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诊断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系统疾病诊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

篇1

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儿科,广东佛山 528500

[摘要] 目的 探讨肺功能检测对于诊断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意义。 方法 以在该院因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治疗的患儿共1 960例为研究对象,行肺功能检测,包括潮气状态下的通气功能、潮气流速-容量环的形态、呼吸动力学指标、功能残气量等。 结果 不同呼吸道疾病的肺功能特征表现不一,各指标的阳性率间也有多差异,其中,支气管肺炎患者多表现为小气道阻力增高改变、总气道阻力增高和功能残气量改变,但根据临床症状的差异,如阻塞或者实变,其肺功能检测也显著变化;毛细支气管炎、哮喘患儿多以小气道阻力增高为特征,其阳性率分别为58.3%、44.0%、64.0%;以大气道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包括先天性喉喘鸣和喉炎,其阳性率分别为29.6%、27.3%,较其他呼吸道疾病患儿显著升高;对于肺不张患儿,其主要表现为小气道阻力增高、总气道阻力升高及功能残气量异常;此外,对于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多表现为功能残气量改变,同时伴有小气道阻力增高。 结论 肺功能检测的实施,能够有效反映不同呼吸道疾病的特征,从而对于疾病转归、诊断、疗效评价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肺功能;呼吸系统疾病;儿童;诊断

[中图分类号] R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8(a)-0182-02

[作者简介] 吴乃许(1971-),男,广东阳春人,本科,儿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儿科临床工作。

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科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发病率较高,在儿科所有疾病中占首位[1],其中,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约为60%[2]。目前,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也与日俱增,使得其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3]。肺功能检查作为一种非创伤性的检查手段,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治、疗效评估及预后评估等具有重要意义,其能够客观地反映气道内病理改变及其程度,同时可间接反应气道的生理功能,从而为呼吸系统疾病检查提供有效可靠的依据[4]。目前,国外已将肺功能检查作为呼吸道疾病的常规检查项目,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疾病的严重程度评估及预后评估[5]。但国内对于肺功能检查的研究较少,尤其对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该研究选取2005年1月—2012年1月于该院住院治疗的儿童为研究对象,统计肺功能检查异常情况,以了解肺功能检测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在该院因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治疗的患儿共1 9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1 107例,女性患儿853例,男女比例是1.3:1;年龄在6~14岁之间;按照疾病类型分类,支气管肺炎1 018例,支气管炎237例,毛细支气管炎 287例,支气管哮喘200例,上炎30例,先天性喉喘鸣11例,支肺炎合并肺不张 9例,右下肺炎9例,咳嗽变异性哮喘14例,喉炎27例,其他108例。

1.2研究方法

仪器采用由德国耶格Masterscope Apspro制造的肺功能仪,检查指标是Vt(即潮气量)、FEV1(即第一秒最大呼气量)、FEV1%FVC、IOS强迫振荡气道阻力、FVC、MVV(即最大每分钟通气量)、MEF25-75%(即用力呼气25%~75%流速)、一口气弥散法测残气量、残总比,弥散功能、PEF呼气峰流速等,其中PEF是一项最有意义的检测指标,其和年龄、身高、体重及胸围等都相关,特别是和身高关系最为紧密.肺功能检查由肺功能室的专业人员进行检查,所有病例都通过进行正确的相关呼吸培训,均能正确的掌握肺功能检查中吹起的方法,并测定与记录被检查者的身高,体重以及年龄与初步诊断等一般资料,从上述资料中估算出患者的预计值,再和实测值进行比较.患者检查时采取坐位、含口嘴、夹住鼻腔、连续测量3次、通过电脑自动分析数据、专业人员填写诊断报告、打印报告,并统计肺功能检查异常情况。

1.3统计方法

数据处理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通过肺功能检测发现,不同呼吸道疾病的肺功能特征表现不一,各指标的阳性率间也有多差异,其中,纳入研究的1 960例患儿中,以支气管肺炎患者居多,其临床特征表现为小气道阻力增高改变、总气道阻力增高和功能残气量改变,但根据临床症状的差异,如阻塞或者实变,其肺功能检测也显著变化;毛细支气管炎、哮喘患儿多以小气道阻力增高为特征,其阳性率分别为58.3%、44.0%、64.0%;以大气道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包括先天性喉喘鸣和喉炎,其阳性率分别为29.6%、27.3%,较其他呼吸道疾病患儿显著升高;对于肺不张患儿,其主要表现为小气道阻力增高、总气道阻力升高及功能残气量异常,这与其病理改变密切相关;此外,对于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多表现为功能残气量改变,同时伴有小气道阻力增高。

3讨论

对于儿童肺功能检查而言,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学者进行了报道,随后的60~70年代报道逐渐增多。目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肺功能检查也逐渐精确化和简单化,在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价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估测预后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已成为诊断呼吸系统疾病不可或缺的检查手段[6]。在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早期,及时进行肺功能检查,从而确定气道病变,尤其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密切相关。目前,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但是由于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对于肺功能检查在诊断哮喘中的重要性尚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导致对哮喘不能做出及时的诊断,使得众多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造成了临床上通常应用大量的抗生素以及止咳药物等来治疗,临床效果不但不佳还延误了病情。

该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肺功能检测发现,不同呼吸道疾病的肺功能特征表现不一,各指标的阳性率间也有多差异,其中,纳入研究的1 960例患儿中,以支气管肺炎患者居多,其临床特征表现为小气道阻力增高改变、总气道阻力增高和功能残气量改变,但根据临床症状的差异,如阻塞或者实变,其肺功能检测也显著变化;毛细支气管炎、哮喘患儿多以小气道阻力增高为特征;先天性喉喘鸣和喉炎以大气道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肺不张患儿主要表现为小气道阻力增高、总气道阻力升高及功能残气量异常;此外,对于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多表现为功能残气量改变,同时伴有小气道阻力增高,这些都表明开展肺功能检查对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以支气管哮喘为例,其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理改变是慢性炎症反应导致产生可逆性气道狭窄、阻塞与气道的高反应性,进而导致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损害,而肺功能检查不但可以客观地反映大气道或小气道有无阻塞,还可以通过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者舒张试验了解气道阻塞的是否存在可逆性,进而为确诊哮喘提供客观依据[7]。目前,临床上对于诊断哮喘很多仅依靠临床表现,没有客观的指标支持[8]。虽然肺功能检查对呼吸道疾病尤其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目前由于医务人员及患者对于肺功能检查的临床重要性尚未有引起重视,延误了呼吸道疾病尤其哮喘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呼吸道疾病患儿的肺功能检查力度不够,这可能与患儿客观依从性差及医生、患儿家属对于肺功能检查的临床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

综上所述,肺功能指标能够反应不同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特征,从而通过肺功能检查能有效诊断不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从而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诊治起到促进作用。因此,临床医师尤其是儿科医生以及患儿家属应重视肺功能检测,以提高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使儿童呼吸道疾病得到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朱春梅,陈慧中.婴幼儿肺功能检测[J].中国医刊,2009,44(9):9-12.

