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5: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

篇1

“一图值千字”,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图片使用到了色彩、线条、各种维度变换、视觉感应、引发想象等多种大脑技巧,能够充分激发人的右大脑皮质层,并使左右脑协同作用,从而开发大脑更多的潜能。图形经常比词汇更具有感应力,更简练、形象,也更易于触发更广泛的联想,从而增强记忆力、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图式―探究―合作”教学模式,“图式”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方面用“图”来引领地理教学,建立“立体―图式”教学知识思维网络结构体系,另一方面用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彰显地理教学特色;“探究”式教学、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教育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的原理、过程及规律,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共同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彼此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将个体融入整体的学习过程中,体验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同时,通过合作交流分享成果,有效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及思辨能力。

学科组文化建设对教师形成、优化教学模式发挥了哪些促进作用?

教学模式是依据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特征并结合学科本质特点而创建的,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益并实现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学科组文化建设的核心之一就是学科教学文化的建设,可以说学科教学文化是学科教学的真谛和精髓,对教师形成、优化教学模式起着重要的引领内化、启迪思考、创新实践等作用。

通过文化建设,使教师对学科思想、学科思维方法、学科本质、学科特点、学科教学策略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最新的脑科学发展、技术发展等提出并实施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最终形成并不断优化教学模式。

在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的培训中,您获得了哪些指导和提高?

自参加学习以来,我始终带着“六心”而来,即一份对教育的恒心执著坚守,对新课程改革的痴心追寻,对教育科研的聚心追求,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汇心研究,对教育管理的精心探索,对学习的慧心无限渴求。六心合一,追求卓越。

学习中,我研读了28本教育教学专著,撰写了100多篇教育教学的博文。通过刻苦学习现代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新策略、新方法、新领域,使我对教育使命、教育规律、教育的未来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教无定法,但须得法。通过工程学习,不断探索实践与新课程理念相契合的、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模式,以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每节课我都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原有知识储备、原有信息量,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路、完善思维脉络、培育创新精神,实现高效课堂。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但需要科技教育工作者的满腔热情,还需要不断地交流、思考、反思、归纳、总结,形成独特的科技教育的育人风格和模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用心去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用创新思维去点拨学生的思路”“用创新方法让学生深入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乐趣”,使科技教育真正实现“心与心的碰撞”,不断激发“创新思维之花”,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和“创新实践能力”。

总之,通过培训、考察、论坛、研修,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不断的更新、教育教学视野更加开阔、教育教学思维更加灵动、教育教学实践更上一层楼。

您认为,青年教师怎样在学科组中学习、发展和提高,逐步成长为优秀教师?

青年教师是学科组的未来和希望,是学科发展动力的源泉,是学科组建设的生力军。青年教师在学科组中,要深入学习和践行学科文化,理解学科教学的真谛和本真;要深入学习本学科的学科知识,真正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学科思维能力等,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从而为“如何教”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勤备课、听课、评课、议课、赏课、析课、磨课,汲取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及时撰写课堂教学实录、教学反思,从而不断自我剖析和自我校正;要勤于参加各种教研和培训等活动,不断汲取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丰盈教育教学经历;要勤于总结和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撰写教育教学研究论文,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和水平。

篇2

【关 键 词】 理念;平等;高效课堂;兴趣;生活化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的教育形势发生了令人振奋的变化:小学数学教学注重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加大了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培养等。在2013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要求与理念指导下,联系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班级与校园管理经验,笔者认为,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一、勇于更新育人理念,与学生平等相处

教师首先要关爱学生。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爱。” 爱学生是教师诲人不倦的力量源泉,爱学生就要去了解学生,深入到学生中间,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把握学生的心理和情绪的波动,知道学生希望什么、需要什么、喜欢怎么做等。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从小学生的角度体验他们的心情和想法。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真正做到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在人格上平等对待学生;学生才会把教师当作情感歇息的驿站和远航的港湾,才会对老师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才会在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感情方面跟老师进行深入的广泛的交流。

二、打造高效课堂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孕育着无穷的希望,创造源源不绝的动力。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猎奇、好动和喜新的特点,但是他们的自制力较差,学习兴趣往往不能持久。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层次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有趣的游戏,做到“寓教于乐”和“寓学于趣”,让学生始终保持兴奋和积极的心态,使孩子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自觉地接受教育,逐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体验数学的魅力。教师要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孩子体验成就感,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推进数学生活化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利于学生从经验中思考与探索,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根本途径就是将数学知识生活化,也就是将书本中枯燥乏味、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以此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因此,教师首先要善于让书本与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如带领学生测量旗杆高度、计算国旗和操场的面积、关注家庭的收入和支出等等。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地寻找解决方案和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引导学生培养归纳、类比、推理、转换等数学思维方法,这样做还可以实现对学生的人文规范教育。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已学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下转46页)(上接45页)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生活问题数学化。

