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含义

篇1

关键词:三品一标;含义;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2-0012-02

广德县位于皖东南低山丘陵区,与江苏、浙江毗邻,土地面积2165km2,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全县四周为天目山余脉和黄山余脉所环抱,中部为丘陵平畈,地貌类型多样,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资源储备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现有耕地3.33万hm2、林地11.4万hm2、水面0.67万hm2,享有“中国竹子之乡”、“中国板栗之乡”的美誉,2016年荣获“国家级生态县”称号。

1 “三品一标”的含义和创建价值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统称“三品一标”,是广德县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已成为安全农产品的代名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战略选择,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产地环境、生产过程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限品种、限时间使用人工合成的安全的化学农药、兽药、肥料、饲料添加剂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控制在安全质量允许的范围内,保证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最基本的需要;“绿色食品”作为安全优质精品品牌,产地生态环境要更为优良,生产过程更为标准化,对人工化学合成的生产资料使用更为严格,“AA级绿色食品”生产过程要求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安全的化学农药、兽药、肥料、饲料添加剂等,倡导、实现健康消费;“有C产品”则不使用化学农药、肥料、防腐剂等,也不用转基因产品,是真正来自于自然、富营养、高品质、安全环保的生态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作为推动特色农业和区域优势经济发展载体,已成为政府保护产地环境、传承农耕文化、彰显区位优势、营销特色产品、壮大产业集群、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深得广大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青睐。

近年来,广德县强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并将“三品一标”认证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抓手,以“三品一标”认证助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用明显,对提升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都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2 “三品一标”发展现状

近几年广德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猛,截至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432家,家庭农场1201家。全县现建有水稻部级高产创建示范片6个、部级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3个,0.67万hm2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国家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基地4个,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7个,形成了优质粮油加工、畜禽养殖、苗木花卉、食品加工、竹制品加工、丝绸加工、中药材等七大农业主导产业和草莓、茶叶、水果等特色产业。

“三品一标”创建和认证稳步发展,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创建认证数量共计73个,认证种类涵盖种植业、加工业、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认证品种包括粮油加工产品、蔬菜、水果、茶叶、竹笋、腌制调味品、生猪、猪肉、禽蛋及其深加工产品。农业“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2.22万hm2,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66%。优质的农产品在全省及江浙沪等长三角市场都占有较大份额,广受消费者好评。“乌松岭茶叶”、“荣达鸡蛋”、“志云水煮笋”、“绿明葡萄”、“惠民早熟梨”、“皖南竹乡毛腿鸡”等认证产品因优异的品质畅销周边市场,其品牌家喻户晓,“志云水煮笋”更是走出国门远销日韩等国。品牌产品生产主体已成为我县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3 “三品一标”发展存在问题

3.1 宣传不够,认识不足 广德县“三品一标”创建工作开展于2002年,品牌产品创建前期,受经费限制,相关宣传培训不力,基本停留在一对一的咨询服务,缺少系统性、全面性,导致生产主体、消费者对“三品一标”了解不透彻,部分从事农业工作的人也难以讲清“三品一标”的具体涵义和区别及其发展的重要性;加之前期社会整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视程度不够,品牌产品市场效益不明显,体现不出品牌农产品较之普通农产品的优越性,导致“三品一标”品牌创建积极性不高,品牌生产发展缓慢。

3.2 基础薄弱,发展乏力 由于目前“三品一标”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标准化生产水平相对较低,且市场准入制度进展缓慢,不够完善,产品认证不认证都可以进入市场,加之消费者的认知度不高,一些认证农产品和普通农产品销售价格差别不大,不能体现“三品一标”认证产品的优质优价,经济效益没有明显提高,从而挫伤了企业和农户认证“三品一标”的积极性。政府对农业“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加之“三品一标”认证需要缴纳相关费用,而一些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规模小,起步晚,资金少,虽有认证想法,但是终因无力缴纳认证费用而放弃,从而影响了整个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创建发展进程。

3.3 保障滞后,推进不力 监管体系及队伍建设不完善,制约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绿色食品管理是保障公众基本消费安全的公益性事业,仅凭目前的人员队伍及经费已难以适应“三品一标”快速发展的形势和质量监管责任的要求,监管措施不到位,风险漏洞依然存在,无法满足全面强化“三品一标”监管的需要。

4 对策及措施

4.1 加大宣传,提高对“三品一标”的认识 利用网络、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三品一标”有关知识,积极引导广大消费者和市场经营主体正确识别、选购“三品一标”产品;开展技术指导及业务培训利用各项专项整治活动切实提高生产经营主体对品牌农业生产技术的理解及掌握,提升品牌公信力,充分发挥“三品一标”在制度规范、技术标准等方面优势,带动和引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生产、消费营造良好氛围。

4.2 抓好认证监管,加大扶持力度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探索产地准出及市场准入机制,严厉打击违规用标现象,维护“三品一标”品牌信誉。加强基地培育,建立奖励机制,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民生工程项目推进,对“三品一标”认证进行奖补,推动农业标准化进程,调动“三品一标”认证积极性。

篇2

关键词:一村一品;农产品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6―0087―04

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建设现代化的特色农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力倡导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品”是农业面向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农业发展走专业化、规模化的路子,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发展新模式。

一、我国“一村一品”建设的内涵、背景与现状分析

“一村一品”,是指根据一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它的发展就是要使优势不明显的村加快培育出主导产业,发展更具特色的农产品,真正做到“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农产品的生产必须适应当地的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一村一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涵义的实质来看,就是要求农村生产应因地制宜。在村的理解上,我们应放大到区域概念的高度来认识,此外,一村一品的内涵除了具有生产制度安排含义外,还应包括非农业生产方面的内容,如农村社会,农村文化,以及农民价值理念等精神层面的建设。

2006年5月,农业部工作会议提出了推进“一村一品”建设总体思路,指出,发展“一村一品”是新时期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形成区域特色经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也是我们农村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从全局出发,针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新任务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针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我国一村一品理论和实践就此深入展开。

近几年,我国“一村一品”建设在全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截至2006年底,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已达到41293个,从业农户1870.58万户,从业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4560元,比全国农民人均收入高出27%。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作为新时期的一项特色农业产业,“一村一品”已逐渐形成规模。现阶段,在区域分布上,东部地区出现了大量的二、三产业和外向型农业专业村镇,中西部地区出现了许多种养业等专业村镇,一些地方,一村一品已经成为村级经济的主体,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正朝着集约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跨区域、大规模、集群式发展格局,实践证明,发展“一村一品”,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家正在抓紧起草发展一村一品指导意见和全国发展一村一品发展规划,为全面了解各地一村一品发展情况,农业部还将研究制定一村一品统计指标。据了解,截至2007年,全国已有17个省区市建立了发展一村一品的工作机制,有11个省区按照本地“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制定了发展一村一品具体规划。其中江西、陕西、广东、福建等省还制定了扶持政策,加大对一村一品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当然,目前一村一品建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一村一品缺乏整体科学的规划、农民缺乏对农产品安全理念的认识、农产品品牌与规模化建设缓慢、农村现有组织结构体系不能满足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需求等。

