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心理辅导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心理辅导方案

篇1

关键词:价值观;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社会竞争力不断增强,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而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与价值观的状况息息相关,所以,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研究已经成为高校领导及各学者所研究的重要课题[1]。

一、价值观的形成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是后天形成的,但具有非常强的稳定性。价值观形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由选择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乐于接受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行动。只空想或谈论自己的价值观是不够的,必须在行动中体现出来。通常,在人们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家庭、学校等群体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人们知识的增长与生活经验的积累都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但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人的价值观也是不断变化的。

二、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学生面临着重大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给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了重要影响。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受到地域特点、家庭教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了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基本需求,高校需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及时辅导,避免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为了达到大学生心理辅导的目标与效果,高校需要依赖专家学者与高校领导、教师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借鉴国外心理辅导的先进理论与技术,结合我国的国情与高校发展的特点,不断地实践与探索,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心理辅导体系,服务于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2]。

三、价值观对心理辅导的影响

从心理辅导实践的主体层面来进行分析,教师与学生的个人价值观会对整个辅导过程产生影响。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进行心理辅导时,其自身的价值观对学生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另外,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会受到传统的价值观念影响。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区域差异也是影响价值观形成的一项主要因素。无论是东方价值观还是西方价值观,都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产生重要影响。价值观对学生心理辅导的影响既包括积极方面,又包括消极方面。

(一)影响辅导方案的制定

辅导教师针对心理辅导实践做出的具体安排方案,涉及心理辅导内容、辅导方式、辅导方法等内容。心理辅导的内容决定辅导的方式与方法,而辅导方式与方法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心理辅导效果。教师安排的实践方案全凭教师个人意志确定而形成,一旦辅导教师个人的价值观有偏差,就容易选错心理辅导内容、辅导方式、辅导方法。所以,辅导者自身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对当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有所了解,从而制定出高效的大学生心理辅导方案。

(二)影响辅导策略的实施

针对大学生饮食浪费现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在辅导策略的实施中,为了保证策略的可操作性和实施后的效果,辅导策略应具有针对性。所谓针对性,就是符合实施对象(大学生)的价值观,符合其认知水平。首先,辅导教师要通过讨论的形式来使学生意识到不正确的饮食消费观念。从价值观方面入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可以以光盘行动的活动方式落实。这样就能通过加强学生的自身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饮食消费观念的内涵,学会勤俭节约。由此,学生就能有效地将正确的价值观念贯穿于实践生活当中[3]。

(三)影响心理辅导的最终成效

实施心理辅导的最终目的是调整大学生的心态,让其健康成长。但大学生心理辅导效果一般分为长期效果和短期效果。其中,长期效果是辅导者的最佳追求,即在长时间内心理辅导可以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而由于心理辅导的最终成效体现在实际生活中,而价值观又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无论是辅导者还是大学生本身的价值观,对心理辅导的最终成效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四、结语

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是针对大学生所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属于一项非常复杂的管理工作。价值观在心理辅导中占据重要地位,需引起高度重视,以确保取得良好的心理辅导成效。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的发展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等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所以,关注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梁芹生.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影响研究[J].教育评论,2016(1):90-92.

[2]赵清.高校辅导员如何胜任大学生心理辅导[J].亚太教育,2016(7):195.

篇2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

职业生涯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趋势,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一、职业生涯规划及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

1.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兴趣爱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及路径进行规划。所以,在做职业生涯规划之前,要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另外,值得强调的是在做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到规划人的实际情况,也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及时代特征进行分析。总之,只有结合个人与社会两个层面的实际情况,才能做出比较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2.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以人的成长及发展为中心的辅导模式。团体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具有相同问题或在某些方面有共同成长意愿的组织。团体心理辅导强调的是主体的发展功能,所以,辅导者首先要相信被辅导者是有无限潜能的,而被辅导者要相信辅导者是可以帮助自己的。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团体心理辅导才可能实现良好的辅导效果。团体心理辅导的类型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把重点放在个体的心理辅导方面,注重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达到辅导团体中个体的目的;另一类团体心理辅导则把重点放在团体心理成员的交互作用上。

二、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中职生生源复杂,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差,自我约束力弱,缺乏进取心。所以,很多学生不会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的规划,即便教师做良好的引导,学生也不会按规划确定自己的学习目的及目标,达不到良好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为此,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明确目标、制订规划非常必要。具体来说,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率。目前国内的学生课堂规模较大,一对一的辅导难以推行,很难保证顾及到每一个个体。团体辅导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效率。(2)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使中职生获得接纳的感受和体验。团体中同龄人的倾诉,可以使学生更开放,在没有顾忌的情况下,说出自己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每个学生的具体问题。(3)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中职生获得多途径的探索。团体成员来自于不同的专业、班级,不同的地方、家庭,学生在沟通了解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地了解不同专业,或者不同人之间职业生涯规划的差异,在生涯辅导中起到促进与补充的作用。

三、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通过论文的研究可以看出,根据团体辅导的要求与特点,结合中职生生涯规划现状与其群体特征,综合运用心理活动、专业问题交流与探讨、相关测试与指导、音乐放松冥想、绘画投射治疗与作业交流反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团体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在做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时,要兼顾自我探索与职业规划两个主题,并根据实际问题和情况分为自我认知、环境分析、职业认识与生涯规划四个分主题。(2)要对方案内容流程做合理安排。依据团体活动的特点与生涯规划的具体内容,按照团体进展顺序与学生实际情况,对团体活动的每个环节进行设置。(3)整个方案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成长与生活、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得到自身的整合,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与接纳自己,并且学会正确评估与利用环境资源,正确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

总之,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生涯规划,可以使生涯规划教育做到全方位、深层次,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以得到切实的帮助。所以,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将生涯规划团体辅导作为学生课外活动课题之一是非常必要的。最后,希望论文的研究为相关工作者及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大雁.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J].中等职业教育,2008(18):20-21.

[2]王凤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06):26-28.