(三)打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新课标》旗帜鲜明地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小学生个人禀赋和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师的教育理念不同,课堂文化建设中依然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优秀生的发展往往越来越一帆风顺,后进生的进步则显得拖泥带水。针对这种情况,数学教师更要注意把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与班级实际情况相结合,适时整合班级资源,制定包括班规、课堂纪律、评价和反馈机制、小组合作、竞争机制等一系列的制度,让学生的行动有指引、有监管,让教师的行为有参照和标准。完善的制度才能有力地保障已经建立的良好班级文化不被弃用或者破坏。

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手段的能力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在教学信息化的今天,教师要不断学习进步,精通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充分认识计算器和计算机的优势,及其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教师要有能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理解数学抽象概念、形象具体地解读题意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把精力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总之,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崭新的理念和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要在新理念的引导下,以更加投入的爱心和更加负责的态度对待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笔者的观点只是引玉之砖,希望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同仁齐心协力,集思广益,为小学数学的教育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杜贵军. 试论数学教师素质与专业发展的方向[J]. 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4).

篇3

关键词:中职预算教学;综合实践能力

我国目前建筑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摆脱不了普教模式的影响,即教学以学科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忽视能力培养。但近年在教学改革中出现了另一种主张,即中职教育的目的就是单纯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教学的方法就是通过大量的实操训练来强化这种职业技能。对于这两种教育的思维与方向,应结合具体的专业进行分析,笔者不敢妄加论断。笔者从事多年的建筑、装饰等工程预算学科的课程教学,目前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争议。以下是笔者对当前中职预算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一些看法,以及笔者在教学思维与方法方面的一些探索与实践。

预算课程的特点

预算课程的综合性这是因为预算课程是建立在建筑类的相关课程包括建筑识图、建筑结构与构造、建筑施工与建筑材料等课程基础之上的一门课程,需要学生具有综合应用上述课程的能力,即学生要看懂建筑施工图,对建筑结构构造要有较全面深入的理解,对施工的过程、工艺及建筑材料能大致了解,才能准确地计算工程量及其费用。

预算课程的实操性预算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会独立编制单位工程预算。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仅凭理论上学会预算方法是不行的,学习者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了解各种各样的工程量计算及计价中的实际情况和问题,并且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预算方法的理解。

中职预算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预算课程教学不注重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目前的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较差,他们在学习预算之前已经学过建筑类相关基础课程,但学习这些课程时是孤立地学习,真正做预算时不善于将建筑构造、结构、施工及建筑材料的知识联系起来,以形成对建筑物的整体感觉与认识。有的学生甚至连施工图都看不懂,所以在学习预算时根本无从下手。因此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是中职预算课教学中最大的难点,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目前中职预算课教学中有一种误解,认为预算课就是教预算方法,因此缺乏对学生综合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已经具备学习预算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因而按自己的思路去组织教学。结果发现一遍遍地重复工程量计算方法或预算方法,而学生仍然无法理解和接受,从而导致学生丧失信心,教师也失去耐心,最终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预算课程教学理论化,学习时过于抽象预算课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虽然教师很清楚该学科的性质,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会由于案例准备不够或者由于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而使教学理论化。如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很细,条款很多,教师最容易、最省事的方法是将规则解释一遍,缺乏直观地演示具体的实例,给学生实训准备的预算实例又太过简单,缺乏代表性。结果学生学完预算后只是背了大量的条款规则,理论上的预算知识很丰富,实际做预算时无从下手。

将预算课程的教学变成单纯的技能训练课与理论化的教学方式相反,另一种预算教学倾向是将预算课程看成是单纯的技能课,在教学中只注重实训,而不注重教学中的归纳和总结。预算课既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也是一门需要应用各种建筑相关知识的综合课程,它既要求学生在实践中会进行具体的计算,又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以及触类旁通的能力。简单地说,如果教师只是在教学中单纯地通过实训让学生去理解预算方法而不注重对方法的归纳、总结,学生通过实训可能确实会做一份或几份简单的单位工程预算。但学生就业后所接触的工程会很复杂,这种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应变。

预算课程教学的思维和方法探讨

预算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增强学生的“建筑感觉”学习预算课需要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建筑类的相关课程的能力,这并不是要求教师简单地复习建筑识图、建筑结构与构造、建筑施工与建筑材料等课程的相关知识,而是要求教师能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引导学生从建筑、结构、施工、建材等几个方面来综合认识建筑物。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的同时,进行建筑相关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如果对自己所学知识能看得见,摸得着,那么就很容易将教师讲授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认知。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去参观工地。例如在讲土石方工程量计算前,带学生去正在开挖基坑的工地参观。这样学生对坑槽开挖为何要放坡、如何留工作面、坑槽应挖的深度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在讲解挖坑槽体积的计算时,不用教师费劲地讲解其工程量计算方法。学生就会根据所学基础的尺寸和标高计算应挖坑槽的长宽高,自己完成计算。

