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活动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学科活动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1.立题准备阶段。
在立题准备阶段,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第一,帮助学生对课题的可行性、科学性、合理性及课题的意义进行分析论证。为避免学生选题不当而导致课题无法进行。第二,本课题属于调查分析类课题,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习了解调查类课题的基本研究方法和过程。要根据调查的需要,是否设计调查问卷,如果需要设计调查问卷,那教师还要教授给学生有关调查问卷制作的知识,或指导学生从网上查找并学习有关调查问卷制作的知识。第三,由于本课题是对红绿色盲症的调查研究,那么有关红绿色盲的基本知识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了解。如果学生没有掌握红绿色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的遗传规律,作为指导教师,就有必要将有关红绿色盲的遗传知识教授给学生或指导他们在网上查找并学习。至少要让学生知道,红绿色盲又叫道尔顿症,患者不能正确区分红色和绿色;人体细胞中,控制红绿色盲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
2.活动方案的提出。
在学生提出的活动方案时,指导教师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指导:第一,调查对象的确定。一般来说,调查活动都不是全员调查,常常采取抽样调查,在上了两千学生的学校,我们只能调查一两个年级就足够了。第二,调查方法的确定。比如,学生提出:在学校某个位置摆上几张课桌,利用色盲图谱就去调查,这个方案就被我否定了,因为作为学生去调查这类遗传病症方面的问题,被调查的学生是有抵触情绪的,是不能完成调查任务的。后来,我建议课题组的学生,要请学校医务室的校医帮忙,并且就在学校医务室进行,该课题才能顺利完成调查任务。第三,还要指导学生设计好调查数据记录表,记录表的设计要根据将来统计数据时的需要来设计,也就是说你对课题预期的结果需要些什么数据,在设计时就要认真思考,想清楚了再设计记录表。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与性别有关,所以记录表必须要有性别之分,否则拿回来的数据无法统计,最终只能计算出抽样群体的发病率。第四,其他方面,比如,在学生提出方案后,我就建议学生在方案中增加一个活动,就是选择2-4个患者,对其家庭成员作更进一步的调查,调查后作出被调查家庭的遗传系谱图。这样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学习红绿色盲这种遗传病的遗传特点。
3.调查活动的进行:
作为指导教师,要参与学生调查活动的进行,要实时了解学生的进展,帮助学生解答疑难;并且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调查过程中的情绪变化,给与学生适当的心理辅导,以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和意志力。
4.汇总数据的统计。
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数据的特点和类型,选择直观的统计图形,针对该课题,我就建议学生采用柱形统计图来统计调查结果,并且要将男生正常率与患病率和女生的正常率与患病率都能分别直观地表达出来。
5.调查结果的展示。
学生对调查数据作出计算和统计后,将调查结果展示出来,小组间进行交流。分别展示出男生发病率、女生发病率、患者家庭的遗传系谱图。通过这三种结果的展示,引导学生去分析,学生可以更进一步对红绿色盲这种伴X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和遗传规律有了更充分的理性认识。
二、开展生物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因为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教师将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篇2
关键词:初中生物;探究式学习;教学实践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农村初中的生物教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尤其体现在实验教学条件方面,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充分综合利用农村独特生物自然条件,以教育培养目标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做到精讲多练,讲授与电化教学融合,理论教学与实验融合,实验教学与校外实践融合,形成利用农村得力条件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理念,主要目的在于转变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多种能力的挖掘、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得科学知识,并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的一种学习活动。笔者结合自己在生物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积极转变观念
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正确理解科学探究的含义,充分认识到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并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二、改变教学模式
探究式学习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模式,要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真正置身于科学探究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觉自己真正像科学家一样在研究生物学科中的现象及问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研究、信息搜集与处理以及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最终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实现价值观。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要有探究环节,还必须有探究内容,探究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紧密衔接。
三、传授探究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平常的生物教学中,直接传授给学生知识远没有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重要。