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基础护理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人基础护理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老年期后人体各部分器官及四肢功能逐渐退化,跌倒成为65岁以上老年人的首位致死和致伤因素,不仅造成患者和家属的痛苦, 还增加医疗机构和社会的负担,已成为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对现存的医疗保障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1-3]。本次研究通过对社区老年人群进行护理干预,开展防跌倒知识宣传,降低老年人群跌倒的发生率并取得良好进展。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钟祥市城区茶庵社区和新堤社区老年人群,选择纳入标准:年龄≥65岁,能独立行走或能借助辅助工具行走,意识清醒,语言理解与沟通能力无障碍,本地居住,可完成1年随访者。160例符合条件老人,按照居住地进行分组,新堤社区72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7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为69岁,采用常规方法;茶庵社区88例为实验组,其中男性39例,女性49例,平均年龄为72岁,采用社区护理干预方法。两组老人的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72例老人给予一般预防跌倒知识讲授及预防跌倒实践指导,建立个人档案,姓名、性别、年龄、有无疾病、何种症状、有无服用药物、对防跌倒知识的了解程度,定期电话随访。
1.2.2实验组88例老人在给予预防跌倒知识讲授及预防跌倒实践指导的基础上给予社区护理干预:①为每个参与者制定个人档案,姓名、性别、年龄、生活起居习惯、有无疾病、何种症状、有无服用药物、对防跌倒知识的了解程度、家庭经济状况;②开展集体防跌倒知识宣传讲座,发放《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及防跌倒相关宣传资料,观看防跌倒知识PPT及防跌倒健康教育视频,教学防跌倒健身操;③制定有针对性的居家防跌倒护理手册,手册内容包括:??K家属对无法自我照顾的老人,应协助其完成日常生活;??L家属应给老人穿防滑鞋及宽松舒适的衣裤;??M确保老人活动范围内地面平整,无积水、坑洼,嘱咐老人在家人拖地后不要来回走动,以防跌倒;??N卫生间地面应防滑,安装扶手及坐便器;??O老人居家环境应尽量无障碍,物品放置在易取放处;??P保持室内光线明亮,防止老人因看不清而跌倒;④每周进行电话随访一次,第1、2、4月上门访视。
1.3评价指标 调查初期,先对两组老人的生活能力进行ADL评分,同时采用自行设计的防跌倒知识调查问卷,对老年人群跌倒知识的知晓情况进行调查,总分为100分,得分≥80分为知晓,在第1、2、4月上门访视时再次对其进行生活能力ADL评分,及老年人群跌倒知识的知晓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干预前后两组老人的跌倒发生率进行比较。分为优秀、及格、不及格三种情况,以优秀和及格的人数计算知晓率。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9.0分析数据资料,软件计算结果为P
2结果
2.1两组老人的防跌倒知晓率对比 对照组与实验组的防跌倒知晓率分别为63.88%与92.45%,观察组的防跌倒知识知晓率比对照组患者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老人的跌倒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与实验组的跌倒发生率分别为15.27%与5.68%,对照组的跌倒发生率比观察组患者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社区护理干预预防老年人跌倒的重要性 跌倒是老年人伤害的首要因素[4]。由于老年人的机体生理功能和器官、组织、形态等方面发生退行性变化,导致老年人的生物效应力降低、对外界环境适应力出现相应的减退现象。然而,老年人跌倒的发生,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是一种意外,而是存在潜在的风险,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5]。积极的开展老年人跌倒的干预,将有助于降低老年跌倒的发生,减轻老年人跌倒的伤害[6]。
3.2社区护理干预的有效措施 开展跌倒的护理干预,以健康讲座的形式让老年人了解跌倒的危险因素、后果及预防措施,告知老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安全意识,定期检查身体、合理饮食、适当锻炼,掌握跌倒后的处理流程。而运动锻炼可有效降低老年人跌倒的发生,教学防跌倒健身操,可有效锻炼老人平衡能力、肌肉力量以及灵活性和耐力。老年人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会增加跌倒的风险,所以基础疾病的积极治疗尤为关键。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会增加跌倒的风险,如利尿剂、降压药、安眠药等等,所以药品的安全管理、规范药物的使用极为重要。做好老人的心理护理,对情绪不稳定的老人要及时给予心理干预,指导老人培养稳定的情绪。改善居家环境,增加防滑垫、扶手,老人穿防滑鞋,保持室内光线明亮等。
3.3社区护理干预预防跌倒的效果 瑞典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教育能够降低跌倒以及跌倒相关致残的发生。在本研究中,护理人员对实验组老人通过社区护理干预手段,开展老年人群防跌倒健康教育,并针对老年人的不同实际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老人及其家属了解跌倒的危害,并采取防跌倒的有效措施。根据每周进行电话随访1次与第1、2、4月上门访视,对照组与实验组的防跌倒知晓率分别为63.88%与92.45%,观察组的防跌倒知识知晓率比对照组患者更高;而对照组与实验组的跌倒发生率分别为15.27%与5.68%,实验组的跌倒发生率比对照组患者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篇2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护理,心理保健护理,生命质量,护理效果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老年人身心健康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保证老年人晚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使其晚年生活舒适、心情愉悦,这是临床及相关工作人员所研究的重点,对老年人心理与身体卫生保健予以进一步加强,不但可以有效预防疾病与生理改变所造成的影响,而且还能够帮助老年人更好的处理家庭与社会问题,使其心理健康水平与生存质量得到全面提高,最终实现健康长寿。本研究选取100名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老年人,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对对照组老年人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对观察组老年人实施心理保健护理,对两组老年人护理效果进行观察与对比,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00名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老年人,66名男性,34名女性,年龄为66-85岁,平均年龄为(71.6±4.1)岁,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时间,4-25年,平均时间为(12.0±2.4)年。将这些老年人平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老年人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性不明显,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对照组老年人进行常规性护理措施,在常规性护理基础上,对观察组老年人实施心理保健护理,具体护理步骤为:
1.2.1.疾病知识宣教
指导老年人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所发生的各种疾病,通过针对性与个体化方式,为老年人介绍疾病的相关基础性知识,以此不断增强老年人的保健能力与自我防护意识,确保老年人能够从容面对疾病,而且在接待老年人时,一定要保持积极热情的态度,使老年人能够树立正确、积极的生死观,尽可能消除老年人的紧张与恐惧感,对其豁达、乐观的心态进行培养,保证老年人心境安宁,以此达到老年人延长生命和使其生活质量得以提高的目的。
1.2.2.心理健康教育
在对老年人实施心理保健护理时,社区护理人员一定要多体贴与关心老年人,主动与老年人联系与沟通,确保老年人与社会形成一种良好对接,并使其有效沟通得以保持,为老年人详细介绍衰老客观规律,让老年人对人类身体变化有所了解,丰富老年人的老年生活,不断增加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情趣,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多介绍年龄相仿老年人共同参与到集体活动中,使其彼此多沟通与交流,以此对老年人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行培养,使老年人在社会活动参与过程中能够领悟到生活的乐趣,逐渐消除其自身的孤独感与忧虑感,
1.2.3.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社区护理人员不仅要和老年人构建和谐、稳定的联系,同时还必须加强老年人与其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所以,必须对老年人家属实施必要的老年人护理宣教,保证其家属能够给与老年人足够的支持、关心与照料,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尤其是对失去伴侣或者伴发有疾病的老年人,一定要多给予其关怀与体贴,温馨、轻松的家庭环境,对老年人身心健康极为有利。
