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学校管理的意见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小学学校管理的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大学生; 管理; 时间; 习惯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6-0114-01
一、在校大学生管理时间现状
目前,在校大学生有超过九成的同学早上是在学校规定的起床时间以后起床,甚至这其中一小部分在没有课的情况下会在午饭时间或更晚起床,而晚上没课选择去主动晚自习的人仅为三成。这说明大部分同学对进入大学以来的时间没有一个清晰合理的安排。早上容易睡懒觉,不仅没有充分利用早上的黄金时间,反而养成了少吃或没吃早饭的不良习惯,长此以往,必将影响身体健康。进入大学,学校、老师的外在压力逐渐减少,很少学校设有固定的晚自习时间或强制晚自习的规定。这给了大家充分自由支配的时间,有的同学可以充分利用时机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但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却更像脱缰之马,对自己的时间没有很好的安排,浪费宝贵的青春,人生资本最重要的积累阶段竟成了颓废的开端。高达七成的同学认为大学生活还不如高中时代充实,其实主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安排。
二、大学生如何合理管理时间
(一)结合实际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1. 确立切合实际的短期目标。“短期目标”是一种独特的工具,它是意义和行动之间的桥梁,使理想能扎根于实际之中。而学业的最终目标是由一个个短期目标而成的。有很多学生经常是“放眼于未来”而不“着手于现在”。当然,广泛的学业目标也有用,因为它有整体的观点,可以解放想象力,帮助我们探究所有可能的选择。所以,要将二者合理结合,才能发挥效用。
2. 进行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依特定目标而不是依程序和规定来思考。制定特定的目标,以及支配时间去做最能达到这些目标的活动,是求得高效率的要诀。对于所制定的目标可以用稳定的进度进行,而不必在最后时刻拼命地赶工。对于自己所制定的完成目标的期限,要持尊重态度,如果养成了拖延限期的习惯,期限就会失去功效。所以,当目标活动被影响时,一定要抵制外界因素的“诱惑”。每一天,认真确定自己的目标,然后再按照既定目标开始行动,会发现自己开始有目的,而不是毫无目标地四处瞎摸。
(二)结合目标制定计划表
1. 有效制定计划表。既然合理地利用时间可以增进学习效率,就应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制订一个可行的、适宜自己的待办计划表。
(1)在睡觉之前想想第二天的工作是个好办法,可以安稳入睡,不会满脑子胡思乱想。第二天做起事情就不会毫无头绪。(2)适时检查计划表,有助于计划的安排和完成。(3)限定计划数目。在身体力行的情况下,进行科学地调整,使自己处于一个协调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既可完成既定计划,又不影响身体健康。
2. 推进计划。(1)合理分配精力。先用心做计划中最重要的事情,利用剩下的时间去做那些较不重要的事情。这样可以自我控制时间,并可以完成更多的事情,而不让你的有效时间为琐事所占据。另外,要对每天、每周、每月的时间进行分配,以便能够巧妙地处理许多同时进行的计划。(2)“一鼓作气”。心智的持续专注是提升效率的关键,如果无法一次完成一件事情,那么最好毫无间断地把大部分的事情做好,并把剩下的事情集中在一起,直到做完为止。(3)排除干扰。这是很多同学难以做到的。在娱乐与学习冲突时会很矛盾。选择你应该做的主要事情,有第一次的克服,就会有第二次的胜利,以后就会毫不犹豫。这就是所谓的自制力,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中积累的。(4)密切注意计划的进展情况。越密切地关注自己的进展,进展就越大。建议同学们最好把每天做的事情最好能罗列在本子上,这样以后就会注意减少没必要的事情,从而“挤”出更多的时间。
(三)立即行动
把握住今天,就要抓紧现在。“过去”是“现在”发展的基础,“现在”又是向“将来”发展的起点。“现在”的重要性还在于因为它最容易丧失,所以更加珍贵。对于时间,只能从现在去掌握它。认真地去完成每天的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计划在今天做的事放在明天,不要拖延到最后一刻,及早动手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处理意想不到的事情,获得更多的资料,提早打算才能达到事半功倍。
三、合理管理时间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条理与节奏
克服做事缓慢的习惯,调整自己的步伐和行动,养成快速的节奏,不仅提高效率,节约时间,给人以良好的作风印象,而且也是健康的表现。对于时间过剩,关键在于控制时间过剩并及时使它向有利方面转化。并且在生活规律上应该养成有系统的习惯。在适合自己的时间里处理好事情,那就需要掌握自己最有效的时间。状态在巅峰时,做些主要的事情;处于低潮时,可以做些简单的事情。但要尽量避免生活步调混乱,那样脑筋就会变得不灵活。
(二)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效益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讲求效率,学会利用更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效率高者,便是竞争中的强者、胜者。反之,则是弱者、败者。古语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学会使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时间利用率,是自己学有所长的一个重要方法。另外要注意把握和利用零碎时间。在短期内也许没有明显的感觉,但经年累日,将会有惊人的收获。同时,使时间增加效益要有坚守的原则,做事情的方法应因时因地而变,防止计划被经常性打断;充分利用好黄金时间,根据实际灵活改变已定的计划;制定一个日常学习的定额,不要翻来覆去地检查每一件事情,舍弃不必要的个人外事活动,妥善安排好时间。
(三)学会休息
不要忘记休息。不论面对如何要紧的事情,一旦发现自己疲倦了,就应该停止,进行必要的休息,让紧绷的身心得到喘息的机会,因为,若明知自己的体力极限已至,却还勉强自己继续工作,除了会陷入工作的低潮之外,对自己也无益处。但是休息也绝不是要你放肆的放松自己,建议可以在走廊散步,做些简单的身体运动等,如果环境不允许,不如舒舒服服地伸个懒腰,打个哈欠。所以,一旦出现了警告讯息,最好停下来,让负担过重的部位恢复功能,这是明智之举。
四、结语
大学生合理的管理时间归根结底是一种习惯的养成,而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性格的塑造,习惯和性格是人们稳定品格的外在表现,一个良好的习惯是你一生中最可贵的财富,一种品格决定一种命运。同学们应该明白的是,行动才能是我们实现目标的惟一保障。当火车在静止不动时,在它的驱动轮前面放一块小小的木头,就使它永远停滞在铁轨之上,而同样的火车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前进时,却能洞穿近两米的钢筋混凝土墙壁,这就是“动力”,请现在就拿出行动的勇气,冲破介于你与目标之间的种种阻碍与难关吧。
参考文献:
[1] 郭咸刚.西方管理思想史(第三版)[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9).
