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生物科技活动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生物科技活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生生物科技活动

篇1

[关键词]高中生物 学生活动 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80112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利用一定的学生活动,丰富生物教学,让学生“乐学”生物。那么,教师应设计什么样的学生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应以什么角色出现呢?下面笔者着重分析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学生活动设计。

一、设计话题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学生活动,首要的是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关注,引起学生共鸣;再引出一定的生物话题,让学生结合话题进行讨论活动,从而逐渐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生物“伴性遗传”这一课时,教师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设计话题讨论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两张红绿色盲检查图,里边有数字和动物,让学生看图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数字或动物。这个图片情境竞猜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引出文字材料,科普“红绿色盲是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最后,教师出示一份权威的统计报告:我国男色盲患者的比例为7%,但女色盲患者的比例为0.5%。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为什么我国女性红绿色盲发病率远低于男性?你能用所学习的生物知识解释吗?这样设计话题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课堂氛围逐渐活跃起来。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求来设计话题活动,这样效果会更好。

二、设计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生物学习能力

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比教师传授获得知识印象更深刻。生物学是一门极具探索价值的课程。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探究兴趣,顺应新课改潮流,设计一定的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生物“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这一课时,教师针对性地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主动的状态下完成知识学习。探究活动的主要内容为:1.基因控制与生物的性状主要有什么途径?2.基因与性状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吗?结合以上探究问题,学生以异质分组形式进行高效合作学习。需要明确的是,探究活动的设计是基于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基础上的,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为了避免学生“跑题”探究,教师要注意监控课堂,有收有放,以调控者、参与者等多重身份参与课堂,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展开。学生思考后,开始与组内人员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当学生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时,教师要立即进行引导。探究活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探究生物的能力。

三、设计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生物实验能力

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的传统实验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学生的主体性也得不到突出体现。为此,教师应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学习的实验活动,以逐渐提高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生物“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次实验的主题是“探究pH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教师可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然后依据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总结出实验结果。在这次实验活动中,从实验的步骤设计,到实验操作过程,再到实验观察,最后到总结实验结论,学生都全程参与,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利地完成了实验。在学生进行实验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实验的详细步骤列出来,再结合实验主题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假设,从而避免操作不误、条件限制等导致实验失败的不利影响。实验结束后,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呈现本组的实验结果,然后综合所得观点。这样的实验活动使学生由“看”变“做”,兴趣逐渐增强,实验能力逐渐得到提高。

四、设计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课外活动。生物课堂上的学生活动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和学习需要,因此,教师有必要设计课外活动,让学生的内在潜能得到发展,并且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此外,设计一定量的课外活动,是课程改革的呼唤,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物学习实际,设计多彩的课外活动。

篇2

【关键词】开展活动 独特优势 作用意义

生物学是我国中学生文化教育课的基础学科之一,它是研究生命本质与发展规律的学科。近年来,由于生物科学在各行各业被广泛应用,国家社会对生物科技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大,所以培养生物科技人才是十分重要的。面对生物学科的衍变发展形势,在培养过程中,除了传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外,还应该在课内课外广泛开展生物科技活动。

一、生物科技活动对现今教育的作用及意义

(一)调动学习情绪,提高学生成绩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受学生情绪的直接影响,好的学习情绪,有助于加强学习动力、思维活力、反应能力,而情绪萎靡,则会抑制、削弱学习成绩。所以,成功的教学方式,第一步就是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情绪,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潜力。而传统教学方式中,其课堂结构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与被牵制”状态。中学生是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精力充沛、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望强烈,但是其自制力与自我判断能力不足,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传统模式下的长期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逆反心理,使学习情绪处于低迷状态,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所以,通过生物科技活动,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展现自己,很自然的凸显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通过调查显示,已经开展生物教学科技活动的中学中,学生报名参加活动人数众多,不仅好学生参与其中,一些不爱学习的“差生”也乐于参加,由此可见生物科技活动的吸引力。

生物科技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性,其丰富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的教学创意,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操作,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需要顾虑老师,师生之间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下,进行交流沟通。学生没有了课堂死板规矩的限制,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成绩。

(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创新既是不循规蹈矩、不墨守成规、不拘泥规矩,通过对已有知识进行结合,对未来进行设想,大胆构思自己的新思路、新方法。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教学,它是对生物和环境的科学价值,人文精神等进行研究,对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具有独特优势。而生物科技活动,由于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以突破课本的局限性,更好的展现教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活动中,中学生的实验设计、制作步骤都是由自己完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实验活动的重视程度,而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都需要自己去解决,这种活动方式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思维模式,学生在不断的思考、探索、尝试、失败中挖掘自身潜质,加强自身创造能力。

(三)素质教育,培养科学世界观

素质教育是培养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国家对生物科学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多,要发展科技中国,就需要先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年轻人。传统教学课堂中,学生主要通过吸纳知识来进行学习,而生物科技活动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科学创造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创造的科学态度,弥补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局限性。

学生对生物实验中一些有趣现象进行具体操作分析,很容易将学生带入到科学实验的世界中,通过科学严谨的操作流程,激发学生对生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由此可见,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十分重要。

