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产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造业产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制造业产业分析

篇1

关键词:生产业 现代服务业 机械制造业 投入产出 产业关联

服务业从性质和组成来看,主要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咨询、信息服务、科技开发、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等行业。也有人将生产业划分为八类行业:批发零售业、餐饮旅馆业、交通仓储业、通讯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公共及个人服务业、其他服务业。

服务业从作用来看,包括生产业和消费业。生产业是指那些为满足中间需求、向外部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性投入服务,用于商业运作和更进一步的生产而非用于满足最终消费和个人需要的行业。消费业指用于满足最终消费和个人需要的服务业。若从服务业出现的时间顺序来看,服务业可分为传统的服务业和新兴的服务业。

一般来说,传统服务业包括运输、邮电、仓储、批发零售、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等服务行业;现代服务业通常提供的服务属于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服务,包括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广告、市场调查、会展、会计事务,律师事务和管理咨询等服务行业。论及服务业与机械制造业的关系,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总体表现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关系。

产业关联分析

(一)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公式

感应度是指产业部门的前向关联度,它主要由感应度系数来反映。感应度系数是指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个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它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用公式表示:。式中,b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i行、第j列之值。感应度系数反映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对某一个产业部门产品的需求与依赖程度,也反映了该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产业链中所居的地位。

影响力是指产业部门的后向关联度,它主要由影响力系数来反映。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b 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i行、j列之值。影响力系数反映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某一个产业部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品需求的波及程度,也反映了该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产业链中所居的地位。显然,影响力系数Fj越大,第j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因此,影响力系数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个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可能产生的带动作用太小。

本文选取六个部门,他们分别是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其他服务业。根据这些行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表计算得到这六个部门在1997、2000、2002年三个年份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见表1。

(二)感应度系数

从横向来看,1997年感应度系数较大的部门有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2000年感应度系数较大的部门有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金融保险业。2002年感应度系数较大的部门与2000年相同,没有变化。感应度系数一直较大的有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而商业饮食业从2000年也加入到感应度较大的行业。综上可以看出,机械制造业对传统服务业的敏感程度较高,这些行业发展对机械制造业的需求较大,而对现代服务业的依赖性却较小。

从纵向来看,各部门感应度的变化如下:机械设备制造业感应度系数表现出先升后降,总体趋势是上升。感应度系数上升的部门有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下降的部门有商业饮食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其他服务业。说明机械设备制造业对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依赖性增强,对商业饮食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依赖性越来越小。

(三)影响力系数

从横向来看,1997年影响力系数较大的部门有机械设备制造业、商业饮食业部门,影响力系数大于1。2000年影响力系数较大的部门只有机械设备制造业。2002年影响力系数较大的也只有机械设备制造业。可以看出,机械制造业影响力系数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保持较大影响力。商业饮食业部门一直处于第二位,但从影响力较大变为影响力较小。说明机械设备制造业对运输邮电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其他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不大,只对自身产业的发展作用较大,唯一对商业饮食业拉动力在1997年还比较大,但随后在2000年和2002年影响力系数变化都为负值,呈逐渐下降趋势。机械设备制造业对整体的服务业拉动程度不高,对服务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小。

从纵向来看,各部门影响力的变化如下:机械设备制造业影响力系数表现出先升后降,从1995年到2000年是上升,2000年到2002年是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所以,总体趋势是上升,都比1995年的影响力系数高。运输邮电业的影响力系数先降后升,上升幅度大于下降幅度,总体趋势呈上升。影响力系数上升的部门有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下降的部门有商业饮食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其他服务业。说明机械设备制造业对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拉动力呈上升趋势,而且都表现出先降后升,预期未来对这两个行业的带动作用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对商业饮食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影响效果越来越小。

(四)交叉关联

总体来看,机械设备制造业与生产行业的关联程度不高,尤其是机械设备制造业对生产行业的拉动力从1997年到2002年一直表现为不足,甚至有些部门影响力还在下降,但比较乐观的是有些部门影响力上升。机械设备制造业对生产行业的感应程度总体上也较小,只表现为对部分服务部门的敏感度较大,而且感应程度越大的部门,感应度越上升,例如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感应度越小的部门,感应度越下降,例如商业饮食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其他服务业,呈两极分化趋势。

结论和启示

(一)生产业的比重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处于较低层次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产业在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生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与人均gdp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我国机械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消耗系数可以看出,服务业对机械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少,即投入生产的生产比重低,说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处于较低层次,不利于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从价值链的构成来看,许多环节明显与生产相关。生产是产品价值的重要构成和产品差异化的主要来源。生产业与机械制造业相互促进、共生发展。制造业发展对服务的需求不是在制造业生产体系外部展开,而是由制造业技术进步、分工深化和管理方式变革所引起的对服务的中间需求扩展所带动,即在制造业生产体系内部展开。这种对服务的中间需求大部分与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信息的搜集、处理、加工和生产有关。因此,这种需求所带动的服务业的发展必将导致制造业生产组织结构变革和分工的深化。

(二)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现代服务业比例偏低且结构不合理

日益兴起的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新的动力角色。传统服务业比例偏重,新兴服务业比例偏小,传统服务业饱和,竞争过度,而新兴专业服务的机构和业务的规模都比较小,业务范围狭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关制度和体制不完善,缺乏高素质资本、管理、技术,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现代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低,一些行业(比如信息技术、电信、会展等)存在政策性进入壁垒和垄断现象;现代服务业参与全球化的程度较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机械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联度最小,而且这种结构性的失衡很严重。正确处理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与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关系,明确优先发展的重点行业,改造提升生产业内部结构,从而切实提高机械制造业竞争力。因此,要在巩固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信息服务、咨询中介服务、科技服务、教育、文化等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要优化整个服务业的内部结构。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制造业 生产业 中间需求

随着经济与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支柱产业制造业的弊端在不断显现。微笑曲线中提到研发和市场吸收了整个价值链中大量的价值。而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其大部分价值则集中于微笑曲线中端,即组装与制造。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附加值相对来说较大的服务产业则大多采用外包的形式。生产业特有的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等特点,以及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天然的产业链条关系为“中国制造”蜕变为“中国创造”提供了绝佳机遇。中国企业或经济体应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演变。制造业投入的一系列生产服务一部分由制造业自行提供,另一部分则由生产业提供。生产是制造业企业差别战略的根源之一。处于买方市场的需求状况下,产品本身越来越不及产品的功能价值和产品个性化重要,因此整个市场的运营规则在变化,生产业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且在整个市场中谋到了一席之地。在以服务业为重点发展对象的今天,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与互动显得尤为重要。特别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的生产业,引领着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注重规模还是注重发展。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Coffer提出生产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都可视为一种中间投入的产业。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提出了对生产业的新诠释,生产业指的是那些被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对应的,生产业指的就是生产企业的集合体。总的来说,生产业是指集中知识技术资金作为中间投入为其他产业服务的产业集合。

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生产业与制造业联系日益密切,两产业之间的互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究其根源可归类为四种观点: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互动论和融合论。

需求遵从论认为,生产业是制造业的衍生产业,是基于制造业的发展而不断壮大的,因此生产业的发展也受制于制造业的发展。我国工业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形成竞争优势,因此在加大工业投资的同时也带动了生产业的发展。服务业是依靠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发展的。我国的服务业并没有取得所预期的显著增长,然而发展速度在全球而言却名列前茅,其发展空间可想而知。

供给主导论认为,生产业作为制造业的燃料,是制造业生产率提高的基础条件,生产业的日益壮大推动了制造业的阶梯式发展,尤其是在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生产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过慢则会影响制造业发展水平,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绊脚石。生产业会影响商品的生产率,成为制造业企业间拉开距离的竞争点。顾乃华、毕斗斗、任旺斌等人认为,在现期的中国市场,生产业的发展是制造业企业赖以生存的重点,且市场程度越高的地区,生产业同制造业相互牵制越密切。

互动论认为,制造业与生产业是相互依存的互惠关系,非一部门推动另一部门的发展,而是两者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平等共存。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为制造业提供了新的机会;而制造业的发展则是服务业不断前进的燃料。生产业在为制造业提供相关服务,制造业可获取到大量专业化服务,从而节约制造过程中不必要的投入;另外,制造业的发展也能使生产业从中获取利益。高觉民、李晓慧提出生产业的发展与制造业的显著增长是双向促进的过程,而且生产业内部各部门均与制造业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呈互动发展趋势。

融合论认为,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产业边界日益模糊,制造业与生产业将逐渐融合,相互渗透。从实现方式上看,技术上的互补、产品上的供需、业务单元的组合等都可以促进融合。制造业正逐步向服务化发展,制造业的产品是为提供服务而生产的,且其出售的不仅是产品,还包括随产品一起出售的知识和技术,而这一系列服务则引导着新产品的研发过程。童洁等认为共生性、内生性和互补性这三种融合模式推动着制造业和生产业的发展。

