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3: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

篇1

关键词: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中学语文

一、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这门学科在我们上小学时就开始接触,而语言在我们牙牙学语时就已经开始接触了,我们学会的语文知识越丰富,语言组织能力越强越就能够说一句完整的有深刻意义的话。同时语言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掌握必要的技巧,通过相应的技巧运用获取知识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加强引导才能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的语言获取、整理、表达等能力得到综合发展,中学语文教学的效果才能有明显提高。

二、中学语文教学时常出现的问题

(1)学生参与度时好时坏,极不稳定。由于中学时期普遍实施大班教学,教室环境、课程设置等很少有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且部分学生控制能力较差,教师进行知识教授的时候无法准确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学习,也没能让学生在较为随意的课堂上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以及行为。(2)教师过多掌控课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控着课堂的进程,教学知识偏重理论,学生很难在严谨控制的课堂教学中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等能力。(3)由于学生在表达和观察能力方面的参差不齐加上思维定式,导致在学习时常出现混乱的状态,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学习的目标,语言知识和表达能力等都不能很好的发展。(4)在课堂限制中很多学生没能根据学习目标主动与同学、教师交流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语言知识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表达能力等也没有得到训练。而且在他们的表述方面千差万别,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才能完成。

三、发展中学语文教学的措施

结合目前教学改革理念和新课标的现实要求,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想要在语言知识、语言能力等方面继续突破,让学生掌握更多口语技能,可以在这几个方面努力:

1.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元评价法,大胆改革课堂评估体系。在中学语文语言知识教学中可以制定目标,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掌握知识,用明确的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语言知识学习。然后设计相应的语言表达训练,发展学生语言能力。例如,教师针对李白大诗人的教学时,可以制定好作者生平事迹介绍、作者诗文大意等分析活动,然后根据学生回答的程度评定不同的等级,最后在学生都记住诗歌,学会表述其大意的时候给学生放一段电影等以此激发学生兴趣。结合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综合表现,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及时给予肯定性奖励,可划分等级再发放奖学金鼓励学生。

2.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法,扩大中学语文语言知识信息在课上的影响力,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语言训练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在学生保持积极的兴趣下进行语言知识等的教学能使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借助多媒体承载信息的特点,教师可以把很多中学语言知识融合在一起,把课堂外的信息引入课堂,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比如,在进行发音教学时,教师通过播放绕口令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比赛或者个人口语比赛。这样学生就在很快乐的气氛中学会了口语表达的技巧,提升了自己的语言能力。

3.采用反馈教学法,帮助学生解决语言问题和疑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提出疑问、探究知识的能力,当学生在课上提出了与语言相关的问题和疑惑时,则表示他们对于学习已经有了很大的探索兴趣,其学习的目的也就树立起来了,进而爆发出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当学生认为教师没有重视他时,他的学习动力就会快速消退,直到消失。所以在中学语文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反馈教学法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情况,进而才能进行教学改革和进行有效的语言能力训练。

4.教师应该主动和学生建立和谐关系。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和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不能随意打压学生的好奇心,更不能体罚。在进行语言知识的教学中则应该注意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亲自关心学生,包容学生。同时还要及时帮学生纠正错误,尽快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语言能力训练中尽可能帮助学生发展德行,让学生能和教师互相尊重。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想要提升语言知识、语言能力的效果需要用灵活有效的多种教学法加以改善,这样才能使学生知识稳固,能力迅速提升。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中职英语;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收稿日期:2015-12-18

英语职业能力是指具有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运用英语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中职学生英语职业能力的培养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将学生的生活、职业生涯作为教学背景,以中职英语课程与实用英语教材结合为载体,不断提高学生英语基础水平和职业能力,促进学生文化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协调发展。

一、中职生英语职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中职学生英语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针对目前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应当从教学理念、教学情景、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着手,采取相应对策。

1.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英语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要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英语教学的重点要由语言能力培养转变到应用能力培养上来。要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认真聆听学生的不同想法,提倡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去尝试;开展培养语言能力的活动,从而养成相互协作、相互帮忙的精神。为了密切师生关系,让每位学生自己起一个英文名,并在每次上课前做足准备,如唱英文歌、朗诵英语小诗、讲英文故事、播放数字影音等。 2.创设真实情境,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创设真实情境,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语境,并从中对所学的知识加以深刻理解。教师还要以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的真实情景,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容易掌握知识。提倡师生、学生间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交流,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因为创设真实情境,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有很好的吸收,同时也是教师提升学生英语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3.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1)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针对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老师如果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可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运用知识卡片、学生互问互答、讲故事、看图写作、看图说话、看原声电影、讲述电影内容、赏析网络内容等都是好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学应更加重视语言功能和突出听、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在语言交际中的实际运用能力。

