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动物的多样性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3: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动物的多样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任务驱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课程开发;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81-03
教学模式和方法在具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是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基础上的教学法[1],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为载体,教学过程强调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保持对任务的热情,继而激发求知欲。学生会因为完成任务获得满足感、成就感,而继续学习相关知识,以完成下一个任务。同时,教师在学生展示其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更容易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因而能更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引导,实践因材施教,体现高职教育“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不高,侧重于应用,非常适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常规教学方法。《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是学院的专业平台课,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综合性强、知识面广等特点,自2010年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用到该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课程目标及学生现状分析
(一)课程目标及教学内容选取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知识、技能、态度、行动”。
教学内容的选择根据环境检测与评价、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野生动物保护等专业领域未来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任职相关要求,结合自然保护区行业的反馈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而确定的,再根据相关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人的认知规律进行序化。
(二)学生现状分析
1.有利方面。(1)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个热门话题,大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较高。(2)很多学生来自农村或小城镇,对当地的各种生物和地理气候知识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校园周边的树木、森林、池塘等资源也为现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场地。(3)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生物课》中学习过初步的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地理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基础。
2.不利方面。(1)《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融合的学科,涉及动物、植物、法律、社会伦理、自然保护区、国际合作、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生没有系统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中感到对有些知识难于理解。(2)学生习惯于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习方式,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较少,缺乏对身边环境中的自然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能把所学知识技能付诸行动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可及教学资源分析
一是学院处于昆明城郊,与野生动物园、金殿公园、金殿水库、云南森林自然中心所管辖的金殿林区毗临,周边就有森林、湿地、动物园、野生植物收集圃等,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二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林业、农业、环保、NGO组织等都建设有丰富的网络资源,涉及如野生动植物保护、NGO组织及其公益活动案例等,都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体或关系密切。三是学院2009年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学生社团,建设有网站,并与云南绿色发展基金会、七彩云南、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等NGO组织有合作,社团成员多次参与各种公益宣传活动。这些资源为引导学生走出课本、参与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网络、实践条件。
二、课程开发设计
(一)设计理念
体现现代高职教育理念、针对学生现状、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案。坚持“理论够用、实用”原则,以知识和技能为中心,“任务”为载体,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知识、技能、态度、行动”五个相关目标的培养目标,以“理解、识别、应用”为原则,任务为导向,让学生在学习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解相关理论知识,锻炼技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为其在后续学习、工作、生活中具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视角和行动能力奠定基础。
(二)设计思路及结果
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分析未来学习工作中应具备的该课程专业素质的基础上,确定了学习任务和学习领域。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核心是“任务”的设计。设计“任务”的难易程度、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2]。因此,在设计任务时,要针对每一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可及的教学资源,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设计出学生感兴趣、愿意做、能够做,同时又要通过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同时明确教学组织、教学方法、过程性考核评价,实践“学中做、做中学”,多元能力评价标准,认可多元的职业能力,而不仅仅是所记住的知识,不断反馈改进,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现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知识”模块为例加以说明(见表1)。
三、教学组织与实践
该教学设计方案在2009-2012四界四学期共12个班、约600多学生的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教学实践,涉及环境保护与评价、森林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栽培与利用、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等专业。
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教学“任务”设计中的各项任务中,采用了案例分析、实地观察和调查、案例查询及汇报讨论、参加社会活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任务”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都以“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拓展思路和视野,锻炼语言表达、书写计算、团结协作等职业能力。在此,以“保护方案初步设计”为例来说明(见表2)。
四、教学结果及分析
(一)取得的效果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课程中通过四年的教学实践,综合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感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存在不足。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气氛也轻松活跃了,也更容易开展因材施教,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给学生提供了“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培养了职业综合素质。
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有自己发挥的空间,完成每一项任务后带来的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组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及学会聆听其他组员的汇报,培养了其合作精神;而准备课堂汇报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思考、材料收集及利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其他研究也表明了这一点[3]。任务驱动法教学,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开发其自身的多方面能力,而不是传统教学的被动学习和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
2.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教师是组织者和协调者,学生是主体,完成任务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目标,这种平等的地位,促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放松思维,发挥和表现其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在学生相互提问和回答问题、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得到更好的激发。而传统的授课形式,由于教师“管”得太多,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多是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3.学习内容更为丰富,思维更加开放,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传统的教学内容是预设的、封闭的,它要求学生按统一的要求完成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后,教师只是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了问题,而无预设和封闭,这就使学习内容更为开放。此外,它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再统一,这就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要。
4.更能实践因材施教和教书育人的教学要求。
这主要是让学生在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知识、思想的过程中,教师容易发现不同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其对知识的理解的正确性和深度、看问题的角度等,教师因而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避免满堂灌的盲目。如课堂上,在一次学生的交流讨论过程中,一同学说“有石头的山就是喀斯特地貌”,还有很多同学认为“是水葫芦污染了滇池的水”,这些严重的错误知识不论是其以往断章取义学习的结果,还是来自于其他的错误引导,都是需要纠正的。只有在双向交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中,才容易被教师发现,进而鼓励大家讨论来辨析其真伪。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少数同学“浑水摸鱼”,需要教师督促。以小组的形式查资料、外业调查及报告编写过程中,少数同学就只想挂名而不分担任务;出于“人情”关系,其他组员也会有无奈,但有的也会“包庇”。面对这样的学生,需要教师格外关注此类学生,多检查多督促,迫使其主动参与。
2.课程进度受影响。采用学生课堂汇报和交流讨论,虽然教师一直强调准备要充分,并控制汇报时间,但受学生思维速度、背景知识、语言表达能力、时间控制能力、准备的充分程度、经验等因素的影响,预计的时间往往会不够,而老师为了鼓励学生,一般不打断学生的发言,因此,计划的教学内容进度就会受到影响。
对此问题,需要教师在强化教学组织的同时,精简内容抓重点,舍弃一些较深的理论、空洞的内容。
3.受传统学习习惯的影响,部分学生对此教学方式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当遇到语言功能或准备不充分的学生发言或汇报时,有些学生表现得不耐烦,甚至讲小话,缺乏理解和包容;二是为了鼓励学生,教师一般不对学生的表现做批评,以建议和指点为主,有的学生因此认为老师不够严厉,就不太重视老师的要求;三是因为大量鼓励学生讨论、资料汇报、相互提问,内容扩展后,会给学生留下知识不系统、不严谨的感觉。对此,老师要注重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五、总结
任务驱动教学的本质应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并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成就感是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真正动力系统。一方面,“任务”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设计出学生愿意做、能做、循序渐进的任务;其次,课堂组织和课堂气氛的营造也很关键,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但不能过多地干预,否则学生就无法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教师还必须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多鼓励少批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勇气,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学习”,从而真正培养其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融入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将职业技术教育“能力本位培养目标”落实到教学实践环节中[4]。
参考文献:
[1]钟志贤,徐洪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J].中国电化教育,2000,(2).
[2]陈百君.任务驱动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研究[J].学理论(上),2011,(4).
[3]安凤彩.高等职业教育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索[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2(3):39-42.
[4]徐琼,任务驱动法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10,(6).
篇2
1、关爱野生动物,保护美好家园!
2、大家行动起来吧,为保护动物而”战斗”。
3、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请保护动物。
4、保护鸟类,保护野生动物,人人有责烹饪家养动物人人有责。
5、保护鸟的栖所,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
6、护鸟光荣,打鸟可耻。
7、地球上没有动物,那是一个没有活力的世界。
8、请不要扼杀我们的“祖先”。
9、关注候鸟保护环境。
10、是先有鸟还是先有蛋,你不知道,我不知道,只有鸟知道;是鸟先消失还是蛋先消失,你知道,我知道,只有鸟不知道。
11、鸟儿的歌声是大自然最动听的声音,让这声音永远回荡在我们耳边。
12、动物是人类的第二,请大家来保护它们。
13、保护野生动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14、动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类是动物信赖的伙伴。
15、保护鸟类,保护生物多样性。
16、爱护鸟儿吧!不要让树木感到孤独。
17、爱鸟护鸟是人类的美德。
18、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见到今天的动物。
19、鸟是害虫的天敌,鸟是人类的朋友。
20、保护动物,人人有责。请维持生态平衡。
21、关爱生灵,保护鸟类。
22、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23、保护鸟类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
24、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安全!
