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法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教学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教学法

篇1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探究

任务型教学法是指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就的教学活动。任务型教学法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许多学者和教师的关注,早期多用于语言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视过程与互动的教学模式。近几年来,众多学者和教师尝试在非语言教学领域使用任务教学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任务型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在做中学”的理念。任务型教学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对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通过感知、体验、实践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相互协作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并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任务与任务设计

任务是任务型教学的核心,任务设计是实施任务型教学的关键。Skehan(1998)提出,任务有5个基本特征:(1)任务是一种活动,意义是最重要的;(2)有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3)任务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4)任务的完成是首要的;(5)对任务的评价以任务最后的完成情况为依据。

因此,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任务,把教学的重心从形式转移到意义上,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笔者认为,在生物化学的教学中,为了设计出合理和恰当的任务,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任务的设计应目标明确

设计目标明确的任务是任务型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设计的任务要涵盖某一阶段教学目标所涉及的知识。教师要在学目标的框架内把总目标细化为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容易掌握的小任务,使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小任务来实现总的学习目标。通过实施任务型教学法,应使学生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为其进一步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任务的设计应难易适中

首先,教师要深刻地理解学科特点和分析课程教材,选取教材中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且能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难易适中的内容作为任务。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析,使所设计的任务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在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和认知能力的前提下,选取开放性的任务,以符合大多数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实现任务的能力,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和努力可以顺利地完成任务。

3任务的设计应有利于师生互动

任务型教学是一种重视师生互动、真实情境与任务完成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互动模式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互动等。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作为任务的设计者,需要让学生认识到任务的意义;应通过组织、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帮助和促进学生完成任务;要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做出适时与恰当的评价,并为学生做出示范和榜样。

学生是处在发展中的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主体。教师通过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反馈以及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学习任务目标,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树立自主探究、分工合作的学习意识。对学生之间及其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参与,但最好不要去控制整个互动过程和内容。

4任务的设计应依托一定的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列为学习环境四大要素之首,认为教学应置于一定的情境中。Brown等人在《情景认知和学习文化》一文中首次提出:情景认知是具有情景性的,知识是在情景中通过活动与合作而产生的;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情景之中时是有效的;只有在情景中呈现的知识,才能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可见,创设有利于任务呈现和实施的教学情境是任务顺利实施的良好开端。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实施模式的构建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操作程序。鲁子问等人认为: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舶来品,在我国的实施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学科特点。因此,他们在Ellis(2003)三阶段(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实施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任务呈现任务准备~任务完成一任务反省”实施模式。任务呈现,即创设情境和理解任务要求的阶段,是一种激活和导入的活动。任务准备,即发现差距、进行必要的知识和材料准备的阶段。任务完成,强调师生共同参与以达成任务成果。任务反省,是提供机会让学生重新审视任务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学生应进行任务反思和巩固练习,教师应对学生使用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纠正、调整和评价。

在生物化学的教学中,笔者结合学科特点,尝试使用了“创设情境,任务呈现一教师指导,任务准备一分工互动,任务完成一成果展示,任务反省与评价”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探究”、“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和途径”等多个任务。本文以“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和途径”为例,总结了任务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情境,任务呈现

将任务融于情境之中,不知不觉地将任务呈现出来,是任务型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环节。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生物化学过程,是生物化学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因此,笔者通过对光合作用相关过程及其意义的介绍,提出“寻求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这一任务,并明确此任务的知识目标是能描述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的作用及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且能解释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情感目标是通过小组的共同学习、相互交流,养成乐于合作、勤于动手的习惯等。

(二)教师指导,任务准备

在这一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将学习当成是任务的学习观,让学生明白要完成的任务是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真实任务;应告知学生任务所涉及的知识点包括光合作用的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反应过程及意义等,从而有利于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操作;应要求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学习,主动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与完成任务有关的知识信息和学习材料。

(三)分工互动,任务完成

任务型教学法体现了“在做中学”、以用促学的教学思想。任务的执行应体现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理念。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一般不超过6人,本例为4人)。组内成员可以分别执行不同的具体任务;然后通过讨论、分析、交流,对获取的不同资料、观点进行修正;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小组对问题的理解与结论。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到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获取、处理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

在本例中,为了帮助学生完成“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和途径”这个总任务,笔者将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具体的任务,包括“列表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整理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等。学生通过查阅参考书、上网搜寻、向农户请教、实地考察农业生产过程等途径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只是给出一个大体的思路,而不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这为学生的合作探究创造了空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四)展示成果,任务反省与评价

评价是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只要学生能积极参与、努力探究,就予以鼓励和表扬;特别是对学生在具体操作中的积极思维给予及时评价。这对树立学生的自尊、自信具有积极的意义,也会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探究欲,从而有利于任务目标更好、更快地完成。

由于任务型教学法的学习过程具有特殊性,所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不能用试卷作为评价学习效果的唯一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意志品质等也应作为任务完成情况的重要评价内容。