(2)用英语组织教学,营造英语语言环境。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以身作则,并在上课时应用英语讲课,由浅入深,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到英语的魅力;多鼓励学生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流,从而使其对学习产生兴趣。

(3)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往往可以在平时教学中,从光盘和网络等媒介中搜集相关的教学文章、视频、音频和Flash等多种方式,对多媒体课件进行补充和完整,从而在上课教学的时候,学生可以学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三、结语

中职英语教学要突出职教特色,就要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教师正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还必须清醒认识到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职业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不断地努力和探索,经常反思,才能摸索出一条符合中职学校发展实际和学生需求的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道路。

参考文献:

[1]杨艮松.浅议中职英语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海外英语,2010,(1):78-79.

[2]高 艳.英语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策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35).

[3]潘慧玲.行动导向型教学下中职生英语职业能力培养探析[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3,(15):63-65.

篇3

现代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学习的迁移问题,要求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但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在新的问题和情境面前往往表现出手足无措、无从下手,或是把知识点张冠李戴,直接影响了解题的效果。以下仅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化学教学中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化学知识包括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化学观念和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知识的一般学习过程可以概括为“感知加工形成联系、整合应用”五个阶段。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已有的化学知识很少,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习的过程,弄清化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各化学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概念、理论的关键词、化学用语的含义并加以运用,找寻其中的一般规律,潜移默化之间形成对化学知识的迁移。

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的感知、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得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通过化学反应实质的微观分析,得出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的质量不变;引导学生分析推断出元素的种类不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等。学生不但知道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而且知道为什么不变,更进一步理解了化学反应的实质,为后面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解释一些如“点石能否成金”这样的实际化学问题,也就轻而易举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清晰的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并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增强学生化学知识的迁移意识。

二、重视化学知识的复习,培养化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迁移”总以原有认知为前提,是知识点之间的灵活转换和应用。不能有效实现知识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缺乏知识转换的场所和条件。为此,就必须切实加强化学知识的复习巩固。

在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坚持所学知识的建构,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知识网络;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在新旧知识间和所学知识与新问题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使新知(新问题、新情境)同化、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在这个结构中确立其合适的位置。这样,这个新问题、新情境变成了“旧”问题、“旧”知识,减少了学生对该问题的陌生感,在不自觉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同时,这个认知结构中所储存的知识不再是零碎的、孤立的,而是经过转换的一般性、概括性的观念结构;不再是陈述性的知识而是程序性的知识;不再是封闭性的知识个体而是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知识结构。

三、重视化学习题的情境转换,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现在初中学生学习内容多、作业负担重,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每一个教师必须考虑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针对性强、有一定代表性、开放性强的习题,精讲精练,发散思维,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逐渐养成知识迁移的习惯。

篇4

语言知识与运用语言的关系

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不同侧重,实际上是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语言本质观。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知识性系统,那么掌握语言的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等)则成了外语教学的最高目标;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交际系统,那么在教学中则会注意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前一种知识性系统语言观左右了我国中学外语教学许多年,它的影响渗透到了语言教育的许多方面,其影响是深远的。“聋哑英语”“高分低能”症均是这种语言教学观的产物。尽管一些学校经过努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然而毕竟是曲高和寡,影响不大。再者由于测试的反拨作用,外语教学仍旧停留在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操练上。后一种语言教学观在教学实践中因许多教师不了解语言知识在能力形成中的作用,虽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但是效果并不太理想。如果辩证地来看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关系,它们实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语言知识是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个基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就难以实现。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之上的。然而知识不等于能力,那种认为掌握了语言知识就等于掌握了语言的观点是错误的。

衡量一个人外语水平的高低,其标准是看他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如何。语言知识是为交际能力服务的,语言知识也只有通过言语交际活动才能得到巩固和被牢固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中只要缺失一个,语言的信息交际就会中断。语言知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另外,语言知识的掌握不是靠讲,而是靠练,它只有进行言语操练,在情景中加以运用才能被理解和掌握。英语课是实践课,它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的反复操练才能形成自动化的习惯。语言形成习惯,也仅仅是掌握运用外语的一个条件,并不等于掌握了语言运用能力。掌握语言知识是外围,形成语言习惯是中围,培养创造性的言语交际能力是核心。

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果从事物发生发展的内部规律看,从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有一个中间媒介,即语言形成自动化习惯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但是,促使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它的外部因素在起作用。在这里,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知识向能力成功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教师素质较低的原因,导致了许多教学科研成果无法加以利用,造成严重浪费。如英语教学原则是许多教学科研人员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的升华。正确理解和全面贯彻这些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

