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

篇1

翻看学生的纠错册,发现有这么几类问题:只标注题目的出处页码和答案,完全应付式;只要有做错的题目就摘录,未仔细分析归纳,厚厚一本;对错题只标注了知识点,没有说明错误的原因,分析只停留在表面;有选择的记录整理,但是记录太密,只就题论题,没有留白补充。由此纠错册的效用大大降低,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变“错”为宝呢?

二、纠错册的建立

1.错题的内容。错题主要来源于平时的练习或考试,可以是单选题,多选题,实验题等,收录的内容可以是易混的概念,易错的化学用语,解题方法总结等,这些会使化学学习更具实用性。

2.错题的记录。一般错题的记录是采用抄写的方式,通过这个过程能加深记忆和理解。但由于初三课业繁重,时间紧迫,全部采用抄写的方式不太现实。建议新课期间通过抄写错题的方式,而复习课期间则采用剪的方式,选定错题直接剪贴在纠错册上,从而省时省力。而化学上经常出现的图像,流程图等,如果采用自己画的方式不仅难以画的规范好看,还浪费了不少时间。这个时候可以采用手机拍照的方式,如果不清晰,还可以使用多种App处理图片。例如,扫描全能王就能使图片清晰,方便阅读。另外记录时可采用不同颜色的笔对错题进行标注:如原题是黑色笔,正确答案红色笔,解题思路蓝色笔,还可以用各色的荧光笔圈出注意点。这样就会使错题清晰明了,更富条理性。

3.错题的整理。

①错因分析。分析并标注错误的原因:概念混淆、审题错误、理解片面、计算错误、误中陷阱、表达不全或思维不缜密等,这是纠错册的关键环节。

例1(2014.扬州.15):下述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稀硫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C.硫酸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了白色固体

学生整理的错因是:对化学实验的现象记忆不清。那么记忆不清是针对某一个选项,还是都没记清。实际上A中还涉及到烟和雾的区别,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小液滴,红磷燃烧生成的是五氧化二磷固体,所以是烟,而浓盐酸挥发的氯化氢气体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了小液滴,是雾。这个知识点,可能正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而错因分析中并没有体现。

②纠正错误。标明解题的正确方法及得出正确答案的原理及依据,找到并标注出解题的切入口、思维突破的方法、解题技巧及规范步骤等。若为选择题还要分析每个选项的错因及如何改正,并注重从化学课本中找到相应的解释或依据,标注在选项上,以加深印象,谁解决的错题越多,谁的进步越大。

③留白补充。一道错题的一次整理还不足以保证下次不会犯错,这表明错题的整理还只是停留在表层,还需要不断的收录相关知识,通过归纳、类比,真正理解这类题目。由此可见错题的留白是很有必要的。

④错题归类。纠错册不是整理了就有用,同样存在着效率问题。错题宜归类放置,可以按照章节分类,也可以按照考查的知识点归纳整理。如化学纠错册可以分为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性质、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实验等几部分。还可以分成知识型错误、思维方法型错误、计算型错误等。规范的整理方式方便学生的查找,这比机械的按照错误出现的时间顺序整理的效果更好。

⑤活页装订。将错题按自己的风格,编写目录和页码,进行活页装订,这样便于错题的及时归类或补充相关习题,也便于后续纠错册的“瘦身”。通过整理,真正掌握知识点以避免在将来的学习中再犯,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三、纠错册的使用

1.学生对纠错册的使用:

①定时翻阅。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人在记忆后,短时间内便会大量遗忘,因而纠错册需要定时回顾来巩固。每隔2-3天就要回顾纠错册,并在旁边做一些记号,如圆圈,三角,波浪线等,通过适时的总结反省,避免同样的题目一错再错,使复习更高效,学好化学的信心也逐步建立。

②交流错题。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在别人的错误里吸取教训,查缺补漏,防止发生同样的错误。这种方式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如课前小组内合作,整理纠错册中的选择型计算题各3题(排除相同的错题),上课时,通过抽签的方式,完成其他小组准备的错题,最快最好完成的一组将得到一定的奖励。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交流纠错册,在提高成绩的同时还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③精减错题。随着不断的温习、总结,将已经完全掌握,不犯二错的错题题号用红笔或记号笔删除(错题题目和其他内容不要删除,以备将来查阅)。通过这种方式给错题“瘦身”,留下的题目就是错题中的经典,成为自己阅读时的重点,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④反思诊断。反思诊断包括六个阶段,即反省阶段、评判阶段、问题察觉阶段、问题界定阶段、问题解决和总结提高阶段。要求学生先复习先前段学习内容,追问自己的解题过程,通过这种个人的反思,了解自己解题的过程和方法,同时通过与老师、同学的共同讨论,相互点拨,发现解题思路,总结学习的成功经验,分析自己作业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纠正。许多看似不同的错题其实有着相同的因素,注意思考失误之处存在的问题和后续的理解,搜寻错误的本源,并进行一题多变的错题反思,总结出类似题目的解题思路、方法、规律。对于解题经验丰富的学生,还可以自己动手改编错题。这是弥补知识漏洞的好方法,但是难度较大。建议初始阶段,改动不要过大,最好给老师审阅下,后续可做进一步的改编。

