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设计案例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教学设计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教学设计案例

篇1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1教材及学情分析

1.1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五节,这节的主要内容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等,重点掌握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主要机制—负反馈调节,难点区分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2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八年级北师大版生物8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4节《生态系统稳定性》内容学习后的巩固和提升,目的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初中相关知识的学习已使之具有较充足的学习基础,教学过程中再单靠教师讲授法教学就比较枯燥,学生容易分心使教学效果不佳。本节内容与自然科学联系紧密,加之理解能力较初中强,拟采用案例教学法将枯燥的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

2设计理念

好的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关键,选择案例首先需要与学习的内容紧密相关,其次是要具有典型性,与学生能产生共鸣,三是能突出重难点内容。在案例教学实施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呈现案例要适时,抓住要点提出问题,使学生踊跃参与讨论,解析案例,合作交流,得出结果,最后班级互动,交流意见,总结补充,反思欠缺[4][5]。

3教学过程

基于案例教学的设计理念联系生活实际对必修三中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进行了案例教学设计.

4结语

4.1案例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本节内容在总体设计上以海洋生态系统作为引导,首先以目前社会广泛关注的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为案例引起学生共鸣,提出了要学生讨论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由此展开再通过多个案例层层深入将本节的知识点一一呈现并阐述,同时回顾拓展了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将其从人体生命活动延伸到生态系统。以上以生活实际案例为基础的教学设计,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疏通难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4.2案例教学中引导构建知识体系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发现,案例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以真实的案例为载体,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学习,主动思考并大胆发表个人的观点,在轻松活跃的氛围里完成学习的目标,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7]。

篇2

(一)教学技能培养目标

为了丰富和提高物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出合格的教师人员,故设计出技能培养方案,希望通过该方案的实施,物理师范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专业特点,增强专业意识,提高教学技能,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1]。

(二)教学技能训练要求

1依据先进的教学理论,提出适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提出适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效并且成功地改革。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原则

只有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师范生真正理解与掌握物理学技能。也只有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师范生学到的教学技能变为自己的能力[2]。

3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观

在教学技能训练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并提供适当帮助,对学生碰到的问题作详细的指导。同时要合理安排师生的交流和互动教学环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2-4]。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为掌握各种教学技能做好准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采取灵活多样、循序渐进的训练形式和方法

为了建立起新型的教学技能培养体系和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采用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课内训练与课外实习相结合,课上训练与学生自学自练相结合,阶段集中训练与全程训练相结合等方法。训练过程要由局部到整体,由慢到快,由浅入深,要科学示范、具体指导、鼓励先进、帮助后进、分层辅导,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掌握教学技能[5-6]。

(三)“多层次、立体化提升”教学技能培养新方案设计

所谓“多层次”是指物理师范生从大一到大四采取不同程度的教学技能训练。之所以从大一开始,目的是让刚入学的新生能尽受自己专业的特点,树立专业意识,调整从教的心理状态,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提高教学技能,进而确立今后努力的目标。所谓“立体化”是指教学技能训练从整体着眼,全面科学的安排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过程,从根本上提高物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立体化”不同于一般平面模式的教学,而是构建一种科学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教学技能训练后,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进行教育实习。师范生虽然已经进行系统的教学训练,但还没有真正实践,所以教育实习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使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体现出应有的价值。这样可以让师范生锻炼教学技能,获得教学经历,最终提高教学技能。这个实习过程不同于以往的实习,要借鉴国外“以中小学为实习基地”的培养模式,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实习学校和本校的指导教师要加强对实习生的教学进行指导。此培养方案将社会实践因素充分纳入到教学过程中,使教学环节形成三维立体模式,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此教学技能培养方案主要是注重从大一就要开始加强与渗透教师职业技能意识,再通过具体的全方位立体化培养特点,在“面向全体”的同时,既注意到学生横向之间的个别差异,又注意到学生个体在发展中不同阶段之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完成教学任务,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目标。

二物理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培养方案

(一)“理论学习+案例教学+实践反思”培养方案的提出

“理论学习+案例教学+实践反思”的课堂教学培养方案如图所示。培养过程是首先对物理师范生进行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学习。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案例教学,而后编制教案,进行仿真教学来练习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做到同步训练、强化练习。最后教师检测评定,学生进行教学反思,修改教案再进行仿真教学,直至掌握课堂教学技能为止。

(二)“理论学习+案例教学+实践反思”方案培养目标

通过“理论学习+案例教学+实践反思”培养方案进行技能训练后,使物理师范生既能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知识,又能熟练掌握与应用课堂教学所有技能。让学生通过体验教学,锻炼教学技能,获得教学经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提高各种教学技能的理解与认识,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学技能。

(三)“理论学习+案例教学+实践反思”方案培养过程

1理论学习

在大三上学期给物理师范生开设《物理教学论》、《物理教学心理学》、《物理实验教学技能》、《教材分析》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特别是有关教学技能方面的理论知识,如对教学技能概念的理解,明确教学技能分类,应该重点掌握的教学技能及这些教学技能的应用原则等,这为下一步教学技能训练奠定理论基础。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教师以案例的形式阐述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描述的是教学的具体情境,展示特定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以及所达到的效果,包含着特有的教学理念和具体的处置方式,反映的是教师的行为、思想和感情。因此,案例教学在教育类课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3编写教案

教师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编写教案就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教案也称“课时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要求、课时安排、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四项内容。指导教师在给师范生指定教材时,还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分析,以帮助师范生正确理解教材,从而结合教学技能进行备课。编写好的教案是顺利实施教学的基础,由此可知,教案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4仿真教学

当教学理论和方法有一定的积累后,就可以进行仿真教学。仿真教学是参与者在接近真实教学环境下扮演教师角色,以达到预期的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目的。它能够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教学条件,因此在师范生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

