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教育研究报告

篇1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学习型社会作为明确的概念被提出,并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发达国家在构建学习型社会方面作了许多研究和实践。短短的几十年中,学习型社会研究在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两次。第一次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早期,主要代表人物是赫钦斯等人;90年代再次掀起了学习型社会的,代表人物是兰森等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始将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社会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加以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适合本国国情的目标和措施。同时,为确保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措施能有效地实施,还建立了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和进行了这些方面的研究。这些经验和研究对我们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通过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不断探索与经济社会建设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本课题的基本目标。在职业教育发展中,依据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客观要求,职业教育自然地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体系,科学地揭示职业教育的体系,定将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地发展。现代社会中,职业教育是以一个完整的体系为社会服务的。这个体系由各个具有不同功能而又分工合作的部分组成。随着社会发展,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作出相应变革,否则就不能很好地实现其自身功能。因此,重新审视和研究现有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体系,已是我们研究的当务之急。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属于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必须以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实践哲学和教育哲学的原理,审视学习型社会的思想实质,确定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的历史定位,明确职业教育体系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

本研究主要采取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把学习型社会思想置于我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思考职业教育及其体系的构建;运用相关理论并结合实践,探讨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在与传统的学习和教育的比较中,确定新学习论的内涵和新教育的使命;分析和借鉴其它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模式,以确定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模式和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所应肩负的历史重任。

三、主要研究成果

(一)学习型社会与职业教育

学习型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与知识经济相伴而生的。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引起生活方式的革命,学习型社会就是这一革命的成果。在如此一种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里,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最直接的就是职业教育的高度发展。社会通过职业教育培养人才,个人通过职业教育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职业教育在学习型社会中的地位较之在传统社会有了空前的提高,其特质也相应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学习型社会是指在一个终身学习、终身教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社会中,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能开放、公平、市场化地保障和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学习的基本权利和终身学习需求,从而有效地促进全体社会成员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理想社会。因此,学习型社会的前提是终身教育观念的普及,是全体社会成员都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地把学习作为人生的第一乐趣,大力弘扬学习的民主化、大众化、生活化的理念,它具有对象的开放性、时间的开放性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型社会的主体是学习者,一切为了学习者,一切以学习者为中心。终身教育体系是学习型社会的宏观基础,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和实践是学习型社会的微观基础。

在学习型社会中,职业院校及各类培训机构是一个最重要的教育组织,通过职业教育可以教会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理论和方法,提高职业技能、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优良的道德素养。可见,该组织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由于它具有生产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内在素质和能力,可以率先把自己改造成为学习型组织,成为社区其他组织改造的榜样和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中坚。

由职业教育特有的社会功观之,职业教育在学习型组织建设中具有普通大学教育所没有的特质。职业教育能紧贴市场需求不断设立新专业,“双师”型教师既熟悉理论又掌握实践技能,学生经常到企业实习,企业老总和工程技术人员给学生讲实践课,学校经常举办各种专题培训班,使职业教育的开放度与实战性不断提高。学习型社会最显著的特征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求社区相应地构筑起终身教育培训的服务网络,各种教育资源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帮助学习者随时、随地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这就要求通过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等多种功能,充分发挥其在建设学习型组织中的作用,满足社会成员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其提供最广泛的学习机会和条件。

(二)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弊端

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由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层次结构的确定必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整个教育结构的构建相一致。经过十多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经形成,但是由于历史的、体制的和观念的原因,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模糊的功能定位,偏离经济社会发展方向

传统职业教育体系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定位模糊、方向不明。各类型、各层次职业学校都存在定位不清的问题。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应该突出其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应旗帜鲜明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目前职业教育的职业导向功能不强,职业教育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反应迟钝。表现出滞后性,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严重。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性专门人才的需求,已从数量紧缺逐渐转向结构性紧缺。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模总量已经不小,但是在专业特色、人才规格等方面,存在结构性缺陷。

2.多头管理、比例不当,缺乏开放性和灵活性

职业教育的有关要素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未能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合理结构体系。从纵向结构说,比例失调的突出表现是培养技术工人的学校过少,从有关数据对比中看出,技工培养人数还不及技术和管理干部培养人数的二分之一。从管理体制说,存在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等多种管理形式。职业教育体系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其结构较为死板,体系相对封闭,体系与环境的信息交换不畅,自我调节功能差,尚未形成在政府宏观指导下面向社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

3.轻视职业培训和非学历教育

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和职业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各尽其职。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链中还存在一定的脱节,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以及劳动就业未能实现贯通。

4.发展滞后的农村职业教育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举措。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薄弱,不仅反映为各类职业院校中农林类专业学生人数少、比例低,而且也表现为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减少。

目前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学校职业教育的数量和质量与城镇比差距还很大,农村的职业培训在少数地区才刚刚起步,在很多地区还是空白。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还很不完善。马良生研究员在研究服务“三农”问题时指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农民工素质亟待提高。”[1]

5.职教与普教、成教之间,职教内部各层次之间衔接、沟通不畅

因为历史的原因,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多具有终结性教育性质。尽管近年来这种局面有所改观,但是初、中、职业教育之间还没有完全贯通,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沟通很有限,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基本上还处于相互隔离状态。虽然建立各种形式、层次的教育之间“立交桥”的呼声很高,但由于缺乏制度和政策保证,构建畅通的“立交桥”之路还很长。

(三)关于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思考

“体系”是指若干相互关联的客观事物或作为客观事物反映的观念,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教育体系是指互相联系的各种教育机构的整体或教育大系统中的各种教育要素的有序组合。职业教育体系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结构体系,它主要包括职业教育的层次体系、类别体系、专业体系、布局体系、办学体系等。

1.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

(1)终身教育理论

按照终身教育的原则,人们的职业发展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它包括对职业的认识、准备、确立、再准备、转业等不断追求完美的诸阶段。因此,职业教育应该贯穿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始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充分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这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传统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区别之一。

(2)职业教育体系与自身发展规律协调理论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体系的建立必须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职业教育受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师资队伍、办学条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职业教育与教育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存在有机的联系。因此,职业教育体系必须符合教育内部规律。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其结构体系处理好灵活性、开放性与相对稳定的统一,多样化与规范化统一。

(3)教育体系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理论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是工业化大生产催生了职业教育,它又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前提,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职业教育体系与国民经济结构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其服务方向要与所有制结构相适应;专业结构要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层次结构要与技术结构相适应;规模结构在与劳动力结构相适应;布局结构要与区域经济布局相适应。

2.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的特质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是体系完整,结构合理,教育机会相对公平,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与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正规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沟通,学历本位与职业能力本位并重,学校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的开放型体系。该体系应具有以下特质:

(1)灵活性与开放性

职业教育的发展要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实行灵活的学制,采用多样化的办学模式。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功能和结构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必然会引起包括职业教育体系在内的新的调整。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与系统整体功能相适应的,灵活、动态的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及科学技术进步联系最密切的教育形式,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职业教育系统必须保持与环境的信息交的畅通,开放渠道越畅通,职业教育结构中的要素就越活跃,在动态变化中与社会、经济系统的交流就越广泛,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就越强。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纵向贯通、横向立交,能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式结构,体现人才培养的通用性和国际性。

(2)区域性与层次性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经济和社会形态各异,教育普及程度差异较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与地方的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呈现区域性特点。职业教育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职业教育可以分为宏观层次结构、中观层次结构、微观层次结构,职业教育体系有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有国家、地方、行业、社会力量和个人多个层次。

(3)连续性与稳定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周期越来越短,技能的更新和岗位的转换越来越频繁,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是职前培训与职后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贯通的连续性体系。

职业教育体系是灵活的,但就职业教育结构本身而言,其基本要素如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阶段、职业教育的基本层次、骨干师资队伍、教学体系等不会经常发生变化,其内在发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论教育制度如何变化,不论职业教育以何种速度发展,都离不开这些基本要素。正因为这些构成要素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特定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形成了职业教育特有的办学功能,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四)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之构想

