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救处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急救处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急救处理方法

篇1

【关键词】 高热惊厥;婴幼儿;急诊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47-02

高热惊厥主要发病人群为婴幼儿,其一般伴随着一定程度的抽搐及意识障碍,主要是大脑皮质运动神经细胞因高热而异常放电,该放电具备一定的突然性,致使幼儿局部骨骼肌肉组织或全身肌肉组织神经受到刺激,进而出现突发性不自主收缩而引发的一种疾病[1]。高热惊厥对婴幼儿正常生长发育的影响较大,若是不及时采取急救措施进行处理,严重时会导致患儿因大脑缺氧而窒息死亡,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必须采取急救和完善的处理措施,以保障婴幼儿的生命安全。选取215例在我院急诊科接受的高热惊厥婴幼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总结其急救方法和护理措施,现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15例于2011年10月――2013年7月在我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高热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上述选取对象中,男患儿120例,女患儿95例,35例为年龄1d-1岁,62例年龄在1岁-2岁之间,64例年龄在2岁-3岁之间,54例年龄3岁-6岁之间。选取的215例高热惊厥患儿中,急诊入院体温检查结果在38.5℃以下、38.5℃-40.0℃以及40.0℃以上的患儿人数依次为13例、160例和42例;其中32例曾有高热惊厥病史,10例有癫痫病史,另外173例均为首次发作高热惊厥。215例选取对象在入院接受相应检查后,经诊断130例患儿病毒性感染,63例为细菌性感染,另外22例为混合型感染;其中输液时间在30min以内发作高热惊厥症状患儿101例,在输液后30min-1h之间发生高热惊厥症状有96例,在输液1h后发生高热惊厥患儿18例。

1.2 结果 本组高热惊厥患儿在经过抢救处理,实施完善的护理措施后,所有患儿高热惊厥症状均得到明显的缓解或消失,215例患儿均痊愈;其中13例在经过紧急处理和护理后,症状仍旧存在,转入儿科住院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

2 急救及护理

2.1 呼吸道的护理 高热惊厥患儿症状发作时,很容易因为呼吸急促引发大脑缺氧,因此在接受急救治疗前,护理人员首先应该对患儿呼吸道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保证患儿呼吸道处于畅通状态。应立即松开患儿的裤袋和衣领,让患儿保持为平卧位,使其头偏向一侧,及时将口、鼻以及咽喉部位的分泌物清除,防止发生误吸而导致呼吸道阻塞或引发吸入性肺炎,致使窒息症状发生。在给予患儿吸痰护理时,护理人员应该保持动作轻柔,以避免对患儿的口、鼻腔等黏膜组织造成额外损伤,进而加重患儿的痛苦;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并开通气道后,对于高热惊厥症状严重的患儿,应及时给予面罩吸氧,吸氧速度在6-8L/min,在患儿症状有所好转或缓解,面部由苍白转为红润后,将呼吸速率适当调低,保持在2-3L/min之间[2]。为了防止舌板咬伤,可在上下门齿间放置用纱布包裹的压舌板。

2.2 控制惊厥及降温护理 ①惊厥的控制是整个抢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迅速、准确、有效地使用镇静止惊剂是消除或者缓解抽搐症状的有效保障,也是整个急救的关键。在实施惊厥控制及护理时,护理人员应该及时搭建静脉通道,使用生理盐水将地西班注射液进行稀释后,采取静脉推注进行治疗,稀释后的药液虽然浑浊,但不会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药液注射量每次控制在0.1-0.3mg/kg之间,注射速度保持在1-2mg/min,每次注射总量不能超过10mg。患儿在接受药物治疗后,一般会在1-2min内起效,必要时可在20min后再次注射[3]。给予药物治疗后,护理人员应该及时观察和记录患儿的呼吸频率的变化,查看抽搐症状是否得到缓解,若是症状消失,停止药物治疗。②降温护理主要采取药液降温和物理降温,为了降低高热对患儿神经的刺激,可使用浓度在30%-50%的酒精对患儿擦浴,擦浴部位要注意避开足底部位、腹部以及后颈部,以免引发心跳骤停等不良症状,护理人员也可以使用冰袋敷于患儿头部以及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在施行物理降温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儿的体征变化,室内温度降低时,要注意保暖。药物降温可采取输液葡萄糖注射液的方式实行降温处理。

2.3 心理护理 患儿高热惊厥发作后,家长都会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焦虑和担忧情绪,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儿家属沟通,向家属宣教该病的相关知识及急救措施,告知患儿急救情况,在患儿症状得到控制后,神志恢复正常后,可消除家属的焦虑、紧张心理,让其配合抢救。

3 体 会

婴幼儿高热惊厥发作后,常表现出症状重、病情发展急且对患儿身体影响大,因此,在急诊科开展临床工作的护理人员应该预先准备好护理干预方案,管理人员也应该对护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做好婴幼儿高热惊厥的急救和护理工作。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因高热而引发惊厥后,护理人员要沉着冷静,准确、有序、熟练的对患儿进行处理,示意患儿家属冷静,稳定好患儿家属紧张、焦虑的情绪,让其积极配合整个急救和护理工作。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儿的以往病史进行详细了解,记录发作持续时间,并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保证患儿呼吸道畅通,防止发生缺氧性脑损伤,改善患儿预后。

参考文献

[1] 李玉凤.婴幼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2):97-98.

[2] 黄凤岚.30例高热抽搐婴幼儿的急救护理体会[J].右江医学,2012(6):913-914.

