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7: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心理健康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心理健康管理

篇1

关键词:学校管理 教师教育 心理健康 现状成因

在学校管理中要认真分析教师的心理状况,重视教师心理保健,谨防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虐待,是学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

期待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如果能将爱洒向学生,以信任、期待的目光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的潜力就会奇迹般的显现出来,而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够灵活地运用期待效应,使一批批幼苗茁壮成长。

然而,在学校教育中,却有一个“无形的杀手”,即心理虐待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校园内的心理虐待主要是指教师用直接的讽刺、辱骂、体罚等,或是间接的指桑骂槐、含沙射影等手段给学生心理造成严重伤害,轻则导致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重则造成学生自杀身亡。

显然,如果教师缺乏健康的心理,赏罚无度、喜怒无常、冷酷无情、过于严厉,则极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可以说,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心理的危害程度决不亚于教学不当的教师对学生学业的危害。

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了关注。而作为教育管理者应更加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因为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所以只有尽量堵住污染学生心理健康的源头,让每位教师都担当起学生的心理健康保健医生的重任,才能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才能真正把学生从“心理不健康”的环境中解放出来。

二、造成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成因

造成教师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较低的待遇与超负荷的工作

由于持续的入学高峰造成师资紧缺,超负荷的工作加重了中小学教师的负担,长期以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师的地位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难怪有人形象的将教师涨工资比作火车进站,叫得响,长得慢。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普遍偏低的工资福利待遇极易导致教师心理失去平衡。

2、过高期望与求全责备心理

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这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是很高的。人们通常认为,理想的教师是学识博大精深、灵魂一尘不染、行为堪称典范。这种期望使教师往往以‘清高’自居,很注重树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过分追求人格的完美,过分限制约束自己并关心各种细节,常有自我责备的倾向,这都成为躯体化、强迫症的直接诱因。此外,由于社会期望值偏高,而自我知识结构又难以相称,难免产生自卑、焦虑和恐怖等情绪。

3、愉快教学与压抑情绪

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和愉快的心情走进教室,才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但教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由于消极的情感一再受到压抑,日积月累,形成潜在的能量即“情感势能”,这种能量一旦超过了个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出现“零存整取”的后果,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

4、自我实现与壮志难酬

由于升学的压力、学生成绩的排序、职称的竞争等等打破了教师宁静的心态,迫使他们走出象牙塔,去追求自我实现,例如追求高层次的学历,提高科研能力等。如果一旦这些需求不能很好地满足,就会心有不甘。

教师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对人际交往层次要求较高,往往有“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感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往往会长叹知音难觅。

三、教师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管理者要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教师也要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要捧出一颗爱心从事教育事业,还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其方法如下: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了解自我,就是要有一个清醒的自我意识,能够正确的评价自我,辩证地看待自身的优缺点。但在现实中,教师往往求全责备,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在自我了解的基础上,还要悦纳自我,即愉快地接受现实的我,这样可以使自己保持信心,避免自卑、紧张或不安全感。一个经常怀疑自己、对自己的言行担心或内疚的人,在心理上就会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状态。

2、调节情绪,保持平衡

清贫、清苦、清高可以形象地概括教师形象;工作量之大,责任心之强可谓“清苦”;“穷得象教授,傻得像博士”可谓形象地刻画教师以清贫的形象;教师是蜡烛、更是蚕、是铺路的石子、是人梯…。诸多美誉又往往使教师以清高自居。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教师也是社会中一分子,面对变化莫测的世界感到困惑、不平衡,如果不及时地进行心理疏导,这种消极的情绪不仅会影响教师的自身健康,更会投射到学生身上,造成负面影响。教师应经常进行自我疏导,保持积极的心态,其方法大体有一下几种:

宣泄,即将消极的情感释放。教师不应该把消极的情感带入课堂,以免传染给学生。但如果走出课堂,则可以暂时去掉“教师”这个标签,随意地挥洒一下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是一种很好的心理保健方法。例如,可以“投入”地哭一场,让痛苦伴着眼泪溜走;与知朋好友促膝畅谈,诉尽心中的不快;到舞厅茶座消遣,让音乐轻轻地按摩受伤的心灵等。

移情;即通过发展多种兴趣爱好,使感情发生迁移,从而乐而忘忧。由于繁重的工作往往使教师感到心力交瘁,再遇上不顺心的事情,消极的情感就会一触即发。兴趣爱好是心理保健的维生素,通过它不仅可以解除疲劳,而且可以陶冶情操。

耐挫,即面对不可避免的挫折,应学会用坚强的意志去战胜痛苦。当消极的情绪挥之不去时,不妨采用自我暗示的方法来增强自制力。例如,林则徐的“制怒”,郑板桥的“难得糊涂”,都是极好的范例。此外,宽大的胸怀,可以减弱对痛苦的感受程度。虚怀若谷、淡泊名利,就会保持宁静而祥和的心态。如果过分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就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3、乐于交往,融洽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顺利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教师只有不断地与社会交往,保持自身与社会的平衡,将自己和谐地融于社会之中,才能保持健康的心理。反之,如果自我封闭,自认“阳春白雪,曲高和寡”,难免会有孤独与不被理解之苦。

4、投身工作,乐于奉献

篇2

关键词:心理档案;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263-02

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以下简称心理档案)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及教师从事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和活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等形式的文件材料。心理档案既是学校心理工作方针、政策的写照,是心理健康活动和心理问题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依据,也是了解心理教育内容、考查心理教育工作、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心理咨询质量,促进心理工作者交流的信息源[1-5]。目前,为了配合心理工作重心下移至二级学院的新形势,作为学校层面的心理档案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考验,如何与院系档案工作保持一致发展步伐,做好心理档案管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急需思索的问题。笔者通过档案学资料的学习,并结合自身工作,对当前高校心理档案建设与管理做出了如下分析。

