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与超低能耗建筑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3: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建筑与超低能耗建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建筑与超低能耗建筑

篇1

关键词 超低能耗建筑 性能化设计方法 能耗指标 设计流程

1超低能耗建筑设计

目前,作为超低能耗建筑的一种形式,德国被动房被广泛接受,通常其最大供热负荷不超过10W/O、供热、制冷能耗需求量均不超过15kW・h/(O・a)、年一次能源总消耗(包括生活热水、供热制冷和烹饪)不超过120kW・h(O・a),由此可见,超低能耗建筑设计与传统建筑设计的不同在于从仅仅实现建筑功能到最优化建筑性能的提升,即实现满足能耗指标的性能化设计。

以能耗为控制指标的性能化设计方法可以理解为:各分支专业均以优化建筑性能以及达到终极能耗指标为中心,通过充分利用建筑周围自然条件,各专业交互配合提出满足建筑功能及能耗指标的建筑体形系数、围护结构热工参数以及高效设备及系统方案,对其最终运行能耗进行预测评估,从而得出每一栋建筑最优化合理的设计方案。

相对于传统建筑设计方法,基于能耗指标的性能化设计有以下特点:

(1)以能耗指标为导向,协调各专业充分发挥设计师主观能动性。(2)初设阶段严格把控建筑形体和围护结构热工参数,最小化建筑能源需求,以能耗指标为导向,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相结合,同时对场地周围可再生能源应用潜力储能技术和能量回收技术潜力进行研究。(3)不规定整个建筑设计过程的具体节能措施,以建筑能耗表现为终极目标优化整合适用节能技术和设计方案。

2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流程及技术优选研究

2.1设计流程框架研究

在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探索中,很多研究人员根据应用地域、技术水平、国情不同,对超低建筑的设计流程进行研究,目标是为某一具体建筑或某气候类型下的建筑提供一个基本的设计概念和流程框架。

MathieuDavid基于法国被动房设计方法提出一种适用于热带地区零能耗建筑的设计流程,并将其应用于法国第一栋海外零能耗建筑建造中,达到能耗指标低于50kW・h/O的水平。该流程强调各部门协同设计、高水平设计工具应用与经济适用的方案,并注重对自然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2节能技术优先性研究

在设计流程研究的基础上,有专家开展了对超低能耗建筑元素求解最优值、求解被动技术措施最优值的方法探究,为超低能耗建筑具体的设计步骤提供参考方法,具体如下:

龚新智将中国依据气候条件分为7个区域,使用正交法和列表法以能耗为目标函数得到7种被动技术措施适用的优先性排序,包括外墙厚度、外墙保温厚度、屋顶保温厚度、窗户朝向、窗墙比、玻璃类型、日光温室深度宽度,指出除了夏热冬暖地区,屋顶保温厚度、外墙保温厚度对能耗的影响分别占到70%和10%,应优先考虑。

孙永军提出宏观参数系统敏感性分析方法,逐一分析设计关键参数对零能耗建筑各系统规格的影响,得出影响最大的参数是室内设定温度、系统性能系数及室内得热密度,影响最小的参数是墙体厚度、窗墙比,渗透率及风管能量损失。

3超低能耗建筑的通用设计方法

3.1关键参数限额法

关键参数限额法即以减小建筑耗能为导向,充分利用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严格控制建筑关键元素指标,结合高效新风热回收技术,基本满足用户舒适条件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对可再生能源资源的依赖性不强,无需过多模拟计算,实质上是对现有节能标准控制指标的提升,应用此种方法旨在使建筑具备达到超低能耗建筑的潜力。

应用关键参数限额法达到超低能耗有3个主要技术特征:

(1)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提高和建筑整体气密性的提高。(2)充分利用被动式技术节能。(3)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

3.2双向交叉平衡法

双向交叉平衡法即以能耗指标、舒适度指标为导向,在优化建筑围护结构和高效新风热回收的同时,考虑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建筑消耗的能量由可再生能源来提供,从而达到能量供需的平衡的设计方法。设计过程中通过改变建筑朝向、窗墙比,将建筑本身围护结构与系统设备、可再生能源与高效能源有效组合。通过可再生能源达到建筑能源供需的平衡,可以充分满足用户的舒适要求。

应用双向交叉平衡法达到超低能耗有3个主要技术特征:

(1)充分优化被动设计手段。(2)主动优化提高系统性能。(3)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

3.3经济环境决策法

经济环境决策法即以能耗、舒适度和经济性3个指标为导向,通过对建筑本身围护结构的优化,以及有效利用周围环境以及可再生能源,考虑经济可行性因素,不断优化建筑设计方法,直到找出使建筑物各项指标满足的设计条件的设计方法。该方法将3个指标平行考虑,需要循环迭代的计算和定量的分析,在最优化目标函数的同时满足业主和用户的需求。

应用经济环境决策法达到超低能耗有3个主要技术特征:

(1)同时满足3项设计指标。(2)充分主动优化设计。(3)经济可行性分析。

4结语

推行超低能耗建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建筑风格迥异、资源不同、经济水平发展不均。当前不同气候区域都已有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区环境特色、因地制宜,探索分析适用于我国5个气候区域的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方法势在必行。

篇2

nZEB(NET ZERO ENERGY BUILDING)国际社会普遍用的词,这个词有意思,净零能耗建筑,也可以叫近零能耗建筑(NEARLY ZERO ENERGY BUILDING),英文和中文正好一样。现在全球是什么阶段呢,迈向零能耗的阶段(TOWARD TO NZEB),迈向多少年?可能是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或者更远。

近零能耗是大家普遍认同的目前发展的主要阶段,比如说欧盟提出来的20-20-20,欧盟成员国2020年的时候所有新建建筑要达到近零能耗,近零能耗有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呢?今天我们谈的是被动房,大家听得很多,还有主动房,我们今天所要讲的近零建筑,实际上是国际社会特别是欧盟比较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我们现在从事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或者德国讲被动房是近零能耗建筑的一个体系或者说是一种表现方式。

下面我将分三个方面来详细讲解nZEB。

一、nZEB发展背景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 2020年欧盟不同国家实现近零能耗的目标,其中有的国家,像挪威执行的是被动房的标准,但是有的国家并不是,像丹麦比2006年降低75%就是近零能耗。这就是欧盟在EPBD规定下实现了2020年的具体目标。

表1 欧盟政策-EPBD下各国建筑节能发展目标

就在不久前,美国能源部正式颁布了美国零能耗、零能耗住区和零能耗建筑群的定义,美国提出,在2030年联邦新建建筑都要达到净零能耗(表2)。

表3 韩国计划到2020减少建筑行业26.9 % 的温室气体排放,2025年实现零能耗住宅

再看看近邻韩国(表3),韩国在吸收欧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到2025年要达到零能耗的住宅,分三个步聚实施。

关于零能耗各个国家的定义是不同的,称呼也不完全一样,我们展现出来的是它的内涵。比如说供暖、供冷、照明、热水、家用电器算不算?可能不同的国家在发展零能耗过程当中不完全一致,说明什么?说明虽然是全球的发展方向,但是实际上各个国家出于国情的不同,发展的标准也不一样,实际上定义也不完全一致。

图1 IEA-全球净零能耗建筑地图

图1是国际能源组织IEA提出在全球过去十年里零能耗建筑主要发展的一个分布图,可以看到基本上都是北半球,而且纬度越高占比越多,也就是说以供暖为主的零能耗实施项目非常多,赤道附近供暖就没有了,主要以制冷为主。

二、nZEB典型工程分析

前面我讲的发展背景实际上也是要表达一层意思,全球各个国家都在根据自己发展的计划来制定零能耗、近零能耗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反过来也给我们提出一些思考和提示,下面我结合几个工程介绍一下他们是怎么实现零能耗和近零能耗的。

图2 美国可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零能耗办公楼

图2是美国非常推崇的可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投资103万美元,将近六个亿人民币建设的零能耗办公楼。

通常去过美国都知道,美国建筑形式一般来讲都是比较低层、大体量,但是为了采光、通风,把建筑分成了前后两段。除了被动技术,主动技术也很多,包括光伏、地源热泵、置换通风都是实现零能耗的手段,这幢大楼在丹佛的附近,很多人看过,非常著名,是美国在能源部支持下的典型的示范工程。

表5

它是怎么实现的?表5中可以看到美国目前既有办公建筑能耗是300千瓦小时/平米,通过执行节能规范达到150千瓦小时/平米,在节能标准基础上通过高性能办公建筑的设计又减一半,达到75千瓦小时/平米,75千瓦小时/平米是包括他们所有耗电,包含供暖供冷照明、电器办公设备等,余下75千瓦小时/平米靠的是现场的可再生能源节能手段来实现。

图3 韩国建设科学研究院-零能耗高层居住建筑

另外再讲讲韩国,图3是一幢韩国的住宅楼,也是在学习借鉴欧洲经验的基础上,近几年开发的一座高层零碳住宅。

韩国采用的一些技术其实和我们讲的被动式超低能耗技术的体系可以说基本一致,不过称呼不同,只是叫零碳或者叫零能耗住宅。

表6

我们从表6看它是如何实现的。第一步就是和现有的居住项目相比,通过被动式建筑技术节约87%的供暖能源,插座是很难减的,因为家庭的各种电器,微波炉、烤箱、照明或者电视,这些都是要耗电的。然后,再通过现在的可再生能源再降低70%的电,就达到了零碳的高层住宅。最后的结果是热消耗15千瓦小时/平米,电消耗8千瓦小时/平米。可能有很多人并不知道我们现在家庭的耗电量耗能量是多少,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个数据,采暖耗热量这一项平均来讲在100千瓦小时/平米,中国家庭耗电量是30千瓦小时/平米,有了我们的数据对比,才会对达到15千瓦小时/平米,达到8千瓦小时/平米有一定对比概念。

