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经济中经济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经济中经济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程经济中经济的含义

篇1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房产管理司:

你司(1993)局房司字第019号关于“同意中央国家机关危旧房改建处自行承担拆迁工作的函”收悉。经研究,同意你司所属中央国家机关危旧房改建处自行承担和平里三至六区危旧房改造工程的拆迁工作。希望改建处配备具有一定政治素质和拆迁业务能力的工作人员。所有参加拆迁的人员,均要经过市房地产管理局或东城区房地产管理局组织的拆迁业务学习,熟悉拆迁政策,在拆迁工作中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发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和《北京市实施〈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细则》及有关拆迁的规定,严格按拆迁程序办事。努力做好拆迁工作。

特此函复。

篇2

【关键词】经济全过程管理;电力工程;方法

引言

新时代电力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为提高电力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电力企业工程建设的财务管理愈加重要。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得用电用户对用电量的要求逐渐提高,因此,在电力工程中引入先进的全经济过程管理方法,提高企业收益,对电力工程造价进行控制,综合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力。所以,电力工程中如何实现全经济的过程管理十分重要,本文就此展开分析和探讨。

1经济全过程管理含义及特征概述

1.1经济全过程管理含义

经济全过程管理方法具体是指为达到相应的经济运行目标,经济管理者采取相应的措施、途径以及手段行使自身经济管理职能。就去管理过程而言,经济全过程管理包括收集信息、确定目标、实施、控制调节以及反馈信息等环节[1]。

1.2经济全过程管理的特征

经济全过程管理有五大特征,分别是关联特征、公开特征、间接特征、平等特征、有偿特征.

2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

(1)建设水平。电力工程的建设水平具体是指电力工程的建设规模、标准以及施工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标准,电力工程的建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造价,比如工程的建设标准高,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程造价,造成电力企业的成本浪费,若工程建设标准低,相关技术不达标,则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得不到保证。所以,在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时,应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和施工单位的技术水平以及施工设备,制定合理的建设标准,以保证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2]。(2)建设规模。在电力工程的建设中,必须明确建设规模,若规模较大,和相应的市场需求不相符,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又导致剩余产品无法销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力工程的造价,提高了电力企业的经营成本。若工程的建设规模太小,则相应的资源配置不达标,造成施工成本过高,从而影响了电力工程的经济效益。由此可知,电力工程的造价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力工程的建设规模大小。为减小这两种因素对电力工程的造价影响,应在电力工程中实施经济全过程管理,以降低工程的建设规模和建设水平对电力工程造价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电力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结合经济全过程管理的特征,对电力工程中经济全过程管理方法的实施方法进行探讨。

3电力工程经济全过程管理方法的实施方法

大量的实践表明,电力工程中的经济全过程管理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在对电力工程进行经济全过程管理时,必须保证管理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工作到位,以降低电力企业的经营成本,对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缩短电力工程的工期,据笔者多年的从业经验,在对电力工程进行经济全过程管理时,应对电力工程的进度进行划分,分别划分为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结算阶段,对应的经济全过程管理实施方法如下。

3.1工程设计阶段的经济全过程管理实施方法

电力工程的设计阶段造价约占整个工程的1%左右,对整个工程造价的影响却能达到75%左右。电力工程的设计包括工程的建设规模、结构、标准以及功能等,在对工程造价进行明确时,这些因素起到重要作用。在明确工程设计造价时,必须结合工程设计的施工条件、施工区域的地质情况以及施工区域的经济水平等因素对具体的设计方案进行对比,选择性价比合理同时又安全稳定的设计方案。例如某电力企业针对某工程设计了三个方案,分别为A方案、B方案、C方案,该企业在选择方案时,以方案的造价合理为标准,对三个方案中涉及到的工程的规模、结构、所需的施工期限、施工设备等因素的最大投资限额进行明确,并将所有因素的投资限额相加,计算出的A方案造价最高,B方案居中,C方案造价虽然最低,但方案设计的相应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该企业最终选择了B方案。B方案造价最为合理,且相应的工程质量符合相关标准[3]。

3.2施工阶段的经济全过程管理实施方法

①对施工阶段的造价进行预算,通过合理的预算管理,提高电力企业的资金利用率。作为电力企业对电力工程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预算管理保证了工程造价计算的全面性及可靠性。②对施工阶段变更项目的审查进行完善。施工阶段的变更项目一般有设计项目的变更、工程量的变更、施工日期变更以及施工环境变更等,施工阶段的变更项目对施工阶段的造价计算造成很大的影响,比如某电力工程的施工阶段造价为1.15亿元,中途因设计项目变更导致工程量变更,使得工程量增加,相应的工程量造价也增加,最终施工阶段的造价从上升了整整356万元,对相应的电力企业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设计变更工作的完善有利于施工阶段的造价预算。特别在一些规模较大的电力工程中,即使出现一些细小的设计变更,导致的工程量变更也会比较大,最终造成电力企业的损失,因此,设计上的变更应及早进行,以减小对电力企业的影响。③签证审查现场化。相应的签证工作人员应熟悉工程经济管理的基础知识,以降低不合格项目的签证率。④对于施工单位的签证必须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无误才可以盖章,如图1所示。比如通过协调企业和监理工作人员之间的的经济利益,结合经济全过程管理的关联性和公开性,通过制定相应的监理制度,调整监理待遇,激发监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以减少施工现场的弄虚作假、偷工减料等非法行为,并增强监理人员的审查工作力度。⑤结合经济全过程管理的平等特征,完善施工阶段的合同管理。比如调整投标单位和企业之间的经济杠杆,实现两者之间的平等性,发挥出经济全过程管理的平等特征具有的功能,促成投标单位和企业的相关合同签订。

3.3电力工程结算阶段经济全过程管理的实施方法

在电力工程的结算阶段,需要进行工程量的审查,在进行工程量审查时,应结合经济全过程管理的间接特征、关联特征、有偿特征,激发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做好工程量造价的审查工作,在对工程量造价进行审查时,应根据具体的合同文件和相应的工程量清单进行审查,相关人员应充分了解相应项目的单价或定额,进行工程量的套用核算。例如通过调节核查人员的经济利益,激发核查人员的积极性,以缩小核查的误差,减小企业的损失[4]。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电力工程进行经济全过程管理时,应结合经济全过程管理的相关特征,发挥出经济全过程管理相关特征的功能,对电力工程的造价进行管理,避免造成企业的成本损失,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全超.试析电力工程经济全过程管理方法[J].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2016(03).

[2]杨小植.如何实施电力工程经济全过程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4(01).

[3]史玉华.电力工程经济全过程管理的方法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1).

篇3

关键词:智能电网;技术;功能;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智能变电站技术更新和优化设计不仅关乎电力事业发展的前景,更是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的要求,科学合理的布局有利于发挥变电站的工程设计的进一步优化,落实“规范、巩固、完善、提高”总设计要求,不断的更新智能电网技术设备,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发挥智能变电站的科学平面布局,充分利用技术革新完成信息集成一体化变电站的改革,发展出良性循环的高水平、高效率的智能变电站布局开发,是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精神体现,对于促进电力事业的稳定发展、国民经济健康运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从智能电网发展技术的含义以及优化方案来进行分析,努力为我国智能变电站发展技术应用做出科学设计。

一、智能电网的含义和特点

智能电网指的是电力输配系统综合传统的和前沿的电力工程技术、复杂的感应和监控技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以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并支持客户端广泛的附加服务的新型电网。具有灵活性、易接入性、可靠性、经济性等多方面优点,主要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自愈:智能电网具有良好的自愈功能,对电网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的在线自我评估,并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必要的预防性性控制手段,在故障发生时,能够自动地及时发现故障、诊断和消除电网运行故障;而且,智能电网技术可以利用分布式电源等设备进行全方位的自动恢复,快速隔离故障、从而避免大面积停电事故等。

(2)互动:智能电网技术系统的运行与批发、零售电力市场实现无缝连接,有效地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通过电力市场的互动交易,能够地提高电力市场经营主体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智能电网的安全管理中来,从而大大提升智能电网系统的安全运行水平。

(3)优化:智能电网能够较好地实现资产规划、建设、运行维护等全寿命周期环节的优化,方便电网运行设备检修,从而大大提高电力资产利用率,科学地降低运行维护成本和投资成本,降低电网损耗。此外。智能电网新技术的配置可以更好处理人为和自然侵害,保护电力系统安全高效运行。

