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处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网络舆情处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网络舆情处理办法

篇1

关键词:高校;互联网;舆情;监控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6-0086-03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智能终端集中,智能终端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在众多网民中,高校学生由于数量较大、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成为所占网民比例非常大、影响也极为广泛的一个群体。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速,网络已经渗透到高校各个角落,在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从互联网时代兴起的留言跟帖、BBS论坛、博客,到后来兴起的QQ群、微博,再到最近兴起的微信群,各种互联网媒介层出不穷,作为新兴的交流工具走进了普通民众特别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个人言论自由权利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挥。特别近年来,手机、即时通讯软件迅猛发展,使得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信息交流和观点发表变得即时、方便甚至时尚,因而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追捧。即时通讯工具的便捷、互联网媒介的日益丰富,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乐于表达意见,由此形成的网络舆情成为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力量。因此,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研究,成为当前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学生主管部门以及信息技术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1.网络舆情的含义

王来华[1]在《舆情研究概论》中,对舆情的定义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社会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简言之,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还有观点认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2]。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众表达意愿、诉求机制的不断完善,舆情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宽泛,不仅局限于社会政治、国家方针、政策措施,同时对自己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突发事件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并通过各种媒介进行表述。

2.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对政治以及社会事务抱有极大的热情,参与性强[3],往往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热点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互联网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使得大学生表达情感、意见、建议更加便捷,以上因素形成了高校网络空间中的舆情。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可以理解为在高校网络这一特定的空间中,高校学生对自己关心或者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事务所持有的情绪、态度、意见、建议的总和。

一是表达的自由性。互联网颠覆了关于传统表达的理论,由于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技术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得他很难使用传统法制进行规范和限制。互联网作为新型媒体,是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接受者。高校学生可以利用门户网站、论坛、贴吧、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自由地表达对某一事件的看法,互联网让高校学生的舆情表达变得自由与直接。

二是表达主体的隐匿性。在传统的舆情表达中,人们考虑到自身角色和言行之间的关系,往往在舆情表达上受到了限制。网络提供给人们的是一个虚拟的空间,舆情表达主体往往以匿名或者化名的身份出现。因此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的信息表达可以摆脱身份、性别、年龄、学历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不能通过传统方式表达的意见、建议、态度、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这种充分表达的背后,一方面体现了表达主体的隐匿性,另一方面,使大学生群体摆脱了道德的束缚,很容易导致舆情表达的非理性。这种非理性的情感宣泄,很容易在网络上蔓延,非理性的表述,也很容易在网络上进一步失真、放大。

三是影响的扩散性。互联网具有信息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加上高校学生在网络中表现活跃,使得高校网络舆情表达呈现出传播速度快、影响广泛的特点。由于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和信息的传递者,因此高校网络舆情会呈现出时效性强、信息渠道广泛、信息量庞杂、影响广泛等特点。但高校网络舆情影响持久力低,如能早期发现则相对易控制[4]。

三、高校舆情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

单纯依靠人工从海量的舆情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有效利用舆情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以实现舆情信息的自动收集、分类、分析、预警。

1.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舆情监控系统共同的特点:基于自然语言理解技术,按照话题组织内容,将众多话题自动分类、分析,并进行动态展示、跟踪、评估其发展趋势。系统实现对各大搜索引擎、新闻门户、博客、论坛、微信公众号等多种信息载体的监控。实现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危机事件、民众诉求、正面报道等的监控。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高校舆情监控系统采集数据的覆盖范围不够,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海量的数据是其最大的特点,大部分舆情监控系统对主流的网站进行监控,但网络中每一个区域都受到不同人的关注,任何一个空间的缺失都将导致监控失败;舆情深度加工与智能处理不足[5],舆情监控系统收集的信息无法直接使用,必须经过大量的人工处理、分析才能形成可用的舆情简报。同时无法对舆情发展趋势给出可用的参考信息; 舆情主题中垃圾信息太多,由于汉语语法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语义多议性,导致在某一监控的主题中不相关的垃圾信息过多,增加了人工处理的成本 ,基于中文信息处理和文本挖掘的热点发现算法需要进行一点提高完善。

2.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主要功能

由于高校网络舆情涉及海量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单纯依靠人工无法完成,因此使用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是高校舆情监控部门的重要技术手段,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主要由采集子系统、分析子系统、检索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通过使用网络舆情系统,能够对事件的来源、热度、传播范围、传播趋势进行准确的分析。