英语教师如果具备了良好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并且教育理论知识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那么促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运用能力转化,亦将不是什么难事了。教师一口流利得体的英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听到的都是英语。按克拉申的观点,只有大量可理解输入才能导致大量的输出,学生只有英语听多了,他们才能开口说。教师通过运用“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原则(由章兼中教授提出),能极大程度地加快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进程。

传统的教学存在几个主要弊端,一个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语言信息量少。要克服这一点,教师就应增大信息量,多让学生接触一些外语材料。一年级的学生可多听一些生动有趣的小短文,二年级学生可多读一些简易有趣的初级读物,并逐步提高听读外语材料的质量。第二个弊端是学生外语实践的量少和面窄。如果能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能动性,主动参与课堂中各项实践活动,就能改变这种消极被动的局面,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操练的机会。第三个弊端是学习和操作的节奏缓慢。快节奏要求教师的教学节奏明快,练习转换、环节交替紧凑,语速正常,学生操练外语的频率要高,速度要快。教师的提问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学生的回答节奏加快,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富有紧凑感,从而克服从前那种上课懒懒散散,智力活动松弛的现象。由此可见,外语教师的素质高低,是决定外语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也是能否有效促成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老教材如果说一支粉笔一本书还能勉强对付过去的话,那么新教材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语言基本功过关,还要具备听、说、读、写、演、画多种技能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对那些自身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教师,可以采取进修或自学或在职提高的方式进行。通过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写出全英文教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素质,还能提高自己的组织教学能力。

如何克服听说读写脱节的问题

有人形象化地把听说读写脱节的现象称之为“文盲英语”,听说能力似乎尚可,然一旦动手就错误百出,患了一种“半身不遂”病。就是这种所谓“还可以”的听说能力也是一派虚假的繁荣。究其原因,其一是基础知识未过关;其二是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各环节侧重不一,很多因时间分配不够而忽略了读写这一环节,时间一久,也就自然形成了几种技能的相互脱节。

听说读写几种技能本是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由于相互之间的脱节,从而导致了作用于彼此之间的能量浪费。那种以整体结构发生作用的能量往往大于个体相加的和的能量。要想使学生的四种技能发挥最大的整体效应,使学生的知识向运用能力转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做到语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有机统一。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既是教学的目的,同时又是教学的手段,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必须通过四种技能得以实现。

2、深刻理解和领会外语教学原则。这些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管小道理的大道理。只有明悟这些大道理,才有可能使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高屋建瓴,站在宏观的角度来俯视教学中的问题。

篇5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 教师指导作用 学生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ZHANG Fujue

(Huachi No.1 Middle School, Qingyang, Gansu 745600)

Abstract How to play the role of main body in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issue, but it is also a very complex issue. By the author in recent years teaching experience in paper, from physics: teaching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er's guide can not be weakened, teachers play in guiding premise of the autonomy of the students to play, how to properly deal with student and teacher-led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these three aspects of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er to give full play the guiding rol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udent body to talk about some of their own views.

Key words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the leading role of teachers; the main body of students

0 引言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自主学习”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正悄然改变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影响着师生的精神面貌;“自主学习”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话好像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之间就产生了矛盾,下面笔者就就此谈几点自己的认识,和大家共同探讨。

1 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弱化

1.1 课堂教学教师的指导作用应该起主导作用

高中物理教学,不单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物理的过程。然而学生成绩的好坏,学习物理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所以物理教师指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成为高中物理教学的落脚点。例如:在电磁感应这一节的教学中,同学们往往在学习了右手定则后常常与左手定则相混淆,在使用中经常将这两者的用法相混淆,该用左手定则时用成了右手。对于此我的指导是:第一步首先讲明白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第二步对这两种定则进行对比讲解:(1)右手定则和左手定则虽都有很相似的三个“方向”,但是它们之间却有本质的不同,在右手定则中导体的运动方向是外力促使的,属于“原因”;而在左手定则中通电导体受力而运动的方向是磁场对通电导体作用力所导致的,属于的“结果”;在右手定则中的电流是系统内部产生的感生电流,是电磁感应的结果;而左手定则中的电流是由系统外部来的,属于“原因”。(2)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消耗电能,得到了机械能,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而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力线运动,产生感生电流,消耗了机械能,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3)凡是牵扯到物理过程是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习题,同学在解题时该用右手定则,反之,则用左手定则。第三步,选择典型习题,使同学反复练习。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前面所述的差异比较的方法进行解题,正确应用左、右手定则。同时,恰当而适时的指导,将会对学生的观察听讲起到积极的引导点拨作用。

