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学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升教学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升教学能力

篇1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价主体;教学督导;优质优酬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013-03

一、引言

教学质量关系到学院的生存和发展。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院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一是加强教学督导,形成了领导查课和专家查课制度,每学期所有授课教师都要接受查课督导;二是加强新教师的认证,形成了教师岗前培训和验收制度,对教师上岗资格提出强制性的严格要求,而且已经具有上岗资格的教师讲授一门新课前还要进行试讲把关;三是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形成了青年教学骨干培养制度,强化对他们的检查和指导。同时,学院还坚持每年进行优质授课评比。这些活动关系到每一位教师,促使教师更加重视教学,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

当然,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没有止境的,一些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近年整体教学水平有了质的提高的前提下,要想再上升一个台阶,就需要进一步挖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潜能,进行更具体的指导和贴切的评价。从这个角度上讲,目前的授课质量评估模式还存在很多有待细化的问题:一是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二是指导方式相对单一;三是教学质量的奖惩区分度不够。针对这些情况,下面就从评估结果的全面性、指导教学的多元性、优质优酬的导向性等方面入手,探讨提升教学能力的途径。

二、改革评价主体 动态重点督导

当前授课质量评估的主体是领导、专家和学生,他们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为1:3:6。这种模式是相对客观的:学生自始至终的课堂学习,对授课质量感受最直接,理应占有最大的权重;专家对每位教师至少听课4人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院专家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评估结果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所占比例较大;而领导需要听查每位教师的授课,具体到某一教师个体未必次数很多,因此所占比重较小。

但在实际操作中,质量评价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假如专家4人听同一次课,那这次课的质量好坏就会直接影响到评价成绩,而这次课准备的充分性和教师当时的状态是有一定偶然性的,这样确定成绩未免有失偏颇。既然这些样本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那么就可以弱化专家的评价,而将其主要职责回归到督导上。

1.专家动态督导。让我们对督导的初衷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所谓“督”,是督促课堂的教和学,目的在于规范授课秩序,解决的是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的责任心问题;所谓“导”,是对授课进行指导,目的在于提升授课水平,解决的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问题。可见“督导”的初衷是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再让我们分析学院的教学现状,是不是有必要对所有教师进行“督”和“导”。教学责任心和教学能力体现在授课效果上。一大批教学水平过硬的教师,其个人责任心和荣誉感本身就会督促自己研究教学,不断提高。比如连续三年教学质量评估为全“优”或连续五年优良率100%且优秀率60%以上的教师就可以归为此类,不妨将他们称为高水平教师。高水平教师对课堂秩序和讲授内容有独特的驾驭能力,对他们是否进行“督”和“导”,其效果未必有明显不同,因此不必再将他们列入被督导的范围。当然,这种“免检”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动态变化的。如果有的教师在教学研究中遇到瓶颈问题,需要专家帮助,提出申请后,可以列入被督导对象;或者在逐年的质量评价中,不满足高水平教师标准的,就必须列入被督导对象。这样院专家就可以将时间和精力用于需要帮助的教师,这种有针对性的重点指导对提高整体教学能力效果会更好。

专家的主要职责在于督导,评价成为其附加的任务。由于随机听课导致评价有一定的偶然性,那就弱化专家的评价,具体说就是将这部分评价权重由30%降为20%或更低,释放出来的那10%回归给学生。而对于“免检”的高水平教师,则将专家所占30%的评价权重全部回归给学生。

2.学生全程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的质量由学的效果直接反映出来。学生对授课质量感受最直接、最全面,他们的评价也最容易做到真实客观。然而,学生评价如果组织不当,也会出现盲目性、随意性甚至导向性,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比如对每位授课教师只进行一次性的打分评价,就可能由于结课时间过久部分学生对教师印象已淡漠,或者课程没结束学生还没有对教师形成完整的印象,很容易陷入上述误区。再加上评价细节不能及时完整地反馈给教师,对改进教学也没有多大帮助。因此学生的评价不应是一次性的,而应贯穿于全课程。在评价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实时性,二是公正性。

实时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的感受实时客观反映出来,做到真实有效;二是学生的评价和意见实时反馈给被评教师,做到及时修正。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网上评价平台,公开评价的指标和原则,根据课程安排,给学生开放评价权限。每天课程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对当天的任课教师作出评价。而教师也能实时上网查询学生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和主要的问题所在,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

公正性的解决需要对学生进行正义感教育、全程数据统计以及对数据的技术处理。所谓技术处理,就是为了消除个别学生情绪化或随意性的影响,在每天的统计数据中,剔除离散性过大的个别数据,再求均值。这一过程很容易通过编程实现,其结果能够反映客观情况。对课程全过程的评价进行综合,就能对授课教师作出公正的评价。

三、利用网络平台 及时多元指导

不论是哪种形式的教学督导和评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授课质量。

我们都有这样的授课体会:如果一节课下来,对授课中的情况进行及时交流,就会认识深刻,调整和修正也会更及时、更有效;而如果等学期结束再回顾三个月前某一天课堂表现有哪些优劣,恐怕就难以记起,只能有个大致印象,要改进就不会太具体了。因此,为了提升教师授课能力,应该及时有效地进行交流。不论领导还是专家,听课后的反馈最好及时到位,以保证指导效果的时效性。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往往不能保证督查指导及时面对面交流,那么网络就是很好的载体。相互之间的交流通过校园网上的飞秋、邮件都可以进行。但为了评价和交流的严肃性,同时学院掌握客观完整的资料,可以建立网上专用的交流平台,供大家充分讨论交流。为了保护教师的自尊和上进心,平台为每位教师设置一定权限。想象一下,授课教师当天就能上网查到自己的评价结果,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同时也能实时看到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在下一次上课时就会整改。这样及时有效的交流一定会提升教学能力,惠及广大学生。