例2聚合硫酸铁是一种新型水处理剂,其化学组成为Fex(OH)y(SO4)z?nH2O。取7.51g样品溶于水,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得到10.485gBaSO4沉淀。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碱,经过滤、洗涤、灼烧得Fe2O3固体2.80g。下列关系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x:y=7:3 b.2x=y+2z c.y:z=1:3

本题与例2、例3有异曲同工之妙,除了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式的计算外,还用到了化合价的知识,即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但是整体思路是一致的,关键都是质量守恒定律。通过比较分析类似题目的异同,在解题模式、步骤等方面深入体会,加深印象。

2.教师对纠错册的使用:

①及时批阅检查。定期检查学生的纠错册,对于整理有方的学生给予鼓励,稍有欠缺的不能过分批评,反而要适当鼓励其再接再厉;对纠错册上存在的错误,要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划出来,直接一对一辅导,把问题真正解决;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可以当面解答,也可以写在纠错册上,以书信的形式交流;对纠错册上的典型错误,要及时评讲,避免再犯。

②考查错题。整理学生常见的错题和改编后的易错题编成试卷当堂完成,或者课上提问,由学生回答。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学生对纠错册的重视,同时也加强对易错知识点的巩固,不断查漏补缺。

③增加变式训练。通过解剖错题,发现学生的思维缺陷,通过变式训练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问题,开拓思维,优化解题方法。

④反思错题。学生的错题,往往就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折射出学生在知识、方法等方面的不足,是一种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对于共性错题,教师需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调整教学策略,如部分知识点没有讲透等。对于学生出现的个性题目需进行个别辅导。学生的错题能给教师提供正确的信息,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篇2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化学教育 能力培养 思维能力 观察能力 改革教法 实验技能 化学理论 物质结构 生活经验 综合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初中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如何贯彻在义务教育总目标的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化学教师非常关注的新课题。新大纲指出:“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并据此指出初中化学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也就是说:初中化学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心理学家认为:能力就是作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时候,必要条件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化学教学中所说的能力是针对任务和问题而言,能够顺利完成某些任务或能比较圆满解决某一化学问题,化学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包括化学问题上的新发现、化学技术上的创造和革新,以及化学教学中概念的形成、发展,解答化学习题和完成课题研究等。

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从更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入手,力图把“课堂”改为“学堂”,将“一言堂”改为“群言堂”,以很好地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同时也能提高能力。现将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采取的做法简述如下:

一、在化学教学中,要转变指导思想,积极革新教法

作为化学教师,就应该以新大纲为标尺,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深化初中化学改革。人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确如此。虽然成形的教学方法很多,但没有一个现成的教学方法可被我们直接套用,我们只能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借鉴先进的教学法,如洋思的教学方法和安丘四中的管理办法,以及杜郎口中学的模式的学习模式等,去探索、去试验、去创新,探索出适合我们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化学教学中,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先主动教,学生后被动学,往往会给学生造成枯燥无味的教学方法,其实有味与无味的观念在于如何品味。如果教师觉得食之无味,必然讲之无味,学生便学之无味,激不起兴趣,当然无从谈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我首先转变认识,通过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课堂上鼓动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即使学生回答错了,经过再次纠正也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认识过程。其次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充分利用电教条件的,使化学教学主动、直观、活泼而饶有趣味,唤起学生注意和思维,我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是其它一切能力,发展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其他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化学教学中,我力求多启发,少注入;多实验,少空说:多理解,少死记;多鼓励,少批评。如我在化学试卷评讲中,根据考试情况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求侧重于经验总结: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让其侧重吸取教训,分析错误原因,找出产生错误的根源,把问题说透,以防以后出现类似问题,对有进步的学生,即使微小进步,我也把他看作“闪光点”予意鼓励,同时根据学生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用实验直观启发,获取正确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就认识能力而言,思维能力是核心,观察能力是基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简捷而有效的途径,加强学生对实验教学的认识,调控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的功能。在分组实验中可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动手、动脑、动口三位一体,最大程度的调动和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增长科学意识,提高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应创造条件有目的的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引出结论。

例如:①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的现象,就必须抓住生成的四氧化三铁的最初状态进行观察;②“氨氧化”的实验,学生在观察中往往及易错过对“氮的氧化物NO2红棕色气体生成”的观察时机,而这恰恰又是本实验NH3氧化的重要实验依据即观察重点。③氢气还原氧化铜,通过演示实验,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首先从颜色上观察:通入氢气加热后,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红,其次试管壁出现水珠,我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这些生成物到底是什么?最后写出化学方程式CUO+H2=CU+H2O这样不靠讲解,而主要通过观察思考,来认识还原反应的物质,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实验或展示实物,进行直观启发,从而解决形成正解的认识,而且通过直观形象的建立,有益于学生的形象记忆。通过我对学生进行实验现象的引导观察,有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观察习惯,培养基础科学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实验技能。