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2]

1.创新职业教育体制与协调管理、合理定位

职业教育的新定位应当放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宏观背景中考虑,其核心是就业教育、谋生教育和生涯教育。在我国实现全民教育目标之后,将重点转向“保障全民基本技能”上来,逐渐实现由“学历社会”向“学习型社会”的根本转变。

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调节为主,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办学的职业教育创新体制,构建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职业教育新体系。职业教育结构体系的建立,政府部门的作用只能是宏观引导,由市场调节其体系结构变化,充分发挥市场在职业教育结构调整中的资源配置作用,建立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结构运行和调节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与市场相适应的比例结构和合理的学制。

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部分,政府对其实施统一的宏观管理,管理职能应归口于教育行政部门,这样有利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层次、类型和人才培养结构上必须与人力资源需求的结构相适应;要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职业教育办学机构要加强对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面向市场的需求开设和调整专业,加快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的改革;要按行业和区域技术进步的要求,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和层次结构,切实加强行业、地区急需紧缺职业人才的培养,找到自身在市场中的合适位置。

2.建构四通八达的职业教育“立交桥”

彻底打破普教与职教两个体系的封闭状态,运用倾斜性政策支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互通,职业教育的作用和特色,决定了它不可能只是单一的低层次教育,而应是多层次、复合型教育,在职业教育系统内,不应该只有高中阶段和专科两个层次,还应该有高职本科,应用性硕士、博士等各种层次,除学历教育外,还应该有非学历的在职培训、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这些办学层次和办学形式之间不是孤立、割裂的,而应该是互相连接,上下贯通的统一整体。

3.强化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对于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对农民工培训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培训的目标和任务,推进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措施等要作出全面、科学的规划,要进一步制定落实该规划的具体措施。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重视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拓展职业教育服务功能,面向‘两后’(初、高中毕业后)毕业生、退役士兵、返乡农民、在岗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

4.重视职业培训和非正规职业教育

加强职业教育结构体系与就业结构之间的有机联系,切实加强职业培训,实行学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边工作边学习职业技能的人会越来越多。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起由政府、行会和企业扶持的专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以及民间投资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专业化培训机构,共同组成多元化培训机构体系,使其发挥各

自优势,实现功能互补。建立在岗和转岗人员多形式教育服务的社区就业能力培训体系。

5.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

国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有了许多成功经验,将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可以使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少走弯路。目前比较成功的做法有德国的“双元制”、美国“AOI”、澳大利亚的“TAFE”、印度的“NUT”、英国的“BTEC”等.加强对上述体系的研究,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有着重要意义。当然,我们不能忽略国际间职业教育的环境差异,对国外职业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引进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职业教育的固有状况,职业教育的许多问题仍需在原有的职业教育框架体系内来解决。

四、结语

创建学习型社会是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应对世界激烈竞争和挑战的新任务,也是为适应世界教育发展新潮流、新思路而亟待探索的现实课题。学习型社会在我国产生的社会基础、条件与背景,学习型社会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职业教育在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和任务,职业教育如何应对学习型社会的挑战以及如何构架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体系等问题,均需我们加以研究。在学习型社会中,职业知识和技能是学习的主要内容,职业教育较之传统社会在教育对象、教育时间和场所、形式方面均有巨大变化。因此,为了应对这种时代潮流,我国职业教育作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的大平台,在推广终身学习理念和实践终身学习理想等方面均要做出研究和尝试。

参考文献

[1]马良生.远程教育的实践与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篇2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英语教学 研究报告

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起步于对普通中学英语教学的模仿与发挥。在最初的中等职业学校创建初期,这样的捷径和措施,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很快得以常态化,也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存在和维持。那么,我们可以说,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就脱离了普通中学的英语教学模式与影响,走上了自主创新的道路吗?显然,这是否定的。一方面,随着各种英语教学理论与模式的提出,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似乎成了墙头的草,只要哪种理论与模式是强势的,就采用它们,也就难以针对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对症下药,自然也就难以取得不错的英语教学效果。另外,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部分硬件设备较为先进的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过于依赖这些硬件设备,认为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采用了先进的英语教学模式,就是拥有了较先进的教学理念。毫无疑问,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也是有害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说明了问题的存在。我在几所江南学校听课学习的过程中得出:江南的中等职业学校的确硬件不错,但是英语教学的成效并不显著。那么,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现状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做出一定的透视和分析:

一、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条件的不平衡性是导致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的客观原因。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现状是难以一一道尽的。2007年暑假在南京农业大学参加中等职业学校英语骨干教师培训会上了解的情况,让我们这些一线的英语教师有些震惊:省内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竟然不开设英语课。2016年在这样的培训会上一再强调:英语在中等职业学校既作为公共课又作为必修课,且特意强调英语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必修课的时代和社会意义。只有由上而下的重视,才可能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全面地呈现欣欣向荣之貌。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英语素养普遍较为薄弱,因此在进行正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麻烦与苦恼。这就要求老师们独辟蹊径,创造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组织和实施自己的教学,并想方设法地确保教学效率和质量。然而,更多的情况是老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更累。部分老师想当然地以为无法更好地组织教学是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太薄弱;也有部分老师认为在当前的职教形势下,专业班英语学习要求相对不高,高考班英语分数只占总分一千分的十分之一,没有必要过多钻研教法。何况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再怎么钻研也不会有在普通中等学校的地位,花这样的时间是多余的更是不值的。这不仅是部分老师的认识和看法,连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领导也是这样认为的,因而出现了本就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不够重视的情况。

教材的质量有待提高,教材的内容有待更新,教学的方法大多还停留在单调乏味的填鸭式层面,教学的成效难以实现,这些都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给人的最直观的印象。好在省教育厅职社处从2010年起就在为新教材的编写与审定做相应的许多准备与实施工作,2016年又根据计划进行了使用新英语教材的培训。我也参加了这样的培训,感觉最深的就是我们终于开始重视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我相信:在省里实现了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的全员培训的目标后,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会展现新的面貌、新的风采、新的水准。

我从事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十多年来,感触最深的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英语教学任务重,时间紧;二是班级英语教与学过程中教师更换过于频繁。由于在中等职业学校平常的课程中含有更多的专业课程,这必然使得留给英语的时间和余地是极为有限的。然而,英语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课程体系没有必要的课时来支撑是难以立足的,再加上需要呈现与掌握一定量的与中等职业学校相称的英语内容和知识,并且,在高考班这样的教学内容和知识是难以打折扣的。因为需要确保对口高考要求的一定量的英语知识积累,所以在这样的情形下要及时有效地实施这样的英语教学几乎是难以实现的或者说是不可能的。虽然在专业班的英语教学要显得宽松,但是一样的教材,在高考班可以采用,在专业班就显得困难重重。先不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由于英语基础的薄弱对英语教学造成的困难,就只谈谈教材本身的容量,也是大部分学生难以适应与接收的。教材的要求与中职生英语水平的严重错位是我们不少一线教师最直接也最显著的看法与认识,那么,及时有效地组织实施英语教学,并确保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就会成为难以实现的目标。

二、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理论研究的不平衡性是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的主观原因。

对比普通中等学校的英语教学理论研究,不难得出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是多么的肤浅、多么的薄弱。因而,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跟在普通中等学校的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改革后面,进行所谓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改的尝试与实践。给我的感觉是普通中等学校的某场教改已经偃旗息鼓,并酝酿和开始新一轮的教改尝试与实践时,我们才开始进行自己的这一场教改活动。其实中等职业学校的教改和普通中等学校的教改是有很大不同的,应该说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应建立各自自成一体的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改革体系,可以借鉴对方适合我用的部分,但绝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尤其是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充实更是理应如此。

