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循环经济案例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3: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循环经济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业循环经济案例

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实践;问题;思考

鹤壁因煤立市,因煤兴市,是河南省典型的资源型城市,2005年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市。鹤壁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试点市的机遇,高度重视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主载体,以招商引资为主渠道,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构建新型产业基础和新型城市骨架,大力发展集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和循环型城市三位一体的循环经济体系,形成了产业聚集、协同发展的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被列为全国12个区域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之一,并在全国进行宣传推广。如何实现由试点向示范升级,提升循环经济发展层次,是鹤壁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1 鹤壁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及做法

近年来,鹤壁市不断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领导、政策、规划体系,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建设,全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探索出很多独具特色的做法,循环经济发展形成一定规模。

(1)完善政策,创新机制。成立了高规格的市循环经济领导小组,设立了循环经济专门办事机构;先后制定出台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一系列文件,编制了全市循环经济建设规划、试点实施方案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规划,制定了鼓励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发挥政府引导和企业主体作用,着力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壮大。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工作力度,推动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结合的循环经济产业创新体系,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重点突破循环关键链接和综合高效利用技术。比如研发产业化了玉米芯提取醣清、玉米秸秆提取低聚木糖、鸡血提取生物活性蛋白等一批新技术。

(2)典型带动,示范引导。围绕产业链延伸和资源循环高效利用,重点培育了30个循环经济型企业、4个循环经济型园区。在企业层面,重点推进清洁生产和原料能源循环高效利用,形成企业小循环。在园区层面,编制了4个循环经济型园区建设规划,推动产业布局相对集中、上下游产业链拓展,促使企业间耦合共生协调发展。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循环经济企业和园区发展的重要支撑,规划建设了92个循环经济重点补链和延链项目,总投资达112亿元,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不断突破。通过示范项目、企业和园区的建设,以典型示范带动全面发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顺利推进。

(3)综合利用,延伸链条。鹤壁市围绕主导产业,着重强调产业链的补链和延链,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主渠道,推动产业集聚,共生耦合,重点打造产业间相互衔接、物料近距离转运、“三废”集中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形成了以煤电化材、金属镁等为主的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以种植养殖、农畜产品深加工、畜牧产品下脚料高值利用、粪便生化处理生产有机肥、秸秆发电、沼气发电等为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煤电化材产业方面,围绕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建设煤矸石综合利用热电厂、煤矸石制取无机纤维、煤矸石烧结砖、矿井水综合利用和煤层气发电。围绕煤炭的转化升值,发展坑口电站和煤化工。围绕煤炭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利用粉煤灰、废渣等固废做混合材生产水泥,建设粉煤灰蒸氧砖和烧结砖。同时,利用水泥煅烧和烧结砖生产过程中的余热,建设发电项目。

金属镁产业方面,发展深加工产品,打造金属镁—高纯镁—镁合金—镁合金压铸件—镁合金型材和板材及多种专用产品产业链。利用新型水煤浆冶炼法和蓄热式还原炉技术等先进冶炼工艺,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利用金属镁冶炼废渣生产高性能新型陶瓷滤料和新型墙体材料。

农业循环经济产业方面,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形成了秸秆综合利用型、种养加复合型、畜产品精深加工全利用型、农产品深加工资源最大化利用型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围绕农产品加工业产生的下脚料等废弃物综合利用,建设了利用动物羽毛、内脏、血水、骨头等废弃物生产蛋白酶解生物饲料、血源性生物活性蛋白、骨素等项目,建设了玉米胚皮综合利用项目。围绕种植业废弃物利用,建设了秸秆生物发电厂,利用玉米秸秆提取低聚木糖,玉米芯生产糠醛、开发新型有机肥。围绕畜牧养殖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生态链。在畜禽养殖集中区和大型养殖基地建设“养殖基地集中制沼气,沼气发电,沼渣沼液集中制肥”农业循环示范项目。

(4)完善功能体系,构建循环城市。积极推进社区回收站点和区域集散市场建设,加大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力度,形成了“以社区回收为基础、回收市场为中心、加工利用为目的”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在建筑工程中大力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和地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循环型社区建设,加快生活污水、中水回用、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集中收集和分类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和污水中水会用率,资源化处置建筑垃圾。利用水泥回转窑焚烧生活垃圾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典型案例,不断推进循环经济文化建设,提高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2 鹤壁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问题

篇2

摘要:循环经济本质是让经济系统的运行与自然循环系统相同,从而促进经济活动及发展的生态化。通过循环经济,能够确保产业链的运行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循环,从而提高各个环节内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经济就能够将产业链内的活动有序的组织成一个循环模式,从而促进产业良性可持续发展,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众多的人口基数决定了我国资源人均占有率低的现状,我国工业水平的快速发展,大量资源在开采的过程中出现了极为严重的浪费现象。目前,我国能源的利用率仅为41%,仅相当于其他发达国家的40%左右。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资源、经济间存在的矛盾,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循环经济能够降低目前工业生产中的高消耗、高投入、高浪费、低循环的现状,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为的进步。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条件的经济关联,并且根据特定的时空关系和布局关系形成的客观的链条式的关系形态,产业链的运行受到信息、物质、能量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均以流动形态存在。产业链的运行则必须要依照链内各个组成主体的流动方向进行,只有通过循环经济,才能够确保产业链的运行能够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循环,从而提高各个环节内资源的重复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这就是产业链的升级过程。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综述

“循环经济”一词第一次使用是在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和图奈的《自然环境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他们希望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及原则框架应用在经济发展中,建立起经济流动的模型。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循环经济的理论及思想不断进行完善,在我国,循环经济的一般定义为:一种以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为中心,基本特征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理念。

(一)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差别

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有着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传统经济中,经济发展是以“生产流通消费抛弃”的单向流通,也就是说,人们通过生产,将资源进行浪费和提取转变为产品,最终在产品使用后将产品所造成的污染物排放到自然中,最终所获得的经济增长是以环境资源浪费和污染为代价的。而循环经济的经济发展是以“生产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双向循环性流通,所有的资源都能够在实际的使用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从而使得经济增长对环境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情况降到最低。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发展过程强调的基本原则是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所谓的减量化就是指在实际的经济生产和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泄,减量化的核心就是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用最少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收益,发挥出每个资源最大的使用价值。再利用就是将产品进行反复的使用,或通过回收、翻新、再制造获得继续使用的价值,延长产品的总体寿命和淘汰周期,防止产品过早的成为垃圾排放在自然环境中,通过再利用能够良好的提高产品的使用效率,减少产品的污染周期。资源化就是所谓的“变废为宝”,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将废弃物转变成为资源,实现废弃物的二次利用,最终转化成为与原产品具有相等价值或不等价值的商品二次使用,这样能够增加产品的价值,减少资源的消耗,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二、循环经济和产业链升级相关性分析

产业链是指在经济布局或经济组织中,不同产业之间以某种方式或规律构成的具有链条般绞合能力的经济组织关系,产业链往往是相对于同行业内不同企业或不同行业而言的概念,甚至其地域跨度可以超越地区和国家,产业链的理论在宏观经济及区域经济发展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不仅能够有效的形成产业复合体,更能够对经济板块的联系进行加强,从而构建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划。

(一)产业链的基本特征

首先,产业链主要某个核心经济发展观念或项目为基础,以达成某种经济目标或某种产品为目标的具有相互连接关系的产业集合,这就表明了产业链具有循环的特征,在产业链内,每个产业和组织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从而通过各个组织和产品的循环达成产业链的最终目的和价值。其次,处于产业链中的每个组织和产业都不是以个体方式存在的,每个组织和产业的经营与生产都与产业链的整体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因为这种关系所以使得产业链内的组织和产业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系统,这就表现出了产业链的系统特征,产业链系统的每个个体目标都是以满足整个产业链目标而制定的,同时,每个个体的行为都是以达成产业链总体目标而产生的,所以应该以系统的眼光看待产业链内的每个组织和产业。最后,产业链能够将投入的资源还能够转变为更高价值的产品,所以说,产业链具有增值的特征。

(二)产业链升级中的循环经济

所谓的产业链升级就是对产业链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进行转变,让产业链的运作能够更加科学,更加贴切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例如,在目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现代化的生产中,这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就是产业链的升级,要想实现产业链的升级,那么就需要将产业的产业从低附加值转变成为高附加值,从高消耗污染转变成为低消耗污染,从粗放型转为集约型,这样才能够实现产业链的升级。

产业链中内的各个产业组织是相互联系的,并且在产业链的运作中,其包含的各个组织产业都能够形成相互联系的价值作用,在价值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生产活动。从循环经济的角度上看,产业链内的组织、能量、物质等要素进行流动的同时,则必然会产生废弃,通过循环经济来降低产业链运转和流通的资源消耗与废物排泄,最终提高产业链内的资源利用率,实现产业链的升级。

三、青岛化工产业群集建设案例分析

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是青岛市科技局提出并实施的,项目的建设就是以循环经济作为基础,进而实现整个青岛市的化工产业链升级。通过调研,对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中的循环经济和产业链升级关系进行分析,从循环经济理论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功效,期望为企业、政府及相关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一)案例背景分析

