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素养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学素养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学素养的含义

篇1

摘要: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强调的是对作品的解读,包括字词和意境的揣摩,情感思想的剖析,以及写作意图和写作手法的理解把握等等。英美文学课程教学需要在掌握基本词汇和语法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很多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含义,需要读者结合语境和情景进行揣摩分析和理解,准确把握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情感。因此,本文根据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本质出发,分析如何有效强化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内在思想素养

关键词: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方法

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英美文学课程教学需要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解读,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中西方文化差异,修辞手法的应用,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去体会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思想。所以,加强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不断强化课程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作品解读,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素养。

一、加强文学作品中文字的解读,提高教学效果

在文学作品中,需要反复斟酌和揣摩其中的核心词汇的用意,只有准确掌握了这些词汇的意思,才能准确掌握整个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文学作品中的词语并非单一存在的,其含义也并非简单的字面意思,需要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和情景进行字面意思的深化和拓展,作者在使用时也有其既定的使用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所以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作品文字内涵的解读,反复分析和揣摩,准确掌握作者的使用意图。加强对文学作品中文字的解读,有利于大学生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深刻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同时也喜欢上这个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手法,并进行相关文学作品的延伸和拓展。因此,教师在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需要充分加强学生关于文字的解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解读技巧,真正体会到用词的准确含义,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内涵。

二、把握文学作品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影响大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准确解读的重要因素。在通常的文学作品赏析中,大学生往往会用固有的中国式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文化差异决定了写作方向,英美文学作品中,作者对于人物的素质和故事情节的构造带有西方的典型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在不同社会背景和不同情语境下,人物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各有不同,所以,教师在进行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实践时,需要加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讲解,让学生充分利用西方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的对作品内涵和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很多的经典英美文学作品,之所以受到世人的喜欢,是在于它敢于冲破世俗思想的禁锢,展现出常人不敢想以及不敢做的行为方式,是一种思想的突破,这是东方思想行为所不允许的,但是却带动了世界文学的发展,比如以女性形象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的产生,极大地转变了女性的思想价值观念。因此,教师在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加强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解读,分析当时文化大背景下的文化差异,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分析和理解文学作品,不断深化自身的思想素养。

三、掌握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写作风格,提高教学效果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有很多ゴ蟮奈难ё髡撸他们都有自己特定的写作风格和擅长的写作手法,或唯美、或浪漫、或幽默、或犀利等等。在赏析文学作品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作者的社会背景、成长环境、生活遭遇以及创造背景等等进行分析,有利于了解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风格。掌握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有利于读者把握整个文学作品的写作性质,可以有效加强作者的理解分析。因此,教师在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加强对作者写作风格的分析,从而深化文学作品的写作内涵。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内容繁多,程度深入,需要教师不断健全和完善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思想素养发展为目的的教学目的,让大学生在英美文学作品的陶冶和熏陶下,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内涵和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谢欣欣.浅析英美文学经典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文学旬刊,2015.08.

篇2

关键词:汉语言;语言意境;知识素养;鉴赏力

引言:

中国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发展,长时间积累的历史文化,让我国成为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中汉语言文学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做好语言意境的研究对更好的理解汉语言文学必将具有帮助。

1汉语言文学中语言意境的形成

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读书,对于探索语言意境有着执着的追求,由此逐渐演化的语言组合给后世子孙带来了触类旁通、柳暗花明的奇妙感受,在汉语言文学当中的语言意境的源头主要是生活,由于生活文化是一切的源头,所以不同的人对生活中各类生活的感触也必然不同。其中古代诗词当属汉语言文学中语言意境营造最佳者。通过对诗词意境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已经大多来自诗人对生活的感受与品读,这种意境的渲染,让诗词所描绘的事物更加生动、活跃。另外,汉语言文学的语言已经还多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另类表现,因为自古就有“诗言志”的说法,作者在作诗的时候往往都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语言已经当中,因此后人可以通过对语言已经的分析,观察作者的所思所想,这也给汉语言文学的语言意境增添了生命力。