通过督查指导,问题提出来了,但究竟怎么整改效果最好,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水平还需要一定的反复周期。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原则性指导交流固然能提升教学能力,临场教学观摩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在校园网上,就有近年来教学评比获奖者的授课视频,这种观摩学习启发和带动了很多人。这种教学视频的学习方式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既方便快捷,又作用明显,那么学院能不能为大家提供更多的视频资料呢?

事实上,学院有很多优质课、精品课。将这些课程的资料和教学视频放到校园网上,对全院的课程建设和教学能力提高的作用将是巨大的。此外,我院还有很多教学名师。年轻教师都想学到他们的精髓,做出像他们一样的贡献。但是往往缺乏对他们的了解,总感到可望而不可即。如果把他们的教学视频放到网上,年轻教师亲耳聆听他们的教诲,感受他们授课的深厚知识底蕴和人格魅力,其效果会远远胜过听几次报告、做几次交流。这种感染力的影响是深远的,对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全方位的。

总之,要提升教学能力,需要多元性的指导。既需要及时的交流指导,更需要观摩学习。网络交流平台的开发和教学名师授课视频资源的丰富将提供有力的支撑。

四、优质优酬导向 挖掘教学潜能

教学质量的优劣反映了教师付出劳动的多少,授课质量好是因为比别人花了更多心血、流了更多汗水。因此,优质优酬实质上体现的是按劳分配,是对辛勤劳动的认可。

目前的教学酬金是按授课学时这一单一指标发放的,这说明劳动的“量”是被认可和重视的。而对于同样的“量”,在备课上下的功夫不一样,“质”会有很大区别。表现在授课质量评估上,就有“优、良、中、差”的区别。在不区分“质”的情况下,教师出于责任心也会对自己严格要求,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心理上有时会感觉被“批处理”了。“质”的区分体现了对每一位教师的关注、认可和重视。我国古人曾说过“士为知己者死”,受到重视会激发出更大的潜能,这种效果是仅仅靠“责任心”所无法企及的。可见,优质优酬不是经济驱动,而是对劳动的尊重,起到一种导向作用。如果大多数教师的潜能都被激发出来,学院的整体授课质量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实现优质优酬的关键在于区分“质”中所包含的劳动。由于质量为“差”的教师不具备上讲台的资格,排除在考虑之外。为了具有可比性,我们假设教师的能力水平相当,对课程的熟悉程度相似。为了达到授课“中等”的水平,必须将一次课要求的内容完全吃透并讲得出来,假如用时为6小时。而要达到“良好”的水平,还要查阅并引用相关的前沿知识,而且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重组,体现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至少需要2个小时。再想冲刺“优秀”,就需要研究教学方法、认知规律,从趣味性、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又需要至少2个小时的时间。这样,从劳动量上,优、良、中的比例大约为10:8:6,即5:4:3。事实上,对于教学内容较熟悉的教师,在内容整合重组和教学方法研究上所花的时间会更长,因此,这个比例还应增大。

五、结语

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综合工程。首先,要对教师有一个准确客观的评价,这是评价主体改革的初衷。其次,要挖掘教师的教学潜能,为此我们研究了优质优酬的必要性和实现方法。第三,要给勤奋努力的教师以方法指导,这是网络交流平台的建设和观摩名师授课的目的。当然,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不断的探索、实践和改进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教学改革才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深入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林英.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形成机理、有效教学评价及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8.

[2]王新庆,金红晓.以人为本提升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能力的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

[3]刘跃华,陈广玲.关于我国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

篇2

关键词:反思 提升 教学工作

为什么要教学反思?波斯纳(Posner)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表明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需要持续不断地反思已获得的教学经验,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是促进一部分教师成为专家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骨干教师认为反思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认为反思能够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可见,反思对教师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新教育理论下,倡导教学反思的教育理念已走过一段时间了。刚开始时,我对上级要求的写教学反思当作是一种任务来看待,没有积极行动起来,甚至对太过频繁的教学反思实践活动持抵触情绪。直到自己遭遇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后,我才越来越理解反思的重要性。

一、课前反思,是更新自我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的源泉。

教学作为一种和学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反思的实践立场就很自然地建立在师生的沟通之上,把沟通看作一个需要不断完善自身能力的过程。记得我刚走上讲台的那一年,就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我本来对思品课很有兴趣的,因为我不喜欢上你的课,所以现在对思品课不感兴趣了。”我听了,刚开始又羞又怒,差点跳起来骂人。心想:我为了备好课已经买了好几本参考书,并且每次把上课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有些控制不住地恨起那个学生来。一意孤行的教学历程可想而知,结果情况越来越糟。幸好有骨干教师的善意提醒和帮助,我放下传统的教学模式,走近学生,走近课代表,了解不喜欢我上课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原因后,我开始积极充电:经常买有关教育或教学专业书,或是眷恋于教育网站如“教育在线”,或是主动与同行们交流、探讨有关教学问题。在教学前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合,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拓宽知识和信息收集,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适合学生的爱好,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另一方面,课前考虑好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恰当组合,教学环节如何巧妙设计,教学方法如何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让课堂鲜活起来,以调动起课堂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终于慢慢开始喜欢上我的课。