1.2 高中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应当起主导作用

在实验教学中,应在实验前,先向同学讲清楚各种相关仪器的具体使用方法以及本次实验可能会发生的故障,明确指出出本次实验的关键,指引学生学会独立排除实验故障。这样才能减少因为错误操作而造成的仪器的损坏,又能使教师不处于被不停地被学生问及问题之中。

例如在“练习使用计时器”等四个实验中,都用到了计时器,但是它出现故障的频率又相对较高。这就需要教师提前讲楚清它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可能出现的几种故障情况,从而引导学生自己独立的排除实验故障。通过这样的引导之后,学生反映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课之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尽量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在仔细观察学生实验情况的同时,更要认真分析试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教师是在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工作的,因此工作的重点,不单单只是讲解和辅导,而是应当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特别对于基础薄弱并且动手能力差的学生,更要耐心指导,引导他们找出发生问题的原因,并对他们指出今后努力改进的方向。

对于一些较难的实验,如“阿基米德原理”、“测定固体、液体密度”,再加上学生的基础又比较偏差,因而完成实验有一定的困难。如果课堂时间允许的话,可以采用首先培养“小领队”的做法,先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各实验小组长参加实验,先走一步,取得一定的经验,接下来再由他们带动其他同学完成实验。

学习中学物理是学好物理、培养物理专家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物理实验课是决不可忽视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阵地。

2 在教师发挥指导性的前提下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1)教师和学生都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都是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人,只是各自担当的角色不同而已。教师是导演,是物理教学的主导者,起着启发、诱导、扶助、传播知识的作用;学生是演员,是物理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如果充分激发他们的动机,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力性的话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教师和学生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均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扮演主体的学生,更应该是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的参与到物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从而成为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探索者和受益者。

(3)物理教学活动应该是主体客体通过互动,共同参与,也就是说主要通过教师激励、指导和组织,从而达到学生自主认识物理现象和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这样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3 如何正确处理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关系

唯物辨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的“教”这个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学”这个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教师是主导,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是实施者。“自主”学习已成为教育新时尚,但我们也不能因片面地强调个性而忽视引导,从而走入自主学习的误区之中。

误区一:把“自主学习”变成“自己学习”。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充当“召集人”整堂课都是学生在吵吵闹闹地读啊说啊,教师则无所事事,导致课堂效率很低;有的教师只充当了课堂交流的“旁听者”,在学生的讨论汇报中不加引导,使学生海阔天空地交流汇报,使学习活动过于肤浅;还有的教师只充当了学生的“捧场人”,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扬,不敢有半点否定之词,惟恐稍有不慎便会报来“不以学生为主体”的罪名。

误区二:把“自主学习”变成“自由学习”。具体表现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学习进程的自由化。

误区三:把“自主学习”变成“自愿学习”。这种失误尤其体现在合作学习和汇报展示中,课堂上往往只有少数尖子生参与了学习活动,而大部分的学生却成了被教师遗忘的角落。新课标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活动中正确处理好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强调个性,并不是表示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更加全面,思考更加合理,体会更加深刻,情感更加丰富。

4 总结

总之,如何在高中物理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唯物辨证法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认真处理好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这一对辨证统一的矛盾,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诣、友善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宽松愉快的教育氛围,积极寻求开放、生动、变化的课堂教育模式,认真实施诱导、鼓励、赏识的教育策略,使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全身心投入到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主要内容与途径、方法[D].首都师范大学,2000.

篇6

英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所以要提高学生英语职业能力素养,以满足现代社会对英语的发展需求。职业能力包含多种能力,有人将其定义为个人的知识能力、理解能力、技术能力;也有人将其定义为综合运用能力(知识和技能);而中国教育工作者将其定义为知识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总之,是社会经济发展所要求具备的基本能力。

在大学中学习英语并不是要去进行高深的学术研究,而是希望学生们能利用所掌握的英语知识来提高与外界交流沟通的能力。所以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促使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要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提高英语沟通能力的相关知识,发挥自己的主观创造性能力;如有需要, 可借助团队力量实现目标,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我国的教育事业中,英语作为其中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引起重视。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英语在社会中的需求现状来培养学生们的英语学习职业能力,从目前来看,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其主要表现为,在英语课程的安排和结构组成上存在着一定的不全面性,课程结构简单,内容单调枯燥,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相对落后等,这些都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中还存在以下问题,如一些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灵活性,而忽略了学生们的英语实践基础,只顾着自己在课上和学生之间的言语互动,使得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地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再加上有些学校的制度问题,导致很多教师在课上只是单纯为了讲课而讲课,并不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知识,这样就导致学生们在平时的课上学习中产生学非所用的想法,极大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无法达成相应的教学效果。

