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紧迫性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的紧迫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创新的紧迫性

篇1

【关键词】 电力行业 科技创新 困境 措施

当前,电力行业已经逐渐成为了各个国家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与命脉,电力行业的发展情况对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我国的电力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着突飞猛进的速度,尤其是在改革开发之后,其发展速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对我国长期存在的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进行了有效缓解,是我国国内电力供需逐渐趋向基本平衡。电力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发展状况与科技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位对我国电力行业当前存在的困境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困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1 电力科技创新的困境

1.1 技术创新管理分散

当前,我国的电力类型主要包括水电、火电、核电,不同类型电力资源的管理及控制等都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中,造成整体的电力行业缺乏一个核心部门来专门对电力科技创新进行总体的管理、协调和规划工作。在这种情况之下,要实现先进电力技术攻关并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具有较大的难度,导致我国的电力行业在国外先进技术引进、电力技术行业的国产化与产业化等方面的实现过程中都存在较大的困难。在电力行业中涉及到多种类型的企业,而其中的发电企业、制造企业等与电网经营企业在本质上是相互独立的。当前,我国的电网经营企业拥有较为雄厚的实力,但是由于经营企业与发电、制造等企业之间存在的相互独立的特性,导致电网经营企业不愿意支持发电、制造等企业的新技术研发以及设备制造工作,以致不惜花钱来购买国外的先进设备,最终造成国内引用国外设备来执行国产技术操作恶性循环的不良局面。

1.2 国家对电力技术投入不足

通过调查可知,我国当前在电力行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是非常低的,甚至还没有达到企业年销售额的1%。虽然部分创新科技开发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一些重大项目的科技创新中往往需要巨大的投资,由于缺少甚至没有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投资已经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部分的投资费用还被分配在设计、科研、制造、等其他专业和部门,这无疑给本来已经捉襟见肘的电力行业造成雪上加霜的困境。

1.3 电力行业企业体系制约

当前,我国电力行业企业缺乏有力的竞争机制,电力行业企业所采用的电价制定体系严重影响了我国国内电力技术开发以及电力行业相关的设备制造企业的顺利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鼓励地方办电的积极性,我国在电力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采用的都是“还本付息”的电价政策,将当地的经济情况作为依据,可以实行“每厂一价”的制度。通过这种做法为各地新建的电厂解除了后顾之忧,可以不用为了投资成本而投入较多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够鼓励新建电厂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之后再将高电价以高成本的方式转嫁到电力用户的身上。

2 解决电力科技创新的困境的相应措施

2.1 充分认识加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全球的科学技术都处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并且已经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科技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在国家实现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科技与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主要的动力。在电力企业中,企业领导肩负着组织、决策与指导科技创新的重任,对电力企业科技创新的成功与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电力企业的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电力企业的长远利益着眼,从根本上实现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实现创新意识的树立与创新战略的规划,积极落实各级别科技进步责任制,真正意义上推动电力企业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

2.2 明确目标,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

高新技术是电力行业发展的动力所在,能够让传统的电力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增强同行的竞争能力。电气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其重点的发展方向为发电、输电和配电设备,在对其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平稳性、环保性的基本原则,坚持走科技创新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消化吸收相结合的路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对国外的先进技术与设备进行引进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要领进行全面的把握,在引进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开发,实现引进技术与设备的再次更新与二次开发,实现对引进技术与设备利用效率最大化。同时,要对多种引进技术进行相互融合,从而形成全新的技术,真正做到自主创新,从而获得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

2.3 加大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在促进电力企业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国家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的方式将电力企业设置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同时,国家还要通过相应的措施鼓励电力企业与大学进行合作,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当前,传统的大学教育体制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对其进行改革,将科技创新素质作为培养、考核人才的最主要衡量的标准。电力企业也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专业技能的有关培训,让员工能够实时地掌握最新的电力科技创新技术,使其努力适应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局势。

3 结语

科学发展观要求合理使用能源资源,而科技创新正是能够实现这一要求的唯一有力工具。必须要尽力克服困境,寻找出路,让科技创新为我国电力行业的迅速、平稳发展而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袁博,刘文兴,张鹏程.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对重大科研项目技术创新影响的权变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11:2965-2973.

篇2

当前,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正在面临深刻变革,社会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程度前所未有,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促共进已成为当前发展格局中的核心主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事业发展日益呈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新特点:一是社会事业发展与扩大内需长期战略方针结合日益紧密,先经济、后社会、依次发展的传统模式已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时代要求,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紧迫性日益增强。二是社会事业发展与城镇化加速结合日益紧密,传统二元体制下的公共服务格局已无法适应城乡统筹的时代要求,推动公共服务制度变革的紧迫性日益增强。三是社会事业发展与现代科技结合日益紧密,传统的发展业态和社会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创新密集的时代要求,推动社会事业创新发展的紧迫性日益增强。四是社会服务需求层次和结构的多元化倾向日益明显,单纯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一元化体系已无法适应需求日趋个性化的时代要求,推动社会事业建设主体多元格局形成的紧迫性日益增强。五是社会事业发展重心转向规范的制度体系建设,从扩面布点日益转向巩固优化,原有的小、散、乱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无法适应集约高效的时代要求,推动社会事业转变发展建设模式的紧迫性日益增强。

二、理清发展思路和方向,找准社会事业发展的着力点和切入点

――根据未来发展需要,强化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转型的战略支撑作用。要更多关注人口素质、劳动力结构、老龄化等问题对经济社会的长期影响,将人口、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发展政策统筹纳入到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格局中,通过提升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创造新的“人口红利”,为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提供持续动力。

――进一步发挥社会事业和社会服务产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作用,使其更好地承担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长期战略任务。提供更多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内容,引导需求层次和结构升级;创造更适宜的产业发展环境,鼓励融合发展和创新发展,促进形成更多新类型的发展业态和领域,直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针对城镇化的挑战和影响,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变革。当前制约城镇化的最主要瓶颈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城乡二元体制,破解城镇化过程诸多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而建立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在于转变社会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方式,使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区域和城乡公共服务资源的布局结构、公共投资的方向和效果评价、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标准等,均符合城乡统筹和逐步均等化的基本要求,适应城镇化发展的大趋势。