(4)兼容:智能电网能够同时适应集中发电与分散式发电模式,扩大系统运行调节的可选资源范围,促进了智能电网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5)集成:通过不断的流程优化、信息整合、实现企业管理、生产管理、调度自动化与电力市场管理业务的继承,形成全面的辅助决策支持体系,支撑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不断提升现代电力企业的管理效率。

二、智能电网技术创新的设计原则

1推广和使用现代最新的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设计标准技术。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布置要根据现在的变电站标准设计的要求,推广和使用先进变电站的设计方案,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借鉴以往工程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不断的吸取经验教训,不能局限于一套标准方案的设计,根据现实工程实施的实际情况,使得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布置进一步优化,创新标准设计。

2不断地更新技术和设备,优化整体布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方案同时也要跟随时代和科技的步伐不断优化,及时的采用和引进新的技术设备来充实智能变电站设置布局的调整,积极的改进布置优化方案,具体的在通讯设备、专用通信室、低压室、配电屏等改进更新,结合现代网络监控系统的发展,使得变电站智能化、网络自动化运行操作,减少人为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的应用科技创新来使得智能变电站信息集成一体化布置优化成为可能和一种必然趋势。

3遵循“规范、巩固、提高、完善”的总设计方针。这是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设计时的总体要求的体现,遵循工程规范规章进行建设,不断巩固总平面设置的基础设施,加强建施工的力度,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保证建设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性,完善总设计方案并且不断优化改进,最大限度的提高变电站设计的合理性和环境适应性,促进变电站的良性循环发展。

4将工程条件和规程规范协调统一。变电站智能信息一体化设计以及施工时,不但要严格遵守工程实施的规范规章制度要求,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的施工上的失误,规范管理程序和总平面建设布置的流程,同时,要根据具体的智能变电站的布置的环境条件特点,做到因地制宜的技术开发,最大限度针对环境特点合理开局,做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协调统一。

三、智能电网的技术组成和功能

智能电网技术组成主要有四大体系:高级计量体系、高级配电运行体系、高级输电运行体系和高级资产管理体系。高级配电运行体系主要的作用是使“自愈”功能得以实现。包括高级配电自动化、配电快速仿真与模拟、分布式电源运行、AC/DC微网运行、新兴电力电子装置、配电SCADA、配电地理系统七个部分;高级输电运行体系主要实现输电智能化,强调的是阻塞管理和降低大规模停运风险。包括输电阻塞管理、输电SCADA、WAMS、输电GIS技术、EMS高级报警可视化、输电系统仿真与模拟等;高级资产管理体系主要实现电力资产管理,大大改进电网的运行和效率。分四个层次:①用户层;②业务逻辑层;③应用服务层;④系统服务层。此外,智能电网具有强大的功能和发展前景,具体表现如下:

(1)智能电网和传统电网相比,兼具自愈、互动、兼容、优化、集成五大优点。

(2)智能电网由AMI、ADOI、ATOI、AAMI四大体系组成,各个系统之间密切配合,来实现现代智能电网的优化运行。

(3)智能电网的基础设施具有灵活的电网拓扑和集成的通讯系统。

(4)大力发展智能电网是形成真正的、健康的、科学的电力市场的重要基础;

(5)智能电网是信息社会中经济和技术发展结合的必然产物,要大力加强对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发展,促进科技创新。

结语

智能电网发展技术优化设计不仅关乎电力事业发展的未来,更是社会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和要求,科学合理的变电站一体化布局有利于我国变电站工程设计的进一步优化,进一步落实“规范、巩固、完善、提高”变电站总设计要求,在不断的更新变电技术设备的前提下,加强电网智能技术和数据信息集成设置的方案的优化设计,发挥变电站的科学平面布局,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以最小的土地资源建立出良性循环的高水平、高效率、高科技的变电站开发,是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精神体现,同时,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智能电网技术的设计正是科技创新不断进步的体现,是变电站与时俱进、不断优化的表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各个区域电量需求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在各种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工业经济园区等,各种电力需求矛盾的日益凸显,要求我们对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设计以及优化做出进一步探索,建设科学、先进的变电站,优化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应用,不断革新智能电网技术发展,对于保证我国电力持续健康供应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南方电网变电站标准设计第五卷110KV变电站标准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

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监理;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内涵及现状阐释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沿用业主自建、自筹、自管和工程指挥部负责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由于这种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缺乏专业化,必然使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工程项目建设始终处在一个较低的管理状态,工程建设项目质量、进度、投资严重失调。因此。为了顺应市场的发展,为了满足竞争机制的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成为了必然。于是工程监理制度进入了我国建设市场,并逐步得到了市场的肯定。

“监理”一词是一个泊来品,其来源是英语Supervision的含义,通常直译为监督、管理、引导等。“监理”的含义可以表述为:在建设工程中执行机构或执行者,依照一定的准则,对某一行为的相关主体进行控制、监督或评价,同时采取组织、协调的措施,协助行为主体实现其行为目的。

就监理过程而言,工程施工监理过程可以花费为施工准备阶段监理、施工阶段监理、交工验收与缺陷责任期阶段监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监理工作内容都有其侧重点,他们相互衔接、相辅相成共同组成工程施工监理。从监理内容而言,工程监理是只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监理单位,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受项目业主的委托,依据监理合同、承包合同,对工程施工的施工质量、安全、进度、环境保护、费用等方面实施的监督和管理活动。其中质量、进度、安全被称为工程监理的三大目标,他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工程监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处理好各种条件下工程项目三大目标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顺序,使其达到互利平衡,这是工程监理的关键与核心。

自改革开放至今,实行工程监理制度是我国政府在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重大举措之一。我国工程监理制度自1988年开始试点到1996年的国家全面推行最后于1997年列入国家《建筑法》,十多年风风雨雨,工程监理制度从无到有、从初步的摸索实践到后期的完善提高,对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建设管理水平和确保投资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地效果。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革新,我国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问题,尤其是由于施工监理的不完善,不能实际有效的促进建设工程各方的联系管理,给建筑工程的质量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二、我国在建设监理管理上面临的主要问题

纵观过去20年,随着社会与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建设监理事业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建设监理制度也已经成为我国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其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潜移默化中,它应经成为了工程建设体制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尽管在建设工程中采用建设监理制度取得了颇为可观的成绩,监理市场也一初具规模,但工程建设涉及的各主体对实行工程监理的意义以及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仍然是缺乏的,对监理工作的定位,对监理组织模式与工作机制的认识仍有待提高。值得一提的是,监理行业内部也存在着相当多问题亟需解决。

我国引入工程监理制度时间较晚,工程监理制度管理体制尚未完善,不能及时有效的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以来,现行的工程监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矛盾不断深化。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理工作的职责范围被人为分割

目前,监理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施工阶段的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的控制,进行合同和安全管理,协调相关各单位之间的工作关系,主要由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六部分组成,即“三控、两管、一协调”。在监理的委托合同中也明确了监理的工作职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六项工作内容被人为分割了。例如投资的控制和合同的管理在原则上不要求监理参与。但工程进度款的审批与工程量的结算都需要监理“签字”,但仅仅是一个程序而已,对施工单位没有丝毫的约束作用。直接造成了监理人员有责无权,不能对工程施工行使相应的监理权,致使指定的监理计划不能积极有效的实施,导致了工程质量、费用、进度关系不能及时有效的协调。

(二)监理机构整体水平偏低,从业人员技术薄弱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宏观调控,政府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大量的建设工程项目纷纷上马,但是具备施工监理资质的监理单位较少,现存监理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监理机构整体水平偏低,从业人员技术薄弱。由于人员不足,许多监理单位在接收监理委托之后,仓促招聘人员,只进行短时间培训便走上工作岗位,致使现场监理人员素质偏低,缺乏实践经验,对施工的规程、承包合同、施工图纸掌握不足,专业知识匮乏,在施工监理中容易出现问题。

(三)业主行为不规范

由于对建立制度的不了解,部分业主认为监理人员扮演的角色是自己的雇员或控制施工方的工具,必须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按自己的要求进行监理。由于对监理工作的片面认识,使得工程建设各方在关系的协调上不和谐,监理人员的权利不能实施,监理效果不理想,工程质量控制便会出现纰漏。

(四)监理责任不到位

有些业主把监理支出费用视为一项经济负担,一味的压低监理费用,使得监理工作处于被动地位,直接影响监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为了得到业主青睐,同行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自相减价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监理企业低价中标后,为了创造利润提高经济效益,设法降低成本,只能减少现场投入人员,缩减工程项目监理人员,减少投入的检测、试验设备。其结果只能是监理服务不完全,监理效果不理想,监理责任不到位。

