提高德国人的思想”,能像贝多芬的音乐那样以“伟大的思想启导我们国家”的东西。这正是舒曼对于音乐的社会作用的理解和要求。无非是要求音乐应该具有真正能触动人们内心感情的、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内容。对于艺术形式的要求,舒曼指出:“艺术家必须上升到卓越的精神高度,把掌握技术性普遍知识不当作目的,而只是当作一种必须具有的手段。”

舒曼之所以对音乐有他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他的创作里有很多让人难懂的东西,甚至他的一系列关于音乐的评论都那么生动泼辣、尖锐犀利。问题大概就在于他的性格,他是那样一个自由而孤独的人,他的所有音乐创作都是来自与灵魂的创作,他的音乐美学包含着明显的唯物主义因素。社会在向前发展,人们对音乐艺术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改变,然而,舒曼对于音乐的高度思想性艺术性的要求,对于我们以后研究音乐美学还是具有很现实的历史价值的。

参考文献

[1]帝姆·道雷.《舒曼》,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2]李斯特.《李斯特论肖邦和舒曼》,音乐出版社.1962.

[3]张前.《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篇5

关键词::流行音乐,文学,“谱曲可唱”,社会生活

 

朱谦之先生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平民文学,即一个时代的音乐文学。”[1]所谓平民的音乐文学,当是普通人民大众以视听即能轻而易举接受的文学。既称音乐文学,必当以合音乐传唱流行为标征。纵览国史,音乐文学不鲜见:诗、骚、乐府、词、曲、山歌等便当仁不让是各领一代的音乐文学。[2]那么,时至而今的代胜音乐文学又当为何物?其实有目共睹,无论是从流传形式、传唱方式,还是流传广度、影响深度,而或是歌词内涵,肌理蕴藉等各方面讲,流行音乐都当之无愧为今天的音乐文学。

然而时下,随着社会的纵深发展,流行音乐在整个文化产品越来越市场化、商品化的大背景中,“迎合着某些肤浅的需求而忘掉对人们的深层关怀;只注重审美形式的铺就而忘掉审美内容的讲究;在商业原则与市场原则的左右下,忘掉了艺术的原则与尊严”[3]。从而,爆发出的种种弊端已不能不深省。较之前代音乐文学而言,现代流行音乐所缺失的,恰是我们现今词人曲人应拾遗补阙的!略陈管见,供方家参详。

(一)落墨多言情

无论是骚赋还是诗词曲的前代音乐文学,都显见“一代之所胜”的音乐文学兼收并蓄社会生活各层次、各方面之态势。科技论文。而音乐文学发展至而今,似乎对爱情一系情有独钟,诸如《那一夜》、《老鼠爱大米》、《香水有毒》等等擢发难数的所谓网络主打歌曲,无不如此,连以正统自居的央视国际流行音乐排行榜也概莫能外。而歌唱其他社会生活的却屈指可数。流行音乐说起来,确是百花齐放,全面繁荣,也有一些反映政治生活的。然而这些在流行音乐中所占的比重及其流传与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与爱情主题的曲目相较,简直无足轻重。

我们不能不清醒地看到,流行音乐文学大有不如人意之处!

首先,落墨多言情。为什么爱情主题的歌曲会一枝独秀、独领呢?徐文在《为谁欢喜为谁忧》中说:“现代社会(尤其是都市)的人们,物质富足,精神空虚;身体舒适,精神高压”[4],而作为弗洛伊德所谓人类发展永恒主题的爱情,却能弥补这诸般的“空虚”,缓解这诸般的“高压”。因而徐文说:流行爱情歌曲恰是“在强烈疯狂的肉体刺激和甜腻颓靡的精神麻痹”上取胜,这是颇有见地的。于是,操纵流行音乐发展方向的看得见的手---词人的手,与看不见的瞄准流行音乐市场利益的商人的手,紧握起来。他们共同作用,投消费者所需,批量生产发行。当然,如果单是言情,倒也无伤大雅。关键是所言之情已由通俗而媚俗,转而至庸俗、粗俗乃至颓靡鄙陋。而现今的年轻人对明星的盲目崇拜,恰给娱乐业带来了高额利润,而为此眼红的其他资本也铺天盖地而来,不辨牛马、不论雌雄,黑云压城城欲摧,弄得满楼风雨!终于,“在商业气息越来越浓郁的唱片市场上,垃圾和无病就像一对双胞胎”[5]。

再者,音乐文学在商业的铜臭气息里扑朔迷离,不知所踪。发展至今,早使本身的“谱曲可歌,离谱可赏”性大打折扣。说“它们是垃圾”,绝非信口开河。吴广川先生在《中国歌词走向之我见》申斥道:“(流行音乐中)有相当一部分歌词令我费解,令我忧愁。这些歌词或是语法不通,句子生僻;或是词义朦胧,晦涩难懂;或是内容低俗,充满矫情;使我简直难以找到半点艺术美感。科技论文。”[6]一语中的。冼星海先生说过:“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流行歌曲文本一旦风靡起来,对人的性格塑造、对社会民风世俗地形成发展又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结果不难揣见。因而,我们不得不慎之又慎,这就要求我们更应该为我们肩头的社会责任和道义有所担当!

众所周知,流行音乐的受众以青年为主。科技论文。青年正处在心理学家所谓青春期到青年期这一段“心理断乳期”,而此时却正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之关键时期,因此我们的社会要求舆论要科学引导和积极向上。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培养理论”说:“现代社会的拟态环境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社会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大众文化的某些倾向性,必然导致人们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出现很大的偏差,同时,这种偏差地影响又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趋向”[7]。而流行音乐中的“垃圾”里充斥太多格调低下、情趣庸俗至消极颓废的内容。这些东西提供了一个“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话语环境,而恰是这个“拟态环境”正使年轻一代日益“培养”出幽怨缠绵、多愁善感而或放荡不羁、荒嬉不忧,从而至思想消沉,功业荒废者比比皆是。

而这种前仆后继,周而复始的剧幕,商业性的流行音乐正在上演着的。这样的循环如若任其自然,音乐文学不光毫无代胜可言,可能丧失“谱曲可歌,离谱可赏”之特征,而且极可能沦为“靡靡郑音”。这样的拟态话语环境能让年轻一代“培养”出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敢妄自揣度。

(二)端履步正宗

历览历代音乐文学,惟其对社会生活广泛而生动细腻的反映,才具有了动情的感染力、强劲的生命力,为时人、后人广为传唱,才以其强劲的生命力经受住千年蹉跎地淘渌,百代流传,经久不衰!

