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思维方式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孩子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孩子思维方式的培养

篇1

一、参观考察活动的组织

孩子组织参观考察活动,要做好下列几方面的工作。

1.明确活动目的和意义。这项参观考察活动的宗旨是什么?要求孩子达到什么样的认识目的?要思考哪些问题?怎样思考?这些问题,教师都要在活动设计中明确下来。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有一部分可以向孩子言说,有一部分可以让孩子在参观考察的过程中感悟,但无论怎样都要有个事前的设定,纳入活动的组织方案中。

2.明确参观考察的内容和线路。这是关于认识对象的确定问题。参观考察内容是支撑活动的担负物,线路是实现认识目的的路径。参观考察内容要尽可能精简,这既可节省时间,又可避免与目的无关的信号的干扰,扰乱或分散参观考察者的思维。精心设计参观线路,也是精简参观内容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提高活动的效果。

3.提供一些认识参观内容的手段和方法。孩子的生活学习经验少,在组织他们开展参观活动时,教师事前要为孩子提供一些认识事物的手段和方法,如记笔记、拍照、录音等。此外,有秩序、有礼貌地询问和请教等问题,也可事前预设,事中关注。根据参观对象和内容的不同,有些参观活动还可进行样本采集和现场操作。总的来说,认识手段,应根据不同的参观对象和类型确定,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4.要规范秩序和落实安全措施。小学生毕竟年纪小,自立、自律、自护能力较弱,在为孩子组织参观考察活动时,教师要规范秩序和落实安全措施,包括有关生活管理的措施,如食品的卫生、保健箱的配套等;要耐心细致地向孩子讲述遵守和维护有关秩序的必要性,强调同伴间相互关照的重大意义。

5.围绕本次参观考察活动设计和布置相应的学习作业。作业的设计要富有情趣,要有特色,要以活跃思维,提高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加深对参观内容的认识为目的。所设计和布置的相关作业要用适当的方式进行点评。参观活动的作业设计要尽可能与相关的教科书内容相联系,与预期的孩子参观感受相联系,这样才有利于加深孩子在参观中得到的认识。作业的文体形式或作业载体应多样化,最好是由孩子自选自创,比如绘制一张参观对象的平面图或设计某部分内容的立体模型。

6.活动的组织者要进行活动总结,并对参观考察活动的相关资料进行建档。教师要充分认识写出相应的活动总结评价书面报告,和与此次参观活动相关的资料归档的重大意义,重视和做好参观活动的建档工作。

以上六个方面都应反映到参观考察活动方案的设计中。过去各个学校都为孩子组织过不少的参观考察活动,但认真进行活动设计,特别是从教育科学的视角进行活动设计的并不多,致使参观考察活动效果大打折扣,这值得我们反思。

二、实习和设计活动的组织

无论是围绕教材开展的实习活动,还是各种类型的设计活动,从整体上来看,都可称为“大作业”,都能大幅度提高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全面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都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平台。组织和指导孩子开展各种实习和各类设计活动,要明确该项活动的目的、意义和要求;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要在评价中反映出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和思维的广度、深度、品位。有相当一部分实习和设计活动项目,可以作为学习成果、劳动成果或发明成果评奖,以资鼓励。设计活动是最能体现孩子思维品位,最能实际训练孩子思维能力的平台。教师除了要有计划地设计选题之外,还要鼓励孩子自己设计选题,以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并使之在孩子中间产生积极的影响,营造创先争优的充满朝气活力的学习氛围。

三、辩论和演讲活动的组织

辩论会是最能体现孩子思维敏锐性和逻辑性的平台,也是最能综合地反映孩子思维能力的平台。精心设计和组织一系列专题辩论会,对培养和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以及孩子一生的学习和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辩论会的形式,有个人与个人的辩论,有组对组的辩论;有专就某个或某几个问题进行的辩论,有自选问题相互发难的辩论,无论是哪种形式,教师都要安排裁评,制定活动规则,寓学于乐。在辩论内容的选择上,教师既要围绕开拓思维、活跃思维、培养思维、检测思维的宗旨,又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孩子的阶段学习任务、知识基础,充分发挥辩论的作用。教师在辩论点评上,要着眼于思维方式运用上的正确性,概念运用和命题表达上的艺术性,答辩应对上的敏锐性,这样才会使孩子记忆深刻,对今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演讲会,也是最能培养和体现孩子知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平台。虽然演讲时有事先准备好的讲稿,不一定能检测思维的敏锐性,但是演讲时所表现出来的神态、语调、姿态,以及讲稿的内容和文体结构,能较全面地体现演讲者的知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演讲会,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不可替代的教学项目。20世纪60年代前的小学,在高年级中组织演讲比赛,是很经常的事,但现在在小学举行这样的教学活动,却比较少了,这令人遗憾。演讲会的类型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组织专题演讲,也可以自由选题演讲。但无论是一般性的演讲会还是演讲比赛,教师都应安排裁评,这既是一种激励机制,也是一种评鉴形式。没有点评和裁判,就没有学习的参照系,就起不到培养学习能力的作用。要点评和裁判,就得打分,就得全面制定评分标准,这是演讲活动设计和组织中的一项前期工作。对优秀的可资榜样和奖励的演讲,可以公开点评。对表现不是很好的演讲,教师可个别交谈点评,充分挖掘其中的亮点并加以鼓励,存在的问题则要用适当的方式向孩子阐明,既要让孩子明白问题的所在和改进方向,又要让孩子保持学习的兴趣。

