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典型案例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3: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和旅游部典型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水上旅游业
水上旅游作为近来来发展较快的一个新兴旅游产业,正在成为旅游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也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近年来,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也有不少学者将其应用到旅游界,集中于旅游规划方面及旅游企业方面,但是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水上旅游业的还为数不多。事实上,将利益相关者理论与水上旅游业结合起来研究,既有可行性也有必要性。
1、可行性
水上旅游活动在我国经历了半个世的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目前我国城市水上旅游市场较为典型的有长江三峡旅游、漓江旅游、黄浦江旅游、珠江旅游、京城水系旅游及京杭运河旅游等。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旅游业的积极培育、企业的大力宣传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水上旅游仍有很大发展潜力。水上旅游是一个跨部门、跨产业、跨文化、跨区域的综合性产业,需要政府部门、水上运输企业、码头公司等多个利益主体的参与,由于这些主体的参与目的和出发点的不同,它们在水上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益关系等也各不相同。如何在这些个体满意的前提下,实现整体效用的最大化?这一问题完全可以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加以分析解释,在确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后,采用适当的分类方式将其分类,再针对性的提出相关措施。
2、必要性
水上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这些年发展势头强劲,各地纷纷加大投资,筹备策划兴建母港。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水上旅游发展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发展历史较短,没有积累起足够的管理经验,未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全国各地发展情况不均衡,总体发展情况较差,少有突出成功案例;很多游览公司是在发展客运的基础上转型而来,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模式;提供服务单一,难以满足游客的个性化与多样化需要,游客满意度不高;市场竞争激烈,经营秩序混乱。
这些存在的问题使我们有必要采用相关理论将水上旅游中的利益主体区分开来,然后将责任等分派到人,实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提高水上旅游业服务质量,推进水上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
水上旅游利益相关者界定及分类
1、水上旅游涉及主要利益相关者
根据费尔曼的定义,企业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被企业目标的实现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旅游业内也有学者就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提出了一些说法,Jane Robson 和Ian Robson 1996 年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原理,提出了旅游经营商所涉及的12 类利益相关者图谱。
有关专家结合我国实践,以利益性质、关系程度、影响力三个方面为分类依据绘制了旅行社利益相关者基本图谱。本文首先将水上旅游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权利利益关系列表说明,再参考专家的做法,根据水上旅游实际情况设置相关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绘图。
对我国水上旅游涉及到得主要利益相关者列表说明如下:
2、水上旅游利益相关者分类
在构建水上旅游利益相关基本图谱时,本文结合上表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性质和影响手段,采取了以下几点作为分类依据:①兴趣度:水上旅游对不同利益主体的吸引力大小。由于不同主体对水上旅游的关心程度不同,相应的态度和措施也会有所差异;②参与度:上述利益相关者都会对水上旅游发展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但是由于能力或者利益大小的影响,不同主体的参与程度也会有所不同;③影响度:在上表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不同利益相关者所拥有的权力都不同,这限制了它们对水上旅游业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利用上述三个分类标准,可以将水上旅游业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型利益相关者和战略型利益相关者,如图所示。
1)核心型利益相关者
主要包括当地旅游部门、水上旅游企业、旅游者等。这些利益相关者对当地水上旅游业的发展的兴趣度、参与度与影响度都是最高的。
当地旅游部门:当地旅游部门直接负责本地水上旅游的发展方向与前景,一个地区的水上旅游业发展,必然离不开地方旅游部门的支持和投入,而且旅游部门专业性较其他部门更强,由其具体负责水上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同时协调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关系,能更好的促进政府职能的发挥。由于旅游部门所拥有的政策制定、管理、审核等权力,它对水上旅游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水上旅游企业:水上旅游企业包涵面极广,有游船公司、码头公司等等,它们作为这一行业的主体,对其发展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它们提供的游览服务等产品是水上旅游业的主要消费物品,其服务质量高低、航线安排合理等直接制约整个行业发展。
旅游者:旅游者作为这一市场中的产品消费者,他们希望通过购买水上旅游的产品,来获取一种满足,这是实现效益的交换前提。倘若旅游者不能获得预期的满足感,之后就不会再愿意选择这一旅游方式,这势必会影响水上旅游的长久发展。
2)战略层利益相关者
与核心利益相关者相比,战略层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度相对弱一些,但是也对水上旅游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国家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会影响整个市场环境,使投资者会考虑将资金投入水上旅游业是否有利可图;目前我国还没有具体区分出管理水上旅游这一领域的政府部门,有些职责是由海事局、港口局等部门代为执行,它们的权力责任也不容小窥;鉴于我国水上旅游发展历史不长,没有足够的管理经验,行业协会能担任起企业间、企业与政府间的沟通桥梁作用,协调起整个行业的合作前进;媒体的褒贬态度会影响大众的决策;学术界善于总结,能提出一些切实的建议。
除了以上的核心型利益相关者和战略型利益相关者之外,水上旅游业和其他行业一样,还面临着宏观的经济、科技、文化、政治、自然环境影响。
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提出的建议
在以上的分析中,由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关心程度和影响程度不同,所以他们对促进水上旅游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核心利益相关者应该准确掌握行业发展现状,积极采取措施推动行业发展;战略层利益相关者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为行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本文选取了其中主动性最强的政府部门、水上旅游企业、行业协会三类相关者分别提出发展建议。
1、政府部门:健全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
为了更好的发展地区的水上旅游事业,各地可根据地区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执行机构,如省旅游管理委员会等。各地方政府部门可根据实际需要在水上旅游管理机构下设置一些具体的行政部门,将港口码头建设、安全管理、数据信息收集、具体执行等任务分到各个部门,避免职能在不同部门出现重叠现象,同时要注意协调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建立完善的汇报机制,便于向上级部门传递反馈信息。值得一提的是,地方水上旅游管理机构应当重视行业协会的作用,可以将部分权责下放,这样既减轻了自身任务,也有利于激发行业协会的积极性。
2、水上旅游企业:丰富产品,统一管理
我国现有水上旅游产品十分单一,以上海黄浦江游览为例,目前100元的浦江精华游游览项目很少,基本上是单纯的游客自己欣赏,难以体现水上旅游的特色与魅力。因此水上旅游企业应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开发更多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兴趣。此外,我国水上旅游企业的管理体系大多是由游船公司自行设置,各企业的管理方式都有所不同,出于利益关系和竞争考虑,企业间存在保护主义,没有权威部门提出统一的管理模式,这样易产生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的局面,也不便于企业相互间的交流合作,会造成整体竞争力的下降。从长远发展考虑,水上旅游企业应该组成行业联盟或行业集团,实行统一化管理,聚合众力将我国水上旅游品牌做大做强。
篇2
石板铺成的道路,石板垒成的围墙,门窗上雕刻着纹饰,石坊上倒立着石狮,一条条弯曲狭长的小巷,散发着悠远古朴的韵味。
壮观的古城楼,精美的石碑坊,恢宏的古寺庙,错落的古民居……贵阳市南郊的青岩古镇,以其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全省20个重点民族文化村镇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中华诗词之乡”……一项项闪光的荣誉,不仅为青岩带来了名气和人气,而且使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镇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强基固本
打造旅游升级版
“想住个两三天好好品味青岩的文化和美食,但苦于旅馆太紧张,回市区住宿第二天再来,又感觉太麻烦。”回忆起5年前青岩旅游的一次经历,广东游客杨小丽感慨地说,那时候到青岩,“游”和“住”是一个尴尬的选择。
作为贵阳最重要的人文景区,青岩一直深受省内外游客的青睐,尤其是节假日期间更是人满为患。
几年前,受限于精品景点缺乏、旅游业态单一、基础设施陈旧等因素,青岩古镇仅能勉强承载旅客游的需求,吃、购等业态发展缓慢,住、娱等业态止步不前,导致青岩旅游的发展曾出现过这样的局面:有了人气,却留不住人;有了商机,却赚不到钱。
2009年,贵阳市花溪区人民政府组建了贵阳花溪旅游文化投资开发经营有限公司,负责花溪区域内景区景点的投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青岩古镇在游客的关注中逐渐改变了散、小、弱、差的发展局面。
为了规范景区内的商户经营,从2010年4月起,青岩镇对古镇南北街的69户食品经营单位,36户餐饮店炉灶、柜台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1年,青岩古镇南北明清街被评为贵州省首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
2013年10月,青岩被确定为第九届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主会场,为古镇旅游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以迎接旅发大会为契机,青岩镇不断加大投融资力度,改善景区形象,提升景区品位,打造贵阳旅游升级版。