乔羽先生主张写词:要寓深刻于浅显,寓隐约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俗。真堪金石之论!我们的词曲作者要有走向群众响亮于万口的自觉,不能仅仅停留在高歌于庄重之场所的一席之地。中国新诗,其实是最能广泛反映社会生活---因为谁都能就自己生活的所思所感抒发上两句。新诗刚刚出现时,不乏意境深远节奏鲜明能和乐而唱的精品,而今出现更多的却是断章取义晦涩难懂大玩文字游戏的诗歌。新诗歌成了部分所谓文人圈子里自赏的圈内文化。金伟文先生就新诗的“失去读者”痛心疾首地为文《新诗的出路---能诵能唱的新歌词体》,明确提出新诗应向流行音乐歌词方向迈进,走出一条“诗乐双馨”的道路。[8]音乐为诗歌插上飞翔的翅膀,诗歌为音乐注入鲜活的灵魂,使诗与乐共同发展,新诗自然能赢得读者,而流行音乐之词色也必然为之焕然一新。

相信,取优秀的新诗作品之长与自觉求发展的词曲作者之力,流行音乐定能走出藩篱,抒写华章,畅响于万口,端履步正宗,走上良好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李建林、崔小娜:《雅俗共赏---当代音乐的走势》 [j]

《艺术教育》2006年第9期

[3]:马树春:《中国流行歌曲文学研究论》[j]《学术论坛》2004年第2期

[4]:徐文:《为谁欢喜为谁忧》[j]《美与时代》2005.2下

[5]:陈鹏:《中国流行音乐20年》.《嘹望新闻周刊》2006年9月25日

[6]:吴广川:《中国歌词走向之我见》.

[7]:格伯纳(美.传播学家):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转引自《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5页

[8]:金伟文:《新诗的出路---能诵能唱的新歌词体》[j]新疆职工大学学报

1997年9月第五卷第三期

篇6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德育; 渗透; 语文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对北京两万多名学生的测试结果表明:当今中学生三个人中就有一人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追星少女因不堪父亲的重负而选择离开这个世界、浙江中学生连环坠楼事件、校园枪杀案……许许多多的事实表明目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如何完善中学生的心理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焦点问题。因地区条件有限,无法在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站或者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针对这一情况,本人利用自身身兼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两职的优势,尝试在语文教学和德育工作中渗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颇有成效,本文就此内容浅谈体会。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教材,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智力品质问题和非智力品质问题进行随机辅导,从而帮助学生增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心理辅导活动。在初中阶段,帮助中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对待和异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 它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生存教育。第二、生命价值教育。第三、死亡教育。有些中学生有变态自尊、过度敏感、嫉妒报复心强、蔑视生命等心理偏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的情境,引导他们主动的体验学习,促使其强化积极的心理体验,经过学生主体地思辨和参悟,最后形成或重构自我的精神境界。教材中有带有传记性色彩的课文,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荒岛余生》《热爱生命》等都是展示主人公对生命地追求和热爱;有表现亲情友情的课文,如《荷叶母亲》《散步》《背影》等。例如在教《热爱生命》时,我设计一个问题:“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战胜种种生死考验,其中哪一细节最令人震撼?”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认识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然后我又要求学生讨论:拖着病躯的主人公在与病狼决斗中终因体力不支打算放弃,此时此刻,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生命的感悟来自现实,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我是一边流泪一边看报道。面对如此惨烈的灾难,我们谁都无法置身事外。学生个个都拿起笔,表达自己或他人关爱生命的真情实感。其中我班郭爱云同学在《生命无价》一文中感叹“生命是生物体最宝贵的财产,决不能放弃生命,因为生命无价!”陈增辉同学在《感谢生命》一文中写到:“生命是一种感动,我们为之而泣,为之感伤,为之满怀着感激,生命没有自身完全的延续,只有为了爱而存在的延续……”

二、教师要坚持正面引导,树立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正确看待男女生交往,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我是语文教师,也是班主任。据我所知,现代中学生早恋属于普遍现象。教师不能“堵”只能“疏导”,更不能谈“情”色变。随着生理条件的基本成熟及性心理的进一步发展,初中生已经在思考爱情,向往爱情。但由于他们在身心发展方面不够成熟,因此在择偶标准上往往以貌取人,过分注重异性外表。所以,形成健康的恋爱观和择偶观,是青少年学生走向美好人生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一种感情,但初中生身心尚未发展成熟,还不具备足够条件谈恋爱。初中语文第六册有许多古代诗词都写到爱情,怎样引导学生感悟、理解爱情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从《诗经・氓》中我们就能了解女主人公当时对婚姻的追悔莫及,我们也可以从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词句中感悟女词人真诚的相思之苦,我们还可以学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式的对爱情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感染熏陶。

其次,让学生明白爱情的力量是强大的,伟大的爱情能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最终使人走向崇高。在学习《致女儿的信》一文时,我让学生扮演父亲与女儿,让学生在朗诵中感悟全文反映人文主义者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它充满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鼓舞人们追求幸福,向往美好的未来。

再次,语文教师要以作文和日记为媒体,和学生私下进行真诚的沟通。语文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在学生的习作中发现问题,然后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有一位女生在作文中写到自己对一位男生的爱慕之情。我读完后,偷偷地给她塞了张小纸条,给她讲了一个故事。故事大意是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吃石榴,有一次石榴还是青的时候我就背着父母摘下来吃,味道酸溜溜的不是滋味。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吃没有成熟的石榴了。她很聪明,很快就领会我说的故事的含义。“老师,那我现在怎么办?”她无助的问我。我答应她替她保密,绝不会告诉任何人。我见时机已到,建议她及时转移注意力,集中力量搞好学习,珍藏这一段美好的记忆。很快她就从情感的沼泽中走出来。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做学生心理上的朋友,需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入情入理才能入心,入心才能转化为内驱力,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帮助其健康成长。