25、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同类。
篇3
/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上,理性地认识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初中生物重要概念之一,它的概念又比较复杂,超出初中生的理解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乡土特色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构建“生物的多样性”这一重要概念呢?笔者以在尤溪县开设的一节市级公开课为例,谈以下几方面的做法。
1 开展调查活动,加强小组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来主要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而在课外应用相对比较少。调查法是学生学习生物的方法之一,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上课前两周,教师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进行分组,指导学生们走访尤溪县受保护的特色乡土资源并布置调查任务:有的小组侧重于收集景区全景图,有的小组侧重收集本地具有代表性植物种类的、动物种类的资料,还有的小组收集尤溪杂交水稻方面的资料。
调查活动前,各小组需要制定比较详细计划:调查路线以及如何收集本组需要的资料;活动中如何根据成员优劣势进行分工,还必须与调查相关人士交流协调,当然还可能遭遇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这都需要小组成员共同面对去克服,小组协作比在课堂上的合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通过这项调查活动,学生的团体意识得到更大的加强,较大程度提升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2 精编调查成果,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应初步具有收集、鉴别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在走访与调查过程中,学生了解到:尤溪收集鉴定的野生动物有15个纲、286个科、648种。九阜山就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蟒蛇、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金钱豹、云豹和黑麂等6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虎纹蛙、花田鸡、褐翅鸦鹃、猕猴、穿山甲、白鹇、苏门羚等56种。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简称“三有”动物)156种,中国与日本两国政府协定保护候鸟9种,中国与澳大利亚两国政府协定保护候鸟5种。福建省重点保护动物有19种等。全县维管束植物达205科878属2116种(包括变种或变型),其中蕨类植物35科68属153种、裸子植物10科24属49种、被子植物160科786个属728种。 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6种:银杏、水松、南方红豆杉;伯乐树。国家Ⅱ级保护植物15种:金毛狗、粗齿桫椤、秃(台湾)杉、福建柏、凹叶厚朴、香樟、闽楠、浙江楠、红豆树、花榈木、喜树等,还有国家Ⅲ级保护植物7种。尤溪县良种生化研究所选育的杂交水稻有D奇宝优5号;D奇宝优528;D优6号;D奇宝优1号等;Ⅱ优6;Ⅱ优28品种;Ⅱ优29等多种品种; 其中刘文炳选育的Ⅱ优6又被称为瀑布稻。
这么多的生物种类及科研成果在课堂中一一展示是不可能的,也没必要。由此,调查之后,教师布置新的任务:各小组将活动过程和收集的资料分组制作成2 min的PPT,分为尤溪美景、尤溪常见或特色动、植物、尤溪改良杂交水稻品种等四个主题进行成果汇报。每个主题只能由一个小组介绍。怎样才能争取到小组展示的机会并将最精彩的部分呈现给其他同学们?小组成员通过激烈的讨论,从收集的大量信息中筛选出小组成员认为是最好的材料,然后制作成精美的PPT上交接受教师的审阅。学生在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实践活动中,确实提升了信息处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沟通等多种能力。
3 汇报调查成果,优化学习效果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初中生有很强的表现欲,教师如何合理整合教学资源,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又落实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呢?课前,教师先聆听各小组汇报员的汇报,并给出建议:要求展示内容少而精;对上台汇报的学生给予一定展示方面的指导:语言以能引起学生兴趣为妙。
3.1 美景图片欣赏,认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上课伊始,笔者用一张张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尤溪的美景图激发兴趣:幽静的水与红艳的枫叶下的九阜山、社会实践曾经登过的双峡溪山、美妙的银杏林相应而出;破云而出的太阳光束照射下的闽湖与养鱼、放养鱼苗图片等。某学生正放映一张旭日东升下被金色包围的联合梯田,与秋收时的美景相结合,很有范地问:“这个图片大家很熟悉吧!”“对,是联合梯田,那这是什么生态系统?”其他同学在欣赏家乡美景图时,时而发出“哇!这么美”时,而兴致盎然的回答“同学小老师”的问题,“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概念也轻松地解决了。
3.2 本地特色物种介绍,构建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另一基本理念,生物学素养包括了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又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培养目标之一。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了解本地域的生物与环境的大致情况才谈的上保护环境。
课堂上,笔者聆听学生介绍:龙门场银杏林,有300多株银杏,树龄约800多年,是我们祖先栽种的,银杏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它的种子又称“白果”,秋天是观赏银杏的好季节。红豆杉因果皮红而得名的(裸子植物),是Ⅰ级保护植物,尤溪九阜山、梅仙倒排岩、中仙等地均有;在朱熹公园沈郎樟别苑内有朱熹当年亲手栽种的,树龄800多年两棵老樟树。另一组学生介绍尤溪动物,用图片介绍了黑麂,还有云豹与金钱豹主要因花斑的形状、颜色不同而区别,还有易危的国家I级保护动物,体态优美的长尾雉等特色动物。通过学生的调查与展示,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这时,教师顺势提问:我们县的物种就如此丰富,那么我国又是什么情况?再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完成资料分析和教师设置基础扫雷的填空题,了解我国的生物种类特点,自主构建出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概念。学生在理解我县建立了九阜山省级保护区等的必要性和意义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了国家建立自然保护区重要性的认识,情感升华水到渠成。
3.3 科研成果设疑讨论,突破“基因多样性”难点
收集杂交水稻品种改良的小组代表用幽默诙谐的口语介绍八闽之子刘文炳的事迹,介绍有“瀑布稻”美称的Ⅱ优6号杂交水稻具有产量高,抗倒力强,适应性强等优点。学生一边被介绍的学生深深吸引,一边惊奇:原来我们县居然还有刘文炳这么牛的人,他是怎么办到的……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请同学们比较“瀑布稻”与“普通水稻”的图片,讨论刘文炳改良的杂交水稻品种,穗大粒多,抗倒力强等特性主要由体内什么物质决定的?刘文炳能改良水稻品种成功的内在原因是什么?请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们通过激烈的讨论得出:穗大粒多主要是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基因)控制的,水稻的不同特性主要是由不同基因控制,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说明了生物的基因是多样的。这样呆以突破本节的教学难点,将学生关心事物表面现象的好奇心推向深层次的思考。之后笔者再让生阅读教材了解美国从中国引进野生大豆事例以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理解基因多样性为动植物的遗传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利用基因多样性能够改良作物品种;这样就完成基因多样性概念的学习。
通过地方资源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学生从宏观到微观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自主构建知识与调查展示相结合,让学生在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中学习生物多样性,自主构建出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概念。
事实证明通过学生收集的资料并在课堂中展示,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满足了初中生好表现被认可的心理,在此过程中师生更多地了解本县生物多样性,体会家乡的可爱,并由此升华至爱祖国的情感,产生民族自豪感,不仅如此,此活动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优化学习效果,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 胡继飞.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93-300.
