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经营与学校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经营与学校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行政管理;经营理念;行政手段
学校传统的行政管理是管理者运用行政手段,按照行政方式进行管理的行为。行政手段是指采用决议、决定、指令、纪律、规章制度和标准、监督、检查等手段,它是学校管理中有效的不可缺少的一种管理行为。在校长负责制下,它对依法治校、依法治教顺利实施是必不可少的。但它也有明显的弊端,尤其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在承受着变革带来的阵痛。在“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我们看到许多沿袭着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学校缺乏活力,暴露出不少弊端,而那些渗透市场经营理念的学校则生机勃勃,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截然不同的命运,我们不由地感悟到:学校必须改进传统的行政管理,渗透经营理念、运用经营机制,这是现代学校发展的趋势。这样,在学校管理中,既有行政管理为依托,又有学校经营为抓手,办学效益就能取得最优化。
一、确立学校经营理念
(一)市场意识
传统的行政管理注重照章办事,强调如何贯彻、落实、执行上级文件精神,强调对上负责,寻求行政支持。行政管理对于实现学校管理职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弱点和弊端。这种管理“等靠要”思想突出,被动消极,缺乏进取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势必受到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双重制约,学校必须根据社会的客观要求、学校的客观基础、办学的客观条件和教育的客观规律确定自己的位置。市场意识对学校管理者来说,要有一种学校生存的危机感,认识到学校必须经历生源竞争、教师流动等考验。对教师来说,要有一种职业危机感,认识到随着教师双向聘任制的全面实施,学生和家长选择权的加大,教师职业社会化的步伐加快,“铁饭碗”将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职业风险不断增强。这都要求我们逐渐形成市场意识,以适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二)服务意识
行政管理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和管理的垂直性等特性,其核心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完成目标任务,学校管理者是行政命令者,教师是施教者,缺乏服务意识。学校经营的核心是如何提高学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谋求学校生存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增值。它关注学校在市场中的地位,强调服务,谋求主动发展,提升自己的信誉度和美誉度,努力满足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需要,所谓“顾客是上帝”正是这个道理。
对学校的管理者来说,其服务意识体现在:要树立教师才是学校发展主体的办学思想,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和谐的工作氛围,挖掘教师的潜力,焕发教师的斗志,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把先进的办学理念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共同建构学校发展的美好前景。对教师来说,其服务意识体现在: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主动地为学生提供帮助,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真正体现教育就是服务。
(三)品牌意识
传统的行政管理,有严密的组织机构,统一的目标,统一的行动,它的着眼点是对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以上级满意为目标,学校工作的重点是迎接检查、验收评比、晋级升格等活动。学校经营强调教育是一种产品,教育服务产品既然是产品就必须讲品牌,以品牌求生存,求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立品牌意识。
因此,对学校管理者来说,根据教育市场需求,创造特色“品牌”和质量“品牌”,通过“品牌”,建立具有竞争力的生源市场,使学校具有一定的经济资本,从而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学校“品牌”,由此形成学校品牌--生源市场、生源市场--经济资本、经济资本--学校品牌的良性互动。
二、建立学校经营机制
(一)建立市场用人机制
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背景下,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事业用人向社会用人转变。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单位用人机制,在经费总包干的前提下,学校根据内部的定岗核编,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工资待遇,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关系,建立平等的双向选择。这样有利于克服“人浮于事”“能进不能出”的弊端,体现优质优酬,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校长而言,可以采取校长资格培训的市场化,校长任用的竞岗制,校长待遇的职级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校长经营管理学校的水平和能力等综合评估,给校长进行职级的评定,不同职级的校长享受不同的年薪和待遇。校长在聘期内,有明确的目标任务,有相应的学校经营权,获得相应的报酬,责、权、利结合。校长聘任期满后,接受考核,兑现奖惩,并决定是否继续聘任。
(二)逐步扩大学校的自主经营权
学校经营必须要有相应的自主经营权。在法规政策的前提下,学校可以自主筹集经费,自主用人、自主内部分配、自主进行教改实验,自主开发教育产品、自主开发学校品牌等,也可对学校品牌进行输出,采取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开发教育市场。自主经营权能主动解决学校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不利矛盾和弊端,学校才能自我发展、自我约束。
(三)建立以质量标准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篇2
一、小学校长教学管理面临的困境
教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存在着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从当前的情况看,小学校长教学管理主要面临如下困境:
1、观念成就落后
教学管理不但是教学问题,还是管理问题,虽然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学的方向进行了明确,但是一些小学校长并未完全领会最新的教学理念,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督导不力,导致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和新课改的方向存在偏差。除了上述问题,教师的观念陈旧,不愿意打破现状也是小学校长教学管理的困境之一,虽然新课程培训使其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入地认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不愿意重新备课、修改教案,往往采取以往的教学模式,这样就限制了最新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推广。
2、应试风气浓重
以往,分数、升学率一直是小学教学管理追求的方向,这主要是因为社会竞争激烈、教育资源分配不足所导致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了小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而迫于学校入学率、学校形象、家长要求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小学应试的风气仍旧比较浓重,这样就难以实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双重发展。
3、教师素质偏低
教师的素质与教学管理有着很大的联系,新课改对教师的思维方式、认知体系、创新精神、教学能力、教学风格等多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使其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如何实现教师素质的提升是小学校长需要承担的重要的职责,这也使得其压力增加。
二、小学校长教学管理应对举措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小学校长教学管理中国面临的挑战有了更深地认识,为此,就需要提出具体的应对举措,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小学校长的管理理念,教师的教学理念的陈旧、闭塞都使得小学教学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为此,小学校长要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具体应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认真学习和把握新课程精神,实行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加强和优秀小学的交流,汲取一线管理经验;其二,加强对教师教学理念的培训和实践,既要武装其头脑,还要为其提供实践的平台,在小学内开展实验班,特色班,取得成果加以推广,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小学教学的发展。
2、平衡教学管理目标
以往的小学教学中,校长往往对升学率、分数等更为敏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而新课程改革注重的是知识和能力的双重发展,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为此,小学校长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不但需要强调知识、分数,还需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提升教师素质水平
教师的发展是小学改善的重要基础,无论是教学知识、理念、方法等都是通过教学的教学体现出来,这些一线的园丁对于小学教学的改善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校长应该着力挖掘教师的潜能,主要可以采取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其一,为教师的教学留有空间,校长要给予教师一定的自,使其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使教师更好地进行创新教学。其二,为教师提供交流、培训机会,小学校长应该加强在教师个人发展上的投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4、改善教学管理方法