三、教师要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由于学生个体具有差异性,所以学生的心理也就具有复杂性。有的学生骄傲自满、喜怒无常,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胆小畏惧,有的学生玩世不恭、庸俗世故等等。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文学,根本不是为了几年后从学校毕业时复述他背熟的东西,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唯有将语文教育的营养内化为学生的人格,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第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让学生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为理想而自强不息的奋斗。例如,在学习莫泊桑《项链》一文时,我让学生讨论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就有不少学生关注她的生存状态,认为她有良知、守信、有责任感。这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好了道德基础。教育学生应有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在学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很多学生都被保尔・柯察金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了。学生在读后感中表示今后一定以保尔为榜样,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勇往直前,努力奋斗。顽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会影响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

第二,通过语文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全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例如在学习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很多同学对苏轼的人生经历感兴趣,他们就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搜集他的诗词集,准备研究苏轼;还有一些同学探究课题“西北望,射天狼”集中体现的情感;还有同学研究“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还有同学把苏轼和西方的卢梭进行比较研究,写出很有创意的小论文――《我眼中的苏轼和卢梭》。

总之,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一些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独创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的个性和与人交往的团队精神;培养他们既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又有严密的计划性和踏实细致的科学精神,全面促进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品质的发展。

德育工作是件很繁琐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更需做长期奋战,在语文教育领域,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并重,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春天。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学生健康成长,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在语文教育领域,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并重,我们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而作为班主任,又是从事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更应该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彭泽平.新课程下语文教师应转变的四个观念.湖南教育,2004.2

[2] 左巨清.论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3] 教育创部落.生命教育:语文课程的现实责任

[4] 江其堂.新课改如何实现语文教育和心理教育相统一.科学咨询,2006.10

篇7

关键词: 诗可以怨 心理学 悲愤 动机

孔子“兴观群怨”说中的“诗可以怨”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怨刺上政”、“怨而不怒”到“怨亦不必专指上政”②,“怨”的内涵逐渐丰富。1980年,钱钟书先生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做了“诗可以怨”的演讲,从心理学角度对“怨”的传统解释提出了质疑,认为诗人作诗是悲愤使然。后人对这一观点有赞同有反对,赞同的人认为其符合中国自古以来“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的情感表达方式。③反对的人认为孔子仁学基础下的“诗可以怨”强调的是悲愤情感中和有度的表达,不同于西方“愤怒出诗人”的诗学理论。④本文以钱钟书的解释为基础,综合后人讨论,从心理学角度继续探讨“诗可以怨”的内涵,并对这一过程所蕴含的心理因素展开具体分析。

一、“诗可以怨”的心理过程

悲愤情绪与“趋近动机”和“回避动机”皆有关联,“趋近动机”使处于悲愤状态的主体产生创作动机,“回避动机”则促使创作者逃离对自己不利的悲愤状态。所以,创作者才会“悲愤作诗”。

第一,悲愤情绪下的创作心理符合心理学上的“动机平衡”理论。人的情绪变化和创作过程都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当创作者处于悲愤心理时,一般会通过写作发泄悲愤。荣格在《心理学与文学》中曾说:“富于创造性的作品大多来源于无意识深处,且创作过程一旦形成,写作者就会成为这一心理事件的旁观者。”⑤创作过程无疑具有心理W特征。通常情况下,悲愤情感会积郁在心里得不到发泄,人们只能寻找突破口来释放这种情感。喜欢创作的人,会把这种情绪状态保持住,然后创作出自己的作品。使用心理学上的“动机”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悲愤作诗”现象。“动机”是动物行为的基本推动力,其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趋近动机”,二是“回避动机”,这两种动机的平衡保证了生命体的自然生长。趋近动机表现为对正性刺激或美好事物的追求和靠近,回避动机则表现为对负性刺激和有害事物的远离和回避。一般认为,人在处于悲伤或愤怒的情绪时主要产生回避动机,但在最新的关于愤怒的动机方向的研究中,人们却发现愤怒情绪既和回避动机有关联,也和趋近动机有关联,甚至趋近动机比回避动机更具优先性。⑥细读这两种动机的概念,发现对导致动机产生的刺激正负性的判断是由主体来完成,且趋近与回避动机的区分也与主体的当前境遇有关,即“趋近动机不仅指趋近新的积极刺激,也包括保留和维持现有的积极刺激;回避动机不仅包括对可能出现的消极刺激的防御,也包括逃离和纠正当前的消极刺激。”⑦如果艺术家或创作主体正处于悲伤或愤怒的状态中,于趋近动机,“想要写作”的想法是“趋近积极刺激”,悲伤或愤怒的状态则成为有利于写作的必须“保留和维持的现有积极刺激”。当主体进入写作状态后,“把作品写完”又成了需要趋近的新的积极刺激,写作状态下的心理环境则成了“现有的积极刺激”,这些刺激保证了写作的开始和完成。

第二,悲伤或愤怒的状态和心痛的身体反应激起了创作者“回避动机”的产生,悲愤状态对主体来说是不利的,这一状态会对生理或心理造成损害,所以是必须要走出来的“当前的消极刺激”,回避动机促使处在悲愤状态的主体通过写作将悲愤的情绪抒发。在这两种核心动机的推动下,悲愤的主体通过写作重新恢复了平衡状态。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所言:“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⑧人在处于悲愤状态时,首先想到的是排遣这种情绪情感,这也是之前的心理学研究中一直将悲愤情绪与回避动机首先联系在一起的原因。当然,“悲愤作诗”的情况基于写作者自身的喜好和愿望,如果是不喜欢写作的人正处于悲伤或愤怒的状态,“去写作”的想法肯定不会产生,更不会成为其积极刺激和趋近动机。对于回避动机,任何人处在悲伤或愤怒的状态时都会想办法去发泄这种情感,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独有的发泄方式,到最后这种不利的情绪都会抒发。只是对于喜爱写作的人,处在悲愤状态时,“趋近动机”促使作者“想要写作”,“回避动机”则促使作者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作)去发泄悲伤和愤怒的情绪。总之,由动机引导的悲愤情绪下文学创作的心理变化,符合“情感经历――情感遇挫――悲痛愤怒――写作排遣”的顺序,也符合“诗可以怨”的情感表达。