篇4
关键词: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
中图分类号 P93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5-97-03
Hebei Luan River Nature Reserve Wetland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Zhi Qiankun
(Mulan-weichang Forestry Administration,Weichang 068450,China)
Abstract:Wetlands is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survival,reproduction,development,is enriched biodiversity,has great ecological,social,social benefits.Hebei Luan River Nature Reserve wetland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enables wetland ecosystems and wildlife resources to be more effective in protecting,to allow ecosystems to function more perfect,and promote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Luan River nature reserve;Wetland;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湿地是由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自然生态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1-2]。湿地是地球上最具活力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防止土壤侵蚀、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其它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因具有巨大的水文和元素循环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3]。
我国沼泽湿地以东北三江平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四川若尔盖和青藏高原为多,各地河漫滩、湖滨、海滨一带也有沼泽发育,山区多木本沼泽,平原则草本沼泽居多[4-5]。湿地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是目前各种环境资源系统中受威胁最大的一类[6]。特别是20世纪以来,由于湿地被转化为工业、农业、居民用地等,造成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湿地数量和质量下降的速度明显加快。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国家林业局2000年),全国围垦湖泊面积达130万hm2以上,由于围垦湖泊而失去调蓄容积350亿m3以上,超过了我国目前五大淡水湖面积之和,因围垦而消亡的天然湖泊近1 000个;由于水污染以及水源储量的减少,造成湿地质量持续下降,功能逐渐降低。一方面,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和危害程度越来越大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湿地资源和环境的多功能性和多价值性,以及湿地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因为湿地资源和环境是多功能和多价值的,所以必须根据不同湿地类型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实现对湿地资源的储存、湿地价值的替换和持续管理。
1 研究区域概况
河北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地处内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的汇接地带,行政区位在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中西部地区,地理坐标为北纬41°47′~42°06′,东经116°51′~117°45′,海拔高度在750~1 829m,距承德150km、北京384km、天津504km,东以滦河支流伊逊河为界,南临庙宫水库,西接卡伦后沟牧场和郭家屯镇,北与御道口牧场、棋盘山镇为邻。
河北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位于阴山山脉、大兴安岭山脉的尾部向西南延伸和燕山山脉余脉的结合部,大体可分为侵蚀构造地形、构造剥蚀地形、剥蚀堆积地形、河谷阶地形四种地貌地形。土壤以棕壤、褐土、风砂土、草甸土、沼泽土、灰色森林土和黑土分布。气候属于中温带向寒温带过渡、半干旱向半湿润过渡、大陆性季风型高原山地气候。具有水热同季,冬长夏短、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的特征。年平均气温-1.4~4.7℃,无霜期67~128d,年均降水量380~560mm,太阳辐射总量为533.30~560.51kJ/cm2,年晴天稳定系数65%,≥6级大风日数27d。
河北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涉及御道口、老窝铺、南山嘴、西龙头等10个乡镇30个行政村。保护区周边现有882户,人口3 770人(含一个农业村)。据2005年统计,保护区内的人口达2 256人,其中满、蒙、回、鲜等少数民族人口占50.6%。这部分居民以放牧、采集山野资源、耕种部分土地、外出做工为生活来源,对资源保护管理影响不大。
2 湿地资源
河北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0 637.4hm2,由陆地和湿地两部分组成。其中:陆地面积40 130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9.25%;湿地面积10 507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0.75%。保护区内自然环境独特、生物资源多样,多条河流在保护区内相连穿过,由此而形成的河流湿地、下湿滩、草本沼泽湿地与周边的林地、草地相接,为鸟类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境,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
区内分布有9条河流,包括小滦河、伊玛图河、伊逊河等,均属于滦河的支流,其中最大的支流是伊逊河,每年可为潘家口水库涵养和增加水源38亿t。同时还分布有大大小小的水泡子、河滩地、低洼地等。
区内生态系统完整,植被自然状态保持完好,生境多样,类型较多,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目前已知保护区有高等植物1 016种,其中苔藓植物201种,占全国苔藓植物总科数的27.2%、总属数的12.39%和总种数的5.83%;蕨类植物22种,占河北省蕨类植物总科数的60%、总属数的38.89%和总种数的22.49%;有野生种子植物90科、371属、793种(裸子植物11种,被子植物782种),占河北区系科数的70.3%、属数的52%、种数的39.4%。保护区是河北省野生种子植物区系中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在野生植物中,列入保护区保护的植物有22种,其中有国家三级保护植物4种。
区内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目前已知有各种野生动物1 278种。其中森林昆虫970种,隶属13目125科,以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为主,占区内昆虫总数的76.1%;鱼类21种,隶属4目5科,;两栖类5种,隶属1目3科;爬行类15种,隶属1目5科;鸟类228种,隶属16目5科,约占全国鸟类种数的1/5;哺乳动物46种,隶属6目14科。哺乳动物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4种[7]。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有17种,河北省重点保护动物有貉、豹猫。
鸟类资源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有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33种,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165种,河北省重点保护动物15种,有白额燕鸥、普通夜鹰、三宝鸟等。
3 湿地保护与恢复的效益评价
3.1 生态效益
3.1.1 物种保护 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将使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得到更好地保护,人为干扰因素进一步减少或完全无人为干扰,成为野生动植物自然繁衍的栖息地和避难所。同时,通过积极开展资源保护和科学研究,有目的恢复、培育湿地植物资源,繁殖、驯化、招引珍稀鸟类,使野生动植物资源进一步增加,确保了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
3.1.2 净化污水 湿地内植物茂盛,具有较强的吸收和转化能力,同时水中生物种类繁多,大都具有富集氮、磷等功能。通过对上游水质和进入河北滦河上游湿地的水质进行分析比较,净化率分别为总氮47.1%、总磷63.4%、CODQr62.5%、BODs73.6%、硝酸盐氮60.8%、氨氮82.1%、总锰95.7%、总铁81.2%,可以看出河北滦河上游湿地不但对氮、磷具有较强的净化功能,而且对铁、锰等金属具有极高的吸附性[8-9]。
3.1.3 调节局部气候 河北滦河上游湿地水资源丰富,植物茂盛,对维持大气碳氮平衡,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起到一定作用。据研究资料统计,河北滦河上游湿地每年每hm2释放氧气100t,吸收CO2137.5t,湿地面积10 507hm2,每年可释放氧气105.1万t,可吸收CO2145万t。此外,茂密的植被具有降低风速、蒸腾水分之功能,对局部气候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10]。
3.1.4 补充地下水 水由滦河上游湿地渗入地下含水层,不仅能恢复地下水的供给能力,而且能对废物和可溶性污染物产生过滤作用。据研究资料表明,河北滦河上游湿地每年可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104万m3以上,对局部地下水的补充起到一定的作用。
3.2 社会效益
3.2.1 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利用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和观鸟旅游业,向社会提供一个生态环境优美,旅游内容丰富多彩,具有较高旅游接待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的假日观光和休闲场所,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增强人们热爱大自然的情趣[9]。
3.2.2 带动周边社区经济发展 河北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湿地的保护与恢复通过技术应用、资金扶助,再加上政府的政策扶植,可以帮助、引导周边居民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带动周边社区经济的发展。还可通过生态旅游开发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周边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3.2.3 科研教学基地 河北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湿地的保护与恢复使各种野生动植物及其生态环境得到更加有效地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将会进一步增加,湿地生态系统将会得到更加有效完整地保护。类型多样的原生植被,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必然为研究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奥秘提供良好的科研教学基地。
3.3 经济效益
3.3.1 直接效益 河北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湿地的保护与恢复直接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发展替代后续产业方面。通过发展湿地植物资源产业化开发、畜牧业、水产养殖、禽类养殖以及湿地生态旅游业等,不仅能够解决部分资源保护资金问题,为项目建设注入资金,而且对保护区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据初步测算,本项目具有较好的财务盈利能力,按每hm2湿地收入300元/a计算,保护区每年可增加收入300万元以上。
3.3.2 间接效益 基于绿色GDP的理念,河北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所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粗略估计,涵养水源调节空气减少风沙危害遏制土地沙化这几项年效益可超亿元。这种间接的经济效益虽不能直接以货币的形式体现出来,无可否认它确实是存在于现实之中的。植被覆盖率的增加,野生动植物种类对整个环境的影响,都有着潜在的经济效益,即间接经济效益。对这种经济效益的估算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目前尚无统一标准计算。因此,对保护区间接经济效益的评估和量化将作为一个专题,进行长期的研究。
4 总体评价与展望
河北滦河上游湿地保护与恢复将使保护区的湿地生态系统与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更加有效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增强,生物物种资源不断丰富,蓄水滞洪能力更能得到充分发挥;保护区的管理体制更加科学,行政管理机构健全高效,保护管理和科研手段较为先进。同时,湿地生态旅游和多种经营活动取得长足进步,自养能力和造血功能得到增强,职工生活水平获得改善,并初步建成为全国重要的原生性温带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和科研教学实习基地,提高河北滦河上游省级自然保护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促进整个河北滦河上游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MitschW J,Gosselink JM.Wetlands[M].NewYork:Van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Inc.,1986.
[2]陈宜瑜,吕宪国.湿地功能与湿地科学的研究方向[J].湿地科学,2003,1(1):7-11.
[3]雷昆,张明祥.中国的湿地资源及其保护建议[J].湿地科学,2005,6(3):81-86.
[4]赵魁义.中国沼泽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5]赵魁义.青藏高原沼泽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育[J].湿地科学,2003,1(2):82-97.
[6]汤国平,刘小青. 湿地功能及保护措施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6(13):4-6.
[7]赵建成,吴跃峰,李盼威.温带暖温带交接带生物多样性研究―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8]彭有轩.湿地的功能探析[J]. 2008,1(15):29-32.
篇5
保护野生动物倡议书【1】
尊敬的广大市民: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地球大家庭的一员,是大自然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自然资源。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可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市是一个野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每年都有大量天鹅、鸿雁、灰鹤和朱顶雀等迁徙候鸟在湿地、湖泊觅食,还有生长在草原腹地的自治区区鸟百灵鸟、狼和黄羊等野生动物繁衍栖息。非法捕猎、贩卖、食用野生动物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人利用粘网、扣笼和掏雏等方式违法猎捕百灵鸟、朱顶雀和黄雀的违法犯罪行为屡禁不止,甚至一些不法之徒不惜用氰酸钾铝(俗称扁毛霜)毒杀百灵鸟后将死体出售给餐馆、烧烤店,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损害了满洲里的文明形象,更威胁市民身体健康和安全,与当今世界倡导的绿色消费、文明生活的主流格格不入。党的十提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贯彻落实好党的十精神,提高全市人民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作出积极贡献。
为此,我们郑重的向全市人民发出倡议:
从现在起,在全市范围内发起保护拒吃野生动物的全民行动,并长期坚持下去!
坚决反对落后、野蛮、残酷的消费陋习,提倡健康、环保、文明的生活消费方式!