篇2

2007年6月~2007年12月在某社区中随机选取自愿被调查的保健对象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9例,女61例;年龄为20~62岁,其中20~30岁24例,30~40岁24例,40~50岁32例,50岁以上20例;文化程度为初中59例,高中22例,大专14例,本科及本科以上5例。

方法①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制成后请4位专家进行效度测试,问卷的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职业、病史、文化程度:第二部分为预防急救知识指导的需求调查,包括食物中毒、误服药物、毒物、外伤出血、异物窒息、外伤断肢、断趾(指)、外伤骨折、强酸强碱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烧伤烫伤、电击伤、心肌梗死、煤气中毒、高热共10项。另外在导言中对这10项需求进行排序,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率100%。②分析资料的方法:第一部分数据采用构成比;第二部分指导需求的排序采用赋值法,即被调查者将其需要列入第1位赋值10分,列入第2位赋值9分,依次类推,然后依据各项需求的赋值从大到小排列出顺位。

结果

100例调查对象院前急救指导需求顺位见表1。不同年龄调查对象院前急救指导需求顺位见表2。

讨论

高热在急救指导需求列在第1位的人数占26%,分析其原因主要为:①大多数人对高热的特点、性质、并发症等并不完全了解,他们急需知道高热的概念、临床症状以及对高热的一般处理措施。例如:体温超过多少度才为高热?如何正确地进行药物降温、物理降温?什么情况下才可以使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等;②高热是婴幼儿、少年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婴幼儿高热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惊厥。③目前市场上降温药物较多,但多数人对如何合理使用这些药物一知半解,需要得到大量知识支持,这也是调查对象把高热急救指导选择在首位的原因之一。

外伤出血遍发于人们日常家居生活、劳动工作、交通出行之中,及时有效的止血方法、伤口消毒常识、包扎处理措施等都是调查对象关注的热点。尤其年轻人爱运动,防范意识差,又缺乏处理安全意外、外伤出血的经验,所以对此项指导需求较高。

篇3

【摘要】 目的 提高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的护理质量,确保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的成功率和诊断符合率,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方法 对300例患儿,利用静脉手推法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并采取多种方法保证增强扫描的成功率,所有CT增强图片质量由2位高年资医师进行评价。结果 全部病例中298例CT增强检查均获成功,其图片质量均符合诊断标准,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但引起轻度腹泻6例,大便带血丝2例。2例检查失败,产生运动伪影。结论 利用多种方法提高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的护理质量,可提高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的成功率和诊断符合率,同时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CT增强 护理 婴幼儿

婴幼儿CT增强检查是临床上一个难题,由于患儿年龄小、体重轻、血管细而脆、不能配合等等诸多因素,往往给CT增强带来不便,因此,在CT增强检查的全过程中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配合适合的扫描方法,可大大提高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的成功率和诊断符合率。与此同时,采用多种措施,可明显减少副反应的发生。为了提高对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护理的认识,现将我院2003年1~12月进行CT增强检查的300例婴幼儿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0例患儿中,男165例,女135例;年龄1个月~3岁;其中颅脑病变131例,胸部病变32例,腹部病变73例,盆腔病变36例,骨关节病变28例。

1.2 设备 采用美国GE公司Hisppeed螺旋CT机扫描。

1.3 检查前的准备 镇静制动,对于不合作患儿均采用10%水合氯醛灌肠,并建立静脉通道,准备好急救用品如氧气、血压计、吸痰器、急救药品等。

1.4 增强方法 [1] 全部病例扫描前行静脉碘过敏试验,结果阴性者方可进行。一律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剂量按1~2mg/kg体重计算,采取静脉推注法手推注射。扫描前20min推注地塞米松,按0.5mg/kg体重计算。

1.5 检查中监护 CT增强检查中严密观察患儿面色、呼吸等情况,保持静脉输入通畅。记录CT增强检查前、后的心率、脉搏等生命体征情况,以便对比。

1.6 扫描方法 全部病例采用螺旋方式扫描,层厚为5mm或7mm,螺距为1.0。手推完成后立即扫描。

1.7 图片评价 由2位高年资医师进行评价,分别以脑动脉环、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四肢大血管等作为参考,若明显强化,则表明CT增强检查成功,否则失败或不佳。

2 结果

2.1 CT增强检查成功率与图片质量 本组中,检查成功298例,图像质量优良;差者2例,有运动伪影。

2.2 造影剂副反应发生率 本组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但有轻度腹泻6例,大便带血丝2例,2天后症状均消失。

2.3 生命体征观察 全部病例扫描前后,测血压、脉搏、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均稳定,皮肤弹性好。

3 体会

通过本组病例CT增强检查结果的观察分析,笔者认为,只要在CT增强扫描前做好镇静制动、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把握好扫描的时机,可以明显提高CT增强检查的成功率,获得优质图片,同时可减少不良反应,现总结如下。

3.1 检查前建立静脉通道并做好静脉碘过敏试验 [2] 检查前建立静脉通道是增强检查成功的重要保证。一般采用5%葡萄糖维持通道,一方面便于维持血容量、防止病情变化而随时用药,另一方面便于在出现不良反应时立即用药。关于是否作过敏试验,国外如欧洲、日本等相继停止进行过敏试验,但国内几乎所有医院都还在进行。一般方法为取30%泛影葡胺1ml静脉推注,20min后观察有无全身发热、瘙痒、皮疹,有无呕吐等过敏反应症状,无反应者方可进行。实践证明在临床上仍有实用价值。

3.2 镇静制动 对不合作患儿采取镇静制动是检查成功 的关键。一般采用10%水合氯醛灌肠,按0.3~0.5/kg体重计算,灌肠后保留10~15min,同时要按紧部,防止排出体外而失效。另外,本组病例中有轻度腹泻6例,大便带血丝2例,但2天后症状均消失,我们分析系水合氯醛的药物副反应,但发生率较低,真正原因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3.3 检查前30min预防性给予地塞米松 为了预防碘过敏反应的发生,首先了解该患儿有否高危因素,可在检查前30min左右,口服扑尔敏,或按0.3~0.5mg/kg体重注射地塞米松,以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效果较好,本组中无1例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3.4 采用快速均匀注射和螺旋扫描 对于婴幼儿,我们不主张使用高压注射器,一律采用手推法推注。注射速度控制在0.7~1.5ml/s之间,注射完毕立即进行螺旋扫描,层厚5mm或7mm,螺距1.0。多排螺旋CT效果尤佳,可获取良好的图像。扫描应稳、准、快,避免重复扫描。

3.5 绝对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 [3] 对于婴幼儿应绝对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避免副反应发生,同时应减少造影剂量,主张以1~2ml/kg体重剂量为宜,最大用量应低于60ml。

3.6 急救措施 在CT检查时要备齐急救药品及器械,注射造影剂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一旦发生副反应应立即停止注射,并及时处理。

3.7 扫描后观察 CT增强检查完成后30min内不要立刻离开,应继续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心率、血压,30min后一切正常方可离开。

参考文献

1 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3-34.