1.2.4.饮食指导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的消化系统也会随之衰退,老年人胃内膜与胃部肌肉原有功能也会逐渐丧失,其大肠运动能力明显下降,导致老年人经常会发生便秘、食欲不振以及腹胀等情况,这时,社区护理人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老年人饮食指导,为老年人讲解合理膳食的意义与重要性,鼓励老年人多食富含纤维的食物与水果,使老年人机体健康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1.2.5.加强综合素质
社区护理人员必须不断向老年人宣传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让老年人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其养成一种正确、健康的养生理念,除了锻炼智力外,还必须提高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增强其保健效果,以保证老年人身心健康。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X2进行计数资料检验,以P
2.结果
对两组老年人实施相应护理后,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老年人活动时间明显比较长, 其差异性比较明显,P
3 讨论
我国社会中,老年群体逐渐占较高比重,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使得老年人身体健康水平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针对老年人实际身体状况,社区为其实施心理保健护理,对社区老年人护理具有重要价值,实施心理保健护理的社区护理人员,一定要掌握娴熟的专业知识与护理技能,帮助老年人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与舒适度,进而使其身体素质得以改善[1]。本研究中,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老年人活动时间明显比较长, 其差异性比较明显,P
篇3
【关键词】 老年人;社区护理;现状;对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84-02
在我国现代文明的进步同时,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普遍的提高,医疗水平也得到明显的提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人的平均寿命得到延长,人口老年化比重增加。根据现行国际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基数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基数占总人口比重为7%,那么就可以判定为老年型的社会。据科学研究分析预测,我国到了2025年,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0%。然而老年型社会给社区护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机会,我国的老年人社区护理虽然早已开展,也积累不少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为了根本实现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理解好预防与治疗的辩证统一关系,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社区护理服务水平,实现社区护理资源的优化配置。从以服务老年人为主,进而发展到为全社区的老年人提供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社区服务,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社区护理系统的发展[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社区,社区的护理管理系统主要是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基础,对用户进行建档,并根据老年人所患的病种进行分类,有着第一手资料,社区护士对老年人进行分片护理的管理,运用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选取300位社区老年人,据统计研究分析,到2011年为止,某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5600人,占常住居民人口的22.39%。社区常住居民人口12854人,有1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有2个医疗服务中心,其中医技人员12名,全科团队5名,临床医生9名,护士8名。
1.2 方法 通过社区老龄委提供的资料及走访部分家庭和养老机构,对社区60岁以上的300位老年人的现状和社区养老状况进行相应的调查,了解社区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特点和相关的护理需要,把收集来的数据运用EXCEL表格软件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制定调查问卷,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根据答案作出分析,并跟300位社区老年人和社区居民以及社区护理人员进行询问和交流,得出我国老年人社区护理存在的那些问题,还有那些地方需要改善。根据研究调查显示,主要存在5个重要问题,问题如下:①社区护理资源配置失衡。②社区护理服务机构不完善。③社会关注度不高。④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⑤未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1.3 统计学研究 使用SPSS12.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对结果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 果
根据对300位社区老人的实际生活现状和养老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再加上分析社区居民进行调查的资料,可以得出老年人社区护理工作中最关键问题,就是社区护理资源配置不合理所占比例高达46%,42%,很明显比其他的问题要高,见表1。
3 讨 论
在社区护理工作中,要重点考虑怎样预防疾病等因素,还要注意考虑怎样做到合理的防止诱发疾病的产生,社区护理人员应该要分析老年人出现身心疾病的具体相关因素,并且采取及时方法进行防治工作。老年人的社区护理工作现如今还存在众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农村养老问题困难突出。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老年人社区护理资源日趋向城市集中,农村社区护理尚未引起关注,由此存在区域、城乡差别,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外流,许多高龄老年人、患病老年人依然是家庭生活的主要劳动力。但是伴随着我国社会和护理级水平的提高,社区护理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泛的。在实际护工作中,注意处理好预防与治疗的关系,拓宽护理服务业务范围,有利于加快老年人社区护理的发展[2]。
3.1 完善护理体系建设 从多个途径进行努力,建立和健全系统老年人社区的护理体系。抓住构建示范性社区护理机构的机会,做好不断健全和发展社区医疗服务体系[3]。社区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提高老年人医疗的服务水平,要把社区护理加入到社区护理体系的工作中,有利于发挥护理人员的角色作用。在构建示范性社区护理机构的基础之上,一定做好制定社区护理工作的发展计划。同时,制定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例如医护人员的升职、进行合理的收费等等,为全面开展老年人社区护理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3.2 重视康复护理 伴随着学领域不断地拓宽,人们开始重视康复护理,老年人选择护理范围不断地扩大,社会上开始出现一些老年病的医院和社会养老机构,老年病医院和养老机构的使用功能朝着多元化、标准化发展,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选择适合的服务项目,享受全面的护理。老年康复保健工作主要内容有:一般常规性检查和医疗、基本的护理、养护服务,还有一些疾病预防、疾病治疗和康复等。
3.3 临终关怀 对临终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主要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加舒适度、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保护患者尊严为主要目标,让临终患者能够安详和舒适地度过人生的最后之旅。临终关怀的服务机构应该主要以社区为基础、以个人家庭为基本单位,做好和发展临终关怀事业。
3.4 加强培训 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对已取得中专、大专文凭的护士加强老年社区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骨干力量。同时有计划地在数年内培养一批较高水平,具备专、本科学历的老年社区护理人才,使我国的老年社区护理水平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 方玉桂,杨玩华.我国内地社区护理的困扰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9(08):503-504.