工业对人类文明推动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也都需要中华工业记性支撑,所以化学工业目前已经成为了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强烈,再加上化学工业生产具有极强的污染性,所以越来越多的传统化工工业产业群开始不断对产业链进行升级,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就是一个明显的案例。目前的市场已经由企业竞争上升到了产业群集和产业链的竞争,山东作为重化工业大省,拥有石油化工、橡胶工业、石油加工等为主导的化学工业产业链,并且青岛的无机化工在我国范围内有着极强的实力,青岛政府也给予了积极支持和方向指引,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进行以循环经济为理念的产业链升级行为已经是势在必行。

(二)项目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链升级分析

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是以目前青岛现有化工科技的产业土地作为基础建立的,其资金结构是以政府风险资金为引导的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共同注入的结构,产业链内的企业包括了目前青岛知名且具有优势的化工企业为支撑,以及外来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共同组成的。

其产业链的定位就是要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逐渐淘汰传统使用的高消耗、高污染原料及产品生产,采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污染,改善环境,从而实现产业链的升级。并且鼓励以本地所产的基本化工产品为原料,进行高价值新产品的研发,形成新型产业,在通过产业链的效应与商务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吸引设计、规划、咨询等专业机构和企业的加盟,形成专业服务的产业。在青岛市内以李沧区为核心,对青岛北部的商贸区和物流中心进行建设。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是以青岛政府为主导、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的,在建设的初期确保投入,实现滚动发展,厂区内的环境及道路全部由产业内的企业进行解决,后续的发展由内而外延伸,按照既定的方案完善。

项目的建设内容包括了精细化创业基地、员工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公共及产业循环设施建设、园区形象建设、员工信息平台建设等,通过以循环经济为视角的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建设,能够有效的改善传统青岛化工生产所造成的高浪费和高污染现状,通过统一的管理,统一的生产以产业链作为依托,通过协调,将水、电、热、原材料、生产废品等项目进行统一的规划,提升整个产业内的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产品精细化程度,提高产业链内资源的持续利用度可循环利用效率,促进产业链内循环经济的发展,从而升级产业链。

四、产业链升级中循环经济起到的作用

(一)循环经济本身就是循环的产业链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循环的基础上的经济模式,通过循环经济能够有效的减少生产中的资源使用,提高产品的使用时间,让废物再次回收利用等,以循环经济本身来看,循环经济就是要减少整个经济系统内废弃末端处理,以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模拟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减少经济浪费和经济污染,最终实现经济的节约和效益的增长,通过经济循环将生产、消费两个环节进行联系,将清洁生产、资源利用、持续消费等理念容易到经济发展中,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对人类的经济活动进行指导,从而合理对经济资源配置进行优化。所以说,经济循环本身就是一个循环的产业链。

(二)循环经济能够推动产业链的纵深发展

从实际的经验上看,以循环经济的角度对产业链进行升级能够有效的推动产业链的纵深化发展。以政府为主导的循环经济来讲,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政府起主导作用,通过企业的配合与群众的参与,最终能够形成政府、企业、公共三者之间的体系。同时,循环经济的实现还需要以完善的法律作为支撑,这样还能够更好的加强政府、司法等相关部门的有效协调。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影响生产者及消费者的行为,首先企业必须要循环经济的特质重新对产品策略及流通渠道进行选择,从而影响生产者的责任和行为,其次循环经济能够提高消费者的回收费用和运输费用,能够直接影响消费者对资源的节约行为。

(三)循环经济能够保证产业链的逆向运行

循环经济的理念要求产业链能够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进行发展,从而将产业链内的活动变化成“资源产品废物回收”的封闭性循环流程,在通过产业内的流程将各个环节的资源进行重复利用,创造出价值能力,实现最小的资源消耗和最大的污染降低,所以说,循环经济的运行必须要依靠产业链的支持,通过循环经济实现产业链的逆向运行。

(四)循环经济能够提高产业链内的就业机会

与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不同,循环经济能够对产业链进行产业延伸,从而增加产业链内的分工,进而提高产业链内的就业机会,例如,在生产中能够利用人来取代机器,在销售中,需要利用人来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在产品报废后,需要对产品进行拆解和再生产,所以,产业链内的生产和循环就为产业链增加了就业机会。

五、结语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式,在产业链内的各个企业主体内部实现清洁生产,减少废物源,在各企业之间实现废物、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完善资源利用和物质循环,使得区域内对外界的废物排放趋于零。在目前自然环境急剧变化的背景下,如何以循环经济的角度对产业链进行升级,确保降低资源的消耗,节约产业链的成本,实现经济和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始终是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刘淑华,杨光. 关于全球价值链与区域产业升级的研究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2]宋高阁,黄培清.基于产品服务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04).

[3]李秀艳.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及运行机制的思考[J].中国商贸,2014(28).

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 产业升级 广州开发区

本文以广州开发区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作为案例分析,突出研究循环经济与产业升级的平衡与互动,探讨在全球化条件及中国资源约束条件下开发区产业升级问题。

一、对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的简要评述

对于循环经济的研究,广泛关注的只是环境、生态、循环等方面的研究,包括废弃物处理等所谓“3R”原则,而没有触及到产业载体、产业升级层面。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和资源循环经济的简称,即融入了生态大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的经济发展体系形态。循环经济应是一种生态经济,强调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经济运行模式。

而关于产业升级理论已有大量文献。世界经济历程表明,工业化过程本身就是产业不断更替与升级换代,同时也是产业不断创新与转换。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没有产业结构升级,所谓的可持续发展往往只能流于形式。从产业演化角度分析,循环经济建设需要以资源供给-生产或消费需求-再生资源物质代谢模式为导向,通过产业结构生态重组、转型、升级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化,推动传统产业系统向着生态产业系统不断演进。

从国内外情况看,循环经济在产业发展中的实践主要是建设循环型产业,包括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涵盖信息、物流、旅游、卫生等服务行业)。比如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能源实现分级使用,一个企业的工业副产物可以代替另外一个企业的初始原材料,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循环型园区。广东南海华南环保科技产业园也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该园区通过环保科技产业园和虚拟生态工业园的生态工业链建设,已经发展了包括环境科技咨询服务、环保设备与材料制造、绿色产品生产、资源再生4个主导产业群。

二、广州开发区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现状分析

广州开发区工业发展路径基本表现为“土地开发滚动式”发展路径: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广州开发区设立)西区土地征用七通一平建设(生地变熟地)招商引资工业开发经济及财税收入增长土地再开发建设成熟的工业园投资环境优化(工业园区城市化)外商投资增长经济跳跃式增长。路径每个环节既互相依托,又互相促进,形成较为成型的工业化路径。具体是:其一,产业发展模式是独特的开发区模式;其二,产业发展模式的核心载体是工业园区;其三,产业发展模式中的开发机制是滚动发展,即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滚动扩大;其四,产业发展模式的实现手段是资源集聚。但是,产业发展模式付出的代价是城市后发修补与资源环境恶化,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已是迫在眉睫。

广州开发区2006年制定了《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同年也被确立为广东省循环经济示范区域,但是其发展战略规划特别是产业升级仍不明确。其一,产业定位成为两难选择。按照广州开发区确定的“开发区制造、开发区创造、开发区服务”思路,仍然存在传统发展模式(考虑增加税收)与创新发展模式(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两难选择。关键问题是要寻求循环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平衡点。其二,产业规划中的循环机制不到位。这表现在开发区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缺乏循环规划,其生态产业链建设因其自身利益难以协调推进;产业、行业之间缺乏资源综合利用机制;原有工业项目效率下降,但占用土地等资源问题没有解决;产业升级手段仅依靠引进这一传统路径,没有自身的自主创造力。其三,循环产业创新的思路不够明确。仅强调低层次阶段,只注重企业清洁生产等企业局部环节,而没有上升到产业升级与循环经济互动的战略层面。

三、广州开发区循环经济与产业升级互动选择

1.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本质问题。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生态经济和可持续经济,其根本途径在于产业创新、产业升级。根据库滋涅茨(S•Kuznets)倒U型理论,一国经济发展与人均收入有明显正相关,即随着经济增长和总量增大,收入差距呈现由缩小到扩大再到缩小这一动态演化过程。这一曲线同样适用于分析环境变化状况,即随着人均收入增长,环境由美好到恶化再到治理及美化过程,此间经过工业化的初期、中期和后期阶段。因此要通过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打破“先发展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直接过渡到循环发展模式。

2.循环经济与产业升级的互动关系。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模式,产业升级也是经济运行的高端要求,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尤为重要。从循环经济与产业升级的互动载体看,需要三种载体互动,即要依靠微观主体――各类企业和居民、中观主体――产业承载体、宏观主体――政府与社会层面,其中最核心的应是产业载体。同时,产业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组织形式,无论在空间与制度层次上都要适应社会面,即要依托循环型系统达到产业效益最大化。从循环经济与产业升级的互动平台来看,产业升级有赖于循环经济支撑。产业升级需要循环经济系统给予支撑,循环经济发展同时要依托产业提升,否则就失去了存在与发展的载体。

3.循环经济与产业升级的互动机制。这表现在循环经济与产业升级内生的共生关系、相互促进机制。可集中发展四种互动模式:产业发展中的招商互动、节能互动、平等互动、关联互动。

4.循环经济与产业升级的互动保障。这主要是政府层面的政策导向与服务体系建立。政策导向主要是涉及开发区产业主攻方向定位以及相应的措施,保障的重点是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保友好型社会;服务体系则要致力于产业升级中的配套服务跟进,包括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公民素质提高。

四、主要启示与政策建议

1.发展循环经济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无论从资源、成本约束以及经济全球化考虑,还是从产业升级的一般规律考察,发展循环经济都是未来发展特别是开发区再创辉煌的关键之举。

2.现阶段产业升级核心导向在于构建生态产业链系统。因为考虑降低交易成本以及优化环境,有必要大力建设园区生态产业链系统,使产业升级有发展的平台。

3.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必然以不断升级的循环经济为载体。局部竞争力的形成有赖于园区生态型经济的建立,有必要致力于将循环经济与产业升级结合起来考虑,推动二者互动。

未来广州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应作如下考虑:第一,围绕世界一流科技园区来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在循环经济框架下推动产业升级与创新。第三,突出开发区特色生态产业经济园区建设。第四,突出培育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产业建设。第五,加快建立循环经济与产业升级互动政策服务体系。第六,建立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循环经济的协调机制,形成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大系统。

参考文献:

[1]曹凤中等:《循环经济本质的探讨》[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8年第3期

[2]李振华:《循环经济若干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10期

[3]将永志:《工业化先行地区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5期.