在本例中,学生完成任务的成果是学生能结合实际总结出“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和途径”,能正确地描述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以及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并尽可能多地说出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通过各小组的讨论、补充、记录,学生总结出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CO2、水分、矿质元素、光合速率的日变化等;而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除了考虑上述因素外,还要考虑土壤、作物品种、种植方式、病虫害、植物激素等因素。因此,笔者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时,采用了学生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而较为客观地评价了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任务型教学法应用效果的分析

笔者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任务型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为:(1)任务型教学法倡导更为开放的课堂,学生所完成的任务是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真实任务,且学习的内容有所扩展,形成了通过多种途径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和信心得到了提高和增强;(2)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倡导“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把知识记得更牢固、运用得更灵活,而不是机械地记忆或无意义地练习;(3)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师生关系更融洽,师生、生生互动更充分,学习环境更轻松,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的变革也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但是,在任务型教学法的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任务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使课堂管理和对学生的评价难度加大;(2)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自觉性和自控性有待改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还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适应任务型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

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教学改革尝试,任务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它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知识传授的角色,成为任务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中介者和评价者。学生则要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和主人。教学过程也要从教师“满堂灌”转变为师生共同参与,从而使学生在富有吸引力、好奇与感性的氛围中获取知识,真正实现教学主体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课堂教学由教学行为向学习行为的转变,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篇2

生物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两种,教法主要有语言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及讨论法),直观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实习的方法(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实习法)及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教法,还要对学法进行正确指导。以下主要介绍几种基础生物学的常用教法: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既可用来传授新知识,又可用来巩固旧知识,且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常要与讲授法配合。因此讲授法是生物学教学常用的方法。

讲述法是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现象的方法。生物学中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分类及应用等知识,属于对生物界对象或现象描述的性质,一般都采用讲述法。实验、实习、参观等的指导也常用此法。初中低年级采用较普遍。讲解法是教师向学生说明、解释或论证概念、原理、规律的方法。生物学中的生理功能(包括生长和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生态学等知识。属于对生物界自然现象说明、解释或科学论证,一般采用讲解法。中学高年级尤高中多采用。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二、系统性。三、启发性和趣味性。四、语言要清晰、准确、精练,并要生动、形象,有感染力,机动性。五、要运用好板书。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提问,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师生相互交谈的教学方法。谈话法的优点是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教师来说,可对不同学生提不同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并能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检查、提高教学效果。此法一般适用于从已知到未知,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有时也可利用合乎逻辑的思维,从当堂了解的现象、事实和规律,去比较、推导、归纳以解决新的问题。此法不适于从未知到已知,因此,不是所有教学内容任何情况下都可采用谈话法。谈话法在生物学教学中应用较广泛。就教学环节来看,传授新知识、检查复习、巩固新知识、参观及实习的指导性和总结性谈话均可用。这些环节中进行演示和观察时应用尤多。就教学对象来看,年级越低,采用此法的比重越大。有的国家进行初中生物学教学,主要采用此法,因为初中生的年纪小,自我控制注意力的能力较差,不能长时间集中听取讲述。话法根据在不同教学环节的运用,可分为三种:一是启发式谈话,用于传授新知识。教师借助提问,启发学生已有知识或经验,或演示的教具和实验,或对课文的分析综合,经独立思考回答问题。二是问答式谈话,用于检查复习和巩固知识,教师就已学的内容提问,由学生回忆和运用已学的知识。三是指导性或总结性谈话,用于参观、实习、实验等教学实践之前后,通过谈话以指导学生顺利完成独立作业或总结活动收获。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有:一、要充分准备;二、要妥善组织;讨论法 讨论法又称课堂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上海育才中学创造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其中“议议”,就是采用讨论法。讨论法的优点是: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集思广益,从而获得比较完整、深刻的认识和知识;通过对问题的相互争论,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积极性;经过共同切磋琢磨,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讨论还有利于生物教学联系实际,包括联系自然、生产和生活实际。此外,讨论中有时会提出一些教师未考虑到的新问题、新见解,这可促进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讨论法在生物教学中,一般应用于教师讲述后、独立自学后、实验和复习后。

篇3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今天,如何进行职业教育的教学探索与改革,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课堂教学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而什么是课堂教学创新呢?课堂教学创新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目标,对现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中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方面进行调整、改革,通过对课堂要素的重组整合,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提供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与机会,引导学生健康自主发展。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更应该站在创新革命的前沿,与时俱进,创新生物课堂教学,

1.生物教学法的创新性

课堂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很好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学习的意识和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生物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想尽一切方法,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设备和教具,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有原则的选择适合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根据生物课教学的需要,将教材的先后顺序打乱,进行有机的整合――把相关的或相近的知识或是项目整合在一起,进行归纳教学。这样一来,既可以集中处理问题,促使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分析总结,从而使学生牢牢掌握了某一知识点或技能,而不是古板的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再者,教师的创新是为了变生物课的枯燥化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创新教学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引导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总之,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中的任意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以完成教学的需要,以达到学生创新学习的目的。