[2]Amold JH.Measurement of the alveolar deadspace are we there yet[J].Crit care med,2001,29:1287-1288.

[3]余泽明,宋丰贵,李建华,等.应重视肺功能检查在呼吸统疾病诊治中的地位[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5,26(4):69-71.

[4]陈一芳,考验,忻学英,等.肺功能检测在小儿呼吸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4(4):365-367.

[5]张皓.儿童肺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4):365-367.

[6]华山,魏 ,吕敏.肺功能检测在儿童哮喘诊治中的意义[J].小儿急救医学,2005,12(5):370-372.

[7]陈一芳,考验.肺功能检测在小儿呼吸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2005,34(4):365-367.

篇2

关键词:纤维支气管镜;小儿;呼吸系统疾病

纤维支气管镜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应用临床,已成为成人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及治疗不可缺少的工具。由于小儿的气道狭小及不合作等因素,现患儿进行电子支气管镜术采用随机局部麻醉复合静脉镇静技术,极大的提高了我院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经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6例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5个月~14岁。主要临床表现:咳嗽者48例,明显气促者34例,有异物吸入史者14例,因支气管肺部感染而就诊者33例。

1.2方法 检查前对患儿充分了解并争取配合,明确检查目的,作好处理可能并发症的准备。>2岁的患儿,术前禁食8 h;1~2岁的患儿术前禁食6 h;6个月左右的婴幼儿术前禁饮、禁食4 h,可由静脉补充一定量葡萄糖。阿托品不作为术前常规用药。>6岁的儿童纤维支气管镜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任书平

(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天津 301700)

摘要: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诊治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56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小儿行58例次的纤支镜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 明确诊断气道狭窄15例;食道气管瘘7例;肺出血6例;肺泡灌洗液细菌培养25例次,18例次有细菌生长,阳性率72%;肺不张16例,以炎症为主占85.1% ,治愈率为92.2%;反复性肺部感染13例,治愈率87.1% 。结论 纤支镜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具有诊断及治疗双重作用,而且其安全性好,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中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纤维支气管镜;小儿;呼吸系统疾病采用局麻;

1.3支气管异物钳取 根据异物种类,部位及周围情况选择不同方法如骨片,笔帽类异物时选用鳄齿钳,塑料、气球碎片类异物选用钢丝钳,异物表面光滑如植物类(花生,黄豆)等,则选用网状套篮,糊状粉末状异物通过多次多部位生理盐水灌洗清除。对有反复咳嗽或呛咳、反复发生憋气或呼吸困难、反复发热、反复肺部感染以及不明原因反复发作哮喘患儿,尤其对婴幼儿,应高度警惕气管支气管异物等。有可疑病史应立即做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以明确诊断[2]。

1.4支气管镜检的安全性 与其他医学上的侵入性操作一样,电子支气管镜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患者的配合就显得至关重要。本组经电子镜术诊治患儿56例,术中、术后均常规进行吸氧,血氧心电监护,多数患儿治疗过程安全顺利,5例术中出现一过性低氧血症,退镜并给予增大氧流量后缓解。3例出现鼻部出血,以鼻腔黏膜出血为主,出血量较少,退镜后未予特殊处置而自行止血。2例出现术后发热,体温均在38.0℃以下,给予物理降温后热退。术中术后均无物过敏,喉头水肿,喉痉挛,呼吸心跳骤停,惊厥,气胸,纵膈气肿等严重并发症。

2结论

儿童支气管镜适应症广泛:①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②不明原因的喘息,纤支镜有助于查明气道阻塞的原因,部位及性质。③取异物,纤支镜在诊断和治疗气管异物方面较影像学检查更为直观、可靠,较硬支镜更为灵活、安全,由于其柔软可弯曲,取异物痛苦小,可深入到硬支镜不能达到的上叶或3~5级深部支气管检查,并取出异物。④不明原因的咯血或痰中带血,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明确出血部位和出血原因。⑤肺不张,肺部结节或块影,阻塞性肺炎,炎症不吸收,肺部弥漫性病变,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气管支气管狭窄以及原因未明的胸腔积液等异常改变者。⑥肺或支气管感染性疾病( 包括免疫抑制患者支气管肺部感染) 的病因学诊断,如通过气管吸引,保护性标本刷或支气管肺泡灌洗获取标本进行培养等[3]。临床工作中如遇有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喘息、咯血,X线胸片提示肺不张、肺部块影、阻塞性肺炎、肺炎不吸收、吸入性肺炎,疑有食管气管瘘、支气管异物者,应考虑应用纤支镜检查和治疗。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在临床的应用给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刘迎新,赵芳兴,王玮.电子支气管镜术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05(5):890.