图4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近零能耗办公楼

当然我也讲讲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近零能耗办公楼,我不讲它的技术途径,只讲最后的数值,它的能耗指标是什么?全年供热、制冷和照明电耗,一共是25千瓦小时/平米,而在北京,普通写字楼是100千瓦小时/平米,这是耗电,不包括耗热,因为在北京是集中供热为主。对比一下25千瓦小时/平米,也就是说比普通办公楼要节省80%至90%。简单来讲,就是冬天不用化石能源供暖,也就是既不用燃煤,也不用燃气。夏天比普通建筑的空调能耗降低50%,靠什么降低50%呢?主要是靠太阳能制冷降低50%。照明能耗相对一般建筑要降低75%。

最后讲一下德国的被动式建筑,秦皇岛“在水一方”项目采用的是德国被动房标准,它对于室内环境有明确的要求:冬季供暖温度要达到20℃;夏季供冷温度要到25℃;新风量是每人30立方米/小时。在能耗方面,供暖需求≤ 15kWh/(m2・a)或热负荷≤ 10W /m2;当采用空调时,对供冷需求的要求与供暖需求一致;建筑一次能源用量≤120 kWh/(m?a);气密性必须满足N50≤0.6,即在室内外压差50Pa的条件下,每小时的换气次数不得超过0.6次;超温频率≤10%(25℃)。

表7 中国标准与德国被动房屋的对比

在过去几年里,我们有很多人对它的理解是不正确或者是不全面的。首先,比如说我们讲供暖需求不是供暖能耗,供暖需求15千瓦/小时,不是我们讲的供暖能耗。第二,就是我们的理解的一次能源能耗120千瓦小时/ 平米,是基于德国的一次能源转换系数得到的。我们河北省,乃至华北、东北,我们一次能源转换系数跟德国不一样。简单来讲,我们发电不可能跟德国的发电转化效率是一样的。前一段时期,我们在制订《中国被动式超低能耗技术导则》的时候,住建部组织专家讨论的时候,为这个问题争议很长时间,因为我们国家发改委没有公布的一次转换系数。最后,还有超温频率,何为超温频率呢?有供暖没有空调只有夏天有超温频率,有空调没供暖是冬天的超温频率,如果有空调有供暖没有超温频率。

前面所讲的每个指标都是德国被动房研究所过去几十年研究、应用、完善的过程,但是我们的理解一定要全面、正确,包括面积。他讲的每年每平米是什么面积?是建筑面积还是使用面积或者是套用面积。中国的标准这个面积是什么面积?建筑面积和使用面积平均差了0.8,需要认真思考。

图5 德国被动房主要技术措施

当然被动房主要的技术是经典的,五大理念很好理解,但五大理念加上一条,就是人的行为。技术上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解决,但是生活习惯,人的行为要有所改变。实践告诉我们,由于我们过去的生活习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会给我们的被动房居住、使用带来变化,因此,在中国五大理念还要加上一个生活习惯或者叫人们的行为。

表8 零能耗分析图

根据我们在国内或者全球做过的零能耗的研究,得出来这张图,不管零能耗建筑或者是近零能耗建筑,基本途径就是要把全年的能耗指标通过被动和主动技术降在80千瓦小时/平米以下,全球各国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只有达到这个标准之后,才有可能采用可再生能源等技术实现零能耗。

通过各个国家在过去这么多年开展近零能耗建筑,当然也包括被动式建筑,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它的技术途径就是五项:一是准确的建筑负荷及能耗预测,普通的建筑可以算不准,如果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算不准,就会出现风险,就出现能耗过大,大马拉小车,所以必须要准确的进行计算;二是被动式建筑设计降低负荷,不管什么类型首先要把需求降下来我用一个词叫“最大限度”地降低需求,或者是“极大可能”地降低需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想实现近零能耗不太可能;三是高性能建筑能源系统;四是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设计,其实要想实现近零能耗或者零能耗,可再生能源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说很多地方政府在本地区推被动式建筑,无非就是对常规能源不依赖,减少燃烧和污染。包括京津冀地区、山东、河南都是一样。也就是说不依赖传统的以燃烧为主的供热方式;五是零能耗监控、调试、运行策略,目前这点我们中国做得很不到位,做完了项目都没有调试,大家都有体会,在我们建设程序里面没有既没有预算,也没有时间,也没有人力。

三、我国发展nZEB的思考

前面讲完了,我们看看怎么促进近零能耗建筑的发展呢?

第一,要统一定义,设定中长期发展目标。我们要有准确的定义,欧盟也在定义,刚才说不久前美国能源部公布了美国的定义,住建部即将颁布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导则》有定义,明年我们还要启动中国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都会对它进行准确定义。

第二,大幅度提升节能产品和设备的性能,我们可以看,这是我们和德国和比利时的对比,在很多方法上我们还差得很远。

第三,可再生能源+HVAC系统能效提升。表10是NREL做的全球过去2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路线图,实际上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可再生能源的价格一直在下降。

第四,既有示范建筑的后续监测、评估和持续改进。今天我们建设的示范项目,建造完成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因为在我们过去没有这样的成功经验,行或者不行要靠数据说话,好或者不好不能由自己说了算,要有第三方的评价,要有全年的数据评价,否则就只是停留在理念、停留在别人的经验之上。

第五,通过市场竞争和扩大规模,提升性价比。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我们发展近零能耗建筑,相关的产品设备要不断的进行改造和提升,改造提升靠什么得到呢?一定是要扩大规模,也就是说标准化、工业化,只有这样,我们真正才能够把这种超低能耗建筑进行推广,否则成本难以下降。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手机,20年前手机一万块钱一部,今天手机几百块钱一部,就是竞争发展的结果。只有通过竞争、通过规模化降低。

第六,近零能耗建筑的特征。集中体现现有技术先进性和产业发展水平的建筑节能技术集成;在适度提高室内舒适度的前提下,能耗比现行居住建筑节能标准节能70%以上,比现行公共建筑节能标准节能75%以上;不再需要传统的集中供热。

第七,不能照搬国外的做法。发展过程当中要考虑中国的国情,要考虑我们国家的一些特别的地方,要充分考虑中国气候特点、居民生活习惯,考虑不同地区差异,对接中国法规和建筑标准体系,适应中国建设管理程序。

之前讲我们要实现建筑节能的中国梦或者是终极目标,怎么实现?我们提出一个30-30-30,到2030中国新建建筑的30%达到近零能耗。通过什么呢?通过几步走,通过2014年到2030年十五年的时间,通过一步、两步、三步、四步来实现。

展望了一下,可以说近零能耗建筑已经成为国际的新的发展趋势,需要我们自己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近零能耗建筑,同时我们产业要不断的升级换代,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需要尽快出台行业技术指南或导则标准。

最后,推广过程当中,做得行或者是不行,合格不合格,要有科学的认证。总之一句话,方向是非常明确的,路径并不是唯一的,我们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共同来促进,共同来发展。

篇3

【关键词】生态建筑;技术集成;示范工程

当今世界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变高消耗型为高效生态型发展模式,生态建筑以高新技术为主导,针对建筑全寿命的各个环节,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创造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健康舒适、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提高建筑功能、效率与舒适性水平,体现“节约资源、节省能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充分展示建筑与人文、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1、生态建筑研究目标及特点

上海建成的生态办公示范楼(简称“示范楼”),汇集了建筑设计、结构、材料、节能、环境、智能和新能源利用、园林绿化、水处理等学科领域的众多技术专家展开攻关,边研究、边设计、边建设,总体设计将各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在办公楼中集中应用,充分发挥了技术集成的综合优势。

示范楼占地面积905m2,建筑面积1994m2,建筑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屋面为斜屋面结构。楼内设技术交流展示区、实验室和办公室。其研究总技术目标是:综合能耗为同类建筑25%;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建筑使用能耗20%;再生资源利用率达60%;室内综合环境达到健康、舒适指标。

2.示范楼技术集成体系

2.1自然通风设计策略及气流组织模拟技术

通过室外气流组织的模拟计算及建筑物外形的风洞实验,对不同风向和风压下建筑各部分的自然通风效果进行分析,改进和优化建筑外形及房间功能。利用屋顶排风道代替排风烟囱,保证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在排风道内设置7组翅片管式换热器,在过渡季节,利用太阳能热水加热排风道内的空气,产生热压,提供自然通风所必需的动力,强化自然通风,实现舒适的室内风环境,减少夏季空调运行时间、降低空调能耗。

2.2超低建筑能耗节能技术系统

根据示范楼各种建筑工况,通过能耗指标和节能效果模拟分析,将多种低能耗建筑围护结构合理节能设计方案进行比较,确定适合生态示范楼的超低能耗节能技术系统:多种复合墙体保温体系+屋面保温体系+双玻中空LOW一E窗+多种遮阳技术。

(1)四种复合墙休保温体系。从隔热保温性能考虑,示范楼采用了不同的保温体系。其中东西向采用复合外墙构造体系,以混凝土空心小砌块或砂加气砌块为主墙体,90混凝土空心小砌块为外挂墙,中间填充发泡尿素、聚氨醋等高效保温层,构成一种隔热保温性能优异的新型复合外墙构造体系,传热系数分别为0.3、0.34W/(m2・K)。该体系有如下特点:使建筑节能与使用新型墙材相结合,不使用粘土制品;能消除热桥和墙体裂缝及渗水;保护内结构层,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隔热保温性能优良,提高建筑热稳定性和改善建筑热舒适性。南北向采用聚苯板外墙外保温体系,传热系数分别为0.39、0.38W(m2・K)。

(2)三种复合型屋面保温体系。示范楼绿化平屋面采用倒置式保温体系,保温层采用耐植物根系腐蚀的XPS板和泡沫玻璃板置于屋面防水层上,再利用屋面绿化技术,形成一种冬季保温、夏季隔热又可增加绿化面积的复合型屋面。

(3)节能门窗。外门窗采用断热铝合金双玻中空LOW一E窗,天窗采用三玻安全LOW一E玻璃,其表层玻璃具有自清洁功能;南向局部外窗采用充氯气中空LOW一E玻璃和阳光控制膜,提高外窗的保温隔热性能。