三、运用化学理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我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更深一层的认识过程,也就是说具有正确思维能力可使人们知道自己没有直接观察和实践过的事物,也可能使人预见事物的发展和结果。通常许多学生往往凭自己的一点经验,对物理性质作出分析、判断,反应出学生思维能力长足的发展,但这样的判断不仅往往不够准确、全面,甚至完全错误。这对老师可启发引导学生用化学理论或实验来解决问题。

如物质结构不只影响该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影响着物理性质,有机物中这种影响表现更加明显,根据物质的结构来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使完整地认识物质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的重要理论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在重要的有机物的物理性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揭示其结构特点,以及促进对重要物理性质的正确牢固的掌握,同时发展学生应用化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伊春的物理性质可作如下对比:

沸点 水溶性

乙醇 78.5℃ 任意溶

乙烷 -88.63℃ 不可溶

提问:(1)乙醇的沸点为什么很高于乙烷?

(2)为什么在水中乙醇是任意溶,而乙烷却不溶?

通过分析比较结构上的异同,仅在于是否有羟基,说明羟基对乙醇物理性质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结论是否正确可以查书验证,这样使学生明白物理性质的背后有丰富的化学知识,同时也揭示了规律,突出了物理性质中的重点,促进了学生应用化学理论、分析化学问题能力的发展,教给了思维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性质的兴趣,如学生知道苯与水都是无色液体,且互不相容,如果混合在一起,能否用分液方法分离呢?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不行,其实这些学生分析问题很细致,因为他们认为无色液体混合,看不清界面,通过让学生亲自实验,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两无色液体虽互不相容,整体无色,但界面明显,清晰的界面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映象,学生产生了欲“知其所以然”的强烈心理要求,我趁机用光学原理浅析,学生会永志不忘。实验获得的直观形象,现象明显,映像深刻便于记忆、胜于雄辩,对年龄较小的学生尤其见长处。

四、利用化学教材和生活经验,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一个重要途径和开端,它是一种有目的地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主动摄取感知材料的活动。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社会之中,善于观察捕捉信息,敏锐地感受外界事物,使一切工作成功的首要条件。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研究化学是以实验现象为基础的,在化学教材里,有近200个演示实验现象和40个学生实验,在这些实验教学过程中,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途径,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我不适时机地创设实验教学情景,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心理学指出,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又称“思维知觉”即主体为获得某些认识有计划、有选择能动地对自然条件下所发生的某些过程或现象,所做出的系统和细致的考察。

从素质教育的要求看,初中化学教育内容应该最低限度的为适应社会需要进一步学习必须的基本知识,重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知识面宽,视野开阔。实际有许多化学物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对这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学生有意无意之中已有认识掌握,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回想、描述,我集中注意着学生感知的是否正确、描述的是否准确。当学生感知有错误,我适当引导提示或演示后,让学生重新观察,这样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有益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积极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如蔗糖物理性质中色、态、味、溶解性的物理性质,学生时熟知的,但学生根据白糖的主要成份是蔗糖而认为蔗糖晶体是白色的产生错觉。我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再搜寻一个用蔗糖的例子。有人想用高级饼干表面洒的蔗糖晶粒,蔗糖应该是无色的。学生同时也提出问题:我们平常见的白糖为什么是白色的?我反问:食盐大家更熟悉,那么食盐是什么颜色NaCl晶体是什么颜色?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我提出无色晶体含有杂质可能成为白色或其他颜色,无色晶体其颗粒堆积在一起,看上去为白色,并从光学角度粗略解释,学生主动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知识经验的欲望经过培养之后,能变得更加剧烈。

例如:讲化学平衡时,联系NO2与N2O4之间的化学平衡及其移动,我补充讲了我国自行研制的“2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所用的燃料主要是偏二甲肼[(CH2)2N—NH2],所用的氧化剂主要是四氧化二氮,点火后燃料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反应生成气体急剧膨胀产生巨大的推动,将火箭和卫星迅速送上蓝天。我让学生回忆在电视中看到的火箭起飞时底座喷出大量红棕色气体的情景,指出红棕色气体实际上就是N2O2的分解产物NO2气体。

在讲铁的化合物一节时,我补充了有关Fe2O3用途的知识。Fe2O3有两种变体:α—Fe2O3和β—Fe2O3,前者是顺磁性物质,后者是铁磁性物质。具有铁磁性的物质在外磁场的作用下,磁偶极子(磁性物质的基本单元)能根据磁场的方向而取向排列,并保持这一取向从而将电信号转变为磁信号记录在磁带上,这就是我们通过所说的录音或录像的过程。放音或放像时则是通过磁头的反转,将不同强度的磁信号重新转变为强弱不同的电信号,再将电信号转变为图像或声音。