仿真教学中每组要4~6人,由教师、学生、摄像人员组成。师范生轮流扮演教师和学生角色,每位学生每次试讲时间为10分钟左右。为了使“角色扮演”的效果更佳,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角色扮演之前,指导教师要向师范生说明有关角色扮演的要求。(2)在扮演角色中,除了执教者和学生外,减少其他无关人员,避免学生交头接耳,来回走动。任何人不要打断“教学”,让教师去处理教学中的麻烦,技术人员在拍摄中不能对教师提束缚条件。这样当师范生面对镜头时,以较少的紧张情绪集中精力进行讲课。(3)扮演教师者完全进入角色,按照自己备课计划,有控制、有步骤的实施教学。(4)扮演学生的要充分表现学生的特点,自觉进入特定情境。有时也可以以学生身份回答问题,也可以答错,以培训执教者的应变能力。

5检测评定,指导交流

教学评价是依据预定的教学目标,把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及能力方面所达到的实际水平与原先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对照比较。在教学技能的学习和形成过程中,评价具有促进师范生提高教学技能水平的导向作用。

在评价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由小组成员提出个人的观点和建议,每位成员都可以直率的提出意见,取长补短。这种评价不是简单的打分,也不是单看教学实践成绩的高低,而是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发挥集体的智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6教学反思

这里所说的教学反思是指教师日程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反思方式,包括讲课、听课、评课的反思。通过听课、评课、互相交流,了解其他师范生的教学理念、教材处理方法、教学艺术、课堂调控能力,观察他们如何把教学理念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综合应用以实现教学目的。在平时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各个环节上的得与失,提取其中精华为我所用,从而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

7修改教案,反复训练

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形式,师范生基本上都能达到教学要求,但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不必都达到同一个培训目标,对不同程度的师范生要有不同的训练目标。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拟定不同层次的训练目标。当各项教学技能都经过训练并达到一定水平后,教师要在再循环的过程中安排学习者进行各项技能的综合训练,也只有对教学技能的综合训练,才能最终形成教学能力。

三总结

要培养出适应现阶段课程改革要求的物理师范毕业生,在培训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了解学科知识的发展,拓展视野,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达到教师自身素质的可持续发展。总之,通过教学技能总体方案的设计,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技能训练中发挥它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下,成为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师范生现代教育意识和增强现代教学能力的新型师资训练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弦章.当前师范教育改革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J].龙岩学院学报,2007(1).

[2]施良方.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9-55.

[3]李春密,王丽芳,李多.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教师对教学技能需求情况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6(9).

[4]赵永亮,刘怡.浅议教学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3).

篇3

【关键词】生物化学 教学设计 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95-02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biological oxidation" based on the ideaof "learner-centered"

【Abstract】Biochemistry is one of the basic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the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Biological oxidation is a major chapter in biochemistry. According to the education idea of "learner-centere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ideas shall be changed, as with the role of teachers in teaching activities. Based on familiar with the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adjust teaching contents, optimizing teaching plan, flexible use of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namely through scientific teaching desig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ncreasing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studying biochemistry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Biochemistry; Instructional design; Teaching effect; Teaching content

生物化学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因其理论知识抽象、知识点分散及分子结构式多等原因,使得学生普遍存在畏学情绪。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本,

结合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授课内容和授课过程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兴趣,增强其学习主动性。教学设计是根据相关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特定教学对象的学情,将教学诸要素进行合理设计和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作为一种面向教学系

统、解决教学问题的活动,必须结合学习与教学理论,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及教学预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课外学习设计、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等进行科学规划,创设有效的教学程序,从而优化教学效果[1]。本文就以“生物氧化”一章的教学设计为例阐述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教学目标

本章内容包括:呼吸链的组分及其功能、呼吸链组分的排列顺序、呼吸链的种类、ATP合成的机制、ATP合酶的作用机制、跨线粒体内膜的物质运输、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以及细胞质中NADH的利用等重要内容。本章的教学目标可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三个层次。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授课对象的专业设置,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可以为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保证。

1.知识目标

本章的学习应达到以下目的:(1)掌握生物氧化、呼吸链、氧化磷酸化、高能化合物概念;生物氧化的特点;线粒体生物氧化体系(NADH氧化呼吸链、琥珀酸氧化呼吸链);(2)熟悉呼吸链的组分及其在呼吸链中的排列顺序;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3)了解体内ATP的生成机制;体内ATP的利用和贮存。

2.技能目标

使学生掌握生物体内生物氧化、ATP合成的机制、能量代谢等关键内容,使学生学会理顺知识脉络和知识前后联系的学习方法。此外,还可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相关知识来解释相关生理、病理现象的能力。

3.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加深学生对本章内容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其学以致用的意识。将与中药相关的内容与本章内容结合,将科研思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科研素质,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1.本章的教学重点包括:(1)呼吸链的组成;(2)呼吸链组分的排列顺序;(3)ATP的合成机制;(4)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2.教学难点包括:(1)呼吸链组分的排列顺序;(2)ATP合成机制和ATP合酶的催化机制。

三、学情分析及教学预测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药院校本科二年级学生,医学专业的学生包括文科生和理科生,药学专业的学生均为理科生。理科生前期已学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学生已初步具备了相关基础化学知识,为本章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然而,文科专业学生的化学、生物学等相关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必须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情,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修改教学设计,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章知识点琐碎,应把握本章的知识主线,即呼吸链成分及其功能呼吸链成分的排列顺序呼吸链种类ATP合成机制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细胞质中NADH的利用,明确学习的重难点。

本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可通过实验课对理论课内容加以验证,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完成本章的学习。

