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的解决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次贷危机的解决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次贷危机 住房贷款 业务风险 防范策略
一、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次贷”即次级抵押贷款,是指某些贷款机构向并不拥有较高收入或是信用程度较低的客户提供贷款的一种行为。与传统的抵押贷款形式相比,次级抵押贷款并没有对借款人提出较高要求,因此这种贷款尤其受到一些偿还能力差、信用记录存在问题的客户青睐,他们大多曾经被银行拒绝提供贷款。
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作用下,由于我国与美国经济关系密切,因此也受到一定负面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全面开放,显然在国际市场中不能“独善其身”。虽然次贷危机问题并没有完全暴露,但是也没有从根本得以解决,而美国经济的不确定性正在逐步加大。由于美国经济衰退所导致的全球需求增长的大幅放缓、美国经济降温将放大中国反通胀措施以及美国和欧盟对中国商品需求不断减少都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从总体来看,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可能经过一定时期之后能够得以缓解,但是出口贸易的减少,必将给工业生产带来制约作用。
另外,由于次贷危机的产生,也给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带来一定影响。出口的疲弱所导致的经济可能大幅下降,通胀压力长期难以缓解,而超调的紧缩政策必须引起重视,可能由此将次债危机直接转变为经济滞胀。首先,市场重估风险可能带来风险溢价的迅速上升,短期内将导致高风险投资撤离新兴市场,引发资产价格和汇率的剧烈波动,部分高等级抵押贷款产品的变化,将可能使我国外汇储备安全性和收益率受到影响。其次,在美元持续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将超过以往,此时人民币资产和作为人民币资本品的中国股市将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避风港,更多热钱流入中国,美国次贷危机可能使得中国经济过热背景下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加重。
二、次贷危机对商业银行住房贷款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作为2007年国际经济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之一,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严重冲击,而我国金融机构也受到诸多影响。在这一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总结经验教训,从中获得发展的启示,以全面规避风险,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化。
(一)金融机构应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随着贷款机构对贷款条件的松懈,给次贷风险带来可乘之机。银行将贷款提供给并不具备偿还能力或者信用水平低下的客户,加大了信贷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必须认清当前发展的实际形势,树立全新经营理念,客观权衡业务创新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但是以当前我国银行的房贷创新来看,尚未寻找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由此引发的各种全新风险难以切实解决。随着各种房贷新产品的提出,一方面为借款人带来实惠与方便,但是另一方面也引入了更多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借款人,产生逆向选择风险。一旦后者的收入状况发生改变,那么银行难以回收贷款,或者出现房价回落现象,理性违约问题将更加突出。
(二)提高评级体系的竞争性
从本次金融危机来看,评级机构存在明显缺陷及失误。由于评级机构既要参加衍生产品的设计,又要进行客观性的评级工作,明显存在矛盾性、冲突性,工作中的独立性不强。而以国际评级市场现状来看,已经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寡头垄断特征,普遍对发达国家的企业或者债券存在高估问题,而对其他国家则以低估为主,评级机构逐渐失去了公信力。
(三)—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相一致
若想对日趋复杂的金融产品实施有效监管,必须改进监管手段,尤其加强对信用衍生品的监管力度,作为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机构,必须履行基本债务人的债务监督责任。
三、政策建议与具体措施
(一)宏观调控层面的政策优化
实际上,由于次贷危机而引发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暴露,今后仍存在较大风险可能性。在这一过程中,美国经济发展面临各种不确定因素,因此我国在选择宏观调控政策时,必须密切关注国际化金融市场的变动,发现其中对我国住房贷款业务产生影响的因素,了解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发展动向,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调控措施,防止游资和投机行为,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一方面,对信贷规模进行优化配置,避免出现流动性过剩问题。以我国当前金融环境实际情况来看,与美国存在相似之处,即房产价格有所攀升、流动性较强、银行放贷的热情高涨,大量住房贷款发放下来,如果政府不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管理与规范,任由信贷规模的不断上升,必然产生大量的不良贷款,金融体系也将置身于动荡局面中,不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必须采取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此控制流动性,解决住房贷款的后顾之忧,将风险降到最低点;同时,银行自身也可以发展多元化的业务,拓展到住房贷款以外,减少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控制信贷规模。另一方面,进一步实现房价的稳定性发展,避免出现大幅度波动,通过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有效改善中低收入人群面临的住房难、住房贵问题。作为中低收入人群,他们亟需住房贷款,但是其中不乏个别存有信用问题的人群,我们应该汲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通过政府制定廉租房制度与经济适用房制度,帮助低收入人群顺利度过家庭住房问题难关,发挥住房保障体系的积极作用,同时建立以政府住房机构为主体的个人住房住房贷款担保制度,为符合条件的个人住房贷款提供担保,有效避免房地产价格的大幅波动,降低银行贷款风险,保障社会稳定性。
(二)金融监管部门的改进建议
在金融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监管的保障作用。因此,强化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可全面促进我国金融持续发展。
篇2
Ps:我们的寒假作业有一项是:对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各国政府对其采取的救助措施,谈谈自己对这次金融风暴的看法和观点(论文形式,2000字左右)。以下是我的论文,请各位有经验的读者给我提提意见,谢谢合作!
一、我所理解的“金融危机”成因
我认为导致次贷危机的原因是美国政府的目光短浅和过于自信。
1.次贷危机的产生
根据资料,我了解到,所有的一切都起源于“次贷危机”。1999年,互联网开始流行。在布什时代,互联网的热潮逐渐退去了,美国要寻找新的经济活力。于是,他们将目光集中在了房地产上。政府提供60倍的按揭贷款。所以申请贷款的人越来越多。2007年,美国人的按揭贷款已和国内生产总值一样大。而且,后来有很多申请贷款的人无法还款,这种无法还款的比率越来越高,引发了次贷危机。
2.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
次贷危机,是不足以产生金融危机的。2000年,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法律监管不是很完善的CDS信用违约互换,CDS成为了最时髦的金融产品。因为没有很强的法律监管,CDS这个金融产品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发生次贷危机的同时,还发生了一些事情。以前美国证监会规定只有在股票上涨时才可以卖空,现在股票下跌时也可以卖空。这个变化加速了股票的下滑。以上内容加上次贷危机、CDS的膨胀和大企业的降息,引发了金融危机。
3.我的观点和想法
这次金融危机是政策上失误所造成的后果。政府在决定按揭贷款这一政策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一政策的弊端,没有为自己的决策留后路,而是一味地追求经济腾飞。政府、组织似乎是照顾了中低收入的人民,却使企业与公司亏损、破产。经济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子,从小商铺到企业,从股票到银行……一环连一环,一个环会影响相邻的两个环。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事情发生得太快,连政府都来不及控制,只能花费大把的资金追随在事态后面,试图控制大局。
次贷危机的“危”在于贷款款额过大,就算人民把贷款全部还清,国内生产总值就全部赔进去了,美国的经济将无法自给。何况,人民无法还清贷款。再加上,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不断降息,会导致通货膨胀;钱不值钱,贷款的窟窿不但没有变化,还有可能会缓慢变大,形成了恶性循环。从上述资料看,政府似乎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那些资金都是从各种税中来的,且其中企业、公司所交的税占大多数。很多企业、公司都因为政府的降息,导致收入减少,股票也因为美国证监会的政策改变而一路下跌,越下跌,卖空的人越多,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把企业、公司的本金全部抵消了。而且美国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发达国家,每个国家几乎都和美国有各个方面的关联,美国出了事,世界必定都会受影响;因此美国的金融风暴就刮遍了全球。
二、各国政府如何面对金融危机
“救市”这个词是在“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救市”的意思就是对金融危机采取救助措施。
平息金融风暴的方法我并不十分了解,但是我认为现在各国政府使用的方法只能缓解暂时发生的状况。要真正平息金融风暴,我认为需要长一些的时间。毕竟金融风暴就是慢慢到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等待以及在最短的时间内酝酿出最好的解决方法。
1.各国采取的措施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救市措施。主要采取措施的是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举几个例子:
德国政府将拿出最多5000亿欧元用于救市,英国政府宣布向皇家苏格兰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莱斯银行注资370亿英镑,法国将拿出最多3600亿欧元用于金融救助。而美国则已拨出7000亿美元救市,还有4500亿备用。政府只有拨出大量的资金,才能填补贷款和股票下跌形成的经济漏洞。
这些出资救市的国家基本上是发达国家,而我们生活的亚洲似乎没有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这对我们来说算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2.我的观点和想法
如上述观点一样,我认为金融风暴不是能轻易平息的。其实美国政府拨款救市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维持国家正常运作,还有安定民心,重新给予企业、公司信心的作用。它要告诉人们:“既然这个经济漏洞已经出现了,就要有耐心,有信心。”
我认为除美国外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应该循序渐进,不要浪费太多资金用于环缓解暂时的经济困难,应该想办法让大企业、公司恢复运作能力,因为一个国家的财力大部分是靠这些企业、公司作基础的。
而关于美国的救市措施80年前,美国也曾经有过一次经济大萧条。当时的政府就通过把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营业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保证了储蓄用户的利益。再经过时间的磨合,和财富的积累,使美国的经济又飞上了世界的顶端。然而现在,我们又面临了更大的金融危机,所以,我认为美国的企业家、政府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救市计划。我认为美国政府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第二步才去考虑怎样填补经济漏洞,最后再考虑如何使美国经济再度腾飞。
三、总结和疑问
1.总结
对于这次金融风暴的成因,我的观点是:这是政策有漏洞导致的全球性灾难。而对于各国救助措施我的观点是:每个国家都应该循序渐进,制定长远的计划,保证人民生活质量,并且尽快让企业恢复生产力,拉动经济的脚步。
2.疑问
1.起源于美国的金融风暴影响了许多国家,包括中国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并不如欧美国家严重,为什么我们身边很多人都开始节俭,营业场所也开始降价呢?