一、高校心理档案的地位与作用

高校的心理档案记录了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保障高校心理工作的文件和资料,客观地反映了心理健康工作在高校的推进过程,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如何开展起着纲领性作用。如:教思政厅[2011]1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5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文件的出台有效推进了高校心理健康基本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工作进度。

高校的心理档案记录了学校、院系、教研室的全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真实地反映了活动过程,如:学校心理活动的通知和方案;以院系为主体举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记录;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原始教案,负责人的签字和批示等。另外,档案中也记载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现场资料、活动效果、活动时间,地点等内容,为推广先进工作经验提供了数据资料[6]。心理档案也是高校心理工作改革、心理健康课程研究的重要依据,更是心理工作质量的评价依据。心理工作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心理档案正是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信息资源,成为交流研究成果的重要工具。心理档案既是前一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终点,又是后续工作的起点,它产生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又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因而对于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7-9]。

二、高校心理档案建设的基本原则

高校心理档案的管理与建设与其他学科的档案管理系统相同,是一件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在档案建设的过程中,应坚持下述原则[10]:

1.层次分明原则。在建立心理档案时,要有明确合理的层次,各层级之间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目标进行幅度和层次的划分,便于档案整体的协调和控制。

2.发展原则。各项工作发展,对档案管理工作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要求,如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改革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就需要从发展的原则出发,从手段、方法等方面去改进和完善心理档案的管理。

3.适应原则。由于各种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心理档案作为一种资源,也就必须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无论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都能够准确、及时、有效地提供信息,为其他工作服务。

三、高校心理档案的内容与分类

高校心理档案的内容十分丰富,从学校心理工作者角度来看,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1.学校出台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通知,是学校心理工作者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

2.各次活动的主题、方案、要求,活动内容简介,这些材料真实反映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代性。

3.院系开展主题活动的计划、总结、典型材料、心理主题班会记录等材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落实的重要途径。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系列资料,包括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学大纲及课程安排等文件材料。这些材料真实反映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水平,对以后的教学科研工作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5.师资培养计划、总结、典型材料、教师任课和完成咨询工作任务的调查报告、进修计划和参与心理督导的材料,也应作为心理档案的支撑材料,其反映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情况。

从为学生提供的优质心理服务方面看,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有:

1.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管理制度、咨询制度、值班情况,这些是对心理咨询进行规范管理不可或缺的材料,是做出有效心理咨询的保障。

2.新生入学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普查的原始分数、报表分析、约谈记录,这些材料反映着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同时,也能有效筛查出需要心理干预的问题学生。

3.学生心理咨询预约登记、包括学生的姓名、男女等人口学资料;家庭状况、城乡等社会学资料以及学生专业、成绩等学籍材料。这些材料是鉴定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助资料,有助于全方位了解学生。

4.学生心理咨询过程记录,包括学生的身心状态评估、学生主诉心理问题时所用的语言、咨询师的处理措施,这些材料反映着高校心理咨询个案的真实情况。

5.心理咨询教师咨询后的反思与心得记录情况,包括对个案咨询的分析和总结,咨询效果的评估和跟踪记录,这些材料是对个案咨询效果维持和保障的必要措施。

总之,心理档案是在心理咨询管理、积极心理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管理教育”、“优质服务”两个方面材料的有机结合,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内容或某个部门的材料,应从上述“管理教育”、“优质服务”两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各方面工作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

四、高校心理档案建设与管理的宗旨

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一方面要遵循心理档案的形成规律,另一方面,实施心理档案建设与管理最终的目标仍然是服务于学生工作。因此,高校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必须紧遵循服务宗旨,具体体现在五方面。

首先,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心理档案中获得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及教育对象的基本情况信息,如学生心理普查的基本数据、学生资料登记卡等,这些资料本身就是教师了解咨询效果、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重要信息来源。心理档案服务于咨询和教育活动,就是要把这些与教育相关的信息及时地传送给教师,及时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之中。

其次,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决策。科学的决策是“收集信息、制订方案、决策、反馈、再决策”多次重复的过程,心理档案的作用也体现在决策的全过程中。决策之初,心理档案必须能够为领导及智囊机构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决策形成后,决策本身就是心理档案的重要内容。决策实施后,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效果,应及时地反馈至领导与智囊机构,以便进行再决策。因而说,心理档案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决策的“神经系统”[10,11]。

第三,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是学校形成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秩序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服务信息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理档案正是记录这些活动和服务信息的载体。完善的心理档案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第四,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一方面是对过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成败得失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则是开创性地提出新的思路。而新思路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充分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心理档案的功能就是为研究者提供这种历史的经验。

最后,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就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心理咨询服务的质量评价过程。在上级行政部门组织的评估中,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本身是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重要指标。在内部评估中,也需要实事求是地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的原始记录入手,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心理档案在上述各方面工作中尽管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但均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评价学校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优劣的标准也只有一个,即是否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保证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晓培.心理档案研究综述――基于CNKI的统计分析[J].档案管理,2014,(02):73-74.

[2]李燕.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具体问题的初步探讨[J].四川档案,2010,(02):48-49.

[3]吕方丽.浅谈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J].黑龙江档案,2013,(05):63.

[4]李一男.高校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工作研究[J].兰台世界,2013,(12):96-97.

[5]孟玲.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工作的提升[J].兰台世界,2013(05):66-67.

[6]房文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研究[J].兰台世界,2014,(05):45-46.

[7]解学香.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中引入零缺陷的理念[J].兰台世界,2013,(12):81-82.

[8]王梓林.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探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3,(11):72-73.

[9]张立新,刘燕.浅析如何构建大学生心理档案[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175-177.