二、生物科技活动的独有优势

(一)教育方式广泛,可选择性强

生物学科是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学科,研究对象通常也和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开展生物科技活动时候,可以结合研究对象,注意新颖、实用、趣味性等特点,进行选材教学。

(二)取材,场所,组织性强

生物科技活动相对物理、化学实验来讲,其对材料的应用,场地的选择要求性不是很高。把教学场所放置在课外、操场,既避免了场地限制问题,又可以让学生放松学习气氛。

(三)时间充裕,质量保证

在暑假期间进行生物科技活动,活动时间不受学校限制,活动目的可以通过持续观察进行了解。例如:观察花的生长过程,学生只需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进行观察记录,既在时间上比较便利,又可以提高活动成功率。

(四)与生活密切相关,实际应用力强

通常基础教育,对学生的未来生活或者以后从事行业并没有直接联系,而生物科技活动,由于来自生活,研究生活,活动结果往往使学生受益终生。

三、开展生物科技活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一)开展了解我国动植物类课程,培养学生爱国思想

中学生参加生物科技活动,接触各类动植物,可以培养提高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我国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有很多国家一级、二级保护类的珍稀物种,而学生通过学习生物,对这些动植物进行了解,通过生物活动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更加真实的了解它们,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自然的热爱,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操。

(二)开展野外考察,制作标本课程

学校可以组织生物活动,在野外对动植物进行观察、研究,不需要运用复杂的精密仪器,仅凭肉眼对植物进行采集,制作标本。使学生不仅掌握动植的生长原理,组织构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将来有可能在野外作业用到的工作能力。

(三)联系生活,学习生活生产经验

生物学是一门涉及广泛的学科,地球上现今已经发现的生物种类有200多万。通过其结构与习性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物种。使得生物学的内容也多种多样,有很多物种与我们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而通过中学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对世界的了解,也使学生了解获得许多生活经验。

(四)结合生物课外活动,普及生物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综合素质

生物学不仅是对当代自然界生物物种的研究,同时也介绍了我国古代生物科技方面的成就以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生物学家的成长之路。通过生物进化发展过程,学生可以了解自然界的衍变过程,而对古代生物贡献的解读以及著名学者成功之路的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修养。

(五)通过生物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生物学涉及内容种类繁多,而中学的生物课只是简单的对其中的生物规律性进行讲解,对实际应用部分接触不多。从这方面讲,生物科技活动正好弥补了理论课在生物应用部分方面的不足。学生通过生物科技活动对物种大量的观察、研究,可以提高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总结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活动;教学思路

目前,我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存在的普遍现象,就是课堂教学效率每况愈下,课堂教学氛围沉闷、学生参与力度差、学习效果不佳等等。这些教学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教师实施教学任务前期过分注重自己的教学策划过程,忽略了学生学的过程。由于过分注重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式接受,使得学生面对教师所讲述的内容没有兴趣,自然造成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效率低下的现象。所以,教师要适当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减少教师设计环节,使得教学活动的开展围绕着学生而进行。针对初中物理教学活动设计进行针对性分析,提出几点教学策略。

一、关注重点,突破难点

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那些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一些学生容易活动的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益,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顺利。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时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得学生终身受益。

比如,在学习“摩擦起电”内容时,教师利用塑料绳代替橡胶棒操作实验,通过轻轻的几次摩擦就能吸引很多纸屑,与橡胶棒相比效果明显。如果教师因此引导学生讨论缘由,确显不妥,因为这不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如果将更多的时间浪费在讨论为什么塑料绳比橡胶棒实验效果更好上面就会显得不值得。但如果将此课题探究作为一个课外小组的活动开展就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对提升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具有推动作用。

二、在设计学生活动中教科书的应用

在对压力知识内容进行复习时,教师按照课本上的实验引导学生操作,对于学生来讲已经是很熟悉,经过反复的实验操作难免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无法提起复习兴趣。但是,教师如果简单地变换角度,运用控制变量法,一边引导学生思考,一边操作实验过程,使得学生对压力复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再融入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深入解决,使学生深知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都有关系。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使学生不仅将压力复习效果提升了,也使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的奥秘,可以用到各种物理实验的研究上,学生也因此产生了探索的热情。

三、创设活动问题情境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初中物理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知识与经验,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完美结合,使得学习内容更符合实际,激发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有效复习,温故而知新,达到承上启下、承前顾后的效果。学生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规律。比如,在学习惯性定律时,教师首先帮助学生创设生活情景,引出所要讨论的问题。汽车突然启动或者刹车时,车上的乘客会有什么感觉?即使司机遇到紧急情况赶紧刹车,但还会引起车祸吗?结合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帮助学生对惯性定律的理解就容易多了。因为学生原有物理知识的基础,或多或少只是一些原理,但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教师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不断引导学生产生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不断探索、启发,在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思考中掌握更多知识。

四、设计要立足于“发展”