2.生物教学法的灵活性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应用问题情景教学法,创设一定的情景或现象,激发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物教学中多提一些问题,多设计一些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探究互动,促进学生真切体验感悟,并在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中的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有的只是对于就业的疑惑和恐慌,所以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宣传国家的教育政策、就业政策,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最终进行自我创业。教师要尽力缓解学生对于就业的恐慌,减少影响学习的不利因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社会,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树立科学的就业理想和就业观,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班的学生就是这样,大多数的同学都是冲着学校"分配"而来,可又对前途感到特别的渺茫,深怕学校不能满足自己的就业希望,缺乏学习的动力,不能够很好的配合教师进行教学。我与学生交流之后,就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查阅了相关的就业信息,与学生共同分析当前国家政策和人才市场需求,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同时认真备课,利用各种积极因素,促进学生的兴趣。有时在上课之前,准备一个脑筋急转弯形式的趣味智力题,或是一个生活实际中的法律案件,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个班的学生变了样,学习有了劲头,劳动也很积极。近来,常常得到教师和校领导的表扬。

3.生物教学法的先进性

生物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搞活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或生活场景,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逐步引导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生物学教师应该多渠道多方面学习多种技术和技能,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使学生从多感官多方式上对知识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了解,从而使学生得到健康的成长。

4.生物教学的趣味性

篇4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在应用参与式教学法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遵循因材施教原则.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帮助其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都能保持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生为主原则

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要,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参与式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或辅助者,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生物教学的效果也显著增加.

3.循序渐进原则

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循序渐进,达到学习目标.

4.启发和平等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营造出平等、和谐的氛围.在学习中,学生出现错误以后,教师应该运用启发式的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二、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以游戏的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初中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也是处于一个爱玩的阶段.因此,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多开展一些简单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进而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生物学习中去.首先,做游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在进行游戏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创造力,对于学生生物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其次,游戏本来就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的,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学生学习的成效也会显著增加.除此之外,教师应该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游戏过程中,应该将学生作为主体,自己只是在旁边进行辅助和指导,不去干涉游戏的正常进行.如此一来,学生的独创性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挥,自主去探究、思考、交流、分享,使得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印象加深.教师应该利用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这样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感觉就会轻松许多,对生物课的期望度提高,进而对生物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构建学习情境,营造参与氛围

参与式教学法的成功应用,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情境,在这种学习情境下,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被调动起来,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学习.比如,孟母三迁就是为了给儿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也启示我们好的情境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在初中生物课堂上,教师带一个显微镜和细胞片就可以瞬间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表现出一种极为迫切的参与愿望,这也是初中学生好奇心理的具体表现.就如“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那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加,进而参与探究的兴趣也就会明显增加,才能取得更高效的学习效果.

3.明确教学目标,开展讨论教学

课堂讨论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学习方法,其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是什么,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学习哪些内容,怎样学习这些内容.一旦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后,就会积极主动地为达到目标而去学习.这时教师应该展开讨论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生态环境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通过分组培养小型的生态环境系统,针对其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得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组织社会实践,调动学生参与主动性

随着新课改工作的不断推进,其对教师的教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处于一种主体地位,而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进行相关的指导工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仅仅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学生还应该掌握动手实践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传统观念已经落后于时展的脚步.与此同时,在生物课中,逻辑思维的能力很重要,但动手实践的能力更加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去户外观察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或者去参观蔬菜大棚种植基地等.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将生物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完善理论.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有效地掌握生物理论知识,还可以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篇5

    何谓演示法,就是各种直观教具都可以在传授知识时由教师陈示给学生看。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谈演示法:

    一、演示的共同要求

    教师在演示时,应遵守演示任何直观教具的共同要求,还要根据不同的直观手段的特点和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否则,是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

    演示立体物或挂图电影等平面形象,都应照以下要求进行。

    1、演示物应有足够的尺寸,为了保证学生看清演示物,教师要注意演示材料的大小。如果过小,就不能采用演示法;如果很大,教师在必要时,还应在演示材料的后面加上衬幕。

    2、演示物应放在学生可见的高度上

    演示是要学生看的,为了使全班学生坐在原位置上对演示看得清楚,所以演示物的罢放高度显得很重要。

    3、在充足的光下演示

    为了使学生观看得更清楚,必须在充足的光下演示。

    4、比较复杂的演示物或实验应当用图解帮助学生观察,它既能使学生对老师的演示实验看得清楚,观念完整,理解深入,而且能加强学生的记忆。

    5、指示的位置要确切

    指示一般采用教杆,教师在用教杆的尖端指示时,不许无意识地乱动乱指,而要确切地把让学生看的点、线和面分开。

    6、注意实验操作上的精确性和教学性。

    7、注意语言和直观教具的结合。

    教师演示教具时,应当和讲述的语言密切结合着,这样对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巩固知识有很大的作用。

    二、演示实物和模型的教学法

    首先是教师正确使自己的讲述语言跟演示的材料结合起来,要根据教材难易,使自己的语言与学生的思维结合起来,做到师生思维的统一。其次是教师要在语言与活的生物正确结合的基础上再跟其他直观手段结合起来。另外,在课堂讲述新教材结束后,也可以演示实物。