二、课堂冲突反思,是提升自我的思想境界,打造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反思型过程中,我学会用一种真实的、言行一致的方式来检查自己的实践。寻找自己的问题和倾听他人的谈论,不是为了外来赞同的声音,而是为了学生内部认可的声音。

有一次上九年级的课时,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觉得听这课没兴趣,有点不太在乎这“小三”科目,便抄写英语笔记,当时我特生气,将她的笔记本当着同学的面撕成两半,顿时,教室很安静,学生的表情有着的是惊诧,更多的是不服的眼神。在继续讲述内容的过程中,我看着学生的变化不断反思,这些学生为什么不爱听课?我的行为符合为师之道吗?学生怎么看待这件事?明白了是自己粗暴的手段替代了爱心教育,把学生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课后与学生谈话中了解她的想法,我给她道歉,“我不应该撕笔记本,毕竟你花了那么多心血”。学生也承认了她的错,后来我在下一节课上课时,当着全班的面给学生道歉,有的学生不理解,我解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就这样我赢得了学生的信任,于是学生有什么心里话都与我说,请我为她们出主意。我尊重了学生,学生也尊重我,不管是上课的学生,还是没上课的学生对我都很亲近。我在学校哪怕再累,只要与学生相处,烦恼就没有了。学生只要看我脸色不好,都会说,老师别太累着了,多休息,保重身体。

三、课后反思,是帮助自我在教学中获得理性的升华。

面对各种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需求,我们老师会不知不觉地被学生的各种爱好所牵制,为了防止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注意知识和社会的联系,分清主次。这样老师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与新课标联系在一起,是否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

我每天上完课后,我常常对自己一天来所上的课进行回顾,特别是在上课过程中师生互动的情景,仔细反思成功的是什么,失败的又在哪里,本节课学生存在的问题下次上课时该怎样解决,上课期间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我都很留意。

四、同行交流反思,是提高自我教学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观摩其他同事的课堂,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所熟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将讲课者处理问题的方式与自己的处理方式相对照,以发现其中的出入。

此外,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可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和问题,教师们聚集在一起,针对课堂上发生的问题,各抒己见,共同讨论解决办法,得出最佳方案为大家所用,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样,通过同行之间的对话、讨论,可以深入探索,扩展教师的知识面,面促使教师更有效地进行思考,使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篇3

随着英语新课标的实施与推广,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交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逐渐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然而目前高中英语的口语教学还没有真正实现,在新的教学情景中,实现学生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时能够使所学的语言得到创造性应用,继而针对英语教学有效对话的创设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对话教学;口语能力;学习氛围

新课标环境下,培养学生准确、流利、得体、连贯、语感性较强的英语信息交流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但是在高中口语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在真实交流环境中进行会话、信息以及情感交流时不能熟练运用。在模拟情景中创设有效对话教学,培养学生与他人英语交流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英语交流能力,使英语新课标得到更好贯彻的有效手段。

一、当前我国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教学引导

英语新课标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得到提升,但是教师在其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仍旧不容忽视。高效教学引导是学生英语口语学习效率提高的重要保障。多数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对语言知识仅进行简单讲解,学生只能在情景模拟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学生在语言知识运用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得不到重视,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缺乏应有的自信和正确认识

一些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严重的虚荣心理,觉得英语说得不准确、不流利有损形象,会引起别人的嘲笑或者老师责备,缺乏足够的自信心,所以不敢过多地使用英语进行信息交流,不利于口语水平的提高。还有些学生认为,英语也只能在国外得到应用,所以就对英语口语练习不积极,甚至产生厌弃心理,严重影响英语口语教学的效果。

3.口语训练的形式单一

在我国目前多数英语教学中,可供口语训练的形式仅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中进行,很少有校外英语交际的时机,很难实现每个学生英语口语的练习及会话,且大部分的口语训练也只是师生之间简单的口语对话,所以口语训练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影响严重。

二、对话教学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有效措施

1.合理利用教材及辅助工具

英语知识学习的基本方法就是要开口说,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英语“说”的能力。在目前一些英语教材编写中,涉及口语训练的内容越来越多,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对这些部分的合理运用将会对口语练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比如,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作为专项训练的speaking,warmingup部分,专项阅读功能的reading部分,以及具有遣词造句作用的writing等都侧重训练语言的运用技能;可利用多媒体、广播、磁带等辅助工具进行口语教学,多为学生提供听、仿机会。比如,听磁带、录像、广播或者师生发音,并跟着朗读,进行反复仿读,在人机、师生对话中使学生口语学习的兴趣得到提升,培养学生主动开口说的良好习惯。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当前英语课堂上,各种英语学习环境的创设策略比较丰富。但是就教师而言,学生在进行口语表达时经常会出现错误。这时教师采取何种纠错措施将会对学习环境的氛围造成很大的影响。教师应当对学生口语表达进行肯定和适当鼓励,这对学生口语练习的培养十分重要。让学生明白在口语练习中,不断犯错并进行反复纠正是很正常的,教师的适时鼓励和表扬成为学生口语学习的动力,并且使学生学习的信心大大增加。比如,Igotoseeafriendofmineyesterdayafterbreakfast.这句话,可以看出学生用错了时态,此时教师应当风趣地说:Oh,yes,youwenttoseeafriendofyours,right?这样不仅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还使学生自尊心不被伤害,对学生口语练习的顺利进行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采取多样化对话形式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方式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倾听与对话的教育性过程,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对立型师生关系,而且还改变了主体与客体之间单向知识灌输的方法,形成你我对话的全新模式。这种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与信任的情感以及理解与平等的交流方式,师生可以走进彼此的精神世界,使对话教学的实际意义得以体现。(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模式不仅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而且还使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学生之间的对话为每个学生创造了英语口语练习的时机,在对话交流与探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学生还可从中体验到英语学习的快乐,提高英语交流合作的能力。(3)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达到视阈的融合,师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不局限于对文本内容的机械接受,是师生在自己独有的视阈内利用英语对话达到学案创作和对于文本意义的体验与构建的目的。师生只有真正理解文本的意义,并将自身与文本内容融为一体,英语对话的教与学才能更好地施展应用。