篇4
【关键词】医院感染;老年患者;分析;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362-02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患者逐渐成为了高危医院感染人群,为了分析医院感染情况、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我们对我院医院2011年~2012年住院的60 岁以上老年病人进行了回顾性和前瞻性跟踪分析,调查他们在医院感染的情况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以加强我院老年人医院感染的预防工作和管理工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资料为我院内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的321例发生医院感染的60岁以上老年病人,其中男性180例,女性141例,平均年龄是72.1岁,年龄范围在60~94岁之间,绝大多数患者有多于1种的基础疾病,住院天数平均为24.3天。
1.2 方法
采用顾性分析法和前瞻性跟踪法,对我院老年病人医院感染321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1.3 诊断标准
参照2001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入院老年患者都在住院后72小时发病,通过各项检查发现有患者受到感染。对症状不明显、只有病原学资料、血象、体温正常的患者不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对于这部分感染者,由管床医生负责填写感染情况,没发生一次感染就填写一次,并及时上交负责医院感染的办公室。感染办公室分派人员这个核查出院病历,并做好后续的回访工作。
2 结果
2.1 影响医院感染的各项因素
我院321例医院感染病例,首先,他们自身都存在基础疾病1种以上。 其中脑血管疾病、脑梗死、恶性肿瘤、糖尿病居前4位,98例脑血管疾病(29.91%),恶性肿瘤61例(19%),还包括肺心病、支气管哮喘等基础疾病。其次,一些外来操作也与医院感染有关,使用留置尿管48例,占14.95%,43例患者使用呼吸机13.3%,静动、脉插管等诊疗插管50例,占15.58%。最后,老年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在医院收到的病原菌感染也是影响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本组研究发现老年患者的住院时间与感染率成正比(P
3.护理对策
3.1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
通过教育培训手段重点对各层次、各岗位的护理人员进行消毒隔离、医院感染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3.2 严格消毒加强病房管理工作
针对不同老年患者,专业护士要制定全程护理计划,监督家属和患者共同遵守,尽量减少外来的侵入性操作:气管插管、如气管切开等,以减少交叉感染。护理人员要做好病房消毒工作严格遵守“手消毒”,阻断病原菌通过手进行的传播。每天使用含有效氯的消毒液喷洒地面或拖地,由专人处理日常的生活垃圾和医用垃圾。及时监测病房空气并做好消毒工作,保证每天通风2次,减少灰尘以保持空气清新,尽最大努力减少老年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的几率。
3.3 做好健康教育及加强老年人营养
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消化机能也较低下,应给多进食一些易消化、易咀嚼的食物,尽量减缓基础疾病的发病率;住院期间,必要时要给危重老年患者补充高能液。采取板报等各种形式宣传有关老年常见病的知识,以保持老年人身心健康、抵御病菌能力。
4.讨论
从本组实验发现,造成老年人医院感染的因素非常多,主要体现在老年人的年龄、免疫力低下、基础疾病、不合理使用抗菌素、医护行为、住院时间、护理对策等方面。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我院在2011年~2012年之间收住的老年患者有321例感染,感染率为18%,泌尿道、下呼吸道和血液系统位居感染部位的前3位;脑血管疾病、脑梗死、恶性肿瘤、糖尿病居前4位。总之,为了更好地控制60岁以上老年人医院感染的发生,我们应该不断地提高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意识,尽可能的缩短患者住院的时间,提高患者抵抗力的同时 积极诊治基础疾病,减少不必要的侵袭性操作等,更好地提高老年人的寿命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笑青,夏优秀. 667例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例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02)
[2] 曾庆姆. 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2,(20)
[3] 陈娟. 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调查和护理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19)
[4] 苏景秀.高原地区65岁以上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分析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08,(09)
[5] 许春艳.老年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2011,(04)
篇5
【关键词】递进式 模式 老年护理 专业性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250-01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发展,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模式,逐渐走向社会化服务和家庭相结合的模式,为此,护理的工作场所也不断扩大,这就要求学校扩展教育场所,从原来课堂教学和医院临床教学扩大到养老院、社区、家庭等。我院从07级护理专业学生开始开展以老年护理为中心的专业性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将社会实践与专业性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构建了递进式的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模式,培养了学生为老服务的意识,体验了老年护理的特点,提升护生的综合素质,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内容
1.1对象
我院护理系07级、08级、09级护生共112名,自愿报名参加,其中07级28名,08级32名,09级52名,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0.59±0.82岁,每组6-8人。社区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社区及养老机构,其中社区22个,国办福利机构4家,社会办养老机构16家,城乡敬老院8家。同一组护生社会实践地点相对固定。活动时间主要利用自修课、双休日和假期。
1.2 “递进式”模式和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从大一开始,分为大一、大二、大三三个层次,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在不同年级侧重相应的内容开展活动。从走访慰问老人基础护理活动健康教育救护培训课题研究,随护理专业课程进展而不断深入,实践内容呈循序递进方式,形成多层次、多途径的递进模式。
第一层次,大一学生为参加对象,主要以社团志愿者活动形式,我院依托“共青爱心社”和“健康促进社”两个学生社团,定期开展活动,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探望老人,与老人谈心、聊天,帮助老人打扫卫生,购买物品,重要节假日还开展文娱活动和近距离外出活动。
第二层次,大二学生为参加对象,以基础护理组和健康关怀组的形式,基础护理组主要为半照顾、全照顾老人进行生活护理,包括清洁护理、皮肤护理、饮食护理。对一般照顾老人提供生活护理指导,为老人进行血压的测量。健康关怀组围绕老年人安全问题、疾病监测护理、康复训练指导等开展,采用面对面指导、出展板和宣传窗、编写阅读资料等多种形式。
第三层次,大三学生为参加对象,以急救培训组和课题研究组的形式,急救培训组面向老年人、社区工作人员和养老机构护工、养老护理员进行,内容有老年人急诊现场处理、现场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食物梗噎急救等。课题研究组参与指导老师课题进行调查问卷和教育干预,在此基础上申报老年护理相关学生课题。
2.评价方法及结果
采用自编问卷,分两个层面进行调查,一是针对参加老年护理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习、科研兴趣的促进、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参加为老服务意愿等四大方面,发放问卷112份,回收112份,回收率100%。另一层面针对实践活动基地和部分老年人,发放问卷280,回收250份,回收率89.3%。
3.分析
3.1 “递进式”实践模式提升了护生的综合素质
渐进式实践采用递进的方式构建三个层次的实践内容,符合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特点,形成“理论――实践――认同”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从多个层面锻炼自己、肯定自身的价值,渗透性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和合作能力,提升护生的综合素质。
3.1.1提升了学习老年护理知识的兴趣。
3.1.2有利于培养护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1.3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3.2 “递进式”实践模式丰富了专业性社会实践的内容