坚决不捕杀野生保护动物!
坚决不吃野生保护动物!
坚决不参与非法买卖野生保护动物及其制品!
勇敢举报违反保护野生动物法律法规的行为!
我们的命运是与野生动物息息相关的,为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了口岸的生态环境更美好,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野生动物,共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为野生动物们营造一个安全的家园,让野生动物与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和谐地生活吧!
保护野生动物倡议书【2】
人是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万千种类之一,我们在生活中不单要爱自己、家人和同类,为了地球生态平衡和大自然的环境相对自然,还应当保护其他种类的,生命是需要相互支撑的!
每个人都会与各种生命相遇:小猫、小狗、小兔子、这些小动物是我们的伙伴、朋友,甚至家人。每一个有爱心的人,懂得生命意义的人,都会知道怎么善意关爱自己的伙伴。
被挖掉眼球的小狗、被汽油烧焦的小猫、被恶意投毒而死的动物当这一桩桩骇人听闻的残害动物的事件不断发生时,我心里总有说不出的沉痛,我想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有爱心、有正义感的人所不能容忍的事情。
绝大部分城市流浪动物的生存状况令人十分堪忧:它们被遗忘在角落的生命,不受重视;它们身体遭受病痛的折磨;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忍受着残疾带来的痛苦;它们承受未绝育带来的生殖繁育风险,小宝宝一出生就面临着巨大的死亡危机;它们经常要面对酷暑、严寒和饥饿,四处寻找躲藏之处;它们时刻面临着各种危险,每一刻都有可能惨死在街边;它们甚至还要面对一小部分人为满足自己变态的心理而做出的种种虐待和伤害
残酷的生存环境、悲惨的生活遭遇,使得我们身边的这些伙伴的生命凋零
真正的爱是对弱者或蒙难者发自内心的悲悯和关怀,是不假思索伸出的援救之手。在此,我郑重呼吁各界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有识之士:
1. 尊重生命,尊重动物,不吝啬自己的爱心;
2. 无论自己的宠物年老、体弱、生病还是残疾,都不放弃、不抛弃它们;
3. 保证动物不受饥渴、伤害和疾病威胁;
4. 保证动物有一定的自由,让它们生活无所恐惧,能自由表达天性;
5. 有能力和条件的人,对流浪动物进行有责任感的收养、领养、寄养;
6. 依法合理、人道的利用动物;
7. 不从非法商贩处购买伴侣动物;
8. 不虐待、不伤害流浪动物;
9. 将关爱生命,善待动物的理念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相信我们一点点的爱心和所做的这些简单的事情,就能够让那些还在外面流浪的小动物们重
保护野生动物倡议书【3】
党的十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构想,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凸显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我们生活在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中,许许多多的生物组成了我们周围的生态系统,野生动物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朋友,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对改善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建设美丽中国有着重要意义。近些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人为破坏,致使我国野生动物的数量、分布范围正日益缩小,许多种类已处于濒临灭绝状态。为了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顺应自然发展规律,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伸出我们的双手,献出我们的爱心,以实际行动保护和拯救野生动物,建设好美丽家园、美丽中国。
黄岛区地处山东半岛南部,气候温和、地理条件优越,森林资源丰富,适宜野生动植物繁衍。以鸟类为例,已发现本区有鸟类19目58科112属382种,是山东省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本区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候鸟迁徙路上的重要驿站,每年有数百万只候鸟路径本区。这些鸟类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珍禽如:丹顶鹤、白鹤、白鹳、中华秋沙鸭、金雕等十种,有大白鹅、灰鹤、苍鹰、燕隼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7种。这些鸟类对农林害虫的控制、维持自然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我们在宣传普及野保知识及法律法规和查处野保案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辖区内野生动物生存、发展环境得以改善,野生动物物种逐年增多。但目前社会对保护野生动物的认识不足,滥捕、滥猎、滥食野生动物时有发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氛围亟待加强。因此我们呼吁全体市民行动起来,积极参与支持野生动物保护,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倡议:
一、从我做起,保护野生动物从餐桌做起,杜绝食用野生动物,树立饮食文明新风尚;
二、不滥捕、不猎杀野生动物,做文明、守法、有爱心的好公民;
三、关爱动物,保护林业资源,让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成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庇护场所;
篇6
“动物的主要类群”一课是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7单元“生命的演化”中第22章“物种的多样性”第3节。本节与前一节的植物的主要类群和后一节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同属于“生物的多样性”这一主题。本章对帮助学生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都有重要意义。
“动物的主要类群”一节可以分成3课时。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第2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和脊椎动物中的鱼类两栖类特征,第3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脊椎动物中的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特征及动物进化系统树。
随着生物学的发展,传统的生物分类内容在生物学所占的比重有所缩减。因此,这一节的设计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学习方法的指导上,而不是去关注每种动物类群到底有什么样的细微差别。教学过程则应以学生的活动、体验为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获取和整理相关的知识。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能区别常见的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能说出鱼类和两栖类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能列举鱼类和两栖类的常见种类。
2.2能力目标
通过对17种“动物实物或标本的观察”、“区别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区别鱼类、两栖类”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观察力、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的对比学习,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进一步体会生物的多样性;通过对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学习,进一步强化保护动物多样性的观念。
3课前准备
草履虫录像和海葵、猪带绦虫、蚯蚓、沙蚕、河蚌、乌贼、沼虾、鲫鱼、鲨鱼、海马、青蛙、蝾螈、蜥蜴、野鸭、啄木鸟、家兔、松鼠17种动物实物或标本。
实验报告单:上面印有1~18的编号、需要学生填写名称和类别的部分以及30种备选动物名称。
3教学设计思路
3.1
学生观察辨认17种动物实物或标本
这是本节的一个重要活动。即在实验室中放置17种代表性的动物实物或标本并编号,请学生们观察,比较,并写出它们的名称。这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观察形形的动物,让学生体验学习生物的乐趣,体验动物的多样性,对不同动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并为引导学生理解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不同脊椎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和代表动物作好铺垫。
3.2学生从这17种动物中依次选出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并说明理由
通过指导学生看书、结合学生在观察辨认17种动物实物和标本活动中形成的感性认识、生成的疑惑和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鱼类和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3.3
学生认识鱼类和两栖类的其他常见种类并说出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观看大量的相关动物图片和学生的介绍,进一步体会生物的多样性、强化保护动物多样性的观念。
4教学过程
4.1任务驱动,导入新课
请科代表提前分发实验报告单。展示第1号动物“草履虫”的录像,请学生将名称填写在报告单的1号位置。同时布置任务:在隔壁实验室还放置了17种动物的实物或标本,给10 min的时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辨认,并在报告单相应的位置写下它们的名称。
4.2观察合作,完成任务
学生进入实验室,按要求观察、辨认17种动物,并在报告单相应的位置写下它们的名称。10 min后,教师用哨声通知学生回教室。请17名学生依次回答2~18号动物的名称,检测学生的活动完成情况:17名学生都能正确回答。
4.3
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布置任务:请将这18种动物中不是脊椎动物的挑选出来。通过学生回答发现学生能准确选出。于是继续提问:为什么把这7种动物挑选出来?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并总结脊椎动物的基本特点:身体里有脊椎骨。接着展示4种脊椎动物鲫鱼、青蛙、家鸽、家兔的骨骼标本,强化学生对脊椎动物基本特点的理解。
4.4引导互助,学习鱼类特征
布置任务:请将余下的这11中脊椎动物中的鱼类挑选出来。在挑选鱼类的时候,学生意见不太统一,他们对鲨鱼是不是鱼、海马是不是鱼有争议。于是教师再提问:你认为鱼应具有哪些特征?有学生提出鱼类的特征有水生、鳃呼吸、有鳞片等。但表述不够准确,也有一些不正确的地方。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看书,根据生活环境、体表、呼吸器官、生殖方式等去方面寻求答案。学生得到答案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判断鲨鱼和海马是不是鱼,答案就很统一了。接着,教师再播放一些鱼类的图片,学生观看后自己总结鱼类与人类的关系。
4.5发现解决问题,学习两栖类特征
学习两栖动物的特征时,有学生通过看书发现蝾螈、大鲵这类两栖动物终生生活在水中,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两栖动物不是可以水陆两栖吗?”教师没有直接解答,而是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其他学生。很多学生都肯定两栖动物并不是指既能水生又能陆生的动物。教师又提问:到底什么是两栖动物呢?并引导学生们仍然根据生活环境、体表、呼吸器官、生殖方式、等去思考。通过学习同学们认识到,两栖动物幼体具有水生动物(鱼)的特征,而成体具有陆生动物的特征。这时教师再强调,两栖动物其实是一种水生向陆生过渡的类型,而不是真正的能自由选择在水中还是在陆地生活的动物。接下来,再播放一些两栖类的图片,请同学们观看并总结两栖类与人类的关系。
4.6课后思考,留下伏笔
教师提出课后思考问题:蜥蜴是两栖动物吗?蝙蝠为什么不是鸟?蓝鲸为什么不是鱼?