所谓教学是指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统一的整体,使得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成长。初中物理教学活动设计要立足于发展,重点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师的发展两个方面。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迎合新课改倡导方向,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条件,促进学生长远发展。首先是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索活动中,促使其亲自体验,获得更多感受。在体验中,开拓自己的思维模式,在个性化发展探索中寻找自己的创新想法,解决问题。另外,促进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发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在探索中发现新的方法,培养学习能力,终身受益。教师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师生之间形成学习共同体,相互之间促进互利共赢,学生的创新点子也使教师视野开阔、思维拓展,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能。

综上所述,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促进学生发展为教学理念成为教师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方向。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设计教学活动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探索求知,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物科技活动;探究

一、问题提出

初中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又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其课程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技活动是结合课堂教学,运用生物学知识,组织学生设计开展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创造性活动。生物科技活动在学校的开展,既可以给学生实践机会,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实现塑造人格、提高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当今世界各国把科技教育问题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如美国的科技教育改革及《2061计划》在世界范围内也引起了巨大震动,美国“2061计划”以发展美国人的科学素质为目标,培养适应2061年发展水平的公民素质为目标,使其基础教育居于世界前列。

目前我国进行的中学教育教学的改革,也十分强调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综合能力,但与国外比较起来是远远不够的。从科技活动现状调查来看,我国的生物科技活动无论从质量、普及程度和场地设备条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对于象我校这样的乡镇学校,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活动的深度与广度都是远远不足的,科技活动虽然在科学教育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却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还很难取得真正的实效;还远远不能适应新世纪教学的要求。

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有效能开展生物科技活动。这是值得每一个初中生物老师思考的问题。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说明。

二、初中生物科技活动的方法与内容

根据科技活动特点与新课标要求,开展初中生物科技活动的方法主要有:探究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与收集资料分析法等。

探究实验法的过程一般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讨论并制定实验计划、实施实验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利用它可以观察动植物人个体或群体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生命史;观察生命在相同条件与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发育以及生理生化变化规律与活动现象;调查法也是生物科技活动常用的方法,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如实记录,最后是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收集资料分析法是把有关研究内容的现状、专著、论文、资料搜集起来加以研究分析的综合论述,能对某一生命科学问题提供全面的知识。以上的方法既可单独进行又可综合运用。而初中毕业生生物学科学业考试大纲所要求考查的实验有28个,其中探究实验9个,观察实验7个,调查4个,属收集资料分析3个与其它的有5个,其中I(模仿)要求的有10个,II(独立操作)要求的有18个。如表1:

三、初中生物科技活动的实践探究

近几年来,开展了一些生物科技活动,如植物标本的制作、细胞以及生物模型的制作、调查学校植物的种类及分布、学生的饮食情况调查和传染病对相关资料收集等等,通过这些生物科技活动虽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了学生设计方案、收集资料信息,记录统计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等科学研究的能力,但并没有有意识地紧扣考试大纲的实验要求,未能做到物尽其用,以致更好地发挥生物科技活动对学业成绩提高方面的作用。总结这些年的生物科技活动实践经验,结合考试大纲实验考查要求,显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确定研究课题

确定研究课题是初中生物科技活动的第一步,也是极重要的一步。在这一步中,既要紧扣考试大纲,又要激发学生对生物科技活动的好奇心和兴趣。

因此,教师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具体的做法是对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创设问题情境,确定研究课题。如准备一些稻谷、大米、米饭与碘液,介绍米饭的来源与米饭作为食物在人体中的作用后,取少量米饭加入少量蒸馏水于试管中并搅拌均匀,后加入少许碘液,这时学生会一直很专注地看着老师的实验操作,直至最后的颜色变化,这会让初中的学生感到很神奇,此刻趁机设问:什么物质与碘液混合时,会发生如此的颜色变化?这种物质是怎样来的?米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它在人的口腔内会发生变化,为什么?等问题。将知识的科学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挖掘知识的固有趣味,激发学生提问题并巧妙地加以引导,于是顺理成章地确定生物科技活动研究的课题:1、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2、探究食物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甚至还可联系出:种子萌发的营养来源与条件;探究不同食物的热价等等。

(二)根据活动内容,构建知识网络

根据新课标与初中毕业生生物学科学业考试大纲所要求,初中生必须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性与系统性理解不够,而生物科技活动的过程则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训练平台。

例如在上述课题中,学生可构建如下知识网络:1、米饭来源于大米,大米来源于水稻的种子,水稻的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时能量的来源,能源物质位于哪里?其它种子呢?2、米饭的主要营养成分是淀粉,淀粉在人体内的消化与利用,其它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等。3、米饭能为人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能量的产生以及来源过程。4、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等等,如图1所示。

通过一系列的生物科技活动,帮助学生构建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图1 知识网络

(三)评价活动过程,培养综合能力

初中生物科技活动更注重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及活动方案的实施,而与课标和考纲要求相吻合,其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考纲中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所涉及的方法与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生物科技活动的一般过程可概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制订合理的活动步骤;进行有效实践,依靠实验获取资料,结果分析,归纳概括,得出科学结论。针对探究过程进行有效科学的评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是要针对活动过程制订具体的评价标准,对学生活动过程表现进行评分,如表2所示。

