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5: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阿尔山充满了温暖的阳光、充满了洁净的空气、充满了久违的绿色,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天然大氧吧、天然的大空调、天然的美食园。来过阿尔山的中外游客都会这样由衷地赞叹。阿尔山的旅游集原始性、自然性、奇特性、多样性、神奇性于一身,气候构成避暑特色、森林构成观光特色、温泉构成疗养健身度假特色、冰雪构成运动特色、火山构成科考观赏特色。罕见的矿泉、天然的火山、优良的冰雪、北国的森林、广阔的草原湿地,无一处不令人神往,无一处不令人留恋。这样的人间仙境,得自于大自然的恩赐,更得自于阿尔山人的勤劳和智慧。阿尔山1996年建市,建市之初,兴安盟委就提出了“休闲度假、旅游观光、边贸口岸、保健饮料”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进入2001年的新阶段,阿尔山又提出了“旅游立市、旅游兴市、旅游强市、旅游富市”的发展战略,目前,把旅游业做强、做大、做好是阿尔山最大的事,阿尔山的书记是旅游书记,阿尔山的市长是旅游市长,阿尔山的人是旅游人。
“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奇、人奇我绝”,这是阿尔山旅游项目开发的中心思想,他们结合休闲度假区的实际,开发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项目,着力构建温泉疗养、冰雪运动、避暑度假、生态观光、会议会展五大中心,重点开发了以中国温泉博物馆为主的阿尔山神泉保健浴品牌、冰雪运动品牌、火山堰塞湖泛舟游品牌、天池群游品牌、火山遗迹科考探险游品牌等近二十个品牌,风格各异、形式多样、仁富多彩,每一个品牌都是集休闲性、娱乐性、参与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使游人都能够愉悦身心、增长知识。
另外,阿尔山在旅游文化的挖掘和提炼过程中突出强调阿尔山地域、民族,历史特色和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在充实旅游资源文化中,以各种传说、导游词为载体来挖掘本地的历史文化,以增加历史的厚重感,以研究旅游资源的科学考察价值增加知识性,以充实民族风情增加吸引力,开发了民俗文化、森林文化、圣泉文化、冰雪文化。
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阿尔山市建设旅游城市工作的一项重点,他们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和创优工作委员会的要求,制定下发《阿尔山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实施方案》,各部门分解目标,层层建立了责任制,签定了责任状。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开辟“创优”宣传专栏,在市区、景区重要路段设置了大型宣传牌,并开展创优宣传万人签名活动,在全市上下营造了浓重的“创优”氛围。
篇2
在本地文化资源中,选择那些能吸引人的眼球的要素,开发出有说头、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的旅游产品,提供有独特体验、有新鲜感受、有无尽回味的旅游服务,已经成为当今旅游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一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我市拥有世界闻名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扎龙湿地是首批被国家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的,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数以百万的游客。河流漫溢,苇草丛生,湖泊星罗棋布,是鸟类栖息繁衍的天然乐园。据统计,扎龙自然保护区有各种禽鸟296种。其中尤以鹤类居多而文明于世,世界上现有鹤类15种,在扎龙就可见14种鹤。我国有野生鹤9种,扎龙就有野生鹤6种。世界最珍贵的丹顶鹤不足2000只,扎龙就有400多只。因此,齐齐哈尔成为驰名中外的“鹤乡”。鹤文化已经成为我市的特色品牌,写鹤、画鹤、吟鹤、摄鹤蔚成风气,观鹤成为著名旅游品牌。一曲感人至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歌颂为寻找走失的丹顶鹤而献身的我市姑娘徐秀娟。扎龙驯养的丹顶鹤曾在澳门、黄鹤楼放飞表演,独特、鲜明的鹤文化正在提升我市知名度和竞争力。此外,齐齐哈尔四季分明,沃野千里,空气清新,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达到326天。境内的“一江九河”未受污染,绿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14个中国特产之乡,获得绿色食品标识120个,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特色鲜明。首批国家级梅里斯绿色观光农业园等就是生态休闲旅游的代表。风光旖旎的明月岛、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东北最大的城市公园龙沙公园、穿城而过宛若晶莹剔透的城市项链劳动湖等构成了鹤城旅游文化的精彩华章。区位上,齐齐哈尔是我省西部与内蒙古东北部旅游的中心城市,有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观鹤节,鹤翔人舞,共同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齐齐哈尔的大湿地与大庆的大油田、五大连池的大火山、黑河的大界江、呼伦贝尔的大草原共同构成了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成为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之首。
二是工业文化旅游资源气势恢宏。齐齐哈尔是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为我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象马恒昌小组那样的产业工人在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有被总理誉为“国宝”的中国一重集团、“掌上明珠”的北满特钢集团。有亲自选址,为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华安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以及和平厂、建华厂等三大军工企业。有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生产企业齐车集团,有全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的第一和第二机床厂,已有三家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三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凝重厚远。齐齐哈尔城始建于1125年,1954年前曾作为黑龙江省省城达255年之久,是我省历史文化名城。有曾被写入历史教科书的昂昂溪文化和被学者称之为“北方半坡”的滕家岗文化遗址、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辽金塔子城遗址、有中国最北的“金长城”遗址、金代蒲峪路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建于1695年的黑龙江将军府旧址,曾居住过萨布素和寿山等68位将军。有民国黑龙江省最早的行政机构黑龙江督军署旧址,有吕氏旧居等流人故居。有马占山将军打响全国武装抗日第一枪的江桥抗战遗址。可以说,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条北疆历史文化游的精品线路。
四是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齐齐哈尔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蒙古族等35个少数民族,蕴藏着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宗教构成了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我国大陆唯一的五教道德院,有建于1939年东北著名的佛教圣地大乘寺,有建于1684年的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我省最大规模的卜奎清真寺,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圣弥勒尔教堂等。这些建筑流光溢彩,无论是在设计、彩绘、建筑、造型和布局等都极具体现其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价值。
五是关东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
色。我市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的中国齐齐哈尔关东文化旅游节,紧紧围绕冰雪文化、雪鹤文化、民俗文化等开展旅游文化活动,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挖掘和弘扬生生不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闯关东”精神的内涵,为重振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雄风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我市至今尚有山东村、山东屯的文化遗存,全市有七成以上人口是关内移民的后裔,生活和生产方式仍有关内习俗。电视剧《闯关东》就多次提及齐齐哈尔。全国闻名的甘南兴十四村就是典型的山东移民村,它已经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村。我市历史悠久的冰雪游园开全国的先河,自1963年首届开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二十八届。冰浇艺术在全国更是堪称一绝,冰雕玲珑、雪雕奇伟、冰灯璀璨已成为旅游亮点,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文化的特色,旅游文化的灵魂存于地域文化的内涵。因此,齐齐哈尔要依托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掘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建设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让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二、依托地域文化生产力提升旅游文化竞争力