“一村一品”建设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作为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一村一品在不断引导着我们农村走产业化、品牌化的道路。发展“一村一品”,实施“一村一品”工程,顾名思义就是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继而我们要把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可以有效地促进地区特色产业基地的形成及农民收入的增加。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同时也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重要动力。“一村一品”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总的我们可以概括出,在新形势下,发展“一村一品”,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是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载体,也是乡镇政府转变职能、发展经济、服务农民的重要方向。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增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健全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食品安全在“一村一品”建设中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对一村一品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文中一村一品食品安全被认为是农产品安全,因此,我们认为只有抓住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坚持农产品在安全性、实用性、经济性等品质上的重要原则,才会对一村一品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农产品的生产条件、加工流通过程往往会使农产品含有一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因而它对人体的生命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则就成了重中之重。因此,要在充分认识到农产品安全的重要性的同时,深刻体会它在一村一品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接着,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解决好农产品安全问题,农产品安全性越高,是一村一品建设的前提条件。在“一村一品”建设中,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有保证,人们对农产品的忠诚度就越高,产品的差异化才会体现得越明显,一村一品建设的效果才会真正得到体现。设想如果我们就最基本的农产品安全保障都无法保证,我们的差异化又该如何体现?规模又该怎么形成?一村一品建设也就失去了它的农产品特色经营的意义。

其次,注重农产品安全,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就是要强调从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开始到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流通环节、销售环节等实行全程检查,这样有利于“一村一品”产业建设中农产品的质量得到切实维护,全程严格的农产品安全监督机制是一村一品建设的重要规范和依靠。在农产品生产养殖环节上,要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农药的使用,避免大剂量使用农药造成的土地农药残留度过高继而转移到农产品身上所导致的产品农药含量过大的问题,严格控制好激素等化学增产药物的使用,避免形成食品不安全因素;在生产加工环节上,严格控制好生产环境是重点,如许多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是在简陋的场所完成,并不采取

严格的卫生措施,即使一些品牌食品的加工过程也不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实践表明,生产环境对农产品的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要严格执行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生产人员、生产环境、生产原料的卫生标准,杜绝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销售环节中,重视和强化对农产品的安全监管,严格农产品安全立法,统一安全检测标准是当前工作的重点。目前由于进入批发市场的农产品大多没有产品品质标志或只进行散装性大包装,出现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时无法进行溯源性控制,因此,安全检测在农产品销售中尤为重要。只有这样,农产品安全才能得到切实保证,从而为一村一品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再次,重视农产品的安全,有利于加强产品的质量,提高一村一品的品牌建设。安全是品牌的基础,一个品牌的创建没有产品质量安全作保证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质量差,安全不过关,即使品牌能形成,也是一个有缺陷的品牌,最终会经不起市场、实践的考验,淘汰出局。农产品的安全性越高,人们对产品的认同度就越高,在此基础上越利于农产品的差异化建设与品牌经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最后,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重视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促进一村一品的发展。加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宣传教育,农民就会时时把农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主动去学习相关产品安全知识,促进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在培养当代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一村一品”产业建设中要始终把农产品安全教学培训与高效产业发展相结合,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抓住农产品安全建设是我们一村一品的重要保证,农产品安全监管得好,一村一品建设的阻力就越小,产业化、品牌化建设就会有基础和保障,农民的素质也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一村一品建设也能更好地促进农产品的安全监管。注重特色与质量经营的一村一品建设是不断促进我们农产品安全的有力保证,特色再多,产品差异再明显,归根到底都必须以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为最基本的保障。注重农产品的差异化,农产品安全则成了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首先,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得到了不断振兴,各地区不断加快自身优势产业建设,使农村经济不断活跃,人们对农产品安全更加重视,在客观上不断激励着农产品的安全监管,刺激着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其次,农业基础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议题,“一村一品”产业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主导产业的优势,着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产品生产中存在的规模小、品种单一、效益差等问题,使农业基础产业发展走出一条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路子,推动农村基础设施不断的更新。农产品安全是基础,农村基础设施越完备,农产品的安全就会越有保证。再次,一村一品重在开辟特色农业经济,建设现代化的特色农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力倡导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品要求农业发展走特色化、规模化的路子,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农产品的安全是特色的前提条件,设想,如果没有产品安全作保证,我们的特色又该如何谈起?因此,对产品特色的追求一定不能忽略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要做到以农产品安全为基础、特色为方法的有机结合。最后,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质量安全会随着一村一品建设不断得到提高,一村一品建设注重农产品的品牌化与差异化建设,这在客观上就要求农产品生产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增强科技含量,继而切实增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科技含量越高,农产品的安全检查标准就越高,相对应的,农产品因质量安全而出现的问题就会减少。从这些我们可以发现,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建设,在不断促进产业优化的同时,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证也增强了。

三、溧阳市促进“一村一品”建设

与农产品安全良性互动的对策与建议

近几年,溧阳市在充分发挥自身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的同时,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开展“一村一品”运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一村一品”典型共有200多个,布满全市。下面我们从一村一品建设与农产品安全的辩证关系提出相关的建议:

1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建设。

第一,建立和完善相关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夯实“一村一品”产业建设的基础。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必须构建一个合理的、有效率的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是多层次、分门类的,囊括立法、执法、法律监管、行政处罚以及刑罚等。我国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现状与国际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法律法规体系的框架结构仍有待进一步的科学化、合理化。只有这样,我们的农产品安全才能从法律这个最高层次上得到保障,一村一品建设的基础则会更加牢固。

第二,建立权威、高效的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确立“一村一品”产业建设的制度保证。要从产品种植养殖环节开始到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流通环节、消费环节等实行全程监管,建立专业的农产品安全监管机构,明确其监管职责和执法标准,形成统一、协调、权威、高效的农产品安全监管机制。同时,加大农产品安全监管执法的经费投入和规范化建设,建立行政执法、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管机制和农产品安全预警机制,这样可以确保“一村一品”产业建设产品的监督机制有严格的规范可依。

第三,制订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规范“一村一品”产业建设。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建设落后于农产品工业发展速度,很多农产品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些根本没有国家、行业标准,甚至连企业的标准都没有。标准的不统一对执法、检测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难度,导致最终产品的卫生安全及质量良莠不齐。因此,要加快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对现行国家标准及各部门行业标准进行修订,统一到国家标准来,使农产品链从种植、养殖、加工、储藏到经营销售等各环节都在国家标准的控制下运作,以此来推进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一村一品”产业重视产品的品牌与规模化建设,如果没有相对统一质量安全标准,品牌建设、差异化也就失去了意义。

第四,加大农产品安全的技术支持,重视专门人才的培养,为“一村一品”产业建设提供人员技术支持。目前,我国许多大学都开设了农产品专业,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但是,随着我国农产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和消费者营养卫生意识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农产品卫生安全专业的人才需求是越来越大。为此,我们必须加大农产品专业建设资金投入,改善实验室设施设备,加快农产品专业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一方面为农产品行业输送更多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为农产品卫生安全监管和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同时,要加大农产品行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和管理人员继续教育与培训,使他们的专业知识能

及时跟上国内、国际农产品发展形势。有了技术人员的支持,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就会越好,我们的一村一品建设的层次就会越高。

第五,坚持立足于农产品安全,加强农民对农产品安全的认识,加快一村一品产业的品牌化、规模化建设。从长远来看,我们加强农村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建设,有利于增强农村一村一品产业建设的基础,农村农产品安全的制度建设会越完备,质量规范上管理会更严格,有利于产品品牌建设,增强顾客的忠诚度,提高了农民的素质。

第六,围绕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安全监管。这其中,我们一是要加大农产品科技创新的力度。在继续研发高产、优质和无残留农产品的同时,应顺应国际市场的要求,不断加强科技创新,研发出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精品和名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二是加快农业科研、推广体系改革,通过机制的改革,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三是加强农村带头人的培训。通过对农村带头人实用技术、现代农业、市场经济、法律知识的培训,造就一批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型农民。

2 切实加强一村一品建设,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第一,科学规划一村一品建设,强化政策引导,最终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在自然条件上,溧阳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全市现有耕地97万亩、林地49.5万亩、水面42.5万亩,可谓是有山、有水、有良田。这些都是溧阳市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全局的角度合理规划一村一品发展蓝图,因地制宜制定各项政策法规,从政策的角度合理规划,制定详细的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统一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真正实现农产品安全的最终目标。