总而言之,有效的对话教学在英语口语中的应用,需要不断地去实践、总结,积极创设互动、融洽的对话环境,增加课堂活力,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这也是教学效率与学习效率共同提升的有力保障。

作者:陈冠宇 杨佳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能力培养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遇见这样的场景,学生很容易就能够发现一些问题的答案,但是对于问题答案获得的过程,却不是很清楚,与此同时,学生也只能将目光局限在答案上,不能够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在证明的过程中,明明自己能够有证明的思路,但是真的让他们自己去证明,却不能够证明得出.综合其原因,都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够有效进行过程教学的结果,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十分不利的.笔者依据自身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行过程教学阐述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给广大同仁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知识都是基于概念逐步推导而出的,由此就可以看出概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只是蜻蜓点水般的一讲而过,让学生自己进行相关概念的理解.教师以为这是节约教学时间,但是学生自己理解反而会降低教学效率,这是得不偿失的。

例如,笔者在讲述函数相关的内容的时候,由于函数知识相对而言十分抽象,笔者就通过实际例子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如H=20x,s=3n,M=5n-2,这几个例子都是函数,让学生寻求这些例子之间的共同点,从而逐步理解函数的定义.通过这样的过程教学,学生能够很轻松地理解相关的函数定义,从而在今后的函数教学中事半功倍。

二、引导学生了解定理定义的推导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数学相关概念、定义的推导过程教学,只有将这些点真正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了解通彻,学生才能够真正具备好的基础,才能够在数学道路上走得远。

例如,笔者在讲述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定理的时候,如果只是单纯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个定理,学生能够在今后的部分数学问题中合理运用,但是在考察定义出现原因的相关问题的时候,就不能够合理地进行问题的解答.为了解决类似问题出现的可能性,笔者让学生在自己的硬纸板上剪一个三角形,将这三个角再次剪下来,从而可以作为一个平角.运用相同的情况,对四边形和五形进行同样的操作.在最后,学生就能够得知多边形内角和计算定理的由来。

再比如,笔者在讲述有关等腰三角形底角相等的定理的时候,也需要运用同样的方式让学生对其进行理解,广而化之,其他的定理公式也需要如此.只有教师对待这些问题运用了足够的精力,学生才能够真正地了解数学,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能够正确对待数学,在过程教学的基础上,真正的掌握数学,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三、教师要重视数学问题的解题分析过程

笔者在进行数学问题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无论多么简单的问题的解题分析步骤,都会十分清晰地讲述给学生听,从而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一个问题完整的解题思路.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很清楚地明白一个问题的解题思路,从而能够完善自己对相关问题的认知,在今后解决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就能够很清楚地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部分教师不能够运用这样的教学思路,直接将一部分解题过程选择性地忽略,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而言不能够有多大影响,但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就会有很大的弊端.从而不能够服务所有的学生。

例如,对于函数图像经过象限的问题,笔者就进行了过程教学.首先给学生随机地提出几个函数,让学生了解其图像经过的象限.笔者观察学生的结题思路之后,提议学生运用草稿的方式进行解答.在此基础上,笔者逐步将特殊的函数变成通用的函数,从而能够让学生掌握一类函数图像经过象限的公式法则.这样的过程教学方式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到不同函数图像经过象限的方法.从而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都能够清楚的解决相关的问题,这才是真正的过程教学,才是真正为学生服务的教学法则。

篇5

前段时间,笔者参加了连云港市一个中小学“青蓝工程”展示活动,一上午听了三节课,授课的教学内容大致如下:

1.《故乡》:品读人物,探究文章的主旨。

2.《我的叔叔于勒》: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感悟人性的丰富与复杂。

3.《伟人细胞》:体会个性化的人物描写以及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

下午评课时,大家关注的几乎都是教学方法问题,即“怎么教”,很少有人评议教学内容是否有问题。其实,教学方法是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如果教学内容不正确,那么教学方法不管琢磨得多么精湛,其价值也相当有限,有时甚至是缘木求鱼。我们主张首先从教学内容角度入手备课观课评课。

这次评课让我感觉语文的教学内容至今仍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语文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课文不等于教语文。譬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仅仅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菲利普一家人如何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这就是常见的“教课文”,老师带着学生在课文内容里走了一遭,除此之外别无其它,这远远不等于“教语文”。

语文“教什么”?要教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还有“怎么读”(指阅读法)等等,这些观点语文老师已渐渐认同,只是囿于理解课文内容难以“转身”。