[4]杨雪锋:《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研究》[D].(2006),中国核心论文数据库

[5]赵 涛 徐凤君:《循环经济概论》[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6]吉儒:《产业升级――开放条件下中国的政策选择》[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7]王岳平:《开放条件下的工业结构升级》[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8]李耀尧:《发展与稳定――直面当代中国基层政府》[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9]Malte Faber,Reiner Manstetten,Jobn Proops , “Ecological Economics:concerts and methods”, Published by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1996

篇4

关键词:水库库区;循环经济;问题;对策

一、案例分析

白浪河水库是在张友家小水库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在白浪河中游,位于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南,白浪河水库不仅能实现有效的防洪和灌溉,也能建立系统化的运行维度,确保城市工业供水和发展养殖等项目,是当地集综合利用为一体的大型水库。白浪河水库的控制流域面积约为350km2,总库容1.35亿m3。主坝长约为500米,东副坝长约为2380米,西副坝长约为3750米。

二、水库库区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分析

1.相关部门认知不足在对水库库区发展模式进行深度分析和集中判定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需求,积极落实更加有效的管控措施[1]。相关部门对于循环经济的整体结构缺乏认知,加之整体循环经济宣传力度和运维体系得不到有效落实,且管理者和部门管理宣传不足[2]。另外,库区政府和企业也缺乏节约意识,对于清洁能源的认知较为淡薄,导致整体管理模型和管控机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水库库区发展循环经济结构整体经济利益也得不到有效落实。2.管理机制较宽泛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缺乏针对性,相关项目管理结构和运行维度也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水产养殖过程和相关项目管理过程,系统性缺失也是较为重要的问题[3]。3.水库库区环境能力缺乏在水库库区环境维护机制建立过程中,由于经济利益项目在驱使价值和财力管理问题,在治理污染问题方面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水库库存环境承载能力不足,就导致具体管理维度和实际价值之间出现了失衡问题。

三、水库库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化措施分析

1.水库库存借助水源保护机制提升周边经济效益优化在水库库存管理项目中,要积极落实水源保护方案。其一,上游水源保护方案,主要针对坝体上下游水源进行集中保护,结合实际情况,提升管理机制。其二,下游水源保护运行有效的水土管控机制,对河道以及疏通项目进行系统维护,并且对下游无水污染进行系统化处理,减少水土流失对山林造成的影响。要积极践行环境保护责任,按照环保保护的相关法律,结合技术条款进行环境优化。另外,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管控条款,提高污水处理效果的同时,对废渣场、废油等项目进行集中处理和整治。2.水库库存借助区域合作提升周边经济效益优化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管理维度进行集中处理,针对不同地域的差异,建构更加科学的区域循环管理机制,有效的统一协调库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政策法规结构得到有效维护,也为技术结构优化以及循环经济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另外,要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确保库区政府管理层级更加的绿色经济,也能建构更加有效的核算机制。要对循环经济企业进行综合分析,保证信息交流和市场化处理模型有序开展[4]。3.水库库存借助规范化制度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管理模型建立过程中,也要积极落实法规制度,有效强化执法力度,确保管理模型和管理维度能发挥其最大功效。相关部门要结合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积极落实法规实施细则,并且强化法规执法力度和整体项目可操作性,建构新型的管理维度,保证相关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系统能发挥其实际价值,从而形成更好的清洁生产结构。另外,水库库存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循环经济的综合水平,就要结合环境管理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优化运行水平和整体效果,也在执法力度提升的同时,实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工作机制,为循环经济的优化发展创设更加优化的运行环境。4.水库库存借助人才培养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对于经济发展模式来说,只有提高人才培养项目的实际价值,才能真正提升项目的整体质量,因此,相关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建构系统化的信息服务体系,并且保证知识结构和技术模型之间的契合度,从内部深度挖掘员工的资本价值,也建构更加有效且合理化的人才流动机制,为提升整个水库库区整体你水平奠定坚实基础。另外,要针对项目运行人员进行有效的专业化培训,不仅仅要建立定期检查和培训项目,也要对其责任心以及工作认真度进行集中优化,结合考核项目,提高在整体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效性,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素质以及综合能力水平过硬的管理团队,实现多元化管理维度的优化升级。5.水库库存借助公众参与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水库库存循环经济发展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项目,要积极落实管控要求,确保循环经济运维体系中,公众能给予高度重视和参与。第一要借助不同的媒介和形式建构具有时代意义的经济体制和生态价值观,提升社会管理人员对于发展目标的认同感。第二,要扩大环境信息的公众知情权,引导经济循环和规划项目有序运行。第三,在政策和法规项目建立并落实的过程中,要建立更加有效的消费理念,提高经济认知水平,大力宣传示范企业以及示范单位,从而保证水库库区循环经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在水库库存循环经济发展进程中,要积极落实有效的管理模型,在强化人才培养机制的同时,构建更加贴合实际需求的信息服务体系,确保公众参与意识和体系实现优化升级,也引导企业建立技术创新和交流平台,为地区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罗雪峰,熊伟,杨灿芳等.重庆三峡库区特色农业循环经济研究——以”猪-沼-橘”生态农业模式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18(2):405-409.

[2]常国瑞,张中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探析[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5,36(11):63-68.

[3]曹磊.城市跨界水源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河北省怀来县为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篇5

作者简介:胡振鹏,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资源与环境管理;张孝锋,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教授;李胜兰,江西财经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分工的深化是集群规模得以不断壮大的原因:本文以江西星火工业园发展循环经济案例为背景,通过建立和求解数学模型对循环经济园区的发展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结果表明,循环经济园区是一种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 国区内的企业以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原料,发展析的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网,节省了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全面合作,集群内的企业充分享受到了报酬递增带来的效益。

关键词:集群;分工;循环经济;产业网;报酬递增

中图分类号:F4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6)03-0014-04

一、引言

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1962年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被看作是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 20世纪70年代两次世界性能源危机造成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突出矛盾,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增长力式的深刻反思。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著名报告《增长的极限》,系统地考察经济增长与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科学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向全世界发出了100年后经济增长将会因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而停滞的警告。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工业国家,在为解决环保问题而对废弃物处理的过程中,逐步由单纯的末端治理,发展到从源头预防、减少废物的产生并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后再循环利用,而且确立了废弃物处置的顺序:尽量抑制废物产生、再使用、再生利用、热回收、无害化处置。至此,强调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污染的源头防控的循环经济模式呼之欲出 1990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珀斯和特纳在其《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首次正式使用了“循环经济”一词。1996年,德国颁布《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首次在国家法律文本中使用循环经济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四种基本模式:杜邦模式、工业园区模式、德国DSD-回收再利用体系、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使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和国家三个层面扎实有效地展开,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又称卡伦堡模式。基本特征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是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生态工业同区。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本文以星火工业园内分工与专业化的路径为例着重探索循环经济园区产生和发展的机理。

二、星火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

有机硅是―种新型的高科技材料,由于直接用量不大但用途广泛,称为“工业味精”江四星火有机硅厂坐落在江西永修县,1979年开始进入有机硅领域,依靠国内科研机构和本厂技术人员20多年不懈的自主创新,从最初年产有机硅单体600吨发展到现在10万吨的生产能力。另一条10万吨生产线正在建设之中。

有机硅生产过程复杂,产品成分丰富。在合成和分流过程中,除单体外,还会生成共沸物、高沸物、低沸物、浆渣等废料―这些废弃物易燃、易爆、有毒,容易与水发生反应释放有害气体―过去,都是经过简单处理后直接排放;比如高沸物以500元/吨的代价请有关公司进行处理,然后排放;某些市场需求不多的某些副产品如甲基三氯硅烷等直接堆积、掩埋 这样,对环境影响较大,在安全生产方面也留下一定隐患,制约了有机硅产业的发展

江西星火有机硅厂和永修县政府于2000年联合创建了星火工业园区。星火工业园致力于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以资源的再利用为核心理念,引进、创建了一大批企、利用有机硅单体生产的废弃物和副产品加工成有市场需求、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初步形成了以星火有机硅厂为核心的有机硅单体深加工和废弃物再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网,图1简要地标示出园区主要企业及相应的产品的相互关系,图中力框表示企业,方框前的椭圆框表示原料,方框后的椭圆框表示产品;左半部分以主产品深加工为主,右半部分以废弃物再利用为主。