――面对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探索利用科技手段促进社会事业创新发展的有效形式。促进科技创新与社会事业、社会服务产业的融合,创造新的发展业态;扩大信息手段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领域的应用,同时关注并能有效规避信息化、网络化对经济社会产生的负面作用,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随着社会事业建设主体多元化格局的日益明显,研究促进民间资本参与社会事业、社会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等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探索通过奖励、贴息、政府购买的设施租赁给民办机构使用、政府提供土地实现控股等方法加大对民办社会事业的支持和倾斜。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建设模式的转型。在健全和完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的同时,探索有效路径实现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如在专项规划组织实施中建立跨部门的联合建设机制、制定综合性的基本公共服务区域规划等;对基层社会事业项目建成后的运行机制问题给予更多关注,解决建设、运行“两张皮”问题。

――加快推进人口较少民族社会事业发展,集中力量解决一批长期制约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

三、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切实提高社会发展工作能力和水平

(一)切实提高规划组织编制水平

加强各领域规划内容的统筹衔接,特别是资源整合、理顺体制机制方面的内容,形成社会事业的通盘考虑;在规划中加大改革和政策内容的比重;增强规划内容的灵活性,把编制重心放在明确方向、原则、标准、范围等方面,充分体现规划的引导作用;在编制之初即把项目建成后运行机制方面的设计和考虑等纳入规划框架,积极引导地方做好相关工作;健全和完善规划评估体系,形成一些综合性、导向性和约束性都比较强的核心指标,提高规划的执行力。

(二)深入挖掘投资安排在推动改革方面的积极作用

适度调整投资结构和方向,可以考虑在年度投资安排上留出一定空间,扩大投资支持范围,对一些先试先验的试点地区和项目给予适当倾斜和支持。

(三)不断完善医改推进协调机制

明晰部门职责,健全工作规范和程序,增强医改办对医改宏观层面工作的掌握,协助地方尽快稳定医改人员队伍,同时加强培训。

(四)进一步提高重大问题研究的计划性、整体性和应用性

篇3

关键词:技术创新 文化产业 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G05,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010-02

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历来如影随形,呈现出相互支撑的重要特征。文化产业的内在需求成为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而科技创新突破了关键技术,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文化的每一次革命性进步,都是重大技术创新和扩散的结果。因此,探索技术创新的动力及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一、文化产业技术创新的三大动力

本文是基于创新主体、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三个方面阐述文化产业技术创新的三大动力。

(一)创新主体的内生驱动力

文化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他们既是技术创新的承担者,也是创新成果的受益者。企业的最终经营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任何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就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文化企业的原创能力和竞争实力。所以,企业为了自身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只能采取或选择创新行为,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是文化企业发展的内生驱动力。

(二)外部环境的外在推进力

概括来说,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包括政策制度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和科技服务环境。

1.政策制度环境。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在政策上、制度上、资金上给予支持,将推动技术创新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如韩国政府在1998年就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政府采取了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的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使韩国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国。由此可见,政府所创造的政策制度环境,作用于企业和市场,将会形成文化企业技术创新的外在激励力。

2.科学技术环境。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采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颠覆了传统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模式,如网络传输、数字化、通讯卫星、数字电视等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而且它们自身发展又对科技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方向。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环境是文化企业创新的外在推动力。

3.科技服务环境。科技服务环境包括产学研组织系统、政府服务支撑、中介服务支撑等环境要素。在产学研组织系统内,高校为企业及科研院所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企业是创新主体,具有创新需求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物质能力;科研机构针对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技术;中介服务在文化技术创新中的供方与用方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政府可以利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通过制度、政策、法规的制定,以及相关服务来培育和促成科技服务系统的协调运行。可见,良好的科技服务环境是文化企业技术创新的外在支撑力。

(三)市场需求的外部拉引力

文化产业处于国内外的市场竞争中,文化产业市场需求会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水平的发展、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发生变化。作为文化产品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才能为企业提供新的市场机会,才能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和丰厚的利润。市场才是文化企业创新成果最终的检验场所,而市场竞争的无情性、危机性、紧迫性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外在压力。可以说,市场需求是文化产业技术创新的真正压力和动力,也是文化产业技术创新的外部拉引力。

二、技术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三个作用

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促进了文化产业的价值倍增,提高了文化资源的整合效率,加速了文化产业的重构与升级。

(一)技术创新促进文化产业价值倍增:驱动作用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美国电影业、英国和意大利的创意产业、日本的动漫产业、韩国的游戏产业产值都超过了各自国家钢铁业的产值。中国近几年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上升。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文化产业对当年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率为5.5%。其中,科技创新是重要推手。以北京市为例,2012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18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139.2亿元,增长9.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4%。

(二)技术创新提高文化资源整合的效率:协同作用

文化产业资源整合,主要是指对文化管理、文化规范、文化教育、文化设施、文化资源和文化人才等诸多因素进行科学合理利用,发挥整体效能。通过技术创新整合文化资源,能够提高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率,发展文化生产力。如美国好莱坞通过吸收世界各国文化和元素,并整合文化与技术资源,拍摄出众多影响力较大的经典影片,引领了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通过科技创新,综合运用文化资源、信息及数据库技术等,聚合核心文化、整合文化资源,利用规模化实现多层次的文化功能整合,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最大潜能和效用,进而达到文化资源增值的目的。

(三)技术创新加速了文化产业重构与升级:变革作用

随着文化产业技术创新的深入开展,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也在发生变化,科技颠覆了传统的文化生产模式,产生了新的文化业态,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裂变,催生了文化产业的变革。当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其相应的产业结构定将自愿或非自愿地进行调整。以当今技术条件已经成熟的三网融合为例,电话、计算机、电视这三种原来完全不同的产业,现已相互交叉与融合。这说明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是起到技术支撑作用,更重要的是加速了文化产业的重构与升级,在产业变革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2012年5月中国网络视频联盟成立,由联盟主席领导跨媒介营销、版权合作、智能电视、移动视频、研究专家、会员服务及活动培训等七个委组构成。可以说,技术创新开辟了中国网络视频产业发展的新旅程。

[本文是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编号:L12BWJ013)“辽宁文化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孙启萌.我国家电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6

[2] 王影.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及其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

[3] 刘汶荣.技术创新机制的系统分析[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6

[4] 陈小红.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6):63-64

[5] 张忠治.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创新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大硕士学位论文,2011.3

[6] 孙国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方略[J].科技管理研究,2011(13):201-204

[7] 国家统计局.2012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18071亿元[EB].http:///.2013.08.26

[8] 前瞻网.北京去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189.2亿[EB].http:///.2013.2.17

[9] 王兆峰,杨琴.技术创新与进步对区域旅游产业成长机理作用与动力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122