根据示范楼建筑形式与日照规律,采用户外电动遮阳百叶、水平、垂直铝合金遮阳百叶、电动天顶篷遮阳、曲臂式电动遮阳篷等遮阳形式,提高外窗的保温隔热性能。(1)天窗根据节能与采光要求,外部采用可控制软遮阳技术,达到有效节省空调能耗的作用。(2)南立面根据当地日照规律,采用可调节的水平铝合金百叶外遮阳技术,通过调节百叶角度,即能阻挡多余光线照射,达到节能效果;也能使光线进入室内深处,提高舒适性。(3)西立面考虑到夕晒对室内的影响,根据太阳能入射角度,采用可调节垂直铝合金百叶遮阳技术。

2.3天然采光设计优化及模拟评价技术

采用天然采光模拟技术优化中庭天窗、外墙门窗等采光及遮阳设计,冬季北面房间可透射太阳光,夏季通过有效遮阳避免太阳直射。白天室内纯自然采光区域面积达80%、临界照度100lx,在营造舒适视觉工作环境的同时降低照明能耗30%。

2.4高效、环保、健康新型空调系统

示范楼里研发热泵驱动的热、湿负荷独立控制的高效、环保、健康新型空调系统:通过避免使用有凝结水的盘管,解决目前空调系统中存在的霉菌滋生问题,通过除湿机内盐溶液的喷洒,除去空气中的尘埃、细菌、霉菌及其他有害物,体现生态和环保的理念。

2.5再生能源利用建筑一体化

(1)太阳能光热技术

示范楼设计了斜屋面放置太阳能真空管集热器(150m2)和多晶硅太阳能光电板(5KW),实现太阳能光热光电综合利用与建筑一体化。

(2)太阳能光电技术

在斜屋顶下部选用光电转换效率≥14%的高效率多晶硅太阳能光电板,建立5KW光伏电站并采用并与电网并网。

2.6绿色建材

示范楼中3R材料使用率达60%,采用大量绿色工程材料,如墙体采用再生骨料混凝土空心砌块;基础应用了C20垫层再生混凝土和C30再生混凝土;上部结构混凝土采用了C40大掺量掺合料混凝土,可降低水泥用量60一70%;砌筑、抹灰和地面砂浆采用了再生骨料、粉煤灰等制成的商品砂浆,可减少天然砂用量25%,水泥用量15%。

2.7智能控制

以数据采集、通信、计算、控制等信息技术为手段,运用成套先进智能集成控制系统,包括室内环境综合调控及软件、照明及空调节能监控、安全保障及办公设备控制系统的集成平台和应用软件等,实现大型遮阳百页的转动控制、空调等设备的节能监控,照明采光监控,室内空气质量、温湿度、个性化通风,噪声等室内环境的动态调节,确保生态建筑运行的节能、舒适和高效。

2.8水资源回用

示范楼雨污水ICAST回用处理系统的处理水量为20m3/d,污水源为生态示范楼全部建筑污水、部分幕墙检测中心的实验冲墙污水及雨水。该系统设有雨污水收集、处理和回用等三个子系统,将生态示范楼雨污水收集后,经调节池进入ICAST池生化处理,并由过滤消毒后的出水(其水质达到中水回用标准)用于回用,如用于生态示范楼顶平台浇灌绿化、景观水池用水、冲厕所和清洁道路等。

2.9生态绿化

示范楼在平屋顶屋面上,设计了8处屋顶花园和一个室内中庭绿化,共计400多平方米。屋顶绿化层包括保温隔热层、防水层、排水层、过滤层、栽培基质层、植物层。

通过屋顶花园、垂直绿化,室内绿化和室外绿化等生态绿化植物群落配置技术,改善住宅的室内气温、形成生物气候缓冲带、净化空气、降低噪音、有效保护屋顶、延长建筑物寿命、减缓风速和调节风向等作用。有效改善建筑微环境、营造视觉舒适的、实现夏季建筑外植物群落降温1-2.5℃,夏季屋顶及垂直绿化降低室内温度1-1.5℃,建筑周围植物群落减弱噪音能力为1-2dB(A)等生态效益指标。

篇4

“两型社会”的建设,是一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我们要在发展中分清轻重缓急,处理好协调和同步、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矛盾。当前,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突出体现为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科技创新三大方面,而节能降耗对缓解能源约束矛盾、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保护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建设“两型社会”中,节能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这就要求我们长期坚持和实施节能优先的方针,采取综合的、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强化节能降耗工作。为此,结合前一段时间的工作,提出以下对策思路:

一、坚持节能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与加强管理相结合。

一是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通过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加快发展以服务业为主要代表的第三产业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向节约型、环保型转变。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管理节能。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推动。当前,我们要建立政府负责、部门协调、行业协会配合、全社会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贯彻已经出台的资源节约法规政策。年,我市在全国省会城市率先成立了能源归口管理机构——市能源办,率先启动了创建全国节能型试点城市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节约能源工作若干意见》、《市百家企业(机关)节能工程活动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市节能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初步构建起了有特色的节能政策体系,组建起了保障各项政策措施执行的企业节能专干、能源专家等节能工作队伍,使建设节能型城市工作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三是切实完善工作考核机制,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政绩考核体系和加大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的监督检查,是加强节能工作的重要抓手。目前,市已把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目标,列入对各区县(市)、工业园区和各单位的年度工作综合考核,实行了节能目标责任制。

二、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

一是建立节能信息制度。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及时国内外各类能耗信息、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先进的管理经验,营造有利于节能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去年,市能源办与市政府新闻中心、市统计局联合建立了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与市政府新闻中心建立节能产品导向目录新闻制度,开通我省首家能源管理与公共服务官方网站——能源网。

二是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目前,由市能源协会推介的第一、二批合同能源管理公司达到7家,市场发育良好,7家公司先后完成了90多个用能单位的节能改造项目。远能公司打捆推进节能改造工程,获得国家发改委节能专项资金的立项支持,全部实施后可望获得1000万元资金补助。

三是建立能效贷款担保机制。要在财政、税收、金融和价格政策中支持节能,积极引导其他社会资金向节能领域投资。市能源办与兴业银行携手推动能效贷款,首批4个用能单位进入兴业银行考察范围,单笔贷款最高可达到4000万元。

三、坚持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

一是加强能源监察执法和节能评估工作。要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项目,提高节能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审查和项目核准程序,加强执法监督检查,从源头控制高耗能企业、高耗能建筑和低效设备(产品)的发展。

二是加快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节能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引导企业有重点地开发和应用先进的节能技术,促进节能技术产业化。为引导用能单位和个人正确选择使用节电、节能、质量可靠的产品,市制定了《节能产品推荐评审实施办法》,公布了两批《市推荐使用的节电技术、节能产品导向目录》和《市推荐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名单》,取得了良好效果。如恒宇公司通过导向目录的吸引境外投资1000万元。

三是制定和实施强化节能的激励政策。我们要对生产或使用节能产品实行鼓励政策,将节能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对一些重大节能工程项目和重大节能技术开发、示范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从去年起,市每年拿出3000万元作为市节能专项资金,对重点节能改造和建设项目给予支持或补助,目前已经完成两批项目申报。

四、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全面推进

一是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对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要严格依法管理,明确目标措施,公布能耗状况,强化监督检查。去年,确定了100家年耗能3000吨标煤的重点耗能企业名单,建立了重点用能单位监测网络,开展用能单位能源审计和编制节能规划。

二是抓好对建筑和交通行业的节能管理。交通节能的重点是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立和实施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标准及配套政策和制度。建筑节能的重点是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加强政策导向,积极开展绿色建筑、低能耗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工作。

三是实施重大节能示范工程。大力抓好创建节能型机关、学校、医院、企业、社区节能示范工程,培育示范引路节能。目前,通过启动政府大楼中央空调节能、大力推进油改气等一系列节能示范点的培育工程,百家企业(机关)节能工程顺利实施。

五、坚持全社会共同参与

一是强化节能宣传。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努力营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社会氛围。去年,市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了节能宣传。在节能宣传周期间,能源办成功策划和举办了系列“套餐”活动,与媒体联合开辟了长期宣传专栏,开展了创建全国节能型试点城市的活动。

篇5

关键词: BIM 技术; 建筑节能设计;能耗分析;应用

能源紧缺问题目前已上升至全球性问题,不仅我国能源短缺问题严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同样面临着能源短缺的问题,但发达国家利用现代科技有效地弥补了能源短缺所带来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因素。尤其是在建筑节能设计方面融入了现代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运用现代科技积极地探索有关建筑设计节能环保,降低建筑能耗的新途径和新方案,目前已取得显著效果。然而我国在建筑节能设计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差距甚远,建筑节能设计思路不明朗、现代科技投入力度不够,整体来讲建筑节能设计在建筑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为了能使我国的建筑节能设计水平更得上国际水准,必须要对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案和理念进行改进和更新,充分地将现代科技和建筑设计方案相融合,探索出绿色环保的建筑节能设计新方案,才能降低建筑能耗。

1 我国建筑节能设计现状

目前,我国建筑节能设计在建筑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还远远满足不了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由于建筑设计理念问题和现代建筑技术水平的制约,使得建筑节能设计水平发展缓慢,通常是设计师沿用现有的生态建筑设计方案和现有的建筑设计技术资料。而没有因地制宜地对建筑工程节能设计进行深入的考究,进而验证设计方案是否符合生态建筑的一些具体要求,如经济、节能、绿色环保等。在建筑节能设计过程中我国的设计师更注重建筑的外观和功能设计,对于建筑的功效因素考虑甚少,设计中融入节能思维较少。此外,在建筑节能设计中大量的数据参数都是通过人工输入专业软件中进而对设计方案进行定量分析,其中相关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必须要有专业人员来进行输入和定量分析,而设计师对于软件操作和能量分析方面大多不够专业,使得一套建筑设计方案不能够在设计过程中对其进行能量分析,而通常是设计方案投入到建筑施工中才进行能量分析,但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建筑设计方案通常会因种种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变更,相应地建筑节能设计能量分析也难以实现,绿色建筑设计方案将成为理想化的方案,难以真正意义上实施。综合分析,对于建筑节能设计无法在设计计算进行定量分析计算,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生态建筑方案,这和建筑设计师的专业技能有着直接的关联,建筑设计和定量分析计算的脱节,将成为制约我国建筑节能设计水平提高的瓶颈。