二“悲愤比欢快更能作出诗”的作者心理

大脑边缘系统既与情绪的发生调解有关,又与创作动机的产生和创作中的意识状态有关。情绪与边缘系统的关联越密切,就越能刺激创作动机的产生和创作中的意识状态。悲愤情绪下大脑皮质的觉醒比欢快情绪更剧烈,因此对创作者来讲,悲愤比欢快更能做出诗来,悲愤状态下创作出的作品也更细致和感人。

首先,创作动机的产生和创作中的意识状态涉及与情绪相关的大脑边缘系统,但不同的情绪并不对大脑产生同等程度的刺激,“悲愤”相较于“欢快”更能刺激大脑皮质的觉醒,从而对创作产生更大的刺激。文学创作并非易事,它不是“世界”与“作者”简单融合后的产物,这一过程涉及了构思、技巧等多种因素,是一个动态的与思维相关的心理过程。斯托曼《情绪生理学》一书将情绪与神经系统的关联区分得非常清楚,中枢神经系统的皮层下结构对情绪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皮层下结构并不能解释关于情绪的所有的事实。情绪调解的过程必须涉及皮层,特别是皮层与皮层下区域相关联的部分(主要是边缘系统)。⑨钱谷融在论述创作动机发生的原因时,发现边缘系统与创作动机的产生有着密切关系。边缘系统是大脑三个基本功能系统中的第一系统,这一系统属于大脑在种系发生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层次,边缘系统的基本功能是保持和调节大脑皮质的觉醒状态和紧张度。艺术创作中的动机和意识状态,与这个机能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只有在大脑皮质处于合适的觉醒状态时,才能正常的读取信息以及有选择性的进行记忆联系,进而加强这部分的记忆,制定活动程序并对心理过程进行控制。⑩因而情绪的发生调解和大脑边缘系统有着密切联系,边缘系统又控制着大脑皮质的觉醒,对艺术创作的动机和意识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绪通过边缘系统,间接控制着创作动机和创作中的意识状态。悲愤情绪状态相较于欢快情绪更容易造成皮层下结构和边缘系统的紧张,从而连续刺激大脑皮质的觉醒。这一觉醒加强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记忆的选择,二是艺术创作中的动机和意识状态。记忆选择的加强有利于创作者将事物或情感描写的更加具体,创作动机的连接则有利于创作者产生创作的欲望,将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所以,悲愤情绪下更加强烈的刺激和觉醒导致处于悲愤的作者将创作出的作品描写的更加细致,更加感人。

其次,情绪的维持时间也对创作产生了影响。在心理生理学的研究中,情绪状态会刺激相应的激素分泌,从而造成生理感受的变化。人在遭受失恋或重大感情打击后,大约会有三分之二的人出现一种名叫“破碎之心综合征”{11}的症状。这是因为人在遇到重大的情感打击后,悲伤或愤怒的情感致使神经分泌过量激素,刺激心脏机能发生改变,造成类似剧烈胸痛或呼吸困难的生理表现。这一表现客观上加重了主体对悲愤情感的感知,加重了悲伤的程度,延续了悲伤的时间。但引起欢快情绪的事几乎都很短暂,欢快情绪也往往一闪而过,想要维持刺激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在这种刺激下持续写作。即使是诗仙李白,不借助任何外界刺激而维持写作前的欢快情绪也很困难,他的喝酒行为可以理解成是为了刺激大脑皮质和边缘系统,从而加重对情绪的感知,以便更好的记录当时的欢快情感而做的事。另一方面,“写作的过程也是痛苦的过程”{12},从素材的积累到心中的意象,技巧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以及如何用流畅生动的语言将心中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这些过程都是痛苦的。这一过程中的痛苦必然随着原有情绪的痛苦,一起刺激着创作者大脑皮质的觉醒。如果是由欢快情感触发的写作,写作过程中的痛苦也会对这种喜悦之情有所“抵消”。虽然最后写出作品时是喜悦的,但整个的写作过程仍充满着痛苦。正如“尼采曾将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唱歌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13}中国古代文论也有相似的阐述,即“不平则鸣”。

三、“悲愤更能作出好诗”的读者心理

高出自己期待阈的作品可获得更高的审美体验,读者也更倾向于o这部分作品作出更高的评价。由于题材和使用技巧的差异,悲愤作品的阅读感受往往超过喜剧作品,因而从阅读心理来讲,悲愤诗更容易作出好诗。

首先,文学接受其实是作品的心理接受过程,作品的语言、体裁和写作技巧的使用,都会对接受程度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悲剧作品中的写作技巧和情感波澜一般来讲要比喜剧略胜一筹,且悲天悯人是人之常情,这种情感也会提高读者对悲愤题材作品的接受。姚斯在《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中指出:“通俗或娱乐艺术作品的特点是,这种接受美学不需要视野的任何变化,只是根据流行趣味的标准实现人们的期待。”{14}通俗文学和喜剧作品虽有很大不同,但不妨在文学接受上做一下比较。喜剧题材作品同通俗文学一样很难表达视野的变化,即使是《牡丹亭》一类大团圆结局的戏剧,也要求主人公必须经历了很多艰难险阻才能有美满的结局。无论是通俗文学还是喜剧类作品,如果仅仅描述了欢乐的感情和气氛,没有相应情节情感的变化,其最终的结果要么是红极一时,要么就是永远默默无闻。但作为与这类题材相对的悲愤诗和悲剧题材的作品,都有“一波三折”的写作技巧,以求具体传达出写作者本身的悲哀和愤怒。亚里士多德对悲剧和悲剧人物都作了详细描述,他在《诗学》中说:“喜剧总是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悲剧则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这些人不具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当事人的品格应如上文所叙,也可以更好些,但不能更坏。”{15}悲剧虽然经常描写好人,但悲剧人物的行动不具有可预测性,读者无法猜测出悲剧主人公的下一步行动,自然也就不能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同样,在中国的悲愤题材作品中,相对于没有阅读过文本的读者,悲剧发生的原因和经过也都是未知因素,作为读者,在召唤结构与期待视野的对应下当然也会产生出比原本期待阈更高的阅读体验。