2汉语言文学的语言应用及意境分析的作用

2.1通过语言应用和已经分析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语文知识素养:灵活准确的运用语言是语言的生命,只有为语言填注生命的活力,才能够让他闪闪发光。所以,语言意境需要语言应用进行促成。因此语文知识素养的提高和强化就得益于此。比如,我们经常说“风景秀丽”,但是如果说成“风景艳丽”,就会觉得很无语,因为用“艳丽”形容风景,总是觉得不妥,尽管“秀丽”与“艳丽”是一对近义词,用法却大有差别。可见,语言的应用直接影响了意境,说“风景秀丽”,我们很快会想象出秀丽所传达出的意境,如果说“风景艳丽”,我们很难找到感觉,很难找到想象的突破口。

2.2语言应用和已经分析可以培养学习者的作品鉴赏能力:当前社会发展速度极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不经意间都在发生改变,人们在利用言语沟通外,还应该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修养。所以,品读文学作品要了解语言的运用,还要深入分析语言的意境。例如,在阅读戴望舒《雨巷》的过程中,如果单一的品读诗歌,必然无法理解诗歌的内涵,所以还应该深入的体会诗歌的意境,将当时的场景浮现在自己的脑海之中,让自己更加深入的理解诗歌的含义。从而帮助我们提高健身能力与优化审美观念。

2.3语音应用和意境的分析可以提升学习者的书写能力: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的过程中,还包含对学习者文字数学能力的培养。只有学习者的文笔功力提高,才能够进一步使其发挥语言功能。所以,要正视汉语言文学在语言应用意境中的作用。因为文字属于语音表达的必备方式,虽然可以口头表达,但是也可以书写。正因为如此,只有懂得语言应用的人,才可以进一步深入的领会语言意境。例如把“沏茶”过程作为文章的表达主旨,然后在进一步提升立意,势必会让人想到这一生所经历的风雨,正因为如此人生才更加精彩,从而用语言文字感染品读的人。

3汉语言文学中语言意境的应用

语言是通过横平竖直的方块字一个一个组成的,语言意境也是我国历史长河流淌下来的民族胸怀,他有无尽的纸上繁华,同时也有举世无双的意境之美。语言已经的分析是了解、学习汉语言知识的必备过程,准确的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语言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

3.1在文学理解层面的应用: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有效学习,将进一步提高学习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让学习者在品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从品读文学作品的字面含义升华到品读文学作品作者的内涵所在。然后通过对文学作品中语言意境的研究与分析,深层次的、有深度的去理解、剖析文学作用。所以在汉语言文学的理解中,语言意境的存在已经成为了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有效的把控了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意境,才有助于我们对汉语言文学文化及知识的理解。

3.2在写作方面的应用:汉语言文学涉及的领域十分的广泛,写作当然也是汉语言文学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字面理解,就可以确定语言与汉语言文学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并且在写作中对语言的组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写作的格式及规律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及规律。在写作中,除了语言表达要到位外,语言的意境营造也是其中重要内容,在对汉语言文学进行研究后,人们便会对汉语文章中的具体结构有所掌握。但仅仅掌握结构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语言对恰当的写作意境进行营造。一个良好的意境是创作优秀文学作品的基础,同时也是让作品发光的源头。

3.3在语言规律上的应用:我国人口众多,存在各种各样的语言体系,并且每一种语言体系的运行也存在各自的运行规律。虽然我国制定了普通话普及政策,但是由于国土幅员辽阔、人口中国,所以无法有效的快速进行普及。若单一的分析语言是很难理解对方表达的含义的,不过如果将其放在特定的语言已经当中,就可以降低理解的难度,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彼此所表达的含义。结束语:汉语言文学的主要载体就是语言,语言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工具,所以,做好汉语言文学中语言意境的探讨与研究,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华夏文化的精髓,提高学习者的汉语言文化及语言意境的运用能力,使学习者感悟到语言意境中的“美”。

参考文献

[1]曹炳惠.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6(23).

[2]石慧.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

篇3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语文素养;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4-0126-02

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素质教育上。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到了很多关注。语文素养的具体含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人际交流和关系交往而言,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起到了交流思想的作用;二是它起到了文化的传承和递进的作用,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对精髓文化的学习。每个具体阶段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有不同需求,过去侧重于单一方面的要求,如掌握听、说、读、写这些基本技能,懂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思想就已足够,但现在新高考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语言文字基本使用能力和实践活动之外,更强调对文化传统的传播与弘扬,更重视母语文化上的积累,以及更深层次上的人文思想阔度。为了详解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内容,本文着力研究在这一特定环境下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方法,探究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创新理念,以适应高考改革。此外,它对于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情感方面、思维能力拓展方面,以及学生的W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方面的具体要求都有一些探索。