当然,在此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具体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科学取样,取样的代表性是收集材料的可靠性的重要因素,应随机取样,以保证科研结果的科学严谨;学会设置对照实验,对数据的记录、整理、处理和分析,引导学生设计表格、曲线,能为学生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铺设桥梁,获得设计表格整理数据的方法;帮助学生通过归纳和演绎判断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使学生从具体、个别的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的原理等等,能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开展初中生物科技活动应注意事项

首先要精心制订活动计划;再就是要根据学生能力梯度和实际合理设计与执行活动方案;

其次是认真指导活动的进行,放手让学生操作,真正地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

要适时进行评价与奖励,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落实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业成绩,同时又要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自身生物科学素养,以适应学生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结论

开展初中生物科技活动的探究,对学生有很重要的意义。生物科技活动能提高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运用能力、特别是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了学生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美)国家研究理事会著,戢守志等译.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

3.黄祖荫编.中学生物科技活动资料[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8).

篇5

科技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安排好课程内容,关系到整体活动课的实施和整个教育目标的实现。生物活动课程与必修课程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长期以来,必修课程主要是以学术为中心的课程,它体现了我国特有的教育价值观念,必修课以学科知识的接受性学习为主,更加强调学科的概念系统性。而活动课程以解决问题为主,强调知识的实践和应用,可以按照不同学生的需求能力,灵活调整自己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并能够迅速吸收最新的科学成果,使理论和实践联系的更加紧密,因此,初中生物科技活动课程的选择非常关键,上什么样的课程,教什么样的知识,怎样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本文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初中生物;科技活动课;兴趣激发

初中生物课程,尤其是活动课程的内容选择应当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主,强调生物知识的应用价值,创设一种学生熟悉的课题和活动清静,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线,以动手动脑并提高生物素养为核心。在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的这一过程中,融合科学的思想,科学知识技术,科学方法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生物有关的道德、意志、情感、社会责任等。生物活动课程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活动能力和认识水平出发,充分发掘内容的兴趣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本文认为,在选择初中生物科技活动课内容中,要遵循一下几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初中生物活动课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性,应当正确体现应用科学的思想,贯穿科学原理和运用科学的方法。科学是人对科技活动课的内容,要积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归纳分析。通过实践活动验证真理、发现整理。我们要注重对活动步骤和技术进行明确要求,对需要的药品和条件进行量化,以保证实验的成功率和重要性。

二、身心发展原则

初中生物活动课的内容,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认知能力水平。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比较迅速的阶段,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具有强烈参与活动的要求,活动内容以动为主,在动当中增加知识水平,在动当中培养兴趣、情操。但是它们的活动又受到实际活动能力的制约,因此活动课程必须难易适中、深入浅出,兴趣性强,实践性强,有使用价值。比如,淀粉遇碘变成蓝色,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只对实验原理作简单介绍就可以,重在通过实验现象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

三、综合性原则

初中生物活动课内容具有综合性。首先是学科上的综合性,主要从生物领域出发,涉及到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比如,彩色叶脉涉及到叶脉、叶肉等生物专用知识,脊蛙反射实验的残液如何处理,又涉及到环境污染;其次是能力上的综合,在活动中要涉及到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向日葵像样,就是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最后是教育的综合性,在活动中不仅是提高科学技能和素养,还要有机结合思想道德品行等非智力因素教育。

四、实践性原则

生物活动课的内容要选择有实用性、实践性强并和学生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要能够解决一个个生活和工作中的生物实验小课题,让学生亲身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乐趣。比如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

五、探索性原则

科学的进步发展历史是人类对科学真理的探索史,如果在青少年的脑海中播下一颗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种子,在他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可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由于探索的起点不同,层次有高低之分,本文认为可以让青少年养成探索科学奥秘的意识,初步掌握一些探索研究的方法,形成活跃的思维方式,这样才有可能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多出人才,早出人才。

六、教育性原则

活动课程一定要考虑教育教学的效果如何。应当优先选择那些对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和发展具有良好作用的内容。比如,由于草原过度放牧,对森林乱砍滥伐、对动物乱捕滥杀而造成的生态平衡被破坏,给人们带来了无法弥补的经济损失,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习惯。

七、先进性原则

生物活动课程的内容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和课题性,应当考虑把最新的技术信息传播给学生,让活动课的内容具有先进性。比如,无籽西瓜的选育,基因技术的运用。

八、因地制宜原则

生物活动课,应当考虑辅导力量的情况,也就是要全面考量辅导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这是活动课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同时要统筹考虑学校的客观环境条件。比如实验场地的大小、药品、器材的来源、仪器设备等诸多因素。必要的时候可以发动学生因陋就简纸杯实验仪器、教具或者选用替代品进行实验,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品质。