篇4

一、树立安全意识,提高幼儿警惕

(一)丰富安全知识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如:有人敲门怎么办?遇到陌生人怎么办?能不能自己去拿装满热水的热水瓶?坐汽车时能不能把头、手伸出窗外?哪些是危险的地方?能不能玩小刀、别针等等。

(二)上好安全知识课

幼儿教材中有一些安全知识内容,如:小班的《不跟生人走》、《鲁鲁的鼻子》、《不用脏手揉眼睛》等;中班的《当心坏人》、《生病以后》等;大班的《遇到意外事故怎么办》、《认标志、讲安全》、《失火、煤气泄漏怎么办》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安全知识内容,可利用故事、儿歌、情境表演等幼儿感兴趣的形式达到教育目的,上好每一堂安全知识课,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三)安全融入游戏

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记住自己、父母、老师的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以及所在幼儿园的名称;在日常教学中设计一些角色扮演、情境模拟或实景演习来帮助幼儿掌握一些躲避、处理危险的简单方法,学会独立处理问题。

(四)随机教育

除了理论上的说教,我们还应注意随机教育。在室外活动时,教师要让幼儿在自己的视力范围内活动,对个别不能自控的幼儿及身体素质差的幼儿要特别关照;看到幼儿在活动中过于兴奋,互相追打,做危险动作,手持危险品都应马上提醒或及时制止,并进行教育,使幼儿对安全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掌握安全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我们不仅要提供给幼儿安全的场所,安全的操作材料,并且还要让幼儿学习掌握一些安全的常识,避开危险,学会一些自救的方法,让幼儿在真实的情景中练习,在日常生活中实施,逐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一)让孩子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

对于幼儿园中、大班孩子,完全可以把一些安全知识教给他们,例如:家用电器的使用和安全注意事项;煤气炉具的安全使用;化学物品、药品的标识及使用;出门遵守交通规则;外出要与小朋友结伴走,不要随便与陌生人搭话或吃陌生人给的食物;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不能让硬物、锐器损伤身体任何部分等。

(二)让孩子学会安全应急措施

让孩子懂得一些必要的应急措施,能够对突如其来事件灵活处理,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例如:遇到意外,会打报警电话、急救电话等,如报警电话110,消防电话119,医疗急救电话120,查询电话114等;煤气泄漏时要先切断气源开窗通风,千万不能马上开灯、打电话、关电子打火开关,否则会引起爆炸等。教师和家长应为人为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孩子想出各种自救方法使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应变能力,保证孩子的健康和安全。

(三)让孩子掌握基本生活技巧

生活活动是一种养成性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巧,积累避开、应对危险的技巧和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可以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例如:正确有序的穿衣服能保护身体,鞋带系得牢固可避免跌倒摔伤,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烫伤,吃鱼把鱼刺挑干净能免受咽刺之痛,吃饭不嬉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让孩子在自己的劳动实践中建立起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尽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让孩子在户外中玩得安全

户外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但却是教师最担心的环节,许多安全事故通常是在这一环节发生的。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户外活动时指导幼儿玩的有度,玩的得法,并要做到观察全面、照顾细微,提醒教育幼儿有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三、家园共育,增强幼儿安全意识

篇5

【关键词】社区;急症;常见;处理原则

在社区中,常见的急症包括:社区常见急性病症(如昏迷、休克、误咽、呼吸困难等)、意外损伤(机械性损伤、烫伤、烧伤、冻伤、毒虫蜇伤等)、中毒(煤气、食物、安眠药、灭鼠药、亚硝酸钠等)。在社区范围内活动的所有人,包括在通常情况下被认为健康的年轻人,也可能随时发生各种意外的急性伤病。只要这些情况发生在本社区范围内,它就成了社区医疗机构应该及时处理的问题。

1社区急症的高危人群概述

1.1老年人生理、心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社区急症的高危人群以老年人、婴幼儿和慢性病患者为主。

社区的老年人绝大多数是离退休后在家安度晚年的人,由于机体处于衰退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随时都会发生变化。其主要原因是:随着年龄增加,机体生理功能逐渐衰退,造成各种伤病和死亡的概率增高;离退休而出现“离退休综合征”等新问题;有些老人可能由于未能掌握文体活动的“度”而发生各种健康问题(如体育运动过度或打牌下棋时间过长、情绪激动等而发生意外);参加一些自己原本不熟悉的劳动,或者在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上超负荷而引起疾病。常见的意外有摔倒、心脑血管疾病、骨折等。

1.2应避免婴幼儿发生意外婴幼儿抵抗力低,无自主生活能力,除了发生一般常见疾病外,还可能由于好奇、无知和没有自我约束能力,特别在父母上班,看护人看管注意不周到时发生摔伤,车辆撞伤,烧、烫伤,误拿、误食药(毒)物,或将异物误塞入体腔(如鼻孔、耳道、阴道)等急性意外事件。

1.3加强对各种慢性病病人的照顾各种慢性病患者,在家人外出工作时,由于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同时缺乏必要的照顾,勉强进行一些本来不能承受的活动或由于其他方面的疏忽而引起病情变化。

1.4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关注流动人口是社区中的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由于生活习惯的改变,居住条件的限制,工作劳累等原因,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由于流动人口的不稳定性和社区对流动人口健康管理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应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关注。

2社区常见急症的处理原则

2.1基本原则为了提高在医院外发生的猝死、危重病抢救的成功率,美国心脏病学会(ANA)在1992年提出了“生存链”概念,其基本内容是“四个早期”,即:早期通路(第一目击者立即就近向专业急救机构报告)、早期心肺复苏(CRP)、早期心脏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专业人员在现场对病人进行的一系列专业救护)。社区护士往往是最早接触病人,故应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护理措施,准确无误的护理,迅速控制病情发展,稳定病情,为以后的抢救打下良好的基础。