篇3

1.构建积极的自我。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心理发展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对自我的认知、控制、发展都不尽成熟。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安全事故频发的根源之一。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增强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和体验,激发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增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从而构建积极的自我。通过集体活动不断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悦纳,改变自傲或自卑等不合理的自我认知,发展积极、良好的自我,为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稳固的心理基石。

2.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一般都有着良好的人际交往愿望,但相当部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却比较缺乏,这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了困扰,使他们感到孤独、冷漠、不被信任,心理安全感低。大学生都有着共同的人际交往课题和类似的困扰,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创设的情境,通过人际交互作用,培养对他人的理解、信任、支持,调整和改善不良的行为模式,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支持和信任与人的内在安全感相关联,可以使得个人对于他人产生适当的依恋,进而产生安全感。因此,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获取的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安全感是大有裨益的。

3.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中心,渴望得到他人和集体的关爱,却不愿主动付出,对集体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产生自卑、抑郁等不安全心理体验。团体心理辅导创设的团队心理安全,能为大学生提供信任、接纳、支持的气氛,使成员感到安全、自在、真诚、温暖,团体成员在团体中能自由地陈述自己的观点、感受,倾诉遭遇的困难,利用团体的智慧协助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团体内,大学生既是倾诉者也是倾听者,是自助与助人的高度统一。大学生在团体内获得的安全感、归属感,扩到信任周围的人。由对团体的归属感和信任感,延伸、扩大到对家庭、学校及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由对团体成员的支持、帮助扩大对其他人的关心、帮助;由在小团队中的团结协作,扩大到学习、生活、工作中团队的支持协作,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中应用的步骤

1.确定辅导对象。

一是进行心理安全状况筛查。通过心理测评、问卷调查等心理安全评估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安全状况进行筛查,以期掌握大学生心理安全的概况,为有重大心理安全问题的学生建立档案。二是通过向辅导员、班主任、分管副书记、学生干部、宿舍长等了解有心理安全隐患的学生的情况。三是对有心理安全隐患、心理安全问题的学生进行分类,将有共同心理安全隐患、困扰、问题的学生进行信息汇总,确定为团体心理辅导的对象,并为确定辅导方案做好信息准备。

2.拟定辅导方案。

根据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对象的情况,确定辅导方案。首先确定团体心理辅导的性质。根据辅导对象存在的心理安全问题,分为治疗性团体和发展性团体。其次,确定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目标要有层次性,既要有总体目标,也要有具体目标。第三,确定辅导主题。

3.实施辅导活动。

实施辅导活动是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关键步骤。首先要成立心理安全团体心理辅导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可以由分管副书记、学工处、心理咨询室、保卫处、教务处等人员构成。其次是具体的教学组织。遵从教学规律,组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教学活动,确定团体心理辅导开展时间、次数、师资等。再次,从场地、教学设备、资金等方面保障团体心理辅导的顺利开展。

4.评估辅导效果。

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进行评估,是保障心理安全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手段。评估主要有以下方法:一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对团体心理辅导开展的情况既要有定性评估,也要有定量评估。二是定期评估与不定期评估相结合,这样,才能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动态发展和整体概况。三是客观测评和主观测评相结合。通过心理测评、问卷调查等方法来进行客观测评大学生的心理安全状况;通过向辅导员、团体成员、非团体成员等来了解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后的大学生的心理安全状况,把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前后的心理安全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改变的原因,并提出下一步整改意见。

三、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须注意的问题

1.师资问题。

团体指导者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成败的关键,它对团体指导者的专业知识、背景、人格特征、技能、工作经验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目前,高校从事团体心理辅导的老师主要是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辅导员。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非常有限,有的高校甚至只有1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他们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课程教学已经不堪重负了,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很多高校都让辅导员来兼任团体心理辅导教师,尽管辅导员有比较丰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但是他们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比较单薄,多数没有安全教育的专业背景,日常工作也繁杂琐碎,因此,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有比较大的困难。为了让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中真正起作用,必须加强对团体心理辅导师资的培训。加强他们团体心理辅导知识的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到其他高校学习团体辅导和心理安全教育新理念、新技术,邀请团体心理辅导专家来校进行专业培训。同时,选聘优秀专业教师充实到团体心理辅导师资队伍中来,依靠全体教师的力量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甚至可以从高年级学生中选聘有志向参与团体心理辅导、具备一定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优秀学生从事朋辈心理辅导,作为教师团体指导者的协助者。

2.深度辅导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以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效率高,省时省力,效果容易巩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团体领导者对每个成员都需要关照,势必相对减少对每个成员的关注与交流,而无法满足特殊成员的特殊要求。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更注重整个团队的成长和问题的解决,对于个人层面上的问题解决得不是很到位。大学生的个性不同,心理安全问题程度不一,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法照顾周全,就使得个别学生的心理安全问题隐患难以发现,或者即使发现了,解决起来也是浅尝辄止。因此,要求团体指导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共情能力,及时发现有深层次心理安全问题的学生,给予他们特别关注和支持,给予个性化心理辅导,或进行引介、转接,使得有深层次心理安全隐患或问题的大学生,及时得到有效支持和援助。

3.对学生的引导问题。

篇4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中学阶段是初中生心理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初中生处于青春发育阶段,是一个处于既渴望独立又时刻依赖,既渴望成熟又行事幼稚这样一个矛盾的时期。对此,教育工作者应掌握和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善于面对人生,面对挫折,成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而目前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很多教育者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初中生人格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学校仍然把升学率放在第一位。尤其是所谓重点班,重点学校的出现。导致补课之风不止。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休息,更谈不上有多余的时间接受心灵疏导。而长此下去,学生只会在这种问题中麻木自己,导致更严重的情况产生。甚至出现学校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心理健康课流于形式等现象。

(二)应对方式不当。导致应对方式不当的原因有很多:如当前的教育理念偏差,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了一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就是简单生硬的说教,生搬硬套地讲述心理学知识或心理卫生知识的学科。远远达不到我们追求的效果。此外,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心理健康课的被占用,师资力量远远跟不上,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而用学校的德育老师或者生活老师代替。另外,心理测验的误用和滥用,不仅没有起到很好的预防及诊治作用,反而误导学生。还有,对于心理咨询的问题模式和疾病模式,也让大众对心理健康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教育者的教学多围绕学生的心理问题来开展,而忘记了心理健康的另外一个重要方向,即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学生潜能的开发。

二、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团体心理辅导也称集体心理辅导、小组心理辅导,它是一种独特的有别于个体心理咨询的治疗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与改善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

团体规模因辅导目标的不同而不等,少则 3~5 人,多则十几人、甚至几十人。通过几次或十几次团体活动,参加成员互相交流,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相互支持,鼓励分享,使成员了解自己的心理,了解他人的心理,以调整自己的认识与行为,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性,促进人格健康成长。实践证明,团体辅导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团体心理辅导要求一定规模的被辅导者面临相似或相同的问题,团体内部要有相互信任、相互接纳的安全氛围,而这些要求在班级中都可以予以满足。因此,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应用团体心理辅导是可行的。