三、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1.实施分层教学法,提高职业能力

实施分层教学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强调适应学生个性差异,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融入个性化教学理念,注重实践。大学英语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努力发掘,拓展课外体验式实践教学活动,用来补充、延伸、强调发展学生个性,以灵活的授课方式,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和实践合作等方式,完成多样化任务,让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英语,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提高其职业能力。

2.在对话教学中提高学生们的自我学习能力

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活动对语言环境的要求很高,语境化教学贯穿精读和视听说课程教学全过程。在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中,营造口语化的教学氛围,以便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英语的内涵。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前、课后要及时给学生布置实践任务,尽量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中心,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课堂中的对话教学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最好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和学生之间情感和知识的交流来解决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疑惑,有利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和学生保持在同一水平线,采用平等交流的方式,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们的对学英语职业能力的了解,而且还可以间接融洽师生感情,促进学生们提高自我独立发展能力,还能帮助学生们拥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较好的学习能力。

3.在阅读教学中增强学生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当前,很多大学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喜欢将英语课本上的文本阅读内容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将会直接导致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们如何掌握英语语法知识,而忽视了学生英语职业能力应用的培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到英语职业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在课程之前,应该进行严谨的备课和思考,做好相应的预习工作;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相关的话题并结合职业应用的情景对学生们进行相关的提问,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们在实际生活的英语应用能力,加强学生们对英语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此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在听力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能力

听力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词汇量不足时,则难以学好英语课程。为了解决该问题,老师在进行听力训练时,可适当介绍一些背景知识,在听力的情境中也可补充相关的论述,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能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鼓励他们大胆复述所听内容,解除答错的恐惧。只有多加练习,才能使学生的英语能力有所提升,这对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也会有所帮助。

5.课堂外教学中的英语能力培养

课外教学不同于课堂教学,因为不受课程的限制,有很多更自由的方式可供选择;但是并不能因此忽视课外教学的重要性,因为它也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课内教学的有效补充。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开展课外教学时,老师在监管方面会弱于课冉萄В需要学生更加自觉。而对于老师而言,不同于课堂教学针对的是大部分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分别跟不同的学生交流,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其次,培养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课堂教学有很多限制,学生主要着重于知识的学习。而课外教学致力从实践中解决各种问题,不同于严肃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外教学更轻松,在学习的同时也能锻炼其他各方面的能力。

最后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到的文化知识,也只是理论上的,因此还需要在实践中活学活用,否则就只是纸上谈兵。所以学生们要多实践,在不同的环境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不断更正,学会运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应争取抓住每一个机会去锻炼自己的能力,通过不断学习,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大学英语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忘培养学生的英语知识应用能力,结合相应的专业特点,采用情景交融的方式,做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才能提高学生们的英语职业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山西省吕梁市岚县高级职业中学  山西  吕梁  033599

摘要:高职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以育人为理念,全面培养学生,使学生成为具有知识积累、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人才,才能够让教学活动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教育部门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高职;理史教学;育人

教师在开展高职历史教学时,不能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要以帮助学生积累历史知识、培养思维水平、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通过高职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全方位的发展,成为具有知识、思维水平、实践能力的人才。

1职业高中历史教学概述

历史是一门自然学科,高职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过去,国内国外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从而对过去历史当中存在的人、事、物有一定的了解。当前我国职高的历史课本过于强调理体系,它具有抽象化概念多、理论性强、知识点密集的特点。对于职高的学生来说,要掌握这样的历史知识,存在一些障碍。历史教师必须通过优化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克服历史学习的障碍。

2基于育人功能的教学理念

在过去的历史中,人类曾经犯下过种种错误,这些错误是值得今人去借鉴的,避免今人再犯类似的错误;同理,历史的人物也曾创下过光辉灿烂的文明,这些人物值得后人去敬仰、去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学习前人的思维,从中获取经验。历史人物在创下文明的同时,留下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这些实践经验,把这些经验应用到当下的学习、生活中。高职历史教师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最终,是为了达到育人的目的。