九、安全性原则

安全是顺利进行活动的重要保障。在初中生物活动课程中,学生要独立完成实验操作,还要接触使用玻璃仪器、热源、电源,化学药品当中有些是强酸、强碱以及易燃易爆有毒药品,注意安全尤为重要。除了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纪律和操作规范外,还要考虑选用安全系数较大的内容和药品材料。最后,应当在课程中重点突出兴趣性的原则。实践证明,能够被学生所广泛接受的课堂内容,都是趣味性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内容。要让学生的愉悦快乐的氛围中进行活动,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就必须选择那些具有显著兴奋点的教学内容,大力就加强直观教育教学。无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生物学概念都是以具体的生物学形态、构造和生理现象为依据的,因此直观教学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必修课内容、调动学生上活动课积极性、巩固生物知识记忆的重要方法。同时,要结合生物前景和需要进行选择,向学生介绍生物学最前沿的发展成果,点燃学生的心情股指或,并尽可能寻找生物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和体会较深的结合点,渗透它们关心并苦恼、希望解决的问题,以唤醒学生的学习需要。

作者:牛晓梅 单位:宁夏西吉县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汪京芳.学好初中生物的策略[J].生物技术世界,2013年11期

[2]林秋霞.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吉林教育,2014年32期

篇6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实践能力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极具探索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也是有效挖掘学生潜能,张扬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行为,是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方法探索和构建的一种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活动模式。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体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被感知,人获得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的,使用的感官越多收获也越大。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特点、师资水平、实验室条件、生物教材内容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在校园内、外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有利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具体的一些做法是:

1. 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意义

因地制宜地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可以启发学生认识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促使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调查、实验、探究;改进拓展生物实验,通过动眼、动脑、动手的过程,学会对事物和现象进得观察、比较、分析,进行综合判断,得出科学结论;提供显露才华的舞台,让学生参加生物科技动植物标本制作、设计校园植物挂牌进行校园展示和评比;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指导学生撰写生物创新科技论文,推选作品参加区级、市级、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论文大赛,了解利用身边的现成植物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与利用,为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2. 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原则

课外科技活动不同于课堂教学,其基本特点是学生有参加活动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活动内容有广泛性、伸缩性和趣味性;活动方式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活动的进行有开发性和实践性。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原则是:学生自愿参加 、积极探究、创新发现、创新实验、五官并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和百折不挠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3. 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过程

3.1 认识校园植物——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生物教学不仅仅是课堂上传授知识,而是走出教室,运用知识,以校园绿化树种为研究学习对象,对校园50多种园林绿化树种进行识别、分类、分科研究,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考:观察校园植物什么?可以用来做什么?如何利用才能美化校园?促进生物教学的目的?

3.1.1 设计制作植物挂牌——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

我们在七、八年级宣起了“我为校园植物挂牌”活动,我们先让学生走遍校园,认识校园植物,在规范认识了校园植物学名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植物进行分类、分科研究,学生设计广告语、制作植物挂牌,制作得好的挂牌就会挂在校园植物上进行展示,让优秀的作品在校园文雅亮相,同学们个个积极参与:上网查询、制作幻灯片、选背景、写广告语、请教老师。最后做成了精美的植物挂牌,美化了校园树种,体现了校园文明,提升了校园档次,向社会、家长、学生展示了珊瑚中学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

3.1.2 植物保色标本制作——培养学生创新动手能力。

我们在参观校园时发现校园植物大多是绿色的,于是我们开展了保绿色干制标本制作,学生采集到了小叶榕、发财树、腊梅等植物的枝条,先用自来水冲洗干净,配制保色原液:将硫酸铜5克+水95ml按比例扩大4倍剂量至饱和溶液,到入500ml的大烧杯中,再进行保色煮沸处理,我们发现酒精灯的火力不足,学生就想办法用三个酒精灯斜垫底部同时进行加热,观察到烧杯内植物叶片由绿变黄,由黄变绿,这时取出植物枝条,用清水漂洗干净,再通过吸水、压制、上台纸、注明植物学名、采集人名、采集地点、采集日期等,同学们做出了不同样式的保绿干制标本,放人塑封机中用护卡膜塑封,得到合格的植物保色覆膜标本,培养了学生创新动手能力。

3.1.3 植物叶脉书签制作——培养学生创新扩展能力。

我们学校承接有中、英学生合作交流活动,于是我们就在学生中开展了叶脉书签的制作试验,我们选用红叶李等叶形好看的植物,我们把10克碳酸钠和14克氢氧化钠投入装有400毫升水的烧杯中,让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解,用三个酒精灯斜垫底部同时进行加热,等溶液温度较高时,将树叶放进去煮一会儿,原则是树叶变黄,树叶上的叶肉轻轻一刷就能刷下来时,这时叶脉仍是坚韧的,取出叶片用牙刷轻轻在自来水下刷洗,将洗干净的叶脉放入溶于水中的染料杯中染色,抖干后用吸水纸吸一下水,然后夹在两片玻璃中压平晾干,写上要表达的中、英文,最后在叶柄上系一根彩色丝线,一张张中、英学生合作交流的课堂礼品出现了。既运用了生物学知识、又拓展了英语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扩展能力。

3.2 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生物结构也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