篇3
当前有媒体披露,在江浙等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因企业资金断链引发系列跑路事件,严重挫伤了银行支持中小微民企信心,银行与民企关系由“婚姻甜蜜期”滑落到了“婚姻危机期”,而且这种情况在全国正呈蔓延趋势。若不对银企关系中存在的矛盾足够重视,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带来十分可怕的经济后果,对中国整体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
极端的逃债
大家知道,民企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各种不足,以及在市场竞争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风险因素,在获取银行信贷支持上处于天然的弱势地位。但由于民企在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占我国企业总数70%以上,对中国CDP贡献已超过60%,容纳了85%以上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和90%以上农村转移劳动力,正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
中央政府近十年来十分重视民企发展,出台了若干支持民企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尤其对民企融资难、融资贵更是频频拿出政策“组合拳”,引导银行机构加大信贷投入。在民企发展各种中,各类银行费尽心血,支持了大量民企创业和发展,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疲软,加上我国大部分民企产业层次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尤其部分民企盲目投资,资金运转出不灵,普遍陷入了资金紧张困局。
不少民企由于缺乏应付债务危机心里准备和其他应对策略,在资金出现断链困局时,不是积极与银行、其他债权人和政府部门趟开心扉地沟通,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来化解债务危机,而是在突如其来的巨额债务挤兑面前产生极端恐惧感,陷入“无知”、“无策”、“恐惧”的三种绝望境地。在这种心里支配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极端逃债之路:动辄采取跑路等被动手法应付债务。更有甚者,为逃避债务,采取通过假破产等手段转移资产,造成银行和其他债权人债务落空。民企上述两种逃债手段,不仅无助于债务危机的真正化解,其结果把事情搞得越来越糟,不仅激起了债权人的非理性追债行为,而且破坏了社会信用秩序,使银行对民企丧失了信心。
如今民企融资难、融资贵,与民企自身存在不正当的逃债行为有很大关系,在很在程度上导致了银行对民企畏贷、惧贷、厌贷心里,反过来更扎紧了民企融资难的“口袋”。
当然,我们不能把民企融难困局完全归结为民企应付债务的不当行为,也有银行信贷经营策略和方向的问题。但银企关系日趋恶化现状,却又是造成民企融资难的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是银行不敢给民企放贷的最大心里障碍。如此,要解开民企融资难、融资贵这个“死结”,还得从重新塑银企关系入手,良好银企关系已成民企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如何重塑银企关系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因为重塑银企关系已不单纯是银企之间关系修复,还关系到政府在其中发的挥协调引导作用,更关系到社会经济权利组织(人)之间依法维权行为,因而银企关系实质演变成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关系,需要政府、银行、民企之间以及民企与社会其他权利人之间的良性互动。
如何重塑关系
就政府来说,不能“一出了之”。即针对民企走出融资难、融资贵困局,出台了若干政策规定,但却缺乏具体认真落实的作风,工作漂浮,流于形式,使扶持民企发展的政策措施难以落实到位。尤其在民企遇到资金链困难时,或漠不关心,或麻木不仁,甚至在民企出现跑路时,或无动于衷,或惊惶失措,显得束手无策。
为此,政府应需未雨绸缪,提前搭建跨部门、多方联动的沟通平台,创造“敞开心扉”的环境和机制,先解决如何引导出险企业有路可找、有话愿说的问题,做民企心灵的抚慰者。让民企老板跟政府敞开心扉,敢说真话,把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真实原因摆出来,与政府一起寻找解决资金危机的良方,让政府在资产重组、债权人沟通、确定债务偿还计划等方面创造条件。同时,各级政府可成立了政府化解风险企业专门机构,帮助企业与金融、司法、债权等部门联系,为民企缓释债务危机和压力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就银行来说,不能“一停了之”。即当民企出现经营危机、发生资金困难时,不做市场调研、不区分原因,“一刀切”地采取断然停止贷款、抽贷压贷等手段,使民企融资生态陷入雪上加霜局面。尤其使一些民企在资金出现困难上,不是积极主动与银行协商延期或分期偿还计划,而是采取跑路避债或行假破产真转移资产之实悬空银行债务,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剧了银行的畏贷、惧贷心里,也更助长了对民企的停贷、断贷行为,银行这种行为的不断延续,对整体实体经济发展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
为此,银行应站在经济发展的整体高度,主动放弃前嫌,再次加大对民企的情感和信贷资金双投放,通过建立银企对话框架,与民企一起分析经营失误和资金紧张的原因,适时提供帮助民企主动调整生产结构和方式、实现产业升级,开发新产品,使民企渡过难关,重新开辟市场竞争空间,重获振兴发展机会。
就企业来说,不能“一躲了之”。即民企在遇到经营不景气、资金运转困难的时候,心里就变得十分脆弱,缺乏社会责任性,不顾社会经营声誉和形象,不顾损害所有债权人合法权益,采取一跑躲债了事或破产了事的恶劣方式。这种逃债行为,使本来在信贷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民企会陷入更加弱势地位,使银行本来对民企贷款缺陷存在“身份歧视”和勉强包容心里就会变得更加看不起民企和无法包容,这对将来民企发展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民企要主动增强心里的承压能力,认真分析自己资金紧张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主动调整生产策略,积极与政府、银行沟通,把自己的真实困难都暴露出来,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都说出来,让政府和银行为自己出谋划策,一起寻找走出资金困局的路。唯有如此,才是化解资金危机的明智选择,是解决资金出路的合理合法的途径。
就债权人来说,不能“一逼了之”。即当民企陷入资金债务危机时,不能落井下石,采取各种催贷、逼贷等甚至是暴力追债等手段强迫民企还贷,使民企陷入恐慌、绝望境地,从而采取跑路、自杀等方式来逃避债务。实事上,民企跑路、自杀现象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与各种债权人非理性的逼债行为存在很大关系。
这种行为对民企和债权人来说,是一个两败俱伤的错误行为。一方面,催债逼债甚至是非法讨债,只会加剧债务人恐慌心理,是债务人采取消极被动措施应付,不仅使民企自身陷入无法正常生产甚至是蒙受关门破产的损失,而且对各债人来说,更有可能造成债权悬空而成为死账。另一方面,催债逼债导致跑路和自然现象,好似极具感染力的“瘟疫”,会够波及整个社会,影响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从而引发银企信用危机,使民企更加失去银行支持,使越来越多的民企陷入破产的危机,更加恶化债务环境,债权人的权益更加难以保证。
篇4
关键词:次贷危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5-0013-02
我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在次贷危机到来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美国发生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应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持续下调经济利率,对经济秩序造成了影响,发生了世界范围的金融经济危机。商业银行对金融产品的风险防范制度进行创新,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根据次贷危机影响的规律和特点,制定适应次贷危机下商业银行发展的金融产品风险防范制度,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我国的经济损失,避免次贷危机对商业银行的不良影响。
1 简述次贷危机和商业银行
1.1 次贷危机
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次危机主要是美国的债券市场和衍生品市场造成的。产生危机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级住房按揭贷款,产生了一定的次级债务,美国政府为了调节经济,持续地进行利率下调,引发了经济的动乱。次贷危机产生,可以说是经济杠杆效应的失常、过分的证券化和监管力度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影响范围极广,很快地从单一的证券市场波动到整个金融市场,对全球范围的金融经济都造成了影响。