篇2
【关键词】职业高校;教学管理;教学改革
一方面,随着职业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职业高校教学管理的难度也在不断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应该积极改变职业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不断提高职业高校教学管理质量,以适应扩招政策;另外一方面,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要想保持自己的优势,就需要不断的迎合市场人才需求,而这也需要做好教学管理工作,以顺应时代潮流。从这个角度来讲,改进职业高校教学管理势在必行。
一、职业高校教学管理的概况
1.职业高校教学管理的含义
不同于其他同类高等教育一样,职业高校教学管理是指在遵循职业高校教育特点的基础上,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对于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2.职业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
从这个角度来讲,职业高校教学管理应该尊重自身职业高校的特点,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职业高校教育的职业性,应该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其二,高职教学生源质量较低,知识结构单一,基础比较薄弱,这是高职教学的基础;其三,职业高校教学体制落后,教材老化,管理严重落后,教学环境不完善。
二、职业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现状
1.教学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不完善
通过对于职业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的调查发现,很多职业高校在此方面存在大量的漏洞。具体表现为:其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机构对于教学活动干预过多,教学管理效果不佳,造成教学管理质量不断下降;其二,职业高校各个系别和专业教学管理人员难以依据具体的教学管理制度,去引导教师参与到教学改革和研究过程中去;其三,教学管理一味的发号施令,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难以形成专业的特色化发展模式。
2.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过关
对于职业高校来讲,教学管理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需要综合素质较强的教学管理人员去进行统筹规划,以最大化的发挥教学管理的效用。但是实际上,很多的职业高校教学管理者受到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往往将注意力放在以更加强硬的手段去实现管控,而不是如何以服务的观念去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具体来讲,其一,不懂得教学管理是一个关联的过程,需要各个部分,各个成员相互沟通合作;其二,不懂得教学管理是服务的过程,需要树立服务意识;其三,不懂得教学管理是创新的过程,需要积极进行探索和阐释。
3.高职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
对于职业高校来讲,其在专业教学培养目标上出现的失误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过于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训,忽视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对于学生更进一步的深入学习造成的负面影响;其二,过于重视理论基础教育,忽视了实践教学过程的开展,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利。也就是说,高职教学培养目标在于实现两者关系的正确处理。从现实情况来看,职业高校在此方面的工作做得不是很好,难以结合市场需求培养理论和技术兼备的人才。
4.高职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高职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高职教学课程体系职业性不强,难以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对于学生的未来就业造成了很大困扰的同时,也使得职业高校渐渐丧失了自己的特色;其二,高职教学课程体系的协调性不足,难以处理好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之间的关系,存在很多的不协调的情况;其三,高职教学课程体系的先进性缺失,难以处理好旧知识体系和新技术动态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很多课程僵化的情况。
三、改进职业高校教学管理的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职业高校教学管理制度
首先,健全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形成从校,系,专业,班级四个层次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为开展各项职业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打下组织基础;其次,以高校教学管理组织为主体,形成权威的教学改革小组,针对于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以及自身职业高校的现实情况,制定有效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再者,积极以岗位责任制的方式去促进职业高校教学管理权力和责任的划分,以形成良好的教学管理氛围。
2.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才的素质
首先,严格控制教学管理人才的选拔和聘用过程,以便保证教学管理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对于其资质,经验,技能尽心全方面的考核之后,才能够进行聘用;其次,积极组织教学管理者进行教学理论,技巧学习培训,以考察,留学的方式去促进其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以最大化的适应教学管理工作的需求;最后,注重强化对于教学管理人员职业精神的培养,使得其在教学管理方面树立严谨的工作态度,不断创新进取,实现教学管理质量的全面提高。
3.确定高职教学人才培养目标
其一,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各自资源,发挥企业在教学人才培养方向确定方面的积极作用,保证所设立的人才培养方案是符合社会需求的;其二,不断提高自身研究市场的能力,实时的依据市场对于相关专业进行全面的调整和改善,以保证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时性;其三,切实在教学管理过程各种,处理好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之间的关系,保证以培养理论和技能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
4.科学设置职高课程教学体系
其一,始终以职业性为课程教学的重点,不断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保证引导学生以职业规划为导向,开展全面的技能学习,为其未来的职业做好打算;其二,切实处理好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健全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综合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其三,积极鼓励教学主体去接触最先进的行业信息,实现课程内容与现实的融合,以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
四、结束语
职业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执行的好与坏,将关系到职业高校的特色化发展,也关系到我国教育体系的完善。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职业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以切实的措施去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晓霜.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问题探讨[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l0(1):58-59
[2]秦彩宁.浅析知识管理对高职院校系部教学管理的促进[J].交通职业教育,2009(4):24-27
篇3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对于人的培养和塑造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已引起国家、社会和家长的重视。笔者通过实践,对学院艺术教育模式的的建设提出几点看法。
笔者认为,构建新型的艺术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就是要以新的多元化的艺术教育质量观为指导,针对学校艺术教育实施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制订不同层类的艺术施教基准,构建学校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模式,以确保学校艺术教育质量不会大起大落,具有持续发展的后劲。我院是一所成人高等师范学校,主要培养小教、初教类师范生,近年来,毕业的学生大多走向小学。这对在校学生的艺术教育势必提出新的要求。而针对我院当前艺术教育而言,资金不足、师资缺乏、硬件奇缺是实际的问题,但如果利用现有的资源,加紧构建新型的艺术教育管理体系,是保证学校艺术教育质量,提高我院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一、在学校教学方面,应形成适应学校质量标准的艺术教育模式。