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授与启发并重,综合运用启发式、问题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让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教学转向主动、双向、开放和探索的新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得到进一步地开发和激活。

此外,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如图像、声音、视频等把呼吸链组分的结构和功能、电子传递过程,以及ATP合酶催化机制等微观复杂的内容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将生物化学课程的各类教学资源如课程大纲、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和参考文献等在网络上公布,供学生在课外时间学习和观看,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现代教学手段,延伸教学空间,使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教学、问题引导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互动,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加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

1.课时安排本章节共计4个学时,包括生物氧化与线粒体氧化体系的概述,安排0.5个学时;ATP合成机制、呼吸链的组分以及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共安排3个学时;化学渗透学说以及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安排0.5个学时。

2.教学安排课程内容开始之前,通过PPT向学生展示出医院的一张发电站和高铁的图片,然后引入线粒体与膜泡运输的图片:电驱动高铁快速移动,ATP释放能量驱动膜泡运输。通过两者结合引出本章内容,引起学生对生物氧化的学习兴趣。

第一节概述,主要介绍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关系,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如可向学生提问:我们为什么每天要吃饭?吃饭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跑步、打球等运动的能量从哪里来?先给学生总结生物氧化与一般氧化的异同,然后以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供能为例,导入生物氧化的三个阶段,将学生引入线粒体氧化供能的微观环境中。

第二节呼吸链主要介绍呼吸链的化学组成及其排列,着重讲解呼吸链的化学组成,如FMN/FAD、铁硫蛋白、泛醌、Cyt a/Cyt a3、CytbH/CytbL、Cyt c/Cyt c1。让同学们思考呼吸链的组分是怎么排列,是如何发挥作用?电子是怎么传递的?使学生理解氧化还原电位的高低决定了呼吸链组分排列的前后关系。随后,提示学生细胞质中NADH的利用方式。

第三节能量代谢,提出高能化合物的概念,并强调ATP的合成方式,进而提出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此部分可结合实例加以讲解,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ATP的合成、利用和储存之间的联系?让同学们认真思考,积极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举例解答上述问题,加深学生对本章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四节非线粒体氧化体系,通过脂溶性药物和毒物在生物体内的灭活,以及甾醇类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合成等案例讲解细胞色素P450、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呼吸链组分的排列顺序和ATP的合成机制是本章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内容,通过以上内容的讲解,结合线粒体结构特征,提出问题:氧化磷酸化是ATP合成的主要方式,是氧化和磷酸化耦联的结果,哪么这两个过程是怎么耦联的?APT究竟是怎么合成的?可以通过介绍Mitchell与1978年诺贝尔化学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外学习设计

本章内容讲授完毕后,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归纳总结生物氧化的特点、呼吸链的组分及排列方式,并形成知识体系网络,写在一张A4纸上,要求学习委员收齐及时上交,以了解学生对本章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最终计入本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成绩中。

让学生参与相关的科研课题,学生通过查阅与生物氧化的前沿性文献,了解中药对生物氧化的影响,逐渐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交流合作,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与科学研究的兴趣。

七、教学评价

本课程采用形成性成绩和终结性成绩相结合的评分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由于本课程课时安排紧凑,理论课四节连上,个别学生会出现迟到、早退、缺勤现象,为了杜绝此现象发生,给学生以警示,将出勤情况计入学生的形成性成绩中。此外,为了督促学生按时写成课下作业和实验报告,减少学生敷衍甚至抄袭的现象,因此,把学生完成课下作业和实验报告的情况也计入形成性成绩中。

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避免了单一的考试评价所带来的考试舞弊、学生学习只注重成绩而不重视过程、师生互动不足等弊端,提高了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反思就是对教学实践的再思考,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将老师的“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2]。针对本课程的教学实践,我们的教学反思有以下几点:

1.在课前,授课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授课内容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修改教学PPT中相应的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2.由于本课程理论课授课时间较长,学生难免出现精力分散的情况,应适时穿插一些生活实例、小故事或向同学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注意力能集中在课堂上。

3.应注意利用板书增加知识条理性,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

4.通过将一些生活现象及具体病例穿理论教学中,可以明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效的教学评价,深刻的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康淑敏. 教育生态视域下的外语教学设计[J].外语界, 2012(5):59-67.

[2]闫学军,王雷震,汪晋宽.高校教师教学反思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2):73-76.

基金项目:

201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省级立项项目,名称:基于中药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编号:2014SJGLX231);

2015年度河南中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学习项目,名称:冬凌草叶片发育显微观察及其转录研究(编号:CXXM[2015]0141);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设计 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92-02

辩证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逻辑思维都是思维方式,而逻辑思维是各种思维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和追求。逻辑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普通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才能激活学生逻辑思维呢?这是我们要重点探究的课题。教师不妨精选经典案例,促使学生介入逻辑思维意识;设计悬疑问题,成功启动学生逻辑思维引擎;细化分析过程,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训练;开展多种实验,历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一、精选经典案例,介入逻辑思维意识

在普通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找出典型案例,并围绕典型案例展开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介入逻辑思维意识。所谓典型案例,是指教材核心内容中的经典推理、理论成长过程、科学家探索历程等,让学生从典型案例中感受逻辑思维的强大力量。特别是典型案例中的科学家,不仅在探索中有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有坚韧不拔的科学研究精神,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对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进行探讨,最后给出思维过渡。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形成共性认知:豌豆是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不会受到外来花粉的干扰,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比较纯正,实验结果也会更真实可靠。豌豆的性状容易区分,也是被选入实验材料的重要原因。在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探究时,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给出统一性认知总结。成果展示时,有学生分几个步骤整理学习认知。第一步,表述杂交实验: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进行杂交,其产生的后代都是高茎的,再利用子代进行杂交,结果生成二代时,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其比例比较固定,为3: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第二步,对分离现象进行解释: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基础是通过假设来确定生物体的基因型,然后用相关实验加以验证。