篇3

【关键词】 呼吸系统; MRI; CT; 肺脏血管性病变; 纵膈及胸膜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3.099

目前在临床上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过程中,胸部X线检查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由于其充满气体的肺存在良好的天然对比性,所以一般情况下X线检查能够对病变进行清晰的显示。CT扫描以及磁共振成像(MRI)一般不会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在呼吸系统疾病中进行应用,然而在CT和MRI问世以来,在一些方面对普通胸部X线检查的不足进行了弥补,目前已经成为对呼吸系统疾病进行诊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辅助手段。本文针对MRI在肺脏血管性疾病、纵隔以及胸膜疾病、肺癌等疾病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1 肺血管疾病

在临床较早期采取MRI心电门控自旋回波成像的研究显示,肺栓塞的主要症状为血管腔内存在中度至略高的信号病灶。肺动脉高压时能够发现的缓慢血流信号与血栓进行鉴别一般较为困难。梯度回波影像,其中有梯度稳态返回采集(GRASS)对血流存在比较高的敏感性,凝血块呈现低信号。磁化空间调制技术(SPASS)的应用让MRI在成像方面存在了条带标记,能够对肺栓塞以及缓慢的血流信号进行区分。MRI技术的进展成为MRA一种常用的方法。静脉注入造影剂Gd-DTPA后患者屏气所得的3D MR肺血管成像能够对肺栓塞进行准确的判断,且可以对肺血管的解剖进行详细显示,包括有肺动脉的亚段级分支。螺旋CT在对肺栓塞进行诊断方面意义重大。多层螺旋CT使CT在肺栓塞诊断方面的进展得到了有效的促进。然而MRI依旧为一种存在吸引力的方法,其原因主要是由于MRI检查对X射线和碘造影剂进行了有效的避免,能够在一次检查中对肺血管以及深静脉是否存在血栓进行同时显示,MRI还能够清晰显示出肺的灌注及通气情况,在肺栓塞的诊断中意义显著[1]。

在对累及肺动脉的血管炎进行诊断中MRI可提供可靠信息。大动脉炎会对主动脉及分支和肺动脉造成累及。曾有研究显示,在77例患者中肺动脉异常者约占70%左右,其中肺动脉扩张者占17%、血栓者占3%,周围肺血管异常的树枝样表现者占66%,后者的出现应对血管阻塞性疾病的发生予以考虑。白塞综合征累及肺动脉的病例十分的少见,一般占5%左右,为肺动脉瘤的一种十分常见的病因。若是肺动脉瘤者充满血栓,常规的血管造影无法得到诊断,MRI为具有较大选择性的诊断方法。肺动脉瘤的亚急性或者是慢性血栓在T1WI及T2WI均呈现出明显的高信号。肺动脉瘤可呈现真性或假性,多发者比较常见,同时也能呈现出单侧或者是双侧。经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后可缩小或者是消失[2]。

2 纵隔、胸膜、胸壁、膈疾病

2.1 纵隔肿瘤 在前纵隔肿瘤诊断过程中,胸内结节性甲状腺瘤在T1WI以及T2WI条件下均呈现信号强度均匀的征象。MRI在对肿瘤的范围及周围结构移位进行显示存在特殊的意义。然而MRI对于鉴别甲状腺肿瘤的良、恶性方面存在局限性。针对一些甲状旁腺肿瘤者MRI在术后依旧存在高血钙者的应用较为常见。异位甲状旁腺可出现在纵隔的任何位置。MRI同核素检查联合能够在术前真开合理有效的定位诊断。甲状旁腺在TlWI上呈现出明显的等或低信号,而在T2WI条件下则表现出明显的高信号。在对造影剂予以注入后甲状旁腺存在明显的强化[3]。

2.2 胸膜和胸壁疾病 MRI可对恶性间皮瘤的肿瘤以及胸腔积液进行鉴别,能够对肿瘤向胸壁、纵隔、胸膜腔以及腹部侵犯的范围进行显示。MRI的T2WI以及质子密度加权像可对良性及恶性胸膜结节展开有效区别,据研究显示其敏感性在87%左右。脂肪瘤为胸壁最常见的一种间叶肿瘤。MRI及CT均可以准确诊断。其他的良性及恶性肿瘤都表现均为胸壁肿块,MRI信号不存在特异性,然而可以对病变的范围进行确定,这活检及手术均具有重要意义。

2.3 膈 MRI的冠状以及矢状位成像对膈的解剖及病理形态均能够清晰显示。MRI对肿瘤对膈的侵犯、膈疝以及膈破裂进行准确的判断。MRI还能够对膈的运动情况进行有效的判断,从而对胸部病变的MRI诊断予以辅助[4]。

3 肺癌

一般情况下肺癌可经CT获得准确的诊断。然一些病例可采取MRI检查进行诊断,这是因MRI可采取多平面成像对病变进行显示、且肿瘤对胸壁软组织的侵犯进行判断也较为容易以及较清晰地对淋巴结及血管是否受侵犯进行显示[5]。MRI的增强扫描在鉴别肺内的良、恶性结节具有重要作用[6]。MRI为对肺上沟瘤分期进行判断的一种首选方法。MRI的T1WI增强检查能够对中心型肺癌的肺门肿块以及周围的肺不张予以区别。因肺不张的血供相对于肿瘤而言比较丰富,所以其信号强度也相对较高。肺不张信号强度的峰值也相对肺癌肿块要早。MRI对肿瘤对于血管、纵隔、心包及脊髓的侵犯进行显示方面意义明显,然CT在该方面则存在诊断困难[7]。针对一些患者MRI可以对Ⅲa期(可切除)及Ⅲb期(不可切除)的肿瘤予以准确地区分。针对对碘造影剂不耐受者MRI可对CT予以替代确定是否存在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MRI判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同CT基本一致,敏感性在65%左右,特异性在72%左右[8]。这两种方法均以淋巴结的大小为依据对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进行确定,然而却存在限度。譬如说>10 mm的淋巴结一般无肿瘤转移,

4 小结

综上所述,MRI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方面应用十分的广泛,且准确性较高,在同其他方法,譬如CT等进行有效的联合能够大幅度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尽管目前在临床上采取MRI对呼吸系统疾病进行诊断的应用相对较少,肺的功能性MRI技术将会对于肺部疾病展开更加深入的评价,日后MRI将会成为对呼吸系统疾病进行诊断的一种重要手段,值得关注[12]。

参考文献

[1] 欧陕兴.呼吸系统疾病CT诊疗新进展[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9,12(1):418-419.

[2] 马大庆.多层螺旋CT在胸部疾病应用上的进展[J].当代医学,2010,12(3):253-254.

[3] 蔡超达,王贵谦.支气管结核性肺不张的影像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14(8):415-417.

[4] 储成凤.低磁场MRI对原发性肺癌的诊断价值初探(附29例报告)[Z].中国肿瘤临床年鉴,1993.

[5] 程德云,陈文彬.CT和MRI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内科杂志,1996(5):5-7.

[6] 仲军,任萍.试析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疗[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8):104-105.

[7] 王云华.现代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1):27-187.

[8] 邹煜,张敏鸣,王丽君,等.MRI动态增强模式和肿瘤微血密度与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2):417-418.