制订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划、管理的标准细则、课程评价、学生成果评价,从而构筑具有本校特色的艺术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在教师方面,加强艺术教师素质和队伍建设。如教学技能的提高。如教学方法的改进等。开发艺术教育校本课程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组班教学。现在我们已经在试行“l+X+X”这个模式.1表示每学年要上一门必修课,必修课中第一学年为书法,第二学年为硬笔书法,X为选修,在选修课中第一学年为美术,第二学年为音乐形体舞蹈。另一个X是参加一个艺术社团,学习一项艺术技能。
二、在实践方面。将德育与艺术教育活动的结合。
把各种艺术教育活动作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的载体: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艺术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内提高质量的同时,要把课外作为课内的拓宽和延伸。使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等。我院每年都有志愿者组队赴周遍城市乡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举办文艺宣传晚会、采风、美育教育等,它不仅使广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了初为人师的艰辛,了解了各地美育教育的现状,也检验了在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丰富并完善了自身的专业结构,培养了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三、组建学生社团。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大致可分为信仰型、学术型、文娱型、实践型等四类。
其中文娱型社团是以成员的兴趣、爱好相同为基础、为满足其成员的精神生活需要而建立的非专业化的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的学生社团;实践型社团是以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勤工助学或提供社会服务为主要内容而结成的社团,如法律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建立社团的目的应该是在充实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广大学生不仅能够在各类社团的群体活动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更能够在社团生活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社会竞争力。这两类社团都可以成为学校艺术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管理好这些社团,管理好教学以及社员的积极性,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每个社团配备一位专业指导教师,每周进行专业训练。在学生社团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参与非常重要,从某种程度上甚至是社团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因而必须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师指导社团的积极性主要应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社团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来自于对教育和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来自于学校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和提倡。除此之外,校、系两级也可以运用一些必要的手段来加以刺激。如:教师的指导活动折合为一定工作量,由校或系适当按其工作量支付一定报酬;也可同时将指导活动时间转化为一定教学时数.规定为职称升级的硬项指标之一等。我院的社团指导老师就享受“折算课时”这个待遇。
(二)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开展各项审美实践活动。如每年4月开始的社团文化艺术节.是各个社团在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推出了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一些文化活动,比如说原创小品短剧比赛,服装设计汇报展演、书画比赛、歌舞专场等等,成为学生认识美、实践美、创造美的舞台。
四、研究成效
(一)艺术课的“I+X+X”新教学模式的实施收到预期的效果
1.大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开发,调动了众多学生参与音乐、美术等活动的积极性,既满足了喜爱艺术的学生的心理需求,又使他们的情感更为丰富和深刻。通过细致人微的情感陶冶和艺术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挖掘出他们的艺术潜能,开发他们的智力、以促进左右脑的均衡发展。
2.艺术技能的专项学习,培养了一批艺术尖子学生。在没有影响教学的情况下,较短的时间内涌现出大批“艺术能手”.充实校园文化生活。美术类的技能学习,使校园艺术绘画展.书画展,越办越大,艺术水平越来越高。音乐类的技能学习.使校园文化艺术节的艺术表演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艺术专项的学习,为一些学生发现自身的艺术能力.为今后就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举办每年一届的文化艺术节,营造了校园的主流文化.充分发挥了艺术教育的功能。
1.有利于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安全的文化环境。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青年学生所面临的“文化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青年学生所面临的“文化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青年学生原本纯洁的心灵,尚未成熟的审美观、价值观受到“不良文化”的侵害,甚至导致一些人最后走上犯罪道路。我们认为,青年学生所面对的“文化安全”问题,不比其面临的“人身安全”问题轻,二者重要性是一样的。“人身安全”事关青年学生的生命,而“文化安全”问题事关青年学生的另一种“生命”,能否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是否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否成为一个各方面健康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生命”更为重要。因此下工夫开展文化艺术节等系列在学生中有影响的文化活动来吸引学生,营造校园的主流文化,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
2.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素质教育的实施关键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即让受教育者都能学到适合他们学习的东西。学校的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我校体育文化艺术节活动寓教于乐,让每个学生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让学生一次次受到了美的教育,得到了美的真谛,真正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
3.有利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培养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一所好的学校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才能将学校管理落实到终端。举办体育文化艺术节属于一种动态管理,而动态管理是较高层次的一种管理形式,全校学生干部通过对每一项活动的策划、组织、参与、评判,初步认识和掌握了动态管理的一些要领,从而提高了学生干部的策划创意、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加快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的节奏。
五、几点结论
篇4
关键词:医学院校 科研实验室 建设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222-01
如何高效地建设与管理医学院校科研型实验室,并充分利用科研实验室中的先进的精密仪器设备,把课题研究的创新方法、创新思路贯穿到人才培养评估体系与学生实验教学工作中,促进医学院校教学与科研互动状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1 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1.1 缺乏长远规划和全局观念。原有的实验室建设管理模式,由于分科细而全,每年上报计划中所列设备档次偏低,导致通用设备和低档次设备较多,而先进设备和高精尖设备缺乏,影响了实验的整体结果,无法把学科建设和研究水平推上高层次。此外,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导致有限的建设资金投入分散,不但造成仪器设备使用率低、重复建设、更新缓慢,而且各实验室所分配的面积较小,实验功能不能展开,实验人数受限,工作效率低下,最终导致实验室建设目标重点不突出,科研条件不完善,难以完成标志性成果,影响优势学科的发展和学校整体科研能力的提高。
1.2 忽视科研服务队伍建设。多年来,高校实验室管理形成了重物轻人的管理模式,重视仪器设备的更新,忽视实验技术人员技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实验室科研队伍一般由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专职科研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组成,高校对于教师和科研人员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对实验技术人员的重视。实验技术人员在学校被列为教辅人员,在医疗单位被列为医技人员,待遇偏低,从而导致实验技术队伍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因此,加强科研队伍的建设,不单单要引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研究人员,积极培养实验技术人员,使原来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的实验人员能自觉团结在一起,共同为既定的科研目标服务,也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重点之一。