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我们要依托地域文化优势提升旅游文化的竞争力。
一是结合地域文化品位定位旅游文化特色。根据我市地域文化的特点和景观分布及自然资源现状,可以开发建设昂昂溪文化旅游、辽金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历史建筑文化旅游、工业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农业观光文化旅游、都市观光旅游九大系列旅游产品。鹤文化研究也要进一步挖掘内涵,以鹤文化与关东文化的表现形式,逐步形成齐齐哈尔的文化品牌。
二是提炼地域文化精髓包装旅游文化形象。要根据齐齐哈尔地域资源特点,挖掘、开发并创造出自己的个性化产品,力求与众不同。目前,我市已经形成夏秋有绿博会、观鹤节、小交会、和平节,冬春有关东文化旅游节、冰雪节等,构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旅游文化格局。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齐齐哈尔文化艺术品广场等作为展示和推介艺术作品和旅游产品的平台。
三是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塑造旅游文化精品。当前,齐齐哈尔市的旅游业对文化的继承、传播和交流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在认真研究、深入探讨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塑造形象,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注意研究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旅游景区、旅游管理、旅游商品、旅游服务和旅游促销的文化性。
三、以地域文化优势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旅游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促进旅游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解决人文资源开发滞后于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文化兼承的产业,随着经济文化的互动和广泛交流得到快速的发展,加强我市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的定位,突出生态特色,要大力实施地域文化发展战略,打造我市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旅游产品、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之中。要依托我市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要确立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形成多元化投入、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地域文化资源。我市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旅游文化企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其次要注重培养乡土文化人才。牢固树立文化人才资源是第一文化资源的观念。乡土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鼓励和引导他们创作出更多的文化艺术作品,打造出更多的文化艺术精品,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要延长旅游文化产业链条。旅游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比如以达斡尔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艺术表演、文化展览等,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
三要突出文化产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积极培育和提升骨干旅游文化企业的竞争力。现代旅游业要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在提升旅游形象力、旅游营销力和旅游产品竞争力上做好文章。因此要大力扶持旅游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发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要保护好、引导好民营资本投资旅游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积极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产业群,以文化发展带动和促进旅游、餐饮等的联动发展,形成新的产业格局。要重视挖掘在我市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及文化名人,创作出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和文化产品,不断扩大我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我市旅游业的加速发展。
一个地区的旅游业若缺少了本地文化底蕴和特色,就反映不出独有的精神内涵,就会失去它强大的吸引力。地域文化是发展旅游文化不可缺少的灵魂,更是旅游业突出特色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必须在发挥齐齐哈尔地域文化优势上动脑子、下功夫,使北疆鹤城成为能够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名城。
篇3
摘 要:地处中部的乌兰察布市地处于中温带,在大陆性的季风气候的滋润下四季分明,大青山的分割,前山与后山之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自然风光。乌兰察布市,是我国的著名的旅游城市,美丽的葛根塔拉草原、辉腾锡勒草原、奇特的火山岩地貌等等,都向世人展现出其独特的一面。基于现在关于乌兰察布旅游竞争力相应的研究并不完善,本文将从乌兰察布市的地理环境、旅游特色、以及具体的旅游数据进行分析和介绍,以呈现出一个清晰、全面的乌兰察布旅游竞争力现状。
关键词:乌兰察布;旅游;竞争力;现状
拥有葛根塔拉草原、辉腾锡勒草原、火山岩地貌等国际级风景区在内的乌兰察布市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每年有上百万游客来到这里,给乌兰察布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作为乌兰察布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其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过后,逐渐形成了一个系统、全面的旅游体系,相应的度假中心越来越多,旅游人数也连年增加。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乌兰察布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该对其竞争力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一、乌兰察布市简介
乌兰察布市地处中部,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和呼包鄂经济带的结合部,是自治区东进西出、北开南联的“桥头堡”,也是我国通往蒙古、俄罗斯和东欧的重要国际通道。总面积5.5万平方公里,辖11个旗县市区。有蒙、汉、回、满等20多个民族,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乌兰察布市已有6000余年的文明史,从夏朝开始,先后有林胡、鲜卑、匈奴、契丹、女真、蒙古族等诸多民族在这里游牧渔猎,繁衍生息,这里也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的诞生地和他建立北魏王朝的摇篮,是我国北方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二、乌兰察布市的主要旅游风景区
1.葛根塔拉草原旅游区,作为乌兰察布市的重要草原旅游景点之一,是我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其有着十分美丽的草原风光,是人们净化心灵与体验自然原野风光的绝好去处。
2.作为世界上少有的高山草甸草原,辉腾锡勒草原具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星罗棋布的天然小湖、“九十九泉”的美称、美妙奇特的神葱岭、夕阳崖,壮丽的风电、古长城遗址、蒙古太宗窝阔台练兵习武所用的的“点将台”、“兵器库”,都完美地诠释了蒙古昔日的光彩。
3.位于内蒙古中部阴山北麓的火山岩地貌,在清朝时,是清编察哈尔正红旗、正黄旗驻牧之地,其有着十分美丽的草原景观,无论是赛马、摔跤,还是射箭、叼羊,游客都可以在这充分地领略到内蒙古大草原的独特面貌。
4.有着经第三世纪地壳断裂运动形成断线盆地、环绕的群山、丘陵以及丛生的芦笙、翔集的水鸟、成群的牛羊的黄旗海旅游区。