5课后反思
由于教学设计过程中以学生的活动、体验为主,学生们兴致很高,注意力很集中。由于考虑了活动的一些细节,如准备报告单,实物标本的选择、安放位置等,观察活动很有序地进行。安排学生将报告单上18种动物按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等一步步筛选出来,这种过渡方式能很自然地后将前后内容衔接。
篇7
关键词:园林建设 生物多样性 保护
1 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生物多样性一词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具体包括种内、种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简言之,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由之构成的系统的总体变异性和多样性,由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组成。
物种多样性是指物种富集的程度。通常指一定面积内种的数量,是最容易被人们认识的多样性层次。物种是生物分类系统中的一级单元,其本身也是遗传多样性的一个集结水平。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本身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差异性。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不同物种在不同地理条件下形成相对稳定的群落结构,进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同一生态系统内,又在种类、结构、功能等各个水平上存在着差异性。
2 如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目前的保护方法主要分四种,一是就地保护,大多是建自然保护区,比如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二是迁地保护,大多转移到动物园或植物园,比如,水杉种子带到南京的中山陵植物园种植等;三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在生物多样性问题上,世界各国的共识是生物多样性问题不是局部的、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有关组织、世界科学界和各国政府部门认为国际合作 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面.为了更好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应积极的开 展国际合作,并制定相关的实施计划与细则,在必要的情况下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或法律;四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 来说,除发展外,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利用当地文化、习俗、传统、信 仰、宗教和习惯中的环保意识和思想进行宣传教育。
其中最重要的是就地保护,可以免去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人和自然都有好处。就地保护利用原生态的环境使被保护的生物能够更好的生存,不用再花时间去适应环境,能够保证动物和植物原有的特性。
3 园林设计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首先,由于城市的兴建,生物原有群落受到较大影响或破坏,使生物体原有的赖以生长发育的最佳环境消失,某些对环境适应能力差的物种其种群数量减少甚至绝灭,或使一些多样的遗传资源遭受损失。此外,城市的兴建,往往需要从外地引入物种,适当的外来物种可以丰富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但某些外地种在引入后,往往形成杂草,对当地物种形成严重威胁,造成本地种的退缩。
另一方面,城市中由于有多种多样的小气候,使许多物种能够找到生存之地,甚至对一些外来物种在本地自然条件下难以正常生长者,在城市中能够较好地生长,从而丰富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此外,城市恶劣的总体环境,在物种能够生存的前提下,为物种的自然选择施压了选择压,使物种朝着能够适应这些环境的方向发生变异,久而久之,使物种多样性及遗传多样性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由于城市人为活动的增加,使物种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有意无意地增加了人工选择的频率,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提高。
城市园林是多种多样的,有动物园、植物园、公园、苗圃、专用绿地、街头绿地等。而生物多样性的涵义也是十分广泛的,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动物园是人工驯养、繁殖动物场所,其本身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野生动物的移地保护进行科学研究并付诸实施。我国各大城市几乎都有动物园,但绝大多数动物都采取圈养或笼养方式进行饲养的,虽然在保护动物方面做出了许多成绩,但养育方式还需要改进。植物园可谓是一个城市的植物多样性中心,它既是园林科学研究的基地,也是植物资源迁地保护的基地,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核心作用。
4 结语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非常重要,要建立从引种到应用的完善体系,必须有组织上的重视,要将保护生物多样性纳入园林部门的议事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繁殖应用植物,逐步建立健全植物定位及栽培管理计算机化管理体系,对重要物种进行重点跟踪保护,各类园林绿地各有侧重,相互配合,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只有管理跟上,才能有效地保护植物免受各种因子的损坏。
参考文献
1 张鑫,杨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原因与保护策略[J].安徽农学通报,
2007(10)
篇8
关键词:《元典章》;动物保护;古代蒙古族
中图分类号:DF0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075-02
在生态平衡亟待维持的今天,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工作刻不容缓。而我们可以古为今用,在古代蒙古族的法律文献中,总结出他们关于动物保护的思想,结合如今的实际情况,从而运用到我们保护动物的实践中来。在本文中,我们主要以《元典章》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古代蒙古族的动物保护思想。
一、《元典章》为何物
《元典章》六十卷,全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是一部元朝前、中期法令文书的汇编。其前集,收录文书年代自元宪宗七年(1257年)始,至仁宗延v七年(1320年)止,分诏令、圣政、朝纲、台纲、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十大类。新集全称“新集至治条例”,收录文书下限延至英宗至治二年之间的文书,分国典、朝纲、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类,部分内容与前集有重复。各大类以下,又分门、目,目下排列具体文书。元朝长期没有颁行法典,在具体执法、处理各种案件的时候,官府吏胥需要根据以往的诏令、条令和案例来断案。正是有了这种需要,这些诏令、条令和案例才得以汇编成书。所以,它不是以我们现今的系统性的法律法规的形式编写的,而是多以零散的形式、由记录人员逐一记录和汇编的。因此,它的研究价值不仅在于可以分析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思想,还能在具体案例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这也是对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种影射。《元典章》是蒙古学者研究元代政治、法律制度及当时社会状况的极具代表性的参考资料。目前学者所作的关于《元典章》的动物保护思想的研究,大部分是其中对野生动物的保护的。关于《元典章》中对家畜的保护,蒙古学学者对其关注甚少;系统地介绍《元典章》中关于动物保护思想的,更是微乎其微。
二、《元典章》中关于动物保护的内容
1.禁杀羊羔和母羊。在《元典章》的刑部卷中记载了禁杀羊羔的禁例:“如今不拣阿谁,羔儿休杀者。这圣旨听得呵,羔儿卖来的人,十个羔儿价,见的人要者。又明知道卖了杀底人,二十个羔儿的价钱,见来的人要者。”这一段的大意是说,不论是谁,都不能杀羊羔。从此圣旨颁布时日起,如果有人买卖羊羔,就罚他十只羊羔的钱给目击者。而如果明知道买卖羊羔是为了杀掉,就要罚二十只羊羔的钱给目击者。这样不仅对违法者实施了惩罚,还奖励了证人(即目击者),使人们在自觉遵守的同时还起到了互相监督的作用。在刑部卷中还规定了禁杀母羊的条款:“今后母羊休杀者。”而且规定不仅在本城之内不能为了杀害而买卖母羊,连其他城之间也不能互相买卖杀害母羊。另外,对于老母羊需要官府开出证明才可以杀。这样,羊的正常繁殖便得到了保证。
2.禁止私杀牛马。因“凡耕田备战,负重致远,军民所需,牛马为本,往往公私宰杀,以充庖厨货之物,良可惜也”,所以在刑部卷中规定,“今后官府上下、公私饮食宴会并屠肆之家,K不得宰杀牛马。如有违犯者,决杖一百。两邻知而不首者,减一等。官司失觉察者,又减一等。”“如有见杀马牛之人,不行告官,恐吓要钱物者,有人首告是实,决杖七十七下,征钞二十五两与告人充赏”。在这种硬性规定下,私宰牛马的人、包庇私宰牛马的人以及失职的分管领导都要受到惩罚。不仅如此,举报的人还能够得到奖励。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监督机制,使百姓互相监督,领导负起责任,使人们私自宰杀牛马的行为得到控制和禁止。“如年纪大、残疾不中用的,杀吃呵,于本管百户、牌子头官人每根底立着证见呵,吃者。无病、年纪小的,休杀吃者。”“若马牛老病不堪为用者,除中都在城经由总管府官辨验得实,附历印烙讫,方许宰杀,余经所在官司依上施行。”也就是说,如果遇到年龄大的、残疾的、生有疾病的牛马,在它们已经不能发挥“负重致远、耕田备战”等各种作用的时候,必须上报官府,经查验后同意方可宰杀,不可私自宰杀。关于因病或自然死亡的牛马,《元典章》中也做出了规定。“若有因病倒死,及老病毁折不堪用者,申报所在官司。若离城]远,于当处里正、主首告报过,方许开剥。”“民间倒死牛马,筋角依例拘收,皮货听从民便。”对于这样因病或自然死亡的牛马,需要向官府申报过后,才能处理。在这过程中,死亡的牛马的筋角要上交至官府,皮肉可以由牛马的主人自由支配。