篇3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教育;ABC理论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建设的栋梁,现代的中小学生不仅要具有广博学识和健康的体魄,更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笔者简要分析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探索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素质教育在全国已经广泛实施,已不是学校接受不接受的问题,而是一种全国上下统一的行为。一般来讲,素质包括人格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四种。在中小学生中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如果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以为另外三种素质提供一个很好的载体,很大程度上还可以促进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对于他们的教育我们一刻也不能放松,所以要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他们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为我们民族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ABC理论模式

对于ABC理论来讲,A是诱发性事件;B就是在遇到A后产生的一些信念、想法;C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被影响个体的行为结果。我们也可以这么认为,A是引发事件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个理论模式,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注意对A的了解,对C的控制,由于中小学生心理还不是太成熟,相对来讲是比较脆弱的,这就要求我们让他们远离A的困扰,以及避免C的出现。把这个理论应用于心理学的教育中,要对A、B、C三者进行合理掌控,然后实行各个击破的方法。

2.合理情绪疗法

从合理情绪疗法的角度看,人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综合体。所以,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不合理的信念。出现这些非理性的信念,对于正常人来讲经过调整是能很快消除的,但是对于一些性格上有缺陷或者有情绪障碍的人,他们很难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整,这些不理性的信念在他们身上就会明显和强烈地表达出来,要是这些人在情绪困扰中无法自拔,就需要对其进行合理情绪疗法治疗,以改变这些不合理的心态。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合理情绪疗法,教师应加强心理训练。对于一些不合理信念要学会改变,并建立合理的信念。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不良情绪,教师要给予正确的眼光去看待,对他们进行解释和评价,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些事件的存在和发生是有具体的社会环境以及家庭环境。对学生而言,教师要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把学生向乐观自信上引导,让他们在看待学习和生活的时候要具有坦荡的胸怀和广阔的视野。对于那些发生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件,引导学生要以客观的心态对其进行分析和认识。

如今的中小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小公主”或“小皇帝”,在成长的时候受到的关爱和关注比较多,这就造成了他们自我意识比较强,但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没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对于和他人、集体的关系处理不好或者根本不会处理。看待问题的时候对事物的认识不足,没有较强的分析能力,事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学习和生活中因为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就会导致他们出现心理波动,容易情绪郁闷、沮丧、低下。在中小学心理教育中,引进合理情绪疗法非常有利,在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不能进行笼统治疗,每一个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出现的情况虽然有规律可循,但还需要就个体进行深入分析。这不仅可以解决问题,可以培养中小学生坚韧的性格和良好的品质,养成不畏困难的人生态度,在今后的生活中让他们愈挫愈勇,接受人生的

挑战。

对于学生来说,中小学是他们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很多学生在生活中看不到父母的身影,时间一长,他们的心理很容易出现问题,有的时候对于事情的看法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对于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以免做出影响更大的事件。所以,对于中小学来说,加强心理健康的研究以及建立合理的教育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1):14-20.

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析

在当前形势下,社会与市场赋予了高素质人才全新的释义,除了与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息息相关以外,还与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状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也从侧面推进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度,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点内容。

一、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是自从2001年国家教育部提出加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相关教育内容才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诸多高校也开始尝试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科研实践,深入探究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办法。尽管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许多高校都顺势创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然而却未能对相关人员进行合理而具体的分配,配置的教育资源也不够完善,致使整个部门的管理运行尚不健全[1],不利有效开展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二是一些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过于随意,有的还将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为“两课”教育内容的辅助部分,在创设课程时,往往也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面前[1]。三是很多高校都缺少学生心理健康的危机预警机制,主要表现在高校并未针对在校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评估,以及归档整理。只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客观的认识和记录,才能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1]。

二、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发展策略

(一)强化重视,创新教学形式首先,高校应该从学生管理理念上予以重视,上至高校领导,下至一线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和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并主动参与,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程一视同仁,齐抓共管。其次,高校还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认识到提升和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获得社会、家庭等各方的密切沟通与配合,以此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最后,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领导者与相关工作人员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延伸至校园建设中,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和谐健康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高校领导、教师的关怀与同学的友善互助中逐步改善心态并甩掉负面的消极情绪。另外,高校还应加强教育形式的创新。例如,高校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悉心教导,还可以有效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的平台,真正让学生可以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活动,以此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通过聊天式疏导,解决学生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回归积极乐观的良好状态。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原创或转载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以趣味性和真实性的文章吸引学生,从另一方面给予学生心理引导。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平台赞颂好人好事的文章,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和作用,激励学生向模范看齐,为学生的心理转变创设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创立心理健康的互助团队,发挥团队力量去发现和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1],以平等的同学、朋友身份来缓解问题学生的紧张恐惧心理、有效将其压抑的情绪逐渐减弱,帮助这些学生从消极负面的状态中走出来。教师还能够借助高校互联网教育平台上的时政板块,进行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些正能量的思政教育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创新的教育形式与互联网平台、新媒体信息化技术等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依托互联网的积极力量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譬如,可以创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竞赛、心理健康主题演讲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1],在高校内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校园文化气氛,推进相关校园文化的建立。让学生能够置身于这一氛围中,从而有效发挥出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

(二)全面开展教育,重点关注心理健康全方位的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育教学的内容全面,以及教育对象的全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除了教材书本以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应当积极寻找更多涉及心理健康内容的教学资源,包括社会新闻、热点等都可以成为心理教育的潜在外延。对于教育对象而言,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应该仅仅将目光锁定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还应更为客观理性地看待学生的行为,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其日常表现与情绪波动等,在第一时间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贴心的咨询服务,并且对待特别敏感的学生,还应尤为关注自己的言辞行为,保证不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二次伤害。在高校全面教育的理念背景下,高校教师还应明确对象目标的实际情况,格外重视那些存在特殊状况的学生,以及贫困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由于这些学生往往比其他学生承受着更多的考验,故而也更加容易滋生出负面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因此,教师既应该做到全面教育,还应该做到重点关注,给予特殊学生更悉心的关照,加强心理疏导工作,消除学生的心灵阴影,仔细教导其做人的道理,真正改善其心理现状[2]。