三、改革建筑工程施工监理的应对措施

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如果不能满足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就会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寿命。这就会对业主及使用者造成利益的侵害,尤其对投入资金大、重要性高的工程,将会造成一些严重的损失,甚至对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产生威胁。工程施工监理在工程建设中对保障工程质量、进度、费用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结合我国经济特点与现状,笔者认为,对于我国工程监理管理的问题,其应对措施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强化监理权利的法律依据

首先要做到在项目施工监理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增加项目监理的强制性,明确监理单位市场主体地位,政府行政部门要加大推行力度,确保监理权利在工作中得意实施。

(二)加强管理,规范建立市场

作为高智能服务企业,监理单位必须要在内部进行规范化管理。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自觉用职业道德进行自我约束。同时必须将强检查监督,完善审核制度,以期提高监理行业的整体水平。

(三)提高监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为建设高水平的监理队伍,就必须提高建立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监理单位应尽量为从业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学习环境,以吸引并培养高素质人才。同时也要培养监理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以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四)调整监理取费标准

众所周知监理取费偏低导致监理行业发展缓慢、监理效果不佳、监理责任不到位。为杜绝不良现象、提高监理服务水平,保持监理行业中高素质人才的相对稳定,政府应规范监理招投标行为,适当提高监理取费。

(五)加强自身建设

监理只有能够承担相应的责任,才能赢得市场的肯定与尊重,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体系,监理单位才能够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远航。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建设规模与工程量的不断扩大,建筑质量、发展速度均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与此同时,建筑质量问题也千变万化,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简要的论述了建设工程施工监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并试着总结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保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监理作用的发挥,推动建筑工程监理事业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天翼.建筑工程监理的现状、问题和解决办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5

[2]陈道群,王友祥.工程监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公路与汽运.2006

篇5

关键词:城镇化 人口迁移 势场

城镇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1867 年西班牙工程师塞罗达在《城镇化基本理论》一书中首先使用了 urbanization 的概念。Tisdale(1942)就认为城镇化概念之一就是城市人口由农村到城市的集中过程,表现为城市人口比例的增加。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导致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中。

在国外,很多时候,人口迁移(migration)和人口流动(mobility)的含义是相同的,但是我国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人们经常居住地发生了改变,此时户籍变化的,称之为人口迁移;户籍不变化的,称之为人口流动。本文中迁移和流动含义相同。与我国相比较而言,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行的比较早,国外对人口迁移做了很多的研究,这些理论主要有:推拉力理论。英国统计学家E.G.Ravenstein 1889年提出了人口迁移七大法则,其中经济动机是迁移的主要因素。1966年,E.S.Lee提出了影响人口迁移的四个因素:原住地的因素、迁入地的因素,中间阻碍因素以及迁移者的个人因素四种。逐步形成了人口迁移的“推拉力”理论(push-pull theory),说明了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受农村内部推力和城市拉力两种力量同时作用的影响。二元经济理论。刘易斯(Lewis)(1954)提出了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劳动力迁移是边际收益率高低所导致的。1961年费景汉(John C.H.Fei)和拉尼斯(Gustav Ranis)建立了拉尼斯-费模式(Ranis-Fei model),他们认为农业劳动力流入工业部门的先决条件是农业生产率提高而出现了农业剩余。但随后,托达罗(Michael P. Todaro)于1969年提出“托达罗模型”,认为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是期望获得收益,城乡预期收入差异的扩大是农村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力资本理论。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认为人口迁移是一种投资,所形成了人力资本,迁移发生与否,取决于迁移成本(cost)与效益(utility)的比较。物业学视角。国内外也有人以物理学视角解释人的行为,指出了人的行为同气体和流体之间具有显著的可比性。Lewin(1951)认为社会场中的各个社会作用力是行为变化的操众者,Schwind(1975)提出人口迁移的流场理论。我国的肖周燕(2010)从人口迁移势能的角度尝试对人口迁移进行了解释。

目前,我国处于新型城镇化快速进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迁移到城镇中来。根据以往的人口迁移理论,本文引入物理学中的“势”,首次提出“人口势场”、“人口势差”等基本概念,并把“势”理论运用到人口迁移中去,以期以新的视角更深入地理解人口迁移问题。

人口势差与人口迁移

物理学中,当某一能量场与位置有关系时,通常就可以把它称为一种“势”。自然界的物体都有自发地从高势向低势运动的趋势,物体的运动来自于能量差,社会中人口的迁移也不例外。本文中把人口与促使人口运动的能量以及人口所在的位置联系起来,提出“人口势场”的概念。当某一地区的富余劳动力聚集时,这一地区就处于人口势场的高势位,而当某一地区的劳动力短缺时,这一地区就处于人口势场的低势位,富余人口具有自发地从人口势场的高势位向低势位流动的态势。

我国长期存在着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二元经济差别,这种二元经济的差别即是势差的客观表现形式,任何群体,越不平衡,变化的势能就越大,张福墀(2001)指出“势”是力的内隐形态。势差的存在使生产要素产生流动,其中经济性势差是最根本最重要的部分(杨满社,1994),主要表现为收入差异。托达罗(Todaro,1969)认为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的迁移行为是由预期的城乡收入差距决定。预期的城乡收入则等于未来某年的预期实际收入与就业概率的乘积。设Yu(t)为城市的收入水平,Yr(t)为农村的实际收入,Pt为劳动者在城市部门就业的概率。则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数目为:

其中,f?)>0进一步考虑迁移成本,则迁移行为取决于净收入V(0),V(0)代表迁移者计划期内预期城乡收入差异的净贴现值。

这里r为贴现率,C(0)为迁移成本。若V(0)>0,则迁移者愿意流入城市。

在人口迁移过程中,除了以上收入差距等经济势差之外,还受到了原住地、迁入地、个人以及中间阻碍物等因素的影响,在城乡社会系统里面,迁移者都受到吸引力、斥力两种力量的影响,所产生的合力促使迁移者发生迁移行为。每个迁移者的合力都有所不同,故迁移路径也不尽相同。

不论居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有利有弊,弊即对迁移者产生推力,推动其离开居住地,利即产生引力,吸引其留在居住地。见图1,图中“+”表示引力,“-”表示推力。在农村,有更多的推力“-”,导致了大量富于劳动力,处于势场的高势位,城镇里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有更多的吸引力“+”,处于势场的低势位。“”表示富于劳动力由高势位向低势位流动。迁移过程中,存在一些障碍因素在阻挡着迁移。

我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大量人口由农村流入城市。农村、城市的吸引力和推力见表1。

针对目前我国的人口迁移现象,大量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李强(2003)指出城市收入高、外出见世面是导致农民外出的前两位因素,同时指出户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大制度障碍。王敬贤(2011)认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动因之一就是存在经济势差,并把经济势差分为产业势差与地域势差。励娜等(2008)发现我国城乡人口迁移主要是受到收入差距的驱动。王德文等(2008)指出培训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迁移。

综上所述,如果以物理中的重力势能来表示人口势能,则人口势能公式:Ep=mgh。这里m表示迁移者,g表示环境,主要是指迁移者所处环境,包括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条件、市民化程度及融入障碍等等。h表示经济势差,由预期的城乡收入差距来表示。这里可以用h上面的V(0)表示。

如果农村中收入低富余劳动力多的为人口势场高势位,则城镇中收入较高劳动力短缺的为人口势场低势位。由于势差的存在,则有劳动力由高势位向低势位流动的趋势。物理学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过程中,如果存在空气摩擦力,则有势能消耗,同样人口势能的转化中亦受到障碍因素的影响消耗能量,影响迁移效果。合理有序的人口流动是目前我国城镇化的重点。

我国人口迁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城镇化格局不完善,人口势场高低不均衡。由于目前我国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不平衡,产生的经济势差很大,大城市统治支配着城市布局。由于大城市存在着大的规模经济,收入较高,劳动的供给弹性也较大,导致很多人涌入到大城市中,导致许多城市基础设施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而许多中小城市、小城镇产业弱,城市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格局不完善。

障碍因素多,势能转化过程中消耗大。迁移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障碍因素,削弱了迁移的效果。障碍因素包括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住房保障制度等,这些使势能转化过程中消耗大。主要使城乡资源不能自由流动,无法进行优化配置,农民的资产无法正常市场化,无法依靠资产的交易、转换和流动满足其工作、就业、就医、就学等方面的需求;迁移者无法同城市人享有同等的教育、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最基本的保障;住房保障制度不完善,会导致迁入者生活成本大,无法承担较高的房价。

