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的心理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孩子厌学的心理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孩子厌学的心理教育

篇1

关键词: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厌学心理;初中物理

学生厌学物理的心理既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既有直接的原因,也有间接的因素。其原因当然不止这几种。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针对这类情况,找出其原因并对症下药,找到相应的对策来防治学生所产生的厌学心理。要想达到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克服厌学心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物理课上真正“动”起来,多年的教学历程启发我,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一、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

有些学生厌学,是因为这些学生的智商很高,他们之所以“厌”,大多是因为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他们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我老爸有的是钱”“读书无用”等错误思想根深蒂固,加上很多初中未毕业的学生到外面打工同样挣钱,影响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心理,于是对学习不感兴趣,“破罐子破摔”“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于是就产生了厌学心理。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应适时做好这部分学生的思想转变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就业观、人生观,让学生找回“自我”,找到“自信”。让他们感到学习物理有趣、有用,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状态,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最终获取知识,成为知识的占有者。

二、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厌学心理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心理特征综合产生的,其原因之一是对新事物、新方法缺乏浓厚的兴趣,教师的教学就要适合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充分体现物理学科的趣味性,尽可能多地创造紧扣学生心弦的情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杨振宁博士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就要教育学生不怕苦,不怕累,勤思考,勤动手,使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感觉到物理是有趣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制订可行的教学目标,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在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统一要求下,依据学生的现状,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教学目标的制订,要照顾大部分学生,不偏难,不偏易。在目标实施的过程中,不要过多关注“优生”,而要更多关照的是“学困生”。在课堂提问中,简单的识记问题,应该让“学困生”回答。若他们能正确回答问题,就会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对树立学习信心很有帮助。在课堂训练中,教师也应设计深浅适度的练习题,加强对“学困生”的训练和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言、思考、扮演、练习和讨论的机会,而不能为了教学节奏、课堂容量、课堂气氛,而把机会全包给少数尖子生,应当挑一些易操作、易回答、易解答的问题让“学困生”去回答,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有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而且能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在成功中树立信心和

决心。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凸现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要求物理教师要做到四个带进:即把激励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现代技术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探讨,使物理教学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要做到这一点,物理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物理教材与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特点,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尽可能开展学生实验,让学生通过动手、合作、探究,感受实验的乐趣,通过小实验、小创造、小发明,真切地感受学习物理的用处和意义,从而激发起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

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面对学生厌学现象,摇头叹气无济于事,一味地强调客观原因也于事无补。教师要转化学生的厌学,就要对学生多关心、勤辅导,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经常鼓励他们的进步,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莎士比亚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产。”廉姆杰尔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所以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应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鼓励。教师和家长应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进学习方法,尽快地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家庭中,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尽量营造一种积极的家庭氛围,时时处处给孩子起表率作用,使孩子在关爱、和睦、平等、民主的环境下,保持身心健康,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对待厌学的学生,要切忌急躁,要看到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五、勤用评价手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善于应用评价手段,就能有效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新的课程标准呼唤我们应该使用新的评价原则,只有进行科学的教学评价,才能有科学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改变过去以知识目标为中心的单一评价指标体系,从而重视对学生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考查。

1.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评价

教师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评价还包括使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过去单一的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使管理者、学生、学生家长甚至街道、乡村组织加入到评价队伍中来,从而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2.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发展性评价

(1)学生分组实验、小制作、小实验、科学小论文、课外活动等采用多样化的评价。

(2)对学生平时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力的实时评价。

篇2

青春期在心理学上又叫做“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中职学生在青春期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厌学心理中职学生由于在初中没有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身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学习上没有动力,甚至对所学科目丧失兴趣和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周而复始,会逐渐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逃学的行为。

2.自卑心理中职学生因为学习成绩较差而未能顺利升学,本身会存在失落感和自卑感。再加上中职学校和初中的教育方式有区别,学生很难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无法融入课堂教学。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3.网络成瘾问题大多数中职学生在这一阶段都会有严重的厌学情绪,据调查发现,这些学生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成就感,也无处去宣泄自己的情绪,网络此时成为他们最好的伙伴和发泄情绪的最好工具,只有在虚拟的世界他们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对网络的极度依赖就容易形成网络成瘾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更会引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4.情感问题和性心理问题这一时期的学生具有明显的情绪两极性,容易产生过度兴奋和暴怒的情绪,主要表现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同时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异性充满了好奇,性意识开始萌动,因此早恋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在交往过程中,他们会有很多困惑,容易产生性心理问题。

二、中职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的教育管理对策

中职学生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作为一名教育研究者,如何妥善解决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当前研究的主要课题。笔者认为,对他们的心理教育仍然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内在一致性,三者的密切配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困惑,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1.营造健康的中职生家庭环境父母在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父母对子女的关注和关爱是孩子形成良好心理状态的基础,我们要充分重视家庭环境对中职生心理的影响。(1)家长应多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作为家长应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和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如上网或者阅读有关报刊等,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和坚定的信念,正确引导孩子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以及调整自己的心态。(2)家长应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孩子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孩子。父母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创建美满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树立榜样,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