在旅游配套设施方面,青岩古镇引进贵州桥梁集团,投资6亿元建设集黔茶、黔酒、黔菜、苗药文化博物馆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服务区,涵盖吃、购、娱等旅游要素。引进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负责开发青岩古镇主题文化设计酒店项目,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26亩,预计总投资1.5亿元。
在景观改造提升方面,2013年度,景区建设项目总投资计划为6700万元,实际投融资到位资金为1.8亿元,超过年度总投资计划168.7%,涉及游客接待中心、寿福寺广场、灯饰亮化工程、旅游标志标牌建设、生态停车场建设等7个项目。
源源不断的投入,除了换来亮丽的景区环境,还吸引了外来游客的大幅度提升。
2013年,青岩古镇旅游总人数达到34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067.76万元。
保护传承
小镇开启大旅游
2011年6月, 贵阳首个大型都市娱乐和生态旅游项目――青岩堡商业街正式投入运营。原本为安置失地农民而开发的荒山,却成为集避暑观光、休闲度假、生态农业、民俗美食、主题商业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青岩堡坐落于青岩河畔,距古镇1.2公里,商业街全长350余米,采用明末清初建筑风格,并融入贵阳本土建筑元素。这里不仅是旅游商品、农特产品的生产、销售、展示平台,而且还是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展现贵阳民俗风情,让游客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
在文化品位和建筑风格上,青岩堡与青岩古镇一脉相承,有着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民族特色,并弥补了青岩古镇难以实现的业态。青岩古镇与青岩堡之间的优势互补,使该片区的文化旅游得到有机升华,并成为古镇保护与开发的一个典型案例。
事实上,青岩古镇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建设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1999年编制完成《青岩古镇保护规划》以来,各级政府先后累计投入1亿余元,对古镇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保护性修复,对镇内文物景点、街区等进行了修复并新建了部分旅游基础设施,使古镇具备了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
2000年,《青岩古镇恢复建设实施方案》经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青岩古镇保护和恢复建设全面启动,先后完成了慈云寺、万寿宫、寿佛寺、文昌阁、迎祥寺等12个项目的抢救性恢复建设。经过10多年的不断发展,如今的青岩景区,已经成为 “爽爽贵阳”文化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游客个性化、高品质的出游需求,景区在宣传促销上予以了高度重视。先后在中央、省级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上同步播出青岩古镇的专题宣传片,将青岩古镇景区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进行了传播。此外,景区一方面有计划的针对客源市场策划营销活动,另一方面积极参与每年一度的国内旅交会和省、市旅游部门组织的各种旅游推介活动,从而提升景区形象、优化景区品牌、吸引景区客源。
在青岩古镇的发展目标中,这样一幅图画正徐徐展开:两年内率先将青岩古镇、十里河滩湿地公园、花溪公园连片创建为贵阳市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年内率先打造成为全省旅游集散地、全国生态休闲度假区;五年内率先形成全省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成为世界文化旅游交流的重要平台和旅游目的地。在“三步走”战略的不断推进中,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旅游景区正逐渐形成。
提振品牌
抓住文化这个“魂”
青岩古镇,是贵阳南通广西古驿道上第一驿站,素有“筑南门户”之誉,除浓郁民族风情外,还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镇虽小,但文化丰富,既有传统的儒家文化,又有“四教并存”的宗教文化;既有来自中原、江南的汉族文化,又有贵州世居的布依族、苗族文化。此外,还有汇集全国诸多省份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抗战时期留存下来的革命文化等。在历史文化名人方面,青岩古镇有《康熙字典》编撰之一、诗作传世的清翰林大学士周渔潢,有名振京华的贵州状元第一人赵以炯,有先驱平刚等。
2005年,总书记在青岩古镇考察时指出:“青岩古镇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又在省会城市的近郊,非常珍贵,一定要保护好,开发利用好。”
作为贵州四大古镇之一,青岩古镇历史沉淀厚重,古城建筑格局完整,可挖掘利用的文化资源丰富。
有关专家曾经指出,青岩古镇要提升景区档次,还应更充分挖掘利用好自身文化资源,利用古城建筑形态、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多民族的文化风情等多举办各种特色活动,聚集人气、增加互动效果、扩大宣传力度,为古镇注入活力,使传统和时尚有机结合,让人们在追忆历史中更好地享受现代旅游消费的乐趣。
为了树立青岩良好的形象和夯实青岩的文化氛围、提升青岩旅游价值,近年来,青岩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升了文化旅游价值。
――通过发展、挖掘红色文化,将青岩打造为红色教育基地,目前已初具规模;
――积极支持镇区各宗教在法律范围内自主活动,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宗教文化和包容、和谐、创新的精神基础;
――加强屯堡文化、状元文化、军事文化等建设,促进青岩文化的长足发展;
――利用青岩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区的优势,深挖民俗文化,丰富古镇内涵。
篇3
关键词:PPTST-EP旅游扶贫
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中,有超过50个的旅游业产值在本国国民经济的排序中位列前三名。旅游业也是在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流中,唯一显示顺差的一项服务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2000年的统计,第三世界旅游业当年的顺差额达到6600万美元。然而直到21世纪初,一些援助组织和国际基金机构才意识到旅游业可以作为一种消除贫困的武器。
PPT战略的提出及其内涵
PPT(ProPoorTourismStrategy)即“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战略,它最早由英国国际发展局资助的贫困人口旅游发展合作组织(Pro-PoorTourismPartnership)提出,意为“引导贫困人口净利益增长的旅游”。在过去的五年中,这一概念在利用旅游消减贫困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PPT战略主要有三种类型:以提高经济利益为目标、以扩大非经济的生存利益为目标和以加强参与与合作为目标。它关注的焦点不是哪一种旅游产品或是哪一类旅游企业能带来上述目标的实现,而是到底有多少净利益的增长是为贫困人口所分享的。在我国的学术研究和政策讨论中,与PPT意义最相近的词汇是“旅游扶贫”。
PPT强调的是“发展”而不仅仅是“增长”。“发展”便不仅代表着经济总量的增加,更意味着质的方面的变化,包括最基层贫困人口的脱贫、观念贫困的根除、贫困人口发展机会的增加等核心问题。只有人口的质提高了,才能增强贫困地区的能力建设,使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返贫的机会。
ST-EP概念的提出及其含义的提升
2002年8月,世界旅游组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峰会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召开。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支持下,会上首次提出了把“可持续旅游作为消除贫困的有力工具”这一概念,即“ST-EP”(SustainableTourismasaneffectivetoolforEliminatingPoverty),并马上展开这一概念的启动计划。事实上,这一计划的启动,将联合国消除贫困的指导思想和世界旅游组织长期追求的可持续旅游的目标联系起来,成为这次南非峰会的中心议题。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计划,到2015年将世界的极端贫困减半,而SE-EP对这一目标积极响应。
ST-EP这一词汇一经产生,在国际上便迅速取代并淘汰了PPT这一几近同义的用法。因为PPT有太强的负面含义:在西方人的理解中,没有人会被愿意称为“穷人”或“贫困人口”(thepoor),这个缩写带有极具歧视性的色彩。因此,ST-EP是一个更能为所有人接受,不带贬意的中性缩写词。它更能体现不论贫富、人人平等的公平价值观。
ST-EP对于旅游业的方向性意义
PPT和ST-EP都不是一种旅游业的新形式,也不是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它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路径。有了这个思维观,旅游这块蛋糕就可以留给更多的贫困人口来分享。这一概念的确立,为发展赞助机构和国际基金组织指出了新的努力方向。但是这一概念并没有明确应该以怎样的政策来发展旅游并达到消除贫困的目的。所以,世界旅游组织开展这一项目的主要工作就是支持探寻ST-EP的最好实践模式的相关研究,并确认其最佳模式。
因为旅游产业构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旅游业往往被作为狭义的服务业部门,如住宿业、餐饮业等,而任何将旅游大产业纳入到其他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活动中去的前向和后向关联总是容易被忽略。但只有旅游业被作为一个整体和系统来运作时,旅游产业才有可能作为消除贫困的有力工具。在这样的产业背景下,政府的作用是关键性的,因为没有政府积极的支持和介入,贫困和弱势人口的进步是很难实现的。最贫困人口必须有某种形式的授权,而且这种授权必须有立法的支持。因为如果没有法律框架的支撑,任何既得利益者都会阻挠有利于弱势群体发展的积极行动,这样有利于贫困人口的计划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旅游作为推动第三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驱动力。旅游发展是一条康庄大道:它可以让第三世界国家分享更多全球贸易机会,也是防止他们在全球经济中日益边缘化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经济的边缘化是大多数最欠发达国家的通病。旅游业通过扮演催化剂的角色,是引导一部分发展中国家走向较高层次繁荣的少数经济部门之一。对有些国家来说,旅游业甚至可以让他们摆脱贫困国家的地位。位于南太平洋的萨摩亚就是按照ST-EP思路发展的典型案例。
世界上许多发展赞助机构和捐助政府在过去十年当中,更多地关注消除贫困,并把这一问题作为他们资助活动的核心。他们中许多人密切关注旅游业,并把旅游业作为实现消除贫困的潜在途径。他们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许多情况下,贫困人口掌握着资源的所有权(比如文化节庆),而这些都可以用来发展旅游。由此才有可能实现PPT和ST-EP。
虽然到今天为止ST-EP的发展也并不成熟,但是旅游业所具有的事实说服力却使得越来越多的机构制定相关政策,并到很多发展中国家中去尝试利用旅游消减贫困的行动。这些机构中最知名的包括有世界旅游组织、亚洲发展银行、世界银行、英国国际发展局、荷兰SNV发展组织、联合国的一些技术性机构如联合国贸发会,及其他一些国际旅游组织如亚太旅游协会等非官方机构。在需要消除贫困的背景下,把旅游业的发展完全留给发展中国家的私人部门去处理会产生很大的问题,因为这些国家的私人部门资金短缺,制度和能力都不健全。在这种情形下,就特别需要加强私人部门和国家旅游权威部门之间的合作。这个国家旅游部门必须代表国际组织或机构的利益,并负责该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和运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ST-EP战略的有效设计和具体实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还必须有来自国外的经验丰富的专家参与到这些国际组织的合作项目中来。