社会实践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个过程,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是以课外形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该项研究将护理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性护理活动紧密结合,构建了多途径、多层次、递进化社会实践模式,丰富了专业性社会实践的内容,使社会实践活动更贴近社会实际,更能体现专业特色,富有内涵和深度,并能实现实践中的职业素质教育和实践中的专业教育,是培养护生综合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
3.3 “递进式”实践模式体现了高校社会服务的功能
“递进式”实践模式增加了护生和老人之间的沟通频率,融洽了相互之间的感情,老年人更容易接受后续的健康教育、救护培训和课题调研,所以老人感到连续性的活动,不仅得到了亲情,也获得了更多健康保健知识。养老机构管理人员也认为护生近距离服务老年群体,愉悦了老年人的心情,充实老年人的生活,提高了老年人的健康自护能力,同时,通过对社区社会工作者、家庭照护者和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救护培训提高了养老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体现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理念,密切了学校与社区、养老机构的联系,为建立相对固定的医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老年护理;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29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5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导致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人们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也在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领域随之不断扩展和延伸,护理工作者任务和职责也不断扩大。以老年护理为突破口的社区卫生服务,大大解决了人们对老年护理的需求。如何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老年护理是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老年护理的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以老年护理为突破口探讨了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1 概述社区医疗护理对护士素质的要求
社区医疗护理对护士素质的要求,要求护士在进行老年护理社区卫生服务中,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全体社区人员为护理对象,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其具体内容如下:
1.1 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 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是社区医疗护理对护士素质的基本要求。医院的临床护理多以恢复患者的健康为主,但社区护理工作与医院的临床护理有所不同,它主要强调预防患者的疾病,以预防达到促进健康的效果。与此同时,社区护士还需要帮助社区居民解决现有的健康问题,这就需要社区护士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在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时,结合现代护理理论,采取积极相应措施以保证社区居民的健康。因此,对社区护士而言,要从医院照顾患者、执行医嘱治疗转换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方面,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树立以保健为中心的思想。
1.2 以全体社区人员为护理对象 从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上来看,社区医疗服务的护理对象主要是全社区人员。包括个人、家庭和社区三个层次。社区护士在做社区卫生服务的过程中,以整个社区人群内的健康人群和患者为服务对象,在进行具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时,要收集和分析人群的健康状况,然后集中解决有健康状况人群主要的健康问题。也就是说,社区护士在进行社区卫生服务时,要认识到社区护理工作重心由个人转到集体。
1.3 高度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高度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也是对社区护士医疗护理工作的特殊要求。由于社区护士要找出容易出现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因而工作更自主。在进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社区护士往往独自深入家庭进行各种护理,这就对社区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社区护士应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和独立工作能力。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是指社区护士应知识面广不仅要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知识,还要了解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此外,还要掌握如疾病与饮食营养、新医疗法等技术与知识,以适应社区工作的需求。
2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老年护理的措施
为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老年护理服务水平,在了解社区医疗护理对护士素质的要求的基础上,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老年护理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2.1 促进老年群体的健康宣教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对老年人的护理工作,社区护士应促进老年群体的健康宣教工作的开展。具体说来,促进老年全体的健康宣教工作,应针对不少老年人文化水平相对不高,容易盲目跟从、盲目就医的特点,对社区老年人的医疗知识及保健知识进行不断普及,在对老年人的宣教工作中,借助黑板报、宣传单、电视等多种方式,开展对老年人基本医疗知识的科普,以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发展。
2.2 重视特殊老年群体的照顾 重视特殊老年群体的照顾,也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老年护理的重要内容。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的不断扩大,这一类特殊老年群体尤其需要护理。社区卫生服务应深入了解老年群体的心理特征及生理特征,开展有针对性地护理工作,以解决他们最根本的问题,使人口老龄化社会趋向健康化。
2.3 拓展社区的卫生服务事业 拓展社区的卫生服务事业,在加强老年护理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是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核心,就目前而言,社区的医务人员是处于匮乏状态,不能满足社区老年护理工作的需要。拓展社区的卫生服务事业,必须鼓励更多的医疗服务人员向基层转移,以满足社区老年服务的需要。在拓展社区的卫生服务事业中,一方面,可以增设一个特别服务老年人群的点,让更多老年人获得自己疾病的治疗及一些保健知识。另一方面,必须增加必备的医疗设施,满足社区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群)的需求。
2.4 加强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老年护理,还可以在加强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上下功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老年护理工作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培养更多社区医疗服务人员,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以改善社区老年护理医护人员不足的现状。不仅如此,加强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还应加大对转移到社区的医务人员的鼓励政策,引进人才,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社区、社会的发展。
3 结 语
总之,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老年护理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老年护理的过程中,应促进老年群体的健康宣教、重视特殊老年群体的照顾、拓展社区的卫生服务事业、加强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不断探索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老年护理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老年护理的服务水平,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丽珠,郝伟平.爱心护理――专科化老年护理实践工作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9(01).
[2] 林晶晶,蒋玉宇.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在社区老年护理中应用的优势[J].中华护理教育,2009(04).
[3] 朱珑.社区老年护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14).