2.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全方位开展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各中职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将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渗透在教学当中,通过教师的指导,能够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同时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之外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科技的不断进步也使得利用信息媒体进行教育成为可能,这是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不断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健康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能够起到榜样的作用,教师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可以养成热情、积极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也要时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做一个有心人,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积极制定相应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案,促进中职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总结

篇3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健康 分析 对策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缺失表现

中职生从计划经济下的“包分配、不愁工作”的自满心理转变成担心“竞争力不足、缺乏就业优势、找不到工作”的惶恐心理。尤其是近年来,下岗、失业、待业的现象大量出现,他们更是不知所措。当前,中职生心理出现了突出的缺失现象和个体差异,表现为厌学、情感波动幅度大、不能正确与异往、性心理极度错位、就业恐慌、无所适从。

1.厌学表现。当前高校不断扩招,职业教育受到一定程度的冷落。中职学校,尤其是山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就读对象往往是中考落榜者。这类学生持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心中奉行实用主义、自由主义;他们普遍基础太差,缺漏的知识实在太多,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认为毕业后无法与大学生竞争,因而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甚至想退学。

2.情感波动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同学说:“最近发现我喜欢上班上的一个男生,可是我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我不敢跟他说,但总是控制不住自己老想他。我的心好乱好乱呵,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显然,这位女同学的表现属于典型的青春萌动期对异性产生的爱慕和依恋,但一直由于羞怯或迟疑而未吐露自己的心曲,如不及时加以正确的指导,很容易转入“早恋”的误区。

3.人际交往能力欠缺。中职生普遍缺乏正确与人交往的能力,往往在与同学交往中因一件小事发生隔阂或冲突。这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想法,不顾及对方的感受,当发生矛盾时,采取暴力行为甚至极端手段,以发泄自己的怨气。学生中常常无端发生打架斗殴事件,而究其原因无非是一两句话过了头或是看不顺眼儿。

4.性心理错位。一个痛苦的男生说,小学时就开始看黄和影碟,一直到现在都是整天想入非非,从来没有将心思放到学习上。老是想着和女朋友去开房,有时我还想去火车站……青春期的性萌动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理现象。但该生由于缺乏性道德的修养,精神世界空虚,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欲念,出现了这种有悖于人类理性,造成了病态的性心理现象。

二、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综合施教的系统工程,这项教育活动的涵盖面是非常广泛的,途径也是多样的。在分析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了解社会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发挥课堂的主渠道教育作用、优化育人环境、做好心理辅导是应对当前中职生心理健康缺失表现的可行对策。

1.课堂教育是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中职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表现较多,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应是课堂教学。①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培养全面的、身心健康的人作为教育目标,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重其心理塑造,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格要素。二是在常规教学活动中渗入心理健康辅导内容,如把课堂教学、学生作业、实验、设计等方面有机地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把心理教育渗透到每个环节中去,使教学模式由智力本位、能力本位向人格本位转化。三是针对厌学心理,要切好“后进生”的脉。在尊重、信任、诱导的原则下,充分理解后进学生。②开展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内涵应当丰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自我意识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我,既要自尊自信,又不可自高自傲;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又能找出不足和差距。二是气质和性格教育。要教育学生善于认识和把握自己的个性,扬长避短以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三是心理卫生与健康教育。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集体和正确认识自己,使自己的认识和行为不脱离实际,使自己的发展与集体和社会的发展同步。注意纠正怯懦、自卑、孤独、过分好动、顽皮等不良习惯。四是挫折教育。要增强学生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人格特性。

2.优化育人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措施。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生存环境是影响和制约人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受教育者只有在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中,才能形成良好的品质、健康的心理。①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的文化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如卡拉OK大赛、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增加相互交往的机会,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使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通过开展校风建设带动学风建设,如利用文学社、书画社等学生社团组织活动,利用创文明宿舍、文明班级等比赛,增强其参与意识,使学生在人际关系和谐的环境中学习。通过加强班风建设,增强凝聚力,同学中相互坦诚相待、关系融洽,创设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达到环境育心的目的。通过不定期讲座、板报、广播、学校网页等多种校园媒体,对学生进行情绪生活、人际关系适应、性心理、人格培养等方面的指导。②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着辅助作用。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缺乏社会化的环境,在家庭小环境中很容易使孩子养成内向、孤僻、不合群的性格。家长要多为孩子提供社会化的机会,鼓励孩子多到户外运动,多参加集体活动。健康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篇4

一、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对后进生厌学的影响

由于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各行各业的人才都对教育具有全面的影响。比如,社会发展对后进生学习的影响,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于是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对学习的观念有所改变,甚至有人这么说:“有时间让孩子在学校混,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这样就大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公平公正、一视同仁,让教育能真正的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这样给后进生在学习多有表现的机会从而来改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家庭因素