我国目前就有许多地区旅游开发的资金来自于国际组织的类似项目资助,了解并深刻理解ST-EP这一理念的背景,将有助于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好地去吸引和利用有关国际组织或基金的捐助。相应地,只有得到机构的充足资金、政府的全力支持和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参与,贫困地区才能实施ST-EP项目。
参考文献:
篇4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大众休闲意识的增强,全国各地旅游演艺产品日趋丰富,市场规模迅速扩张,尤其是富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各类旅游演艺产品更是被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我国旅游演艺产品的推出,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也大大增加了旅游产品的精神内涵和文化魅力。
一、云南旅游演艺产品及其品牌化
旅游表演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从旅游经营者角度说是旅游景区经营者为旅游者提供的一系列围绕一定主题的表目,旨在满足其旅游活动消费的精神需求;从旅游者的角度看,旅游演艺产品是一段旅游经历,指旅游者花费了一定的费用、时间和精力所换取的一项在旅游景区内观看和参与各种表演项目的视觉和听觉的精力和体验。旅游演艺产品作为一种跨产业的综合性产品,到现在还没有较一致的认识。但从其最根本的特征来看,旅游演艺产品可界定为:在旅游景区现场进行的各种表演活动,以及在旅游地其他演出场所内进行的,以表现该地区历史文化或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且以旅游者为主要欣赏者的表演、演出活动。简而言之,旅游演艺产品是演艺类节目与旅游活动的对接,是在不同类型的时空场合以表现地方文化精华为主要内容,以吸引游客推动旅游消费为目的的旅游产品类型。
(一)云南的旅游演艺产品及特点
由于旅游演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而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按照哪一种标准来对旅游演艺进行分类,都很难将所有的演艺活动及产品囊括进来。近年来,云南一些著名旅游城市如昆明、丽江、大理、香格里拉等,依托优质自然山水资源,在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投资开发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演艺产品。目前,云南影响力较大的旅游演艺产品大概有10多个,见一览表。
综合起来看,云南的旅游演艺产品所体现出的特点具体表现为:1、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旅游演艺产品可以涉及表演艺术的各个门类品种,表演形式亦可不拘一格,但其主题、艺术形象与该地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在历史文化上的联系密不可分、水融,力求还原自然、天人合一,特别是实景形的演出,如《印象・丽江》、《泼水节・印象》等。2、驻场式与巡演式的相互依存:旅游演艺产品具有一种长年性主打产品模式的特点,观众来源基本保证,只要产品出色,就可通过驻场式演出稳获收益。云南的旅游演艺产品大都以专有剧场进行常年主场演出,其中,有部分产品兼顾国内外巡演,如《云南映象》、《云南的响声》等。3、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相互融合:旅游演艺产品特别是以少数民族文化为题材的表演,表现了民族文化地区的独特民俗风情、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独特的民俗文化等,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如《丽水金沙》中反映了纳西族文化为特色的地方民族文化、《勐巴拉娜西》与傣族文化、小乘佛教紧密相关、《香巴拉映象》又体现出独特的云南藏区文化。这些大型实景演出、旅游歌舞表演、民俗风情表演等活动,不仅丰富了城市和景区的旅游活动,还以自身产品的力量提升了旅游目的地城市或景区的魅力和知名度。
(二)云南旅游演艺产品的品牌化趋势
旅游演艺产品是在旅游业发展的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此类产品的日渐增多,竞争将更加激烈。2008年12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两个产业实现深度结合、互动发展的思路、目标和具体任务与措施,拟定《关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实施意见》,选择10个具有文化旅游典型示范的乡镇(村寨),与旅游部门共同扶持,将其打造成为文化旅游的品牌。通过文化与旅游结合,促进了云南省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产生了一大批龙头文化企业,并带动演艺会展、文化娱乐、茶文化、动漫、影视、出版和医疗保健等相关产业共同发展,逐渐形成云南文化产业的系列群体。
在演艺业方面,很多旅游景区纷纷推出了以市场为主导的文化旅游精品晚会,涌现了《云南映象》、《丽水金沙》、《蝴蝶之梦》、《勐巴拉娜西》等优秀文化演艺产品,不仅赢得了观众扩大了市场份额提升了旅游产业的附加值,而且逐渐形成了品牌化的趋势。如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铁三角团队”在继《印象・刘三姐》后推出了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之后又开发了《印象・西湖》和《印象・海南岛》,并形成了《印象》系列产品,借助品牌效应均取得了成功。再如,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在策划创编了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并获得巨大成功后,又指导完成了情景歌舞剧《香巴拉映象》,而由她领衔的大型藏族原生态歌舞剧《藏谜》,也取得了成功和很大的社会反响。
二、旅游演艺产品品牌的内涵
(一)品牌的含义
著名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者服务,并使其同竞争者对手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别。一般认为,最好的品牌传达了质量的保证,而一个完整的旅游演艺产品品牌能表达至少反映了六个方面的内容:(1)属性。从旅游产品的角度出发,考虑产品的性能,即“产品有什么性能特点或产品能做什么”。(2)利益。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考虑旅游者的收益,即“旅游者能从旅游产品中获得什么”。(3)价值。旅游品牌应体现旅游企业的某些价值观,体现出高水平的服务、可靠的承诺与对人性的关怀等。(4)文化。品牌可以附加和象征一定的文化,旅游品牌应体现出多种文化的内涵。(5)个性。品牌代表了一定的个性,旅游品牌应通过品牌定位突出或寻找到品牌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地位。(6)旅游者。旅游品牌还应体现此旅游产品适合哪一类旅游者。
(二)旅游演艺产品品牌的构成要素
旅游产品的品牌是指能给旅游者带来精神上独特享受的一种利益承诺,是整合了建立在旅游资源之上的旅游产品的品质、特色、名称、标识、个性形象及市场影响力等,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开发成果和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因此,一般说来,旅游演艺产品的品牌由如下要素所构成。1、旅游演艺产品的品牌形象:旅游演艺产品品牌形象包括品牌命名、LOGO和产品形象。首先,要注重旅游演艺产品品牌的命名。国内旅游演艺产品品牌构建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知名度不高,作为品牌传播的一个重要工具,品牌名字对产品的品牌传播的意义非常重要。目前国内旅游演艺产品的品牌命名可谓花样百出、类型丰富,有的只体现了不同主题对象而没有提及表现形式,特别是这种大规模、大投资、大制作的演艺产品很难有代表性的音乐或不易形成产业链的开发。其次,要重视旅游演艺产品品牌LOGO的设计。LOGO作为视觉传达的重要工具,体现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品牌理念。2、旅游演艺产品的品牌管理:品牌管理是品牌管理者针对企业的品牌,运用内外部资源,有效监控品牌建立、维护和巩固并协调与消费者关系的全方位管理过程。其实质是以品牌为核心,借助企业的全部力量,达到对企业、产品和市场的全程管理。品牌创建之后,对品牌的日常维护、品牌推广和危机管理,是品牌能够长期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旅游演艺产品品牌的管理同样离不开这些内容。品牌维护。从执行的角度看,旅游演艺产品其品牌的日常维护要比创建更难,细小的问题就可能导致旅游者对该产品品牌的忠诚度下降,从而影响该产品品牌的长远建设。一般来说,旅游演艺产品的品牌维护包括常规品牌维护、品牌保护、品牌更新和品牌的再定位四个方面。常规维护是一种保守性的品牌维护,是品牌经营战略中常用的非进攻性的用于稳固品牌地位的传播和经营手段。品牌保护主要是指其品牌知识产权的保护,即对该产品品牌的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进行保护。而品牌更新和品牌再定位,既是品牌维护的内容,也是品牌改善的内容。3、旅游演艺产品的品牌延伸:一般来说,品牌延伸是指将某一个著名品牌或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使用到与未成名产品或者原产品完全不同的产品上,借以凭借现有品牌产生的辐射力,事半功倍的形成系列名牌产品的一种品牌创立策略。对于旅游演艺产品而言,其产品品牌延伸一方面有利于新产品迅速进入市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降低新产品的市场导入费用,从而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品牌延伸路径一般有纵向延伸和横向延伸两种。品牌横向延伸包括产品线延伸策略、主副品牌策略和特许延伸策略。品牌纵向延伸是指品牌经营将明晰品牌延伸的可能性空间以及相关的延伸,从同域延伸、相关延伸和异域延伸等延伸路径中优化选定符合品牌经营战略的目标延伸领域,即展开循序渐进的品牌延伸运作,逐步实现品牌延伸的策略目标。
三、从《云南映象》看云南旅游演艺产品的品牌化特点
云南旅游演艺产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具有很高的内在品质、公众知晓度和社会认可度,已经成为旅游演艺的知名品牌,成为赴云南旅游者必选的精神大餐。其中,《云南映象》不仅具有精湛卓越的艺术品质和全线飘红的国内市场票房,更成为中国海外演出中少有的长销和畅销产品。它不仅是我国首部大型原生态歌舞,更是集云南省旅游演艺的标志性精品。
1、《云南映象》及其品牌形成:全国首部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是由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出任艺术总监和总编导并领衔主演倾情打造的艺术精品,而且也已经成为一个中国舞蹈界的共有品牌、一张获得广泛赞誉的“中国名片”。《云南映象》将原生态歌舞精髓加以整合重构,展现了云南多彩的民族风情。《云南映象》共有“混沌初开”“太阳”“土地”“家园”“火祭”“朝圣”“雀之灵”等七场歌舞,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对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热爱,反映出云南独特而浓郁的民族风情。这个演艺产品的最大特色是“原生态”的特点,不仅内容取材于山间田地,大约75%的演员也是来自本土的少数民族演员没有受过专业训练;而且还具有自己营销、包装和推广的特点。2、《云南映象》的品牌特点:《云南映象》属于巡演类旅游演艺产品,此种旅游演艺产品的运营模式主要是在全国乃至国外巡回演出,同时也会采取驻场定点演出和巡演相结合,但主要还以巡演为目标。这种演出一般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文化特征突出。《云南映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民族文化的主题特色。《云南映象》以原汁原味的云南民族舞蹈为主要内容,而且有大量原生态的民族语言、民族歌曲和民族音乐,能让观众充分有一种“真实”的体验感。现代科技的产业包装。从最初启动开始,《云南映象》就完全按照国际水准进行打造――杨丽萍多年艺术积淀厚积薄发,精心编排并亲自领衔;国内音乐、灯光、舞美等各路顶尖高手亲手操刀,最终使质朴的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得以走向世界。运作模式的“双结合”。一是艺术与商业的结合。二是政府推介与市场营销的结合。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演艺业和旅游业的结合已成为旅游市场中较有力的竞争武器。《云南映象》的开发促进了“以艺术作品形成艺术产品,创造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的发展。在演艺产品的创作生产过程中,云南省委、省政府一直给予了高度关心和大力支持,为其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社会环境,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搭建了畅达的宣传途径,提供了宽阔的社会展示空间。在具体的市场营销中,民营企业云南山林文化公司将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和审美需求完好的结合在一起,打造了实力很强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3、云南旅游演艺产品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云南映象》在短时间内立足云南、誉满全国并走向世界,成为2004年以来云南文化艺术领域一道最亮丽的风景,是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成为云南整体形象对外宣传的一张新名片。但是,从《云南映象》的品牌形成过程中也反映出云南旅游演艺产品的品牌特点和存在问题。