例如教鲁迅的小说《故乡》一文,我们首先要知道这篇小说写了什么?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写了“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故事情节。在这三个情节中,作者又重点刻画了杨二嫂、闰土两个人物及二十年前的故乡和眼前故乡的巨大变化,以达到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导致农村衰败落后这一中心。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大量的时间用来品读人物。人物是怎么刻画的?这就涉及到“怎么写”的问题。这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从肖像、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法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以此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至于为什么要写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故乡前后的变化,那就是由文章的主题所决定的了,即小说“为什么这样写”的原因。并由此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方法,还能模拟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这样可谓理解阅读、写作,一举两得了。

又譬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为什么不能仅仅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菲利普一家人如何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理解了故事情节就完事了么?因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通过朗读、圈画,找出菲利普夫妇及小若瑟夫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品读人物的性格,通过对菲利普夫妇的描写的品读,体会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金钱至上的观念,通过对若瑟夫的动作、心理的描写的品读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人与人之间不仅仅是金钱关系,更重要的是亲情,进而让学生树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观:金钱固然重要,但金钱也不是万能的。由此我们还可以联系到当今的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该怎样不失去方向,如何珍惜亲情、友情,正确处理它们与金钱的关系等等。这样,我们就不仅教了课文,更主要的是我们还教了语文。

二、知道怎么教“这个内容”

明确了这节课我们要教“什么内容”,然后才能谈得上“怎么教这个内容”。

有的老师上《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目标是: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2.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各种方法。3.探究文章的主旨。但是分析人物的时候顺序是这样的:朗读课文:1.找出文中描写于勒的语句,分析于勒的人物形象。2.圈画出文中描写小若瑟夫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说说小若瑟夫的人物形象。3.找出描写菲利普夫妇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双语教学;能力培养

0.引言

作为一门以逻辑性与抽象性为特征的科目,数学学习的难度性可想而知。即便是在小学阶段,而且学生往往难以具备持久的学习热情,而且课堂互动性不足,也让教学陷入到新的误区。而双语教学则是教学的一种创新,而且教学通过代入一些数学术语的英语词汇,让教学体现出更多的教学价值。而就此,笔者将通过本文,就小学数学中双语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方面,将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1.小学数学双语教学的原则

1.1 平衡原则

对于小学数学双语教学而言,应当做到相应的平衡,而不能单纯运用汉语进行教学,英语教学则沦为形式化的表现;另一方面则不能过于追求创新,而忽略教学的主次性,即完全用英语进行数学教学,这样不但不能达到教学效果,反而会增加数学教学的难度性,起到适则其反的效果 [1]。

1.2 辅助原则

对于辅助原则主要是指双语教学的本质应当是数学教学,英语仅仅是一种辅助工具,所以应当体现出辅,而不是取代正常的数学教学,而且并非所有的数学教学环节都需要贯穿英语,因为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通过思考将英语转变为传统思维的汉语,再进行理解,所以教学难度的提升也是有目共睹的,若是一昧强调教学创新,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则会在学习过程中举步维艰,更谈不上教学效果提升了。

2.小学数学双语教学对学生能力的提升

2.1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双语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教学的带入感,即如结合情景教学,对学生进行教学诱导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也无形之中带动他们进行不断思考。例如在认识乘法表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首先以正常的学习流程背诵乘法表,然后再采用“开火车接龙的形式”让学生以口头回答,即由“车头”学生提出问题:“一乘以一得多少”,第二个学生则回答问题:“ 一乘以一得一”,同时向第三个学生提出问题“一乘以二得多少”,而第四个同学则依次回答,并且提出新的问题,以此类推。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不仅仅能够了下意识去主动记忆乘法表,同时会思考如何得到运算结果,以达到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也增强了数学学习的氛围[1]。

2.2 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数学的逻辑性与抽象性往往决定了其入门的难度,即便是在小学,很多学生往往难以通过一般的课程教学了解数学学习的内容,若是普及双语教学,则更会加大这一难度性,但是如果能灵活运用双语教学,则能够达到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效果。即如在未学习乘法前,学生往往对乘法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而在《一百以内数的认识》的课程教学中,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十个十是一百”具体是如何表现的,这时教师则可以采用英语歌曲《十个印第安男孩》让学生进行数数,进而强化他们的认知能力,即“一个男孩,两个男孩,三个男孩……”,唱一次代表一个“十”,而学生可以一直唱,教师则通过黑板画出(以一个小圆圈代表一个男孩),待唱完十次,教师也完成了绘画,而学生则可以通过黑板展示的小圆圈数,对“十”和“一百”的数量级关系有了初步认知,同时强化了他们的印象[2]。

2.3对学生数感能力的提升

学生的数感能力提升也需要通过双语教学模式,即以双语教学作为情景带入,进而通过故事探索模式,让学生能够形成潜意识的数感,进而在探索自学过程中增强这一能力。即如要让学生形成“多少”的数感能力,则可以“故事应用题”的课堂游戏活动,例如“小明妈妈买了两个篮子苹果,其中第一个篮子有5个,第二个篮子有3个,问两个篮子苹果相差几个?”,则由一名学生扮演“妈妈”,然后以道具替代苹果和梨,然后由另外一名学生扮演“小明”,先进行数数,以英语形式表述出答案,即“两个篮子苹果相差两个”,而这时,教师若要拓展出新的“平均数”课程教学,则可以提出拓展问题,“怎样让两个篮子的数量相等?”,而这时,学生则可以通过将多出的两个苹果进行均分,然后各放入篮子中获得最终答案,从而清晰了解“平均数”的基本概念