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责任,疏于管教和关心子女。许多家长迫于生计,忙碌奔波,托孩子的爷爷或奶奶看管,而老人则一味溺爱,对孩子缺乏严格的科学的教育;有的父母虽在家,却疏于管理教育子女,甚至放纵其行为。父母离异或由于其它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关心尤其不够。从对后进生的家庭背景资料分析来看,父母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是形成后进生厌学最重要的原因。

(二)学校因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厌学的行为出现和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密切相关。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疏忽或者失误,班级和学校的管理不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后,他们是很需要得到同情和帮助的,当代学生抗挫折的能力本身就很弱,但如果教师缺乏应有的耐心,一味挖苦、责骂,必然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几经挫折,失去信心,仅有的一点希望之火也熄灭了,厌学情绪随之产生,学习上的困难者很快就变成了学习上的落后者。时间一长,在他们的意识中就会出现偏离集体的倾向,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失控,最终发展成具有“粗野情感和厚脸皮性格的人”,甚至会以各种反常的行为与班集体对抗。

二、教师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后进生厌学的行为表现

美国斯坦佛大学的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显,有77.6%的教师是心理健康者,对教育工作能达到良好的适应效果,有22.4%的教师心理是不健康的。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到后进生厌学的直接动力,因此要使后进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就必须改变提高这22.4%的教师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于是,教师应做到两方面:

(一)教师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来提升自己的素质

教师良好的意志品质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工作实践中,克服困难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能促使教师在各种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乐观而平静的心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冷静的解决一切不愉快的问题,才会感受到后进生是有挖掘的潜力,才觉得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师才会去帮助后进生提高学习成绩,改变后进生的厌学状况。

(二)教师应避免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

特别是在今天实施九年义务的前提下,一部分学生来学校抱着完成义务的需求,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纪律,上课不专心等等因素,这样就给教师增加了工作压力,从而就给教育教学质量及教师的稳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众多研究发现,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体验到职业倦怠的教师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从而影响到教育效果。

三、改善后进生厌学状况的措施

从问卷、访谈等调查研究看,改善后进生厌学行为是由需要方面的因素,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用教师的实际行动去感化后进生

教师在学生面前既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又作为心灵的守护者。因此,在一所学校还是一个班级,学生的品德、行为成绩都各有差异,有的教师认为这个班级的学生难教、难管。这样,老师对整个班级就会失去信心让这些学生自由放荡,于是学生就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行为,这是多数老师最棘手的一件事。只要教师用实际行动去感化他们,用真诚去帮助他们,尤其是后进生更需要我们鼓励、尊重、关心和爱护。

(二)留给后进生思维活动的空间

篇5

    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一直以来都是英语教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的课题。由于受到条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失去了兴趣,本文就农村学生厌学英语的原因及应对的措施谈几点看法。

    一、农村中学生厌学英语的原因分析

1、家庭原因

(1)相对城市而言,农村中学生的家长受到教育的程度比较低,他们对孩子学习外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无法为孩子提供英语学习上的帮助。(2)有些家长让孩子学习外语的目的具有较强的功利性,给孩子的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孩子在学习英语时也急功近利,采用不科学的学习策略。(3)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一般不宽裕,有些家庭无能为力为孩子提供外语学习所需要的辅助设备,更不能像城市家庭那样请家庭教师辅导。(4)不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少父母应有的督促和管教,在情感、性格、毅力等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欠缺,这也影响其英语学习。

2、学校原因

(1)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偏离,评价体系不当。很多农村中学仍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教和学,以考试的要求来制约教学、误导教学。(2)有些农村中学的教学班级规模过大,5偶人以上的班级随处可见,有的甚至高达70人以上,这种大班级教学加大了英语教学的难度,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3)现行教材部分内容与农村实际生活脱节,与农村中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相距太远,学生不易产生共鸣和接受。(4)学校教学设备简陋,很多农村中学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语音室,一些中学甚至连教师用书、练习册、挂图、简笔画、听力训练材料、阅读材料、磁带等辅助教材都没办法购齐,图书室也很少,缺少中学生阅读的英文报刊。这不利于师生开阔视野,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影响了学生理解和巩固英语知识。

3、教师原因

(1)部分教师观念陈旧,死守固有经验,不重视教改。(2)教师对现行英语教材的理解片面化,教学方法不当,仍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满堂灌。过分强调学生的有意记忆,忽视学生的无意学习,重视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讲解和背诵,忽视对英语初学者的鼓励,导致学生既难以体验英语学习的成功感,也缺乏积极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是农村中学英语成绩两极分化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3)教师自身知识和能力落后,无法从容组织课堂交流活动,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哑巴英语”现象,还有一些教师甚至缺乏必要的教学技能。(4)有相当数量的农村英语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不会上网搜集教学资源、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4、学生原因

(1)农村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2)部分农村中学生不善于交流、见识少、知识面窄、思维不活跃、接受能力不强,其交际能力、理解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等比较差,成为其英语学习的障碍。(3)因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训练,部分农村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不妥当,自学能力差。(4)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薄弱,尤其是面临中考的压力时,对学习英语的成功与否十分敏感,遇到挫折容易失去学好英语的信心。