例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我们就要大胆地走出去,把探究空间延展到田间和村寨,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和校园,了解田间和村寨生物的同时,还要学会对调查的生物进行归类,为以后的探究作好准备,并且初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在传授探究方法的过程中,初中生物教材中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方法训练的绝好素材,可以设定多种探究情境和生物种类,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科学探究的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活动,了解学习过程,学生自然就学会思考,知道怎样学习,在亲自经历这样一个个探究活动以后,顺其自然地学会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指导课外实践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生物学科,对生物学有较强的新鲜感,对生物学科中的各种现象比较好奇,这就为我们在以后的实践课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新生还没有系统学习生物学知识,在课外实践时会遇到不少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学生不知道如何来解决,如何克服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教师要综合考虑课外实验题的难易程度,科学命题,并在课外实验的过程中加强指导,对课外实验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困难充分预判,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样,课外实验出现的问题不仅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更能让学生明白科学实验的严谨性,体会到实验成功的喜悦感,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强化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
五、合理进行分组
篇3
关键词: 导学案 导学乏力 问题诊断 矫正措施
导学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剧本”,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学习活动方案,是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真理的载体。导学案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直接决定课堂学习效率的高低,但笔者在实践和观察中发现一些导学案存在学习目标简化弱化、学习内容有骨架无血肉、容量过大加重负担、要求统一忽略学生差异、重知识传授轻学法指导、以“案”代“本”脱离教材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导学乏力。笔者针对导学案导学乏力的现状提出矫正措施,以期与同行交流共勉。
1.学习目标简化、弱化
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只是抄袭教案和课标中的知识目标,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变成了一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认为空洞被简化了,思维训练等能力目标浅化为知识传授,对知识的生成、联系、运用认为多余给省略了。例如,在“基因的分离定律”中只有知识目标,没有“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通过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的情感目标。
导学案要充分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结合学情确定恰当合理的学习目标,从而在教学中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必不可少,要注重思维过程和推理过程的学习和体验,如通过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假说―演绎”的思维推理能力。要最大限度地还原科学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和习惯。
2.学习内容有骨架无血肉
导学案只有知识和试题的罗列,没有补充与学习相关的铺垫的材料,缺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缺乏有效的情境引入。学习内容趣味性不强,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有些试题抄录或改编一些老旧题,缺少变化,没有新奇感。
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导学案的设计是这个定位的诠释。导学案要为学生克服学习困难设置合适的阶梯,创设必要的情境,加强生物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增添生物学科的趣味性,选取试题要新颖,学习活动方式要多样,等等。如在教学“基因的分离定律”时引导学生分学习小组讨论“孟德尔选择豌豆做实验材料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从而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又加深印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导学案不只是知识的载体,还是学生自编自演的“课本剧”。
3.容量过大加重学业负担
导学案不给学生充足的预习、练习时间,题量偏多偏难,一堂课做不完,课后没时间做,导学案成为生物教师逼迫学生做题的工具,徒增学生负担,导学案成了压在学生头上的又一坐大山。
如何让学生轻松用好导学案?首先导学案要“减肥”,问题和练习要精选,习题不宜过难,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生物必修班的内容不留课后练习。每课时导学案内容以16K正反一张纸为宜,力争堂堂清,不留尾巴。其次导学案要提前发放,每周的学习计划要让学生明了,从而充分利用课余及早晚自习时间安排预习。
4.要求统一忽略学生差异
导学案设计普通班与重点班一样,成绩优劣一样,不同认知程度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统一“齐步走”,练习没有区分度,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如同样是“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在不同的班级就要做不同要求,普通班学生要加强直观教学,重点班学生要多辨析。
导学案的设计要立足于中等水平的学生能较轻松地完成来分配时间,这就要求导学案要根据不同班型不同学生在内容上、环节上、数量上有一个区分,要让优秀生“吃饱”,后进生“吃了”,要对整体课程计划、教学进度、学生掌握程度把握准确,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面积提高生物教学成绩。生物选修班的优秀生,课内“吃不饱”的,应适当的课外拓展、探究,如让他们利用校本课程,发展特长;或开出书目,引导发展。
5.重知识传授轻学法指导
导学案只有知识不见学法,只有大量的试题无有效的方法指导,知识面面俱到,浅尝辄止。堂堂讲学案,节节做试题,学生活动单一,没有及时有效的学法指导,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生物的兴趣。
教师在导学案设计中,与“学什么”相对应的应该有“怎么学”的指导。如在“基因的分离定律”一课中知识点繁多,学生没有头绪,这时导学案要给予学法指导:教材内容按照孟德尔的探索过程的顺序构建框架体系,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削枝强干,重点突出,内容简洁流畅,便于学生根据孟德尔的探索进行思考和从实验中领悟科学的方法。导学案设计要着眼于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从而将培养能力落到实处。
6.以“案”代“本”脱离教材
有的导学案以“案”代“本”脱离教材,有的补充了大量的课外内容而将教材束之高阁。导学案只是学习教材的“扶手”,是为用教材服务的,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课本。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4
关键词: 课外实践活动生物教学
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教学除课堂授课外,还要实验探究和课外实践活动教学。课外实践活动是初中学生不可缺少一部分,课外实践活动是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学习,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实践活动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呢?关键在于: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适当调整。