以上四种观点中,前两种观点过于片面,考虑相对不够周全,笔者比较支持第四种观点。根据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模型,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价值增值的过程,根据供应链的核心内容,只有对整个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整合统一,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制造业与生产业只有相互补充、相互提高才能使两产业共同进步。

二、分析方法

在对我国生产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研究中,除以往的定性研究外,主要集中于生产业对制造业效率和竞争力的影响,以及对二者之间长期均衡关系的检验等。现有文献很少从生产业对制造业中间投入的变化与发展方面来直观解释生产业对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北京市作为中国一个经济处于较为前沿的城市,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案例。本文采用北京市2000年、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的投入产出表,以投入产出法中的中间需求率为指标,以图形方式直观表现出生产业对制造业中间投入程度和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过程。本文将在文献评述和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有关建议。

投入产出分析法由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提出,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方法。完整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包括中间使用、最终使用、中间投入和增加值四部分。中间需求率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对第I 产业的中间需求量之和与第I 产业的总需求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H=■(i=1,2,3,…,n)

■X■,Y■分别为国民经济各产业对第I 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量和最终需求量。某一产业的中间需求量越高,表明该产业越具有中间产品的性质,由于任何产品不是作为中间产品就是作为最终产品,即中间需求率+最终需求率=1。

三、数据分析

通过以上方法计算出北京市2000年、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制造业对生产业的中间需求率如表1所示。

由表1中的数据可看出,北京市制造业对生产业的中间需求逐年变化,结构不断完善。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批发零售业相对保持较大的比率。制造业对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的需求相对逐年增加,而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呈减少趋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与预期相反,整体需求呈减少趋势。

为了数据能更直观的在复杂网络上呈现,将节点之间的连线长度以H0表示,其中H0=1-H,如表2所示。

如图1所示,2000年北京市制造业对生产业中间需求较大的为商业、科学研究事业、货物运输及仓储业。对饮食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需求与其他生产业相比,其中间需求率较低。

如图2所示,2002年北京市对生产业进行了新的划分,改商业为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扩充饮食业为住宿和餐饮业,删减旅客运输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将其合并分解为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旅游业、教育事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其中北京市制造业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邮政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中间需求相对较大。

如图3所示,2005年北京市制造业对邮政业、综合技术服务业、教育事业中间需求较大。与2002年相比,制造业对教育事业中间需求增长较大,可见制造业开始重视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性。

如图4所示,北京市于2005年又再次划分了生产业。删减旅游业、科学研究事业、其他社会服务业,增加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研究与实验发展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其中制造业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的中间需求相对较大,与2000年较为一致。

如图5所示,2010年北京市制造业对生产业的中间需求中,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所占比例相对较大,与2000年、2007年较为一致。

四、结论

本文主要以北京市制造业对各生产业需求的强度及变化趋势为着重点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北京市制造业对各生产业的需求结构在不断变化。

首先,产品之间的差异性和产品附加价值的大小受生产业影响。北京市制造业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中间需求不断攀升,表明北京市制造业在向微笑曲线两端及高价值链环节转移,从以生产装配为主导不断发展为高价值生产业为主导。其次,北京市制造业对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的中间需求逐年递减,表明北京市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发展趋势并不明显。应加强相关产业投入,带动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再次,北京市制造业对金融业与租赁产业的中间需求相对稳定发展,表明资金对制造业整体的助推作用非常明显。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市制造业对各生产业的中间需求相对并不稳定,变化趋势较快,其制造业在不断完善,结构日趋合理。要加快推进制造业的转型,生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以北京市为例,我国制造业应加强生产业中的技术投入,向技术密集型产业重点发展,将重心移向微笑曲线两端高附加价值产业,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目前制造业缺乏知识技术支持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短板。保证对生产业的资金投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制造业技术不足的特点,发挥生产业的产业创造力、经济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使制造业与生产业同步稳固发展,加快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建设。

(注: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指导性项目;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SY12010);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BSY13005)。)

【参考文献】

[1] 刘鹏、刘宇翔:基于产业价值链的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7).

[2] 黄莉芳、黄良文、郭玮:生产业对制造业前向和后向技术溢出效应检验[J].产业经济研究,2011(3).

[3] 唐强荣、徐学军:基于组织生态学的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关系[J].软科学,2009(8).

[4]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06(6).

[5] 李春艳:以承接产业转移为背景:四川生产业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6]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9).

[7] 刘书瀚、张瑞、刘立霞:中国生产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0(6).

[8] 胡晓鹏、李庆科:生产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对苏、浙、沪投入产出表的动态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

[9] 高觉民、李晓慧: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11(6).

[10] 童洁、张旭梅、但斌:制造业与生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策略研究[J].软科学,2010(2).

篇3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制造业 后向关联综合系数 SCP分析

问题的提出

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制造业长期以来都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是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是技术进步的基本载体,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一国制造业的发展绩效受众多因素影响,不同学者以此为主题展开了较多的研究。研究内容上,多围绕科技创新或R&D投入、外商直接投资等对制造业绩效的影响等方面展开,如徐勇(2009)、顾骅珊等(2010);研究方法上,主要集中于因子分析、DEA分析、模糊分析方法等,如杨立勋等(2011)、顾骅珊等(2010)、周国亮(2011)。徐盈之等(2009)利用投入产出表,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对制造业绩效进行了分析,开拓了绩效研究的新领域,但文中的融合度以制造业对信息产业的单向后向关联系数衡量,忽略了信息产业对制造业的需求,而后者一定程度上也间接影响了制造业的产业绩效。本文综合考虑了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双方的后向产业关联,构造后向关联综合系数。同时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框架,运用面板模型进行计量分析,旨在分析产业间的后向关联对产业绩效的影响,为我国制造业的绩效提升寻求新途径。

研究方法及模型设定

(一)研究方法

面板数据(Panel Data)是指包含若干截面个体成员在一段时期内的样本数据集合,其每个截面成员都具有很多观测值。面板数据比横截面数据或者时间序列数据具有很多优点,主要表现在其可以控制个体的异质性;具有更多的信息,更大的变异,更大的自由度以及更高的效率;可以识别、测量单纯使用横截面或时间序列数据无法估计的影响等。正因如此,面板数据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问题中。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1)

其中, N是横截面成员个数,T表示每个截面成员的样本观测时期数。根据对截距和解释变量系数的不同限制,可以将面板数据模型(1)分为混合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3种类型。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需要对模型形式进行检验,通常使用协方差分析法分析检验,即对模型(1)进行如下检验:

H0:模型(1)中所有的截面成员的解释变量相同,截距不同,即该模型为变截距模型:

(2)

H1:模型(1)中所有的截面成员的解释变量系数和截距项都相同,即该模型为混合回归模型:

(3)

模型形式检验有如下两个F检验统计量:

(4)

(5)

其中,S1、S2、S3分别代表(1)、(2)、(3)模型的回归残差平方和。

模型的检验过程是:先检验原假设H1;若F2小于某个检验水平下(如5%)F分布临界值,则不能拒绝原假设H1,且无须再检验原假设H0,即模型(3)是合适的。否则,拒绝原假设H1,并继续检验原假设H0。如果F1小于某个检验水平下(如5%)F分布临界值,则不能拒绝原假设H0,表明模型(2)是合适的。否则,拒绝H0,使用模型(1)。

本文主要考察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后向关联对制造业绩效的整体影响,忽略关联度以及行业市场结构对制造业绩效的行业内部差异。基于此,本文直接选用变截距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二)模型设定

本文重点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后向关联对制造业绩效的影响,但除此之外,产业绩效还受其他因素影响。依据SCP理论,产业绩效主要受产业结构影响,而市场集中度是度量产业结构的理想指标,但该指标获得存在困难。本文参考范建亭(2010)的研究思路,选取行业的市场开放度、产权结构以及平均规模作为产业结构的替代指标。基于前面分析建立如下面板模型,变量说明见表1。

(6)

(三)数据来源及说明

鉴于我国2003年起采用新行业分类标准,本文研究起点设为2003年。文中数据取自历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及延长表,历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经济普查年鉴》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分别将2002年、2005年、2007年及2010年的后向关联综合系数值作为2003、2004-2005、2006-2008、2009-2010年的r值;为统一制造业核算科目口径,本文考察的制造业包括15个行业,剔除了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气材料回收这两个行业;参考国际以及国内北京、上海的做法,将投入产出表中第三产业中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教育业这五类行业合并作为文化创意产业。