品牌经营缺乏品牌意识和统筹管理。首先,产品营销渠道单一狭窄,针对性不强,主题色彩不明显,不利于业务范围扩展。其次,品牌管理只存在技术层面的管理,注重高科技的含量使得各地文化内涵趋于雷同。最后,旅游演艺产品层次不高,衍生产品开发与其他行业联系较少。
此外,还需要文化品牌管理以及危机管理,并加强适当的品牌维护与品牌推广,多加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联系,培育良好的旅游演艺市场,加强文化消费引导,演艺消费需求和审美需求,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发展氛围。
四、云南旅游演艺产品的品牌化发展对策
旅游演艺产品及其市场的发展,不但扩大了演艺产品市场也增加了旅游产品的精神内涵和生动的文化魅力;不但成为有效吸引国内新老游客和海外游客,保持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也是强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化发展有机组成部分。为了使云南旅游业及旅游演艺产品的健康与持续发展,可以采取以下的品牌化发展对策。
(一)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融资的运营模式
政府主导,就是在项目的制作前、制作中、制作后,政府始终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省政府和各级政府之间加强联系实行统筹管理,或者政府在具体问题上给与一定的倾斜,如拨款作为前期启动经费,提供良好政策环境和优质服务推动项目发展。项目公演后,大力向国内外媒体推介,扩大项目的知名度等等。在此基础上,树立市场化运作意识,实行文化产业改革制度。在投资主体上,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或个人。在投入形态上,既有资金、土地等有形资本的投入,又有创意、品牌、作品等无形资本的投入。在资金来源上,既有国家政策性扶持资金、民营企业投入股份资金、银行贷款,也有品牌的无形资产投资。采取该运营模式,为旅游演艺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
(二)立足游客需求,注重产品品牌的创新
旅游演艺品牌的开发与经营,正在从品种形式单一性、消费体验一次性的被动营销一元模式,向着内涵形式复杂化、消费体验可重复的主动营销多元模式转变,而挖掘具有云南文化特点和民俗特征的资源要素,不仅能满足大众求新、求异、求奇的需求,也是旅游演艺产品品牌持续发展的保障。云南旅游演艺业和旅游演艺产品开发与包装,要充分认识本地区的资源优势,根据经营内外部的环境变化以及旅游者对品牌认知程度的变化,多角度、多层面地挖掘旅游目的地的内涵,从而使其产生持久的市场号召力,实现产品的可持续发展。不断的进行品牌创新,避免节目内容的雷同和单一化,创新演艺产品的演出形式、演出主题,使创作和欣赏相结合,提升节目的创意。充分使游客真正参与到节目中。
(三)加强品牌的管理和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云南旅游演艺业的发展可谓生机勃勃,其旅游演艺品牌在国际国内旅游演艺市场上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省内也有一些演艺产品如云南艺术剧院2007年推出的《梦云南》就因亏损而推出市场。因此,要树立危机意识,加强对现有品牌的维护和管理,进一步加大品牌营销的力度,让旅游者产生品牌偏好,达到对云南旅游演艺品牌忠诚的效果。旅游品牌的保护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为了防止侵权事件的发生,应对品牌进行专利权注册。(2)积极主动的向全社会大力宣传自己的旅游演艺产品品牌,扩大影响力,提高旅游者对旅游演艺产品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四)加强衍生产品开发,延伸演艺产业链的发展
篇5
什么是遗产?
在自然演进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历史的积淀会通过某种方式留存下来,这些留存无论表现为古迹、古建、遗址遗迹,还是地质地貌、生态景观,无疑都是后人宝贵的财富。西方国家使用“遗产”的概念来表述这些连接历史和当代的纽带,一方面,遗产被用来描述人类行为所缔造的某种物质实体;另一方面,也用来表述这些物质实体所沿袭和承载的特定意义、价值和理念。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认识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媒介。它具有高度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自然力和人类活动容易破坏它。
我国并没有使用“遗产”概念的传统,而是习惯于用文物、风景名胜、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概念表达对这些珍贵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关注。遗产概念进入我国,是从1985年我国正式加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开始的。依据公约的规定,所谓“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主要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和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现在还有非物质形态遗产。然而这种语词概念的差异也恰恰反映出,相关的资源保护工作常常只注重对资源客观表现形式的维护或者维持,而忽略了对资源所承载和蕴含的内在文化精神价值的宣扬和传承。
人们对遗产功能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全面和深入的过程。开始人们主要是从考古角度去关注它,注重其历史和考古功能,后来,越来越重视其作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教育人们认识人类和自然的过去、从而领悟现在和将来人类该怎么做。还有政治功能――展示代表本民族和国家历史积极一面的遗产,遮蔽消极一面的遗产,可以使遗产在塑造民族和国家认同方面发挥重要的政治功能。此外,还有经济功能。文化与自然遗产可以吸引大量游客,给当地人带来就业的机会和旅游收入,并且刺激国内和国际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如果有一定的制度安排,可以保证旅游业收入反过来为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一方面要保护好现存的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地发挥遗产资源的重要社会功能。在这样一种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目标要求下,世界遗产界逐渐达成了一个被各国普遍接受的共识,即遗产资源的管理应该遵循可持续开发的原则。
异乎寻常的“遗产情结”
中国是文化和自然遗产大国,但原来并不重视遗产问题,还多有损毁。以古城而闻名世界的北京,经过建国后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发展为一个高楼大厦林立、城市道路、地铁、轻轨等交通设施相对完善的现代化大都市,然而在人们心中曾经留下深刻记忆的,包括古城墙、古牌楼、古建筑和文明一时的老北京胡同文化几乎消失殆尽。为了促进北京的现代化建设,珍贵的遗产资源已经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功利意识强化,发现遗产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带动经济发展,各地政府官员对遗产异乎寻常地重视起来。
自2000年世界遗产委员会(WHC)开始实施《凯恩斯决定》后,各遗产大国纷纷调整思路,重新考虑世界遗产保护工作与本国国内的遗产保护工作之间的关系,并将本国相关法律保护的目标放在重点保护本国遗产名录上来,对于世界遗产的申报逐渐采取了淡然的态度。典型如美国,自1995年以来美国几乎就没有遗产资源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了。
与其他遗产大国的做法相反,我国申遗的热情却在2000年之后极度高涨,甚至有些国内的重要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为了申报世界遗产,不惜贷款申报,展开恶性竞争。同时国内理论界在研究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问题时,绝大部分研究者都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如何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之上,而忽视了我国境内其他弥足珍贵,但却未获得世界遗产身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
其实随着《凯恩斯决议》的实施,作为已经拥有全球第三位世界遗产数量的遗产大国,在未来,我国文化与自然遗产获准得到世界遗产名号的希望越来越渺茫,申遗成本将越来越高。同时,因为WHC要求各成员只有在穷尽本国能力尚不能满足保护需要时,才可以申请援助。作为拥有全球第三位外汇储备的经济大国,我国的世界遗产保护工作得到WHC低息贷款或者资金援助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如果一味将本国遗产管理和保护工作重点全部放在申报世界遗产上,无疑会受到WHC所谓“世界范围内”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判断标准的影响,而忽视甚至无视那些对于我国具有重要国家意义的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工作。
在高涨的申遗热情同时,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则重视短期利用遗产的经济价值,发展旅游业。
猫鼠游戏的背后
在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出现了一种现象,就是遗产地居民与旅游公司、地方政府之间分歧严重,玩起了猫鼠游戏,这边要保护,那边就破坏。比如泰山,既是自然遗产又是文化遗产,城市绿化时领导喜欢栽大树,农民发现这是发财的道路,就把泰山上的大树给偷偷挖过来,卖给城市绿化部门。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现在的遗产管理机构和旅游公司在保护利用遗产时,当地居民却无法从中获益,甚至出现了要强行迁赶生活在遗产保护区居民的呼声,而这恰恰有违于遗产保护的精神,也侵犯了遗产地居民的人权和产权。这些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制度安排出了问题,责任和权利的配合出了问题,相关利益主体之间没有形成共识。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_种能有效处理利益相关者权利、责任和相关制度建设及执行的制度。
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并没有有关文化与自然遗产所有权归属的直接规定,但是从我国相关法律如《宪法》、《物权法》、《文物保护法》等对于文物和相关自然资源所有权的规定中,可以看出我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所有权归属。根据这些法律规定,我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所有权存在国家所有、集体所有和私人所有三种类型,其中国家所有是主要类型。从遗产的产权来看,中国和欧美国家总体状况是一样的,仅以我国已列人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为例,国家所有、集体所有和私人所有三种类型的产权安排都有所表现。例如,广州开平碉楼,就有很多属于私人所有;组成丽江古城和西递宏村的许多私宅也属于私人所有。同时在很多遗产地,包括承德避暑山庄景区、布达拉宫、峨眉山和乐山景区都包含有大量的宗教财产,而这些宗教财产则属于宗教团体集体所有。