5.有着“鸿鹜成群,风涛大作,浪高丈余,若林立,若云重”美景的凉城环岱旅游区以及有着大型扇形瀑布景观、赵家大院的老虎山生态公园。
三、乌兰察布市的旅游现状
经过以上两节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对乌兰察布的旅游资源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就结合相应的资料数据,对乌兰察布市的旅游竞争力现状进进行简要的介绍:
1.生产资源分析
(1)旅游资源上
走进乌兰察布,也就是走进了北魏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所描述的世界,无论是如茵的绿草,还是鲜花似锦的高山草原,还是簇绒地毯般的典型草原,还是独特的火山草原等,其在夏季平均气温只有18摄氏度舒适避暑条件的衬托之下,完美地为京津冀蒙的自驾游提供了绝佳胜地。乌兰察布,是内蒙古旅游的一个门户,正是因为其与北京是最近的一个城市,其在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之后,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历史文化长廊。无论是真实记录先民生活的乌兰哈达岩画,还是被誉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曙光开启者”的凉城园子沟遗址,还是被史学家称为“太阳最早升起地方”的庙子沟遗址,还是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元代集宁遗址,还是北魏皇帝拓跋、成吉思汗铁骑纵横草原、征战漠北的历史遗存,还是七大长城遗迹,都彰显着乌兰察布这座透着悠久文化气息的城市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2)资金投入上
为了进一步挖掘乌兰察布市的旅游潜力,乌兰察布政府每年都要在旅游设施建设以及规划开发上投入大量的资金。例如,2014年5月6日,乌兰察布市红召九龙湾生态旅游区开发项目正式落地签约,该项目总投资为2.2亿元,规划布局为“一轴四区多节点”,功能分区为入口服务区、会议度假区、健康牧场区、森林氧吧区,产品定位为生态休闲、会议度假、养生康体。整个项目共分三期建设,每年一期,到2017年全部竣工并投入运营。
(3)人力资源上
应着旅游发展的需要,相应的旅游人才目前变得越来越多,据相关不完全统计数据表明,截止2007年底,全市共有6000余名旅游直接从业者,但是就整个从业队伍来说,其素质并不高,一方面,其中学历在大专或大专以上的比重仍然较低,只占18%,另外素质并不高的掺杂其中。虽然近年来,随着相应战略的实施,相应院校所培养的旅游人才越来越多,但是这并不能有效地弥补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大量人员。
2.需求分析
(1)接待人数与旅游收益上
2013年1~9月份,乌兰察布市旅游综合收入实现54亿元,接待各类游客601万人次,较去年分别增长43.6%和37.3%,较2010年实现翻番。全年总收入73亿元,较上年增长65.1%,比预期60亿元的既定目标增加21.7%,全市接待游客800万人次,较上年增长44.9%(其中集宁国际皮革城及辉腾锡勒草原两大景区接待游客分别突破百万人次),旅游业两项主要指标增速位居自治区第一。目前全市旅游星级饭店已达17家,各类酒店、景区、农牧家床位数已达6万张。
2014年第一季度,乌兰察布市17家星级饭店、39家旅行社和14家A级景区,都按规定时限,完成了接待和财务等指标的季报填报工作。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达21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7%,实现旅游总收入18.2亿元,比上年增长7%,其中4A级景区集宁国际皮革城接待游客达37万人次。5月1日~3日,乌兰察布共接待各地游客2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亿元。其中集宁国际皮革城接待游客约6万人次,凉城岱海景区及集宁周边农家乐、生态采摘自驾游客约12万人次,其他景区共接待游客3万人次。
3.相关产业分析
(1)交通运输上
地处呼包银经济区和京津唐经济带的结合部的乌兰察布,属环渤海和首都3小时经济圈,是内蒙古所辖12个盟市中距首都北京最近的地区,是东进西出的“桥头堡”,北开南联的交汇点,是联接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经济圈的交通枢纽。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新建成的高速铁路,给乌兰察布市的交通带来极大的便利,从北京出发,只要经过45分钟,便可达到集宁。
(2)旅游商品上
乌兰察布,除了是一个著名的旅游城市外,还是我国著名的皮革城市。其是我国皮毛的重要集散地,毛皮总量十分丰富。作为支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乌兰察布具有与草原相配套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皮毛、皮革系列,民族工艺品系列以及各种草原食品、烟酒饮系列,另外,基于草原的独特性,乌兰察布有着十分珍贵的旅游商品。每年皮革等旅游商品直接对乌兰察布全市的经济效益作出十分重大的贡献。另外,借着草原与高山的独特优势,乌兰察布提供温泉养生以及冬季农业观光采摘、餐饮等美食,将全市的魅力提升至一个新的台阶。
(3)相关支柱性产业情况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紧紧抓住国家、自治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时机,围绕建设区域性草原文化旅游度假中心和创建京津冀晋蒙优秀休闲自驾游目的地的目标,把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来抓,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
截止到2013年底,据相关单位统计,乌兰察布全市共有旅行社38家;2A级以上景区15家,其中4A级景区达到5家;二星级以上酒店15家,全市各类酒店、景区、农牧家床位数已达5.5万张。
(4)旅游宣传力度上
为了让更多的游客了解乌兰察布,相应的旅游宣传活动得到不断推进,据相关部门介绍,2014年,乌兰察布将继续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推出“吉祥草原、避暑胜地”宣传片,在部分省市电视台及其他新媒体投放旅游形象片,以更好地树立乌兰察布旅游形象。另外,其还进一步创新市场营销方式,加强与传统媒体以及网络新媒体的互动,通过微博、微信、交广传媒、手机报等渠道,策划组织各类旅游活动,进行个性化、专业化营销推广,响应年年有主题、季季有、月月有活动的方针,让乌兰察布市这个“吉祥草原、避暑胜地”品牌越来越响。
4.乌兰察布市旅游竞争力中的的劣势分析
当然,一个城市在存在优势的同时,也必将存在着自身的劣势,然而在这优势的背后,其实往往隐藏着劣势,在经过相应的分析过后,我们发现,其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乌兰察布市在政府各当中,是处于一个较为贫困、落后的地位,2012年,乌兰察布市的GDP位于整个的第九位,这与它的旅游业需要快速发展来说并不相称。因此,由于资金供给不上,相应的旅游景点就不能得到有力的全面开发,相应的旅游设施也不能得到很好的配置,这与内蒙古其它市相比,明显处于一种劣势。
另外,作为乌兰察布市旅游事业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旅游商品,其产品虽然涉及到皮毛、皮革、民族工艺品以及食品等多个系列,但是在实际的旅游商品生产过程当中,旅游商品容易雷同、缺乏特色,商品精品少、工艺差,另外相应的网络并不健全,无法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旅游商品销售体系,使得许多的旅客无法充分享受旅游商品带来的体验,这也是一个劣势。
最后是旅游人才上的问题,由于相应的旅游保障体系以及旅游自身职业的问题,相应的旅游对人才的需求上有着很大的缺口,这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因为在没有充足人员保证的情况下,整个旅游业就会运转不平稳,甚至会出现混乱的局面。
四、结语
综合来说,乌兰察布的旅游业既有着自身的优势,又存在自身的劣势,但这优势与劣势的综合作用之下,乌兰察布显现出很强的竞争力。经过上文的分析和介绍,我们对乌兰察布这座城市的旅游资源现状以及其存在的优势和劣势有了一定的了解。当然,乌兰察布市,这个有着丰富旅游资源以及民族文化气息的城市,将会在今后继续保持优势,进一步将其竞争力保持并提高,从而将整个市的经济效益提升至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贡献度
一、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一)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优势