实证分析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度分析

篇4

关键词:制造业产业结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一、引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然而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刻不容缓。发展制造业应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强化和改善宏观调控,分业分类施策(中国制造2025)。

贵州省制造业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东部其它省份,这造成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严重滞后。所以贵州省应分业分类制定制造业发展规划,从而实现贵州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而掌握制造业发展现状是发展制造业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应首先对贵州省制造业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客观、全面、详细的分析与评价。

从制造业分行业角度进行多指标综合分析与评价有利于从产业结构的视角审视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从而为分业分类施策提供有针对性的依据。因子分析被众多学者用于多指标综合评价。它利用少数几个综合因子反映众多指标提供的信息,从而更加容易地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聚类分析将个体或对象分类,其目的在于使类间对象的同质性最大化和类与类间对象的异质性最大化。

赵元笃,赵艳轲(2011)构建了工业主导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选出广东省的工业主导产业。程翠凤(2014)对我国制造业29个行业的经济水平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经济效益水平严重落后于资源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制造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与产业结构的转型不同步的结论。王理,傅德印(2007)利用因子分析对2003年甘肃工业28个行业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甘肃工业产业结构外延扩大,内涵不足,工业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结论。

因此,首先构建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贵州省制造业32个行业进行多指标综合分析与评价以审视贵州当前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不同行业在经济效益和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现状,为分业分类制定贵州省制造业发展规划提供借鉴。

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客观、全面、科学地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是构建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综合相关文献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第一类为体现产业规模的指标:X1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数(个),X2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资产合计(亿元),X3能源消耗总量(万吨标准煤)。第二类为体现产业经济总量的指标:X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X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X6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X7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利税总额(亿元),X8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利润总额(亿元)。第三类为体现产业发展趋势的指标:X9市场占有率(%)。第四类为体现产业经济效益的指标:X10规模以上企业资产利税率(%),X11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利润率,X12规模以上企业资产利润率(%)。第五类为体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X13能耗产出率(亿元/万吨标准煤),X14单位能耗产值(亿元/万吨标准煤)。

三、研究方法及稻荽理

(一)因子分析基本原理

因子分析利用降维的思想,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利用少数几个综合因子反映众多指标提供的信息,从而更加容易地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因子分析将指标所提供的信息定义为指标的变异性,指标的变异性越大,说明它对各种情况的“遍历性越强”,所提供的信息量也就更加充分。它将在变异性上具有很大程度相似性的指标聚为一类而成为一个公共因子。

(二)聚类分析基本原理

聚类分析是根据一批样品的多个观测指标,具体找出一些能够度量样品或指标之间的相似程度的统计量,以这些统计量作为分类依据,把一些相似程度较大的样品聚合为一类,把另外一些彼此之间相似程度较大的样品又聚合为另外一类,关系密切的聚合到一个小的分类单位,关系疏远的聚合到一个大的分类单位,直到把所有的样品都聚合完毕,把不同的类型一一划分出来,形成一个由小到大的分类系统。通过将样品分类能够使分析更加简洁、具有层次性。

(三)数据处理

分析工具是spss19。原始数据来源于《贵州省统计年鉴2015》。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处理

为了分析的方便将贵州省制造业32个行业分别编号如下:1农副食品加工业,2食品制造业,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4烟草制品业,5纺织业,6纺织服装、服饰业,7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和制鞋业,8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9家具制造业,10造纸及纸制品业,11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12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1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5医药制造业,16橡胶和塑料制品业,1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9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0金属制品业,21通用设备制造业,22专用设备制造业,23汽车制造业,24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2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7仪器仪表制造业,28其他制造业,29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30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31燃气生产和供应业,32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为了消除量纲的影响,首先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经标准化处理过的指标分别按X1到X14的顺序编号为Z1到Z14。

对标准化处理过的数据进行Bartlett球体检验,spss19输出的Bartlett统计量为764.913,p值为0.00

(二)因子分析

因子载荷是对因子的意义进行解释的关键。因子载荷的绝对值越大表明因子与所解释的变量的相依程度越大。为了对公共因子的实际意义进行解释需要进行因子旋转,因为一个绝对值比较大的载荷aii表明公共因子Fi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Xi的变化。这样,如果任一原始变量都与某些公共因子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而与另外的公共因子之间几乎不相关的话,公共因子的实际意义就会比较容易确定。因子提取结果如表1。

共提取3个公共因子F1,F2,F3,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5.919%,33.354%,12.083%,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1.356%,表示3个公共因子共解释了原始变量81.356%的信息,信息提取比较充分。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根据变量在公共因子上的载荷值对因子进行命名以解释因子的意义。由因子载荷阵可知指标Z1,Z2,Z3,Z4,Z5,Z6在F1上的载荷值比较大,将F1命名为发展潜力及经济效益因子;Z7,Z8,Z9在F2上的载荷值比较大,将F2命名为规模因子;Z13,Z14在F3上的载荷值比较大,将F3命名为可持续发展因子。

选用回归方法计算F1、F2、F3的因子的得分,并以3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3个因子总的方差贡献率的比值作为权重计算综合因子F的得分。本文中C合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F=(35.919*F1+33.354*F2+12.083*F3)/81.356

因子得分及排名如表3所示。

(三)聚类分析

采用系统聚类法以F1,F2,F3作为指标变量对贵州省制造业32个行业进行聚类分析。采用平方欧氏距离进行相似性度量。以y轴为聚合系数,x轴为分类数,画出聚合系数随分类数的变化曲线,会得到类似于因子分析中的碎石图,在曲线开始变得平缓的点选择合适的分类数(何晓群,2012)。聚合系数随分类数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当聚类数为8时曲线开始变得平稳,所以将贵州省制造业32个行业划分为8类比较合适。

采用不同的方法定义类间距离得到的分类情况有可能不一致,本文综合运用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组间类平均法、组内类平均法、重心法、离差平方和法、中位数法共7种聚类方法对贵州省制造业32个行业进行分类。分类情况如表4所示。

(四)结果分析与评价

分别抽取按F1,F2,F3,F排名前十位的行业,并标明每个行业所属类别结果如表5所示。

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按发展潜力及经济效益因子排名第一,按规模因子排名第五,所以是贵州省最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然而这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排名在32个行业中却在第29位。如果贵州省想要保持这类产业的优势就必须提高这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按发展潜力及经济效益因子得分和规模因子得分排名均在前五位的只有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排名均在前十位的有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4烟草制品业,15医药制造业,1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所以贵州省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在发展潜力及经济效益和规模上并不协调,而且这些产业均为传统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没有技术密集型产业。

三类因子得分均在前十的产业只有4烟草制品业、15医药制造业,可见贵州省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活力和竞争力。且规模上排名前五的产业多为高能耗和高污染产业,综合排名前五的产业也都是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所以贵州省制造业产业结构落后,迫切需要进行转型升级。

四类装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发展潜力及经济效益因子上的排名均在16名以后。在规模因子上的排名均在10名以后。在可持续发展因子上的排名,除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排名第四,其他三类电子设备制造业均在10名以后。可见贵州省装备制造业综合发展水平在32类制造业中处于落后水平。而装备制造业对于制造业的发展作用至关重要,贵州省的装备制造业急需加快发展速度。

从聚类的结果来看贵州省制造业的产业分为八类,且绝大部分产业为第一类,少部分为第二类,极少部分均匀分布在另外六类。可见以发展潜力及效益、规模、可持续发展为指标对贵州省制造业进行分类时贵州省制造业呈现出的特点是种类多,制造业各产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五、总结

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对贵州省制造业产业的主要指标数据进行综合排名与系统分类,描述了贵州省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及其各个制造业产业的主要特点,为贵州省制造业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综合因子与聚类分析的结果,贵州省制造业产业发展还不平衡、不协调,制造业产业结构落后急需转型升级。排在前10位的主要是和矿藏相关的高能耗和高污染行业。以这些产业作为优势产业发展显然不能长久持续发展。各产业以发展潜力及经济效益、规模、可持续发展为指标构成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不协调不合理的特点。

酒、饮料和精茶业制造是贵州省最具优势和特色的产业,然而目前的状况是可持续发展能力远远落后于其他产业。装备制造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在32类制造业中处于落后水平。贵州省当前的优势产业多为传统的技术水平低、能耗高的产业。从分类结果看,制造业产业种类多而杂,产业水平参差不齐。

参考文献:

[1]黄群慧,李晓华.中国工业友展“十=五”评估及“ 十三五”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15(09).

[2]金碚,吕 铁,邓洲.中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进展、问题与趋势[J].中国工业经济,2011(02).

[3] 邱东.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系统分析[M].统计出版社,1991.

[4]赵元笃,赵艳轲.广东省工业主导产业选择初探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3).

[5]程翠凤.我国制造业结构转型与经济效益提升的经验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4(03).