第二,一村一品建设要以科技为支撑,以示范带动为内容,以此来减少农产品安全事故。溧阳市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农业的支撑作用,强化对农业科技新品的引进,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目前,溧阳市每年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包括粮油、林茶果、瓜菜、畜禽、水产等在内的农业新品种25个以上,全市累计引进天目湖白茶、美国油桃、隆昌鹅等新品种200多只,农业项目区的粮油、林茶果、畜牧优品良品推广率达95%。同时,溧阳市可以通过示范带动、典型引路的方法,以建立各类农科技示范园区为重点,通过市抓重点、镇抓骨干、村抓专业,引导和推动“一村一品”活动深入开展。实践证明,通过这些途径,农产品的安全事故比例明显降低,农产品安全得到显著增强。事实说明,在高科技含量的基础上,我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度就会越高,在通过示范带动的模式下,广大的农民才会自觉接受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新理念,而不只是一味追求经济利益。

第三,高度重视一村一品农产品品牌创建,通过品牌切实维护农产品安全。溧阳市目前全市共培育天目湖茶、天目湖酒、天目湖农产品、天目湖果品、天目湖蔬菜、天目湖水产等9大系列50多个品种。溧阳白芹、天目湖砂锅鱼头、溧阳鸡等已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享有较高声誉的传统地方特色产品。这些实践所带来的深刻体会是,老百姓对产品的忠诚度大大提高了,对产品质量也会有更高的要求,品牌建设要求较高的农产品安全标准,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我们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篇3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产品;品牌整合;战略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2-0087-03

[基金项目]本文是2007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欠发达地区农产品品牌战略问题研究:以丽水市为例”的阶段性成果

(批准号:07FCYJ001YB)

[作者简介]江小毅,浙江省丽水学院经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浙江丽水323000)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农业部在前几年实施名果、名茶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品牌农业建设,为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提供了良好基础。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级农业部门依靠科学技术,积极创立品牌、争创名牌,走上“农产品品牌化建设之路”,着力打造品牌农业,获得有关部门认定的名、优品牌的农产品逐年增多。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大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虽然品牌众多,但名牌不多,大多数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面对着当前农产品国际化的严峻挑战,如何进一步整合品牌资源,突出重点,推进名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已迫在眉睫。

一、农产品品牌整合的含义和意义

品牌整合是近十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品牌管理方法,所谓农产品的品牌整合是指农产品生产企业通过改造、改组、跨地区、跨行业开展经济联合和兼并,实现品牌扩张目的的一种行为,是快速扩大生产规模、做大做强品牌的最佳实现形式。它包含三层含义:①对现有小品牌进行提炼,逐渐形成一批强势品牌;②对现有强势品牌进行锤炼,逐渐形成一批农产品名牌;③对现有农产品方面的质量安全认证进行规范,特别是应对目前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三套认证体系进行“整合”,以改变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无所适从”的局面。

市场竞争经历了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和服务竞争,已过渡到品牌竞争阶段,品牌竞争的核心体现在是否塑造了强势品牌,是否培育出了名牌。农产品与工业品相比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人们记得的往往是一个地域的一个特色优势产品的总体名称,如西湖龙井、金华火腿、黄岩蜜桔等,因此以往天女散花式的品牌结构已经显现出了种种弊端,若要使我们现有的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必须进行品牌资源的整合,通过小品牌之间、小品牌与大品牌之间的重组兼并和引导,提高农产品的集中度和知名度,进而培育特色名牌、拉动地域经济增长。实践证明,一个农产品品牌成长的过程,就是品牌整合的过程,谁率先推进品牌整合,谁就获得竞争的优势。

二、欠发达地区农产品品牌战略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1.品牌建设主体分散,开发规模不经济。从世界农产品品牌的成功经验看,多为先有规模,后有品牌,规模支撑品牌。但我国农产品组织化程度低,经济实力薄弱,农业企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生产特点,使农产品品牌不论在地域上还是在产业链环节上,都存在一定的分散性。目前虽然我国有很多特色农产品已经建立了自有品牌,但多品牌、少名牌,品牌的覆盖面相对较小的现实格局,难以形成合力,无法与国际化的知名品牌相竞争。

2.名牌战略认识不足,缺乏长效机制。由于长期小农经济的影响和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一些地方政府对品牌农业引导不力,认为创品牌是企业的事,与政府关系不大,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对品牌战略管理工作不到位,对名牌评选,缺乏统一规范,也没有体现市场选择,大多是重申报、重评选,但缺乏品牌后续跟踪管理;政府品牌扶持政策连续性不够,扶持效应不明显。

3.缺乏品牌危机管理机制。地域农产品品牌由于其共享性,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近年来,不少知名地域农产品品牌如“重庆火锅底料”、“龙口粉丝”、“金华火腿”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被媒体曝光后,其直接后果是地域产品遭到“封杀、撤柜、禁止出口”,导致空前信任危机,销量一落千丈,许多知名企业蒙受不白之冤,也给产地形象抹黑。因此,即使是具有良好形象的地域农产品品牌也应加强危机管理。

4.产品质量不稳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从“三鹿”有毒奶粉事件引起的全国乳制品行业的信任危机告诉我们:质量是农产品的生命线,是农产品创品牌的根本。没有高质量,就没有市场,也就没有品牌。商品质量是品牌资产的物质基础,标准化生产是创品牌前提,农产品的易腐性和季节性,决定了其“保鲜”是农产品销售中的重要问题。然而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主要是粗放的小生产经营,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操作没有统一的标准,在生产经营中,往往带有极大的盲目性,难以建立符合名牌产品的运作程序,这种生产分散经营,缺乏统一的管理体系是很难保证名牌产品的质量。

5.农产品深加工不足,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欠发达地区大多数农产品普遍存在产品档次不高,缺乏科技含量的问题。在农产品品牌化经营过程中,从种苗的培育到产品的生产,从农产品的加工、包装到销售,各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科技支持。

三、影响品牌整合战略的主要成因分析

1.政府因素。一个农产品优秀品牌的创立,首先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包括政府资源的投入。虽然品牌整合归根结底是市场运作的过程,但是让众多品牌在市场竞争中自然淘汰,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就有可能会错失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最佳机遇期,影响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稳定发展。因此,政府应转变职能,牵头起草品牌整合的原则、目标以及方法、步骤,提出具体配套措施。并引导企业进行兼并、重组,让其通过市场竞争,用高品质的产品、科学的市场运作,尽快整合同类的小品牌,使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

2.农户和企业因素。在实施品牌战略中农户和企业主体建设是关键,因为农产品品牌的创立,其基础和重点在于农产品的产出过程,自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以来,农户和农业企业共同成为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主体。如果农户和农业企业缺乏市场主体意识,就会影响市场主体创立品牌、经营品牌、保护品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分散的小农户由于其生产规模极小,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弱,对市场反映较慢,往往生产极具盲目性,产出的农产品市场认同度低,不利于农产品品牌的打造;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生产企业,往往只注重提高其附加值,忽视农产品自身的品质。

3.农产品自身的差异性。品质是打造农产品品牌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产品品质差异越来越大。一方面不同的农产品品种,其在色泽、风味、香气、外观和口感等品质上会有很大差异。这些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另一

方面不同区域的地理、气候等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农产品品质的形成,即使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区域生产,其品质也存在差异。其次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会对农产品的品质产生很大的影响。

4.生产规模和经营方式。品牌的创立需要一定的生产规模和经营规模,使生产的产品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从而扩大某一品牌对市场的影响力。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很小,农产品的商品率低,技术含量低,难以独立建立各自的市场营销渠道,稳定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成为影响品牌形成的又一障碍。因此,随着中国农产品市场的日益国际化。必须设法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促进中国农产品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四、实施品牌整合战略的对策