3.2.1 制作细胞模型——培养学生创新领悟能力。

在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制作细胞模型”这一实验中,琼脂不容易取得,需要量大费用高,在实验前,我让学生考虑:“可以用什么材料来代替琼脂?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做到既经济有实惠?”有的学生就想到了用果冻代替琼脂,果冻壳作细胞膜,绿豆作叶绿体,花生作细胞核。这样一来,一个既经济有实惠,有欣赏价值的细胞模型就做好了,通过制作细胞模型,培养了学生创新领悟能力。

3.2.2 改进课堂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探究能力。

在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制作并观察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实验中,课本上要求用稀碘液染色,但观察效果不是特别的好,有的学生就提出是否可以用高锰酸钾或红墨水染色,我鼓励他们探索实验,结果细胞结构层次分明,效果非常好。这样一来,不仅增强了实验效果,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培养学生创新探究能力。

3.3 替代拓展实验——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3.3.1 用蚯蚓替代鼠妇——培养学生创新观察能力。

在生物教材八年级上“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一探究实验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但实验中的主角“鼠妇”城市学校“货源”不足,影响到实验的开展,我们想到了用蚯蚓替代鼠妇,蚯蚓学生也熟悉容易获得,我们决定用蚯蚓替代鼠妇来做“水分对蚯蚓生活的影响”的探究实验:我们有塑料水槽,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我们把槽内分隔成三等分分别放上较干的土壤、潮湿的土壤、过湿的土壤,再在上面铺上一层薄薄的湿土后,放上一些腐烂的叶子,盖上硬纸板,但能够通气,有利于蚯蚓呼吸,观察结果发现:蚯蚓集中在潮湿的土壤层,水分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实验效果非常明显,培养学生创新观察能力。

3.3.2 蝗虫溺水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推理能力。

在生物教材八年级上“探究蝗虫气门”这一实验中,教材小实验是:去两只活蝗虫,分别放进两个盛满水的试管里,一只把头部侵没在水里,另一只把胸腹部侵没在水里只露出头部,20分钟后,其结果是:头部侵没在水里的那一只没有死亡,把胸腹部侵没在水里露出头部的那只死亡了。通过推理得出蝗虫是用胸腹部的气门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这样的推理,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占据了课堂一半的时间,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安排。于是我们拓展了实验:将胸腹部吸气扩张的蝗虫迅速放入倒置在水槽里的小烧杯内,水静后能够清楚地看到蝗虫胸腹部的气门处有小气泡并随蝗虫胸腹部的气门扩张、回缩而扩张、回缩,而蝗虫口器处没有看见这种现象,在短短几分钟的实验观察,学生就明白蝗虫是通过胸腹部的气门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而不是靠口器。这样实验既简捷又省时,培养学生创新推理能力。

3.4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周末、节假日,组织我校七年级、八年级的学生,广泛开展了生物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3.4.1 制作便捷的捕捉工具——培养学生创新动手能力。

王娱在《探究外来物种-德国小蟑螂(Blattella germanica)的实验报告》时,在捕捉德国小蟑螂时发现它既跑得快又要钻缝隙,还带有病菌,于是开动脑筋,发展创新思维,自己设计制作出了便捷的捕捉工具:用郫县豆瓣的塑料瓶剪掉下面半截,先在地上照住蟑螂,然后扭开盖子,再用带有手套的手取出蟑螂。进行喂养时,发现德国小蟑螂尾部拖着条形卵鞘,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实验室对卵鞘进行解剖统计卵粒数。

3.4.2 喂养投放病虫害天敌——培养学生创新试验能力。

姚君一在研究让重庆南岸南山植物园的樱花[Prunus subhirtella(Miq.)Sok]更“灿 烂”时,发展创新思维,根据嫁接成活的原理、动物缺氧窒息死亡的原理、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复杂的食物网的原理对南山植物园的樱花进行了大量的实作对比试验,对樱花进行了嫁接,用药棉药泥水泥封堵蛀孔,投放病虫害天敌(食虫鸟20只、30只蟾蜍),既环保又经济,找出了一系列提高樱花的花色质量、延长樱花的花期的非生物因素和人为调控的方法。

活动开展两年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通过学生实作科技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

3.4.3 撰写科技论文——培养学生创新写作能力。

七年级、八年级的学生写作能力本身就不强,科技论文更是不知如何写,我们辅导学生学会收集实验、试验数据,分析实验、试验数据,根据实验、试验数据和实验、试验现象得出实验、试验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斟字酌句反复指导学生修改出线的论文四到五遍。其中《“7.17”重庆水灾调查报告》和《实验探究酒精对胃蛋白酶的影响》获南岸区2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探究杀灭德国小蟑螂的实验报告》获重庆市第2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第2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三等奖。今年我们研究的课题《重庆南岸城区黄粉虫的生物学特性初探》获得区级二等奖,《让重庆南岸南山植物园的樱花[Prunus subhirtella(Miq.)Sok]更“灿 烂” 》获得区级一等奖,重庆市一等奖,全国二等奖。