一、课外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课外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在国外早期是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论”,后来是杜威提出的“学校及生活”、“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在国内两千多年前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都十分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学、做”三者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些都是教育先人们的课外实践活动教学的方法论,这些方法论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导。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好动与好奇心是进步的第一需要。”实践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课外实践活动的研究与实施
课外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有着一定的区别和共同点。区别在于环境,教学形式,教学要求等等的不同。共同点都是在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了解关注生物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同时也是教师在课室外的教学技能提升的一个锻炼的机会。
我县是林业生态县,也是我省的旅游强县,虽然经济不是很发达,但是蕴含的生物学教学资源却是十分丰富的。例如有大型菌类种植场、笋竹种植、乌鬃鹅、鸡、鸸鹋场,这些都是结合初中生物教学的内容,分别为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教学提供很好的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课外实践活动教学场所,很多场所都给我们课题小组的师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物课题《对本县初中生物教学资源调查与利用》的课题研究中,参加的学生都得到了课外实践活动教育。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从不同方位和不同深度进行的教学探究。由于安全、经费的原因,我们选了二十个自愿报名学生作为学生代表参与课题的研究。
三、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对学生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我们进行每一次活动时,首先对学生进行纪律、安全教育、团结合作、友好相处;还要讲文明礼貌、爱护公物等方面的教育。美国一位有名的教育学家统计过后提出: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因素中,其专业知识智商方面只占30%,而非智力因素情商方面却占了70%。由此可以看出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因此,对学生的要求我们是在成材之前,首先要成人,成人比成材更重要,课外实践活动更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科学、人文的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引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极大兴趣。在参观鸸鹋养殖场前,就给学生布置了以下任务:制作鸸鹋的鸟巢模型,模型里有鸟卵和育雏的雄鸟,鸟巢的形状及结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观。在观赏太和洞的禾雀花时,让学生将采集回来的禾雀花分别制作成浸制标本和干制标本。把禾雀花的浸制标本与实验室鸟类浸制标本放在一起,虽然一个是动物一个是植物,但是它们惊人的相似不得不让人们惊叹大自然的奇妙,也让学生们增加了对大自然的敬重和热爱。我们还要求学生将禾雀花每一部分解剖开来与课本上桃花的每一部分对应上,认识花的基本结构,将课本要求掌握知识得到扩充。
在调查本地的生态环境时,我们要求学生根据生物吃与被吃的关系,写出它们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还可以编成话剧,请几位同学来表演,他们分别扮演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扮演人类的同学坐在中间,其它同学将他抬起来。人类破坏环境的某一因素如:排污,废弃物等引起了水污染,水污染会导致其它污染,当说到污染会使食物链的某一成分无法生存时,扮演这一成分的同学就离开,同学将一个一个地离开,被抬着的扮演人类的同学会越来越孤单,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非常担心自己会掉下来。通过这个话剧的表演,让同学亲自体会到生态系统中的各成员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如果人类不遵循客观规律,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最终将受到环境的报复,人类自身的生存将受到威胁。因此为了让我们的生存环境,人类要保护好生态系统,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好我们人类自己。
3、培养学生把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好习惯。生物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说生物知识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每年春节前县城都有花市的设置,要求学生在春节前逛花市时,把所见所闻写成科普小记,看谁观察得多、观察得仔细,记录自己观察到的花卉的名称、学名、习性、结构及生理特点……甚至经济、实用、观赏价值等,以及一些寓于其中的故事和象征。遇到不懂的可以询问卖花者,在同学们上交的科普小记中学到很多课本没有的生物知识,例如“猪笼草”有吃蚊子的功能,也有“猪笼入水”的寓意。收集各学生观察到不同的知识,让他们共同学到更多的知识。
初中学生正是青春期的开始,从心理生理方面他(她)们有很强的好奇心,太多的东西想知道、要交流、在师长的帮助下去学习有用的知识。例如:有学生讲到他们生理、甚至心理的困惑,直接影响了她们学习和生活。我就趁这个机会给他们讲解有关的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识。
家庭也是生物知识应用较多的场所之一,在学习营养物质时,布置学生根据课本中国营养学会的《平衡膳食宝塔》的图示,自己设计一份营养食谱。通过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到科学合理的配餐,尤其是我们同学们正处在长身体时期,掌握科学合理的膳食是十分重要的。现在不少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但他们的家居环境是否对健康又影响,这也是一个生物学方面的问题。装修、绿化、家私等会带来污染吗?家居的污染有哪些呢?除了我们课本上讲的外,同学们还提到了室外的噪音、光污染、灰尘、有毒废气等等,并作相关的调查。这些无处不在的生物学知识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让学生培养随时学习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上网搜集资料等都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在活动中学习生物知识,在游戏中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兴趣。学生习惯了看到周边的事物开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养成学生的学习力,只有不断学习,才有不断的进步。