其次,审美经验的获得也有难易区分,审美经验越不易获得就越能体现作品本身的魅力,读者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和感知度也会加深。悲愤题材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并不是一蹴而就,其间有着情节的发展和产生悲愤的原因的交待等过程,读者在阅读这类作品时想要获得审美经验便变得相对较难。欢快诗和喜剧审美经验的获得时间却很短,甚至对于一部分喜剧作品,审美经验的获得必须第一时间呈献给读者和观众,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欢快的情绪传达,这是喜剧类作品独有的特点。所以说,审美经验获得的时间长短造成了悲愤题材的作品和欢快题材的作品在审美感受效果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有时非常明显。一般来讲,作为读者会期待高于自己期待阈的作品,悲愤题材的作品比较容易满足读者的这种心理,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必然能获得更高的阅读体验。而喜剧或欢快题材的作品在阅读的体验上很难打动读者,即使读者达到了阅读的高峰体验,欢快的心情也会随着这一情绪不易保存的特点而渐渐消失。因而悲愤题材的作品在质量上可能要比欢快题材的作品更胜一筹,这样也能给读者带来更高的审美体验。

在“趋近动机”和“回避动机”促使悲愤状态的写作者“悲愤作诗”的过程中,情绪对创作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创作动机的产生和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都和与情绪相关的大脑边缘系统有关,相较欢快情绪,悲愤情绪下大脑边缘系统更能刺激大脑皮质的觉醒,因而“悲愤更容易做出好诗”。其次,从读者接受角度来说,悲愤题材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技巧使用都比欢快题材作品更优,所以悲愤题材的作品能获得更好的审美经验。但无论怎样,“诗可以怨”总要回归到《论语》中孔子对诗歌作用所概括的本意,“怨”可以包括男女爱情在内的各种悲哀、愤怒、忧愁。孔子也讲过:“怨而不怒”,意即通过诗歌来抒发自身的感慨,以达到生理和心理的中庸状态,不让愤怒忧伤的情感伤害别人、伤害自己。只有这样,今天从心理学的角度再来探讨“诗可以怨”,才显得更有意义和弥足珍贵。

注释:

①本文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优秀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王怀义.

②黄宗羲著.陈乃乾编.黄梨洲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368.

③王大桥.诗可以怨的历史传承与嬗变.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④傅道彬.“诗可以怨”吗?.文艺研究,2001(11).

⑤[瑞士]荣格著.冯川,苏克译.心理学与文学.上海:译林出版社,2014:105.

⑥杜蕾.愤怒的动机方向.心理科学进展,2012(11).

⑦刘惠军,高磊.趋近和回避动机的区分及其对心理病理学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2012(11).

⑧刘勰著.文心雕龙.北京:中华书局,1985:8.

⑨[美]斯托曼著.张燕云译.情绪心理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111.

⑩钱谷融,鲁枢元主编.文学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9.

{11}颜婧著.偷心为什么爱情总让人如此疯狂.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176.

{12}钱谷融,鲁枢元主编.文学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87.

{13}钱钟书著.七缀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16.

{14}[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2.

{1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注.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98.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黄宗羲著,陈乃乾编.黄梨洲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朱光潜.诗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4]朱光潜.张隆溪译.悲剧心理学:各种悲剧理论的批判研究[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5]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6]钱钟书.七缀集[M].北京:生活・x・新知三联书店,2002.

[7]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8]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0]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1]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12]颜婧.偷心为什么爱情总让人如此疯狂[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

[1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陈中梅译注.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4][德]尼采.w登荣译.悲剧的诞生[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15][瑞士]荣格.冯川,苏克译.心理学与文学[M].上海:译林出版社,2014.

[16][俄]德・尼・奥夫夏尼科库・库利科夫斯基.杜海燕译.文学创作心理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17][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8][美]斯托曼.张燕云译.情绪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19]妥建清.“诗可以怨”――论怨与文学[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7.

[20]杜蕾.愤怒的动机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2(11).

[21]刘惠军,高磊.趋近和回避动机的区分及其对心理病理学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2(11).

[22]王大桥.诗可以怨的历史传承与嬗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23]廖丽霞.尖锐的解构与批判[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4).

[24]傅道彬.“诗可以怨”吗?[J].文艺研究,2001(11).

篇8

在教育转型的新形势下,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现新问题、新动向的情况下,心育实践在一些区域的具体还要进一步扎实推进,在一些领域还有许多空白工作需要去填补。比如,咨询室设施建设问题、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问题、岗位设置与编制问题、心育在学校管理体制中的何去何从问题,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问题:普及率不高和科学化水平较低。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是制约着我国中小学心育普及与发展的主要瓶颈。“龙头”高中率先探索心育工程,将会对引领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开创性的贡献,并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因此,“龙头”高中要增强解决现实问题、实现自身使命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大规模、系统化地推进心育工程,把实施系统的心育工程作为当下实现高位发展的高标。

一、心育工程是“龙头”高中结合自身特点、与时俱进的必由之路

严格地讲,“龙头”高中的概念定位不够严谨,但是,它在教育现实中的确是客观存在的一类实体。笔者所指的“龙头”高中,是指舆论公认的,在区域发展中通过自身的率先、高位、特色发展而自然形成的,具有稳固而持久的区域辐射力的国家级示范高中。这些“龙头”高中的基本特征包括:⒈“龙头”高中的学校形象是舆论公认的,具有较高的声誉和社会评价;⒉“龙头”高中的优势地位不是上级册封的,而是自发形成的;⒊“龙头”高中的发展模式是率先发展、特色发展;⒋“龙头”高中的社会价值除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外,还在于为其他学校的发展竖起标杆;⒌“龙头”高中的发展引擎在于前瞻的教研智慧,教育科研成果在教育现实中的转化与应用也特别引人注目;⒍“龙头”高中的发展追求是高位的,与时俱进。多年来,“龙头”高中由于自身优势、社会期待、既有业绩等方面的因素,始终面临着高位发展的共同追求,都试图为自身高位发展寻求“特色”。有的从特色项目出发展示自身的优势,有的打造主题校园文化,凝练校本教育哲学;也有的从提升教师群体的学历着手,建设高学历的教师队伍。所有这些途径,都有效促进了各个高中的高位发展,提升了它们在所在区域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自身的“龙头”地位,也展示了一大批办学者的卓越智慧,但是,在教育进一步转型的形势下,“龙头”高中应该为高位发展寻求新源泉,进一步在学校的内涵提升上多做文章,不断为自身寻求新动力,注入新活力。实施系统的心育工程,就是实现自身高位发展的必然路径,是一项利教、促学、益社会的奠基工程。