1.自然资源据统计,我国少数民族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其分布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7%,不仅涵盖山地、高原、盆地、丘陵等地形,还有丰富的地质资源,例如喀斯特地貌、火山遗址、冰川遗迹、沙漠等。有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有将近一半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有三分之一在少数民族地区,许多江河湖泊都分布在民族地区。以四川为例,它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人口有578.6万人,占全省人口的7%,主要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以及北川羌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有彝、藏、羌、苗、回、土家等多个少数民族。这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有3处被列为世界遗产,4处成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另有10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处国家地质公园,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级森另公园以及1处5A级旅游景区。2.人文资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经过长期的发展,现有的55个少数民族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富有浓郁的民族特征。首先表现在民族服饰上,有别于现代服装,少数民族服饰不仅十分漂亮而且都带有浓厚地域特征和民族风情。有的简洁大方,有的艳丽精致,如藏族的藏袍十分华丽精细,苗族女子则喜好用银饰和贝饰装扮自己,羌族以皮裘、毛、麻织品为主等,每种服饰都有强烈的民族代表性。其次在民族饮食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如藏族的青稞酒、酥油茶、糌粑,彝族的坨坨肉,土家族的盖面肉等,此外各民族还拥有不同的酒文化,值得游客体验。另外,民族节庆与民族歌舞也是民族地区的一大亮点,少数民族有很多节日,且每逢节日都会盛装庆祝,载歌载舞,例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白族、纳西族的火把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都充分展现了少数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传承。总之,丰富的人文资源成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独特优势。3.建筑遗产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外,民族地区的建筑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是一笔宝贵的旅游财产。以中国的民居为例,可以说种类数不胜数,与城市的大同小异的楼房不同,民族地区的民居通常能够反映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活习惯,在考虑美观的同时更具有实用性。例如四川细部的甘孜州丹巴县,当地藏族同胞的村寨被称作丹巴藏寨,数千年来这里的居民仍旧保持着传统的建筑风格,将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的融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藏族民居“利用本地区多石之特点,用黄泥做黏合剂,砌石墙造住房,以巨木为梁,横搭杂木,盖土于上,坚固不漏;石灰墙、架巨木为梁的方式至今不衰。墙体基宽顶窄,墙面略呈梯形。碉房的木质构架部分和屋檐均为红色。在二层以上的墙体刷白色,或墙体原色与白色相间。整个建筑物外形犹如虔诚的佛教徒盘腿正襟危坐的诵经姿态”①。4.强大的市场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提高,加之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让人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的工作状态中,旅游自然而然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重要方式,而乡村旅游更是能够满足人们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多以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民族风情为主,能够很好的满足都市人追求简单摆脱疲惫的强烈需求,市场潜力巨大。
(二)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劣势
1.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目前,我国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存在开发程度不高,许多丰富资源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许多乡村地区的旅游开发者和管理者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仍旧停留在简单的为游客提供吃喝玩乐的场所上,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模式普遍以农家乐形式为主,缺乏地方特色和深层内涵。此外,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弱,导致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起点较低,且缺乏合理的规划,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使旅游资源无法充分转换成经济利益。2.明显的淡旺季给旅游接待造成压力民族地区乡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特点,春夏两季是农作物种植和生长的主要季节,阳光雨水充沛,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秋冬季节气温转冷,景观效果比较差。鲜明的季节特点造成旅游呈现明显的淡旺季特点。春夏两季游客大量涌入,给乡村环境带来压力,而秋冬两季明显客流量减少,导致许多旅游设施长期闲置,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现象。3.缺乏专业型人才,旅游经营能力弱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除了政府经营的旅游景区以外,大多是由当地村民自主经营,他们常年进行农业生产,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缺乏专业的旅游市场经营意识,在管理上和服务上都不能很好的满足游客需求,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制约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三)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机遇
1.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民族地区的发展历来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开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是加强民族间联系,提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因而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例如四川旅游业充分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力时机,在国家旅游局的支持下,凭借西部腹地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努力将其打造成全国性的旅游基地,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2.社会趋势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旅游市场日益蓬勃的发展。此外,由于我国假日制度的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假期摆脱城市的喧嚣,到户外到乡间感受自然的安逸和淳朴的民风。回归自然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为民族地区开发乡村旅游业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威胁
1.开发与保护少数民族居住区大多处于山区地带,村民世代以耕作放牧为主,森林植被保存较好,符合游客追求高质量自然环境的需求。然而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容易给当地生活环境带来压力,甚至遭到破坏和污染。在开发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同时保证生态环境良好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在开发过程总必须正视的问题。2.城镇建设和旅游产品同质化带来的挑战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许多民族地区商业特色日益凸显,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逐渐淡化。此外,由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程度不深,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新意和特色,容易使游客产生厌烦心理,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这些因素都是当前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二、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推动作用