教师引出孟德尔豌豆实验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这个实验展开深入分析,先找出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然后对分离定律展开讨论总结,学生思维跟随孟德尔实验不断推进演绎,最终认知这个实验结果。在这个思维历程中,学生逻辑思维意识逐渐介入,并从典型案例中获得更多思维契机。

二、设计悬疑问题,启动逻辑思维引擎

高中学生有一定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思想大多比较活跃,有积极探索热情。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根据学生关注现实情况,精心设计悬疑性问题,利用问题调动学生学习思维。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其思维水平也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师要针对不同群体学生思维实际设计思考问题,关注学生思维起点、思维特质、思维启动方向,给出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的问题,并提出个性要求和提示,促使学生思维顺利启动。

设计悬疑问题时,教师不仅要深入分析教材内容,而且要对学生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取向等进行调查,以提升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在学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便投放问题:性状受什么控制?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是怎样的?染色体是由哪些化合物组成?作为遗传物质的应该是哪一种物质?猜想一下,作为遗传物质可能具有什么特点?20世纪早期,人们普遍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这种认知科学吗?为什么会有这些认知?学生快速行动起来,展开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自主查阅资料、阅读文本、自发讨论,寻找正确答案。教师检查学习效果时,学生大多能圆满完成相关问题探究,学习效果显著。

教师在课堂初始阶段设计众多思考问题,激活了学生学习思维,学生积极展开学习探究活动,说明教师问题设计引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课堂思考问题设计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注意掌握好深度、宽度。只有提升文本生本思维契合度,才能成功激活学生逻辑思维。

三、细化分析过程,强化逻辑思维训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展开相关内容的学习和探究,特别是对典型例题展开解读分析时,教师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逻辑思维偏差,让学生从失误中找到思维出路。课堂师生互动和谐热烈,其探索效果会更显著。教师作为互动主动方,要对互动形式、互动频度有正确设计和把握,通过精细化讲解、直观性展示、科学性对比、关联性联想等,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训练。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学习时,教师先利用窗台上的一盆花进行导入,展示课堂学习目标,然后是师生互动,了解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实验一: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实验二: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实验三:用锡箔纸罩住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实验四:用锡箔纸套住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仍然弯向光源。师生共同对实验进行解读分析,总结出实验结论: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够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

教师对多个实验展示进行分析,积极吸引学生参与共同讨论,从向光性实验现象中,学生学习思维逐渐被理顺,逻辑性认知逐渐形成。四个实验从四个角度验证植物具有向光性特征,与植物生长素有重要关联。教师实景导入、介入实验、实验解析、得出结论,课堂教学设计具有较强逻辑性,对学生逻辑思维成长有重要帮助。

四、活用生物实验,历练逻辑思维能力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的自然学科,教师在主导生物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逻辑思维现实,针对性设计实验内容、实验形式、实验过程、实验展示、实验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分析、归结、整合、操作,形成完整思维链条。生物实验有学科个性特征,教师要从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操作要领等角度展开引导,特别是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操作时,教师要跟进辅导,促使学生尽快建立逻辑思维体系,以提升实验操作效果。

在学习《人类遗传病》相关内容时,教师根据名著《红楼梦》设计教学案例讨论:《红楼梦》中有金玉良缘、宝黛之恋之说,这是指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恋情。贾宝玉和薛宝钗是亲姨表兄妹,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亲姑表兄妹。如果从现代遗传学角度来分析,你认为哪一段婚姻更合适呢?学生展开热烈讨论。有学生认为:我们从个人情感出发,非常同情林黛玉的遭遇,心理上自然倾向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结合。但不管是姑表还是姨表,都属于近亲血缘关系,他们之间的婚姻都可能产生遗传病,利用现代人认知观念,这两对婚姻都不是理想选择。也有学生认为,如果要从这两对婚姻中挑选更合适的,我选择第一对,贾宝玉与薛宝钗,他们是姨表亲,遗传病出现几率小一点。

教师利用名著婚姻案例作为讨论实体,激发了学生参与研究的兴趣。学生在具体探讨中,自觉介入现代遗传病相关认知,对这两对婚姻进行科学评价,最后给出比较理性的探索结论,这个思维过程有比较鲜明的逻辑性。这是教师对生物实验的活用,从不同角度历练学生逻辑思维。由于设计巧妙,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能够对生物学习形成重要促进,而且可以塑造良好思维习惯,对学生认知成长有重要意义。生物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重要课程,教师应正视学生思维实际,展开多种形式的激发诱导教学实践,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打破常规教学束缚,抓住逻辑思维教学切入时机,给出科学性设计,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吕红岩.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16)

篇5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 实验教学 科学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1)02―0009―02

1 把研究的视角从实验结果转向实验过程

基于对实验教学在中学生物教学中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实施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本教研组于2007年11月-2009年5月开展了市级课题《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的研究》。本课题的主要目标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实验教学设计方案,形成一系列较为成熟的实验教学设计案例,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探索理论指导和有效途径。

怎样的实验教学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这样的实验课应该怎样设计?本课题的研究者对这些问题并不是一开始就十分清楚的。研究初期发现,教师们对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更多是致力于实验材料、用具、方法的改进,从而使实验更容易进行,或实验现象更明显。不能完全否定这种改进的意义,但这种改进是由教师提供现成的方法,学生只是照着来做而已,并没有从根本上起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作用。研究表明,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中,更多的是来自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正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这一发现,让笔者看到了自身的症结所在,同时明确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那就是,应该把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上。或者说,把研究的视角从如何改进实验的硬件条件转向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实验结果转向实验过程。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呢?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思路是是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究,也就是,提供机会,给学生做每一件能做的事情。