无论是组织同年级的辩论会、演讲会,还是分班、组开展辩论和演讲活动,教师都要精心设计,用心组织,全面点评。这项工作量大面广,但是一项不可替代的教学活动。为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广大教师要不辞劳苦,精心设计和组织这项教学活动,尽力多开展这类活动,并不断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篇2

一、创造适合孩子思维拓展的环境,为孩子能力的创新发展提供一方乐土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然而,传道授业者的职业注定我们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从自身的素养抓起。首先,培养职业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累足以指导孩子学习成长的知识和操守。否则无从谈起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很大程度上,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了孩子未来的走向。其次,永远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是为孩子营造良好境遇的先决条件。这些都能够让孩子们在语文教学中获得一个宽松舒适的环境。进而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特的创造性。

营造舒适宽松的环境,在整个教学中尤为重要。比如两个孩子,一个长期处在高压事态下学习,一个在快乐亲和中接受知识。那么,高压下的孩子无疑要紧随老师的思维,唯恐哪里出了差错抑或与老师的想法背道而驰而受到责罚。这样他就不可能把自身的想法和创造力表现出来,也就没有了自身思维的发展。长时间如此,这种孩子就成了老师灌输知识的机器,又从何谈起他们的别样人生呢?而在快乐轻松中学习的孩子,他会毫无压力的提出自己的想法。他知道即使错了,也不会有太坏的后果,所以他的思维得到了开发,进而发展出自己独到的思维方式。“经师易遇,人师难求。”正是这个道理。

二、以实际为载体,在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培养自身的分析理解能力。勤于观察和实践的孩子往往语言表的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都较强,这对于语文作文水平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好处。对一些阅读的分析理解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也离不开老师的不断指导。从哪些事物、哪些角度进行观察,去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进行实践,这都要进行选择性的提示或指导。

如在教学《记身边的一件事》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的哪些实物,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它会不会对你有影响等。当然也要鼓励同学用自己的方式去体会、去观察。只要是正确的、没有危险性的、合理合法的去观察都是值得鼓励的。

这些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的认知及思维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也有利于语文写作水平、阅读分析水平的提高。对将来形成独立的、成熟的思维方式方法也有极大的好处。

其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实践。为什么进行这次实践?这是对每个孩子的要求。目的性和实效性是统一的。每一次实践都要进行一次讨论,把各自的见解逐一列举,老师进行一些可行性的分析和指导。使其在观察实践中能够把主题进一步深化。直至观察事物的中心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得以凸显。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有的放矢,带着目的带着疑问去分析事物,然后在所思所悟中成熟起来。

最后,培养正确的实践观察态度,锻炼学生逻辑性思维能力。这一点是深化学生实践观察的先决条件。如果对任何事物都粗枝大叶、一知半解。那就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能在未来的学习中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进而影响学生的语文知识的掌握。所以教会学生用严谨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让学生学会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进而深究其内在的表象。以此来提高学生独到创新能力。

三、由浅入深的拓展思维,为创造能力的发展开拓更广泛的空间

能够提出问题,仅仅是个开始。如何在更短的时间内把它解决掉,才是学习的关键。当然,能够提出一个较好的问题,也是孩子思维拓展的体现,也能够凸显出孩子的独到之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因此老师要适时地加以肯定。更重要的是谁能够用最直接的方法、最快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才是每个老师教学的初衷。这就需要老师有善于包容错误的胆量。我们允许犯错,但我们在犯错之后要懂得反思。针对同一个案例,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去引导,让学生自己纠正自身的错误。让思维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样就能够培养出学生自我反省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不会囿于单一的思路。

四、给孩子一片想象的蓝天,让能力插上自由的翅膀

首先,孩子的内心是奇幻多彩的,所以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也是斑斓多样的。我们不要因为他们的不切实际就评价得一无是处,也不要因为他们的童言无忌就大发雷霆。善于倾听,学会接受。这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所有老师的职责所在。我们要学会生活在孩子的世界里,去分享他们的童真,去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样我们才能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共同分享学习知识的乐趣。才能让他们毫无顾忌的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篇3

聪明是天生的吗?有哪些办法可以训练孩子呢?

――事实上,聪明并非天生。通过后天的思维训练,孩子才能成为真正的“聪明人”。

懒惰的人不动手脚,平庸的人不动脑筋。学会思考,事半功倍。

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学习方式是游戏,只有这时他才是真正主动、独立的思考者,而游戏中成人智慧的加盟会促使孩子的思考力更早萌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有很多适于训练孩子思考能力的时机。

关键词1――观察

出色的理性思考力,建立在出色的观察能力上。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观察家,他们对细小事物有着惊人的敏锐与专注。父母不要因卫生、健康问题,而横加阻拦。应顺着孩子的喜好,引导他观察,孩子会受益多多。

[亲子活动]逛公园

地点:家附近的花坛、公园

内容:空闲时,带孩子到附近的小公园。找一棵你熟悉的植物(如果你的相关知识为零,那么事先找点资料自己先充电吧),和孩子一起来认识它。

比方,认识一棵树,和孩子一起轻轻摸摸叶子、树枝(注意环保,不要乱扯叶子和树枝),和孩子一起比较大小、粗细、手感、颜色、气味,看看有没有刺,看看叶脉的样子。看完正面看反面。还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更为奇妙的微观世界。如果有落叶,可以采回来夹在书里做标本。

对孩子而言,一花一叶皆世界。大人眼中平淡无奇的东西,对于他们则充满了无限的新奇与乐趣。集合了多重感官参与的游戏,不仅非常符合孩子的游戏偏好,对培养他专注的观察力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另外,学会大小、长短、上下等概念,孩子才会有进一步的逻辑思考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体验、学习这些概念,就是孩子逻辑能力的启蒙时刻。