注重学生实训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预算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方法和原理很简单,但实际计算过程中遇到的情况较复杂。如在计算工程量时具体计算步骤怎样,遇到不同材质、不同构件、不同工程特征及一些特殊情况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学生在没有实际做过具体预算之前是不清楚的,而教师在知识讲授时也不宜面面俱到,把所有可能遇到的情况都讲一遍,最好让学生在自己实践的过程中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预算课程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学和练为主导,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提示及归纳总结上。如笔者在讲解墙体工程量的计算时,先将墙体工程量计算的基本方法讲解给学生:墙体工程量按体积计算,应扣除柱、梁、板等砼构件所占体积及门窗洞口所占体积。在学生练习时遇到了具体的问题:柱、梁、板的体积和门、窗体积怎样扣除?这时教师便引导学生看教室墙体构造,框架结构柱、梁、板在整个墙体高或长度方向是通长的,而门、窗洞口在墙的高度和长度方向都不是通长的,就像一个大的四方板上挖了一个小洞。这时学生很直观地看出:计算墙体净高时可由层高减去梁板高度得出,而墙的净长可由墙体轴线长度减去柱位即可。墙体按净长、净高及墙厚计算出体积后,最后再扣除门、窗洞口所占体积。这样学生便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实际计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解决了,比教师直接讲解具体的计算步骤效果要好得多,且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学生在完成一个部分的实训后,对预算的具体过程熟悉了,对预算方法也能更直观地理解了。那么,如何让学生对预算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在今后的工作中遇到不同情况时灵活应变呢?笔者的方法是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如学生在学完建筑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学生往往会遇到很多计算规则中没有讲到的情况:如天井要不要计算面积?外飘窗台要不要计算面积?等等。教师如果只是直接回答学生问题,学生工作后就很难处理其他情况。因此笔者引导学生总结了计算建筑面积的三个条件:一是上有顶盖;二是四周有围护;三是层高大于2.2m。这样学生工作后遇到什么情况都可以用这三个条件来自己解决计算建筑面积的问题了。在学生学完课程并有一定实操经验之后进行归纳总结,能进一步理清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灵活处理各种不同的情况,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上融会贯通的能力。

篇4

一、应用性本科经济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1.应用性本科经济学特点。根据研究对象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其理论体系具有两大特征。一为学科理论体系庞大,微观经济学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行为理论、均衡价格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生产要素价格决定与收入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微观规制与收入再分配理论等;宏观经济学包括剑桥学派、制度学派、凯恩斯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派、新凯恩斯学派、非均衡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二为分析工具数学化趋向,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数理经济学的产生、计量经济学的崛起、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大规模运用、在纯实验分析中通过对大量统计资料的分析而归纳出某些经济规律、博弈论的引进。

2.趋势。应用性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培养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一线急需的应用性人才。应用性人才既不同于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学科性人才,也不同于依赖操作技能完成现场制作的技能性人才,应用性人才主要擅长于技术应用,在将设计、规划和决策物化为实施方案和物质产品的过程中,显示其独特的中介和桥梁作用。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才类型,应用性人才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上,更加着眼于专业技术、经营技术、管理技术水平的提升,要求比技能性人才有更宽厚的理论基础,又较学科性人才有更强的现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应用性人才的鲜明特征是具有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应用性本科经济学课程改革的总趋势是按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理论教学在尊重科学性、系统性原则的同时,突出经济学课程的应用性,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经济学教学中力求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基本的分析工具、分析方法以及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应用性本科经济学教师能力要求

1.雄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经济学的精深和广博,作为经济学教师,自己要做到融会贯通,足以穷其一生精力,而要在短短的60个课时内给学生传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浅出。深入要求教师对整个经济学体系的全面驾驭和把握,并熟知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讲给学生的也许是最基础的知识,而教师则要有扎实的经济学功底;浅出则力求讲述通俗易懂,讲出抽象理论、复杂模型的制度背景和经济内容,用现实的案例和实践使抽象模型具体化,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并能够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工具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2.扎实的数学基础。经济学的数量特征日益明显,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与大量统计及经济计量学软件的开发,使得数学和经济学结合的手段更为便捷,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升,这种现实要求经济学教师要较好地完成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扎实的数学基础不可或缺。

3.对前沿动态的敏锐洞察力。经济学是对经济实践的理论研究和总结,并在理论上指导经济的运行,所以它必然会随着经济实践的快速发展而发展,同时随着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相继出现并发展迅速。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现代经济发展出现的许多新问题,针对这些新问题经济学理论在不断更新发展。尽管经济学教材在不断地推出新的版本,但是还是跟不上理论发展的速度,任何一本教科书都不可能囊括所有的最新的理论发展,所以在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教材中的基本的经典理论知识时,还应该站在经济学的发展前沿,跟踪经济学的最新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在课堂上有重点地补充介绍当前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这就要求经济学教师立足学术前沿,有意识、有目标地吸纳新知和消化新知,具备一种不断补充学术养料、拓展学术视野、更新学术理念的较强能力,积极主动地及时地给自己的学术生命输送新鲜血液,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教给学生发现新知识和培养他们勇于探求未来知识领域的能力。

4.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经济学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经济学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来分析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帮助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是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在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总是直接地给出或简单地讲解现成的结论并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而应该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相融合,引进现实中的案例以及贴近现实生活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适时给予评价,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不断质疑和释疑,或者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建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摆脱教条,学会思考问题,培养思维技巧。这就要求经济学教师关注现实,参与实践,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

篇5

情境一:我与李刚、肖宏是好朋友,但是李刚和肖宏有矛盾,还是冤家死对头。问,我夹在中间该怎么办?