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课前预习、课堂实验、课后小结等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思路和基本内容,制定了编写实验教学设计案例的基本体例。

2 开发预习环节,提高课堂效率

预习是教学的一个常规环节,对实验课尤为重要。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初步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逐步形成设计实验方案、对实验方案作出评价和修改的实验探究能力。实验预习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参加实验课的学习,是课堂上少讲多做、提高实验成功率的前提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和探究性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中有实验预习习惯、懂得预习方法的人不多,教师中对预习也很少有一贯的要求和指导,因此,开发预习环节对于提高实验课堂效率是十分有意义的。

要做好预习环节,教师要有明确的要求及具体的指导,可通过给出预习提纲来实现。设计预习提纲时,教师必须明确重点,所提问题必须有选择,而不是事无巨细、随便罗列一番,应考虑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且对其学习过程有较大意义。教师可侧重于以下方面:

①理解实验原理;

②分析找出可能影响实验成败的主要因素,实验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③有的实验让学生尝试进行实验设计;

④让学生记下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

比如,在“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2+的催化效率”实验中,课题研究组是这样设计的:

①本实验是通过观察、比较什么现象来判断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高低的。预期结果如何?

②你认为观察本实验现象时应注意什么?请设计一个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

③要使得出的结论正确,在按照教材上的实验步骤进行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④你认为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的预习,可促使学生认真了解和思考实验,对实验中要及时观察气泡的多少和火焰的大小以及对照实验的两支试管要同步操作等实验原理和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提高课堂效率。

3 营造开放性课堂,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首先,教师要少讲,给学生留出思维的余地和动手的时间。以往,教师的课前讲解往往讲得较多,总想把实验完整地告诉学生,以免学生不能准确地按照既定方案去进行,不能得出正确结果。但是,教师的讲解用时过多,必然缩短学生动手实验的时间,同时,教师的过多讲解可能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养成学生的依赖性,从而出现这样的结果:教师讲到的地方,学生就完成得好,教师哪次少讲一点,学生就容易出错。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进行了少讲多做的课堂改革尝试,从课堂观察及课后调查结果看,实验的完成情况很不理想,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只有9%的学生找到了洋葱根尖临时装片上的分裂细胞,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能看全永久装片上有丝分裂的5个时期,而有53%的学生竟没有看到任何一个时期。

实验课上,教师应该只讲最必要的,比如一些学生暂时无法自己考虑到的注意事项等,最好控制在5min之内,留出尽可能多的课堂时间给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去掌握操作技能,以及对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

其次,教师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拓宽自主探究的空间。由于时间、知识等因素的限制,学生通常很少会主动去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改进或重新设计,对于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少主动再去探究。所以,教师可通过有意识地提出要求、示范引导并提供条件,营造浓郁的探究氛围,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实践能力。比如,给实验失败的学生重做的机会,鼓励学生按照自己事先改进或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鼓励学生在完成原实验后进行拓展实验……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本课题组进行了开放性教学试验,设计了四组不同的探究实验,分别由不同的实验小组去完成,然后全班交流讨论。学生课堂表现活跃、参与积极,但由于有些细节考虑不周,有些措施没有跟上,因而造成了实验过程耗时较长,延迟下课。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将教学方案再细化、合理化。

4 强化课后总结,提升认识水平和思维层次

实验操作后的分析归纳是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程。通过归纳总结,可使学生深入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材料和试剂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等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原则,用以指导再实践。

总结的内容可大致包括几个方面:①解释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②分析失败原因,找出解决方法;③深入分析实验原理;④探索实验改进或拓展。

总结时,教师可以设计讨论题以引导学生分析,或学生自由发言、提问等形式进行。在“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实验中,笔者设计了如下讨论题:

①根据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②产生气泡的多少是指整个过程产生的气体总量吗?

③哪支试管中卫生香燃烧的时间较长?

④你是如何使两支试管的操作同时进行的?

⑤假如实验结果为1号试管比2号试管内的气泡少、卫生香燃烧不够猛烈,能说明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Fe3+的低吗?为什么?

⑥还可以设计哪些实验来探索酶的高效性?试举一例。

⑦选择本实验来探索酶的高效性有哪些优点?

⑧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土豆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本实验有完整、清晰的认识,还给学生留下了新的思考,使实验课延伸出去,使学生在探究氛围中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不断积累加强。

篇6

【关键词】 问题驱动型 生成问题 解决问题 感悟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1-041-02

伴随着中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构建有效的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已经成为了教学实践中的难点问题。《辞海》的解释,“探究”是指“深入探讨、反复研究”,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讨论什么,研究什么,这就需要有问题引入及问题生成,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围绕“何事?为何?何故?(what?why?how?)”进行探究式学习,并最终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即有效达成教学目的。本文以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节为教学案例,谈谈“问题驱动型”探究式课堂的构建的一些实践性的认识和思考。

1. “问题驱动型”的探究式课堂的教学设计

基于对“问题驱动型”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该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如图所示。

2. 案例:“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实录

3.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的修正和反思

最初的教学设计在高二某班试验后,感觉课堂容量太大,课时很紧,效果不好,分析总结为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没有把握好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习惯于依赖老师来解决问题,自主总结知识的能力欠缺,因此,在学生总结并用流程图图解出豌豆的圆粒和皱粒、白化病、囊性纤维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等形成的原因的活动中耗费太多时间;其次,学生在阅读材料过程后,习惯于等待教师的问题,不能自己去生成问题并围绕之讨论;第三,在材料选取时,过多选用了课本外材料,这样一来也无疑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导致整堂课下来有虎头蛇尾的感觉。

