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封闭化管理的制度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封闭化管理的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封闭化管理的制度

篇1

教官要做到“三查”“四同”“五必到”,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三查”即查操、查课、查宿舍;“四同”即同吃、同住、同自习、同娱乐;“五必到”即出操军训必到、集体活动必到、家长来访必到、学生有病必到、发生意外事故必到。

二、全封闭半军事化校园管理的实施

我校以军人的严明纪律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纪律性;以军人的严纪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行为习惯;以军人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吃苦耐劳精神;以军人的团结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军人的报国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成立全封闭半军事化校园管理组织机构机构由政教处、校团委和教官、班主任、学生会干部以及学校行政督察评估组组成。

2.实行全封闭管理,进行军事常识教育和军事训练与当地派出所紧密配合,将保卫科改为警务室。进行国防知识和三大条令的教育(军队内部关系、礼节、军容风纪,纪律条令,队列条令)。每天下午进行一节课的军事训练。

3.实施“一日生活制度”严格按照部队的“内务、队列、纪律”三大条例约束学生,按部队的一日生活制度规范学生,要求“内务管理整齐化、学生行动队列化、服从命令军人化、礼貌礼节规范化、校园卫生整洁化”,规范学生的仪表和行为。

三、全封闭半军事化校园管理的反思

1.成功的经验

(1)树立了学校形象。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隔绝了外界社会不良影响,纠正了学生放任自流现象。学生思想素质明显提高,校风校貌大为改观,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2)规范了学生行为。实行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有利于快速营造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提高学生适应能力;有利于快速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加强纪律性,提高自制能力;有利于快速构建新的集体和团队,增强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快速培养学生的坚强毅力,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利于预防突发事件和应急自然灾害,强化校园安全工作。

(3)磨炼了学生的品格。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身体素质、学习毅力等方面得到了磨炼,能更好地健康成长。

2.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教官与教师的管理理念不和谐。教师搞教学是行家里手,组织课外活动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官开展活动足智多谋,但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学校经常组织教师、教官和管理人员开会协商,由学校拟定目标,教官提出方案,教师提炼总结,按责分工实施,做到文攻武略,整体配合。

(2)学生对教官由崇拜到爱恋。中职生感情朦胧,思想开放,行为极端。教官过硬的军事技能、坚毅的意志品质、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塑造了权威形象,部分学生流露出了军人情结以及对青年教官的爱恋。遇到这种情况,只有请家长配合,甚至撤换教官。

(3)教官方法简单粗暴,易引发冲突。中职生层次参差不齐,要注意因材施教,把严格要求和人性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道德内化的心理过程管理,从知到行,耐心训练,严格要求,逐步达标,体现以“育人”为中心。

篇2

关键词:民宅;宿舍管理;法律性质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

高校宿舍作为一个重要的校园文化阵地,必须将学生作为宿舍管理者的工作重心。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各方面需求,总结学生在宿舍内的活动规律。坚持学生的利益第一、学生的发展第一、学生的安全第一,把保障和维护学生的利益放在所有工作的首位。

在学生宿舍的管理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健全法制化的宿舍管理制度,科学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地参加宿舍管理活动。变管理为服务,突出人性化服务;营造管理育人环境。法治社会进程中,宿舍的法制化管理体制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大学生宿舍的法律性质究竟如何界定?这是依法治理宿舍的基础性问题。对大学生宿舍的性质界定,与对学生宿舍管理行为怎样评价以及如何实现规范化管理之问题密切相关。

一、高校宿舍的法律性质分析

法律上,住宅指供人日常起居的、外人不得随意进入的封闭空间。《中华共和国宪法》第39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住”为长期居住或暂时休息(或居住、住宿);“宅”为房子、住所(为生活、休息的场所之意);住宅指规模较大的住房。《新华字典》也直接将“宅”字简单地解释为“住所”。一方面,住宅必须以居住为目的,亦即自然人选择作为生活休息的处所;另一方面,住宅必须是一个封闭场所,该场所以生活和休息为主要内容。判断一个场所是否为自然人的住宅,二要件必不可少。因此,凡是以居住为目的且以生活和休息为内容的封闭场所,都可界定为住宅。

基于对住宅的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大学生宿舍的法律性质可以界定为“住宅”。原因有二:

其一,大学生在缴纳住宿费同时取得了对高校提供的宿舍之使用权,即居住权利。缴费行为表达了大学生居住的意愿,至少在住宿费之相应可供支付期限内,大学生的居住行为可推定为有居住之意思,因而符合住宅之心理暗示。

其二,大学生宿舍建设目的在于为受教育学生提供生活休息的封闭场所,而在事实上缴费大学生也确实以在宿舍生活休息为使用内容,因而符合住宅的基本特征。

至于大学生对宿舍是否有所有权、室内自备生活用品或者所供设施是否齐全以及居住时间之长短,不构成判断住宅性质之根本因素。

因此,大学生只要接受学校提供的住宿服务,学校在客观上提供了住宿服务,即取得住宅权。而依照相关规章缴纳住宿费、依法照章使用宿舍及设备,那是住宅使用行为的具体权利义务规则,并不影响住宅的法律性质。

二、高校宿舍管理新思路探究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高校宿舍的本质即为法律意义上的住宅,理应受到立法的规制及有效的法律保护。法律倡导的“公平正义”应在高校宿舍的管理中得以彰显。依法治校的同时必须“依法管理”宿舍,这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应有之义。那么作为宿舍双方主体,一是管理主体学校;二是权利主体学生。如何在宿舍的运营中取得利益的平衡博弈,具体实践高校宿舍的法治化管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新思路的探究:

(一)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修订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大学宿舍管理法律法体制

依法管理的前提是立法,宿舍管理中心管理的依据就是各种有效的规章制度。要积极转变过去“以管为本”指导思想,而树立“以人为本”的立法观念。

既然宿舍的性质属于学生住宅,那么宿舍规章制度主体条款侧重于规范管理者做好服务工作,维护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也就是落实人性化管理的制度。

大部分学校宿舍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学生应作为的义务,如要求学生自觉维护宿舍财产安全及相关赔偿制度;对管理方的义务却鲜有涉及,从而导致学生人身、财产受到侵害的现象屡有发生,比如未经学生同意“私闯”宿舍、以查缴违规使用的电器为由实质擅自取走学生私人物品等非法行为。

