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篮球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体育篮球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体育篮球教学案例

篇1

关键词:初中体育;学生主体;全新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B-0076-02

体育教学,动静结合,动主要是指教师在室外指导学生进行动态练习;静主要是指教师在室内,或者室外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灌输。也就是说,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既要渗透体育理论知识,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以师为本的体育教学不再适应当今的体育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路,突出学生主体,从而与学生一起构建全新、有活力的初中体育课堂。

一、优化教学目标,突出学生发展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也应突出学生的整体发展。以往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不仅存在“空泛”的弊端,还将关注点仅仅放在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忽略了新课改提倡的情感目标。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全面优化教学目标设计,以三维目标引领体育课堂走向高效,促进学生发展。

例如,在学习初中体育《障碍跑》这一课时,教师优化教学目标设计,取得很好的效果。根据新课改提倡的三维目标,教师紧密地结合这一理念和体育教学内容,设计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让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式和目标,从而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针对“障碍跑”这一内容,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感知了解跨越垂直和一定宽度障碍跑的基本方法。

2. 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在跳跃中用“踏上式”越过低高度的垂直障碍物,用“跨步式”跨过一定高度的水平障碍。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情感,培养学生敢于拼搏的品质。

以上教学目标的设计非常具体,层层推进,教师教学起来非常明确。知识目标是掌握两种障碍跑方法;技能目标为能够实现具体的障碍跑;情感目标则是促进学生克服困难,培养一种坚韧的精神。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兼顾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能够突出生本教育理念。

二、实施互动教学,建立平等关系

体育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参与其中,才能得到更多的体验。为此,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参与课堂的机会。其中,教师可以实施互动教学,利用问题与学生形成互动,促进师生平等交流,突出学生主体,从而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体育课堂教学。

例如,在学习初中体育篮球中的《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时,教师以互动教学,碰撞出精彩,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观看了视频,视频关于“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整体动作,包括了NBA训练中的精彩镜头,刺激学生学习。其次,为了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整个过程,教师制作成分解动画视频形式,引导学生认真观看。最后,针对观看的内容,教师带领学生走到室外,进行互动学习。

师:谁能示范一下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

生1:这还不简单,拿起篮球直接与小伙伴一起示范。

师:嗯,动作够标准。大家一起讨论一下篮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技术要点,谁能先发表自己的想法呢?

生2:传球时,两手十指要自然分开,拇指相对成八字(边说边拿篮球示范)。

生3:传球时依次蹬地、伸臂、仰腕、手腕翻转,拇指、食指、中指用力弹拨球传出。

……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转变教学思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教学更直观,从而引出问题,引导学生互动讨论,让学生自主探讨技术要点。

三、引进合作模式,彰显学生主体

合作学习能够有效地突出学生主体。所谓合作学习,主要是指教师设计一定的任务,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引进合作学习模式,能够促进学生能动性的发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学生展开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注重引导,不能无所事事,只等结果。

例如,在学习初中体育《山羊分腿腾跃》时,教师设计合作学习活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分腿腾跃主要是由四个部分组成:助跑、踏跳、支撑、落地。为了突出学生主体,教师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分组学习。合作学习任务:(1)“山羊分腿腾跃”的完整动作是怎么样的?(2) 练习“山羊分腿腾跃”时,经常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3)支撑跳跃动作中,起跳和推手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围绕以上合作任务,进行合作交流。一开始,各小组学生积极练习,讨论“山羊分腿腾跃”的内容,与小组成员一起练习,互相帮助,争取每一个小组学生完成任务。教师不时地参与到学生的合作讨论中,点拨学生,指导学生,促进学生完成任务。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引进合作学习,大胆让学生合作讨论,突出学生主体。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很快就完成了合作任务。

四、设计竞赛活动,发挥学生潜能

在体育课堂中设计竞赛活动,能够将学生的“斗志”激发出来,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潜能。在实施生本教育中,教师有必要设计竞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乐趣的同时也促进学生对体育技能的吸收。