四、课外实践活动对教师有更高的提升
生物科的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是不同的,它打破课室局限的范围,延伸到大自然中,但如果教师组织不当,会出现只为了活动而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课题研究刚开始的一、两次课外实践活动回来,有的学生忘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的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内容是写我们这次外出是如何好玩……,写成游记了,一点生物方面的内容都没有,完全忘记了外出前按老师要求完成的任务,这就忽视了我们课外实践活动的学习目的。如何在实践中收到效果,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就需要师生的配合默契,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起到主导的作用。开始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控制好的,虽然,我们选出的学生是自愿参加的,相对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但是彼此也存在着一定差异,如:基础知识、体力方面、对不同生物的兴趣不一样,是否都能按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完成,还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具体实施课外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及时调整活动方案和要求,及时、科学地改进教学方法。
我们每次活动后,师生们都要总结,总结的核心是我们是否完成了这次实践任务?我们学到了那些生物知识,遇到哪些新的问题。教师还要给出一些有关的讨论题供学生讨论。教师通过活动后的总结讨论,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扩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这样的教学中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对于课外实践教学,教师普遍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资料,在教学活动中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有时深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严重不足,所以往往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搜集资料,不断学习相关的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在此过程中,老师也得到很大的进步,对于教育教学水平得到长足的发展。
五、课外实践活动应该常态化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尽量开展多些实践活动,不但是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对老师的成长也是一种推动力。每年中学生都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生物课堂。有条件下,要充分利用,没条件的情况下,我们也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去参与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是让学生把书本知识应用到生活的一个重要体现。
这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同时也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自主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既寓教于乐,在提高生物科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有多次的师生活动,师生关系更为融洽,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思想纪律教育。课外实践活动是现代青少年成长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是在学校课堂中无法替代的一个成长环节,实践活动是学生以后走进社会的一个过渡,从学生长远目标看,我们应该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恩山《生物学》七、八年级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5
关键词:生物学 新课程 自主学习
传统的学习观,以为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啃教科书、完成作业参加考试来获取知识,就是学习。这种习惯看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新课程的学习观,倡导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改变为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和情趣,树立积极主动、独立思考、锐意进取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调适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品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自觉、主动、独立、灵活、有选择地运用不同的方法、手段、方式、媒体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自主学习具有三个特性:一是独立性,二是主动性,三是自觉性。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学习结束后,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有兴趣才愿意学,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才会有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才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培养兴趣要在参与中培养,在成功中提高。如果“心中喜悦”,势必会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进而能充分全面地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建立自主感,不仅每天都接受新知识、创新新知识,而且还要创造原有的自我认知体系,反复接受,反复创造,在积累中创新,在创新中积累。厚积才能薄发,学生最终会在不断变化中丰富自己,建构和发展自己的知识体系。
其次,利用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自主学习。
初中生物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科学探究活动,其主要类型包括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模拟制作、进一步探究、技能训练、课外实践、设计模拟探究、模拟制作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外活动,有计划地安排必要的探究活动。还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同时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通过各种探究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教材要求的学习目标,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的环境,寻找刺激他们产生新难题的激发点,引导他们自己提问题、提出好问题。这样每个学生都会产生很强的参与动力,并在生成探究活动中创新,发挥学习潜能。