1.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有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关联性,因此成为我国拉动内需的重要产业之一。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使其成为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它能够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农村的就业形势,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快农民致富步伐。此外,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加强乡村与城市、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其他地区的游客甚至是外国游客的到来给乡村地区带来新的思想文化,使村民的视野逐渐开阔,观念不断更新,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资源的有效整合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充分挖掘资金、土地、劳动力和生态环境的优势并加以合理利用,进而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首先,它能够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在保证农业用地的前提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促进土地的再利用,增加土地的附加值,实现农业多元化经营,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其次,使当地特色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将乡间的自然风光和深远的民间文化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经济价值。3.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简单的种植和养殖,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是集农业生产、旅游观光、科研教育为一体的全方位发展模式,能够加快农业的产业化生产,有效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4.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虽然工业、商业化水平不高,但是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燃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有利因素。旅游业的发展、客流量的增加能够有效的带动当地其它行业的发展,包括服务业,手工业及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有效推动“农民生活宽裕”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5.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村民是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从业人员,是为游客提供服务的主要力量,因此对村民的文化素质和服务意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推动了村民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特别是教育设施的完善提供了资金保障,推动民族地区教育水平不断进步,从而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
(二)新农村建设对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促进作用
1.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涵盖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方方面面,其最终目的是要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文明的农村风貌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保障,便利和谐的游览环境是乡村旅游吸引游客前来的首要因素。新农村建设能够加快对农村软硬件进行完善,不但给村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2.提高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客流量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环境有效改善,使广大农村地区摆脱过去贫穷、落后的坏形象,以一种全新的精神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是传统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更具有独特性,也对游客形成更强大的吸引力。此外,经济能力的提升也为对外宣传提供了资金支持,有利于乡村旅游地知名度提高,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强了民族地区的游客接待能力,皆有助于客流量的提高。
三、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贡献度的相关策略
(一)加快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
旅游产品要以符合游客喜好,满足游客需求作为开发标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亦是如此。只有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和自热文化,寻求独特的民族优势。以四川西部腹地阿坝州为例,这里是我国最主要的羌族聚居地,分布着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名录的黄龙自然生态旅游区,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多项世界级和国家级自然风景区,是自然旅游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此外,阿坝州还具备十分丰富的人文资源,它是目前仅有的保留传承羌族民族文化的地区,是了解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提升该地区的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可以根据不同的旅游资源进行细致划分,例如,阿坝州有多种地形地貌,根据当地多样的地质景观,可以推出专门的地貌景观旅游;又有九寨沟、诺日朗瀑布、古尔沟温泉、达古冰川的多样的水文景观,可以开发形态多样的水上观光体验项目;针对大熊猫、金丝猴、领春木、珙桐等多种珍稀动植物可以开发珍惜动植物游览路线;此外,还可以结合当地羌族村寨,文化古迹开设专门的人文旅游路线。将旅游资源集中分类,相互结合可以开发出多种旅游产品,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发展。
(二)扩大开放程度,加强与外界合作
旅游业是一种联系面广泛的开放性产业,扩大开放程度是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合作是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交流,整合区域资源,打造区域间的成熟旅游路线,实现整体竞争优势,促进民族地区旅游区间协调发展。其次,要加强省际合作。加强省级合作交流,共同开发旅游产品是提高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知名度的有效方式,四川与云南省、自治区联合签署“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协议,有效提高了旅游品牌的知名度,为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力的客源保障。再次,加强与国外的合作交流,借鉴国外乡村旅游的先进经验,向境外游客宣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地区乡村旅游。
(三)借力新农村建设,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推手,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又反哺民族地乡村旅游业发展。提高村民具文化素养和服务意识是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水平不可忽视的方面,而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建立文明和谐的农村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一方面可以借助新农村建设的东风,构建系统旅游培训,注重对旅游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媒体为村民提供及时的市场信息和旅游专业知识,帮助村民了解旅游产业的优势和特点,提高旅游服务意识;此外还要注重对专业旅游人才队伍的培养,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优秀人才,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管理质量。
(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创造良好条件
无规矩不成方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需要健全的法制法规和完善的管理制度。第一,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经营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准绳,保证旅游市场的良性竞争。第二,相关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完善旅游投诉处理制度,对旅游市场出现的违法乱纪现象依法处理。第三,制定完善安全制度和环境保护机制,监督旅游活动安全有效的开展,保证游客的出行安全。此外,民族地区在开发乡村旅游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保护,村民和当地政府要提高保护意识,对于过度开发、破坏环境的行为要坚决抵制。
参考文献:
[1]张瑾.基于城乡统筹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4,(06).