例如,在学习初中体育《跳绳》时,教师设计竞赛活动,取得很好的效果。对于刺激的竞赛活动,学生非常感兴趣。因此,在学生学习基本的跳绳内容后,为了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教师按照性别将学生分为男女两大组,分别进行竞赛活动。竞赛内容:单人双脚跳绳。竞赛规定:男女学生分开进行比赛,比一比1分钟内谁跳的次数最多。如果中途中断,重新来过,计时继续。这样的竞赛活动能够刺激学生参与,也能巩固学生的双脚跳绳技能。为了激发学生的团体意识,教师也可以将男生队伍、女生队伍混合起来,均衡分组,同样比一比1分钟内的跳绳次数,然后相加,看一看哪个小组跳绳次数最多。

实践证明,在具有刺激、挑战性的竞赛活动中,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课堂。尤其是在团体的激励下,奖励的驱动下,学生的各项潜能都可以得到激发,从而圆满地完成竞赛活动。

五、引导互动评价,促进相互提高

评价作为体育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推进课堂教学具有重大作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以教师评价为主,忽略学生参与评价。为了充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必须将学生列入评价主体,引导学生互动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相互提高,得到最发展。

例如,在对初中体育《山羊分腿腾跃》这一课进行评价时,教师引导学生互动评价,取得很好的效果。本节课中,教师以合作学习为主线,展开课堂教学,充分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对于小组成员的合作表现,小组成员最清楚。因此,教师首先引导组内成员相互评价,客观地提出对方在合作时的表现。小组可以从成员的练习积极性、是否合作分析讨论完整动作、是否相互帮助练习、是否积极总结易错的地方,并且互相攻克困难等方面展开互动评价。通过相互评价,学生能够认清自己的优缺点,明确改进的方向,从而促进提高。其次,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如在学生合作时,教师的引导是否及时到位、教师设计的合作任务是否具有可行等方面进行评价。

总之,师本教育不再适应当今的体育课堂教学。教师必须以生为本,实施生本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全面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构建全新的体育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初中体育;新课改;创新;策略

初中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正处在人生的初级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生机勃勃,想像力丰富,十分具有创新能力的开发潜质。体育教育在一般人看来,就是通过体育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各项体育运动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其实不然,体育教育不仅是让学生了解体育方面的专业知识,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更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得到综合发展。在目前的初中体育教学工作当中,还存在着体育教学成效不高的问题,所以,要想在体育教学当中灌输创新理念,体育教师一定要对创新理念进行深入的研究,改变自己形象,转变教师形象,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等等,以此来成功地在初中体育教学当中运用和灌输创新理念,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大幅度地提高。

要想在初中体育教学当中运用和培养创新理念,体育老师就要用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初中体育教学工作,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最终目的进行初中体育教学,在教学过程当中讲究方式方法。下面对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和培养创新理念的方法进行几点简要介绍。

一、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不管是哪一个学科的学习,只有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发挥出来。所以进行创新体育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日常的初中体育教学工作当中,体育教师可以针对男女生不同的身体条件和生理条件开展不同的体育内容,让学生自己选择,提供越多的选择,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主动教学,所谓的学生主动教学,就是允许学生参与到体育课程的设计当中来,学生喜欢做哪些体育项目,体育教师就在合理的情况下尽量地满足,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这样学生可以享受到创新教学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也更愿意接受体育教育。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学习气氛和谐了,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来。特别是在初中的体育教学工作当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们的体育活动当中去。也只有地位平等了,学习气氛和谐了,学生才有胆量去和教师沟通,才能真正获得体育技能。首先,和谐的学习氛围会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学生会领会到自己的地位与价值,因此更愿意参加到体育活动当中来。另外,和谐的学习氛围需要较强的民主观念,教师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见解,共同推动体育教育的进步。其次,初中体育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表率作用,只要是体育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就一定要能够做到,只有体育教师能够一直严于律已,时刻为学生进行示范,帮助学生学习。在对学生进行示范时,要反复练习,使自己做的每一个专业动作都可以达到教学标准。除此之外,教师应该把自己的真实情感投入到体育教育工作当中,与学生进行真心的交流,帮助学生进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关心与帮助,比如说,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有过这样的一个教学案例,有一个学生平时课上活动都十分积极主动,但连续两次体育课上都不言不语,也不再主动配合老师。经过体育老师的了解,是受到了高年级学生的恶意恐吓,所以无精打采。老师把这一情况反应到了领导部门,对当事的几名高年级学生进行了处罚,接触了学生的困扰。自此以后,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拉近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也十分地投入。