舆情分析技术是用于舆情信息分类和判断,按照关注的人物、地域、单位、事件、主题等要素进行舆情分类,并对敏感舆情的传播情况包括传播源头、人、传播媒体、传播内容、传播路径进行抽取和分析,提供各类统计数据和图表,掌握舆情事件在网络中传播的全貌。

(1)分类技术:系统内置一套较为科学和完整的舆情分类体系,通过自动分类技术,对用户关注的敏感信息和国计民生的各个重点领域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负面、有害信息。

(2)敏感信息分析技术:负面敏感信息分析是本系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通过预警功能在第一时间将负面或敏感信息告知用户。支持对负面信息分等级预警,参考关注度和负面内容来划分四个预警等级(初级、中级、高级、特级)。系统还提供对有害信息原始网页快照存留来提供证据存取。

(3)热点发现与跟踪热点自动发现:自动识别热点新闻事件,发现网民的关注焦点和热点,提供1天、3天、7天等时间序列的符合用户精确度要求的分类热点排序。

(4)热点自动追踪:对热点信息进行持续追踪,通过趋势分析图和传播路线图等技术展示热点事件的传播趋势。

(5)专题分析技术:专题分析技术用于分析舆情事件或热点事件在网络中的传播情况。根据用户设定的专题条件,自动聚合该专题的相关信息,并对传播媒体、每日传播情况、传播全过程进行分析。

(6)炒手分析技术:通过对者网络发言倾向、发言的网友关注情况和媒体关注情况的综合分析,对人进行打分,分析出疑似炒手和关注炒手。

(7)导控技术:导控技术又称为信息探针,用于追踪舆论的传播影响力和检验处置结果。传播影响力的指标包括:各时段点击数增减情况、各时段回复数增减情况、转载量、搜索引擎快照搜录情况;处置结果检验包括原文删除、快照删除。

(8)趋势分析及预警:根据结构化信息分析关注热点话题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社会的关注程度,对舆情事件多维度的综合分析,以多种方式展现主题事件关注趋势,获知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并以此为基础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

(9)提供实时信息预警机制,可将短时间内发生的突发热点事件以及敏感新闻通过短信、邮件或者弹窗方式通知用户,并帮助用户快速制作出关于此热点事件的统计简报。

(10)舆情统计分析动态生成日报、周报、月报,同时为用户提供强大的自定义统计报表,可自己定义监测范围、监测时段、监测对象、图表显示方式(可定义横坐标、纵坐标以及图形)等,以生成不同报表满足多种个性化需求。

四、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除使用舆情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外,高校还应配套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工作制度。二者相结合才能快速妥当处置高校突发重大网络舆情,有序引导网络舆论,减少和消除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对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实提升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营造建设和谐稳定校园和推动高校全面健康发展的良好网络舆论环境。

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包括舆情安全防御体系架构图(如图2),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同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及早防范的原则,制定处理程序及办法。建立以网络舆情工作小组为核心的网络舆情安全防御体系,处理各种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其中管理部门包括学校办公室、党委宣传部、保卫处、后勤管理处、信息网络中心、学生管理部门、校团委等。院系包括各院系主管领导、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技术处理团队包括舆情监控人员、IT学生助理、校内论坛站务。技术处理团队负责日常监控、研判预警,结合使用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发现舆情信息后立即上报网络舆情工作小组,网络舆情工作小组根据信息涉及到的范围具体要求相关管理部门和院系处理,并根据情况由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进行安抚,由技术团队进行网络舆论的引导。网络舆情工作小组将事件过程定时向领导层汇报以提供决策支持。

五、结束语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体系,应深刻认识到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同时高度重视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服务学校全局和学生工作的思想。学校管理层可通过网络舆情分析,准确了解学生的呼声和要求,为学校制定管理制度与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保障学校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王玉华.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10-20.

[2]刘毅.网络舆情信息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D].天津:天津外国语大学,2007.

[3]董亚倩.高校网络舆情演变规律及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12.