情境二:我想向徐力借一本很好看的书(本地书店没有卖的),但徐力向我提出一个条件,就是期末考试的时候帮他作弊。我很想看书但又不想帮他作弊,这时我又该怎么办?

学生的讨论异常激烈,而且想出了很多的好点子。比如:

对于情境一

A同学:让他们合好。 B同学:怎么让他们合好?

A同学:我会以李的名义写一封道歉信给肖,然后再以肖的名义写一封信给李,要求合好,成为好朋友,这样他们就可以冰释前嫌了……

对于情境二:

甲同学:我宁可不借书看也不帮他作弊。

乙同学:我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那就是,先告诉他作弊是不对的,还要例举一些作弊的坏处,然后再帮他复习,提高学习成绩,自然就不用作弊了。这样就既可以保持同学间的友谊又可以借到我想看的书了,还不会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不帮他作弊)(鼓掌)……

笔者在总结的时候,充分肯定了这些想法,表扬了这些同学的思想。学生的讨论内容超出了课本,不拘泥于课本,但又源于课本,还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增强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这堂较成功的讨论课中,笔者再一次认识到了初中政治课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内容的灌输上,而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全面素质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政治课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笔者认为一堂好的政治课应该是能够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为此,笔者对如何上好一堂政治课进行了一番思考,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弊病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说教式”的弊病,作为此模式的教师只需具备两样东西:一张嘴,一支粉笔。这样就不利于让学生发挥作用,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现代教学模式一般采用的是“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等为主,注重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置。让课堂成为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在互动中教学,从而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懂得道理。

二、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电视录像、甚至网上教学的优势。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课件。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启发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去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多引导学生开动脑筋,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现成的方法和答案,鼓励其去怀疑、去超越、去创新。”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课

活动课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只要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所选取的活动形式都是可行的。

针对学生好动、好强的特征,一般可以采取讨论式、竞赛式、查阅式(收集资料)、演讲式等,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并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政治课的整体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掘学生的潜能,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活动课的设置和开展应该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的特征、满足现代社会对人的能力的要求。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课,让学生接触社会,增强交际能力;通过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去,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6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学生;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4-0079-01

1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发展空间不断缩小,但竞争趋势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胜位置,保证教学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提高学生的综合发展对一个企业具有重要作用。综合能力的提高能够使学生适合社会环境,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现代社会就是人才不断适应的环境,企业作为一个集体发展,实现新的变革需要,一定要吸引综合能力强的人员,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发展效果。同时,为了实现自身价值,促进效益的形成,还需要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虽然这是一个过程,但经过不断的努力,一定能实现较大进步。综合能力的提升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每个人的学习背景都是不同的,接触的文化形式也存在各种差异,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的思维意识,才能使其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好的学习方法也能提高自身能力,并促进自身经验的丰富性。综合能力的形成还能使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形成正确的态度,并保证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一般情况下,不仅要遵循公司的规章制度、发挥其主观意识,还要在工作中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保证能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利用自己的努力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综合能力的培养还能形成知识多元化发展,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还需要努力扩展自身的知识面,这样能够使自己在工作的工作中有效实施,并利用充足的知识做好沟通与交流工作。还要认清自己的真实能力,并在工作中形成积极的发展态度,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不仅能转变自己的思想,提升自身价值,还能成为一个更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需要在教育工作中,认真思考,并解决其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高[1]。

2 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措施

2.1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计算机专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对实践操作教学有效掌握,并充分了解其中存在的一些知R。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还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引导教师促进教学方案的优化性,以实现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完善性与有效性。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对计算机的综合能力,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并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改变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还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期间,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培养。计算机专业课程与传统的教学课程存在较大关系,最为明显的特点就要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都对其形成较高要求。所以,在对其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可以将课本知识与实验知识相互结合,保证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方式[2]。并且,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学习产生较大兴趣,并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去,学会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因为在不断沟通与交流过程中,能够解决课堂中面对的问题,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期间,教师还需要注意到,对学生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这样,学生不仅能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到计算机中存在的各个结构、网络连接情况等,还能在生活中对问题进行探索,并利用相关措施严格解决,保证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更新下,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综合能力。

2.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企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创新型人才也形成新的发展要求,有了创新型人才才能开发出更多的产品,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所以,创新能力培养在其中发挥较为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才能解决计算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计算机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开发,并对学生在计算机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引导,期间,教师需要利用某个问题来引导学生,使学生在不断思考过程中,学会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与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不仅能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能力,还能使学生养 (下转第84页)