目前在我国能够得到法律认可和保护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使用意义上的产权安排
格局,基本上来自于《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条例》的相关规定。虽然这两部法律法规所针对的仅仅是有限的部分文化与自然遗产种类,然而因为这两种遗产资源类型的代表性和统一立法的缺位,这两部法律对相关产权与制度安排所做的规定,即基本代表了法律法规对于遗产资源使用与管理问题规定。
不难看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使用与管理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政府包揽一切权力和权利义务的“政府包揽模式”。然而,无论在现代化博物馆建设和景区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投入方面,还是在交通、食宿、信息宣传和游客组织等提供有效服务方面,我国原有的由国家财政拨款维系的特定事业或行政单位包揽遗产资源使用和管理各项产权的“政府包揽模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推动遗产传承、发挥遗产广泛社会功能的新需要。
在现实压力下,依据我国上述文化与自然遗产产权与制度安排,在遗产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规划、建设等多个方面能够合法的全权代表国家做出决策的具体遗产资源管理单位,在拥有审批权的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应人民政府的默许下,纷纷开始寻求与旅游市场主体的合作,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从旅游市场吸纳资金,以填补遗产资源开发资金的不足,并且借此实现遗产资源开发传承与旅游市场发展的双赢。于是,遗产资源管理机构选择以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形式,与旅游集团联合实施遗产保护与开发。
这实际上是一种两权分离的思路,应该说,在吸纳市场资金解决遗产开发与保护经费,促进遗产资源社会功能得以实现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很多遗产开发项目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一些有违于遗产资源可持续开发与保护的不良现象,给具有不可再生性的遗产资源带来不同程度的威胁和侵害。比如国家的所有权落空和失控;遗产管理区或管理机构的管理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以赢利为核心和首要目的的商业性旅游经营,其经营性举措往往与遗产保护背道而驰;没能处理好旅游公司、遗产管理机构和所在地居民的权利和责任关系。
对遗产的另类伤害
随着世界遗产保护理念的发展变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遗产资源能否得到充分的传承,一方面取决于遗产资源的深层文化和精神内涵是否通过科学的方式得以展示和表现,使得前来参观的人们能够很好地感悟和领会;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愿意前来参观的人们的数量和参观人群在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不同地域和不同阶层的人们之间是否得到广泛的分布。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山西平遥双林寺,是我国罕有的传统彩绘泥塑宝库。值得注意的是,该寺最早是由当地居民自愿捐资修建的民间寺庙,而非由宗教组织、皇家或者官方修建,并且历史上的几乎所有维修费用均来自于当地居民的捐资。该寺庙一直是当地居民拜佛、求子、祈福等宗教文物活动的中心,长久以来当地居民逐渐形成维护和修缮该寺的习惯,历史上当地财资富裕的大户几乎都会捐资修缮该寺,以表示对于家乡父老的感谢和回报。在“”的浩劫中,正是当地人民急中生智,将寺庙一夜之间改建为国家粮库,并以粮库重地任何非工作人员不得靠近为由保护寺庙,才使得这个珍贵文化遗产得以幸存。因此,足见双林寺与当地人民文化生活的紧密联系和它在当地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自该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国家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将寺庙及其内部的各种建筑和雕塑作为国家级文物全面保护起来,并在原寺的基础上成立了山西平遥双林寺彩塑艺术馆。虽然当地人仍然享有免费人寺的权利,但是寺庙内的几乎所有宗教和文化活动被全面禁止。在笔者参观该寺庙时,它已经成为没有任何僧侣和宗教、民俗功能,完全由政府投资维修,由文物保护部门管理的博物馆,而且据笔者了解除了极个别的民俗节日外,已经很少有当地人前往寺庙拜祭和捐款修缮了。
问题在于,要想有效保护寺内的珍贵彩塑,就必须尽量禁止人们在寺内进行频繁的宗教和民俗活动,但是这样做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割断了该寺与当地人民之间原本十分紧密的文化联系,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当地人从宗教和民俗意义上使用该寺的历史权利,然而如果照顾了当地当代人的历史传承权利,继续允许频繁的宗教和民俗活动在寺内进行,久而久之寺内的珍贵彩塑又必然会因为缺乏有效保护,而逐渐褪色、变形、甚至毁坏。因此,在这个案例当中,当代人的利益与后代人的利益,当地人利益与当地人以外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的利益是无法兼顾的,虽然权衡利弊之后大多数人都会赞同以保护为首要原则,但是当地的当代人的文化、民俗和宗教权利却为此而遭到牺牲却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在以上这些矛盾和冲突产生时,人们往往更多习惯性地维护“大局利益”,盲目地忽略、指责、甚至否定遗产地当地居民的利益诉求。然而,依照历史规律,远离人类活动中心的遗产资源往往最容易被维持和流传下来,我国现在留存下来的大量珍贵遗产资源都分布于欠发展的西部落后地区,这些地区既没有地理优势,又没有其他可供利用的资源优势,加之经济发展又受到交通、受教育水平、气候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因此往往将利用仅有的自然资源视作实现脱贫的“救命稻草”。虽然,从理性的大局角度看,他们的有些行为被各类专家指称为“杀鸡取卵”,但是当人们的现实境况糟糕到基本生存和发展面临威胁时,他的本能决定了必然先选择求生,然后才能顾及其他。
在许多风景名胜区,我们看到很多领导的别墅或者各级政府部门的培训中心,还有军队在风景名胜区占据的非军事用途的地方。除此之外,还有政府官员利用公权,随便对遗产加以改造的问题。如何约束或者限制特权和公权对资源的侵害,是我国遗产保护和利用中的一大挑战。
篇6
(一)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与生态区管理现状的矛盾性
作为一个产品和服务都具有特殊性质的经济产业,旅游产业也不例外,其与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密切的关联,能够拉动包含通讯、建筑、金融、商贸、信息、住宿等20多个产业经济的增长。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旅游产业每提供一个工作岗位,就有可能间接的带动相关产业7个岗位的增加,旅游行业每损失1元的消费,就会间接造成社会财富7元的损失。从我国当前旅游发展模式来看,经过连续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已经建立起来,但是对于各个产业之间的整合性、互动性、协同性功能的发挥和管理,却缺乏宏观框架和整体实践的思路,从而导致旅游行业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旅游市场的不断波动变化,这就包含近些年来以生态区旅游作为发展嘛头的旅游景区,均无法科学合理的保障自身运作,诸如团队建设、中介服务、统筹协调、市场预测等。在缺乏旅游产业链和配套功能整体性运作的局势下,生态旅游区的旅游管理同样无法完成自我宣传、销售、特色旅游精品项目的塑造、生态旅游区产业化经营服务的供应等需要。随着生态区旅游宣传推广的不断加大,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所遇到的黑店、黑车、黑导、黑社也将日渐增多,旅游精品的缩水和旅游产品及服务与宣传的不符等.均会造成生态区旅游管控能力的下降。由于旅游是一个产业关联性极强的服务性经济产业,旅游产业系统发展中所存在各类问题的日益凸显.同样会影响相关产业的健康运作。长此以往,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也必然受到影响。
(二)传统大众型旅游管理模式与生态区系统管理要求的矛盾性
随着09“中国生态旅游年”的提出,生态旅游热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注人了大量的新鲜血液,也进一步推动了旅游产业对生态旅游的资源开发和管理关注。就我国生态旅游现状而言,立足当地实际景区所提出的生态旅游,与仅以生态旅游为嘛头的非生态旅游区旅游一起,构成了当前我国生态旅游的规模化发展模式。就我国生态旅游区现有的旅游资源而言,还存在着典型脆弱型生态旅游区需要针对性管理的问题。纵观我国当前生态旅游管理整体模式,以传统管理方式为主调的管理运行机制、策略、模式,依然包含典型脆弱生态旅游区在日常实践中进行运用。比如:香格里拉的虎跳峡生态景区被开发出以后,碧塔海和虎跳峡门票收人分配、双线进人所存在的矛盾等。在传统大众旅游管理模式的运行下.包含环保、开发、生态旅游区组织体系等在日常管理中所出现的矛盾,却无法被一一解决。由此可见.传统大众型旅游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当前生态区旅游管理的日常需要。鉴于生态区旅游环境和资源管理的特殊性,有必要针对生态旅游区当前的管理失误表现、资源环境的脆弱性和不可修复性等来重新构建具有时效性的、符合生态区旅游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
(三)生态区旅游管理经验缺失与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性
对生态旅游产业进行管理必然以生态区旅游管理为基础,作为一彳、有生命运动规律的系统.其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必须密切重视生态区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竭泽而渔。生态区旅游产品的开发尽管要以利润最大化为先导,但这并非是一次性产品生产和推销,需要保障生态区域旅游资源与游客、日常运作中的相关利益对象相互之间的共生共进。在进行旅游生态区管理系统的构建中,不仅需要尊重自然界演化的运动规律,还需要反应社会人文需求在生态区旅游发展中的各类变化。因此必然要包括社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两个概念。然而就我国生态区旅游现有管理体系而言,管理制度的缺乏、对信用和旅游者满意度认知的缺乏、对生态旅游概念理解的偏颇化、对生态区域自身的彳、性化发展要求理解的不当等,在缺乏专业型管理组织架构体系和专业管理人员团队现状面前,必然无法完成利润和价值在生态区旅游产业链的特殊构建和管理需求。此外在我国生态区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行业领导榜样性经典案例的缺失,也会导致各彳、生态景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作为生态区旅游管理,本身并不属于行业管理,也不是离散性的单元式管理。在整体性、系统性的管理要求下,各组成部分和环节的独立性管理,与各部分之间有机相结合,均需要被作为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香格里拉碧塔海景区的日常管理为例,管理者仅将生态区作为一彳、产品生产资源的供应处,在组织管理模式上,所使用的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模式,显然会给生态景区的旅游管理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区构建旅游管理系统的思路
(一)建立健全生态区工程建设规划体系
生态区旅游管理必须将生态区的开发和规划从源头融人到管理体系中。首先,就生态区工程项目经营权的公开拍卖而言,需要在尊重我国旅游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工程项目开发所需的开发权,要就生态区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分类进行竞标和公开发包。在此之前必须对生态区生态工程项目,就是否可以进行经营权和开发前的公开拍卖展开详细调研和论i正,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忽视此环节中的管理需要。在进行生态区工程启动前,必须要进行市场定位、市场配套体系设计、市场预测等的规划.从发端阶段.将生态区工程建设的整体规划,与生态区自然景观的现状、生态旅游产业化的协调统一有效连接起来,将生态区工程建筑的建设作为生态区旅游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基础和保障来进行规划。生态区的旅游优势在于,旅游资源较为原始,如具有保存比较完整的自然、人文景观,或者拥有较为独特的宗教文化习俗、民族风情区域。因此,生态区工程建设规划体系的构建和健全,必须建立在生态区整体景区现状的基础上,对于一些风浊严重的峁顶、山头,可考虑使用抗寒、抗旱、抗风的生态型林灌草,科学计算生态区现有的生态群落对各类灾害的抵御能力.尤其是关注生态区五到十年内的变化趋势,从水文资料、气候资料、周边居民等方面进行资料考tiE,以保障生态区工程项目的科学规划以及日常管理的有效落实。