1.2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主要的经营业务是进行工商业的存款和放款,主要的经营目的是获取经济效益。相比较其他的银行来说,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主要是货币和货币资本这两种特殊的经济商品,主要的经营对象是金融的资产和负债;商业银行的特殊性还体现在经营业务上,跟一般的银行和专业的银行相比,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范围更加广泛,种类更加全面。例如,商业银行有门市服务,可以进行零售的金融业务经营,还可以进行大额信贷。
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占了重大的比例。实现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经济体系的稳定性。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创新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风险防范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地降低次贷危机造成的经济损害,保护我国金融经济的稳定发展。
2 从金融产品的角度分析次贷危机
从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角度分析,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和影响。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通常是指货币和货币资本,虽然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经济收益,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经济风险。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次级贷款存在一定的问题,充分体现了资产的不稳定性。风险投资是一些资产投资人员,重新整合存在问题的资产,获取新的经济效益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解决一些存在问题的资产,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存在很大的风险。所以,在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加强风险防范,与时俱进地对风险防范制度进行创新,才能在次贷危机中降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风险。
次贷危机产生的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分散抵押贷款机构的信用和流动风险过高。这个因素,出现了美国的证券化现象,主要表现是美国投资银行,把和次级贷款性质相同的按揭贷款,在次级债市场通过债券的形式进行出售。美国次贷危机金融产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债务抵押证券,是以次级按揭的按揭支持证券作为基础,进行资产的重新整合,然后发行的一种新的证券化产品。在美国次贷危机的证券化过程中,实现了信用风险到债务抵押证券投资者的转移。因为信用风险程度的不同,所以转移的过程中,也会按照实际的风险情况,转移给不同档次的债务抵押证券投资者。在风险转移过程中,信用违约互换类别的金融产品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信用违约互换可以增强高级档债务抵押证券的信用程度,实现信用风险的转移;信用违约互换还可以构造风险较高的合成债务抵押证券,通过对次级按揭风险的承担,获取经济效益。金融产品实现了风险转移的市场化,扩散范围广泛,可以有效地降低次贷危机造成的金融经济影响。
金融产品是次贷危机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条件,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信用风险承担量,可以有效地实现信用风险的转移,降低次贷危机对金融经济的影响。所以,对我国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风险防范制度进行创新,可以在次贷危机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提高我国金融经济的稳定性。
3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风险防范的创新
3.1 提高商业银行的信用
次贷危机下,避免大范围的金融经济冲击,降低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可以对风险防范制度进行创新。实现风险防范的创新,可以从商业银行本身的管理制度进行。例如,提高商业银行的信用。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主要的资产是金融产品,最大的影响就是银行的信用风险。因为银行的业务经营、经济效益的提高,都需要具备自身良好的信用程度和信誉水平。拥有良好的信用,可以让客户放心地办理银行业务,有利于银行工作业务的实施,可以减少次贷危机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降低次贷危机造成的经济损失。
3.2 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在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管理过程中,创新风险防范制度,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根据风险管理制度,在银行中全面地实施风险管理,可以对金融经济风险进行统一的测量,有效地进行风险预防和控制。对风险防范制度的创新,要求商业银行与时俱进地进行风险制度的完善。例如,在次贷危机中,结合我国的金融经济管理制度和政策,根据商业银行实际的发展情况,通过新的风险测量模型的应用,针对风险管理的问题,在原有的制度上,进行补充和完善,保证风险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合理化和有效性,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次贷危机的影响,减少经济损失。
3.3 提高风险防范的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企业竞争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发展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都需要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商业银行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次贷危机下,提高商业银行发展的稳定性,减少经济损失,需要创新风险防范管理制度。做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风险防范的创新工作,需要提高风险防范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例如,商业银行定期地对风险防范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时刻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经济信息,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预测。模拟可能出现的风险,会对商业银行造成哪些影响,分析研究和讨论之后,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不断地进行创新训练,才能实现商业银行风险的全面防范。
4 结语
次贷危机下,提高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风险防范管理水平,可以有效地降低次贷危机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减少商业银行的损失。创新风险防范的管理制度,是提高风险防范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对经济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体现,所以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降低次贷危机造成的影响,可以根据商业银行和次贷危机的特点,通过不同的形式,实现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风险防范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姚良.次贷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防
范[J].上海经济研究,2009,20(10):75-76.
[2] 张西贝.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风险防范[J].时代金
融,2012,25(4):136-137.
[3] 刘诗余,张雪娇.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J].贵阳学院学报,2009,20(1):94-96.