[10] 臧志彭,解学芳.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技术创新的动态演化[J].社会科学研究,2012(5):50-51

篇4

仪表仪器行业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起着极大的作用:仪表仪器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各种信息进行测量、采集、分析与控制的手段和设备,是人类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工具,也是信息产业的源头和组成部分。

我国仪表仪器行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仪表仪器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改革开放后到目前这段时间的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产品门类品种比较齐全,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开发能力的产业体系,竞争能力也有所提高,一批技术先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不断涌现。比如国产工业控制系统DCS水平显著提高,已经承接30万千瓦发电机组60套,投入运行的状况良好,并在60万千瓦发电机组新建工程国际招标中中标,充分具备了国际竞争能力。

根据一些资料的不完全统计,截至到2003年,我国的仪表仪器生产厂家已经达到2000多家,仪器仪表行业出口商品总值 29.4 亿美元,与上年度同期相比增长了 52.6% ; 2003 年仪器仪表的进口金额为 91.5 亿美元,与上年度同期相比增长了 67.8% 。出口产品中已经包含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控制系统和精密科学仪器。中低端数字万用表出口占据世界市场60%份额。出口国家不只限于亚洲、非洲,许多产品已经成功进入欧美市场。

三资企业的迅速发展和民营企业的快速崛起,已经成为仪表仪器的主体。2003年,三资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40%以上,利润占全行业53.6%。民营企业紧随其后,而且加大了投资力度,如正泰集团投资1亿元进入工业自动化仪表行业,时代集团兼并了全国最大的试验机企业济南试金集团。浙江中控技术(集团)公司、上海新华控制技术公司和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公司3家民营企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最有实力的工业控制系统公司,年销售收入均超过5亿元,并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我国仪表仪器行业存在的问题

1.行业的发展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求

虽然我国仪表仪器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科学研究、国防建设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我国仪表仪器产品,绝大部分属于中低档技术水平,而且可靠性、稳定性等关键性指标尚未全部达到要求。高档、大型仪器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中档产品以及许多关键零部件,国外公司同样占有国内市场60%以上的份额。据海关统计,除去随成套工程项目配套引起的仪器仪表不计,每年进口各类仪器仪表总额接近我国仪表仪器工业总产值50%。

2.低水平重复生产的现象非常突出

无论是工业自动化仪表或是科学仪器,几乎每一个主要产品都有几十家甚至几百家企业重复生产,乃至产品的型号规格都完全相同。比如,全国有近百家企业重复生产涡街流量计,有80多家企业重复生产气相色谱仪,有300多家企业重复生产热电偶,等等。其产品的技术水平多只相当国际80年代初期水平,而且产品质量全面过关的却微乎其微。

3.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进展缓慢

我国仪表仪器工业在科技创新及产业化方面跟国际潮流相比滞缓太多。在已经跨入21世纪的今天,我国仪器仪表的普遍水平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水平上;大型和高档仪器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许多急需的专用仪器还是空白;现代仪器仪表是光、机、电、计算机和多种基础学科高度综合的产物,对新技术非常敏感,是现代工业产品中更新换代频繁、新技术应用和发展极迅速的门类之一。纵观国际著名的仪器仪表公司,每年都能有一批新产品推出。导致我国仪表仪器行业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就是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人才匮乏:国际著名仪器仪表公司用于科技创新的开发资金一般都超过年销售额的10%,而我国仪器仪表企业不仅销售金额不高,用于科技创新的开发资金一般不超过年销售金额的3%,相比这下企业科技投入少得几乎无济于事。国家在“九五”期间虽然加大了投入资金,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只算是杯水车薪。仪器仪表科技创新需要一批既有学识又有经验的边缘科学和应用技术的人才。仪器仪表行业这类人才本来不多,近年来又大量流失,人才匮乏成为仪器仪表行业科技创新及产业化的严重障碍,国有企业尤其如此。

4 .产品稳定性和可靠性长期得不到根本性解决

长期忽视了基础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国产通用件和基础件质量不过关;企业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和管理不力等因素导致产品稳定性和可靠性长期得不到根本性解决 。 我国生产的各类仪表仪器主要产品,包括工业自动化仪表与系统、科学仪器、医疗仪器等,虽然技术指标同国外同类产品比较差距不算很大,但稳定性和可靠性问题却长期得不到根本性解决,成为制约我国仪表仪器工业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

5.我国仪表仪器工业的发展受到客观环境因素的制约

税赋过重、各级政府包括仪器仪表产业主管部门,对发展仪表仪器工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支持不够、缺少支持民族仪表仪器工业发展的采购政策等客观环境因素制约着我国仪器仪表工业的发展。仪表仪器企业一般规模不大,生产批量不多,产值和经济效益总量不高。但是现代仪器仪表对国民经济有巨大的拉动作用,产生难以估量的“倍增”效益。对具有如此特殊属性的仪器仪表产业,如同其他产业一样征收17%增值税,33%所得税以及相同比例的关税则税赋过重,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科技开发和扩大再生产。从仪表仪器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和“倍增”效应的角度看,对仪表仪器产业加重税赋则是捡起芝麻丢掉西瓜因小失大。多年来,各级政府包括仪器仪表产业主管部门,对发展仪表仪器工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支持不够。正因为如此,科学家几次对振兴仪表仪器工业呼吁和提出建议。近年来国家计委、经贸委和科技部比较重视仪表仪器工业的发展,但支持力度仍然不被重视;不少银行和税务部门的业务人员对现代仪表仪器根本一无所知,谈何支持。我国仪表仪器市场被外商挤占,除了国内产品存在稳定性和可靠性毛病外,跟国家保护不力有直接关系。由于国家没有制定出保护民族仪表仪器工业发展的明确的采购政策,加之对审批项目经费控制不严,除去正常和必须的引进之外,出现以各种借口和不同目的大量购进国产仪表仪器可以替代的国外产品,对我国仪表仪器仪工业造成很大的冲击。

我国仪表仪器行业的发展对策

1.国家需要尽早制定出鼓励仪表仪器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为了我国仪表仪器行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国家需要尽早制定出鼓励仪表仪器行业发展的有关政策:①建立仪表仪器产业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对仪表仪器产业的风险投资。②降低仪表仪器企业的税赋,尤其是增值税 ,使企业能够积累较多的资金用于科技创新和扩大再生产。允许企业提取上年销售总额10%用于科技开发,计入当年成本,并能够滚动使用。对国家重点扶植发展的生产基地和重点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③在产业技术政策方面,支持仪器仪表通用和基础技术的开发。④鼓励仪表仪器产品出口,尤其鼓励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出口,与之相应制定鼓励出口的有关政策。⑤明确制定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采购政策。⑥大力培养人才,吸引和使用人才要制定相关的政策给予保证。