(二)逐步完善生态区由内而外的日常管理和管控
从日常运作的角度出发,按照生态区旅游管理的实际覆盖范围,进行由内而外,由上到下的整体性调整。其中包含对制度、体系、组织架构、专业人员团队、品牌形象、游客、政府支持程度、市场、竞争对手等多方面的现状调研和分析。只有通过对自身现有竞争能力和生态区可持续性发展潜力的明确对比,才能明晰的找出目前管理模式、方法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而从促进整体发展的角度,提出应对性措施。比如深人产品开发、服务供应、生产销售、宣传等各领域,从整个旅游产业链发展需要的角度,分析生态区现有旅游管理模式和系统中,各环节合作和协同的能力。这同样也是完善生态景区日常旅游管理工作的有效办法。此外,还需要从深化生态景区内外部系统的协调和协同效率方面人手,在考虑使用低成本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来迅速满足游客个性化需要的同时,还需要从旅游市场的整体动态人手,进一步提升滋生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性,以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并谋求较高的经济利润值。在生态区的旅游管理中,被管理的对象和因素相互之间关系较为复杂,生态区旅游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旅游管理必须以资源保护、游客维护、创新发展为中心,这就意味着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必须从此三彳、方向人手.并合理地调整三、方向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完成由内而外的管理和管控需要。
(三)强化管理型生态区旅游产业价值链功能
生态区旅游管理体系的调整离不开旅游行业整体价值系统的变化。因此在进行管理体系改革的同时,注重深化管理体制、体系与旅游产业链、产业集群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积极主动的促进和改善生态区旅游自身价值效率,以及上下游合作企业的运作效率.从整彳、生态区旅游产业系统运作效能的角度,促进其他产业链条优势的发挥。具体可以从构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角度人手,也可以从生态区旅游产业链的主导环节的主导企业,对整彳、生态区旅游的改革需要角度进行资源、管理手段的系统整合。生态区旅游产业链利润的最大化获取,必须要加强产业链中不同环节企业相互之间的认同和信任。从此点出发进行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就不能单纯的立足在生态区本身产品和服务的供应链条中,而是需要延伸到以生态区为核心的整彳、产业价值链的统一性管理中。把握产业链条的核心价值环节,将生态区资源集中在此环节中,以巩固产业链条的核心竞争优势,且以此核心价值环节的现有竞争优势作为辐射点,不断激发其他环节的主动性协调意识。这就意味着生态区旅游产业链必须有一彳、权力相对集中的管控组织,不但需要密切关注不同环节对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构建的需要和相关信肩的及时反馈.还需要关注现有管理模式、架构对产业链发展和演进的影响及作用。此外,就宏观层面的管理需要来看,生态区旅游产业链主导环节的主导企业,还务必肩负起对整彳、产业链的引导职责,其他企业则必须履行积极配合的职责。
三、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策略
(一)模拟使用生态信用管理系统,尝试推行个性化管理模式
信用管理系统是银行为保障业务的顺利展开,以客户在银行的业务记录情况为依据,而筹划起来的客户信誉管理方案。通过对客户信誉值的了解和对比,尽可能减少日常管理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隐患,这种管理方式在银行的日常运作中应用极其广泛。由于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本身,需要覆盖到生态区的建筑、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销售、生态区资源的日常维护和重点保护,以及在生态区产业链模式下的上下游相关企业的管理,因此在具体规划和落实的过程中,可以考虑适当引人生态信用管理系统。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建立,必须由国家旅游管理部来牵头并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需要将各彳、生态区工程承揽者、建筑者、游客、上下游产业链的相关企业,以其所在区域的生态旅游区为核心,所出现的行为表现要详尽录人生态旅游信用管理中来,所有的生态景区均可以借助互联网登录到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对所需信息进行查找。在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中审核信息,都是可以共享和积累的,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务必及时跟进、修改、更新相关信息以保证使用的时效性。
性化管理模式尝试开展主要以生态旅游环境和资源的不同特征为运作基础。比如典型脆弱型生态景区碧塔海可选择管理委员会模式。此类景区主要以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或自然保护区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主体,生态化环境比较脆弱,一旦因为日常管理不当造成的损害无法恢复。在生态区的产权关系上,此类生态区主要归国家所有,但是具体管理则由政府职能部门,如旅游部门、社区行政机构、环保部门、林业部门、消防部门来落实。受到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以部门经济利益为主导观念的限制,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存在大多形同虚设。自然景区以现有生态旅游资源作为产品和服务开发主体里,生态环境承受力较强,可开发性较为良好的生态自然景区如虎跳峡,就可考虑使用公司制管理模式。
篇7
关键词:供给侧;定制旅游
一、定制旅游的概念
将大规模定制针对性地运用在旅游业中,实现大规模定制旅游,这将是定制旅游的最终表现形式。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生产模式、营销方法等角度,论述了定制产品在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以及定制在服务业中的运用的现实意义,对本文的研究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笔者认为:定制旅游的核心是个性化体验,旅游企业通过与顾客有效的双向沟通,为消费者提供满足其独特需求的产品。
二、我国定制旅游供给现状
(一)提供定制旅游产品的主要机构
第一种是在传统旅行社内设立专门的定制旅游部门。随着旅游者的越发成熟,其对旅游产品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加,很多旅行社为了跟上时代潮流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定制旅游线路。如中国青年旅行社,其成立了专做定制的事业部,为散客提供专业的定制服务。也有一些旅行社推出的线路本质上只是旅行社将原有的传统线路进行拆分,稍加修改后的成果,实际卖的还是标准化的旅游产品,所以这类机构的定制服务水平良莠不齐。
第二种是专注私人定制游的俱乐部。这类机构的门槛较高,主要为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高净值人群服务,为高端消费人群提供更加全面、独特、高层次的服务,帮助其实现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北京德莱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北京华凯定制旅游公司等,是目前国内发展较好的私人定制游旅行公司。
第三种是旅游网站。传统的实体店经营,不再能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为了拓宽销售渠道,旅游网站相继出现。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有北京携程太美国际旅行社旗下的鸿鹄逸游网、途牛网、游心旅行网等。
(二)提供定制旅游产品的主要形式
第一种是被普遍接受的主题产品,如以特定事件为主题的奥运游、蜜月游、豪华定制婚礼游等;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丝绸之路游、重走路等。众信旅游根据市场需求于2015年1月15日了2016十二大主题产品系列,选择这些特色旅游线路的群体,都有特定的旅游目标。
第二种是最为强调性体验的完全定制产品,旅游者在完全定制中的主观性更强。旅游者将自己此行的体验目的、出行人数、计划旅行天数、出行目的地甚至是自己想要居住的酒店、对行程节奏的要求等告知旅行社,要求旅行社为其规划具体行程。但是这种定制方式耗时长,成本高,而且没有相关产品作为参考,在实际操作上困难较大,对旅行社及导游的能力要求极高,所以这种定制方式并不被当前市场所推崇。
第三种是前面二者的结合,其在产品设计上更具有弹性,消费者可以在旅行社给出的既定主题产品之上根据自身意愿对行程中的某些细节进行修改,以此让行程更具个性化。弹性定制产品与主题定制产品相比灵活性高,与完全定制产品相比可操作性更强,会成为定制旅游的主流产品。
三、定制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销售定位不明确
(二)客户关系管理未形成规范化
(三)旅游企业缺乏专业人才
(四)定制旅游难以实现规模化
(五)我国旅游市场总体形象不佳
(六)旅游目的地同质化严重
四、促进定制旅游发展的相关措施
(一)多种营销方式相结合
1.做好关系营销
2.实行O2O模式
O2O模式强调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订单能够保证企业最大限度的获得顾客流量,对线下消费的把控加强了对定制旅游产品品质的监督,这正解决了当前国内一些旅游企业只注重线上销售,对线下服务把控不到位的问题。
3.建立稳固的客户关系
(二)打造专业化的经营管理队伍
1. 整合跨界人才资源
旅游业从业门槛低的现状,造成当前中国旅游市场从业人员多,但专业人才稀缺。面对定制旅游这一新型旅游方式,企业需要革新,多数旅游企业遇到人才瓶颈,对这一市场只能持观望态度,进行跨界资源整合,适时引进专业人才迫在眉睫。旅游业人员从事定制或许更加专业,但是不同行业的人能够从崭新的视角对定制产品进行诠释。可以招聘国外旅游定制公司的专业人才,借鉴其线路定制经验和对客服务流程,也可以借助网络引进其他行业的旅行达人和语言能力强、有留学经历的年轻人。专注海外定制旅游的无二之旅招募了50多名专业的旅行定制师,其中有90%为海归,这些旅行定制师包括旅游业的专业人才,但更多的是其他行业拥有旅行经历和规划能力的人才。
2.加强内部员工培训及培养
旅游企业可以在了解内部人员对定制旅游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有计划地培养定制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企业自身的“旅游顾问”、“旅游定制师”等。引进人才固然重要,培养内部人才也不可或缺。外来人才能够给企业带来新点子,内部人员对企业的文化理解更加透彻,企业需要将两种形式有机结合,以更科学合理、更高效的方式选拔人才,为企业创造最大利润。
(三)开发和提供大规模定制旅游产品
1.建立高效的产品设计平台
当消费群体达到一定数量级,可利用的POI增加,整合旅游企业当前的产品设计方案,建立高效的产品设计平台,能够对定制旅游产品进行模块化设计,批量化模块生产。这里的“模块”并非将现有旅游产品大块切割,让消费者在产品“超市”中自助选择,旅游企业再把原有旅游产品零部件重新组合销售。消费者在产品选择时将面对大量的信息,这需要其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决策,并且在拉长决策过程中,顾客流失的可能性会增加。旅游企业应该对消费者消费需求偏好进行科学分析,以大数据作为基础,设计丰富的个性化旅游产品模块,为旅游者提供菜单式的选择。
2.运用延迟差异化战略