三、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

近些年来,多媒体已经成为了教学当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并且其应用规模越来越广泛。在初中体育教学工作当中,有许多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程用不到多媒体设备,这样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首先,运用多媒体工具可以大大增加初中体育的教学内容,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有许多高难度动作是老师做不了的,这样的情况下,体育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视频给学生看,即使自己不能做展示,也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到该项运动的魅力。其次,体育教育不仅是教授体育技能的学科,还要对体育文化进行传播。比如在讲游泳课的时候,体育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讲解游泳发展的历史,展示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的赛场风采。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文化知识,还能让学生一览大将风采,这样的敬仰会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体育技能,了解体育文化。另外,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改变体育课一味地进行体育训练的现状,使学生得到舒缓身心的机会,不必一直进行体力消耗大的体育活动。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可以使体育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教学的效果也会更好。

四、通过体育竞赛调动学生积极性

多采用竞赛和游戏的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体育教学的创新性,因为游戏和竞赛可以促进学生脑部的思维潜能的开发。体育本来就是充满竞争力的一项运动,所以,竞赛教学法顺理成章地可以做为一种体育教学方法被应用到现实的教学工作当中。比如在上篮球的时候,老师可以把男生、女生分开来,再把男、女分别分成两队,在进行完理论教育后,让学生通过比赛来展示自己所习得的篮球技能。因为比赛会有胜负,学生一定会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并且能更好地把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但是不能让学生养成很强的胜负观,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竞技的重要理念。

在创新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创新理念已经逐渐融入到了初中体育教学当中。随着我国当代教育的发展,创新教育已经成为了初中体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方法。本文主要对施展初中体育创新教学的相关方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希望广大初中体育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采用游戏和竞赛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此来落实创新体育教学工作,切实提高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苏自强.浅谈初中体育教学创新[J].新一代(下半月),2011(3)

[2]李小平.初中体育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1)

篇3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德育教育 课堂常规 学习内容

城市文明的飞速发展,对教育带来了很大挑战,体育教学也应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对体育教育的要求;具体到怎样才能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规范的有效渗透,我将通过教学案例,结合数年教学过程的思考作分析。

一、体育教师身体力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的一言一行在课堂上无时不在感染、影响着自己的学生,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更喜欢观察、模仿身边的人特别是家长和教师的言行举止。体育教师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师,很多教学行为更直观,所以体育教师切不可不拘小节,把粗、懒、散等不良习气和作风当做一件小事。比如我经常见到一些体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把双手插到裤兜里,或穿牛仔裤进行课堂教学,这就会导致一些学生无意中地模仿,影响课堂效果;反之在课堂的整队集合过程中,一些学生一直在队列中说话、做小动作,这时如果教师一直以立正姿势面对大家,并直视这些学生,就会使他们因看到教师的严肃形象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时,往往就会转移注意力。

二、在课堂常规中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规范的教育

在每一节课的开始都要有课堂常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利用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和遵规守纪的教育有很好的效果。在课堂常规贯彻过程中,教师必须严格执行课堂常规,严格出勤和考核制度,加强课堂组织性纪律性,严格审查请假的见习生情况,对一些因小问题就要求请假的学生进行教育。如一些学生因为锻炼过后正常的肌肉酸痛就要求请假,这时可以给这些学生传授一些体育保健知识或讲一些体育成功人士的奋斗过程,以对他们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

三、结合学习内容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体操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在体操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在教初二年级女生的“跨越式跳高”时,很多学生都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动作,但到一位稍胖的女生时,她对我说:“老师,我不跳。”我问:“为什么不跳?”她说:“害怕跳不过去。”我想,她的体育成绩一直不好,可能是对这个项目感到心里没底,这时我就适时加以德育教育,强调这个项目的锻炼目的就是在提高弹跳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并对她说人生中会遇到很多各式各样的困难,只要勇敢面对,相信自己,努力向困难挑战,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并结合她的情况适当降低了栏的高度,最终在一次次的努力尝试中,这位同学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目标高度。