因为目前尚无法律明文界定管理人员私自进入宿舍行为及处理办法,所以在学生群体与宿管人员(确切地说应是校方)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一对矛盾,并且有渐长和激化的趋势。这样将不利于校园的有效管理及和谐发展,所以,应以宿舍法律性质为契机,用法律规章的形式将居住主体与管理主体的权义确定下来,摒弃缺乏人性化管理的各种“霸王条款”。为构建一个和谐的学生生活社区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二)切实执行各项宿舍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高校宿舍管理行为,有效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管理主体针对校风校纪制定出一系列规章制度,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作为相对方的学生必须遵守执行,是法制管理的必要条件。同时反过来对维护大多数学生的利益有着极其重要的重要性。但执行过程中,学校操作方式不当容易导致宿舍管理权的滥用,由此而产生一系列法律负面效应。

而法制化的管理模式更侧重于人性化方法,就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适度的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执行制度变为法律威慑下人们自觉行动的一种良性互动。这种管理方式主要是以法律为基准,要求管理主体从管理对象的心理、行为等诸方面去实施,规范自己的管理行为,一方面保证制度有效实施,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

例如:常见的学校制度范本《学生手册》中关于学生违章使用电器的查处与处罚制度,一般是赋予宿舍管理人员有权未经学生同意在学生不在场的情况下进入学生宿舍,查缴违规使用的电器;并且对违规使用电器的行为施以严厉的处罚,处罚力度从警告直至开除学籍深浅不等。

《学生手册》本身的规定从法律角度来看即有侵犯学生住宅权之嫌,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人身,包括学校公共财产安全也有维护责任。因此,必须在相关法律规章中平衡住宅权与学校法律监督责任。变传统化管理模式为社区管理模式,依法成立专业的宿舍管理服务队伍,其中设立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负责起草相关法律规章制度,与学生订立以社区契约为主要形式的管理合同,厘清权责关系。

由于管理与被管理者处于不对等地位,因此违反合同的情形下管理者承担相应的刑事,民事或行政上的责任;而学生的行政处分情节也应依法执行,不可随意扩大处分额度,剥夺学生受教育权。总而言之,执行宿舍管理制度是双向行为,其落脚点在于规范高校管理行为,维护学生合法利益。

(三)发挥学生团体的作用,增强学生自治与用法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在学生宿舍中实行法治化管理,必须发挥学生在宿舍管理过程中的法律主体作用。尊重学生自治自律组织并加以积极的引导,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突显管理效果,减轻管理压力。体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才能提高大学生公寓整体的管理水平。为此,要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建立和健全学生宿舍自治组织,

如:发挥学生团体“权益部”的作用,请学生协助宿舍管理人员开展宿舍卫生检查、校纪检查、宣传教育等工作,让学生参加到宿舍的管理中来,加强锻炼,促使他们健康成长,从而使大学生自身成为文明宿舍和宿舍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成为管理和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在日常的管理和活动中,能自觉进行角色的心理转换,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充分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宿舍的管理,与学校相结合,变“一人管千百人”为“千百人共管一个家”。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宿舍管理的规章制度,并运用法律武器保证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5,3

[2]叶启成.浅论高校宿舍管理[J].网络财富,;2009,19

[3]张幼香.浅析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

篇3

关键词:高校;人身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一、高校学生人身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特点

(1)我国公立高校的规章制度没有民办高校的规章制度严格。半封闭式管理或者是全封闭式管理是现在很多民办高校的管理手段,还有的学校规定学生在教室学习,更甚者还会采取点名和惩罚措施,每天晚上进行人数的清点,这些都是公立高校所没有的。

(2)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男生比女生松懈。在高校宿舍管理方面,对男生的管理比较松,如在进行女生宿舍管理中,男生进入需要先进行登记,或禁止男生进入女生宿舍。

(3)高校学生人身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严格与松懈与当地的治安状况有关。为了保证和维护校园安全,在社会治安状况比较差的地区,学校会在学校规章制度中设置很多强制性和惩罚性的规定。

(4)高校比较密集区域的规章制度会比较相似。高校密集区的学校在学生宿舍管理、安全管理和违规处分方面所设定的标准差异不大。

二、存在的问题

(1)高校原有的规章制度与现有的法律法规之间还存在差距。我国高校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源自于我国的相关规定,如部门规章、行政法规、法律。随着时间的变迁和法律的完善,法律权利义务规则发生了改变;可是高校并没有针对法律的改变而更新,出现了高校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不统一的情况。

(2)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第一是没有完善的立法体系和立章规划。第二是因为安全管理规定与实际不符,没有配套的规则和措施,不能推行。

(3)内容缺乏公平合理性。公平合理这一原则在高校制定规定中并没有得到重视,其主要表现在权利和义务内容不平衡方面。我国法律规范可以分为任意性规范和强制性规范,高校管理规定中应该将两者结合,还应该包罗对学生行为进行指引和教育的内容。

(4)高校学生人身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内容与我国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矛盾。首先是超越权限后的行政处罚;其次是未经同意和规定免除责任的事项;最后是滥用自由裁量权。除此之外,对于开除学生学籍情形,我国法律法规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可是还是有学校滥用私权开除学生学籍,这违反了法律法规。

(5)缺乏合理有效的学生救济渠道。如果学生在校期间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学生可以去当地法定机关寻求帮助。笔者认为,申诉是最有效的救济办法,因为申诉时间短,耗时少,如果学校不接受申诉或申诉结果不符合法律规定,学生有权对学校提讼。现在,我国很多高校都设立了用于学生申诉的机构,可是,因为高校内部申诉机构和程序还存在权利和责任不明确的问题,导致出现救济力度和成果有局限,裁判立场角度存在偏差等问题。

三、完善措施

(1)为了让学生人身管理规章制度的内容符合法律规定,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合法性。在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不能超过法律赋予的权限。第二,法律保留性原则。学校可以设置合理的标准来处理损害学生的基本利益等问题。第三,公平合理性原则。为了保证学校不,高校要提升自身对自由裁量权的控制和约束。

(2)在以上三个原则的指引下,高校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树立义务和权力平等的观念。第二,创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立法体系和立章规划。第三,细化规章内容,创建配套的规则和措施。第四,明确学生人身安全管理的责任和职责。

(3)对高校内申诉制度进行完善。为了实现高校申诉方式的多元化,可以通过调解教育行政部门复议制度等救济模式对学生提供帮助。

(4)借鉴“无诉校区”的模式。降低高校内部的诉讼数量,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纠纷,“无诉校区”主要是由学校、社区街道和法院共同创建。如果在高校学生人身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引入这一模式,提倡创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对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冠鹏.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2]白元儒.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

[3]王锐.“无诉”新风扑面来[N].湖北日报,2013-06-23.