对于实际教学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笔者课后进行了修正与反思,认为问题的核心是没有明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否统一,过分相信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了被动地“回答问题”,缺乏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设计上做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整。一是情境创设所用材料尽量选择了课本上的内容,对课本内容做了些二次调整,这样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和讨论,降低学生处理信息,探究问题的难度。二是把握好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统一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认识、观点和思想的机会,创造思维互动的空间。三是深入学生了解探究情况,并根据学生之间的知识和能力的差异情况,不断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消化新知识中的难点和重点。最后,支持学生大胆交流探究成果,尽可能给予正面评价,并根据不同的角度,共同讨论和评选优秀的探究成果。

4. 对“问题驱动型”探究式课堂构建的一些思考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指出:“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结合马赫穆托夫的这段理论概括,本文把“问题”的分析分为三个阶段,即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和感悟问题,本文就这三方面进行一些思考与探讨。

4.1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是“问题驱动型”探究式课堂构建的关键。问题是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实施问题驱动型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模式的关键是问题的发现和生成。

4.1.1生成问题的主要内容

4.1.1.1 课堂探究目标的“问题化”。把课堂探究的着力点转移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及感悟问题上来,通过细化、分解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生成问题。指向“问题化”的课堂探究定位,表象是问题的解决,深层次是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培养,是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你和提高,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4.1.1.2 课堂教学内容的“问题化”。课堂教学内容的“问题化”实质上是对课本教材资源的二次整合,依据新课程标准、课本教材和学生实际,将课堂教学内容“问题化”,形成系统的问题链。

4.1.1.3 课堂探究过程及评价的“问题化”。以问题为纽带,在课堂探究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围绕“问题”展开活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回顾和巩固。

4.1.2 生成问题应注意的问题

4.1.2.1 生成问题要讲究有效性。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很多教师为了突出课堂生成的精彩,常常会被个别无意义的生成问题及一些错误资源分散精力,导致目标迷失,“生成”也是无效的。

4.1.2.2 生成问题要有逻辑性和层次性。思维靠问题激发,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延续、展开和深入,即使已获得解决,新的问题情境又会显现,生成新的问题。前一问题能为后面的问题积累知识和方法的经验,为后续问题指引解决的途径或方法;后一问题相对前一问题又能恰好处于“可及”又“不可立即”的状态。

篇7

>> 神奇的数字编码 日常生活中的数字编码 生活中的数字编码 基于数字编码的音视频同步技术研究与应用 《数字编码》教学设计 “神奇的数字编码”教学片段与评析 认识橄榄油上的数字编码 音频编码技术及广播电台数字编码压缩传输系统建设 《数字编码》教学实录及反思 数字的用处和数字编码教学案例与反思 关于小学数学“数字编码”的课堂教学设计 “数字编码”教学案例及评析 基于发光细菌法的水质毒性检测系统 新闻播出前端数字编码器更换调整之要点 基于矢量量化压缩编码的数字水印 基于行程编码和JND门限的数字水印算法 利用“联想编码法”记数字 基于ERP柔性编码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基于网络编码的BitTorrent内容分发系统研究 基于编码技术的塔吊防碰撞系统设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1] 杨毓环, 陈伟伟. VITEK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原理及其应用[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0, 6(3): 38-39.

[12] Dash N, Al-Zarouni M, Rattan A, et al. Misidentification of Brucella melitensis as Bergeyella zoohelcum by Microscan Walkaway: a case report[J]. Med Princ Pract, 2012, 21(5): 495-497.

[13] Buchan BW, Anderson NW, Ledeboer NA, et al. Comparison of BD Phoenix and bioMérieux Vitek 2 automated systems for the detection of macrolide-lincosamide-streptogramin B resistance among clinical isolates of Staphylococcus[J]. 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12, 72(3): 291-294.

[14] 朱建未, 朱芳, 胡雪飞. 283份血液细菌培养结果及耐药性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36): 157-159.

[15] 庞超, 刘玮, 郭爱芹, 等. XK型微生物鉴定仪的评价[J]. 生命科学仪器, 2009, 7(3): 50-51.

[16] 潘孝彰, 王友红, 毛思华, 等. 肠杆菌科细菌快速生化鉴定的进一步研究[J]. 中华传染病杂志, 1988, 6(1): 27-30, 33.

篇8

【关键词】翻转课堂;慕课;课程设计;案例分解

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1]。翻转课堂模式对传统的课程设计产生巨大的冲击,本文尝试借鉴翻转课堂理念在课程设计理念、内容、实践方式上进行了创新性设计模式,并将该模式用于《产品逆向设计》课程设计中[2]。

1 课程案例(项目)描述

1.1 案例(项目)内容简介

根据车载多用途物品架前期采集的激光点云数据,完成物品架各零件的逆向造型设计及物品架的装配、效果图与零件数据格式的转换。以“车载多用途物品架” 为载体,经整合教学内容等教学化提炼与处理后,设计工作任务。以实现产品逆向设计技能掌握,同时融入工业产品设计理念,逆向造型与图形处理技术。

1.2 案例(项目)选择理由

该案例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案例是由多个零件组合而成,其零件结构典型、能较全面地覆盖产品造型设计知识的应用;案例工作量适当,可操作性强,易于学生掌握。通过本案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逆向设计软件的操作,以及提升产品造型设计的能力。能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UG软件界面和操作步骤,使学生生动、形象地掌握逆向反求工程技术的精髓与实际操作技能。

2 课程设计案例结构

课程设计案例包含以下三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对应相应的任务,将案例分解后以子项目为任务驱动教学。