迁移者自身素质低,势能小。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自身人力资本存量小,素质普遍偏差,学历较低,掌握的技能偏少,城市生存手段少而单一等问题。在他们迁移到相对发达的城镇中,面临着职业、生活方式等一系列的转变和适应,无法融入到城镇中,将来这些人由于年龄等原因,往往会返回居住地。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迁移管理措施

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村人口势场。促进人口迁移,就要解放农村人口。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效率的提高,实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解放束缚在土地上的大量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村人口势场,增强农村人口推力,推动农业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为城镇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推进新型工业化,使城市人口势场进一步降低。工业化是城镇化进程的核心驱动力。我国将走向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生产方式的变革、城镇规模经济的增强、技术的进步将会导致城镇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不仅为城镇化提业支撑,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率,吸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还能使城镇居民收入上升,增强城市的吸引力。

城乡一体发展,促进经济平衡,减少城乡人口势差。要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城乡的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使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协调融合发展,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经济和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城乡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体化。

完善制度建设,降低迁移障碍,提高“势能”转化效果。在迁移过程中,存在了阻碍人口迁移的许多制度因素,例如: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保障房制度、金融制度等。这些制度影响了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与配置,制约了人口的进一步迁移。因此,要完善制度建设,降低迁移的障碍因素,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提高个体人力资本素质,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管理及服务体系,增加迁移者人口势能。城镇化中,人力资本素质是能否顺利迁移的很重要的因素。人力资本素质高的能顺利进入城市,获得收入也较高。因此,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及城镇中流动人口的的教育支持力度,加强技能培训,多渠道提高迁移者的素质,增强其在城镇中的适应性。还要提高迁移人口的就业概率,因此,要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管理及服务体系,积极鼓励和吸引农民落户扎根城镇,努力促进农民充分、稳定、体面就业。

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发展中小城镇,形成新的“人口势场”洼地。新型城镇化要探索“就地城镇化”模式,既要大力发展中小城镇,又要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形成新的“人口势场”洼地,吸引农村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使小城镇成为当地农村的经济、文化中心,并且成为商品的生产地和集散地,条件成熟时,可以撤县变市,甚至“强镇扩权”。

参考文献:

1.张福墀.管理造势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3.王敬贤.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4.励娜,尹怀庭. 我国城乡人口流动的驱动因素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8

5.王德文,蔡 ,张国庆.农村迁移劳动力就业与工资决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J].经济学季刊,20087(4)

篇6

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造价;园林工程;施工经济管理

经济和城市的快速发展,极大带动了我国园林工程的建设。对于园林工程而言,绿化造价管理是园林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管理方面。它不仅需要提高日常的管理力度,而且要加强对原材料、人工和质量、安全等项目的综合管理,才能够全面提高我国园林工程施工绿化造价管理的水平。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很多高新的技术逐渐被使用在园林工程绿化造价管理中,作者通过分析研究,对园林绿化工程造价在园林工程施工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和具体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1园林绿化工程造价概述

园林绿化工程造价就是指建造园林工程所花费的金额,包括两层含义:第一种是指工程预算或者实际投入的固定资产费用;另一种是指建造园林所花费的所有费用的总和,包括土地、设备、技术、劳务、安装等花费的所有金额。园林绿化工程包含从苗木的引进、栽培、管理到园林道路、园林景观的建设等。

2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的形式、特征及特点

2.1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的形式、特征

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管理是进行园林绿化建设时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定义了在建设过程中施工和建设单位为了完成工程建设所能够花费的最大限额的人力、材料、设备等。园林绿化工程造价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根据设计图纸所计算出来的工程预算;另一种是在预算的基础上,根据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变更的决算或结算的形式。工程造价的精确程度将直接影响工程建设决策的质量。但是,园林绿化建设又不与普通的工程建设,因为绿化植物的价格通常变化幅度较大,同时,绿化植物具有生命,存在着植物死亡的可能,因此,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的弹性较大,精准度较低。

2.2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的特点

由于园林绿化工程的特殊性,其造价具有明显的特点:第一,适用面广,投资大。第二,地域性特点。不同地区的植物、文化存在差异,因此进行绿化工程造价时要充分考虑地域的实际情况。第三,弹性大。植被具有生长性,不同苗木的立地环境要求不同,其规格大小、移植和维护难易度都直接影响到绿化工程造价。

3影响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的因素

通过对园林绿化工程进行深入分析可知,影响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的因素最主要的就是绿化苗木的材料价格。这一价格主要受园林绿化施工企业和苗木生产者相互作用。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苗木材料价格是时时更新、瞬息变化的,不好把握;再加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我国园林绿化行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为园林绿化企业而言,需要对苗木的市场情况和真实价格有全面的了解,确保具有园林绿化招投标的主动权。

4园林绿化工程造价与园林工程施工经济管理的关系

对于园林工程而言,既要按图施工好,又要合理进行造价控制,经济管理贯穿于整个工程的各个环节。可以说园林工程造价控制是基础,而园林工程施工经济管理是核心。所以,一方面需要根据国家地区的相应要求,进行各种费用的确定,并进行、材料、和机械工程量的计算。另一方面还需要严格的遵从施工的要求,确保园林绿化工程造价和园林工程施工经济管理的全面统筹进行。

5园林绿化工程造价在园林工程施工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所谓的经济管理,就是经济管理者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进行社会经济活动和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面计划和指挥控制。从整体上来说,经济管理是需要以经济管理者对经济管理的活动情况进行控制的。对于园林工程施工进行经济管理,需要以传统的经济学管理为基础,利用对园林工程的全面综合性管理,实现我国园林工程施工水平的提升。只有做好园林工程施工经济管理,才能够确保对园林工程施工市场化发展的全面指导,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施工企业的经济管理。在进行园林工程施工经济管理的时候,一般采用实时、动态更新的工程造价技术,并据此进行内部资源的共享,实现对施工经济管理中经济技术活动的控制,确保达到预设的经济管理目标。

6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经济管理对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的要求

对于工程造价而言,是投资方进行投资的基础和前提,而且还是园林工程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核心。在进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经济管理的时候,需要确保工程造价管理的时效性和经济性符合工程的要求,另外需要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园林绿化工程造价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加强园林绿化工程造价在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中的经济效益,实现我国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经济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7加强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管理工作

进行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管理的时候,需要做好工程造价管理的多方面管理工作,并以工程造价为基础,进行全面的工作开展,实现系统性的业务研究学习,对于相应的数据进行全面的统筹和手机,实现各种指导文件的全面学习。另外还要做好对材料的储存和更新,确保数据的时效性。与此同时,需要确保工程造价的审核和评议符合要求,实现我国的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管理的真实性提升。结束语:从整体上来说,园林绿化工程的工程造价对于园林工程施工经济管理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进行园林工程施工的时候,需要对绿化造价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通过对相应数据的把握,实现对相应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利用,突出工程造价的多样性特点。对于园林工程进行经济管理,需要以绿化造价和管理核心,真实的反应出工程的实际情况,通过对绿化造价的管理和使用,提高我国园林工程的经济管理水平,实现对我国工程造价的全面控制和水平的提高。利用对工程造价多因素的分析,得出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对造价管理的相应素材进行累计管理,实现对我国绿化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确保我国的绿化工程在园林工程施工经济管理中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渝.园林工程场地标高控制和土方量总体平衡关系研究[J].四川水泥.2016(11)

[2]张开芳.园林工程中施工环节景观设计技术试论[J].农业与技术.2016(22)

[3]李超.浅析建设工程项目中质量控制与工期管理的统一性[J].科技与创新.2016(23)

[4]孙美芳,颜兵文,喻燕.督导制下PDCA循环的园林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J].绿色科技.2016(21)

[5]李雪.园林植物施工与养护要点[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5)

篇7

关键词:循环经济;铁路;节能;环保

1 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

1.1 轮回经济的根本定义。轮回经济是为完成物质能源的持续使用和人类的永续前进,以能源的高效率以及轮回使用为重点,以节约化、再次运用、再轮回为准则,以低投资、低耗用、低排出、高功率为特点,在制造以及生存中经过市场制度、社会调节操纵和清理制造等形式推动物质轮回运用的方式进行。达到永续前进的经济前进形式,归于能源节省型以及环境友善型的经济状态。

1.2 循环经济的内涵。

①轮回经济实际上就是生态经济。轮回经济以经济能源的节省使用为根本宗旨,经过对环境能源执行低采伐、高运用、低污染排出,将经济行为对自然生态的作用降低到最小化,完成经济前进以及改善经济品质的和谐同等前进。②轮回经济关键经过清理制造等形式来完成,以现代措施前进为撑持。③以节约化、在使用、再轮回为操纵标准。关键包含:在制造根源上的节约化,降低废弃物的排出;在制造程序中的再运用,避免物质太早的成为污染物;在制造尾端的再轮回,完成垃圾的零排出。④轮回经济是对以往增长形势的创新,从以往的:能源――商品――垃圾单向形势转变到:能源――商品――垃圾――再生能源的反应样式增加方式改变,推动了能源的持续使用。