篇5
美国的房屋抵押贷款分为三类:优质抵押贷款,次优抵押贷款以及次级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面向信用评级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由于信用要求不高,其贷款利率比一般抵押贷款利率高出2%~3%。在巨大的利润的诱惑下,加之优质和次优级抵押贷款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许多金融机构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在楼市升温期间,这些贷款的风险并不高,因为即使违约,金融机构也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出售房屋避免损失。
在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后,这些金融机构(主要是次级抵押贷款公司)通过贷款证券化的方式,形成一系列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证券化产品,如抵押支持证券(MBS)、资产支持证券(ABS)等,以及以MBS、ABS等为基础发行的债务抵押担保证券(CDO),从而将贷款风险通过证券市场专业给投资者。同时随着风险的转移,这些金融机构因贷款占用的资金得到回收,使得放贷规模继续扩大。
二、危机产生的原因
自从2001年美国网络泡沫破灭以来,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一直维持在极低的水平,低利率刺激了房价持续上涨。在房地产业繁荣的现象下,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被掩盖:次级抵押贷款公司觉得,收不回的贷款反正有房子做抵押,而房价还在涨,所以还会赚;而且借助于金融创新,这些贷款被打包债券化出售给了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各类机构投资者,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信用风险被转移出去了。但从2004年6月开始,美联储持续加息,房地产业开始趋冷,一些借款买房人不能按期还贷而违约,违约率的上升导致一些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如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出现亏损以至破产。同时,次级抵押贷款支持的债券也随之变成了垃圾债券,它的价格下跌引起了投资于此机构出现财务困难。投资者了解到这个信息后,纷纷要求赎回投资,造成基金公司流动性困难,不得不暂停赎回,这引发了投资者的恐慌。商业银行出于安全考虑不肯拆出资金。出问题的金融机构从银行和债券市场都无法融到资金,次级债危机就演变为流动性危机,引起了造成美国和全球主要股市下跌。
探究危机产生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美联储的低利率货币政策以及房地产泡沫的破灭
为了应对网络泡沫的破灭和“9.11”恐怖袭击对美国经济的冲击,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连续13次降息,低利率的政策极大的促进了美国房地产也的发展,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危机的形成埋下了伏笔。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为了防止经济过热,美联储又先后17加息,引起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次贷危机从而发生。
2.放贷机构和投资者“见利忘险”,忽视风险管理
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的利率比一般贷款利率高2%~3%,在巨大的利润面前,放贷部门以及次级债投资者们“见利忘险”,大量发放次级贷款,大量持有次级债。当危机发生时,难免遭受巨额损失甚至破产。3.贷款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引起风险的传递和扩大
通过贷款证券化,放贷部门将贷款的风险转移出去,同时回收的资金继续用于放贷,使得放贷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创新创造了大量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衍生产品以及以这些衍生产品为基础的“再衍生”产品,这些衍生产品渗透到金融市场的各个角落,风险也得以传递和扩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异动将引起整个金融市场的动荡。
4.信用评级机构严重失职
在这次危机中,标准普尔、穆迪等信用评级公司从一开始就认定次级抵押债券和普通抵押债券同等风险,并给予最高的信用评级。投资者出于对这些机构评级的信赖,放心的大量购买了此类债券。但当次贷危机开始显现时,2007年7月,这些评级机构又将几乎所有次级抵押债券的信用等级调低。这样的行为,直接引起了市场的极度恐慌,导致了全球性的流动性不足。
三、引发的思考
尽管美国的次贷危机在欧美各国央行联合救市的措施下得到了缓解,但这次危机对美国以及全球经济造成的严重的冲击,教训是深刻的,值得我们的深入思考。
在中国,住房按揭贷款一直理所当然的被认为是“优质资产”,在银行的贷款业务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但这种“优质资产”的背后的风险是巨大的:这几年,银行为了发放更多的贷款,放松了对贷款人的审查,凡是个人要申请住房按揭贷款的,没有谁不能从银行获得贷款,贷款人基本上没有信用等级之分;同时,不少人甚至利用假信用,大量的从银行骗贷用于炒作房地产。而且,这些不良信用贷款的风险基本聚集在银行体系内,一旦风险爆发,会对银行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
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基本情况,与危机爆发前的美国房地产市场有一些相似特征:房价快速上涨、进入加息周期、流动性过剩等。而随着央行多次提高存贷款的利率,贷款人的偿付压力增大了,他们也越来越难以预测未来偿付现金支出的变化,风险正在逐渐积累。
在美国次贷危机以后,该是时候全面检讨中国住房按揭贷款了。为了避免类似危机在我国上演,我想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1.培养风险意识,强化银行风险管理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融机构“见利忘险”,为了追逐利润大量放贷,由于房价的持续上升而忽视了贷款管理的基本原则,即收入所得是第一还款来源,而过度依赖于第二还款来源,导致风险越积越高,最终引发了巨大的危机。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吸取这次危机的教训,重视防范和管理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
2.加强金融监管
由于商业银行的本质上是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法人,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受到住房抵押贷款高收益的吸引,银行有放松贷款人申请标准以扩张住房抵押贷款规模的冲动。金融监管部门尤其是银监会有必要进一步规范银行的贷款操作行为,并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控和预警体系。
3.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
美国次级贷款主要是为了解决低收入人群和少数族裔的住房问题,但其经济支付能力低又限制他们的还款能力,也容易造成违约现象的大量出现。在这次危机后,当银行房贷收紧时,又会导致部分中低收入者买房困难。因此,政府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一问题,让百姓安居乐业,人人享有适当住房——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买房(如廉租房也是一种办法),把没有支付能力的中低收入者推向购房市场,拔苗助长只能事得其反。
参考文献:
[1]汪利娜.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警示.财经科学,2007,10.
[2]冯科.从美国次级债危机反思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南方金融,2007,(9).
篇6
[关键词] 法律原因 金融立法 金融法律体系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以下均简称“次级贷”)危机始于2006年下半年,直到2007年2月才引起世界的关注。2007年8月则升级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首先导致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大量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倒闭或向政府申请破产保护,随后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的侵蚀,最为著名的是冰岛国家宣告破产。这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在深层次上来自自身法律的危机。原因有如下几条:(1)监管立法的不断放松甚至缺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只依靠市场自律已经被证实远远不够,金融业若要实现安全稳健发展必须以审慎金融法律规制和有效监管为条件;与此同时,在缺少有效监管措施条件下,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却发展迅速。并由此形成一个连接房地产、债券、基金等环节的高风险链条,在金融衍生品的作用下,最终导致次级贷泡沫破灭,引发了这场危机。(2)英美法系弊端的暴露:英美法系自身的弊端也是这次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而导致住房抵押移风险破灭的直接根源在于其所有权、财产权的混淆与“零首付”贷款模式。除了以上原因还有公司法律制度的扭曲与信用法律体系的不完善等等。
此次金融危机使得美国与其它发达国家消费紧缩,致使中国出口业务衰退,进出口违约率提高,回款率恶化,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尽管如此,此次金融危机对于中国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创造了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对于中国金融法律制度的建设也具有极大的启示。
一、金融立法应当立足于国情与实际
尽管没有西方国家那样发达,但中国历史上各个阶段的立法都有其自身特点与时代特色,并且不失其功效。从这次由美国次级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难看出美国金融法律制度的缺陷与不足,所以中国金融立法不应再盲从西方发这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法律制度。只有从自身国情出发,根据自身国情需要,制订适合自己需要的法律制度,才能解决自身问题。当然,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制度也不是要全部弃之不理,借鉴还是要借鉴,但我们必须调整心态,避免一味地照抄照搬,而是有需要地结合自身情况与实际需要进行有选择地借鉴,这样才能制订出符合中国自身实际情况的法律制度,才能促进自身经济与社会有序发展。
二、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对防范与化解金融危机具有重要作用