教学管理方法的改善对于解决当前的教学管理困境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小学校长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深入一线课堂,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了解,并对教师的工作进行有效地指导,这样才能提升教学管理的针对性。此外,一线教学信息的把握,还能使小学校长掌握更多一手资料,为其进行教学管理决策打下基础。其二,进行发展性、动态性的评价,教学管理是为了提升教学的效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就需要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小学校长在教学评价的时候要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动态性,加强对教学的诊断、分析、评估、转化,以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取得更好地小学教学效果。
三、总结
篇3
要: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丰富,但存在着管理模式落后、有偿服务面不宽、管理机制陈旧、专业管理人才缺乏、资源运营效能低等问题。全国体育体制改革和“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客观上要求高校把市场运行机制纳入各项管理工作中。借鉴国内外高校体育场馆改革的成功经验,引入在国内外服务业被广泛采用的平衡计分卡(BSC)绩效评价和管理工具,以广州大学体育场馆及“体育运动健身卡”运作为例,探讨构建未来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系统和模式。阐述了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平衡计分卡设计与实施策略,并通过理论研究和调查探索。设计出BSC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框架和标准。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平衡计分卡;绩效指标;广州大学城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7-0109-04
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逐渐多元化,除了满足学校教学、训练、运动竞赛的需要外,还应承担起服务社会的功能。因此,高校体育场馆不但在硬件上需要提高,在经营管理上也需要革新,要积极向外开拓,进行综合开发管理,并逐步向社会场馆过渡,进行产业化的运作。
本文在对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以广州大学引入平衡计分卡系统(Balanced Scorecard,BSC)管理工具为例,探讨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
1 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
1.1 场馆资源配置状况
广州大学城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大学城,设计占地总面积43 km2,广州大学等10所高校入驻,共约15万学生。其中,体育场馆按照2010年亚运会的标准投资约15亿元人民币规划和建造,其总体布局为“8馆1场”,场馆规划总建筑面积为23万m2,学生人均使用面积约为5.48 m2/人,在全国高校中居领先地位,已成为目前国内体育场馆使用面积最大和资源最丰富的大学城。但是,体育场馆在各高校的资源配置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人均场馆使用面积上差异较大,星海音乐学院人均场馆使用面积最大,达7.61 m2/人,广东工业大学最小,仅2.7 1 m2/人,两所高校几乎相差3倍;从体育馆面积来说,广东工业大学又是最大的,星海音乐学院几乎是最小的,说明在室内外场馆的配置上,各学校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各高校在三大球、网球和室外游泳池等室外场地上差异不大,但是仅华南师范大学有室内游泳馆,作为广州市优势项目和群众普及率较高的羽毛球场地较少,乒乓球场馆不规范,多在大型教室内搭建球台。因此,广州大学城高校场馆规模虽然大,但是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只有树立资源共享的理念,才能实现大学城体育场馆的资产优化和增值。
1.2 场馆经营管理模式
通过调研发现,10所高校均有各自的体育场馆,但在经营管理上却存在3种模式:5所高校体育场馆以体育部门下设的场馆中心管理为主,4所高校为后勤部门管理,1所高校实施企业化专业管理。在场馆的利用形式上,8所高校采取了在满足学校教学、训练和运动竞赛基础上进行有偿开放,另外2所没有任何形式的对外开放。其中,有偿开放主要是针对室内场馆,室外场地基本上是无偿对外开放的,但对于进入的健身人群大多采取必要的措施,如持学生证或教师卡,对于非本校的健身人群均采取一定程度的限制措施。总之,10所高校在体育场馆的经营模式虽然与形式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实质上差异并不大,真正的市场化、社会化运作差距较大。下面以广州大学为例来说明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的现状:
广州大学现有73个场馆,占地面积14万m2,学生人均使用面积为4.36 m2。广州大学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管理部门为体育学院下设的场馆中心,但场馆资源仅限于满足教学训练的需求,几乎没有任何形式的开放运营。这一方面限制了学校师生和周边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场馆的养护资金较大,也给学校财政带来了困难,有限的运营根本无法实现体育场馆“保值”、“增值”的目的。鉴于此,广州大学在校内进行了有偿开放体育场馆的尝试,推行了“广州大学体育运动健身卡”。学校财务处负责给全校在职教职员工免费制作发放“广州大学体育运动健身卡”,教职员工凭卡在校园体育场馆运动,进出时刷卡,由管理系统按照场馆积分扣减标准和活动时间,扣减相应积分。但是,健身卡实施一年来,效果不甚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由于大学城距离绝大多数教工住宅较远,平时上下班较忙,下课后无暇去健身。无课时,大多数教师宁肯自己花钱在住宅附近健身,也不愿专程来学校健身,因为往返的开销和在住宅附近健身花费相差无几。第二,体育学院对于学校的场馆资源仅限于管理,没有开发和财务的权限,而且运营收入仅有少部分划拨到体育学院,甚至不能支付参与值班的教工和管理员劳务费补贴,所以,推行这项活动的积极性有限。
1.3 场馆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丰富,无论在总体规模和人均可利用资源上在国内高校中都具有较大优势。但在经营管理上仍存在较多的问题:第一,沿袭传统模式,即由政府拨款,由学校负责建造、维修,由学校后勤负责管理或体育教师兼管,平时只能单用于一般体育教学和训练。这种传统的关起门来运营的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高校改革不断深化和时展的需要。第二,现有的场馆经营模式的有偿服务的范围狭窄,还远没有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服务网络,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及教师优势没有得到发挥。第三,管理机制滞后,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在有偿服务的组织管理上欠规范;与学校体育工作诸多环节的配套工作衔接不够;严重缺乏高素质专业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第四,各高校各自为政,资源运营效能低下,资源最优配置程度低。
2 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构想
平衡计分卡是由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卡普兰和复兴方案公司总裁戴维・诺顿在对美国12家优秀企业为期1年研究后创建的一套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后来在实践中扩展为一种战略管理工具。它是以企业战略为导向,寻找能够驱动战略成功的关键成功因素fcsF),并建立与关键成功因素具有密切联系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KPI),通过关键绩效指标的跟踪监测,衡量战略实施过程的状态并采取必要的修正,以实现战略的成功实施及绩效的持续增长。
对于体育馆来说,引入平衡计分卡不是为了绩效管理,也不是为了赶潮流。高校体育场馆使用平衡计分卡的宗旨是帮助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者就体育场馆的使命,远景,长、中、短期目标及战略行动达成一致,并以此作为一个沟通工具,使各个职能部门及其管理人员更加明确自己在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发展战略中的权责,确保目标得以实现。
平衡计分卡具有绩效评价和战略实施双重功能,是以绩效评价为特征的战略管理工具,包含以战略为
中心的4个维度,即财务、服务对象、内部业务流程和创新与学习成长。其特点是始终把战略和远景放在管理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使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4个维度浑然一体。对于高校而言,战略核心应为:以教学为本,以人为本,面向社会,自主经营,以馆养馆,以场养场。
1)财务维度。
其目标是解决“股东如何看待我们?”这一类问题。财务指标通常包括利润、主营业务收入、现金流、回款率和资产回报率等。财务目标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但由于高校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质,其体育场馆的终极目标是服务教学和社会大众。所以,财务维度的目标并不是高校追求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常规体育教学、训练及各类别体育赛事的承办。为了达到“以馆养馆,以场养场”的目标,财务指标是必须考虑的,一方面可以缓解学校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保持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开放是必需的,既然开放,就要追求最大的效益。国外体育场馆经营逐步使用收益管理并取得较大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同时,还必须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人事开支、硬件设施维护成本的有效控制,注意对易耗品的合理有效使用,节约成本。增加收入渠道,收费要按照行业标准并符合政府有关规定,加强与社会场馆的合作,相互协作共同开发市场,形成互补竞争关系,充分利用高校无形资产优势,争取社会捐赠和广告投人。
高校体育场馆具体财务构成应包含如下指标:场馆日常运营成本费用,主要包括水、电及日常办公开支等费用;场馆维护基金,包括场馆保养及大型体育器械更新或购置;体育场馆工作人员加班补贴,包括教工和临时工;体育场馆发展资金,包括场馆改建或翻新;体育学院基金,包括体育学院年度总经费不足时的补给部分;上交学校基金,在满足上述指标后,如有剩余上交学校,作为学校的机动经费。
2)服务对象维度。其目标是解决“客户如何看待我们”这一类问题,即客户对于所提供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满意度是预期绩效与期望差异的函数。服务对象的期望形成于买方以往的购买经验、朋友或同事的影响,以及营销者和竞争者的信息与承诺。如果营销者使服务对象的期望过高,假如一旦失信,就极易使购买者失望。但是如果把期望定得过低,虽然它能使买方感到满意,却难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收入。