篇3

1,创造意识的培养

创造意识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造行为的前提。

(1)了解化学史实,树立创造志向。向学生介绍中国历史上与化学相关的发明创造以及中外化学家发明创造的事实。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求知欲望。良好的教学情境,可有效地抓住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们可以用一些新奇的实验、模型、图表及故事等来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迫切想知道其中的道理。

(3)鼓励提问质疑,诱发创造动机:学生头脑中能产生问题并把问题提出来,这说明他存在着未知和疑问。存疑、质疑,最容易引起人的探究反射,并努力引导人去解疑,使未知转为己知。因此,正确地提出问题是一种高水平的创造能力,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是创造动机的具体表现。

2.创造想象的培养。想象能力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按一定的要求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能力。而创造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综合,它不依据现成的描述或图示,而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把经过改造的各部分纳入新体系而创造出新的完整形象的过程。

篇4

一、 确立实验教学的价值功能,拓宽实验的教育功能

传统的实验教学忽视了实验在情感领域和能力、方法领域的培养。实际上化学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态度,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实践能力,训练科学方法等方面具有课堂讲授等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实验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二、 增设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三学生往往对化学中的实验现象感到很神奇,渴望知道为什么。因此,我充分结合教学内容,从课时教学目的出发不失时机设置和安排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进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 。例如,在§4-1《燃烧与灭火》的教学中,补充了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并通过导管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氧气,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后,也开始燃烧,并产生火光,使学生激发出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三、 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多媒体技术能为化学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化学教学中有一些危险性(如

爆炸)实验、污染严重的实验和现象不太明显的实验,还有一些实验因可重复性差、耗时长,不适合课堂演示,可将这些内容进行实验模拟设计成课件,借助多媒体演示播放给学生观看。例如,讲“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时,借助计算机设计动画片意大利“死狗洞”的故事,告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谨防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从而有效地克服了就课本讲实验的问题。这种形式的教学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印象,同样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 联系实际开发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为了使学生用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身边的现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增加一些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验。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共设置了13个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绪言课的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并与课本第5页习题3配合作为家庭作业时,学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第7页演示实验1-1的改进),学生开始产生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后来,每逢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往往会问老师:“我自己在家里能不能做?”配合课堂教学内容,我们除了布置学生完成新教材中设计的13个家庭小实验外,还另外补充了十 几个既有浓厚生活气息,又与所学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学生在家庭中又能够找到材料,独立完成的小实验,作为家庭作业。这些实验按教学进度陆续布置给学生完成。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家庭小实验记录本,把所完成的实验项目、日期、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等详细记录下来,半学期检查一次。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老师提出的要求。二十几个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例如,我把教材第118页铁钉生锈演示实验中的(1)当作家庭小实验,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到了上铁的性质这节课时,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请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实验结果对照,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再请学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启迪学生对教材第119页讨论题“你认为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进行探究,从而对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较深入的了解。

篇5

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改对化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文主要简单阐述了自主学习的定义、意义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思考、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成功的自主学习要求学习者做到以下三点:

1.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认知能力和学习技巧等因素综合行成的一种能力。要求学习者能自觉安排自己的学习,利用已有的知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的独立性在学习活动中,学习者需要总结出一套适用于自身独特的学习方法,借助教科书、参考资料、网络等媒体资源独立完成学习目标。

3.自主学习的反思性 自主学习活动要合理制定学习目标,每个目标的完成及时进行检测和反思。反思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层次学习,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

在当今倡导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学习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主动探索, 去操作实践,去交流和分享探索的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这种学习活动方式学生喜欢、乐意,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活泼,而且能激活大脑的思维,对所学知识理解更深刻。

2.有利于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自纵学习,在学习中塑造独立人格,形成强烈的责任感。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当一些富于个性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由于各人的起点、观察问题角度不同,研究方式、分析问题的水平不同,产生种种不同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比较、对照、切磋,这之间就会有意无意地学习到对方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改进。

三、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组织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化学探究性实验,发挥化学实验的魅力, 将学生引入化学殿堂。化学实验千变万化,如颜色变化、气体生成、沉淀析出等都有很强的吸引力,利用实验效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诱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让学生都能亲身体验、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取化学知识,充分体会成功的快乐。一个好的实验方案,不仅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2)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把课堂教学中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联系起来, 进行分析讲解, 可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如学习了次氯酸钙,可以向学生介绍它如何对饮用的自来水进行消毒。学习了酸碱滴定,可以让同学们亲自测一下食用醋的总酸量;学习了人类需要的重要营养物质,同学们就可以进行日常生活合理的膳食搭配等, 让学生感受化学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 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3)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 成立化学课外活动小组, 组织学生观看化学与生活的影片, 介绍化学发展史、化学家的故事等人文文化;组织学生搜集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点点滴滴,把理论和生活结合起来,丰富所学知识;组织学生参观周边的化学工业,了解产品生产原理,针对工厂产生的污染成分,启发学生搜集资料,写小论文和调查报告等。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做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一般是学生在教师授课前进行独立的学习, 是从已有知识向未知知识进军的过程, 需要较强的分析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虽然教科书有系统的论述, 但是通过自己的分析来搞清思路、掌握要点、找出关键和难点, 必须经过独立思考不可。通常我要求学生先通读全文, 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后,再精读, 对一些概念或一些实验的操作步骤要用笔标记下划线;要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质疑, 能自己解决则解决, 不能解决的, 在页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问题和想法, 不必花太多的时间思考, 带着问题听课时, 目标就非常明确了。有了有效的预习和思考,学生在课堂中的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点的反应速度都有较大提高。