2 铁路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2.1 可以节约大量的能源。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推进器,作为能源消耗大户,如果每辆机车、每位职工能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油,整个铁路系统将为国家节约十分可观的能源。

2.2 降低了大气污染的排放量,同时完善了大气的环境品质铁路执行节能手段,不光能够降低资源运用量,并且能够降低硫氧化物以及二氧化碳等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气体排出。铁路执行电气化创新,大概在二零二零年铁路电气化使用能够达到一半,因为电站锅炉以及电力引领的热效应比内燃性质的性能好,大气污染物的排出量会有很大程度的降低。

2.3 有利于废弃物的处理及利用。截止到2000年,全路工业固体垃圾产出量有一百三十六万吨。往年累积存放量有一点三万吨,储存占地一点二万平方米。固体垃圾的长时间方式,不光占土地面积,并且对地下水源会产生不良影响,排泄有害气体,会对生态状况带来严重威胁。铁路会在运送生成的垃圾和工地生成的废物等部分使用一整套的手段,不光处理了固体垃圾污染情况,还能够推动废物的轮回使用。

2.4 有利于铁路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铁路开展轮回经济,对环境以及铁路和谐前进给予高度重视,在建筑前想到对当地区域环境带来的作用,并且还要执行增大铁路道路森林的造林策划,有助于铁路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和睦相处。

3 铁路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与对策

3.1 国外铁路发展循环经济状况

3.1.1 日本铁路轮回经济。日本不光在轮回经济法律上处在全球的首位,并且也是全球发展轮回经济最佳的国家。日本铁路关键从下面几个部分来发展轮回经济,创建和睦、绿色的日本铁路体系:第一在铁路运转节约能源上,日本铁路正朝着质量更轻的车体、电力机车以及再生阀的压力频率体系来生产更多车辆。对其他车辆,也采取了改善手段,包含内燃车辆的新式发动设备以及降低体重,增强空调体系车辆的数量。并且,日本铁路现在正探索一种清洁没有污染的能够再生的能源――燃料电池。第二关注垃圾的处置以及运用。日本铁路对固体垃圾关键使用循环使用以及分类处置的形式。在分类处置中,关键经过装置能够再生的垃圾筒,对垃圾开展分类收回使用。第三,预防噪声以及振动的手段。日本铁路使用在铁路道路创建新的噪声屏蔽,加强现在使用的屏蔽的高度,装置噪声吸收设备,使用低轮等都为了降低噪音。并且,日本铁路也在开展新的措施探索作业,提升预防噪声以及振动的能力。

3.1.2 德国铁路轮回经济。在德国铁路体系其一直遵守着大性能、低耗用、占地面积少、对环境的呵护影响小为行业标准进行全力宣扬,同时需要国家的交通部门进行交通战略策划过程中将铁路当做能够永续前进的运输形式放在关键位置。德国铁路按照ISO14000环境管制系统规范来进行铁路各个部分。第一在节约能源部分。德国现在关键在开展电气化改革,经过使用电气化引领符合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宗旨。引领机构关键节约能源目标是:在引领供电以及车辆部分,包含购买新式车辆,转变运转措施以及施展其商品的最大承载性能;在稳固装置部分,节约能源关键是科学制热,有用使用能源,尤其是之前民主德国铁路区域不再使用抑或更替燃烧褐煤的取暖装置。第二噪音处置策划关键从两个部分着手。一部分从噪音根源部分使用手段,现在关键从车辆行驶位置着手,把之前车辆使用的铸铁闸变成了合成样式;另一部分就是使用预防手段,在创新新道路时严厉实施欧洲措施规范,减少新建筑铁道运行时的噪音程度。并且,在可能会出现噪音的位置使用隔离装置等减少噪音,对可能存在的部分开展呵护。

3.2 国内铁路发展循环经济取得的成就

3.2.1 制定环境法规,实施行业管理。铁道部修订了 《铁路环境保护规定》,与国家环保局共同制定了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规定》,与水利部共同了 《铁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规定》。各铁路局、总公司也相应制定修订了本单位的办法和细则,使铁路环境保护规章基本形成体系,推动规范了各项工作中的环境保护工作。

3.2.2 主动使用节约能源措施的探索以及研发。一部分,加快研发新式节约能源车型,例如降低车辆主体重量、研究新式变频操纵措施等;另一部分,主动完善能源构造,提升清洁物料的占比,权利使用代用燃烧物料,例如天然气、氢气以及液化石油气的运用,权利使用电力引领,争取改善能源运用,降低污染。

3.2.3 实行清洁制造,转变污染处置形式。有的电子工作、工作、机动工作、车辆修理单位开展了清理制造审查作业,转变单纯末端处置形式,执行制造整体管制,未在全路执行创建绿色运送道路上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3.2.4 铁路运送注重对生态状况的作用。在铁路建筑前,开展紧密的组织策划,关注根本自然景色,呵护生物种类,使用没有副影响的新式物料,防止对铁路沿线的土质状况、水质带来损害,这在建筑青藏铁路的过程中有很好的表现。

3.3 铁路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及对策

3.3.1 再运用,再轮回。关键包含废气、污水、固体垃圾的收回使用。第一铁路固体垃圾关键包含乘客制造的废物、办公室的垃圾、车辆修理垃圾,还有遗弃的旧的铁路线、装备、车辆还有工厂施工工地的垃圾等。针对乘客、办公室的废物能够经过装置新式的能够再生垃圾箱开展废物的分类收回使用。针对车辆和工程等产出的废弃物一定使用有用说短,引进国外优秀措施,开展科学的轮回运用和没有危害的处置。第二污水关键是因为全部的车站工业、生存、停车场、车辆段含油等废水。

3.3.2 避免噪声以及振动。铁路要创建隔离噪声、增加现在隔壁屏障的大小,装置噪声收取设备等很多行为,减少火车在前进中出发的噪声以及振动带给附近民众生活的干扰。

3.3.3 和生态状况和睦相处。在策划铁路道路的准备工作中,策划工作者高度关注环境保护的思想,开展实地查核,呵护铁路道路的环境状况。除此之外,在铁路道路建筑的线路中栽植树木,不仅能够避免大气受污,还能够改善环境。

篇8

关键词:工程造价控制措施经济效益

1前言

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包含诸多因素,其中经济因素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具体反映在工程中就是工程造价的控制。所谓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就是在优化建设方案的基础上,在建设程序的各阶段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把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和批准的造价限额内,以求合理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工程造价的管理在项目的各个阶段都是重点控制目标,只有在工程各个阶段对工程造价都进行了有效的控制,才能使得工程那的总造价得到有效的控制,取得工程良好的经济效益。

工程造价在工程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本文阐述了工程造价的一些基本概念,分析了我国造价管理的现状,在项目立项,设计阶段应采取的措施,应加强施工组织设计的水平和合同管理。

2工程造价的内容

2.1工程造价的特性

01阶段性,工程造价根据建设阶段的不同,同一工程的造价在不同的建设阶段,有不同的名称、内容。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上,在工程实施的不同阶段,要采用不同的控制措施。

02差异性,由于工程造价的动态性,决定了工程造价要受时间、地点因素的影响,同时每项工程的功能和实际用途不同,所以工程内容和实物形态都具有个别性、差异性。产品的差异性决定了工程造价的个别性。在工程造价的控制时,就要结合工程的具体特点,进行有效的对比,合理控制工程的造价。

03复杂性,工程建设从立项到最后的验收,一般验收的时间较长,涉及的因素也较多。表现在构成工程造价的成本因素复杂,工程造价的复杂性,还表现在构成建筑安装工程费的层次、内容复杂。一个建设项目往往由多个单项工程组成,在同一个层次中,又具有不同的形态,不同的专业人员等。同时由于建设周期长,资金的时间价值突出,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都在变化中,如物价的水平,国家政策的变化等。

04交换性,工程造价的一种含义是工程价格,即将工程造价认定为工程承发包价格。它是在建筑市场通过招标,由需求主体投资者和供给主体建设商共同认可的价格,是建筑市场进行实物交换的基础。因此,工程造价具有交换的特性。

2.2工程造价现状

由于我国的建筑市场化的起步较晚,在工程造价的管理上和国外的先进的造价管理体制还有一定的差距,严重阻碍了我国工程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国际的竞争力不强,通过不断吸取国外先进的理念,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造价的管理水平。