篇4

1.校园文化缺失。

高校管理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构建具有个性化的校园文化,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优质校园环境。很多高校虽然在校园硬件设施的建设上做出积极的努力,但却往往忽视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校园内多是雷同的口号、标语,或是为了应付检查评级而配置的宣传栏等设施。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然而,许多高校仅仅关注学生应试成绩的提高,整体上缺乏思考及探索的氛围,难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难以激发学生的活力。缺乏特色校园文化的高校,即使有富丽堂皇的教室,也只是有形体、没灵魂的空间而已,既无法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也很难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无法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2.管理理念及水平落后。

传统的高校管理中,无论是领导层还是教师,对管理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层的权力过于集中,大部分高校还处于“管理即命令,被管理即服从”的粗浅层面上。在这种情况下,师生的意愿与需求往往被忽视。不仅如此,高校领导的职权范围缺乏明确的界定,造成严重的越权问题,领导的责任与义务无法体现。这种落后的管理观念导致高校管理权责不统一,管理秩序混乱,甚至影响了高校的正常运转。二是高校管理中尚未形成正确的责任观、科学的管理观。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社会各项事业都在飞速前进,高校也在不断发展,但高校的管理观念却并没有随之更新。一些高校领导只是依据自身的经验来指导高校管理,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或者在管理时忽略相关的政策、法律,导致高校管理工作进度缓慢、效率低下,造成管理资源的极大浪费。三是管理者的服务意识不强。现代化的高校管理应该树立服务的理念,为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较好的条件,创造健康和谐的环境。然而,很多高校只是为了管理而管理,未能从思想上认识高校管理的本质意义,导致高校管理一直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对广大师生没有实质上的助益。

3.管理制度欠缺人文性。

管理制度是高校管理意志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管理规范化、高效化的依据。高校管理制度对于高校教育工作的顺畅进行、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在管理制度制定上还很不完善。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但是大部分高校在管理制度等方面仍止步不前,严重阻碍了高校管理与教学活动的开展。当前,我国高校管理制度的科层化现象非常明显,即高校的管理制度等级痕迹严重,高校的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等层次分明,各个层级在长期的高校管理活动中,间隔逐渐增大,彼此交流减少。管理者与教师处于不同层面,作为高校主体力量的教师层级在管理层之下。管理层与教师主体缺少必要的沟通互动,致使高校的教育目标与管理目标不能互相促进。这种具有严格层级性的高校管理制度虽然在推进高校秩序方面发挥过作用,但是却过于程序化,缺少人文关怀,导致教师的兴趣和需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高校管理的目标应该是实现人的发展,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只有在人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高校才能获得更加强劲的动力。然而,很多高校的管理制度过于僵硬,仅仅强调教师对高校管理层的机械服从,教师在条条框框的束缚下积极性与创造性无法发挥,高校整体的教育水平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4.管理策略单一。

高校管理是复杂的动态过程,随着人们对优质教育建设关注度的提升,高校管理策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在传统的高校管理中,高校的领导层作为高校管理的主体,强调对教师及学生各种行为的规范和管束,通过一定的奖惩条例促进管理活动的执行。然而,在现代化的教育发展中,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对自我需求的认知更加明确,以原来简单、粗暴的手段进行管理,不仅达不到既定的教学管理目标,反而会让教师和学生产生反感甚至抵触情绪,使得高校管理失去存在的意义。高校管理活动策略单一还表现为高校管理的封闭性。大多数高校与社会其他单位、机构接触较少,这样虽然保证了高校的安全、稳定,但也容易使高校的发展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教师和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内难以实现真正的发展,高校的整体办学质量也很难有较大的进步。

二、优质教育建设下改进高校管理的模式

1.创建优质校园文化,改善管理环境。

优质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高校的育人环境,同时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校园文化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在优质教育建设的推动下,逐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发挥高校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载体作用。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只有创造出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校园生态环境及高校教学设施建设。加强对绿化、卫生的管理,校园的布局要结合艺术性与实用性,建造具有特色的校园建筑,各种标识生动鲜明,构建一个绿草茵茵、树木茂盛、繁花盛开、教师和学生心情愉悦的优美校园,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建设舞蹈房、画室、实验室、电脑室、阅览室等,并及时更新教学设备,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充足的条件,为学生获取知识创造更加完善的环境。二是构建良好的校园舆论及人际关系环境。校园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校园舆论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正、健康的舆论环境,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高校应关注校园舆论的发展动态,及时关注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反应,并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向学生宣传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促进高校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校园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及心理成长,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高校应帮助学生树立礼貌待人、互助合作、友好平等的信念,促进和谐融洽的生生关系的形成。另外,教职工之间也应该形成团结、互信、互助的关系,以营造具有浓厚精神文明氛围的校园环境。三是建立具有高校独特个性的校园文化。根据高校自身的特性及目标,要采取各种措施,使每个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对高校产生归属感。例如,有的高校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为学生提供特定的设备资源,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探究意识;有的高校则支持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对学生的要求并不仅仅局限于成绩的提高,而是创建多种平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种校园文化建设比传统的“分数至上”的校园氛围更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更能有效提升优质教育建设的效率。

2.变革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效率。

现代化的高校管理应与时展的要求保持同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实质上改进对高校管理活动的认识,重视师生的力量,关注人的需求,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管理理念的改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服务意识。高校要从领导层开始树立服务意识,工作导向从“如何使教师服从”转变为“如何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服务”,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对教师深层诉求的认识,为有困难的教师提供及时的帮助,使教师的劳动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回报,从而改善教师与管理者的关系,提升高校管理的效率。二是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在优质教育建设的大环境下,高校要对自身的定位有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深刻把握高校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建立明晰的权责机制,校级领导的权力与责任相互对应,促使管理层树立正确的责任观,以对学生、教师、家长及社会负责的态度进行高校管理活动。三是以科学的管理理念为指导。在制定高校管理的相关制度及措施时,应以长远的发展目标为基础,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进行深入广泛的调研,不断加强对科学管理的认知,利用现代化管理策略来提升高校管理的水平。思想观念的改进是促进发展变革的基本要素,只有从内在的理念上改变,才能更加完整地认识高校管理的内涵及作用,从而加强对学生、教师的主体性认识,并遵循全面发展的规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人性化服务。