鼓励学生查看相关书籍,通过查看相关书籍, 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加深了对课内知识的理解,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查看有趣的化学课外读物对学生的发展也有帮助。如我常推荐给学生一些好的课外书《身边的化学》《化学的奥秘》等, 能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能让学生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帮助他们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

3.学会归纳总结

在平时的教学中训练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以使知识系统化。如每一单元结束后, 让学生自己进行单元小结, 找到单元内知识点间的关系, 进行系统归纳; 将学生总结出来的知识网络图在复习课中进行展示和点评, 让学生进行自我更正。例如在学完了酸碱滴定知识后, 根据酸碱的强弱让学生对学过的酸碱进行了整理和分类。判断常见的酸碱哪些能被直接滴定,哪些能被间接滴定。通过学生的自主总结, 零碎的知识按不同的方式搭起了骨架, 有了主线,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学生脑海中扩大、加深, 这就使学生应用概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能否学好化学,乃至学好其他学科都是必要的,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每一位教师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推行新课改都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浅谈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化学教学》.2002.9

篇6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认知功能,也是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源泉之一。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自己设计实验解决实际问题,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化学实验这个基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验教学实践,就如何加强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谈一些想法。

一、通过学生创新实验设计或进行探究性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

创新实验设计或探究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创新实验设计或探究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所不能替代的。

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设计探究性实验课,在实验室中利用生活常见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实际的应用。化学知识中能够实施创新教育的知识点很多,只要我们时时留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己任,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长期坚持下去,必定会使学生的创造力不断提高,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劳动者。

二、加强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有一道练习题:在实验室里做硫酸铝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时,采用不同的操作顺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①把少量硫酸铝溶液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里,出现白色沉淀,又很快消失。②把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铝溶液里, 得到白色沉淀。这道题涉及了铝的两性和过量问题,学生一般都能较快得出答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在①中如果连续把硫酸铝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里,会出现什么现象? 最终能得到白色沉淀吗?在②中继续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到硫酸铝溶液里,又有什么现象?白色沉淀会消失吗? 事实胜于雄辩,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准确,对实验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刻,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和创造实践能力

化学实验特别强调个人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勇于创新,大胆改革,采取各种措施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操作的时间机会,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在实验技能、知识应用、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诸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创新。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1.适当增加实验内容,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乙醛与 Cu(OH)2 的反应,除按课本完成实验外,又增加了一个对比实验,即CuSO4溶液过量,NaOH溶液不足时生成的Cu(OH)2 悬浊液再与乙醛反应。

2.开展课外实验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活动提供方便条件

比如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可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亲自做一做,检验创造的成果。这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疑是有利的。

四、开发实验的深层次教学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实验:向体积为10mL,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氯化铜溶液中投入10g铝片。

实验现象观察:①铝片表面立刻有紫红色铜沉淀,同时产生较多的气泡;②溶液绿色变淡,继而产生蓝色沉淀;③混合液温度升高,试管壁发烫,产生气泡速度明显加快,铝片上下翻滚;④混合液变黑,铝片周围有少量白色沉淀物产生;⑤一定时间后,试管底部有较多红色粉状铜沉积,溶液变成无色透明;⑥铝片上继续产生无色气泡。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既丰富又复杂,大大超越了学生实验前的预测结果,因而激发起学生的探索心理。

现象解释与思维创新:①产生气泡加快的主要原因?反应放热,温度升高,铝铜原电池的形成;正三价铝离子浓度增大,溶液酸性增强,反应速度加快。②混合溶液变黑的原因?生成的氢氧化铜分解成黑色的氧化铜。③最后溶液变成无色透明的原因?正二价铜离子浓度减小,促使溶液溶解平衡朝正方向移动,导致氢氧化铜和氧化铜溶解,溶液变成无色透明。限于知识基础,学生无法解释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白色沉淀。有部分学生认为白色沉淀是氢氧化铝,也有学生认为不可能,且都提出了一些理由。这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大胆推测,鼓励开展思维创新,最终由学生得出在温度较高时,铜和氯化铜可发生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亚铜沉淀。

篇7

关键词:中职化学教学 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老师”