[6]王理,傅德印.因子分析在甘肃工业产业结构分析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02).

[7]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中国人民出版社,2012.

[8]宋志刚,谢蕾蕾,何旭洪.SPSS 16实用教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篇5

关键词:生产业;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 F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4-119-2

1 促进效应分析

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辽宁省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辽宁省的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也快速的发展起来。近年来辽宁省的生产业日益成为制造业升级的中流砥柱,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对生产业的依赖也逐渐加深,生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两产业之间的互动和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以及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互动和交融发展的趋势,作为辽宁省的主导产业,装备制造业在辽宁省的经济增长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生产业又是加速产业融合的关键环节之一,它的未来发展状况和竞争力预示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情况,将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相互融合是提高辽宁省经济以及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在地区经济发展与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两者相互融合、渗透所产生的促进效应也对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促进效应的产生又离不开银行业、金融业、物流业及信息服务业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这对经济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其中生产业对于制造业来讲是不可或缺的,生产业的发展水平对于装备制造业更是至关重要的。

近年来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对生产业有着大批的投资意向,大量资本的增加促进了生产业的不断进步,大大加快了生产产业的结构升级,促使生产业未来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生产业的需求结构得到提高也是因为装备制造业持续向前的脚步,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起步较早,又因为其具有比较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一直在我国的工业发展中处于领先的地位。

近年来辽宁省加大了对装备制造业的投资力度,对装备制造业提供一系列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使得辽宁省内地区装备制造业的中心竞争力有着不容小觑的有效提升,并且生产业的产业构造也逐渐改善,使之向高级化、合理化趋势渐渐迈进。[1]

近年来,辽宁省在产业链上游的不断研究开发以及对下游的销售服务、营销配套的注重等日益成为装配制造业的核心竞争焦点。辽宁省工业基A较好,工业发展水平在我国一直处于较高的地位,并且近年来致力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这使得装备制造业在辽宁省一直都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除此之外,辽宁省具备配套能力较强的产业优势和国家的政策支持,在我国辽宁省一直都是装备制造业重要的发展基地之一。从产业发展的历程来看,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发展起步早年,发展速度快,相对于国家其他地方来说具备相对比较完善的装备制造体系。

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势必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整整改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不断完善其制造业的产业布局,并且注重于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实现了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飞跃式发展。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彼此交融不但是辽宁省工业复兴中强有力的支撑点,还是省内开展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必经之路。

生产业对装备制造业的互动融合不仅可以使装备制造企业专心于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弥补产业劣势所带来的不足,还可以促使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促使企业形成小投资大回报的形式和社会化生产的模式。以隶属于生产业的银行业为例,它与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呈现出了互补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装备制造业在研究新产品的前期需要大量的资本积累,而银行业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能够为装备制造业提供可观的资金支持,使其专注于新产品的研发并且节约了企业的精力,提高了企业的研究开发效率,促使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技术发展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同时装备制造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也会带动银行业的发展,使生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作用可以发挥到极致,而且加快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良好的环境要素不仅为生产业的升级提供了根底,而且为设备制造业的升级也提供了根基。信息网络化为我国产业发展所需信息提供了一个公平公开又不限地域距离的良好平台,我国企业可以从中获得最新技术和服务信息,这使得我国企业和世界之间联系更为密切,使我国更快的走向国际舞台,提高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也使得各行业之间的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为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相交融打好了良好的根基,加速了服务与货物之间的流通。

国家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实施更是各大行业能够持续发展,相互融通的有力政策保障。行业间有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利率的变动,社会公共设施的投资与保护都意味着政府对生产业的政策对生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的财政税收,拨款于教育医疗等政策也都与辽宁省制造业与生产业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二者的发展有着良好的融合作用。政府通过提高服务业比重的方式来促进装备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同时政府把装备制造业的交易成本放在政策制定的重点,对产业的发展环境进行创新,通过发展生产业的服务来提高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价值链的效率。

辽宁省生产业与制造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二者的联系也不断增强,这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也极大的促进了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和谐发展,这两种产业之间技术的发展和相互融合推动了这两种产业的产品的相互融合。

在技术创新与融合需求的不断推动下,辽宁省生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边界出现了一种新的融合技术研发活动,产业间技术的融合能够大大降低企业的投入成本,并为之开阔了新的应用领域,这是一种全新的生产业与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升级方式。这种方式使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在发展的同时能够不断实现产业技术创新,进行技术水平的升级,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开拓新的市场,使生产业的前景,逐渐变得明朗。

两个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积聚使两产业之间更好地技术交流与彼此融入,一个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越强大,那么它的既有技术积累就越丰富,即技术融合过程相对容易实现一些。[2]

制造业专业化服务化的升级 ,使得银行业、金融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等生产业对产业核心竞争力起到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对于首要发展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我们必须凭仗生产业的聚合力,实现辽宁省产业从“制造”到“创造”的跨越。

同时,产业利润价值链逐渐转向研究开发等生产业链条上,并不单单聚焦于装备制造业。[3]想要提高制造业竞争力要选择优势路径,即发展生产业,虽然其大体发展势头良好,但在资源经济等因素的约束下,仍然可以晋升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前锋选手,属实让人觉得激动人心。

2 结论

生产业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为装备制造业提供知识产品和技术产品,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能力。因此,辽宁省生产业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及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彼此渗透应该继续保持着前进的步伐,根据对辽宁省生产业与制造业两产业间关系的大致分析,加强两个产业间技术升级,目的是两个产业间的拟合程度更高,以一方产业拉动另一方产业,两者互为表里,相互渗透和融合,两者缺一不可,为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不断努力。

经过不断研发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深刻生产业与制造业两个产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加强生产业与制造业两产业的互补效应,加强生产业与制造业两产业结构关联,加强技术融合,提高两个产业的管理水平及改善生产业与装配制造业的产业资源投入结构。

强化融资政策的创新,促进成果市场化,积极扶持辽宁省省内中小型企业融资、投资行为,利于企业内部资金流转,提升企业成本控制水平。但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行业融合水平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针对生产业与制造业间差异及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优化,发挥产业资本的效益最大化,加速实现两业融合的价值,拉动生产业的需求,提高制造业的竞争水准,促成辽宁省地区生产业与制造业相互带动,彼此交融的繁荣景象。

参 考 文 献

[1] 綦良群,蔡渊渊,王成东,等.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作用及效率评价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5.

[2] 王成东,綦良群,蔡渊渊,等.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5(2):255.

[3] 尹洪涛.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主要价值增值点[J].管理学报,2015.

[4] 陆剑宝.基于制造业集聚的生产业协同效应研究[J].管理学报,2014.

篇6

[摘 要]随着新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航空业步入一个全新时代,航空制造业呈现出新动态。江西航空制造业的特征和比较优势使得航空制造业作为江西支柱产业具有一定必然性,这也为新形势下江西航空制造业迎来了四大发展机遇。

一、我国航空制造业的新动态

“一航集团”和“二航集团”合并成为新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航工业”)以及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体制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中航工业成立后,积极实施“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新发展战略,使我国航空工业步入了一个全新时代。另外,随着我国航空制造能力的提升和参与国际市场的持续深化,航空零部件加工向我国转移的趋势明显,国内主要飞机制造商开始逐步融入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体系。就目前而言,我国航空制造业呈现出四个突出的新动态。

首先,大飞机战略上升为国家意志。大型飞机项目于2006年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专项,国务院常务会议于2007年批准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2008年3月,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在上海挂牌成立,相关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全面启动。很多地方政府也纷纷建立航空产业园基地,加大了对航空工业的投入。大飞机战略成为全国认同的国家意志。

其次,自主研发实力进一步增强。以三代战斗机的批量列装为标志,我国航空工业技术已逐步成熟。一批飞机关键技术相继取得重大进展,突破了超临界机翼、大型壁钣喷丸成型、长寿命结构、大型复合材料构件、大中型飞机颤振试飞惯性激励系统等一批关键技术,为中国的军机及民机研制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撑。

再次,航空工业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以大飞机项目为契机,在“两融”战略的指导下,中航工业先后与全国15个省市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吸引了大量资源投入航空工业,一批新的航空产业园相继投入建设。目前,除了成都、沈阳、西安等老牌航空制造业城市在继续加大投入外,一个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为中心的航空工业战略新布局正在形成。在珠三角区域,中国通用飞机产业基地落户珠海;在长三角区域,上海成为我国大飞机研发和装试基地,区域内的江苏、浙江、江西等省份也纷纷为大飞机设立工业园区;在环渤海区域,天津滨海新区正在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航空产业区,北京也在开工建设航空产业园。