2.在球类项目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在球类项目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信任的集体主义精神。在这项运动项目中,老师要处理好学生善于表现的个性特点与球类规则之间的矛盾,结合这项运动项目的特点进行数学。比如,在篮球课的教学中,对于各种违例及犯规的情况老师要严格要求,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初中学生自控能力差,总是在自己玩的同时忽略了老师的口令,这就要求在课前老师针对中学生个性特点加强组织纪律性的教育,并结合球类集体项目的特点,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在比赛中让学生感受到比赛的胜负是靠集体的力量和相互之间的配合,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并在比赛过程中教育学生相互信任,在同伴出现错误时,不要盲目指责,要正确地对待裁判的判罚。

3.在中长跑项目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在耐力性项目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不怕困难、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优秀意志品质。在日常教学中,体育教师普遍都反映中长跑教学难度较大,往往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究其原因,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特别是市区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从小没有吃过苦,而且文化课学业压力大,导致体育锻炼时间的减少。耐力项目不同于球类项目,枯燥、乏味、单调,而且有不同程度的难受体验,所以体育教师在强调体育锻炼促进文化课学习功能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德育教育。具体要深入了解,从严要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但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给学生分群体制定目标。自从我们洛阳市中招分数由原来的30分提高到60分以来,特别是耐力项目的分值占了很大的比重,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利用这一有利政策,对学生实施鼓励,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讲清长跑的技术要点,对运动系统及身体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如当中途出现“极点”时,应正确对待,克服困难,坚持跑完全程,以养成战胜困难的良好品质。

4.在体育比赛及体育游戏中进行德育教育

在此类项目中着重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勇于挑战、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各类体育比赛及游戏项目深受广大初中学生喜欢,所以在组织此类项目的活动时,老师可以因势利导进行相关的德育教育。体育比赛及日常的体育游戏一般都要有胜负高低之分,且都有严格的比赛规则,这就要求在加深学生对规则认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任何体育比赛和游戏都是因为有规则的约束,才富有观赏性、艺术性和锻炼性。在组织此类活动时,教师要严格执法,让学生意识到犯规就会失去一次得分的机会,犯规将会被罚下,失去竞争的机会,就此强调纪律观念的重要性,遵守纪律是人在社会上生存的保证,也强调遵守校纪校规才能保证自己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特征,体育学科中的教学、比赛和锻炼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机智、勇敢、顽强的品质和不怕困难,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还能培养学生有自觉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团结协作、维护集体荣誉的品质。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德育发展可以从不同的方向产生综合的影响,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并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但也因为体育课多为室外课,活动范围大,受外界干扰因素较多,给教育目的的实施带来了一些困难,这就要求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去摸索、总结。

参考文献:

[1]杨军,如何上好体育课[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篇4

十八中是重庆一所老牌重点中学,在它的历史上曾有过令人炫目的辉煌。然而,此时的十八中跌入了发展的低谷,被重庆走在前头的“第一军团”学校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行为懈怠、观念陈旧,发展乏力,如同阴霾一般笼罩着学校,让十八中的教师们打不起精神来。

着眼学校的未来发展,马培高意识到,他不可能在校长这个岗位上安稳地做一个守业者,他必须高高地举起一面教育理想的旗帜,引领十八中快速追赶上去。

在这面旗帜上,他“写上”了:学校要为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未来服务。

制度先行+“教师第一”

向现实发问:为成就学生的未来服务,关键的第一步该如何走?