01理念落后

由于历史等复杂的原因,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观念相对落后,在造价的管理上仍然是静态管理,往往“四算”分离,“三超”现象严重。造价管理部门对自身的职能认识不清,投资控制的管理往往流于形式,只要程序合法,就放松对项目后期运作的监督,往往导致失控,

02制度不健全,

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要求市场主体要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并能根据市场价格信息和利益取向来决定其经济行为,由于目前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在不断完善中,在造价的管理中更多体现的是计划经济的特点,政府管理部门把工程造价管理当中一种权利,没有建立管理监督失误的问责制。业主把工程造价管理视为传统的预算管理,没有建立工程造价全过程跟踪管理制度。

03人才缺乏

总的来说,我国造价管理人才方面的问题表现在:一是专业人才较少,许多造价工程师是由工程技术人员转行的,缺乏专门的工程造价管理培训,要么是按照书本生搬硬套,要么就是只是凭借自己的经验,专业素养普遍不高;二是有的业主、企业管理者和项目经理,对工程造价管理的知识不了解,缺乏必要的工程造价管理经验等,这对于整个项目的管理是不利的。

3造价控制途径

项目前期立项阶段

项目决策的正确性是工程造价合理性的前提,投资决策阶段是选择和决定投资行动方案的过程,是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是对不同投资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及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决策的正确性直接影响着项目的投资、质量和使用效益。

项目决策的内容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造价高低;投资多少也影响项目决策;项目决策的深度影响投资估算的精确度,也影响工程造价的控制效果。要认真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一些大型,施工条件复杂的项目,建设工程仅在勘测文件和资料和现场踏勘的基础上进行可行性研究,深度往往不够,可对各比选方案的重点工程进简易初测,估算投资的准确性就能得以提高,在此基础上可以全面细致编制投资估算。最后必须建立合理的财务评价体系,作为项目评价取舍的依据。

4设计阶段

当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完成后,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在于设计。然而设计费一般占建设工程全部费用的百分比非常低,但设计阶段却决定了几乎全部随后发生的费用。由此可见,设计阶段对整个工程建设的造价控制是何等重要,是建设项目造价控制过程中的关键点。

设计方案必须要处理好三种关系,做到二者相互统一,即经济合理性与技术先进性统一,兼顾近期与远期的要求,兼顾建设与使用。

在设计方案的选择上可以运用招标手段和价值工程方法相结合的手段进行方案比选。通过招标可获得较多优秀的设计方案,从中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或将各方案的可取之处重新组合,提出最佳方案。在设计阶段应用价值工程控制工程造价,应以对控制造价影响较大的项目作为价值工程的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对象具有哪些功能,各项功能之间的关系如何,评价各项功能,确定功能评价系数。

5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作为项目管理的规划性文件,它既在施工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又在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上发挥着作用,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产物和载体。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深入程度,直接影响工程造价及施工单位结算工程费用的多少,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基础。

提高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质量,要求编制人员必须是具有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具有一定工程造价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高度责任心,在编制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图纸及各种技术资料。优化施工组织设计的方法有定性分析法、多指标定量分析法、价值法和价值工程分析法等,主要遵循几个原则进行优化:

一是均衡原则安排施工进度,编制进度计划时,应按照工程项目合理的施工程序排列的先后顺序,避免工作过分集中,二是力求提高施工机械的利用率,简化工序,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则。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采用成熟的施工方法,简化工序。

作为建设项目业主,应当重视施工组织设计的评审、监督工作。首先应坚决杜绝无施工组织设计的工程开工,其次在工程开工前,要请专业人员仔细研究,认真评审施工组织设计;最后在项目的施工中,要对施工组织过程进行监督控制,保证项目的施工过程有序。

6加强合同管理

工程建设合同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强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合同中的诸多条款最终也都要反映和表现为工程造价,因此工程建设合同管理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依据。

为避免纠纷,保证合同条款的公正合理,有必要在合同正式签订前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合同进行必要审查,建立完善的合同审查制度。推行使用建筑工程合同规范文本,对工程施工中条件发生变化,需要进行变更时候,首先进行变更确认,遵循一定的程序对其进行处理,并合理地调整合同价款,并以书面形式记录,作为合同的一部分。

篇9

关键词:工程项目;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0.前言

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包含诸多因素,其中经济因素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具体反映在工程中就是工程造价的控制。 所谓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就是在优化建设方案的基础上,在建设程序的各阶段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把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和批准的造价限额内,以求合理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工程造价的管理在项目的各个阶段都是重点控制目标,只有在工程各个阶段对工程造价都进行了有效的控制,才能使得工程那的总造价得到有效的控制,取得工程良好的经济效益。

1.工程造价的内容

1.1 工程造价的特性

1.1.1 阶段性

工程造价根据建设阶段的不同,同一工程的造价在不同的建设阶段,有不同的名称、内容。 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上,在工程实施的不同阶段,要采用不同的控制措施。

1.1.2 差异性

由于工程造价的动态性,决定了工程造价要受时间、地点因素的影响,同时每项工程的功能和实际用途不同, 所以工程内容和实物形态都具有个别性、差异性。 产品的差异性决定了工程造价的个别性。 在工程造价的控制时,就要结合工程的具体特点,进行有效的对比,合理控制工程的造价。

1.1.3 复杂性

工程建设从立项到最后的验收,一般验收的时间较长,涉及的因素也较多。表现在构成工程造价的成本因素复杂,工程造价的复杂性,还表现在构成建筑安装工程费的层次、内容复杂。 一个建设项目往往由多个单项工程组成,在同一个层次中,又具有不同的形态,不同的专业人员等。同时由于建设周期长,资金的时间价值突出,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都在变化中,如物价的水平,国家政策的变化等。

1.1.4 交换性

工程造价的一种含义是工程价格,即将工程造价认定为工程承发包价格。 它是在建筑市场通过招标,由需求主体投资者和供给主体建设商共同认可的价格,是建筑市场进行实物交换的基础。因此,工程造价具有交换的特性。

1.2 工程造价现状

由于我国的建筑市场化的起步较晚,在工程造价的管理上和国外的先进的造价管理体制还有一定的差距,严重阻碍了我国工程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国际的竞争力不强,通过不断吸取国外先进的理念,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造价的管理水平。

1.2.1 理念落后

由于历史等复杂的原因, 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观念相对落后,在造价的管理上仍然是静态管理,往往“四算”分离,“三超”现象严重。造价管理部门对自身的职能认识不清, 投资控制的管理往往流于形式,只要程序合法,就放松对项目后期运作的监督,往往导致失控,

1.2.2 制度不健全

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 要求市场主体要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并能根据市场价格信息和利益取向来决定其经济行为,由于目前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在不断完善中,在造价的管理中更多体现的是计划经济的特点, 政府管理部门把工程造价管理当中一种权利,没有建立管理监督失误的问责制。业主把工程造价管理视为传统的预算管理,没有建立工程造价全过程跟踪管理制度。

1.2.3 人才缺乏

总的来说,我国造价管理人才方面的问题表现在:一是专业人才较少,许多造价工程师是由工程技术人员转行的,缺乏专门的工程造价管理培训,要么是按照书本生搬硬套,要么就是只是凭借自己的经验,专业素养普遍不高;二是有的业主、企业管理者和项目经理,对工程造价管理的知识不了解,缺乏必要的工程造价管理经验等,这对于整个项目的管理是不利的。

2.造价控制途径项目前期立项阶段。

项目决策的正确性是工程造价合理性的前提, 投资决策阶段是选择和决定投资行动方案的过程, 是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是对不同投资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及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 决策的正确性直接影响着项目的投资、质量和使用效益。项目决策的内容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造价高低;投资多少也影响项目决策;项目决策的深度影响投资估算的精确度,也影响工程造价的控制效果。要认真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一些大型,施工条件复杂的项目,建设工程仅在勘测文件和资料和现场踏勘的基础上进行可行性研究,深度往往不够,可对各比选方案的重点工程进简易初测,估算投资的准确性就能得以提高,在此基础上可以全面细致编制投资估算。最后必须建立合理的财务评价体系,作为项目评价取舍的依据。