成思考的习惯。学生在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并在实践操作中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利用废旧的电池、硬盘等,让学生主动到网络上查询相关构造和组成部分。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创新大赛,保证他们能够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综合能力。

2.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高职院校的学生计算机综合水平较低,只有培养高职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和不断发展。因为一个良好的习惯能够让学生不断进步,所以,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独立思考,促进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教师在课程开展前期,需要将任务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学习,针对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将其保留在课堂上去解决。这样,不仅能发挥良好的自学效果,还能使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有一个新的认识,保证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期间更为熟练。所以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能够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综合能力。

3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改进存在的问题,需要学校利用相关措施对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并促进计算机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中职教师;能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73-03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教育质量,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方面的培训和建设力度,2011年国家又启动了首批1000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建设,重点在专业建设、师资水平、校企合作等几个方面,以示范校建设过程来推动中职教育发展和模式创新。以示范校的辐射引领作用进一步带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整体发展,为国家在十二五阶段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奠定基础。作为这一改革创新的核心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参建学校要在三年时间内有效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双师能力,其难度和压力都不是易于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我国中职学校目前的现状,普遍存在教师来源多元化,教师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如何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教师能力和师资水平加以有效的提升是摆在各中职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

当今现代化的企业普遍依靠的是精益化的管理模式,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当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等多个方面去培养塑造学生适应岗位以及适应快速变化的“关键能力”。但如果教师的工作只限于课堂的简单教育,而不了解社会和企业是很难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的。“学高为师”,如果没有培养出具有一定岗位“关键能力”素质的职业学校教师,那又怎样培养出合格的学生?但教师的传统工作就是备课、上课、检查作业和考试,工作环境单一,工作内容单调,工作方法难有创新,因此,以往的传统型教师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了。

一、“环境影响人,环境造就人”,通过课程开发过程环境促进教师能力提升

如果能提供给教师一个更有效的锻炼和发展的环境就能够比较有效地解决教师能力培养方面的难题。通过环境的变换刺激促进中职教师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自己参与示范校建设过程能力提升的分析总结,我认为以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活动就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教师能力培养环境。

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是建立在对某一工作岗位基础上通过对典型的工作任务加以分析、归纳、总结并结合学校情况和教师经验整合成若干学习领域的内容,最后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学习情境。这是一项系统化工程,要完成这一开发过程需要中职教师从多个方面进行转变和提高,是复合型知识、技能以及经验的综合能力的应用。在这种环境需求和刺激下可以促进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加强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双提高,教师主动走向行业企业,去了解岗位一线的业务知识,和企业的专业人员成为朋友和合作伙伴,开拓视野,成为懂得业务理论,掌握精湛技能的企业骨干型人才。在环境的影响下,对企业和岗位熟悉后又要求教师重新对专业知识进行定位和有效裁剪并设计出新的教学内容。课程开发的环境也屏蔽了教师多元化和能力差异问题,每位教师都要到企业的岗位上进行实践,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教师容易找到新的突破。此外,课程开发过程中还要再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容易取长补短,从而使整体能力得到提升。

二、在开展行业企业的调研分析的过程中教师的能力得到提升

教师通过走出校门走进行业企业开展调研,能获得第一手的行业企业信息和资料,并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通过对比岗位需求检查了自身的专业水平,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距离,认识了行业和企业的一些专业人员,将原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系统打破,有利于从宏观角度上把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和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状况,增加自我责任感。专业教师通过调研能够了解企业岗位的具体设置,包括岗位工作过程内容与职责、岗位考核标准、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岗位工作的环境、工作服务的对象、岗位工作所需工具、具体的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形式、岗位对职业资格的要求、岗位工作强度及压力、岗位薪资结构、职业发展路线、企业文化及核心价值观以及行业企业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些建议等等。这些都能够从多个方面促进教师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使教师在把握职业教育的重点时更为准确,促进形成全局性和立体化的职教理念。通过调研过程可以锻炼培养教师制定调研方案的能力,教师间协调分工,组织实施开展活动的能力。与行业和企业的接触过程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工作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得到快速有效的提高。

三、在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调研所获取到的信息并不能直接搬到课堂上,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分析,通过分析研究的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和找到比较典型的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这项工作对中职教师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需要建立在对岗位有一定的认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教师以及行业专家企业人员间组成课程开发小组的形式,共同交流、讨论、分析并确定。该过程,可以帮助教师梳理获取到的信息,将行业专家和企业人员的工作经验直接或间接地传达给教师,有利于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对专家经验快速地进行吸收,嫁接,并校正不正确的理解和信息,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再提高。