最后,以直升机为代表的通用飞机发展受到重视。2008年冰雪冻雨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的抢险救灾暴露出了国内通用航空的严重匮乏。目前我国通用飞机数量不足900架,而根据民航总局规划,到2020年我国通用飞机将达到10000架以上,民用直升机的社会需求量也将达到3000架以上[1]。通用飞机正面临着大发展的契机。为发展通用飞机产业,政府已将发展“低空多用途通用航空飞行器”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且为重点领域。中国民用航空局也在积极研究开放低空空域的政策。

二、江西航空制造业布局现状和发展态势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江西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航空产业体系,成为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基地。随着大飞机项目的上马,江西航空制造业又将迎来一次巨大的发展良机。江西航空制造业的发展态势如图1所示。

图1 江西航空制造业发展态势示意图对江西的主要航空制造资源,系统分析如下。

1.江西航空制造企业简况

江西目前拥有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洪都集团”)、洪都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洪都航空”)、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昌飞”)、九江红鹰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简称“九江红鹰”)等多家航空制造企业,同时还拥有602所(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和650所(洪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南昌航空大学等多家航空科研院所和试验基地。

洪都集团、昌飞、九江红鹰都具备飞机整机制造能力,使得江西成为我国唯一拥有3个飞机整机制造企业的省份。洪都集团和昌飞都是中航工业所属的特大型骨干企业,都具有雄厚的科研开发和生产加工实力。表1详细分析了洪都和昌河两家航空企业的优势。

九江红鹰是由波兰斯维德尼克公司、九江红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6000万美元兴建的一家民用直升机制造企业,主要生产、总装和销售SW-4等型号的直升飞机, 2010年2月制造的首架直升机已成功试飞。该项目达产后,可年产直升机39架。

2.江西航空产业发展载体

航空工业聚集效应明显,要发展航空工业就必须为其聚集创造条件。2010年年初,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南昌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使得江西的航空产业有了一个聚集的载体。南昌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由“一城二园区”构成,将重点研发制造大飞机大部件、先进教练机、系列直升机、农用飞机、无人机等航空产品,以形成特色鲜明的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

“一城”即南昌航空工业城,是基地的主体部分,规划面积25平方千米,预算投资400亿元[2],分三期开发建设。目标是到2018年,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航空城,实现总收入1000亿元[3]。规划中的南昌航空工业城项目包括七大板块:大飞机大型零部件研制项目、发展转包生产项目、配套机载及地方军工项目、通用航空制造及经营项目、洪都集团新机场建设、运输能力建设、航空城服务体系建设。为推进项目实施,航空城还将组建航空城科技开发公司(负责航空城的规划建设)、洪都商用飞机股份公司(致力于大型飞机转包)和南昌通用飞机公司(目标为高端公务机)等三大公司。

“二园区”包括景德镇直升机产业园区,以昌飞公司和602所为主体开发建设,初步规划面积18平方千米;九江红鹰飞机产业园区,在九江出口加工区新建总装生产区及相关设施,总面积2平方千米。

3.江西航空产业发展政策

从产业特性看,航空工业是一个非竞争性行业,国家在其中起着重要的政策导向作用。在“以工业崛起加速江西崛起”的战略指引下,从2003至2007年,江西先后出台了《江西省六大支柱产业发展规划》、《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江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江西省六大支柱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等文件,在其中都明确提出把航空制造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

2009年年底,江西又制定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并得到国家批准,成为江西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规划。航空产业基地是该规划重点打造的“十大产业基地”之一。同期,在江西省委省政府审定的《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航空制造业又一次位列其中。

4.大飞机项目带来的契机

2009年5月,洪都集团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成为我国大飞机项目首批9家国内供应商之一。目前,江西已有洪都、昌河两家企业入围C9型客机机体供应商名单,是唯一有两家企业入围的省份。洪都获得前机身和中后机身等部件的研制与生产任务,占机体份额的25%以上,成为机体主供应商;昌飞获得机翼扰流片等部件的研制生产任务。按计划, 2016年大飞机零部件将在南昌航空工业城进行批量生产。

5.江西航空产业现有规模

数据显示, 2002年航空等精密制造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资产总额20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34亿元,工业增加值36亿元[4]。2004年,全省航空制造业实现总产值15. 42亿元、销售收入20. 33亿元、出货值5. 59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5. 59%、7. 02%、18. 98%[5]。2005年,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企业资产总额为317. 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9. 7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47. 0亿元、利税总额20. 1亿元[6]。而到2008和2009年,江西的飞机制造产业规模在我国飞机制造业排到前5和前6的位置(见表2)。

三、航空制造业作为江西支柱产业的必然性和发展机遇分析

1.支柱产业理论概述

支柱产业指在国民经济或地区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大,是国民收入来源的重要构成,具有稳定而广泛的资源和产品市场,对国家和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和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产业[7]。关于支柱产业的特征有很多争论,一般认为支柱产业有以下特征[8]:技术密集度高;产业关联度高;市场扩张能力强;经济规模大,一般占GDP的5%以上,经济贡献率高;经济效益相对显著,能够更好地发挥支柱产业的作用。不管怎样界定,支柱产业具有经济规模大、经济效益高和产业关联度高的特性,并得到了实践的检验。例如,江西省从2003年开始大力发展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等六大支柱产业,涉及17个行业,经过几年的努力,这几大产业已成为带动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008年六大支柱产业实缴国税收入172. 18亿元,占全省国税收入总额的比重为47. 26%,对全省国税收入增收总额的贡献率为90. 44%[9]。

支柱产业理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是支柱产业的选择问题。即政府根据产业结构的整体规模,确定一定经济时空下的支柱产业,确定产业发展的序列,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依靠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选择涉及到选择基准的问题,一般认为应该根据其特点确立相应的基准,也有学者认为对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也可用于支柱产业[10],如罗斯托准则和动态比较优势准则等。围绕着这些原则、基准,涌现了一些选择方法,常用的有相对比较优势指数法、聚类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投入产出法等。这里不赘述。

2.航空制造业作为江西支柱产业的必然性分析

在这里,我们仅根据支柱产业的特征,从航空工业的特征和江西航空制造资源的比较优势两方面进行一个定性分析。

(1)航空工业特征符合支柱产业的选择标准从特征来看,航空工业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性产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产业,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高。这一点符合支柱产业具有经济规模大、经济效益高和产业关联度高等特性。首先,航空产品一个机型的开发需要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的巨额投资,开发周期长,综合性和复杂性高,风险大。大飞机要获得盈亏平衡,产销必须达到一定规模,这符合支柱产业经济规模大的特征。例如根据规划,南昌航空城预算投资400亿,到2018年,预计将实现年收入1000亿元[2]。其次,航空工业技术含量特别高,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巨大。美国和欧洲的航空工业发展经验表明,一个航空项目发展10年后给当地带来的效益是:产出比为1: 80,技术转移比为1: 6,就业带动比为1: 12[11]。

以中国与巴西合资制造的ERJ145飞机为例, 2003年总投资为0. 25亿美元, 2010年年底前交付66架,总价值约为13亿美元, 7年的投入产出比高达50倍[12]。此外,航空制造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环境污染很小、能耗低,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江西发展理念。

(2)江西航空工业的比较优势进一步证明了其作为支柱产业的必然性从目前来看,相对于全国其他省份的航空制造业,江西航空制造业具有四大比较优势(见图2)。

首先是基础和政策优势。如前所述,江西航空工业基础优势明显,既有三个航空制造主机企业,又有航空科研机构和大学,具有产学研互补的优势。

南昌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是全国第二个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为江西航空制造业提供了发展载体,而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则为江西航空制造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其次是航空研发优势和产品优势。江西航空制造业研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江西拥有650所和602所两个飞机研发机构,具有雄厚的研发实力。特别是洪都集团厂所合一的独特体制使其在同行业中具备产品研制周期短、效率高、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快、投入产出比例高等突出优势。而产品优势则体现在洪都拥有性能先进、性价比优良的教练飞机和通用飞机,而且几乎都是国内唯一的产品;昌飞所生产的直升机品种和数量居全国首位,在直升机技术创新领域开创了我国多项先例。这些在第二部分的内容已有详细说明。

再次是区位优势。作为中部省份,江西同时衔接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西经济区,地处上述三个经济活跃地区的腹地,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作为航空制造业巨大推手的大飞机项目总装已定点于上海市,而江西毗邻上海,南昌与上海的航空、铁路、公路和水路运输非常发达和便利,可较好解决运输问题,与西飞等企业相比,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南昌又是一个离上海最近且能提供完备的航空产业集群、人才支撑的中西部经济区域中心城市,投资、劳动力、生产成本具有可比优势。