二、实施系统的心育工程符合很多“龙头”高中目前的客观实际

实施系统的心育工程,有利于教育者自身素质的优化,拓展教师研修领域,为专业成长提供新路径,从而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有益于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区的精神文明。总之,实施系统的心育工程,有利于把学校、教师与学生三者的发展统筹起来。

(一) 利在教师

“龙头”高中教师群体的职业倦怠倾向极为普遍,表现为教育者原有人格解散、身心疲惫、绩效低下。研究表明,教师从教达到一定年数,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其中原因主要有:教师不能及时应对工作压力,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婚姻家庭关系出现重大变故;师生交往中诱发严重家校矛盾;在收入分配与评优晋级中遭遇挫折;等等。事实表明,“龙头”高中的教师担负的工作更繁重,工作压力更大,更容易受到各种滋生职业倦怠的主客观因素的困扰。因此,实施系统的心育工程,有利于在“龙头”高中的教师群体中普及心理知识,帮助教师及时走出倦怠,维护他们的健康权益,助推教育品质的高位提升。

(二)利在学校

近年来,各“龙头”高中都曾不同程度地追求高学历的教师群体,把提高学历层次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取得了重要突破。现在,再次放眼江苏全省,乃至全国大多数发达地区,我们发现高学历的教师群体已经不再成为“龙头”学校区别于一般高中的标志。各大高中,包括乡镇高中,几乎都有一批高学历的教师群体。所以,就目前形势而言,追求高学历只是“龙头”学校获得高位发展、特色发展的一般条件。推动“龙头”高中高位发展,需要学校领导更新观念,及时转变教师发展方式,从追求“专业知识”向追求“技术知识”转变,从追求“教育学知识”向追求“心理学知识”转变。实施系统的心育工程,不仅是改善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要求,而且是转变学校管理方式的要求,它有利于在技术上实现“以心育心”的发展模式,体现了学校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更高定位与追求。

(三)利在学生

目前,“龙头”高中的学生常常因为学业压力大、社会竞争激烈而出现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学生人格的心理学评估令人堪忧,有的学生已经因为人格局限,给自己、家庭或社会造成了严重后果。拿苏北某县来说,2013年高考前先后有2例高三学生不堪重负而上吊和坠楼。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学校教育管理方式毕竟是其中不可推卸的一个方面。时间和空间,是任何生命存在的基本维度。学生的生命达不到应有的维度,要么会产生紧张感,要么会觉得不堪重负。有的学校把时间卡得太死,管理事项过多,学生活动空间狭窄。当生命长久得不到自由呼吸的时候,灵魂受到压抑,精神就会倦怠,健康人格也会悄悄耗散殆尽,在反复的折磨与强化中,一种叫师长倍感惊讶的怪异人格就会形成。不健康而又反科学的校园管理方式是青少年各种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诱因之一。在《精神卫生法》颁布实施的新时代,校园生活中的那些反教育的旧做法、旧传统,已经到了该彻底抛弃的时候。因此,“龙头”高中必须尽快觉醒起来,从实施系统的心育工程着手,尽快对在校学生实施有组织、有计划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心育工程的实施涉及“龙头”高中教育实践的各层面

作为“龙头”高中在内涵上实现高位发展的一种具体形式和一个创新路径,心育工程是一项触及灵魂、挑动神经的开拓性事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在全体教师中普及心理学知识

班主任必须具有更高水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通过严格的心理学测试方可走上工作岗位,任课教师也要分期分批地参与心理学培训,可行的途径有在职继续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以及教育主管部门主动组织的各类心理学测试,学校通过奖惩措施促成各科教师参与心理学继续教育,使“龙头”高中在职教师的心理学素养普遍超出一般高中任课教师的水平。

(二)实施教师心理健康援助计划

通过专业人员对学校的诊断、建议,对教师及其直系亲属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旨在帮助解决教师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教师在学校中的工作绩效。具体地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一是减少或消除容易造成问题的外部压力源,包括不适当的管理和环境因素;二是正确处理压力所造成的不良反应,即情绪、行为及生理等方面症状的缓解和疏导;三是改变个体自身不合理的信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

(三)建设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首先要在数量上有增长,使专业教师在数量上摆脱“一校一人”的单兵作战局面,尤其是大规模办学的“龙头”高中,可以尝试“一年级一人”的岗位设置标准,或者是每500学生设置一名专业心理健康教师。这样,多人组成的心理健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学科教研组,有利于学科课程建设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其次要在质量上实现大的提升,争取引进具有硕士或博士学历的、拥有自主科研成果的心理健康教师,打造一个实力雄厚、能力卓越、科研成果丰富,对学校高位发展贡献率高的专业教师团队。

(四)在学科教研中增加心理学应用研究

组织教师主持或参与心理学范畴的专业成长研究,拓展教师研究领域,申报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省、市重点课题,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扎实研究,使之成为精品课题,提升心理学科研对于学校发展的贡献率。班主任要根据自身工作实际,在科研中承担学生个案研究,或者撰写心理学专业论文。

(五)德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学校德育工作重心定位在“心育”上,努力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对学生有计划地实施学习心理辅导、青春期教育、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教育、耐挫力教育、职业准备教育等,让心理疏导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要求,成为价值引导的新途径。

(六)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充足的高级心理咨询中心

通过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帮助学生发掘潜能,完善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疏导压力,解决心理问题,预防恶性事件发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全面地发展。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要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坚持干预个体与覆盖全体相结合。要在比较常见的基础型、标准化的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增加设置心检阅览区、潜能开发区、社团生涯区、中控督导区、情绪疏导区、艺术放松区等区域,各区域一律单独建室,总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其中容纳的心理健康教育设备配置主要有:健康检测系统、素质训练系统、艺术心理辅导箱、团体心理辅导箱、多元智能训练设备、沙盘游戏成套设备、心理学专用仪器、合理宣泄人、涂鸦墙、放松椅、宣泄球、放松音乐光盘、哈哈镜、心理剧舞台、心理学专业用书、心理学电影、心理学挂图等。