1.3 实验室开放程度不高。旧的管理体制下,各学科的实验室往往各自为政,多年来一直处于条块分割、自我封闭的状态之中。实验仪器设备大多由学校投资购置,安置在哪个实验室就归哪个实验室所有,由所有者无偿占有、无偿使用,这就造成各实验室竞相攀比、重复购置,但谁都不愿对外提供协作和服务,没有一个共享的机制,造成仪器使用效率不高。
自我封闭、各自为政既不利于学科问的渗透和横向联系,容易造成研究目标的局限和短视,制约科研思路的开阔,不利于培养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而且使医、教、研三方面缺乏统筹安排,极易造成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浪费。这是大多数医学院校和医疗单位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上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亟需在资源配置格局和资源利用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2 医学院校科研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2.1 管理体制的建设。确保科研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抓好各项制度的建设,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使科研实验室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即人的创造性问题,而创造性又是建立在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基础上的。调动、诱发和发挥被管理者的这“三性”,始终是管理者的核心问题。对此,应建立起科研实验室人员管理考评制度、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制度、成果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制度等制度体系,通过这些制度的建设,切实有效地保证科研实验室的正常运作。
2.2 重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科研队伍的质量和数量是关系到科研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果的关键。对于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的培养,各单位都非常重视,并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选拔机制和培养方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研仪器设备日益精密复杂,要求实验技术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了解学科前沿,掌握最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建立技术人员培训制度,培养一支在技术上既是专门人才(掌握一种大型贵重仪器的使用),又是通用人才(熟练操作普通设备,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同时又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使其在设备使用与维护中做到“一专多能”,协助实验室负责人承担部分管理工作,使实验室整体得以更好地运行。
2.3 信息化管理。一是建立科研实验室网站:一方面,促进与相关科研机构、相关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开发科研成果;另一方面,横向合作,可促进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切实转化科研成果,使之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二是建立实验室内部管理体系。这些管理体系包括人员、设备、项目、经费等多方面,使实验室管理人员更好地完成工作。
2.4 完善科研激励机制。科研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绝不能忽视提高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科研潜能。为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不仅体现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中,还要贯穿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如科研课题申报、组织实施、数据管理、成果奖励等。对获得重大课题的课题组在人力、物力、资源的占有与利用方面给予倾斜,争取早日获得更大的成果。鼓励研究人员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并给予精神、物质的奖励,在晋级晋升方面优先考虑。对于没有获得基金资助,但具有较好创新性的青年科研人员,或有希望产生重大突破的研究方向,给予一定的启动经费,多渠道、多方位地激发和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早日成才,创造更好的科研佳绩。
总之,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科研、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科研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发挥实验室的最大效能,取决于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完善的、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最终使实验室不仅成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还成为结出科研硕果的基地。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医学院校 基层教学 管理工作制度
一、建设高等医学院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
1.1 制定工作指导思想
指导基层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由胡总书记创新性提出基于当前中国新形势的在中国发展的理论。科学发展观需要在基层教学管理工作中进行贯彻,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点的出发点是把全面发展学生、学校和我国医学事业作为首要任务,科学合理的管理工作制度要执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的学习氛围,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科学合理的制度具体应该包括以下特征:
1) 规范性
在制定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时需要根据我国的教育法规,要做到规范化不要和学校的教学管理有内容上的冲突。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是要起到对包括管理者在内的学生单位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规范作用的,这也是制度的基本的作用之一,只有管理制度规范化才能保证基层的教学管理工作做到正规化,因此制度是实际工作规范化的前提[1]。
2) 实际性
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必须要符合基层的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情,这就是制度的实际性,只有能够对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具有实际效用的制度才有价值。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是不能够和学生单位的实际教学管理相脱离的,它必须紧密关联学生单位的教学管理工作的运作,否则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有如鸡肋。
3) 全面性
基层教学管理工作的全方面的内容必须在管理制度的内容和原则中得到体现。学生建设的各个方面,全部方位都要融合了教学管理工作,只有这样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够确保学生成长的基本质量,如果管理制度体系无法到达一些层面,那么这些层面一定会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出现很严重的失误。
4)公正性
管理制度的条款指向的对象需要涵盖管理工作中的全部人员,至就是管理制度的公正性,制度不能够偏向群体性,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可明显偏向于某一群体。管理制度需要通过法规效力来确保它的公正性,只有具有了管理基层教学工作的法规效力,才能够公正地判断学生单位教学管理工作,只有管理制度确保公正性才能得到所有被管理人员的尊敬,才具其权威性[2]。
1.2 基层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制度
1.2.1 教学会议制度
日常教学管理中须召开的一系列会议这就称为教学会议制度,教学会议包括教学联系会、师生见面会议、教学座谈会等。
教学联系会议的到会人员有管理人员、任教老师和教学骨干,整个的教学过程都有教学联系会议的参与。教学联系会议要求教学管理工作者:在开课前和任课老师联系,明确开课要求和课程特点。和任课教师时常进行交流,了解课程的进度、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的纪律情况,让学生的建议得到及时的反馈。最后,在课终时要及时和任课教师取得联系,考后进行有需要学生的讲评工作等。在课前或者开课后一周教学管理工作者组织师生见面会,主要目的是让任课教师初步认识学生,并对学科进行介绍。教学座谈会主要是教学双方进行交流的一个平台。评教评学会是由教学管理工作者和学生教学骨干定期进行的对前一时期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解和讲评,征询学生意见与建议,找出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整改[3]。