[9] 张玉珍,范国平,张永平,等.胎儿胸部异常的MRI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9,14(12):457-458.

[10] 涂建华,何江波,姚振威.增强MRI在肺癌脑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6,33(1):194-195.

[11] 庄培恋,张贵祥.肺癌脑转移的MRI早期诊断探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2):246-247.

篇4

哈尔滨市道外区太平人民医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50

【摘 要】雾化吸入治疗呼吸系统的方法在临床上可以保证呼吸系统的不同作用,合理的雾化吸入临床操作手法,有效的药物治疗控制可以加深药物浓度的病灶针对性治疗,保证安全性高,毒副作用低的良好雾化效果,本文将针对临床中雾化吸入药物治疗的相关呼吸类系统疾病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分析,比较氧气压入式雾化、超雾化控制压缩控制治疗的方式和相关作用,从而分析未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雾化吸入药物治疗方法,从而加深医生研究工作者与患者对于雾化吸入方法治疗的研究性,保证相关系统的有效治疗过程,提高雾化吸入药物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 雾化吸入; 呼吸系统; 临床

雾化吸入的临床治疗方法是较好的采用药物化痰、消炎的方法治疗呼吸类系统疾病的方法。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操作方法较为简单,可以通过简单的仪器直接将药物送达病灶,从而提高治疗病灶药物接触性浓度,从而提高临床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减低药物对于其他机体病灶的毒副租用。雾化吸入治疗是将药液有针对性的治疗与患处,效果较为明显,局部性的药物浓度增高处理,可以避免全身性激素反应,治疗患者只需要被动的接收,完成药物的治疗效果,从而加深药物的有效性治疗和控制。雾化吸入的治疗方法已经普遍的使用于各类的呼吸类系统疾病中,越来越多的呼吸类问题治疗采用雾化吸入的方法来完成。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每种雾化吸入的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确定,本文将针对三种常用的临床雾化吸入方法进行介绍,从而认识雾化吸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效果,从而加深医学领域关于更好的雾化治疗方法的研究。

1 雾化吸入的常用临床呼吸系统治疗方法

1.1 超声式雾化治疗临床呼吸系统

超声式雾化治疗的方法通过应用超声波的能力,将相关治疗药物以细微的方法由呼吸道吸入体内,从而达到患者病灶,从而完成治疗的目的。超声式雾化吸入具有雾化量可以调节,雾化滴的比例均匀,在雾化过程中可以产生一定的热量,从而加湿和加温深,提高雾化通气的功能效果,有效的控制支气管相关炎症,从而更好地完成超声式液体游离入体内病灶,从而空气离子的相关作用。由于超声雾化过程中会造成药物鼻咽腔内的沉积,从而可能破坏药物的结构,影响雾化过程产生的热量,降低药物到达病灶的浓度。因此,控制超声雾化效果可以有效的提高雾化过程,从而逐步的保证药物浓度完成临床呼吸系统的有效治疗。其作用在于可以加强咽喉炎症、气管炎症、支气管炎症、毛细血管炎症以及肺炎等慢性类的呼吸系统的治疗和控制,从而有效的完成相关呼吸系统产生慢性肺心病、肺结核等疾病问题的治疗和控制。

1.2 氧化雾化吸入治疗临床呼吸系统

氧化式雾化吸入的方法通过药液在氧气的气流变化中逐渐形成雾化状态,让患者通过呼吸道吸入的一种治疗方法,将细微的药液转变成气雾形态随氧气吸入呼吸道,从而达到控制患者的治疗效果的目的。氧化式雾化的优点是具有一定的可调节性,可以对雾化量的大小、均匀程度进行系统的有效性调节,药液可以随着患者的呼吸道直至支气管患处和肺泡中,从而达到消炎病灶、镇咳祛痰、消除支气管痉挛情况,改变整体通气的功能效果的目标。氧气雾化吸入以氧气为主要的气源,氧气流量可以控制呼吸道接触药物浓度的情况,从而保证呼吸道对于病灶感染情况的有效性治疗,氧气雾化吸入治疗的方式需要保证雾化的药液浓度较高,相对的分析颗粒较小,从而有效的控制化痰效果,不易发生因患者的呼吸道刺激造成呛咳的反应,这种操作方式较为简便,患者对于这种雾化方式易于接受,没有副作用,得到临床反馈的较好评价。

1.3 空气压缩雾化治疗临床呼吸系统

空气压缩雾化的治疗方式是通过对压缩空气的方式加强药液的雾化效果,从而得到充分的吸收。压缩后的雾化的分子极小,患者不需要费力就可以容易的完成药物的进入,从而使雾化液进入,仪器控制雾化和吸收的效果,从而提高药效。临床上常用的空气压缩雾化仪器较为简单,使用方便,体积小,方便患者随身携带,保证要口腔、咽喉部位药物的整体沉积面积,降低药物的副作用,保证雾化药物颗粒的大小程度均匀,保证对病症的效果。空气雾化压缩的吸收效果持续时间较长,效果较为显著,副作用较小,现被广泛的应用于儿童的呼吸道治疗中。空气压缩雾化的方法可以保证治疗效果的直接,全面,副作用小,比口服药物的效果快,与超声雾化方式相比更易于儿童接收与配合治疗。

2 雾化治疗呼吸系统相关问题的临床未来发展

雾化治疗呼吸系统的相关问题会为治疗呼吸系统的相关疾病有良好的效果。例如,诱导性痰检,支气管镜像检查、辅肺心病的右心衰竭检查,急性的哮喘病症的治疗等。采用雾化的方式加强相关病症的有效控制和良好治疗,加强对于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呼吸系统的临床研究中雾化吸入治疗的方法改变了原有的给药方式,通过直观合理的方式完成药物控制,操作简单,副作用低,对于慢性肺心病疾病可以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控制,从而完成雾化系统的相关治疗方法。未来雾化吸入治疗方法将在医疗水平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 赫考维茨著, 海涌等译. 呼吸系统[M]. 山东: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0901:25-112.