甲基三氯硅烷《(简称一甲)是有机硅单体的成分之一,沸点低、毒性重、腐蚀性强、遇水会释放有害的气体.山于国内市场容量较小,长期堆放在仓库中中容易爆炸,新的10万吨有机硅单体生产装置建成后,产量将达到1.6万吨/年~2万吨/年。为此,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卡博特公司的先进技术用一甲生产纳米级气相法二氧化硅(气相白炭黑),组建了卡博特蓝星化工(江西)公司,年处理一甲1.2万吨,预计年销售收入3亿元,年利税9000万元。江西星火化工厂、江西嘉懿新材料有限公司利用一甲生产交联剂,一甲用量分别达到600吨/年;另外,江西星火狮达科技有限公司主导产品防水剂的生产也以一甲为原料之一,使用量达到500吨/年。这些企业的入园,既解决了江西星火有机硅厂副产物的出路问题,又实现了原材料的就近供给,创造可观的效益,实现了“双赢”。

过去,星火厂的高沸物是花钱请相关公司水解处理、处理费500元/吨。由于水解处理工艺简单,只能回收部分盐酸,处理过程中大量的有害气体和废渣无组织排放,给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2003年8月,江西虹润化工有限公司入园,采用先进的歧化裂解工艺,将高沸物裂解为含一甲、二甲和含氢单体的粗单体.年处理能力5000吨,粗单体的回收率为60%,年产值达700万元:公司准备进一步投资建设分流装置,将粗单体进一步加工成一甲、二甲和含氢单体,产值将大大提高。公司还投入10万元建设了两套尾气水吸收装置、回收尾气中的氯化氢气体制成盐酸,一方面保护了环境,另一方面产生了效益。废物变成了原料,虹润公司使用高沸物每吨付费50元,一反一复,给星火有机硅厂带来了550元/吨的效益。

共沸物处理运用醇解反应,在共沸物醇解反应中,尾气含有氯化氢气体和三甲。以前,采用简单吸收后排放的方式处理,大量有机气体无组织排放,对大气环境造成损害。三甲是园内江西吉星公司生产硅氮烷的原材料,该公司年消耗:甲1000吨,生产硅氮烷500吨/年,年产值2000万元。2002年,投资35万元建设了全密封钢化玻璃水吸收装置,尾气中和三甲的回收率大大提高,其中三甲回收36吨/年,制成MM(六甲基二硅氧烷,有机硅封头剂)20吨/年,此项年收入70万元,在废气达标排放、减少污染的同时产生了经济效益。

江西星火狮达公司是处理浆渣的企业,年处理量3600吨,该公司用水解吸收的方法,回收浆渣中的

IICI制成盐酸,剩下的废渣出售绐砖瓦厂用于制砖(制砖不在园区内,图中用虚线表示)。

武汉嘉恒化工九江分公司是―家生产氯化钡的企业,它消化江西星火有机硅厂、狮达、虹润和嘉懿公司大部分的废盐酸(浓度较低),同时,该公司的产品氯化钡又是星火厂离子膜烧碱装置必备的辅助材料。

在能量利用方面,有机硅单体和烧碱装置所需蒸汽由配套的热电站供应,目前,星火有机硅厂有35吨/小时锅炉四台,因锅炉产生的蒸汽温度达到400度,不能直接用于生产。该厂投资建设6000KWh发电机组两台,高温蒸汽发电后降温,再用于生产。目前.热电联产装置发电量每小时7000KWh,产生净效益968万元/年,部分低压蒸汽还可以向园区内其它企业集中供气,年销售收入250万元。热电联产装置产生煤灰每天约80吨,全部用于制砖,煤灰销售收入173万元/年。

此外,园区内还有一批企业利用主产品深加工,生产硅树脂,硅橡胶等。这样,在星火工业园内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市场需求不旺的产品,经过深加工成为高科技出口创汇产品,循环经济初具规模,产业聚集效应开始显现出来。

三、循环经济园区发展的技术经济分析

1.骨干企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园区的骨干企业可以实现纵向一体化生产,在生产主产品的同时,把废弃物或副产品加工成产品;也可以将废弃物当原料提供给其他企业进行加工。比如,星火有机硅厂为了消化有机硅副产品含氢单体,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建造了含氢硅油生产装置。通过在工艺上不断摸索改进,强化运行管理,使装置生产能力达到800吨/年,成为全国最大的含氢硅油装置,含氢硅油的质量、原材料消耗等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而高沸物却卖给虹润化工公司生产有机硅单体,虹润化工公司又将有机硅单体卖给星火有机硅厂。

循环经济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和更多的劳动力就业。设核心企业的生产中产生主产品A、副产品D和废弃物C,可以生产函数f(・)={A,B,c}表示。主产品生产工艺过程确定了副产品B、废弃物C的数量与主产品数量的比例关系。设副产品B数量z=фx,废弃物数量为y=фx。核心企业的净效益函数为:pxx-cxx,式中,px为产品A的市场价格,cx为生产、销售单位主产品A的费用。如果企业具有相应技术和一定条件,可以将废弃物C加工成产品K,生产函数为:

式中:gr表示产品E的数量,y=фx为废弃物C数量,科技进步、管理水平、企业文化理念以及法制、政策环境因素等对生产量的影响,《代表其中某一因素,如果这一因素不可行,则k1=0(比如技术不成熟,K1=0)。设产品E的市场价格为rr,生产产品月的费用函数为CXy,生产要素(包括其他原材料、设备、人力资源等)的费用都包含在之中。那么,目标函数是骨干企业的净收益F最大(包括利用废弃物的效益):

式(3)中M为企业可利用的资金总量,模型隐含所有废物都作为生产要素加工成产品, 不再处理排放。

求解式(1)、(2)组成的企模型,得:

另一种生产组织方式是,主产品A有市场,核心企业致力于专业化生产主干产品,废弃物c的再利用让其他企业承担。那么,核心企业的生产模型为{Max在资金规模一定的情况下,骨干企业愿意着力扩展主导产业,让其他企业进行废弃物加工利用。式(5)右边主产品生产的净收益中还没有计人出售废弃物的收益。星火有机硅厂就是这样长期致力于有机硅单体生产,从年产600吨中试起步,逐步扩展到1万吨、3万吨、10万吨、20万吨的生产能力。如果式(5)不成立,或者主产品没有市场空间,骨干企业可能会走纵向一体化道路,自己将废弃物再利用。

2.废弃物专业化加工企业的成长条件

设其他企业专业化加工废弃物C成产品E,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与式(1)的结构类似,因技术水平不同,产量系数k、成本系数C和要素投入参数a不同;产品[的市场价格pv相同。专业化处理废弃物企业的生产模型为:

式(7)表示加工利用的废弃物不超过骨干企业产生的废弃物总量4x(骨干企业生产能力确定后,x为固定值),式(8)表示生产的产品E不超过市场需求总量Y。式(6)中的成本系数cx包括了从骨干企业购入废弃物的费用。根据式(6)~1(8)组成的生产模型,构造拉格朗日函数,经过整理,得:

即如果满足式(10),产业转移使企业的净效益增加。式(10)是以大型企业为骨干形成的产业集群中,产业区域转移的条件。

在循环经济园区内,既发挥了专业化生产的优势,各个企业以产业链为纽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补共生,又实现了产业集聚的效应。骨干企业产生的废弃物,本来要耗费一定费用进行治理,实现循环经济后,其他企业付费购买作为生产原料,增加了骨干企业的收益。由于靠近原料产地,交易费用减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知识信息得到共享;同类产业集聚强化了区域的产业形象,扩大了市场影响;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能够使产量系数由区外的k2增大为k2、成本系数COY减小到cX。由于式(10)、(11)对所有企业都成立,循环经济园区的集聚效应就显现出来了。

四、结论

本文以江西星火工业园发展循环经济园区为案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循环经济园区的发展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求解结果表明,循环经济园区是一种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以物质与能量循环利用为内容,以产业集群为载体,同时兼顾两者的长处:

1.循环经济园区一般以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为骨干,一批企业以骨干企业的废弃物、副产品或边角料为原料,形成新的产业链;其他企业又进一步利用这些企业的废弃物或主、副产品进行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网。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将污染物尽可能在园区内转变有市场需求的商品,节省了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2.园区内的企业通过生产、销售、研发甚至财务等方面的分工,获得专业化的好处;同时分享基础设施、大型设备、公共服务和知识信息交流的利益;并为降低交易费用、彼此交换资源、降低各种风险、增强企业的学习能力和竞争能力等原因形成密切关系;通过充分的分工和广泛的合作,寻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由此提高了园区的整体生产技术水平,显现出产业集群的效应。节省了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市场拓展、机械设备、原料集中供应与配套服务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规模效益。

3.集群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累积和自我增强的系统演化过程,其自增强动力机制源于由专业化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为了减少运输成本、共享公共设施、减少信启、失真和不确定性风险等,企业的自利决策行为有本能地聚集在一起的偏好,以降低分工带来的交易费用。当专业化程度发展到足够高时,则所有交易集中在同一地点进行要比在多个地点进行多个双边交易更有效率,此时就出现了产业集群。分工的不断深化则会推动集群规模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

[1]阿伦 杨格.报酬递增与技术进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2).