应当说,金融危机的发生有着诸多原因,例如经济体制、政治因素等。通过对近些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爆发的金融危机研究发现,法律制度的缺陷与不足已经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能够成为市场主体资格健全和行为规范化的保障,是金融稳定的基础设施和金融危机防范的制度化保障,也是金融交易信用的保护器,所以,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可以有效地防范与化解金融危机。金融业是经营风险、获取利润最大化的的行业,有效的金融法律制度完全可以将金融风险控制在国家监管当局所能容忍与承受的范围之内。从这个角度来说,完善与创新金融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防范与化解金融危机的必经之路。
三、中国应当建立完善而全面的金融法律体系
中国目前金融法律制度单一,内容不够丰富,远远不能满足中国金融业发展需要。中国金融法律制度以《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保险法》、《证券法》为核心内容,涵盖证券与保险法律规范,具体到业务操作层面,仍以行政规章为主要内容。整个金融法律制度缺少操作性规定,与现代金融发展形势及中国金融改革开放要求不相符合。
首先,没有一套完整、统一的金融安全法律体系。当前中国金融法律中尚无较为详细的关于防范与化解金融危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与稳定等方面的规定,也就无从谈起完整、统一的金融安全法律体系。
其次,由于中国金融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金融监管缺位与错位现象严重。机构监管到功能监管理念转换不够,不仅职能交叉、监管过度,又有监管不到位,跨行业、跨市场监管存在盲点等问题,很多金融风险无法真正得到有效控制。
再次,防范、化解金融危机的相关法律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因救助标准不够明确、工具与措施缺乏,导致最后贷款人制度形同虚设。另外,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发生危机后的并购、接管等制度缺失,也无防范与化解国外输入型金融危机的相关法律制度安排。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金融业无法适应全球金融竞争及风险逐步加剧的形势需要,也将阻碍中国金融业进入国际市场稳健发展。最后,尽管国务院法制办于2009年10月12日公布了《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但距离正式通过实施时间尚远。只有该条例正式实施以后,才能逐步解决目前国内存在的信用风险没有法律约束、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因违法成本较低而无法有效遏制等问题。
另外,由于缺少完善的市场退出法律制度,既不利于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也不利于为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提供充分的保障,从而影响整个金融业的发展质量。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只有切实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存款人、投资者以及金融市场其他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才能切实维护一国金融安全、经济安全,才能提高一国金融竞争力与整体经济竞争力。只有强化金融法律在金融发展中的指引、保障、规范、促进作用,才能切实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社会主义金融法治,使其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必须与时俱进,根据中国经济金融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完善与创新。
中国应当建立起一个包括规范银行、证券、保险等整个金融业的法律制度,包括金融机构的准入与退出,金融危机应对措施,重大突发事件应对制度,只有在信用法律体系、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存款保险制度与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等方面获得创新发展之际,中国金融业才能健康、稳健发展,才能在国际这个大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7
内容摘要: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虽然已经过去,但是该危机对全球的经济恐慌及对经济的破坏性仍旧严重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复苏。从经济危机的发展中不难看出,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有其必然性。金融危机的次贷成为经济危机出现的主要诱因,与货币的虚拟性是分不开的。虚拟货币的无限制造能力被国际组织和利益集团无限制的利用,从而为经济的良性运行服务,是笔者主要探讨的问题所在。
关键词:次级抵押贷款 次贷危机 金融危机 经济调整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标志事件是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这是一场灾难性的比地震更严重的经济海啸。中国民众最直接的就是物价的上涨触目惊心,经济危机前各行繁荣昌盛,各业都在挣钱,却看不到赔钱的行业。几乎一夜之间,不但谁存货谁雪崩,经济泡沫破灭后,经济动荡的形势越来越严重,没有人敢存货,南方省市房价神话被破灭。贷款买房者断供者数以万计,房产剧烈缩水使跳楼者剧增。比照美国政府的降息等救济市场的政策,中国照葫芦化瓢的救治经济政策收效甚微,无异于盐水解渴。美国雷曼公司宣布破产全面爆发大幅度、大范围的金融灾害,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史上屈指可数的金融危机危害如此之大,令人瞠目结舌,中国也不可避免地随着全球的经济泥牛入海陷入困境,干啥都陪钱,各行业由极度繁荣走向惨不忍睹的一月凋零的经济大崩溃的局面。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及金融衍生
次贷是相对于优质抵押贷款的一种以房地产为抵押的按揭贷款。美国的次贷危机是私有资本追求利益和美国人对资本投机的双重结果。金融是经济的晴雨表,金融充分利用了为民谋利的表象和人的“经济晴天”的理想心理,制造了房市乃至各行业虚假繁荣的表象。
据美国官方称,2003年次级放贷占到美国整体房贷市场的7%-8%。为次级贷款市场提供贷款的放贷机构有的是独立的公司,有的是以提供优惠贷款的金融公司的附属公司。一些大的金融机构也为次级市场的放贷公司提供贷款支持。受利益的驱动,新进入的金融公司抓住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这一时机,为了多放贷款,纷纷降低了贷款的标准。对美国经济的持续看好和对美国房价不断上涨的信心掩盖了次贷市场的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是与其不断创新的金融产品分不开的,没有这些创新的金融产品,或许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会如此巨大。对资本未来利润的提前兑现是这些金融创新产品产生的基础,同时让投资公司规避了美国对信贷杠杆的限制。美国的金融杠杆在20倍-30倍,但在次贷市场上的杠杆作用却达到了300倍,最后导致美国金融市场的混乱。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及金融危机在世界的传递的突出经济现象有:资本升值的欲望、美国的经济刺激与金融创新、美元的国际储备、国际支付与调控。美元的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着世界的经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世界经济的恐慌。
金融危机在经济环境中的引爆点
金融危机已经成为引发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危机边缘的金融现状是目前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平衡,比如江浙一带和内地的落差就很大。中国在许多经济领域中积累了一些可能带来金融危机的因素,在这些经济领域中存在着一个或几个首先成为危机引爆点的可能。
下文就分析其中八个比较敏感的引爆点:
(一)国企产权改革及衍生问题
国企改革看似与金融危机相距较远,但实际上政府颁布的每项政策都会在金融系统内传递政策效应。由于国企产权改革产生诸多问题和系列衍生问题已经到了积重难返而又不得不改革的地步。有迹象表明,在未来一段时间,国企管理部门颁布的政策将出现数量增多力度加大的趋势,这种情况有可能出现错误的政策,再通过系统内的链条传导,引发金融系统的债务危机。这是金融危机诱发的一个高风险领域。
(二)国有商业银行呆坏账问题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状是,银行系统与证券市场的关系直到今天都没有完全理顺,银行坏账明降实增。因此,在坏账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搞商业银行对外开放,一旦外资银行分流我国的储蓄存款,这些国有银行不再拥有稀释不良资产的手段,坏账危机将会全面爆发,就会出现金融危机。
(三)股市、券商坏账问题
中国股市的主要问题是“股权分置”结构性缺陷问题,是由此引发的“非流通股与流通股产权关系不清”、“流通股极度缺乏投资价值”和“大股东利用股权分置结构性圈钱”的问题。所以在外部环境变数加大的情况下,股市中的金融坏帐将可能进一步扩大,则可能由股市系统传导出金融危机来。
(四)保险业系统风险问题
保险行业自身存在的风险问题,可能会在金融危机中诱发更坏的危机链条传导现象。外界学者认为,分红险等产品中投资功能和保障功能的比重失调、趸缴与期缴保费比重失调以及产品期限超短期化倾向等现象,值得警惕。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业务结构将可能导致在未来若干年后保险给付大幅增加,但其难以持续的增长却产生未来的现金流严重不足的流动性危机,甚至会严重危及公司的财务稳定性。
(五)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在现有体制中,地方政府一般向上一级政府负责,所以潜意识也会认为欠债也是为了国家欠债,但中央政府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的财政预算。目前这种矛盾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仍然在积累中,而且正处于逐级向上汇集的状态,一旦中央政府在政治体制中做出一定的行政改革,则肯定会触及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很可能会演变出一波债务危机。
(六)房地产波动增大银行坏账
从近期的市场表现看,房地产市场已经处于高波动市场高风险阶段,房地产市场价格与政府政策的激烈碰撞,房地产风险问题都会向银行蔓延,向上游产业蔓延。如果未来的政策出现失误,那么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将很可能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主要风险策源地。
(七)出资、出品型经济危机
中国经济增长中很大一部分主要由投资促成连带推动世界范围内各种原材料需求大幅度增长。当世界原材料价格节节攀升的时候,中国产品仍然以超低价格作为竞争手段,形成“高价买入、低价售出”的反常模式,这等于是在大幅度补贴其它国家的经济。显然,这些“劫贫济富”的形式严重损害中国利益的模式,也不可能长久。
另外,中国经济很大一部分由外贸出品的支撑。每年引进500多亿美元,支撑中国投资领域的半壁河山;高度依赖外贸,外贸依存度高达60%(而同一时期、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等国的外贸依存度为14%至20%);高度倚赖外债,中国外债猛增;如今,又高度依赖能源资源进口,这一切,使中国经济日益受制于人,危及中国经济独立自主。
(八)人民币汇率问题
人民币汇率如果进行幅度较大的调整,则极可能造成国内经济领域诸多危机因素的平衡被打破,许多经济领域的缺陷环节要作出必要性调整,从而极可能触发一系列的危机,造成在整个系统内的金融动荡。所以人民币汇率变动是一个很大的危机诱导因素。
金融危机的诊断及事后补救措施