现在,前一阶段开始实行的任务单导学法在本地区的职教系统强势推行。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让他们进行自主的学习应该说是难以实现的,何况教材本身就是不少学生难以跟得上的,要求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自主学习会有比较好的成果吗?没有一定量的英语词汇的积累和知识点的储备,肯定难以在职业学校推行这样的教学模式,尤其在专业班是这样的,因为在这些班级的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难以有效推行这样的教学法。当然,在高考班还是可以推行的,但是所花的课前预习时间太多,也成了推行这种教学法的难点之一,因为要上好每一课必须有相应的知识储备。中职生的知识储备显然需要丰富,那么课前预习的时间就多了。我们经过试验发现,为了较好地在一个课时内实施这样的教学法,我们的学生有的时候需要用来预习的时间达到两个课时。这样下去,还怎么完成一学期的教学任务呢?所以,我的想法是另行建立属于中等职业学校自己的英语教学理论体系,根据中职生英语的实际水平,同时借鉴任务单教学法的可取之处,建立独立的有效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模式,这也是我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正在尝试的和总结的内容。

在省里的统一领导下,已经开始对中等职业学校新教材的编写与审定;已经开始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的尝试;更可喜的是已经开始在全省内进行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研讨与培训。这对于建立新的行之有效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模式一定会有帮助,也一定是一种促进和带动。

三、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是导致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不尽如人意的外在因素

专业班英语课程的弱化,使得英语成了专业班所有课程中的鸡肋,它的存在只是为了完成所有必修公共课程的任务与要求,只是为了顺利地拿到毕业证书,以便走上工作岗位;高考班英语课程的分数只占高考总分的十分之一,学习英语的目的:在我们看来就成了单纯的为取得高分,从而为顺利考上对口单招的高职院校创造条件。这是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最直接的作用与结果,至于它的实用性没有多少人考虑,企业需要培养实用的人才,但是企业不会为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事情买单。因此,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的援助与合作是很少见的。一方面大喊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需要与社会的现实同步,需要注重英语的实用性,同时,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创造性地提出英语课程的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这是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要求的提法。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考核与评价体系依然滞后。例如对口高考的考核要求,更多地使英语教学指向对知识点单纯的掌握,而这一点早已经在普通中学广受诟病,再有对专业班英语教学结果的考核滞后与混乱,加重中职生的厌学情绪,使得部分老师的课堂难以为继,这同样严重打击老师们的教学积极性。所以,我认为:考核方法与评价体系的不改革,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改革来说就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来自于我平时对自己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思考与总结,肯定有它的局限性。但是,对于自己本职工作的总结与提高是我个人的工作目标,它必将有一个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过程。随着全社会对职教事业的重视,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研究与改革必将迎来一个美好的明天,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参考文献:

[1]曹力城.高效课堂:模式与案例(英语).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

[2]R.M.加涅,W.W.伟杰等.教学设计原理(第五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3]丁非.“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课堂筹划与设计.新蕾出版社,2009.11.

篇3

【关键词】胶带输送机 纠偏保护装置 双稳式 输送设备

1、构造和原理

根据增大胶带输送机与托辊间的正压力从而增大纠偏力的原理对双稳集成顶高式纠偏保护系统进行设计。项目的技术方案为:在胶带发生跑偏之前,自动纠偏装置稳定在初始角度和高度。一旦胶带出现跑偏现象,自动纠偏装置通过液压系统升高到工作高度,对胶带进行纠偏。当自动纠偏装置上升到设定的工作高度后,若胶带未被纠偏至正常位置,则自动纠偏装置将停留在工作高度,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直至胶带被纠正至正常位置。

2、技术方案

1.总体思路:本项目研究根据增大正压力从而增大纠偏力的原理对双稳集成顶高式纠偏保护系统进行了方案设计。所谓“双稳式”,是指本装置有两个稳定状态:

(1)在胶带发生跑偏之前,自动纠偏装置稳定在初始角度和高度。一旦胶带出现跑偏现象,自动纠偏装置通过液压系统升高到工作高度,对胶带进行纠偏。

(2)当自动纠偏装置上升到设定的工作高度后,若胶带未被纠偏至正常位置,则自动纠偏装置将停留在工作高度,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直至胶带被纠正至正常位置。

当胶带回到正常位置,自动纠偏装置自动下降,回到初始位置。对于双稳式液压升高自动纠偏装置,当自动纠偏装置上升到设定的工作高度,此时若胶带仍未被纠偏至正常位置,摩擦轮组将与胶带脱离,不再接触,齿轮泵停止工作,液压系统不再出油和进油。此时纠偏装置将停留在工作高度,以较大的纠偏力对胶带进行纠偏,直至胶带被纠正至正常位置。这种相对稳定的工作状态,能够保证纠偏装置以较大的纠偏力对胶带跑偏现象进行持续、稳定的纠正,同时能够防止由于液压系统持续工作,系统压力过大造成的危害。

图示为双稳集成顶高式液压纠偏装置工作示意图。如图所示,液压系统由油缸、截止阀、单向阀、油箱、齿轮泵、油压控制器组成。油缸的活塞部分与回转架相连接,回转架随着活塞的运动而上下运动;齿轮泵的动力输入轴与摩擦轮通过键相连,摩擦轮转动带动齿轮泵工作。

当胶带正常运行时,整个纠偏装置处于稳定状态。当胶带发生跑偏现象,胶带触碰到纠偏装置两侧的立辊组,带动回转架及托辊组绕回转中心回转一个角度。液压油路中的截止阀闭合。回转架的回转经过摩擦轮组中机构的传递使摩擦轮上升,接触到胶带。胶带带动摩擦轮旋转,随之带动齿轮泵工作,向油缸及其组件和摩擦轮组中的油压控制器输送液压油。油缸及其组件中的油缸在高压油的作用下被顶高,安装于油缸及其组件上的回转架和摩擦轮也随之升高,回转架向上顶起胶带,胶带与托辊组间的正压力增大,纠偏力随之增大。当油缸上升至工作位置,若胶带仍未被纠偏至中心轴线处,摩擦轮组的油压控制器的压力超过设定值,摩擦轮组的机构通过一系列动作使摩擦轮下降,脱离胶带,齿轮泵停止工作。回转架及托辊组处于高位、扭转状态,液压系统处于密封,液压系统中的截止阀闭合,液压系统处于相对保压、平衡状态,纠偏装置处于稳定状态,长时间对胶带进行纠偏。

当胶带被纠偏至中心轴线处,回转架及托辊组转回与机架中心轴线垂直处,截止阀打开,液压油流回油箱。油缸下降,回转架及托辊组随之下降至初始位置。 纠偏过程结束。

3、应用效果

根据平煤五矿DTL120/63/4*400S胶带运输机的具体情况,在容易发生跑偏的部分间距100米左右,安装纠偏装置6套。由试验结果可知,在纠偏装置作用下,胶带无跑偏时,装置的托辊及摩擦轮与胶带无接触,装置不工作;当胶带发生跑偏时,纠偏装置工作,胶带中心偏距没有超过70mm,对胶带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达到了设计要求。

胶带跑偏是引起胶带侧边磨损、撕裂、断带等事故的最初诱发原因之一。一条强力胶带价值上百万元,采用有效方法避免胶带跑偏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1)断带事故按一条胶带平均30年发生一次,每次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计,则平均每年的经济损失为25万元。安装本装置以后,每年可节约25万元。

(2)因断带或撕带事故按一条胶带平均一年发生一次,每次影响时间10小时,安装纠编装置后每年不发生断带或撕带事故,按一条胶带运输机每小时500吨运量,每吨市场价450元计算如下:500×10×450=225万元。

因此,安装本纠偏装置以后,一年即可收回成本。

(3)社会效益

带式输送机发生的事故中,百分之七十来源于胶带跑偏。胶带跑偏现象会造成输送机机架与胶带互相摩擦,使胶带边缘过早磨损,降低胶带寿命,严重影响输送能力;跑偏的胶带会洒落物料在回空段的胶带上,若不及时清理机尾滚筒将被堵塞,胶带的运行受到妨碍,致使载荷过重损坏电机;当胶带跑偏严重将会发生胶带脱落、撕裂、断带等严重事故,进而造成严重的机械事故甚至人身事故。