观察中的思考:

1、 作比较。

有意让孩子比较一些有相似之处的不同事物。比如两本大小不同的书,可以让孩子比轻重(一手一本自己感觉分量)、厚薄(两书平放,看看谁厚谁薄)。

2、注意整体和局部。

比如,认识“家”。我家住在一个小区里,小区有多少幢大楼,我家的大楼有几层,每层有几户人家。

3、分角度观察。

引导孩子观察时,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上及下或由下及上、由左及右或由右及左、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比如,认识哈密瓜,先看外面的颜色和形状、摸摸瓜皮、闻闻味道,切开瓜再看颜色、尝尝味道。

关键词2 ――选择

如果遇到“一根肠子到底”的“直线型”思维方式的孩子,先别着急。多给他选择的机会,让孩子在选择中养成思考习惯、学会思考――“这件事情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那么你要怎样做呢?”

3 岁前,所谓思考就是在不同的选择中做决定。比方,晚上可以选择先刷牙再听故事,或者听完故事再刷牙。父母不要只是简单提供备选对象,应该告诉孩子各种利弊,让他学会自己取舍。

3岁后,可以让孩子尝试换位思考,不仅为自己选择,也帮别人选择,像身边的人、卡通剧里的主角。

[亲子活动]过家家和编故事

地点:家里

内容:从讲故事切入。小年龄的孩子玩过家家时,父母可以帮助设计“选择”情节。当妈妈,先做饭还是先洗衣服;给洋娃娃找伙伴,找小熊还是小兔子;去商店买东西,是搭火车还是汽车。为什么?让孩子说出选择的理由。不管他最后如何决定,即使他的理由在你看来不合情理,也请你尊重并肯定他。因为孩子正是通过一次次地陈述理由,尝试着去整理自己的思路,建立起良好的思维习惯。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不妨找个他熟悉的故事,告诉他,故事不一定只有一个结局。和孩子一起编故事,丰富想象,锻炼思维。“假如……”,是不是有另外的结局。

关键词3 ――创造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发明家。一根拖把,可以是“马”、“汽车”、“坦克”,甚至“宇宙飞船”。想象,是制造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发动机。父母需要做的是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成品、半成品都可,让孩子尽情地去应用、游戏,必要时诱导孩子,让他从想象游戏转为探索现实。

[亲子游戏]玩纸

地点:家里

内容:不同的色彩最能刺激想象空间。父母可准备不同颜色的纸,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象。或撕、或贴、或挂,试着问他,“这个是什么?”也许是小猫、小狗,也许是自家的大楼,也许是天上的白云,也许他粘的那一片是一幅大窗帘……孩子的创造力会让你大吃一惊。

吃惊的同时,不妨继续发问,“猫的眼睛在哪里?”孩子也许会指出来,提示孩子可以用别的颜色的纸贴在上面当眼睛,这样平面的造型开始立体化,孩子可以在玩的过程中思考空间的关系。

家里可利用的材料还有很多,纸盒、卷纸筒、塑料瓶,都可以作为孩子发挥创造力的好材料。

关键词4 ――图形

图形是孩子思考能力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孩子的图形思考力有很多可行的途径。

[亲子游戏]

1. 自制小拼图

裁下杂志上的彩图,先给孩子看看,然后剪成若干方块,再拼出原图。孩子玩熟了,那么剪成什么形状、多少块,就看各位父母发挥了。

2. 玩小石头

大人和孩子手里拿相同数量的火柴棒,比赛看谁搭出的图形最多。

当孩子尝试将火柴棒代表的抽象线条与生活中的实物结合起来时,逻辑思考就开始了。

3. 搭火柴棒(户外版)

到户外捡一些小石头,大大小小排列在地上,任何形状方式都可以。让孩子看看这些形状,引导他说说看,它和生活中哪样东西相似。因为在户外,所以可发挥的空间更大。

4. 七巧板

中国古老的七巧板游戏,流传数千年不灭,自有其道理。七巧板材料简单,玩法无穷,可以说是“简单玩具复杂玩”的典型。

5. 华容道、九宫格、魔方

篇4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然而生活中我们却看到,有的家长抱怨孩子依赖性太强,什么事情都依赖家长,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不去做。孩子不独立,不能怪孩子,是我们的教育不当造成的。有三个主要原因应该引起重视:其一,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一些事情,总是持怀疑甚至认为孩子不行的态度;其二,否定和责备太多,肯定太少;其三,包办代替太多,孩子自主性被严重束缚。这些原因日积月累,孩子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形成一种惰性,缺少自信。没有了自信,他的人生将是如何?

有些孩子是老人带大的,老人在教育孩子方面观念比较陈旧。认为什么都替孩子做好,就是爱孩子。因此各个方面都照顾得比较周到,从而捆住了孩子手脚。有一个叫张明的小朋友,从小由外婆带大。外婆对他倍加呵护,每次送来幼儿园时,对老师都有一种不信任的感觉。总是不停地嘱咐:上午穿什么衣服,下午起床后穿什么衣服。出汗了要用毛巾擦。这还不说,晚上接孩子时,还要再三询问孩子,老师是不是按要求去做的。我们有这样一种想法:与其这样要求老师,还不如教孩子学会生活自理,这对他今后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家长不相信孩子情有可原,因为那是溺爱。而老师不相信孩子,那就是一种教育的失策。幼儿园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中,部分老师喜欢一切按事先预设的过程进行,不得有半点差错。很少给孩子思考的余地,总是急于求成。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对孩子的需要、兴趣点很少顾及。总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一旦孩子没有及时反映出来,赶忙包办代替,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长期下去,谈何创新、何为幼儿的个性发展、何为尊重幼儿?更为可笑的是有的老师为了迎合家长,明明孩子会做的事,为了表明自己的爱心、责任,也要当着家长的面抢着替孩子做好。为何不让孩子自己做?难道中国未来的社会培养的人才是一个个小皇帝吗?