高校体育场馆服务对象维度应包含以下指标:第一,对于在校师生而言,主要包括对场馆提供服务的时间、场馆设施(包括器材或设备)、场馆环境及所提供的服务质量等指标。其中,场馆服务的时间以体育场馆每周排课学时和课余对师生免费开放的时间来衡量;场馆环境以场馆周围环境及各运动项目的有机布置来衡量;所提供的服务质量,以场馆的配套设施f如淋浴、遮阳伞等)及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来衡量。上述指标以师生满意度量表的形式来进行量化。第二,对于有偿开放的社会个人或团体而言,主要包括对场馆设施、环境和所提供的服务质量等的满意度和有偿开放体育项目的市场占有率来衡量。
3)内部业务流程维度。
内部业务维度着眼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目标是解决“我们的优势是什么”一类的问题。平衡计分卡中对内部业务流程构面的衡量是从战略目标出发,本着满足服务对象需要的原则来制定内部业务流程构面的目标和评价指标。对高校体育场馆来说,其内部业务流程主要包括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能力、承办各类赛事能力、场馆硬件建设等方面,具体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体育场馆硬件设施的维护完善,逐年增添新的体育器材与设备,注重新兴体育项目的发展,形成具有多元开放功能和潜力的综合体育场馆,维护和完善已有的体育设施,发展优势项目,完善以市场热门的篮球、足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和游泳为主的对外开放项目。第二,软件设施的提高,加强体育场馆人力组织建设,形成高效的运作流程,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找到人力资源配备与最大收益的平衡点,避免“边际效应”。
4)创新与学习维度。
其目标是解决“我们是否能持续为客户提高并创造价值”一类的问题。体育场馆人员配备是软环境指标,体育场馆要高效运作,需要一支既懂得体育运动发展规律又谙熟市场运作机制的管理队伍。
高校体育场馆的创新与学习成长主要体现在体育项目开发以及多元化和专业管理队伍的建设方面。只有不断地开发改进新的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服务对象需求,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而这些都需要体育场馆工作人员具备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因此,体育场馆必须设立创新与学习成长构面的指标,加强专业职工队伍的建设,为职工提供学习、深造和培训机会,精简岗位,完善内部激励机制,以促使体育场馆提高创新与学习成长的能力。
3 结论
3.1 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亟需改革
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提出:学校可以根据维持设施运营的需要向使用体育设施的公众收取必要的费用。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丰富,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是政府对各高校的要求,但目前开发、开放的效果并不理想,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另外,体育场馆需要每年花许多经费进行保养,不然会缩短场馆的使用期限。而这笔开支目前仍由学校支付,给学校财政造成一定的压力,在国内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转型和全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高校应抓住这一机遇,突破政府对院校体育投入的单一渠道,对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可以借鉴体育产业的一些做法,立足广东省经济发展和广州大学城各高校的实际,吸取国外的先进管理和操作经验,建立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或体系,将高校体育场馆逐步推向市场。
3.2 始终以发展战略为核心
“战略是未来”,BSC是一个核心的战略管理和执行的工具,必须始终围绕一个战略核心,即体育场馆的核心竞争力。体育场馆的核心竞争力是长期发展的指导原则,是其它4个维度的核心发展战略。体育场馆发展战略是高校体育场馆的终极目标,在服务好学校正常的教学、训练、竞赛活动的前提下,努力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在做到“以馆养馆,以场养场”的同时还应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学校的整体发展服务。
篇4
广东省在80年代中期就对连锁经营业进行大胆尝试,经过多年实践,连锁商业已成为广东省的一种重要的商业模式。根据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最新的《广东连锁经营发展报告》显示,广东省连锁经营业态涵盖购物中心、百货公司、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等,覆盖百货、食品、医药品、家电、珠宝、服饰、餐饮、家居建材、通讯产品、美容美發、汽车分销、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法律顾问、管理咨询、展览、物流、房地产等行业。仅广东连锁五十强企业,全年销售规模就达到4112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4%,门店总数73552间。可见,连锁经营业的多元化发展将创造广阔的就业前景,提供数量可观的就业岗位。
与行业迅速发展相匹配的是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但是目前,连锁经营业的人才数量远远跟不上行业的发展速度,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不足,基层店长稀缺,物流等一线操作环节人才严重不足,刚毕业的就业人员岗位能力不足,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鉴于此,笔者认为研究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建设,对于培养连锁经营业管理人才,解决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近年来许多职业院校纷纷开设该专业,为企业输送相关人才,但是企业普遍觉得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比较欠缺,实践能力不强,这与该专业的专业建设存在问题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专业定位模糊
经管专业的学生经常会对自己的专业感到困惑,不知道这个专业到底学什么,感觉自己什么都学了,但什么都不精通,也不知道毕业以后的就业方向。许多职校学生在根本不了解经管专业的情况下选择该专业,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是从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调剂过来的。可见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普及面不广,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该专业主要是向连锁经营企业输送各种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由于该行业的多元化特点,其岗位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非常强。模糊的专业定位导致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就业时往往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尴尬境地。据统计,许多经管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基本不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大部分从事与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专业相关的工作。
2.课程设置专业特征不明显,缺乏核心专业课程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一门涉及市场营销、门店营运、信息管理、企业管理、物流、法律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这个“综合性”使专业课程设置陷入“大杂烩”的误区,认为这个专业就应该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会。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多以营销理论课和管理课程为主,连锁经营类的核心课程并未被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授课以理论传授为主,连锁经营特色并不突出,培养的学生与一般的营销专业学生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是懂得一些营销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对连锁经营企业并不熟悉。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兼具专业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3.缺乏必要的硬件投入
传统的“有教室就能授课”的观念已不适应中职学校的办学思路和教学理念。特别是对于强调实践性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室里凭着老师一张嘴是办不到的,需要实验室、实训基地以及现代化的模拟实训软件的投入。目前,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缺乏系统的校内实训场所、模拟实验室和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机制运行不通畅,急待加强对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
4.师资结构不完善,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不设置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只有高职高专和中职院校设置该专业,导致没有优秀的师资力量输入。并且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起步较晚,该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来自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具备连锁经营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严重不足。在实践教学方面,教学活动容易脱离岗位实际,陷入从书本到书本的“空对空”境地,从而导致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在技能上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三、对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建设的建议