二、农村中学生厌学英语的应对措施

1、更新教育理念,实施成功教育

厌学英语的学生一般成绩比较差,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常受到家长的责备、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冷遇,在学习上悲观、自暴自弃、将学习视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根据培养人才的要求,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或任务,实施成功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其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和决心。英语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肯定他们的优点,鼓励他们的进步,让自信的种子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由原来的“厌学”变为“爱学”。

成功那个教育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去“做”只有做出成绩来,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赞同,他们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学生莫某,在课堂上沉默寡言,他曾经因为口吃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因此不敢开口说英语。于是,我鼓励他说:“你大胆的读,没人会嘲笑你的,我保证。”第二天上课,我就故意说:“Good morning, glass!”几个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立刻反应:“老师,你说错了,是‘class’而不是‘glass’。我顺势引导说:“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犯错误是在所难免,就像我们小时候学习汉语一样,大家不要拍犯错误,也不要去嘲笑别人。”从此,我感到莫某变了,上课也敢开口,我经常适时的表扬他,他学习英语的劲头更足了,测验、考试的成绩稳步上升,由一个学困生变成了一个优等生。

2、展示人格魅力,实施情感教育

古人云:“亲戚是,信其道。”师生关系的好坏也决定着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在教师人格魅力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教师应该在生活和思想上给予厌学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因势利导;在学习上应以耐心和细致让厌学学生感到教师既是师长又是朋友,愿意与其分享喜怒哀乐。最终,在课堂上实现“情感互动”,逐步扭转其厌学情绪。

教师与厌学学生关系的转变,也是他们学习观念转变的开始。学生卢某,课堂纪律比较差,不但自己不思学习还阻碍教师上课,于是我主动找他与他拉家常,从中了解到,他是一个单亲孩子,在家经常遭到父亲的责备或打骂,加上老师的批评、训斥,对学习毫无兴趣。为此,我先主动与他的父亲沟通,肯定了他的学习潜力和进步,同时,在课堂上巧妙地创设情境,从简单的一般疑问句开始,让他有表现的机会,有成功的机会,及时表扬他的点滴进步,慢慢地,他恢复了学习的信心,由原来的讨厌英语慢慢地喜欢上了英语,成绩一跃达到了中等生的水平。

3、改变教育模式,实施合理教育

篇6

关键词:中职学生 厌学情绪 对策

一、中职生的现状

目前随着高校不断扩大招生,普高逐年升温,中职学校迫于生计和招生的压力,不得不大大放宽招生条件扩大规模,对学生"进口"基本不设限制。各种素质学生都涌进学校来,有相当部分的学生连中考都没有勇气参加,甚至有些初中未毕业就提前离开学校。他们的基础知识薄弱,认知水平较低,接受能力差。进入中职学校后,基于没有升学的压力,所以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主动性差,自觉性低,依赖心理强,厌学现象相当严重。上课睡觉、随便说话、发送短信、接听电话,还有的学生上课看一些与课程无关的书籍,上课时不认真听讲,下课就不学习,课余时间都用在闲谈、恋爱、上网聊天。这种厌学情绪在中职学校的学生中不断扩大、蔓延,使原本用心学习的学生,也不再用心了。这使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已经危及到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二、中职学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鄙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低,职业教育的职业声望低,难以进入大众的视野,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关注度、参与度较低。职业教育政策尚未转化为政策实践,出现了"认识"与"行动"的反差。

(2)就业难导致读书无用

随着90年代末高等院校的扩招,大学门槛接连降低,直至录取率高达80%以上。优秀学生进入中职院校进修的动力消减,导致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除了极少部分家庭贫困的优等生以外,绝大部分学生无论是学习热情还是学习动力都远远不及以往。而用人单位招聘员工的标准也更倾向于高文凭、高学历的那些虽然专业技能掌握较差但自主学习能力较好的大学生,忽视虽然专业技能较熟练但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中职生,这就导致中职生感觉就业无望、读书无用,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3)网络的危害

随着互联网和其他各种媒体的迅猛发展,学生所获取的信息日益增多,而各种信息良莠不全,鱼龙混杂,对成长中的中职生产生不同的影响。中学生极易沉浸到网络的虚拟化生活空间中,一旦回到现实社会就产生一种孤独感,患上"网络疏离症",成天高唱:网络是我家,我的眼里只有它。这样对心理造成严重损害。同时在生理上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但是他们一上网就是五、六个小时,或者通宵,不仅眼睛超负荷运转,危害视力;也使得脊椎变形,现实是网络已经对中职生的身心构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二)家庭因素

一、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引起的不良行为

(1)目前的中职学生80%以上来自农村,其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从小便生活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缺少父爱母爱,逐渐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及习惯,在学习上意志消沉,产生厌学情绪。

(2)破碎家庭子女,父母经常吵架、打架,家庭关系破裂离婚,形成单亲家庭,对孩子身心造成莫大伤害,使学生感到自卑、压抑,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3)家庭教育方法不当,要么过分溺爱与庇护 ,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要么严厉有余,对成绩要求过高,加重学生心理负担,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厌倦。