3.设计阶段

当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完成后, 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在于设计。然而设计费一般占建设工程全部费用的百分比非常低,但设计阶段却决定了几乎全部随后发生的费用。 由此可见,设计阶段对整个工程建设的造价控制是何等重要,是建设项目造价控制过程中的关键点。设计方案必须要处理好三种关系,做到二者相互统一,即经济合理性与技术先进性统一,兼顾近期与远期的要求,兼顾建设与使用。在设计方案的选择上可以运用招标手段和价值工程方法相结合的手段进行方案比选。 通过招标可获得较多优秀的设计方案,从中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或将各方案的可取之处重新组合,提出最佳方案。在设计阶段应用价值工程控制工程造价,应以对控制造价影响较大的项目作为价值工程的研究对象。 分析研究对象具有哪些功能,各项功能之间的关系如何,评价各项功能,确定功能评价系数。

4.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作为项目管理的规划性文件,它既在施工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又在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上发挥着作用,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产物和载体。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深入程度,直接影响工程造价及施工单位结算工程费用的多少,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基础。提高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质量,要求编制人员必须是具有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具有一定工程造价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高度责任心,在编制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图纸及各种技术资料。优化施工组织设计的方法有定性分析法、多指标定量分析法、价值法和价值工程分析法等,主要遵循几个原则进行优化:一是均衡原则安排施工进度,编制进度计划时,应按照工程项目合理的施工程序排列的先后顺序,避免工作过分集中,二是力求提高施工机械的利用率,简化工序,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则。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采用成熟的施工方法,简化工序。作为建设项目业主,应当重视施工组织设计的评审、监督工作。首先应坚决杜绝无施工组织设计的工程开工,其次在工程开工前,要请专业人员仔细研究,认真评审施工组织设计;最后在项目的施工中,要对施工组织过程进行监督控制,保证项目的施工过程有序。

5.合同管理

工程建设合同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强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合同中的诸多条款最终也都要反映和表现为工程造价,因此工程建设合同管理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依据。为避免纠纷,保证合同条款的公正合理,有必要在合同正式签订前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合同进行必要审查,建立完善的合同审查制度。推行使用建筑工程合同规范文本,对工程施工中条件发生变化,需要进行变更时候,首先进行变更确认,遵循一定的程序对其进行处理,并合理地调整合同价款,并以书面形式记录,作为合同的一部分。

篇10

【关键词】专业镇 集群 研究 评析

一、专业镇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及形成条件

1、专业镇起源

在国外,类似专业镇的研究更多地体现在企业集群的研究上,而对于企业集群的起源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观点:一集群是生产活动不断细化和企业分工的结果(马歇尔,1997);二企业集群是相互关联的企业为了节约运费和交易成本而做趋于集聚的区位调整(韦伯,1997)。对于我国专业镇的起源,学者们也存在不同的看法。白景坤等(2003)通过考察我国镇域区域发展现状,认为簇群经济与专业镇经济存在差异。即中国的专业镇经济是中国农村城镇化客观要求的产物,而簇群经济则是从战略的高度,对某些成熟产业进行合理的地域布局的结果;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簇群是专业镇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结果。王建军等(2008)却对此持有相反的观点,认为专业镇发展起源于“簇群经济”、“集群经济”、“专业产品区”的专业化区域生产组织形式,起初集聚于某个区域的产业专业化生产模式,最终发展为镇域区域专业化生产。

2、我国专业镇的形成和发展

符正平(2002)认为专业镇的产生过程大多是自发形成的,是农村里的一些能人敏锐捕捉市场机会的结果。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专业镇内部的劳动分工演化得非常细密,出现了大量的“工序”型企业,产供销之间也是以社会分工的形式出现,而这种专业市场的形成则是专业镇形成的基础。进而,方中权等(2005)将我国专业镇成长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萌芽阶段,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特征。如上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陆续出现一批“专业户”、“专业村”。二是形成阶段,逐步形成“一镇一品”的发展格局。如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各地的乡镇按专业化、区域化、一体化要求,积极调整优化农业和产品结构,农产品加工企业、“三来一补”工业得到很大发展。三是快速扩展阶段,专业镇向多样化快速扩张。如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专业镇的产业与产品结构突破“农业”概念的局限,向工业性、商贸性、旅游性等方向快速渗透。四是品牌战略阶段,专业镇逐渐向国际劳动地域分工层次迈进。另一种结论则认为,专业镇的形成是自上而下的区域发展政策导向的结果,如1950-1960年代,日本、韩国等出现了“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等专业化区域生产组织模式,这种模式与目前中国在广东、浙江等地出现的专业镇模式极为相似。根据这种观点,沈山等(2005)认为我国专业镇的成长过程如下:一是从“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专注小型、寻找特色”开始创业,逐步形成规模,迅速集聚各类中小企业;二是从构建中小企业网络开始,逐步形成某种特定商品的专业市场,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专业镇经济,然后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支持;三是凭借地理位置优势,吸引外资或者依托外资建立生产加工基地,产业又相对集中,形成了具有不同产业的专业镇经济;四是以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区域布局为契机,逐渐形成专业化产业区和市场网络,进而形成了有关农业产业或农产品的专业镇。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区位优势结合改革开放的宏观环境是催生专业镇经济的基本前提(贾文凯,2006)。70年代以来持续的产业国际分工和转移,内地的廉价生产要素、逐渐膨胀的本地需求、诱人的外资优惠政策等优势,催生了最早期的嵌入型专业镇。

3、专业镇的形成条件

王缉慈(2004)认为产业集聚是企业为了降低交易成本的结果,并将产业集群形成的因素归结为:专业化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原料和设备供应商的存在、接近最终市场或原材料集贸市场、特殊的智力资源或自然资源的存在、有基础设施可共享、有政策激励。张双喜等(2004)则认为开放的环境是专业镇形成专业镇的基本前提,三个基本“诱因”是形成专业镇的关键因素,这三个因素是:原发性的专业市场、传统优势产业和跨国公司的介入;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使专业镇的形成具有了必然性。余国扬(2004)从专业镇建设出发,认为人才、交通、工业园区是专业镇形成的基本条件,而民营经济的发展、主导产业及配套产业的建立、专业市场的形成、品牌体系的创立是专业镇发展的重要条件。张玉梅(2007)归结了广东地区专业镇发展的成功经验,认为专业镇的形成应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个是内部条件,表现为镇民的创业创新精神;一个是外部支撑条件,地方组织、中介组织、技术信息服务机构等多层次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其表征。

二、专业镇的含义和类型

1、专业镇的涵义

刘宗元等(1999)通过量化指标对专业镇进行了界定,即专业镇一般指产业或产品能带动60%以上农户参与生产,专业化的产业或产品收入占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60%以上,并成为镇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乡镇。定性来看,专业镇是我国行政区域特有的一种发展模式,即在我国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多以乡镇为基本单位来重点发展名、优、特、新产业和产品,通过开发一两个产业或产品,带动多数农户从事这些产业或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其收入成为农民和乡镇收入主要来源(王海燕等,2002);白景坤等(2003)则认为如果该镇区域的生产经营在所属产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且在竞争与合作中形成了共同的竞争优势,则该镇可称为专业镇;石忆邵(2003)教授认为专业镇一般是指城乡地域中经济规模较大、产业相对集中且分工程度或市场占有率较高、地域特色明显、以民营经济为主要成份的建制镇。

2、中国专业镇经济的类型划分

(1)从专业镇形成角度划分。从企业集群的生成模式出发,普军等(2004)对广东企业集群的不同发展形态进行考察,认为企业集群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历史形成的企业集群,即该地区历史上曾是我国制造业的一个中心,有着较好的制造业传统,通过国家改革政策的实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二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形成的企业集群;三是创新型网络企业集群,尤其表现在高新技术领域。从专业镇形成过程中政府的参与程度出发,赵秋璐(2008)将产业集聚的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市场导向型集聚模式、政府调控型集聚模式、计划型集聚模式。

(2)从专业镇发展角度划分。从专业镇的经营发展模式出发,王(2002)考察了我国广东地区的专业镇运作模式,认为我国专业镇经济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来料加工型专业镇经济,即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经营模式,如东莞清溪镇计算机配件生产;二是贴牌生产类型的专业镇经济,即资源在内市场在外的经营模式,如中山古镇的灯饰。从专业镇发展过程中个体所形成的关系出发,王(2002)又将专业镇分为横向网络与纵向网络两种类型。所谓横向网络就是指一个专业镇聚集的生产同类产品的众多企业之间没有形成产业分工关系,整个区域内都是生产或提供基本相同的产品或服务;而纵向网络则是指产业集群内各企业之间形成了上下游的基本链条关系,虽然都是生产同一种产品,但每个企业只从事某一个产品的某个生产环节的活动,或者说,从获取原材料开始到产品加工组装、最终产品的分配和销售是由不同的企亚来完成的。