    三、演示实验的教学法

    演示实验、分为传授新知识的实验,和巩固知识的实验。

    1、传授新知识的实验、具有以下特点:

    (1)在演示实验时,学生并没有掌握有关实验的理论和知识,学生在没有理论的指导下观察演示时,往往容易忽略最关键的地方。因此,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详细过程,注意实验中的条件和它的主要现象,使学生看懂实验。

    (2)实验完成时,教师不要自己做结论,应当启发学生试做结论(解释实验现象)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加强知识的巩固。

    (3)最后,应当要学生用文字或图画把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以便巩固知识,并做为课后复习时参考。

    (4)在演示中还应当向学生说明他们不懂的一些主要器具和仪器,及其使用要点。这一点在基本训练方面是有意义的。

    2、巩固知识的实验

    这种演示实验是以验证和巩固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即通常所说的先讲后演示。从逻辑上看,这种演求是由一般到特殊的学习过程。教师在上课时,先使用各种直观教具讲授新知识,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以后,再演示实验,以便巩固和验证所学理论知识的正确性。

    四、演示挂图的教学法

    任何好的挂图,如果不能得到正确的使用也会削弱应有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演示的及时性。

    2、画略图或使用辅助挂图配合主图。

篇6

1.1运用案例法阐述生物药剂学学科的发展历史

生物药剂学是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药剂学新分支,阐述药物的疗效不仅与药物的化学结构相关,还受药物的剂型因素和机体的生物因素的影响。此时,向同学们提出疑问:是什么改变了人们的“只有化学结构改变药效”的看法?是什么引起了人们对制剂质量体内评价的重视?待同学们思考片刻后,以“苯妥英钠“事件为例,使同学们理解药物的疗效与剂型因素的关系:即1968年澳大利亚生产的苯妥英钠片剂,疗效一直很好,后来把处方中的辅料硫酸钙改成乳糖,其它成分未变,结果连续发现中毒事件。这时,又向同学们抛出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呢?稍停片刻,告诉同学们:后来经研究发现,辅料乳糖促进了苯妥英钠的吸收,使其血药浓度超出安全范围而发生中毒。再者,以沙利度胺(反应停)致畸性为案例使同学们深刻理解药物的疗效与机体的生物因素的关系:沙利度胺对小鼠大鼠不产生致畸性,但灵长类动物出现严重致畸性。通过后期研究发现灵长类动物具有转化沙利度胺成致毒物质的代谢酶,而小鼠大鼠体内不表达此种代谢酶。通过案例的学习,不仅可以深化同学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1.2运用案例阐述课程的基本概念及原则

药物的给药方式很多很多,譬如口服给药,注射给药,皮肤给药,肺部给药等。而不同的给药方式,药物的吸收特点、吸收途径及其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如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这些知识点是一个关键问题。作者发现运用案例分析法讲解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譬如在阐述口服,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药物吸收的特点及其各自的优缺点时,可以采用案例:链霉素是最早出现的有效抗结核药物,其可以快速杀灭细胞外的结核菌,WHO建议的给药途径和剂量是成人每日肌内注射0.75g。应用链霉素治疗结核病时能否采用口服给药方式?链霉素能否静脉推注?这个案例不但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还可以让同学们通过对比而牢固掌握口服,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的特点。在讲解胃空速率对药物吸收的影响时,采用案例:为什么维生素B2在饭后服用的效果好?同学们通过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胃排空速率增大时,药物的吸收加快。若饭后服用,维生素B2连续不断缓慢地通过十二指肠,主动转运不会产生饱和,使吸收增加。在讲解皮肤给药的药物吸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时,采用案例:某患者采用雌二醇片剂治疗和预防更年期综合征,每天给药3次,每次口服2mg,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改用雌二醇贴剂,每三天贴1剂,每剂含雌二醇0.05mg,疗效与口服给药一致,不良反应消失。长期口服雌二醇为什么会导致肝功能异常?改用贴剂后给药剂量大大降低,疗效没有下降,不良反应消失,为什么?通过回答这两个问题,同学们不但回顾了肝肠循环的概念及意义,掌握了皮肤给药的药物吸收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而且对为什么要进行剂型改造与开发有一定的理解。在讲解舌下给药的药物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时,采用案例:患者李某,男,60岁,医院诊断其患有心肌梗塞,医生嘱其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备用。一日李某半夜突觉心前区疼痛难忍,忙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几分钟后症状缓解。硝酸甘油为什么要舌下给药?药物是通过什么途径吸收的?什么样的药物适宜舌下给药?围绕着这些问题,老师启发和鼓励同学们展开讨论,并在讨论中让同学们掌握相关知识点。