面对人心涣散,士气低迷的教师队伍――学生的服务者,新组建的学校领导班子,经过数日深入细致的调研与思考,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大家认为,要使十八中在激烈的竞争中焕发青春,实现第二次创业,再现盛世风采,首先要提振教师精神,走出教师行为懈怠的泥潭,而这非从学校现有的内部机制改起不可。

人的因素是学校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服务学生也好,打教育的翻身仗也好,都不能不用教师队伍建设这张“王牌”,学校领导班子紧紧抓住了这个关键。他们一方面提出“追赶、跨越、腾飞”,尽早跻身重庆基础教育“第一军团”的奋进目标,树立教师的雄心壮志,激发教师团队的凝聚力;另一方面给学校“机体”注射了一针“强心剂”,以激活人心,增强学校“机体”的运行功能,即打破“铁饭碗”,叫停“大锅饭”。

制度先行

改革就从严格制度开始。以往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做的是表面文章,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涵。比如聘任制,只是走个过场,从来没有一个人因为不适用而落聘;人员结构再不合理,也还是“照单”依旧。分配制度没有区分度,工作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考核制度缺乏效力,每学期学校都有考核,可是没有与人员的聘任、使用、奖励挂钩。

这种“铁饭碗”、“大锅饭”的制度,如同一潭死水,翻不起浪花。触及不到人的切身利益,走不进教师的内心深处的制度,自然解决不了调动工作积极性的根本问题,也无法消除学科教师配置的严重失调状况。

这次学校动了真格的。

――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制,打破原有年级处室界限,遵循按需设岗、按岗定员定责、双向选择、分层聘任、学校适度调控等原则,实行差额聘任,允许人员流动,进出自由,职务能上能下。

――改革分配制度,建立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分配机制;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津贴向教学一线倾斜。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过程考核,健全激励评价制度。

这样一来,平时工作懒散的落了聘;教学成绩突出、教学水平高、贡献大的得到了奖励。一下子,学校的人力资源效应有了惊人的提高,在学校缺编教师100多人的情况下,教育教学工作仍然运行良好。改革见到了成效。

当然改革也有阵痛,校长马培高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坦陈:“有人预言,‘到时哭的哭、闹的闹,拿着刀子冲进你的办公室,看你校长怎么办’。我还真接到过好几个匿名电话。电话里有抱怨的,有威胁的。而遇到最多的还是人情阻力,缓聘或落聘的教师,有的托亲朋好友来求情,有的搬动上级领导来说情,有的是几十年的同事,抬头不见低头见。”

“确实很有压力,甚至担心闹出人命……”一位学校领导这样回忆道。

但是,改革还是坚持下来了,学校用制度这根硬杠杆,撬动了教师队伍不思进取这块拦路石,为学校打开了发展之门。十八中的教师们也逐渐认识到,只有学校发展了,每个人的前途才会光明。

严格制度,提振了教师的精神面貌,可以作为十八中再次起飞的重要引擎。但制度管理、约束的是一个底线,能够保证教师获得持续不断的工作热情吗?回答是否定的。

对于教师这个知识群体而言,过于严厉的制度管理,有时容易把人管死,让其特有的开放自由、智慧灵性以及由此彰显的文化气息遭到遏制和压抑。因为制度在制定时总是将对象“恶”化的,会带来强制性的不良后果,产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

如何突破单纯制度管理的局限,使管理与开放达到一种平衡呢?

“教师第一”

十八中的领导者受到企业管理中“员工第一”口号的启发,提出了“教师第一”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

“教师第一”,其核心是尊重教师,这种尊重不能只是外表的,而是发自内心的。

――首先学校领导在制订、执行制度时,抱持的是一种对教师尊重的态度。他们对教师说:“虽然有些老师暂时没有被聘上岗,但他们还是学校的老师,改革的目的不是撵人走,抛弃他们,而是为了促使他们迎头赶上,促进学校的发展。”这是对教师工作权力的尊重。

――十八中的领导认为,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让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变为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关系,冲在前面的、最后拿奖牌的永远是运动员自己,教练只是督促和指导者。为此,十八中重新构建了学校的管理结构,变“金字塔式”为“扁平式”的管理。他们看中的不仅仅是这种管理模式的效率,更看重的是决策权的下移,能够最大面积地赋予管理权限和管理空间。在管理结构上,更好地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让教职员工拥有更充分的自,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这样,一竿子插到底,在教学中教师就能够感受到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持续创造力。这是对教师主体地位的尊重。

――学校还根据教师专业的水平、社会背景、特长、参与决策的能力以及待决策的内容等,设立不同的决策小组,通过决策小组,让教师提出自己对学校发展的意见或建议。吸收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参与决策,教师不再是“被改革者”,而是制度建设的参与者和实施者。这是对教师话语权的尊重。这样,可以保证使每一个决议从意向到执行都有很高的民意基础。