3.改进管理制度,推进管理民主化。

现代化的管理倡导以“人”为本,高校管理更是如此。促进高校管理人性化需要从改进管理制度开始,根据时展的特征,关心人的需求,关注人的发展。在高校管理中,管理制度的人性化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关注教师发展。要建立加强教师教学技能的制度以及促进教师职业长远发展的相关制度,使教师真正感受到自身价值实现的意义。而教师的意愿及需求得到重视,也是对教师劳动的尊重与激励。管理制度的人性化,是要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与自由,使教师能够发挥主动性,更加积极地投入教学工作中。二是鼓励教师参与管理。要遵循高校管理的需要,通过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者与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为师生参与高校管理创造更多的机会,进而增强师生对于高校的归属感及责任感,变师生的被动服从为主动参与,从而为高校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4.丰富管理模式,实现多元管理。

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为了促进高校实现更好的发展,作为发展决策的制定者及实施者,高校的管理层应该根据现实情况,不断地改进管理制度,提升其为全体师生服务的能力,促使其更加适应高校长远发展的要求。现代化的高校管理需要不断丰富管理模式,建立多元化的管理策略,突破传统高校管理自上而下的单线管理模式,应逐步推进教师参与高校管理,促进师生实现自我管理,通过多种模式的管理模式促进高校高效管理。首先,高校应根据自身发展的任务及目标,建立校长负责制及校务公开制度,实现社会对高校管理的监督。在做出重大决策时,应该召开教职工大会,听取各方的意见建议,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机制,使高校管理逐步达到全员参与、全员推动的良好局面。其次,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应鼓励师生逐步实现自我管理,从高校实际情况出发,加强教师及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使每个人都能够更加自觉地进行自我审视,更清楚地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并取长补短,努力实现自我管理与发展。这不仅能提升高校管理的效率,同时也能进一步增强师生长远发展的能力。最后,高校应积极加强与社会其他资源的合作,如鼓励家庭参与高校管理,从而加强对高校管理的监督。家庭与社会的反馈也是确定高校管理水平及成效的重要参考标准,拓宽高校与社会的交流,不仅能够促进人们对高校更为全面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帮助高校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为教师、学生构建更广泛的平台,进而提升高校管理的广度与深度。

三、总结

篇5

关键词:宿舍管理;工作思路;具体操作

晋江第二中学地处晋北名镇――池店镇,素来有“凤池”之雅称,距市区10多公里。现在校学生近2600人,本镇学生只占20%,大部分学生来自其他乡镇以及外地,住宿生为1300多人。学生住宿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后院”,是对学校课堂教育的一种强有力的补充和延续,是学校教育的一块隐性阵地。为此,学校一直重视住宿生管理工作,在住宿生管理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一、封闭管理,全程监控

为给住宿生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我校共建了两幢学生公寓楼,男女生各一幢,共有210个房间;每个房间住4~8人,安装了空调及热水器,配有一个阳台及卫生间,高三学年每位学生配备一套书桌柜。在开学寝室安排时,考虑每个班级情况,合理安排楼层;为了有利于班级管理,各班的寝室安排在一起,要求班主任全面了解住宿生情况,关注细节,合理安排,让家长和学生满意和放心。

学校位于工业区,人员复杂,有不少游戏机室。放学后,很多住校生经受不住网络的诱惑深入网吧、游戏室,不进网吧的同学三五一群在街道闲逛,影响校风,影响学业,甚至导致思想涣散。为此,我校实行校园全封闭管理,走读生排队凭通行证“通过”才可出入校园,住宿生一律不允许外出。现在监控摄像头校园全覆盖,杜绝了住宿生翻墙外出的现象。校园平安、和谐,无重大违规违纪行为发生。

二、制度约束,全面管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为确保住宿生健康安全地学习和生活,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我校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住宿生各项管理制度,制定了合乎我校学生实际的《晋江第二中学住宿生管理制度》《晋江二中文明寝室指南》《晋江二中住宿生自律委员职责》,并对这些规定专门进行学习。为规范管理,学校还对住宿生管理工作进行内务、卫生、纪律每天量化评分,激励优秀者,警醒落后者;评选结果与班主任考核挂钩,也督促了班主任加强寝室管理。另外,学校每年举行一次寝室文化设计大赛,学生创意新颖,寝室布置美观大方,营造了“整洁、文明、健康、和谐”的文化环境。

三、齐抓共管,全员参与

住宿生管理工作极其繁琐,时间是每天24小时,空间上是全方位。要搞好住宿生管理,必须学校各部门齐上阵,全员参与才能把住宿生工作搞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卫处主抓寝室管理。

2.班主任值班到岗到位。

3.生活指导检查认真负责。

4.安保人员加强夜间巡查。

5.监控管理员调看录像。

总之,应明确责任,分工协作,真正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营造一个安全文明的住宿环境。

四、人文关怀,全心关爱

在寝室管理中,尤其生管人员要充满爱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学校要求生活指导老师要能深入学生,“知己知彼”,工作起来才能事半功倍。有的生活指导老师能亲自为生病学生“刮痧”;冬天雪天楼道口积雪生活指导主动及时清扫;有的生活指导老师对犯错误的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另外,学校强化食堂监管,确保饮食卫生安全,并严格控制开水、澡票和饭菜价格,让所有住宿生都能吃到既营养健康,价格又相对低廉的饭菜。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校建设了400米标准塑胶运动场,各班配备一定数量的体育器材;图书阅览室开放、新华书店进校园,为学生提供了课外阅读的去处;学校装修了一幢艺术楼,为美术、音乐、播音爱好者提供了训练的乐园;学校每天下午放学利用20分钟进行毛笔字书法练习,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文化修养;此外,还经常举办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讲座报告等。有了这些场所和活动,留住了学生的“心”,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趋严重,学校专门开通了学生心理辅导室,通过联络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与他们随时保持心灵沟通。周末放假,各班登记《周末去向统计表》,对不回家的同学,年级组要告知生活指导老师,做好查房和服务工作;对回家的同学,要求到家后通过电话或短信告知班主任,一是学生安全到家班主任放心,二是体现班主任对学生的关心,真正做到管理到位、爱心关怀。