第一,班级是一个稳定的群体,班级成员基本在 50人左右,可以根据团辅的主题或者目标的不同以班级整体为单位,或将班级划分成若干小组进行,从人数上来说开展团体辅导是可行的;从群体的稳定性来考虑,班级体的存在更是很好的预防了中途成员脱失的情况,有利于长期跟踪研究和效果的巩固。第二,同一班级学生基本处于相同的年龄阶段,在心理发展上处于同一水平,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及情感活动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从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适宜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预防和解决班级学生的心理问题。第三,团体心理辅导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外界充满好奇,渴望与人交往,经历了小学时期男女有别的“三八线”,进入中学的他们开始渴望更多与异性,与同伴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而这个阶段的他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不敢或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给他们创造了一种安全,开放的团体氛围,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第四,班主任经过一定的培训,可成为半专业团体辅导人员,这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提供了人力保障。班主任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人之一,实践证明,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另外,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虽属心理辅导的范畴,但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应用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是针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而开展,这一核心目标决定了它可以不拘泥于传统团体辅导的形式和内容,因此,不必要求团体辅导老师具备严格的专业知识背景,这也为班主任担任团体辅导者提供了可能。但班主任如能与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密切配合,将会使他们取长补短,将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发挥到最高水平。

四、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应用的设想

(一)从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来看。我们根据班级建设的目标,在团辅活动过程中,应按照不同年级,甚至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规律特点及当前学生遇到的主要成长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目标明确化。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团体活动。如根据学生特定的年级或阶段制定主题:针对初中生自信心提高的团辅方案,针对初三毕业生考试焦虑的团体辅导方案,针对初中生青春期人际交往问题的团体辅导方案,针对初中生厌学情绪的团体方案,针对初中生网络成瘾的团体辅导方案,针对初中生亲子关系的团体辅导方案,针对班干队伍建设的团辅方案等。

(二)从团体心理辅导的时间安排来看。可利用每周的班会时间,每周一次,每次45分钟,每次主题团辅方案以8-10次为宜,这样持续的时间不会过长,避免中途因为春游、秋游、期中、期末考试等其它原因中断而导致无法一学期完成的情况出现,也不会因为次数太短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篇5

一. 领导重视,机构成立,相关文件出台

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我市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

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日常化的开展,XX年10,市教育局成立了以教育局田中朝副局长为主任的“**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达了

永教[XX]151号“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并颁发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及管理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方案(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员任职资格及优秀心理辅导员评比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主任任职基本条件、职责》等具体操作规定和办法,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统一部署,明确要求,切实开展

为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有关指示,推动和落实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制定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指导原则,主要内容、主要途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无目标性和错误操作。

三、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完善了管理办法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到位,责任到人,我们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一级工作机构,市教育局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考核工作;二级工作机构,各学区辅导中心、市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三级工作机构,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管理中,我们做了如下规定:(1)首长负责制原(!)则。各中小学校长、各学区辅导中心主任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2)日常化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及管理工作中,使之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3)全员参与原则。学校的每一名教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负有责任。(4)督导原则。学校必须主动、积极地争取和接受上级指导中心及专家的督导,以克服自身工作中的盲目性或可能出现的偏差,提高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我们把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学科教师均列为考核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将作为名校长、优秀班主任、先进教师的考核条件之一。

我们还规定了考核的内容、方式和评奖办法,使考核措施具体化。

四、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

为尽快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我们开展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活动,争取到XX年,有10%的教师获得省教育厅认证的心理辅导员上岗资格证书,100%的教师接受过一轮培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确定**市教师进修学校为培训责任单位,负责教师的培训工作。

2.确定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或技能培训相结合,

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确定了培训方式的多元化。外出进修学习、聘请专家学者来**讲学、校本培训和自学讨论已经成为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实施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日昌教授以及浙江师范大学、浙江教育学院的专家相继应邀到**讲学。大批的教师到杭州、宁波、金华等地进修学习。

4.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师德教育、校长培训、教导主任培训、名师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初级教师培训、教师资格培训、教育科研培训、新课程培训以及其他培训工作之中,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

5.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个案征集和评比为手段,内化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能力。中心成立后,我们已经搞了一次论文征集、一次个案征集活动,收到论文、个案近300篇,教师已经树立了心理健康观念并自觉运用于实践。

6.培训活动有声有色。第一期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受到了全市中小学的大力支持和教师们的热烈响应,有176名教师参加了培训。第二期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培训活动也即将展开。本学期我们将组成讲师团,开展巡回讲课活动,对全市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7.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各学校都已经成立了心理辅导室并着手开展宣传活动、建立学生心理挡案、开展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开设心理辅导课,以多种方式、多条途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篇6

曾经,年轻的我一直以为公开课的精彩在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在于教师生动的语言,在于学生精彩的发言,而那一次公开课,让我真正地感受到了什么才是精彩的心理活动课……

《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由于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及其意义。

在心理辅导课中,生命教育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挫折教育就是生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上好挫折教育这节课,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是我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钻研的问题。经过多次的修改和反思,最终开设了有关挫折的公开课,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将两次设计方案呈现如下,以作对比。

一、旧视角——拘泥于“说教式”的挫折教育

【方案一】

课题:挫折教育

辅导目标:

1.帮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正确面对人生中的艰难困苦。

2.引导学生学会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方法,迈向成功。

3.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挫折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体会感受挫折,掌握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一些方法。

教学过程:

(注:以下仅列出教法要点,对教学过程已作简化。)

(一)创设情境,引入活动:欣赏成龙演唱的《向着阳光走》

(二)共同游戏,感受挫折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扳手腕比赛。

2.请胜利的同学做一个表情动作,请失败的同学也做一个能表达你此刻心情的表情。

3.小结:伤心、难过、遗憾、失落在我们生活中都是很正常的情绪表现。

(三)畅所欲言,认识挫折

1.请你把在学习中、生活中、人际交往等方面遭遇的挫折用乌云的形式在心形纸片上画出来。

2.倾心交流(小组讨论):你遭受过哪方面的挫折?遭遇挫折以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3.学生代表发言。

(四)勇敢面对,战胜挫折

1.故事天地“两只小兔”。

提问: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想对其中的哪只小兔说话呢?想说些什么呢?

2.心灵撞击——你知道哪些勇敢面对挫折,在挫折中奋起的事例?