在讲解表观分布容积的概念和意义时,采用的案例1:某患者,体重70kg,口服0.5mg地高辛,平衡时测得血浓为0.78μg/L,求Vd?由计算的结果延伸到表观分布容积的概念,并阐明它只是用来评价药物分布的特点,表征药物在血浆和组织中的动态分布特性。案例2:抗菌消炎药,A药V大,B药V小,如果手受伤了,该选哪一个药?为什么?通过这个案例,让同学们深刻掌握表观分布容积的重要意义。在讲解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的概念时,采用案例1:有一位年轻的妻子,一直口服避孕药左炔诺孕酮进行避孕,三年来从未发生过意外;半年前,出现结核病症状,被确诊为肺结核后,口服利福平进行治疗。近来,她发现自己怀孕了。这位年轻妻子一直在服用避孕药,怎么会突然怀孕了呢?原来,她同时服用的抗结核药利福平,它能够诱导代谢酶CYP3A4的活性,使避孕药左炔诺孕酮的代谢加快,导致其药效下降,从而使避孕失败。案例2:左旋多巴与维生素B6合用,疗效会下降。为什么?因为vitB6是多巴脱羧酶的诱导剂,可以增强多巴脱羧酶的活性,使左旋多巴在脑外的脱羧增加,进入脑内的左旋多巴减少,疗效下降。案例3:甲苯磺丁脲和磺胺合用,降血糖作用增强,可引起低血糖。甲苯磺丁脲在CYP2C9的作用下,可氧化生成4-羟基化甲苯磺丁脲,而当与磺胺合用时,磺胺可抑制CYP2C9的活性,使甲苯磺丁脲的代谢减少,血药浓度增加,降血糖作用增强,可引起低血糖。通过这些案例,同学们深刻掌握了什么是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在讲解药物的排泄特点及其应用时,采用的案例1:临床对苯巴比妥与水杨酸类药物中毒时给予NaHCO3,而对弱碱性药物如阿托品、度冷丁等中毒时则选用NH4CL,为什么?案例2:为什么甘露醇可作为利尿药应用于临床?案例3:患者,女,42岁,因尿毒症引起左心衰,每天服用洋地黄毒苷0.1mg,1周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全身乏力,失眠。入院诊断为洋地黄中毒。立即停药,进行血液透析,于第二天测得洋地黄毒苷血清浓度为3.2ng/mL,第三天仍为3.1ng/mL。后服用考来烯胺,患者中毒症状明显减轻。该患者洋地黄毒苷中毒原因是什么?为何经透析治疗后,血清洋地黄毒苷浓度仍保持较高水平?应用考来烯胺后,血清洋地黄毒苷浓度迅速降低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与学习,同学们不仅深刻掌握了药物排泄的相关知识点,并且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临床出现的问题。

1.3运用案例阐述如何根据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特点进行制剂设计

对于如何根据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特点进行制剂设计是一个由理论上升到应用的知识点,采用案例分析法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譬如,根据药物的吸收特点进行制剂的设计,采用的案例:5-氟尿嘧啶抗癌活性好,但仅能静脉注射给药,口服吸收差。为增加其口服吸收,对其结构进行改造,接上一个四氢呋喃基团,制成前药,不但可以口服好,而且毒性低,作用持久。根据微粒给药系统分布特性进行制剂设计,采用的案例1:阿霉素是非常有效的化学药物,但是其心脏毒性非常大。怎么办?如果把阿霉素设计成微粒给药系统-脂质体,可以改变阿霉素的体内分布,靶向于病灶部位,减少其向心脏的分布,既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还可以降低药物的毒性。根据药物代谢的特点进行剂型设计,采用的案例:多巴胺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首选药物,其很难通过血脑屏障,临床应用其前体药物左旋多巴,转运到脑内后,被脑内脱酸酶脱去羧基转变成多巴胺而发挥作用。但左旋多巴不仅被脑内的脱羧酶脱羧,也能被消化道、肝中存在的脱羧酶脱羧,所以口服多巴胺首过效应强烈,生物利用度只有30%。怎么办?提出问题后,同学们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因素、生物因素和临床需要等给出不同的方案:加大给药剂量来维持有效浓度;制成十二指肠迅速释放的制剂;组成复方片剂等等。同学们讨论激烈,并在讨论过程出得出合理的剂型设计。根据药物的排泄特点进行制剂设计,采用的案例:肠肝循环,使得胆汁排泄成为药物在体内消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对药物的血药浓度、药物疗效的强度和维持时间长短等具有中药的意义。将阿霉素用葡萄糖醛酸苷化制成阿霉素前药,该药能选择性的被细胞外的葡萄糖醛酸酶激活,提高其治疗作用。

2案例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的关键要点

2.1案例选择应遵循客观性、典型性和趣味性的原则

案例的客观性是指案例的材料来自客观存在的事实。对于教师自己编写的案例,要尽可能多地搜集素材,在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基础上,精心取舍编制,体现其科学性,这是案例选编的第一原则。典型性是案例的基本特征,不是任何一个事例都可信手拈来,作为案例使用,案例必须符合生物药剂学课程的教学要求,能为生物药剂学的教学目标服务。趣味性是指案例应该选用那些既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够提高学生兴趣,并且能够促使他们深入下去进行探讨的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可读性的案例。