(三)以课程为中心,以点带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了缩小学生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用价值,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代表事例为学生传递信息,让学生切实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从性格完善、情绪稳定,以及思想心理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使学生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与积极阳光的心态自信的生活学习。教师在选择具体的案例时应该注意围绕课程的主题,不可脱离主题,盲目灌输。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以课堂为基础,逐步实现以点带面的教育延展,扩展教育的覆盖层面,为更多学生提供心理帮助。譬如,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围绕某一心理健康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并为了扩大影响力,还可以举办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各项正能量活动,给予学生更多欢乐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信心。另外,教师还应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与完善不能一蹴而就,它必须在校园教育和活动等诸多方面进行有效渗透与发展,在长期的积累中取得一定的效果,并促进其势态可以向着更加喜人的方向发展[1]。教师可以开展下述活动,首先最为重要的当属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这一实施路径是最简单直接的有效方式,能够最快捷地形成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3]。其次,教师可以多方搜集其他学科教材中所涉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并在授课过程中适机为学生提供点拨,让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不断渗透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从而以更加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影响学生,并让学生在良好的心理健康文化氛围中充分激发出积极心理的暗示作用,并且在这一氛围中快速调整学生心理状态,促进其健康成长。

(四)加强管理,打造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高校应该健全其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保证在其组织体系内能够有充足的高素质教育人才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1]。为了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顺利进行,高校应该完善相关机制与体系的建设,并且与社会、家庭加强三方合作,在共同努力下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1]。在这一工作过程中,高校作为最主要的环节,应该在高校领导的带领与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形成一股具有凝聚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这一团队建设中的重点环节,并充分发挥出高校辅导员、思政教师等辅助力量的协作作用,逐渐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团队壮大,直至让全校的教师都能积极参与到这项教育活动实践中。如此不仅能够有助于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能推进校园心理健康的建设活动。此外,为了方便高校教师进行更加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还需要对相关教师进行知识技能的继续培训教育工作[1]。提高教师的心理干预与疏导的技能,使其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时具备一定的逻辑性、合理性与技巧性。当教师发现学生存在严重心理健康问题而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时,应该第一时间上报学校,寻求外部帮助。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需要依托社会和家庭等诸多力量来共同解决[4]。

篇5

小学教育阶段,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还不成熟,需要教师的教育和疏导,许多家长把对孩子的期望值转移到教师身上,因此对教师的要求就相对更高,而目前新课改的施行也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教师们成年累月地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既要教书,也要关心爱护学生,久而久之思想和心理上就会产生一些障碍,或者说是心理结点。这个问题不及时解决,就会对教学产生不良的影响,也会影响到老师对小学生们耐心细致地关怀,这无疑对整个学校建设是不利的。因此,对老师的心理疏导和关怀就显得十分重要。

从我们学校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年轻老师多。近年来,学校招聘了一些老师,从年龄来看,大多比较年轻,特点是有活力、上进心强,但是也存在知识面不够丰富、教学经验不足的。

二是女老师多。我校130多名教师缺憾中只有十几名男教师,其余都是女教师。女教师的特点是细心、责任心强,但是她们这个年龄段,既要抚养自己孩子,又要赡养老人,还要维系家庭,因此普遍存在家庭负担重、劳动强度大的情况。再加上女同志特有的生理因素,容易造成心理上的负担,心理健康问题比起男教师来讲要重得多。

从教师心理问题表现上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一是劳动强度与自身调试的冲突。小学教师,除了上课、备课、批改作业、手把手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家访和从事教学研究外,还要应对各种检查、考核、验收,劳动强度大,收入却相对低,造成了老师心理上的不平衡。

二是社会责任与自身能力的冲突。小学生一入学校,家长就把对孩子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家长的素养和水平不一,却要求老师要有更高的水平。他们往往把教育子女的成败完全归咎于教师的责任,孩子学习好了,自然觉得老师教育有方,孩子学习不好了,就难免怪老师能力不行,有的甚至责骂老师,无形中给老师增加了心理负担。

三是教育改革发展与个人思维滞后的冲突。近些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一系列大的改革,信息时代知识的不断更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们要跟上时代需要,就要加倍地付出努力,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大,这样往往会产生焦虑感。

四是身体健康方面。像由于长期站立、批改作业等,总是保持一个姿势,会带来身体不适,包括心血管、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等其他躯体表现。常年的疼痛会带来精神上的压抑,主要表现为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以及与抑郁有关的认知。

总之,在这些心理冲突的制约下,教师们难免有不适应和心理焦虑的状态存在。如果教师的素质好,可以克制个人的不良心理情绪;如果教师的素质差一些,这些心理结点难免会发作,于是就会迁怒于学生,造成不耐烦、呵斥的行为,有的甚至一股火上来就打骂学生。这种情况的发生,不利于小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也伤害了他们幼小的心灵,对建设和谐校园是十分有害的。

对待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决不能小视或置之不理,要确定一种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主要从以下几点予以引导:

第一,加强学习,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思想上坚强起来。

第二,合理宣泄、调适情感。教师不良情绪积攒过多,容易产生心理和身体的不良反应,对本人造成伤害。要创建渠道,供教师有个发泄的地方,诸如谈心、互相倾诉等。

第三,建立温馨的教学环境。在工作中遇到困扰、受到压力的教师如果回到家中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那么压力和不愉快便会减少很多。我们要在学校创建一种如家庭般的温馨环境,让教师把心中的(下转 61页)(上接 5页)不愉快释放在校园内,解决在教研室中。