[2]张孝锋,蒋寒迪.产业集群理论与有机硅产业群的实证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篇6

内容摘要:本文从产业生态学的理念入手,分析产业生态学与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关系,认为产业生态学是后两者的理论指导,后两者是产业生态学的具体应用,所以在推行产业生态的发展上应切实推行和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并从这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生态学 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

产业生态学与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关系

产业生态学,是将生态学的某些原理应用于产业经济系统,研究产业运作过程中能够通过能量的梯级利用、物质的循环再用体系,在产业运作体系中建立以一个工艺过程或生产单位的副产品或废弃品作为另一个工艺过程生产单位的原料。产业生态学的本质内涵,倡导以一种发展观和全球观的新视角重新审视整个工业体系与生态系统,任何人类“独善其身”的行为在此是行不通的。产业生态学认为,经济系统不单受社会规律的支配,更要受自然生态规律的制约。为了谋求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共存以及技术圈和生物圈的兼容,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仿效生态系统的结构原则和运行规律,最终实现经济的生态化,即构建生态经济。

在产业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后两者同属于产业生态学大框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清洁生产为生态产业和生态工程中一类生产方式,虽然清洁生产在产业初始时着重的是预防污染,但在其内涵中也已经包括了实现不同层次上的物料再循环,还包括减少有毒有害原材料的使用、消减废料及污染的生成和排放以及节约能源等要求,这与循环经济主要着眼于实现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再循环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循环经济是模仿大自然的整体、协同、循环和自适应功能去规划、组织和管理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控活动的简称,是融自生、共生和竞争经济为一体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循环经济是一门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产业生态学相比,循环经济从国民经济的高度和广度将环境保护引入经济运行机制。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区别在于实施的层面上。循环经济包括了消费、企业、区域以及社会四个层面的内容,而清洁生产更侧重于企业内部循环经济,可以说循环经济包含了部分清洁生产的内容。清洁生产是产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的前提。因为在切实推行产业生态化和循环经济过程中,清洁生产为此提供关键也是必要的技术支持。现阶段,技术问题的解决在实现产业生态化和循环经济中是最根本的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所在。

产业生态化的政策支持

根据产业生态学、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三者的关系,产业生态学更多由相对具体的,微观层面上的清洁生产和落实于经济体制中的循环经济来推行和落实,产业生态学为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提供了基本理念和理论支持,所以在有关产业生态化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动力机制的确立和完善过程中也更多地是通过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相关方面来体现的。也就是说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是产业生态学的具体执行层面,这两者是以产业生态学为理论依据产生的具体形式,是和产业生态化有着最直接的关联者。因此有关产业生态化的政策包含清洁生产相关政策和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撑系统两个方面。

(一)清洁生产的相关政策

企业是清洁生产的履行主体,企业是否进行清洁生产不仅取决于其对清洁生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清洁生产是否能给企业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为此政府需要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外部环境。

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和规范企业的行为。对清洁生产的发展和推行有积极贡献要给予奖励,对于耗能大、排污重的不规范企业予以惩治;在制定相关的税收政策、扶持政策等方面。鼓励企业采用自愿原则来推行清洁生产。

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清洁生产方面的研发,评价并筛选出适用的技术进行推广,同时倡导企业自主创新。

让企业的清洁生产在市场机制下运转。市场机制的引入可为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提供强大的动力,企业通过在市场中的竞争来逐步发展清洁生产,并得以在环保、绿色、清洁产品越来越受欢迎的市场中脱颖而出,获得收益。

企业进行清洁生产除了所需的三个外部条件外,企业自身的内部管理也需要进行相应的革新。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通过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来用于产品的比较和改进以及产品的生态设计,这有利于企业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最终引导产生一个更具有可持续性的生产和消费系统。并且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和改进中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所以这与技术合作方面亦存在着联系。与此同时,企业应采用环境会计,即从社会利益角度计量和报导企业等单位的社会活动对环境影响及管理情况的一项管理活动,来进行内部管理,建立起环境会计制度。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经济与生态的双效益。

(二)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撑系统

1.技术支撑政策。技术创新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且关键的条件。技术创新作为循环经济的关键部分,就单个企业而言,前期投入非常高,一般企业难以负担,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建设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一是应当制定循环经济技术发展规划。科技部门应制定出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并将其相关技术列为重点科研项目,确保为各项规划的实施提供技术保障。二是应当构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政府应鼓励并引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结合生产需要和市场需求,对循环经济技术进行开发和研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同时,积极引进国外成熟的技术,并对先进技术的集成进行再创新,能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最后,应评价、筛选最佳的实用技术并加以推广。这就要求政府需加大相关的科研经费和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并对发展、利用和推广循环经济技术的相关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减免税负、提供优惠贷款等优惠政策。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相应的技术人才,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政策也是极为重要的。政府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加快科研单位和技术骨干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提高人才待遇,改善工作环境等。

2.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应遵循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要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加大对环境的保护,提高经济竞争力。政府应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从而建立起生态化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服务业,进而构建起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乃至全面的生态经济体系。

生态工业是模拟生态系统的功能,建立相当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工业生态链,以低消耗、低(无)污染、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为目标的工业。政府应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工业生态链和兴建工业生态园。这就要求进入多链条的生态链企业,从而达到“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整合,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生产出更多资源节约型产品。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以生态农业理论为指导,大力发展通过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巧妙结合的立体农业和集生产、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农业体系;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广普及生态农业技术;因地制宜,发展符合当地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服务业的生态要求从服务产品与设施的设计与开发,以及整个服务周期过程中,都要考虑减少服务主体、服务对象和服务途径的直接与间接环境影响,并通过详实的资料和创造有效途径让服务对象积极参与,从而实现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可以从交通运输业的清洁化、商品流通业的绿色化、旅游业的生态化、逆向物流产业化和其它新兴环境服务业的生态化来推行。比如鼓励地方利用本地自然、人文或历史资源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多种感官吸引力大力发展生态观光、生态文化旅游;鼓励餐饮和娱乐等行业采用节水、节能的环保技术,尽量避免或不用一次性设备等。

3.经济政策。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循环经济的产业优化升级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对于相关的资金投入和利用等鼓励政策可以从财税和金融两方面来制定。

加大财政支出,在财政预算中建立循环经济专项资金,专用于发展循环经济。对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产品进行减免税负、财政补贴等;对一些产业系统中的重点产业或重大项目进行国家直接投资,包括一些关乎生态产业生存、营利性不高的基础性产业。

创新循环经济融资政策手段。在股票和债券市场,政府要优先支持符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对这些企业进行融资的有效协助与监督,为其顺利进行技术革新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并对这些企业给予低息贷款、贴息贷款、延长信贷期限等优惠。

4.社会支持政策。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事,也是社会公共需要切实参与进来的事情,所以为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建立相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方面,企业往往很难通过自身的力量来完成废物回收利用的程序,这就需要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等中介组织来实现信息传递与反馈的作用。政府应给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促进中介组织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自身可以建立健全的循环经济公共信息系统,不仅可以及时向企业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和政策信息,还可以向社会公众倡导绿色消费等环保理念。政府应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引导消费观念的转变,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只有在全社会大力配合下,循环经济才能有效地发展下去。

5.法律保障。法律手段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之一,也是其它手段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法律手段作保障,经济政策就会失去效能。法律手段以其公平公正性、权威性和强制性成为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和有力的手段。循环经济立法的宗旨应该是以珍惜自然资源为核心发展循环经济,并以“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为指导,以源头控制为理念,确保对废弃物的无公害处置和利用。同时加强对循环经济知识产权的保护,保障科研单位和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及相关利益不受侵犯。

结论

产业生态学是一种方法,通过它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合理地接近和维持一个满意的承载能力,保证经济、文化和技术系统得到持续不断的演化。产业生态学是一门可以产生新知识的学科,它可以为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提供理念指导,并促使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不断取得更大的进步,以达到提高生态效率和降低各种生产、消费活动对人类和环境风险的目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是产业生态学的实际应用,可以将产业生态学的新知识不断应用到生产过程、产品、服务以及消费行动的改进上。

综上所述,从各方面鼓励、促进产业生态学理论的实际应用就是对产业生态化的促进和发展。本着以上原则来建立和完善产业生态化的动力机制和国家政策,能更好地实现减少各项产业活动对自然和人类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提升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可持续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贵明.产业生态与产业经济―构建循环经济之基石[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3

2.钱易.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概念、方法和案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3.陈丽丽.关于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政策机制的探讨[J].应用能源技术,2000.2

4.王寿兵,陈丽娜.产业生态学及其实施的观念创新[J].上海环境科学,2003.3

5.钱智,钱勇.中国推行清洁生产的政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1998.6

篇7

高中地理人教版教材采用的案例设计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相信大多数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地理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受此启发,我选取当地典型地理案例辅助教学,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主动进行地理探究式学习,而且在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地理情感,主动形成可持续发展观方面,有着比选用其他地区案例更直观、更有说服力的效果。