2.2现场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及原则院前急救虽是短暂的、应急的,但对特殊病人来说,如果没有现场快速而有效的处理,即使病人送达的医院设备再好,医疗技术再高,也难以起死回生。因此,现场紧急处理是挽救伤者生命、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为伤病员转运医院后制订救治方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伤员的处理应是分秒必争地进行抢救与呼救呼叫(包括与120的联系)同时进行。

在心搏骤停后1.5min内,心脏的应激性最高,此时如果捶击心前区可以使心肌兴奋,促使心脏复跳。具体方法如下:

1)心前区捶击术用右手握成空心拳,以距离20~25CM的高度,垂直捶击心前区1~2次,力量适中。此法不适用于小儿,以防肋骨骨折。2)开放气道首先清除病人口鼻分泌物或异物,解开衣领,如有假牙应取下。开放气道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仰面举颏法病人平卧,救护者一手置于病人前额,用力向后下压,将病人头后仰,另一手的手指放在下颌骨下方,将颏部向前抬起。(2)托颌法救护者用两手同时将病人左右下颌角抬起,一面将其头后仰,一面将下颌骨前移。3)人工呼吸开放气道后,救护者用一只手的拇指、食指捏紧病人的鼻孔,深吸一口气,双唇紧贴病人的口部用力向内吹气,使胸廓扩张,吹气完毕,救护者头稍抬起并侧向病人身体方换气,松开病人的鼻孔,让病人的胸廓及肺弹性回缩呼气。按以上步骤反复进行。频率为成人每分钟14~16次,儿童每分钟18~20次,婴幼儿每分钟30~40次。4)人工循环即对病人施行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术。使病人仰卧在硬木板或地上,头稍后仰,救护者跪在病人的一侧,一手的掌根部放在病人胸骨中下1/3交界处,手指翘起,不要接触病人胸壁,另一手掌根部交叉重叠于此手背上,两臂与胸壁垂直,向病人脊柱方向作有节律的按压,使胸廓下陷3~4cm,而后放松,胸廓自行复位,心脏舒张。如果是婴儿,则用一手托住患儿背部,另一手以食指、中指进行按压即可。按压频率成人每分钟100次。按压时要注意:部位要准确,力量要适度。

3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都知道,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他为我们居住在一个固定区域的居民群体范围内的居民,起着一种媒介桥梁作用。在社区中,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会导致在社区范围内出现急症情况,本文对社区急症的高危人群做一简单描述,并对如何做出及时有效的护理及其处理原则,进行简单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晶晶. 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的临床变化[J]. 吉林医学, 2011, (16)

[2] 王东亚, 李小鹰, 史扬, 朱平, 叶平, 盖鲁粤. 老年重症急性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治疗[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1, (04)

篇6

一、现状分析

我们采用了提问、谈话、观察和评定等方法对本园小班、中班、大班共300多名幼儿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时对幼儿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中发现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新班幼儿自我保护意识较差

100%的新入园幼儿在活动中不能自己调节活动量,87%的幼儿在感到不舒服时不是哭就是什么也不说,其他受调查的幼儿中有一半以上的幼儿尚不会系鞋带,52%的幼儿上完厕所后不会整理自己的衣裤。幼儿不良睡眠习惯呈上升趋势。30%的幼儿有俯睡习惯,20%的幼儿有蒙头睡觉的习惯,还有个别幼儿喜欢在床上玩耍。我们发现50%左右的幼儿在下楼梯时喜欢顺着扶手往下滑或是还剩下两格时就往下跳,并时有发生推挤的危险现象,不懂得靠右一个跟着一个走,在自由活动时间幼儿往往彻底地放松、宣泄,因而比较容易产生混乱、推挤等危险现象。

2.幼儿对危险事物的判断能力和在发生意外时的反应能力较弱

社会上发生的各种幼儿遇险事件,诸如火灾、触电等,除因社会本身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外,主要与幼儿缺乏自我保护知识和应变能力有关。幼儿年龄小,往往分不清外界事物什么是有危险的,什么是没有危险的,加上成人过分保护与禁止,使幼儿失去了判断危险的机会。调查发现,近40%的幼儿没有防毒意识,大多数幼儿知道玩火、玩电的危害,但缺乏一些在紧急状态下的生存自救的本领。从安全标志掌握的情况看,大班幼儿对交通警告标志能正确认识的只有52%;对于安全门标志,47%的中班幼儿认为这只是一扇门,可以用来进出。

3.突发事件中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最弱

只有60%的幼儿拥有一些进餐、饮水、不玩电等生活防范能力,而对一些自然灾害的突发事件防范知识有待提高,如小班只有5%的幼儿拥有地震知识、14%的幼儿拥有火灾知识,水灾与其他灾害知识为零;中班有23%的幼儿拥有地震知识、21%的幼儿拥有火灾知识,有水灾知识占10.5%,其他灾害知识为零;大班有41%的幼儿拥有地震知识、41%的幼儿拥有火灾知识,9%拥有水灾知识,2%拥有其他灾害知识。幼儿拥有突发事件发生时所需的自我保护技能甚少,令人担忧。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自我保护教育活动,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1.用具体言行指导幼儿,丰富幼儿的自我保护知识

安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幼儿“知”的形成,而将“知”转化为“行”则是安全教育目标的落脚点,也是安全教育最深刻、最现实的意义,幼儿的“知”和“行”是有一定距离的。因此,教师在开展日常教育活动时,对一些安全防护知识进行渗透教育,用具体言行指导幼儿,讲清道理,摆出后果,明确哪些事是不能做的,从而丰富他们的安全防护知识,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2.积极开展健康教学主题活动,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幼儿的健康与安全不能被动地等待给予,而应该让幼儿主动地获得。这种获得要从良好的环境中来,从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中来,从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来。因此,开展主题《 我和我周围的人 》教学中教师及时设计了《 特殊的电话号码 》《 着火了,怎么办?》系列安全教育活动,并在情境游戏中增强了幼儿的应变处事能力,让幼儿在看、想、说、做、学中,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