篇6

心理健康学校工作计划1

 

  一、工作目标

 

  新学期,通过院心理健康协会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同学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向大学生普及心理知识的必要性,并实现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

 

  二、工作安排

 

  1.队伍建设

 

  (1)加强骨干素质,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和协会各项工作要求。

 

  (2)培养并加强成员的责任感,并在学期末顺利完成换届。

 

  (3)加强与院,校其他协会的联系,开展各项活动。

 

  (4)定期组织各成员之间交流、活动,增进感情,以便更好的在一起工作。

 

  2.宣传工作

 

  (1)现场宣传:开展现场宣传活动,丰富大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心理健康,提升心理品质等。

 

  (2)海报宣传:宣传海报围绕心理专题知识,心灵书摘,文学新词等内容定期出海报专栏。

 

  (3)网络宣传:维护心协网站,进一步做好心协微博,博客建设,发挥网络宣传的功效。

 

  (4)期刊宣传:文学社出版心理期刊。

 

  (5)心理委员宣传:在各活动的前期宣传过程中,让各班的心理委员在班级内部加大宣传力度,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3.开展活动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活动,详见策划书附一表

 

  4.常规工作(1)做好朋辈辅导室的宣传和建设工作,开展一系列的朋辈主题谈话活动。

 

  (2)完善值班制度,协会干部按值班表按时在朋辈辅导室值班、值日。

 

  (3) 完善办公室制度,对使用办公室及办公室物品的外借制度进行规定并实施。

 

  (4)加强心理委员管理,包括心理委员例会召开,心理委员月汇报表的收集。

 

  (5)抓好常规工作,把简单的事情做扎实。工作要及时汇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5、文学社工作

 

  (1)完成期刊工作。

 

  定期完成期刊出版工作,坚持每月一报文学新词(联系宣传部)

 

  (2)心协工作的支持与报道。

 

  在新学年中,大力配合心协工作,同其他部门共同构建更好的心协。心协的每一次活动编辑队和记者团都要追踪报道,加大宣传力度,将心协宣传出去,使其更有影响力。

心理健康学校工作计划2

 

  本学期我承担七年级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工作,为努力完成好本职工作,围绕学校本学期工作计划,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做好心理辅导的日常工作

 

  1、认真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根据学校的工作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安排好本学期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每一次课、上好每一节课。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学好知识是老师的职责。因此,在每节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保证学生在学习时保持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感受,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测试、问卷等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和和谐气氛,让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促进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

 

  2、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和学生信件回复工作。

 

  (1)加强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学生知道并了解心理咨询工作,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来访的'意识。

 

  (2)充分发挥心理工作室各功能室的作用,真正为师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咨询室、宣泄室的开放做到定时定人,并做好记录。

 

  (3)认真做好个别咨询的个案记录,对特殊的学生要进行随访。

 

  3、利用板报、广播等平台宣传一些心理常识,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氛围。

 

  4、进行相关心理测量,完善学生心理档案。

 

  (二)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1)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料,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方法、形式等,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学习,科学制定心理健康咨询方案,关注学生心理问题,针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采取可行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勇于进取的良好心理品质。

 

  (三)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把个别学生的心理信息及时反馈给班主任,与班主任一起辅导学生,让班主任在班会课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四)努力做好各种迎检工作,完成好医保等各种辅工作,促进我校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心理健康学校工作计划3

 

  (一)做好心理辅导的日常工作

 

  1、认真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根据学校的工作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安排好本学期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每一次课、上好每一节课。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学好知识是老师的职责。因此,在每节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保证学生在学习时保持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感受,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测试、问卷等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和和谐气氛,让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促进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

 

  2、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和学生信件回复工作。

 

  (1)加强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学生知道并了解心理咨询工作,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来访的意识。

 

  (2)充分发挥心理工作室各功能室的作用,真正为师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咨询室、宣泄室的开放做到定时定人,并做好记录。

 

  (3)认真做好个别咨询的个案记录,对特殊的学生要进行随访。

 

  3、利用板报、广播等平台宣传一些心理常识,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氛围。

 

  4、进行相关心理测量,完善学生心理档案。

 

  (二)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1)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料,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方法、形式等,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学习,科学制定心理健康咨询方案,关注学生心理问题,针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采取可行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勇于进取的良好心理品质。

 

  (三)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把个别学生的心理信息及时反馈给班主任,与班主任一起辅导学生,让班主任在班会课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立体;教育管理

1. 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近年来,由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暴力、自杀事件或休学、退学现象屡见不鲜,引起了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深思。美国当代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谈到心理健康时指出“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了解他们自己的实际情况,意识到他们的优点和弱点、善和恶,而且容忍并认可它们。”大学生作为承载着社会、家庭、学校高期望值的一个特殊群体,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但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及心理调节能力,逐渐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易发群体。部分学生面对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常常不知所措,表现出自卑、压抑、茫然与失落,常被无名的烦恼所困扰因无端的恐惧坐立不安,有的甚至导致心理崩溃、精神分裂和人格错位等。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当今高校面临的亟待解决的课题。

2. 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2.1 严峻的就业形势。从我校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的结果看,竞争太激烈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已经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原因。例如在“上大学后,你觉得最大的挫折是什么?”一问中,在五个备选项中,31.4% 的学生选择了就业竞争太激烈,以及在“所带给你心理压力”的五项排序中,把就业竞争太激烈的压力排在第一位的占45% ,排在第二位的占47% 。由此可见,就业竞争已成为当前大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