由于煤矿生产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如果其中一条带式输送机出现故障,会影响整个生产过程的正常运行。一旦引起停产事故,生产厂矿损失非常大。

篇4

关键词:高三志愿填报;中学教师素质;提升

随着素质教育要求的越来越高,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实中仅仅靠从业之后的培训、进修很难使中学教师素质得到质的提升,要想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必须从源头上进行重视,要从高三学生填报志愿的时候开始抓起。

一、学校重视,开展有效的志愿填报培训

很多高三学生认为师范专业学习压力小,不像其他专业需要考很多的证书,师范专业只需要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即可,这就导致了这部分学生在进入师范专业时本质就不想從事教师这个职业。所以,在高三学生填报志愿之前,学校要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讲座或者培训会的形式把相关的职业知识讲解给学生听,让他们了解不同职业适合什么样的人,不同的职业可以实现什么样的人生价值。

例如,在高三学生高考成绩出来之后填报志愿之前,可以邀请教育专家、一线名师来学校开展讲座,由教育专家讲解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选择教育专业就意味自己想从事教师这个职业,这个职业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由一线名师讲解自己的教学生涯,把教育职业的特点和使命讲解给学生听。通过全方位的讲解让学生明白教师职业的所有特点,然后和自己的职业规划比较。

通过这种职业规划培训让学生清晰的知道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专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特别是想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学生,会对这个教师职业有个清醒的认识,也会在进入大学以后潜心研究教育学问,从而有利于提升中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二、社会引导,潜移默化转变学生的职业认知

目前社会上的媒体、宣传等舆论对教师职业的认识还停留在是一个“波澜不惊”的职业,认为这个职业适合性格腼腆,不想参与激烈社会竞争的学生,这种错误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导致高三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也抱着这个思想。从而那些认为自己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高三学生争相填报师范专业。但教师这个职业并不是人们认为的那样,也是需要性格外向的,思想先进的,创新意识强的人才,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对教师职责的要求,才能把新课改的任务不断推向前进。

例如,随着融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学生和家长都是通过它们来了解相关的信息,这时,融媒体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把目前教师真实工作状态展示出来,如随着素质教育要求的越来越高,已经从过去死读书、读死书的教学思想转变为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要把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充分应用起来,这就需要教师要敢于创新教学方式,勇于创新教学实践手段,要思想活络,从走入社区、工厂、农村等场所,把其中蕴含的教育元素和理论知识联系起来,所以,这对教师的性格、交际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媒体把这方面的信息及时准确的传播出去,会帮助高三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对师范专业的取舍。

所以,社会媒介要发挥积极的作用,把教师职业的最真实一面宣传报道出来,引导好准备填报志愿的高三学生正确认识新时期教师职业的特点,才能打破传统思想的桎梏,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填报师范专业,最终才能为教师队伍输送更多的人才,才能有效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个体感悟,进行有效的自我认知

由于高三学生忙于学业,很少审视自己,对自己的想要报考的专业往往借助于家长和老师的建议,非常盲目的填报志愿,而家长和老师一般会建议女孩子读师范专业,这就导致了师范专业中女生的比例越拉越高,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对学生人格全面发展是不利的,这个问题的出现和学生在填报志愿之前的自我认知不清有很大关系,有很多学生认为教师这个职业适合女生,而不适合志在四方的男生。

例如,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对一些社会现象要求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能人云亦云,同时,要把这些现象和自己的性格和理想联系起来,如对教自己的各学科任课教师和教学活动要积极的思考这种职业是否是自己想要的,对这个工作自己能不能有效胜任,如果让自己从事这个职业能否有创新的地方。通过这种方式来把教师职业和自己的性格特点联系起来,不断提高对教师职业和自我认知的提高,这对填报志愿的时候师范专业的取舍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所以,高三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是非常有必要的,要让他们自己认识到女生也有志在四方的,男生也有想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特长,才会有选择的去填报适合自己的志愿。也只有这样,才会使越来越多的男生选择师范专业,才能为教师队伍输送更多的男教师,才能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篇5

>> 《从职教大国迈向职教强国――中国职业教育2030 研究报告》 从软件大国迈向软件强国 科技部构架软件业发展“路线图” 中国怎样由花卉大国迈向花卉强国 职教 如何从金融大国到金融强国 从航运大国到航运强国 从媒体大国到媒体强国 向海而兴 从大国走向强国 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 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 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 迈向2012中国高职教育创新年 中国机械工业由制造大国迈向强国的重大进展 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 从质量观看“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从孵化器大国向强国的重大拐点 中国怎样从金融大国走向金融强国 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路径选择 中国航天 从大国走向强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农业部.农业部认真落实国务院要求扎实推进农民创业创新[EB/OL].[2016-02-10].http:///CRR/articleContent?parentId=35&sonParentId=35&articleId=3697.

[8]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9]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高职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0].职业教育要在新形势下取得更大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2(21):2-4.

[11]李岚清.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技术人才[J].职业技术教育,2002(21):5-8.

[12].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5(33):21-23.

[13]刘延长.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 开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新局面[J].职业技术教育,2014(18):33-37.

[15][16]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4][17][18]世界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19]胡鞍钢,王洪川,鄢一龙. 教育现代化目标与指标――建兼谈“十三五”教育发展基本思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5):21-26.

[20][22][23]本刊编辑部. 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关于背景、内涵和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26-39.

[21]李玉静.关注全民化的技能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14(25):1.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汽车修理;技能包;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03C-0045-03

技能包是多种不同的技能围绕培养目标构建的组合。[1]技能包教学法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所持有的职业价值观、道德观和就业态度按照基本素质模块、岗位能力模块、综合技能模块划分的方式,建立与之对应的一级指标(模块)、二级指标(技能包)和三级指标(技能),无论一级指标(模块)、二级指标(技能包)和三级指标(技能)都能像搭积木一样根据岗位培训要求和学校具体情况进行组合、改革、创新,形成自己所需要的培训体系。[2]

技能包的开发在当下已经不是新的话题了,但它却是一个不断完善和不断创新的课题。鉴于汽车修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尤其需要加强实践教学,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运用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进行实际操作,我们将实践教学内容与汽修岗位需要的技能相结合,开发了汽修专业“技能包”,以期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技能包的开发背景及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概况

1.加拿大DACUM课程模式

它是典型的课程开发活动,其成果DACUM表即是典型的课程大纲。职教模块化技能包教学体系主要思想来源于模块化教学法和应用Moodle思路构建课程结构模块化的学习环境,利用技能包实现对学生技能的分解培养。

Mood1e是Modtl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的缩写,描述一个引导学习者不断洞察和创造的过程。课程结构模块采用可自由组合的动态模块化设计,教师组织教学时就如搭积本一样简单。一个模块有一个学分;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结构模块。学完一个课程模块就取得一个学分,获得一份证书,对应不同的工作岗位。

2.模块化教学法(MES)

模块化教学体系即依据确定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根据目标将教学课程分解为若干模块,以实现不同的分目标。[3]模块化教学的优势在于重视学生潜能的挖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大量的案例启发学生,提高学生分析研究市场,设计创业方案能力,通过定位的考核评估,激发学生潜能。

3.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所谓“双元制”即职业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中的实践相结合,以企业技能培训为主,职业学校理论教学为辅,职业学校居从属地位,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培养人才全过程的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双元制”的主要特征为:企业和学校两个培训部门由两套法规分别约束,两个层次各自主管。[4]企业培训合同部分由民法管辖,企业培训由联邦政府主管;学校教育由公共教育法管辖,教学培训由州政府主管。[5]由商会及有关主管机构进行毕业考试颁发职业教育毕业证书。