因此,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需要家长与教师共同努力。说起来容易,实施很难。家长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责任。教育者要转换思维方式,从寻找孩子的缺点变为寻找孩子的优点;从否定评价变为肯定评价;从责备变为激励。教育孩子正确对待挫折,一次不行再来一次。让孩子懂得“人生无坦途”,树立了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大有作为。

篇5

思索一:知道孩子为什么会“批评”

当孩子长到5、6岁时,开始会就某一件事向家长倾诉自己的观点,甚至会强烈地表达自己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这正是孩子智慧萌发的生动表现。此时,家长应耐心听取孩子的想法,弄清楚孩子为什么有如此“批评意见”。

思索二:了解孩子的“批评”是否合理

当孩子提出“批评意见”时,我们千万不能因其幼稚、不成熟就将其简单地否定,应该站在孩子正当需要的角度,合理地评价他这种“批评需要”。在这当中,家长需要克服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避免一味地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二是切勿对孩子的“批评要求”不闻不问,或者打压,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只有我们切实了解了孩子所进行的“批评”是否合理,才能有的放矢地教育引导孩子。

思索三:有效引导孩子的“批评”

从一定的角度来说,孩子善于“批评”也是件好事。很多时候,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就是在施展批评的武器中成长起来的。当家长了解了孩子的“批评”后,就要及时针对孩子在运用批评武器过程中表露出来的问题,从动机、方式(角度、态度)和时间上认真地开导孩子,让孩子懂得批评的重要性,既善于思考和批评,又不滥施批评,从而提高批评艺术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中,要教育孩子应与人为善,和睦相处,在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时,做到有想法、有理由、有商量,不自吹自擂。

思索四:积极接受孩子的正确“批评”

当孩子“批评”家长时,我们需要有豁达的心理和乐观的态度去积极面对:只要确实讲得有理,就该肯定孩子,诚恳地接受孩子的正当批评。其实,孩子对家长的批评是维护自己权利的表现:他希望爸爸妈妈亲切明理,希望家庭和睦温暖,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快乐的环境里。

思索五:合理利用家长的“反批评”武器

孩子的批评和要求有时也是无理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耐心细致地给他讲明道理,在适当的时候动用家长的“反批评”武器,告诉孩子:你这样想是不对的。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家长切忌“火冒三丈”,这样孩子除了畏惧,就再没有其它积极回应了,哪还能明白家长讲的道理和要求呢?所以,更为关键的是家长的循循善诱,让他明白错在哪里,该如何改正。只有这样,“反批评”武器才能真正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篇6

【关键词】抽象逻辑思维;生活经验;游戏感知;教学活动

【Abstract】Mathematics have height of abstraction, generally with tight logic.But infancy again is abstract logic thinking of embryonic period, so kid abstract thinking of good establishment, to kid in the days to come of the study have count for much function. According to kid alacrity good move, the thinking image kee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iew, this text from ask for help of life, make use of game, usage teaching activity study etc.'s several aspect feeling know mathematics and carry on elaborating an exaltation abstract logic thinking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 words】Abstract logic thinking; Life experience; The game know; Teaching activity

幼儿学习数学,其意义决不在于简单的数数和计算,而是在数学活动中获取一种思维方式,而数学本身就是一个抽象过程,也就是说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学习思维,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说到这儿,我想起曾经有一位很有名的数学老师孙维刚有个说法:老师教给你的东西,就是过了几年,你把数学所学知识全部忘掉后,剩在你脑子里的东西。那么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是和孩子日后解决问题的能力密切相关的。就像学做操一样,也许以后你忘记了动作,但却留下了肌肉和健康的体魄。还有一种说法,初中生数学学不好,就是抽象思维能力未建立好,不管这种说法是否恰切,但它却点明了抽象思维的建立,对以后孩子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幼儿期思维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具体形象性,他们的直觉性离不开物体的表象性,所以幼儿对事物的概括也是具体的形象的。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平稳过度,这一过程的飞跃,需要在生活经验、教学活动和幼儿具体数学操作过程中来实现。

1.首先,借助生活感知数学现象,促进抽象思维发展。

借助生活感知数学现象,可有效提升抽象思维的发展。通过观察知道门窗、桌子、柜子等物品的形状;通过孩子与父母的自身物品感知大小、长短、轻重、多少、宽窄从而理解量的概念;通过玩折手绢感知等分,例如:幼儿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延伸操作活动。一个正方形对边折变成两个长方形,再次对边折变成四个小正方行;一个正方形对角折变成两个三角形,再次对角折变成四个更小的三角形,这一系列的观察与操作慢慢在孩子思维中形成抽象的等分与量的概念。

总之,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各式各样的事物,无论我们怎样去看待这些事物,它们都是可以用数的形式或量的形式以及形状、空间等方式来表示。因此,我们要重视幼儿在生活经验中感知体验数学现象,建立数学的相关概念,发展它们解决与数学相关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体验数学的重要和乐趣。