针对以上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以职业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实践相对接为出发点,根据就业和创业双线并行的理念,对中职学校连锁经营与管理的专业建设提出四点建议。
1.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指明专业发展的总体方向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目的是培养出具备行业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促动下的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促进作用。不同地区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是不同的,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因地制宜,从区域内的行业特点出发,避免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脱节,为企业培养相关人才。
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建立在对连锁经营业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区域内的有效资源,了解连锁经营业运营特点和工作细分,了解区域连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期望,了解已毕业学生在用人单位的表现,从而确保人才培养方案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为该专业的总体发展指明方向。
2.细分行业业态,划分工作岗位,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把握专业发展的核心环节
连锁专业人才培养几乎面向全行业和全领域,课程设置涵盖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财务会计、物流等绝大部分管理类课程,学生学而不精,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就目前企业人才需求现状而言,连锁经营专业学生供不应求,人才培养定位不需要求多求全,辐射所有领域和行业。应先做好行业业态细分,抓住行业的共性,才能更好地界定连锁专业就业岗位,并根据工作岗位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从而打造出连锁专业的特色。
广东省连锁经营业态虽然涵盖面广,但对这些行业的工作领域进行分析,一般可细分为三个区域,即连锁门店、配送中心和连锁总部,每一区域对应不同的工作岗位,可根据该工作岗位的特点,把握该岗位的核心工作任务,设置专业核心课程。职业资格证书是进入行业发展的“敲门砖”,在能力培养的同时,应鼓励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培养模式。结合以上分析,对经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具体见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表。
对该专业中职学生的就业方向进行分析,大致有三种。一些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就读于职校,是希望拥有一技之长,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一部分思想活跃的学生,心理素质较好,抗风险意识和情商比较高,他们更倾向于毕业后自主创业;潮汕地区有许多家族企业,这些学生家族中已有一定规模的连锁门店,选择该专业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家族事业。
2009年国家商务部指出,加盟连锁创业的成功率高达80%。无论是自主开店还是加盟开店,连锁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都更具优势。为了保证连锁专业的系统性发展,应根据就业创业双线并行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学生职业发展方向,理論联系实际,设置专业实践项目和课程体系,强化专业认识能力,提高专业应用能力,提前进行社会适应性教育,为毕业后的就业或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经管专业的专业实践项目和课程体系见专业实践项目表和课程体系图。
4.校企转变观念,实现深度融合,推进专业发展的时代性
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创新的关键,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要实现校企深度融合,首先必须找准企业的利益诉求点。对于连锁专业来说,学校可依托内部市场和人才两大资源,联合企业开设实训门店或建立创业孵化园,校企双方共建共管。企业可以借此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营业额,提前抢占人才资源。学校则可以缓释因独立投资在资金以及经营等方面的压力,实现连锁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岗位化”和专业实践项目的“体验化”,同时提高师资水平。
校企双方转变观念,是实现校企融合的保证。学校要理解企业的盈利诉求,尽量按照市场规律经营管理门店,还要注意维护和提高企业的形象。企业也要让渡一部分商业利益,把培养人才视为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只有双方换位思考,增进理解,才能找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盈利的平衡点。
篇5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上消化道大出血;护理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8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58-02
上消息道大出血是内科常见急危症之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胃、十二指肠、胰腺、胆道等脏器)在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包括呕血和便血,出血量≥1000ml。患者有效循环血量税减到20%以上。抢救不及时临床死亡率达到10%[1]。临床症状表现为呕血和黑便。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的护理模式,不仅为患者提供了临床治疗和全方位的护理,而且为患者的早日康复和尽量减少医疗费用上做出了贡献。现将我院消化内科自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过的58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进行回顾式分析和总结,现将其临床特点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2月份-2013年2月份在我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58例。根据患者知情自愿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年龄在37-75岁之间,平均年龄:56岁。其中,男36例,女22例。男女比例为1.6±0.3:0.9±0.3,消化性溃疡引起大出血26例,肝硬化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9例,胃癌晚期出血6例,肝硬化肝癌晚期4例,急性糜烂性胃炎导致大出血2例,胰腺癌导致胃底静脉出血1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一般健康宣教方法,定期组织病人进行集体的消化道大出血相关知识讲座,让患者了解消化性溃疡与生活不良习惯有关,对消化性溃疡的不重视就会有消化道出血的危险。
1.2.2 实验组 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从入院起,就组成临床护理路径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管床医生和责任护士组成。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护理路径表格,路径图的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参考时间、具体护理计划、心理护理、饮食指导、教育时间、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出院指导、随访计划和效果评价。
1.2.3 详细措施 ①充分了解患者及家属对消化性溃疡和消化道出血知识的渴求,保证治疗和护理的切实有效,保证健康教育的科学性、知识性、与医疗组紧密结合,在科主任护理路径小组长的带领下,和病人进行有效沟通,对病人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进行了解,积极治疗消化性溃疡,共同编写护理路径图。②护理路径图的实施,由护理组长和当班责任护士做入院宣教和健康教育,出血量大的患者暂停健康宣教,以治疗为主。③护士长和护理路径组长定期检查护理路径的实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和跟进改善护理措施,并抽查病人,了解患者及家属掌握知识的情况,并定期进行健康教育大讨论和专题查房。
2 结 果
临床护理路径组在住院期间止血速度快、其住院天数、缓解时间明显缩短,医疗花费明显少于对照组。健康教育知识达标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却相应提高,见表1。
3 讨 论
临床护理路径又称临床护理程序,以病人为中心、对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全程护理的一整套集医疗、护理整体工作计划,包括根据病情制定的护理流程图和详尽的治疗和照顾计划。是新的医学护理模式的新课标,是在整体护理上基础上的优化与创新。上消化道大出血临床路径标准流程:①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上消化道大出血。②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内科理论与实践》符合该诊断的。有呕血和黑便史,出血量在1000ml以上,1500ml以下。有心悸、恶心、乏力、眩晕等症状,电子胃镜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无外科适应症者。③常规治疗:卧床休息,监测生命体征,根据失血量补血补液,应用止血药物、抑酸药物、保护胃粘膜药物。④辅助检查:在24-48小时内做内窥镜检查以确诊;常血尿便常规+潜血;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心电图、胸片、腹部B超等。⑤出院标准:经内窥镜检查出血停止,生命体征稳定,尿量正常。饮食恢复,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住院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知识掌握度和满意度,使患者对消化道出血和以往的消化性溃疡有了充分的认识,消除了对出血的各种紧张情绪,减少了并发症。满足了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提高了满意度,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节省了住院费用,是临床上值得研究和推广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蔡漫春.56例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4):328-329.