1.2.2 跟课听课制度
基层教学管理工作者要利用一定的时间执行一定量的听课任务,这就是跟课听课制度,该制度的目的是通过听课和跟课让教学的管理人员对课程的进度和课堂的授课情况做到一定的了解,掌握学生日常学习的一些情况。
1.3 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的体系化
规范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只依靠上述方面的几个管理制度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保证其执行和落实的良好性,这就需要相关的配套制度。管理工作制度的体系涵盖了制度执行细则、主要的制度以及配套制度。只有管理工作制度实现了体系化才能够确保是制度具有实际性、全面性、制度权威性。
二、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的落实措施
2.1增强管理者责任心
人的言行需要思想来支配,所以如要落实管理工作的制度必须要提高管理者的责任心,从思想的高度上来指挥落实工作。只有教学管理工作的主体――教学管理工作者有了责任心才能够使管理工作具有整体协调性,才能够有效地开展工作。管理工作者的责任心要通过评定和奖惩措施、相应教育措施和积极解决管理者的困难、增加基层教学管理的吸引力等多方面进行开展。
2.2外在约束与学生自控结合
制度只有内化于心才有作用的空间,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平时工作严格遵守管理制度,习惯成自然;对学生经常开展谈话和教育,让他们了解制度并且认识制度最后接纳制度,这样他们才能够遵守制度使制度具有其权威性。基层教学管理工作者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内心生活,对他们的情感和生活多加了解,不要仅仅借助于制度来进行约束,还要营造一种和谐的管理氛围。
2.3树立制度意识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制度意识,发扬管理人员的制度工作作风,让人人感受到制度的权威性和公平性,在一种和谐的管理氛围中让人人都可以遵守制度,习惯用制度来评判工作问题,这要从管理人员做起,学生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来遵守制度。
三、结语
只有完善了管理制度才能够规范基层教学管理制度才能够实现管理工作制度化,在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时无法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所以,建设医学院校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值得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1] 吴运涛;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篇6
关键词:社会化保障;监控;评估
中图分类号:E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257-01
“十二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军队现代后勤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中国特色军革,加快转变后勤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化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全新的环境和要求,要科学建立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军事经济秩序,建立健全社会化经费管理的监控效益评估机制,提高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使用效益。
一、建立健全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管理监控机制
要借助银行强大的内部网络和电子划拨优势,对部队单位资金流向流量实施实时预警监控。要通过银行内部专用网络依托协作银行和大单位财务部门的计算机终端建立连接,使所供部队的实时资金支付申请信息同步传输到在线数据预警监控中心,经处理并自动生成支付信息监控报表,供上级管理部门实时掌控供管单位资金运行情况。该资金预警监控系统,主要应具备以下功能:一是限额监控。部队与银行之间签订协议,明确军队单位转账支付和现金提取超过一定数额时,必须加盖单位公章,严防违规支付和非法转移资金。二是超限预警。上级财务部门对供管单位超过限额的资金支付申请,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提示,并可查看部队资金支付申请电子凭单。对超限额、大额预警到的资金支付申请信息,及时进行支付申请审核处理,必要时可以对申请单位、直供单位做进一步核实。属手续齐全的正常支付,给予放行;属手续不全的或违规支付,及时叫停。三是决策管理。任意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比较分析预警前后转账支付或现金提取的有关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及时督导纠正,规范管理,防范风险,同时也为上级决策提供有利支持。通过对所供单位的资金支付的事前和事后预警控制,产生巨大的威慑警示作用,有力防范侵占、挪用资金的风险。
二、建立健全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管理效益评估机制
客观准确评价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管理效益,仅仅依靠经验估算和主观判断是不够的,需要采用先进的手段,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管理成果和效益进行科学的衡量和客观评价。一是树立正确的效益观念,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在构建评价体系中,要确实明确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管理的目标,构建评估模型、指标体系、评估方法,效益确定方法。评估模型包括评估对象及其范围,含综合评估模型和项目评估模型两类;指标体系是评估模型的具体化;评估方法采用最佳实践的调查问卷、现场考察等方式获取具体指标数值。指标体系的合理与否将会影响评估的准确性。因此,构建合理的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是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经费管理评价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念,分门别类实施效益评价。在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管理评估中,要建立科学综合的评价观,评价每个项目,都要从全局出发,按照系统性、整体性原则,从成本节约,机构人员精简、流程优化、保障效率提高、保障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进行严格评价,保证评价项目科学合理,彻底解决保障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不注重结果的问题。在评价实施过程中,要选择需求明确、量化方便、社会化保障经费管理水平高的部门或单位,先行评估,以便从中取得经验,带动整体发展。三是建立合理的评价目标,强化评估的可操作性。评估的目的是为保障决策服务,因此,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管理效益评估目标的制定,要以经费管理目标为依据,结合管理发展需要,逐步对目标进行分解,设定关键因子,细化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要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在指标体系设计上,要尽可能使评估指标可量化、可采集、可对比,指标量化要简单、容易、可靠,通过测量计算可取得准确数据。
三、建立健全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管理信息反馈机制
军费支出消费既包括部队单位集体性活动,又有大量军人个人消费行为。在现代信息社会,军队和军人的支出消费必须依赖发达的金融服务体系来满足消费需求。首先,在军队采购方面,应实行军地联网。军队财务各信息中心在自己网络终端,在确保安全保密的情况下,实行大宗物资采购网上订购、网上支付,零星物资采购采用电子支票、银行卡支付;上级信息中心可以通过网络检查采购目录、价格和付款方式。其次,严格公务卡支出消费制度。军地政策资源具有较强的引导性、规范性和持续性,需要建立复合配套的政策衔接机制,更好地发挥政策资源的军民融合效应。一是发挥财税政策杠杆作用。通过合理减免社会性收费标准和公共服务性税赋,减少非军事消费增加军事投入。对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协调地方政府给予战备工程建设配套、附加费用的优惠政策;对增加社会就业的部队营房、餐饮、接待等社会化保障,协调地方政府给予政策优惠。二是发挥社保政策牵引作用。与地方政府建立“政策衔接顺畅、组织机构健全、业务联系经常”的动态工作框架,着眼退役军人社会保险关系全部与地方平稳对接、未就业随军配偶享受到安置地社会保险优惠政策等方面,切实维护广大官兵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关系和环境的和谐稳定。
篇7
已有研究证明,大学生自杀率是同龄人的2~4倍,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并已成为大学生中仅次于意外伤害事故的第二位死因。大学生的暴力行为也是一种较常见的社会行为,主要是指有意地伤害他人或自身身体和精神的行为。
著名的“挫折―攻击”理论模型的创立者多拉德认为,攻击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必然前提。修正后的“挫折―攻击”模型,其挫折并不直接导致攻击,它只是为攻击行为的实际发生创造了一种唤醒状态或准备状态。
攻击有两种指向:一种是指向自身,即自伤、自残或者自杀;另一种是指向他人,即暴力(攻击行为)。大一学生入校后需要在生活、学习、人际等方面进行适应和调试,在这期间会遇到诸多挑战,也必然会遭受挫折。因此,本研究在结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质及应对方式等因素,分析其与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关系,为日后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供参考及帮助。
一、对象、工具与方法