3基于育人功能的教学措施

3.1应用信息技术把历史知识具象化

职高的历史知识具有抽象性强的特点,很多学生因为不能理解抽象化的概念,从而不能掌握历史知识。为了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教师在教学中,要应用信息技术,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象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体验具象化知识的过程中理解抽象的概念。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艺复兴”这个概念名词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在文艺复兴前西方的绘画和文艺复兴后西方的绘画,让学生对比图画的差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文艺复兴前和文艺复兴后,绘画的体裁有什么差别?此时学生会发现在文艺复兴前,西方的绘画以绘画宗教中的神话人物为主,或者以绘画宗教事件为主。在文艺复兴以后,画家绘画的体裁被大大的拓展,有些画家会画生活中真实的人、绘画风景、绘画动物,或者画家会画真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或者真实的历史事件等。教师又可引导沉降 一思考,在文艺复兴前后,画家用的绘画技巧有什么差异?经过思考,学生会发现在文艺复兴前,西方画家绘画的图像技巧比较单一,画面缺乏真实感。文艺复兴以后,画家开发出了各种绘画的技巧,此时画家们已经可以通过绘画光影,让画面变得真实。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体验思考文艺复兴是什么意思呢?通过体验学习,学生会意识到,在文艺复兴以前,人们不重视自己内心的体验、不重实真实的生活。而文艺复兴则要求文艺作品能以人为本,把关注的重点放到人本身,去展现人们的嘉怒哀乐、真实生活等。此时学生能从具象化的体验感受到文艺复兴的抽象本质,文艺复兴,就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它关注人性的复苏。

3.2应用思维工具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

高职的历史知识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如果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强,则不能深入的理解高职学习的历史知识。为了让学生理解高职学到的历史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科学的方法来思考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就用思维工具来分析知识、理解知识。

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例,很多学生不能理解这一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一成不变的吗,还是中间发生过数次变化?经过思考,学生认为它发生过数次变化。教师可引导学生应脾绘图的方法,把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分类描述出来,学生将变化分为雏形建立发展强化四个阶段。学生庆用了图式的方法描述这四个阶段的变化,会发现图式的方法能把这种变化呈现得一目了解、简洁明了。教师又引导学生应用概念图来展现每个阶段,能够呈现出中央集权制分类的特点,此时,学生在雏形期列出了分封制宗法制、王位世袭制这样的概念。依此类推,当学生完成了每个阶段的概念图以后,便能理解了在不同的阶段中央集权制具有的特征,从而理解了为什么中国的古代中央集权制是被不断强化的。

3.3应用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去实践,使学生把实践体验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深入的理解每个知识概念的意思。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实践的方法,自发应用实践的方法来探讨理论问题。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学生不能盲从历史课本的介绍,要学会质疑,这一历史事件是真的发生过吗?用什么历史证据来说明它真的发生过呢?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分辨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史料来分清历史的正伪,让学生通过学习史料来弥补课本上知识量的不足。学生通过实践,才会理解历史课本上的概念知识不是平空生成的,它是前人学者在实践及总结的过程中生成的。学生要学会自己实践和总结历史史料,批判已经存在的历史概念、创新历史概念。

4小结

高职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把抽象化的知识变成具象化,才能让学生迅速理解知识,从而能快速积累知识;教师只有应用思维工具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让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从而能深入的理解知识;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掌握实践的能力,让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具有实践的能力。教师只有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全面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篇8

一、激发学生对语文问题的质疑,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当中主要因素是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学习因素。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因素应该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师在这个知识获取和学习的阶段只是起到服务的效果,为学生的学习做出正确有效的指导。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大都没能够彻底还给学生自由,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探索知识,没有闲暇的时间去用心领会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往往是在课堂教学中完全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被动地接受教师想要传达的知识。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在课堂中虽然接受和掌握了知识,但是过一段时间就会忘记,甚至会出现不理解的地方。

在近几年的教育改革中,备受欢迎的素质教育应运而生。在素质教育精神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求语文教学能够发扬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意识。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以学生为主,组织学生进行自学阅读,以语文教材为主要资料,进行知识的主动获取。而且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的每个阶段、自主探索的每个环节都善于问“为什么”,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质疑意识。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及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需要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引,以便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而且这样对于知识探索的目的性也会较强,可以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取得良好的实效性。

例如,在新课文讲解之前,教师可以留给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分析课文,然后对文章的某些地方和观念发出质疑,并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顺利地解决问题,得到圆满的答案。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有效调控下进行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动机和教师教学动机的统一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小学语文教学真正有效地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服务。