一、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形成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也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这种气氛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因此,善于引用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探索地理问题的状态。例如:学习“工业区位选择”时,在上课伊始,即提出如下问题:本市的“麦当劳西餐厅”,为何开设在市区学宫街与大观街的十字路口?而且市区有新城和旧城多条街道,为何“麦当劳西餐厅”却仅此一家呢?还没等老师设计的问题表述完毕,学生的好奇心使其思维已被激活,大家七嘴八舌,争相发言,自然进入问题的探究。教师因势利导,设计由浅入深多个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交流,然后分组总结发言。此类案例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1)描述本市“麦当劳西餐厅”分布的地理位置。(2)根据观察,归纳“麦当劳西餐厅”的主要消费群体,分析该地区经营“麦当劳西餐厅”的有利条件有哪些?(3)本市增设“麦当劳西餐厅”可行吗?只见每个学生都自主参与讨论,提供自己的认识,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别人的看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热烈探讨,最后以小组为单位作小结发言,交流看法。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城市功能区中商业区分布的一般规律。这样学生受到案例的启发,很快得出了:“市场和交通是影响商业区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商业区通常分布在市中心和交通干线两侧。”的一般规律。透过案例探究,既增强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发展了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述能力,也拓宽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二、便于开展地理探究活动,培养地理思维

家乡是学生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起点。了解家乡地理的基本概况往往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望。引导学生解析、分析身边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最能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学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在完成“季风水田农业”这部分内容学习后,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实地调查自己家乡的农业生产现状,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及原因。从完成的作业反馈出这样的信息:学生能结合本地纬度位置,考虑气候差异、地形是否平坦、有无池塘、水库、河流,与大中城市距离的远近等多种区位因素展开分析,确定各地有着种植水稻、或林果、或养殖家禽等农业地域类型的差异。根据农业存在明显地域分异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家乡的农业调查报告”并进行评价。结果使学生乐学、易学,很快掌握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的内容。

三、自主探究学习,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探究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分析解决地理问题。以“地转偏向力”为例,教材只是介绍地转偏向力的概念是:地球自转使“北半球一切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的结论。但是学生不会满足接受该结论,大多数会好奇追问原因。因此,要求他们利用周末等课余时间考察市区的北江河,观察河流两岸的地貌有何特点?分析为何江滨公园出现在南岸而北岸却分布着码头?大家为了找到有说服力的依据,通过相互讨论,设计了问题,带着疑问观察河流。发现北江河在市区呈“自东向西”而不是“自北向南”的流向,发现河水在北岸的流速比南岸快,发现北岸河边地形较陡等地理事实。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北半球的河流对右岸侵蚀较强,往往形成凹岸,河床较深。印证了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突破了“地转偏向力对气流、洋流、河流等都会产生影响”这个教学难点。同时对河流地貌凹岸、凸岸的成因有了清楚认识,理解了凸岸建江滨公园而凹岸建码头的合理性。

篇8

1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1.1认识方面偏颇

狭义地理解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论文是生产、经济管理和环保部门的事,与己无关;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贫穷是主要问题,因而迫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与环境的协调;对自然资源稀缺程度了解不够,以为资源不会枯竭,看不到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已经不起传统发展模式的高消耗和高污染,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为时尚早。认识偏颇,影响了各方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管理方面缺失

(1)缺乏协调统一的管理机构。循环经济覆盖面广,综合性、交叉性强,现行管理体制中没有统一的管理协调部门。

(2)缺乏系统长远的发展规划。循环经济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科学的长远规划和分步实施规划的指导。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如何结合“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搞好适合区域(部门)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难题。

1.3经济社会运行方面体系不完整

(1)经济运行系统中缺少物质循环链。现行经济运行体系是按产品流向构造的,即具有前向、后向关联的产品之间构成产业链和产品链,而缺少按物质流向构造的循环链,即上游产品、企业、产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产品、企业、产业的原料等等。

(2)人类社会组织分工中缺少“分解者”。人类社会目前不乏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缺乏相当于自然界中“分解者”地位和作用的废弃物处理者,影响了“废物”在人类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内循环”和使“废物”友好进人环境的“外循环”。

1.4制度方面有待建立

(1)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外部化。自然资源的使用价格没有反映其生态成本,造成成本外部化;环境容量属公共财产,使用时具有公开获取性,使用结果具有排它性,由于监管不严,企业和公众使用它的收益大于其分担的成本,具有显著的外部性。这使得循环型生产成本高于传统生产,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本障碍。

(2)价格形成机制不科学。初次资源价格和生产支付的环境成本过低;国际分工中存在对原材料和能源提供国明显的价格不利因素;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收集、整理、运输成本高,再生技术滞后,使再利用原料成本高,以上各因素构成了推进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

(3)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我国已有4部环境法、8部资源法、20多项资源管理行政法、260多项环境标准。但循环经济法律法规较缺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4)相关政策支持不利。现行的循环经济相关政策主要是环境管理制度,硕士论文以命令控制型政策为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政策较少且效率不高,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作用不够。

1.5技术支撑体系方面落后

(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现行指标体系缺少反映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投入(消耗)、排放(废弃)、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方面的指标,不利于评价和跟踪监测其发展情况,以作为对区域(部门)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扭转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

(2)技术支撑体系落后。现行技术体系更注重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对污染治理、废物利用、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链接等技术开发和重视不够,无法支撑循环经济发展。

(3)缺少相关的信息平台。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循环经济信息网络平台,特别是缺少固体废弃物和循环型技术的供求信息,不利于构建循环型社会经济体系。

2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2.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引导全社会参与

(1)要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认清循环经济的本质是:把经济活动的中心从单纯以价值流循环为核心,转变为以价值流和物质流循环为双核心。它不仅包括能够创造价值、带来价值增值的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而且包括全部有物质、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的社会基本单元。因此,人类必须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物质流动形式的转变,更是一场经济运行方式的革命和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

(2)要转变发展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摒弃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全社会倡导并确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值观,以是否有利于世界系统良性运行作为价值尺度,检验各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制度和政策以及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资源和环境也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增强竞争力必须树立绿色生产、清洁生产观,树立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观。

主动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改变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

在消费后注重对垃圾的分类处置,促进其资源化等。

(3)要引导全社会参与。广泛开展绿色教育,将环境常识列入学校教材,毕业论文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加强舆论宣传,普及环境知识;完善环保工作制度,带动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经常举办环境污染案例听证会,加强其社会影响;向消费者提供消费选择和消费后果的相关信息;对绿色产品广告予以优惠;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等。引导全社会自觉地进行环境保护,为建立循环型社会贡献自身的力量。

2.2健全管理体制搞好长远规划

(1)成立专门的领导和管理机构。成立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发改委、经委、财政、城建、规划、环保、水利、绿化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各级循环经济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和部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上述部门组成,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办法》,把有关任务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单位,严格考核,认真兑现奖惩。

(2)制定科学的规划。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要采用超前性理念和系统工程思想,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首先,各级政府应将其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其次,在加强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国家、地区和部门循环经济发展的统一规划、专门规划和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规划;第三,工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社区等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也要编制具体规划;第四,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各类规划的编制,如,城市建设规划中应增加对地表水的收集管线设施建设、中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城市污水分类处理设施改造等完善水循环系统的内容、方法和步骤;环卫规划要充分考虑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科技规划要体现对循环经济重大支撑技术研发的引导和促进,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经济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产业循环链建设、清洁生产和静脉产业发展方面的内容等。这是搞好循环经济规划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使循环经济贴近、融入经济社会活动的关键环节。

2.3构建循环型社会经济运行体系

运行体系的核心是把各个环节和子系统中的断点或缺损的半环接续起来,形成反馈流程。

(1)发展企业废物代谢网络,塑造生产循环链。首先,在企业层面,组织企业内部物料循环,将生产中流失的物料或生成的废料回收或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返回原流程或厂内其他流程;实现清洁生产,减少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和排放量。其次,在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基础上,由各级工业主管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等牵头组织对所辖企业进行废物代谢网络调研,按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相关分析,对具备输出、输入潜能而未形成输出、输入关系的企业组织洽谈,促成其建立链接关系;对在本辖区范围内无法找到链接对象的企业,可跨产业和地区寻找链接伙伴,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消除循环链的断点。第三,结合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在新拓展区域的招商引资、项目摆放上突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和网络,使企业在发展横向耦合和纵向闭合关系的过程中向工业园区聚集,使大部分企业都能成为各种特色生态工业园区的成员,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第四,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它既是生产循环链的补链环节,又是形成全社会完整的循环经济环路的重要环节。

(2)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塑造流通循环链。流通领域既要减少商品流通中的物质消耗,职称论文还要将可再用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上来,返还到相关企业。首先,大力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逐步形成多渠道的废旧物资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的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在社会范围内形成循环经济环路。其次,培育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把分散回收集中到规范的市场中来,为资源调控和优化配置提供更多选择。

(3)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塑造消费循环链。首先,各级政府应增加相关投入,保证垃圾分类的物质设施建设。其次,由政府与环保企业、房地产开发商联手,在新建住宅区推广使用专供家庭或小区使用的生活垃圾处理器,通过加热干燥和微生物分解等方式,将有机垃圾转换成家畜饲料、有机肥料等。第三,结合文明社区建设,开展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由小区保洁员负责指导、监督居民将不同类垃圾正确投放到不同的垃圾箱内,由环卫部门或相关的产业化公司将垃圾分别送往相关企业。第四,在试点基础上,向全社会推广。