四、实施心育工程要在把握系统性的基础上做好广泛的协调与动员工作

实施系统的心育工程,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调研基础上积极助推,需要校长审时度势,果断策划,做好顶层设计与精细部署,也需要学校教职工凝聚共识,广泛参与。

(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调研基础上积极助推

在实施心育工程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千校一面的状况,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深入学校,督促学校挖掘自身的心育资源,努力把心育工程与学校实际结合起来,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规范,杜绝一哄而上,积极引导因校制宜,让一些有心育资源优势的学校先行一步,真正为“龙头”高中的心育工程保驾护航。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细致的实施方案,做到有制度、有计划、有步骤,系统推进心育工程的实施。比如,联络人事与社会保障部门,增加心理健康专业教师的人员编制,制订《心理咨询室建设实施方案》《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与培训方案》《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实施办法》等,努力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版)》的落实。

(二)校长审时度势地做好顶层设计、精细部署

校长要当好心育工程的总设计师。要围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版)》的要求,设置一些精品项目,推进心育工程的系统实施。比如,设立“知心小屋”,聘请有资格、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师,采取电话咨询、网上交流、个别面谈、写信等形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个体的心理辅导工作,还可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动态,做到跟踪管理与辅导,确保学生的心结及早发现,思想疑难早化解,校园心理剧展演等。具体地说,校长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周全考虑: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考试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篇9

请把手机、呼机、联合收割机、时空穿梭机关……通通关机。

我们为您准备了能自动升温的座椅,使用方法是:扭动您的腰肢,不停地摩擦座椅,包暖!让我们怀着爱咋咋地的心情,共同迎接2012菠萝科学奖的到来!”

这是2012年菠萝科学奖颁奖典礼的一段开场白。很搞笑是不是?这是一个由果壳网和浙江科技馆合力打造的科学奖,颁给的都是有科学作品的人。但和其他科学奖不同,如果他们的科学作品不好玩,那是绝对上不了颁奖台的。

“向好奇心致敬”是菠萝科学奖的口号。这个被称为“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引来了不少带着好奇心的名人。像美食作家沈宏非、相声演员于谦……他们都是这次颁奖典礼的嘉宾。

于谦说自己从小想当科学家,但几次数学考试下来,梦碎了,但是今天他又开窍了:“成绩不好的,可以给科学家颁奖!”

有人说,这是一次科学青年和文艺青年的狂欢,晚会上的表演嘉宾,芝加哥大学细胞生物学女博士刘旸和德国马普海洋微生物学博士严实用一首科学版的《因为爱情》,对这个评论作了解释。

“思念是波函数的诗篇,像海森堡矩阵般蔓延……因为爱情,不会轻易突变。所有我们的氢键清晰可见……”

菠萝科学奖颁给了他们

物理学奖:猴脑控制机械手

研发团队:浙江求是高等研究院“脑—机接口”研究团队

简介: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利用意念发出的信号?浙江求是高等研究院“脑—机接口”研究团队运用信息技术,提取猴脑运动皮层的神经元信号,指示机械手进行抓、钩、握、捏的动作,从而完成了猴脑控制机械手的任务。

获奖理由:霍金先生长期为无法实现掏耳朵、扶眼镜腿儿等行为而深深苦恼,此研究的出现,为霍金先生提供了美好的希望。

菠萝Me奖:浙大“饮水机娘”

创作者: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潘纲教授、陈龙彪博士

简介:浙大玉泉校区CCNT实验室里,一台饮水机每天通过微博水开和没热水时的状态,以其超萌的形象迅速征服了数以万计的网友,被亲切地称为“饮水机娘”。

获奖理由:继“饮水机娘”之后,华南理工大学西六宿舍251个热水壶、同济建筑城规学院C楼地下的钢琴纷纷登录微博卖萌,极有力地推动了科学传播事业的发展。

心理学奖:数钱可以减轻疼痛

论文作者:中山大学心理系教授周欣悦(论文题目:《金钱的符号作用:启动金钱概念改变社会痛苦和生理性疼痛》)

简介:数钱很开心,有什么科学依据?中山大学周欣悦的团队通过500人次的实验,发现数钱或用包含金钱在内的单词造句的方法,可以减轻人的疼痛。

获奖理由:众所周知,治疗疼痛须要花钱,这项研究提供了“不花钱就能减轻疼痛”的方案,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一方案值得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推广。

数学奖:龙年春晚机器人舞蹈表演

创作团队:哈工大机器人创新基地洪炳镕教授及冷晓琨、张毅、赵尚杰

简介:哈工大机器人创新基地研发的机器人舞蹈,首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他们通过神秘和精巧的算法,赋予了这群机器人整齐划一的集体主义精神,更赋予了其中一位叫“小白”的机器人不随波逐流、桀骜不驯的自我意识。相当令人尊敬。

获奖理由:“小白”的出现,意味着机器人拥有思维及运动规划能力的现实已经到来,据说各大影视院校纷纷表示,今年招生季即将增加机器人考生名额。

化学奖:瓦罐鸡汤主要滋味物质研究

研发团队: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何小峰、岳馨钰、、黄文

简介:瓦罐鸡汤为什么比普通鸡汤好喝?该研究发现,瓦罐鸡汤中的鲜味物质明显高于其他方法熬制的鸡汤,因为瓦罐受热更均匀,鲜味物质更不容易降解。

获奖理由:这项研究的出现,为陶瓷产业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也为中华文化引领世界潮流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持。

医学生物奖:Y染色体鉴别曹操身世之谜

论文作者: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王传超、严实、李辉等

简介:通过对曹操后裔Y染色体某基因的分析,为真正的曹操男性后裔提供了身份鉴定的科学依据,同时,也发现曹操和先祖曹参很可能并无血缘关系。

幻想奖:《小灵通漫游未来》

作者:叶永烈

简介:叶永烈先生(浙江温州人,作家,《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1961年所写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一书中,包括气垫船、环幕立体电影、隐形眼镜、无线电话、电视手表、人造器官、机器人服务员、农产品工业化生产等预言,现在几乎都已变成现实。这部小说发行量达300万册,至今仍雄踞中国科幻小说第一名,充分证明了幻想是现实的强大引擎这一事实。