2 建筑能量模拟与分析软件的应用现状

在建筑能耗分析和模拟方面国外许多国家都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已开发出基于符合各国建筑设计节能标准的能量分析软件。我国在建筑设计节能设计方面也较为重视,于2005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设计正式成为强制性设计标准。但我国的建筑节能设计能量分析方法仍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没有有效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能量分析方法进而优化改进我国的建筑节能设计能量分析方法,使得我国建筑界的设计师仍停留在原来的设计思维理念,建筑节能设计水平停滞不前。其中造成我国建筑节能设计水平滞后的主要原因是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节能设计阶段没有合理的、能被设计师所接收并应用于设计中的软件和有效的能效设计方法。

3 .BIM 技术在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应用

3.1 BIM 技术

B IM(建筑信息模型)是一项通过建立虚拟建筑模型,建筑师通过对虚拟模型中包涵的建筑信息数据计算分析,确定建筑节能设计的方案的技术。其中在建筑虚拟模型能量分析方面,BIM几乎包涵了所有建筑节能设计所需的信息,如建筑材料、建筑外观、建筑功能及构件特征等信息。较好地指导建筑设计师进行生态建筑设计。建筑师在建筑模型中可随时任意地将有关建筑设计方面的信息通过计算机输出和输入,及时地对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修正。总之BIM技术在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应用能有效地提高建筑设计方案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实现节能型建筑工程的顺利完工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3. 2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节能设计应用

在建筑设计中融入BIM技术,创建虚拟建筑模型,大量的和设计有关的信息将直观地展现在设计师面前,如建筑材料、三维空间效果、构件属性、建筑外观及具体功能效果等。在建筑设计具体的能量分析过程中,只需导入相关的能量分析软件就可以对整个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计算,并反馈出详尽的能量分析结果。在建筑设计的方案阶段,利用建筑信息模型和能量分析工具能有小地简化能量分析操作步骤,提高工作效率。更能通过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分析功能提高能量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快捷性。其中,美国是目前BIM技术在建筑节能设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国家之一。美国的Green Building Studio可以达到建筑节能设计方案的各项要求。GBS可以快捷地从BIM软件中导入建筑模型,利用建筑模型中包涵的海量建筑信息来构建一个相对准确的热模型,并将模型格式转换为XML的格式。进而根据实际的建筑标准和建筑法规,对不同需求的建筑空间类型进行智能化假定。模型假定后,再结合建筑物所在地的典型气候信息数据,将DOE2.2模拟引擎引入到模型中进行模拟节能分析。其中分析内容包括建筑物每年的能量消耗、采暖制冷负荷、照明所需耗费的电力资源等,这些耗能数据都能够在模拟耗能系统中一一地展现出来,较为直观地反映过建筑节能设计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建设科技编辑部. 从能源国情看建筑节能〔J〕. 建设科技,2004, 28( 5): 12.

篇6

关键词:绿色建筑,激励政策,可持续性发展

一、绿色建筑概念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书中以DDT为例提到了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由此展开了人类环境保护的篇章,该事件也成为了环境保护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同样,在1969年,美国建筑师保罗・塞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arcology)的概念,同一年,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麦克哈格作为风景建筑师提出了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应该和谐统一发展的观点,并在书中研究了生态建筑的建造与设计方法。由此生态建筑的理论开始初步成形。

直到1990年,英国建筑研究院绿色建筑评估体系―――BREEAM(Buildingresearchestablishmentenvironmentalassessmentmethod),这是首次世界范围内建立科学的绿色建筑设计和评价体系,基于此,1991年,布兰达・威尔和罗伯特・威尔夫妇出版了《绿色建筑:为可持续发展而设计》(Green architecture; design for an sustainable future),提出绿色建筑系统和整体的设计方法:节能设计、结合气候条件的设计、资源的循环利用、用户为先、尊重基地环境,使绿色建筑设计变得系统和容易操作,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念和技术层面①。

如今,绿色建筑一般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 节地、 节水、 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②。归结起来也可表述为具备4R的建筑,4R即指Reduce, Renewable, Recycle, Reuse,其中Reduce是指减少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Renewable是指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Recycle是指利用回收材料,设置废弃物回收系统;Reuse是指在结构允许的条件下重新使用旧材料③。因此,绿色建筑就是指那些能够在最大化资源有效利用的条件下尽可能创造舒适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的建筑。

绿色建筑一般具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建筑能耗小,与传统的建筑相比,绿色建筑在能耗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一般能够将能耗降低70%~80%,德国甚至有零能耗的示范建筑④。二是绿色建筑一般倾向于就地取材,更加贴合与本地的人文,自然与气候条件。三是绿色建筑与外部环境具有良好的连通性,与传统建筑相比,建筑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分隔较为明显,甚至可以认为是一种封闭的内部环境,而绿色建筑恰恰相反,更加强调内外环境的连通性。四是在施工过程中,绿色建筑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同时在后期的建筑使用过程中,也考虑到了对环境的影响。

二、绿色建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一)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的绿色建筑发展起步较早,相应的评价体系也发展的较为完善,例如英国的BREEAM,美国的LEED,多国的GBTool,法国的ESCALE,日本的CAS-BEE等,这些评价体系对于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⑤。

日本的绿色建筑发展较早,1980年开始,日本制定了节能标准,并于1992和1999年两次对该标准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强化,对节能的要求变得越来越严格,日本的财团法人建筑环境・节约能源机构(Institute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Conservation,简称:IBEC),在1990年建立了环境共生住宅研究会,制定了“环境共生住宅认定标准”,1998年开始的认证工作。2001年,日本新成立的构筑可持续建筑理念,开发建筑物环境性能综合评价工具的委员会JSBC(Japan Sustainable Building Consortium)搭建了CASBEE的框架⑥。该评价体系是亚洲国家开发的首个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二) 国内发展

20世纪90年代,绿色建筑的概念开始进入我国,在1996年,我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该报告针对如何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一系列的保证措施,1998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该项法律主要针对于建筑节能,同时在该法中提出了建筑节能是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⑦。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于2005年颁布并实施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从这一系列的举措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建筑的标准一直在提高,建筑节能的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方面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其中《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是我国专家深入研究了世界各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后的成果结晶,目前该书已经第三版,该书在全国绿色生态住宅的评估和指导方面使用率较高。2003年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是为了2008年北京举办“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而服务的,其通过建立严格可操作的建设全过程监督管理机制,来落实包括招标,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行管理等每一个环节,实践绿色奥运建筑的目标。之后我国相继又出台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还包括2007年出台的《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办法》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这些标准和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完善⑧。

在我国制定的这些绿色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细则的引导下,国内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越来越多,在北京,上海,重庆,深圳等大城市已经率先开始尝试绿色建筑,这些经济发达地区根据其自身的特点,积极开展了许多关于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体系集成的研究及应用实践,其中,比较出名的包括,清华的清华大学超低能耗示范楼及上海的生态建筑示范楼。从这些大城市开展的示范成果来看,我国虽然在绿色建筑方面发展起步较晚,但是现如今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评估体系,同时在建筑节能技术上也有所发展,因此,在现如今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具备了良好的条件。

图 1 上海绿色建筑示范楼

三、国内绿色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绿色建筑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几十年出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限制绿色建筑进一步推广实施的困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观念的束缚导致了对于绿色建筑理念的认识不清,很多地方仍然认为绿色建筑是一种高成本,高科技的建筑方式,这与绿色建筑所提倡的节能环保具有较大的出入,而这种观念极大的限制了绿色建筑的推广。地方政府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未能将绿色建筑推广到城乡建设和改善民生的战略中去,将绿色建筑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开展,限制了绿色建筑的推广范围,开发商的盲目宣传导致了消费者对于绿色建筑的认识出现偏差,从而进一步影响了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⑨。

(二)发展绿色建筑方面的激励政策不足,由于绿色建筑属于低能耗建筑,其设计的理念出发与环保节能,但是目前我国没有明确的关于绿色建筑的财税激励政策,缺少了政府主导的政策激励,绿色建筑的概念仅仅成为了房地产开发商用来营销的一种炒作口号,因此从根本上难以得到重视。同时在缺乏鼓励措施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于绿色建筑缺乏正确的认识,也就无法进一步拉动市场的需求。

(三)居民采暖方式亟待改进,传统的采暖方式,尤其以北方为主,是采用的集中采暖方式,这种方式属于同一供暖,不能独立进行调节,这种采暖方式在技术上也限制了绿色建筑的发展,绿色建筑主要强调的是节能,而在集中供暖的条件下,并不能很好的支持单个建筑的节能设计。以中国南北为例,北方地区的供热导致了一些建筑能耗要比发达国家高出两到三倍,相比之下,我国南方的供暖能耗则只有发达国家同类气候区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有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的城市居民户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是北方较多,南方较少⑩。

(四)产业化水平低,虽然我国的政策一直在强调节能,节材与环保,对于市场产品需求来说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目前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且能够适应市场机制的环保经济产业链,绿色建筑相关的许多行业,例如建筑施工行业,由于缺乏专业的高素质施工队伍,该行业的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十分有限,直接限制了绿色建筑的实施。国外在这一点上多采用由节能公司推动改造的方法,例如瑞典?,相比之下,我国应该提高相关产业的发展,营造出适宜绿色建筑发展的产业环境。

四、国内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

针对我国出现的绿色建筑发展方面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思路:

(一)转变技术观念

绿色建筑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为目的而展开的建筑活动,因此其核心的环境观,能源观与经济观应该与传统的观念相分离。首先是环境观念的转变,人类从对开始改造以来就抱着能够让自然为人类服务的目的,“以人为本”也被误解为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在绿色建筑技术的理念中,环境自然与人类的需求是相统一的,“以人为本”也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传统的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很少考虑能耗的问题,我国2006年房屋建筑总面积395亿平方米,总商品能源消耗大约5.63亿吨标准煤,占到了当年社会总能耗的23.1%?,从中可以看出建筑能耗不再是小问题,而是能够影响全局的大问题。经济观念的转变对于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传统的经济观念中没有考虑生态效益,没有将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生态环境的经济效益是一种长远的投资回报,在短时期内可能无法看出具体的收益,但是长远来说回报将是巨大的,因此经济观念的转变才能正确的引导市场,不仅仅专注于短期的回报收益。

(二)建立完善的政策激励体系

绿色建筑的政策激励体系如下图所示,其中包括针对市场发展不同阶段的激励政策和不同目标主体的激励政策。对于绿色建筑市场的发展来说主要包括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首先对于起步阶段,激励政策的激励应当主要集中于政府,在这一阶段,政府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而到了发展阶段,激励主体包括了政府与市场,两者并重,其中对于市场的激励则是通过激励消费者与包括开发商在内的相关单位,在这一阶段,政府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政府的政策对于市场也有着较大的影响,而消费者的选择作用对市场有较强的引导作用,开发商,设计施工单位等则是施行的主体,对他们的激励能够直接影响到绿色建筑施工的完成度。在成熟阶段,则是以激励市场行为为主,而激励政府行为作为辅助。成熟阶段的绿色建筑行业应该是以市场为主要导向,市场在发挥主要的作用,政府主要是辅助和保证市场的良好运行。这种分阶段的政策激励体系也是北京市发展绿色建筑所制定的?。在绿色建筑激励政策制定过程中还应考虑绿色建筑成本的外部性,绿色建筑一般具有正外部性,因此可以考虑在制定具体政策时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补贴与优惠,包括绿色建筑开放商获取土地使用权时,减少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绿色建筑施工阶段,免征或减征新型节能建材产品增值税;在绿色建筑销售阶段,减征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等?。

(三)技术改进及应用

我国虽然在绿色建筑上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在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上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同时注重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时应当注重技术的本土化,新技术的引进可以使得我国建筑技术迅速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但是这些新技术要想能够实际应用,在推广应用前,必须要先进行本土化,以使得该技术能够符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和生态环境的要求。有些区域由于受到当地条件的制约,很多国外的新技术并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应用,因此应该推动本土的新技术开发,以因地制宜为导向进行技术上的改进,这些改进应当以实用性为主,要考虑到日后的推广与应用,提高技术的适用性。结合以上两点,新技术的开发上应该强调其应用价值,保持先进性的同时,保证其合理适用性。

五、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展望

综上所述,我国的绿色建筑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是在最近十几年内发展较快,然而我国的绿色建筑仍然存在着思想观念陈旧,激励政策不足,技术较为落后,产业化低等缺点,正是基于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从环境观,能源观与经济观三个方面来改变原有的观念;分阶段制定不同的激励政策,同时在激励政策中充分考虑绿色建筑的正外部性特征;改进技术并提高先进技术的适用性三个发展策略,绿色建筑在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上与传统建筑相比具有极大的优势,正是如此,绿色建筑在我国寻求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上变得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卜增文,孙大明,林波荣,林武生,杨建荣. 实践与创新: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综述[J]. 暖通空调 HV&AC,2012,(42,10).

[2]建科[2005]199号.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3]田淑芬. 绿色建筑与建筑业可持续发展[J]. 建筑经济-建筑节能, 2005(278).

[4]MAGGIE.世界各国神奇有趣的绿色建筑[J].数字社区&智能家居, 2007(7).

[5]孙佳媚.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J]. 建筑技术, 2008(39,1).

[6]计永毅. 中日绿色建筑发展的对比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5).

[7]李百战.绿色建筑概论[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8]薛明. 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探讨[J]. 后勤工程学学报, 2009(25,3).

[9]张建国.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挑战及政策建议[J]. 中国能源, 2012(34,12).

[10]仇保兴.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和建筑节能的形势与任务[J]. 城市发展研究, 2012(19,5).

[11]马维娜. 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J]. 建筑技术, 2010(41,7).

[12]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2009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13]刘玉明. 北京市发展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研究[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1,2).

篇7

关键词:绿色建筑 ,节能减排

一、引言

首先我们必须走出对绿色建筑的认识误区,在一部分人的意识里绿色建筑与高科技、超低能耗建筑没有本质区别,但是绿色建筑并不是昂贵建筑的代表,它是节约能源、土地、水、材料,并且对大自然以及室内环境都具保护性的建筑。它能够提供既健康舒适又安全的生活工作环境给人们,并且由于使用的都是可循环的材料致使其成本与一般的建筑并没有太大差距。绿色建筑的样式颇多,而且大力鼓励创新模式,这样既能够吸收传统的节能理念,又能对材料、技术进行创新。所以,绿色建筑是本着节约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原则,为人类提供安全、高效的环境,并且使人与环境以及建筑相互适应、相互融合的新型建筑。作为节能减排的“领头人”,我们应该将节能减排贯穿在绿色建筑的始终,我们要不断更新技术、采用合理的管理手段来监督建筑的全周期内的节能减排效率。比如监管建筑过程中使用的石化能源尤其是碳基类能源量,尽量提高它们的使用效率。同时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推行住宅产业化,大力改造大型公共建筑使其达到节能减排的标准,并且循环利用旧建材,加强监管对节能减排标准的实施。

二、提高碳基能源使用率、降低使用量

建筑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温室气体,因为每一道工序都会有能源的消耗,而要想减少排放二氧化碳,就必须减少使用碳基类能源。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①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引进使用低碳建材,并且坚决不再使用落后产能,充分利用建材业窑炉来处理工业固体废弃物以及城市垃圾,全面推动产业优化升级。②开发可循环利用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以及这些能源的衍生物等等。因为这些能源大部分是由太阳、地球内部的热能转化而来,他们不但具有污染少的特点,而且其储量相对而言较大,这无疑是缓解了石化能源的缺乏。“十二五”大力提倡在建筑中使用天然气、地源以及空气能热泵等新能源。其中上海世博中心就在建筑中安装了LED照明,并且使用了大量具有减量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及环保技术,比如江水源、水蓄冷、透水混凝土以及雨水收集等。同时对南北两侧的立面玻璃幕墙进行了不同的设计。对北立面墙,为了达到自然采光的目标,安装了大面积双银中空透明的玻璃;而南立面则使用石材与可以开启的折线形玻璃,并且在两层玻璃墙之间镶入金属丝网、冲入惰性气体,这样既达到了通风遮阳的目的,又实现了通透性,可谓一举两得。通过实施这些节能环保的措施,世博中心每年节约的能量可以供当地一万多户居民用电一年。

但是,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才刚起步,经验还不足,没有一套全面的评估体系,所以我们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一套全面的评估体系,提高评估标准,来规范绿色建筑的实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彻底实现高效率并且低产量的碳基能源使用,为我国节能减排奠定雄厚的基础。

三、循环利用旧建材

由于目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建筑拆迁日渐增多,因此造成大量旧建材的废弃。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转变传统观念,不能简单地对旧建材进行填埋,而应该对其回收利用。我们可以对旧建材进行筛选分类,对没办法回收再利用的进行粉碎,用于建设道路的材料,而对于其他可以再回收的,可以用来加工砖以及混凝土。这样不但可以减少上游投入的资源,还可以解决下游的建筑垃圾,充分实现资源的减量化与废物资源化,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当然,对于一些已经发生化学、物理损耗的旧建材,我们不能无限制的对其回收利用。因为这些建材的性能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使用标准,继续对它们使用只会给建筑带来安全隐患。目前国内针对循环利用拆迁旧建材的问题,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致使市场上出现旧建材的随意使用、无秩序流通等问题。所以,我们政府应该加强对这方面的监管,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引导、规范市场,实现旧建材的有序回收,建立高效安全的流通渠道。加强行业监督管理。具体可以做到:明确制定行业标准来规范对废旧建材进行循环利用;鼓励兴办回购旧建材公司,对有条件兴办的企业给与一定的税收优惠以及及时进行价格引导等;在加工处理旧建材,实现可再生利用的同时,应当完善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能,坚决避免违法使用废旧建材事件的发生。

四、改造住宅与公共建筑模式

目前,为了提高资源生产效率、降低其消耗量,我们应该大力推行产业化住宅与节能化公共建筑的模式。产业化住宅的建造以工厂化生产代替了传统人工现场作业,在场外完成混凝,在工厂制造组合,然后到工地现场组装,这不但提高了对设备以及机械的利用率,还能够节省原料,并保证产品性能及质量的稳定性,为住宅的节能减排奠定基础。此外,这种施工方式避免了在施工现场产生污水、垃圾、噪音、以及有害气体、粉尘等,充分地体现出绿色建筑的理念。

对于像办公、旅游、通信、运输等公共建筑,一般耗能量是住宅的十几倍,因此降低公共建筑能耗量是我们迫切的任务。为此,我们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节能监管体系来规范公共建筑的能耗量,我们要引导公共建筑的全过程进行低碳管理,并制定相应的能耗检测平台。同时建立公开奖惩机制,公示能效测评结果,让整个社会来监督。

五、加强监督节能减排标准的实施

在节能减排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忽略任何一个环节不都能够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所以在建筑的全周期内,我们必须加强监管节能减排标准的实施,并对重点环节以及薄弱领域给与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挥有关部门的综合协调、信息反馈功能,实现它们在监管标准实施过程中应尽的职责,加强监督建设中各方活动主体是否有效地使用标准、是否全面地实施标准、是否准确地执行标准,严格审查施工的每一环节,对不执行以及违反标准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将节能环保技术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才能实现节能减排的理念。

六、总结

由以上分析可知,倡导绿色建筑已然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应该充分地意识到绿色建筑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在建筑中要严格遵从节能减排的标准,为我们的自然同时也为我们自己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为此,我们要减少对石化能源的使用,并提高其使用效率,尤其是碳基能源;合理有序的循环利用旧建材,同时加强政府监管,避免安全隐患,实现资源的可再生利用;改造传统的住宅与公共建筑模式,引导它们走向低碳之路,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标准;加强相关部门对节能减排标准实施的监管,对违反或不执行标准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监督,充分保证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宋春华,后哥本哈根时期的建筑节能与住宅产业化,《住宅产业》,2010年第4期