3.情境模拟,活学活用。

4.找出病因,彻底根治。

(1)合理宣泄

(2)正确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

(3)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4)增强自身的努力

(5)调整行为

(五)教师总结,共谈收获

本节挫折教育课恪守了传统的教法,围绕“挫折”这一内容展开,重点在教师的“教”上。通过教师设计提问,层层引导学生认识挫折,感悟挫折;通过“两只小兔”、名人战胜挫折的故事,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和了解战胜挫折的方法,进而增进对挫折的认识。学生的发言热烈,课堂气氛活跃,但是学生真正的感受却不多,所思所想也不深,一节课下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辅导效果。

二、问题的发现——反思与修改

在一次教学研讨中,我与其他心理辅导教师共同探讨该如何上好挫折教育这节课,并针对辅导方法和教学设计等诸多问题进行了交流,其间听了师傅徐老师的一席话,受到了颇多的启发。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挫折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只能帮助学生提高耐挫能力,让他们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不至于手足无措。心理辅导课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利用游戏、小组活动、谈话、小组讨论、观看视频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体验、感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辅导教师则是课堂的引导者。于是,我重新设计了这节心理辅导课,从题目到教学流程、教学方法都作了很多改变,并作为公开课进行了区级展示。

三、新视角——以“活动体验”为主的辅导模式

【方案二】

课题:彩虹总在风雨后

辅导目标:

1.通过本节课,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挫折。

2.通过游戏引入,然后以描绘彩虹的活动贯穿整节课,期间穿插入一些视频、游戏、讨论等,让学生对挫折产生充分的体验感悟,从而形成对挫折的积极态度,并掌握应对挫折的方法。

3.帮助学生提高耐挫的能力,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悟:挫折只是成长中的一段经历,只要我们积极面对,挫折可以变成人生的一种积累和财富。

教学过程:

(注:以下仅列出教法要点,对教学过程已作简化。)

(一)创设情境,引入挫折

1.观看视频《跳》,分享观看感受。

2.了解挫折的定义。

(二)情境再现,回顾挫折

1.第一次画彩虹:分享所画的颜色和挫折事件。

2.故事接龙,猜这个女孩会怎样做?

(三)小组讨论,直面挫折

1.献宝总动员:你是怎样应对挫折的?(小组讨论)

(1)合理宣泄情绪(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

(2)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3)学会求助

(4)改变认知

2.第二次画彩虹:当你现在看这段挫折时,感觉是怎样的?请再选几种颜色把导学单上的色带涂满。

(四)活动体验,提升挫折

1.欣赏《跳》的后半部分,你有怎样的感想?

2.游戏“进化论”,活动分享。

鸡蛋——蹲下 小鸡——半蹲 圣人——站立

游戏规则:全体学生蹲下作为鸡蛋,找任意学生石头、剪刀、布,赢者进化为小鸡;然后,小鸡找小鸡去石头、剪刀、布,赢者进化为圣人;圣人与圣人去石头、剪刀、布,输的人变成鸡蛋,继续游戏。

(五)总结升华,感悟挫折

1.展示彩虹。

2.收获园: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与感受。

四、新旧视角——两种方式的比较与反思

修改以后的新教案,与原来的教案相比有了很多的改变,所取得的课堂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首先,标题更加生动。标题从生硬的“挫折教育”改为了“彩虹总在风雨后”,让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多彩,并能把挫折与成长、生命相联系,课的高度、深度有了很大的提升。

其次,课堂真正变为“学生主体”。修改前,学生对挫折的体验不强,总觉得挫折离自己很遥远,战胜挫折只是海伦凯勒、贝多芬、张海迪等名人的事情;修改后,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利用游戏、画彩虹、谈话、小组讨论、观看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感悟挫折。特别是视频《跳》使学生感受到了成长的过程中人人都会遇到挫折,关键是如何应对挫折,通过游戏“进化论”更感受到了我们的生活就像这个游戏,起起落落,反反复复,你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但是只要你不放弃,鼓足勇气积极面对,坚持下去,说不定成功就出现在下一次的尝试中。

最后,辅导效果可以量化。原来的设计中,学生只是单纯的参与度高,但是对于挫折,学生是如何理解的,辅导效果不是很明显。改进后的教学设计,可以从学生所画彩虹颜色的变化和学生在收获园中的感受,明显看出辅导效果,学生的对挫折的感悟是逐步提升的。

经过调整修改,学生不仅参与度高,而且收获很多,很多学生感受到挫折是成长中不可避免的,我们要珍惜生命,积极地应对挫折。更重要的是,不仅学生有收获,连听课的教师也纷纷表示,这节课对自己也很有启发。总之,这节课生动、有趣、有效,学生喜欢,这种心理辅导课的模式是非常好的。

五、敢于尝试,不断反思——让课堂充满生命的色彩

心理辅导课是在教师引导下,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思考、感悟而获得心理成长。究竟怎样的一堂课才算是好的心理辅导课?通过这次公开课,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动、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一)精心设计活动,让课堂充满乐趣

学生的成长依赖于自身的经验与体验。在心理辅导课中,许多教师为了教给学生一些心理知识与方法,会不知不觉地采用讲解、灌输的方式。但是,学生如果没有内在体验,就很难认同与内化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因此,心理活动课要真正坚持活动为主,注重感受,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一些自我发展的方法,这样课堂才充满乐趣,学生才能有感悟,有收获。

(二)激发学生思考,让课堂充满灵动

一堂好的心理课要注重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尤其是尝试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思维的碰撞和想法的分享,体现智慧的流动,通过“点”“线”“面”的交流使学生的智慧在集体中得到共享,这样的课堂才能更灵动,更丰富。

(三)教师不断反思,让课堂充满智慧

一节好的心理课不仅对学生有所启发,对于听课教师更是一次学习,一次心灵的震撼,一次心灵的洗礼。好课源自教师的精心设计,源自教学的每个细节,源自教师的独特视角,更源自教师切入点的选择。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变,积极尝试,才能让课堂充满智慧。

作为一名年轻的心理教师,经过这次心理公开课的历练,我对心理课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期间的不断反思、调整和改变对我更是一种启迪,一种净化,一种指引。

篇7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概念;团体心理辅导

自我概念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对于每个个体的生活适应和心理健康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自我概念一直是心理学家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几乎所有心理学理论都是建立在对于自我概念意义界定的基础之上的。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至成年早期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自我概念发展变化最为迅速的时期,因而大学生自我概念的问题较多,他们对于自我的看法不仅影响自身行为,更对其人格特质的发展和心理健康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遇到很多存在心理问题、心理困扰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之后发现,很多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在于自我概念方面。因此,探究符合大学实际情况、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的建构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方法,在当今形势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大学生自我概念现状

1.1自我概念的形成机制

自我概念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与人交往而逐渐获得的。人际关系和环境因素在自我概念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对个人行为自我调节与定向的作用。随着人际关系的进行与发展,个人的自我概念也在不断地调整与更新。埃里克森认为自我是过去与现在经验的综合,自我受遗传、生理、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他强调社会环境在自我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1]。库利的“镜像我”理论认为,自我是通过镜像过程形成的,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反应就是一面镜子,人们通过它来了解自己并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1]。