三、专业镇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许多地方的专业镇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它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起飞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专业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着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改变,是广大农民致富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专业镇的作用大家有目共睹。我国学者也分别就专业镇推动农村经济及县域经济发展方面进行了深入论证。谢军(2005)认为专业镇在以下方面对农村经济产生作用:一是专业镇易于农村经济集聚优势的形成,并在农村企业中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二是促进农村经济中的产业结构优化,其中包括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服务产业的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专业市场的兴起和要素市场的建立;三是促进农村企业的经济制度创新,尤其是农村中土地制度的改革。同时,俞静等(2007)考察了1980年以来珠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城镇交通、通讯水利、医疗、教育、养老等福利建设水平,认为专业镇经济带动了珠三角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以非农业人口为指标的城市化曲线逐步偏离全国的城市化曲线,并且斜率越来越大。随着专业镇逐渐发展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品牌,这时专业镇的作用不仅仅局限在带动当地经济增长,更多地体现在区域品牌的战略意义上。专业镇通过比较优势、资源禀赋形成了以某一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为依托的专业化产业区,使相同或相关联产业的众多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区域空间内,并获取深度分工与专业化协作效益,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谯薇,2006)。波特(1998)甚至把它上升到国家竞争优势的高度,认为簇群或专业镇是每个国家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州内经济、都市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尤其如此。

四、专业镇发展的支撑要素

1、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和降低交易成本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产生的前提

根据波特(2002)的“集群”理论认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主要有:企业集群能提高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日益成为创新的中心;企业群落内的竞争压力和潜在压力构成了企业创新的动力;企业集群能提高群落内企业的生产率;企业之间容易建立起协调机制,降低运输、谈判与履约成本;集群有利于企业间人才、信息、技术和准公共产品的共享。

2、提升专业镇经济水平的一项有效措施是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网络

中山大学王(2003)教授通过考察我国部分专业镇企业发展的现状,认为处于成熟期产业中的大多数中小企业,将会通过并购、合作实现产业整合,而专业镇经济提供了这种整合的另一种有效的途径;把中小企业连成一个合作网络,既增强了中小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竞争力,又降低了大企业中的管理成本;在已有的商业网络基础上,加上高新产业的信息处理手段,必然使得区域专业化市场网络运行更有效率。

3、区域品牌创建和人才凝聚是专业镇发展的支撑要素

苏植权(2007)认为推广区域品牌提高区域特色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形象,则可大大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同时,技术问题、管理问题和经营问题归根到底是人才问题,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人才引进和使用的科学机制,改善生产工艺,提高技术含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拓展市场等方面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4、专业镇经济发展必须依赖强大的科技原创力

陈佩菊(2008)认为中小企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优势会随着集群规模的增大而减小,即集群在人才、资金、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也会由于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和同类产业集群的模仿而消失,甚至变为比较劣势。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和创新扩散的比较优势则具有持久性和不易模仿性,特别是在进入成熟和调整阶段后,产业集群如果不能向自主创新方向转变,在环境变化或竞争加剧的影响和制约下,规模经济逐渐转向规模不经济,将会出现萎缩甚至消失的危机。

五、专业镇的发展现状和对策

在产业结构方面,专业镇经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单一、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较低等问题;同时,家族式管理则限制了创业精神的持续发展。对策建议有: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专业化和多样化协调发展;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进行公司结构治理;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进行公司结构治理(谢军,2005)。

在管理机制上,专业镇发展中主要存在专业镇内部的企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主导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者及内部的人才素质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的发展需要(赵秋璐,2008)、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导致专业镇内部的无序竞争和内耗严重(石忆邵,2003)等问题。对此,赵秋璐(2008)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第一,运用现论做好专业镇的发展规划,合理利用土地;第二,政府根据各个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制定合理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第三,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指导专业镇之间、专业镇内部和企业管理的问题;第四,加快发展专业镇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第五,增强专业镇的创新活力。

在生态环境方面,沈伟(2008)认为专业镇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生产量大,生态环境压力大;产业结构低,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重视经济发展,忽略生态建设。而环境污染严重,直接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谢军,2005)。沈伟提出的相应的措施有:做好整体规划,建设生态城市;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开展生态监测,加强环保意识。

在国际市场上,专业镇产品普遍面临着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产业生命周期压力、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国际市场压力、以及国际贸易新壁垒的巨大压力等(徐婵等,2008)。许巍(2008)通过对广东专业镇发展现状进行考察,认为纵向专业化分工、巨大的外来市场、成熟的专业市场、行业协会强大的议价能力、技术外溢效益是广东省专业镇经济蓬勃发展的强大支撑,但近年来却表现出企业成本优势弱化、竞争能力下降、部分产业出现向省外转移的迹象。对此,徐婵和许巍提出了通过完善职工培训、本地劳工市场培育、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进品牌建设、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等方式适时进行产业转型和升级,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六、专业镇研究的评析

1、专业镇研究的成绩

专业镇是我国农村建设发展的伟大创举。它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于90年代初,发展于90年代中后期。自2000年广东省经济理论学界正式提出“专业镇”的概念以来,学术界关于专业镇的研究,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值得肯定。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专业镇的起源、形成及形成条件、含义及类型、作用、支撑要素、发展途径、发展现状和对策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社会竞争论(代表人物:波特、贝斯特)、区位集聚论(代表人物:韦伯、马谢尔)、创新产业集聚论(代表人物:熊彼特)、增长极理论(代表人物:弗朗索瓦・佩鲁)、创新空间论(代表人物:王缉慈)、有序集成论(代表人物:魏江、吴国林)等理论,从这些理论出发形成了许多延伸性理论成果,对我国专业镇发展起了积极影响。在实证研究方面,针对性较强,具有很强的应用导向性和政策导向性。应用性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对我国广东、浙江、山东、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比较典型的专业镇进行研究,基本反映了我国专业镇是市场化及专业化高度发展的结果。多数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地方经济发展政策制定的需要,提出了一些富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发展思路,为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专业镇是我国农村建设发展的伟大创举。它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于90年代初,发展于90年代中后期,而我国学术界对于专业镇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研究术语的不统一。如产业集群、产业聚集、簇群、专业镇、特色专业乡镇等,不同的概念其赋予的含义也有所不同,这充分说明对于类似专业镇形式的社会现象的研究,并没有一种较为完备的理论进行解释和预见。其次,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完整的理论体系有三大衡量标准,即是否合理地选择逻辑起点;是否以逻辑起点为连接环,归纳理论体系应包括的内容,并进行科学分类;是否建立各种理论之间的联系,确立各种理论的功能的配合与互补。依照这一标准,专业镇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专业镇产生和发展的特征及表象展开的,并没有从整体上来把握和发现其内在规律性,没有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再次,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改善。相比而言,国外的研究所采用研究方法比较多样化,既有理论上的假设和模型,又有实证的详尽分析或比较研究,完全符合经济学的研究规范。我国对专业镇的研究主要采用理论性推理、实证研究和描述性分析方法,其中多数使用描述性的分析方法,较少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缺乏深入的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所提出的对策建议实际操作性不强,难以对专业镇深入发展产生指导意义。最后,学术界较多研究经济发达地区的专业镇发展问题,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支持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缺乏相应的研究,因此对欠发达地区发展专业镇以及不同类型的专业镇(如内生型、外生型专业镇等)如何持续发展的研究还不够,对欠发达地区专业镇发展的机制、模式、规律的认识还有待深入。同时,如何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工作,从依靠成本和资源的比较优势,转向依靠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的竞争优势,如何将地方特色文化物化到特色产业中,不断增强产品的文化内涵,实现加工向设计转变,从卖产品向卖文化转变,从制造经济向创意经济转变的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加强。

总的来说,我国对于专业镇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对国内学术界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仅要在对象上要明确专业镇的研究范围,厘清专业镇与其他相关理论的关系,而且要在研究方法上更加注重规范性,重点从整体上来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内在机制,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从实践上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 王建军、陈平:广东省民营经济与专业镇发展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3).

[2] 贾文凯:广东省专业镇经济形成机制与发展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10).

[3] 张玉梅:专业镇生成机制与湛江专业镇打造路径分析[J].广东科技,2007(8).

[4] 赵秋璐:论专业镇发展的进程[J].小城镇建设,2008(2).

[5] 俞静、徐维祥:转三角专业镇和城市化发展研究[J].经济论坛,2007(12).

[6] 苏植权:专业镇技术创新发展规划的若干问题探讨[J].广东科技,2007(5).

[7] 陈佩菊:科技原创力与广东专业镇经济发展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8.

[8] 沈伟:专业镇生态环境发展研究[J]. 绥化学院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