1.对象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南京某高职院校面向大一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58份,有效问卷率为87.78%。其中男生59人(37.3%),女生99人(62.7%)。问卷由各系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主持施测, 由被试大学生现场独立完成。问卷的发放和填写采用网络和纸质两种方式。
2.工具
① EPQA是在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及其夫人编制的艾森克人格调查表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该表共85个项目,由E、N、P、L四个量表组成,主要调查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三个维度,其中E维度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强度密切相关,N因素与植物性神经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②暴力风险:攻击问卷(BPAQ),该问卷在对攻击性的测量方面表现出良好的信效度。该问卷各条目5点计分,共29个条目。包括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4个维度。③自杀意念: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由夏朝云编制,包含26个条目,包括绝望、睡眠、乐观和掩饰4个因子。④SCLl-90,共90个项目,涉及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⑤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应对方式是在应对过程中个体进行认知评价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方式,其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与强度,调解着应激同身心健康的关系。该问卷主要包括两个主成分:消极应对(NC)和积极应对(PC),各含10个条目。
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 Y果
1.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总体状况
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总体状况如表1所示。
2.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户籍差异比较
经表2数据分析显示,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的学生在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得分及各因子中未见显著差异。
3.贫困生和非贫困生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差异比较
经表3数据分析显示,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暴力风险的敌意因子上呈现差异显著,其他各因子及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总分上差异均不显著。
4. 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与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结构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表4显示,大学生SCL-90与自杀意念及其各因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相关系数在-0.200~0.502之间。其中,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精神病性和总均分与绝望、睡眠、乐观、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强迫症状、焦虑、恐怖和其他与绝望、睡眠、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敌对与绝望、睡眠、乐观、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与掩饰呈显著负相关。除恐怖因子外,SCL-90各因子与总均分与暴力风险各因子及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恐怖因子与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和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表5显示,E(内外向)与自杀意念总分及绝望因子呈显著负相关。N(神经质)与绝望、睡眠、乐观和自杀意念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精神质)与绝望、乐观和自杀意念总分呈显著正相关。L(掩饰性)与自杀意念总分呈显著负相关。N(神经质)与暴力风险各因子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L(掩饰性)与暴力风险各因子及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精神质)与身体攻击、愤怒、敌意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表6显示,NC(消极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总分及绝望、睡眠、乐观呈显著正相关;PC(积极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总分及绝望、睡眠和乐观呈显著负相关。NC(消极应对方式)与暴力风险总分及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C(积极应对方式)与暴力风险总分及愤怒、敌意呈显著负相关。
5.人格、心理健康水平、特质应对方式对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影响的回归分析
以暴力风险和自杀意念为因变量,以SCL-90、EPQA和TCSQ的各因子及总分为自变量,分别考察SCL-90、UPI、EPQA和TCSQ的各因子对暴力风险的预测作用。根据表7、表8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SCL-90中的敌对因子、EPQA中的N和L因子进入了暴力风险的回归模型。SCL-90中的抑郁因子、EPQA中的N(神经质)和TCSQ中的PC(积极应对因子)进入了自杀意念的回归模型。
三、 讨论
1.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在人口学变量中的比较
本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暴力风险的敌意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非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能是在面对心理困境或者是挫折情境时,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为敏感,更容易与他人或环境产生对立情绪。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有留守儿童的经历,离开父母的关爱,在亲戚家或者是寄养家庭生活的经历让他们看待周围世界时多了些紧张和警惕。另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具有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由此感到压抑、恐惧和孤独,对目前的生活和现状不太满意。
2. 大学新生自杀意念和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总分和暴力风险总分与SCL-90总均分呈显著性相关(P0.01),与SCL-90各因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相关系数在-0.200~0.502之间;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总分与EPQA的各因子呈显著性相关,暴力风险总分与EPQA中的N、P、L呈显著性相关。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各因子与EPQA各因子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总分与特质应对方式中的NC和PC均存在着显著性相关,各因子之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相关性。由此可知,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与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水平和特质应对方式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性。
3.大学新生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与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水平和特质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SCL-90中的扯砸蜃印EPQA中的N,L因子进入暴力风险的回归方程时,可有效预测暴力风险的发生;EPQA中的N和TSCQ中的PC进入自杀意念的回归方程时,可有效预测自杀意念的发生。这一结果对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可进一步明确心理危机的主动干预路径。我们的教育可以在降低敌对状态、稳定情绪水平及提高其社会性的成熟水平方面发挥作用以降低暴力风险;也可以在稳定情绪和减少消极应对方式方面发挥作用以降低其自杀意念的产生。
参考文献:
[1]于 情,王礼桂,黄 艳.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3).
[2]夏朝云,王东波,吴素琴,等.自杀意念自评量表的初步制定[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2,12(2):100-102.
[3]胡玉婷.大学生人格特质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4]黄艳苹,李 玲.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7):806-807.