对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有直接影响的因素研究很多,综合为以下几点:

1.1.1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在个人发展成长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积极的亲子关系对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积极影响,而消极的亲子关系对自我概念具有不利影响。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最重要的影响者,在不经意间就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塑造了孩子独特的人格。自我概念发展最重要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只有在交往过程中,个体才能获得并不断修正对于自我的认识。父母作为每个人交往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其教养方式对自我概念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城乡部分儿童自我概念及其父亲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发现,父亲所采用的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发展成积极乐观、热爱关心他人、易于适应外部环境的性格特征,从而能够提升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对于自我的评价,从而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2]。

1.1.2学校环境。教师的评价往往是孩子进行自我评价所依赖的主要外部评价之一。教师作为围观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系统地影响着幼儿的发展,与此同时,教师还借助生态系统中的中观系统对孩子的家庭、同伴等其他围观系统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师实施的教育活动是家庭系统、同伴系统运转的重要背景,而且教师与家长、同伴的互动是家长、同伴对待孩子的特点、方式及其变化的重要影响源[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家长、同伴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库利的“镜像我”的概念,十分强调别人的态度、评价对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就是他人态度或评价在自我头脑中的反映。因此,同伴关系的好坏与孩子的自我概念有着一定的关系,受同伴欢迎的孩子自我评价更为积极,而遭同伴拒绝的孩子却因其行为模式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自我认知水平[4]。同伴侵害是指个体遭受同伴攻击的经历,童年中期约有2%的儿童频繁遭受同伴的关系侵害,约10%的儿童频繁遭受身体侵害[5],长期遭受同伴侵害的儿童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适应问题。同伴侵害至少包括身体侵害和关系侵害两种形式,二者是典型却不同的消极同伴经历,身体侵害是公开的、外显的,关系侵害则更具有隐蔽性。身体侵害侧重于身体力量,而关系侵害侧重于人际交往领域,身体、关系侵害可能影响着自我概念的不同方面。刘娟等人考察了童年晚期身体侵害、关系侵害对儿童自我概念(社交自我概念、身体自我概念和一般自我概念)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童年晚期身体和关系侵害均能负向预测儿童的社交和一般自我概念,关系侵害的影响比身体侵害更大[6]。

1.1.3社会文化环境。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自我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而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个体内化文化规范使自己成为某一社会文化中一个合格成员的过程。因此,每个民族中个体的自我必然会反映出这个民族的语言、神话、等方面的特征。在个人价值观取向的文化中,成人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自我实现,这种培养风格促进了孩子私人自我的发展;而在集体价值取向的文化中,成人强调孩子要学会顺从他人,从而促进了孩子集体自我的发展[7]。

1.2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特点

近年来,对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问卷进行大范围施测,研究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特征,或者研究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心理健康、择业焦虑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李洪娟等人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问卷对6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具有较积极的自我概念,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呈V字型发展,大二学生自我概念最消极;男生在自我满意、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女生,城镇学生在社会自我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农村学生[8]。林静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对171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在自我概念总分、道德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概念、自我行动、自我批评因子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9]。很多对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研究都是调查研究,仅仅描述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现状,而针对现状提出的改进措施往往一带而过,或是泛泛而谈,没有深入探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并且迫在眉睫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大学生而言,能够真正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是一个重要任务,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去重视的一个重点。

2、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

魏三珊针对贫困大一新生设计了“积极自我概念”主题的团体辅导方案,包括“相逢是首歌、感恩成长之路、打开心灵之窗、独一无二的我、我爱我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逆风飞扬、珍惜拥有—快乐生活、分别是明天的路”等九次渐进性的活动, (下转第399页)

(上接第397页)方案旨在加深自我认识、培养自我接纳和积极的自我体验、加强自我调控的意识和技巧三方面着手促成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团体辅导的效果从心理测量和团体满意度评估两方面得到了验证[10]。王海荣则选取1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为期10周的训练,采用自我概念问卷、交往焦虑量表进行评估,结果发现,团体训练前后自我概念问卷处能力自我、心理健康项目没有显著变化外,其余项目均有显著变化,交往焦虑量表得分显著下降[11]。

综合研究者的研究发现,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产生在于“治疗性元素”所发挥的作用,且在团体辅导的不同阶段,某些治疗性元素分别凸显了其重要性。

“治疗性元素”是由Irvin Yalom提出的,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取得团体效果的保证,是决定团体是否有必要存在的关键。Bloch和Crouch指出治疗性元素是能改善团体成员的一种治疗成分,也是团体领导者、被治疗成员和其他成员间互动所产生的一些功能元素。他们总结出以下治疗性元素:植入希望、普遍性、辅导、利他主义、社交行为中的学习、替代学习、洞察、接纳、情绪宣泄和自我表露等[12]。

在以“建构积极自我概念”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中,我们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设计、目标设定等手段,将所有治疗性元素贯穿其中,以使得团体成员在过程中逐渐了解自我、发现自我、自我悦纳、自我成长,最终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但是,在设计团体辅导方案以及方案进行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到以下几点:

第一,成员的选择。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大学生必须同质,具体到“建构积极自我概念”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中,最好招募在自我概念问卷中得分比较类似的学生,并且具有想要改变自己的迫切愿望,能够坚持长期参加辅导、不中途退出。

第二,方案的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必须紧紧围绕“建构积极自我概念”这个主题选取,而不能是各种培训活动的简单结合。如果主题不明确,反而会使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学生产生茫然而不知所措的感觉,无法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

第三,过程的控制。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应当是平等的,老师对于活动起引导作用,通过各种活动引发学生对于自我的探索和思考,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塑造积极乐观的态度。若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老师不能做好引导者的职责,而是经常不经意地伤害到小组成员,对团体辅导的目标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第四,结果的分享。团体心理辅导最重要的不是活动本身,而是活动所引发的自我探索与自我成长,需要关注到每一个小组成员的成长,引导他们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第五,团体的告别。团体心理辅导的最终目的在于参与团体的学生能将在团体中学习、感悟到的积极要素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提升自信,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在团体活动即将结束时,设计一个好的告别仪式,会对整个团体心理辅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丽.自我概念研究概述及发展趋势探讨[J].社会心理科学,2005(3).

[2] 钮胜芳.父亲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与儿童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9(2):48-51.