篇6
【关键词】高校 食堂 经营管理 SWOT分析 问题 对策
学校食堂是为师生提供饮食服务,是每所高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食堂的稳步运营是保证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因而各大高校非常重视后勤集团食堂经营管理的改革与创新。然而,随着学生食堂的重磅投资,大力改进,学生所抱怨的问题却还是没有彻底解决,那么我们就先从高校学生食堂深入分析开始,逐步探讨切实可行的管理对策。
一、高校学生食堂经营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地理优势突出,目标人群广泛且稳定。高校学生食堂拥有广大的在校生作为保障,学生人数多且数量稳定,食堂设在高校校园内,方便师生就餐。因此,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其占据了规模可观的消费者市场,也垄断了广大的消费群体。
2.管理人员经验相对丰富,了解师生需求。为顺应学校的长期发展需求,高校大都成立了后勤集团,统一管理学校的食堂、维修等后勤事宜。食堂的经营管理人员都是高校的所属员工,队伍相对年轻,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的团结、奉献和吃苦耐劳精神。所以,管理人员凭着对学校的了解与热爱,对校内师生的需求尽心关注并竭力满足。在经营管理上,始终坚持师生为上,在保障食堂安全就餐的同时提高师生的满意度。
(二)劣势分析
1.经营理念相对陈旧,服务质量低。学生食堂的经营大多延续了以前老式校园食堂的经营理念,经营的菜式多数以份饭为主,如几荤几素的搭配。现在的90后学生从小便生活在蜜罐里,家中父母老人变样调理其饮食,造成这些学生对饮食的要求标准极高。而且,大多数学生厌倦了古板的“几菜一汤”的就餐内容,喜欢新奇,流行,时尚的饮食品类。如:黄焖鸡米饭,麻辣香锅,奥尔良烤肉饭,特色砂锅等。所以,目前以份饭为主的就餐内容不能满足大众学生的多样饮食需求,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服务质量较差,造成一部分学生顾客的流失。
2.经营垄断,缺乏竞争机制。后勤集团作为一个集团公司,学校对其在经营规模和政策扶持上的优势,使得后勤集团的食堂在经营上有一定的垄断性,为了保障学生集体用餐的卫生及安全,私人部门很难介入高校食堂的经营,一般的私人部门很难与其竞争,使得学校的后勤集团独立经营食堂,不会面临挑战,也必然缺少危机意识,没有意识到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重要性。
(三)机会分析
1.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础设施。随着学校对学生日常生活的高度重视,逐渐加大对食堂的投入,竭力改善食堂的基础设施,如更换桌椅、增加座套、增设电视机等。食堂环境的改进直接增加了学生到食堂就餐的动力和兴趣,从而一定程度上增加且稳定了就餐人群。
2.后勤产业化推进有助于食堂经营创新及客户细分。随着高校的扩招,后勤产业化的推进使得食堂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食堂经营者有更独立的经营自,对于食堂的创新和产品客户细分都是一个外在的机会,有助于扩大消费群。
(四)威胁分析
1.周边环境挤压校内市场,订餐软件竞相涌入,直接冲击传统食堂。“饿了么”订餐软件俗称餐饮界的“嘀嘀打车”,既方便又实惠,学生动动手指,操控手机或电脑便能轻松订餐,并享受打折优惠及送餐上门的优待。虽然传统食堂部分档口也加入了此软件的运营行列,但由于受学校集中管理的约束及校外餐馆的挤压,在配送环节上没有抢占先机并增加营业额。学校周边餐馆以其多样化、低成本高服务以及味美价廉等特点抢占了高校食堂的资源,而针对地理优势的不足,很多校外餐馆都会自主开展温馨的配送服务和增值服务,进一步加剧了与后勤食堂的竞争。
2.物价上涨,经营成本上升,餐饮定价无法做到随行就市。国家经济处于调整期,物价上扬, 米、面、油、菜等价格上涨幅度较快,用人成本提高。通胀压力增大,经营成本上扬,城市最低工资标准的逐渐提高等诸多因素,最终将导致食堂经营成本的不断上升,后勤餐饮定价无法做到随行就市。而这种成本的上升最终将转嫁给在食堂消费的学生。学生的不满情绪将直接影响到食堂就餐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二、食堂经营管理对策
(一)丰富饭菜花色品种,提升服务质量
定期做好学生就餐意向调查,及时掌握当今时尚流行的就餐品类,了解学生关注喜爱的美食小吃,第一时间更新饭菜的花色品种。增设地域风情美食档口,满足来自不同省市地区的学生口味需求及新鲜感的追求。加入安全合理的订餐软件进行辅助经营,合理实行配送服务,适当赠送搭配用品。
(二)部分档口实行对外公开招商引资,为食堂注入新鲜血液。
可以抽出部分档口作为特色美食窗口进行公开招商,引入外来竞争者。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增加原有档口的危机意识,促进其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推行餐饮供应班组招投标和集中、定点采购制度,适当的招商引资,能将物价上涨的压力适时地转嫁给外来的竞争者,保证学生用餐价格的持续平价。
(三)提高食堂员工素质,加强食堂的全程监督管理
从原料采购到食品加工,再到现场售卖实行全程监督管理,严格把关食堂员工的身体健康,本人素质,操作规范及服务质量,按照操作流程规范准确到位的进行每一步工作。并让学生参与食堂管理,每学期开一次学生听证会,由校团委牵头、学生会成员参与监督。建立健全评估制度,加强食堂管理的定期检查与实际评估。责任落实到人,签署责任状,一旦食堂发生相关事故,严肃追究当事入和有关领导的责任,更换食堂经营负责人。
三、食堂经营管理创新点
一是增设2~3台微波炉,方便饭菜变凉时学生自主热菜。或者,学生自带的外买菜品也可以放入其中加热。
二是定期以不同主题组织开放美食节活动,如云南特色美食节,重庆风味美食节,台湾小吃节等。
三是增设情调小水吧,提供冷饮类食品,如奶茶,咖啡,冰淇淋等,增加休闲小吃如披萨,汉堡,薯条,鸡翅鸡块等等。
四是食堂内电视在学生集中用餐时可以回放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综艺节目,如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等,增加学生的上座率。
参考文献
[1]彭慧文.对高校食堂经营现状的理论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4).