篇5

【中国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051-01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诊断和治疗也在不断改进。医学影像学有普通X线诊断发展成诊断与治疗为一体的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了解不同成像技术所得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和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与限度,便于优选与综合应用。影像学检查费用的多少取决于影像设备的价格和运行成本,与疾病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无正比关系。不同的检查技术在诊断中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有些检查技术联合使用,可相得宜彰,互为补充,这多用于对疾病的鉴别诊断方面。对于某些疾病的动态观察或人群的筛选,多选用单一的和效/价比高的检查方法,常规X线方法和超声常可作此用途。例如,胸部疾病可选用胸部平片,腹部疾病可选用超声。由此可见,只有掌握不同影像学技术的成像原理和作用及限度后,才能正确选择检查方法,这不仅可节约医疗费用,而且对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有利。

1,呼吸系统的检查

呼吸系统疾病的最佳检查方法是X线胸部摄影和CT检查。X线胸片可检出大部分胸部病变,是筛选和动态观察病变的最有效的和经济的方法,其缺点为对小病灶和被重叠的病灶有时容易漏诊,结合多方位透视检查可提高疾病的诊断率。CT密度分辨率高,无前后结构重叠,能发现直径大于2mm的病灶,CT仿真内镜技术能模拟纤维支气管镜的效果,探查气管和支气管内占位性病变;CT肺功能成像除能了解形态学改变外,还能定性和定量地了解肺通气功能。MRI检查有利于对纵膈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且勿须用对比剂增强就可清楚显示肺门及纵膈内淋巴结,此外利用MRA技术可清楚显示心脏和大血管与肺及纵膈肿瘤的关系,以利于术前判断肿瘤分期和制定治疗计划或术后复查。超声一般不用于胸部病变的诊断,但它是胸腔或心包积液穿刺引流的最佳的导向工具。血管造影对胸部病变无诊断价值,仅作为导向工具用作肿瘤的介入治疗和制止咯血。

2心血管系统的检查

心脏X线平片和透视是先天性和后天性心脏病的较常用检查方法,可了解心脏大小、形态、位置、搏动和肺门及肺血改变,但不能解决复杂先心病的诊断问题。超声心动图可实时观察心脏大血管的形态结构与搏动,心脏舒缩功能和瓣膜活动,以及心血管内血流状态,通过超声各种检查方法可诊断绝大部分心血管疾患,故超声是目前效/价比较高的首选检查方法,它的局限性在于不能了解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此外,由于肺部气体干扰,故超声在判断肺血方面不及心脏平片。普通CT不用于心脏疾病检查,但多层螺旋CT因其成像速度快,现已作为筛选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增强后,利用图像重建技术,有时可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CT属非创伤性检查方法。利用MRI可清楚显示心脏及大血管结构,其成像分辨力高于超声,且可多方位观察;心脏MRI电影效果现已如同导管法心脏造影检查,且无影像重叠,现有取代有创性心脏造影之势,但对于检查不合作的婴幼儿和病情危重者,不适于做MRI检查。有创性心血管造影的诊断作用日益减弱,但它仍是验证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效果的金标准。它目前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如房、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的堵塞术,冠状动脉或外周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球囊支架成行术。

3骨骼系统的检查

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主要还是以X线平片检查为主,它不仅能显示病变的范围和程度。而且还可能作出定性诊断,但X线平片不能直接显示肌肉、肌腱、半月板和椎间盘等软组织病变,亦不易发现骨关节和软组织的早期病变,而CT在此方面则具有优势。3D CT还能多方位显示骨关节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它常用于X线平片检查之后,或亦可首选。MRI在显示软组织病变,如肿块、出血、水肿、坏死等方面优于CT,但在显示骨化和钙化方面不及CT和X线平片。超声在显示软组织病变和骨关节脱位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图像分辨力不及CT和MRI,亦缺乏特异性,但其价廉、无创,故可作为筛选方法。血管造影仅用于骨关节及软组织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

4消化系统的检查

除急腹症外,腹部X线平片和超声不用于诊断胃肠道疾病。首选的方法仍为胃肠道钡剂造影,它可诊断胃肠道畸形、炎症、溃疡和肿瘤性病变,应用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有助于发现轻微的和早期的胃肠道病变。血管造影可用于寻找和制止消化道出血,发现胃肠道血管性病变。利用CT和MRI可对腹部恶性肿瘤进行临床分期和制定治疗计划。超声对胆系疾病诊断的效/价比最高,亦能发现肝、胰、脾的病变,故常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超声亦特别适合对疾病的普查、筛选和追踪观察。CT具有优良的组织分辨力和直观清晰的解剖学图像,特别是随着CT扫描速度加快,扫描方式和图像重建功能的增加,使它在肝、胰、脾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主导作用,与超声相结合,CT能对绝大多数疾病作出正确诊断。MRI除可提供优异的解剖学图像外,还可根据信号特征分析病变性质,故常用于超声和CT鉴别诊断有困难的病例。在显示胆管、胰管梗阻性病变时,MRI优于超声和CT。血管造影仅用于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如肝海绵状血管瘤、动静脉畸形和动脉瘤,以及腹部肿瘤的介入治疗。

5泌尿系统的检查

肺部平片仅用于显示泌尿系阳性结石,肾排泄性造影既可显示肾盂输尿管系统的解剖学形态,又可判断肾排泄功能,故它仍是泌尿系疾病的常用检查方法之一。超声与CT已广泛应用于泌尿生殖系统检查,且效果远优于常规X线,特别是超声在妇产科及计划生育的诊疗中已起主导作用。超声、CT和MRI均适用于对肾上腺疾病的探查,但从临床效/价比的角度应首选CT。MR水成像技术在显示泌尿系梗阻性疾病方面有独特的价值,此外,MRI在对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分期方面优于其他检查方法。

6中枢神经系统的检查

中枢神经系统首选的检查方法为CT与MRI,两者均能对颅内或椎管内病变的部位、大小、数目等情况作出定量和定性诊断。利用MRA可替代有创性脑血管造影来诊断颅内或椎管内血管性病变;MR扩散成像可发现2小时以内的超急性脑梗塞,这对患者的早期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作用;MR脑功能成像是研究脑生理功能的一种重要手段。MRI的缺点在于不能明确钙化,对骨性结构的显示远不如CT。脑血管造影属创伤性检查方法,目前已少用于对颅内疾病的诊断,而多用于颅内血管性疾病的介入治疗。