2.2案例分析时,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

在给出案例时,对于涉及知识点及因果关系的关键词语,应加强语气或标以符号重点提示,但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应该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并有意给出一定的模糊度和悬念,留出思维空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当前的案例进行分析和判断,以提问互动启发式的形式进行。

3结语

篇7

学校目前正在进行“目标教学”教学模式课的改革,把目标教学划分为“定标—示标—施标—测标—归标—固标”六步来操作。

1. 定标

此过程在课前进行,其目的是确定目标,编写导学案。确定学习目标(目标的建构)要综合考虑:①国家课程标准、省教学要求、省考试说明;②学生的实际;③教材内容;④知识点;⑤能力点;⑥重点、难点、易错点;⑦考点、考题;⑧情感、态度、价值观。

2. 示标

此过程是课中最初展示,其目的是展示目标,导航教学。课始于目标展示,应用目标导航学习过程。目标可以集中展示,也可以分散呈现。

3. 施标

课堂中围绕目标组织教学,其目的是围绕目标组织活动。师生的活动都要围绕学习目标展开,教师的活动时间不得超过2/3,同学活动时间不得少于1/3。

4. 测标

设计问题,检测目标。检测目标要经过检测、反馈、矫正三个环节,检测形式可分为:①提问检测。通过启发提问,同学回答、反馈,及时矫正学习中的问题;②读、议检测。让同学读书、议论、反馈学习信息,及时矫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③书面练习检测。教师巡视,或学生上黑板练习,反馈学习信息,及时矫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④反馈检测。通过操作实践、游戏表演,反馈学习信息,及时矫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检测学习目标,不但能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而且能及时矫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目标达成度。

5. 归标

反思过程,回归目标,即知识小结。小结应做到:①对照目标,抓住目标达成度小结(目标结构);②抓住知识点和学习的重点、难点、易错点、考点、考题小结;③抓住知识规律小结(知识结构);④抓住学习方法小结(方法结构);⑤抓住思想教育点小结;⑥抓住能力点小结;⑦小结的语言必须简短、精练、准确。

6. 固标

设计练习,巩固目标。巩固练习应做到:①围绕目标设计问题检测;②围绕重点、难点、易错点、考点、考题设计问题;③注重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④兼顾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二、“六标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及评析

1. “六标教学法” 应用案例

最近听了我校高一年级毛老师的一节《细胞呼吸》(苏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现将这节课的过程简单实录如下。

(1)展示学习目标(示标):教师进入课堂的首要任务是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首先了解本节课的任务。毛老师给出的本节课的知识学习目标是:①说明细胞呼吸的本质和过程;②说出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

这两个目标是课前备课组根据教学内容及江苏省新课程教学要求共同讨论后确定的(课前的这项工作叫做定标)。

(2)围绕目标组织教学(施标):这是本节课的主体内容。这个过程毛老师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的。

【教学环节一】有氧呼吸的本质和过程

多媒体展示:

阅读课本第71页,思考下列问题(围绕有氧呼吸的本质及过程设置的问题):

A. 复习线粒体各结构的名称,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布在线粒体的哪些结构中?其功能是什么?

B. 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是什么?说出有氧呼吸过程三个阶段的物质变化、反应场所及释放能量情况。

C. 写出有氧呼吸总反应式,并用箭头标出各反应物中O元素的去向?总反应式中的能量能否改成ATP,为什么?

D. 总结有氧呼吸的概念。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教材,小组合作讨论。

教师引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小组选派代表依次回答多媒体展示的问题,有不足之处同组同学或其他组同学加以补充。

教师总结:教师针对同学们回答的问题,对上述4个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并对一些重要知识点加以分析、延伸、拓展等。教师总结结束后,又提出了几个问题(测标):

a. O2是第几阶段参与反应的?

b. 水是第几阶段参与反应的?生成水又是哪个阶段?

c. 生成物H2O中的O来自C6H12O6还是O2?

d. 反应条件中的酶是一种酶还是多种酶?

e. 1mol葡萄糖有氧呼吸释放多少能量?能量的去向如何?哪个阶段释放的能量最多?

练习巩固(固标):通过学案上的针对性习题加以巩固。由于学科要求,生物学科的所有教学内容必须在课堂内完成,课后不得布置作业,因此学案上的习题也必须在课堂内解决。毛老师对学案上针对练习的处理是采用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后,由小组组长召集小组内讨论,由某一小组报答案,其他小组同学补充,最后老师再公布答案的方式。

【教学环节二】无氧呼吸的本质和过程

思考问题:

A. 刘翔在训练时常会在第二天早上肌肉发酸,为什么?

B. 苹果贮藏久了,为什么会有酒味散发出来?

多媒体展示:

阅读课本第72~73页,思考下列问题:

A. 说出无氧呼吸过程两个阶段的物质变化、反应场所及释放能量情况。

B. 写出无氧呼吸2个总反应式,并根据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哪些生物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哪些生物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C. 总结无氧呼吸的概念。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教材,小组合作讨论。

教师引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小组选派代表依次回答多媒体展示的问题,有不足之处同组同学或其他组同学加以补充。

教师总结:教师针对同学们回答的问题,对上述3个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并对一些重要知识点加以分析、延伸、拓展等。

老师总结完相关知识后,提出一个讨论问题(测标):

为什么有的生物无氧呼吸产生C2H5OH 和CO2,而有的生物无氧呼吸产生C3H6O3呢?