一、端正学习态度,学好语文

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是自身发展和人际交流的需要。语言是思维的重要表达方式,是人们交流沟通的技能。不了解这一点,学生就会轻视语文,甚至将语文学习当作精神负担。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更要让学生明确学好语文的重要作用。语文是最重要的沟通技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因素。它是社会精神文明的沉淀,也是人类文化水平和发展的载体,在实际生活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交流、演讲、写申请表,等等。如果语文表达水平不高,就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师要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加强语文学习。

二、深究教材内容,体会作品内涵

语文课程中的每个语言教学课程,都有独特而丰富的人文含义。它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学生内心的震撼是很有意义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要加深教材对学生“思想领域、道德品质、审美兴趣”的培养,重视对学生人文性、情趣的培养。让学生在了解教材内容的过程中,直接体会作品的人文价值和含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深刻了解作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全面深化课程内容,结合自身的教学情感和引导方向,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学生了解作品、直接加入情感体验提供便利。

在教材审读和了解过程中,教师要用欣赏的角度和心态来看待教材内容。教师如果对所教内容研究不彻底,对教材主要知识采取不敏感、不喜欢的态度,很难使用教材引导并帮助学生去了解、体会和深化。所以,教师要以挖掘者的心态和观念去了解教材内容,用文学性的表达方法把学生引领到作品中去,体会文中作者所创建的丰富而美好的语言境界,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了解作品文字的精华。这样能使学生热爱母语和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让学生感受文字美好的熏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采用学生多种表达方式的情感诵读活动,体现作品描写的主要内容,抓住作品中有一定深刻含义的词句和“点睛之笔”进行全面感悟,加强语言文字的全面训练,从多角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培养。

另外,还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刚开始,语文教师可从改变课堂开始,将语文美好的、有深度的东西展示给学生,让语文课变得生动、有活力、有创造性。可以采用多角度鉴赏、多角度交流、多角度评价、小型写作等形式,把课堂内容通过这些形式引起学生的深度交流和感悟。让学生热爱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堂,把对语文的喜爱延续到生活当中,这是教师要的最终目标。

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阅读情感和阅读习惯

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必然造成语文素养不高的局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如果对语文素材的学习保持热情,变被动为主动,这种学习态度才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源泉和动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生活中的自然生物、美丽景色、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时代变革等都应成为观察对象,只有带着对现实生活的热切关注,所阅读的文本内容就会通过对生活的理解更加深化和完美。

其次,要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习惯。读书,是提高文化底蕴、丰富语言存储的重要方法。有了阅读兴趣,学生才会主动阅读。在保持浓厚兴趣的前提下,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接受新知识的效率最高,记忆最为深刻,思维处于活跃阶段,对于文中内容的反映更加敏捷。值得注意的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未必一定要从阅读经典著作开始,只要是内容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具有丰富知识与启迪作用的书籍都能拿来阅读。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对语文课程产生学习兴趣,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语文教师。

再次,让传统文化经典回归语文教学素材。在语文教学中,至少应该有一半课时用于学习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如经典文学作品、红色军旅作品等。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或展览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古代谚语、诗词的幻灯片或手抄报;让学生大胆评价《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经典名著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写作特点;让学生续写名著未完待续的故事,或改写结局不完美的故事……

最后,帮助学生成为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学者。如果单纯地让学生接受大量知识,而不给予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掌握的只有未经自己思考而记忆的知识,远不如那些虽了解不多但却经过认真思索的知识有意义。因此,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按照不同书籍的特点进行准确、全面的阅读指导,并把握机会进行阅读心得交流。

综上所述,当前对于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情感、思维能力拓展、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语文素养是教学实践中的重要基础内容,全方位、多形式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的初衷。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加强探索,运用高效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语文,还要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训练强度,如此才能适应新高考改革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 张慧玲.江苏省单招高考语文命题立意取向对学生语文素养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职教通讯,2014,(2).

[2] 潘新和.“伪写作”命题观之弊害――由2012年福建高考作文题说开去[J].语文学习,2012,(9).

[3] 程道明.语文教学应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命题评析及启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12).

[4] 欧阳芬,卢燕玲.用高考命题引导中学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江西高考语文自主命题为例[J].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2014.