1.政府制定激励扶持政策,引导建立一个开放式的品牌资源共享机制。针对目前农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政府有必要从全局出发,协调配合、集中政策及财政支持体系的力量,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预算作为实施农业名牌战略的启动资金。通过适当提取农业技改费、返还土特产品税等办法,以及以经济利益为纽带,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国内外客商进行农业投资,整合品牌资源,并对农产品品牌的整合加以必要的引导、激励和扶持,逐步淘汰、合并一些规模小、素质低、效益差的杂乱品牌,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为载体,创立行业集体商标,建立统一的行业准入标准、生产操作规程、质量安全保障措施、经营行为规范等行业规则,实行行业自律,建立地域性农产品品牌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区域内农产品整体的市场竞争力。

2.加强以品牌生产为龙头的农业企业化组织建设。推动农产品品牌发展。政府各级各相关部门要以品牌开拓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组建农民生产专业化团体,进行规模化的生产和经营。支持以品牌生产为龙头的农业企业化建设,对其扩大再生产给予优先贷款,在区域开发、基地建设和产品生产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集中优势,争创名牌。通过龙头企业基地、订单、股份合作等途径,以利益为纽带,以品牌为载体,将分散的千家万户联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品牌农产品群体,作为农产品品牌战略的组织依托,积极推行标准化“统一”管理,辐射带动基地和周边农户,带动农产品品牌发展。对于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组织,给予必要的经济帮助,促进其生产水平和经营能力的提高。

3.整合产业资源,形成区位品牌。区位品牌往往蕴含了具有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渊源内涵,它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使该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是20世纪以来世界上多数国家为有效保护本国特色产品而采取的重要制度体系,也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中所认可的通行保护规则,地理标志产品由国家质检总局审核批准,在法律上受永久保护,对推进区位品牌具有明显作用。因此,要积极开展品牌经营,尽快把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农产品申请成为地理标志产品,形成区位品牌。产业区位是品牌的重要组成要素,空间布局是规模经营的前提,而规模经营则是品牌整合的基础。由于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经营有赖于大面积的生产基地和大量的生产经营者为其提供统一质量标准的农产品,因此要以各地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为前提,加强产业发展的规划和引导,积极培育农业特色块状经济,努力建设一批拥有一定规模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做大做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产业区。

4.建立地域农产品品牌危机管理机制。企业除加强农产品安全生产、保障质量外,必须建立地域农产品品牌危机管理机制,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针对地域农产品品牌危机的预防、处理以及如何挽回地域农产品品牌的声誉等,编制专门的应急预案,以备不时之需。鉴于农产品影响面往往较广,建议政府牵头成立会同工商、质监、经贸、农业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地域农产品品牌危机处理领导小组,建立危机善后处理机制,在发生农产品品牌危机时,协调一致,及时控制危机的蔓延。企业做好沟通披露信息工作,处理好与各级新闻媒体、政府、专家与公众的关系,认真解决暴露出来的问题,尽快恢复地域农产品品牌形象,争取化危机为转机,使原有的品牌继续生辉。

5.加强农产品质量控制,建立品牌质量认证体系。在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过程中,按标准组织生产管理,是提高农产品质量,保证农产品安全最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是打造品牌的基石。一整套健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主要应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技术标准系列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坚持把全面质量管理贯穿始终,严格按照生产操作规程,认真做好农业环境质量监测、产品质量监测,稳定农产品的内在品质,实现品牌标准化管理。针对品牌整合之后产生一些区位品牌,更要注意品牌质量认证和质量监管,除注意一般性产品质量认证标准外,还应特别注重产品保真认证和产地认证,这是保护区位品牌的基本手段,防止产业聚集区以外的产品滥用区位品牌,损害品牌形象。

篇4

买难

“绿色”标准多,产销信息不对称,市场上鱼目混珠

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普遍增强,希望吃到更加安全、健康的农副产品。但很多时候,消费者想买“绿色”农产品却面临“傻傻分不清”的窘境。

一是担心物非所值。“价格贵一些,大家可以理解,毕竟好东西成本投入更高。不过人们心存疑虑:钱是实打实花在了品质上,还是花在了包装、广告上?”在一家大型有机蔬菜企业工作的杨女士表示,现在公司主打产品定价远远超过了一般市民家庭的购买能力。比如番茄40元/公斤,事实上,生产成本没有这么高,都是花在了品牌推广费、公司形象包装费上。“我自己都不会买本公司的菜,感觉是当冤大头。”

二是各类标准概念繁复,消费者被“乱花迷眼”。去年5月,农业部印发了《关于推进“三品一标”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三品一标”指的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这三类产品定位不同,因此标准各不相同。目前,无公害农产品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依据相关标准进行认定,绿色食品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依据相关标准进行认定,有机农产品主要由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可的第三方认证机构依据标准进行认证。

“这些标准都是什么含义?有啥区别?哪种农药残留最少?哪种没加膨大剂?靠这些概念我真区别不出来。”北京市民徐大姐说,把有机、绿色、无公害番茄和普通番茄放在她面前,她很难判断哪个性价比更高。“都没有包装,大小颜色差不多,最后还是靠价格、有没有虫咬的笨办法来决定。”

三是没有靠谱的销售渠道。“农产品市场中鱼目混珠者多,市民很难找到一个放心的销售平台。”黑龙江省农垦绿色食品办公室副主任余捷说,农产品产销信息不对称,导致有需求的消费者找不到绿色优质农产品,绿色优质农产品也找不到对路的消费者。

据了解,目前在国内部分大中城市,一些大型连锁超市设立了绿色食品专区、专柜;还有些绿色食品通过专业营销机构和电商平台进入市场,如工行融E购、中绿生活网、邮乐农品等都开设了绿色食品专门营销频道。专家提醒,消费者在市场上选购绿色食品时,应注意包装上有无绿色食品标志、是否有绿色食品企业信息码等包装特征,还可以通过登录中国绿色食品网、向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咨询等方式来查询真伪。

种难

投入产出失衡,质量控制、品牌推广难度大

绿色农产品有前途,许多农民都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但真要横下心来绿色转型,摆在眼前的难题也不少。

短期内投入产出失衡,盈利能力差。“绿色优质农产品生长周期长,投入大,产量低。”郎希明是北京大兴区的种瓜大户,他每年要种植15个大棚的西瓜。“绿色种植成本比普通的每亩约高30%。按标准种植,产量低,而且大小不一、卖相不好看,咱个体农户整个质量认证、品牌啥的也难,搞不好一季的收成就砸在手里了。”

大兴区某合作社负责人尹国强对笔者说,他们合作社也想生产绿色农产品,但设施改造、质检设备购置等需要至少60万元资金。“希望政府能在我们起步时多搭把手,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高补贴标准,投入技术培训力量,利用政策引导农户参与绿色农产品的生产。”

销售成本高,也让农户“望而却步”。一些超市对于绿色农产品需求量大,但包装费、促销费等费用让农民吃不消。“超市不能供、销两头‘勒’,这些费用已经摊在产品价格里、消费者埋单了,能不能给农户减减负?”郎希明说。

篇5

【关键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安全监管;会计改革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本”。“绿色食品”四个字是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的证明商标,未经注册人许可使用已注册商标是侵权行为。会计工作在监管部门占据着重要的角色。因此,研究绿色食品安全监管与企业会计改革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促使绿色食品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促进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的进一步升级。

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

食品是特殊商品,至关重要。绿色食品正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与经济问题的日益关注, 渗透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发展绿色食品已成为 21 世纪食品发展的主流。黑龙江省是全国绿色食品开发起步早、发展较快的省份。目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正以良好的态势健康快速发展,2014年11月6日―9日,第十五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在上海国际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举行,我省共组织37家企业的大米、食用菌、山产品、饮品、蜂产品等400多个绿色(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参展,黑龙江绿色食品大省形象进一步树立。