[2]马宏权,龙惟定,朱东凌,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思考,《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09年 4月

[3]《科学时报》 (2010-6-3 A1 要闻)

篇8

1.1广东省建筑行业向绿色环保型发展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0年的47%,预计至2025年将达到59%。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我国建筑业面临着一些环保问题。在以前的经济发展中对环境形成了污染,资源造成了浪费,CO2排放超标。建筑业是我国能源消费和污染增长的地方,粗犷型发展的建筑行业与我国政府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有尖锐的矛盾。所以现在广东省的建筑行业已经开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整个过程中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为前提,为人们提供健康安全节能舒适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所。将有利于我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最近几年,随着中央关于发展节能节地型住宅相关政策的,以及与之相配合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等文件相继出台,绿色建筑日益成为中国房地产从资本外延型向技术内涵式的产业化转型过程中。在政策鼓励与房地产转型配合下,广东省的绿色建筑无论是从绿色标识数量、规模化发展,还是标准规范体系、政策法规来讲,都可以说是已从起步阶段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广东省的建筑行业正在大力推进建设低碳城市,加快以建筑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建筑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建筑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

1.2广东省建筑行业向技术型发展为了适应国际建筑行业的发展,广东省的建筑正在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广东省的建筑行业正在向技术型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在设计中体现环保健康和节能的新概念。绿色建筑在设计中,一般采用整体设计,在整体设计中,注意整个设计规划中的自然生态环境特点,因地制宜的将要设计的功能和设计规划区域的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采取先进的技术来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在建筑设计中,合理地利用建筑空间,对建筑进行通风、遮阳、建筑立面和屋顶进行绿化,给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留有足够的弹性空间,使人们可以根据个人的特色来合理的体现自己的个性。2)采用新的施工技术。在绿色建筑中,建筑企业进行了大量的技术革新和技术开发,广泛采用一些新的施工技术。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高效钢筋与预应力技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建筑防水新技术、建筑节能和环保应用技术、施工过程监测和控制技术、新型模板及脚手架应用技术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大大地改善了施工环境,提高了施工效果。3)采用了新的建筑材料。为了实现绿色建筑,提高建筑行业的综合效益,建筑行业近几年来采用了大量的建筑新材料。这些新材料一是建筑节能方面的新材料,主要在遮阳、隔热、太阳能技术领域的新材料;二是化学建材,以塑料管、新型防水材料、建筑涂料为主;三是混凝土新技术采用的新材料,这些新材料可以增加预拌混凝土的施工领域,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施工工艺;四是高强度高质量的建筑钢材;五是在住宅结构中大量应用强度好质量轻的新型墙体材料;六是采用没有有害气味和核辐射的环保装饰材料;七是在建筑工程中采用最新的检测技术;八是在建筑结构中采用粘钢和碳纤维加固技术、裂缝修补补强新技术;九是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在建筑工程中;十是新型的高效能的建筑设备。

2建筑专业集群的发展是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需要

2.1广东省建筑专业集群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广东省的经济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建筑行业无论从数量规模还是建筑质量都得到了大的飞跃。在新经济来临的时候,为了应对新经济对建筑的要求产生了建筑专业集群。广东省的建筑专业集群是建筑产业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必然,广东的建筑专业集群是在竞争形式下培养和发展壮大的,是在广东省的建筑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建筑专业集群可以提高广东省建筑产业竞争力,可以整合建筑行业的资源,进行建筑行业的优势互补,提高建筑行业的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采用新的国际化的管理模式,参与世界建筑行业的竞争,提高建筑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广东省建筑专业集群是由广东省的建筑经济市场和广东省政府发展经济的举措下从小到大形成的。广东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大量的各类建筑,形成了广阔的建筑市场,这些大的建筑市场需要建筑资源的大量投入,这些建筑资源包括土地、建筑材料、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筑劳力和大量的建筑资金。这样一个庞大的建筑市场就不光需要建筑资源,还需要大量的技术资源。随着建筑市场的要求的提高,建筑市场对建筑资源的利用和新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式下,单一的独立的建筑企业已经不能适应建筑市场发展的要求,建筑市场发展的形式使得这些建筑企业必然的强强联合,资源整合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建筑专业集群。

2.2广东省建筑专业集群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筑专业集群的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以前那种单专业的培养建筑人才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建筑新市场的要求。目前,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已达3893万人,居各行业之首。在建筑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两类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9%,远低于各行业18%的平均水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占58%,大学以上学历者占11%;占从业人员总数90%以上的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绝大多数未经任何培训直接上岗。近五年建筑业从业人员以年均4.25%的速度增加。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技术人才提出了急迫的需求。建设事业市场化加速,出现了从业人员数量增长很快的新兴行业,如建筑装饰、房地产和物业管理业。智能建筑成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筑智能化技术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我国加入WTO后,建筑业面临着在国际建筑市场中竞争的机遇和挑战,急需大批适应国际建筑市场需要的技术与管理人才。这些建筑新型综合人才是建筑专业集群发展的必然结果,建筑专业集群需要“专业技能精,上下链知识广”的综合素质的人才。这些人才能够适应广东建筑企业链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具有建筑企业链中所需的高综合素质、强实作、懂技术、懂经营、知识面广、能吃苦、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3广东省建筑专业集群发展的特点

第一,建筑专业集群的各专业交叉渗透。建筑集群的企业很大部分是劳动和资金密集型的企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优势,为了应对建设项目越来越高的目标,各企业间都自觉的将自己的优势专业和其他企业的优势专业紧密的结合,来共同完成建筑任务,建筑专业集群中有大小各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第二,专业集群中的技术互补。目前的建筑行业改变了高能耗、粗犷式的建造模式,开始向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建筑方向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涌现了许多的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这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不是一个或几个企业可以完成和掌握的,建筑企业链之间形成了技术互补互助的建筑专业集群。第三,建筑专业集群吸收了新兴技术企业加盟。建筑行业的要求在前进,建筑中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也要不断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建筑专业集群就已不再是单纯的建筑企业集群,而是有一批新技术、新材料的高新企业加入,高新企业的加入改变了部分原有的建筑的技术和材料,给制造技术制造工艺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传统的建筑产业充满了活力。第四,建筑产业的人才短缺更加突出。建筑专业集群中各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都需要能够给企业发展壮大的综合性人才。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建筑企业迫切需要既懂得建筑技术又懂得绿色建筑、先进的工艺、新型的节能环保材料、信息化技术的综合技术人才。第五,建筑专业集群大量掺入国际元素。建筑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面临着国际间的竞争与交流,面临着国际大舞台。而国外的大型建筑企业也看好了我国大的建筑市场,都希望能够到我国的建筑市场分一杯羹,都想方设法的与我国的企业进行联合。广东省的建筑专业集群已经走向了国际舞台,承接了许多大型的国际性业务,与国外的建筑企业进行了多层次的合作,体现了广东建筑专业集群的雄厚实力和发展远景。

4结语

篇9

一、充分认识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市墙体材料革新和节能建筑工作快速推进。*5年全市新型墙体材料产量已占墙体材料总产量的79%,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应用比例达到91%;节能建筑竣工面积不断增加,当年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共节约用地5300亩,节省标煤15.3万吨,利用工业废弃物410万吨。市区、县(市)城区和部分乡镇基本实现了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目标。但是,全市非节能建筑、砖混结构建筑仍占较大比例,粘土类墙材制品依然大量使用。面广量大的乡镇及农村墙材革新和建筑节能工作还刚刚起步,部分地区实心粘土砖生产和使用出现回潮,一些房地产开发商擅自变更节能设计或降低设计标准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此,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我市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1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6%。我市墙体材料约占房屋建筑材料的70%,以粘土为主要原材料的烧结砖仍占墙体材料的主导地位,生产粘土砖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土地资源;同时随着居民条件的改善和建筑空调采暖的普及,建筑能耗不断增加,大量使用粘土砖必将导致新建建筑采暖和空调能耗的大幅增加。

我市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炭、电力生产基地,每年要产生大量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大力发展非粘土新型墙体材料,可以大量利用各类工业固体废弃物、城市垃圾、建筑渣土等固体废物,既能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节约能源、保护耕地,又能改善和保护环境;采用优质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产品建造的节能建筑,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和日常居住能耗,显著提升室内环境舒适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和迫切需要。

二、明确推进墙材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目标

我市推进墙材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目标是:全面禁止实心粘土砖、限制空心粘土砖的生产和使用,大力发展优质非粘土新型墙体材料。至*6年底,所有县(市)级以上城区实现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工作目标,每年确保有20%的乡镇达到“禁实”要求。到2010年底,全市淘汰实心粘土砖,优质非粘土新型墙体材料产量占墙体材料总产量的60%以上。新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以及政府财政投资的其他生产性项目建筑,全部按国家和省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设计和建设;市区力争达到建筑节能率65%的标准。

三、落实推进墙材革新和建筑节能的措施

(一)加大“禁实限粘”力度

严禁新建、改建或扩建以粘土为主要原料的墙体材料(以下简称粘土制品)生产线。严禁占用耕地建窑或擅自在耕地上取土;严格控制粘土制品生产企业取土范围和规模,禁止向新建、改建、扩建实心粘土砖项目供地,限制向空心粘土制品生产项目供地。凡已实现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目标的县(市)区及乡镇,应采取有效措施,巩固“禁实”成果,防止反弹和回潮。建制镇分期分批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所有屋面、围墙和临时建筑禁止使用粘土制品,非砌体结构内隔墙禁止设计、使用粘土制品,各类建筑外墙和砌体结构内隔墙限制设计、使用粘土制品。逐步在市区及县(市)城建筑中淘汰砖混结构,直至禁止使用。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工作逐步向小城镇和农村延伸。