2.在适当的地方建立仪表仪器生产基地

在带领和推动我国仪表仪器产业发展中,生产基地和重点企业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仪表仪器生产基地必须建立在仪表仪器生产企业相对集中,包括有具备相当生产规模和综合实力的大型企业,产品门类覆盖仪器仪表主要领域,多数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符合现代仪表仪器发展方向和我国仪表仪器发展重点领域,而且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仪表仪器学科领域综合科研力量强的城市或地区。国家对生产基地应给予重点扶持,除享受优惠政策外,在工程技术中心和产业化基地的建立,以及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项目的选择等方面应得到重视和支持。

3.加强精密仪表仪器的自主研发能力

目前我国仪器仪表产品大多属中低档水平,生产现状不尽人意。高档、大型仪器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中档产品以及许多关键零部件,国外公司占有国内市场60%以上的份额。而国产分析仪器占全球市场份额不到千分之三。国产仪器仪表与进口产品的差距显著的原因,除了国内企业产品总体质量落后于进口产品之外,缺乏政策保护也是造成国内市场上进口产品风光独好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更深层次的内在原因是,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在高技术含量的自动化仪表及系统、科学测试仪器、传感器元器件等领域里,参与竞争的主要是引进、合资的产品。在引进、合资、国产化过程中,国内企业缺乏对产品关键技术的研究,不能独立地对产品进行升级换代,重复引进现象严重。我国加入WTO之后,关税进一步降低,竞争将愈加激烈为了更好的适应国际化的竞争,我过的仪表仪器行业必须加强精密仪表仪器的自主研发能力。

4.加快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

仪表仪器国有企业同其他行业国有企业一样,由于旧体制的制约,积累了大量问题,严重阻碍着企业的发展。目前,4000余家国有企业,特别是一些骨干企业,如果能够实现尽快改制,对仪器仪表工业的发展无疑注入了新的活力,将极大地产生推动和促进作用。国有企业改制不令决定于企业本身,也同中央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安排密切相关。建议国家对仪表仪器国有企业加快改制步伐能提出明确要求,对促进仪表仪器国有企业改制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语

仪表仪器产业其产值虽然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比例很小,据统计在美国约占4%,在我国不到1.5%,但现代仪表仪器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怎样评估都不为过。现代仪表仪器是信息产业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信息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桥梁。因此,我国要把发展仪表仪器产业提到战略高度,充分予以重视和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国仪器仪表资讯网 2006-12-1

2.《我国计量仪器仪表产业存在的问题》 2006-12-6

篇5

关键词: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7-115-02

开展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推动力,成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在经济、智力等资源上具有互补性。通过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合作中获得企业技术研究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双重收益。产学研协同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通过有效地整合与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互补性资源,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较好地统一起来,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从而为有效培养创新人才创造独特的条件。

一、协同创新的内涵特征

关于协同创新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员彼得·葛洛最早给出定义,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协同创新多为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三大科研创新主体,相互配合、相互协同,围绕共同目标,共享资源信息,形成创新合力,推动创新产出的过程,即通常意义上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也有学者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研究机构)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协同创新活动”。

二、协同创新的意义

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推进科教兴国,国家提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推进产学研用结合。“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贡献”。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协同创新的本质属性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创新,从国家战略全局出发对协同创新进行策划实施,意义十分重大。

三、协同创新模式下的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与高校人才培养

高等学校在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方面,有着特有优势。提升大学创新能力对高校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从我国产学研合作来看,要实现高水平高起点的协同创新,必须健全政府引导调控,使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自愿协同创新。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建立多种的协同创新模式,构建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问题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高校应通过共建企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生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以及教授进企业、研究生挂职锻炼等举措,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以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过程中,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更好地为企业进行人才培训和技术创新提供支持。

(一)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当前,高校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而创新是提高质量的灵魂,协同创新是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要提升创新能力,就必须通过协同创新的纽带,带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是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以全面提升人才质量为主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一批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提升大学创新能力对高校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会起到推动作用,最终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高校开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离不开高水平人才;高校培养并输入社会的人才,将运用他们从学校获得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在各行各业各个岗位展开创新活动,他们是高校传播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媒介,是联系社会的桥梁和纽带。

大学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的跨学科培养和联合培养。大学要优化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探索更加适合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人才的联合培养应考虑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大学和企业之间通过建立长期的、系统的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一种双赢的校企合作良性格局,双方都有内在的动力参与协同创新。通过大力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共建实验室、共建实践创新基地、开展基于项目的合作等形式,建立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教育平台,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四、行业特色大学的协同创新发展之路

在行业特色大学大力推进开放办学、协同创新,使其具有行业属性,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行业特色大学能够快速凝聚组织力量,凝练学科方向,将有限的办学资源集中于有限目标,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典型的行业特色大学,在多年的办学特色中始终保持行业特色。我校气象类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紧贴中国气象事业发展需求,通过制定气象类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为我校学科建设紧贴气象业务需求、服务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通过设立大气学科特区、气象工科特区,推进重点学科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大气科学为核心,以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强化了传统优势气象学科,提升了气象工科,发展和拓展了新兴和交叉的气象学科,推进气象科技产业化,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大气科学学科生态群。根据所形成的学科特色,围绕学科发展目标,及时修订培养方案,对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介绍国内外最前沿的科技动态、最新科研成果,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适应时展和全球化竞争的需要。通过与气象部门和相关科研院所紧密协同合作,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建设世界一流气象学科,力争聚集一流的创新团队,创造一流的创新成果,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服务国计民生做出重大贡献。

五、我校协同创新方面的举措及成效

(一)主动融入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不断加大优化资源组合与学科融合,加强与气象行业联合申报国家重大项目及研发的力度,积极承担公益性气象行业专项和气象软科学研究。

(二)积极打造基地平台集群

我校与中国气象局、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共建了一批实验室、研究院和产学研基地。通过平台的建立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我校主动融入气象业务科研体系提供了平台保障。