经济危害的补救措施,最重要的是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补救只能是亡羊补牢式的,效果要差一些。物质极大丰富的人类社会,发展经济的目的在于追求财富的最大化和维持经济的良性循环。若利用好货币的无限生产能力,是完全可以使经济平稳运行的。但是要看到要使货币不贬值,那要有雄厚的物质来支持。
国家对经济的垄断需要更新换代。国家的垄断要改变过去类似于私有资本的垄断那样的全面控制,改变方向为国家垄断不是完全为了追求财富,而是追求全面发展的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国家用货币及行政手段对经济的调控。国家参与市场的手段是国家不直接参与市场的生产、经营、销售,这些交给企业来做,而面临经济发展困难如泡沫式的剧烈的经济危机时,国家才运用垄断经济和调控经济的非常手段。国家对金融市场的参与要理性,金融市场因其特殊性,国家不能完全控制,只作为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对金融产品的操作,形成供求变化来引导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只要是商品得到消耗,经济危机将难以出现。国家是最大的消费者,特殊政策要起特殊作用。
理智分析与客观理解“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促发展”的内涵延展是摆脱危机困境的必由之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对中国短期的宏观经济数据会产生正面的影响,但无法改变中国经济的畸形发展模式。决定有效需求的因素有三个:现在有多少钱;预期以后能挣多少钱;钱的流动性偏好。所谓流动性偏好,就是说人倾向于以什么样的形式持有资产,是流动性强的现金、存款,还是流动性差的固定资产。
扩大内需的四种办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一是全民覆盖,二是改革社会保险支付制度,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社会保险补贴。政府负责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扩大保障型住房的覆盖范围。降低房价,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可以通过住房保障体系解决,降低房价包括但不限于开发商降价,改革土地财政、降息和税费减免也是降低房价的办法。降低教育费用。
提高人民收入可以从三方面实施:第一就是提高人民的劳动收入;第二是扩大人民收入来源渠道,比如财产性收入;第三是减少个人所得税。
十条扩大内需的政策。第一条,“加快建设保障型安居工程”,据说要花9000亿,根本上刺激内需的作用有限。第二条,“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对内需主要是短期刺激,主要作用还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方面。第三条,“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对内需明显是短期刺激。第四条,“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它其中包括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可能会缓解看病难的问题,但看病贵的问题可能还是需要医疗和药品定价体制的彻底改革;第五条,“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从内需方面来说,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和防护林,还是短期刺激,当然从环境保护方面来说是有必要的。第六条,“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这个跟刺激内需好像关系更不直接了。第七条,“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这个对内需的刺激还是短期的。第八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对农民,提高粮食收购价;对城市居民,提高低保和养老金标准。第九条,“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可以让企业在技术改造上投资更多,对内需的刺激也比较长效。第十条,“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就是鼓励银行贷款出去,这和上半年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限制贷款形成鲜明对比。
结论
总之,虚拟货币的推出与流通只是认识经济危机的次贷诱因的一种好的建议,它的目的是良性引导中国金融走上经济发展的正确轨道。而具体问题具体安排,深刻挖掘行业潜力,对症下药,因行施策才是根本。经济危机的复杂性不一言以蔽之,而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促发展只是目前的行之有效的策略,至于能否减轻金融危机的恶劣影响,使中国经济走上良性循环道路,那只能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对美国次按危机的再反思,网文
2.自曾晖.养虎为患的美国次级债.省略/
3.策略研究报告:金融危机牵动商品市场.新浪财经/期货
4.刘国宏.加息对本年度股市的影响. blog.省略/blog.php?do=showone&uid=2423&type=blog&itemid=9794
篇8
[关键词]次贷危机;住房信贷风险;住房制度建设
美国次贷危机发端于2006年下半年,到2007年8月升级成全球金融风暴。危机已经导致全球金融市场遭受重大冲击,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反思美国次贷危机的制度背景、根源与发生的内在机制,对于比较分析我国住房信贷存在的问题、防范潜在风险、完善住房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次贷危机的制度背景与形成机制
美国政府对自有住房率的盲目追求和以售为主的住房政策取向,是次贷危机形成的制度背景。早在1949年,《国家住房法》提出了“让每一个美国人拥有合适的住宅和居住环境”的住房目标。联邦政府积极鼓励并帮助低收入群体借助市场解决自有住房问题。政府对低收入住房的直接资助几乎每年都在削减,住房与房地产发展部的预算授权占美国联邦政府授权总额的比例由1978年的8%调整到现在的1%~2%之间。政府在减少财政直接资助的同时,大幅增加税收优惠。2004年,联邦政府用于直接住房资助的花费为300亿美元,但为有房户、出租房和抵押贷款债券投资者提供的税收减免达到了1200亿美元。20世纪80年代后,二级房贷市场成为美国住房融资的主要渠道,1994年到2006年,美国住房自有率由64%提高到69%,有900多万个家庭通过住房信贷获得自有住房,其中相当大部分是低收入群体。虽然低收入者通过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获得了自己的住房,但其支付能力不足的特征却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宽松的贷款条件和贷款产品设计的先天缺陷,使市场积累了巨大的风险。2001年到2004年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导致了房地产市场异常繁荣,房价普遍持续上涨,贷款机构提供贷款的条件更加宽松。次级贷款总规模不断扩大,其占抵押贷款市场总规模的比率由2001年的5.6%上升到2006年的20%。大多数次级抵押贷款产品有三个特征:低首付、较高的平均利率以及浮动利率。低首付使本来没有偿债能力的群体进入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较高的平均利率使低收入者购房比中高收入者购房成本更高,而浮动利率则使风险承受能力很低的次贷群体单边承担了利率上升的风险。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转移风险的同时放大并扩散了风险。尽管证券化可以使次贷合同的风险远离银行系统,但由于债务主体不变,风险的源头没有变化,风险并未消失。不仅如此,证券化的风险转移机制使贷款机构具有扩大次贷规模的强烈动机,却缺乏对申请者还贷能力考查的动力。同时,基于MBS的CDO、CDS等金融产品的反复衍生和杠杆交易使金融创新进一步脱离实体经济,各种金融衍生品异化为投机工具,风险被成倍放大,并被扩散到投资银行、保险公司。
利率上升和房价下降直接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在截至2006年6月的两年时间里,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利率的上调增加了购房者偿还月供的负担,并导致了房地产价格下降。房市的降温使购房者既无法在市场上出售抵押房产变现,也无法通过抵押再融资获得足够偿还贷款的资金。购房者支付能力下降,大量违约出现。
二、我国住房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住房信贷风险与美国次贷危机有类似的形成机制。对次贷危机发生的制度背景、根源和内在机制的分析,为考察我国住房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提供了一个“参照系”。
(一)公共住房供需矛盾突出
以2007年国发24号文件为标志,我国确立了以面向低收入群体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主的、包括集资合作住房、经济租赁房、限价商品房等多种形式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公共住房供需矛盾突出,仍是我国公共住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2007年国发24号文件中,经济适用房定位由中低收入家庭下调为低收入家庭,廉租房定位由最低收入家庭上扩到低收入家庭,二者实现无缝对接。但这样以来,在购买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的群体间产生了政策覆盖不到的“夹心层”群体。第二,我国部分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总体收入水平和居住水平较低,中等收入群体发育不充分。这种经济背景和收入结构,必然要求住房保障层面上浮,将部分中等收入与低收入人群列入保障对象之中。第三,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全国进城务工人员已达1.18亿,其中低收入人口的比例较大,其住房保障问题尚无明确的政策。第四,由于没有形成稳定、充足的资金渠道,各地廉租住房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实际建设的数量更小,保障面尚不足0.5%。住房保障体系存在的缺陷,造成了公共住房需求强烈与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部分群体被迫通过市场自己解决住房问题。日积月累,最终殃及金融系统。
(二)住房按揭贷款市场准入标准宽松
我国按揭贷款市场准入标准宽松,主要表现在:
1、2001~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印发多个文件,规范个人住房贷款按揭成数,严禁“零首付”,适当降低第二套或二套以上住房的按揭成数。但商业银行为了争夺客户,变相降低门槛,多数依然执行20%~30%的首付比例。而国际上除了英国和美国,首付比例一般在40%~50%之间。
2、在大多数国家,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每个月还款的比重不会超过家庭月可支配收入的28%~35%,但我国可达50%。
3、在大多数国家,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申请需要用个人银行对账单、个人所得税税单、个人银行信用记录及个人公司证明等多个文件来证明其收入真实性。我国只要个人公司收入证明,而这种个人收入证明的真实性可信度很低。
4、我国房地产信贷中已存在着一些“假按揭贷款”、“自我证明贷款”和“零首付贷款”,一些类似于美国再抵押融资的创新信贷产品如“加按揭”、“转按揭”、“循环贷”、“气球贷”和房屋“净值”贷款等也不断面市。
(三)房地产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商业银行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住房金融逐步形成了以“银行为主、信贷为主、一级市场为主”的市场体系。房地产金融风险过度集中在商业银行。