五、现实的困难与困惑

1.住宿学生人数多,生管人员少。

2.住宿学生自身差异大,导致管理难度大。

3.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与外地学生数量大。

篇6

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围绕教学、科研和师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而展开,随着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后勤管理工作在很多方面已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新要求。在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后勤管理的社会化现象过于严重、管理理念陈旧、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阻碍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文主要探讨高校后勤管理的现状及改进策略。

关键词:

高等学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

一、高校后勤管理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在后勤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既没有完成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目标,也没有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后勤资源没有得到合理优化的配置,存在成本虚高、服务质量低下的问题。

1.后勤管理的社会化现象严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后勤也开始了社会化进程,高等学校已由原来单一的、封闭的教学环境转变为全方位、开放型、多功能的“小型社会”。一些社会上的服务机构或者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开始进驻校园,学校内的各种商业网点也不断增加,营利性的经营活动也变得越来越多。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不断推进,学校里的许多餐厅、超市等营业场所全部被外包经营,有许多承包经营者为了营利,无视高校这一特殊的营业环境,无视学校的治安管理秩序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这一现象导致高校的后勤管理过于注重社会化,忽略了其服务师生的基本功能。

2.后勤管理的理念陈旧

长期以来,有一部分后勤工作人员认为,高校的后勤工作只是管学生和老师的“吃喝拉行睡,生老病死退”。进而在工作中采取的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型服务模式,导致后勤部门的工作没有活力、缺乏创新。落后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的缺失,导致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活动的主动性不强、管理活动的规范性弱,影响后勤的服务质量。

3.后勤管理的体制有待完善

在我国,部分高校的后勤部门缺少制度和资金保障,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员配备不齐全,工作人员素质低下,导致在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校后勤管理的人员和设备都达不到时代要求。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和管理技术手段落后,不仅制约后勤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也影响后勤管理部门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质量。此外,在管理上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导致后勤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基本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服务工作缺乏主动性。

二、高校后勤管理的改进建议

1.社会化改革与服务宗旨相结合

社会化改革是高校后勤管理的政治性和政策性工作,它不仅关乎后勤职工的切身利益,也关乎学校内广大师生的日常生活。因此,在改革后勤管理社会化时,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维护学校秩序的关系。在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可以适当引进一些社会上的机构进驻校园,但仍要时刻坚守后勤集团为学校科研、教学和全体师生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要时刻谨记“搞好服务”的基础理念。这是高校后勤管理在进行社会化改革之后区别于其他社会服务行业的根本性标志,也是高校后勤服务业发展改革的根基。

2.创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机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高校办学理念也不断更新,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后勤管理工作中传统的、陈旧的理念和模式已不适应高校发展的要求。提升高校后勤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关键在于处理好后勤管理与服务两个功能之间的关系,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在新型的后勤管理工作中,管理并非后勤的唯一功能,管理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后勤管理也是一种服务。因此,学校后勤管理在工作过程中,要注重服务功能,不应只采取传统单一的、僵化的管理模式,而应该在奉献中管理、在服务中管理、在示范中管理、在创新中管理。

3.加强监管,促进后勤管理标准化

在高校后勤管理过程中,要规范化管理,建立起严密完整的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而制度和体系的完善需要外部监督,尤其是在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过程中离不开学校和广大师生的监督。在开放后勤管理市场后,会有许多社会上的企业入驻校园,需要更严格地监督后勤管理。同时,在引进社会团体过程中,也可以将社会监督体系引入后勤管理中。此外,还可以将高校的后勤管理纳入到政府的监管体系中,通过校园、社会、市场和政府等多方面监督,层层检验,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效率。

三、结语

高校的后勤管理部门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广大师生的校园生活和学校的日常秩序。后勤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整体的管理质量,也影响在校学生的生活质量,对高校的长远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不断完善和改进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提高后勤管理的服务意识,使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能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参考文献:

[1]沈晓春.中国高校后勤改革发展文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冯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难点和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2).

篇7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校管理;探索;实践

随着农村城市化的趋势逐步加快,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速度加快,使得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初中的入学人数受到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如何进行创新的学校管理,如何最大程度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如何创办一所有特色、有质量的学校,在此就农村初中学校管理,提高管理效率,谈谈个人体会,愿与同仁探讨。

1 转变管理理念,提升办学品位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基础教育将对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更新,课程改革管理体系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能否成功,新课程中新的教育理念能否变成现实,学校管理的理念起着关键的作用。

1.1 不断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要求变学科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的“主本”观。强调“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这样才能有利于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充分、持续地发展。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变化也都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以人为本”理念。这就要求学校在推进新课程改革时,必须要尊重学生、尊重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新课程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就是在学校管理上,变刚性的集中统一管理为宽松和谐的“师本”管理,更加注重利用教师的创新性去创设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新课程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就是要提倡从课改前的领导权力本位走向教师能动本位,使教师真正成学校管理的主人,突出教师工作的灵活性、创造性、全能性的特点,打破种种束缚教师的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枷锁,形成宽松和谐、高度凝聚和富于创造的管理机制和活动空间。

1.2 不断加强开放性的管理理念。随着教育资源观念的引入,大教育观念的形成,学校增强了与社会、家庭的互动和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学校已不再是封闭的管理,我们的视野也从学校扩展到社会。开放性的学校管理首先要求管理模式是灵活动态的,学校的管理要实行“弹性模式”,除了教师的全方位参与外,还必须有家长、社会的合力。要架设起学校、家长、社会沟通的桥梁,使学校的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化。开放性学校管理还要求教育思想是开放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保证综合实践课和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仅依赖学生、教师和学校,更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学校要引导师生向校外延伸,向社会延伸,优化社会资源;要充分借助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而不能够各自为战,自我封闭;要采取开放、整合、为我所用的原则,借助“他山之石”以达到“攻玉”的目的。

1.3 不断加强个性化的管理理念。由于学校课程的开发,将彻底打破“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多样化的课程、个性化的教育观将使学校的办学特色得以凸显,实施个性化管理,要求学校的管理从本地区、本校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出自己专业特色的学校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化提供广阔的空间。个性化管理还要求学校的评价模式要从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传统教育评价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尺,极大地压制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潜能。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个性化的管理还要求学校管理具有独创性,学校的发展不能简单地模仿别人,而应根据学校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开拓与创新,让个性鲜活起来,让学校管理的特点凸显出来。