(三)打造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

我校通过建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交流合作机制,积极开展与地方政府的合作,组建了相关研究院、科技有限公司,形成了一批产学研合作基地。我校的人才培养以服务江苏地方经济社会为宗旨,积极响应江苏省“校企联盟行动”,通过与企业研究院合作,为企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解决企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通过集成学校与企业双方资源共建研究院,引导教师科研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后与各大知名企业建立起“校企联盟研究院”。

篇6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

引言

企业科技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企业科技水平高低的标准,而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程度则是企业科技实力的直接体现。要实现技术创新,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加快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近年来,西飞公司加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成果转化的范围由过去单一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设备修理改造,扩展到现在的机械、电子、制造技术、通讯、信息集成、新产品开发等多领域、多学科。这些项目的实施,使大量的技术成果不断地应用于生产的各个方面,有力地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也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现对公司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几点认识以及存在的问题阐述如下。

1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并通过产品的市场营销得以最终体现的能力。要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目前,西飞公司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1.1结合新机研制和新产品发展需求,研究、推广先进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成果在新机研制和新产品开发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科技攻关,以满足产品研制的需要,这样就会产生大量的科技成果。而结合新机研制和产品开发进行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有以下几个优点:1)时间的紧迫性可以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速度,见效快;2)从科研生产的需要出发确定需要推广的项目,针对性强,使用率高;3)用于新品技术研发的费用,为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提供了资金保证。1.2推广成熟的先进科技成果,提高常规工艺技术水平随着新机研制的不断发展,生产中采用了大量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但常规的工艺技术仍不可忽视,因为新旧技术的交替不是截然分开的,在某种条件下,常规技术也可能成为新技术发展的过渡和补充。另一方面,从西飞公司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生产现场上大量使用的仍是传统工艺。这就要求必须尽快的将新科技成果应用于科研生产中,以代替落后的技术,这样不但提高了产品的制造质量,加快了产品的生产效率,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企业的飞机制造水平。1.3抓住国外航空零部件转包生产的机遇,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制造技术成果为我所用西飞公司抓住国外航空零部件转包生产的机遇,推广应用先进的飞机制造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自1980年开始承接国外航空零部件的转包生产以来,西飞公司推广应用了喷丸强化、自动钻铆、精益制造及信息化建设等大量的新工艺、新技术科技成果,在产品制造的过程中,西飞按照外商提出的产品技术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攻关和技术改造工作,这些科技成果形成,标志着西飞的制造技术向世界先进制造技术迈进了一大步,极大地提高了西飞的技术实力。

2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所采取的措施

西飞公司在吸收、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进行科技创新的工作中,有比较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和灵活多样的奖励措施。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建立健全组织管理制度,为科技成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建立岗位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公司科技处具体负责全公司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公司下设的各厂、系统的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由其主管技术领导负责,并分别配备科研主管具体组织实施管理。2.2完善成果管理程序,使科技成果充分应用于科研生产当中因为科技成果是要应用到生产中以提高产品性能、生产效率为目的。所以要把好立项关,确保项目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在成果的最后鉴定中,一定要看成果是否应用于生产,是否形成了相关的工艺文件,是否经过了一段时间在实践中的考验等等,否则不能进行鉴定。2.3明确科技成果转化目标,加快成果转化效率由于企业的最终目的是创造高效益,所以科技成果的推广必须为实现企业经营的总目标服务,明确以提高产品性能、质量、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确定必须紧密结合新机研制及飞机批生产需要为基准。2.4加强激励机制,提高广大科技人员科技成果推广的积极性为了调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成果的积极性,西飞公司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措施,对科技人员除了正常的科技成果奖励外,设立总经理科技创新奖。同时,开展了“讲理想、比贡献”科技竞赛活动,对“讲、比”竞赛活动中评出的科技标兵、先进科技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从而大大提高了广大科技人员进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积极性。

3存在的问题

西飞公司在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科研生产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1)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缺乏与外界的协调与沟通,致使一些成熟的科技成果得不到及时应用,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2)在实践工作中,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造成部分科技人员不同程度的存在重生产、轻科研的思想;3)对已经产生的科技成果需要相应的配套设施、配套条件保证不够,给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固化带来一定的困难;4)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科技人员对所研究内容的探索研究深度不够,这样大大的降低了成果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质量。

4几点建议

根据西飞公司多年来的成果推广经验,我认为对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加大科技成果推广的资金投入,确保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落在实处;2)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是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3)政策激励,提高推广科技成果的奖励额度,是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组织保证;4)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创造各部门团结协作,协同攻关的和谐环境,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使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应用于科研生产当中。

5结论

篇7

大家好!今天,我院在此召开科技创新总结表彰大会,总结表彰医院2011-2012年度科技创新项目,共商医院科技发展大计。在此,我谨代表市医院领导班子向此次受表彰的科技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促进医院科技进步做出贡献的科技功臣,向辛勤工作的广大医务人员和全院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就医院科技工作讲几点意见,请大家审议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2011年以来我院科技工作的总结与回顾

2011年以来,是我院医疗技术发展和科技工作进步的重要时期。我院高举“科技兴院、人才强院”的旗帜,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不断增强医务人员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和科研水平,医疗、科研、教学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医院科研整体水平、综合实力明显提高,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现代化医院迈进。

(一)专科建设硕果累累。坚持专科化发展思路,采取了重点科室、重点投入、重点扶植,同时兼顾一般学科的政策。通过不断地促进优势学科的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以点带面,“扶强顾弱”,积极培育有较大潜力的学科,从而促进医院整体学科的共同发展。新组建了肿瘤科、呼吸科、消化内科、肛肠外科、普外二科、普内科等新专科,肝胆外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成立独立病区,并在保留原有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对儿科、妇产科、影像中心、功能科、检验科等学科、亚专业学组进行了调整或裂变,最大限度地创造专科发展空间。目前全院临床医技科室总数已达到50个,设有28个病区,已基本具备三级医院专业科室设置要求。

(二)学会建设成绩斐然。2011年以来,市骨科学会、普外科学会、神经外科学会、神经内科学会、老年医学会、感染病学会、病理学会等市级医学分会相继成立并挂靠我院,我院相关科室的学科带头人分别担任主任委员。学会成立后,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了全市医学同仁的学术交流和科研课题的选择申报,奠定了我院在全市医疗机构中的学术中心地位,扩大了我院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度和影响力。