在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新课改要求中职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能有自我发展的空间,并积极提倡探究、交流式学习、并学会用化学语言进行记录和表述。教学中我们常发现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时词不达意,或往往只是用一两个字、词或公式,表达不通畅;书面表达也没有条理,写得乱,写得糊涂。从新课改后的教学评价改革来看,也要求学生能对已给的条件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整合。如果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就有可能读不懂题目,不能把一些实际问题抽象转化成化学问题。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化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示范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重要方法。这些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前提。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认识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教师首先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肯定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化学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不断克服语言表达意识上的认识误区。为引导学生正确的表达问题,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清楚地用语言表达化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用语言有条理地叙述解题的思路;让学生提高说理能力,清楚表达解题思路,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表达意识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意识和表达能力作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要大胆突破,确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果忽视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会直接妨碍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会影响受教育者一生的创造性发挥。

二、注重化学课堂教师的语言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身教胜于言传,要让学生学会逻辑规范的语言表达,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规范自己的表达方式,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化学语言要规范

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要求、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自己语言的纯洁性、准确性、激励性、启发性,尤其是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教师的语言要正确、科学、简练。另外,作为化学教师,应注意语言的条理性、逻辑性、连贯性。

2.教师对学生作业批阅要点出语言表达上的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要能发现学生的优点,要学会赏识教学,但赏识并不等同于不给学生指出问题。在化学作业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做作业时的逻辑思路,在评定学生的结论是否正确的同时也能看出学生的思路是否清晰。

三、尝试“学生老师”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表达

篇8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反思能力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反思是对自己学习知识的一个检验过程。化学是一个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学习化学不仅需要理解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理论知识举一反三,因此反思是学好化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及反思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不断探究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策略,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一、采取问题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1.引入问题情境

学生学习化学,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或者对一个问题具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针对疑难问题,学生肯定想及时知道结果,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做实验等方式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应积极支持、灵活解决。例如:学习气体时,学生对“为什么二氧化碳融于氢氧化钙中水会变浑浊”等问题比较好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积极进行解答。

由于学生对知识有不同认识及不同的看法,针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有争议,提出不同的观点,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展开教学,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探究欲望与学习动机,在分析问题、推断化学式、判断正误等过程中,全面认识化学的内涵,从而培养反思能力。

例如:教学弱电解、电质的电离平衡,H3PO4、H2SO3等属于中强酸,也属于若电解质,教师提出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不断地探讨与研究。另外,提出探究式的问题情境也很重要,如提出:“硫在氧气瓶中燃烧为什么会产生火焰,而铁在纯净氧气瓶中燃烧为什么不会产生火焰,而生产一种黑色的固体?”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使之进一步理解与记忆知识,进而形成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问题反思意识

在学习知识方面,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解答疑难问题。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能进行自我反思。例如:在学习中,学习方法是否合理?应如何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化学的思维模式是否有效?在化学学习中,哪些知识体系应着重学习及研究?是否对自己的化学学习结果满意?影响化学学习的因素有哪些?应如何提高化学学习成绩?

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积极进行自我反思,通过不断的认识与反思,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另外,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科学与否,教师都应认真地解决,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其反思能力。

二、采用变式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获得有效的训练。例如:研究金属元素在酸性中的化学反应,“35.0g的铁与一定量的浓硝酸发生化学反应,若铁在容器中全部反应完后,产生的气体为20.4L,则消耗了多少浓硝酸?”提出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该题需采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从而求出浓硝酸的量。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采用其他简便的解答方法,如关系式法与方程式法相比较,关系式法能简化计算步骤,因为化学方程式计算会涉及到化学原子守恒法、问题假设法、电子转移守恒法等。

反思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增强学生反思学习的意识,提升其反思能力,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及全面发展,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世清.试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J].高中数理化,2012,(06).

篇9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9-0221-02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

一、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并举,了解西方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向较注重教学的内容和语言能力,即培养学生能造出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但是学生没掌握语用知识,不知道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环境中用英语进行准确的跨文化交际[1]。“不懂得语言的运用规则,语法规则将变得毫无用处”(Hymes1972)。如“Why don't you open the door?”是一句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但它含有强硬的命令口气,就不适合对长辈或初交的人说这句话,可用“Why not open the door?”来表达。又如,当夸奖别人的菜做得好时不能说“I didn’t expect you could make such delicious food!”(没想到你能做一手好菜!),通常可说“What a delicious food!”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而违反说话规则会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Walfson,1989)[2]。这里的说话规则是所在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必须存在的一种默契,一种双方交际时都遵循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s)”[3]。为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准确运用所学语言,必须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并举,才能真正了解西方文化,而高职学生就是欠缺文化背景知识。如《大学英语精读III》Unit 4 “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 ”的课文标题“Down But Not Out”学生很难理解。笔者先介绍美国拳击术语“down and out”,意思是拳击手被对方击倒后淘汰出局。再结合课文对“女隐士”特点的分析理解,把标题译为“潦而不倒”学生才恍然大悟。可见,不了解西方文化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就很难理解它在特定场合中引申出的社会意义。同是这篇课文中“…if she chooses your doorway as her place to sleep in the night, it is as normally hard to turn her away as it is a lost dog.”这句话令人费解。狗在西方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所以赶走一只丧家之犬属不道德行为。又如:“Why I Teach”一文中,很多学生不理解“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这里的creation和clay涉及到《圣经》典故:上帝用地上的尘土clay造人,并赋予人以生命力。作者在这句话中用clay隐喻没有知识的人,用breathe比喻“获得知识,开始成长”。这个典故把教师育人和上帝造人作了类比,使我们领会到教师育人与上帝造人同样伟大[4]。学生明白这些文化及隐含意义后,终于茅塞顿开。