二、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深入动机,增强学习兴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对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才会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想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在兴趣的陪伴下更加深入地思考语文知识,然后对其中的一些知识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这样在问题的驱动下才能够比较有效地促使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研究和探索,才能保证学生有深入学习的需要,也能够保证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就像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问题的提出往往会比问题的解答更加重要。”在科学知识的发明创造中,一个人只有对事物产生质疑,才能够全面地去观察和探索。只有对事物存在疑惑,才能够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只有对事物存在质疑,才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知识;只有主动提出问题,学生才能够开动自己的脑筋,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学生质疑的知识多么小,都会强烈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强烈的好奇心,都会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渴望的来源,让学生的学习观念从“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对知识的好奇心就越强烈,注意力就越集中,思考问题的思维就更加灵活和发散。这样就能够确保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快速提高学习的效率。当学生向教师发出质疑的时候,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这种积极的学习行为,并利用自身的调控作用让学生从质疑者过渡到研究者或探索者,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或小组讨论来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身心愉悦地投入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享受知识带来的无限乐趣。

三、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习惯是学生学习的指示灯,也是学生的学习标志。在学习阶段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使学生在以后的人生中受益匪浅。语文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定语文基础知识,拥有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技能,能够顺利地和他人进行交流。语文学习的过程需要激励学生对知识进行质疑,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使自己的思维活动起来,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字词知识进行仔细周到的理解,及时主动发现其中蕴含的问题,才能学有所获。如果只是死板地学习,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不用自己的脑子来思考和消化,学生学过一段时间之后脑子便会一片空白,不能真正理解语文知识的内在魅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边学习边思考的能力,锻炼学生对知识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就养成良好的持久的质疑习惯,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提高质疑的勇气

课堂教学过程中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心情舒畅地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活跃。教师在教学中要先放下教师的架子,和蔼可亲地和学生接触,主动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主动与学生成为朋友。这样就会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没有恐惧和压迫感,能够无拘无束地学习,没有顾虑地提出自己的问题,随意畅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这样就能促进学生积极地对事物进行质疑,帮助学生提高质疑的胆量,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篇9

【关键词】初中教学 政治理论 社会实践

中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既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清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普遍对社会及学校以外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索心理,对于法律意识极其薄弱的他们,如果没有良好的引导将极易被社会中的一些不良因素所影响。社会中的诱惑无处不在,中学生的辨别能力又十分低下,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容易将我国的青少年荼毒成日后对国家有害的败类,为了避免此现象的发生,国家应该重视中学生的政治教学。

政治素养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社会需要的是才行兼备的人才,学校在面对尚未成型的青年教学时,应该重视将初中政治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政治教学的实践性,及时引导中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意识,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最需要的就是政治教学的科学引导。

一、政治教学中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在中学政治课本中首先对学生进行关于自尊、自强、自立的相关概念的分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辨别自尊与虚荣的区别,教会学生在社会上如何做到自尊自信,拒绝虚荣心理的存在,这些政治理论是学生在逐渐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中的重要指导理论。不仅如此,政治课本中还讲授了对于我们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如何去调整自身的情绪,培养自身的坚强意志力。教会初中生相关的法律知识,让他们做到知法懂法,使之清楚地意识到作为社会主义公民应该具备的权利和义务,提升自己的责任感。这些政治理论看似只是书本上的知识点,但对初中生成长的过程,会逐渐培养他们在社会中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

在初中政治课本中以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和父母间的矛盾为例:课本中从青少年与父母两方面的观点展开分析,首先是青少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具有自身独立的思想,希望父母不要再对自己的私生活多加干涉,希望自我独立。但从父母这方面看孩子,他们永远是自己的孩子,他们没有自己的主见,思想还不够成熟,需要作父母的不断对其叮嘱。由于双方的思想没有交集点,因此矛盾不断,初中生通过老师对这节内容的讲解与分析,逐渐明白父母的想法,在发现父母对自己的用心后,学生将学会如何换位思考,懂得理解和宽容,在不断学习与反思中完善自身。

二、优化教学策略,服务社会实践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大多数都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纸上谈兵对初中生的社会实践性而言没有太大作用。就如在政治学习中,我们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但在社会实际中我们还是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去捍卫权利等,知法但不懂法也是徒劳无功。在政治教学中,学习自尊、自强、自立不是只为了背诵其含义并默写下来,更重要的是理解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使自己的内心能够真正受到影响,政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偏重于实际的效用,充分发挥其理论知识。

首先老师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本身具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意识,才能做到言传身教,政治老师其自身拥有的政治品质,使得其在一言一行中都具有具体的体现,这种自身的影响带给学生的是更具有说明力的语言,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容易将老师作为人生的崇拜者,因此政治老师自身的品质培养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和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初中政治课本大多都是理论知识,但是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层次又都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老师在对学生进行长篇理论知识灌溉后,将课本中的案例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本中理论知识的含义,以致能更深层次了解我们所处的现实社会的一方面。