(三)人才培养呈现新气象。技术创新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我院始终牢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从注重培养临床医师的技术创新能力入手,强调对年轻医生基本功训练的要求,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活动,鼓励年轻职工尽早成才。对中青年技术骨干,注重高层次能力培养,鼓励职工攻读硕士研究生。医院定期举办各类讲座、培训班和学术活动,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来院访问、讲学、手术,介绍国内外最新学术进展,积极培养医疗科研结合型人才。2011年来,我院共选派67人次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进修学习,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426人次,举办学习班、培训班100余期。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力争与国内技术前沿保持着良好的互动,许多优秀中青年技术骨干学成回来后为临床、科研带来新理念、新观点、新技术,一批基础扎实、技术精湛、思路活跃、勇于创新的中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医院多次获得市科技进步奖,累计发表在国家级杂志上的论文近百篇,在国家和省级医学会议交流论文160多篇,科技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力呈不断上升趋势。

(四)技术创新层出不穷。近年来,我院临床医技各科室在持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的同时,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理念,积极拓展新的发展方向,以科技提高医疗质量,以创新促进特色的形成。医务人员以解决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技术难点为目标,进行技术攻关与创新,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不断攻克疑难病症,应用高科技手段解决医学难题。许多科室创新动力一直保持高昂势头,每年开展和引进新业务、新技术、新方法多达60多项,一些高难度手术现已成熟开展,其中95%以上填补我市空白。一项项医学新技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患者来亳医就诊,其中疑难病比例及我市周边县市病人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近几年来,我院各项医疗业务指标始终排在全市第一,在全省地市级医院排名已进入中上水平,不少临床医技科室在周边县市中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已成为市医疗、科研、教学工作的龙头,由市内一流医院跨入省内先进行列,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地位已进一步凸现。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我院还没有省级重点学科,部分学科技术特色不明显;技术全面、富有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还不突出,缺少省级知名专家,个别科室还缺乏学科带头人;科技创新能力与知识经济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临床开展应用型新技术的步伐尚需加快;发表的高质量论文不多,研究课题起点还不够高,学科间的科研协作、联合攻关,仍需进一步加强等。上述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一个时期我院的科技工作任务

刚才,会议表彰了63项创新技术,这是我院2011年以来创新进程的缩影和代表,里面凝结着广大医务人员的智慧和心血。许多科室在创新与发展的道路上,都做出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历历数来,林林总总,这些源源不断的创新,正是我院持续快速发展的保证,也必将是我院今后跻身于省内医院先进行列、实现亳医新辉煌的不竭动力!今后一个时期,我院科技创新工作要在巩固提高现有水平基础上,立足建设名医、名科、名院,大力培植和打造特色品牌,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和核心竞争力,努力使我院达到一流的医疗技术、一流的先进设备、一流的学科人才、一流的服务质量、一流的科学管理,从而不断提高我院在全市、皖西北、全省的知名度和竞争能力。

一是树“名医”。建立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加强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重点专科人才和后备力量的选拔培养,多渠道地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不断增加医疗人力资源中医学硕士以上人员的比例,逐步形成科技创新人才梯队体系。以学科带头人及学科骨干为主体,通过病人、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广泛评选,择优选拔确定一批“名医”。进一步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政策,创造公平、宽松的学术环境,培养造就出更多的知名医生及优秀的科技人才,在全院范围内形成尊重“名医”、重视“名医”的良好氛围。同时,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绩效工资的实施,真正做到收入分配向重要学科和一流人才倾斜,建设一支善于攻坚、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重大战略问题的创新团队,为我院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效益、创造品牌。

二是建“名科”。对重点学科、特色科室的建设与发展予以重点扶持和投入,在人才配备上实行重点倾斜,在资金投入上加大力度,在设备、仪器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在新技术引进、新业务开展及科研上给予最大限度的帮助,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名科”。为“名科”选准主攻方向,把握科室定位,找准目标,坚持重点扶持、重点突破的原则,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形成集医、教、研为一体的重点专科。对“名科”的发展要注重跟踪当前科技发展的前沿,广泛了解和掌握前沿医学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专科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始终保持我院某些领域和学科的优势。同时,以名科为龙头,带动和促进其他相关专科的建设和发展,形成具有技术优势、竞争优势、群体优势的学科群。

三是创“名院”。在培养名医,建设名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医院自身建设,争创医院品牌。第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时期要积极完善南院功能,保障新院一期工程顺利建设,从而满足我市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要。第二是加强医院软件建设,要在医院管理、环境建设、服务态度等方面加强竞争,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第三是加强与省内外知名医院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和消化一批高新技术成果,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第四是创造条件,加强协作,组成科技开发攻关协作体系,优势互补,资源共用,利益共享,形成医院科技发展的新格局。

三、在推进亳医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建功立业

当前,我院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医院新院一期工程刚刚奠基开工。未来几年,对我们亳医来说,是加快发展、攻坚克难、决胜未来的战略机遇期。在亳医新的征途中,我们要继续依靠科技创新,加强内涵建设,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投身于医院的发展建设中来。我们要努力做到:

一是牢记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工作方式。作为医务工作者,面对日新月异的医学知识,更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习中要始终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让学习充实自己,让目标激励自己,让创新发展自己。

二是牢固树立全员创新意识。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到加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科技创新的大氛围。在科技创新上,提倡做强、做精,力争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更优,突出专科特色,树名医、建名科、创名院。

篇8

关键词:农技推广现代农业 农业竞争 重要措施

农技的推广的含义是在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到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中,从而让农产品得到更好的收成,提高农民的利益。所以,积极做好农技推广工作,不仅能让我国农产品的收入不断的提高,最主要的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目标,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1、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农技推广中的主力军作用

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农技推广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各级政府都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要切实增加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弘扬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始终走在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贡献。加强对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他们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鼓励他们搞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

1.1 要搞好农技推广工作的基础保障工作

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科技创新与应用是关键,农业技术推广的特点是社会效益很好,但自身效益不佳,农业科技的创新与转化需要以国家持续不断投入为基础。因此,应加大农技推广机构经费投入,适当增加农技推广的财政预算,加强农技推广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乡、镇基层推广部门的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以吸引人才,稳定队伍,发挥才干,增强农村科技服务功能,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地位与待遇。

1.2 要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应将全面提升农民素质作为首要目标,特别是强调对农村青少年的培养。要建立有效机制,整合各级农业推广、科研和教学等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农、科、教部门联合优势,从单纯技术推广向技术普及、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能力方向发展。通过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围绕重点推广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进村入户,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实现对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科技骨干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科技文化素质和推广示范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扩散中的引领和示范带头作用。