[3] 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Boivin M, Begin G. Peer Status and Self-perception among Early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the Case of the Rejected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1989, (60): 591-596

[5] 张文新,陈亮,纪林芹,等.童年中期身体侵害、关系侵害与儿童的情绪适应[J].心理学报,2009(5),433-443.

[6] 刘娟,陈亮,纪林芹,等.童年晚期身体侵害、关系侵害与儿童的自我概念[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4):412-416.

[7] 张志学.自我发展与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J].心理科学,1990(2).

[8] 李洪娟,赵冰洁,洪显利.关于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特征的调查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33(4):135-138.

[9] 林静.1711名大学生自我概念特征研究[J].中国校医,2011,25(11): 807-809.

[10]魏三珊.“积极自我概念”团体辅导的效果产生机制——一项贫困大学生实务的治疗性元素分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7-31.

篇8

    研究表明,心理危机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产生心理问题、形成心理疾病、出现极端行为;对应各阶段所采取的危机干预的种类分为预防性干预、治疗性干预和补救性干预[1],其中后两种危机干预是目前中学心理咨询机构开展的主要干预方式。治疗性干预和补救性干预中,心理辅导教师直接面向已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的应激个体采取专业心理分析和建议、心理测试等专业的显性干预手段,形成了以心理辅导教师为核心的心理危机显性干预体系。与此同时,学校可以建立以非心理辅导教师为运作主体的,主要面对普遍处于心理问题产生阶段的中学生群体的心理干预体系,即采取群体辅导、心理防护等具备危机预警、危机防护(含心理互助调节、团体心理辅导等)、应激事件的前期处理等功能的方式进行干预,形成预防性的心理危机隐性干预体系。

    心理危机隐性干预体系具备以下特点:(1)面向学生群体,而非学生个体;(2)主要发挥预防和保护性干预作用,而非专业治疗;(3)干预形式具有隐蔽性,潜移默化中提高受干预者的心理调节能力;(4)作为显性干预的辅助和支持体系,必要时也可作为专业心理咨询的补充。

    一、构建中学生心理危机隐性干预体系

    在中学建立心理危机隐性干预体系,需要由与学生群体密切联系的教师群体组成干预网络。网络中的干预方须掌握基本的干预手段,了解中学生心理危机的特征并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或通过组织符合某一或多数学生群体心理特点的群体性活动进行心理隐性干预,从而使处于心理危机产生阶段的学生能在一种相对轻松、和谐的氛围里改善心理状况,完成心理调节。

    (一)组建隐性干预网络:以学生心理委员为主体

    1.层级隐性干预网络的构成

    笔者在实践中,安排各班级设立男女生各一人的心理委员制度,通过自愿报名和选拔相结合的方式选出班级心理委员。心理辅导教师定期对他们开展培训使其明确责任,掌握方法,提升自我管理、服务他人的意识。另外,心理委员要每周填写“班级心理健康晴雨表”,及时反馈和传达各种真实的声音和信息,让心理辅导教师心中有数。这样便将学生日常服务工作网络与心理危机干预结合起来,心理教师、心理委员和学生,三者之间建立起两两互动的层级干预网络。

    事实上,学生个体在遭遇心理冲突时,通常会有本能的心理防护,如果其在中学起始年级接受过心理行为调适的训练,则能选择正确的方式应对和宣泄;反之,则会产生轻度的心理危机。此时就需要其所在班级的心理委员能及时了解和关注其思想变化,及时向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心理辅导教师反馈相关信息和异常情况。针对此,相关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群体间无代沟、互动性大等优势,帮助其完成心理调节或让班主任推荐问题学生参加心理咨询。层级隐性干预网络的联动过程,帮助学生心理委员及时掌握学生整体和个体的思想动态,能改变过去工作落实不到人的被动局面。

    2.层级隐性干预网络的运作

    层级隐性干预网络要做到良好运作,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心理委员在干预网络中的核心和主体的作用。首先,学生心理委员之间要加强联系,定期交换情况和意见,共同处理和解决好各项事务。其次,坚持以学生心理档案为主体的筛选办法。学校要和学生的家庭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了解学生的生长环境和生活背景。学生心理委员通过建立和完善每个学生的心理档案,定期汇总和登记各方面的信息,动态筛查出具有两种或多种迹象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予以重点关注[2]。尤其,学期初、末两个时期是学生心理危机高发时期,应对相关群体学生进行重点排查,早发现,早预防。再次,严格层级隐性干预网络运作的保密性特征。中学生是一个敏感的群体,隐性干预网络的运作务必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去直接触及学生的隐私。例如,可以利用互联网或电话让学生在不露面的情况下反映其不便启齿的心理隐私问题,并指导其在现实生活中进行针对性调适。

    3.强化针对特殊群体的层级隐性干预网络

    该特殊群体通常包括学困生、贫困生、情困生以及性格怪异生、离异家庭子女等。以学生心理委员为主体的层级隐性干预网络,首先要利用相关信息摸清相关群体人员。其次要根据实际问题灵活处理该群体成员的心理问题,创造宽松的环境,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给予其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并建立和完善联动关爱支持体系。例如,对于学困生,在认可其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的前提下,可以让学习优秀的同学帮助其纠正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或修正学习方法,并对其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举措。对于贫困生等家庭特殊学生,在干预过程中要准确掌握其真实情况,向其提供生活关怀和心理支持,并引导其正视现实,建立乐观向上、自尊自强的人生态度。另外,对于属于特殊群体的学生必要时可以主动为其提供个别心理咨询服务,如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等隐性干预手段来帮助其正视所面临的问题[3]。

    (二)实施隐性干预措施:注意群体性和多样化

    心理隐性干预重在心理危机的预防和预警,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具有价值导向、目标引导、行为定向、精神感染、陶冶情操等功能。比如开展群体性、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主题实践教育,营造体验式教育氛围,传递导向性的人生态度、正确的心理认知,形成主动的互助心理干预氛围,潜移默化地推进心理危机的化解和消除,进而达到隐性干预的目的。

    1.开展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为核心的各种主题教育活动

    中学生的心理危机多是由于对所处的环境存在消极心态或认知上的偏差而产生,那么学校有必要组织开展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为核心的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视现实,正视挫折,了解和认识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人和事,例如客观地 评价自我,抛弃无谓的自卑和否定情绪,增强自信;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为自我营造良好的心理认知环境和氛围。