篇4

1.尊重学生的地位,重视学生的间接

探究式阅读教学认为,文本的生成离不开读者的解读,通过读者的活动才能够发掘文本的意义。在教学中,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是否能够顺利开展探究式阅读,主要取决于学生。且阅读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想要完整的把握作品内涵,通常需要反复进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往回看”策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很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障碍,主要原因就是对文本不够了解,且探究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在阅读时就可使用“往回看”方法,让学生重新阅读课文,仔细分析,并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再加工,由此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时,文中有一句“这座丧失了双臂……烘托着作品。”学生在阅读时很难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如其中“美术作品的命运”具有怎样的含义?“某些东西”具体指什么?虽然这些问题有些难懂,但只要反复阅读课文,认真揣摩,都能够找到答案。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应当先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章的基调,感受作者的心情。只有这样,才能够进行下一步的认识与探究,品味词语的功能,同时体会作品的深层含义。在此过程中,学生应当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讨论作品的具体含义,还可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空白”结构进行补充,如此便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重视生成要注重探究情境的创设

想要提高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有很多,创设问题情景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因为开放式的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假如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学生就能够进行深入探究,且思维非常活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会非常高。创设问题情景有多种形式,第一是结合课文的题目来创设。第二是围绕文中主题来创设,例如在学习《故都的秋》时,教师就可先让学生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子“可是啊,北国的……来的悲凉。”此时教师就可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为学生创设情境:“人的情韵在于延伸,文中的风景在于文言。故都的秋来的‘清、静以及悲凉’,文章围绕这一点,以景显情。同学们,你们仔细阅读课文,认真体会。文中几幅画面中,这些特点具体体现在哪里?”。第三是创设虚拟的课堂情景。例如可为学生安排课本剧的表演或者进行分角色朗读等。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很适合课文句表演,古文中的一些故事也非常适合进行分角色朗读。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教师可借助这一现代化教学工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可借助杨洪基演唱的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来导入。如此便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此种情境中,学生也能够产生情感共鸣,提高阅读效果。

3.适当补充课外资料

在语文学习中,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很多,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恰当的引入课外资料,就能够化难为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于“孤独”的理解,教师就可为学生补充一些课外资料:贝多芬没有妻子也没有孩子,因此对于卡尔侄子非常宠爱。但是侄子却不成器,嗜赌成性。如又一次侄子毫无缘由的对着自己开了一枪,但是并没有死,却把贝多芬吓的差点崩溃。而在贝多芬重病以后,想让卡尔拿着钱去找医生。但卡尔居然把钱花光了,忘记了要请医生,两天以后才想起来。这些事情在《名人传》中都有非常详细的记录。通过引入这些资料,学生就能够深刻的理解为何贝多芬会孤独。

在语文教学中,教材的内容非常有限,但学生的认知范围是无限的,仅依靠教材中的文本阅读,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时,教师就应当采用多种方法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可开放图书馆,定期引入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思维都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此外,教师也可为学生订阅《读者》《青年文摘》或者其他的语文报以及文学刊物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强化阅读效果。另外,还可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由文学名著以及历史人物传记改编的电影,例如《孔子》等,也可为学生播放一些如《百家讲坛》一类的教育片。这些方法都能够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使学生对文学阅读产生兴趣,由此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综合素养。

篇5

文学概论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主干课程,通过文学概论的学习可以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系统掌握文学的基本概念,帮助他们建立文学学习的能力,所以说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诚如《文学概论》编写者所说:“文学理论的学习可以指导文学课程的学习、可以指导做人与生活,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的能力。”

每一位文学概论教材的编写者或者是每一位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师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学理念,而教师的文学理念是在大量阅读文学著作的同时,自觉运用文学概论中的基本原理形成的。这种文学观念既有感性的成分又有理性的成分。所以在文学概论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自己的感性文学认识中抽象出理性的观点看法,提炼出最为稳定的知识结构,帮助同学搭建文学体系的理论框架。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既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事实同时又要求教师进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