篇8
关键词:小学学校管理;问题;措施
一、现阶段小学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重学生管理,轻教师管理
从管理对象方面来看,将学生作为管理的重点,忽视教师这一教学关键因素的管控。在学校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上,往往给学生设立了相对严格的管理规范,而对教师管理则依靠教研组和教师的自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
1.2 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提高
在管理的重点上,往往将学校硬件建设作为管理的重点,而忽视了对学校文化层面、师生精神层面的管控。一些学校将学校管理简单地归纳为,硬件管理、教学管理、行政管理等层面,而对学校文化建设、师生精神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2]。
1.3 重强制管控,轻沟通交流
在管理方式的选择上,学校忽视了师生民主意识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依然采取指令式的管理模式,而缺乏与管理对象之间的有效沟通,造成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紧张氛围,制造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利于构建学校内部的和谐关系,使得干群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不够融洽,管理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的信息反馈,从而加剧了相互之间关系的紧张。
二、提高小学学校管理工作质量对策分析
学校管理工作作为连接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桥梁,对提高教学质量、密切师生关系、创造良好校园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上下都应当将提高学校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作抓紧抓好。
2.1 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管理工作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指令式的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将服务作为工作的重点。一是积极为教师服务,认真听取教师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及时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改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积极为学生服务,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家长、学生对学校、对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建议,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真正将学生的位置突出出来;三是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真正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职能[3]。
2.2 坚持素质教育为根本
深入领会新课改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突出出来。一是转变教师观念,特别是一些担任体育、美术等科目的教师,要加强其对本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物质保障、奖惩措施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在管理工作中,在教师培养、课程安排、教学保障等方面,多给予关注,从而提高相关教学活动的质量;三是营造创新进取的教学理念。素质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要积极吸纳学生的意见建议,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思想,真正使学校变为学生的学校。在一个充满团结友爱、热情和谐的集体中,教师之间关系亲切、感情融洽,一人有难,大家帮忙。
2.3 校长要深入教学第一线
校长深入教学第一线是履行岗位职责、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实践活动,必须列入每周工作日程,务求落实。然而,时下有的中、小学校长,由于以教学为主的指导思想不到位,本末倒置,天天忙“外事”,无暇主顾,一个学期不听一节课,不参加一次教研活动[1]。长此以往,怎么担当起将“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任呢?行家们都清楚,教学是学校工作大局,是贯彻教育方针,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主动脉和必由之路。身为一校之长,如果不深入教学第一线,不遵循教学规律管理教学,就不能全面完整地履行其职责,是失职。事实说明,校长只有深入第一线,才能了解情况,正确而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促进向素质教育转变。
2.4 加强教师的管理力度
突出教师管理重点。一是加强对教师能力素质的培养。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教学经验,还是对新技术的应用,教师的能力高低对教学活动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始终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核心内容,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素质能力。二是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积极与教师进行交流,主动听取教师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意见,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之中,提高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同时密切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三是构建教师教学的网络平台。构建学校管理系统,营造良好的交流空间,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学校管理的时效性,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4]。
2.5 加强管理机构的管理水平
学校管理机构人员坚持以身作则,规范自身言行,形成团结务实的工作氛围。一是讲民主。做到小事勤沟通,大事多商量,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二是做表率。“要求教师做到的,领导必须先做到”,全体人员树立起学校发展和服务至上的思想,做到以自身的实际工作感动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教师,以自身的言行感化教师。三是重廉洁。坚持做到把好名誉关,树立良好工作形象;把好权力关,树立服务形象。学校管理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员之间在政治上成了志同道合的同志,在思想上成了肝胆相照的知己,在工作上成了密切配合的同事,在生活上成了互相关心的挚友,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学校领导除了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管理外,还要在情境上开创一个以淡化硬性规定为前提的人格化管理模式。人格化管理的主题就是确立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学校领导要尊重教职工、相信教职工、依靠教职工,在管理中做到爱心、真心、关心,增加人与人的沟通,人与人的交融,从而干群才会同心和贴心。
三、总结
科学化管理强调一切管理行为和管理措施应以管理规律和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学校管理实际中,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由于人的行为的复杂性、随机性和偶然性所涉及的情感、意志、习惯、机会等大量非逻辑因素,这些是很难进行定量研究和逻辑分析的,所以我们的目标就是追求学校管理最佳化,以投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挥学校组织整体功能,以获取最大可能的产出,开创学校管理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武丙顺。 试论改革完善学校管理机制[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7)。
篇9
关键词:小学;管理质量;意义;措施
前言:
教学与管理都是学习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需要学校管理质量的提高来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小学学校管理质量已经变成人们衡量小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所以学校对管理质量上要引起重视。但是现实情况可以看出,小学学校管理工作还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存在很多的问题,为此我们分析小学学校管理的重要意义和相关措施,保障小学学校管理质量能够不断的提升。
一、当前小学学校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最后成绩忽视学生兴趣
一些小学只注重学生最后取得的成绩,认为学生的好成绩就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准。在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事情。但是现在小学生就背负着很多学校的压力,导致在很小的年纪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在这种压力下,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小学生在学校和家长的逼迫中学习,让小学教育畸形发展。
2.重视硬件设施忽视文化建设
伴随经济的发展,学校在管理上只在抓紧硬件设施的建设,没有重视学校文化的创建和师生精神层面的管控。学校管理也要做到改革开放所提倡的精神文明和物资文明同时发展的策略,一个学校的管理不能只是重视硬件管理也要加强学校的文化管理。
3.重视知识传授忽视素质培养
在目前的小学管理中,很多的学校还是将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的,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在课程安排上的倾斜,对语文、数学等科目安排的课程较多而对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安排的课程很少,造成学生偏科严重,综合素质差,使学校的管理工作重心偏离。