3.结束语

综合而言,双语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学生思维、认知以及数感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方面,更具有引导意义和价值。此外,教师在进行双语教学过程中,则应当适当采用英语教学,而不是完全取代传统教学,从而保证教学过程主次分明。

参考文献:

篇7

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是以实验和活动作为基础的,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亲自参加实验活动,进而获取相应的知识,是提升小学科学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中,教授学生的实验方式要充满探究性,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对于实验操作,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好的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

小学科学;科学实验;探究能力

在对于科学的学习中,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在小学阶段,教师就要能够积极的引导学生自主的参与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来。当然,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中加强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呢?

一、积极开展探究实验,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在小学科学的课程教材中,很多的教学内容都是探究性的实验,因此,实验活动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出现的一种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激发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观察、实验等课程的学习中来。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自的感受到各种科学实验现象的变化,提升学生自身攫取只是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小学科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质疑,主动探究,坚持实事求是的一种科学态度,更好的为之后科学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例如,在教学《温度和温度计》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学生们在生活中用手触摸冷水和热水时的感觉(或经验)引出温度的概念———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然后,通过学生用手触摸感觉比较四杯冷热不同的水,引出使用温度计才能准确测量物体温度的问题。最后指导学生观察温度计,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以及如何准确地使用温度计。这是科学技能的训练,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体验,对温度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还认识到对观测温度的方法作出统一规定的重要性,并明白观测温度时,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探究性,孩子们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参与面广,高效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简化科学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对于科学这门学科的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太过复杂,如果比较复杂,就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在科学实验中,教师要能够简化实验方法,将最简便有效的方法教授给学生,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节课的时候,在课程开始,教师可以先进行课程内容导入:“在《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实验中,我们发现褐色的碘酒遇到淀粉,竟然能神奇的变成蓝色。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什么新鲜、神奇的实验呢?让我们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吧!”然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小组,组织学生进行试验。新课程的实验步骤为:1)往锥形瓶中倒入一匙小苏打。2)小心地将醋倒入装有小苏打的锥形瓶中,马上盖上玻璃片,全神贯注观察变化。(一份小苏打、三份醋)3)用手触摸锥形瓶外壁,先摸上部,再摸下部。上面的几个步骤是带领学生发现问题,也就是说刚才的实验中,锥形瓶里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瓶里边充满了气体,这是一种什么气体呢?下面就需要对这种气体进行探究,其实对于下面的实验操作,教师也不需要太过繁琐,可以将探究神秘气体的实验简化成三个步骤,即:(1)轻轻打开玻璃片,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锥形瓶中,观察现象;(2)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一个空玻璃杯中,观察现象;(3)像倒水一样,把锥形瓶中的气体倒到蜡烛的火焰上,观察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实验方法简单,同时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动脑、合作学习的教学意图。

三、规范实验操作方法,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众所周知,实验教学是有效完成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方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对相关的实验方法进行规范,在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保证探究过程的安全性。例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这节课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按照规范化进行实验操作,首先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器材的检验,看看小灯泡有无损坏,否则不仅会耽误时间,而且会导致实验结果存在偏差,引起学生怀疑科学知识,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规范化的操作,不仅能够使得实验安全,还能够准确的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正确的使用实验过程中的器材,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也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科学实验,体会到学习科学知识的趣味以及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不断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更好的促进自身的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也是教学方法探究的主要过程,在课堂实验中,教师要能够积极的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操作,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的探究,不断的完善学生对于小学科学的认识,进而在科学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俊卿.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4.04:43-46+50

[2]张庆.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3.26:126

篇8

一、创设朗读情境,历练口头表达的感染性

朗读课文是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感知文本语言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发生质变的重要渠道。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激情朗读中历练声音输出时的感染力,在将课文读通读透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生动性和感染性。

以教学《蚁国英雄》一文为例,教师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深入文本语言,感受肆虐的火浪形成的威慑,体验蚂蚁军团在舍生忘死的团结合作中的内在感受。学生的朗读生动再现了文本的故事情境和情感氛围。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教师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蚂蚁军团与火浪抵抗的过程时,学生不仅通顺、全面地描述了课文内容,而且表达的语言也非常形象,具有极强的感染性。

创设朗读情境,学生真正触摸了文本语言的质感,形成了自身内在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口头表达效果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合作探究情境,塑造口头表达的自然性

很多学生并不是不具备口头表达的能力,在少数熟悉的伙伴面前,他们往往滔滔不绝,而一旦在大庭广众之下,他们往往忸怩羞涩、言辞拙笨。这就要求阅读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真切可感的表达氛围,激发学生的表达动力。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灵活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大胆言说,表达自我。

例如,在教学《诚实与信任》一文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借助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思考:作者与小红车主人的诚实表现在哪里?课题中的“诚实”与“信任”之间有什么关系?正是由于思考题的切入点契合了学生的认知需求,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也点燃了学生内在表达的欲望。学生在合作中深入研读文本语言,在文本细节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认知观点,不经意间就将自己的认知与体验呈现出来,实现了学习成果的共享。