既然课程的名称是文学概论,那么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都离不开对这一门课程最基本概念的阐释即什么是文学,文学的本质又是什么?上千年来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给出了千差万别的答案。《说文解字》中说“文错画也,象交也。”《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而后君子。”在中国古代,“这个文字包含了若干的含义既有语言文字的象征符号,又包括具体的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先秦时期文的含义比较宽泛,到了战国中期以后,文就偏重于指文章、文辞。但是不管是语言文字礼乐制度还是文章文辞。唯一例外都是人的感性活动。童庆炳认为“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文学的创作者对于生活的切身感受有了表达、宣泄的需要,就产生了文学创作。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本能感受,才能帮助他们搭建稳定的文学框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位文学概论的教师不仅是权威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帮助学生进行概念学习的引导者,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引导作用。

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自觉进行文学的内部学习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文学的外部学习。美国学者韦勒克在其著作《文学理论》中首先区分了文学的外部研究与文学的内部研究。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十分重要。文学的内部研究,不言而喻,主要研究的是文学文本本身的存在。它的范围及其广泛,既包括文学的文体分类。同时又包括对文学创作过程、文学阅读消费过程等。这其间包含了许多概念。这些内容一般是文学概论大纲中所包含的内容。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各版本的教材,争议不大,教师需要在明确基本定义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文学作品实例帮助同学们理解这些繁复的概念,使他们具有基本的文学素养。但笔者认为文学的外部研究更能够帮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打开思维并且学会如何进行思考。这部分的内容同时关系到学生的道德情感评价、关系到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形成,甚至能够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而这些内容才是教育的真谛所在。但是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具有难度,第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够明显。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不容易把握这个度,容易造成边缘内容在课堂的教学中喧宾夺主的情况。第二,各版本的课本对这一部分的内容争议比较大,而且内容分布不均匀,涵盖面不够广泛,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其创造能力,在庞杂的内容中,选其精华,去其糟粕。简单精要的讲解,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要启发同学们在课下进行思考。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语感 培养方法

一、前言

语感是通过长期的语言学习所形成的一种对语言独有的敏锐感受力,有着良好的语感就能快速地抓住语言的表达含义,同时很快地提炼出其言外之意,且对于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好处。语感需要对文字产生一种灵性的感觉,是结合自身的悟性以及生活实践,日积月累所产生的文学素养。因此语感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不断的语言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

二、培养语感的意义

语感是通过不断阅读与吸收所形成的一种对语言所特有的感觉,是一种日积月累的学习的体现。叶圣陶指出:“生活是语言学习的最好环境,对生活的热情是语感培养的最好方式。”吕叔湘也同样指出:“初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感的培养是学生文字各方面能力的体现。”

第一,语感的养成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初中语文教学的新课标指出:“(要)通过不断提升的阅读能力,实现更好的生活体验,形成丰富的认识,产生良好的语感。”可见,初中教学中的语感是初中语文学习的一项突破口与关键所在,既能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基础,又能增加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第二,语感是对于文字的直接感觉,可以有效地发展感性思维。有着较强的语感,可以快速地提炼出语文阅读中的一些信息与趣味性。语感的养成可以使人毫无约束地畅游文字的世界,通过语言的运用表现出心底的细腻感觉,构建自身的语言世界,表现一种个性化的心里思维。初中语文教材中都是经过优选的国内外名篇,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促进语感产生的良好的语言材料,同时也是老师教学使用的好素材。

三、语感的培养方法

第一,朗读能力的训练。朗读绝非简单地读出文章中的文字,而是通过将语言文字的意味加以提炼之后,通过语音的方式表达出的对文章的一种感觉。这种方式可以非常快速地接触到文章作者的感情,实现对于文章的深入了解。因此,进行文章的朗读时,不仅要求声音洪亮,更重要的在于将文章的感情在朗读过程中自然地流露,使得读者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实现一种统一,实现文章的美好意境湿润到读者的内心深处。这种方式的朗读才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读者的语感以及语言的审美能力,同时加深了他们对于文字的一种灵性感觉,提高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第二,名篇背诵,积淀语感。初中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这些文章不仅文字优美、意境深远,同时作者的感情表达细腻。名篇的背诵,可以加强学生对于文章本身含义的理解,同时可以有效积淀语言基础,从而提升语感。

名篇的背诵方式有多种,尤其应重视的是“感知与背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文章的背诵时,应先仔细地进行品读,再进行回忆与尝试,之后再反复,直至文章能全部记住为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有一段描写的是作者的童年乐事,学生进行有感情的理解与背诵,可以不断将其童年的乐趣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体会出作者的乐趣。

第三,教学内容的渗透,加强语感的领悟。语感建立的基础为语言的环境之下、语言的内容之中,因此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的语文教学内容也同样重要。