篇7
关键词:老年患者;骨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439-01
引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老年人因骨关节病、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生理功能衰退、反应迟钝等,易受到外伤,发生各种类型骨折。由于老年骨科卧床患者多数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他人的帮助做好综合护理,恢复其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所以,护理人员一定要掌握老年人护理的特殊性,提高老年人护理工作效果。
1老人骨科患者特点
(1)复杂性。大多数老年患者的年龄范围为65岁以上,并且同时患有多种疾病。一旦受到外伤,由于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极易引起其他组织器官病变,如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等。老年患者,尤其是术后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差。
(2)易引发护理合并症。老年骨科患者一般长期卧床、骨折后活动受到限制。这都易造成坠积性肺炎、肌肉萎缩;老年患者存在着皮下脂肪少,皮肤干燥多皱褶等情况,骨折后长期卧床易造成褥疮。
(3)心理复杂。老年患者由于丧失自理能力,听力障碍、记忆功能减退等,常常表现易怒、恐惧、激动、失眠等。
(4)手术风险高。老年患者雌激素水平低,易发生骨折愈合时间延长或不愈合,尤其是老年女性患者。
2护理工作中引发风险的原因分析
2.1护理人员责任意识薄弱: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患者及家属对医院及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部分护士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危机意识、风险意识,没有做到依法执业。虽然护理工作中有多种护理核心制度,但假如管理者管理力度不够,缺乏指导监督机制,也会造成护理行为有章不循,进而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
2.2专业理论知识及新设备操作知识缺乏:老年骨科患者一般长期卧床,骨折后活动受到限制,护理并发症高。假如护理人员对病情变化观察不及时,预防并发症准备不足,就很容易导致并发症或加重病情;随着骨科手术较快发展,各种新技术和手段不断更新。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若缺乏对护理各种新技术、新业务的护理知识学习和了解就会在实际工作中出错。
2.3教育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护士由于工作繁忙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宣教缺乏主动性、系统性、及时性。在病人不了解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出现过早下地、过早活动发生钢板断裂;由于翻身或坐姿不当,股骨头置换的病人造成脱臼;术前病人没有禁饮食而推迟手术时间等,从而导致纠纷的发生。
3护理措施的探究
3.1加强基础护理知识培训,完善管理制度:国家卫生部多次提出,护理工作需做到“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以患者为中心,进行人性化护理”的号召。要使患者得到优质服务,必须加大基础护理的管理力度,注重细节,加强护士对基础护理知识的培训,从根本上认识到建立基础护理质量的重要性。为防止基础护理环节疏漏,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强化基础护理的质前控制、环节控制及终末控制并随时改进。
3.2重视老年骨折患者入院的安全教育:骨折属于中医学“心身疾病”范畴,病情过程程长,并且反复难愈,对患者人院安全宣教,不但可以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够了解到自身及其病区潜在的危险因素,还能够使其能够配合,主动参与护理过程,以达最佳护理效果;护士主要以身心统一的整体观为主导思想,以阴阳五行、脏象、病因与病机诸方面进行望、闻、问、切,综合进行人院评估,通过观察其神色,能够分析患者正气的盛衰变化;然后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其心理状态对骨伤患者诊疗、术后康复及其预后的影响,使患者能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3.3心理护理:老年人因各自的家庭环境、经济条件,性情、文化程度不一样,心理变化也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掌握骨科患者的心理特点,有计划地护理。当患者来医院求医,首先见到的是护士、医生、病人、病房。迎来的是检查、治疗、手术,大多数都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或完全丧失,有的则表现出烦躁、焦虑、恐惧等,这些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所以,我们应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给病人心理上的安慰,积极与他们沟通,搞好关系,消除患者思想负担。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依据患者业余爱好、经济状况及家庭情况等,利用不同方式与患者进行交谈,取得其信任,使患者认识自己的疾病,对手术后疼痛、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充分了解,树立打败疾病的信心。其次,我们可通过设立老年病房,加强与老年患者的病情、心理沟通,使患者处于轻松、健康的心理状态。然后我们需要正确引导老年病人之间的心理沟通,使他们之间产生愉快的心理共鸣。
3.4病情观察及护理:骨科患者尤其是心血管病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一旦受到外伤,不但机体防御机会被破坏,而且易引起其他组织器官连续性病变。这就要求护士患者病房巡视,观察病情,缜密观察患者面色、生命体征的变化,操作时动作一定要轻柔,让患者感觉到一种安全感、亲切感、使其容易接受,假如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及时抢救。
3.5营养护理:由于年龄较大,老年患者存在脏腑功能低下,骨质疏松,致使其修复功能弱,骨折愈合较慢。加速骨折愈合和骨骼肌肉功能的恢复只有通过加强饮食的护理。所以骨折后,提倡平衡膳食。不食或少食肥腻、煎炒、坚硬、生冷、粘稠等不易消化的食物,食物宜新鲜。由于老年患者多有心血管、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所以饮食指导应嘱患者低盐、低脂,多食蔬菜水果及粗纤维食物,老年人又因牙齿脱落,饮食困难,食物应细软,常用红枣、莲子、扁豆、白术煮粥食用,可达补脾健胃。早期骨折患者应供给低脂、高维生素、含水份多、清淡味鲜、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后期患者应予含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高锌、高热量、适量脂肪的饮食。即遵循以下八条原则:①食物繁多,谷类当先;②多食蔬菜、水果和薯类;③常食奶类、豆类或其制品;④常食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⑤适量和体力活动要平衡,体重要适宜;⑥有清淡少盐的膳食;⑦饮酒需适量,少吸或限制吸烟;⑧吃干净的食物。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优质服务已经成为患者选择医院就诊的重要条件。老年人是特殊人群,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是我们的护理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淑珍,郑敏,陈志灵.骨折老年病人特点[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22(6),58
篇8
【关键词】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 成人学习理论
中图分类号:D52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深化,社会对于养老事业也越来越关注,对于养老护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人才匮乏也更加突显。根据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学员的特点,结合成人学习理论,在培训中针对对不同模块的培训内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初级养老员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
一、成人学习理论
成人学习理论学者Knowles的理论核心概念认为成人是一个独特的学习群体,具有以下特征:成人具有责任感、自我控制力和独立性;积累了丰富多样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动机是基于自身发展和对现实生活的责任,且为内在动机所驱动;学习目的常常是以问题为中心;渴望知道学习内容的作用。
二、养老护理员职业要求及现状
养老护理员是指对老年人生活进行照料、护理的服务人员。2011年民政部修订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对其职业道德和应掌握的基础知识都做了要求,在工作要求中根据初、中、高不同等级给出了具体的要求。初级技能要求为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照料和技术护理,如给药仅限协助口服给药和协助口服药的保管。文献回顾发现养老护理员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医学基础知识匮乏,专业技能,缺乏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而对已经进行的养老护理员培训经验总结中,有研究者指出养老机构中的养老护理员的素质现状表现为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业务素质比较低以及法制观念淡薄,基本上也未受过专门的养老技能培训,缺乏一定养老护理基本常识。
三、成人学习理论在培训过程的应用
在培训中为了达成较好的培训效果,培养学员的工作能力,根据学员学习的特点,结合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培训内容根据初级养老工作过程划分成:模块一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知识;模块二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及护理;模块三清洁卫生;模块四营养需求、饮食与排泄;模块五安全保护;模块六老年人常见疾病及观察、给药;模块七消毒隔离;模块八冷热应用;模块九护理记录。教学中选派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根据成人学习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1、注重职业道德塑造