当前,绿色食品工作已经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部对绿色食品的发展寄予很高的期望,要求以绿色食品引领农业品牌化,以品牌化带动农业标准化,以标准化来提升农产品安全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动绿色食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绿色食品作为国家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品牌的背后是以强大的政府公信力为保证,目前媒体和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容忍度越来越低,容不得任何闪失,要求必须严格认证审查和证后监督管理。

企业是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源头,是绿色食品标志使用的主体。会计作为一项社会经济活动,其基本的职能是通过簿记对经济活动过程加以记录和反映,并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控制和评价。总体来说就是反映和监督。落实到绿色食品行业来说,由于绿色食品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再加上当前我国绿色食品安全质量出现问题的事件接连不断,会计工作对绿色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安全监管的会计改革

用黑龙江省有关数据资料进行测度与分析,得出竞争力指数为80.89,说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处于一般水平。绿色食品经营企业法制观念不强,风险意识不够。尤其是第一责任人只重生产经营,忽视安全监管,只重利润,不顾绿色产品质量安全。其实,绿色食品安全违法的责任成本很高,如食品监管部门对违法违规的处罚、信誉缺失和市场丧失损失、企业老板被法办等,国家必须对绿色食品的会计工作进行强有力监管。

保障绿色食品安全,会计应有所作为。李功奎等认为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生产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消费者的“逆向选择 ”,最终导致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我国《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等规定证券上市公司应当公告和披露财务报告信息。从我国法律规范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践来看,强制对外披露会计信息只是针对上市公司,而对在企业中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并未强制要求,除特殊情况外,中小企业主动对外报告和公开披露信息的很少。我国的绿色食品企业绝大多数都属于中小企业,由此会计信息报告与披露情况可见一斑。

绿色食品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在受到传统会计核算方式和收益的双重影响下,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决策内容都会使核算和管控孤立。绿色食品企业认为成本核算是企业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只要了解企业每月的经营情况就可确定,却不能真正的理解核算所得出数据信息的真正含义,不能很好的把核算与监管控制之间进行结合。得不到准确的成本核算数据,便不能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对绿色食品企业的成本进行有效的、合理的管控。绿色食品企业应根据国内外经验、评测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安全监管的会计改革策略,这是本文的实践意义所在。

三、保障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安全监管的会计改革策略

(一)改革会计信息报告与披露制度

绿色食品企业应改革的会计制度,实行绿色食品企业成本信息披露制度。产品成本报表一般当作内部报表,不对外披露。而对绿色食品企业来说,为保障绿色食品安全,应尽快实行“成本报表有限披露制度”。绿色食品生产经营成本及其构成是关于绿色食品安全的重要信息,也是企业会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绿色食品成本构成分析,可以解读到有关绿色食品质量信息,比如,营养成分是否达标等;可以了解绿色食品原材料构成和消耗情况。企业定期向各级政府的食品监管、质量监督、工商管理等部门披露其生产经营成本及构成信息,以便于其有效监管。

(二)建立企业绿色食品安全保障基金

建立绿色食品企业从成本中提取食品安全保障基金,增加对绿色食品安全的投入。颁布相关会计法规,强制规定绿色食品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食品安全保障基金。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行从税后利润提取食品安全保障基金是可行的,企业也可以接受。计提比例设置一定限度,如不超过成本总额2-5%,以缓解因保障基金计提增加成本而减税的问题。鼓励支持绿色食品企业建立食品安全保障基金,保障绿色食品经营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和风险化解。

(三)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体系

社会责任会计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作社会责任并以它为中心进行计量、记录核算和监督。通过设置“绿色食品安全成本”和“食品安全收益”及“无形资产――绿色食品安全品牌效益或商誉”、“质量成本”等账户,核算企业为保障绿色食品安全额外耗费以及由于企业在绿色食品安全方面业绩卓越而形成的良好信誉所获得的超额收益。针对各国日益严重的贸易壁垒,建立并完善黑龙江省省绿色食品责任会计核算体系,促使企业生产出符合国际标准 SA8000的绿色食品,增大绿色食品的出口量,使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在全球化竞争中取得主动和优势。

(四)实施绿色食品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实施绿色食品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强化内部控制。绿色食品企业应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构造各类风险评价量化指标体系,对供应链各节点、生产经营各环节的风险源、风险征兆进行不间断地监测。绿色食品企业应设置独立的风险管理机构,完善风险管理组织系统。风险管理部门使用公认的风险管理框架,负责企业的风险战略规划制定、风险因素监控、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等工作。企业也可利用内部审计来完成重大风险的管理职能。

结语:切实做好企业会计工作对保证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对黑龙江绿色食品安全监管的会计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应当从理论与实践、法律与道德、以及社会全体人民中展开,这样才能使绿色食品企业会计工作呈现出新面貌,使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更加规范。

参考文献:

[1]张志华, 谈食品安全与企业会计改革[J].中国证券期货,2012(5)130―131

[2] 张志华, 基于食品安全的企业会计改革与创新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2013 年第 3 期(上)32―35

篇6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对化石能源依赖度较小、温室气体排放较低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应对气候变暖、确保能源安全、保护资源环境的必然选择。

随着化学农业、石油农业、机械农业的发展,农业能源消费迅速增长,农业已成为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农业发展面临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固碳、节能等日益紧迫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碳农业应运而生。

四川是我国较早接受低碳概念并探索碳汇交易的省份,具有发展低碳农业的基础和巨大潜力。在四川省提出的“三化联动”的发展思路下,四川发展低碳农业有一定的必然性。低碳转型,做强四川农业,是四川省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和现实选择。

低碳农业的多元功能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在农业发展中的实现形式,是在农业领域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固碳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农业,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新特征,具备“农业生产、安全保障、气候调节、生态涵养、农村金融”多元功能的新型农业。这些功能既使低碳农业不同于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循环农业,也使低碳农业的大力推广具有可行性。

农业生产功能

生产是农业最基本的功能,自然也是低碳农业最基本的功能。作为一种新型农业,低碳农业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控制碳排放,培育并推广适应低碳环境的优良品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农业产业,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可以减轻农业生产中的碳含量。

安全保障功能

从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粮食安全已达警戒线、农业生产体系不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增长等问题已危及我国农业安全。同时,国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壁垒形成的倒逼机制,促使各国严格控制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环保指标。低碳农业采用的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体系,通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生物质能源等手段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生产环节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施用生物有机肥等提高农产品品质,从而能够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保障农业安全。

气候调节功能

改善全球气候条件是低碳农业最核心的功能。低碳农业提倡发展农业生物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充分利用农副业剩余物,如生物燃料作物、作物秸秆等,提倡发展循环农业和立体农业等,以实现农业节能减排。鼓励保护性耕作和减少施用农用化学品等以增强土壤固碳能力,从而减轻农业生产对气候变暖的压力。

生态涵养功能

低碳农业的生态涵养功能主要体现在治理农业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等方面。湿地有很强的固碳功能,并且能净化水源,减少污染,而且其本身也是一种生态景观。配合农业生产发展湿地,是低碳农业涵养生态的主要手段。如在村镇污水汇集处,根据地形特征,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建立生态湿地,既减少面源污染,又能保护水资源。

农业金融功能

低碳农业具有其它农业形态所不具备的资金融通功能,即发展低碳农业所减少的碳排放量可以在碳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既做到了节能减排保护大气,又能为农民带来不菲的收益。