四、在进行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过程中提升教师能力

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重点工作是形成“学习领域”的内容,该过程的开发一般参与的人员类型和数量最为丰富,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教学理论等多个方面呈现出点、线、面多层次的高聚合形态。开发人员在组成结构上既存在分工又存在交叉。通过这一过程,教师学会了从完整的行动意义上对任务进行分析,学会了对具体任务过程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多方面的认识和思考,学会了除考虑客观知识、专业知识外还要考虑工作过程中知识的的能力和课程开发的思维方法。这一阶段同样锻炼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学习领域”内容研究开发的成果是凝聚先进的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思想的教师综合能力表现的结晶体。因而这一过程必然促进教师职业教育理念和综合能力的再提高。

五、在学习情境开发中教师能力得到提升

教师的工作还是要上好课,没有好的课堂设计很难组织好一堂课,教师参与学习情境的开发,就是从本质上进行课堂单元设计,单元设计能够反映教师对工作任务要点和特点的理解以及和学习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对应。通过学习情境的开发能促进教师综合性地设计教学。比如在教学场地的使用设计、教学所用工具,小组的工作组织等等。教师要结合行业和企业的具体任务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将知识理论贯穿完整任务过程,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将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与任务有机结合起来。该过程主要锻炼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同时,学习情境的开发是建立在吸收了行业企业专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过程,这必然促进教师的能力水平的再提升。

六、在教学实验阶段对教师能力的提升

完成了的工学结合课程开发设计,需要通过真实的教学加以检验和修改,教师参与这一阶段的工作有利于总结前面完成的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记录相关问题,开展教学反思,有利于突破原有的不良教学习惯形成良好的教师授课习惯。学习情境的应用形成了新的课堂教学,也使课堂主体由教师向学生发生了转变,有利于教师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教学实验阶段同时有利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再挖掘,通过应用、分析、挖掘新的课程内容促进教师教育研究和授课能力的再提高。

篇8

德国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Friedrich Wilhelm Christian Carl Ferdnant von Humboldt)最早提出大学教学之“教学与研究相统一” 原则。他把科学和学问设想成为一个无穷无尽的任务,并认为这是大学里亟须完成的历史使命,教师和学生为此需要不停地探究。这种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的做法,导致了整个大学教学形式的变革。实验室教学、Seminar研讨班等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大学广泛应用。欧洲的大学最早实践了科学研究与本科教育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把本科生教育作为大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于研究活动之外。他们同时也开展了一些新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比如:英国布鲁内尔大学(Brunel University)把跨学科与合作办学模式作为教学特色,不断优化经验性学习、课题设计与问题求解的教学过程;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则非常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此外,还有丹麦罗斯基尔德大学(Roskilde University)的项目学习,奥尔堡大学(University of Aalborg)的面向问题的学习等。 美国大学创造性地继承了欧洲大学的做法。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是美国拥有的历史上第一所以研究为主导型的大学,它使研究在大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长期以来教师的研究工作被大学过分强调,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原因使教学与研究从相互结合走向彼此分离,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知名教授几乎不给本科生上课,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下降。为此,美国于1995年创立了旨在全面提升与改进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大学本科教育全国委员会”,专门研究应对这些问题的具体政策与实施措施。 美国于1998年成立的博耶委员会(The Boyer Commission on Educat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首次发表了题为《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蓝图》的研究报告,报告提出了“共同分享学校目标,以建立良好的大学研究生态”的教育理念,要求大学管理者从制度和政策方面重视本科教学,而这个理念的核心就是构建以研究为基础的本科教学体系,并且把本科生纳入大学的研究和发现体系之中。博耶报告的发表在美国拉开了重构大学本科教育的序幕,各个大学纷纷以多样的形式创设或者扩展了原有的本科教学计划。比如:大学生研究计划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大学生研究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y Program,UROP)、工程实习项目((Engineering Internship Program,EiP)、综合研究项目(Integrated Studies Program,ISP)以及回归工程计划(Reengineering Projects,RP)等;此外,还开设了形式多样的研讨课程,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斯坦福导读”课程,它是以小班Seminar课程为单元的一系列年级课程创新项目的集合;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高级顶点课程(Culminating experiences),它是为毕业班开设的回顾与巩固四年所学知识与所具备能力的课程;还有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设置的独立学习研究课程。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优秀大学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实践了本科研究性教学活动。但从总体上来看,还处于摸索阶段,而且有些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对国外大学的模仿,需要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在化工学科教学中,如何发挥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与创新能力,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了研究与实践:

(1)探索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规律。展开大化工学科学生学习现状与特色分析,从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层面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方法、能力和效果,探索适合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把握化工学科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特点,充分利用化工学科的实践性教育环节,研究如何在实习基地的教育实践中变学科壁垒为优势互补,建设为学生提供充分学习、交流和发展机会的大学科平台;打好本科教育科研训练规划基础,充分发挥化工学科教、学、研三位一体的传统优势,研究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中通过层次递进的实习、科研实践,对本科生进行科研思维的熏陶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培育精英型化工人才的成长环境,依托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扬化工企业的人文精神,研究化工人才的学习特点,探索个性化的教育规律,为化工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基础。