“教师第一”的管理思想,还要求对教师的身心呵护备至。教师原本就是个高压力、高付出、超负荷的职业,十八中从不倡导教师们疲劳工作,也不赞同“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说法。校领导对教师们说,我们要做一个保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蓄电池。不光释放,还要有储蓄。

于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健身运动,组建羽毛球、篮球、乒乓球、长跑、太极拳、围棋、健身操等运动协会,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活动,成了十八中体现“教师第一”的一项内容,这种关心,增加了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

他们相信,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教师才能把学生放

在第一位,为成就每一个学生的未来服务才能落到实处。做一天学生,他们变了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师大部分是“任务型教师”。在这些教师的观念里,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永远是第一位的;在他们眼中,学生不过是教师工作的产品,甚至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

不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对待,又怎能真正地为学生的未来着想呢!

旧的观念一定得转变!

怎么转?搞讲座、观摩名师课堂,还是读书、集体学习,这些手段都用过,每一次思想上的一点点转变、进步,最终都会被来自现实的压力所击退。

转变观念是件难事。学校领导班子一直都在寻找契机。

有一句学生不经意间说出的话,让他们眼前一亮。学生说:“老师根本不理解我们,让他们当一天学生试试!”

是啊,何不让老师们当一天学生试试,看看会发生什么。

来自学生堆里的心灵震撼

经过精心策划,校领导班子设计了一个“十八中教师当一天十八中学生”的活动。参加对象:全校从初一到高二所有的任课教师;时间:两个星期内的一天,从早上第一节课到下午第三节课;地点:一个教师固定在一个班级;任务:听课、做笔记、回答课堂提问、完成课堂作业,外加填写“听课记录单”。

老师们一个一个走进教室,扎进学生堆里当学生。这一做学生,教师们的感受还真非同一般。

外语罗老师上完一节数学课后,心中就有了感慨:如今初中数学比自己上学时难了,解题思路新颖,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遇到听不懂的地方,自己居然也“开小差”了。

当李老师听完一天的课,拖着疲惫的脚步、带着掩饰不住的倦容走出教室时,忍不住感叹道:课堂学习是高强度的脑力活动,学生一天要学6~7门课,头脑需要不断地切换,我都有点转不过来了!特别是高中,课堂容量大,稍微一走神,就不知道老师讲到哪儿了。

胡老师的感受有点特别:“还没有到放学时间,坐在教室里的我已经是饥肠辘辘,以前我总是提前吃饭。现在才知道饿着肚子上课是什么滋味。”

“差生的滋味真不好受。”几十年没有再碰过英语了,英语课上,靳老师真正体验到了当差生的感觉,真不好受。

一天身临其境的尝试,使老师们开始换位思考,开始反思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一些老师凑在一起,为学生算起账来:

学生每天8节课,还有早、晚自习,一共在校时间约为13小时。各科任教师都怕学生在自己的科目中少花时间,都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平均每门课按半小时来计算,学生每天课外作业总量就是4个小时。除去上课的时间,学生只能抽空完成,比如课间、中午休息、下午放学到晚自习之间。只要稍一放松,作业就可能写到深夜。

许多学校都不许学生将食品带入教室,十八中也不例外。但是一天下来真够难为学生的。你看,学校要求早上7点10分到校,很多孩子6点就要起床,偶尔起晚了,就只好把早点带进教室了;就算是吃过早饭,可上午要到12点才放学,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能量消耗很大,学生很容易饿的。

教师们开始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给问题归因:

“课间‘偷嘴巴’的孩子,是有他们的苦衷的!看来,我们惯常的规定也不一定合理。”

难怪有学生会上课打瞌睡,难怪有学生抄作业,难怪有学生听课质量不高,一年到头我们让孩子“马拉松式”地奔跑,我们给他们的负担过重了!

作为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学生太需要理解了!而曾经是学生的我们,究竟是从什么时候起离学生这么远了?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变得冷漠、苛刻了?