(二)国内研究概况

1.模块化教学研究

对于职教模块化技能包教学所涉及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国内也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和研究。例如,成都市工业学校邱健认为用和企业紧密结合的科学而准确的系统分析方法DACOM及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CBE改进模块化教学;西安工程科技学院温宗周认为模块化教学应根据市场人才需求进行改革等。

2.“技能包”的研究文献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肖兴宇提出结合职业标准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技能包;西南大学朱永永以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为例,阐述《高职模块化技能包教学体系构建及评测研究》;赵明珍提出《基于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理论探索技能包的开发与应用》;钟铸阐述了《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技能包的设计思路》等。这些文献均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了“技能包”在各种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汽修专业使用“技能包”培养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的相关研究很少,中国知网中涉及汽修专业技能包的文献则为空白。因此,积极推进汽修专业技能包培养方法的理论研究,开展汽修专业技能包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显得尤为必要。

二、技能包开发的思路及过程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我们遵循了以下原则进行技能包的开发:紧扣市场和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需要,梳理、选择不同层次的相应技能;将选择的技能在知识、操作过程、操作要领、操作素养等方面进行细化,使其具有实践可操作性;力求使技能包具有可迁移性,便于依据课程的变化进行适当的组合,以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性。

在开发过程中,我们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企业、社会需求现状进行调研,对模块化技能包的架是否合理运用调查问卷方式进行打分;多渠道搜集国内外研究资料,确切掌握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成果,为开发提供借鉴;我们还对评价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对定性的现象描述、文字叙述,实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我们用行动研究法对具体实施所建构的模块化技能包体系,对整个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模块化技能包教学体系进行设计和评测,从前期资料的搜集、问题分析、整改方案和最后的实施等,均与被取样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并不断分析行动结果,提出改进意见。

(二)具体过程安排

启动与初步开展阶段:成立项目组,进行合理分工;撰写汽车后服务市场人才需求情况调研报告,论证汽修专业“技能包”开发的必要性;项目立项工作;讨论实施方案、准备调查问卷;制定子项目的研究方案。

深化研究阶段:完善部分子项目,深化子项目的研究;对区域内汽车维修和售后服务企业进行调查,调研用工和岗位要求;制定技能目标,开发制定创新项目方案;聘请企业专家对模块和技能包可行性、合理性和实用性进行论证。

阶段性小结:对各种研究资料进行汇总、梳理、分类;各子项目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或论文,项目组撰写研究报告初稿。

成果改进完善阶段:将研究成果系统化,通过可行的途径与手段加以推广、试行和修正;完成研究报告。

三、技能包开发的目标及内容

以调研报告为支撑,以技能包开发指导方案,技能训练考核项目,考核评价方案,研究报告为目标。

重点研究技能包内容。以考工为例技能包开发方案如下:

1.就业岗位:汽车修理工、汽车电工以及相关技术服务等工作。

2.项目名称:汽车修理工、汽车电工。

3.考核对象:五年制高职、三年制中职。

4.考核时间:高职第八学期,中职第四学期。

5.考核要求:测试工作实施教考分离方式。基本技能为必考项目,60―70分为合格、70―80分为良好、90分以上为优秀。

6.考核方式:技能操作、理论笔试、培训过程考核。

7.综合成绩:技能操作40%、理论笔试30%、培训过程考核30%。

8.考核标准:汽车修理技术专业技能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以高职技能统测为例技能包开发内容如下:

1.高职技能统测方案。

2.高职技能统测教学计划。

3.高职技能统测评分标准。

4.技能作业表。

5.技能评分表。

6.高职技能统测题库。

7.操作工艺卡。

8.操作微视频。

9.操作图片。

四、技能包的教学实践及效果

(一)技能包的应用试点

技能包目前在我校的汽车2012级;汽高2009级;汽高2010级;汽高2011级;汽高2012级以及技能大赛农机具(应用微视频)培训教学中进行了试点应用。实际应用课程范围:汽车维修中级工培训;汽车维修高级工培训;技能统测;技能抽测;技能大赛培训;汽车发动机、汽车汽车底盘、汽车电器、整车维护等部分专业课程技能培训。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围绕技能培养目标开发作业表、评分表、题库、工艺卡、微视频、图片、照片等多媒体资料。依据具体课程的实际需要制定技能开发方案、技能教学计划。根据技能开发方案、技能教学计划选择需要的作业表、评分表、题库、工艺卡、微视频、图片、照片等多媒体资料构建具体课程需要的技能包。再利用构建的技能包,开展教学活动。

(二)技能包实践效果

1.用现存的技能包资料,构建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节省教学及准备时间,方便,效率高。

2.技能包资料典型、优良、直观、具示范性,教学效果好。

3.汽车维修工通过率提高(正常由82%\90%提高到92%\95%);农机具(应用微视频)技能大赛成绩取得突破,获省赛二等奖及省赛一等奖(协作友校推广)。

笔者认为,将汽修专业学生所学课程按照技能包培养方法进行科学划分,并根据职业和岗位工作的需求,设计模块以及与其对应的实践技能包,构建评价指标和评价要素,结合项目教学法的特征在具体课程教学中进行实践,再通过对其进行测评,验证模块化技能包施行的可行性并不断加以完善,体现了技能包开发和实践的创新。

汽修专业“技能包”的开发以及教学实践证明,技能包使用方便、高效。“技能包”教学法强化和夯实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深化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技能与生产岗位对接,显著提高了技能型人才培B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于新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体育“双主”教学模式的认识和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17).

[2]赵明珍.基于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理论 探索“技能包”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5).

[3]朱永永.技能包模式应用于职业教育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8(18).

篇7

学生实习及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与实践;紧紧抓住德育实践改革、专业技能培养、实习实践活动及学生第二课堂综合实践

活动的实施等重点内容,寻求突破,从而保证总体目标的顺利实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

高职护理学生的特色。

关键词:德育 ; 护理;核心能力;培养 ; 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提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护理教育作为教育部重点扶持和发展的专业,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为解决这些弊端并且使高职护理教育既要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又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必须以当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将核心能力教育理论运用到高职护理教育中,从教育学的视角探索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具体的核心能力,运用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探讨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途径。

本课题立足于当前世界职业教育改革所依托的终身教育理念、核心能力教育理念、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人格本位教育理念和教学论、课程论的基本原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的拓展。因此,本课题对高职护理教育专业的发展和学生个人的终身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通过对高职护理专业课的教学改革,探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体系及方案。

2.通过对高职护理德育教育教学实践、第二课堂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3.通过临床实践教学,探讨提升高职护理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4.最后形成指导高职护理学生核心能力结构体系及培养方案,撰写研究报告与理论著述,用于指导高职护理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时间为2011年6月——2011年8月

本阶段确立了课题组成员,组建了课题组;认真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理论学习和交流,达成共识。经研讨搞好课题设计,写好课题开题论证报告;制订实施方案,在邀请专家论证后,进一步改善方案设计,完善开题报告。

本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法,调查法和比较法等。

第二阶段,调查分析阶段:时间为2011年8月——2012年1月

此调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在校所有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现状调查,目的在于发现高职护理专业在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对策。二是针对实习学生的核心能力需求的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校期间核心能力培养情况,为学校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此阶段要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依据分析结果,课题组制定具体实施内容,在实践中进行探讨研究,课题组成员还要撰写出调查报告学术论文。

本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法、列表法和比较法等。

第三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2年2月——2012年6月

本阶段分为“三块”、“二步”、“一总结”进行:

所谓“三块”即是德育教育教学、高职护理专业课教学和实习教育教学三方面同时针对各部门的研究内容,展开科研活动。

所谓“二步”、“一总结”即是“三块”分别进行前两步走,最后共同一起对研究进行探讨总结。具体做法为:

第一步:

1.德育教育教学方面:

由学生处和德育教研室负责,通过访谈的方式,使学生、教师畅谈对德育教育教学的认识;德育教育教学实施的最佳方式、途径及效果的保持等,由参研人员汇总,做收集材料的基础性工作。本处之所以采用访谈法,目的是减少学生、教师的受约束性,愿意谈,真心说,有利于调查材料真实性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并从问题需要出发,确立研究重点,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的计划。

2.专业课教学方面:

由护理教研室负责,结合学生调查反应的问题,组织专业课教师访谈,了解教师对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问题需要出发,确立研究重点,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的计划。

3.实习教育教学方面:

由实习科和学校附属医院负责,组织实习教师和医院临床教师访谈,了解他们对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找准实践依据,从问题需要出发,确立研究重点,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的计划。

第二步:

1.德育教育教学方面:

依据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计划,根据高职护理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在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机制、如何使学生认可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索,并探索学校整体德育教育功能的发挥,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处开展和谐班级与和谐校园建设活动,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努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2..专业课教学方面:

依据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计划,根据高职护理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在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机制、如何使学生有效灵活地掌握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索。并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职业意识的强化,缩短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尽快进入角色。

3.实习教育教学方面:

依据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计划,根据高职护理学生临床实习的实际情况,和教授学生职业生涯及就业课的教师合作,进行信息反馈,使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再有就是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请已经就业的和即将就业的学生回校“现身说法”,使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明确,踏实学习,刻苦钻研,提高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立志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总结”:

就是依据实施方案,教学、管理、实习和临床医院的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的重点内容、研究目标,学生特点,在运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实施教育教学的同时,探讨如何有效配合,发挥整体资源的优势,进行课题的具体研究。此阶段具体实施中采取边研究、边行动、边调整、边总结的方式。

本阶段的研究主要采取了行动研究法、个案法、调查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

第四阶段:成果总结阶段2012年6月—2012月12月

本阶段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对所搜集和整理的研究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形成《卫生职业学院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和《高职护理实习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撰写有关教育教学的论文,进行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

第二步:对课题具体实施及成效进行评估反馈,聘请专家学者指导研讨,并撰写相关的学术论文。

第三步:课题组全体人员对课题进行研讨,撰写并修改结题报告,向科研管理部门申请结题验收。

本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法、分析法、座谈法、统计法等。

四、研究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篇8

从国外的相关实践来看,通过建立专门的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机构,并制定系统、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情况和质量进行评估及定期报告已经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以英国、澳大利亚、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在这方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制度,值得我国借鉴。

一、制度建设

近年来,对包括职业教育与培训在内的教育体系的质量和运行效率进行评估已经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重要关注点,并在实践中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如OECD设有专门的教育研究和创新中心,每年都出版年度《教育概览》,对各成员国的教育发展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其虽然不是专门针对职业教育的特有教育质量报告系统,却涉及关于职业教育机会、投入、教育结果等方面的一系列数据信息。UNESCO下设专门的研究小组,每年都出版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对世界全民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监控,其2012年的报告主题为“青年、技能与工作”,专门探讨通过技能发展增进青年的就业机会。

英国、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国家也都有专门的职业教育数据监测机构和质量报告制度,及时对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评估报告。澳大利亚不仅建立了专门负责职业教育研究工作的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还建立了国家教育与培训数据中心,分别从不同角度管理职业教育领域的数据,定期关于职业教育、学徒制培训的质量发展报告。英国就业和技能委员会与行业技能机构合作,负责收集、分析和提供劳动力市场和其他方面的信息。以这些信息为基础,英国企业、创新与技能部建立了数据即时系统(Statistical First Release,SFR),每季度对继续教育和技能培养的数据一次,对涉及职业教育发展的继续教育、学徒培训及职业资格获取情况进行报告。这一系统包括19岁以上政府资助的继续教育(除学校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外的部分)的参与、成就和成功率的相关数据,16岁以上人口开始参与或完成学徒培训的数据,以及国家所授予职业资格数量的相关数据。

作为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制度的一部分,国际社会还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数据库的建设,并将其作为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UNESCO-UNEVOC)于2012年正式启动了“世界TVET数据库”,通过网络向全世界开放。2012年底,欧盟题为《重新思考教育:加强技能投资,实现更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政策报告。报告提出,要改善职业教育的学习结果、评估和认可机制,2013年秋季将启动“教育与技能网上评估”平台,使个人和企业都能对技能发展情况进行评估。近来,美国生涯和技术教育中心启动了高质量数据行动(Data Quality Campaign),与州纵向数据系统(The Statewide Longitudinal Data Systems ,SLDS)相结合,向社会生涯与技术教育的相关发展状况。SLDS设立于2002年,由国家教育科学研究所管理,这一系统旨在增强准确及高效管理、分析和运用教育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绩效和成就水平。

二、方法探索

在各国及国际组织的职业教育质量或数据报告系统中,采用科学的基于调查的量化统计方法是一个共同特征。由于职业教育具有与劳动力市场及行业企业联系密切的特征,各国及国际组织职业教育质量报告的数据来源和调查方法有所差异。根据笔者目前的研究情况,世界各国职教质量数据源的统计方法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一是侧重对劳动力市场或企业的调查。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欧盟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欧盟对职业教育与培训劳动力市场结果报告的数据主要来自其“劳动力调查”(Labor Force Survey, LFS)系统。LFS是一个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的大样本调查项目,其结果根据人口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就业性质(如长期工作/暂时工作,全日制工作/兼职工作)等进行细分,最后针对人口的就业、失业情况提供详细的年度和季度调查报告。这一调查项目始于1983年,其调查对象为除列支敦士登及欧盟候选国之外的欧洲自由贸易区内15岁以上人口。调查每季度开展一次,样本数据每次约为150万人,每个国家的抽样率为人口的0.2%~0.3%,同时,还有辅助的访谈。目前,这一调查已经成为欧盟了解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和趋势的重要信息来源。虽然其不是专门针对职业教育的调查,但已成为欧盟职业教育质量报告数据的重要来源。2012年,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CEDEFOP)就依据LFS的调查数据题为《从教育到工作生活: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劳动力市场结果》的报告。在欧盟的影响下,欧盟成员国也都建立了劳动力调查系统,如英国职业教育数据即时系统中的数据也主要来自国家劳动力调查数据库。

除劳动力市场外,由于其浓厚的双元制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传统,欧盟还组织各成员国开展了继续职业培训调查项目(Continuing Vocational Training ,CVT)。这是一个专门针对雇主开展的定期调查项目,以监控雇主开展继续职业培训的发展和变化情况。调查每5年进行一次,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展了4次,分别是1995年、1999年、2005年和2010年。以英国为例,其主要通过对具有10个以上员工的雇主进行电话访谈的形式开展。调查之前对样本进行仔细选择,并严格确定调查权重,以确保样本能够代表雇主群体。

二是从纵向发展的角度考察职业教育质量的发展变化。与欧盟侧重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有所差异,澳大利亚和美国比较强调从纵向发展的角度考察职业教育的发展变化及其对青年人的影响。如澳大利亚的青年纵向调查(The Longitudinal Surveys of Australian Youth ,LSAY)始于1978年对1961年出生人口的调查。LSAY主要通过对大量、有代表性的青年样本进行长达10年的跟踪调查来考察青年学生从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到第三级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就业及成人生活的过渡情况。调查的参与者是15岁以上人口,每年与这些调查对象联系一次,连续跟踪10年,一直到他们25岁时结束跟踪。对这些群体第一年的调查在学校进行,后续9年的调查通过信件或电话访谈进行。LSAY自1978年以来的调查样本信息如表1所示。

LSAY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教育、就业与工作场所关系部管理和资助,州和领地政府也提供相关支持。从2007年7月1日起,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NVCER)开始负责对LSAY提供分析和报告服务,并定期出版关于职业教育与培训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简报。目前,LSAY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整个国家的重要公共资源,所有研究者都可以通过澳大利亚数据档案库(Australian Data Archive)获得这些调查数据。