(2)建立由层次平台与社会平台组成的资源共享学科开放平台。构筑从认识,到实践,再到创新的层次递进的实践教育基地平台建设。针对低年纪学生开设学科概述和研究方法等研讨课程,并采用引导型训练模式,利用科研过程动态模拟软件,建立科研实践实验室,仿真实验室,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走进化工企业、将企业中的高级工程师请进来等系列活动,采用研究型训练模式,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研发化工工艺流程,提高学生自主研究和开发的能力;依托化工类大型企业,让教师和学生直接进入教育、科研与成果转化一体化发展的事业环境中去,实现教、科、产的有机结合,使教育和科技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激发创新激情,并依托大化工学科横向科研合作优势,充分聚集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研究与实践空间。

(3)因材施教,张扬个性,制订柔性培养方案。建立有利于学科融合的化工学科特色课程体系,借鉴发展以学群、研究小组、设计小组为单位的学生兴趣小分队进行综合知识教学和个人兴趣相结合的特色教学模式,以跨学科选课为主要特征的体系,建立文理相互渗透、学科交叉融合、思维多向发展、强调实践环节、突出科研能力培养的特色课程体系;探索适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推进交流式、体验式、逆向式、讨论式、问题式、案例式、启发式、与专家现场讨论等教学方法,促进合作学习、对话学习等交往性学习实践,探索分工协作的接力教学模式。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建立网上学习园地和仿真实验室,通过网络进行模拟实验,开设网上讨论室,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论文 http:/(4)整合师资资源,提升研究性教学能力。实施化工学科领域名师工程,大力发挥企业工程师的作用,培育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设立化工学科领域教学基金,一方面鼓励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研究性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支持教师与合作企业进行支持地方企业的科学研究,带领、指导学生进行应用型研究的科研活动;此外,依托多方位的科研项目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并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局面,提高教师自我完善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结合岳阳本土化工优势,注重优化整合校外企业优秀工程师资源,形成化工学科人才培养的合力。

篇9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素质教育 学科知识 能力培养

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高中化学教学如何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高中生多方面的能力,实现高中生素质的提高,是每一位高中化学教师都必须面对和深入研究的课题。为了更好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下面我就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素质教育。

要推进高中生的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素质教育知识理论,我们所说的素质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生理、心理及文化的整体质量水平,它包括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这些素质的培养是高中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经过长时间地探索逐渐积累而形成的,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足够多的耐心和信心。

一、提高高中生的化学学科知识水平

提高高中生的化学学科知识水平是提高高中生素质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消除传统教育的弊端、实现高中生素质培养的必要途径。在实施和探索的过程中,有的教师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要淡化学科知识教育,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过于注重形式上的变化而忽视了学科知识的培养,这种行为是对素质教育不正确认识造成的,是一种矫枉过正的行为。实际上我们大力地提倡素质教育并不是要否定学科知识教育,而是为了矫正传统教学中不利于高中生素质提高和培养的方面,而学科知识是一个人要实现高素质必备的基础。很难想象,没有一定学科知识的人会有怎么会有很高的素质水平。所以,提高高中生的学科知识并不违背素质教育,相反,对高中生开展学科知识教育是提高高中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要在大力提倡高中生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积极地提高高中生的化学学科知识水平。只有学科知识水平提高了,高中生的素质才有可能实现飞跃。

二、培养高中生的化学综合能力

化学综合能力是指高中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的心理与个性特征。化学科学综合能力是高中生学科素质的直接表现,它要求高中生具有对物质形态与变化的观察和感知力;化学知识的记忆和想象力;对微观世界和化学现象的理解力。这些能力都是高中生要学好化学知识必不可少的能力。高中化学教学就是要对高中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让高中生在能力培养中逐渐地掌握科学知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和自学能力,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实现高中生学科知识的进步和高中生素质的成长。所以,高中化学教学中要让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化学综合能力,必须对高中生开展观察能力训练,实验操作能力训练,思维能力训练,以及自学能力训练。

1.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智力三要素之一,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化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化学实验教学必须以高中生的实验观察为基础。高中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是教师实验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是要注重对高中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高中生形成了良好的观察能力,能够更好地反馈教学,进而优化教学的实际效果。

2.培养高中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高中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要求高中生有目的地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认识和发现化学变化规律的能力,实验能力既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又包括推理、计算,对数据分析处理,以及对实验结论归纳总结、准确表述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不仅要考验高中生的手眼协调完成实验的能力,更要考验高中生的思维和观察能力。这方面的能力必须在长期的实验操作中培养才能够实现。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由于嫌麻烦有的实验被忽略掉了,能少做就少做,能不做就不做,这样导致高中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而实验操作不仅能培养高中生的动手能力,更能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高中化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化学实验教学,要把化学实验教学打造成为培养高中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平台。

3.培养高中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是人类在事物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能力直接影响高中生的知识逻辑和高中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只有具有一定思维能力的高中生才能够学好化学知识和形成能力,在高中阶段教师要关注高中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高中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锻炼。