首先,语言的意境以及语言所表达出的内涵离不开其所描写中的环境因素。如《我的老师》中有一句描写:“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狡猾本身的含义为狡诈多变,是一种贬义,但是结合此处的语言环境,我们可以知道,此处的狡猾一词属于贬义褒用,为乖巧、机警的含义。

其次,品位文章本身,培养学生对于文字本身的一种细腻与丰富的感觉。《背影》一文中,父亲买橘子的过程被细细地描绘出来,所体现出的是父亲对于儿子深沉的爱意。父亲微胖的体型加上一些滑稽的动作,却让读者感觉不出丝毫的做作,更多的在于其细腻的语句体现了父子情深。

第四,抄写仿写中实现积累。语感的培养中,不仅仅要重视教与学,同时也要注重写。培养语感的最佳方式是通过抄写与仿写,将一些优秀篇章进行抄写,将一些精彩的语句加以改写用在自己的文章之中,如此可以快速地积累学生的语言素质,实现对于语言的灵活运用。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语感本身是为语言表达能力服务的,有了良好的语感,才能实现对于文章准确的表达。因此,进行仿写不仅可以快速准确地抓住文章本身的含义,同时可以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卢玟燕 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能力培养途径初探[J].中学教育论坛。

[2]渠冉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8,(7)。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创新教学 实践研究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瑰宝,凝聚着古人数千年的智慧结晶,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高度的艺术统一,在审美和意境上让人百读不厌,不忍放手。学好古诗词是培养学生文学艺术素养,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出于应试教育的需要对古诗词采取分解、熟读和背诵的办法。这种办法确实能够让学生较快了解古诗词的字面含义,对于应付考试和取得高分有一定的作用,但对学生文学素质、道德情操的培养收效甚微。初中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显然,应试教育模式达不到大纲要求,我们对教授古诗词应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研究。

一、加强诵读,熟能生巧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句话用到古诗词的学习上最为恰当。古诗词在字句上高度凝练,而表达的含义隽永悠长,让人越读越是爱不释手,越是反复诵读,越能深刻领会诗词的丰富含义。熟读古诗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古诗词是中国文学语言千锤百炼的结晶,往往寥寥数字就能表达出富有余味的含义,在音韵、对仗上有很多讲究,与现代语言平铺直叙的表达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加强诵读能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含义在心中逐渐明朗起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说古诗词读的熟了,自然而然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二是理解古人的情感。诗言志,古人通过诗词表达自己高兴、欣喜、忧愁、豪爽、思念、哀伤等情绪。学生在学习时如果能理解古人所表达的情感,就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增强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中表达的狂放不羁、豪迈奔放的情怀让人回味无穷,反复诵读,这种情怀更加让人感同身受。

三是体验诗词的美感。古诗词都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凝练统一的结果,因此大量的千古名句能够流传至今。这些诗词在诵读的时候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其中表达的意蕴更是让人回味,达到文学上诗词美的极致。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形式上对仗、押韵,内容上如水墨画一般描绘了诗人出行所看到的湖光山色,表达出一幅欣喜的心情。诗词之美,只有在诵读的时候才能萦绕在读者的心头。

二、结合背景,增强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解诗词字句含义、表达技巧等,还应把作者所处的时代、主要经历及创作动机等交代清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所蕴含的时代性和现实性,让学生明白古诗词并不是只凭作者才华产生,还应具有当时的社会现实意义。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很多同学认为这是写思乡的诗,表达了对亲人的想念,但这是不全面的。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是安史之乱,长安被乱军攻破,战火纷飞,杜甫被俘获与家人失散,诗歌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只有结合背景才能对古诗词全面解读。

三、多种方式,营造情境

有些诗歌表达的意象、情感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需要借助一些辅助手段营造诗歌情境,加强学生的理解。

一是书法。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传承瑰宝,不同的书法作品所表达的含义、意境、情感有所不同,比如有的清新婉约、有的豪迈奔放、有天马行空、有的恪守法度……诗歌和书法在艺术表达上有很多共通之处,很多的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自成一家的书法家。我们在欣赏诗词的时候不妨采用诗书结合的方式,表达不同意境的诗词用不同风格的书法来书写,两者互相呼应,两种传统艺术的鉴赏水平能得到同时提高。