7乳腺疾病的检查

乳腺的常规检查方法是超声和钼靶X线摄影,两种方法相互结合可对大多数乳腺疾病作出定性诊断,而且后者是乳腺癌普查的最重要方法,MRI造影增强检查有助于区别乳腺疾病的良恶性性质,通过应用钼靶乳腺机的定位装置,可对乳腺疾病行穿刺活检,取材后做病理检查。

综上所述,这四种成像方法的优选和应用主要是遵循效果/价格比的原则进行。必须强调的是,作出一个正确的影像学诊断还必须结合患者的其他临床资料,这对影像学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恩惠,医学影像学、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 李铁一,现代胸部影像诊断学,北京科技出版社,1992

篇6

【关键词】 头孢哌酮钠;不良反应;过敏

头孢哌酮钠是第三代头孢菌素抗生素, 于1981年在国内首次应用于临床治疗中。近年来, 头孢哌酮钠因疗效确切且价格适宜[1], 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关于头孢哌酮钠不良反应的相关报道也屡见不鲜[2]。为深入了解头孢哌酮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作者对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77例头孢哌酮钠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展开统计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对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进行检索, 收集2011年2月~2014年2月头孢哌酮钠不良反应事件报告77例。

1. 2 方法 对77例头孢哌酮钠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出现时间、累及系统-器官等资料进行收集。

2 结果

2. 1 77例患者性别与年龄分析 77例患者中男44例(57.1%), 女33例(42.9%), 男女比例为1.33∶1;年龄9个月~84岁, 其中0~10岁患儿占比最高, 为27.3%;其次为>60岁患者, 占比为18.2%。见表1。

2. 2 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77例患者中56例患者(72.7%)每天静脉给药1次, 21例患者(27.3%)每天静脉给药2次, 每天静脉给药1次患者占比较高。

2. 3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分析 77例例患者中47例(61.0%)出现于用药后30 min内, 最短时间为用药后1 min;23例(29.9%)出现于用药后30~60 min内, 6例(7.8%)出现于用药后1~4 h内, 1例(1.3%)出现于用药后10 h后。其中用药后30 min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

2. 4 患者原有疾病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分析 根据国际疾病诊断分类标准对患者原发疾病加以分类, 呼吸系统疾病54例(70.1%), 其中支气管炎28例(36.4%), 呼吸道感染20例(26.0%), 肺部感染3例(3.9%), 支气管肺炎3例(3.9%);消化系统疾病23例(29.9%)。其中呼吸系统疾病占比高于消化系统疾病。药学

2. 5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和临床表现分析 根据《WH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对患者不良反应加以分类, 其中过敏反应62例(80.5%), 包括荨麻疹24例(31.2%)、药物热15例(19.5%)、斑丘疹23例(29.9%);胃肠道反应15例(19.5%), 其中腹泻10例(13.0%)、稀便5例(6.5%)。其中过敏反应占比高于胃肠道反应。

3 讨论

随着生活环境逐渐改变及现代社会生活压力逐渐增大, 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细菌感染表现出明显升高趋势[3]。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广泛应用, 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有效治疗方法, 同时抗菌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也引起了人们共同关注。

头孢菌素类药物属于半合成广谱抗菌药物, 有杀菌作用强、临床疗效显著的优势, 在临床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头孢哌酮钠是第三代广谱半合成头孢菌素, 抗菌谱广, 对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均可发挥有效杀灭或抑制作用, 该药在呼吸系统感染、胆囊炎、腹膜炎、骨与关节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及败血症等治疗中应用较广。为深入了解现阶段头孢哌酮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作者收集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77例头孢哌酮钠不良反应事件报告, 对头孢哌酮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如下:①患者男女比例为1.33∶1, 以0~10岁患儿与>60岁患者占比最高, 而青壮年发生率相对较低, 这是因为儿童及老年人机体免疫能力较差, 对药物吸收、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差, 同时老年患者通常有其他合并症, 临床用药较多, 故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因此, 在对儿童与老年患者用药时应高度重视, 根据患者个体因素合理调节给药间期和给药剂量。②大部分患者为1次/d静脉给药, 不良反应多发生于用药后30 min, 这说明临床用药不合理现象严重, 故而内科医师应根据说明书用法用量准确给药, 推荐将每天给药剂量分次、等量应用, 特别是对于儿童患儿应高度重视单次给药剂量的合理性。③患者原有疾病为呼吸系统疾病与消化系统疾病, 其中呼吸系统疾病占比较高。作者认为, 对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情较轻患者, 应尽可能给予口服药物予以治疗, 当患者实际病情需要时方可酌情给予抗菌药物静脉给药治疗。④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 同时还有部分胃肠道反应。头孢哌酮钠引发的不良反应可累及多系统-器官, 最常见不良反应为皮疹及药物热等过敏反应, 同时也有胃肠道反应。因此在给予患者头孢哌酮治疗时, 内科医师应对患者有无头孢哌酮钠过敏史予以详细询问, 同时展开有效的用药指导工作。

综上所述, 头孢哌酮钠易引发皮疹、药物热等过敏反应与轻微胃肠道反应, 在临床中应用时应持续监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促使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篇7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指在某些疾病过程中突然出现以进行性缺氧和呼吸困难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临床病死率极高,据报道,一般达40%~70%,若伴脓毒血症则高达90%。

本例继发于肺部感染(重症)、重症肺结核。在血气分析密切监测下,经临床积极抢救ARDS治愈。

近几年,特别是非典型肺炎流行后,血气分析作为呼吸系统疾病诊断、监测手段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中A-aDO 2 值的情况却了解不多。关于ARDS血气分析中A-aDO 2 值变化,以往报道中极少出现,仅提及ARDS时,A-aDO 2 值明显增大,但大到多少确没有数据报道。A-aDO 2 (alveolar-arterial difference of oxygen肺泡动脉氧分压差)是指吸入肺泡内气体中的氧分压(100mmHg)与动脉血中的氧分压(85~95mmHg)之间的差,是反映肺泡水平气体交换能力的依据指标,在血气分析检测中通过相关指标的计算得出,正常值为5~15mmHg。我院在2002~2004年553例次血气分析检测中,仅1例次出现A-aDO 2 高达304mmHg,其次1例达287mmHg。而一般呼吸系统疾病患者A-aDO2大多在40~80mmHg(5.33~10.66kPa)之间,少有超过180mmHg(24kPa)者。现将该例血气分析检测变化情况报告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22岁。患者于2004年3月中旬出现高热(具体不详),伴有轻度咳嗽,少量白痰。开始未经正规检查、治疗,4月28日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而至当地县医院拟诊为肺结核治疗无效而转入我院。主要体征:T35.0℃,BP70/40mmHg,P120次/min,神志清,精神萎靡,呼吸急促,不能平卧。口唇紫绀明显。两肺呼吸音粗,左肺可闻及粗湿罗音,以左上方明显。双下肢有轻度凹陷性浮肿。血气分析见表1。入院诊断:(1)肺部感染(重症);(2)感染性休克;(3)ARDS;(4)两肺粟粒状影待查。出院诊断:(1)肺部感染(重症);(2)感染性休克;(3)ARDS;(4)肺结核(双侧上、中、下)。