2.其次,利用游戏感知数学,促进思维的飞跃。

游戏是自觉自愿的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活动。幼儿天生喜欢游戏,幼儿又处在学习数学的启蒙期,兴趣是调动幼儿学习的动力,因此利用游戏作为学习数学的活动载体,是一种有效地策略。

根据新《幼儿园工作指导纲要》精神,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做孩子的支持者和帮助者,要抓住孩子的敏感期,精心创设游戏氛围,使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轻轻松松在游戏活动中感知量的多少、方位、空间和时间的概念等。这种概念的感知就是幼儿从具体现象快速过度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如:跨步游戏,测量教室前后门之间有几步;用自己的方法测量桌子的长短,看桌子有几个铅笔长,文具盒有几个橡皮宽……游戏乐趣多多,在这些乐趣中蕴藏着深奥的数学逻辑,游戏中幼儿使用的工具不一样,测量结果就不一样!这样的关系更能有效刺激幼儿脑细胞,充分提升抽象思维的飞跃发展。 3.运用教学活动学习和感知数学,促进抽象思维的提高

3.1在教幼儿加减法的时候,教师先让幼儿操作具体、直观、形象的操作材料,而且不断地为幼儿输入同一信号,幼儿由表象一开始点数得出结论。然后慢慢地培养幼儿记数进行加减运算,渐渐地幼儿不再凭借任何物体,在头脑中进行抽象计算,进而促进幼儿抽象思维的提高。

3.2应用题不仅是幼儿掌握加减运算的有力工具和必要基础,还能有效提高抽象思维的发展。教应用题其实就是解决问题。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们会积极运用他们所学知识,如:树上有3只小鸟,又飞来了2只小鸟,问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幼儿解答这个问题时,先在大脑中浮现出3只和2只小鸟的表象,然后运用表象得出答案:5只小鸟,这一计算过程就属于表象思维。等幼儿解答口头应用题掌握比较熟练时,在教幼儿用列算式来解答应用题,列式的过程就是幼儿将头脑中的事物表象用符号表示出来,这就是抽象思维,如此练习就能有效提高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

篇7

一、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尽量儿童化

低年级的孩子思维发展处于直观、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课堂语言的表达应尽量生动、形象、欢快、活泼,照顾到孩子的年龄特点.

如笔者在教学被减数中间有零的三位数退位减法时帮孩子总结如下的计算口诀:

数字娃娃好朋友

互相帮助手拉手

哪位有难前位帮

零带红花还有九

这样语言生动、直观,和孩子思维方式比较契合,孩子容易理解,也就更容易掌握.

二、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目的要明确、层次要清晰

不论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学生学习新知都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孩子学习的进程,提出不同的要求.

如笔者在教学一些笔算方法时,例题教学结束,进行基础练习时,我对学生的要求是“看谁做得又好又对”.“好”强调书写、强调格式,正确的书写格式是计算进行的基本点,同时更注重的是学生对待这项练习的认真态度;“对”强调的是对计算方法的掌握,计算的正确率.当学生练习两三题后,对计算方法能够熟练掌握,再对学生提出第二个层次的要求 “又对又快”.“快”强调提高计算速度.有前面的练习基础,“快”才会变成可能.逐步提高的练习要求顺应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也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要教会孩子说

数学语言严谨、简捷、符号化,有一定的逻辑含量.低年级的孩子们还处于学习语言表达的阶段,而且数学语言表达反应孩子的思维过程,有一定的逻辑顺序,比生活中一些语言的表达要求更高,所以教师必须从低年级开始教会孩子说.教师可以从低年级开始逐步地培养:

1. 教师示范,带着说

孩子学习比较两个数大小、学习两个物体的空间位置、学习倍数关系……这些内容掌握的关键是找到比较的对象或标准.教师一定要带着孩子说完整、严谨的句子,如 “谁比谁大 、谁比谁小、谁在谁的哪边、谁是谁的几倍……”因为在生活中对这些相对关系,成人常会使用省略语,如谁大,谁在哪边等,而省略了比较的对象,这种省略却容易造成孩子理解上的混乱,所以只有学会完整的表达,孩子才会形成一个清晰思考方向.

2. 搭好框架,扶着孩子说

教学简单的两步解决问题,需要运用到孩子的识字量、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分析问题的能力,许多老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常常不知从何处下手.笔者教学这部分内容,从说做文章,把问题变得简单.

为孩子搭框架其实是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孩子通过说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

3. 提出要求让孩子自己说

如计算教学,出示练习让学生尝试练习,师问:“谁能来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怎样计算的呢?”

也可以问:“谁能把你的想法有条理地告诉大家?”

四、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更多地要关注孩子的情感和情境需要

同样一句话可以让人笑,也可以让人跳.这说明语言表达要与适宜的情境、相应的语气相匹配,更需要关注交流对象的需求.

前一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优课评选的观摩活动,一位比赛老师上“统计——平均数”一课,教师给出问题情境后,学生开始叽叽喳喳地讨论,汇报.

第一个小组学生汇报:“再增加一个男生,就好解决这个问题了!”

教师语气坚定地回答:“不可以!”

刚刚还充满叽叽喳喳声的课堂,随着老师一句“不可以”立刻变得安静下来,举起的小手也一个也不见了.孩子从老师的这句话里听到的不只是“增加一个男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这样说的目的是为了让问题定向,引导孩子有效讨论,但因为教师的表达没有关注到孩子的需要,把孩子带到了对立面上去了.

五、教师要研读教材和学生,让自己的语言变得底气十足

我一次上学校公开课,因为上课前几天参加一些活动,时间上没有分配好,对要上的课只简单地看看,就匆匆走上课堂.