感同来自身受,通过一天学生学习生活状态的体验,教师受到的震撼不啻一场心灵“地震”,撼动了旧有的观念,唤醒了教师内心的情感,使教师对学生有了一份同情,有了一份理解,更有了“学生立场”。

教师自律倡议书

教师们的心里不平静了。跟班一天做学生,个中滋味,不尽相同,但无一例外地在考虑问题时有了一个新的视角――学生视角。他们开始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他们意识到,学生在校园中是弱势的,他们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帮助。

“十八中教师当一天十八中学生”活动一结束,老师们“一呼百应”地发起了“十八中教师教学自律倡议书”。这份倡议书正是从学生的角度对以往教育教学行为的再审视,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业要精选、有效,一定要考虑学生的负担,不要只强调自己的学科重要,抱怨其他学科的作业多;要舍得花时间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中要与学生有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运用多种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后,学校根据教师自律倡议书和来自教师的反思结论,出台了教育教学行为改进措施:

严格控制作业量,坚决把自习课还给学生,加大对教师的监督;取消早自习,减少考试次数;加强学法指导,提高课堂效率;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切实把课外活动时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足够的睡眠和体育锻炼时间;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外及校外活动,给学生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不允许把学生成绩上墙,不允许给学生排队,不允许把学生赶到教室后面或者教室外……

平时被教师看起来冷冰冰、硬邦邦的条文,此时在教师眼里有了温度和柔度,他们没有了抵触,愿意把它变成自己的行动。

亲身的体验带来了认识的飞跃,又由观念的转变落实到行动的跟进上。就这样,十八中一步步走向为成就每一个学生的未来服务的理想之路。

跳出平庸,走向卓越

士气高了,观念变了,并不等于就有了一支好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让每一位教师发展好,对于教师队伍建设而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十八中当然也不例外。

毫无疑问,十八中的教师们绝大多数是合格的,但是怎么才能让他们走向优秀和卓越呢?

克服教师平庸化的有效手段是教研,但马培高看到,以往的教研工作并不尽如人意。主要采取“专家讲授――教师聆听”的方式,这样单一的形式,忽视了不同层次、不同经历教师的不同需要。更重要的是,在多数教师的眼中,教研是强制性的,教师们抱着完成任务的目的,甚至带着抵触的心态来参加。

必须改。

教育理论中的那些教育思想,是不是也适用于对教师的教育?应该是的。一般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那在教研活动中,教师就应该是教研的主体,一切教研活动必须围绕教师的个人需要这个中心展开。

按这个思路想下去就会发现,所有教师都共同需要的东西,有,但不全是。每个个体的需要千差万别,有的可能迫切需要提升自己的语言感染力,有的可能想搞好自己教学各环节的衔接……这样一想,马培高对教研的内容就心中有数了,继而一

个2:4:4的比例呼之欲出:专家引领占20%,同伴互助占40%,个人反思占40%。

同伴互助和个人反思,都是针对个体的学习。那么,同伴间互助什么?个人反思什么?都由教师自己决定,这便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自我学习,也就是以解决教师的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按照这个比例搞教研活动,教师有了动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积累,一套成形的校本教研模式在十八中诞生了。

20%的专家引领,主要采取“听听”和“看看”两种教研形式。“听听”是指听专家讲座,“看看”是指外出学习。这对于教师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大有裨益。每年,学校从西南师范大学、重庆教科院等,邀请专家到学校作讲座。学校还外派教师学习,其中有到国外学习的,有参加国家级培训的,还有60位教师被送到北京、上海等教育发达地区学习。

第一个40%――同伴互助,主要的形式是“评评”、“说说”、“比比”。

“评评”,就是评课。大家共同听一堂课,而后对这堂课以及引发的问题“品头论足”。有老师将这诙谐地比喻为:“广泛地听课是吃大餐,评课是吃小炒。”实践证明,精细的评课是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十八中的评课还有一个特色,即视频评课。十八中几乎天天都有各种类型课的品评,比如,骨干教师献课,中青年教师的公开课、研究课,新教师的合格课,还有新课程课、推门课、教学比赛课,等等。如何让这些精心准备的教学案例发挥更大的效用?十八中把它们做成了视频案例,教师们任何时间都可以调出观看。这些案例不仅是课堂的实况录像,而且还是一个个“评评”的研究对象和材料,相关的案例主题、背景知识、讲课人的课后反思、专家意见、先前的一些评课记录也都和视频放在一起,“评评”时都可以调出来进行再品评。视频使教师在各自不同的空闲时间段听同一堂课成为可能,结合了声、像以及学生反馈的视频课,尽可能地保存了课堂上的资源和信息,无疑成了一种最好的品评素材。