篇2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危机管理;策略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微时代的到来,微信、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成为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高校大学生危机事件极易形成网络舆情并导向事件态势发展,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高校的和谐稳定。为此,探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危机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危机事件的主要特点

1.发生源头广泛

高校微时代背景下,每个学生都是自媒体,都可以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等限制注册微信、微博等账号。每个学生都是信息传播的主体,都拥有自己的话语权,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随意、转发和评论各类信息,各类信息在没有把关的情况下传播,更容易刺激高校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

2.传播便捷、速度快

在纸媒时代,危机事件传播一般要受撰写、编辑、审核稿件,截稿期限等条件限制,一般至少需要一个工作日才能完成。然而,在微时代背景下,危机事件的传播不受纸媒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账号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信息。也可以通过关注、评论、转发等功能来分享他人的信息,还可以通过微博互粉,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展大量粉丝,[1]从而使信息的传播变得非常的便捷和迅速。

3.容易恶化、升级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传播危机事件的主体主要是隐藏真实身份的学生,由于各自的素质、兴趣、爱好、立场不同,其表现也不尽相同。由于受到不同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对危机事件网络言论缺乏理性思考,往往表现出情绪化和感性化,有的学生甚至把这个网络平台作为发泄不良情绪的场所。同时,这个新媒体交流平台又缺乏监管机制和道德约束,极易为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提供传播的机会。甚至会出现一味谩骂、恶意攻击等偏激、粗俗的倾向,最终导致危机事件进一步恶化升级。

二、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监管难度大

当高校危机事件突发后,每个账号用户会根据各自的不同爱好,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把事件内容上传至微信、微博上。由于这些用户注册时基本上是匿名的,他们可以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地表达个人情感和发泄个人情绪,不需承担任何责任。加上高校管理者本身危机意识淡薄,对这个思想舆情阵地也没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也使得高校在危机事件管理过程中获取准确信息并掌握公众的立场和态度的难度增大。

2.隐藏真实信息

部分高校在面对危机事件管理时存在“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一旦高校发生危机事件,一些管理者担心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甚至会为之丢掉仕途,他们不愿承担事故责任和公开信息,或者信息公开滞后、片面。他们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心态来处理危机事件,常常采取“内紧外松”的原则,有意隐藏、封锁信息,延误对危机事件进行有效处理的时机。致使公众的知情权被人为所屏蔽,在他们不知危机事件真实性的情况下更加容易产生恐慌心理,进而对学校缺乏信任和信心。直接导致信息传播失控,造成危机事件升级、加剧。[2]

3.缺乏配套机制

多数高校没有根据微时代危机事件发展的新特点对原有的危机事件机制进行更新。原有的危机事件机制在危机预防、应对等方面本身是滞后的,它一般都是解决危机事件发生之后的问题,并没有包括危机前的预防,危机后的学习、总结和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它缺乏专门的机构、组织、团队或较专业管理人员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对危机进行实时监控,不能第一时间预测、发现危机事件的苗头,不能进行及时有效预防和紧急快速的回应和处理,因而不能适应微时代背景下危机事件处理需求。

4.沟通渠道不顺畅

高校的危机事件通常是因琐事引起。众多高校通过校长意见箱、领导接待日、举报箱等形式来搜集学生反映的问题,但是反映的问题又没有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有效解决。因而就会有学生转向微信、微博平台上发帖吐槽、宣泄和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当这些不良情绪得到众人附和,就会形成负面的能量进行传播,进而对高校危机管理提出了挑战。

5.处理能力和水平欠缺

微时代背景下,部分高校对危机处理能力和水平明显欠缺,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反馈慢。当危机事件发生时,不能对其给予及时回复和处理;第二,态度、立场不明确。对所发生危机事件不给予积极正面回应;第三,处理方式不恰当。对危机事件处理缺乏沟通技巧和媒体公关能力,一贯采取回避、删帖、打压等消极形式来应付,没有运用科学手段来控制危机事态纵深发展,有效化解矛盾;第四,研判水平缺乏。在面对新媒体上发生危机事件时,高校缺乏对事件性质的准确研判,不能找到科学的处理方法,致使危机事件向负面升级。