教学中,自己小心翼翼,既害怕哪个地方出现知识错误,又担心对教材理解出现问题.于是一节课上得战战兢兢,感觉自己的话语在教室上空空荡荡地飘着,课堂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

在一些学习活动中,我也多次听到那些底气不足的话语.反思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有:

(1)对教材研读太浅,教学内容定位不准;

(2)对学生学习方式、学习经验和学习的发展方向掌握不准,师生交流对接点错位;

(3)课堂教学经验不足,课堂把控力不够,自我缺乏信心.

六、合适的方言让师生交流更顺畅

说普通话是对老师课堂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用方言来说却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方言是一个地方的常用语,有一定地区生活经验的支撑,甚至有些语言词汇表达的意思无法找到合适的普通话来表达,或者普通话表达的意思远没有方言直观形象.适当地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方言,一方面可以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也更便于学生对所学习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农村美术兴趣创造

小学美术课是一门综合课程。美术教育对提高儿童的素质,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教学中,美术教师应该在轻松自由的条件下,善于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美术兴趣。所以,兴趣是一切教学成功的前提,教师必须让学生有愉快的心情,强烈的欲望,坚定的信心,自觉自愿地去主动学习,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美的体验,美的创造。

1.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生活是现实的、直接的,每位学生都有经历,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扮演角色再现生活过程,展示生活原汁,体验生活真实情感。如:在一次写生课上,我把农村里随处可见的一盆柑橘花放在讲台上,让孩子们走上来闻一闻柑橘清香的气味,让孩子们去触摸联想柑橘花的外形,让孩子们去观察比较柑橘花的色彩,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高涨,画面上的柑橘花也鲜活起来,改变了那种由教师领画,学生摹画的教学状况,使孩子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得到了发展。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法,远胜于教师的生硬说教和填鸭灌输。

2.帮助学生在美术过程中寻找成就感。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发现学生的成功,让学生意识到: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使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这样学生的参与欲增强,成功感推动了美术学习的兴趣。因此每节美术课我都会评价表扬有进步的同学,有时会有一些物质上的奖励,从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画的不好的同学,我会事后单独的找他聊天,问其原因。

3.提升想象空间。

儿童期是想象力最活跃最丰富的阶段。农村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人文环境。农村美术教师可以因地制宜,使学生能够更贴近生活、更自由地认识美、创造美。

(1)无限想象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灵性的东西,没有空间的限制。如,在《蝴蝶飞飞》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用多种方法尝试蜻蜓的制作方法,如,画蝴蝶,添图案;用彩纸折蜻蜓;搓根纸条作身体插上翅膀等。由于考虑到农村孩子生活的环境,一般家里都种各种蔬菜,所以特地引导孩子在菜园里找素材,如,用红辣椒做身体,菠菜叶做翅膀,大豆做眼睛;用四个茄子做翅膀,长长的黄瓜做身体,瓶盖两个做眼睛等等。原来,生活中许多东西都可以为我们所用,只要我们会想像,会创造。鼓励孩子们进行个性化的美术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个性,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趣味。会想象的学生才会去创造。

(2)自由想象

我们应该还给学生一个可以自由、大胆创作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对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才能提高。学生都喜欢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画画,如把太阳画成蓝色,苹果画成彩色时,可得到的是“胡编乱造”、“不合逻辑”的带有明显贬义的话训斥儿童。这样伤害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打击了他们的创造热情,不敢放胆去想。

儿童的思维方式异于我们成年人。他们甚至想到的更多,更丰富。让多一些孩子敢把太阳画成蓝色、苹果画成彩色吧,让孩子们有一个广阔的想象天地,有一个想象的“自由王国”。

观察生活,融入自然,了解社会,是美术创作的源泉。多让孩子做一些观察自然、体验环境、深入生活的活动。如美术课前,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展示美术作品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听小故事或欣赏美术作品的感受,要求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比如,我在让学生画“建筑”时,就带学生走出课堂,用他们自己的视角去体会家乡的变化,观察庭院的房舍,感受自然的呼吸。农村的孩子一般他们家的窗外就有的蓝天和白云、山川与河流、花草与树木,有一个有趣的,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在我们的美术课堂上,让孩子们带着艺术的气息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的创造力源于生活,而却高于生活。

篇9

【关键词】创新思维;审美学习;观察与创造能力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新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要创新,强调学生之间的经验共享与小组成员的合作,强调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合作交往能力。我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通过本文论述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发挥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学校教育中,保护孩子思维的创造性离不开高素质、有先进教育教学观念的老师。有这么一个美丽的故事:一次,有个小朋友在纸上画出方形西瓜,按照一般的思维方式,哪有方西瓜!他的老师走到这位小朋友身旁,就问他:为什么西瓜是方的,孩子说,因为看到卖西瓜的人把圆圆的西瓜堆起来太麻烦了,如果是方的就不会滚来滚去。这位高明的老师能够倾听孩子的话,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独特的创造力。值得关注的是:孩子的想象是天真的,但也是可贵的,目前在一些城市果真有方西瓜销售,在广州就有来自日本的方西瓜。我相信:方西瓜一定会受到大家的青睐,放在冰箱里既方便又节约空间。但是能想到这个点子,并且培育出方西瓜的人一定被人称“绝”,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创新性思维是被许多条条框框不知不觉地给抹杀掉了。