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课外科技活动中,在活动中,学生付出了很多的艰辛,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训练了语言组织的能力,提高了论文写作水平,在大赛中取得了不少的科技创新成果,教师和学生一起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 张文华:2006 创新与实践活动——生物教师培训教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6:54-62

[2] 《百年科技话创新》路甬祥编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3] 王 玲,生物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探析(J)中学生物学 2001,17(4):6-8

[4] 汪志明,在生物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尝试(J)生物学教学 2000,25(5):8-9

[5] 王建华 张文华 刘国璋编著《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技活动指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6] 上海科学技术协会编著《上海科普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5

篇7

[关键词]生物学科 教育价值 课堂教学

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生物学科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也未必能真正实现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事实上,生物学科的高考说取消即取消,从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即使在属高考科目的年月中,生物学科也并没有凸现其重要的或不可替代的学科教育价值。因此,要真正让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让社会、学生真正重视中学生物学教学,我们必须切实重视中学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这样无论考与不考、怎么考,中学生物教学一定会有稳步可持续的发展。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来分析。

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学教育,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

2.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篇8

关键词: 初中苏科版 《生物》教材 教材内容 求知欲望 本质规律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但要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探究性活动的魅力和乐趣,体验到思维方法和实践操作的重要性,而且要能培养学生细心认真、凡事要思考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养成尊重科学的道理和重视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素质。在教学实践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把握教材体系,熟悉教材内容

苏科版《生物》淡化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各自特殊性,将植物学、动物学和人体生理学的知识按生命的主要特征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不仅包括经典的动、植物形态、结构和分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动、植物生理学知识和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学的知识,而且包括动、植物学的现代进展,还包括遗传学、进化论、生态学、现代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并重视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思想。由于强化了生命的本质特征,强化了知识的综合性,也使基础知识的实用性大大加强,最终保证初中学生生物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

例如,“生物的营养”部分,教材在肯定“植物、动物和人都必须依靠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绿色植物是自养生物,所有的动物和人都必须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作为食物,是异养生物”之后,先讲述“植物的营养”,再讲述“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最后讲述“动物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由于先讲授了“人的消化和吸收”知识,对于“动物的消化和吸收”知识仅仅讲授“家兔对食物消化的特点”、“家鸽对食物消化的特点”和“蝗虫对食物消化的特点”三部分。这样不仅减少了过去教材中详细讲述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线性动物、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消化系统的结构”、“消化和吸收”等重复的知识,而且使初中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生物的“营养”及“动物和人的消化和吸收”的共性和特性知识。

二、手脑互动并用,激活求知欲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才可能进行创造。探究性学习必须给学生提供既动脑又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亲身经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从而获得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自然、社会等各种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激发起学生探索问题的求知欲和体现自身价值的创新精神,并养成独立思考和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

在生物学课外探究性活动中,我注意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在课程里安排了一些小发明、小创造等既用脑又用手的活动内容。同时注意诱导他们做好用脑和用手之间的衔接,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个性。

我在生物科技活动中尝试让学生设计一顶适于野外捕捉昆虫用的帽子,要求该帽子集捕虫用具于一身,做到一帽多用。具体的设计方案由学生自定,其中有一个小组是这样设计的:普通的草帽用迷彩布装饰,外观大方,帽的上方装有捕虫网,捕虫网的柄还可当拐杖用,帽的下方连有雨衣,随时装卸,帽的边缘缝有五个带有拉链的口袋,内装放大镜、手电筒、指南针、地图、笔、笔记本、口罩和白纸等一些捕虫用的辅助用具,并取名为《多功能捕虫帽》(获2009年徐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这样,学生通过用脑―动手―再用脑―再动手反复交替,体会到有时想来很容易的操作问题,实际做起来不简单;反之,有的思考时很复杂的步骤,在实际应用熟练后,跳跃几步即可到位。强调动脑又动手、动手又动脑的教学方法,其结果不但灵活了学生们的双手,而且活跃了大脑,给了他们跳跃式思维的体验,为学生日后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基础。

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学习。

三、选准比较因子,探寻本质规律

比较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很广泛,但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可以用来作比较的。只有具有比较意义和条件的双方,才能确立为比较对象。一般要符合如下比较的基本条件:

1.同类不同种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比较。如:一种植物体与另一种植物体;一种动物体与另一种动物体;一种植物群落与另一种植物群落;一个动物类群与另一个动物类群。它们分别隶属于同一大类中的不同小类。比较的目的:求其异同,寻其特点。

2.非同类事物的比较。非同类事物的比较,属于借比。如:双子叶植物叶脉呈网状,栅栏组织像栅栏,海绵组织似海绵等。比较的目的:借以说明某些难于想象的事物,使学生理解某些抽象的事物。

3.本质特征相同或相反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比较。如:动物进化原因与植物进化原因;呼吸作用实质与光合作用实质等相比。

4.贴近学生思维要求。运用比较法时需“驾轻就熟”,“就地取材”,不要找那些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对象,更不要找那些比本体还要复杂,令人费解的对象。如:比较蜂群中蜂王、雄蜂、工蜂的区别。引导学生分别从三种蜂的身体大孝卵的受精情况、蜂房大孝幼虫期食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职能等加以比较。