篇7
关键词:高校团学活动;项目化管理;素质教育
团学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多元化需求,社会对学生的高素质化要求,给高校团学活动的开展和在团学活动中融入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共青团组织如何适应新形势开展有效的团学活动,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实践动手研究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际能力、策划组织能力以及提高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广大的团员青年能够更紧密的团结在高校共青年的周围,提高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已成为高校共青团共同讨论的话题。笔者在多年团学活动开展中,一直把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应用到团学活动的具体开展执行中,效果明显。
一、高校团学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对共青团工作的有力创新
项目管理,通常是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是项目能够实现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和期望。在这一定义中,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各参与人的配合。项目管理者不仅仅要努力实现项目的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目标,还必须协调整个项目过程,以满足项目参与者或受到项目活动影响的人们的需要和预期。结合高校团学活动,不能看出,设计策划团学活动中所需要用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活动开展中所要使用的工具、器材,贯彻始终的广大团员青年参与者,在统一制定的时间、地点、预算成本、目标要求下,组成了整个团学活动。那么对整个活动的有效执行,突出对参与者的素质培养就变成了整个团学活动项目的管理。笔者具体在实践团学活动项目化管理过程中,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青年人才为目标,并在团学组织的宏观政策指导和技术支持下,通过招投标制度立项,在立项理由上重点突出对参与者的重要意义,针对不同的活动项目在人力组合上进行最优化配置,再集合物力、信息、资金等多方面资源,高效开展一种高校团学活动的运作模式。高校团学活动实施项目化管理是对高校共青团工作模式的有力创新,更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发展培养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二、高校团学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 对人才培养的全面规划
高校团学活动项目化管理就是把团的活动打上标号,做为一个个项目来对待,对它们的内容进行项目设计,经过项目运行的一道道严格程序,在统一的管理机构监督和指导下运行的系统性工程,同时对人才培养进行全面规划的过程。
1.在团学活动项目化管理中学习方法、培养能力
(1)明确组织管理机构,培养领导能力 团组织为团学活动的项目化管理成立专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项目部、项目负责人等四级管理部门。管理委员会是最高领导、最终审批机构,是专家委员会。主任有团委书记担任,委员是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有其他辅导员、专业指导老师担任。办公室是活动项目的初步审批机构,由团委办公室主任兼任,负责调查各基层团组织活动情况,对投标项目进行初审,协调管理委员会和项目部之间关系。
项目部是项目化管理的管理机构,由主席团成员组成,负责听取团委书记根据学校的工作重点、上级组织的工作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部署、下级团组织愿望,确定《团学活动计划》,并负责受理活动项目的申报、项目资金的支付、日常运行管理,以及监督和评比。
项目负责人,主要有团委、学生会各职能部门部长、副部长担任,根据《团学活动计划》制定项目投标书,按照办公室的要求进行项目的规划,监督项目的运行,合理使用项目资金,根据情况对项目进行修正,实现项目目标。
实行项目化管理,发挥各环节主体作用,发挥了各环节负责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团学活动中来,为团学活动的开展出谋划策。项目化管理的运用,一定程度上活动参与者的参与性更高,特别是通过团学活动项目的征集与申报,有针对性地开展符合广大学生团员需要的团学活动项目,调动了基层团组织和广大团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其在高校共青团团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为高校团学活动开展创造有利条件。进而培养了活动管理者的领导能力。
(2) 明确基本管理程序,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其基本程序如下:
①项目申报阶段。项目部在管理委员会指导和办公室的领导下,制定《团学活动计划》,张榜公布,召集项目负责人组织和动员各类学生成立项目组,进行实施项目的整体设计,进行投标,上交投标书。
②审批立项阶段。项目部对项目投标书进行初审,提交办公室审批。经审批后,公布中标项目,并根据管理委员会的意见,拨付项目启动资金。
③检查跟踪阶段。项目部对项目团队的所有活动进行跟踪检查,及时反馈项目组信息,对项目运行过程中遇到的特殊困难及时协助解决,指导活动直至成功,是真正实现项目目标的关键阶段。
④验收评比阶段。在项目运行结束后,各项目负责人要将所有与项目有关的计划书、总结、照片及DV影像资料上交团学活动项目部,并配合项目部进行审核和验收。同时,邀请专家组和办公室对项目进行最终评审和反馈,评选出精品项目、优秀项目、合格项目及不合格项目,拨付项目后期资金,组织表彰、宣传与经验交流。
2.在团学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制度中懂得竞争、学会生存
高校团学活动要进行项目化管理,其实就是一种竞争,为这种竞争保驾护航的就是完善的制度体系:
(1)招投标制度。所有团学活动分校、院(或系)两级,在校、院(或系)两级中再分重点和一般项目级别,从而确定申报单位投标范围和招投标方式,经过一轮项目评审和答辩程序,淘汰一批创新不够、难以执行、有偏差的方案,完善那些有核心竞争力的活动方案。
(2)检查监督制度。项目部负责项目运行过程中的全程监督,如果遇到有随意改变项目计划,有权停止项目的继续运行,另外检查监督制度,重在每个项目的指导过程,解决每个环节中发生的特殊困难。
(3)评优激励制度。建立在严格的项目评优办法中,重点对优秀项目进行培育,对团学活动项目进行评比表彰。
(4)资金管理制度。管理委员会审核每一步资金的最终审批,办公室做好资金管理工作,专人负责资金的进出帐工作、统计工作。
3.在团学活动项目化管理中体验团队协作的精神
团学活动项目化管理的精髓就是促进共青团内各部门的合作、优化人力资源,培养多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凝聚各级团学组织之间、各级团学组织与青年学生之间的联系。没有一个学生能单独搞好一个团学活动,从成立项目组开始,到项目成功结束,每个过程都培养的是学生自身综合能力,包括业务能力、服务能力、引领能力,最重要是团队协作能力。项目化管理在团学活动中的运用,既有利于在团学活动中形成合力,又有利于增强青年学生的参与意识、自主意识和集体意识,进而进一步为高校团学活动开展优化了环境,真正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
三、高校团学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的启示
高校团学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对于高校的其他学生组织开展活动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高校中有很多的学生组织和社团,这种模式如果能够在其他组织中加以运用和推广,会对高校的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对学生素质化培养模式的一种探索。通过项目化管理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对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和完善的一种有效方式,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团学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 李宏国,赵金华,盛义保,宋之帅.高校团学活动项目化管理研究[J].合肥,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23
[2] 伍冰.有效开展团学活动,全面拓展素质教育[J].湖南衡阳,大学时代论坛,2006.03
篇8
(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都匀558013)
【关键词】公共关系基础;教学;医高专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作为医高专院校中的管理学科与医学学科交叉融合的特殊专业,就业方向为药店营业员、医药公司采购员、保管员、医药企业销售员,企业需求非常大。其中大部分同学未来从事营销工作,也有部分学生走向医药企业的管理岗位。公共关系基础作为管理学类的一门课程,有较强实践性和应用性,其核心理论是:如何树立良好形象,加强双向沟通,从而与公众建立合作、支持的良好关系。公关活动能够带动营销活动,公关意识能促进营销工作,公共关系活动还能够为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因此公共关系基础的知识理论能够指导学生未来在医药企业的相关岗位中,开拓事业,把握发展机遇。然而,在医高专院校中,非医学课程如公共关系基础常常会被认为是副科而不被学生重视,学生没有主动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但事实却证明公共关系基础对于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来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为扭转医高专院校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几年的授课基础上,针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总结了一些公共关系基础课程的教学心得。