二、注重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创新思维的培养,特别是小学阶段,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它是萌发创新意识的原动力。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才能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说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还应将美术活动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在综合教育活动中,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飞翔。这样,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始终会有不竭的创新源泉来,他们终生受益。在有些教学实践中,会看到有很多老师限制的条条框框,不让学生越雷池一步,如“非得这样去画”“不能胡思乱想,不能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等等这样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会对作画感到枯燥,继而观察迟钝、思维滞塞、作画小心,唯恐越雷池一步。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我在课堂上,会调动学生尽可能的去想象,去发挥,去创意,给学生以开阔的空间,自由翱翔。在美术教学中,我也深刻的体会到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常常“异想天开”, 教授一年级《有趣的半圆》一课时,出示半圆形时,学生们谈起了他们的遐想,有的说我可以把它变成小老鼠,还可以变成小乌龟,变成炒菜的锅、变成碗,还有孩子说我看到半圆形想到了游泳池,如:画《变化无穷的形象》一课时,孩子们画的真好,有的拔萝卜想象成孔雀、金鱼等,有的把心形变成人的脸,我出示了一把生活中的锁,有的把它想象成有水龙头的海报倡导节约用水。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羁,但对儿童说来,正是其奥妙所在,正是他们纯真天性的体现。因此,要指导儿童作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我们首先要肯定学生的想法,激励他们敢于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对于学生的神奇想象,教师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教师不要把知识技能看作僵硬的东西,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空间,阻碍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实践证明: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绘画水平,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培养孩子的审美思维

小学美术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靠生活中的表象作画。事物的表象会引发一连串的联想。而这种联想的深度与广度将直接影响着人的创新思维。而这种表象创新,离不开观察、想象和记忆。观察能使小学生丰富自己,扩大视野,熟悉物体的特征、色彩及结构关系。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局限于美术技法的传授,重视发现绘画过程中非美术因素的培养,尽量减少概念化、成人化图形的临摹,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界中的景物,观察生活中的一器一具和人们生息劳作的场景。在观察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概括,一边观察,一边作画,通过记忆、想象、实现创造性地再现。作画时,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生理特点,从不同的侧面作画,展示自己不同的气质。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促进创新思维个性的形成。提高审美能力。

四、引导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与创造能力

没有观察也就难以更好地想象,观察是学习与创作的基础。如我在教授二年级《风来了》这一课时,我会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们在放学路上或家中窗口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寻找风的存在。我又带着孩子们在校园里感受风,寻找风,又通过图片观察了不同环境里的风,使学生们对“风”有了比较形象的印象。学生可能对自己所观察到的东西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加之在具体构图时的情绪和想象,就会产生有显明个性差异的作品,这时要引导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创作要充满自信,使学生在观察、感受、创作中得到乐趣和满足。在教学中除了启发、引导学生联想、想象之外,还应该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绘画创作素材需要在生活中积累,让学生养成画速写的习惯是搞好创作的基础,不少创作题材都是在速写中萌生的,因此,我在美术课中会逐步传授些速写的技法,并鼓励学生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搜集素材,多画速写,以捕捉生动感人的形象资料是十分必要的。

五、总结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思维要得到很好的保护。要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更新自己的理念,只要有创新的意识,随时随处都可以创新,从小处做起,点滴积累,才能让这种创新的观念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篇10

“宝贝儿,乖,听话妈妈给你买好吃的。”常听到家长这样表扬孩子。

长期以来,家长们似乎都把“乖”、“听话”作为评价好孩子的标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俗话一语道破了传统家长们教育孩子的心声。然而,时下的新新父母开始怀疑这个传统观念,担心自己孩子太乖长大会没出息,希望孩子淘气些更好,认为那样的孩子更机灵。

乖孩子究竟是不是好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到底应该何去何从?为此,我们调查搜集了一些家长和年轻人的看法,并采访了北京同仁医院和首都儿科研究所的两位专家。

家长看法

乖孩子是不是好孩子?

听话好啊,让他干啥他干啥,这才是有教养的孩子。――小米爷爷(退休工人)

乖孩子才是好孩子,我孩子就这样,听话、懂事儿、规规矩矩的,让我特省心!

――小静妈妈(个体经营者)

听家长话,孩子能少走弯路、少碰壁。父母是孩子的引导者,针对孩子的特点,会合理安排他的学习生活进程。 ――晓兰妈妈(全职妈妈)

孩子听父母话,不会有错,我们做父母的都是为孩子好。

――倩倩爸爸(部门经理)

乖孩子当然好啦,不过,有时候我儿子淘气也很可爱,多机灵啊!

――龙龙妈妈(小学教师)

乖不一定好,应该保留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不太听话的孩子长大以后聪明、有主见。 ――亮亮妈妈(杂志编辑)

孩子太叛逆的担心

“我说什么他都要顶撞,越大越气人,真不知道这孩子什么时候能懂事。”

“我闺女3岁了,以前特听话,最近总爱跟我作对,不知道是不是跟谁学坏了。”

“我担心孩子是不是有心理障碍,脾气特别大,总得宠着他,稍不顺心,就大哭大闹,摔东西。”

孩子太乖的担心

“跟别人说起我这乖孩子,总是特自豪,不过也有些担心她这么乖会被人欺负。”

“他小时候爱调皮捣蛋,我就赶紧严加管教,但他现在什么事都憋在心里,从来都不跟我说,真担心他会出什么问题。”

“我孩子对我从来都是言听计从,有时候担心他以后会不会太木讷、没主见,所以我现在努力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允许他有时不听话。”

“我女儿从小到大都很听话,但感觉她好像太依赖我了。”