低碳农业有着巨大的碳交易市场潜力:中国农业碳排放量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20%,发展低碳农业减少的碳排放量每年可为农业获得0.45亿美元收益。2007年,美国国际集团(AIG)投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四川省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用400万美元购买了两省区农民生产和农村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指标。这些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对2.5万农户产生了积极影响,为40万亩农田安装了滴灌等节水设施,改变了5万亩稻田的用水系统,固定了12万亩沙漠,帮助新疆和四川的农民减少了31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四川发展低碳农业的必然性

低碳农业是四川省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农业现代化是“三化联动”的基础环节,如果农业现代化以高成本为代价,势必会增加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成本,削弱“三化联动”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而影响着四川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情况。低碳农业的发展将推广节能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成本;将提高投入品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有利于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降低环境治理成本;将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业效益。因此,低碳农业是四川省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低碳农业是四川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发展低碳农业符合四川农业特殊的生产条件。四川是传统农业大省,但地势高低不均匀,复杂的地理条件使得四川土地“小、碎、散”,无法像河南、安徽那样实行大片土地集中经营,很难实现规模效益。低碳农业的核心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最小的要素投入(尤其是土地、能源)获取最大的农业生产效益。因此,低碳农业既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又符合四川特殊的生产条件。

发展低碳农业符合四川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目标。低碳农业是“三低”经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是节约型经济,尽可能节约土地、能源等各种资源的消耗;是效益型经济,以最少的要素投入,获取全社会最大的产出收益:是安全型经济,采取多种措施,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可能对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从这些特点来看,低碳农业符合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目标,也符合四川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目标。

发展低碳农业符合四川省生态建设的要求。四川省历来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担负着整个长江流域重要的流域水环境保障功能和气候保护功能。低碳农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能够破解农业生产、加工等环节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符合四川省生态建设的要求。

发展低碳农业符合四川省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趋势。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市场高度融入国际市场。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国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单位能耗指标、环保指标要求越来越高。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不同,低碳农业是在农业生产、加工等过程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的农业发展模式,它一方面要求保证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强调农业生产、加工等全过程环节的节能减排。因此,四川发展低碳农业,是应对加入WTO后对农业的挑战、提升四川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四川低碳农业的发展路径

发展低碳农业一般从技术层面与经济层面推进。低碳农业的“农业生产、安全保障、气候调节、生态涵养”功能主要通过其技术途径来实现,而“农村金融”功能,即实现农民增收,主要通过其经济途径来实现。

四川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路线

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低碳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这是低碳农业技术创新的源泉和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二是低碳农业技术的推广,这是联结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增长的桥梁,是实现低碳农业科技成果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条件。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四川省要在短期内自主研发各类低碳农业技术难度很大。国内很多省区已经开展了低碳农业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低碳农业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四川省可以结合省情,选择一些适合的技术与新疆、黑龙江、江苏、浙江等其他省区进行联合开发,或者通过购买等方式直接使用该技术,以降低研发成本,加快低碳农业的发展。但是,从长远角度看,四川仍然需要加大低碳农业技术的自主研发。另外,在低碳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四川省应在已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低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大学生;公益;优势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17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充实和扩展,并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开拓出更广阔的应用空间。现在,电子商务可被看作是一种现代化的商业和行政运作方式,这种方式通过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服务传递速度,满足政府组织、厂商和消费者的降低成本的需求,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加快信息交流以支持决策。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3.4万亿元,同比增长28.8%,10年间增长了10倍。其中,网络零售交易额接近2.8万亿元,同比增长49.7%,增速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37.7个百分点,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6%,连续第二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而助学公益电子商务网站,作为一种以公益助学为目的的电子商务网站,其卖家客户群是全国所有在读大学生,以助学为目的,为该群体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学生通过在网站销售特产、自家农产品或手工品的形式来减轻经济负担。因此,本研究以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为例,从调查助学公益电子商务网站的使用情况及认可度出发,对调查大学生通过电子商务销售特产的分析具有重大意义。

2 助学公益电子商务网站的各项优势

(1)助学公益电子商务网站更容易吸引买家。根据我们的调查,有72.26%的受调查者表示,若卖家为贫困生,自己愿意以助学为目的购买其经营网店内的特产。而助学公益电子商务网站是以在校大学生为目标卖家,集网购和助学于一身的互联网销售平台,卖家进驻门槛为广州大学城高校大学生,通过与高校团委合作确保卖家身份,并对贫困大学生的进驻和销售实行优惠和帮扶政策,确保卖家身份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消费者可以在此平台购买货源可靠的特产或手工艺品,并能在消费的同时实现助学;网站盈利部分也将部分作为高校助学基金,由此实现集消费、盈利与助学功能于一体的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同时,由于不同于其余网购平台以盈利和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本网站只会收取注册费用和保证金,不会收取任何回扣,准入门槛低,利于贫困生的创业。买卖家之间进行直接交易,能进一步满足双方需求。

(2)助学公益电子商务网站的卖家信誉和所售产品安全质量是买家最关心问题。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73.58%的人选择卖家诚信和服务问题。59.06%的人选择商品问题(质量和种类),50.94%的人选择付款和网络安全问题,22.64%的人选择程序复杂不易操作。因此,如今网上购物不足之处在于卖家诚信和服务问题与商品问题(质量、种类)。而在该平台注册时均需要经过学校学籍认证,而且货源必须来自在校大学生的家乡,这一规定使得本网站的产品具有一定的质量保证和地道性保证。对于“货比三家”的买家来说,所买到的产品已然有着很高的信誉度和质量保证;对于卖家来说,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条件。平台销售商品加入无公害自产农产品,有利于提高平台和卖家收入,更有有益于买家健康。

3 讨论

大学生在电子商务创业中的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建议。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劣势,大学生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上,难独立对店铺或企业进行打理经营。其次面对众多经营者,产品的来源和质量无法进行全面性实施监管,难免避免因为卖家诚信问题而导致滥竽充数的现象。而且产品投入市场初期宣传成本高,存在直接竞争者的已有消费力的影响,品牌、产品的推广可能比较艰巨。同时,高校在校生数目庞大,卖家数据库建立和完善需要动用多方面的资源。面对以上问题,该网站应制定“课表工作制”,允许卖家上传并向买家公示课表,并向买家说明,可在店内留言板先留下对产品的疑问,但解答疑问时间统一在店家非上课时间。该网站应该树立好品牌公益形象,加强与相关公益机构或高校的公益协会的合作,吸引社会新闻媒体前来采访以减少宣传成本。同时应与卖家签订好合作协议,强调说明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并关注国内各地食品质量与安全动态。

参考文献

篇8

一、产品责任立法概况

从时间上讲,产品责任法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发展较晚。在对产品责任进行立法时,许多国家纷纷突破了传统合同法的框架,在侵权行为法体系内建立特殊的产品责任侵权制度,在产品责任制度中引人无过错或严格责任的归责原则,以期通过立法的方式保护在经济上处于弱者地位的消费者利益,从而实现社会关系的平衡。我国的产品责任立法,目前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还未制定出一部完整的产品责任法,有关产品责任的法律、法规分散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以下简称《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费者保护法》)。然而,这些法律条文的规定大都过于简单,不易于操作,而且有些条文措辞欠妥、突出反映在“产品”和“缺陷”这两个概念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关于产品责任的争议将日益增多,而我国关于产品责任的法律、法规零散分布状态显然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尤其在《产品质量法》中规定产品责任问题容易使人误将产品质量不合格的责任同产品缺陷引起的产品责任相混淆。所以,目前在我国制定一部统一的产品责任法是十分迫切的。