三是从教育体系自身的角度考察职业教育质量。除LSAY外,澳大利亚还有一个专门针对职业教育与培训学生教育结果的年度调查项目(Student Outcomes Survey),这一项目的调查对象是完成部分职业教育课程或获得相关资格并离开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澳大利亚居民。调查从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收集目录中采取随机分层抽样方法进行。

采用这一方法的典型代表还有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该项目是一个国际应用范围比较广的教育质量评价系统。其主要评价15岁人口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其调查数据主要基于学生、教师和校长的报告获得。

三、指标开发

教育统计指标体系是对标志有关教育状况的一系列参数的科学界定,是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教育质量报告系统中,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呈现是一个关键方面,也是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制度建立的重点。各国和国际组织基于自己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和政策重点,从不同角度建立了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欧盟的《从教育到工作生活: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劳动力市场结果》报告中涉及的职业教育质量指标包括:职业教育与培训毕业生的数量,职业教育与培训毕业生的特征和背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育结果,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劳动力市场结果,向劳动力市场的过渡,职业和行业活动参与情况,毕业生工资和收入。英国职业教育数据即时系统中涉及的主要指标包括学生毕业率、毕业生去向(包括继续学业率和就业率)、学习者满意度、雇主满意度等。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学生年度调查结果的主要指标涉及六个方面:就业结果(毕业生、学习模块完成者和学徒就业情况)、继续学业结果、培训效益、专业与就业匹配情况、培训满意度和适应性、对之前学习的认可情况。澳大利亚青年纵向调查数据收集的指标包括学生学习成就、学生期望、留级情况、社会背景、对学校的态度、工作经历及离开学校后的去向等。作为《柏金斯生涯和技术教育法案》的一部分,美国各州职业教育管理机构每年都对生涯和技术教育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质量报告,美国联邦政府为各州的质量评估制定了四方面核心指标:学术及职业技术技能掌握情况;文凭完成率;向中等后教育及劳动力市场过渡及其保持情况;对企业实践等非传统项目的参与及完成情况。

此外,UNESCO等重要国际组织及其他一些职教发达国家也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质量指标的开发工作,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指标体系。如UNESCO通过借鉴普通教育的评估指标,并考虑到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和就业联系紧密的特征,从机会和范围、TVET体系内部效率、人力和物质资源、经费、职业融合率、职业教育与就业一致性、职业教育与就业间关系、劳动力市场等8个维度构建了评估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情况的53个指标体系。2005年,亚洲开发银行依据UNESCO和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提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国际质量标准应涵盖如下方面:获得教育与培训的机会,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实现情况,教育、培训与工作间的关系,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健康,劳动标准,工作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维度,道德方面,人权。芬兰作为世界上职业教育吸引力最强的国家,于21世纪初开发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绩效指标,2011年对指标进行了修订,这一指标体系涉及六方面因素:学生毕业后就业情况,学生继续学业比例,在预期时间内完成教育与培训情况,学生辍学情况,教师员工的职业资格,对员工发展所投入的资源。爱尔兰从量化指标和质性指标两方面建立了职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具体包括,量化指标:培训完成率,获得职业资格情况,毕业生去向(特别是就业);定性指标:个人技能(自信心、小组合作、容忍性等)掌握情况,就业质量,工作满意度,互相理解和文化认可性。荷兰注重通过加强有利的外部控制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质量,其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协会开发了一套对职业教育机构质量进行评估的指标体系,这一体系涉及11个方面:政策发展和质量管理、经费、员工、交流、设施和资源、项目可获得性、招生、转学、辍学、教育与培训产出、培训的适应性。

总体来看,虽然各国的指标体系存在差异,但重视与职业教育特色相关指标的构建和开发,关注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同时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就业和升学导向的教育,是各国及国际组织职业教育质量指标体系的共同特点。在具体指标或维度上,如下几方面是国际职业教育指标体系所共同强调的:学生成就和劳动力市场就业情况,获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会情况,继续学业情况,参加实践培训情况。

四、借鉴与启示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以完善体系、深化改革和增强吸引力为重心的内涵发展阶段。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是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根本目标。而建立健全系统完备、成熟定型的教育基本制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十报告”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要参考国际水平、立足国情和时代特点,确立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由此可见,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应顺应国际趋势,建立规范、科学、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制度,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现代化水平。

首先,组建专门的职业教育数据信息收集和机构,其应负责建立职业教育发展数据的采集、分析、监测、预警和报告系统,对全国及各地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开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研究、监测和评价,定期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监测报告,同时发挥职业教育数据收集测算、研究分析、政策咨询和质量监测等职能。

其次,从促进决策科学化、彰显职业教育特点及对职业教育质量和运行效率监测的角度出发,为职业教育发展构建一套独立、规范、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数据库。在这个过程中,以下原则不可忽视:一是应改变以前单一的现状描述指标,注重职业教育发展背景指标的设计,以利于揭示职业教育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间的互动关系;二是从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目标出发,注重设计反映职业教育具体运行效益的指标体系,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警示;三是在指标选取和统计资料的收集方面,注意参照国家标准,以实现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

第三,要建立系统的方法,收集和公示职业教育指标信息,实现职业教育统计信息建设的制度化和统计数据的公开化。建立职业教育发展数据监测信息制度,定期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分析和研究报告,公布有关数据和信息。将教育指标体系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增强对数据资料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教育指标数据的利用效益,满足决策者和社会公众了解教育现状的多样化需求。

第四,在全面职业教育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针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有效实施的四个互相作用的分系统——政策、行政管理、教学和课程实施及学生个体学习结果,分别建立针对各个主体的相应质量标准。除教育主管部门外,建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独立的、专业的职业教育评估机构,采用量化的抽样调查和纵向的追踪研究等更科学的方法,开展专门的质量监控或评估;建立及时的评估反馈机制,充分发挥质量评估对于质量改进的促进作用。

篇9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培养定位

一、引言

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数据,中国2014年末的实际就业人口约77253万人,农民工群体约27000万,2014年末各类职业院校在校学生接近2000万;新华报业网-江苏经济报2016年3月18日报道,2015年全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7747万。这组数据说明(1)农民工群体占总劳动力群体的35%,比重大,并且还在增长;(2)农民工群体规模远远超过职业学校的在校生规模。可见,农民工群体是中国当前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他们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水平还远远达不到中国各级各类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刻不容缓。然而身份的特殊性使农民工群体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上陷入尴尬境地。

二、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定位

模糊理论上,由于农民工群体的年龄超出学校教育年龄群体,应该接受继续教育或成人教育,类型为学历或学位教育。事实上,他们普遍接受的是某种技能培训或岗前培训,大多为“快餐式”培训。“快餐式”培训大多具有短期、单一、随意性大、监管不严、体系不完善等特点。[1]鉴于上述矛盾,大多数学者在研究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问题时,对其概念的使用摇摆不定,提法甚多。除“职业教育与培训”之外,相关的提法还有“职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很多情况下是在职业教育里探讨职业培训或职业技能训练的问题;或者在职业培训中探讨职业教育的问题,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两个词语在概念上经常被混淆着使用,这直接导致了农民工在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定位模糊问题。

三、“创新、求变”的培养理念定位

中国的农民工已经经历了两代,老一代的传统农民工是应中国工业化浪潮而产生,已经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对老一代农民工的培养理念是要适应中国工业化建设,需要他们学会服从、学会守时,把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调整为“标准化劳作”、“城市朝九晚五”的生活模式。[2]新生代农民工1980年以后出生,是随着信息化浪潮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与父辈相比,务农的经验欠缺,也不愿意回到农村去,心底渴望融入城市,成为市民。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无论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时代的最大的特征就是变化快、事物新。因此,为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一定要树立“创新、求变”的理念,也必须教会他们学会创新、学会求变。