2 着眼制度创新,推进自主内涵发展

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全面落实,要求学校的管理模式与时俱进。因此,创新管理模式,科学构建学校的管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校自主发展的平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更新管理模式,几年来,通过认真学习《中小学管理规范》等文件精神,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村学校校情的管理体系,使学校的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2.1 创新管理模式,增强内部活力。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学校的各种利益群体出现了多元化的目标和多元化的需求。我们只有通过制度的不断创新,把校内各种资源最充分地调动起来,在有利于加快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协调、兼顾,使每个群体的努力都能得到回报,使每个人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调动。基于这样的思考,学校制度的创新建设首先要从制定目标开始。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学校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为统筹兼顾各管理层次关系,要求各部门、各年级、各学科根据学校总体目标分别制定分层次管理目标和职责,切实落实目标的分级推进,以确保学校整体目标的稳定和提高。全面实行教师全员聘用制,淡化教师的身份意识,形成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和用人环境。学校在上级部门支持下,结合学校目标管理方案,出台岗位竞聘制度,大胆地实行以“班主任和任授课教师双向选择”为核心的岗位聘任制。此举一下子实现了教职工校内动态流动,进一步优化了教师结构,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挖掘了内部潜力,形成了竞争机制,增强了内部活力,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以逐年提高。

2.2 落实人本理念,增强民主意识。在所有的制度建设中都始终坚持师生“知行合一,完美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营造宽松、和睦、平等向上的人际环境。把学校工作和教职工的个人幸福、尊严以及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追求和体现人的终极价值,让广大教职工体验到劳动的价值,成功的喜悦和个性的尊严。例如学校坚持教职工例会制度,及时总结得失,表扬先进,弘扬正气。学校认真贯彻开展师德师风整顿活动。每学期坚持在教师中评选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坚持科室卫生评比活动等,达到了预期效果。所以说,制度建设创新是为了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为了全体师生。以生为本,以师为本,才是学校制度建设创新的真正内涵。

3 激发教师群体的活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对学校教师群体活力的激发,引导他们为学校的管理目标努力工作,是学校管理有效性的重点所在。学校管理者只有在充分了解管理客体及其特性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才能发挥其管理效益。

3.1 重视培养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观念。现代教师,必须具有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有全新的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因此,为了培养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使学校各项工作能扎实地、有创造性地开展,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邀请教育专家到校讲学,不断进行校本课程的培训,大力开展先进教育思想交流会等活动,制定各类教职工的岗位职责和行为准则,使得教师在对课程内容的确定,知识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教学理念:促进人的发展。

3.2 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学校把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重中之重,积极开展师德师能提升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青年教师成长工程,完善考核机制,注重人文关怀,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核心竞争力。

针对农村学校教师教科研意识淡薄的现象,学校通过设置考核制度,大力开展教改实验,实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师的理论水平、科研意识和教学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并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渗透各种教改思想,大胆实践,细心探索,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3.3 不断培养教师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当今世界,计算机、电子邮件等现代技术运用于中小学教学已成为普遍现象且得到迅速发展。“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形式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转变观念、强化科技知识、学会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以及其它先进的教育技术,是对现代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不断开展各种先进教学技术的竞赛活动,充分调动教师学习先进理念的兴趣,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运用到教学中去的能力。

4 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和谐氛围

校园既是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又是文化传播的诞生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育人的需求,还直接影响和改善、调节社会文化的大环境。因此,努力创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营造校园的和谐氛围。

4.1 美化自然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陶冶学生心灵,熏陶学生行为,启发学生美好想象的作用。让校园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能成为无声的语言,从而促进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文明而得体。

4.2 优化人际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保证。据权威调查表明:“领导+长者+朋友”型的领导角色和“师长+父母+朋友”型的教师角色及互助互爱、情同手足的同学角色是现代教育中的新型角色,颇受学生欢迎。让他们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从小懂得互相尊重、帮助、关心他人,形成崇高的道德情操。

篇8

关键词:高校 危机事件 危机管理 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15-01

我国做为人口大国,不仅表现在社会人员的增加,同时也表现在高校人数的增多。曾有调查显示,我国从2006年到2016年十年人,高校数量增加了2500多所,高校人数翻了十倍。高校人数的增加,以及相关改革的开展,给高校的危机产生带来极大可能性。但是,依照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在应对危机方面的能力还不足,相关制度的建立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也正是因为此,了解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现状,探究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管理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也应当成为院校、教师,以及全社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1 高校危C事件管理现状

1.1 制度保障缺失

2003年在我国发生的SARS群体性危机事件引起了国家的重视,随后在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这也是我国首部危机事件处理法律依据。但是目前高等学校在危机事件管理的制度建设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国内的大部分高校都未能按照要求建立危机事件处理体系。一旦高校发生危机事件,学校很难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危机的控制和处理,很可能导致危机事件的处理上发生很多问题。

1.2 危机事件的队伍建设不健全

目前高校往往没有针对危机事件防范建立规范的团队,由于队伍的建设缺陷导致在危机处理时会出现缺乏时效性。并且在处理危机事件时责任互相推卸,很难保证危机事件处理的效率与质量,给高校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有形损失,更是涉及到学校名誉权等无形的损害。危机事件中教师往往不具备专业的知识,难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辅助,涉及到安全等方面的法律问题也出现不足,危机事件的队伍建设不足给危机事件的解决带来困难。

1.3 危机意识教育缺乏

我国高校的学生对危机事件的认识相当薄弱,在一些调查中显示,仅有7.5%的学生对危机事件有一定的认识,大约有90的学生对危机事件仅仅是一般了解,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对校园危机事件一无所知。学生对校园危机事件的不了解主要原因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校的教育内容,一般学校都不会设置校园危机事件相关的课程,还有许多高校在应对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培养上仅仅有很少的课程,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4 信息沟通不畅

校园内信息沟通不畅是校园危机事件处理不及时的主要原因。首先,校内系统沟通体系不健全,从辅导员到学生个人的信息传播不顺畅,无法及时的进行沟通,导致危机事件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其次,校外系统沟通渠道不畅通,高校往往为了不影响学校的声誉对危机事件进行不正确的处理方式,使危机事件呈现出封闭性的特点。第三,发生危机事件后,学生、家长很难及时的了解发生的具体情况,没有办法正确处理危机事件。使学生难以从危机事件中获得相关经验。