(4)意志薄弱,克服困难毅力差,目前城市里的中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娇生惯养,有过强的依赖心理,学习上不愿独立思考,依赖教师辅导,造成学生独立性差、胆小、退缩;或以我为中心,好强任性。一旦失去辅导,成绩一落千丈,一遇到难题,就叫苦不迭,整天没精打采,灰心丧气,意志消沉,悲观失望。

(三)自身因素

(1)原有基础的薄弱,使学习力不从心

因为中职学生绝大部分是没考上高中的学生,或者说是在初中时学习成绩处在中下游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初中往往就学习基础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来到中职学校后,又失去了升学的压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学习的自我约束力差,学生在校的学习压力并不大。学生学习动力主要源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学习的兴趣,兴趣产生动力。另一方面则是压力,由压力而生成动力。当然"压力"是双刃剑,压力过小不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使其放松对知识的学习;压力过大往往又会适得其反,造成厌学,失去学习的兴趣,进一步造成学习成绩的下降。

(2)自卑感强、信心不足、自暴自弃

这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而产生自卑感 ,他们在来职校之前已经是学习上的失败者,从小学到初中都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和肯定 , 在班集体和家庭中常常被歧视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而他们对同学和老师存有戒心,更不愿意与成绩好的同学交往。他们长期处于这种不良地位,慢慢地形成自卑和自暴自弃心理。

(3)攀比和虚荣心理极强。

由于很多学生生理及心理趋向成熟而尚未成熟,物质追求高、依赖性强、相互攀比、讲究打扮、刻意讲究外表和穿着、心态不够平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学习,还有的因此而荒废学业。特别是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同学,食宿和学费的交纳都比较困难,也学着赶时髦、比阔气,耗费了大量精力,导致平时无心向学,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

(四)学校因素

(1)教学方法传统

部分教师的课堂授课方法陈旧,上课照本宣科课堂教育,未能调动学生兴趣,未能依据学生的现状,科学组织课堂教学,仍然按照过去"注入式"、"满堂灌",的模式,他们在45分钟课堂里,滔滔不绝地把概念、原理、定理、定义讲完,只顾完成授课计划了事,很少顾及课堂纪律或学生是否学懂弄通了,教与学没有得到有机的统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他们学习泛味,来不及思考,也不能适时练习,不懂的更不懂,极少部分学生心领神会,大部分学生雾里看花,另一部分水中捞月。只好在课堂内寻找其他刺激而影响课堂纪律,影响学习效果。作业不会做靠抄袭或干脆不做。久而久之,部分差生兼备后进生称号。在他们的思想领域里,读书不是他们的选择,他们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而产生厌学,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2)在考试、考核制度方面

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两个方面:1、理论考试方面:多数教师平时很少布置作业和测验。由于平时没有作业和测验,使学生养成了懒散的习惯,期末考试时老师不得不出"复习提纲",甚至点出所谓"重点"所在,而所谓的"重点"其实就是考试题目,于是,学生们觉得平时不用看书学习,反正考试前有老师给"复习提纲",所以平时也是无心向学。

三、解决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

由于造成学生厌学的因素很多, 学校要从根源上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不能单从学生身上主观方面做文章,作为教师,也要反思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目光聚焦于更新评价学生的观念,改革课程设置,改变教学方式等,以此来唤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改变厌学状况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必须在认真分析厌学原因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综合措施:

1、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建交相应的质量控制运行机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1)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实践环节。设置与职业要求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模式,用灵活多样的课程吸引学生的兴趣。以能力本位设置课程目标,增加学生动手和操作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以良好的教风带动优良学风的形成。抓教风,促学风,以教师的良好严谨的治教之风带动优良学风的形成,以优良的学风的形成反过来推动教师的治教之风不断上台阶。

(3)完善考试制度,宽进严出。严肃处理教学事故,严格考试纪律,对监考不严、考试作弊的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处分适度的压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经济社会只有学好就业才能好,才能重视学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应该静下心来对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的课程理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行为,要学会冷静面对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善于克服急躁情绪,安心做好本职工作。在教学方面,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突显职业教育的特点,理解生本教育的实施办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加学生的表现机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方法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做什么,怎样做,而不是仅仅告知学生一些概念、原理性的知识,要真正体现学生的动作智能,注重学生的过程考核,以"会做"为归宿,而不是单纯追究"是否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整个生产操作过程熟练了,学生就成功了,同样,教师的教学也达到目的了,就有成就感了。

3、辅助学生正确选择专业,重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中职学校与高中教育不同,它直接面向求职市场培养学生。如果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能紧贴市场,或者学生的专业选择与其职业倾向不匹配,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杨力(2008)在《用〈霍兰德中国职业倾向倾向测试量表>探究"厌学现象"的成因--文秘班女生的职业倾向与专业匹配调查》中认为厌学现象成因众多,但对中职学生而言职业倾向与专业选择之间的不匹配可能是导致厌学情绪的原因之一,因此,中职学校可以在入学初对学生作职业倾向调查,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解决学生大厌学问题的方法。