3.航空制造业作为江西支柱产业的表现分析

前几年,尽管江西一直将航空制造业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其作为支柱产业的表现还难以令人满意。数据表明,航空制造业在江西工业销售收入和利润中所占比重一直偏小(见表3),说明其作为支柱产业的带动和贡献作用还是非常有限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支柱产业的发展是受制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的。前几年江西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受到技术和资本的制约无法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二是江西航空工业长期以来一直集中在军事装备领域,分散了资源,有限的民用飞机市场也没有发展起来;三是航空工业要取得一定的成本效益,必须要达到一定的产销规模,也就是要有一定量的市场需求,而江西目前并不具备这样一种条件。

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江西支柱产业的地位就应该有所动摇。因为尽管江西航空工业本身可能成本效益较低,但就它对整个江西技术竞争力的提高和带动而言,其未来巨大的战略带动效益不容忽视(这一点前面已经论及),且目前江西的航空制造业还面临着一些新的发展机遇。

4.江西航空制造业发展新机遇分析

以上分析表明,工业化的新进展、大飞机项目的实施、通用飞机需求增长的态势,以及国家航空战略的总体规划,构成了江西航空制造业发展的四大机遇或者动力(见图3)。

图3 江西航空制造业的发展机遇示意图首先,离开国家的投入和支持,任何国家航空产业的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发展规划纲要》表现出国家发展民用航空工业的坚定意志,为江西航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其次,从大飞机项目的全面实施来讲,随着洪都及昌飞与中国商飞签订大飞机零部件的供应协议,江西的航空制造业有了直接和明确的市场需求,不再是无米之炊。大飞机项目的巨大商机将使江西航空制造业更容易达到规模效应,从而发挥出其作为江西支柱产业的巨大带动作用。

第三,江西航空制造业具有直升机等通用飞机的研发制造优势,而国家对通用飞机的逐渐重视和通用航空空域的逐步放开,以及通用飞机本身巨大的潜在市场逐渐成为现实,这又将成为推动江西航空制造业发展的另一巨大力量。

第四,江西工业化进步到了支撑产业升级的阶段。2008年江西省人均GDP为2173美元。根据工业化程度的划分标准[13],已进入工业化中期,江西三次产业结构排序的变化也印证了这一点(见表4)。

表4 改革开放初期与现在江西三产比例对比(单位:% )年份一产业二产三产年份一产业二产三产1978 41. 6 38. 0 20. 4 2007 16. 4 51. 7 31. 91979 46. 8 34. 9 18. 3 2008 16. 4 52. 7 30. 91980 43. 5 36. 9 19. 6 2009 14. 5 51. 2 34. 3

资料来源:据江西省统计局网站http: // jxst.j gov.

cn/Column. shtm?l p5=421&year=2010和《江西统计年鉴—2008》及有关数据整理。

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特点的航空制造业将是今后江西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发展方向,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又将为江西航空制造业带来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资源。显然,这是江西航空制造业发展的又一重大机遇。

四、结束语

江西航空制造业作为国家航空产业的一环,既受到国家航空产业战略的影响,也受到地方政策的影响。尽管前几年江西航空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的优势并不明显,但是从目前来看,江西的航空制造业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时机。江西正步入工业化加速发展的中后阶段,大飞机又给江西航空工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又恰逢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正向江西转移,“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将不再是一句空谈,江西航空制造业必将得到更多的资本和技术支持。在这样的形势下,江西航空工业自身长期积累的比较优势必将大有用武之地,从而必将促进江西航空制造业的大发展。将航空工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是江西省政府的必然选择,而航空工业的巨大带动效应也必将推动江西其他支柱产业的快速升级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光,胡丽梅.通用航空产业深度研究报告[R].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 2010: 10.

[2]王洁.从200亿到400亿江西“航空城”扩容[N].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01-29.

[3]任芬.中航工业在南昌建航空城[N].京华时报, 2009-12-25.

[4]罗春林.江西全面壮大六大支柱产业[N].经济晚报, 2003-11-13.

[5]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4年江西高技术产业发展概况[EB/OL]. [2005-07-18]. http: // sdpc. gov. cn/gjs-cy/cyzhdt/t20050718_37085. htm[6]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西省六大支柱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EB/OL]. [2006-08-30]. http: // jxdpc. gov.

cn/ghjh/zxjh/20061114/084718. htm.

[7]秦海波.支柱产业[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15.

[8]马晓燕.支柱产业理论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 25(2): 261.

[9]黄最东.六大支柱产业缴税占江西国税收入近半[N].中国税务报, 2009-06-24.

[10]李小建.公司地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38-54.

[11]方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技发展战略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225.

篇7

摘要:从1989年到2012年,海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税金总额和从业人数,分别从1989年的597.1万元、3553人到2012年的19353万元、6797人,税金总额增长31.41倍,从业人数增长0.91倍。海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税金的大幅度提高,而从业人数的稳定发展,说明了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也表明企业收入增加并没有带来从业人数同步增加。

关键词 :海南;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收入;利润

本文使用统计数据态势研究方法(DTDA)、方差、标准差和差异百分比等公式。

1、海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税金态势

从上表看,从1988年到2013年26年间,海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税金总额合计达到49641.6万元,从1988年的1224.7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14677万元,2013年是1988年的11倍,是20世纪90年代税金平均额的20倍,平均每年上交国家税金1909.29万元。具体来看,1988年到2011年期间,税金总量总体上相对比较平稳,只在1995年和2005年相比其他年份有较大提升。2012年和2013年,税金总量呈现突飞猛进之势,2012年达到最高增长点、增长率达到2325.19%。

2、海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从业人数态势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1989年到2012年24年间,海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从业人数,基本上与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税金的波动性,保持了正相关的变化,从1989年的3553人增长到2012年的6797人,不同年间有涨有降、呈现W型波动式增长模式。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税金的大幅度提高,而从业人数的稳定发展,说明了海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3、海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收入与从业人数增长率比较态势

从表3可以看出,1990年到2012年13年期间,海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营业收入增长差异大大高于从业人数增长差异,也就是说,对于收入增长每年之间差异非常显著,而对于就业人数每年之间的差异小得多。收入与就业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显著,这说明,企业收入增加并没有带来从业人数同步增加。

参考文献:

[1] 周子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1949-2009)[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篇8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创新技术 措施建议

装备制造业是陕西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陕西的优势产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仅次于能源化工业。本文中的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是指装备制造企业对自主研发(而非国外引进)的各类专利技术进行二次开发,通过试验、组合、生产、应用和推广等环节,形成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然后通过商品化、产品化的形式产生价值,最后发展成一个新产品或一个新产品系列或形成一个新产业的过程,其产业化的各个阶段由拥有和使用专利技术的各种企业协同完成。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首先需保证技术成果形成的最终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可,更要强调完成市场化专利技术产品能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一、陕西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状况及技术成果产业化典型企业实地调查情况分析

2013年5月、2016年7月,我们两次分别对陕西装备制造业中的汽车制造企业(陕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输变电设备企业(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公司)、数控机床制造企业(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专用设备制造企业(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等陕西装备制造行业典型企业技术成果产业化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获得一手资料。

(一)对典型企业的现场实地调查情况分析

通过实地调查、座谈了解,经过对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分析,发现陕西装备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方面,在创新技术的试验、组合、生产、应用和推广等环节,形成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40%以上完成了商品化、产品化,产生了价值,发展成新产品,部分形成了新a品系列,技术成果形成的最终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可,市场化专利技术产品,大部分自主创新技术应用已经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这些典型企业的工作经验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典型被调查企业采取有效的技术成果扩散措施。企业采取的有效技术成果扩散措施有:(1)直接向用户推广。(2)通过设计院选型促销。(3)向政府推介,政府协助推广。(4)通过媒体和互联网宣传扩散。(5)依托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成立了专业产品板块平台,将科技创新成果传递至平台各公司使用。

2.大多数被调查企业采用订单合同式产业化模式。如陕鼓集团的做法,销售人员签订合同,转经营管理部排产下生产计划,生产制造部按照生产计划进行生产。中介机构起到提高签订合同成功率的作用。能够采用合理的产业化机制的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率在90%以上。

3.有效的自主创新的激励措施。(1)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学历再教育,(2)让工程技术人员出国考察、学习,掌握世界机床发展的前沿技术。(3)设有科技成果奖,按项目创新性及经济效益情况给予不同等级的奖励。(4)对工程技术人员评聘技术职务,按不同技术职务给予相应的技术津贴。

4.较为科学的创新和产业化决策机制。在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企业通过采取组织相关专家和决策层领导对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资金风险等进行详细的评审,建立了较为完善技术成果产业化的立项、实施的关键节点评审流程和激励措施等流程制度,同时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进行投保等方式,实现控制或降低技术成果产业化风险。