菠萝奖揭秘

为什么是菠萝科学奖,而不是榴莲奖、菠萝蜜奖……

果壳网大BOSS姬十三,一边嚼着饭,一边叙述着这只菠萝的诞生记。

“因为,当初大家坐在一起商量奖项命名时,嘴巴边上就嚼着菠萝。有人一提出,大家都觉得挺合适。”如此爽快率直的回答,估计也只有理科男能做到了。

姬十三说,菠萝果肉酸酸甜甜,很符合这个奖项的特质。最初他们对奖项的定位就是,正统的严肃的科学奖项,又是个向好奇心致敬,鼓励不受束缚的幻想和探索的奖项,不仅仅只有一个味儿。而菠萝亮黄的颜色也很像一颗好奇心。

为什么评委阵容除了科学家,还有主持人、美食评论家、相声演员……

据传,到现场的评委,都被提出了要求:科学家不搞笑不能入;文艺积极分子要无科学不欢乐。

如此严格的要求,让见惯大场面的柯蓝评委都有些小心虚,觉得自己是来凑热闹,打酱油的。

篇10

“菠萝科学奖”有笑点、无“尿点”

数钱能镇痛瓦罐汤为何好喝猴脑如何控制机械手……4月7日,有着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奖”之称的“菠萝科学奖”颁发了“心理学奖”、“数学奖”、“物理学奖”等9个奖项,他们向好奇心致敬的态度,让严肃的科学多了一份亲和力。

郭龙,北京最好的打击乐手之一,参加过很多party,但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来演奏“科学”这么抽象的主题。

李野墨,著名播音艺术家,但在这个4月,他却在大庭广众用浓重的东北味穿插河南腔的男中音朗诵起“天若有情天亦老,人学物理死得早。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看相对论。”

于谦,谦儿哥就不用介绍了,平常演出的场地不是著名茶馆就是演播大厅,但在这个夜晚,他第一次在科技馆说相声,而且还是给“牛顿”捧哏。

这些平时想不到、不靠谱的想法和做法,在4月7日居然非常和谐地成功“跨界混搭”。因为他们出现在一个号称“中国版”的“搞笑诺贝尔”评选颁奖典礼上,它的名字叫“菠萝科学奖”,它给自己的定义是:一个横空出世的正规科学奖项,有着有趣甚至古怪的取向,它可能会改变你的思维。

“大约从2001年起我便开始关注‘搞笑诺贝尔奖’了,去年无意间翻开六七年前买的一本《泡沫》,发现那时候我在一段介绍‘搞笑诺贝尔’的文字旁写下了一行字,有一天我也想让中国有这样的奖项。”菠萝科学奖发起人之一、果壳网CEO姬十三说。一时心动,他发了一条微博,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了回应。浙江省科技馆馆长李瑞宏通过微博向他表达想一起尝试,这让姬十三兴奋不已。于是从去年冬天开始,“菠萝科学奖”就开始了惊喜之旅。

国外的“搞笑诺贝尔奖”(the Ig Nobel Prizes)目的是选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发笑,之后发人深省”的研究。中国的“菠萝科学奖”也并不希望仅仅做成“中国版”,或者只是“搞笑”。

“我们希望向好奇心致敬”,姬十三说,“所以设置了两个硬性的评奖条件:一,必须是正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的严肃的科学论文或实验研究。二是必须好玩、有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迅速被大众关注并广泛传播。而且科学也能和菠萝一样,又酸又甜。”

正是在这个原则的指引下,菠萝科学奖的五大常规奖项中的三项――化学奖、心理学奖、物理学奖分别颁发给了鸡汤怎么做最好喝――瓦罐鸡汤;怎样减轻病痛――不妨数数钱;用猴脑控制的机器人有什么本领――为主人烹制鱼香肉丝――这些看上去“鸡毛蒜皮”的研究。

此外,菠萝科学奖还设置了医学生物奖、数学奖;两个专项奖,为发明奖和幻想奖;两个特殊奖项,为菠萝U奖和菠萝Me奖。

不严肃的“从一而终”

除了开头提到的“跨界混搭”之外,菠萝科学奖还有N个“笑点”,使它的“不严肃”,内外兼修、以内养外,可谓不严肃得“从一而终”。

笑点一:

职业主持人和搞笑主持人对比,一口河南口音的爱因斯坦、阿基米德、牛顿(同一个演员扮演的)穿越时空来到颁奖现场,用他们最著名的理论不合时宜地插科打诨,和谦儿哥讨论发型,和身材魁梧的浙大校长讨论服装,和美丽的专业主持人抢台词……让科学青年们情不自禁地发出认同的笑声。

笑点二:

颁奖词也分上半身、下半身。本来获奖论文的研究方式都很科学,颁奖词前半部分也在规范地表扬严肃的科学性,但最后一转,用术语抖包袱,露一小手。比如:“通过曹操后裔Y染色体某基因的分析,为真正的曹操男性后裔提供了身份鉴定的科学依据,同时,也发现曹操和曹云金很可能并无血缘关系。”整场下来两小时,基本无“尿点”。

笑点三:

语言很理科,风格很文艺。最具代表性的是理科生的思维和理科男关注的细节,比如芝加哥大学细胞生物学女博士刘和德国马普海洋微生物学所博士严实改编的《因为爱情》生命科学版。当两人对唱出:思念是波函数的诗篇,像海森堡矩阵般蔓延,哪怕几率中都是测不准的誓言。当DNA只剩下起点,眷恋仍随核苷酸遗传,想在配对里联会你和我的双链……台下笑成一片。

“菠萝科学奖”两大泪点

泪点一:

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凭借《瓦罐鸡汤主要滋味物质研究》获得“化学奖”的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黄文教授在例行感谢之后说,“也要感谢我自己这么大年纪了还有好奇心来领这样一个奖”。

仔细观察这些获奖者的“生态”很有意思:9个奖项,除2个奖项的获奖者没到场外,其余7位中,除洪柄熔教授年过花甲,其他几位的平均年龄小于40岁。正是这些年轻人相对轻松的心态让他们能够接受这个奖项。但这种好奇心能保持多久呢?

是继续做自己好奇又有趣的研究,还是做一些“重大”科研课题,对于多数名片上仅有“博士”头衔的获奖人来说,也许这种选择已经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泪点二:

菠萝科学奖的另一位发起人、浙江科技馆馆长李瑞宏在发言时说“希望各位获奖人在未来能把这个奖项写进自己的简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