1外塑形象,内修涵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公共关系基础课程中,核心理念是树立良好形象从而获得公众的支持。在课堂上,学生就是公众,要想得到公众的支持,教师要树立好自己的形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主要从两个方面构建,第一,外在形象。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课堂礼仪,不穿奇装异服,要穿符合教师年龄、气质、场合的衣着,这不仅是体现教师的为人师表,也是体现公关礼仪的基本要求,向学生们言传身教公关知识。第二,内在涵养。教师必须要有内在涵养,如专业技能强,能够引领学生,亲和力好和包容度广,能够与学生真诚相待,并且善于沟通。外貌礼仪需要授课教师多加重视,内在涵养则需要积累和修炼。
学生作为教师的公众,授课教师还要充分挖掘学生的需求,包括心理需求。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在学生中存在首因效应和移情效应等心理定势,学生会因为喜爱一个老师而喜欢他所讲授的课程,也可能会因为讨厌一个老师而讨厌他所讲授的课程,这被称为移情效应,要想充分利用这个移情效应,就要做一名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从而带动学生喜爱该门课程。而通常学生受到首因效应的心理定势影响,对于老师的评价常常仅凭第一印象。因此,为了有效利用好学生的首因效应,构建与学生的和谐师生关系,公共关系基础的第一堂课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堂课不仅要求授课教师要有良好的个人形象,给学生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更要求第一堂课的设计是创新、生动、有趣的,要充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征来设计教学,为学生规划专业发展,使之树立自信。当然教师的形象不仅仅体现在第一堂课,也要贯穿于本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
2以人为本,精心设计,构建学生喜爱的课堂
现代教学中提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的关键是“以学生为本”,因此要想课堂有效,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挖掘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具体可以使用以下教学方法。
2.1案例分析法,浅入深处,生动形象公共关系基础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在讲授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案例分析法,即借助公关案例,采用交互式教学,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深出浅入地引出活动规律,从而提炼理论知识,同时又将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形象生动地促使学生达到知行意合一。由于授课学生为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因此在案例的选择和使用上,尽可能地寻找医药相关的案例,使得学生更有代入感,由于跟专业相关,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如在讲授公关策划中,策划公关时机这个知识点,为能够生动形象地阐述策划公关时机的关键之所在,引入了“浙江震元堂药店为树立自己企业的形象,策划了在腊八节熬制特制腊八粥免费发放给市民的活动”的案例,使学生更通俗易懂理解公关时机的策划中,理解利用特殊时间如节假日来策划公关活动的具体内涵,案例的使用比枯燥的讲授更能够使学生接受和识记。同时,学生今后工作中还可以借鉴这些经典案例当中的公关理念和策划方法。
2.2情景模拟法,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在公共关系基础课程中,一些章节如公关礼仪、公关专题活动的组织实施等内容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为了掌握学生是否具备将知识点落实到行动中的能力,在授课中可以使用情景模拟法,即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演练该情境中如何应对的过程,这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一次锻炼机会。如在讲授公共关系礼仪中的日常交往礼仪,为学生创设情境:两名医药企业业务员见面,如何打招呼、自我介绍、问候、互交名片和握手。一方面激发参与演练的学生自我思考,另一方面为观看的学生提供一次生动的教学案例。除此之外,还可以模拟宴请情境、介绍他人的情境、电话礼仪情境等,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引起学生的反思。另外,在公共关系专题活动中,新闻会的组织与实施这个知识点,也可以为学生设立情境,将学生分为两个组,一个组扮演新闻发言人,一个组扮演记者公众,通过学生在模拟场景中的交手和切磋,锻炼了语言沟通能力,检验学生理论转化实践的能力,也为课堂增添了更多的趣味。在情境模拟法中要注意两点:(1)可以先讲授理论再进行情景模拟,也可以先进行情境模拟,通过纠正其错误从而导出正确理论;(2)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实际,可以使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情境,也可以使学生未来将来面临的情境,如求职、销售等。
篇9
湖北省竹溪县城关初级中学成立于2009年8月,是城区一所寄宿制学校,现有学生1 548人,教师113人。该校2012年底被列为教育部信息化试点学校以来,全校上下高度重视,本着“育人为本,同享成功的快乐”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完善信息化硬、软件建设,注重以培促用、用研结合,全力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该校师生的信息化应用与研究能力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逐年攀升。
1软硬兼备创优教育信息化环境
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推进,硬软件建设是前提。该校建校伊始,就把信息化建设纳入学校统筹规划,按照“分期投入,逐步完善”的原则,不断改善教育信息化环境。
1.1在软硬件建设上多投入
累计投入500余万元,先后建起了计算机教室2个,电子备课室1个,多媒体功能室1个;开通了30 M网络流量和Wifi无线网络,为任课教师每人配备了1台笔记本电脑,教室均配备“班班通”设备,全校的信息网络、智能广播系统、校园监控系统、校园网站等信息化建设逐步得到完善,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提供了支撑。在软件建设方面,坚持引进与开发并重、共建与共享同存的原则,整合名家理论文章和课堂视频、IP网络教育资源,充实校本资源库,通过教师互动、学生互动、班班互通,建立起稳定有序的资源共享模式。围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优师”的目标,以年级组和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教师认真观摩听评,精心打磨优质课堂,实现“组组有优课、师师有优课”,并将优秀的课件、教案和微课上传到十堰市云平台和校园网,汇集成优质校本资源库,供全体师生分享学习。
1.2在装备管理上更规范
对硬、软件逐一进行登记,建好台账,分类存放,做好防护措施。与处室、班级层层签订财产保管和使用责任书,定期进行设备管理和维护检查,其结果直接与班主任、处室负责人的年终绩效挂钩。
1.3在设备保养上求细致
选配责任心强、技术好的教师,专门负责学校信息化装备的检查、维护、保养,明确责任,要求负责人时时做好设备、网络的防控检测,发现问题及时维修,确保装备设施的正常使用。
2加强运用促进学科教学有效融合
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关键在运用。该校采取多种形式促使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其最大效益。
2.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化应用与学科教学融合能力
近年来,该校将教师培训纳入学校常态化工作。根据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现状和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需求,学校统一安排学习进度,从最基础的电脑文件操作、Word排版、PPT制作使用、电子白板运用、网络搜索下载等基础使用开始,由简入繁,逐步过渡到优质课件制作、优课、云平台运用、微课制作、微信公众平台运用等内容的技能培训,要求教师全员培训、全员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进行补培、补考。每学期期中、期末安排两次信息化应用检测,检测成绩作为教师校本培训成绩记入教师成长档案,并纳入教师年终绩效量化。2014年暑期时间,全体教师经过信息技术集中培训、测评后,学校对七年级新调入教师进行了补培,对未合格的教师进行补考,确保教师全员过关,人人都能熟练进行信息化装备的操作使用。如今,该校的每节课中,师生均能通过电子白板进行学习互动,教师设计的课件已由过去单一的图画转变为生动丰富、灵活多变的动漫与音画结合体的播放形式,教师的教案、课件、教学反思等教学常规内容全部转变为数字资源供全体师生学习共享。
2.2通过“课内比教学”活动展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深度
2011年起,该校每学期都要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及“课件制作”大赛。例如,2014年学校开展微课制作大赛,通过竞技平台检验和展示教师“四环八步”课改模式下的课堂效果和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激励教师在平日课堂内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制好课件、备好教案、用好白板,并能通过电教手段有效开展好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了,课堂效率更高了。