[2]刘海波,李少游.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的集约可持续发展之路[J].生态经济,2013,(04).
[3]范高明.新农村政策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4).
[4]夏爱萍,马朝洪.对四川乡村生态旅游转型升级的探讨[J].四川林业科技,2011,(03).
[5]李明德.乡村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产业选择[J].中国乡镇企业,2014,(01).
篇5
关键词:城镇化道路;旅游
【分类号】:TU.80
一、山地开发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人口增长、社会经济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我国陆域国土空间中,山地高原丘陵约占69%,盆地占19%,平原占12%。多年来,在相对狭小的平原地区,粮食生产与住房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难以持续利用。尤其云南作为高原省份,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到全省总面积的94%,只有不到6%的面积为平地,坝区既是全省大多数城镇所在地,也是全省优质耕地的集中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云南省土地管理面临着:坝区优质耕地减少势头迅猛,耕地质量总体偏低,耕地保护形势严峻的新考验。推进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利用,走山地城镇的道路刻不容缓。
二、腾冲山地开发的必要性
腾冲位于云南西南边陲,横断山脉高黎贡山西侧,地形东西窄南北长,北高南低;山区半山区占90%以上,再加上,腾冲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的交界地带,地质条件相对复杂,地壳活跃。因此,城镇建设主要集中在相对分散的坝区。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以及旅游业的发展,耕地保护形势越来越严峻,建设山地城镇,开发山地旅游,成为腾冲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新模式。
三、和顺山地城镇、工业及旅游的开发现状和特点
(1)和顺山地城镇开发现状和特点
和顺位于腾冲县城西南4 km处,和顺四面环山,海拔1490米至2019米之间,总面积16.8平方公里。由于人多地少,中间坝子面积有限,和顺人将有限的平地让给了农田,民居建筑环山而建,充分结合自然环境,形成特有的古镇山水田园风光。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和地理优势在此基础上走出“和顺模式”的旅游开发模式及腾冲和顺工业园区的开发,形成集城镇、旅游和工业于一体的综合开发模式。
和顺民居建筑依河顺坡而建,背山面水依等高线逐级行列布置,呈现出一幅极具韵律的立面构图。依据传统风水思想及和顺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形成了和顺:坐北朝南,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基本格局。和顺古镇依其传统民宅,在历经数百年发展过程中,无论空间形态还是立面处理,都呈现明显的同一性,始终保持原有汉式建筑的风格,以天井、庭院为核心的建筑原型。主要坐落在和顺坝子南面的黑龙山麓,居民建筑环山而建,形成一个大村落。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庞大的民居建筑群,彼此间街巷纵横,相互交错。
(2)和顺山地旅游开发的现状及特点
和顺旅游业的开发主要是在和顺古镇的基础上,依托和顺古镇所特有的历史、文化、建筑和自然风光所形成的独特的侨乡文化和山水田园风光。其特点主要有:
1、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和顺镇的先民是来自巴蜀和江南一带的汉族,至今保留着浓重的汉文化传统,是云南省内为数不多的以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乡级行政区。和顺民间有着重视文化的传统,从事商业者亦追求亦商亦儒的修养,历史上,和顺镇出现过不少文化人,多数人有诗文著作或书法绘画作品传世。民宅中随处可见匾额楹联书法绘画,充满诗书礼仪俗美风淳之传统文化氛围。此外,始建于1929年的和顺图书馆是中国乡镇创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历史的积淀,文化的熏陶让和顺镇以“华侨之乡”、“书香名里”、“文化之津”、“商贾重地”而驰名中外。
2、旅游产品品牌塑造。在2005年央视中国魅力名镇评选时和顺以其独特的六大魅力征服了由全国一流专家组成的评委会荣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榜首,并夺得唯一的“中国魅力名镇年度大奖”。如今,已头戴4顶国家级桂冠――中国第一魅力名镇、国家4A级景区、中国十大最美丽村镇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近年来,随着和顺镇知名度的提高,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众多游客都慕名而来,“和顺”作为一个鲜明的旅游品牌而声名远播。
3、政府与企业合力打造。2003年柏联集团进驻和顺与腾冲县政府合力打造“文化和顺”发展古镇旅游,“和顺模式”――政府、企业、群众“三位一体”的运作机制逐步开始形成。近年来,腾冲县委和政府提出“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休闲度假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目标,围绕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与需求,坚持“跳跃式布局,组团式建设”的城镇化发展思路,重点打造8个以上配套精品酒店、温泉SPA等休闲度假产品,实现旅游带动城镇、城镇服务旅游的综合效应。
(3)和顺石头山工业开发的现状和特点
腾冲和顺工业园区是1999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腾冲个体私营经济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省级40个重点工业园区之一。园区总体规划面积为7.57平方公里,首期开发面积2.68平方公里,目前,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善,其它相关配套设施也逐步进入规划建设中。和顺工业园区通过实施工业用地与保护耕地相结合,按照“企业进园、产业聚集、集约利用”的工业发展思路,坚持不占或少占耕地,多用劣地或荒地,将经济开发区放在距县城六公里处的石头山,所占地类80%为火山熔岩堆积坡地,荒山、荒坡,乱石岗,属不具备耕作条件的裸岩地,并充分利用这些特有的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石材、矿产加工业。同时,工业园区在规划和选址时充分考虑环保问题,打造山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分析和顺山地城镇、工业、旅游开发的相互关联的层面