(4)实行城市污水集中分类处理,塑造社会整体循环链。社会整体循环链的核心是形成城市内部、乡村内部以及城乡之间废弃物互换的循环链条。近期重点是解决城市污水资源化问题。针对城市污水大部分直接排人河流、湖泊,小部分进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多为集中综合处理的现状,应加快推进其向集中分类处理转变;将居民、企业、机关单位、公共设施(除医院)的洗浴问下水与厕所公桶的下水管道分设,在城区分别建设城市污水和肥源排放输送管网,在城郊或城区分片建设污水处理厂和肥源处理厂,将厨房、洗浴问污水通过污水管网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再利用;将厕所的人粪尿下水通过肥源管网输送到肥源处理厂,经加工处理形成系列肥料,运往乡村。企业废水经集中处理后再利用或达标排放。

2.4创新循环经济制度基础

(1)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逐步取消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补贴制度,使资源价格反映其真实的生态学、经济学价值。对环境容量等共有财产使用者征收高税费,提高生产和消费环节的排污和废弃成本,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解决循环型生产环节的成本障碍。

(2)建立基于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制。该体制不可能通过市场自发建立,硕士论文需政府有计划的组织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对资源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估,计算出其真实价值,并以税收形式计人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通过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消除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障碍。

(3)健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框架法,以《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为基本法,包括((绿色消费法》、《包装物再生利用法》、《家电再生利用法》、《食品再生利用法》、《建材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节能法》、《废弃物处理法》及相关子法。制定城市垃圾处理、水和大气污染治理的监管条例,将责任主体和监管部门的行为置于法律规范之下。制定可持续发展认证体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环境标志和标准体系。(4)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政策。征收资源税,实现资源有偿使用,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使用、限制资源型产品出口;征收废弃物处理费、垃圾填埋和焚烧税,推动垃圾分类处理,促进其减量化、资源化;以废弃物为原料的企业,可获相关废弃物处理费的补偿;对环境有害的技术和产品,在销售环节加征环境附加费,使其在成本效益选择中更乐于采用洁净技术、生产洁净产品;将循环技术纳入科技创新体系,在风险投资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支持循环型技术研发;对循环经济项目,给予财政补贴、贷款担保与贴息、低息贷款、优先贷款、延长信贷周期、减免税收或税前还贷等支持通过倾斜的产业政策,支持其到资本市场融资;对清洁汽车、能源及获环境标志和能源效率标志的产品,减征消费税;对原污染型生产设施,折旧率可以提高到30%以上等。

(5)健全循环经济保障制度。包括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资源、产权、市场和产业等经济制度;循环经济核算、会计、审计、生产、消费、贸易、包装和回收等规范制度;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财政、金融税收和投资等激励制度。

2.5创建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1)加快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针对物质在传统线性济体系中不能环状运行的技术根源,研发环境友好技术,包括: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如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大气、水、噪声及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废弃物再利用的循环生产技术,包括:废弃物分解技术,分解物再生产成原材料的合成技术,把再生资源加工成产品的制造技术等;清洁生产技术,包括清洁的生产和清洁的产品技术。近期重点是开发引进资源节约和替代能量梯级利用、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零排放、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特别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2)构建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是循环经济发展从理论探讨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的前提。依据其构建原则,通过筛选,我们初步构建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框架(表1)。

篇9

【关键词】 静脉产业园; 循环经济价值链; 优度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2-0012-05

一、引言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和气候问题,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的首选战略,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工业园区是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重要模式之一。而加快建设各城市和城市圈的静脉产业园更是保护城市环境、削减城市污染,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但纵观目前的城市清洁产业的发展现状,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低下的现状亟待解决。

静脉产业园是以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活垃圾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将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压缩、堆肥和燃烧等方式转化为新的资源和产品的产业集群,其主要目的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园区主要以“废弃物―再生资源―产品”为运行路线,而这种资源的价值增值过程往往存在着最优路径,即通过园区企业之间的协作和分工,将再生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可实现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转移,从而达到资源利用率和资源价值增值最大化的动态长链过程。但在实务操作中,由于企业之间分工合作不理想和资源利用方式不合理,使静脉产业园中存在着“不经济”“低效益”的价值链,从而影响整个园区的效益。因此,探索科学全面的静脉产业园价值链评价方法,找出园区内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低下的价值链以对其优化,是提高静脉产业园整体效益的关键。

价值链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最先提出,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设计、生产、销售过程中进行的种种价值活动的集合体,这些价值活动共同构成了整个企业价值创造的“价值链”。据此,学术界也相继出现了从多种视角来构建产业循环经济价值链的思想,如王建明等(2009)基于价值网视角从宏观产业链和微观企业两个角度间接地评价了江苏地区企业循环经济价值链;赵春雨等(2009)通过分析工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的价值构成要素及运行模式,对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得到各价值要素对循环经济价值链的价值创造能力的影响程度。而对于静脉产业园的循环经济评价分析,日本学者的研究已走在了世界的前沿,提出了采用物质流分析(MFA)方法和从物资生产率、再利用率、最终处置量三个方面建立指标来评价静脉产业园的绩效。而我国对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研究不多,主要以王军和岳思羽等(2009)学者通过分析日本北九州静脉产业园的物质流转情况,从园区经济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污染控制和园区管理角度细分指标,提出建立静脉产业园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已被环保部于2006年9月采用,并制定了《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HJ/T 275.2006),成为规范静脉产业园的建设和运行的标准指南。但是目前对静脉产业园的循环经济评价很少从价值链的角度来准确测算评价内部不同产业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本文将从静脉产业园的价值增值角度来评价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即从“废弃物―再生资源―产品”这一价值流路线来建立评价考核要素。具体来说,应以各价值链的废弃物收集和处理效率、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比率和转化的成本利润金额以及废弃物转化中的二次污染量和环境损害水平等角度来横向比较园区各价值链的运行效率。

二、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评价要素

静脉产业园的生产链条延长过程一般包括废弃物回收、再资源化、最终处置和再生资源加工四个阶段。根据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原理,工业园区各价值链上的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并不是由企业各种活动价值的简单加总而得,它还包括各企业价值运动的相互影响性。因此,在考虑影响工业园区价值链运行效率因素时,除了要考核四个环节内部的价值运动,还应将这些价值运动的相互联系所创造的价值考虑进来。具体来说,第一,废弃物的回收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将城市的废弃物以一定的组织进行有序的回收和分类,最大限度地回收生产生活中的废弃物是本环节的重点,这是各废弃物再资源化的价值运动的开端。第二,废弃物再资源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投入新的原材料和能量,将分选后的废弃物进行资源重新加工以循环再利用的过程,这是静脉产业园各循环经济价值链价值增值出现明显悬殊的阶段。第三,废弃物最终处置阶段。这一阶段是将前两个阶段产生的最终废弃物在无害化处理后以最合理的方式处置的过程,其目的是最大程度地降低环境污染,是保证园区环境效益的阶段。第四,再生资源加工阶段。这一阶段是按照各再生资源的价值属性和市场信息,运用专业设备和技术,将其加工成不同类型产成品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园区发挥经济效益的关键阶段。因此,总结以上四个阶段各自的重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建立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评价要素:

第一,废弃物处理水平。静脉产业园的首要任务是消纳城市居民和工商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因此其循环经济价值链的效益应首先体现在其处理园区废弃物上所做的贡献,它主要表现为各产业链处理的某种废弃物相对于整个园区回收和新产生的该种废弃物总量的比例。而园区某种废弃物的回收和产生量可以该园区的数据监测部门监测到的数据为准;园区各价值链的废弃物处理量则可根据链上各企业的相关数据加总求得。

第二,资源再利用水平。资源的再利用是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得以延伸的前提,因此应将资源再利用水平列入园区各循环经济价值链评价体系中来。从各价值链某种资源重复利用量占整个园区的利用水平来评价资源的再利用率。

第三,废弃物再利用收支水平。在静脉产业园的废弃物再利用过程中需要企业投入原材料、设备和人工成本等。如果再利用成本远远超过再利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则企业再利用资源的动力就会变小,企业所处的价值链则易出现断裂。当再利用成本远远小于再利用带来的经济效益时,园区内循环经济价值链则会不断延伸,直至与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达到平衡。所以,废弃资源的再利用成本和收益的大小是直接关乎静脉产业园内循环经济价值链存续的关键。

第四,废弃物排放水平。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生态效益还有赖于园区内最终废弃物排放量和其带来的外部损害成本,而园区的最终废弃物排放率可由各企业的废弃物排放量的测度值获得,也可通过物质流分析方法测度出园区内各企业产生的废弃物总量的相关排放数据,并依据废弃物排放水平,利用专业环境成本系数值转化方法(如日本综合产业技术研究所开发的Life-cycle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 based on Endpoint Modeling,简称LIME法),从价值角度测算出排放的最终废弃物的外部损害成本大小,以找到园区内循环经济产业链上生态效益低下的环节。

三、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评价模型构建

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评价要素分为价值指标和物量指标,评价指标的单位并不统一,为了能客观地得到各价值链运行效率结果,本文采用可拓优度评价法的思想,结合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结构特性来建立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评价模型,得出选取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优和最差的循环经济价值链(刘潇,2006)。

(一)可拓优度评价方法原理

(二)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评价模型案例分析

表1中的指标C1~C12可描述为两类:

生态效益方面。第一类是资源再利用水平指标。C1:废弃物处理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所处理的某种废弃物数量与园区收集的该种废弃物数量的比重;C2:废气利用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收集和被重复利用的废气量与链上各企业生产过程中收集和新产生的废气总量的比率;C3:废水利用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收集和被重复利用的废水量与链上各企业生产过程中收集和新产生的废水总量的比率;C4: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收集和被重复利用的固体废弃物数量与链上各企业生产过程中收集和新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总量的比率。第二类是污染控制水平指标。C5:最终废气排放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最终向外排放的废气量与生产过程中最终废气总量的比率;C6:最终废水排放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最终向外排放的废水量与生产过程中最终废水总量的比率;C7:最终废渣排放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最终向外排放的废渣量与生产过程中最终废渣总量的比率;C8:最终废弃物的外部损害成本,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最终废弃物排放量所对应的外部损害成本大小。

经济效益方面。C9:循环经济价值链利润总额,表示一定时期内循环经济价值链所创造的利润总额;C10:表示一定时期内循环经济价值链所花费的成本支出总额;C11: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本期较上期利润增加额;C12: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本期较上期成本减少额。

结合表1的原始指标数据可进一步分析,生态效益方面,的废弃物处理率和废水利用率是最低的,而最终废气和废渣的排放率又是最高的,进而导致最终废弃物带来的外部损害成本也非常高;经济效益方面,其循环经济利润总额在偏低水平,并与前期比较无较大提升倾向。因此,首先,要提高其废弃物处理量,充分发挥其在园区的应有的作用。然后,应该改善设备以提高废弃物利用率,并严格监控其废气排放情况。最后,此价值链上的企业应借鉴价值链上企业的管理经验,通过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来提升利润增长空间。

另外,价值链的优度评价结果也偏低,其生态效益指标中最终废渣排放率和外部环境损失成本都很高,而且其利润额小于成本额,从而出现了“循环不经济”的困局,必须不断降低循环经济运行成本,优化价值链产能排放方式,提升其运行效率。

四、结论

静脉产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建设静脉产业园既是有效治理城市污染和环境管理的有效实现形式,也是将废弃物转化为各种有用资源、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我国静脉产业园的建设尚在初步阶段,从园区不同产业和企业角度来评价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生态和经济效益是找到园区薄弱环节的有效途径。当然在实践中,静脉产业园的运行效率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园区的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链的稳定性差和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等。因此,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结合实际,继续保障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准确评价。对于持续高耗能、高污染、不经济的产业链应及时改组以优化升级,链上效益极差的企业则应及时予以取缔;而对于已充分实现了生态效益但经济效益相对落后的产业链,政府则应加大补助力度,从而从各产业链逐个提升运行效率来提高静脉产业园的总运行效率,以努力构建一个环保、高效的静脉产业园。

【参考文献】

[1] Porter, M. Competitive advantage [M]. New York: Free Press,1985.

[2] 王建明,陈红喜,余健.循环经济产业价值链测度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 (10):118-121.

[3] 赵春雨.循环经济价值链的价值要素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 (15):111-116.

[4] City of Kitakyushu. Kitakyushu international center, 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 Kitakyushu office, in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Z]. Kitakyushu City: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Measures in Kitakyushu City,2004:42-50.

[5] 岳思羽,王军,乔琦.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方法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7):60-63.

[6] 周莹.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的综合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 郝珍珍.基于价值链理论的静脉产业园竞争力研究:以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为例[D].天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篇10

摘要: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循环经济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进入经济系统的所有物质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循环过程中得到持续和合理的利用,尽量减少对物质特别是自然资源的消耗,同时要求经济活动所排放的废物总量不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随着新农村建设成为国家和各省的建设重点,农村地区如何把握自身优势和机遇、应对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乡镇规划着力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以茅兰沟满族蒙古族乡总体规划为例,研究了循环经济模式在乡镇规划中的应用,通过对乡域发展条件的综合分析,提出了适合其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同时给出了循环经济模式发展中的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措施,为乡镇规划提供了可参考的解决乡镇发展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循环经济 乡镇规划 可持续发展

1.前言

乡镇规划在促进经济建设、调整城乡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合理利用土地、改善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协调各项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系列问题,诸如不重视产业发展规划,使得乡镇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规划成为纸上谈兵;忽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造成乡镇发展产业链不能有效连接和资源的极大消耗和浪费等。

针对乡镇规划的地位日益提高以及乡镇规划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平泉县茅兰沟满族蒙古族乡(以下简称“茅兰沟乡”)总体规划的实践中,我们探索将循环经济模式应用于其中,通过这一有益实践,为乡镇规划开辟新的方向。

2.项目概况

茅兰沟乡位于平泉县东北部,紧邻中心城市板块,处于城乡统筹的关键环节。目前乡域内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于一产和二产。

茅兰沟乡的优势体现在:食用菌养殖和加工产业势头良好;畜牧养殖业初具规模;外地企业入驻为工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随着平泉县双高时代的来临,交通呈现出发展优势。

茅兰沟乡的劣势体现在: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与周边乡镇存在一定的同质性,特色不够鲜明;产业分布较为分散随意,缺乏有效的整合。

优势、劣势并存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机遇和挑战。承德市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必将推动平泉县的整体发展,从而带动中心城区板块边缘的茅兰沟的发展;另外,平泉县双高时代的来临也成为茅兰沟发展的重大机遇。如何处理好与周边乡镇的竞争关系,做到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发展是茅兰沟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

3.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

3.1循环经济模式的提出

乡镇规划编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解决乡镇发展中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发挥优势,改善劣势,使得乡镇发展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的问题。

从一定范围来讲,发展循环经济就是通过对该地区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强产业之间的联系,逐步形成上下游产业链,通过延伸,完善产业链条,可实现综合利用工业排放物,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企业的成本通过产业间的融合和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产生集聚效应,提升区域竞争力。

在茅兰沟乡,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上。针对乡域内目前已经具备发展基础的产业布局,提出了适合茅兰沟采用的循环经济模式。

3.2循环经济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它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为原则,因此真正的循环经济应力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1]。

循环经济模式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经济性和生态性两个方面。(1)经济性。首先,从生产投入来看,在生产过程中适当减少输入端的物质能量,实现减量化原则是循环经济模式减轻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技术革新,不断开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既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也使生态经济理论影响到材料经济的发展。其次,从生产方式上来看,伴随着循环经济模式的推广,农产品加工业将被全面带动,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和农产品加工的副产品回收及综合利用,将促使新产业形成。第三,从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看,统一标准化和兼容性的增强是实现农产品循环利用的显著特征,最重要的是杜绝一次性消费品的生产,这是循环经济模式的本质要求。“投入品产出品废弃物再生产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模式对经济活动的简单表述,这个过程是一组反馈式的流程组织运行的系统工程[2] 。(2)生态性。循环经济模式运用清洁生产理念,严格控制各环节产品深加工开发与利用,并对产品进行资源化处理,这一过程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通过各生产要素间的协同作用形成闭合的产业网络,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益[3]。

3.3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具体实施方式

(1)校村共建

对于茅兰沟而言,实现循环经济模式的方式之一就是与北京、承德等地区的高校合作,成立农业科研基地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研究产业链上各环节物质和能量有效利用,搞品种改良,技术创新,获得科研和生产的双丰收,推动乡域内产业、经济和社会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

(2)“一村一品”专业化

国外的实践表明,现代农业要取得效益就必须要先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中国农村地域的复杂性,决定了要形成产业化就必须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走专业化之路。 在茅兰沟这个案例中,我们规划主要在中心村实现一村一品,依靠中心村的带动和交通骨架的基础,在其它村庄发展相关产业,实现乡域内产业链的顺畅和便捷沟通,更便于循环产业中原料的供给和物质、能量的传输。

(3)“企业+农户”的产业化

企业+农户”的产业化是由企业提供资金、设备和场地,科技专家提供高新技术成果和技术服务,企业根据生产需要,采取自愿的原则组织农户,通过建立相对稳定的合同关系,形成比较紧密的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这样农业生产活动中各个阶段的产品和废物,农民自觉的就会应用于下一产业链条的生产过程中,而在这一过程中,农民自身也获得利益,企业在资源利用上也大大降低成本,而社会资源也得以节约,社会经济和环境得以可持续发展。

(4)协会推广

在产业示范区的基础上,农民在自愿的前提下,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建蔬菜协会、奶牛协会等多个农民专业协会, 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通过协会与协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水平,为乡镇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奠定理论基础,实现乡域内农业生产加工与科技联接,将分散的生产经营形成有组织的产业化队伍,分类别的进行科技扶植和结构调整,推动乡域产业良性发展。

4.结论

新农村建设是城乡统筹的关键环节,而新农村的新,就体现在发展方式、产业发展模式、乡村面貌等方面。循环经济模式的提出,解决了目前乡镇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诸如村庄产业发展缺少支撑、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生态环境恶化、资环浪费严重等问题。同时,有利于乡镇产业结构调整,能够促进乡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在产业发展和产业规划中值得推广。

循环经济模式在运用过程中,要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入手,开发利用好当地资源,以实现清洁生产、减少排放、资源综合利用为目标,使乡镇经济走上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崔兆杰,张凯.循环经济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2-15.

[2] 戴维.洞庭湖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07.

[3] 孟欣.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以黑河市为例 [D].吉林:吉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