2、建设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全网络,夯实基础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教育、科研与农民以及政府与农民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和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历史性转变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面对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以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科技需求,也暴露出不适应新形势的情况和问题。在实地调查了解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现状的基础上,我分析当前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认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对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1 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突出抓点示范

农业科技示范场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千的主要场所之一,是新技术、新品种的展示平台和窗口,农技推广单位要按照以站办场,以场养站,示范与推广相结合,产业发展与自我发展共生存的发展思路积极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场,引导农民群众学技术、用技术。

2.2 强化农技推广机构与龙头企业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农业产业化

农技推广机构要围绕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重点,按照市场的要求和运行规律,为龙头企业开展全程科技服务,龙头企业建基地,农民积极来参与,农技人员搞服务。形成农民、企业和农技人员三赢的有偿服务形式。

2.3 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鼓励和引导他们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参与基层经营性推广服务实体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推广转化能力。通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推广技术,最大限度地挖掘组织内部的推广潜力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要鼓励高素质农民进入村级基层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中,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要采取优惠措施充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技术力量,各类农业科研、教育及农技推广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技术队伍培训力度。

2.4 农业技术推广应做到推广队伍多元化

就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稳定、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民、企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组织,支持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充分调动农村党员干部、农村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参与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农民、企业家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3、农技推广的实施策略及建议

当前我国,要逐步完成利国利民的宏大目标,就必须对农技推广加深认识。针对农技推广现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本人提出一些个人的有效策略及建议:

3.1 科学设立岗位

农业综合服务站属公益性事业单位,无创收来源,期待界定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职能。根据公益性职能的要求,增强充实区县级农技推广中心,科学设岗。确保农技队伍稳定发展,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对在编人员加强技术培训,促进知识更新,增强农技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2 提高服务效率

篇9

【关键词】国企;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国有企业作为国营企业,由政府投资或控股,其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的控制。其目的主要是使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调节国家经济,因此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方式都不同于一般企业。国有企业必须执行国家计划的政策,调节市场经济,因此其经营的活动有营利性的,也有非营利性的。然而一直以来,国有企业都有政府扶持,即使出现亏损,政府也会维持其运行。这就导致了多数国有企业内部缺乏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其难以发展。在国民经济中能源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多能源企业也属于国有企业,尤其是电力行业。我国的电力企业长期处于垄断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弊端越来越明显。而这些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亟待对其如何能更好地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

2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国有企业由于有政府的扶持,相对于其他企业具有很大的优势。而企业只有自负盈亏,才会有危机感,有动力不断发展。然而现在的情况却是国有企业安于现状,缺乏竞争意识,导致其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分析其具体原因有一下几点:

2.1科研投入较少、产品研发能力较差

由于国有企业在体制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其缺乏进行技术创新和科研的动力,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低,仍采用仅仅通过物力和人力的投入扩大规模的方式增加经济效益,并没有把科研纳入到议事日程,使之资金和人力的投入都很少。有些国有企业虽然设立了科研部门,但同样不重视创新,并没有实际的科研作用,很难研究出自主创新的技术产品。然而当代社会经济对于创新的要求很高,这必然导致了国有企业的落后。

2.2企业治理改革不够完善

国有企业也正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当今一些成功发展的企业模式,不断地摸索其发展之路,调整改变组织结构,但由于长期以来发展的不足,尚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大多数还是采用计划经济时的体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需要继续调整组织结构;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是根据国家计划的经济政策确定,国家的政策必须是满足市场需求的,这就出现了企业发展方向符合时展,而组织结构却相对滞后的现象;企业内部的部门设置的不合理,各部门的职责不明确,有很多交叉,使管理的效率很低,也导致了不能合理地分配人力资源;同时,由于国有企业受政府的控制,其内部的机关人员较多,决策时不易协调。国有企业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改革完善其组织结构,为其发展提供保障。

2.3过于追求制度优势,软实力发展不够

国有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具有一定的资金优势,同时能源行业多数为国有企业,长期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国有企业特有的制度是其与其他企业竞争的最大优势,政府必然会保证其基本的稳定。正是其制度的优势使国有企业缺乏动力竞争和主动的发展意识,对企业的软实力重视不足。软实力包括除硬件设施之外的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内容,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而国有企业对软实力的发展不重视,创新能力差,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尚保留着计划经济时的不足,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严重制约着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3我国国有企业发展措施研究

所有事物的发展都是受内因和外因共同影响,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外因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不易对其分析和控制。内因在事物发展中其决定作用,所以要想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必须抓住其发展的内在因素。其内在因素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建设。

3.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强化国有企业软实力

2007年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数据库显示:中国企业在员工敬业、组织氛围、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和价值观塑造等方面迫切需要加强。这五项已成为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的“短板”,也是2008年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企业需要苦练内功的重要任务。从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数据库来看: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指数仅有3.45分,而专家组对国际先进企业的评分为4.5分,说明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先进差距较大,也说明了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企业文化软实力提升任重而道远

国有企业具有很大的资金优势,硬实力建设的很到位,但忽视了软实力。因此国有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上要加大软实力的建设力度,企业文化是企业软实力的集中反映,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工作已经从建设阶段上升到了管理层面,只有对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才能确保管理工作顺利推进,从而实现其健康长远的发展。

3.2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企业的发展,科技创新是至关重要的,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只有重视科技创新,提高科研能力,不断进行自主创新,才能在市场中持续发展。而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正是缺乏自主创新,科研能力很低。虽然国家的政策已经确定了科技创新的主导地位,可是在国有企业内还没有实施实质性的工作。因此国有企业需要对自主创新引起足够的重视,激发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动性,建立专业的科研队伍,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促进国家科技和经济的进步。特别是国有建设型企业,更应加强对“管理方法”方面的创新,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环境,形成科学合理、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或方法。

3.3强化与外部的合作研发

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对科技创新长期的不重视,自主创新能力有限。而其他企业必须自负盈亏,有很强的竞争意识,更适应市场的发展,在时代进步的同时,其自主创新能力也有所提高。国有企业如果与外部企业一起合作进行自主创新,而不是独自承担,则可以大大减少资金设备的投入,有了外部企业适应市场的经验,创新难度也会降低,进而缩短时间。如此便能更快地研发出自主创新产品,并使产品更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3.4增强科研能力的投入