(1)、空间结构关联
由于和顺四面环山,人多地少(耕地)的特殊地形,使得和顺古镇、旅游和工业的开发都是基于山地的特点。和顺古镇依地形环山坡而建,背山面水依等高线逐级行列布置,主要坐落在和顺坝子南面的黑龙山麓,居民建筑鳞次栉比环列山麓,由三个行政村组成一个大的村落。和顺旅游开发则主要基于和顺古镇其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地形,依托古镇的自然景观、古村落建筑群及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人文优势的基础上,由百联集团与政府联合打造,古镇与旅游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走出一条特有的“和顺模式”的开发路子。
腾冲和顺工业园区,建于和顺石头山,位于和顺的西南方,与和顺古镇遥相呼应。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交通要到――腾冲至缅甸克钦邦密支那省的公路及腾冲至德宏州的公路,以及正在修设的中国连接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中印公路。
(2)、功能关联
和顺山地城镇、旅游和工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城镇的发展是旅游和工业发展的载体,工业的进一步推进是城镇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与其他产业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功能关联,能起到“一业带百业”的功能,它的发展则是推动整个和顺发展的新的活力。
和顺古镇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乡村小镇,以其特有的人文历史文化、统一多样化的建筑风格以及依山背水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独特魅力发展古镇旅游业带动古镇发展,再加上利用得天独厚的地质资源优势开发未利用或难利用土地,因地制宜发展工业,使和顺真正从以农耕为主转变为以旅游为主,农业为辅的生活方式,也促使旅游产业真正成为腾冲第一支柱产业。
(3)、效应关联
1、经济效益
和顺古镇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力的促进和带动了古镇民居、餐饮、旅游商品、娱乐业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2009年到2010年,游客数量出现了快速增长,从此前日均游客300多人,增长为日均游客1000人。2009年,景区接待游客人数达23万人次。2010年,和顺镇景区接待游客人数达28万,实现销售收入3800万元。黄金周期间,和顺镇2万多平方米的停车场“座无虚席”。自驾游游客从昆明、四川、重庆、广州等地蜂拥而至,使旅游业代替农业成为和顺支柱产业。
下表为2008-2011年和顺古镇近年来的旅游接待人数及旅游收入统计表:
年份 接待人数(人次) 同比增长率 旅游总收入(万元) 同比增长率
2008年 14.1754万 14.27% 915 14.8%
2009年 23.3548万 64.8% 2348 156.61%
2010年 28.8337万 23.4% 3800 19.53%
2011年 36.6972万 27.2% 4935 15.42%
腾冲和顺石头山工业园区,到2013年底,实现工业总产值43.04亿元,增长58.87%。其中,工业增加值16.5亿元,销售收入41亿元,实现税收3.35亿元,解决就业人数达6000人。可见,园区工业的发展不仅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也给和顺、整个腾冲县带来了经济收益。
2、社会效益
从旅游角度来看:随着和顺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大力扶持村民发展观光农业,种植泡核桃、红花油茶、油菜、莲藕等,走旅游农业生态化发展道路,使旅游与村民增加收入协调发展。还大力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积极扶持“寸师傅”、“双红油厂”等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充分展示和顺藤编、圆角刺绣等旅游工艺品,鼓励居民加工经营翡翠玉石等特色旅游产品,形成和顺地方优势和文化产品的有效融合,着力延伸旅游文化产业链,以推进旅游产业全面、蓬勃地发展。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近500个就业岗位,使全镇6000多村民参加了“新农合”医疗保险。也改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的生活状况,完善了和顺服务功能,提升了和顺古镇的整体形象,从而提高了和顺的魅力和品味。
从工业角度来看:腾冲县工业园区在实现工业产值的同时,不仅给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也给和顺乃至整个腾冲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工业园区的开发有力带动了腾冲县矿业、林产品加工、电力、建材等产业的发展。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同时,也逐步落实解决了农民工的问题,不断提高和改善了园区农民工的务工环境和条件,保障了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签订、工资的发放、社会保险、职业技能培训、就医、子女入学、卫生安全保障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赢得了周边居民、园区广大农民工的好评。腾冲和顺工业园区还与腾冲县戒毒所合作,为戒毒人员提供石材开采、加工的劳动机会,不仅有利于戒毒工作的开展,也为工业园区提供了有力的劳动力保障。
3、生态效益
和顺旅游和工业的发展对古镇除了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存在一定消极影响,主要集中体现在生态环境的破坏方面。从旅游发展来说,随着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多,旅游者的活动会造成生态保护区环境质量下降,以及旅游交通导致大气质量的改变。尤其,和顺旅游业与古镇的发展合二为一的“和顺模式”更为凸显。生态环境的污染不仅造成自然环境的污染,也对居民的生活有巨大的影响。从工业的开发开看,腾冲和顺工业园区在规划、开发过程中虽然积极深化生态工业理念,推进循环经济,把环境保护工作摆在首要位置。然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还是在所难免,主要体现在空气的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资源污染方面。园区主要所进行的石材的开采、加工所产生的噪音污染;木制品的加工所产生的粉尘和废气所造成的空气污染,以及生物制品,包括药厂等生产所产生的废水排放带来的水资源污染都对古镇的整个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产生影响。然而,这些影响都必须通过在发展旅游业和工业的过程中通过加强保护来弥补。