5.政府对于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支持力度有待增强。目前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开发不足。从调查的信息和资料来看,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技术开发人员投入不尽合理,导致了一些科研机构和企业生产相分离,企业自己开发,自己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实现产业化,制约了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发展。从总体上看,陕西装备技术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较慢,尚未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体系。

6.开放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资金筹集渠道。一些企业在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方面的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需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二)陕西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技术成果产业化模式建议

根据课题组调查和分析,认为陕西装备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技术成果产业化模式,各企业根据其行业特点和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可选择以下产业化措施,形成自己特色的技术成果产业化模式:

(1)直接向用户推广新技术产品。

(2)和科研机构合作,通过设计院所选型生产促销新技术产品。

(3)向政府推介,政府协助推广新技术成果生产的产品。

(4)通过媒体和互联网宣传扩散。

(5)企业自己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主要采用订单合同式产业化模式。销售人员签订合同,转经营管理部排产下生产计划,生产制造部按照生产计划进行生产。中介机构起到提高签订合同成功率的作用。

二、加快陕西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技术成果产业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为推动陕西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由技术供给导向型为主向市场需求导向型为主转变、调动科研人员开展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积极性,在调查研究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加快陕西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技术成果产业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通过不可诉补贴等措施,降低装备制造企业、科研机构创新成果产业化成本

陕西省应考虑从降低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成本,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着手,减少创新的阻碍因素;同时增加补贴和对其自主创新的投入。

不可诉补贴包括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进行R&D投资,我们可以对R&D投资占销售额的比重设立一个标准,对于超过标准的企业来实行非专向性的补贴;大规模的增加对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的科研补贴。在装备制造业领域的补贴重点,是对陕西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所必需的的重点发展领域的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发,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补贴、贷款贴息、贴息贷款或者风险补贴。

(二)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途径,依托科教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产业基地,加强高校研发成果转化,建设产业联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共享知识产权

陕西高校类型专利申请人优势突出,如西安交通大学在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具有带头作用。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类型专利申请人分布比较分散,缺少专利优势突出的骨干企业。

建议陕西装备制造企业在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管理方面,应立足产业创新需求,整合各类资源,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挝患涞慕涣饔牒献鳎建立产业联盟,开展联合攻关,制定技术标准,共享知识产权,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加快产业聚集发展。

(三)完善陕西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管理一条龙服务的总承包公司,提供专业化配套服务

依托陕西省机械设备成套局和拥有核心技术的骨干企业或科研院所,对重大装备项目实行技术总承包,承建重大成套设备工程,提高成套装备集成能力。实施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实现装备制造业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装备制造业的规模效益和创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能力。

(四)实行积极的融资信贷政策,支持装备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

围绕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设立重大技术改造贷款财政贴息专项资金,并以此来广泛吸引银行和社会资金投入装备制造业。鉴于陕西省装备制造业老企业多,历史欠账多,技术含量高,投资大的特点,省级财政应拿出一定资金,建立扶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基金。按照“突出重点,集中使用,效率优先”原则,主要用于支持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或在国内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生产前景好的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点项目的补贴用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研究开发资助及奖励基金用于人才引进和培训,重点企业、引进重点人才的补贴,攻克重大科研成果及技术产业化开发人员的奖励。

(五)加快建立陕西装备制造业公共服务和支撑体系

支持重点装备制造业企业建立更多陕西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开展调查研究,搞好咨询服务,组织技术推广,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需尽快成立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专家咨询机构,聘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对全省装备工业重点项目进行评估、论证和指导,搞好装备制造业战略研究,有关技术、市场、政策等方面的信息,为陕西省政府和陕西企业决策提供服务。

(六)完善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健全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制

首先,健全知识产权评估程序。一方面,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出资时必须由法定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另一方面,应当完善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评估的监督制度,防止股东或者接受出资的企业与评估机构恶意串通导致评估价值不实的情况发生。

其次,应当规范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的设立,对其资质及相关从业人员的资格进行审查,使得知识产权评估更具权威性和公信力。

再次,建立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储备知识产权评估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在知识产权评估机构搜集相关参考资料时更加便捷、全面,使得评估效率更高,结果更准确。

三、结论

以上措施如能被相关部门和企业采纳并得到综合实施,改革装备制造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模式、加大政府投融资支持力度、放宽筹集自主创新与成果产业化资金的限制,优化政府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方式,期望能够有效推动陕西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模式的转变,大幅提高陕西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技统计分析中心.科技统计快报[R],2015年第6期.

[2]卢锡超.产业技术扩散的知识重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6月.

[3]张明亲,张腾月.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陕西装备制造业技术效率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9期.

篇9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 现代制造业 高新技术 测度与评价

一、现代制造业离不开高新技术应用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现在世界各国经济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制造业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高新制造技术已成为各国科技竞争的焦点。面对激烈的市场变化和技术竞争,世界各发达工业国家将其发展战略和政策,重点放在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上来。现代制造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也正是制造业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和必要途径。我国的传统制造业正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先进制造模式的挑战,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对高新技术应用于现代制造业的研究,从国情出发,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加快我国制造业技术改造与升级的步伐,只有充分运用科学技术这一利器,才能成功的实现粗放型传统制造业向集约型的高效的现代制造业转变。

现代制造业是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的制造业,其中包括核燃料加工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光学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应该看到,传统的制造业技术含量很低,主要进行的是一些低附加值的加工和组装活动,核心技术往往被发达国家所掌握。这已经无法适应国际化的市场与竞争。面临机遇与挑战,我们应把握机会,充分利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内市场庞大,人力资源优质丰富等有利条件,发展我国现代制造业,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科技水平,进而提升我国的竞争力。

我国现代制造业,近年来有了加速发展的趋势,这与我国加大制造业领域高新技术研究是密不可分的。如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制造业,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为支撑,把中医中药和新兴的基因工程、生物工程作为研究开发的重点,2003年医药制造业的R&D投入为2.9872亿元,占中国制造业比重28.99%,排名第一,申请发明专利数757项,占19.99%。与制造业其他行业相比,科研费用投入、科研人员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过科技创新与研发,获得了一批突破性的技术成果,如数字程控交换机、高性能计算机、龙芯芯片等,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北京市将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作为今后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又是北京市选定的重点制造业培育对象。北京丰富的科技资源、临床资源以及战略性的市场资源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制造业在京发展的根本动力。北京市为现代制造业企业营造的创新环境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创新环境的优化带动技术交易快速增长。以技术产权为主要交易形式的北京现代生物和医药领域技术交易,是北京技术市场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现代制造业的企业观念正从“以资金换市场”到“以技术换市场”的方向转变,从资本密集逐步向技术密集的方向转变。

二、技术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

高新技术应用于现代制造业,是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共识。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通常是将高新技术应用于制造业的分析等同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分析,用到的方法多是统计学方法,即通过建立统计指标体系,横向、纵向比较指标在情况下的分布和排序,以界定高新技术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而经济学方法,是将技术与生产率相结合,用度量生产率各要素投入来判断高新技术对于现代制造业发展的作用,以数字、模型和更深层次的经济学关系来解释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之间的微妙联系。

生产率在经济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定义是产出与投入之比,即单位投入的产出效率。生产率分为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单要素生产率指的是产出对于投入之比,简化的经济学模型中,通常有两种投入:劳动力和资本;全要素生产率是指产出与综合要素投入之比,即每单位投入的产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广义技术进步。经济学家通常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小来衡量经济增长的效率问题,其中最著名的是“索洛剩余”的测算。索洛(1957)在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投入给定的情况下,将促进经济增长的、不能够被单要素投入解释的部分称为“索洛剩余”,因为这些产出增长率无法被单要素投入来解释,索洛把它归结为因技术变化而产生的,并赋予技术变化率或技术进步率的含义。现在我们知道,技术的增长不是索洛剩余的唯一源泉,实际上它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其中可能有制度因素,环境因素,组织变革等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特殊条件。但不可否认的是,技术进步仍然是索洛剩余中最重要的部分。

经济增长理论是宏观经济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多数学者将经济增长的源泉锁定于资本的积累与增长。到90年代以后,更多的关注内生增长理论,将经济增长定位在知识和技术的增长上。经济的增长需要要素的投入,在中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增长靠的是能源、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样的增长方式也来了各种问题,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国目前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是从靠要素投入拉动的粗放型,转变成靠技术进步的集约型方式,现代高新技术在转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全要素生产率的度量方法有索洛余值法、指数法、生产函数法。各种方法各有特色。

索洛余值法是把生产函数和指数方法连接起来,重点测算索洛剩余,以次来衡量全要素增长率和技术对于生产的作用。模型设定一个规模报酬不变,具有希克斯中性技术变化系数的生产函数 ,乘数因子 是用来度量在给定的资本和劳动下技术的变化,即表示每单位投入的全要素生产率。求得 对时间的变化率,即得到索洛剩余。