老师们说,评课会使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仪态更加和谐。十八中有近15位老师获得过全国和重庆市的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得益于评课这一教研活动。

“说说”,即对话和交流。学校教研组每月有一次“教研日”活动,是让老师们在教研组活动中,围绕自己的发展、兴趣、困惑、对学校的建议、对当前教育的认识、对学生的看法进行平等的交流。这之中,学校一直都在努力营造一种直率、开朗的校园文化,创设和谐的氛围。教师们慢慢地从开始的“无话说、不想说、不敢说、不会说”到今天的“有话说、想说、敢说、善说”。他们认识到,只要坚持开诚布公、对事不对人,对话和交流就是健康而有益的,就会碰撞出火花,就会形成流动的信息。

2011年暑假,学校搞了一次内部论坛。13个学科的18位教师纷纷登上讲台,演说自己的教育教学观点。他们分别就减轻学生学业负担、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加强备课、教学反思等4个话题,展开热烈的研讨,讨论一直延续到论坛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比比”。主要是指组织各类赛课。学校每年有众多的教育教学赛事。如何利用比赛资源为教师成长铺路?每次比赛,学校都组织专业指导和课件辅导,以团队的力量打造参赛选手,提高团队每一个成员的能力。同时利用这个机会,大量派出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外出听赛课。每次听课回来,都必须在教研组或者备课组内总结本次赛课的经验和教训,使每一次赛课都成为教师成长的推动力量。学校自行开发的传统项目“金苹果”教学能手比赛,从教案、说课、上课、论文等几个方面,为教师提供展示和提升自己能力的舞台,成为十八中教师成长的孵化器,一些年轻教师从中脱颖而出。美术的廖鑫老师,进校1年就代表学校参赛,获得重庆市高中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第二个40%――个人反思,主要的形式是“想想”、“写写”。

“想想”,即个人思考。教师培训如果离开了教师自身内化的过程,就变得毫无意义。作为一个有过专业训练的成年人群体,教师们都有自觉性和责任感,有反思的能力,为何不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总结提升呢?

鉴于此,学校要求教师要经常对具体的教育事件、具体的教育行为、一个阶段的教学实践,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判。学校除了留给个人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外,也十分重视在个人反思基础上的集体反思。教研组的老师们在一起,把自己的思考结果讲出来,针对问题进行切磋,开展讨论,完善个人的思考结果,提升个人的思考能力,让教师们养成思考的习惯。

“写写”,主要是把思考写成案例、心得、论文甚至校本教材。个人化的文字是对思考的最好记录,文字也能使思考的条理更清晰,是思想的最好总结方式,因此,十八中要求教师们要勤动笔。

学校并不要求老师们的文章有多深的理论,有多么系统,只要把自己经历和思考的记录下来即可,因为生动的、鲜活的事例,个人化的独特思考才是教师的宝贵财富。老师们撰写的反思小论文,学校领导班子都会读,其中有成功经验和独到思想的,学校会负责向全校推广;有困惑的,也会号召大家一起探讨;而失败的或错误的,还会拿出来让大家一起反思,寻求解决的方案或途径。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下,教师们开始积极思考关于自己职业和工作上的一些经历和困惑,并尝试把它形成文字。目前,学校已编印各类文集12本,有近100篇论文获市区奖,有177篇在国内各大教育报刊。

短短的几年时间,学校培养了2位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4名特级教师,5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全国园丁教师,3名研究员,1名重庆市杰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5名重庆市骨干教师。有15人次获全国、市赛课一等奖,57人次被评选为江北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育导师。学校独立承担的科研课题共8项,有200多人参加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