二、产品责任立法中对“产品”概念的界定

确定产品责任,首先必须明确产品责任立法意义上对“产品”概念的界定,这对是否承担产品责任至关重要。我国《产品质量法》第2条给“产品”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本法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建设工程不适用本法规定,但是,建设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属于本法前款规定的产品范围的,适用本法规定。”同时,《产品质量法》第73条还规定:“军工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另行制定”。由此可见,我国“产品”的概念内涵是:第一,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物品,不仅是指有形的物质,同时也指无形的物质;第二,不包括初级农产品以及非工业用品;第三,不包括建筑工程等不动产;第四,不包括军工产品。在这里,尽管《产品质量法》对产品的定义比较明确,但仍有值得完善的地方。法学界比较集中的疑义在于两点:第一,“加工、制作”的含义过于广泛、笼统,不利于操作;第二,使用“销售”一词欠妥。有些产品并非直接由销售渠道进入消费者手中,由此引发的产品责任如何负担则成为争议焦点,因此,有人建议改为“流通”一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各样的新产品将不断涌现,产品责任法应确保其对消费者提供的保护与高速发展的经济同步,根据形势的需要不断抛弃陈旧的观点,将更多的新产品纳人产品范畴之中。对照欧美国家“产品”概念,我们可以从中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第2条规定,“产品指一切动产,即使被组装或安装在另一动产或不动产中的动产也包括在内,但农业原产品和猎物除外”。该条采用排除法,虽不够准确,但仍有可借鉴之处,如“不动产”一词的使用,远比我国《产品质量法》使用“建设工程”一词妥贴。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86条规定:“土地、附着于土地的建筑物及其它定着物、建筑物的固定附属设备为不动产”。因此,使用“不动产”这一法律用语代替“建设工程”更为科学。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这里把“产品质量不合格”认为是承担产品责任的原因显然是不正确的。在制定《民法通则》时,部分学者对“瑕疵”和“缺陷”的概念混淆,将“瑕疵”概念定义为产品规格质量不符合法定或约定标准。而事实上,依据《合同法》属于瑕疵产品,并不一定具有对人身财产安全的危险,不一定属于产品责任法上的缺陷产品,而在产品责任法上属于有缺陷的产品,也可能在《合同法》上并无瑕疵,属于质量合格产品。另外,我国《产品质量法》第46条规定:“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缺陷是指不符合标准。”这里把“不合理的危险”作为缺陷的标准是十分科学的,但后半句又把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作为缺陷衡量的依据,这就为衡量产品是否有缺陷提供了双重标准。而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是综合多种因素制定的,并不以产品无危险性或具有安全性为唯一标准。因而,符合国家、部门、行业产品质量标准的产品,并不排除其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可能性。按照现行法律的规定无疑会令某些使用具有不合理危险却符合某些质量标准的产品的受害人难以获得赔偿。此外,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新产品不断出现,国家若想在所有新产品投人流通之前,都制定相应的标准,是十分费时费力且可能出现指导标准偏差的情况。因此,我国的产品责任立法应确定统一的产品缺陷衡量标准,即以“不合理的危险”的存在为基本标准。

篇9

关键词:黑龙江;农业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047-01

一、农业低碳经济概述

(一)农业低碳经济的含义

农业低碳经济是低碳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以减少大气温室气体的含量为目标,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来增加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发展可再生能源、防治虫灾、降低生产成本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方式,从而获得最大收益的经济形式。

(二)农业低碳经济的主要特点

1.节约性。农业低碳经济可以减少对农用化学药品的投入,既降低了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成本,又可以实现农业的最大产出。

2.环保性。农业低碳经济属于“三低”型经济,即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它不仅可以减少农药、化肥、尿素等化学物质对土地和水源的污染,而且还会对生态环境起保护作用。

3.高效性。农业低碳经济不仅强调低碳,也强调高效。它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开发新技术,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劳动生产率,同时,也能推动农业经济向前发展。

4.安全性。农业低碳经济的目标是粮食安全第一、生态安全第一和食品安全第一。通过低碳农业的种植方式可以减少化学药品间接地对人体造成危害,防止一些疾病的发生,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

二、黑龙江省农业低碳经济的现状

有“北大仓”之称的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食生产基地,主要农产品产量位于全国前列。2014年国家统计局预计黑龙江省粮食的总产量达到1360亿斤以上,同比2013年增产5%左右。黑龙江省近几年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道路,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农户的收益,扩大“三高”即高产量、高效益、高质量的作物面积,全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14亿亩。目前,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已被黑龙江省各地广泛应用,政府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

(一)农旅互动

“走进农家乐,品尝新鲜的瓜果蔬菜”已成为时下乡村旅游的时尚。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村和农业为依托的新型生态旅游业,黑龙江省的许多乡镇便有了长远的发展眼光,加快农业观光采摘园建设,将城郊蔬菜瓜果生产与旅游观光有机结合,为全省旅游业发展增添了新的亮点。这些特色作物的生产,能够满足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的需求,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农业和旅游业达到双赢。农业与旅游业的互动是旅游市场及农业经济中的一种新兴事物,农旅互动是依据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特点和二者在发展中的密切关系,利用各自的竞争优势,通过农业生产与旅游休闲的相互组合,达到各自经济发展、市场扩展目的的过程。这种有机结合产生了两种新的概念――旅游农业和农业旅游。旅游农业是指以美学等原理指导农业生产,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通过合理的布局,从传统农业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这种形式既能减少土地的浪费,又能为农业发展提供契机。农业旅游是指以农村景观和农业资源为旅游吸引物,根据都市人的需求,通过合理的开发和布局,来满足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的愿望的一种旅游方式。

(二)网络农业

网络农业是指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进行农产品交易,将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物流、消费在网络平台上对接,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全产业链网络化产业模式改造。通过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搭建两个平台,改造四大体系,实现网络农业运行模式。现如今,电商越做越多,也越做越大,网上购物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在2014年,淘宝天猫双十一交易额突破571亿元,再次让全世界对中国的消费能力感到震撼。现在的电商的确很火,龙江绿色食品也一直追赶电商这班车,用网络指导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与技术,如优良品种资源,栽培技术,生长期间的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再利用生态农业等绿色招牌,使农民在网上出售自己家的农产品,这样农民受益了,生态也变好了。人们够买了这种无污染、安全的绿色食品,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的需求,而且还能刺激低碳式经济的发展。

三、黑龙江省农业低碳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

(一)农村用能消费结构不合理

随着农村人口的日益增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用能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我们不能把农村能源的问题简单地看作是一种烧柴问题,而是一个既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又关系到能源供给,分配,平衡及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问题。黑龙江省地处高寒地区,农民的生活受到了这些气候条件的制约,自然条件的特点决定了农村能源建设的特殊性,为此及时处理省内农村现存的问题,使农村能源建设经费投向更加合理是十分重要的。

(二)农业技术水平落后

黑龙江省政府调查发现,如果通过先进的生物技术,将每一株玉米的用水量减少1%,那么省内每年可以节约相当于四条黄河的水量,这样节能减排工作才会实现巨大的效益。但是一些现代化的农业节能技术的应用只在一些具备一定条件乡镇才可以实施,并没有普及到所有的村庄。由于我们的基础设施不具备,有的地区经济不足,从而导致低碳农业很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农业上,农户们基本都以小农生产为主,收益少、经济利润低,不能通过技术和资金来解决低碳型环保问题。

(三)农民对节能减排的认识不足

由于环境保护的知识在农村没有加大宣传教育, 农民们对环境污染的基本知识了解比较少,生态环境意识薄弱。农村污染的来源主要有三点:一是生活垃圾;二是焚烧秸秆;三是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过度使用。

四、黑龙江省为应对农业低碳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

(一)充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将污染降到最低

黑龙江省属于寒温带―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省政府可以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如,秸秆、薪柴、人畜粪便等传统能源和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等新能源,采取太阳能畜牧舍、太阳能温室供暖系统、用腐烂的秸秆做肥料,变废为宝、风力发电、微水能等措施,来减轻自然条件的制约。

(二)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

大力开发新的低碳技术是黑龙江省发展农业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省政府应该积极借鉴其他省的先进技术,并与本省的技术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分别进行技术创新和改良。黑龙江省还要开展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的活动,培养优秀的农业技术人才,给学生们提供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将学到的知识都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政府对于开发农业低碳技术的资金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将国家拨出的专款主要用于技术推广和技术创新,一切以农民的利益出发,并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三)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

要想将低碳农业技术有效地实施,必须得到农民的配合。政府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鼓励农民自主研发新的生产技能,提供先进的设备,以他们的需求为己任,再通过广播、报纸、杂志、电视、宣传册等形式大力宣传农业低碳经济,组织农民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参观并学习,让他们了解到低碳农业的重要性。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也是增强低碳农业发展的动力。

(四)加强对农业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

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该对所管辖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找出农业发展出现的问题,制定目标,明确发展的首要任务,及时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鼓励有知识的科研人员深入到农村进行研究,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增加粮食产量,达到低碳农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 玮,钱笑盈.浅析黑龙江省发展低碳农业的必然性和途径[J].商业经济,2011(8):9-10.