长大孩子的看法

“我从小就很听话,学习成绩也很好,一直都是我们家那里孩子们的榜样。但上大学后,同学们都觉得我很刻板。我做好事,他们会觉得我做作。这让我非常痛苦,我自己找不到自己错在哪儿,后来好朋友渐渐地引导我改变一些做人做事的方式,才终于比较合群了。不过现在还是很苦恼自己总是没想法,脑袋特别懒,朋友总说我是一根筋。”这是我同事的好朋友,聊起知心话来说了这些。她看起来很文静,熟识的人才知道她也很爱和大家闹着玩。

“我爸妈对我是放养,我觉得我素质还不错,习惯没太差,工作挺好,也没让父母失望。”网友清水涟漪说。

“我是十足的好孩子,虽然有时不乖。以后我有孩子了,我管孩子要不松不紧,中庸之道,呵呵。”朋友潇潇说。

专家观点碰撞

郑秀瑾

观点:听话的孩子,容易招人喜欢,带起来也省事,但未必就是好孩子。

1.太乖的孩子,容易失去思维的独立性

家长往往注重孩子生活上的独立,自己穿衣、自己吃饭、自己整理用品,但孩子思想上的独立性却往往被忽视。

假如孩子太乖,一切按大人指导办事,时间长了,孩子自己总不思考,就很难形成自己的独立意识。而一旦长大后,需要独立工作生活、独立处理问题时,孩子就会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会束缚智力发展,还可能导致心理上不健康,人格上有缺陷。

2.太乖的孩子,容易缺乏创新性和创造力

如果父母过早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容易扼杀儿童的天性,使孩子从小失去创造性。比如,小孩会把大人的鞋子当小船玩,这说明孩子不刻板,有发散性、创造性思维。但大人不理解孩子的做法,就会批评孩子不听话不乖。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创造性不断地受到打击,逐渐从“不听话”的孩子变成“听话”的孩子。实际这是创造性思维受到了限制和禁锢,对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很不利。

很多中国小孩读书读得特别好,但搞一些科研课题时,能力可能就会较差。因为她一直都是在学,却缺乏创新思维,只会跟随别人的观点。他不会想“这样对吗?”“我不是这样想的,我要试一试。”不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再高出一层。

3.家庭要给孩子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

家里多一些民主的氛围,让孩子感到和父母处在平等的地位上,鼓励他们敢发言、敢辩驳、敢质疑,这对孩子思维和智力的开发有好处。这样的孩子,老师和家长可能会觉得管起来麻烦,但其实他们长大以后可能更有优势。

孩子要懂一些基本的生活规律,要讲卫生、讲礼貌、不自私、不说谎,而其他方面家长不必多加干涉。家长不要对孩子说,这件事就是什么什么,要让孩子参与讨论,孩子就会觉得“我还在给妈妈出谋划策”。这时,孩子就会开动脑筋,活跃思维。

张建娜

观点:好孩子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乖孩子是好孩子,但乖孩子是不是有出息,是另一回事。

1.孩子乖与不乖主要取决于自身性格,后天改造的影响不大

一个人的性格有70%是遗传的,后天人为改造只占30%。家长总是希望把孩子教育成自己心目中的样子。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她的特点,教育应该顺其自然。说哪种孩子好就把孩子培养成哪种,这是不现实的。

2.约束孩子不会影响孩子的自主性

现在很多家长在管束孩子上患得患失,导致很多小孩不懂规矩。过去教育孩子是:大人讲话小孩不能插嘴。小孩把话憋在心里,并不代表没想法,不可能因为家长的管束,就把孩子的思想萌芽和创造力给压制了。人到了一定年龄自然就会有自主意识。孩子小时候有想法,即使家长总是约束他,将来还是会有想法。当然,家长一味的单向灌输,而不注重与孩子双向交流,肯定会对孩子心理发育造成不良影响。这个方面,家长需要注意。

3.教育孩子该严格就要严格,多给孩子实践机会,才能让孩子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孩本身是培养习惯的时候,不能太娇惯。3岁以前的小孩发育不是很成熟,就得立规矩,培养孩子守规矩。家长对孩子恶作剧也不管,就会使孩子不懂规矩;而让孩子长大以后再去学规矩,孩子就会很痛苦。一点规矩都没有的孩子,再有创造力,将来也未必会成功,因为他本身不懂得游戏规则。

教育孩子不能单纯给孩子讲理论,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多去实践,在实践中成长。要多让孩子出去玩、多与人交往;而培养好习惯和规矩,孩子就容易被其他人所接纳,容易与人交往;孩子在玩和与人交往的实践过程中,就会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专家一致意见

1.是否是好孩子,不能用乖与不乖来衡量

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不能一概而论,但好孩子应该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具备独立思考、自己动手的能力。

2.不听话并非绝对坏事情

孩子有时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不听从父母的指令,这正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逆反期,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对孩子的不听话,家长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全盘批评,而是要正确引导。

育儿建议

――“听话”与“不听话”相结合

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对待孩子的听话与否,要分情况而定。在生活规矩、行为道德的培养上,要让孩子“听话”;在思维方式和对待事情上,要允许孩子“不听话”,正确的引导孩子,让孩子在实践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另外,小孩的行为控制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小时候是父母控制引导为主,长大些是父母和孩子双方控制,成人后是孩子自己控制。家长应该逐步放权给孩子,而不应死死握权不给孩子自己做主的机会。而无论哪个阶段,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都必不可少。

专家简介

郑秀瑾

医学学士、医学心理学硕士,现为北京同仁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儿童言语康复、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小儿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