表1 血气分析检测主要指标情况(略)

注:鼻导管给氧状态下FIO 2 %=20+(xL/分×4)

2 讨论

患者入院24h内2次血气分析均提示在流量6~8L/min鼻导管给氧的情况下PaO 2 仍低于40mmHg,SaO 2 <70%,A-aDO 2 高达260~304mmHg,说明此时肺泡水平的气体交换能力已极度低下,为重度一型呼吸衰竭。pH正常或轻度酸血症。PaCO 2 降低,呈呼碱,提示过度呼气。患者表现为面部、口唇紫绀,大汗,端坐呼吸,呼吸急促,烦躁不安。R最高48次/min,P118次/min,BP108/76mmHg(最低80/40mmHg)。胸片呈典型的磨玻璃样改变。此时所有检验与临床表现均符合ARDS呼吸衰竭期~终末期的表现。

2.1 阶段1 在5月9~14日的几天中可以看到,在每天持续吸氧流量稳定在5~6L/min的情况下,呼吸指标PaO 2 由34.107mmHg逐步上升到71.884mmHg,SaO 2 由65.605%上升到96.499%,A-aDO 2 由237.888mmHg下降到179.188mmHg,PaCO 2 由26.053mmHg上升到36.346mmHg。病情已由终末期稳定,向吸收好转期转化。表面看,患者血气分析指标中仅提示为轻度低氧血症,氧饱和度达到正常,但由于A-aDO 2 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代谢指标提示酸碱平衡失调,所以,患者仍处于危险期。

2.2 阶段2 5月17~21日。本阶段处于明显好转期。吸氧量降至2~3L/min,由必需持续吸氧转为间歇吸氧状态。PaO 2 38.627~78.036mmHg,A-aDO 2 由110.875mmHg降至86.476mmHg,SaO 2 正常。代谢指标由异常向正常转化。这 时病程正式进入吸收好转期,患者脱离危险。胸片:为斑片状、网状阴影。

篇8

1 研究方法 

选择儿科学领域2000~2002年刊出,截止至2007年3月15日被引次数达20次以上的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处理数据。 

2 结果 

纳入研究的文献有126条,其中,2000年58条,2001年43条,2002年25条。按被引次数排序,前20位的文献中,有关疾病诊断标准和治疗指南的文献被引次数(103~400次)远高于其他文献(54~84次)。 

纳入文献按研究类型统计见表1。表1表明,综合探讨和临床报道类文献量较大。 

纳入文献按选题统计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儿科学领域选题的热点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其他新生儿疾病,肺炎、哮喘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早产儿研究,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及其他肾病,胃功能障碍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川崎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其他危重症研究。 

纳入文献按来源地区统计见表3。表3表明,文献主要来源于北京、上海、辽宁和广东。 

纳入文献按作者单位统计见表4。表4表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是高被引文献主要来源单位。 

纳入文献按来源期刊统计见表5。表5表明,《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华儿科杂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临床儿科杂志》是高被引文献主要来源期刊。 

据可查资料统计,纳入文献作者中职称为正高74人,副高28人,中级5人;男性66人,女性43人。表明职称高者其论文被引用机会多。 

有2条文献纳入的作者有6人,有3条文献纳入的作者有3人,有6条文献纳入的作者有1人,其余作者均为1条文献纳入。有2条以上文献纳入的作者中,除2名非专家作者外,其余均为资深专家。这2名非专家作者纳入文献数分别为3和2,选题均为热点,其中一名为博士生。 

3 讨论 

3.1 高被引文献的规律 

有关疾病诊断标准和治疗指南的文献被引次数远高于其他文献;综合探讨和临床报道类文献量较大;选题为当前研究热点的文献被引用多;文献来源集中于北京、上海、辽宁和广东这些儿科技术力量雄厚的地区和单位;其作者职称较高。 

据《中国核心期刊目录总览》2004年版,《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华儿科杂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临床儿科杂志》、《中华小儿外科杂志》均为核心期刊。在本研究中,纳入文献数排前四位的均为核心期刊,核心期刊集中了大部分高被引文献。但《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仅有3篇文献纳入。因此不能简单地以高影响力论文或核心期刊论文来评价论文和期刊的质量[1]。 

3.2 提高论文影响力的策略 

篇9

关键词: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吸入治疗;噻托溴铵;沙美特罗氟替卡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喘息和气急等症状[1]。其生理基础是气道受阻,有效肺泡通气不足,最终导致II 型呼吸衰竭及肺心病。其病理特征为气道的慢性炎症,导致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从而导致气道狭窄,引起气流受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由于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COPD目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方法有支气管扩张剂(主要有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及甲基黄嘌呤类)、糖皮质激素、祛痰剂等[1]。联合运用各种方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也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该研究选取2012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间我院呼吸内科门诊及病房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对采用联合吸入噻托溴铵及沙美特罗替卡松与传统口服茶碱缓释片、舒喘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进行比较和探讨, 为进一步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间龙口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门诊及病房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患者,其诊断依据均符合2007 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OPD 组制订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诊治指南》的标准进行诊断。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噻托溴铵及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吸入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茶碱缓释片、舒喘灵口服治疗。治疗组40例,其中男23 例,女17例,年龄53~82 岁,平均年龄62.5 岁。对照组40例,其中男29 例,女11 例,年龄51~79 岁,平均年龄65.2 岁。80例患者均处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并且排除合并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肿瘤、哮喘等其他危及生命的疾病。患者在入组前15d内至研究结束前均无呼吸道感染诱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