旅游企业模块化产品后,此时的旅游产品是一个中间产品,经过对这一产品的加工能够创造出个性化产品,可以减少定制旅游产品的生产时间。下面通过旅游者消费定制旅游产品的过程,简要介绍延迟差异化策略在定制旅游中的运用。旅游者根据自身需求填写关键词,如:计划出行天数和人数、主题或体验目标、价格区间等,旅游定制师通过这些信息,迅速从模块中进行选择适合的产品,为顾客设计最合适线路。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企业对产品各环节严格把关,控制产品质量;对模块内的产品进行周期性的更新,更新周期视市场需求动向变化规律而定。线路制定完成后,向顾客介绍详细信息,若客户满意,则询问客户是否需要相关服务,如导游服务等,最终对产品进行报价完成交易;若客户对设计出的线路不满意,则设计者与客户沟通调整部分模块,或现有产品进行完全定制。
3.保障定制旅游产品质量
旅游企业应当严格控制定制旅游产品各个环节的质量,产品制造过程中派遣专业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密切关注旅游地的政策动态,保障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切实地享受个性化服务。应对措施与计划应当在出团前制定,否则,当旅游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旅游企业将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及时处理问题,化解危机。对旅游产品质量问题的及时扼杀,能够最大程度降低旅游企业与游客双方损失,若处理不当,轻则降低游客体验满意度,重则旅游企业被投诉,企业形象受损,更有甚者将对旅游企业未来发展造成重创。
以保障定制旅游产品中导游服务这一环节为例:消费者对定制旅游产品中的导游服务的选择具有较高的自主性,若消费者选择全程无导服人员,完全按照旅游企业制定的路书进行旅游活动,则需要对消费者的外语能力、对突发状况的处理能力、对当前行程的执行能力等进行评估,以此预测消费者高质量完成行程的可能性。若评测结果不佳,则建议该消费者选择导服人员陪同,期间可以根据行程合理安排导服人员同行天数,该天数具有可变性,灵活性强。在多次劝说无果的情况下,需要给消费者加强心理建设,告知其可能出现的后果,并保证旅游服务人员将24小时待命,在线为消费者处理状况。这一方案的实施,能够在沟通过程中预防因消费者在错误预估自身情况下,盲目决定出行配备条件,发生突发状况影响消费体验,降低对旅游企业的信任度的问题,有利于保障定制旅游产品的质量。
4.选取小众目的地
目前的定制旅游产品目的地普遍定位在热门地区,这些热门线路中的各大景点被冠以诸多美名,国内旅游者通过网络、图书等收集的旅游信息大都以介绍这些著名景区为主,对于小众旅游目的地信息收集较为困难。另一方面,国内旅游企业习惯于既定的热门线路,如“新马泰”这一高频线路,在定制过程中往往把多l线路进行拆分,根据旅游者需求确定主题,将已拆分为各个小点的旅游景点重新组合,形成定制线路,而旅游者将要游玩的景点大同小异,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随着定制游的深入发展将被市场摒弃,选取小众目的地将为旅游企业打破这一尴尬局面。途牛网《2015上半年在线海岛游报告》显示:在成熟线路热销的同时,小众目的地关注度呈上升趋势。2015年,当初只在背包客群体中口口相传的斐济,因其景色优美,开发程度低,游客不扎堆等优势,深受大众喜爱,是典型的小众旅游目的地逆袭案例。
五、结论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定制旅游成为市场潜力巨大的新型旅游方式,国内外对于定制旅游发展的研究也成为旅游行业新热点。本文分析了我国定制旅游发展现状,着重思考定制旅游在我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难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求定制旅游在我国发展缓慢的原因,本文发现营销模式不对口、市场单一和缺乏客户关系管理,难以规模化生产是最主要的因素。针对这些主要原因,本文提出相应对策:多种营销方式相结合,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形成客户数据库,将定制产品模块化,实现大规模定制,获得规模效益。从而得出定制旅游必将向大规模定制旅游发展的结论,证实了定制旅游具有市场价值,对定制旅游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Toffler,A.Future Shock[M].New York:Bantam,1984.
[2]B・Joseph Pine.大规模定制:企业竞争的新前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Robert Lauterborn.New Marketing Litany: Four Ps Passé: C-Words Take Over[J].Advertising age,1990(03):13-14.
[4]Linda Peters,Hasannudin Saidin.IT and the mass customization of service:the challenge of implementa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0(20):103-119.
[5]Gunn,C A,Turgut Var.Tourism Planning:Basics Concepts Cases(4th ed) [M].New York:Routledge,2002.
[6]陈一越.分众市场催生定制旅游[N].中国旅游报,2010-12-15.
[7]关增产,吴清烈.大规模定制模式下的客户需求聚类分析与定制优化[J].统计与决策,2009(1):181-183.
[8]李靖华.大规模定制化服务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9]冯根尧.服务性企业流程分析与大批量定制模式应用探讨[J].商业研究,2006(19):21-23.
[10]沈玮.21世纪营销新趋势――定制营销[J].商场现代化,2006(6):21-22.
[11]盛琦.新时期“一对一”顾客定制化旅游营销战略[J].南开管理评论,1999(03):30-33.
篇8
一、组织领导
县委常委、副县长赵泽琼任组长,县政府成立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县公安局副局长董金虎任副组长,县消防平安委员会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消防大队,消防大队大队长刘占发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组织、指导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开展。
二、整治范围
(一)商场、市场、宾馆饭店、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公共娱乐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
(二)汽车加油加气站(点)石油化工企业、石油库等易燃易爆单位;
(三)建工程和施工工地;
(四)高层、地下建筑;
(五)文物古建筑、风景名胜区等旅游景点;
(六)重大火灾隐患单位;
(七)九小”场所及其他隐患突出的单位或场所。
三、整治措施
严格执法,治理工作中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河北省消防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坚持高压态势,依照“十条刚性措施”坚决查处违法行为。
(一)未经消防平安检查合格擅自投入使用、营业的依照《消防法》第五十八条。并处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存在火灾隐患可能严重威胁公共平安的予以查封。
(二)存在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平安入口和消防车道。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经营管理人员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九条处五日以下拘留。
(三)使用不合格的消防产品或者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并对有关责任人员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
(四)存在埋压、圈占、遮挡消火栓。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经营管理人员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九条处五日以下拘留。
(五)违法使用易燃、可燃装修、装饰资料的责令撤除。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并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九条,对直接负责的经营管理人员处五日以下拘留,不能保证消防平安的予以查封。
(六)违法使用、贮存易燃易爆危险品或者非法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进入人员密集场所的依照《消防法》第六十二条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条。
(七)违法使用明火、违反禁令吸烟、燃放烟花爆竹的依照《消防法》第六十三条。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下拘留。
(八)违反规定设置员工宿舍、留宿人员的立即清理。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经营管理人员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九条处五日以下拘留。
各乡镇、各部门要及时上报工作信息。行动期间,专项行动期间。要认真填写《全县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统计表》附件)于每周五12时前上报县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消防大队)联系电话:九)对电器产品、燃气用具的装置、使用及线路的设计、铺设、维护不符合消防平安技术条件的责令限期整改。
各乡镇、各部门要及时上报工作信息。行动期间,专项行动期间。要认真填写《全县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统计表》附件)于每周五12时前上报县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消防大队)联系电话:十)对构成重大火灾隐患的要依法提请当地政府予以挂牌督办。
四、工作方法
各乡镇、各部门要及时上报工作信息。行动期间,专项行动期间。要认真填写《全县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统计表》附件)于每周五12时前上报县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消防大队)联系电话:一)层层发动。各乡镇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要落实消防工作“四项责任”即:组织领导责任、监管责任、设施建设责任、检查考评责任。要结合外地实际。明确排查整治的重点和要求,通过召开会议层层进行动员部署。要坚决落实“谁检查、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火灾隐患排查责任制,把工作任务和责任切实落实到各级政府各部门、落实到每个社会单位、落实到每个环节。
各乡镇、各部门要及时上报工作信息。行动期间,专项行动期间。要认真填写《全县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统计表》附件)于每周五12时前上报县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消防大队)联系电话:二)单位自查。各单位要严格落实消防平安主体责任。广泛开展达标建设。各级消防平安重点单位要在显著位置悬挂张贴“四个能力”宣传挂图,各类小场所要悬挂张贴“一懂三会”宣传挂图。要对本单位存在火灾隐患进行一次深入细致的排查,通过排查,及时发现本单位“四个能力”建设存在问题,消除各类火灾隐患。
各乡镇、各部门要及时上报工作信息。行动期间,专项行动期间。要认真填写《全县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统计表》附件)于每周五12时前上报县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消防大队)联系电话:三)全面排查。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成立联合检查组。对属于整治范围的场所进行严排细查,切实消除火灾隐患,督促单位全面提升“四个能力”建设水平。乡镇政府、社区办要组织村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和巡防队员、保安队员对辖区单位开展“拉网式”排查,确保检查到位,不留死角。