2.3通过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各班每周开设一节微机课,并将微机课纳入其它学科同等重要的位置,同其他学科一样参与课内比教学活动。学校定时开放微机室,成立计算机兴趣小组,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激发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运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的能力。目前,90%的学生均能通过计算机开展网上交流,查找学习资料,运用Word、Excel等软件写文章、做统计。
2.4开展课题研究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效益
该校建立了教研成果奖励制度,对获得教研成果奖励和教学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在年度绩效和晋升晋级上给予分值奖励,鼓励教师勤奋学习和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研写作水平,积极向教学类报刊杂志上投稿。创办《城中教苑》,精选教师优秀的教研论文予以刊发,集中展示教师的科研水平,激发教师参与教学教研的热情。充分利用每周教师例会时间,开设教育信息与课程融合为主题的论坛,安排教师汇报自己在教育信息化应用上进行研究探索的成果,交流自己在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中的经验体会,助推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和课题研修能力的提升。近3年,每学期均有20余人次的课件、公开课、论文、案例获得省市级奖励或在县级以上教育类报刊杂志上发表。
3开辟平台拓展信息应用领域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的有效途径。该校积极为师生搭建多元的信息化应用平台,提升师生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校园管理运行效率,扩展校园服务功能。
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开通城中教师QQ群、微信公众平台、班级QQ群等网络交流平台,交流学习心得,下载教学共享资源,布置学习任务,进行师生心理沟通,方便了师生、家校沟通联系,加强了学习、知识交流,促进了校园和谐。
3.1拓展信息化服务功能
在校园网开辟学校新闻、通知公告、教学科研、德育园地、教师风采、党风党建等专栏,内容定期更新,让师生通过校园网,了解学校动态、教学资源、通知要求、成绩查询等信息,进行反思交流,加强师生沟通,推进学校民主管理进程,提高管理效能。充分利用校园网、中国教师行动网等渠道,建个人博客,上传教学反思、集体备课、案例、读书体会等个人教学资源,利用网络传达信息、进行校务公示、下发通知、查找资料、学习知识等,使全校实现了学习备课、教育管理的网络化、无纸化。利用校园广播室、校园直播系统,实行网络传输和信息快速传递,开拓知识视野,播发校园新闻,大大激发了师生求知欲和学习情趣。
3.2充分利用十堰市云平台
依托十堰云平台,要求教师人人建好工作室,及时上传集体备课、教学反思、课件、论文、微课、学生作业等常规教学资源充实自己的工作资源库,并经常性开展师生在线互动交流,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教导处每月组织人员对云平台使用中的个人资源上传、下载及师生交流互动情况纳入常规教学的重要检查内容,并将检查结果作为教师的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4完善制度健全试点推进长效机制
制度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保障。该校通过制度完善和层级管理,达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用”、以评促“优”的效果。
4.1建立层级督导体系
学校制定出《城关中学信息化试点推进方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主抓、处室或年级负责人具体落实的信息化试点推进领导小组,有详实的推进计划和任务分解表,明确了各处室、年级组的职责,形成了“校长——分管领导——处室、年级负责人”层级督导、分块加以落实的机制。
4.2加强督办力见成效
每周下发《工作督办》,由学校办公室和教科室在周五前进行联合检查、记载,确保信息化试点工作和档案资料收集周周有进展、次次见实效。
4.3完善制度建长效机制
为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学校制定了校园网络安全运行维护制度、实验室管理员岗位制度、各功能室管理使用制度、电教设备器材
领用制度、计算机网络教室管理制度、信息化应用
奖励制度等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依照制度进行督查,若发现落实不力的处室、年级和功能室的相关负责人,下发通报,责成限期整改。同时开展评比活动,将每周督办记载情况做为处室、年级组和相关负责人、教师优秀评比的重要条件。
篇10
一、理念文化塑造学校之魂
学校理念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共有、共享的信念、原则、宗旨和目标的总和,它可以将学校组织的内部力量统一在共同的指导思想下,汇聚到一个共同的、宏观的、科学的理性方向上,逐步提升为学校特有的文化,从而对学校的教学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对一所学校而言,如果不清楚学校发展史及其现实情况,便无法提炼学校理念文化”。不管我们准备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无论我们打算通过怎么样的途径,都不能背离这一点。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要在收集学校各个历史阶段有代表性的、有意义的故事,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等方面开展工作。总之,从历史的角度追踪学校文化发展的历程,挖掘学校文化的源泉。
迪尔认为“我们据以做事的方式”是对文化的通俗的界定。的确,学校理念文化就体现在学校成员的做事方式、行为表现中。因此,我们需要从学校现行的或未来的“据以做事的方式”中提炼学校理念文化。通过对教师、学生、家长访谈和专题研讨、问卷调查等,对学校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调研,尽可能多地把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感受、体验、建议等展现出来,作为提炼学校理念文化的资料。
用怎样的词组、短语或句子来提炼学校的理念文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聚焦后提炼出来的学校文化不是一个口号、一个概念,也不是一项教育政策,更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学校历史的积淀,学校现状的提升,以及全校师生共同愿景的一整套教育教学思想体系的结晶。
二、物质文化表现学校之美
校园建筑、校园环境,既是师生教学、生活、活动的基本设施,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学校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是学校独有的文化特征的显现,它以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影响着师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具有潜移默化、传播精神文明的隐性作用。
余秋雨说过:学校文化最根本就是体现人本性,要教会学生审美。优美的学校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各种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自然而然地规范师生的言行举止,净化师生心灵,促进师生健康成长。因此在学校的建设中,学校管理者要精心地经营学校的物质文化,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彰显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我们不妨采取传统“上墙”的办法,赋硬件以生命,赋软件以灵魂,将学校原有的学校文化以及体现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物化、固化,让师生们随时随地“面壁”沉思。通过门厅、楼道、走廊、班级名片、各功能室等,展现以雕塑、写真、喷绘、展牌等多种传统形式为载体的教育箴言、传统文化、学校办学理念、学校发展演变、学校获得的荣誉、学校办学特色等。
三、行为文化成就学校之韵
如何使学校的理念文化、物质文化内化为行为,外化为特色,成为学校全体教职工积极奋发的内驱力,成为学校每一个成员的共同追求是一项长久而艰巨的任务。为确保学校行为的规范,教育教学行为能够长期自动运转,不妨尝试将学校行为识别系统分解为学校管理行为系统、师德建设行为系统、素质教育行为系统、校本课程行为系统、家校互动行为系统、主题活动行为系统(养成教育主题、“涵润书香”主题、“家乡美”主题活动、“培养新时代创新实践型”人才主题活动等)几个子系统。如,在学校管理行为系统中不断完善人本和科学相融的优质制度文化。一位成功的管理者,既要注重人们对创建制度与遵守制度的态度、价值观,更要注意学校深层次制度文化的创建。没有文化行为的改造,学校文化将流于形式,呈于表层,浮于表面,难以持久与深化。因为良好的文化行为要与严格的常规管理相结合、相共融、相发展。实践表明,一整套符合教育规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发挥积极而又特殊的育人作用,较好地形成群体规范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很好地形成学校的文化行为。
理念文化、物质文化只是一种文字、符号、图形,只有当它被师生认同并转化为内在需求体现为外在行为的时候,才能成为本校的学校文化,才能成为陶冶人、激励人、提升人的精神食粮。因此,学校可以向全体师生征集校训、名言警句、校旗、校徽、校歌、道路名称,征集的过程其实就是比较、选择、认同并遵循的过程,同时把大家讨论定稿的内容再次返给全体师生并组织教育学习,进一步内化其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 上一篇:如何指导口语交际教学
- 下一篇: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