二、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谨防“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最早是由世界著名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 Oberg在1960年首先提出的。初到国外的人往往由于不熟悉对方社会交往的信号或符号经常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反应,这种现象在跨文化学中称“文化休克”[5]。学生如果不把握中西方文化差异,用汉语的思维去理解、判断英语的语境,极易产生“文化休克”。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而文化差异就是思维方式的本质差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女性阴柔偏向,西方思维方式具有男性阳刚偏向。中国人偏人文,西方人重自然;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偏理性;中国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中国人求同、求稳,西方人求异、求变。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把日常生活交往中英汉文化的主要差异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这将有助于学生逐步区别语言的文化内涵,培养跨文化意识,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1.赞美之词

中国文化对赞美之语总是比较崇尚谦虚原则,“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和“I like your beautiful watch”之类的应答都要用“Thank you”,因为这些赞美之词仅仅表示友好或是引起谈话的手段。

2.提供帮助

中国人对于别人的帮助往往采用“接受+感谢”的方式,在西方人们崇尚自立,会以“谢绝+解释”作回答。如回答“Would you like some coffee?”这样的kind offer,通常用“No, thank you”或“Yes, I’d love to, but not now”之类的婉转回答。

3.文化禁忌

西方人一般都能容忍非本族语的人的语言错误,但对文化错误却会耿耿于怀,特别是文化禁忌。笔者把英语国家人士初次交谈的“禁忌”归纳成W-A-R-M四个字母,其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替religion,M代表marriage,同样引出“七不问”:不问年龄、体重、收入、、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和“吃了吗”。

4.交际势能――把握交际讯号的强弱

西方人最常用最安全的话题是谈论天气,如“It’s really a cold tonight, isn’t it? Yes, it is.”这样的对话很容易使双方转入其他话题,并且能缩短会话距离,避免交际障碍。假如你碰巧遇到一家老外吃饭,主人客气地邀请你一起吃,“Would you like to have dinner with us? ”如果你真的没吃,最好不要客气,否则挨饿的就是你自己了。

三、创设交际语境,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现代英语教学非常重视语境,建构主义理论也提倡语境化教学(Situated instruction)。因此教师要尽力为高职学生提供真实的或模拟的交际情景,力求创设学生能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如《综合英语II》Unit 7 “Listening and Activities”听说部分,为使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祝愿”和“问候”的日常交际用语,我设置如下情景作为导入:We all know there will be “A Job Hunting” in our campus tomorrow. Are you interested in the investigation on job hunting? How do you greet the interviewers? And how do you respond to their reply?学生积极动脑,很快列举出许多学过“祝愿”和“问候”或“代问候”及其应答的表达。听力结束教师趁热打铁适当补充,引导大家归纳总结。接着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自编对话进行操练,做到学以致用,运用自如。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不断应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如利用多媒体、幻灯、音像或互联网等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使学生在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从而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使课堂教学真正交际化。在《BEC》“Interview”这一项目设计课上,我先组织学生看一段有关招工的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What do you want to do after you graduate from the university? What questions are likely to be asked in a job interview? What would you ask if you were the interviewer?接着我用PPT设计了几种模拟招聘的具体场景,让学生申请做家教、商店促销员、收银员和导游,然后在课堂上表演。师生们从语音语调、内容设计、体态表情、语言得体和合作创新等方面进行互评。大家积极参与,表现了空前的兴趣和竞争力,体现了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更可喜的是那些平时在课上不愿开口说英语的学生在大家的鼓励和配合下,增强了信心,消除了紧张情绪,获得了很好的锻炼机会。运用多种电教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课堂变成了社会的缩影,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在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勇于开口,乐于开口,在模拟情境中建构新的语言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渗透中西文化,培养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Non-verbal communication)。非语言交际行为是指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行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语言至多只占整个交际过程的35%,而其余的社交信息都是依靠非语言交际传递的(Birdwhistell,1970:50)。因此非语言行为就成了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空间观,因而导致不同的会话距离。在英国,礼貌的听者会认真地注视讲话者并不时眨一眨眼表示对对方所谈之事感兴趣,美国人则希望听者频频点头或发出哦、嗯之类的声音表示对所讲内容感兴趣。中国人则通常会眼看着对方保持安静。有位颇为出色的中国学生到一家英国公司接受最后的面试。敲门进入办公室后,学生坐下并顺手把放在经理面前的一张椅子向前拉了一下。面试后,该生自我感觉良好最终却遭拒绝,是因为英国经理事先将椅子放在他认为合适的交谈距离位置,而中国学生无意间向前一拉,将距离调整到他认为舒适的位置,可能使经理感到不适,最终导致被拒绝录取。