4、关心鼓励,人需要赏识、和信任

许多学生走进中职校门之前,几乎在每一个环境中都处于劣势,或多或少都遭受过讽刺、挖苦、打击,被别人直到最后被自己认定为"不行",从而失去了信心和勇气,有的已经是"破罐破摔"! 针对如此一群所谓的特殊生,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接受教育的平等和自主发展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另一方面,要以平等的身份面对学生,多从情感上交流与沟通,多给予生活上的关心与体贴,多在学习上加以指导和帮助,努力融洽师生关系。要细心留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抓住一切时机,慷慨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和感受到自己在老师心中的位置。努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战胜自我。

5、庭教育的一致性,引导孩子和谐发展。

家长与学校、学校与家长之间要及时的互相沟通,学校要让家长尽量全面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对于不学习的学生来说,无形中就又有了来自于家长方面的一些"压力"。

每个家庭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既有普遍性,又有社会性。家庭是多个亲情关系的组合,家庭教育也不是单独存在于哪一个人的身上。因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作为家长,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达成一致,必须多沟通、交流、互相支持,千万不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把分歧暴露给孩子,其实有分歧没有关系,关键是我们要正确面对,达成一致,这样才能给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家庭中的父母都必须注重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适当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良好发展。

四、结论

总之,厌学心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产生的,产生原因也十分复杂,行为表现多样化。唯物辩证法认为, 原因可以导致结果,结果也可以转化为原因。因此排除厌学心理必须深入研究学生个案或者帮助学生掌握解决的办法,对症下药才能根治。而这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人材的社会大环境,深化改革,确实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春鸣.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叶肇芳.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现状、问题及对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刘德恩:《职校生厌学的心理类型与应对策略》,《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 2002年第7期。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辅导;心理咨询

健康的心理会使学习学生更加快乐,使学生的心理品质更加高尚,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加提高。为使广大中小学生达到以上目的,教育部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各中小学纷纷设立机构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师培训计划,建立咨询室,并学习如何运用心理咨询的各种理论去理解个案,洞察在心理咨询和上课中的正确反应,增进教师与学生的自我沟通力,促进自我成长,实现快乐、成功发展的人生。在学生心理问题援助,校园危机防范上均取得了显著效果。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构建“健康的心理与和谐学堂”,也就是如何对学生实施心理教育,使其有健康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校德育工作有载体,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更加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是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对学生实施心理辅导要开设心理培育课程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可见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地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们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现阶段的心理健康课可以说开设的不错,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形势在不断的变化,特别是广大中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这就需要从学生心理的培育上下功夫,从小开始就让他们(她们)有健康的心理,健康的环境,健康的追求,健康的价值取向等。从教材的内容,环境的选择等方面有计划的有步骤的进行心理辅导,特别要重视生活和学习辅导,通过辅导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激发积极的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态度和习惯,要讲究学习方法、策略和成效,学会计划与监控自己的学习活动,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学习中增进自己体脑的发展,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使学生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具体辅导可采用以下四种方法:1、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3、通过对学生进行一系列心理测评,了解学生存在的不健康的学习心理及原因。 4、学生学习行为障碍诊断与辅导及学科学习困难诊断与辅导。分别从考试焦虑、上课强迫分心、学困生转化、潜意识厌学行为、潜能开发的教学策略等方面着手, 从幼小的心灵开始培育,关注成长,达到健康的心理品质,使教育工作更具有实效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质量。

二、学校心理教育要融入课堂教育中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完整的育人工程,应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心理健康课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依赖于心理健康课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是唯一的路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应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脑、动手,这就需要改变课堂教学的被动局面,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设计教案为学案,内容、语言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心与心的沟通,形成合力,使学生在各科教学中学到真正成长本领。特别要注重学科渗透在学科中关注学生的成功心理因素,注意学生的成功智力心理、成功情感心理、成功意志心理与成功潜意识心理的平衡的有机的发展。

三、学校心理教育要建立详实的心理档案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达到充分的、耐心的、细致的、全面的了解学生,就必须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从学生的基本情况、成长环境、父母文化程度、学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和个人成长过程等方面建立详细的档案。在教学中、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掌握基本情况,以便对症下药,彻底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从而显示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普遍性。

四、学校心理教育要利用好心理咨询室开展个别咨询

学校心理咨询室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碰撞的地方,是学生心理宣泄的地方。在咨询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全面了解学生,可以培育学生健康的心智,学生可以坦诚的公开心底的秘密,放下心理负担,舒坦心胸环境,开放自己的思想境界,通过咨询学生可以倾吐和宣泄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从而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更加和谐,也必然使学生的认识观、理想观发生根本的变化。

五、利用各种活动培育学生健康心理功能

各类活动是彰显学生学识、本领的活动,对心理素质好的学生可能发挥的好一些,成绩也理想一些,所以要以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心理功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的认识活动,尝试打击与失学,最终运用活动来锻炼自己的品质,提高自己的素质。