2.2 紧张的人际关系。现在大部分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从小娇生惯养,比较任性,较少的去考虑别人的感受。上大学后,远离家乡和亲人,面对陌生的群体,缺乏人际沟通能力,一时难以适应“群居”生活。加之来自不同地域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和生活习惯,生活在同一集体中相互间因此产生摩擦和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处理不好,周围的人际关系就会搞得比较紧张,日积月累不但造成情绪低落、焦虑影响学习,还可能造成较大的冲突,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心理学的大量研究和人们的生活实践已经证明: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的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人的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前提。尽管当前的大学生都能意识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但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大学生却不多。

2.3 相对较低的自身条件。有的学生感到“己”不如人,如 “自己脑袋笨”、学得没有别人快、好、个子没有别人高、皮肤没有别人白、相貌没有别人好、穿的衣服没有别人好等而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即便是同一个学校的大学生个体之间内在的、外在的差异总是存在的,部分同学不能很好的看待这种差异,逐渐产生了自卑心理。有这种自卑心理的同学特别敏感,抗压能力也较差,同样的一句话或一件事,如果是心理健康的同学面对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放在有自卑心理的同学身上就可能产生很严重的后果,所以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也非常重要。

2.4 较大的生活压力。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缴费上学,自主择业政策已经全面推行。这对大批来自农村和城市低收人家庭的大学生来说,每年上万元的学习费用无疑是沉重的压力。加上不断增加的日常生活费用,一些家庭甚至负债累累。根据我校的心理调查结果,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同时引发一些新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

2.5 网络的不良影响。“90后”大学生是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长大的,他们对各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好奇心理。网络时代的来临,给他们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不好的一面。在现实生活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上寻求一种虚拟的成功,沉迷于网络,造成不良心理。同时因沉溺在聊天、游戏之中,缺少了与同学、外界的必要的沟通,想要建立和谐和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可能性就随之减少,不少学生慢慢具有了“社交恐惧症”的倾向。

2.6 同学的不尊重、甚至嘲笑的态度。目前在校大学生80%以上的孩子属于独生子女,有些家长将独生子女作为家庭的轴心,一切活动均围绕着孩子转,这样的成长环境颠倒了正常的家庭主次关系,使部分独生子女在家中目无尊长,一切以自己为中心,步入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有自私娇蛮的个性倾向;这些个性倾向使得他们在对同学的态度缺乏热情,缺乏宽容、大度、对他人的爱心及关心,有些学生对家庭困难的、性格或外形上有某些缺陷的同学采取冷嘲热讽的态度,有的学生毫无感觉地、无端地随口说出一些极端伤人或侮辱人的话;使得这部分同学产生自卑心理或原有的自卑心理加重,甚至对同学、社会产生仇视心理。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以上几点是大学生产生自卑、浮躁、压抑、逆反等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心理负荷比较重,往往会表现出敏感多疑、精神经常高度紧张、喜欢放大自己的弱点和缺点,总是觉得同学在背后议论自己,说自己的坏话;看到同学在一起笑时,马上会联想到别人是在嘲笑自己,让自己非常不安,时间一长,就会脱离集体,也为同学间的安定团结留下隐患,所以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管理刻不容缓。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立体教育管理思路 人的心理转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个人个性及文化、地域、参考群体等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只有进行立体的教育管理,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管理才能扫除心理健康教育的死角,取得好的效果。

篇8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2

一、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一)认识上高度重视,但受到师资问题的困扰

高校的领导和教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均有充分的认识,有些高校已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但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效果来看均不理想。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则是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师资问题的困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无法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这在理工科的高校较为普遍,有的高校数千名学生,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则廖廖无几,师资因素成为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首因。

(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来代替

从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些高校以思想政治工作来替代心理健康教育或者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补充,因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就让政治课教师或辅导员随便搞些所谓心理健康讲座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还有的高校干脆以思想政治工作来代替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引导。应当说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联系,但其内容和方法却不能互相替代。心理疾病不能叫做思想问题;心理咨询不等于个别谈心;心理治疗也不同于做思想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政治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环境。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关键在于疏导,使个体产生对这些心理问题的认识,并帮助个体纠正或摆脱这些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因此必须形成患者与治疗者的坦诚对话,使患者直抒胸臆,宣泄心中的积郁,从而达到缓解或治疗的目的。所以,不能以思想政治工作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

(三)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很不完善

尽管我国目前已经出版了多种版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等教材和书籍,但是从高校的指导思想上来说,依然坚持的是传统的专业思想,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来说依然是一种“额外”或“附加”的东西,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就是讲座、咨询和选修课,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真正地纳入到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去,并使之成为一种有机的组成部分。在课程建设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很不完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还很不全面,学生对此往往是一知半解,但不能解决学生的根本问题。

二、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以教育的手段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心理健康的观念

中国的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熏陶习惯了填鸭式的教育手段,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设为课程,与传统的政治,英语等一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接受“正确”的思维方式,避免走入牛角尖,死胡同。全面的健康不仅仅包括智力和身体,心理健康更是重要的方面,所以,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二)提升了高校教学的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生有个良好的心态来接受,而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它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它使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又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当的奋斗目标,促进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对思想政治课的人之提升一个档次,将理论内化为个人素质,这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对待处理问题

为了应对我国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没有自己一点独立自主的空间,所有生活上的问题都被父母老师大包大揽,忽略了对自己独立能力的培养,当面对自己独处的时候们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应,不善于处理情感与理智的问题,以致不能坚持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控制,而成为情感的奴隶,长期受心理问题的困扰。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求高校的教师掌握心理学以及心理调节方法,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为其服务,将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大学生,让他们拥有自我独立处世的能力。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健康顺利的脱离传统束缚,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列人校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通过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重视对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堵训,建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资格认定体系.逐步做到持证上岗。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教师的培养。鼓励他们攻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同时,还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待遇,稳定队伍。在计算工作量、奖酬金分配、职称评聘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应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队伍管理序列,评聘相应的教师职务。