2.1 子项目一

车载多用途物品架模型测量数据导入。对应任务的内容有:车载多用途物品架产品拓朴结构及功能分析;车载多用途物品架测量数据的导入。

2.2 子项目二

车载多用途物品架零件实体模型创建。对应任务的内容有:饮料锁扣模型创建;支撑架实体模型创建;锁扣实体模型创建;烟灰盒实体模型创建;活动壳实体模型创建;底座实体模型创建;外壳实体模型创建;活动盒实体模型创建;烟灰架实体模型创建。

2.3 子项目三

车载多用途物品架实体模型装配与格式转换。对应任务的内容有:车载多用途物品架实体模型装配;车载多用途物品架实体模型的格式转换与导出。

3 课程组织与实施

课程以大案例贯穿整门课程,将案例分解后以子项目为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体验学做一体的新教学模式。

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大案例的分解,把“车载多功能物品架”分解为9个零件,即饮料锁扣、支撑架、锁扣、烟灰盒、活动壳、底座、外壳、活动盒、烟灰架,完成以上9个零件的逆向设计,并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逆向设计技术中需要掌握的曲线造型、曲面造型与实体造型相关技能。在学生学习的过程还将融入先进的工业设计理念与图形处理技术等。

4 教学活动设计

本课程的慕课网络课程已在超星慕课网站上,本慕课课程只需连接上校园网就可以打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使用个人学号进行注册,选择相应的班级,选择相应课程,就可以开始使用网络课程中的教学资源进行相关学习活动[3]。

4.1 课前准备活动

4.1.1 教师活动

(1)分析教学目标,制作学习任务单。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单有效地组织起“翻转课堂”,帮助学生在课前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目标和方法,以表单为呈现方式的学习路径文件包,学生根据个人需要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即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取得自主学习实效。

(2)制作教学视频和课件并。视频和课件是教师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通过视频和课件的形式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组织和呈现教学视频和课件教学资源。

(3)布置针对性课堂练习。课堂练习是教师针对教学视频和课件中所讲的知识,为了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并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所设置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所做的练习的反馈情况时刻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4-5]。

4.1.2 学生活动

(1)根据教师给出的学习任务单,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如观看视频及学习课件等,在观看教学视频和课件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做笔记,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带到课堂,这样学生可以完全掌控自己学习的步调。

(2)做针对性课堂练习。学生通过做适量的课堂练习,发现自己的疑难之处,在学习过程中记录自己遇到的难题,可以通过教学平台自己的难题,或者等上课时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同学之间也可以进行互动,彼此交流收获,进行互动解答[6]。

4.2 课中教学活动

在课中教学环节中,教师不仅提供教学视频以及其他资源,检查学生学习视频和课件情况,还提供在线辅导。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教师答疑解惑,师生之间充分互动交流。在对课前视频中知识点再度梳理的基础上,补充板书和电子文档等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要,并根据网络中学生集中反馈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解,排除大部分学生的疑点和难点。学生可以通过报告会、展示会、辩论赛或者小型的比赛等形式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经过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后,完成个人或者小组的成果,在此过程中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并发现自己的不足,吸取他人的优点[7]。

4.3 课后学习反思

课后教师和学生通过慕课网站及其他方式留言互动,共同讨论本次课的相关主题内容,进一步学习反思。教师根据反馈的效果对课程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设计,如课前学习资源的增减,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序的安排,教学活动时间的长短等,以提高本课程教学(下转第64页)(上接第47页)效果[8]。

5 结语

本研究以《产品逆向设计》课程为例,开发了“车载多用途物品架”的课程案例,构建了大案例一案到底的课程案例结构,研究了慕课网络平台的课程实施与教学组织,构建了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活动设计。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深觉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2013(2):58-64.

[2]房毅,张先梅,钟,等.基于“慕课”的物理类微课程设计探索[J].物理与工程,2014,24(3):60-63.

[3]杨小龙,何美丽.基于“MOOCs”(慕课)的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企业教育,2015(2):440.

[4]陈晓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5.

[5]侍松门.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微课教学系统研究[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3):37-41.

[6]翻转课堂理念的课程设计与开发[D].广西师范学院,2016,6.

篇9

[关键词] 新课改;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

一、前言

如何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程改革标准下对生物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和新理念。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对高中的生物学教学和教法的研究也逐步深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即重教育、抓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优化思维方法;联系实际实践,重视知识发现过程;加强知识联系,创设探究学习平台,从而进行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生物学教师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生物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将教学内容加以整合,注重教学的实际性。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制约教学的现象,例如: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标准教学,所涉及的实践内容比较匮乏等。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生动性,不能体现出生物学教学作为与自然有广泛联系的学科的特征。由此可见,教学内容的整合是生物学教学中关键的环节,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充分的准备,积极搜集与课堂相关的知识点和常识等内容,这样在授课的过程中可将课本上的知识点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融会贯通,无形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二)注重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协调。

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策略的应用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设计要注重知识点的逻辑性,教师应以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应将教学设计合理化,由提出疑问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导入正题,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使教学中各个环节相互联系并环环相扣。最后,教师要及时对课堂知识进行总结,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得以巩固。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后练习题或留下思考题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等。   (三)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现代化教学是指利用投影仪、视频、电脑等,作为师生教学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突出表现以下作用:首先可使学生充分感知所学生物学教学内容。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和迅速表现生物界各种生物及其现象,如动植物生长发育以及生物界进化发展等连续过程可在短时间内得以展现;几个月甚至数年的生物实验,如不同色粒的玉米杂交,其结果片刻即可见;其次是使学生易于理解,便于记忆生物学知识。

三、学生提高学习生物有效性的方法

目前的教学还是难以避免重视“分数”,使得一些学生长期处于“题海”之中,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教师实行有效教学应积极从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人手。