五、和顺山地城镇、工业、旅游三者综合开发模式的优化分析
(一)和顺古镇城镇、旅游和工业互动发展路径
和顺古镇依托自然风景,以发展旅游业为带动,使得食、住、行、游、购、娱乐等相关产业与农、林、牧、副、渔业相结合,促进农业产业化,逐渐形成一、二、三产业联合,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山地城镇、旅游、工业三者的互动发展。
1、以发展旅游业为带动,拉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古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和顺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对于该区域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手工艺品、餐饮产品、特色产品等多种产品的需求,刺激区域内手工业、制造业、商业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业产业链;
2、以旅游业、工业带动产业的结构和产业模式的调整同时,实现农民就地就业和就地自主创业,农民由传统小农形态就地转型为现代产业从业人员,提高农民的知识素质和劳动技能,改变传统观念和落后风气,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高农民居住条件,进而全面推进古镇的城镇化进程;
3、古镇城镇化的推进是旅游业、工业发展的良好依托。城镇化的发展改善了交通条件,不仅实现了旅游者的可进入性,集聚了相应的机构和设施,如酒店、餐饮、商场、银行、医院等,保障旅游业的良好有序发展;而且,交通的便利,同时也为工业项目的招商引资,以及工业品的输出提供了较大的便利。
4、城镇化的开展所带来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旅游业、工业提供了景观背景和产业支撑。种植业、养殖业等提供原材料成为地方特色农产品或者经过加工成为旅游商品,就地销售给旅游者,为旅游业、工业提业支撑。
(二)和顺古镇山地城镇、旅游、工业互动发展的优化措施
1、加强生态管理与控制
与传统的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发展相比,旅游业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小。然而,这并不代表旅游业对城镇的零污染。和顺镇的旅游业发展大多依托原有生态景观资源以及在其自然风光基础上形成的人文景观,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加之和顺镇属于山地城镇,生态系统比较容易被破坏。因此尤其应加强对于生态环境的管理和控制,既需要从战略上加以重视,也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地方政府在发展旅游业、工业与推动城镇化的进程中,需兼顾实现旅游业、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避免急功近利,丧失了发展的基础。另外,在建设城镇与规划旅游、工业项目时,注意做到污染最小化。
2、降低对民俗文化的负面影响,保持本真性
和顺古镇旅游业的发展是以古镇为基础并结合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展开的。游客的进入,势必对原有的民俗文化产生影响。一方面,积极的、现代化的文化会帮助当地居民转变落后的思想,提高素质,开阔视野,这也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表现之一,另一方面,一些消极的思想会破坏当地居民的淳朴型,不加判断地摒弃原有文化和习俗、效仿城市文化,最终只会丧失自己特有文化的民俗性和传统性,也就失去了古镇吸引旅游者的独特魅力。因此,在发展古镇旅游业的同时,应该重视保护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规划旅游项目的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吸引游客的同时,需充分尊重民俗文化的独特性,不断挖掘和丰富旅游产品的同时,需兼顾民俗文化的本真性。
3、推动品牌优势向市场优势转变
作为“中国魅力名镇”,和顺镇的知名度高,吸引力强,具有品牌优势,近年来生态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也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然而,就整体发展而言,与云南省其他旅游目的地相比,和顺镇的旅游市场规模仍然较小,品牌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市场优势,与高质量旅游资源和品牌不相符合。为了扩大旅游城镇的市场,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与政府共同参与和顺镇的旅游开发,应着眼于旅游产业的升级,加强宣传营销的力度,建设便利的交通网络,将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六、结论
随着我国耕地保护与城镇化用地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转变建设用地方式,走“山地城镇”的发展道路越来越迫切。云南作为高原省份,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到全省总面积的94%,山地开发迫在眉睫。而和顺古镇作为一个集城镇、旅游、工业上山于一体的典型,利用古镇所特有的历史文化和自然人文风光开发古镇旅游,利用特有的地理位置和地质资源开发工业,并在古镇旅游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保护风貌,浮现文化,适度配套,和谐发展”的“和顺模式”,使和顺在发展过程中实现政府、企业、群众三赢的局面。其综合发展模式对云南山地城镇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黄光宇.山地城市学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
[2]黄光宇.山地城市主义[J].重庆建筑,2005-[01]:5
[3]黄光宇,山地城市规划与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4]卢济威,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