再者,还要擅于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借助操作启动思维,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直到学生逐步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设计问题是教师主导能力的主要运用,可以从新旧知识的联系设问,也可以从一个问题的常见错解入手设问,还可以从生活实例的分析设问。教师要不断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愉快性、灵活性,努力捕捉反馈信息并及时作出教学步骤的调整,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学生自主参与的、师生能够产生共鸣的教育教学氛围。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宽松活泼的情境。
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评价,给予表扬和鼓励,从实际出发,因人实施评价,如看看谁的主动参与、合作意识强,哪个同学相互协作、创新多等等,及时鼓励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这样会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探究性。教师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业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参考文献
[1]王义堂 田保军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7。
[2]张立新 自主学习能力[M].21世纪教师素质纲要,2005,1。
[3]邓洪程 适应新课程改革,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C].中国教育与科研周报,2003,5。
[4]刘安 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初探[J].河北教育,2005,1,5。
篇6
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在生物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智力和非智力水平,根据学生实际接受程度,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等心理素质。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其社会角色,变成与学生完全平等的朋友和知己,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表现和行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营造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课堂心理氛围。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都给予同样的关怀、爱护,这有助于形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态势,以及师生情感的互动。例如: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人格上给学生以平等地位,要经常使用“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我相信你以后比老师想得更好”,“这个问题你能解答,你能行,不妨试试”等平等和激励性语言。
二、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教材的处理与挖掘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灵活妥善地处理,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教学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具体目标含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包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学设计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心理需求,教学要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形成学生主动学习、好奇探究的意识和坚持不懈、精确细致等品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这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学生充分的操作自,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进而促使学生好学、乐学。例如,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需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重视探究性学习报告的撰写和交流。
四、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兴趣,进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根据生物学科的内容特点,改进教学的策略方法,使学生愉快地、兴趣盎然地学习。成功和失败不仅是反映学习成果的信息,而且可能对后续学习的动机产生正性或负性影响。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提问、演板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因人而异地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提出不同要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失败,进而不断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对于一些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实验,如“种子萌发环境条件”“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等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对成功的学生给予鼓励性评价,以强化其成功的体验。
五、适时对学困生给予个别帮助
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疲劳、紧张、懒散、分心、烦躁、厌倦等情绪,要善于因势利导地进行调适、疏导,并随机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使学生较长时间地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态,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对学习困难生进行个别教育,帮助其改进作业方法,提高学习技能与自信心,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中学生物有关于青春期教育的知识点,但教学中一带而过甚至忽略不教或让学生自己阅读的现象却不少,学生不能从正确的途径获取性知识和正确健康的性心理,不能正确抑制性冲动,就容易发生问题,阻碍身心发展。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战胜性冲动,破除学生对性问题的神秘感,改变对性的无知与困惑,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的性心理。
六、重视教师人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