三、知行统一,提高社会认知能力

初中政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还不成熟的中学生树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让学生逐渐认识到真实的社会面貌。为了将政治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就不能单纯满足于在课堂中进行政治知识的传授,政治课堂应该逐渐向开放式方面转变,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在实际的社会中去体验真实的环境。由于传统教学的束缚,现在的初中政治教学还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并要求学生背诵下来以便于考试的时候直接默写出来,但这种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的政治知识对学生今后走入社会没有任何作用。政治学科是学生日后步入社会的一门实用基础学科,学生逐渐学会如何在社会中与人相处,如何培养自己自信自强的基本能力等。就如政治课本中所涉及到的消费者这章内容,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同时也是消费者角色,如何维护自身作为消费者的权益就是通过政治课本中所传授的关于消费者维权的知识,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类似问题。关键还在于学生如何有机协调和运用这些理论知识。

总结:政治学科不仅是初中课堂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社会学科,它的实用性和价值是与社会实践分不开的,政治学科中包含了关于社会中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和知识,对初中生而言,其思想和各方面的心智还没有成熟,但却具有相当强的好奇心,在这种特殊的年龄阶段就需要有一种有效、明智的引导,对其进行及时的提醒和矫正。政治学科在初中课堂中的作用就应该是引导初中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不是为了让中学生学会背诵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能通过考试。将政治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目前初中政治教学中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物理实验 素质教育 实验能力 科学探究

物理实验中蕴含着大量素质教育的内容。我们在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中,以“突出素质教育,强化能力培养”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实验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将素质教育与实验教学融为一体,围绕素质教育目标,重新审视每个实验,确立每个实验素质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个实验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强化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一、科学实验思想、科学实验方法、科学实验精神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思想、实验方法,倡导科学的实验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

(1)每个实验的基本设计思想。

(2)实验中用到的科学实验方法。常用的科学实验方法有控制变量法、对照实验法和等效替代法等。这些名词对于学生可能比较陌生,我们会结合具体实验内容进行讲解,变抽象为具体。

(3)基本的实验测量手段和实验技能。物理实验的基本训练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测量手段和实验技能。

(4)物理理论与物理实验的联系,物理实验之间的相互联系。每次实验前我们都会介绍本次实验的物理原理。例如“磁感应强度的测定”,可以结合电磁感应展开教学,并且引入通电螺线管内部磁场的计算公式,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进一步深刻理解并验证该公式。理论与实验的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5)与实验相关的物理实验史料、物理学家和发明过程介绍,在潜移默化中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6)严谨的实验态度、规范的实验操作、正确的实验数据处理能力。这些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素质,都应该从中学物理实验开始培养,为他们今后开展科学工作打下基础。

二、独立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独立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做到在教师引导下资料由学生查,仪器由学生看,实验由学生做,问题由学生提,思路由学生想,疑难由学生议,错误由学生析。

(1)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每位学生实验前认真阅读实验教材,了解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能够解决两个重要问题:做什么?怎么做?针对不同实验,我们还会创设一些有特色的问题情境,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通过互动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以便上课时做到有的放矢。

(2)每个实验设有探究性思考题,从理论性探究、实验性探究、改进性探究、拓展性探究、应用性探究等方面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

(3)每个实验配套必要的仪器设备说明书,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对实验故障进行自我诊断与排除,培养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能力。

(4)将内部封闭的实验仪器拆解展示,便于学生观察内部构造,了解工作原理,避免“暗箱操作”。

(5)尊重学生兴趣和个体差异,设必做与选做实验,部分实验设必做与选做内容。学生可自主选择,量力而行,以提高素质和培养能力为目的,因材施教。

三、实验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介绍物理实验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拓展学生知识面和创新思路。

(2)针对每个实验,提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

(3)针对每个实验,提出改进和优化设想,或考虑有无其他测量方法或手段。这个要求相对比较高,我们往往先让学生寻找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此时多采用研究小组形式,每个小组解决一个问题,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提出实验所用原理、方法、设备的应用设想。我们最提倡的一句话就是:学以致用。不同的学生,个好不同,往往对同一个实验所用的原理、方法、设备有着不同的认识。正因为如此,他们会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应用设想。而这些天马行空的设想,往往就是创新的开始。

(5)理论联系实际,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设想和设计。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实验设计,更学会交流和分享。

(6)指导学生改进实验设计,提供实验器材,助优秀学生实现创新设计。

(7)改革实验评价手段,将实验论文、课程作业、提问数量与质量、动手能力、实验设计等作为评定实验成绩的重要依据,使整个评价体系更科学、更合理,而且能促进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8)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开放实验教学与管理,担任实验科普教育志愿者。

以上是我们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些改革尝试。实践表明,物理实验教学中强化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突出实践性环节中的素质教育,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整体品质和素质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