    2.开展群体性的体验式教育活动

    团体辅导与咨询、情境体验式活动,是两种常用的心理危机隐性干预的体验式手段和主要的活动组织形式。团体辅导与咨询是一种在团体环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由心理咨询员根据求询者问题的相似性或求询者自发组成小组,通过双方以及成员间的共同商讨、训练、引导,实现心理辅导、心智发展与成长。该方式可用于广泛全体,也可用于一些特殊群体,比如离异家庭子女的团体辅导和咨询。而情境体验毋庸置疑是最为直观的引导方式,该方式下学生亲历问题情境,自发地体验、感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心理调适、心理认知和改善,可谓心理危机隐性干预于无声。

    (三)培训隐性干预知识:全校教师参与

    要在最短时间发现学生的心理危机苗头,杜绝危机事件的发生,这就要求全校师生在各个环节能及时反映信息、迅速甄别各种可能性、快速启动应对方案,要求各环节各层次通力配合,沟通顺畅。要达到这一效果,必须要对全校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培训,讲解一些基本的危机干预技术辅导[4]。例如,如何主动倾听并热情关注;如何鼓励学生表达情绪以及给予怎样的理解和支持;如何辨别他人的心理变化和危机信号。尤其对班主任要加以全面培训,包括情绪表征的识别、事后情绪宣泄的技巧、干预过程的语言行为规范以及基本救助方法等。

    二、构建心理危机隐性干预体系的实践思考

    心理危机隐性干预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与烦恼,掌握科学有效的心理保健常识和方法,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环境。但笔者在实践中,也发现了干预之后适得其反的个例,不免带给我们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或者说值得提醒注意的方面。

    (一)正确认识心理危机隐性干预的价值

    过去很多人都把心理辅导和心理危机干预误认为交流谈心,等同于一般的思想工作,其实它的价值是其他任何工作所不能代替的,更是不同于常规的教育工作。心理辅导或干预注重师生关系的平等和谐,强调团体互动过程中的相互尊重、理解、信任、支持和无条件接纳,倡导的是引导而不是指导,说服而不是压服。一次有效的心理辅导或干预完全可能送给学生的是“心灵鸡汤”和心结顿释。心理危机隐性干预的整个工作过程一般没有指责、训斥、说教,更没有压服,有的是师生间、生生间心灵的交融,情感的共鸣。

    (二)心理危机隐性干预应更具人性化

    症状缓减、自我封闭、信任困难和客观困难是存在心理障碍的中学生不接受显性干预的四种典型原因。这就要求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更具有人性化和注重“隐私”度,比如尽量做到时间安排不冲突,心理访谈室地点设置合理,增加网络咨询途径等。

    (三)心理危机隐性干预需提供多种心理知识教育途径

    比如宣传橱窗、校园BBS等,做到让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中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得心理知识与化解技能,提高他们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增进中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了解,让有心理障碍的中学生认识到并愿意走出自我封闭的心门去接受心理咨询。

    (四)心理危机隐性干预需增强应急性

    心理危机隐性干预一定要满足学生当下最迫切的心理需求,及时解决学生当下最重要的心理困扰。特别是当学生遭受重大挫折后,会出现一些应激反应,产生焦虑、冲动、绝望等强烈情绪体验。这些消极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调节,往往会给未来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因此,心理危机干预不能完全拘泥于原先预定方案,而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应急性。

篇9

[关键词]班级心理辅导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邴倩(1976- ),女,山东冠县人,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社会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山东 聊城 252059)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094-02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不断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直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力图突破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单一的局面。班级心理辅导通过关注大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促使其人格健康全面地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班级心理辅导的优势

班级心理辅导是指以班级为单位,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及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相对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等常见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班级心理辅导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班级心理辅导是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每个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会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遇到或大或小的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若不及时解决,会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严重的会导致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要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除了采用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解决已出现的问题,还应采用各种方式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班级心理辅导就是以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通过班级心理辅导的各种活动帮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在大学中可能或正在面临的问题以及自己的个性或心理上存在的不足,进而帮助他们学习解决各种问题的有效技能并引导他们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可能或正在遇到的问题,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班级心理辅导受众面广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可以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但在解决大学生实际心理问题方面效果不甚理想。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帮助的主要是那些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相对而言受众面较窄。团体心理辅导虽能利用团体动力在短期内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但一般是6~12人,规模比较小,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心理辅导,可以就班级多数同学在某阶段遇到的问题为主题开展活动,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又能更好地发挥团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扩大受众面。

(三)班级心理辅导能够充分利用班级的团体资源

班级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积极的班级规范和舆论导向、融洽的班级心理气氛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全班学生一起参加的班级心理辅导有利于促进有凝聚力的成熟班级团体的形成,更好地发挥班级团体的作用。一方面,良好的班级氛围和人际关系能够直接改善大学生的支持系统,使其在遇到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可以得到班级内更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班级心理辅导,可以在班级内形成民主、安全的班级环境。在温暖、接纳的班级团体中,大学生可以大胆尝试用新观念认识问题,用新的行为方式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班级心理辅导的效果易于巩固和迁移

一般说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结束后,需要当事人自己理解内容、自我成长。而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团体是招募的,通常在辅导结束后就自行解散了。所以,这几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效果都不易巩固。而自然存在的班级不会因心理辅导结束而消失,学生能够继续在原来团体里实践新学会的良好行为,并且进一步交流新实践的心得体会,有利于辅导效果的长期巩固。而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辅导,班级不仅是辅导的团体,同时也是以后应用新技能的主要团体,学习的结果更容易迁移到日常与同学的互动中。

二、班级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设想

(一)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目标

作为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核心要素和评价辅导效果的依据,辅导目标是对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结果的设想,辅导的内容与活动方式都应围绕目标来确定。班级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不同的层次与要求,包括最终目标、一般目标和单元目标。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发挥潜能并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一般目标是指任何主题目标的班级心理辅导都需要包含的目标,主要包括帮助班级成员悦纳自己,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班级成员的归属感,增强他们的自立意识,提高独立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的能力,帮助他们澄清并修正个人价值观等;单元目标即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几个相关的具体活动完成有关辅导内容,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从而实现预期的设想。在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目标时,首先,要根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成长中常见的问题和困惑确定年度目标,据此再确定各学期的每个单元目标;其次,可以让学生参与目标的确定,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制定的目标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内容与方法的设计

就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内容而言,应依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各年级学生常见的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从总体上看,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一般包括适应性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恋爱心理辅导、职业心理辅导等方面。