(二)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

要加大对开发技术含量高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的支持力度,重点扶持发展非粘土和高掺量工业废渣、符合建筑市场需求的主导产品。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利用非粘土类资源和其他废弃物资源生产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墙体材料。墙改政策和墙改基金要向非粘土、高掺量、高强度、高档次、上规模的新型墙材生产企业倾斜。凡利用非粘土类资源和其它废弃物资源的新型墙体材料项目,其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和《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新型墙体材料目录》的要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要按照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5年本)》,限制粘土制品生产,加快其转产或淘汰。

(三)加大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全面推广节能建筑

要将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粘土制品、应用新型墙体材料、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规定列入建筑设计、施工图审查、建设监理、竣工验收等环节监督检查内容。新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以及其他政府财政投资的生产性项目建筑,均要采用新型墙体材料,并达到建筑节能标准要求。农民自建住宅,提倡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加强对进入建设工地墙体材料的管理,加大对建筑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在全面落实建筑节能率50%的同时,选择具备条件项目进行建筑节能率65%的试点。加快制定和完善新型墙体材料工程应用和节能建筑的技术规范和图集,完善节能建筑设计、施工、验收的标准化体系,有步骤地开展现有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

(四)加快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支持新型墙体材料及节能建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示范,组织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研究、开发科技含量高、利废效果好、节能效果显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新型墙体材料生产技术与装备,提高墙体材料革新和节能建筑的技术水平,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墙材节能建筑

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实施新型墙体材料标准,推广应用技术培训,确保产品及工程质量。积极建设优质新型墙体材料示范生产线和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应用样板,推广新型建筑结构体系,拓宽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范围。积极推动绿色建筑、低能耗或超低能耗建筑的研究、开发和试点。

(五)充分发挥新型墙材专项基金的政策调控作用

要充分发挥墙改基金在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工作中的经济杠杆作用,严格按苏政发〔*6〕60号、苏财综〔*3〕153号文件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征收、返退墙改基金,除国务院、财政部和省政府规定外,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专项基金征收对象、扩大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或减、免、缓征专项基金。房屋建筑工程中全部(含基础部分)使用经认定合格的非粘土新型墙材并达到节能要求的,新型墙材专项基金预收款按照100%退还;使用非粘土新型墙材占墙材总用量比例达到40%以上并达到节能要求的,专项基金预收款按照实际比例退还;使用非粘土新型墙材占墙材总用量比例低于40%的,一律不退还专项基金。

四、加强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

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政府要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各地要健全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各级墙改办公室的职能作用,研究解决墙改工作的难点、重点问题,明确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目标要求,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经贸、建设部门要做好牵头工作,加强部门之间协调,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工作。

经贸部门要加强对墙体材料产品的认证管理,适时和调整鼓励、限制、淘汰墙体材料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及产品目录,规范生产与流通秩序。对涉及人身健康的墙体材料,要逐步纳入强制性产品认证范畴,不经认证不得销售使用。加强对认证墙体材料产品的生产监管和推广应用。没有通过认证的墙材企业不得享受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建筑节能的监管,根据国家和省的建筑节能技术公告和节能推广项目目录,引导单位和个人在建筑工程中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材料、产品和设备。为规范市场行为,应开展与建筑节能有关的技术、材料、产品和设备性能的认定,以及节能建筑的认定工作。对列入淘汰目录的技术、产品、材料和设备,不得进入工程使用。节能建筑应优先选用经国家和省、市推广认定的建筑节能技术、产品、材料和设备。对达不到国家和我省节能设计标准的工程,或在工程中采用国家和我省明令禁止、淘汰的产品、材料和设备的,一律定为不合格工程,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和发放产权使用证,不得减免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更不得参加“扬子杯”、“鲁班奖”、“绿色建筑创新奖”等优质工程以及省和国家优秀设计的评选。国土资源部门要重点加强对砖瓦企业生产用地的监管,加大粘土砖瓦窑的整治力度,属于《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整治砖瓦窑业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42号)规定的六类整治对象的砖瓦窑,要坚决予以关闭。对符合生产条件并通过认证的墙材生产企业发放矿产资源开采可证。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建设科技的投入力度和建筑节能技术科技攻关力度。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建筑节能技术研发的投入,组织力量加大对新结构、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发力度。技术监督部门要依据有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禁止无标生产和质量未达标的墙体材料产品出厂销售。工商部门要及时收回无粘土资源的砖瓦企业的营业执照,依法查处无照生产经营、销售国家明令淘汰的墙体材料产品、生产设备的行为,对新注册或更改注册的墙体材料生产、销售企业应当在本地墙改办公室出据意见后办理。环保部门要加强对墙体材料生产企业的环境监督,依法查处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各级墙改办公室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执法条件和手段,接受政府委托,依法查处违反国家、省和

篇10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国务院32号文件精神,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为重点,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目标,积极推进建筑节能,深化供热体制改革,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创新污水处置工作机制,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以健全法规制度为基础,以经济激励政策为引导,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切实落实技术标准,加强考核评价,扎实做好建设领域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工作,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和长效机制,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推动城镇发展模式转变,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1.节能目标:“**”末,单位建筑面积能耗降低18%,实现节煤9万吨/年;2009年起新建建筑全面执行节能65%设计标准;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400万平方米;基本完成全市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和采暖供热计量系统改造;深化供热体制改革,完成“暗补”变“明补”工作,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热计量收费制度;加快实施供热资源整合,集中供热率达到80%;加大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替代常规能源10%;开展低能耗、超低能耗和绿色建筑等试点示范工作;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总出行的比重力争达到35%以上;实现万元GDP取水总量低于全国平均值50%或年降低率≥5%。

2.减排目标:“**”末,实现减少烟尘排放3600吨/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440吨/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80%,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0万吨,减排COD(化学需氧量)3.6万吨;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不超过12%,力争新建建筑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力争实现城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二、工作措施

(一)控制增量,调整和优化结构。

1.科学编制**城乡规划。在城乡规划中应编制各阶段节能减排工作任务。明确符合我市实际、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指标,在环境保护篇章中增加节能减排内容,作为强制性要求。规划主管部门要协助相关部门做好节能减排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责任单位:市规划局)

2.严把新建项目审核关。涉及政府投资的项目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增加节能篇,涉及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在编制申请报告时应增加节能篇,对不符合节能减排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工程建设项目不予审批和核准。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建项目、行业落后生产项目及楼堂馆所等的规划选址和审批管理,按照产业政策、能源审计、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节能评价审查的规定和要求,对项目进行规划审查,凡达不到节能减排有关规定要求的,一律不予办理规划许可手续,违反规定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规划局)

3.严格控制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20**〕37号),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比重,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普通商品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比重应达到住房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不符合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不予发放规划许可证。(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协办单位:市发改委、市建委、市国土局、市房产局)

4.调整建筑用能结构,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成立**市清洁能源建筑应用管理指导委员会,组织、协调和推进清洁能源在我市建筑中的应用。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开展清洁能源建筑应用试点示范工程建设,2008年完成20万平方米地源热泵、太阳能热泵及电采暖示范工程,通过示范项目,研究和完善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的技术标准体系和政策法规。(责任单位:市建委,协办单位:市发改委、乌昌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国土局、市水务局、**电业局)

(二)加快推进建筑节能工作。

1.强化新建建筑节能工程的监督与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新建建筑节能的监督与管理,确保新建建筑的工程质量。

(1)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对民用建筑进行规划审查,严把规划审批关,对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不得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责任单位:市规划局)

(2)施工图审查机构严把节能设计审查关。新建建筑强制执行现行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室内采暖系统应安装热计量设施及温控装置,达到分户计量和温度可调节的要求,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有节能计算书。实行建筑节能工程备案制度,审查合格的,报建筑节能管理机构备案,不符合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不予通过,建设主管部门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责任单位:市建委)

(3)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部门严把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监督关。严格按照《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要求,加强对建筑节能工程项目及室内采暖系统、小区二次供热系统的施工质量监督和竣工验收管理,达不到节能标准要求的,不予验收备案。(责任单位:市建委)

(4)加大建筑节能、新型建材监督检查力度。充分发挥闭合式建筑节能管理制度的作用,强化新建建筑节能工程各环节的监督与管理,严格市场准入,规范企业行为,严肃查处不按节能标准设计、施工、监理的行为,将执行建筑节能标准行为纳入建筑市场主体诚信行为考核标准。严格按照《自治区民用建筑节能专项检查工作制度(试行)》要求,加大建筑节能执法检查和处罚力度。加强对国家的节能减排建设产品名录中产品使用的监督与管理。(责任单位:市建委)

(5)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将所售商品住房的节能措施、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指标等基本信息在销售现场显著位置予以公示,并在《住宅使用说明书》中予以载明。(责任单位:市房产局,市建委,协办单位:市发改委、市规划局)

2.全面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坚持与旧城改造、建筑修缮和城市及区域性热源改造相结合,与供热系统改造同步进行,实行“谁所有、谁改造、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按照节能50%设计标准进行,并同时实施供热采暖系统改造,达到热计量和温度可调节的要求。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按照国家财政部《关于印发〈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957号)和《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新财建〔2008〕12号)的要求,研究制定相关实施方案,积极争取国家奖励资金。同时,研究制定我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经济激励政策,充分发挥政府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我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化运行的模式,全面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进程。

2008年,开展既有建筑基本情况调查,制定改造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强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强化工程招投标、施工过程监督、竣工验收、工程结算等工作的管理,确保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质量,完成20万平方米政府资金引导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任务。(责任单位:市建委,协办单位:市发改委、乌昌财政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房产局)

3.建立政府机构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

按照国家建设部、财政部《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科〔20**〕245号)和自治区建设厅《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通知》(新建科〔2008〕3号)的要求,研究制定我市的贯彻落实方案。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558号),组织开展政府机构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现状调查和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能耗监测及节能试点工作,建立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加强对大型公共建筑用能的监督管理。2008年计划完成2项政府机构和2项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试点示范项目,为建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制定电、热、水用能标准、能耗统计、能耗定额和限额定价、超定额加价、节能服务等奠定基础。(责任单位:市建委,协办单位:市经委、乌昌财政局、市水务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三)深化城镇供热体制改革,推动供热采暖节能降耗工作。