1、融资渠道单一,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达,直接融资比例过小,住房资金高度依赖银行。相关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房地产贷款集中度逐步提高,到2008年1季度末,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达到5.01万亿元,占人民币贷款的比重已经提高到18.2%,部分银行占比甚至达到了30%以上。80%左右的土地购置和房地产开发资金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商业银行信贷。个人住房抵押贷款2007年总额达到2.7万亿元,已经占据了整个个人银行业务量
的60%以上。
2、政策性住房金融发展滞后。对于贫困人群、低收入者、刚参加工作人群、外来人口等特定人群,住房金融缺乏明确的政策性制度安排,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部分人群被迫通过市场购买住房。
3、住房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市场机构体系不完善。我国住房金融市场发展还很不充分,主要以传统的银行信贷产品为主,缺乏直接融资产品,存在着明显的滞后和不均衡;市场结构不完善,一级市场初具规模,但二级市场正在探索试点之中,且规模很小;机构体系不完善,缺乏许多发达经济体常见的、旨在分担住房抵押贷款违约风险责任的保险(担保)机构。
(四)利率上升和抵押房产产权流动性不足已成为住房信贷的潜在风险
对次贷危机的分析告诉我们,利率上升和房地产市场降温所带来的贷款者流动性不足,是导致大量违约的关键。利率上升、工资收入的下降、资产缩水、资产不能变现、缺少其他财产性收入、失业、重病等,都可能导致购房者流动性不足,进而发生断供。比较分析我国房地产信贷市场,利率上升和抵押房产变现能力不足是两个重要的潜在风险。
从1998年开始发放住房抵押贷款以来,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利率在相当长时期内停留在历史最低水平并保持基本稳定。2008年下半年,5年以上的按揭贷款利率更是下降到4.158%。而我国的住房按揭贷款人对未来长时期内利率变动风险思想准备普遍不足,人们很少认真思考过长达20~30年按揭贷款会面对什么样的利率变动风险。在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以及国际化不断加速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正处于良性增长阶段的上升时期。在未来20~30年里,中国经济繁荣,利率上升、优惠利率政策的改变是必然的事情。利率持续上调,将会有一定比重的贷款人因“月供”超出预期而难以承受,偿贷能力将普遍下降,银行房贷的违约风险将明显升高。
理论上,购房人是以所购房屋作为资产信用抵押给银行的,并且银行的按揭贷款要求贷款人支付了一定比例的“首付”,即贷款额是针对房价下跌的可能性做了风险扣除的。除非出现危机性的房价连续暴跌,房在,银行的贷款安全就应当是有保障的。但我国的实际情况是,由于房地产二级市场的发展远不充分,由于中国城镇大多数居民只拥有一套生活必需的住房,依靠作为抵押物的住房产权变现来保障银行贷款安全实际上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
三、防范我国住房信贷风险的思路
(一)完善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缓解公共住房供需矛盾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缓解公共住房供需矛盾,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防止没有偿还能力的群体进入住房抵押贷款市场,是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规避住房信贷系统性风险的根本。
要避免对住房自有率的盲目追求,建立健全我国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通过发展限价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经济租赁房等手段,解决低收入者、夹心阶层、农民工的住房问题。财力缺乏的地区,可采取旧有公房回购、大力发展廉租房等措施,用有限的财政资金解决基本住房保障,不必刻意追求住房自有率。即使在房地产市场上,也同样鼓励刚毕业的大学生等收入暂时处于低位的群体租赁住房,对其进行税收减免或者一定贴租,避免其在财力不逮情况下仓促涌入房地产市场,进而对银行系统造成压力。
(二)严格信贷政策,加强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政府监管
严格信贷政策,把好发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第一关。严格执行贷款准入条件,合理确定抵押贷款的首付比例和月还款额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对借款人的真实借款目的进行监督,防止用“假按揭”为开发商套取贷款;认真评估贷款对象的还款能力,加强对贷款对象真实收入水平的考察,并对借款人的经济状况进行及时监督;合理确定抵押物价值,加强对抵押物的管理,保障银行对抵押物的所有权和处置权。
加强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政府监管。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中国的市场机制还很不完善,要依靠金融监管培育被监管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和市场监督约束机制,支持和培育良好的市场秩序。尽快建立起针对住房市场与住房金融市场的风险监测与评估体系,为拟定风险防范措施和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建立健全由相关部委参加的综合协调、磋商机制,统筹各方力量对住房市场与住房金融市场进行综合监督、管理与调控。
(三)规范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分散集中于银行系统的风险
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资金供给基本来自于银行系统,分散银行的金融风险是完善我国住房金融体系的一个关键任务。证券化可以将原来高度集中在银行系统的风险通过金融市场分散给不同投资主体,使高风险远离银行系统。借鉴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方式,推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规范发展,仍是我国住房金融完善与深化的途径选择。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规范发展要与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市场环境和外部监管相适应。要防止金融产品由风险管理的工具异化为投机的工具,防止金融创新过度发展造成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脱离。要建立严格的监管体系,通过实行更严格的安全标准及对金融机构实行更高的资本金要求等措施,减轻金融技术演变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在自由化的条件下,监管永远落后于市场,除了建立严格的监管体系外,必须在源头上将衍生金融工具的创造和使用限制在合理范围内。
(四)建立利率变动风险的均衡配置机制
贷款利率是影响住房抵押贷款供给与需求的一个重要变量。住房抵押贷款利率可以分为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两种类型,不同的利率类型,对应着不同的风险分布结构。浮动利率使原本风险承受能力较小的居民个人承担着20至30年利率上升的风险,实际加大了利率上升期银行的违约风险。因此,要打破单一的抵押贷款利率确定方式,探索不同条件下固定利率与可变利率的多元化组合,并发展金融期货市场、抵押贷款证券化等避险工具,使利率变动风险在不同风险偏好、风险认知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的经济主体间均衡配置。
篇9
关键词:美国;次贷危机;中国经济;警示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017-02
2007 年4 月,以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持续笼罩全球金融市场,不仅导致美国房价大跌,资金紧缩,还愈演愈烈对全球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造成极大的冲击,最终导致资本市场上相关金融机构股价的下跌和全球股市的下跌,造成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巨额损失。其逐渐增大的负面影响给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造成了超乎预期的打击。为了防止危机进一步蔓延,世界各国央行纷纷注资紧急“救火”。
尽管美国的次贷危机在欧美各国央行联合救市的措施下得到了缓解,而且由于中国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比较严格,所以受到的冲击有限,对中国影响也不是太大,但这次危机对美国以及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教训是深刻的,足以对中国日益对外开放的经济敲响警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意识的淡薄,银行等金融机构“见利忘险”,为了追逐利润大量放贷,由于房价的持续上升而忽视了贷款管理的基本原则,即收入所得是第一还款来源,而过度依赖于第二还款来源,导致风险越积越高,最终引发了巨大的危机。中国金融机构必须吸取这次危机的教训,重视防范和管理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
其实,中国的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可能比美国还要高。近年来,受人民币升值和外贸顺差快速增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内流动性充裕,中国以房地产、股票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上涨较快,住房信贷、住房抵押消费贷款增长很快,极易出现银行追求利润、忽视风险的非审慎的经营行为,比如已出现的用假收入证明、假工资证明等虚假文件到银行进行按揭贷款的市场现象。也有部分人利用这种假信用从银行大量套取贷款,用作房地产炒作。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一直上涨时,过高的房价会把这类缺乏信用的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掩盖起来。但是,一旦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逆转,其潜在风险就必然会暴露出来。这些潜在风险一旦暴露出来,国内银行将面临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风险。而一旦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暴露,这又会对房地产市场、乃至整个宏观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提醒我们,越是在市场繁荣的时期,我们越应当加强风险控制和监管,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机构的监管,防范局部风险向系统性风险转化;要提高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避免出现虚假按揭的现象。
市场不是万能的,监管起着重要作用。美国金融危机,再次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再伟大、再发达的金融体系,也会有漏洞,也会有被摧毁的可能。在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中,美国金融体系中的多个环节都存在着监管缺失,这对中国金融监管者来说是个重要警示。