指数法是乔根森通过对连续时间模型的合理离散近似,对索洛的模型框架进行了改进,主要运用指数的方法,在部门和总量两个层次上来度量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三、北京现代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度量

本文采用生产函数 对北京现在制造业进行全要素生产率度量,选择北京现代制造业支柱产业之一的医药行业进行实证分析。本文要测算的是除资本和劳动投入之外其他因素,也即“索洛剩余”,其中主要包括高新技术对北京现代制造业的产出影响。对于不同地区,“索洛剩余”可能没有可比性,例如在我国东部地区,制度因素对生产率的影响,与西部地区有很大的差异。本文选择北京地区制造业发展为测算对象,选择地区较集中,所以索洛剩余中的其它因素相对于技术因素来说,则退到次要的位置。

文中的数据,均来自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报告课题组,北京市商务局提供的2002~2004年北京新医药类制造企业数据。

本文选取企业的销售收入作为产出的价值指标,企业从业人数作为度量劳动投入的数量指标,关于资金投入指标,《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把资金投入解释生产中占用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且大量的学者在研究全要素生产率时均选取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和流动资产年均余额作为度量资金投入两个指标,所以本文也同样选用固定资产余额和流动资产余额之和,即企业资产净值作为资金投入的数量指标。

C-D生产函数 ,对函数两端取对数,转化成为线性形式 ,以便进行估计。

北京市商务局提供了北京市生物工程与新医药制造业部分企业的生产数据,本文选取其中年销售额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的数据,包括2002年的90家企业,2003年的100家企业,2004年的86家企业和2005年的78家企业。因为不同年份,企业也不同,所以无法进行年度之间变化的度量分析,只能估计出各年的lnA值,结果能够反映出北京市生物工程与新医药制造业在这三年间技术上、产出上的变化关系,并说明新技术对于制造业的发展的作用。

本文采用Eviews3.1软件,对2002~2005年的数据分别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下:

表中的结果显示,除了2002年lnA的t值较小外,其他各项指标都较显著,说明模型估计具有良好的结果。

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lnA值2002年最小,2005年最大,表明技术对于产出的促进是逐年增长的。对于劳动力产出弹性,四年变化不大,而资金投入的产出弹性则逐年下降,表明四年来,北京市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正处于资本的作用逐渐下降的时期,从资本密集型企业正转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并重的现代制造业企业。

劳动力产出弹性与资本产出弹性之和(α+β )三年均大于1,说明北京市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制造业仍然处在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但是 逐年下降,且下降幅度较大,2005年时几乎等于1,表明北京市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制造业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企业重组、兼并,做大、做强,规模报酬逐渐降低。

lnA在2002年时不显著,近似等于零,说明2002年时,技术并未得到北京市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制造业各企业重视和发展,随着2003年全国医药领域的变动,lnA也增加到0.47,生物技术同新医药技术得到了企业的重视和大力推进,2005年医药业技术有了重大的发展,表明北京市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制造业出现可喜的发展局面。

四、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及政策建议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加快高新技术在制造业中应用的步伐,是提升北京工业企业科技含量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北京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决策。针对北京市制造业技术型发展目标,建议切实加大对科技研发和转化的投入,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使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实现高效益。增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摆脱北京市现代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由外商垄断的现状。加快培养技术力量,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研发与科技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李京文,钟学义.中国生产率分析前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2006年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发展报告.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篇10

一、文献回顾

外资的“挤出效应”是指本地企业由于外资进入本行业或相关行业而引起的绩效降低。对于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企业的影响,众多学者和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长期研究,提出了众多的研究理论和模型。其中,Ann E. Harrison和Margaret S. McMillan通过研究1,399家样本公司1974~1987年的财务数据后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企业把资金约束作为发展的最大障碍,国外公司带来稀缺的资本能减轻这种约束,但如果国外公司在当地的资本市场大规模筹集资本,则造成对国内企业的挤出效应,并削弱FDI的积极作用。Miao Wang在Borensztern等人建立的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外商直接投资滞后值也作为解释变量加入到模型中,并使用1970~2001年的数据考察了流入到50个东道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其国内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在发达国家是中性的,在欠发达国家则是显著的挤出效应。

国内学者基本上遵循新古典主义的分析框架,注重外资的积极效应而忽略其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他们又在FDI挤出效应的客观存在方面,达成了惊人的一致。但总体来看,国内学者普遍的观点是,认为外资促进了国内企业的发展。江小涓和李蕊以实证分析为主,描述、分析了FDI对我国工业增长的重要贡献,认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提供资金来源、改善投资效益、扩大产出、增加利税、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人力资源等许多方面。赖明勇等通过运用Borenszteinetal提出的一个衡量FDI技术外溢效应的模型,发现在国内资金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引进FDI反而会导致负的资本积累效应,并阻碍投资总量的增加。姚鸿雁、朱启贵及叶连松通过从市场占有和获取利润两个角度,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的竞争力进行了静态和动态的比较。结果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外资企业普遍比国有企业更具竞争优势。

二、外资挤出效应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影响实证研究

在初步了解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利用外资的情况之后,我们发现,目前利用外资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因而,在本章中,笔者通过构建模型,来实证分析外资对于我国内资装备制造企业产生的影响,并从具体方面分析了外资挤出效应如何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一)模型的设立。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得到内资产业部门的生产函数:

Yid=(Kid)?琢(Lid)1-?琢ezi(1)

其中,d表示内资部门,i表示某个产业,Yid表示产业i在所有内资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总和,Kid 表示产业i所有内资企业的资产总和,Lid表示产业i所有内资企业的劳动总和;Zi表示其他外部因素,α表示系数。影响内资企业产出效益的外部因素包括很多方面,如资本-劳动力比率、劳动力素质、规模经济、内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由于受数据的限制,本文采用产业i企业资产总值比重表示企业的规模,这样产业i的内资部分生产函数可表示如下:

Yid=(Kid)?琢(Lid)1-?琢e?茁•GOVe?酌•FOR(2)

两边同除以Lid,取对数,得到回归模型:

ln(Yid/Lid)=?滋+?琢ln(Yid/Lid)+?茁•GOVi+?酌•FORi+?着i(3)

其中,α、β和γ都是系数;Yid/Lid表示产业i内资企业的效率;Kid/Lid是产业i内资企业的资本-劳动力比率;GOV用i产业国有企业资产总值占整个产业资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FOR表示产业中“三资”企业资产总值占整个产业i资产总值的比重。μ是常数,ε是随机项。

(二)数据来源。目前,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商的股权比例也越来越大,已开业项目普遍存在通过增资扩股来达到控股目的的倾向,1995年我国在许多行业中合资企业被外方控股的现象比较严重,大多合资企业被外方控制。外商独资、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再加上合资企业中外方控股比例的提高,目前在“三资”企业中,外资股的比例呈绝对上升趋势。因而,在本文的分析中,利用三资企业的数据代替外资数据。而内资企业的数据则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数据。本文所用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由于有关装备制造业的时间序列数据较难获取,2004年的统计口径又与其他年份有所不同,因而本文取装备制造业1999~2003年以及2005年这六年中装备制造业的七个行业的数据,共42个样本,运用eviews3.0软件,利用面板数据的方法对模型(1)进行回归分析。

(三)计量分析。在用eviews3.0软件对样本数据分别进行混合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以及随机效应模型回归分析后,得到了三个回归的残差平方和,它们分别是:S1=0.4280,S2=0.2865,S3=0.3058。通过对统计量F和LM分别检验后,确定拒绝混合回归模型。(表1)

接着,通过对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后,发现hausman检验接受了随机效应模型。模型的最终回归结果如下:

LOG(Y)=C-3.21+1.431LOG(X)

(-14.6579)(25.55)

-0.206GOV-0.174FOR

(-1.28)(-0.69)

R2=0.979

其中,七个行业的截距项C分别为:0.057,-0.002,0.009,0.057,-0.074,-0.014,-0.032。给定显著性水平α=0.5,变量均通过t检验[t0.25(40)=0.681]。R2=0.979表示模型回归的拟合度较好。

(四)结果讨论。从以上实证分析得出的结果中,我们认为,在模型中内资人均资本(K/L)的回归系数是1.431,为正值,表明人均资本配备越多,产业平均增加值越高。在模型估计中,产业国有企业资产比重(GOV)的系数是-0.206,为负值,变量比较显著,说明国有企业增加值比重越高,产业平均增加值反而下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效率低下,竞争力不足;同时,外资企业增加值的比重(FOR)是-0.174,为负值,说明外资的进入对本行业内资企业发展的挤出效应超过溢出效应。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