学生回答:细胞内酶的类型不同。

练习巩固(固标):形式同上。

【教学环节三】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

多媒体展示(需要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比较。

教师引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小组选派代表依次回答多媒体展示的问题,有不足之处同组同学或其他组同学加以补充。

教师总结:教师针对同学们回答的内容,将表格内容展示,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延伸、拓展等。

练习巩固(固标):形式同上。

【教学环节四】教师小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归标)

2. 对本节课的评析与反思

(1)学习目标的制定是教师备课的关键内容,目标是方向,学习目标就是老师自己要知道,通过这节课的教,我们准备让学生了解什么,了解到什么样程度。目标制定不正确或不准确,我们的教学目的性就不强或有偏差,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好,因此定标是教学的关键。毛老师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位是准确的。

(2)示标过程就是展示学习目标的过程,通过学习目标的展示让学生知道这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有哪些,掌握到什么样的程度。目标可以集中展示,也可以分散呈现。本节课采用的是集中展示、分步实施的方式。

(3)施标过程是课堂的主体内容,不管我们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各种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

(4)本节课的测标形式应该说是多样的,有提问检测、书面练习检测和反馈检测等形式。通过不同形式的测标使得课堂形式丰富多样,学生不容易疲劳。这样检测学习目标,不但能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而且能及时矫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目标达成度。

篇8

医学微生物学内容庞杂,涉及近几十种微生物。学生普遍反映难掌握、难记忆。而在微生物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究,总结起来大致有如下几方面的收获。

1比较教学法的作用

1.1比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能起到较好的直观作用比较法能使一些微生物形象化。这样,有一个直观印象,学生学起来特别感兴趣,便于学生理解,因此,我们也称之为“对比直观”。如球菌如球、弧菌象左或右括号,脑膜炎球菌的形状如蚕豆,破伤风芽胞杆菌的芽胞象鼓槌状。学生比较容易记忆和掌握。

1.2比较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知识原型,去理解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如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型,先用动物的自养型作对比,从而引出异养的定义,再如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方式―遗传型变异,先用非遗传型变异作对比,从而引出遗传型变异的定义。这让学生很容易掌握。

1.3要求学生把握好医学微生物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医学微生物时,往往抓不住各种病原性微生物的本质和特征,对那些相近的、相似的或相反的生物概念混淆不清。这时,只有通过分类、比较、再使之系统化,才容易找到各自的不同特征。如讲细菌各论的主要特征时,应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它们的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等处入手,就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细菌各论的主要特征。

1.4要求学生根据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散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网络化,便于学生理解。医学微生物学知识,有它特有的内在联系,加上学生的认知过程,将各知识点巧妙地编织起来,融合在各章节的教学过程中,便于知识的理顺和融通。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知识通过比较,使之系统化。

2比较教学法的具体应用方法

2.1横向比较法

2.1.1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处于同一层次或同一类别或相类似的事物作比较的方法叫横向比较法。相同或相类事物的比较。例如:病原性球菌这章里面,要讲到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的主要生物学性状、主要致病物质、传播途径、所致疾病、标本采集、防治原则等诸多方面,学生就感觉内容太多,太庞杂,难记忆,这里面运用横向比较法。让学生通过列表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更易于掌握。再有在肝炎病毒这一章中可列表从病毒基因组、动物模型、传播方式、病毒血症时间、无症状携带者是否常见、是否常转为慢性或肝硬化、病毒抗原等对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进行比较,这样五种病毒的共性及个性便一目了然。学习起来事半功倍。其它相同的章节也可延伸该教法。

2.1.2综合比较法综合比就是把医学微生物学中讲到的所有病原性微生物的诸方面进行比较的方法。一般用在总复习阶段,将一本教材的内容,综合整理,列出图表,通过比较法,掌握个别和整体知识的网络关系,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如微生物的三型类的主要特征进行比较。

3应用比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3.1选准比较对象比较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广泛,但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可以用来做比较的。①同类不同种属的比较。如同属球菌属的比较;同属肝炎病毒的比较等。②非同类事物的比较。如细菌和病毒在生物学物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防治原则等方面的比较。通过形象比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事物。③本质特征相同或相反的医学微生物的比较。如细菌的致病性与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用敌我双方进行战争相比较,也同时共有三种结果。

3.2贴近学生思维要求运用比较法时需“驾轻就熟”,“就地取材”,不要找那些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对象,更不要找那些比本体还要复杂,令人费解的对象。

3.3灵活综合应用比较教学法虽分几种,但它们是相互联系,作用是多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可根据知识的特点和需要,灵活运用。