3.在日常生活中教给幼儿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

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巧,并积累避开危险的应对技巧和方法。如小班幼儿的年龄比较小,自我防护的意识比较差,我们可以运用简单的图示与标志让幼儿清楚盥洗、午睡、进餐等流程,并让幼儿能从教师简单易懂的要求中理解安全的重要性,把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我保护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如教师通过故事《 聪明的小鸭子 》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使幼儿在观看情境表演时对危险有正确的认识,帮助幼儿懂得遇到危险、遇到困难时不哭闹、不慌张,多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三、注重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技能和应变能力

1.向幼儿介绍一些常用的安全防护知识,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怎样帮助幼儿减少危险的发生和掌握出现危险后的自我保护方法,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要教给幼儿一些常用的安全、急救常识,提高幼儿的自我救护能力,掌握一些防交通事故、防雷电、防火、防拐骗等技巧。

2.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应变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

充分挖掘社区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进社区”的方式,对幼儿进行生存与安全教育。请进来,邀请妇幼保健院、交警大队、消防大队、公安局、派出所的同志来园给幼儿上课,让幼儿了解并获得一些在特殊环境中的简单自我保护的知识与技能;走出去,或徒步、或乘车来到市里的公园、风景区、生态园等感受家乡的美,在快乐的实践活动中自然习得自我保护的知识与技能;进社区,到消防大队等地参观,到交通十字路口观摩交通警察的道路交通指挥,逐渐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3.定期开展安全演练活动,让幼儿学习安全逃生的方法与技能

幼儿园是人员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加之幼儿的体质相对柔弱,抵抗力非常有限,一旦发生地震、火灾、校园暴力等重大突发性灾害,极易造成重大伤亡。因此我园定期邀请消防大队、交警大队、公安民警到园进行定期模拟演练,如“预防地震演练”“预防火灾演练”“校园防暴演练”“紧急情况下的自我保护与逃生训练”,通过身临其境地参加逃生演习活动,让幼儿学会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怎样安全疏散,让所有教师和幼儿都对自己的最佳逃生途径了如指掌,遇到紧急情况时迅速行动,把逃生课作为幼儿安全教育的必修课,并学会一些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方法与技能。

4.在日常保教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安全教育

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受年龄的限制较多,教师在日常的保教活动中要渗透安全教育。如部分幼儿因受性格的影响心理承受能力还较弱,伤心难过时不能及时告诉父母或教师。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的教育教学活动,平时还需要教师多关注、多下功夫,以防幼儿受到无意识的精神伤害。又如,受年龄的限制,幼儿肢体动作发展能力较缓慢,在动作发展协调性上更需要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进行专项的体能训练,提高幼儿身体机能的协调性。幼儿对急救的知识掌握很少,大多数幼儿懂得身体受伤时能向大人求救,但不懂得简易的紧急处理办法,如幼儿如果遇到同伴出血都会比较惊慌、害怕,教师在处理这类事情中可以以身示范,并告诉幼儿一些处理的办法。

篇7

组织实施

根据当地卫生局、教育局文件,与学校及幼儿园取得联系,确定接种时间,拟定实施方案。中心成立预防接种工作小组,确定人员,明确分工。

宣传发动

向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发放预防接种知情同意书,说明接种疫苗的名称、目的、要求、注意事项、禁忌证、接种时间,二类疫苗要求家长填写接种自愿书,决定是否愿意接种,以确定需接种人数。通过电台、网络、报纸、板报、宣传单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扩大影响面,将预防接种知识送到千家万户。

站点设置

每个接种点至少准备三间房屋,一间为登记、接种室,一间为接种后观察室,另外单设一间接种反应处理室,以免因恐慌心理造成。接种室要求光线明亮,每室要有醒目标示,观察室要贴温馨提示,如接种后请留观30分钟,无反应时方可离开。

接种场所显著位置张贴以下提示:①预防接种工作流程;②接种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接种方法、作用、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③二类疫苗要公布服务价格;④接种服务咨询电话。

根据学校、幼儿园接种人数的不同,配备相应的接种人员:现场组织员1~2名,负责与校医、班主任联系,通知接种学生,负责现场的组织协调工作。现场记录员2~3名,由社区全科医生及防保科医生担任,负责询问应种学生的健康状况、有无禁忌症、过敏史、疑似发热者测量体温,有禁忌症者做好相应记录,对接种学生做好核实、登记工作,接种完后负责数据的汇总与上报。现场接种员4~6名,由取得相应的预防接种资格证书的护士担任,负责对应种学生进行接种,两人一组,一个负责接种,一个负责药物准备,以提高效率。现场急救员1名,由临床医生担任,负责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保证接种的安全。所有在场接种服务人员,接种前均应接受相关培训,熟知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接种后的各种反应,发现问题,能迅速及时有效的给予处理,这是做好安全接种的根本保障。

安全注射

开始接种前,接种室用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室内准备接种台,接种前后均要用消毒液擦拭台面,接种时台上铺设无菌治疗巾,形成一个相对无菌区域。

准备好接种用物,如治疗盘、75%酒精、注射器、砂轮、棉签、锐器盒、污物桶、体温表、听诊器、压舌板等。

备齐抢救物品,1:1000肾上腺素针剂、抗过敏药物及其他常规急救药品、糖水、充满氧气的氧气枕等。中心配备的急救车随接种小组出发待命,以备不时之需。

接种人员按要求穿好工作服,戴好口罩、帽子,每完成一名学生的预防接种,即用速干手消毒液消毒双手,免交叉感染。根据药物,选择正确的注射部位与深度。严格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使用后的针具毁形后放锐器盒内,接种完毕,将医用垃圾与锐器盒一同带回中心,按要求处理,接种室地面用1:500mg/L含氯消毒液清洁消毒。

冷链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要求,进行疫苗冷链储存、运输和监测。中心根据接种学生人数,领取疫苗,按2~8℃要求存放于中心冰箱,并做好收发登记工作。根据当日上午或者下午需接种学生人数,将疫苗用冷藏包运输存放,保证冷藏包内温度2~8℃。接种点疫苗现配现用,保证疫苗的质量。