在培训中帮助学员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和未来发展的前景,养老护理对于社会的价值,明白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工作的对象的特殊性,多一些耐心、细心和爱心,及时发现老人的不适与需求,给予恰当的处理,在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建立服务社会的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准则,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2、典型案例讲解,树立法律法规意识
针对学员法制观念比较淡漠,对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不熟悉的特点,在介绍老人权益保障法时结合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帮助学员加深对老年人权益的认识,使其在工作中能够保障老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在介绍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常识时,结合案例着重讲解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防止工作过程中出现差错、事故,保障老年人的安全。结合学员工作生活介绍劳动法知识,使其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的合法权益,能有效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贴近工作生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活化基础知识培训
养老护理员基础知识中不少是医学基础知识如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护理,知识专业性较高,而学员的接受能力有限,且学时有限。学员在初次接触专业的医学知识时会产生畏难情绪,认为太复杂了记不得。若是教师照本宣科,则很容易引起学员的抵触情绪,认为老师教的理论性太强,不实用,学习没有太大效果。事实上,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并不是要求学员将每个知识的细节掌握,而是要学员为后续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设定合理的目标,根据目标完成教学内容的转换,二次开发教材,最后根据学员的学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如在讲解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护理特点时,并没有按照教材的顺序先讲解剖生理,再讲老年人生理特点和护理特点,而是分系统逐一讲解各个系统的解剖生理、老化改变、护理注意点及其原因。培训过程采用学员容易理解的生活化的、通俗的语言讲解,帮助学员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常识与专业知识之间建立连接,大量运用图片、实体模型,三维动画帮助学员建立感性认识,进而采用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深化其理性认识。
4、仿真模拟训练强化技能培训
仿真模拟训练是在预先根据工作任务设定的案例中,运用仿真模拟人,完成一个完整的技能训练项目。根据初级养老护理员的岗位要求设计标准案例和考核标准,在教学中结合多媒体教学、视频展示、操作演示、讲练结合,既直观地展示了技能操作的流程和要点,又有效地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练习环节还设置了提问、讨论环节,以PBL教学法深化学员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会根据各项操作的注意事项设置问题,由学员讨论后回答;或者学员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提一些问题,教师根据问题的普遍性给予个别指导或集中讲解,有效地达成技能培训的目的。在培训职业技能的同时,通过案例中设置的反思环节,进一步深化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完善学员的职业素质。
四、培训效果
通过培训结束后的调查反馈,学员普遍反映培训内容实用、易懂、且有助于自己在工作中的应用。培训考核结果显示,多少学员都能达到初级养老护理员岗位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篇9
宜春市老年护理现状分析首先是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缺乏。据统计,我国失能与半失能老年人已达3300多万,占老年人口的19%。然而,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严重缺乏,以宜春市为例,宜春学院和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已设置了医学专业的学校均无老年(医学)护理专业,只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增设了与老年护理相关的课程,但专业性不强,导致无法给老年人提供良好的专业护理,严重影响护理质量。其次是老龄人对医疗护理保健需求增加。医疗卫生保健、老有所医是老年人最为突出和重要的需求,由于我国具有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老龄化趋势明显的特点,庞大的老年人群所带来的健康问题导致对卫生服务需求激增。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个器官功能出现慢性、进行性、退行性的变化,易患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接受治疗和护理服务,同时,老年人健康意识逐渐增强,老年护理不仅是单一的疾病护理与生活照顾,而是更深层次的掌握,以维持老年人最佳功能,使老年人无病长寿,身心健康,缩短老年人被照料的时间,提高生活质量。最后是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推行独生子女政策,这意味着在老龄化到来的同时存在另一个社会问题(家庭小型化),从而导致“空巢老人”现状尤为突出,三代同堂家庭的减少、“421家庭”的增多,导致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继续,养老服务更多依赖于社会。但社会卫生服务的发展仍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全部老年人的养老需要,例如一些仅需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治疗的老年性疾病患者却选择在综合性医院就诊,导致综合医院床位不足,加剧养老服务供需矛盾。
2改进宜春市老年护理工作的三大对策
2.1实施整体护理进入老年期
常常面临社会角色的转变、丧偶、疾病等突发事件,大量研究表明,老年人群的心理伴随生理功能的衰退会出现老化现象。因此,老年护理工作者需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护理服务,树立整体观念,在老年护理工作中更注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统一,做到保健护理、生活照料、精神呵护同步到位,提高生命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
2.2加强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扩大护理教育规模,缓解护理人员缺乏状态。专业老年护理人才市场空缺很大,医学院校可根据就业趋势开设相关老年护理专业,加快老年护理教育,突出人才培养建设,满足社会市场需求。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加重老年护理课程比例,突出老年护理特色,注意与老年人健康需求紧密结合,使老年人和老年患者的整体护理进入到医学护理专业人才的常规教育中。
2.3健全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强化
家庭护理,建立健全社区护理服务体系如特殊护理中心、老年人日托所等机构。积极推行主动服务模式,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老年护理院,如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多层次的社会服务体系;建立居家养老的照料体系,比如社区老年公寓模式,这种模式综合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和老年公寓模式的优点,既方便,又减轻了老年人子女的负担,还解决了医疗服务人员配备不全的问题。同时要利用现有资源发展老年护理机构,将闲置的场所等资源有效地转化为社会化的老年护理机构,逐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优质、满意护理服务。
3老年护理在构建“宜居宜春”中的积极性作用
3.1有利于促进“宜居宜春”和谐稳定
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老年护理工作,完善养老体系,倡导社会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建立医院、社区、家庭相结合的老年卫生保健系统,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才能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现代城市生活,将城市视为自己物质的家园和精神的归宿,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3.2有利于提高“宜居宜春”整体形象
宜居城市不仅要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健全的社会秩序、覆盖率高的社会福利,更要有舒适的居住条件和配套的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吸引人们前来定居。在“宜居宜春”建设中,做好老年护理工作,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普及老年护理知识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社区化,不仅有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还能使老年人维护自己的权利,发挥“余热”。
3.3有利于丰富“宜居宜春”品位内涵
篇10
关键词:老年人;长期照料;需求意愿;制度要素;服务实现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9—0068—05