2 加强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

2.1 以危机责任制度为核心,完善危机管理制度

首先,通过收集各种相关信息来预测学校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并制定相应的危机应对预案,使部分危机在潜伏状态就被消除掉。其次,危机爆发后,高校应立即启动危机应对预案,并由相关人员组成指挥中心,在确定危机性质、估量危机的发展趋势及其后果的基础上,协调校内各部门和相关社会职能机构解决应对危机所需的物资和设备。同时,院校还要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尽快向社会公众公布客观事实。通过收集各种相关信息来预测学校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并制定相应的危机应对预案,使部分危机在潜伏状态就被消除掉。

2.2 提高教职工、学生安全文化素养

首先,高校应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开设一些安全科学基础理论课程和一些危机管理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对学生和教职工的素养进行提升,以达到加强高校危机管理的作用。其次,院校要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通过专业培训的方式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升教师的危机管理能力,并通过教师教授的方式提升学生在危机事件管理中做好自我管理。第三,院校还要开展多种演习活动,让教师员工以及学生通过演习的方式提升自我面对危机事件时候的应对能力,促进师生合力共同面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

2.3 增强危机管理意识

危机管理意识的增强应当是自上而下的,也就是说做为院校的管理人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危机事件管理意识,通过对相关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事件的了解,提升对事件的整体把控能力。其次,管理人要将危机事件的管理意识通过合理、科学的方式传达给相关的教师,让教师能够在危机事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强化管理。第三,教师所具有的管理意识还需要进行传授和发展,也就是说需要将此种管理意识有效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提升其所具有的危机应对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度过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

2.4 高校危机管理法制化建设

首先,高校危机管理应该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符合自申情况的校规,其中要对危机事件的管理进行重点强调。其次,为了促进高校危机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要加强高校危机管理的总结工作。第三,随着我国的治国方针的确立,高校的法律地位也日渐突出,因此在学校的管理上应该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促使高校由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的转变。最后,相关部门也要帮助院校积极建立相关的危机事件管理的制度建设,以及推动院校危机事件解决的法制化进程,促进院校和平、平稳度过危机事件。

3 结语

高校在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方面要探究更好地策略和措施,促进高校在解决危机事件方面解决机制的提升。通过经验的总结,研究工作的开展更好地促进院校、教师、学生彼此之间的和谐相处,让院校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丰沃的土壤。

参考文献:

[1] 卢俊婉,吕键.预防与应对: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研究[J]. 人才资源开发,2014,08:94-95.

篇9

[论文关键词]高校后勤 后勤管理社会化 改革 

 

高校的后勤管理问题一直为大家所关注。国外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的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例如日本高校后勤管理就是由日本全国大学生活协同组合联合会来承担;法国是由国家公立的大学事务中心来运行,以服务为主要目的,国家给予相应的补贴。这些有益的经验也推动了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步伐。我国从1999年开始推进后勤管理社会化进程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推动我国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有必要进一步推动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 

一、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 

1.高校后勤的社会化管理减少了后勤工作的繁琐性。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后,将大大减少工作人员的繁琐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使工作人员也可以有时间投入到更高层次的学习当中,并努力完成自己的科研工作,从而有利于学校管理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后勤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2.高校提高其办学层次需要进一步加强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当前,有的高校年收益还不够偿还校园建设的贷款利息,进而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福利待遇与正常的科研经费,这会严重挫伤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如果能和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合作,由企业出资建设学校的基础设施(如宿舍、食堂等),先由企业自行经营管理,若干年后待企业收回成本并获得相应收益后产权再归学校所有。这种校企联合建校的模式对解决高校建设资金不足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3.高校校园环境社会化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随着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部分高校已完成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以后,校园内大部分营业场所都变成承包经营,更多社会服务设施涌入高校,校园内商业场所增多,经济活动增加。管理和经营的问题,是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经营如果忽视了管理是不能长久的,高校校园环境社会化要求必须加强对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改革。 

二、高校后勤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校后勤管理和实体之间的关系不明朗。我国的高校都是由国家出资创办的公益性的组织,食堂、宿舍、教学楼等都是学校所有。我国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实践仍处于摸索阶段。有的高校是将资产租赁给社会上的某些企业个人来为师生提供服务,有的是学校自己注册后勤服务公司或组建后勤集团等来实现后勤管理的社会化。但是很多高校的后勤服务公司或后勤集团并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存在着后勤管理处和实体(后勤服务公司或集团)共同管理的状况。高校后勤管理和实体双方都参与了管理,这会造成经营职能的交叉、经营职责的不明确。由于当前高校后勤管理还没有实现真正的企业市场化,因此不可能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管理。高校后勤管理和实体之间的关系不明确,监管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使监管难度加大,财务漏洞增多,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加大。 

2.后勤管理观念陈旧,管理不到位。部分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还存在着一些旧思想和旧观念。部分高校后勤管理市场依旧是自我封闭状态,与第二产业相比,无论是服务质量还是管理水平都缺乏竞争力,后勤实体存在被挤出高校后勤市场的可能。 

由于改革的不到位,部分高校依然是自主垄断经营,使优质资源无法应用到高校后勤管理当中,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阻碍。目前,只有少数高校的后勤管理改革有了显著成效,大多数高校还处在转变当中,各种体制和机制的不合理还没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后勤管理的不到位问题很普遍。 

3.后勤服务公司盈利能力差,与企业化经营还有很大差距。我国高校虽然组建了后勤服务公司,但是无论是在人事上还是在财务上与学校还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经营的过程中,权责不明,互相推诿,缺乏经营经验,员工结构不合理,服务水平差,这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经营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继续深化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对策 

在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结合西方高校及优质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实践,让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1.更新观念,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高校后勤管理的相关人员必须更新观念,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后勤管理人员必须以服务好师生为目标,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意识,加强监督,做好实体和学校之间的衔接工作。收集师生对后勤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例如食堂饭菜价格是否合理,宿舍管理是否有序,可采取什么措施加以改进等,督促后勤做好服务,使师生享受到价格合理的优质服务。只有这样,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才能落到实处。 

2.选择适应高等教育和高校后勤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存在很多种模式,一个是主体分离模式,就是学校将基础设施等交给后勤实体,由后勤实体来完成学校的服务项目以及经营管理。学校投资基础设施和大型设备,其余由后勤实体负责;二是学校与社会联合办后勤的模式;三是横向联合模式,就是由多个高校联合建立后勤服务实体来提供服务;四是经营实体模式,就是学校将后勤服务完全交由独立经济实体来进行的方式。各个不同的模式都各有优劣,不同的高校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我国高校管理层次较多的局面决定着高校后勤改革及运行模式的选择需要因地制宜。在把握保稳定、保供给、保公益性、保持高教事业及高校后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各地区、各高校进行统筹兼顾,依据国家政策,采取某种模式或是多种形式并存的管理模式。 

3.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提高经营水平。加强后勤保障队伍的专业、高效和公益化建设才能实现高校后勤可持续发展。后勤保障专业化就是指人才队伍的高素质和提供服务的高品质。我国的后勤人员大多由后勤管理人员和临时工组成,由于待遇和福利低下缺少专业的管理和经营人才;而国外的后勤人员很多都有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工资按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统一标准发放,所以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工作人员积极性,吸引高素质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提高经营水平。 

篇10

大家好!