四、瞄准“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定位

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就是解决“把农民工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2016年6月,“工匠精神”一词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工匠精神”成为中国职业教育领域的高频词。古人早在《增广贤文》中写道:“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加上中国汉唐时期的繁华盛世说明中国早就有“工匠精神”的传统基因。在当今这个开放的世界,人们更需要“工匠精神”的复活。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过程中,需要数以亿计的“大国工匠”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各行各业都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特质的劳动者。农民工数量庞大、分布地区广、涉业领域丰富,是一线劳动者的代表,亟待培养“工匠气质”。他们就业广泛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和西部开发地区以及东部沿海地区,涉业领域覆盖了建筑、运输、矿业、制造、电子、服装、烹饪、保安、机械、维修、船员、家政、环保、保健、餐馆等各行各业。他们的个人能力与就业市场差距的结构性失调导致农民工群体就业的迷惘和不稳定。农民工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而企业也不知道招什么样的人最合适。“工匠”标准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是解决这一矛盾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农民工与就业市场的黏合剂。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董志勇教授认为工匠精神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全国总工会宣教部部长王晓峰理解的工匠精神是:敬业(指职业精神)、精业(指职业水平)、奉献(指个人品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211厂特技技师高凤林认为工匠精神有三个层面,思想层面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行为层面开拓创新和持续专注,目标层面的精益求精和追求极致。

五、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培养类型定位

就中国学历和非学历两类教育类型特征而言,学历教育具有规模特点、标准化特点,而非学历教育更具有个性化特征和灵活性特征。中国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主要由各级各类中、高职院校,甚至应用本科院校承担。这些中高职院校目前努力改革的方向就是要高度契合产业经济的发展需求。但是,在信息化社会,新产业、新岗位的出现,旧岗位、旧职业的淘汰,中国中、高职院校由于受到办学规模的制约,在对接市场开设专业、对接岗位开设课程方面的灵活性都不及非学历教育。农民工很多属于在岗一线人员,是第一时间接触到职业岗位变化的群体,需要很快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新操作,特别讲求实用性和时效性。学历教育系统并不能非常迅速地根据新职业岗位和领域建立一套完整的专业与课程体系,而且农民工也不需要为了某个岗位去接受一个完整体系的培养。刘晓认为“技艺授受”是职业教育的本质。[3]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就是以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把技能因素、技术因素和智力因素植入农民工个体,使他们获得职业初始化能力或者职业迁升能力,并为后续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显然,在校的学历教育与农工民群体需求有巨大差异。所以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对位于农民工个人,最适合的应是依托本职工作岗位的非学历教育。

六、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的培养层次定位

现在的农民工中坚群体主要为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比传统农民工普遍要高,并且呈逐年提高趋势。根据《2015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农民工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占59.7%,高中文化程度者占16.9%,未上过学的仅占1.1%,高中文化程度占16.9%,大专及以上占8.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工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3]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都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层次。中等职业教育落脚点在高素质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落脚点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文化水平要达到大专及以上。中等职业教育文化水平是要接近或达到高中阶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2020)强调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人民网《201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中提出要保持中职教育与普高规模持平,这些文件和报告正好为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体当代农民工群体接受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

七、以现代学徒制为主的培养模式定位

现代学徒制是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的重要尝试。教育部于2014年9月印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整体部署推进中国的现代学徒制工作,2015年确定了100家单位正式首批试点现代学徒制。但在实施过程中,现代学徒制呈现出“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虽说很多企业都渴望人才,却更希望从竞争对手或合作伙伴中“挖人”,以解决人才瓶颈问题,而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培养人。从湘潭市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来看,以制鞋、槟榔加工、莲子加工为主的制造业,以美容美发、养生保健、快递物流为主现代服务业,对农民工的培训几乎都是采用非正规的师徒帮带。优点是农民工直接在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接受培训,不影响生产。缺点是这种受训由于师傅的水平和要求不同,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不同,培训的随意性较大,没有检测标准、规范和评价标准。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现代学徒制”,就不能只把培养对象锁定为在校学生。判定是否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徒制”可以从五个方面衡量:一是学徒是否为在岗人员,是否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二是师傅是否具备“双师”资格;三是培训成效是否有公认的评价标准;四是培训目标是否有利于学徒树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意识;五是管理模式是否柔性化和弹性化。农民工为在岗人员,与企业有就业契约,这是开展“现代学徒制”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因此,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应该采用“现代学徒制”,既是农民工自身的需要,更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八、结束语

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定位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构建。体系的构建要根据培养目标决定培训内容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理念决定了这个群体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类型、层次和模式决定了职业教育各主体的角色分工、实施管理等具体实施细则。只有准确把握了农民工在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层次、培养类型和培养模式的定位,才能更好地将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落到实处,实现中国智造的强基工程,也为农民工继续教育晋升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贾湘琳.湘潭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转型研究报告[D].2015(3).

[2]国家统计局,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6(10)66-70.

篇10

关键词:云南;职业教育;现状研究

职业教育是指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育类型。在技术进步的背景下,生产、服务、管理领域对在第一线工作的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而且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我省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我省不管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各地州加强职业教育宣传力度,使人们对其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一部分人转变了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愿意选择职业院校,所以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办学规模都在不断扩大。特别是高职的发展,既满足了群众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心愿,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2、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费投入、职教基地建设以等核心问题。为此,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还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强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各院校的办学实力也在不断得到加强。

3、学校师资建设得到完善。师资队伍不能满足当前职业院校教学需要是普遍困扰职业院校发展的突出问题。我省各地紧紧围绕这一问题,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力度,重点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努力,我省的教师队伍结构逐步改善,教育能力和水平逐步加强。

4、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设置专业,培养了一大批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改革取得了新成就。各地坚持面向社会、面向职场的需要,积极探索各种办学体制,实行“校企合作、校校联合”的办学模式,既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又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二、我省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过长期的发展,我省职业教育呈现了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同时我们应该清晰的认识到其发展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我省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发展不平衡。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较深,虽然有些人已经意识到到职业教育重要性,但总体上大家还是轻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认为只有学习不好的人才会选择,所以其社会认可度还有待提升。

2、我省的职业教育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云南地处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一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够,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3、虽然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但目前仍然存在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专业设置不够合理等相关问题丞待解决。

4、各职业院校虽然积极探索各种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但我省的产学合作仍然处于自发阶段,缺少宏观政策的引导和制度的支持,具有不确定性。

三、我省发展职业教育的对策

面对云南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我们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抓住机遇,实现我省职业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快职业资格证书管理的制度建设。面对一些通病,如当前职业证书种类繁多以及证出多门的乱象,各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各类资格证书管理的规范性,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在制定和执行各行业的准入标准的基础上,规范资格证书的种类、所需具备的相应知识能力要求、适用范围以及颁发部门等,避免造成同一类资格证书在不同部门之间重复设考、互不承认的局面。

2、完善职业资格考试门类。立足云南省情,应完善一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并且与高职院校专业和层次相对应的资格考试种类。比如云南是旅游大省,茶叶是云南的支柱经济,所以可以完善导游资格证和茶艺师等资格证的考核。

3、加强职业资格课程审核力度。由于目前高职教育还没有统一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各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比较散乱,有些难以达到职业标准的要求。为此,云南省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对各们课程的审核力度,把资格考证课程纳入日常课程之中。

4、致力于师资力量建设。云南省地处边疆,经济教育发展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所需的双师型教师,因此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也可以额外给出一些优惠条件,吸引优秀教师到云南任教。

5、强化学生的双证书意识。如今虽然提出了双证书制度,但实际上两种证书仍然是分裂了,很多高职学生都额外出钱去考取资格证书,因此要扭转这一现象就要从学生入手,因为他们是这个制度的当事人。

6、加大职业教育宣传。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大省,欠发达地区较多,人们对职业院校带有偏见,认为职业院校取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没用,所以必须加强职业教育宣传,使人们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人们更多的了解它并接受它。

参考文献:

[1] 孟丽涛,李庆芹.改革开放30 年云南高等职业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