3禁止打捕 、 、鹅、鹰、鹘等禽类。兵部卷中规定,不得买卖海青、鹰、鹘。“卖了底人,有罪过者;买底人,有罪过者。”另外,不准以各种形式打捕天鹅、 。“打捕鹰房民户,天鹅、 、仙鹤、鸦鹘休打捕者。私下卖的,不拣谁,拿住呵,卖的人底媳妇、孩儿每,便与拿住的人者。”在这里,不论买方还是卖方,都有罪过。如果被人抓到私自卖天鹅、 、仙鹤、鸦鹘的,一经查实,便将其妻儿判给举报者。这也是我们已经提到过的奖励举报者的机制,这样有利于民众之间互相监督。另外,对于保护秃鹫,兵部卷中也以一件实例做了特别的说明。“扬州、淮安管着地面里,生了蝗虫呵,[打]的其间,五千有余秃鹫飞将来。不怕打蝗虫人每,啖吃了蝗虫,饱呵,却吐了,再吃。飞呵,一处飞起来,教翅打落,都吃了有。”对于这样一件秃鹫帮助人们灭了蝗灾的事情,“百姓每道是:‘么道圣旨有呵,自来不曾听得这般勾当,皇帝洪福也者’”。所以,当时的皇帝便下旨:“这飞禽休打捕者,好生禁了者。”一方面,因秃鹫能够帮助人们灭蝗,是有利于人们生产生活的益鸟;另一方面,这也是“皇帝洪福”所体现。
4.对于捕猎地点和时间的规定。为了保证狩猎活动的正常进行,《元典章》中规定了打捕的地点和时间。“东至滦州,南至河间府,西至中山府,北至宣德府,已前得上司言语来底,休放者。若有违犯底人呵,将他媳妇孩儿每、头匹、事产,都断没也者。”“百姓禁地内打捕野物者,仰管围场官与各处有司一同断罪。”这样的禁令对于保护当时的动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整个生态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关于禁捕时间,“正月初一为头,至七月二十日,不拣是谁,休打捕者。打捕的人每有罪过者。”“自正月初一为头……若有杀走兽的、放鹰犬的、射的人每根底遇着,当日骑的鞍马、穿的衣服、弓箭、鹰犬他每的,要了,打六十七下”。关于制定这些规定的原因,《元典章》中也作了说明:“在前正月为怀羔儿时分,至七月二十日,休打捕者。打捕呵,肉瘦,皮子不成用,可惜了性命。”通过法律规定的形式,惩罚了在禁猎时期捕猎的人,以强制力保证了野生动物在其适当的繁殖期内繁殖,使野生动物的正常生长、繁殖活动得以保障。
三、对于《元典章》中的动物保护思想的伦理学分析
《元典章》中对于家畜的保护,从直接目的上看,是为了保障人们正常的日常生活。如禁杀羊羔和母羊的条令,是基于人们生活中的饮食角度来考虑的;禁止私杀牛马的条令,是为了满足人们“耕田备战、负重致远”的需要。而《元典章》中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从行为结果上来看,则是以强制力保证了生物繁衍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做到了尊重自然、保护生命。《元典章》中的动物保护思想,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环境伦理观念。这种保护动物以顺应自然规律的观念,是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环境伦理观。生态危机危及的是人类的利益,生态伦理学的实质是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终极目的,它调节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人与类主体之间的关系。因为古代蒙古族保护动物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满足人们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而正因这种需要是与人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有机结合的,才使古代蒙古族有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动物的思想。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伦理的生态保护观念。另外,《元典章》中的动物保护思想,还体现出了“代际”的观念。禁杀母羊和羊羔与捕猎时间地点的规定,保护了动物的同时还保存了生物的多样性,使后来之人可以享用到前人所留下的资源。古代蒙古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中强调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动物保护思想:即不仅保证当时的蒙古人民的生产生活,而且为子孙后代的正常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古代蒙古族的动物保护的思想,尤其是禁杀母羊和羊羔与禁捕时间地点的规定,与我国古代春秋时期思想家孟子“不违农时”的观念有相似之处。孟子的“不违农时”的观念,是孟子“仁政”思想的一部分。虽然没有具体的文献资料来考证元朝统治者具有“仁政”思想,但其保障家畜和野生动物在其适当的繁殖期内繁殖的观念,从侧面来讲也是一种保障民生的观念。通过这种动物保护的法条规定和执行措施,百姓能拥有切实的物质利益,这种法条和措施在客观上保护了动植物、保持了生态平衡、达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主观上协调了当时的统治者与百姓之间――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参考文献:
[1]陈高华,张帆,等,点校.元典章[M].天津古籍出版社;北京:中华书局,2011.
[2]乌日陶克套胡.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孟光耀.蒙古民族通史 第一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
[4]奇格.古代蒙古法制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
篇9
冬季到洞庭来看鸟:
走进东洞庭湖湿地
湖平岸阔、万鸟翔集。红嘴鸥在水面上划出清涟涟的波痕,小白额雁从头顶飞过优雅的身姿,白鹤在水草深处淡定地浅吟低唱。每到冬季来临的时候,走进东洞庭湖湿地,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一幅幅湖鸟和谐相处的诗意美景。
八百里洞庭美如画。作为洞庭湖本底湖的东洞庭湖,面积最大,承纳湘、资、沅、澧“四水”,吞吐长江,自然湖滩保存量占到70%~80%,代表了洞庭湖典型的文化特征和生物特征,也集中了洞庭湖最美丽的风景。
以季节为坐标,万里迢迢在地球两端穿越的候鸟们,南育北繁,在这里度过寒冬,迎接春天的到来。目前,在东洞庭湖已记录到鸟类316种。这个数字令人惊讶,但更叫人惊喜的是,这里是小白额雁最喜欢的越冬地,来这里的小白额雁占全球野生种群数量70%。这里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东方白鹳、黑鹳、白鹤、白头鹤、大鸨、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7种,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灰鹤、小天鹅、白额雁等37种。此外,还有鱼类114种,水生动物68种,野生水生植物400余种。
亿万年的地质运动,形成了洞庭湖环山抱湖、湖中有山的独特地貌。广袤湖区独特的湿地系统,使这里冬季近地层的温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域的平均温度高出2摄氏度。适宜的温度,季节性的湿地,丰富的植物、鱼类,让东洞庭湖成了东北亚湿地水禽主要越冬地和一些鹭类、鸥类的繁殖地。
1993年,国际鹤类基金会前主席乔治・阿基波博士在东洞庭湖丁字堤沿线观鸟时,发现了大群的东方白鹳。当时东方白鹳全球存活量不超过3000只,东洞庭湖竟一次性记录到802只。1994年,国务院批准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东洞庭湖保护区与世界组织先后联合发表了《岳阳宣言》和《洞庭湖宣言》,号召全世界共同保护湿地,引起了广泛关注,也确定了它在国际自然保护领域的重要地位。因为众多候鸟的情有独钟,东洞庭湖列入了世界重要湿地名录,被誉为“长江中游的生态明珠”“拯救世界濒危物种的主要希望地”“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从遥远的西伯利亚、欧洲、日本海等地到东洞庭湖,年复一年,标志清晰的迁徙路线,却隐藏着许多的神秘。长途跋涉中的艰辛与欢乐、相聚与分离,对两个“故乡”的眷恋,铭刻下候鸟迁徙的神奇故事。2007年的中国洞庭湖国际观鸟节上,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岳阳市“中国观鸟之都”称号。
“冬季到洞庭来看鸟”,冬季的东洞庭湖是鸟的天堂。在东洞庭湖畔,行走打开想象的空间。那些在天空中飞来飞去,在湖面尽情嬉戏的鸟儿,把不寻常的生命轨迹写进了东洞庭湖的湖心深处。走近神圣、孕育的东洞庭湖,你不仅能欣赏到沙鸥翔集、鹤鸣九皋、平沙落雁的自然之美,更能真切地体会到人鸟相依、百鸟齐鸣、万鸟共舞的和谐之美。
路线 出湖南省岳阳市城区,跨过洞庭湖大桥,西行车程约20分钟,就到了著名的东洞庭湖湿地的腹地――大小西湖封闭管理区。
望大湿地:江西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该湖区受修河水系和赣江水系影响,枯水期水落滩出,形成草洲河滩与9个独立的湖泊;丰水期9个湖泊融为一体,形成鄱阳湖水一片。该地是迁徙水禽及其重要的越冬地,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主要保护对象为珍稀候鸟及湿地生态系统。
鄱阳湖聚集了许多世界珍稀濒危物种,并保存了一定数目,是保存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地方。保护区最为人们熟悉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鸟类。
鄱阳湖是白鹤等珍稀水禽及森林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和越冬地。白鹤是我国I级保护动物,野外总数大约为3,000只。其中90%在鄱阳湖越冬。白枕鹤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野外大约有5,000只左右,其中60%在鄱阳湖越冬。珍贵、濒危鸟类还有白鹳、黑鹳、白鹤、大鸨等国家I级保护动物;斑嘴鹈鹕、白琵鹭、小天鹅、白额雁、黑冠鹃隼、鸢、黑翅鸢、乌雕、凤头鹰、苍鹰、雀鹰、白尾鹞、草原鹞、白头鹞、游隼、红脚隼、燕隼、灰背隼、灰鹤、白枕鹤、花田鸡、小杓鹬、小鸦鹃、蓝翅八色鸫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浩渺的鄱阳湖在丰水季节,河湖一体,水天一色,一望无际,人在其中,犹如置身于大海;枯水季节,水落滩出,形成了广袤的湿地草洲,构成了美丽的江南大草原;区内的沙山,高低起伏,延绵十余里,构成了壮观的水乡大沙漠。保护区所在的吴城镇,曾与景德镇、樟树、河口并列为江西四大名镇。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春季有美丽的湿地,夏季有一望无际的湖水,秋冬季有珍贵的冬候鸟。冬季的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又迎来了一年中最盛世的候鸟季节。
路线
1.南昌方向去: 走昌万公路――在余干县城左转--鄱余公路,直达鄱阳县城,全程约2个小时。
2.九江方向去:九景高速至田畈街下,沿鄱田公路直达鄱阳县城,行程约2.5个小时。
3 .景德镇方向去:九景高速至田畈街下,沿鄱田公路直达鄱阳县城,行程约1个小时。
4.鹰潭方向去:景鹰高速至芦田出口下,沿田乐线直达县城,行程1.5小时。
去“上海之肾”看白头鹤: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