讨论

本文总结近年来在2所中小学校及5所幼儿园,开展群体性预防接种,所采用的临时接种点的设置与管理方法。结果,通过科学设置临时接种点和规范管理,共计接种12306人次,无一例接种事故发生。

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的要求,有时会对学生进行群体性的预防接种,以获得相应疾病的免疫力,在学校及幼儿园设置临时接种点,只要做好了组织实施、站点设置、安全注射、冷链管理等环节管理,进行群体性的预防接种,是安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篇8

“那次小齐在幼儿园的体育课上摔倒了,眼睛被割了个口子,情况看上去很糟糕,而且流了很多的血。但医生却说,情况并没有看上去那么严重……”

“我很少因为宝宝受伤而感到慌张,直到有一次,小家伙偷偷吞下了我的补铁剂。我知道那东西是危险的,我一般都把它放在宝宝拿不到的的地方。可没想到偶然一次疏忽却带来这样一个结果,好在我立即拨打了120,并尝试通过自己的急救常识帮他转危为安。”

根据美国安全委员会的调查,每天到急诊科看病的1亿病人当中,约有1/3是儿童或青少年。意外伤害是1岁以上宝宝健康方面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它几乎比所有疾病加起来引发的死亡还要多。

家庭常备急救包

体温计(推荐电子体温计)

碘酒 双氧水

75%酒精(用于皮肤消毒)

退烧药(美林、布洛芬)

创可贴(防水透气)

抗生素软膏

医用胶布

医用弹性绷带

纱布

棉签

止血带(推荐卡扣式止血带)

剪子

镊子

具有消毒作用的湿纸巾

一次性橡胶手套

危重患儿急救三原则

原则一 保住性命

家长一定要学会两种急救方法,即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通常,在常温下,呼吸、心跳完全停止4分钟以上,生命就危在旦夕;超过10分钟,就很难复苏。无论出现多么严重的情况,如果宝宝呼吸、心跳都很不规则,即将停止或刚刚停止,当务之急就是要设法依靠外界的力量帮助宝宝呼吸,以维持血液循环。

原则二 预防残疾

如果宝宝发生撞伤时,当怀疑可能造成骨折,送往医院时一定要用门板之类的平板抬送,一旦在急救时处置不当,很容易遗留残疾,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很多家长常常因为缺乏这方面的常识或疏忽大意,反倒造成宝宝的病情加重,比如让宝宝随意走动、背或抱着宝宝去医院等。发生意外后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家长必须掌握的。

原则三 减轻痛苦

意外发生后,家长首先要做到冷静、动作轻柔、语气温和,以免自己的不良情绪感染宝宝,对接下来的急救处理产生恐惧心理而不配合治疗。同时,尽可能通过一些急救措施来减轻宝宝的痛苦。也可以通过不断地跟宝宝说话来转移他的注意力。

当意外发生时,首先要采取正确的急救方法,同时拨打急救电话120,将宝宝送往医院进行及时的救治。

家庭急救护理方案

割伤或擦伤

通常割伤比擦伤造成损伤的部位更深,出的血也会更多,多半是由锐利的物体,如剪刀、金属片、铅笔等刺破皮肤及下层组织,造成的伤口。如果受伤情况过为严重,还需要对伤口进行缝合。宝宝受伤后,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判定伤口的严重程度,如果只是轻微的割伤,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处理,反之则需要立即送往医院。

1 拿一块干净的布或医用纱布直接压在伤口至少5分钟以上。过早地停止按压反而会导致更多的出血。如果5分钟之后,仍有血流出,则需要再一次地按压。

2 用肥皂水清洗伤口,仔细检查有无污垢和碎片,然后再将伤口周围的皮肤轻轻蘸干。涂抹抗菌类药膏,并用消过毒的绷带(医用绷带)盖住伤口。

3 每天更换一次绷带,如果绷带湿了或脏了则要随时更换,直至伤口完全愈合。

4 如果发现伤口感染了,比如伤口周围发红或肿胀、有脓液流出,则需要立即送往医院处理,以免伤口进一步感染。

5 止血带的使用会切断通往四肢的血液循环,造成的问题可能比伤口本身的问题还要大。如果宝宝的伤口一直有血流出,家长可以用一块毛巾敷在上面,一直压住,直到把宝宝带到医生面前为止。

烧伤、烫伤

烧伤、烫伤几乎伴随着宝宝的整个童年,大多数的情况下,如果得到及时且成功的医治,都不会留下永久性损伤。烧(烫)伤可以是由火、化学物质、被加热的物体、液体或电引起的。较为严重的烧(烫)伤可能留下疤痕或者导致休克,必须立即送往医院治疗。

轻度烧伤的处理方法(包括1、2度烧伤)

1 将受伤部位置于冷水或冰水中浸泡约10?20分钟,或直到宝宝感觉疼痛减退为止。

2 轻轻洗掉皮肤上的污物,如热油、化学物质,或其他沾染物。

3 用干净的纱布轻轻将伤口周边蘸干,注意尽量不要弄破水疱。

4 用纱布或无菌绷带将伤口轻轻覆盖住,以免受到细菌的感染。对于伤口过于疼痛的宝宝,可服用醋氨酚或布洛芬来减轻疼痛。

5 不要在伤口上使用含油脂类药膏如:凡士林。这些产品会减慢愈合速度,并增加感染的几率。另外,有一些老人会建议将水疱挑破,这样做也是不科学的,同样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重度烧伤的紧急处理

1 将宝宝从危险的环境中移出。

2 拨打急救电话120。

3 检查脉搏及呼吸是否规律,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术。

4 观察宝宝是否出现休克,并将他的腿抬到高于心脏的位置。

5 用冷且湿的毛巾或布料覆盖伤口,以缓解疼痛。

6 给宝宝盖一层毯子保暖,在医护人员到来之前,不要给他喝任何液体。

头部受伤

当宝宝的头“砰的一声”撞到坚硬的物体上也许这时家长的心也跟着“砰的一下”,无论这声音是来自摔倒在沙发上,还是从秋千上滑落下来,都会让家长们紧张上好一阵儿。幸运的是,极其轻微的撞伤和瘀伤并不会对宝宝的健康带来任何影响。