二、提高小学学校管理质量的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新课改的深化发展中,学校管理工作必须由传统的指令式方式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方针。学校在管理上要为师生起到服务作用,首先是为老师服务,要鼓励老师们对学校的管理模式提出自己的意见,学校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的改进,为老师们建设良好的工作环境。然后是为学习服务,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和学生多进行沟通和关爱,了解学习的心理想法和困难,老师从中进行正确的引导。平时多主动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听取家长对学校和老师工作上的建议,突出学校以学生作为主体的特点。再然后就是要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和校园环境,在学生的思想发展上进行正确的引导,突出学生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2.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老师要体会到新课改的意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由于学校长期对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不重视,影响到老师对自己工作的一种态度,所以学校要加强老师对本职工作的积极热情和重视程度,为老师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学校在管理工作中,对老师的培训、教学的保障、课程的安排都要进行关注和重视,提高教学质量。素质教学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要鼓励学校大胆创新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校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3.加强老师的综合管理
老师的教学水平往往确定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学校中老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水平,教学思想等综合素质都是良莠不齐的,所以学校要加强对老师的管理,时常开展老师的培训和进修活动,提升老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水平,和其它学校老师进行教育上的沟通,取长补短。重视老师职业道德方面的管理,首先老师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才能为学生做到模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学校可以建立评价机制,制定一定的规范标准和奖惩条例,起到监督和自我约束作用,增加老师对自身岗位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加强管理机构的管理水平
首先管理者在工作中要做到为老师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态度。在学校面对突发问题了要妥善处理,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能只考虑到学习的利益,还要顾虑到小学生的心理波动和身心发展,所要管理者不仅是服务人员,还要是心理专家。其次就是管理者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为老师打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管理中在学校中不能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要和老师们之间多进行沟通,关心老师在学校的生活,在自己的岗位上不能,要和老师的工作进行配合,要将学生和老师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三、提高小学学校管理质量的重要意义
1.提高小学学校管理质量对完善小学教学体系的重要意义
要对小学教育体系进行持续的完善和改进才能保障小学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的提高,而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管理手段对小学教学体系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小学学校的管理质量对教学体系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
2.提高小学学校管理质量.对加强小学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校的管理是对小学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所有行为进行管理,学校要采取多种管理手段提高小学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让学校管理成为基础设施的一种手段。所以,加强小学学校管理质量对小学基础设施的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3.提高小学学校管理质量对丰富小学建设内涵的重要意义
从目前小学管理的角度来看,学校建设不光有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师资力量的建设、学校文化的建设、精神层面的建设以及文明行为的建设,所以为了加强学校建设的内涵,要不断提高小学学校管理质量,这对小学建设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总而言之,小学学校管理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小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开端,学校更应该明白学校管理的意义和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小学学校管理,在实施中取得实际的成效,让小学学校管理来作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小学建设中,要大量促进小学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实施,满足新时代对小学建设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陈贵安.提高小学学校管理质量的重要意义[J].时代教育,2013,12:239.
篇10
关键词:中小学学校;管理体制;问题;对策
从学校的管理组织机构来看,可以分为学校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咨询机构及监督反馈机构,本文将有侧重地进行探索。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三十年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其对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及效益都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同时也显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此外在中小学管理体制中,安全管理机制及伦理价值问题,近年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中小学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一、中小学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认知错位
首先,校长负责制本身就存在着一些弊端,因此许多教师对校长负责制的内涵和意义产生了错位和偏差。校长负责制作为一种制度,却没有充分的相关法律依据,因此才有了对校长负责制不同的理解。其次,校长负责制没有充分的配套规范作支撑,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出现无据可依的现象。因此,校长自身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学校管理执行效果的好坏。
2.教师在学校管理中实际参与度低
教师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的参与度不容乐观,集中表现为“不参与”“知情”“参与意见”等程度,不能体现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同时也是学校管理体制中的漏洞。首先,学校领导对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不够重视,忽视了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其次,从教师角度而言,大多数教师的参与意识淡薄,认为学校管理是学校领导和管理者的事,与自己无关。同时,教师的教学任务重也是教师难以参与管理的阻碍之一。
3.缺乏完善的安全危机机制
近年来,中小学安全事故屡见不鲜,学生被侵害事件见诸报端,让人痛心,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由此可见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机制的缺乏。中小学对学校的安保投入不高,导致安全预警迟缓,容易发生意外。通过调查发现,师生的危机意识也较为薄弱,对安全事故的警惕性不高也增加了其危险性。此外,学校的安全教育不到位,对安全事故的宣传和教育缺失,为校园安全埋下了隐患。
4.学校管理功利性突出
在制定学校管理目标中,学校为了完成任务而盲目作出选择,忽视了对学生的长期的培养。一味地重视管理技术上的效率,而忽视了价值、伦理、道德和文化,以“牺牲”学生成长为代价,将“升学率”作为单一的管理目标。这种行为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长远发展。
二、中小学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的对策分析
1.明确校长负责制内涵,建立校长职业化机制
要从思想上改变以往对校长负责制的一些错误看法,认同“校长全面负责,教职工民主管理”的概念。校长负责制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师、家长和社区的参与,只有加快建设校长负责制一系列配套管理措施,才能真正让校长负责制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要认真审核担任校长的资格,并建立有效的校长激励―监督机制,逐渐培养出职业化的校长,促进中小学管理制度的深化改革和发展。
2.提高教职工民主意识
教师是学校管理和监督的重要一环,应该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让教师积极参与到中小学的管理中来,积极引导教师的正确行为。此外,培养教师民主意识与管理能力的形式要丰富化,不能采取单一的灌输方式,而是要更多地进行交流,通过案例分析、课题探讨等多种方式,唤起其民主意识,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和监督能力,为学校民主管理运行创建良好的环境奠定基础。
3.建立有效的安全预警防控机制
从心理上,首先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以预防为中心,防范和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应制定出完善的应急预案,降低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危害。同时要强化安全培训和实践,从新生开始就进行安全知识教育普及,开展多种安全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内外资源,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从物质上,要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例如配备良好的现代化安保系统,加大安保人员数量等。
4.伦理道德制度化
管理不仅是一门技巧也是一门艺术。伦理道德制度化是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必然产物。伦理道德制度化有助于师生道德的养成及对道德正气的弘扬,有利于学校公正目标的实现,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生存的土壤。学校能从校训、校歌中建设有益的精神文化,从规章制度中建设优秀的制度文化。将情感与制度结合起来,体现学校尊重、平等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