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吕叔湘1977)[6]。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进行中英非语言交际对照教学,如中国人用拱手和鞠躬表示感谢,英语文化的人用亲吻和拥抱表示感谢;美国人习惯用手指胸膛表示“我”,而中国人手指鼻子表示“我”的动作,在美国人看来是滑稽可笑的;美国人用手拍成年人的头表示同情、鼓励对方,中国人则认为这是有意侮辱对方;中国人气愤至极会跺脚,美国人在急不可待时才跺脚;英文化的人喜欢佩戴猫头鹰图像的徽章,因为在英文化中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而在中国人看来猫头鹰是邪恶的化身,俗话说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预示着凶多吉少。中国人在给人指方向时,习惯于用食指指点。在英语文化中,这是既不雅观、又不尊重别人的手势;用手下意识地摸一下鼻子,在中国人看来既无什么含义,也无伤大雅。美国人却将这一动作视为隐匿不好的想法或谎言的手势,或者表示不同意或拒绝对方的看法。

参考文献:

[1]蒋永远.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

[2]柏音.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2):73-79.

[3]张卫红,张凯.外语教学中语用知识的应用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329-331.

[4]尹锡荣.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2,(6):85-87.

[5]董松涛.文化休克与英语教学[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29-31.

[6]董良峰.外语教学中加强大学生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6):111-113.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HANG Li-jua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Changzhou Textile Garment Institute, Changzhou, 213164, China)

篇10

一、创设新颖问题情境,千方百计地引导创新意识

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没有激情地平铺直叙,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就会逐渐被湮灭,因此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需要每一个化学教师认真思考,大胆地尝试、应用各种方式方法去努力地激发和保持不懈怠.笔者主要利用下列途径:①精心设计上好九年级化学第一课;②加强实验教学、直观教学;③开展比一比、赛一赛、猜一猜、辨一辨等知识竞赛;④组织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真实、新颖的问题情境,用集颜色、气味、光和热为一体的化学实验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探究碳酸钙的化学性质时,课前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家庭小实验,把鸡蛋放在一只装有白醋的玻璃杯中,一两天后发现鸡蛋壳上面产生了什么现象?利用此原理能否除去热水瓶胆内的水垢?为什么?如何除去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上的白色固体?让每个学生都能感知化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多彩多姿的世界与化学息息相关,只要我们去感知、去探究,就一定能发现化学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营造互动教学氛围,引领学生的创新热情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要求教师这个职业必须紧跟时展的脉搏而动,经常参加各种专业培训,更新自己的理念和知识,否则很容易被知识的浪潮所淘汰.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像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挥舞的指挥棒的指挥,教师教的太累学生学的太死.而课堂教学效果不仅仅简单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挖掘程度更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教与学形成的和谐程度.因此,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气氛,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何营造互动的教学氛围呢?这就体现出教师的智慧和才能,智慧型教师深入课堂,走进学生中间,蹲下身子与学生零距离交心沟通,和学生一起努力把课堂动起来、活起来,师生兴趣盎然,课堂活力无限.而有的教师始终放不下师道尊严,在学生面前总让人感觉高高在上,盛气凌人,试想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如何才能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创新热情怎么可能得到激发和引领.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放低身段、蹲下身子、深入学生中间,不遗余力地营造互动的教学氛围,引领学生的创新热情.

三、自主设计探究性实验方案,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和物质变化规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长期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础枝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例如“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教师不应大包大揽,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设计,再通过比较优选出最佳方案.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物质溶解时往往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的结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不要害怕浪费时间,也不要担心学生设计水平不高,要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尝试,允许学生犯错误,甚至失败,大不了重头再来,在不断地纠错中,学生的创新水平一步一步得到提高.

四、多角度设计开放型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一些开放型习题,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有时引导学生反向思维,反弹琵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讲浓硫酸的特性之———吸水性,课本中没有演示实验,那么如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实验现象要能够比较明显地说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学生们设计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如学生联想到新鲜的荔枝富含水分,先用天平称量一小网袋富含水分的去皮荔枝的质量,然后把这袋去皮荔枝用绳子固定,悬吊在盛有少量浓硫酸的试剂瓶中,旋紧橡皮塞密封,静置半小时后打开橡皮塞,取出去皮荔枝观察,发现去皮荔枝变得干瘪,把它置于天平上称量,其质量显然也减少了.通过这些开放型习题的思考和设计,学生突然茅塞顿开,发现实验设计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很神圣的事情,只要我们时刻准备着、积极思考、勇于尝试就可能会迸发出创新的智慧火花.

五、开放科技小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