如果宝宝出现以下情况,需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头部受伤后哭泣超过15分钟,仍旧无法安抚;

受伤后失去意识;

有血从耳道或鼻子里流出;

篇9

几种常见的儿童意外伤害类型

窒息 窒息是南方儿童受到意外伤害的前三位死因之一。学龄前幼儿好奇心强,哪怕是极不显眼的小纸片他们都会拿起放入嘴中。所以,特别要防止幼儿因吸入异物窒息。如果因物品极小,没有立即发生窒息的危险,异物进入气管也会引起堕入性肺炎,给孩子造成身体上的痛苦和伤害。根据调查,在所发生窒息的年龄段之中,幼儿园小段幼儿是高危人群,吸入的异物种类繁多,有花生米、果冻、玩具、钮扣等。

烫伤 由于孩子好奇心强,总爱东摸摸、西碰碰,加上神经肌肉系统调节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动作不协调,回避反映迟缓,为此,幼儿在受到的烫刺激不能做出及时反应,并且孩子皮肤薄嫩,所以当幼儿发生烫伤时,与成人相比,在受到相同的伤害条件下,孩子发生烧烫伤程度会更深。而夏季是孩子烫伤的高峰期,夏天孩子穿衣少、皮肤部位多,所以孩子在夏天最易发生烫伤。在幼儿园,开水、热粥等是导致幼儿烫伤的主要原因。

运动伤害 儿童在运动过程中能使肌肉变得发达,骨骼变得更加的结实,但是幼儿在体育运动中常伴有摔倒、碰撞、脱臼甚至骨折。并且在运动中如果过度使用身体的某一部位,该处有可能受到严重伤害,使孩子身体的正常发育受到影响。而这类运动伤害占幼儿园意外伤害的大多数。

异物伤害 眼外伤、跌伤、撞伤等意外伤害,此外,还有包括幼儿与幼儿发生争端引起的伤害,幼儿因争抢玩具、互相嬉闹引起的意外伤害发生率以4岁以下最高,男童多于女童,男童多为主动性意外,女童多为被动性意外。

意外伤害的预防对策

防窒息 在晨检工作中,保健医生必须检查幼儿衣袋里是否有不安全的物品带人幼儿园。幼儿进班后,班级保教人员要进行第二次晨检,消除不安全因素。班级上的所有保教人员必须看管好本班的小件物品,不给孩子手边留有容易造成窒息的东西,如硬币、笔帽、玻璃球、纽扣等。在食谱安排上,不要给幼儿吃花生、豆子等圆且硬的东西。午睡时段,班级的保教人员需进寝室帮助幼儿盥洗、脱衣,上床午睡。睡眠前保教人员要认真检查幼儿手中、口中及衣服兜中有无异物,防止幼儿将异物放在口中、耳中、鼻中玩耍引起气管堵塞,保教人员要随时观察每一个幼儿的睡姿及体温,防止幼儿体温的变化造成抽风引起窒息。午睡时身体素质弱的幼儿、难于入睡的幼儿一般睡在老师随时注意到的地方,值班人员要高度负责,随时关注幼儿午睡情况。被子不应盖住幼儿的头部,防止因被子造成的窒息。

防烫伤 饭菜、汤一律放在幼儿够不着的地方,保教人员要防止幼儿接近饭菜,供给幼儿的茶水、餐点温度要适宜,稀粥、菜汤、开水等要进行降温后才能给幼儿饮用。保教人员应禁止私自带幼儿入厨房参观。

防运动伤害 运动前,孩子的鞋带要系牢,裤子不要往下掉,穿着的衣服要合身,舒适。不要将别针、硬币、小刀等物品放在口袋里,活动场地要平整,不能有黄沙或者其他障碍物,以免滑倒。同时在孩子运动中要教会他正确的活动方法。例如,玩蹦床时,应控制身体,防止摔倒;从高处往下跳时,要落在松软的地方,并屈膝往下蹲,轻轻落地;滑梯要顺着梯子一级一级往上爬,到了顶点坐稳,然后顺着斜坡往下滑等。

其他 幼儿园活动室内的桌椅、墙角等用具的棱角都应做成圆形,或者采用塑料地垫进行了包装,以免幼儿碰伤;盥洗室地面用了防滑地砖,防跌伤;幼儿使用的玩具应为木制玩具和塑料玩具。幼儿进餐时保教人员要让幼儿学会保护自己:会正确使用勺子或筷子,不用筷子打闹,饭菜全部吃完再送空碗和筷子入桶,不许幼儿边吃边送碗,如果吃鱼和骨头学会将骨头、鱼刺放在空碗内,防止带刺带骨头的食物卡伤幼儿。幼儿园房屋的电器插头应符合规格,让幼儿的手指插不进去。

发生意外伤害的处理

在幼儿园内建立常规的事故记录和报告系统,意外事故记录应包括事故发生的现场记录(包括照片、录像等),其中包括时间、地点、伤害部位、伤害程度(包括死亡)、损伤原因及来源。发生事故,应立即做好相关的事故记录,以便准确了解和掌握儿童的伤害情况,如果发生重大事故,这个记录还要按系统逐级上报和抄送有关单位,以备分析指导及日后的事故调查。同时不论幼儿园规模大小,是否配备有专业的保健医生,都应该在园内备有急救包一个,包里放红汞、龙胆紫、生理盐水、酒精、碘酒、氨水(阿莫尼亚)、以及绷带、纱布敷料、棉签、棉球、镊子、别针、创可贴、风油精、烫伤油、止血棉、眼药水、眼药膏。专人负责,妥善保管,并及时更换过期药物。这样如果幼儿在园内出现一般的小伤可自行实施急救,如:

擦伤 伤口小而浅,只要涂上红汞或龙胆紫即可,如果创面出血或比较脏,必须用生理盐水或凉开水冲洗干净,擦干后再涂红汞或龙胆紫。

跌、撞伤 如皮肤没有破损,局部出现一些青肿或皮下淤血,大约一周后可自行吸收消退。受伤24小时内采用冷敷,可用冷水袋、冷毛巾、手帕等,冷敷半小时换一次。24小时后可采用热敷,用热水袋,水温在40度左右,或用热毛巾,局部还可涂上红花油或云南白药等。

关节扭伤 在受伤部位敷上冷毛巾或冰块,以减轻肿胀或疼痛。送医院作进一步检查处理,如有骨折还应作相应的治疗。

骨折 当孩子受伤后局部疼痛厉害、失去活动功能,或局部肿胀、肢体缩短或变形等都是骨折的常见现象,必须严禁肢体活动。同时可就地取材,如木板、木条、竹竿、雨伞等均可放在受伤肢体下面,中间垫上棉垫、软布或毛巾,用带子固定绑好以免骨头错位,预防断骨刺破周围组织和神经血管。但固定时不要绑得太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而造成肢体坏死,立即送医院急救。

烫伤 孩子烫伤后,首先脱离热源,如轻度烫伤,表皮未破,皮肤仅发红无水泡,应采用冷疗法(冷水浸泡或湿敷),用冷水长时间冲洗,也可降低皮肤温度,对止痛十分有效。中度烫伤,皮肤上出现小水泡,记住不要弄破水泡,可涂上烫伤药膏,让其自行吸收。若严重烫伤,一是烫伤面积大,二是比较深,皮肤呈灰白色或暗红色的,应立即就近入院治疗,切忌乱用外涂药物或肥皂、酱油等。创面要保持清洁干燥,如果烫伤部位的衣物粘住伤口时,不要强行脱去。

篇10

关键词:高压氧治疗 脑瘫 缺氧缺血性脑病

婴幼儿高压氧(HBO)治疗是指在高于1个大气压的前提下给予婴幼儿吸入纯氧,促使其肺泡氧分压和血氧分压得到显著提升,以达到患儿全身细胞代谢得到改善和病变得到修复的目的。高压氧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1],对患有缺氧缺血性疾病患儿的治疗效果显著,但由于患儿处于透明的钢化玻璃氧舱内接受较长时间的封闭式治疗,大部分患儿会因产生紧张、恐惧心理而哭闹不止,给医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本人就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9月期间接诊的给予高压氧治疗的108例婴幼儿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9月期间接诊的108例婴幼儿中,男57例、女51例;年龄最小患儿仅出生15天,最大患儿3岁;患儿中有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84例, 脑瘫患儿24例。

1.2氧舱的护理:确保氧舱清洁、实施定时消毒。护理人员应对氧舱做好清洁、消毒工作以防止患儿出现交叉感染现象,对舱体内外均使用1:100的“8.4”消毒液实施全面清洁消毒工作,氧舱内保证无尘无水分。

1.3护理策略

1.3.1抓好入舱前环境、操作仪器和患儿的准备工作。①仪器选择中国船舱工业公司701所提供的氧宝牌YLC0.5/LA型医用婴儿氧舱;通过室内安装空调对氧舱内无空调设备情况进行恒温调节,确保温度在20~26℃范围内,室内禁止使用火炉、电暖气等取暖设施和禁止火种和手机的使用,同时保证氧舱清洁、无阳光直射和供氧及其他仪器能正常工作。②护理人员应对患儿的身体症状全面了解,若患儿有异常情况应暂缓入舱,同时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和备好各种急救药品。③在准备患儿入舱前1小时给其进食并将其竖立后轻拍背部排出胃内积气,同时对患儿大小便排空、身体全面清洁等进行护理,更换衣服、尿片,禁止给患儿佩戴饰品和在肌肤上涂油等。患儿入舱内后,为防止患儿出现吸入呕吐物等意外情况,应将其头部适当抬高并偏向一侧或取身体右侧卧位,以便于护理人员的密切观测。

1.3.2密切观测患儿入舱中的升压、稳压和减压状况。①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护理人员轻闭氧舱门,实施门缝洗舱并在3~5分钟后对氧流量进行调节,缓慢匀速地实施升压,升压速度不得高于每分钟0.01Mpa,避免因过快升压给患儿带来的不适症状,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应密切观测患儿呼吸频率、节律状况和各项生命体征。②当氧舱内氧气处于所需的治疗压力时,应马上实施小流量的稳压状态,保证舱内压力维持20~30分钟无变化,密切关注患儿情况,若患儿精神、面色和呼吸等出现异常状况,应立即采取对应急救措施。③减压中的护理:稳压20~30分钟后,开始减压,缓慢匀速减压,速度小于0.01Mpa每分钟,以免出现减压病,当氧舱的压力表及氧流量均降至“0”时方可开舱门。

1.3.3出舱后护理:患儿被抱出舱后,护理人员应立即擦干患儿身体汗水,及时更换衣物确保患儿身体暖和,同时观测患儿各项体征状况,察看有无精神和面色异常,有无呕吐、抽搐等症状,并作好详细观测记录。

1.4护理评判 自拟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定的家长简易问卷调查表,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以打勾的形式进行答案判定。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度+比较满意度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构成。

2 结果

经我院对2011年10月~2012年9月期间接诊的108例患儿实施了一系列的精心护理后,72例患儿一周后康复出院,24例患儿在2周后康复出院,2例患儿在30天内病症得到明显改善,未见1例患儿出现并发症,家长总满意度为98.2%。患儿家长对护理评定调查情况,见表1.

3讨论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出现[2],对施予高压氧治疗的患儿护理已从单纯的疾病护理过渡到全方位的护理模式,当前高压氧治疗手段已被临床高度评价,但其效果起决于治疗的及时性和坚持[3],所以在实施该手段时一定要作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本人根据临床实践认为对实施高压氧治疗的患儿护理时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确保氧舱清洁;入舱前充分准备;入舱中密切观测;出舱后精心护理。实践证明:我院对收诊的108例患儿实施了精心细致地护理工作后,家长满意度为98.2%,护理效果非常明显,该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昌慧,婴幼儿高压氧治疗中的心理护理[J].护理学报,2009,16(5):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