篇9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师角色;生物教师

中图分类号:G51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33(c)-0064-0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我国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进行了变革,同时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新课程的目标下,教师必须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形成多元整合的教师角色,并能尽快适应它,才能更好的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这是新课程目标的要求,也是当今时代基础教育的要求,它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前提。

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科技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将发展教育作为基本国策。因此新一轮理科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科学教育理念的变化推动了生物学课程的进展,这一进展主要表现在课程目标的改变、课程内容的更新、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成果评价方法的根本性转变。这些变革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国际上理科课程 (生物学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和趋势。

进行普通高中生物新课改,一定要深刻理解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高中阶段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放在所有课程理念之首,强调高中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是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阶段要保证“不同的学生得到充分的、不同的发展”,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去学习生物学。

二、教师的角色转换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新课程体系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这对传统的教师角色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1、新教育观念的挑战。教师的教学地位不再是教学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

2、新的教学技能的挑战。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来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来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原由。

3、新的教学方式的挑战。新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核心,包括发现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因此,教师必须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新建立自己的新型教学方式.

三、新课程理念下对高中生物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对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教师应如何对自己进行重新的定位呢,或者说,教师在新课程下应该担当怎样的角色呢?

(一)教师在学生学习生物课程中角色是多元性的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几乎是单一的,仅仅是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探究,这就要求教师角色要从单一传授知识向多元化角色转变。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4]。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要转变为师生互教互学。课堂上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在一定的问题作为前提确定参与的方向,然后激发强烈兴趣,形成主体参与的明确目标,使学生主动探究,在思考与实践中寻求答案。如学习“矿质营养”前导问:“户养的花为什么要定期松土?为什么要选择肥料?”讲“无性生殖”时,以绵羊“多利”入题;讲述遗传物质章节时,则从介绍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引入正题。使学生入课便有新鲜感,主动的学习和思考。

2、教师是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新课程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生才真正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作为组织者,教师的重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如:在学习酶的特性时,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最后得出结论,让学生共同分享成功和快乐的同时完成了教学任务。

3、教师是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培养者。在新的课改下,高中生物教材主要从非生物界到生物界这个顺序揭示了这个根本观点。这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极为重要,无论是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还是处理个人或社会事物,都需要唯物主义的观点。

4、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参与者与合作者。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交往、师生对话、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教师必须走近学生、观察学生、倾听学生,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这样,教师才能真正观察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学生的不同,因材施教。在新课程中,教学内容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大部分是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产生的,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发展的、不断生成的、富有生命力的创造过程。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大程度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二)教师应该是教材和课程的建设者

1、教师应该是教材的驾驭者。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深入研究教材。不能简单地拘泥于教材,要在研究、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依据教学内容,综合性地补充知识是教师所必需的。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合理安排教材内容和教学程序。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自己的学识、经验和个性分析处理教材,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

2、不断积累教学素材。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应对前沿性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补充,有意识地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料,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去,使学生能够了解到知识的最新进展和发展前景。

3、应用现代教学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已走进课堂,特别是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在当前的蓬勃发展的趋势下,作为生物学教师还要掌握一些计算机操作技巧以及课件制作和使用的方法技巧。这些手段使得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抽象与直观等能够方便地实现相互的转化,通过声音、图画、色彩形状等多种刺激,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而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细胞分裂、蛋白质合成等微观世界的生命活动,基因工程、克隆等生物技术,借助于多媒体的手段,可使这些技术变得借助于动画技术,可使这些无法用语言讲述的生物学过程直观明了。

4、实验操作及标本采集制作。

①生物教师应有较强的组织、设计生物实验课教学的能力和熟练进行实验演示、操作的技能以及生物标本的采集、制作能力。要有体现标本采制技能的作品和教具等。

②能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熟练使用显微镜、解剖镜,学会制作临时装片和徒手切片,学会解剖动、植物个体和做简单的生理、生化实验,学会正确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懂得实验原理,并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③能组织、指导爱好生物课的学生开展课外生物科技活动。如组织指导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进行野外生态环境考查,生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指导学生撰写生物学小论文等。

(三)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只是教育专家研究成果的操作者或行政指令的执行者。新课程提出,“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

教师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发展中的人,所以教师要研究“学生”。我国的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先进教育思想,而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就必须了解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主观能动因素在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才能有的放矢,做到因材施教,取得最大的教育实效。

教师不但要研究学生,也要研究自己。教师也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我反思。在新课程下,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变得更多、更复杂,教师只有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与课程改革的需要。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高中生物教师,要从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加以转变与改进,把新课程最主要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以改善教学环境,让中华民族的下一代在优秀教师的教育引导下,成为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教师专业发展学院

作者简介:崔一鸣(1986年),女,汉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课程改革.回顾与前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编.2004

[4]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解读.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编.2004

[5]刘锡志.中学生物教师应有的教学技能[J].生物学通报.199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