各乡镇、各部门要及时上报工作信息。行动期间,专项行动期间。要认真填写《全县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统计表》附件)于每周五12时前上报县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消防大队)联系电话:四)政府督查。行动期间。对各地消防平安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督导检查。4月28日前,各乡镇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带队对外地消防平安工作进行一次督导检查,要将重点集中到重大火灾隐患单位和火灾高危场所上来,通过实地督导、现场办公等强有力措施,切实解决一批突出火灾隐患,有效降低外地本辖区火灾风险级别。
五、工作要求
各乡镇、各部门要及时上报工作信息。行动期间,专项行动期间。要认真填写《全县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统计表》附件)于每周五12时前上报县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消防大队)联系电话:一)提高认识。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去冬今春,县遭遇50年以来最严重旱情,风干物燥,各类致火因素显著增多,火险等级居高不下,时逢“五一”踏青旅游、人流密集高峰,全县火灾防控形势异常严峻,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和改善民生的高度,清醒研判当前消防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要针对防火工作存在单薄环节,组织实施各项防范措施,坚决预防和遏制各类火灾特别是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
各乡镇、各部门要及时上报工作信息。行动期间,专项行动期间。要认真填写《全县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统计表》附件)于每周五12时前上报县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消防大队)联系电话:二)协同防控。定期组织成员单位召开通气会通报整治情况,协调解决部门配合中存在问题;要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严格落实“十条刚性措施”对不符合消防平安条件、严重威胁公共平安的单位和场所,相关职能部门要依法吊销相关证照,该关停的必需关停,该取缔的必需取缔。公安局要充分发挥整体合力,组织消防、治安、法制、督察等警种和公安派出所实行多警联动,联合开展行动,切实形成整治火灾隐患的高压态势。
各乡镇、各部门要及时上报工作信息。行动期间,专项行动期间。要认真填写《全县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统计表》附件)于每周五12时前上报县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消防大队)联系电话:三)立足实战。加强技战术训练和综合演练,提高实战能力,要按照《2011年消防平安责任状》要求,本着“利于当前,兼顾久远”原则,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举高车、大功率消防车等特种消防车辆和抢险救援、攻坚组装备器材建设。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要时刻处于临战状态,公安消防部队要合理调整一线执勤力量,确保正常执行灭火救援任务。要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发现火情按规定及时上报,坚决杜绝“有火不报,大火小报、迟报瞒报”等现象,确保各类火灾信息及时疏通。
篇9
一、组织领导
区政府成立“清剿火患”战役总指挥部,由庄素桦副区长任总指挥,区党政办张林副主任、区公安分局马少雄副局长、区公安消防大队李四喜大队长任副总指挥,区消防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指挥部成员。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区公安消防大队,由李四喜大队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联系人刘勇,联系电话/传真:88108380)
二、战役目标
深入排查社会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社区、农村火灾隐患,最大限度地减少隐患存量,最大限度地控制隐患增量,全力以赴打好“清剿火患”战役,千方百计遏制亡人火灾,坚决杜绝重特大火灾,确保火灾形势稳定。具体目标是:
1、全区各类场所100%登记造册;
2、市政府挂牌督办的火灾隐患重点地区岐山街道和全区范围内的重大火灾隐患100%摘牌销案;
3、排查发现的“三合一”等隐患100%整改;
4、单位建筑消防设施100%完好;
5、各类场所的消防安全出口、疏散通道100%畅通;
6、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四个能力”建设100%达标;
7、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100%持证上岗;
8、成立区火灾隐患举报投诉中心。
三、清剿范围和整治内容
(一)清剿范围:
1、既有建筑;
2、“三小”场所;
3、高层地下建筑;
4、公众聚集场所;
5、“三合一”场所;
6、新建、改建、扩建建筑;
7、其他未排查整治的区域和单位场所的排查。
(二)整治内容。各工作组在检查过程中,应重点检查各类场所建筑耐火等级是否符合要求,消防设施是否完整好用,生产储存经营场所和人员住宿场所的防火分隔、安全疏散是否符合消防技术规范,是否存在违章用火用电、堵塞安全出口、违规设置员工宿舍等隐患,以及自动消防设施操作人员是否持证上岗,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是否落实,是否办理相关消防手续等问题。
四、主要措施
(一)坚持政府统一领导,逐级落实工作责任。一是政府要主导。各街道、各部门要分别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分片、分行业包干制度。要组织工作组,全面深入排查整治火灾隐患。二是部门要联动。区消防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要研究部署行业系统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自上而下开展火灾隐患清剿行动,进一步完善部门违法行为查处、重大隐患认定等通报、抄告、移送制度,加强联合行动、联合执法,形成整治合力。其中,教育部门负责学校、幼儿园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排查整治工作;住建部门负责燃气经营企业和在建工程的排查整治工作;安监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场所的排查整治工作;文化部门负责文化、娱乐和文物场所的排查整治工作;卫生部门负责医疗机构的排查整治工作;民政部门负责福利院、养老院等福利机构和其他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排查整治工作;旅游部门负责星级宾馆的排查整治工作;区公安消防部门负责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排查整治工作,并依法对其他单位、场所进行抽查;公安派出所负责《广东省公安厅关于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检查的工作规定》所规定的监管范围的排查整治工作。其他部门要对本行业、系统的相关场所逐一排查整治。
(二)实行网格化排查,掌握火灾隐患底数。要以街道为一个大网格、居委为一个小网格。每个网格实行由街道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街道、居委、派出所、工商所力量组成排查整治队伍,对照此次的清剿范围开展全面排查;排查整治工作任务必须细化、量化工作标准,明确到单位、落实到人、细化到每天,每组一本工作台帐,每天一报工作进度,做到不漏一个社区、不漏一个单位、不漏一个场所,要分门别类建立工作台帐,切实摸清隐患底数。
(三)积极采取措施,全面消除火灾隐患。各工作组对清查发现的火灾隐患和违法行为,要坚决依法整治,决不能姑息迁就。能立即整改的应督促单位立即整改;对不能立即整改的,应限期改正;对存在重点火灾隐患的单位,应提请区政府挂牌督办;对排查出的尚未办理消防手续的场所,应督促其依法办理相关手续。要针对我区既有建筑和“三小”场所火灾隐患突出的实际,认真按照省公安厅《广东省既有建筑消防安全治理技术要求专家论证会纪要》、市《市宅基地或集体用地上既有建筑火灾隐患整治要求》和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火灾隐患整治工作的通知》的要求,认真抓好既有建筑和“三小”场所火灾隐患的整改。并大力推广消防安全技术防范,落实“三小”场所限人居住和物理分隔等技防改造措施,严格建筑内部装修材料见证检验,及时消除火灾危险源。
(四)大力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培训活动,营造浓厚整治氛围。一是加强媒体宣传。各单位要以宣传、公安部等八部局《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纲要》为契机,在各级媒体上建立专栏、专版、专题,曝光重大火灾隐患,宣传典型火灾案例;组织各级新闻媒体开展“‘清剿火患’战役万里行”活动,跟踪报道各级清剿火患战役战况。二是要开展系列宣传活动。集中开展百个消防安全模范社区、模范家庭评选,举办消防小品和公益广告大奖赛,组织“119”消防宣传月活动,推进消防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工作,使消防宣传走街串巷、进村入户。三是开展全员大培训。要全面抓好工作组人员、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社区负责人培训,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和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等从业人员培训工作。10月15日前,区消防大队要对此次参与整治的工作人员进行一次全面的业务培训;到“清剿火患”战役结束前,重点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全部培训一遍,消防控制室人员全部取得相应资格,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社区负责人100%完成培训。
五、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1年9月26日至10月10日)。10月10日前,各街道、各部门要结合本地、本行业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明确措施奖惩,召开动员部署会,发动有关部门,社会单位、居民委员会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各单位工作方案于10月15日前报区战役指挥部办公室。
(二)清理排查阶段(2011年10月11日至2011年12月31日)
各街道、各部门要组成工作组,对辖区内所有场所进行全面排查并建立台帐,掌握火灾隐患底数。各工作组每天要对照《市“清剿火患”摸查登记表》(附件1)的内容,逐家逐户开展排查;并对前阶段已经排查过的单位开展“回头看”,掌握火灾隐患底数,告知社会单位整改内容,督促社会单位采取措施整改,并填写《市“清剿火患”战役战况统计表》(附件2)。同时,对“三合一”、堵塞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等火灾隐患,应督促单位和场所立即整改;对其他不能当场整改的火灾隐患,应责令限期改正。
(三)集中整治阶段(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2月16日)。各工作组对排查出的不能立即整改的火灾隐患,要责令单位限期进行整改,并抓好跟踪落实,确保在本阶段结束前,所有排查出的火灾隐患全部整改合格。对不配合整改的单位,综合采取临时查封、“三停”、行政处罚、拘留等强制措施,督促单位按要求进行整改,确保所有排查出的火灾隐患全部整改合格。
(四)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2月17日至2月29日)。区政府成立联合检查组,全面进行检查验收,认真总结经验做法,并对各单位“清剿火患”战役工作情况进行验收及通报。
六、工作要求
(一)要进一步健全奖励举报制度。各街道、各部门应认真按照“三合一”违法行为奖励举报规定要求,加大对“三合一”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并加强对举报奖励工作的宣传工作,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火灾隐患的整治,进一步改善全区消防安全环境。区政府将进一步完善举报奖励制度,动员社会群众积极参与火灾隐患整治。
(二)要建立全程督导机制。区政府成立以区政府党政办副主任、法制局局长张林同志为组长,区监察、公安、安监、工商和消防等部门领导参加的战役督察组,对各街道、部门的整治工作进行督导,推动整治工作不断深入开展。各街道、各部门以10天为单位,制定工作进度表,确保整治工作有效进行。区监察、公安、安监、工商等部门参加战役督察组的人员姓名、职务、联系电话请于10月15日前上报至区战役指挥部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