三、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危机管理策略

1.更新观念

高校必须根据微时代背景下危机事件的特点,更新对危机事件管理的观念。树立责任担当理念和信息公开理念,是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进行危机管理的首要前提条件。[3]责任担当理念是指高校、相关部门和责任人要敢于承担责任。当危机事件牵涉到高校时,无论高校是否有责任,都应该主动表明愿意承担责任的态度,不应回避甚至推卸责任。对学校自己的错误,要勇于承认错误,自揭其短,从而赢得公众对学校的支持和理解。[4]信息公开理念是指高校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应该在第一时间,积极主动、持续地公开事件相关真实信息,掌握舆情导向主动权。2010年3月,我国颁布实施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该法对高校的信息公开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各高校应把信息公开成为日常工作常态并落到实处,对各类危机事件要按要求进行实时适地公开、公示,而不应该对其采取封锁、隐瞒。危机信息时要遵循“速报事实、慎报原因、再报进展”三项基本原则,对于较复杂的危机事件,不要等到彻底处理完后再给予终版公布,要根据事件每个阶段的进展情况分阶段进行公布,避免因公众各种质疑、猜测而导致恶意传播各类负面信息。[5]

2.建立微信、微博舆情管理新机制

微时代背景下,危机舆情管理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所有高校都应与时俱进,建立、健全危机管理专项工作新机制。第一,预防机制。高校危机事件虽然是突发性的,但往往在其爆发前都需要一个酝酿、加工的过程,是有规律可遵循的,因此建立危机舆情监控、预防机制尤为重要。通过建立微机制,制定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和建立自媒体平台,如官方微信、微博等;用微时代背景下的沟通方式,与危机事件信息传播者进行有效沟通,主动占领这个危机网络舆情阵地,拥有控制危机事件舆情发展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第二,应急机制。当危机事件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时,高校应做出快速反应,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源,及时、准确研判危机事件事态性质,迅速做出决策,控制事态的发展,遏制问题的滋长。高校管理者要充分重视学生群体的呼声,调动校内外一切有利因素和资源,建立官方唯一的信息网络渠道,统一内外思想和口径,与各主流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多方合力来化解舆情危机。第三,善后管理机制。高校危机管理相关部门以及责任人要及时对处理过的危机舆情进行总结,吸取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意见,修订规章制度,优化人员组织结构,规范处理程序,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或升级。

3.加强微时代的危机管理队伍建设

高校能否建立一支微时代的危机管理高素质队伍,是能否做好危机管理工作的关键。对高校来说,首先,这支队伍的结构覆盖面应该是广泛的,既要有学校领导、社会知名专家、教授,又要有教师和学生骨干;既要有各二级学院、各职能部门的领导、负责人、工作人员,又要有学生代表。其次,这支队伍应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品质素养,过硬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即对新媒体反映的各类信息的理解能力、评估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反应能力。最后,这支队伍还要具有明确、具体的分工。有信息代言人、评论人、监管人。对于一些不良信息的用户,通过跟帖留言或微信等形式主动约其私聊沟通,掌握其思想异常动态,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态度,主动删除负面信息,消除不良影响。

4.全面普及新媒体素养教育

新媒体素养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下,个人为了适应新的媒体环境和社会网络社交发展的需要应该掌握的新技术和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网络新媒体课程、举办相关讲座、专题教育等形式来提高师生的新媒体素养,让全校师生正确认识新媒体、掌握和使用新媒体,充分了解新媒体的基础知识和道德规范,不断学习网络相关知识和技术,提高危机管理导向能力、信息的搜集和研判能力,使师生持有对危机信息的怀疑精神以及道德底线,理性传播与学校相关的危机事件信息,尽可能地杜绝危机事件舆情从内部源头发生。高校还可以主动设置危机相关议题,邀请知名权威机构或专家参与探讨、解读等,通过他们的声音来平息质疑、维护形象。

5.加强危机舆情管理法制建设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高校在危机管理事件过程中,应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与本校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完善、明确校园危机事件舆情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广大师生的法制意识,使全校上上下下都能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自觉约束自己在网上的一言一行,以自身的力量积极带动并推进危机舆情的法制化建设,真正把“微”平台建设成为高校师生共建、共享的主流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为高校和谐、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和制度保障。

作者:陈雪梅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江奇艳.微时代高校危机管理探略[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41-144.

[2]赵芸,张永亮.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动态管理[J].安顺学院学报,2013,(2):106-108.

[3]彭焕英.“微时代”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57-59.

篇3

关键词 服务 阳光平台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4.009

Abstract 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sunshine service platform, the intention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platform, further narrow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providing fast service. Is a new thing, in the creation of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sunlight service platform in camp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leadership and coordination, the platform construction become connected to the staff and students of the "heart bridge", to strengthen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to explore a one-stop service platform construction ideas, should be people-oriented, one window acceptance, one-stop process, system overall service effective change, strengthen tracking implementation, to all levels of interaction, focus on effectiveness, the sunlight service construction to become the dominant mode of service for the convenience.