我叫X,现担任牛场中学校长。今天满怀信心来竞聘实验中学校长职位。

在这里,我将客观阐明对县实验中学的认识,展示自己所具备的应聘能力,全面论述管理实验中学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并且,将心悦诚服地接受各位领导和评委的评判。

我今天的演讲有两个内容:一个是对X县实验中学的认识和看法;另一个是如何管理好实验中学。

首先我谈谈对实验中学的认识和看法:

X县实验中学是2004年8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由原X师范学校和X县第二中学合并组建的一所完全中学(目前第二中学已经分开)。实验中学的成立,充分体现了县委政府对X教育的重视与关怀,充分体现了教育局党委“管理创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提高办学质量”的办学思路,非常符合X县情。

为了参加这次竞聘,本人通过走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深入学校实地调查,结合本人平时对实验中学的了解,在此向在场的各位谈一下对实验中学的认识和看法。

我认为,两年来,在教育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实验中学开好了头,起好了步,造就了与众不同的优势,凸显出了示范性特色,这些优势和特色主要表现在:

第一、学校总体目标具有“实验中学”的特点。

学校创办时提出的总体目标是:教学条件标准化,教育思想现代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教师素质学者化,学生发展个性化,校园环境人文化。这个目标既符合X实际,又充分体现“实验”中学的特色。

第二、学校封闭式管理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又有利于创建平安校园。在创业初期,学校引进外资1600万,修建学生公寓、食堂、超市,为创建学校的封闭式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学校有一支爱岗敬业,思想纯洁,作风端正,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这也是实验中学今后更进一步发展的首要条件。

第四、学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这些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值得借鉴。管理制度方面,如学校率先实行年级组管理模式,率先推行教师月考核制度,率先实行学科带头人周末专题讲座制,实行领导联系班级制,建立了毕业班激励机制等等;激励机制方面,如:对成绩优异的特困生减免学费或发给一定的生活补助;对考取清华北大的学生给与10000元的奖金等等。一系列激励机制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活力不断增强。

第五、学校有畅通的办学渠道。与国家级示范高中四川简阳中学和宜宾三中联合办学,双方互派教师,交流学习。有条件的学生也可以到简阳中学和宜宾三中就读,学校帮助办理有关手续。这些,都利于教师对外信息的吸纳,有利于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就读渠道的畅通。

第六、学校拥有全县一流的教学设施和环境。有教学大楼2栋共49间,配备有多媒体室、远程教育室、语音室、音乐室、理化生实验室及标准运动场等,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基础;有优美的校园环境,为环境育人和创建绿色校园夯实了基础。

综上所述,我认为,实验中学是有优势、有特色、有品位、有活力、有前途的,这就是我要参加实验中学校长竞聘的最大理由。

当然,事物的发展总有两面性,尤其是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困难。实验中学在发展中,同样伴随着困难和问题。我在走访中了解到,对实验中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学校师生及社会各界共同的看法有三点。

第一、学生公寓收费标准偏高。

据了解,每生每期500元,学生反映较高。我曾经对乌峰等4个乡镇的9个学生进行调查,9个学生中,有特困生、有贫困生、有富裕生,他们一致认为收费较高,希望能降低一点。一些学生认为,如果收费不降,他们将离开学校,在校外租房寄读,这将给学校的封闭式管理带来困难。一些学生认为,如果读书成本过高,家庭负担会加重,这势必会使少数学生辍学。

第二、学生伙食受到垄断。

主要表现在,目前学生食堂由一个人经营,导致数量少、质量差、不卫生。在了解当中,一群学生以为我是新闻记者,围上来纷纷向我反映。有个学生说:“在汤中吃出蚯蚓来”,有个学生说:“4块钱的饭吃不饱”,有个学生说:“洋芋也当晕菜,里面只有几片肉”,有的学生说:“食堂的菜全是川味,我们吃不习惯”……这个问题,师生反响比较强烈。而且引起了学生和食堂方的冲突,教育教学秩序受到干扰,社会反响较大。

第三、学校为了谋求发展,欠下了一定的债务。

为了扩建、新修教学楼、装修老教学楼、修学生公寓等欠了债,目前,学校想一时化解债务还能力有限,也不现实。

各位,由于时间有限,我只是粗浅地谈谈我对实验中学的认识和看法。实验中学的优势和特色是其他学校没有的,而它的困难和问题则是很多完全中学都存在的。我现在作为一名完全中学的校长,我遇到过,解决过。面对实验中学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对干好实验中学,我底气很足!面对前进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我同样充满着接受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下面,我具体谈谈如何管理好实验中学:

作为一名实验中学的校长,应该有鲜明的思想、明确的思路、可行的措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作为一名校长,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而后才是行政的领导”。因此,我将本着“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的办学策略开展工作,确定我的理念、思路、措施。

我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科研、改革创新,突出特色,为学生一辈子负责,促使每个学生最优发展。

我的工作思路是:依法治校,以德立校,标准建校,民主理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

我的措施是:管理上“以人为本”;教育上“人人管理”;教学上“均衡可持续发展”;科研上“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建立校园网站,搭建教学研究平台”;后勤上实行“服务社会化”,安全上“综合治理”。

关于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教学工作、安全工作、环境建设、制度建设等常规工作,学校现在就做得很好,我只有巩固和传承,受时间限制,在这里就不展开论述。我要说的是,在认真做好各项常规工作的基础上,我只想有创新的开展以下工作:

第一、建立“三全”学生管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