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位于低位冲积岛屿――崇明岛东端的崇明东滩,面积32,600公顷。在长江泥沙的淤积作用下,形成了大片淡水到微咸水的沼泽地、潮沟和潮间带滩涂,是上海市规模最大,发育最完善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区内有众多的农田、鱼塘、蟹塘和芦苇塘,沼生植被繁茂,底栖动物丰富,是亚太地区春秋季节候鸟迁徙极好的停歇地和驿站,也是候鸟的重要越冬地。
在全球候鸟迁徙路线图上,有3类候鸟经过同一个地方,即东北亚鹤类、东亚雁鸭类和东亚-澳大利亚a鹬类,它们都会在位于长江入海口的我国第三大岛――上海崇明东滩湿地中途停歇或越冬,每年在此留下踪迹的数量超过100万只次。
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雁鸭类、鹤类、a鹬类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崇明东滩平坦辽阔,潮沟密布,芦苇、草生长旺盛,每天两次潮汐,滞留在潮沟里的小鱼小虾及底栖动物等,不仅为旅鸟过境提供停歇、补充营养的中转站,同时也吸引鹳、鹤、鸥、雁、鸭等云集来此越冬。
沿着大堤一路到长江口,堤内大片的芦苇随风摇曳,阳光轻洒在洁白的芦花上,透出一派令人心动的光亮。过了芦苇滩,又进入了长满海三棱草的草滩,海三棱草被誉为东滩的宝草,因为有了它,很多鸟才选择在这里生存,它的茎、叶和地下球茎是在此越冬的鸟们的主要食物来源。远远看见有星星点点的水牛在草间觅食。再往前,水草越来越稀,越来越矮,退潮后的泥滩一直延伸到水天相连的尽头。
保护区核心区内有栈桥,可以沿着蜿蜒的栈桥向湿地深处走去。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头鹤,每年到这里越冬的白头鹤多达130只左右,崇明因此在2006年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白头鹤之乡”的称号。透过高倍望远镜头可以看到它们白白的头颈,灰黑的身躯,在水边嬉戏,还不时扑打着翅膀。
除了白头鹤外,在东滩留下踪迹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还有东方白鹳、黑鹳和白尾海雕。国家二级保护的鸟类就更多了,有35种,如黑脸琵鹭、小青脚鹬、小天鹅、鸳鸯等。截至目前,在东滩发现的鸟类达到了290种。美丽的崇明东滩,是一片鸟类的乐土。
路线 崇明东滩距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46公里,距市中心边缘(外环线北侧)30公里。上海南站坐三号线(起点站)到宝杨路站下车,宝杨路站外面有短驳车接至宝杨路码头,到了南门之后去东滩。东滩湿地没有公交车直达,一是在南门港乘崇明大众南裕线到达裕安镇,换乘出租车,此方案时间较快但出租车费用较多;二是在南门港乘崇明大众南堡线,换乘堡前线到终点,再换乘出租车,此方案时间稍多但出租车费用较少。
其他湿地
湖南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
位于湖南省沅江市,面积约168,000公顷。该湿地位于长江中游平原最大的过水性淡水湖泊――洞庭湖的南部,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是白鹳、白鹤等等许多水禽的重要栖息地,经济动、植物产量高,价值大,该湿地对长江的洪水调蓄作用极其重要。
湖南汉寿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
面积35,000公顷。本湿地是整个洞庭湖湿地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亚热带内陆湿地的典型代表,湿地内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科研价值。
江苏盐城沿海滩涂湿地
面积453,000公顷。保护区地处江淮平原,位于太平洋西海岸。582公里的海岸线,广阔的淤泥质潮滩形成了中国沿海最大的一块滩涂湿地,孕育着大量的生物,保证了数百万计水禽的迁徙,满足了丹顶鹤等濒危物种的越冬安全。
篇10
关键词:湿地现状;湿地景观;保护与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145-03
1湿地在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意义
水利风景区是指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和环境,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区域[1]。水利风景资源是指水域(水体)及相关联的岸地、岛屿、林草、建筑物等能对人产生吸引力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1]。 水利风景区以培育生态、优化环境、保护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 强调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1]。
湿地是水利风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其在提供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水利风景区中的湿地不仅具有生态效益和环境调节功能,还具有重要的观光、科普教育的功能。因此在水利风景区湿地景观建设中,应将湿地生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置于优先地位,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环境调节功能,合理规划和建设湿地景观,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的好环境。
2福建省湿地的优势
福建省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在近几年国家水利风景区的的建设中,福建省水利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现有福清市石竹湖、仙游县九鲤湖、南平市延平湖、永泰县天门山、永安市桃源洞、德化县岱仙湖、尤溪县闽湖、龙岩市梅花湖等8个水利风景区被国家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授予“国家水利风景区”称号。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建设水利风景区,对福建省湿地的优势和特点进行调查和研究,将对风景区中湿地景观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1湿地面积大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独特景观的自然综合体。根据《湿地公约》中对湿地的定义,湿地指天然或人工的,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者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7]。此外,湿地还可以包括与湿地邻接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超过6m的水域。
福建省位于东南沿海,境内河流密布,海岸线长,水利资源丰富,全省拥有29个水系,663条河流,内河长度达13569 km,沿岸分布众多港湾、滩涂、湿地。全省湿地总面积为222.72万h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8.3%,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3.54%。沿海岸分布大小港湾125个,其中较大的有沙埕湾、福宁湾、三沙湾、罗源湾、闽江河口、福清湾、兴化湾、湄州湾、泉州湾、九龙江河口和东山湾等[7] 。
2.2湿地类型丰富
福建省境内不仅湿地面积大,且湿地类型多样。目前国际上关于湿地的分类系统和标注尚不统一。根据《湿地公约》中的分类系统和标准,福建省的湿地类型主要包括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及库塘、垦田、水田湿地等4大类,18种类型包括浅海水区域、潮下水生层、珊瑚礁、岩石性海岸、潮间沙石海滩、潮间淤泥海滩、红树林沼泽、河口水域、永久性河流、季节性和间歇性河流、泛红平原湿地、永久性淡水湖、季节性淡水湖、永久性咸水湖、季节性咸水湖、水库、鱼虾池塘、藓类沼泽[4]。
滨海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为福建主要湿地类型,特别是浅海水域、河口湿地、滩涂和红树林湿地是福建省重点湿地。
福建省海域面积辽阔,湿地类型丰富,包括:滨海湿地面积为5318 km2,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64%;海域浅海滩涂面积有4100 km2[5]。沿岸岛屿众多,星罗棋布。红树林是重要的近海海洋生态资源,福建省是中国红树林天然分布的最北省份,沿海分布有丰富的红树林资源,现有红树林的自然保护区12处[5] 。河流湿地面积达2305 km2,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27.7%[5]。境内河网密布,较大的河流有九龙江、闽江、晋江、汀江和交溪等。湖泊湿地多,现主要有:西湖、筼筜湖、三十六脚湖、大天湖、小天湖、泰宁金湖、蛟湖、龙湖等。人工湿地类型多样,包括稻田、水库和鱼虾塘等,以水库湿地为主。全省有东张水库、东圳水库、南一水库、惠女水库、峰头水库、山美水库、山仔水库、水口水库、东溪水库、古田水库等大型水库。
2.3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
2.3.1湿地植物的多样性
湿地内有维管束植物500余种(含变种),隶属于124科325属,浮游植物299种[2]。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有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有4种[5]。沿海河口海湾地带有红树林间断性分布,红树植物共9科11属15种,主要种类是桐花树、秋茄、白骨壤、木榄、老鼠勒、苦郎树、黄槿等。福建省分布有7种,且福建福鼎的秋茄为中国红树林天然分布的最北界[5]。
2.3.2湿地动物的多样性
主要包括鸟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浮游动物等。根据统计表明野生动物有湿地鸟类如黑嘴鸥、鸳鸯、岩鹭、白胸翡翠、斑嘴鹈鹕等178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水鸟有29种;哺乳动物中华白海豚、江豚、斑海豹、水獭、水鹿等25种;两栖动物如大鲵、中国小鲵、虎纹蛙等46种[2]。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9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68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有69种[5]。
3福建省湿地存在的问题
3.1湿地分布不均
福建省湿地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于沿海各河流入海海湾,如宁德三沙湾、福清湾、晋江湾、九龙江口海湾。内地除了屏南鸳鸯溪、水口水库、沙溪水库、棉花滩水库以及水田湿地之外,湿地分布较为零星[3]。省内有湖泊湿地9 km2,占福建全省湿地总面积的0.1%[5]。分布极不均匀,主要分布在于沿海和海岛,内陆山区湖泊水面极少。
3.2湿地面积减少