(二)在学生工作中辅导员要做有心人

留心学生的心理状况,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自我调节,教育大学生调控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我保健,是摆脱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社会消极现象、挫折情境、环境压力等.从正面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指导,使学生保持自信、乐观、坦诚、豁达、坚韧不拔的心理品格。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乐观情绪和良好的个性。同时。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正确评价客观事物,主动有效地适应学校生活与社会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结合

心理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应当把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去,使其互相促进、互相影响。高校学生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自我激励的心理机能,并形成促进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动力。良好的兴趣爱好的培养,正常需要的合理调节,健康动机的激励和强化,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力。心理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正确思想观念的接受和形成.而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又能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品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林效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师大学报,2001,(3):176-176.

篇9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社会竞争的激烈,当代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教育部下达文件,要求高等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何用科学和有效的方法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学生的政治思想服务的。因此,在新形势下图书馆应发挥特有的优势,拓宽自身的职能,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困难,给学生的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不少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在学习竞争、择业竞争、经济条件限制、人际关系难处、家长期望值过高以及因社会变革加快而带来的多方面信息冲击下,造成了大学生心理负荷过重,致使相当部分的在校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其中只有极少数学生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帮助。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首要的原因,不良的家教、个体因素及学校的环境和不当的教育方法等也都是重要的原因。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滞后,多数高校设立的心理咨询机构没有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心理咨询人员严重不足,专业素质不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在心理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作为高校图书馆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积极配合学校工作,根据学生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探索高校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积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能健康地成长为祖国的有用之才。

二、高校图书馆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

(一)营造良好浓厚的文化氛围,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

图书馆优美的环境,浓厚的文化背景,都营造出汲取知识陶冶情操的氛围和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放松学生的心情,缓解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能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去面对各种挑战。

(二)馆藏文献资源的优势

图书馆拥有大量的印刷体信息资源,近年来又补充不少多媒体信息资源。这为学生的成长准备了丰富的营养,他们徜徉在图书馆的知识海洋中,不仅使他们的智育得到发展,也会使他们的德育成长包括心理素养和道德水平得到应有的提高。

(三)图书馆是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独特场所

图书馆是接触学生最多的部门,学生在图书馆通过查询书刊文献,与网络交流对话,在不触及个人隐私,不必进行心理咨询情况下,主动地寻求解决的办法,从而在平和的状态下释放压力。这种方式是易于学生接受的自我教育方式,可极大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四)工作人员的优势

图书馆员不仅担负图书资料的管理工作,而且也担负着学生利用资料获取知识的指导工作。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为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助一臂之力。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措施

(一)利用丰富的纸质资源,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图书馆应有意识、有计划地收集、整理、提供大量有关心理咨询方面的书刊、专题文章等供学生们阅读。通过与书上各位“心理医生”,“心理问题专家”进行“面对面”的心理交流,大学生的感情和情绪会得到有效的释放和抚慰,空虚者得到了充实,孤独者得到了活跃,寡闻者丰富了信息,偏激者得到了协调,郁积者得到了宣泄和化解,从而维护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种间接渗透方式更加轻松、自然、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馆藏电子信息资源是对纸质资源的有效补充。电子信息资源以其易获取性、信息的时效性、形式的多样性、知识的类聚性、易于管理性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信息资源在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结构中所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及特点,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方面电子信息资源的征订工作,加强电子信息资源使用的培训,加强电子阅览室的管理,讲授信息检索、网上信息查询、馆内数据库信息数据检索等知识,充分发挥电子信息资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提高大学生的健康信息摄取能力。

(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网络的不断发展,也为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主页,图书馆可以最新心理研究动态,针对高校各年级出现的普遍心理问题,在网页上给出具体的疏导、解决的办法,并时时刷新,供学生随时点击。开通心理健康热线,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没有约束的环境下,学生能更好地完全地敞开心扉,更能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当然,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净化网络通道,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以便更好地发挥网络的教育作用。

(四)图书馆员应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服务育人”意识

在为广大师生服务的同时,馆员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技能。学生更喜欢教师兼朋友型的图书馆员,他们希望得到这样的馆员的帮助指导,愿意向这样的馆员倾诉学习和生活中的苦闷。所以,馆员应该把“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自觉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去,提倡主动地、人性化地为师生服务。馆员应以良好的形象,热情周到的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升华。

(五)强化馆员素质,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馆员是高校图书馆的灵魂,大学生在通过馆藏资源获取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图书馆馆员。馆员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知识及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的服务,就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课本,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对馆员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馆员自身需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能以积极向上的情绪感染学生。其次,馆员需要具备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活动,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去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大学生的心智得到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世纪的人才观的要求。高校图书馆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在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勇于开拓,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图书馆必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晓珊.大学生心理问题阅读治疗的探讨[J].图书馆建设,2004(6).