篇10

关键词 生物教师 学科知识结构 塔形模型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知识功底和学科能力越深厚,视野就会越宽广,他就不仅仅只是一名教师,更是一位教育者。笔者在无数次的听课、教学研讨活动和调研中发现,多数中学生物教师对自身的学科知识功底和学科能力持肯定态度,而且发现中学生物教师自身学科知识功底越单薄,对自己缺乏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觉察能力就越低下。这样,教师们对自身学科知识水平的评价与其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真实表现就出现了一个可观察到的明显差距。因此,“中学生物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学科知识结构?”就成为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在于建立中学生物教师学科知识结构模型,阐释中学生物教师学科知识结构特点,帮助中学生物教师准确检测自己的学科知识水平。

1中学生物教师学科知识的“球形结构”

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是指教师所具备的学科的各种知识之间的比例关系、关联程度、组合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功能整体。显然,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因人而异,但从胜任中学生物学教学角度讲,中学生物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应有一个基本框架和要求。

赵学漱研究员借助地球的内部结构模型来描绘中学生物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描述“为什么”的知识——即原理性知识,位于最内层,构成模型的内核;描述“什么样”的知识——即定律性知识,位于中间层,构成模型的幔层;描述“是什么”的知识——即事实性知识,位于最外层,构成模型的外壳。这三层组成了一个形如地球内部结构的“球状结构”,形象地反映了生物教师学科知识结构内部的比例关系、关联程度等特征。但是,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这种球形结构显然已经不能较好地适应生物新课程的需求。例如关于知识的产生背景、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有什么用以及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实践性知识和学生的生活性知识等都没有涉及,因此需要建构一个更合理的模型来阐释与当前生物教师的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中学生物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

2中学生物教师学科知识结构的“塔形模型”及特点

2.1中学生物教师学科知识结构的“塔形模型”

从生物新课程的要求出发,借鉴上述“球形结构”,结合长期的教师培训研究,中学生物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可用“塔形模型”(图2)来描述。“塔形模型”包括三层:基底层、核心层和冠状层。

基底层是指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基本的生物学思维方法,除此之外,该层还必须包括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实践性知识和与生活常识紧密结合的生活性知识,以保证与学生自身的“最近发展区”紧密联系,避免由于极端理性教学所带来的学习兴趣的丧失和精神世界的萎缩。此层还应包括相关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环境科学、人文科学等)的知识。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基底层反映的是生物教师学科功底的宽度和广度,是教师能胜任常规中学生物学教学任务的基础。

核心层是指生物学科特有的学科视角、思维方法以及学科的核心概念。该层反映的是生物教师对生物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生物学思维方法和学科本质的认识,代表中学生物教师学科知识功底的纵深度,是教师进行高效、优质教学的核心——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科特有的视角和思维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科本质,建构学科的核心概念体系。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因此该层是生物教师学科知识结构的主干部分。

冠状层是指生物学观念和生物学哲学。该层不是具体的生物学知识,而是在生物学的具体事实和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等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基础上加以提升和凝练而形成的思想性认识。该层反映了教师对生物学知识的哲学思考,该层不仅有助于教师讲清楚是什么,更有助于教师站在宽广的视野下阐明为什么,达到求本溯源的效果。

2.2中学生物教师学科知识结构的特点

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而影响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具有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依据上述模型,笔者认为,生物教师的合理学科知识结构具有如下特点:①知识内容系统、全面:博大与精深相统一,不仅要有扎实的本学科的知识功底,还要广泛涉猎,见多才能识广,才有利于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必然规律,才能拓展思维,富于联想,从不同的角度启迪学生思维。②知识比例协调、均衡:在上述的塔形模型中,各层的配置适当,各要素比例协调。对基底层的知识要精于一点,通于一线,要广泛涉猎。对核心层的知识要达到精准和专深的程度,要及时更新。对冠状层的知识要不断地积累和内化与升华。③知识之间相互关联、可沟通:教师的生物学知识结构存在两种相关,即层次之间的纵向相关和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横向相关。两者互相沟通、互相渗透、互相支撑,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达到了功能的最优化。④知识结构动态、可调节:生物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够不断更新知识,淘汰过时陈旧的知识,及时吸纳新的知识,以便适应教学的需求,调整和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⑤知识结构要具有创造性:现代心理学认为,一种合理的知识结构,对于同化原有知识、概念从而形成新的观点和概念是十分有利的。教师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不仅能够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而且有助于教师对新生成的问题产生论断的力量,提出引发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科学思维方法。

生物教师学科知识结构的核心是学科特有的学科视角、思维方法以及学科的核心概念。因为它反映的是生物教师对生物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生物学思维方法和学科本质的理解。

理解生物学科、理解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心理过程和理解生物学教学规律是教师进行高效、优质教学的三大基石。其中理解生物学科是首要。生物学知识多的人不一定能成为好的生物教师,但优秀生物教师一定有好的生物学科功底。因此生物学教师要准确评价个人的学科知识水平,找到差距,建立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这是把课讲得透彻、本质、简明扼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