据资料记载,福建省湿地面积逐年减少,主要表现在: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的减少。天然湿地的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区的湿地由于工业化生产、建设的污染和大面积的围垦养殖,造成了沿海湿地面积的逐年减少。比如:九龙江口的红树林是福建省红树林的主要分布地区,但由于厦门海沧开发区建设时大片的红树林消失殆尽,也使赖以生长的鸟禽(如白鹭等)减少;泉州海滨湿地也与此相似,由于万安开发区与丰泽城东沿海的围垦,使洛阳江口至后渚港的红树林湿地急剧减少[3]。
人工湿地的减少主要表现在农田的不合理利用,由于管理不善和周边生活区生活污水的不规范排放,很多农田遭到污染,或者乱占用耕地进行其他使用,如搭建房子进行房地产开发。
3.3湿地水环境受污染
由于水利风景区的兴建和对游客的开放,水利风景区的湿地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方面,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景区周边社区大量生产、生活污水排入,导致湿地保护区水环境遭到污染,存在水体生物多样性遭破坏、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同时施肥及病虫害的防治、网箱养殖等导致水体的污染;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水利风景区中观光游览的游客环保意识不够,缺乏湿地资源保护的知识,在游览的过程中难免会对景区的湿地水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3.4湿地生物多样性受破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大量的工业生产、生活污水排入到湿地,污水中的有害物质不仅影响了水质,而且使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了破坏。由于湿地的大量开发, 导致湿地动植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使越来越多的生物物种, 特别是珍稀生物失去生存空间而濒危灭绝, 物种多样性减少而使生态系统趋向简单, 系统内能流和物流中断或不畅,削弱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 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3]。这种现象在沿海经济发展的地区表现明显,由于每年向海洋排放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导致了沿海海域赤潮频繁发生,湿地的景观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3.5湿地的生态与环境功能退化
随着水利风景区的兴建和旅游业的发展,水利风景区的湿地水环境遭到了污染,生物多样性遭到了破坏,湿地原有的生态和环境功能退化。由于水环境的破坏,湿地中原有水生植物的生长受到破坏,水生植物减少,许多水生植物能够在其组织中富集重金属,使得湿地原有的净化和过滤的生态功能减弱。湿地水环境是湿地动物重要的栖息地,特别是沿海湿地是众多鸟类特别是水禽迁徙、越冬、繁殖、栖息的集中分布区。近年来由于湿地水环境的破坏,使这些鸟类的生活受到了影响。
4水利风景区湿地景观的建设原则
水利风景区湿地景观的建设中,不仅要注重其景观的保护和建设,而且要考虑到湿地所具有的生态效益和环境调节功能。
在水利风景区建设中要保持湿地独特的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不同动植物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的协调发展,并在不破坏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如:观鸟屋、科普馆、游道等),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2]。
4.1保护性开发原则
在湿地景观的保护和建设中要遵循“保护第一,生态优先”的原则,以湿地保护为主,在科学修复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利用湿地生物资源、景观资源。
4.2生态化原则
在湿地景观的建设中要遵循生态化原则,在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做到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发展。根据湿地的生物资源、景观资源、地形地貌的特点,在湿地景观的建设中保留湿地的生态特征和自然风貌,充分体现湿地的自然生态特征。
4.3突出水文化,彰显地域特色原则
在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中要注重水文化氛围的营造,突出当地的水文化,彰显地域特色。在湿地景观的规划建设中,要挖掘当地的地脉、文脉,将其融入其中。让民众在领略湿地自然风光、认识湿地的同时,了解湿地的文化、民俗及其生态文明过程中的作用。比如:可以在景区中设置水文化馆、各种展示标志等辅助设施营造水文化氛围。
4.4突出科普宣教特色原则
在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中注重对公众湿地基础知识的普及、对湿地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的展示,提高公众保护湿地的意识,让公众在休闲娱乐中,增强对湿地保护的责任感和参与湿地保护的自觉性。
5水利风景区湿地的保护对策
5.1加大科研投入,提升湿地保护水平
由于对湿地环境变迁、湿地生态破坏、社会经济改变等方面影响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因此加强湿地生态研究十分必要。增加科研投入,提高研究水平,建设强有力的科技队伍,对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0]。
积极开展湿地的科学研究。为湿地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由于湿地科学是新兴学科,在理论和实践上尚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湿地保护工作的进展。因此,湿地管理部门应积极与各高校、科研院以及国际机构开展合作,对福建湿地的特征、形成、发肓和演化规律,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湿地退化等问题进行深入调查,进而提出退化湿地的恢复措施。另加强湿地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及已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整治、恢复及重建技术研究,探索湿地的开发利用模式,为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9]。
5.2健全规章制度,统筹兼顾地保护和开发利用
加快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将现有湿地全面地划入保护范围,尽快制定湿地保护条例,实施法制化管理,让湿地保护有章可循,防止湿地继续被破坏。建立湿地保护管理机构,由湿地管理机构统一协调、科学管理,遏止人为因素而导致的天然湿地数量减少的趋势,严禁盲目开发和破坏湿地,走集约型开发模式,充分发挥湿地的经济和生态综合效益,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8]。
5.3合理规划设计,增强其科普教育功能
在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中,人们注重其观光游览功能,但对湿地的生态系统关注不够,对其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重视不够。因此在今后的水利风景区的规划建设中,要对景区中的湿地进行科学的研究,对湿地的资源进行分析,把湿地的生态效益和环境功能融入设计当中,通过辅助设施让游客在观光游览中亲近湿地体验湿地,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例如:可以通过标识牌、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保护水利风景区湿地的重要意义;在景区中的辅助设施如:科普展览馆、宣传图片等,对民众进行宣传教育,提高民众保护湿地的意识。在湿地景观的保护和建设中,要加强湿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体现湿地的特色性、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6]。
5.4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储备人才技术资源
水利风景区的保护和建设,涉及到了生态学、湿地的保护和管理、环境科学、旅游管理、景观规划设计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建设水利风景区,并对其进行管理,需要多学科、全方位人才的配合。
在建设中可以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的措施,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储备人才技术资源。一方面可以邀请国内外相关的学科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和景区管理人员来传授知识经验,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景区建设办法;另一方面,可以组织省内各部门的相关人员,参加各种培训,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出省出国去考察调研,借鉴他人水利风景区建设的先进经验,推动福建省水利风景区的建设[2]。
参考文献:
[1]王世岩,彭文启,周怀东.浅析水利风景区湿地保护对策[J].中国水利,2006(13):58~59.
[2]施明乐.福建省湿地公园发展思路与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08,35(2):153~156.
[3]陈金华.福建省湿地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J].福建水土保持,2008,14(2):8~11.
[4]黄骐.福建省湿地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林业勘察设计,2008(2):120~121.
[5]湿地国际.福建省湿地资源概况[EB/OL].[2010-04-27].http://.
[6]林松熙.福建省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探讨[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7,19(2):35~36.
[7]王海芳.湿地及其保护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49~50.
[8]郑丁团.福建省湿地的特点及其保护对策[J].野生动物杂志,2009(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