1.2方法

1.2.1治疗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稳定期患者给予噻托溴铵(18ug)吸入,1 次/d,沙美特罗替卡松(50/500ug)吸入,2次/d。疗程为3 个月。治疗过程中有7例出现口干,可耐受;6例出现咽部不适、声音沙哑,吸药后给予5%小苏打漱口,均可缓解。

1.2.2对照组患者都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稳定期, 给予单纯茶碱缓释片(0.1g)1片口服,2次/d,舒喘灵(沙丁胺醇0.1)1片口服,3次/d。疗程为3 个月。治疗过程中有8例出现心悸不适,5例出现手抖不适,3例出现恶心,经对症处理后仍有4例不适,给予减量处理,退出观察。

1.2.3疗效评价标准 ①肺功能指标治疗前后记录患者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第1 s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 FVC)%,以上数据可以判断肺通气量的情况,是否存在气流受阻、气道阻塞的现象。②6 min 步行距离评价运动能力(6MWT)方法为在环境安静、温度适宜的平坦地面画出一条30 m 的直线,两端各放置一把座椅,研究者坐在椅子上计时,避免干扰受试者。受试者沿着直线尽全力快速步行,直到6 min 停止,测量其步行距离。在测试中应避免受试者快速转身或者沿着环形路线行走,如受试者出现疲乏、头晕、呼吸困难等应马上停止测试。

1.3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 检验。

2结果

2.1经过3 个月的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指标(FEV1、FVC、FEV1/ FVC)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6 min 步行距离评价运动能力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以气道阻塞、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其气道阻塞呈现进行性发展。在其急性期经过积极治疗以后,大部分患者都是处于稳定期,可在疾病的持续进展中,由于长期气流受限、气道阻塞,肺的通气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导致静息下通气不足,引起了严重的呼吸衰竭甚至是死亡。稳定期治疗的目标是缓解呼吸困难症状、提高患者运动耐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所以减少患者的急性发作和减少重塑气道是治疗的重点。

该研究通过吸入噻托溴铵及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治疗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稳定期的患者,与单纯口服茶碱缓释片、舒喘灵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在治疗的3 个月后, 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情况、6 min 步行距离评价运动能力2个部分的数据显示,联合吸入治疗组在各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口服药物治疗组,且患者不良反应较少,基本可耐受或处理可好转,口服药物组患者中有明显不能耐受者,退出观察。联合吸入治疗组和传统口服液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①长效β2 激动剂沙美特罗吸入能够显著改善FEV1 和肺容积, 缓解呼吸困难, 改善生命质量, 减少急性加重的频率。②噻托溴铵选择性作用于M3 和M1 受体, 能够降低急性加重和相关的住院率, 改善症状和健康状态,并可以有效地提高肺康复治疗的效果。③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局限应用于有一定指征的患者。在FEV1% pred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应用噻托溴铵及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吸入治疗,较传统口服茶碱缓释片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肺的通气功能,减少呼吸困难的发生,有效改善运动耐力,暂缓肺功能的下降进度,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稳定期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2007,30(1):8-17.

[2]刘爱华,姜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新的治疗方法[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2001,22(3): 159-163.

[3]王海燕,文仲光,石丽丽,等.噻托溴铵粉雾剂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2006:418-419.

[4]柳涛 蔡柏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处理和预防全球策略( 2011年修订版)介绍[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2,11(1): 1-12.

[5]李志忠,焦洁.吸入型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与噻托溴铵吸入型治疗慢性阻塞型肺疾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的比较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17):153-156.

篇10

一、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三基三严强化培训的认识。

我科成立由科主任担任科室培训、考核小组长,具体负责科室培训考核工作。经常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开展“三基三严训练,培训覆盖率%26gt;100%,三基考核合格率≥90%。

二、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

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水电解平衡的基本理论,休克、感染、发热等病因及

发病机理,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危重病人营养、热量供应以及护

理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

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

。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禁忌、作用方法、使用及适应症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节、

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

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

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的书写能

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

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输血法》、《传染病防治法》、《医

疗事故防范及处理条例》、《病历管理规定》等。

(5)技能培训与考核内容:

徒手心肺复苏技术;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

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

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三、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职工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训练两结合的方式方法。要求医护人员利用一切工体,班余及空闲时间学习医学及急诊急救基础知识及新技术、新理论知识。并定期进行考核记录在案。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周业务学习时进行新理论知识讲解讲座,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

四、具体培训考核计划:

一月份:

内容:针对冬季呼吸系统疾病,呼吸衰竭增多及一氧化碳中毒高发季节特点,安排医护人员对呼吸机及CO中毒知识进行学习培训。

方法:由科主任主办讲座1次,然后选高年资医师一名讲座一次。每名医护人员在ICU室操作呼吸机并进行现场考核。

二月份:

春节前配合急救换服装后的崭新面貌举行一次较大规模的院外急救演练,演练前先进行心肺复苏强化训练,并复习相关知识,最后考核打分记录在案。

三月份:

安排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医院医疗文书规范书写专题讲座。同时结合本科特点及医院要求,对各种申请单、知情同意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记录等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进行强化学习。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举办讲座一次,并在3月底由科室质控小组对本季度医疗文书进行检查,进行综合评分并记录在案。

四月份:

主要是血液净化技术培训。科主任主持,复习灌流相关知识及适应症、禁忌证。必要时采用幻灯教学进行讲座。然后由每位医护人员上机操作。进行考核。

五月份:

学习培训各种农药中毒治疗基础知识及相关进展专题学习。参加全院性徒手心肺复苏操作强化训练。

六月份:

主要是卫生法规,法律学习月。由科主任主持在晨会交班及科行政会议上系统学习相关卫生法律法规,依法行医。

七月份:

组织全科参加医院临床医师基本技能操作的理论辅导培训。科内举办医生查体训练,使所有医生过关,并进行考核记分。

八月份:

结合夏季游泳者增多特点,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淹溺、中毒及电击伤的专题学习。

九月份:

主要是意外伤害常见处理技术的培训。包括创伤的包扎、止血、固定、搬运。要人人动手,个个过关。严格考核。

十月份:

进行医疗安全及医疗法规,法律知识学习。除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活动外。科室要举办相关学习2~3次,并安排考核记录。

十一月份:

呼吸道急救管理技术培训。重要放在气管插管方面。利用模具或尸体进行训练,人人过关。

十二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