篇10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 教育课程 教学效果 评价 

随着高校心理事件的激增,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根据教育部于2001年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1],并以此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而是要落实到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上,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体验性、实践性、互动性很强的课程,这也造成了该课程的教法、学法及教学组织存在诸多争议。故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进行探索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及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生涯规划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同时,它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心理学、教育学和团体动力学的有关原理,把抽象的心理知识和生动活泼的操作实践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将课堂体验所得向生活情境迁移,进而提高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具有应用性特点。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实施活动化的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活动课程的互动性与开放性,强调以活动课程的形式组织实施课程内容。通过各种各样亲身参与的活动,学生能够获得丰富而真实的感悟、体验和反思,进而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情感与行动重新考察,并以更深刻的方式重建经验和重新解释,提升自我感和价值感,不断内化那些经过活动中的交互作用而培植的观点,最终达成人格和谐发展之目标[2]。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教学组织预设生成化的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学科领域,要服从学科课程的目标,具有学科课程的计划性、系统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依据教材内容进行备课,形成预设式的教学安排。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以传递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为宗旨,而是强调学生在活动情境中体验、分享,所以教学安排并不严格地按照预设的程序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利用学生互动分享的生成性资源组织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实现学生自我觉察、自我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增进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是一个预设生成式的教学安排,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大纲的框架下借助于现实活动而协作的过程。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师生关系平等协作化的特点 

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尊重的关系有助于课堂形成安全的气氛,促进学生产生新的体验和感受,实现不合理认知和行为的转化,进而提高心理素质。后现代课程理念也强调教师与学生是学习社区里平等的成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全部运作应贯穿一个基本原则:师生双方在民主平等上的协作。随着课程的进展,师生关系愈加融洽,双方的协作也不断地向纵深发展[2]。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法的探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育,它关注的是学科知识的内化和各种心理调控技能的完善。教师教学的重点不是引导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和抽象的理论,而是把学生引导到心理健康知识的真正应用上[3]。具体的教学方法可归纳为: 

1.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在课堂中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对案例的选择。因此在选取案例时力求选用的案例具有现实性、代表性、生动性。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最关注、最渴望解决的问题,综合成典型案例呈现给学生。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所要讲授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最后教师做出小结,并将有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浓缩进去,传授给学生。概括起来,此方法的操作程序是:案例导入——思考讨论——总结提高。 

2.团体心理辅导法 

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是一个借助于成

员之间的互动而获得自我发展的学习过程。它非常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自我评估、自我改善,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它可以通过团体成员的自我体验,成员间的相互分享,改变其行为模式,达到使团体成员成长和发展的目标。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方式,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民主参与性原则。教师作为团体的领导者和团体成员之间是平等、尊重的关系,应使团体保持一种安全、信任的基调。(2)活动性原则。教师应根据团体目标,选择设计团体活动,诱发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3)潜力开发原则。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启发,激励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相信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4)灵活性原则。教师课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理论、技术、团体程序等,取得辅导效果的最大化。 

3.心理测试法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讲授内容插入心理自测量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教师应注意心理测试的指导语和对测试结果的解释。例如,在讲自我意识这一章时,教师可采用自尊量表评定学生对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在施测前教师应给学生科学的指导语,说明测试的结果没有好坏对错之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作答。在对结果解释时,教师应向学生说明自尊在心理学上的界定,以免学生受日常生活观念的影响而误解了其科学含义,说明测试只是帮助自己进行自我认识和问题评估的工具,学生应结合自己平时的行为表现去思考,而不能根据结果随意给自己贴标签。

4.行为训练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以行为训练为核心使学生有效地实现从知到行的转换。行为训练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定的程序,学习并强化适应的行为、纠正并消除不适应行为的一种心理辅导方法。[4]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从易到难的原则。教师可将行为训练的总目标分解为多个简单的子目标行为,并且从较容易训练的子目标行为开始,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吸纳复杂的目标行为的学习。(2)示范性原则。为了避免学生在行为训练时获得负性经验,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行为示范,供学生模仿。(3)及时强化的原则。教师对学生表现出的适应性行为给予及时地肯定和认可,以增进行为在实际情景中呈现的可能性。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学法的探索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因此,教学本身要让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学生本位的课程,学生如何将课堂习得经验转化为日常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掌握本门课程正确的学法显得尤为重要。本门课程的具体学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 体验 

体验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学生只有在情感交流和思维碰撞中产生深刻情绪、情感体验,才能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故体验是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重要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营造安全、无条件接纳的心理环境,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达到教学心理相容。同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运用语言艺术,促进学生产生内心体验。 

2.团体讨论 

团体讨论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个技术,它是指团体成员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发表各自的意见,并听取他人的意见,及时修正自己原来的看法,互相进行合作、深入的探讨。团体讨论的目的不在于讨论之后的结论,而在于借助讨论过程促使成员充分地参与。它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认知自己的和他人立场的差异点和共同点,培养尊重他人的习惯,促进学生从多个角度理性的思考问题并做出有效选择,这对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是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必不可少的学法。教师在团体讨论中应注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于学生意见不予批评,使学生自始自终保持轻松自由的心态。 

3.课外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要以教材为基础。通过课堂专题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但任何教材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对于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进行弥补,这是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重要学法。教师可以根据课堂讲授内容,为学生提供心理学书籍杂志、心理电影、心理学网站。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更容易帮助学生体验、学习、接受课堂学习的知识和理论,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探索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最终目的,所以该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不仅仅是检查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更多的是关注学生

所学的知识能否促进其心理认知的发展、心理品质的提升和心理问题的矫治。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课程功能的落实。鉴于此,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及学习内容,我们建立了如下的评价目标:(1)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2)能力方面:掌握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压力管理、自信心培养等方面的技能,能够对自身状况和问题有所了解,有效应对各种突发性事件及负性情绪,维持自身良好的心理状态。(3)心理素质方面: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观点,并能将其与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紧密联系,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 

该课程的评价方式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平时的练习作业进行评定,着重分析学生各章节知识的内化程度。终结性评价指期末测试,通常以案例分析、影评或开放式问卷的形式进行,旨在鼓励学生超越教材,强化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认真的总结、反思,并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要求及具体目标的达成情况,寻找差距,分析原因,真正有效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名询.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全书[m].北京:银声音像出版社,2004. 

[2]程迪.后现代课程范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j].2005,1:37-39 

[3]杨秀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初探[j].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5,4: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