创设合作探究情境,为学生自由、大胆地表达创设了条件,提供了氛围,让学生的口头表达形成了一种体系层面的自觉。

三、创设复述转化情境,培养口头表达的精细性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不是对教材文本的机械再现,而应该结合自身的想象能力,充分开启自己的创造性,在全面掌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地补充、改编,从而让学生在教材文本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走进深入,提升口头表达的深刻性。

例如,薛法根在执教《哪吒闹海》一文时,就将整个课堂设置为“简述、复述、转述”三个板块。其中“复述”板块的指导中,薛老师就引导学生充分结合课文对人物的描写塑造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创新。薛老师先是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哪吒的动词“一摆”“一闪”“一纵身”,并根据这三个动作想象补充哪吒的动作细节,感受小哪吒的英雄形象;随后,教师引领学生再次从人物的对话中开启想象,补充哪吒与夜叉、三太子的人物对话……学生在整体复述课文时,不仅包含了教材文本中原有的内容,还有了对动作细节的分化与人物对话的再现。

创设复述转化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课文进行了拓展性的想象补充,充分历练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深刻性。

四、创设联想情境,激发口头表达的创造性

接受主义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作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和效能的客观表现性存在,包含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以及作者故意设置的“留白”,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遐想空间。这也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教学《嫦娥奔月》中嫦娥与逢蒙斗智斗勇一段时,教师紧扣课文中“周旋”一词展开教学。但嫦娥与逢蒙究竟是怎么“周旋”的,课文并没有展开细致地描述。于是,教师则引领学生围绕着“周旋”,想象补充他们“周旋”的回合与细节,要求学生必须要猜想三个来回。学生在深入思考之后,纷纷举手将自己设计的“周旋”环节一一表达出来,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种极好的历练。

创设联想情境,引导学生结合人物的形象特点进行合理而大胆地想象,有效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的想象性。

篇9

一、在兴趣引导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成为当今物理教学的重要课题,应该注重学生思维灵活性、敏捷性、探究性、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训练,还有理想、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讲解一些概念、规律之前,最好能够接通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探讨、解决新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时,我注重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邻居家生了一个小孩,夜里孩子怕黑,总是哭啼。其家人买了个灯具,可光线又太亮。那么,怎样让灯光变暗呢?”这样创设情境,学生兴致盎然,纷纷畅所欲言,打开了思维的闸门。经过讨论,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电阻知识,想到两种较好的解决方法:1.减小电压;2.增大电阻。我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你的判断对不对?你能通过实验验证吗?随后,我又要求学生说出家中既能发光又发热的东西有哪些,并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家里既发光又发热的东西很多,如白炽灯、日光灯、红外线取暖器等,它们的共同点是:都用电)。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在猜想验证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物理学科是不少学生感到学习困难的学科,“物理”顾名思义,就是要“悟理”。而“悟理”的最好方式就是在问题中引导学生猜想,在猜想中引导学生探究,在探究中让学生得到验证,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形成实实在在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导入新课之后,我要求学生思考:通过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又有什么关系?通过

讨论,学生认为:既然电压变小或电阻变大,小灯泡会变暗,那就说明当电压变大,电流会变大;当电阻变大,电流会变小。

我趁势追问:那么如何验证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实验室里,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大多能总结出:(1)保持电阻R不变,看改变电压后电流如何变化;(2)保持电压U不变,看改变电阻后电流如何变化。

尽管控制变量法是这节课第一次出现,但在初二开始就学习了这种研究方法,所以这里通过巧妙的衔接,复习了相关知识。

在教学中,我还设计了两个小问题:这里的实验要用到什么仪器?如何才能多测量出几组数据?这两个问题是针对学生设计出的电路无法改变电压U,只能测出一组数据而预先设计的。至于怎么来改变电压U,学生讨论后总结出可以改变电源电压,也可以增加一个滑动变阻器,当然增加滑动变阻器更方便。

尽管学生提出来的设想,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这都不要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讨论完善。比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经常会出现电压能调到1V就调不到3V,能调到3V就调不到1V,这是什么原因呢?可以给学生提供几组不同规格的滑动变阻器与定值电阻,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又会提出新的猜想或疑问,从而将探究学习引向深入,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在社会生活中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习、理解与记忆的最好方式是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小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需要用剪刀修剪树枝,那么怎么剪才能更省力?

此题的关键是怎么剪才能更省力。要使杠杆更省力,应该让剪刀的动力臂比阻力臂更大些,即让树枝靠近刀轴,手放在刀柄的末端,这样会更省力些。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会结合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又如,汽车已走进寻常百姓家,那么汽车的油量表的指针为什么能指示油箱油量,请根据图示说明它的工作原理。R是滑动变阻器,它的金属片是杠杆的一端,从油量表(由电流表改装而成)指针所指的刻度就可以知道油箱内油面的高度。

篇10

关键词: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教师;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023-02

培养满足用人单位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而拥有众多具有极强实践教学能力的优秀高校教师,是实现上述教育目标的根本保障。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掌握本专业相关实践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把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融为一体,运用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教学过程的能力。目前,教师提高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内在动力普遍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他们习惯于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传授,而不愿到企业中进行实践操作。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将实践教学能力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基本条件,而科研成果和的数量成为衡量教师能否晋升的基本要求,助长了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直接影响到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到学校各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可以说,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提升已迫在眉睫。以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为基础,以强化高等学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为保障,是全面提高具有创新意识实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既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高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探究借助团队平台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以期适应时代教育教学的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育的质量。