(一)加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培养。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增加传统课堂讲述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充分调动起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加大课外活动的开展力度。引导同学们去收集资料,交流切磋,相互学习。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实验,课本上的探究问题尽量让学生去实验一下,使学生产生兴趣,增加对学习的好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的过程中起到指引的作用。首先,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摒弃“题海战术”,重视实践操作和引导探索活动。通过对创新性作业的引导,使学生在接受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学习。其次,教师应注意改进课堂的教学训练内容,在不违背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同时,减少重复性、非典型性习题,改变学生单纯进行接受性、巩固性练习的现象,在作业设计和布置时注重作业内容、过程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过程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将课堂练习与现实广泛结合,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有效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效率,实现生物教学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生物教师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积极开展生物教学实践与研究,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与创新,认真研究教材,巧妙设计教案,优化教学方法,科学组织教学。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中生物 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141-02

高中生物与学生实际生活有诸多契合点,在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中引入生活化的相关内容,符合生物教学基本属性要求,与学生学习认知形成有机结合。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度剖析,对学生生活认知进行深入调研,从学习内容、教学引导、教学训练等不同维度展开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适宜性,为课堂教学思维多元启动创造良好条件。也就是说,高中生物教学生活化,源于学生生活现实认知基础。在教学设计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认知,引导学生展开生活化思维,激活学生求知欲,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生物学认知能力。

一、开展生活化教学来整合内容引导教学

高中生物教材与学生生活有诸多联系,教师在进行生活化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深入探究教材文本,精心选择学习内容;要关注生物学生活课程资源,为生物学生活化教学找到更好的方法。

(一)整合教学内容

高中生物教材文本包含大量生活认知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度剖析,根据学生生活认知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以贴近学生生活。然后通过多重设计,使生物教学内容更具体化、简单化、趣味化。教育学生要从实际生活出发,还原生活认知属性,把生物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利用生物学内容解决相关问题,更好地提升学生解读教材的能力。

(二)联系实际引导教学

高中生物教学具有开放性特征,在生物学教学中,通过生活实例把深奥抽象的生物学理论诠释清楚。高中生物的内容较多,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各知识点与生活相结合,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生物学知识进行整合、过滤,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留心与生物学知识有关的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生物学学习品质。

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特别丰富,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如学习“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时,教师可以这样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来导入课堂:我们都知道婴儿以奶为主要食物,那是因为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非常适合身体处于快速发育生长期的婴儿体质。根据我们生活常识来推演,蛋白质对人体的生长发育有什么重要作用呢?如果教师这样来引导教学,那么学生就能从教师设计的生活化问题中深入思考,激发学习能力,使得课堂气氛浓厚。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常识来设计问题,就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激活学生生活认知思维能力,使课堂学习自然地进入预设轨道。

二、开展生活化教学提升教学有效性

从生活认知中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对全面启动学生生活思维有重要促进作用。教师要对教学程式进行科学调整,根据学生认知实际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以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生活化生物学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对教材文本生活化相关内容展开多重思维,并与学生进行对接,只有接轨学生生活积累认知,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生物学思维频度。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展示、案例讲解、图片和视频播放,或者是利用生活知识展开学习。特别是多媒体,把它介入生物学教学后,给教师带来更为多样化的教法选择。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将丰富的图片、视频、动画、音频、文字等信息,以声光电的形式展示出来,给学生带来多重感官刺激,使由此建立起来的学生学习认知兴趣具有持久性和灵动性。

(二)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高中生物学教学尤为如此。教师要始终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原则。根据学生生活认知基础,探索生活化教学方法。首先,教学要体现实践性,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解决生物学实际问题。在生活感知中掌握生物学理论,真正践行理论联系实践的认知原则,这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诉求。其次,探究模拟法教学,通过模拟实验、模拟生活形式,让学生从具体生活体验中形成学习认知。最后,探索实践演绎法,利用多种教学设计,让学生有更多的课堂演绎的机会,借助多种形式学习生物学知识,这也是生物学教学最重要的共性认知。

生物教材与学生生活认知有很多契合点,教师在具体挖掘这些问题时,要观照大多数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如进行《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学习时,学生大多对光合作用已经有所了解,因此,教师可从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意义导入进行教学。自然界中的光合作用不仅生成氧气,而且还吸收二氧化碳,为更多生物提供能源,促进碳的循环。教师从这个方面设计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如设计涉及光合作用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填空题,让学生在填空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也可利用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有关光合作用这样一个基础进行调度,更加深入地学习光合作用及其与生活中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顺利引导学生进入到光反应、暗反应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学习之中。

教师通过生活化教学,把生活知识与学生学习思维进行有效接轨,从而进行深入探索,更好地习得知识,提高教学有效性。

(三)通过生活训练,培养学生能力

课堂训练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根据生物学教学实际,将课内课外进行多元融合。重视生活实验训练,提升学生生物学认知品质。

生物学训练设计,需要教师对相关知识进行综合探究,以课内外结合的形式把与学生生活实际接近的内容进行整合,展开个性化训练设计,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训练项目,以提升学生生物学认知质量。也就是说,在进行课外多维度训练时,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设计训练内容,以利于提升学生认知感悟能力,帮助学生习得知识。采用多种训练形式,把课内与课外训练结合起来,通过竞赛活动、生活实例、游戏等进行训练,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思维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课程,实验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要根据学生生活认知特点设计相关实验内容,利用生物实验中与生活接近的内容来展开教学活动,这也是生活化训练的重要内容。通过生活化实验教学来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强化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主动展开思维活动,问题分析,进而促使学生学习能力。

教师在课堂训练中结合学生生活认知能力进行相关设计,特别是课堂问题设计,要与学生生活衔接紧密,让学生感觉到知识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含有许多生物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