1.继续深化城镇供热体制改革。按照自治区城镇供热采暖费货币化分配等相关政策和办法,制定**市采暖费货币化补贴方案,完成“暗补”变“明补”工作。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采暖救助机制。认真贯彻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供热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发改价格〔20**〕1195号)精神,于2008年9月前制定公布我市供热采暖两部制计量价格,逐步推行按用热量收费制度。2008年10月15日起,新建建筑实行按用热量计量收费,完成市级政府机关办公楼供热计量系统改造示范工程,率先实行按用热量计量收费。逐步对2003年4月15日后建成的节能建筑实施热计量改造。(责任单位:市建委、市发改委协办单位:乌昌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劳动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2.加快推进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建立供热企业能耗考核管理制度。制定供热行业能耗指标和考核制度,对供热企业进行考核,降低使用煤、水、电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研究制定相关的经济激励政策和办法,引导、鼓励供热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对现有集中供热热源进行节能降耗改造。研究制定**市推进供热采暖系统节能措施和技术指南。完成70%以上燃煤锅炉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并逐步对老旧供热管网进行更新改造,使燃煤锅炉平均运行效率大幅度提高,平均耗煤量由33kg标煤/㎡下降到27kg标煤/㎡。(责任单位:市建委、市经委、市环保局,协办单位:市发改委、乌昌财政局、市国资委)

3.调整城镇供热结构。坚持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为主,多种供热方式为补充的城镇供热结构,鼓励开发、利用地热、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方式供热。加快实施供热资源整合,实行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对全市范围内污染大、规模小、能耗高的供热企业进行整合,重点围绕热电厂和大型燃煤锅炉进行节能减排升级改造,完成区域性联网运行和资源整合。“**”期间,单位联片供热锅炉房的数量在现有基础上减少三分之一。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加大分散燃煤锅炉及燃煤小锅炉的拆并力度,减少污染物的低空排放,严格控制燃煤锅炉的新建审批。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覆盖范围内,严格控制分散燃煤锅炉的审批建设。凡在全市统一规划确定的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热力覆盖范围内的分散采暖锅炉全部拆并或改用清洁能源,在覆盖范围外的分散燃煤锅炉全部改用清洁能源;城乡结合区域立式燃煤小锅炉通过限期治理,分批实施并网或改造。2008年各区拆并燃煤小锅炉目标任务为2000台。(责任单位:市建委、市环保局、各区(县)人民政府,协办单位:市发改委、市经委、乌昌财政局)

(四)深入开展创建节水型城市活动,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进度。

1.加快创建节水型城市。“**”末,实现建设节水型**的总体目标。按照《城市房屋便器水箱应用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推动节水产品认证管理,在城市强制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做好新建、改扩建公共与民用建筑节水器具的安装和更新改造工作,到2010年,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全面普及节水器具,现有住宅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2008年建成自治区节水型城市,2009年申报国家级节水型城市。(责任单位:市水务局)

2.加快城市水价改革步伐。按照国家计委《关于改革水价促进节约用水的指导意见》(计价格〔2000〕1702号)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计价格〔2002〕515号)要求,建立激励节约用水的科学水价体系,对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对非居民用水实行计划用水和定额用水管理,实行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办法,拓展水价上调空间,增强企业、居民的节水意识。合理确定中水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的比价关系,建立相应的价格体系,鼓励使用中水替代自然水源和自来水。(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协办单位:乌昌财政局、市水务局)

3.严格按照国家水利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规定,把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关,严禁高耗水、高排污项目上马。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做好**市水务项目的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城市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工作力度,降低管网漏失率,使平均漏损率不超过12%。以水的循环利用为重点,做好再生水利用工作。(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协办单位:市发改委、市规划局)

4.强化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管理,提高污水处理水平。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配套管网设施,严格污水处理厂水质监管,逐步建立污水处理厂主要污染物削减量绩效评估制度。2008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2万立方米/日,新增再生水处理能力0.65万立方米/日。加强中水回用设施及企业、单位自建的污水处理站的运行,使全市污水处理率逐步提高。严格执行《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办法》,保障排水设施安全正常运行。开展村镇污水处理试点工作,积极争取列入国家农村污水处理试点项目。(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协办单位:市发改委,乌昌财政局)

(五)创新机制,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1.推进资源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利废建材生产及应用比例,推进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利废建材产业化示范,鼓励和引导企业自主研发有利于节能、节土、利废、环保的轻质、高强、多功能复合型新型墙体材料。加强对粘土制品的监督管理,巩固我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工作,逐步淘汰粘土多孔砖制品,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适合本地区的新型墙体材料。加强对墙改基金的征收和管理,充分发挥墙改基金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推动建筑节能。加强对散装水泥的管理工作,大力推进应用商品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措施,2009年起全市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加大在市区内“禁现”的执法检查。(责任单位:市建委,协办单位:市经委、乌昌财政局、市国土局)

2.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科学编制**市市容环卫设施规划,明确节能减排目标。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的建设。研究制定城市垃圾源头分类的相关政策,逐步实施垃圾分类运输和处理,全面推进我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加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2008年新建米东区垃圾处理厂,新增日处理能力400吨。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宣传工作,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责任单位:市市政市容局,协办单位:市发改委、市建委、乌昌财政局、市国土局)

(六)开展城市照明节能降耗工作。

贯彻落实国家建设部“**”城市绿色照明工程规划纲要,制订城市绿色照明工作实施方案。实施城市绿色照明示范工程,大力推广使用新型高效节能光源,提高城市照明效果,降低城市照明领域的能源消耗,促进城市照明行业绿色、健康、安全、有序发展。(责任单位:市市政市容局,协办单位:市发改委、乌昌财政局)

(七)实施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建设。

1.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进一步改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服务档次和服务质量,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策扶持、优先发展”的原则,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公交企业内部推行争先创优活动,提高服务水平,打造精品公交,为群众出行提供良好的条件。增加公交出行比例,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改造或淘汰能耗高、尾气排放超标的落后车型,加快客运车辆节能化改造步伐。公共交通网络在城市行政区域的覆盖面达到90%以上,建成区站点覆盖率(按300米半径计算)核心区达到70%以上,中心区达到37%以上,远郊达到4%以上。(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协办单位:市发改委、乌昌财政局、市建委)

2.推进运力结构调整,提升运力结构水平。调整运力结构,发展高效低耗的新型运力,在农村支线客运中发展适合农村市场需求的经济型客车。鼓励使用液化气、天然气等混合动力先进节能车型。到2008年底,93%以上高耗能、高污染中巴车退出城市客运市场。力争到2010年,使用清洁环保燃料的公交车、出租车分别达到车辆总数的90%和95%以上。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公交智能信息调度系统,实现无线监控、电子站牌、IC卡结算等一系列现代管理手段,力争到2010年,城市客运车辆全部安装GPS系统,减少车辆空驶率,提高实载率。(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协办单位:市发改委、乌昌财政局、市建委)

(八)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新技术开发和应用。

1.积极研发和引进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围绕“四节一保”,组织开展节能减排技术重大项目研究工作,加大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新型节水、供热管网热平衡调控、垃圾处理、废水循环利用、交通行业等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力度,重点研究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煤层气等能源在我市的推广应用。加快节能减排新技术、可再生能源、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等示范项目建设,在供热行业推广应用循环硫化床锅炉、层燃炉分层给煤系统、大功率电机变频装置和静电除尘装置。(责任单位:市建委,协办单位:市发改委、乌昌财政局、市科技局、市环保局)

2.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重点支持专业化节能减排能源服务公司为机关办公楼、大型公共建筑、公共设施和学校实施节能改造提供服务,形成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利用“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化节能机制,从政府机构公共建筑中选定1-2个不同特点、有代表性的建筑作为试点示范项目,研究探索政府公共建筑采用合同能源服务方式进行节能改造的技术方案和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筛选有合作意愿的供热企业,结合今年将要实施的供热企业节能改造项目,以合同能源服务的方式进行供热系统节能改造的试点工作。(责任单位:市建委,协办单位:市发改委、市经委、乌昌财政局、市科技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3.加强与国内国际间在节能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组织实施好世行中国供热改革与建筑节能、中德技术合作**市既有建筑普查等国际合作项目。继续寻求与国内外的合作,积极开展我市中长期综合节能规划、**市大气环境改善项目、干旱区特大城市乌昌地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能源板块建筑节能)等项目的研究,通过实施国际国内合作项目,使我市供热改革和建筑节能水平跟上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获得建筑节能方面先进的知识和经验,提升能力,为推广供热改革和建筑节能找到科学、合理的运作方法,出台便于推广实施的各项技术体系、标准、资金运作模式和政策法规。(责任单位:市建委,协办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乌昌财政局、市环保局)

(九)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严格节能减排执法检查。

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列入建设领域各单位、各部门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市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抓紧制定具体的评价考核实施办法,对节能减排涉及到的单位进行目标考核。每年组织开展建筑节能、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专项检查行动,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责任单位:市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十)加强宣传与培训,提高全社会的节能减排意识。

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贯彻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活动,利用报纸、电视、杂志、展览会、培训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充分利用每年的科技活动周、节能宣传周、城市节水宣传周、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等宣传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按照“面向基层,贴近群众,形式多样,注重时效”的原则,坚持以“四节一保”为重点,采取灵活多样、深入群众、服务社会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增强全社会的节能意识。开展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和技术培训,定期组织各有关技术负责人和专业技术骨干进行政策和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熟练运用标准和技术的能力。(责任单位:市建委、市科技局、市水务局、市交通局、市市政市容局)

(十一)总结与表彰。

通过检查考核,对在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中成效显著的先进个人和单位予以表彰,同时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亚心之都”杯考核内容。(责任单位:市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建设领域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工作,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要给予高度重视,切实将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作为年度工作的重点列入议事日程,积极落实人财物,认真组织实施。建立和完善相应工作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将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完成情况作为领导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