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高龄化,我国因疾病、伤残、衰老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口数量在逐渐增加,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数也在不断增多。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占总人口的14.3%,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2273万人,失能老年人口达3600万人。据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比2010年增加700万人,占老年人口总体的19.5%;分城乡来看,我国城乡完全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的比例分别为5.0%和6.9%,城市和农村完全失能老年人中有照料需求的分别占77.1%和61.8%。①根据相关测算显示,2010年我国需要长期护理服务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总数为1287万人,而到2050年则可达到3331万人,接近2010年的2.6倍。②由此,未来几十年内我国老年人口的长期照料服务问题将显得日益突出,需要国家对老年人的长期照料服务问题进行制度安排。长期照料服务制度涉及到个人、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权益关系,关系到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利益均衡问题,其实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巨大而深远。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我国庞大老年人口的长期照料服务问题已经从家庭内部走到社会层面。目前,家庭照料、社区照料和机构照料的多元照料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基于对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慰藉和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意愿的分析,对构建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照料内容、照料方式、照料管理、照料技术、照料文化等制度要素进行整合,寻求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递送的有效实现路径,最后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与措施。
一、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需求意愿:
差异性与阶段性
老年人的照料服务需求大体分为生活照料、 医疗护理、心理慰藉和临终关怀等服务。生活照料主要涉及洗衣做饭、送餐(外卖)、帮助洗澡、打扫卫生、接听电话等日常衣食住行方面的帮助;医疗护理主要涵盖陪同看病、巡诊、康复训练、健康档案管理等医疗帮助;心理慰藉即是为缓解老年人精神孤独而陪其聊天、为其组织文化娱乐活动等方面的服务;而临终关怀则主要是让老年人在去世前后获得人性化和尊严之类的服务。
研究发现,老年人对四种照料服务的需求数量、种类和供给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规律性变化,表现出差异性与阶段性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健康存量”不断减少,老年人对长期照料服务的需求数量随之增多,需要的服务种类随之变化,同时其所倾向的服务供给方式也在变化。具体来看,65岁以下的老人对长期照料服务的需求不多,大多能够生活自理、精神自娱,因而一般选择家庭养老的方式;65—75岁间的老人,除鳏寡孤独病残外,在对物质生活照料的需求进一步增多的同时,对社会交往、文娱活动等精神服务需求更大,以获取心理慰藉为主,因而大多倾向于居家养老,以期在社区中获得友情,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75—85岁间的老人,身体状况急剧恶化,慢性病患病率和残障率猛升,对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产生很大需求,而这些服务相对更需要适当的集中供给,因此更倾向于选择集中养老方式;85岁以后,大部分老人已经到了寿终年龄,对各类服务的需求达到了顶点,尤其是临终关怀和医疗护理服务,因而倾向选择医院、疗养院等能够提供此类临终照护的场所(见图1)。
总体来看,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和身体功能的下降,其需要的长期照料服务必然会越来越多。与年龄增长伴随而来的是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和身体残障率的上升,由此催生老年人对医疗护理的迫切需求。根据我们对陕西省466位老年人的实际调查,有一半(49.9%)的老人表示自己有慢性病或身体有残障,有超过一半(58.0%)的老人表示自己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料。医疗护理成为老年人的首位长期照料服务需求,占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需求的33.4%。生活照料服务占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需求的27.9%。此外,老年人精神生活方面的照料需求也越来越大。调研显示,随着老年人离、退休后远离工作岗位和原来的同事朋友,老年人普遍觉得生活无聊,精神孤独,对精神服务的需求成为老年人的第三大需求,占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需求的27.4%。一些高龄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很差,接近寿终,儿女因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因而这些老人对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也在增长(见表1)。
说明:+号多少表示需求强弱程度。
二、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体系构建:要素整合
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需求是随着年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具有差异性和阶段性特征。要想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就必须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基于要素整合的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需求的有效满足,关键在于围绕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构建目标进行要素整合,实现长期照料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中的制度要素包括照料内容、照料方式、照料管理、照料技术和照料文化。这些制度要素只有在实现高效整合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从而实现长期照料服务的规模经营和集聚效应;也只有在这些制度要素之间进行资源整合,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才能够得以构建与完善。基于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差异性,老年人照料内容、照料方式、照料管理、照料技术和照料文化等制度要素细分为如下内容(见表2)。
在照料内容方面,需要完善以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慰藉、临终关怀等服务为主的多样化长期照料服务项目内容体系。老年人对长期照料服务的种类和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恶化而呈现规律性的变化,这就需要针对老年人的具体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努力为其提供量身打造的长期照料服务,需要丰富长期照料服务的项目内容体系。
在照料方式方面,要努力构建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等多元主体长期照料服务供给方式格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老年人对长期照料服务的需求在种类和数量、倾向选择的服务供给方式上不尽相同,因而需要有多元的社会主体参与到服务供给中,以满足每个老人的不同的个性化需求。需要呼吁孝道回归,维持和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努力发展社区养老,完善相关设施和制度,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和高素质专业照护人员;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机构,官办民营、民办官助、自发慈善等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应协调发展,为具有不同需求意愿的老人提供有效的长期照料服务。
在照料管理方面,需要从资源优化、流程控制、质量保证三个方面进行改善与强化。在当前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发展的基础上,全面规划社会照料服务网点的设置和每一个网点的人力、资金、基础设施等配置,针对老年人群实际需要调整社会照料资源的城乡、地域、社区、机构布局,从而实现社会照料资源的高效利用。严格控制长期照料管理的整个流程,保障社会照料资源高效递送到需要的老年人身上。此外,还必须严格养老服务质量监督的相关制度,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来规范照料活动,同时制定科学的基层照料活动的考核指标,定期考核服务质量,以有效保证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质量。
在照料技术方面,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探索构建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社会物联网。通过通讯手段、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技术的融合应用,实现服务资源之间、服务资源与老年人之间、老年人与老年人之间的联接与交流,做到物物相连、物人相连、人人相连,从而实现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及业务的高速、高效流通。在这样一种高智能的物理技术支撑下,实现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长期照料管理的改善,提高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运行的效率和质量,最终更有效地为老年人的老年生活提供便利,提升其生活幸福度。
在照料文化方面,需要继承和发扬我国敬老、养老的“孝”文化,为老年人的长期照料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软环境。同时,家庭养老的维系关键在于“有子女且子女有给付能力”。一旦老人没有子女或者有子女但子女给付能力不足,家庭养老便变得极为脆弱,老年人的基本权利也就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国家还要对子女或亲友为长期照料老年人的大量付出进行基本补偿,以缓解由此产生的巨大经济和精神压力③。
三、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实现路径:
多元合作与秩序达成