[2] 金 成.黑龙江省农村能源建设投资趋向探讨[J].可再生能源,2004:65-66.

篇10

关键词:绿色农业,科学发展观,发展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与此同时,针对国家在中部崛起思路中提出的“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的建议,湖南正抢抓发展现代农业的机遇。而发展绿色农业正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沿点,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此,通过发展绿色农业,做精做大绿色品牌,才能使湖南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经济强省的转变。

1.绿色农业的含义及特点

绿色农业是指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形态与模式。具体地说绿色农业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原则,从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维护人类社会长远利益及其长久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农业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产业链条中,以绿色科技创新为依托,并结合传统农业精华技术,生产无公害、无污染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农产品产业。其基本内容包括生物的多样性,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保持人、环境、自然与经济的和谐统一,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各类农产品三个方面。打造绿色农业,不仅要着眼于自身,更要将农业融于社会的整个领域,贯穿于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

绿色农业强调四个良性循环:一是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利用科学合理的生产方式、种养模式,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充分利用资源发展生产。二是农业产业的良性循环。科技论文。农业产业内部协调,结构合理,布局有序;农业与相关产业尤其与环保产业协调。三是农业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农业生产条件好,基础设施完备,农田沟、路、渠、林配套,用地养地结合,稳产高产的标准农田比重大,综合生产能力强;对土地等要素占用合理;污染少,对环境损害轻或不构成破坏,且农村水体、大气、土地都要符合环保要求。科技论文。四是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要求农业人口结构趋于合理,素质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充分,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增加;农村贫困消除,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第三产业和社会化服务业发达;农民居住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消费健康。因此,绿色农业具有4个鲜明的特征:开放性、持续性、高效性、标准化。

2.湖南推进绿色农业进展情况

2.1形成了鲜明的绿色农业区

一是以长株潭为核心的都市绿色农业区。主要开展城郊结合的环保、观光休闲型农业,妥善处理城市垃圾等废弃物,建立节能减排的高效型设施农业。二是环洞庭湖绿色农业区。着重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合理利用湖区水资源,实现粮、油、麻、渔等农产品优质、高效生产。三是涟邵中部丘陵盆地区。利用该区地势平缓、排水良好、光照充足和交通、城镇、劳动力之便利,大兴油茶、烤烟、猪牛生态养殖,建立了种、养、运一体化流程。四是大湘西绿色农业区。该区自然环境相对洁净,建立了柑橘、有机名茶、猕猴桃、百合、鲜食玉米、无公害草食畜禽产品等名优特色农产品带。五是大湘南绿色农业区。主要以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为重点,开展烤烟、黄花菜、临武鸭、东江鱼等品牌优质农产品种植(养殖),建立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和高效利用的绿色农业。

2.2农业示范县建设初见成效

全省已建成长沙、慈利、南县、浏阳4个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县和桃源、冷水滩、沅江、衡山、邵东、新化6个省级绿色农业示范县,基本实现了管理规范化、建设工程化、工程模式化和生态效益化,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2.3绿色农业技术与复合模式研究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在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农业专家研究并探索出了适合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技术,如丘岗资源保护性开垦利用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等一批实用技术,建立了丘陵区茶园生态系统优化技术体系和生猪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体系,构建了适应湖南绿色农业区新的发展方向。

虽然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湖南绿色农业建设仍旧突出,表现为:农业资源供给不足,农业增长过度依赖农用化学物品的大量投入,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态结构脆弱,农业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绿色农业建设机制不完善、体系不健全等。

3.湖南绿色农业发展对策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选择绿色农业模式,才能做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生产和保护相结合,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相结合。目前,对湖南而言,绿色农业还刚刚起步。绿色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引导,还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

3.1要加大对绿色农业的宣传力度,让绿色农业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要加大绿色农业投资力度和示范区建设的力度,围绕湖南的农业优势产业如水稻、柑橘、生猪、茶叶、水产等,确定重点项目集中攻关。要注意解决从常规农业向绿色农业转换过程中的一些瓶颈性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在绿色农业立项、产品开发、产品营销、信贷、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农民和企业建设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开拓绿色食品市场。

3.2以实施农业标准化为重点,加大绿色农业标准化体系推广

要依托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优化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用绿色农业的生态意识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用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用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标准生产现代农产品。科技论文。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结合农业信息网络、农技电波入户、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科技下乡等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规程与质量标准的宣传、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绿色生产意识。同时发挥典型示范的推动作用,选择生态环境好、无污染的标准化生产基地,率先向绿色农业转换。

3.3注重调研,做好区划

“十一五”时期,是湖南绿色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种养业绿色食品基地。各地要在原有农业资源调查与区划基础上,采用GIS等现代技术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继续做好绿色农业资源调查,建立绿色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库,对农产品原产地自然条件(土壤、大气、水等)进行科学检测,对产地社会经济条件、耕作习惯、区域优势进行调查,在综合分析、科学研究与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各地绿色农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3.4扶持一批重点产品和龙头企业。

要选择一批质量好、市场潜力大、产品特色突出、附加值高的重点产品和项目,从各方面予以扶持,使生产要素向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集中,扶持一批骨干龙头企业。扶持龙头企业的关键是要在项目、资金、技术、政策环境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在加强示范基地建设的同时,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起点、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对基础好、发展潜力大、资源环境有优势的地区优先安排。依托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通过优惠政策扶持,新建或改建一批大中型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吸引湖南一些名牌企业加入开发绿色农业的行列。

3.5做精品牌,做大市场。

绿色食品是在优良的产地环境,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先进的装备手段生产出来的产品,其品质是一流的。因此,必须大力培育绿色优质品牌,靠优质品牌打开市场,带动产业,增加企业和农民的收入。要坚持质量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加强对“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与管理,确保绿色食品的产品质量,维护绿色食品的精品形象。要充分利用绿色食品的竞争优势,加快绿色产品开发,打造一批绿色食品品牌,开拓国际市场;要采取措施,鼓励和扶持绿色食品企业发展成为外向型企业,同时还要引进国外大公司来湖南投资绿色农业,建立外向型的绿色食品出口创汇基地;可以充分利用展示展销、物流配送、超市服务、连锁经营、电子交易、网上销售等现代营销手段,创新营销方式,拓展营销领域,开辟新的市场。

参考文献:

[1]王秋跃,田艳丽.构建“两型”社会背景下绿色农业发展对策探讨[J].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9).

[2]李祺,刘凌峰. 促进湖南生态农业发展建设农业生态文明[J].农业科技管理,2008,(12).

[3]周洁.关于山西绿色农业发展的思考[J].山西农经,2009(1).

[4]唐安来,蔡雪芳,郑斌.大力发展绿色农业[J].当代江西,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