Key words service; sunshine platform; college

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我国互联网建设高速发展。新技术手段、新媒体的出现,为各级机构的精细管理与服务带来便捷的载体。①为此,根据各高校的实际,在前期技术手段的基础上,纷纷开展创设校园阳光服务平台的探索与实践。总体来说,当前我国高校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的目标是:面向社会,面向教职员工,实行公开承诺,做到有问必答,有疑必释,有诉必查,有责必究,限时办结。推行了“六个结合”,即与党务校务公开相结合;与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与安全维稳工作相结合;与日常教学管理相结合;与服务家庭社会相结合;与师德风范校风校纪建设相结合。实现了教育阳光服务的系统化、整体化,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笔者就创设校园阳光服务平台的探索与实践谈点看法。

1 加强领导与协调,把平台建设成为连接师生员工的“连心桥”

为加强工作领导与协调,根据高校党委领导下的院校长负责制的精神,高校成立的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委书记和院长担任,其他党委成员为成员。②在党委的高度重视下,结合前期各院网络建设的基础,做相应的工作:一是发挥纪委的监督职责,加强服务监督,可以召开纪委专题会议,专题研究教育阳光服务平台筹建工作,决定由院纪检监察室牵头,组织人事处等部门负责调配工作人员,办公室负责建设保障与协调,负责信息化办建设的部门提供技术与管理,加强平台建设与监督体制建设。二是高校要召开党委会议,专题部署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出台了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各部门相继推动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运行,因地制宜,按照怎么让师生便利就怎么做,怎么让师生满意就怎么做,怎么让师生信任就怎么做的目标,配备专人,细化分工,明确职责。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均按各省教育厅的要求发文成立阳光服务中心。为把平台建设成为连接师生员工的“连心桥”,笔者建议阳光服务中心的职能如下:负责学院阳光服务中心的统一管理与推进,统筹协调做好阳光服务实体平台与网络平台的工作,做好业务指导,督促检查工作,负责制定有关制度、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负责向来电、来信、来访群众提供办事指南,政策咨询,信息公开、投诉受理、舆论回应等具体服务,并对有关服务事项进行督办,定期收有关数据,分析群众反映强烈的有关问题,为领导提供参考决策。③为真正把好事做好,教育阳光服务中心应该实行开放式服务,中心及服务窗口有明显标志牌;在中心内所有的办事流程、工作职责等均做成广告牌挂在墙上,方便学生、学生家长和教职员工阅读;同时要简化办事程序,如有咨询、投诉、举报等事项只需在现场填写一个表格或者登录学院教育阳光服务网络平台即可完成。为强化责任意识,确保管理到位,服务到位,各高校要出台阳光服务中心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将教育阳光服务工作纳入为目标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内容,形成阳光服务合力。

2 强化制度建设,加强互动与交流,探索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思路

阳光服务平台的出现,改变了高校服务师生的传统模式,实现办事诉求的现场处理与网络的线上线下相结合。④从我国已开通的各高校阳光服务平台来看,师生员工只要在我院的教育阳光服务中心注册后,即可在相应栏目提出各种疑问,只要轻点鼠标就能享受优质服务,有的高校还将与师生教学、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服务事项设置专门窗口,每天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窗口工作人员,具体办理相关事情。

2014年是我国高校阳光服务平台的初创阶段,鉴于这是一种新的模式,师生员工在反映问题上还依赖登门找人的情况,不知或者不愿采纳阳光服务模式。为加强互动与交流,探索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思路,调动师生员工对学院各方面工作监督,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指导,笔者建议变上访为主动下去调研。比如在行政管理、内涵建设与民生改善工作方面,要通过个别访谈、集体座谈、调查问卷、实地查看、开门听意见等方式收集意见建议;在科研与继续教育队伍、图书情报建设方面,采取座谈会、实地调研等方式,征求意见;在学生管理和安全稳定工作方面,要通过实地走访、调查问卷、座谈等方式,在学生中收集相关学生管理和安全稳定工作意见。通过主动问需于师生,及时解决师生反映的突出问题。高校领导班子也要以服务师生员工为阳光服务中心的工作出发点,以抓落实为手段,领导班子成员分线开展专题调研,通过深入开展“走基层、听民声、求良策”等活动,广泛听取意见与工作建议,明确部门负责人为阳光服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通过调研和中心接到的反馈信息,加强内涵建设,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找准发展定位,制定和完善教育教学资源的管理措施严格执行学院各项管理措施,进一步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