3.4结合其它教学方法教学中单一使用比较法是行不通的。它必须同其它逻辑方法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才能达到认识目的,才能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区分和组合是比较的前提;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是比较的后续;而分析和综合则是比较的伙伴。

篇9

教师在生物课堂上,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实物、挂图、模型、多媒体等,展示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情况。这些直观展示教学,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针对初中生物教学的对象和内容,在生物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的几种常见的直观教学法。

1.实物展示:在生物教学中直接将活的生物或其标本,作为教学载体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结构千差万别,只凭语言描述是很难保证教学效果的,即使让学生获得部分知识也是肤浅的、抽象的,难以在头脑中巩固,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活的动植物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能真实地代表它们的同类,反映它们的生态特征、生活习性和某些器官的可见功能。因此,讲授这方面的内容时,应当让学生观察到活的生物,否则学生不可能获得真实的感性知识,也就不易得出正确的概念和结论。例如在讲授《开花和结果》时,如果能采一些吊灯花或者山茶花等,拿到课堂上演示,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并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我想效果一定会比较理想。又如《陆地生活的动物》中“观察和饲养蚯蚓”,可挖些蚯蚓到课堂上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探讨,能极大地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应用挂图:挂图是生物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具,是传统的直观教学手段,它在教育发展史上出现最早。适当地使用挂图,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生物教学中,有些动植物种类是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的,还有些微小生物及生物的组织结构是肉眼看不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借助挂图,帮助学生掌握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及生理特点。使用挂图的作用有:(1)能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在生物教学中,如果只让学生观察实物,有时是非常困难的。例如,学生在显微镜下很难看清洋葱表皮细胞的详细结构。(2)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学知识。动植物和人体的某些生理机能是很难用感觉器官直接感觉到的,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等,也很难在课堂上实验,挂图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显示了它的独特作用。(3)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生物界各方面的关系。生物界相互联系的复杂关系包括每个生物体内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每个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了直观地反映这些关系,挂图是较好的手段。

3.情景设置:在生物课堂上,用新颖别致的语言创设恰当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进而引起他们的兴趣。如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一课中,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生活化的情景:“如果同学们不吃早餐或早餐吃得不好,那你们在上午最后一节课后会有什么感觉?”接着讲解很多人会出现头昏、心慌、四肢无力等现象。“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当学生进行深思,并且开始回答问题后,教师再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然后揭示所涉及的生物知识:糖类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脑组织功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来自葡萄糖,而脑组织中含糖元极少,需随时从血液中获得葡萄糖。早餐不吃或吃得不好,在一段时间后,血糖浓度降低而得不到补充,脑组织和身体各部位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应,因而出现上述现象,因此我们要注意吃好早餐。这样课堂知识就不知不觉地传授给学生了。

篇10

一、精心设计好教学问题

1、要明确目的,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生物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结合,并由此转化为相互关联的问题组,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有意义学习的主动建构者。

2、要领会新课标,设计问题内容具有层次性。在设计提问时,应全盘考虑,注意提问的坡度,对于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辅性提问,即设计课堂提问要考虑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引向求知的新境界。

3、要把握问题时机和问题的发展性。实际上教学问题是一个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从提高学生思维水平、构建完整知识网络所设计的具有阶梯性、完整性、系列性的,一组思维要求由低到高的问题流,这种问题流是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通过系列问题将各知识内容贯穿在一起,引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去,引领学生沉浸于问题情境中,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注重学生"答"的训练,忽视了学生"问"的指导与培养,从而导致现在的学生越学越不问,越不善问,越不敢问,越高年级的学生越不会问的尴尬局面。长此以往,学生形成了等待老师向他提出问题的不良习惯,并且在回答问题时还努力去遵循老师的意图和思路。这样就僵化了学生的思维,大大抑制了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生物作为一门科学课程,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都有很高的要求,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问题意识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著名科学家杨振宇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时,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的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的少得多。何以造成这样的差距?杨振宇认为主要是因为中国学生不及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提出问题。所以,杨振宇向中国科大少年班指出的第一条成功法则就是质疑。确实,只有能问、会问,才有创新的可能,而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可以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牛顿说过:"若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他发现万有引力是始于对苹果落地的疑问。可见,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从本质上讲,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问题意识”的培养。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所谓“学问”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怎么样学习提问题,在不断探究不解之疑、求异之疑、创新之疑的过程中自主的学习。学生懂得怎样提出问题,就等于拿到了一把能开启各种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此外,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让他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不只关心结果,更关心获得知识的过程。在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中,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这就提高了建构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知识撷取创造了有利条件。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及思维特点,经常地发问,独立地思考,自由地想象,试图从多个层面去认识事物,从多个角度去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促进个性的发展。如在讲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时,就有学生提出,既然高温和低温对酶活性影响的本质不同,那么书中相关曲线图是否准确?学生通过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指出了曲线的修改方法。同时,又有同学提出,对酸碱度对酶活性影响的曲线也应做相应的修正。当然,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准确、合理,但学生的思考是深刻的、新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