我们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未来的金融业,美国经济发展历程给我们的教训是:要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尽快开发出更符合市场需要的、更能够抵御各类风险的金融工具,推动金融业原生产品和基础产品的深度发展。稳妥推进资产证券化,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提高中国金融体系弹性和抗风险能力。在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监管体系的完善必须放在重中之重,特别是对资本价格泡沫的产生和扩大保持严格的监控和管理,以防患于未然。截至2006年6月底,中国机构购入的美国按揭债券总额为1 075亿美元,占亚洲国家购入总量的47.6%,遭受一定的损失。所以,对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运行规律要进行研究与分析,建立海外金融投资的风险预警、风险监测和风险防范机制,正确判断自身的风险承担能力,理性选择相关对外投资的产品。我们要随时关注次贷危机的发展,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以保证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
楼市、股市等资产价格如果出现严重泡沫,很可能给经济带来全局性、系统性的影响,因此不能让资产价格过度膨胀。如果一套住房值100 万元时能贷70 万元,那么当其上涨到200 万元时就能贷140 万元,同样道理,一只股票价格从100 元上涨到200 元时,从银行拿到的质押贷款也会增加。因此,如果楼市、股市价格过快飙升,就会使金融体系的融资量飙升,一旦资产泡沫破灭,不仅会打击持有者的消费信心,拖累经济发展,还会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此外,资产价格还会通过财富效应或者其他渠道最终影响到总需求或总供给,会对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因此,中央银行很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的涨落作为制订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
从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来看, 房地产泡沫催生了这场危机。所以,政府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通盘考虑,权衡各种利弊影响。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综合考虑调控政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针对美元贬值和美国利率调整,加强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策略研究;针对贸易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加快出口结构调整和完善相关的救济制度。政府部门应密切观察前期政策效果和国际国内流动性变化情况,尽量使用市场和微调手段,避免对经济、金融运行产生过激影响。政府还应及早对流动性的程度给予控制,提前对剩余的流动性提供相应的需求渠道,从而化解流动性过剩可能造成的危害。借鉴此次危机中各国政府采取各项措施的经验和教训,合理引导投资者预期;为了减轻房地产价格波动对整个经济的负面影响, 应采取有效而又审慎的措施, 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供给, 合理引导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让百姓安居乐业是政府的职责, 但是“居者有其房”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要买房, 让无支付能力的低收入者进入购房市场无疑是一种揠苗助长的行为。
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是美联储加息。美联储加息一方面导致房产价格下跌,另一方面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美联储连续加息时,可能对房地产市场因此而承担的压力重视不够。
在这一点,中国与美国房市降温前的经济图景存在一定相似性。中国自2004年9月以来央行频频加息,最新一次加息后,五年期住房贷款利率已达7.83%,购房者贷款压力大大增加。在个人住房贷款支付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国内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在近一个时期内已经逐渐步入违约高风险期。有关人士认为,一旦房价出现调头,银行的房贷可能会引起信贷坏账的暴增,如果出现危机,商业银行的开发性贷款和个人贷款都会引起高比例坏账。而央行加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应对物价上涨的能力,那么在采用连续加息的政策时,应该警惕两方面影响:第一是贷款收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影响,这可能造成开发商资金断裂;第二是还款压力提高对抵押贷款申请者的影响,可能造成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
发放次级按揭贷款的机构,为了尽早回笼资金,发行了以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投资产品。通过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银行的信贷违约及房贷的非流动性风险问题。但证券化不等于没有风险,而是将风险从银行内部转移到社会。美国通过金融创新方式将次贷风险转嫁给全球资本市场投资者,次级债引发的投资风险自然由全球资本市场来共同承担。
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出口贸易;影响;对策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后,经济陷入困境。危机很快蔓延开来,世界各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是靠“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拉动,因此出口这辆马车势必受损。
1.出口增长放缓。2008年1-7月中国进出口总值为14821.1亿美元,同比增长26.4%,其中:出口8029.1亿美元,增长22.6%,进口6792.0亿美元,增长31.1%。而进出口差额为1237.2亿美元(顺差),比2007年同期相比下降了9.6个百分点。相比前几年的数据,2005年中国的贸易进出口差额同比增长了217.4%,2006年净出口差额的增长率为74.0%,2007年同比增长了47.7%。从这儿可以看出中国的贸易顺差趋于缩小。
2.出口贸易中,外资企业占了绝大部分比例。从商务部资料显示,2003年到2008年间,国有、外资、集体、私营和其他企业中,外资企业占出口贸易的平均比例为57.2%。
3.出口商品结构来看,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商品的5%左右,工业制成品出口95%左右的格局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4.中国的出口市场中,美国、欧盟、香港、日本和东盟是中国前五位的出口市场。这五个地区占据了中国出口贸易的七成左右,2006年,中国向前五位地区出口占比为72.7%,2007年下降到70.4%,2008年1-7月,中国向这五个地区的出口贸易达68%。
(二)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的原因
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主要是次贷危机对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由于次贷危机也会对欧盟、日本等中国主要的出口国有重大影响,因此,这些国家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总之,归纳起来次贷危机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外贸对美国的依存度较高
金融21世纪以来,中国外贸和对美国贸易的依存度都有所提高,外贸依存度一直处于高位,均在38%以上,其中出口依存度更是每年高于20%。根据商务部及相关资料显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对美国贸易(进出口)的依存度不断上升,从1997年的5.4%上升到2006年的9.76%,2007年达到8.95%;对美国出口依存度也上升较快,从2001年的4.1%上升到2006年的7.56%,2007年仍达到6.89%,七年平均出口依存度为6.72%,逐渐形成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由此可见,在中美贸易中,中国扮演着出口国的角度,对美国市场的依存度较高,当然美国经济的波动对中国出口的影响较大。
2.美国个人消费能力和对未来经济预期降低
据资料显示,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一直是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占美国GDP的70%左右,2007年更是高达98%。但是,次贷危机发生以后,一方面美国国民财富及信用规模急剧收缩致使美国居民个人消费能力不断降低;另一方面美国消费者对商业环境、就业市场和薪酬的预期都比较悲观,对美国经济前景感到担忧。据2008年3月25日美国经济咨询商会报告显示,3月美国消费者信心继续下降,从2月的76.4降低至64.5,远低于市场预期的73.3,是2003年3月以来最低水平。消费者预期指数也创下35年来的新低。因此,美国居民由于自己实际消费能力的降低和对未来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这都直接影响了美国个人的消费能力,从而影响了美国的经济增长。根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每降1%,中国对美国出口就会降5%—6%。最后,美国居民由于自己实际消费能力的降低和对未来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将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出口。
3.美元走软和人民币升值
次贷危机中的以下因素造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首先是由于中美两国息差的加大。为防止金融危机造成实体经济衰退,美联储采取了连续降息的策略,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为控制本国通货膨胀的状况而不断加息,这“一升一降”直接造成中美两国息差加大,从而给人民币施加了更大的升值压力。
其次,此次次贷危机中,美元资产被抛售,造成美元的加速贬值。同时部分资金出于避险的考虑流入我国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造成更大的压力。
美国是全球原料和商品消费国大国,美元的走软直接造成国际上大宗商品比如原油、铁矿石等价格上扬,这在一定程度上向我国输出了通货膨胀,增加了我国外贸企业的成本。
二、金融危机下中国出口贸易对策和出路
(一)政府层面
1.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美方采取了很多政策措施,美国制定这些政策的时候仅仅从美国自身出发,可能不会过多的考虑由于次贷危机而遭受经济影响的其他国家,这势必会间接影响到这些国家,比如中国。为此,必须加强世界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世界经济大国要担负起稳定世界经济的责任,构建世界或地域性的应对国际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的合作机制。
- 上一篇:经济的知识
- 下一篇:叛逆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