3 以人为本,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实现系统整体服务的有效转变

阳光服务平台的建设,从当前高校服务师生员工的角度来看,将有效改变传统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⑤但是,要真正高效快捷解决师生的诉求,实现系统整体服务的有效转变,应该在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营造良好服务环境,确保师生员工满意。窗口工作人员挂牌上岗,态度和蔼、热情,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体现人性化服务;认真履行“一次性告知”等制度。高校也要针对师生的投诉情况及时做好反馈,比如可以利用按期召开的学生工作例会、教务工作例会等积极对师生员工提出的问题认真讨论研究,提出建议,供党委行政采纳,及时解决问题。同时,为加大督办力度,高校班子还要按照分工,举行不定期的办公会议,快捷解决师生员工提出的问题。二是要规范轮值人员行为规范,实行督办制度。根据机构设置情况,可以实行中心主任,副主任带班制度,对值班工作人员行为规范明确规定,实行规定的、服务事项受理登记台账、请销假制度等内部制度。可以建立如《办理备忘制》、《信息报送制》、《限时办结制》、《信息公开制》、《首问责任制》、《绩效考核制》等服务事项的督察、监督制度,由服务中心出办督办单,一问到底,专人跟踪,汇总情况,按期处理。三是要规范流程,信息公开,建设科学的网络平台,保障信息交流与沟通。各高校要确保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基本建设等方面的日常运行经费,配置电脑,打印机,电话(传真)机,统筹电子监察、领导信箱、举报热线等信息资源,实现服务事项网上受理、答疑、咨询、投诉等服务功能,制定规范统一的办事指南、服务手册,相关服务事项的法定依据、申请条件、申报材料、办理程序、办理时限、收费依据、收费标准、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均要明晰。总的来说,阳光服务平台的建设要以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和谐,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缩短办事时限和提高办事效率为根本,按照“公开透明、准确及时、便民利民、因地制宜、廉洁高效”的原则,为师生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4 加强跟踪落实,各级联动,着眼实效,阳光服务逐渐成为便民服务的主导模式

阳光服务平台是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产生的一种公众诉求平台,很好地解决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渠道。按照政务信息公开和校务公开的要求,高校教育阳光服务中心应该打造成为集办事指引、政策咨询、接待、举报受理、舆情办理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⑥要将这一平台打造成为便民服务的主导模式。一是实行各级联动机制。比如目前高校管理系统信息化水平得到加强,教务系统应该在服务师生的成绩查询、调停课工作方面要借助互联网优势实施方便快捷的服务;招生就业信息平台要及时公布阳光招生政策,;团学系统可以实现与学生网络互动,或者直接对面交流,在中心的督办之下,做好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二是强化首问责任,跟踪落实。群众来访、来电时,在岗被询问或接待的工作人员即为首问责任人,负责解答处理群众诉求或指引群众到相关部门办理。对于网络上的咨询、投诉、举报及时予以回复。所有来电、来信、来访的事项,都及时予以记录、答复或办理。每天向分管领导报送信息,每周向主要领导报送一次工作情况信息,每月一总结,重大事项及时报告。以后勤总务处为例,维修的速度与效率是师生最关注的,可以开通了师生报修110热线,实行工单实时跟踪,办理结果可以及时查询,对于办理不到位的,中心及时总结,进行督办。三是实行权责挂钩,绩效考核制。每一起我们都按诉求接待分类登记分类报批交办处理回访办结评价报送分析归档的流程进行办理,工作中做到有问必答、有疑必解、有诉必查、有责必究。学校每期对相关部门的件办理情况进行统计考核和通报,考核结果纳入年终考核内容。

项目来源:湖南省情咨询课题(2014ZZ003),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青年科研基金课题(2014)

注释

① 徐建华.关于依托新媒体技术加强公共服务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5(1).

② 康舜禹,姜春风等.“阳光下”服务交流平台的开发与实现[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4(3):38-40.

③ 郑禹.建设阳光高校是民主管理的必然选择[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8-91.

④ 付马.浅析政务微博与政府形象建设[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1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