六、引导家长参与对学生心理调适工作

篇8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

中学时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从学校方面来看,激烈的竞争使学生陷入无休止的紧张、焦虑等不平衡状态;从家庭方面看,离婚率上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从社会环境方面看,一些不正之风、多元化观念,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也不利,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此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层面上,还要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那么,教育工作者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这是现阶段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阐述。

中学时期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常见的中学生心理问题如下。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1)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并造成很多生理问题。目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2)厌学是目前学习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成绩差的同学不想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还出现厌学情绪。(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更为严重。学生上学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实际升入大学的只是一部分,学生面临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等问题,特别是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这些,不能以热情的态度加以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就会失望,此时学生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同学中寻求理解与信任。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又不知怎样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和睦型家庭能够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爱的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导致儿童形成孤僻、专横性格。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给儿童心理问题上造成的伤害更大,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于是憎恨父母和家庭,觉得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体,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中学生在消极情绪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交流,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表面上似乎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情绪。

3.早恋。中学时代正值青春发育期,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中学生的性心理发展表现出相对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分,却是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可见,重视和加强中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和指导他们逐步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是非常必要的。

1.中学生应如何学会锻炼自己的心理品质,培养健康心理

一是对他人期望不要过高。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何必要求别人迎合自己的要求。

二是对自己不要过于苛求。如果把自己的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就易于实现,心情就容易舒畅。

三是帮助别人。帮助别人不但会使自己忘却烦恼,而且会确定自己存在的价值,更可以获得珍贵的友谊。

四是要会处理愤怒情绪。发怒时人容易丧失理智,会把能够办好的事情搞糟。因此,勃然大怒时要学会控制,待冷静下来再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五是找人倾诉烦恼。把所有的抑郁都埋藏在心底,只会使自己郁闷沮丧。如果把内心的烦恼告诉知心朋友、师长等,心情就会顿感舒畅。

六是适当安排娱乐。这是消除心理压力的最好方法,娱乐的方式和内容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心情舒畅。

2.中学生心理调节技术的内容

中学应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学习心理健康教育;(2)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3)人际关系心理教育;(4)个性心理教育;(5)青春期教育;(6)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教育;(7)以心理治疗为中心的教育。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些途径

(1)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要求咨询老师信任和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只有在信任基础上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教学效果。(2)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可省去害羞的忧虑。(3)改变评价方式。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地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4)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家庭影响尤为明显。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

篇9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隔代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38-01

在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农民外出打工,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家中,由孩子的祖父母辈,外祖父母辈照管、教育。这些隔代长辈成了孩子的日常监护人,肩负起教育孙辈的重任。我们把农村的这种现象称为"隔代教育"现象。

我们都是在农村中学任教的一线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对隔代教育的问题,关注较多。我们调查研究发现,在我们农村中学存在大量"隔代教育"的学生,与普通学生相比,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管束,家庭教育基本处于零状态。这些学生的成长着实令我们身在一线从教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担扰。

1.“隔代教育”中学生的社会现状

我们今年10月对本校2015级学生进行调查得知:该级段共有学生326名,有家长在外地打工的254名,约占学生总数的77.9%,父母一方在外地打工的148名,占学生总数的45.4%,父母同时外出打工的106名,占学生总数的32.5%。调查还发现,一方家长在家的85%以上是留守母亲,而她们中又有70%以上的人在本地的鞋厂、棉纺厂、汽配厂,纺织厂打工,每天早出晚归。大多数工厂实行按劳计酬,好多家长天不亮就出门,半夜才回家,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我们地处中原腹地,是典型的农耕经济模式,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致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可是,他们后代的教育,只好交由祖父母,外祖父母代管。而这些孩子由于亲情的缺失和管理不力,许多孩子孤独闭锁,心情冷漠,学业荒废,误入歧途,出现了很多令人扼腕叹息之事。

2.“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2.1 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在家的老人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为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更容易溺爱孩子,他们相对落后的管教方式,观念和某些生活习惯等,都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而这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家,缺乏家庭管束,他们年幼无知,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差,往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池塘里游泳,在鱼塘过垂钓,在国道上飞车,在网吧中沉迷……,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成为影响学生安全的一大隐患。每学期,各地时常发生学生受到伤害的悲剧。

2.2 影响学生性格的培养:中学生正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父母在这一时期的态度和行为,往往会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产生很大影响。祖辈只在生活起居上照顾孩子,但孩子的心理和性格他们根本不知顾及。长期与父母的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这些孩子在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上得不到满足, 情绪消极。在学习生活上有了烦恼,长期闷在心里,长此以往,他们变得自卑,沉默、悲观、极端。这些性格与情绪上的缺陷,势必对孩子的人生道路产生不良的影响。易出现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不轨行为。