要进行科研,首先需要足够的人力物力投入,如果投入很少,任何工作都无从谈起。人力方面要保证有足够的研发人员,研发团队的整体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都要满足专业化和高标准的要求,为国有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智力保障。物力包括进行科研的仪器设备和其他经费,仪器设备是进行科研工作的基本条件。先进的仪器是应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因此更适应科技的发展,能提高实验的精度,加快研究速度,研究成果也能更满足人们的需求;科研经费则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对国有企业的科研项目采取优惠政策,保证其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自主创新。

3.5大力强化国企自主创新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动力和压力。科技创新水平低,又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最终导致国有企业无论在技术水平,还是企业竞争力以及长远发展上都落后于其他企业。科技的进步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这点已经被事实证明。国有企业必须借助其优势,大力发展自主创新,赶超国际水平。首先要提高对创新的重视程度,将企业的自主创新纳入到工作议程;其次要加大对创新的宣传力度,使职工树立起自主创新的意识,调动起职工参与创新的积极性,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同时要加大创新工作的投入,吸引优秀的科研人员。

4小结

国有企业由于长期处在政府的保护之下,缺乏竞争意识。尤其是能源企业,大多都处于垄断地位,行业内竞争小,缺乏创新的动力和压力,软实力建设落后,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而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节市场经济的作用,其发展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要想发展,就需要增强竞争意识,根据当代经济的需求,结合其他企业的发展经验,改变其经济结构。科学技术水平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要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树立创新意识,借助其特殊优势,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沈志渔,刘兴国.国有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视野,2009(3).

[2]崔颖.影响国有企业发展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企业文化,2012(8).

篇10

[关键词]自主创新;瓶颈问题;路径选择;中国

[作者简介]叶云飞,铜陵学院基础教育系助教,安徽铜陵244000;张荣峰,上海社会科学院2004级产业经济学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25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7―0041―0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GDP平均增速达到9%以上,并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高效益的喜人局面。然而,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经济运行中潜在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资源瓶颈效应日益明显,目前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4%,但主要能源产品的消耗量却占全球的12%,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技术依赖国外日益突出。可见,现阶段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极强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一、自主创新促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分析

自主创新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主要通过三条路径加以实现:提高企业及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克服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这三条路径将极大地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促进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

1.提高企业及产业竞争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决定企业及产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发生了变化:从资源富饶和廉价劳动力作为竞争优势,转变为创新能力、技术和管理作为竞争优势。自主创新可以形成长期竞争优势,劳动力成本和资源廉价只是短期竞争优势,知识产权已经成为竞争的重要工具。在此情况下,集中力量突破影响企业及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扭转我国在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上依赖国外的状况,可增强我国企业及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及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意味着经济细胞活力的增强,促使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极大提高,经济增长微观基础的改善,从而有力地促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事实上,中国20多年来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意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坚持自主创新,就无法适应当代经济竞争知识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因此,涌现了一批像华为、海尔、奇瑞等中资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多年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产业结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在第三产业内部,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小。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但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却很低,工业技术水平落后。历史经验表明,三次产业的依次出现和产业内部各阶段的依次递进,都与科技创新紧密相关。因此,造就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就能带动和促进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并且新技术将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的优化意味着自然资源消耗小、环境损害度低的第三产业的不断增多,减少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从结构层面上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减弱经济波动,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因为经济波动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长率的变动幅度较大,而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由于需求本身波动较小以及资源消耗少,能有效减轻整体的经济波动幅度。可见通过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能有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克服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我国人均能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脆弱,面临着日益严峻和紧迫的重大瓶颈约束。据统计,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1/10,水资源仅为1/4。同时,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率为33%,且晦创造1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煤、电等能源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4倍,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

通过自主创新能极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能创造出新能源、新材料。如发达国家的新型复合材料以及核能的大量利用,既满足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需要,又减轻稀缺自然资源的消耗压力。基于技术创新的循环经济,能对生产、生活废弃物进行回收循环再利用,从而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破坏,达到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目的。因此,通过自主创新克服资源瓶颈,既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又保障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进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

二、我国自主创新的瓶颈问题与今后的战略模式

尽管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科技实力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当今的发达国家相比较,由于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有限,科技差距仍然很明显。较低的自主创新能力固然有历史原因,但更多的是受到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弄清自主创新的制约因素将对我国未来的自主创新战略模式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自主创新的瓶颈问题

(1)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年来一直在0.7%以下徘徊,与发达国家的2.5%~4%差距显著。在“产学研”结合中,企业基本处于从属地位,且科研院所和大学的合作相对薄弱,科研、产品开发和生产系统彼此隔离、相互脱节。

(2)人才队伍问题。我国基础研究队伍整体水平偏低,尤其缺乏能引领当代科流的一流科学家。没有形成合理的高、中、初级研究人员及科研辅助人员的层次结构,科研辅助人员严重短缺,尤以高技能人员为甚。科技人才存在布局不均现象,主要集中于国有科研机构或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的科技人才短缺。

(3)基础研究的投人不足。美国、德国、日本的基础研究经费都占其R&D总经费的15%-20%左右,我国基础研究的投入比例长期徘徊在R&D经费的5%左右。基础研究投入越少,试验开发中吸收消化、再创新的能力就越低,就越难走出“引进―落后一再引进一再落后”的怪圈。

(4)竞争环境欠“公平”。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政策不平等,目前我国合资企业的税率为15%,而且企业所得税是“两免三减半”,即从盈利之日起,两年内免交所得税,第三年到第五年缴纳7.5%的所得税,如第六年再增加投资,接着享受“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而国产自主品牌的企业,从盈利之日起,就必须缴纳33%的所得税。

(5)制度建设相对比较薄弱。投融资体制改

革滞后,要把一项新的技术产业化的话,是一个风险很大的过程。由于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时间较短,与知识产权制度相配套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还不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意识普遍不强。因此,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制约了我国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率的提高。

2.今后的发展战略模式

自主创新模式与经济发展阶段息息相关。我国现在正在进入人均GDPl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个阶段。根据这一实际情况,今后要采取的自主创新模式包括:原始创新,即努力获得新的科学发现、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更多的技术发明;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或产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原始创新作为自主创新体系的基础,属于自主创新中具有战略突破性的科学活动,是形成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源泉,是一种超前的科学思维或挑战现有理论的重大科技创新。因此,要把原始创新作为自主创新的首要任务。集成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把单项相关技术集成创新,实现关键领域的整体突破。因此,集成创新应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内容。实践表明,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飞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最后,必须把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存量,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利用巨大的国内市场优势,扬弃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推行“以竞争换技术战略”,才能形成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科技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