适应性辅导的主要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从入校开始,必须在陌生的环境下独立生活和学习,为帮助学生尽快地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可有针对性地从人际关系、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耐挫能力等方面开展班级心理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是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乐观积极的心境,学会良好的情绪控制,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随着大学生恋爱现象的普及,恋爱心理辅导势在必行。通过适当的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恋爱与友谊,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习的关系,理智对待性问题,学会将恋爱关系规范在法律、道德、伦理等范畴内。职业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发展潜力并顺利就业。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未来将从事职业的特点及社会对从业者的要求,端正求职观念和态度,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职业能力和兴趣等,努力达到从业者资格的要求;其次,要尽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教给学生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各种心理技能,帮助他们在求职时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提高就业率。

大学班级心理辅导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常用的有游戏辅导、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讨论、价值澄清、心理剧、纸笔练习、幻想练习和音乐表达等形式。

(三)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评价

评价是大学班级心理辅导必不可少的环节。受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自身复杂性的影响,应对辅导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辅导过程、辅导效果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综合性评价,既要考察辅导目标是否达成,又要评价辅导过程是否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成长,激励辅导者改进活动方案,并促进辅导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三、实施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建议

(一)加强对辅导者的培训

目前,大学班级心理辅导一般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各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其中后两类教师是班级心理辅导的主要组织者和辅导者,但班主任和辅导员一般由各个院系的专业教师担任,他们往往缺乏相关心理学知识及辅导技能。要保证班级心理辅导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规范要求进行,而不是混同于一般的主题班会活动,需要对辅导者进行培训,只有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辅导者才能保证辅导活动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培训时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使辅导者了解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掌握班级心理辅导的作用和适用范围,能够独立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另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技能的训练,要求他们掌握常用的技能技巧,如倾听、复述、提问、具体化、自我表露、引导、共情、支持、保护和总结等,并能够灵活运用,特别要注意,这些技能要在实际应用中反复训练并接受培训者指导后才能真正掌握,保证辅导者能够独立实施班级心理辅导。

(二)注重活动后的交流和总结

虽然班级心理辅导多数采用结构化的活动方式,但班级心理辅导不是只由活动组成的,更不能把班级心理辅导等同于召集学生做游戏。因此,活动后的分享和总结是班级心理辅导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该环节中要让学生学会了解和概括自己在活动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学会合理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也要努力培养学生移情能力,促进他们认识并体会其他同学的情绪情感,学会聆听和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和态度,通过相互交流,引导学生获得更客观的自我认识,最终通过对话和协商帮助学生对要解决的问题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掌握更多可行的解决办法。为确保该环节目标的实现,辅导者要创造和谐、平等的辅导气氛,引导和支持学生积极发表意见,主动与他人沟通。如果学生的发言出现明显错误或比较偏激,辅导者不能直接否定学生,而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该问题进行讨论来澄清错误认识。

(三)将班级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中,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退缩、敷衍或自我封闭等各种消极情况。其中大部分学生可能是因为没有做好开放与成长的准备或没有心理成长的意识,辅导者要通过持续地接纳、支持,充分热身,从而使其感染情绪,融入集体,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发展。还有个别学生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班级心理辅导是团体活动,这些学生出于害怕泄露隐私等原因,自我暴露不深刻,辅导者要善于发现并引导或鼓励其进行个别心理咨询,使班级辅导与个别辅导互为补充,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目前,班级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受到研究者普遍肯定和认可,其应用也日益广泛。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在整个大学阶段,都应针对大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心理特点及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广泛开展相应的班级心理辅导,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锻炼意志与耐挫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增强,沈之菲.班级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朱爱胜,崔景贵.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对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刘宣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J].教育研究,2002(5).

篇10

一、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

1.满足学生的归属感,使班集体更具凝聚力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归属与爱、交往、自我认识等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对心理成长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从具体表现来看,学生非常在乎“他人眼中的我”,需要教师、家长的肯定。他们的自我意识也从“他人看我”变成了“我看他人看我”。由于自我意识的改变,许多学生认为自己的体验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归属感与个性独特性的矛盾是这一时期困扰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这些问题,来消除他们自卑的消极情绪。同时,这种团体行为的深入,会促使团体成员进入新的信任与被信任的交往时空,承担尊重他人的责任,体验需求被尊重的喜悦,从而有利于学生归属感的满足,使班集体更具凝聚力。

2.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班集体更团结

从人的本性来说,每个人都有“社会”,即有认同的需求、被爱的欲望以及被群体需要的愿望。而班级就是这样一个满足个体心理需求的结合体。团体心理辅导能使学生在安全、信任的气氛中尝试去学习或改变行为,逐步使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受到震撼而产生“团体动力”,进而形成具有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这样,在班级成员所凝聚成的坚强、团结的班集体中,会逐步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以及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

3.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使班集体更具进取精神

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始终贯穿着学生的生命投入和情感体验,活动是否继续、活动是否成功都是由学生的意愿和问题解决情况来决定的。教师与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在地位上获得了平等。他们之间的交往有学生的倾诉,有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还有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学生的倾诉对应了问题的提出,教师的暗示提供了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成员之间直接给予反馈和接受反馈。团体的反馈常常比个人的反馈更有效,因为团体的反馈有助于成员从“同意该意见人数的多少”上选择,降低了决策难度。而且活动中成员之间交流的互动性、观点的多样性、过程的参与性,使活动的信息量大增。学生接触到不同于自己的多种观点,能帮助他们克服自我中心,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处世态度和策略。

4.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形成乐观向上的班风

团体心理辅导采用了多边互动的形式来影响学生的心理,教师和学生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参与其中。由于它的情景与现实相近,成员在团体中受到的训练会被自觉地迁移到实际的交往中,易于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满足双方归属与爱的需要,使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充分的信任。这是形成优秀班集体的必要因素。班集体又会通过丰富多彩、张弛有度的集体生活来调节学生的紧张情绪,陶冶他们的性情,开阔他们的眼界,增长他们的才干,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班集体中快乐学习、快乐生活,从而形成健康的、良好的班风。

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策略

1.了解清楚所辅导班集体的情况

了解清楚所辅导班集体的情况是有效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前提。例如班级人数、男女生比例、整体班风、学习成绩、积极性等情况,这些具体情况可以为制定辅导计划和辅导课程提供帮助。每一个班集体表现出的特点是不同的,有的在某一方面差,有的在几个方面差, 例如:学生的社会适应、人际交往、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动机等,所以辅导应该在了解清楚班级情况下有的放矢,这样才有针对性。

2.设计好团体心理辅导课程

好的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是在知道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巧妙设计。在课程实施中,要能够营造一种团结、积极、融洽的集体氛围, 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乐于参与其中,乐于与人沟通。所以,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的设计必须遵循开放性、参与性、互动性的原则,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班集体在辅导中不断发挥团体心理效益,增强同学间的认同感、归属感和集体凝聚力。

3.监督好辅导活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