2.3 影响学生的学习:由于祖孙辈的年龄差异所致,这些农村老人有70%以上是文盲或小学文化程度,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无法顾及,只要不饿着、冻着,是很多留守老人带好孙辈的想法。但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即使孩子有了一些过失,也认为"树大自然直"。姑息纵容,使孩子得不到正确、严格的家庭教育。使学生学习不用功,得过且过;养成骄横的性格,产生厌学的情绪和"读书无用"的思想。而祖辈对孙辈的溺爱和护短,还造成学生很难接受父母、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批评,容易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使正常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结果是学习成绩不好,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倾向比较明显。

3.应对农村中学生“隔代教育”现状问题的对策

勿庸质疑,农村中学生的隔代教育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城乡就业壁垒打破以后的必然现象。如何让这些学生更好、更健康地成长,已成为一个应当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而作为担负教育教学重任的学校和教师当然不能等闲视之。我们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心中对每位学生的成长时刻担忧着,唯恐哪位学生因教育的偏悖而性格变异,学业荒废,误入歧途。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始终尽心尽力,想方设法,给予我们的每位学生以"心灵鸡汤"。

3.1 创建新的班级机制,管住这些学生。动员他们在校寄宿,建立专用花名册及其家庭住址,学业成绩、思想品德,日常行为,父母联系电话等档案资料。班主任为本班这些学生的直接代管责任人,全体教师与他们结对,成他们的"代管家长"。责任是:定时找他们谈心,交流感情,了解他们各方面的情况;定期清理这些学生的生活费用,让他们少有余钱,绝不少钱;监督这些学生的学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学期末对进步较快的学生给予表彰奖励。

3.2 实行“谈心日”制度,促进这些学生。班级定期召开会议,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他们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让他们深切感受到班主任,任课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增强师生间的亲切和信任感。并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正活动,让学生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加强磨砺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让他们也得到发展,杜绝厌学而流失。

3.3 建立应急机制,关爱这些学生。建立"学生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他们在学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及时告知委托监护人和上级主管部门,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告知学生及其家长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联系电话,详细地址,学校办公电话,让学生跟家长保持联系。通过下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的学习状况,并把家长的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每学期定期召开"隔代教育"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对他们有的放矢加强教育。

3.4 重视和家长的合作教育。建议外出务工的父母要尽量将孩子寄养在有一定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时做到,在外地多联系孩子,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在孩子生日期间或传统节日之时捎寄些衣物,食品,让孩子充分体会到亲情。

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困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229-01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从面向少数学优生的应试教育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物理作为初中新课程体系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学困生”这一问题一直困扰我们教育工作者,学困生面积过大,整体合格率偏低的现象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也直接影响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物理教学的合格率,如何更有效地帮助学困生进行转化及矫正,提高学困生学习物理的成绩,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下面就物理学困生成因和转化策略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

一、物理“学困生”的成因

1、学科原因。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其中的概念、定律、原理的文字叙述比较言简、严谨而又意深,这样就导致许多学生对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对公式、定理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从教材的编排上看,八年级学生首先学习了高度抽象的物理概念,如压强、功等概念,平时习惯于利用形象思维方式的初中生,突然使用抽象思维,这一过程不可避免会出现部份学生产生的畏难情绪,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很顺利地得以转变。这些学科特点,都导致农村初中更加容易产生学困生。

2、教师的原因。农村初中物理课程,课时相对较少的,教学任务重,教学压力自然很大;在教学过程中,为赶教学进度,实验教学往往能免则免,不能免就尽量减。加上农村初中教育方式落后,部分教师教育艺术性不高,大都采用“填鸭式”的老方法进行教学,学生的参与意识差,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受影响,导致出现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厌学心理。

3、学生的原因。在农村初中中,优生几乎都被县城优质学校招走了,留下来的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学习毫无兴趣,视学习为一种负担,这类学生当然成为学困生。另一类学生虽然想学,但学习方法不当,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学习自觉性差,自制力不强,而老师督促和关心不够,久而久之也跟不上了,最终成为学困生。

4、社会因素。在偏僻的农村,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仍然存在,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再加上当今社会的环境中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家庭因素。现在农村以及一些小城市中的许多家长都外出打工挣钱,孩子只能由在家的爷爷奶奶看管,爷爷奶奶又没有精力去管好这些孩子,平时给孩子的又是过多的溺爱,让孩子养成娇生惯养、自私自利的习惯,从而导致许多孩子厌学、贪玩无心学习。

二、物理“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把初中物理学科的抽象性化为形象性。初中物理学科抽象性强,对农村初中学生来说就更加难以理解和接受,转化物理学困生重视形象思维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在形象思维的训练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让学困生以形象的思维表达抽象的思维,真正领会物理学科的相关内容,达到学会、能做的目的。例如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这个物理规律很抽象,物理学困生不易理解,为此物理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把这一抽象规律形成表象,达到理解这种抽象规律。以后碰到这一类题目时,学困生就会想起这一实验,用形象的思维表达抽象的规律来解答问题。

2、降低难度,树立信心。初中物理“学困生”主要表现为物理太难学,怕学物理,对物理学科存有恐惧、畏惧心理,缺乏自信心,学习被动,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从易到难,由简到繁,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的方法。适当降低难度是把学生的挫折降到最低限度,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重新树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