基于照料内容、照料方式、照料管理、照料技术和照料文化等要素整合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实现路径,在于政府、市场、社会等主体多元合作共赢秩序的达成。改革开放以来,养老领域的政府责任逐渐淡化,偏重于保障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权益,公立养老机构逐渐减少,市场化的福利性机构和社会自发组成的慈善组织不断增加,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是,受城乡户籍、经济差距、工作类型等影响,当前我国老年人获取长期照料服务资源的途径和方便程度存在不均衡现象,长期照料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存在差别。长期照料服务资源的公平配置和均等可及是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有效实现的中心环节,也是构建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理想与目标。这需要政府、社会和市场等主体的多元合作和共同发力,通过多元合作达成利益相对均衡的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供给的合作秩序,从而实现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高效、全面和可持续供给与递送。
第一,政府应树立在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领域的主导责任,通过多种措施搭建和巩固长期照料服务平台。当前,我国政府正致力于建立并不断完善新型的养老保障体系,以更好地服务老人尤其是困难老人。政府要尽快出台并完善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相关制度政策,加大对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财政投入,要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质量监督管理体制,保证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质量。政府为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事业搭建的平台具有基础性的奠基作用,只有相关的法规、制度与政策先行,才能为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事业的全面发展铺平道路。
第二,在政府搭建好平台之后,社会各方在一个规范、自由、竞争的环境下良性自主发展,切实为老年人提供多样的长期照料服务。我国老年人养老面临收入不足、人员缺少、设施落后、精神孤寂等问题,说到底是因为长期照料服务的供给主体没有形成合力,没有形成规范化、规模化供给。这在造成照料资源浪费的同时,也阻碍了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需求的满足。因而,必须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和力量,通过倡导社会志愿服务,为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出资、出力、出策,促进慈善机构的发展和志愿服务行动的便利进行,丰富我国老年人照料服务的供给形式。
第三,大力培育老龄服务市场,促进老龄服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照料资源的规模化整合和老龄服务的产业化,达到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常态化供给。老年人的长期照料服务需求因各种因素影响呈现差异化特征,同时,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在退休之后收入减少,有的甚至陷入贫困,这意味着这些老年人难以承担昂贵的长期照料服务费用。因此,老年人的多样化的需求成为养老服务市场及其服务价格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以保证老年人获取照料服务公平性和相对均等的可及性。一方面,提供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企业应有所赢利,这是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实现长期照料服务常态化供给的动力;另一方面,这些企业的赢利应控制在较小赢利的范围内,从而满足不同老年人的不同需求,为老年人提供无微不至的长期照料服务。
四、完善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具体
政策建议与措施
1.多途径增加老年人收入,探索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
相比于发达国家老年人长期照料的筹资来源多元化,包括长期护理保险、企业年金、私人购买年金等,我国缺乏专门针对长期照料服务需求设计的保障计划和产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的恶化,老年人医疗保健开支随之上涨,加上经济波动、物价上涨等因素,老年人抵御经济困难风险能力低。因此,必须逐年加大对老年人养老的财政投入,适当集中公共财政资源,形成相对稳定、充裕的财力优势,确保财政上一定的投入比率和逐年递增。建议将对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事业的发展投入同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增幅按一定比例挂钩,形成一个稳定可靠的物质保障和动态增进机制。另外,在大力发展经济、逐步加大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投入的同时,根据我国实际,借鉴国外经验,鼓励建言献策,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④。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增加老年人收入,解决老年人的经济拮据问题,为有效解决老年人长期照料问题奠定经济基础。
2.政府须科学合理制定相关政策制度,促进老龄服务事业发展
财政和税收等各方面政策对长期照料服务事业的支持力度不足,使得老年服务社会化长期停滞于初级的福利性和示范性阶段,比如一些“规划(纲要)”或者“指导意见”,并未形成强力保障的法律或制度。各级政府对老年人的长期照料服务工作尚未有足够的认识,相关工作尚处在探索阶段,缺乏正式规范、稳定持续的法律、政策或制度。这种非制度化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政府措施的实施效果,难以有效支持老龄服务事业的发展。而要实现“老有所养”,满足老年人的照料需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国家社会责任,为长期照料制度提供必要的底线保障。政府必须制定和完善老年长期照护政策,组织协调社会各部门参与老年长期护理事业,新办和支持老年护理机构设施,对照护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⑤,为我国老龄服务事业的发展规划好全局。
3.积极引导,调动社会各方共同致力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供给
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等社会各方协调合作,为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提供全方位支持,是老年人长期招聘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仅仅依靠家庭、社区或者养老机构中的一方,无法有效解决老年人的长期照料服务难题。要想满足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需求,保障老年人的晚年幸福,必须集中多方力量,调动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到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事业中。当前,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提供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必须完善现有的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体制,规范各类长期照料服务供给主体的运行,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同时,应通过积极引导与支持来促进社区、养老机构等的规范运作与管理,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达到长期照料服务的规范化供给,最终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⑥。
4.引入竞争机制,努力满足老年人差异化的长期照料服务需求
老年人需求种类和等级的差异性要求社会能够提供多种类、多层次的长期照料服务。这就需要在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资源的供给领域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将部分服务通过市场途径予以提供,建立和完善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产业链,促进长期照料服务产业的全面繁荣,实现老龄服务的规范化与规模化。只有通过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多方资源投入到长期照料服务中,开展灵活、不同专业等级的服务,建立科学的长期照料需求评估体系,指导老年人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才能实现长期照料资源的合理配置。必须努力构建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养老格局。既要注重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私人机构等提供的正式照料服务,也要重视由亲属、邻居、朋友、保姆等提供的非正式照料服务;既应包括为基本生活自理有困难的老人提供补救性照料服务,也应包括为减慢老年人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衰退提供预防性和发展性的服务⑦。
5.加强对老年人的引导教育,塑造健康老龄观和积极老龄观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老龄化”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旨在倡导世界各国消除老年歧视现象、树立积极老龄观⑧。但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我国,传统的“孝文化”受到冲击,老年歧视现象仍然存在,一些老年人缺乏乐观向上、积极适应并参与社会的积极老龄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老年人生活幸福度的提升。鉴于此,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包括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建立老年人心理健康档案、开设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建立老年人精神疾病的管理网络、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咨询等,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同时,努力丰富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鼓励其参与社会活动,积极进行社会交往,鼓励社会各领域积极为老年人提供机会与平台,帮助老年人实现其价值。应努力在社会各领域更新风气,大力弘扬中华敬老爱老传统美德,为关爱老年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消除老年歧视现象。只有在社会中塑造全新的健康老龄观和积极老龄观,才能实现老年人的晚年愿望,真正提升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