一、教师制定个人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计划,增强终身学习的自觉性

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需要以人为本,激发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自身要有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内驱动力,才能借助于学校提供的政策自觉地参与和主动地寻找提高的机会。教师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科研、学生及周围的工作环境,用心于自己的教学、科研实践活动,并进行习惯性的反思,在教学、科研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和教学实践素养。任何一位教师,都没有什么老本可吃,只有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才能与时俱进。

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是快速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企业、学校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行有效合作。学校可以派老师和学生到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直接接触到实际性课题,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解决实际生产中的一些问题,在实战中提高老师和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企业的研发人员,通过承担学生的见习、实习及毕业论文或设计等实践教学任务,与相关教师进行交流,提高广大师生综合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主动、自觉地到生产第一线去实践、锻炼,积累生产实践经验,增长才干,提升自己实践教学能力。专业课程知识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能够开阔教师课堂的授课思路,使教师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形象具体、深入工程实践。

三、以教学为基础,以企业科研真题为导向,两者相结合,带动教师整体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以教学为基础,以企业科研真题为导向,教学与实际科研结合,加强实践教学意识。教师与企业科研真题的接触,使教师在学校内的课堂教学实践更有针对性。这样,教师既熟悉企业实际课题需求,又能及时补充到他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使教师的整体实践教学能力得到培养、锻炼和提升。只有得到企业的支持,学校才能得以长远的、更好的发展。而要得到企业的认可,学校必须超前发展,要培养能解决企业技术问题超前发展的教师。

四、鼓励更多教师参与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平台的建设

学校要创造条件鼓励更多教师参与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平台的建设。学校通过实验室与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所有教师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充分展示才华的平台,在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平台的建设中,使教师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其结果必然是,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学校应通过制定科学的政策,引导和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平台的建设,结合实训项目投身教学、科研设备的开发与研制。这是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

五、重视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地位

重视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地位。学校通过加大对实践教学的财力投入,改变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局面,把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指标。强化实践教学管理,能增强教师提高自身实践教学技能的意识,激发他们提高实践教学技能的自觉性。学校要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投身于实践教学中,对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经济奖励,向广大教师传递正能量,引导更多的教师自觉、自愿、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使实践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六、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训平台需要建设

根据学校整体发展、专业及教师的实际情况,学校需要建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平台,开展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培训,重视教师行业意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提高,制定科学系统的培训计划,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学校还要邀请企业的专家、高级工程师来学校与教师进行学术交流或进行培训或给教师上公开课,为教师讲解工程中的先进技术,让教师及时了解工程设计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能更加明确教师教学的侧重点,增加教师教学知识的丰富性,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七、建立和完善教师考核制度与激励机制

目前对于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教学水平的评价比较规范,但是,实践教学能力的评价却过于简单。职称评定过于依赖科研学术水平,而很少考虑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能力。这种导向严重阻碍了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我们非常有必要把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引入教师的整体考核中,发挥考评的导向作用,在制度上建立教师实践教学水平考核的有效机制。对于实践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学校给予奖励,保障教师综合能力的迅速提高。同时,完善激励机制,将职称评定、名师评选等聘用、选拔条件与实践教学水平挂钩。

八、创新理念,积极引导,强化教师对提升自己实践教学综合素质的认识

我国高校思想上普遍存在重视教学环节、轻视实践训练,重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和掌握、轻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的现象。因此,创新教学理念,是保证高等学校实现具有创新意识实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学校要强化教师对提升自己实践教学综合素质的认识,让教师增强自身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转变教学观念,让他们意识到拥有充实的实践教学能力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学校还要强调实践教学研究,对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政策,使他们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有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完美结合,实现教学实践能力的真正提升。

九、利用教学团队平台,提升高校教师整体实践教学水平

把不同年龄、不同学缘、不同研究方向、不同特长、不同教学特点的一些教师组织在一起形成教学团队,借助教学团队内部丰富的公共资源,为更多谋求实践教学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提升、专业知识底蕴丰富的教师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学校通过利用教学团队平台,提供给教师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十、借助企业平成学生毕业论文,提供教师在企业实践、交流、合作的机会

毕业论文在企业完成,利用企业技术中心平台及真题实做,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动手能力、提问能力、交流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实践综合能力等诸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供学生提前进入企业,了解、熟悉未来工作环境,培养企业精神的重要途径。在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和高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一定具有基础知识、原理扎实的特点。参与学生毕业论文在企业完成的过程,也提供了教师与企业研发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的机会,有利于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

十一、改进高校进人用人方法,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高校在招聘教师时应该将那些既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吸收到教师队伍来。对那些具有高学历但缺乏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初期尽量减少其教学工作量,而是把他们送到实训基地或相关部门亲自去体验、学习,让其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学校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让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讲授如何讲好一门课、PPT的制作方法等;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展现他们的教学风格。这些教学实践活动能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影响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对其因素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才能确实有效地解决教师实践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更好地开展教师实践教学素养的培养工作。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理念的更新、科学合理培养机制的建立、奖励和激励制度的完善,使教师自觉、自愿、积极主动、有强烈愿望地想要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水平,实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高质量各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高校是否能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也关系到我国是否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参考文献:

[1]卢建平,熊杰.基于提升中职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校企合作探略[J].中职教育,2013,(09):35-39.

[2]谭红梅,郭莉.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对策探索[J].教育教学,2012,(12):36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