二是音乐。古诗讲究平仄、对仗,诵读时脍炙人口、富有韵律和节奏感;古词原本都可以配乐演唱,与音乐的结合更加紧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古诗词配上情调、意境相适合的乐曲,再朗读或演唱出来,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意蕴。比如:《蒹葭》配上邓丽君的《在水一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配上王菲的《水调歌头》,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配上《十面埋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配《故乡》等。优美的乐曲与古诗词相得益彰,更能创造身临其境的氛围,让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古诗词的情境。

三是图画。古诗词创造的优美意境本身就是一幅图画,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都让读者脑海呈现一幅或静或动的古典画作,这也是文学作品形象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在教学中,有绘画才华的教师可以根据诗词表述的内容或意境,随手在黑板上画出粉笔画,也可以利用工艺品画配上诗词,或者多媒体教学的幻灯片等,让学生体验到诗画或诗书画结合所呈现出的优美意境,流连在古典诗词所营造的深厚氛围中,对提高学生文学艺术素养和欣赏水平都大有裨益。

此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多运用古诗词,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使用,可以在日记、作文中引用名句,也可以按照古诗词创造的意境进行再创作。活学活用能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我们炎黄子孙,应当继承民族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文化才能撑起精神的世界。我们都有责任把这种光荣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让它继续发扬光大,泽被后世。

参考文献:

[1]曹桂恒.新课标下的古诗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

篇8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教学 以趣入境 诗意

语文学科本身就属于人文性的学科,其教学的重点内容不仅是语文知识的灌输,技能的训练,更多的是榱伺嘌学生的人文精神,丰富学生的精神情感,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能够在课堂中激发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学生自身整体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在语文课堂的故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模式,选择适合学生、适合古诗词教学的的课堂教学方式。

1渗透历史趣味,分析初中语文古诗背景

由于古诗词的语言深刻并且蕴含有丰富的诗人情感,所以语文课堂的古诗教学相较于现代文章的教学往往具有更大的难度,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掌握往往也不够透彻,对于古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也是死记硬背,于是繁重的背诵任务造成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厌倦,甚至导致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的抵触,所以在进行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时,教师应当结合古诗词的历史背景进行教学,对于古诗词,其往往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历史含义,想要真正的读懂古诗词,学会古诗词中的内容,就要结合古诗词的历史背景进行教学,实现古诗词的“读诗也读史”。一些在现代的社会中广为流传的古诗词,往往因为大家被诗词本身的句子而惊艳所以忽略了诗词本身所具有的的特殊的历史背景,造成学生往往难以深刻理解故事的学习现象。

所以,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古诗词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进行古诗词的理解和学习,要使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学会读诗,学会品诗。教师可以在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课前,要求学生进行相关古诗词的历史背景收集,使学生能够通过历史背景的了解而古诗词的创作环境和创作背景,使学生能够体会作者作诗时的心情和思想。例如,官渡之战后曹操的诗作《观沧海》让人看到了曹操一统山河的广阔的胸襟和雄心,《天净沙・秋思》抒发了一个游子漂泊在异乡,内心愁苦孤单、思念家乡的凄苦愁苦之情,《夜雨寄北》抒发了作者对于妻子深深的怀念和内心的孤寂,《滁州西涧》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已怀才不遇的愤愤不平等。通过历史背景的渗透,使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古诗词的深刻含义。

2体悟诵读方法,把握初中语文古诗解读

古诗词是感性的,是充满着诗人丰富的情感的,所以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语文课堂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反复的吟咏和诵读,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反复朗读和吟诵去体验诗歌,去感应诗歌的趣味。吟诵是进行古诗词理解的重要步骤,通过吟诵可以使学生能够了解古诗词的大概内容,感知古诗词的深刻意蕴,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音调的变化、平仄的反复、语音的抑扬、节奏的韵律感知语文古诗词的韵律美、节奏趣味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于阅读古诗词的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

例如,初中语文的古诗词中,李白的《将进酒》和苏轼的《水调歌头》以及杜甫的《春望》和《望岳》等都是非常富有韵律的诗词,其在现今的社会中也是广为流传的诗词,是非常适合帮助学生锻炼古诗词语感和朗读节奏的诗词。再比如辛弃疾的名作《破阵子》包含了作者的爱国的壮志理想和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诗词内容苍凉而悲壮,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可以借助一些适当的音乐给学生进行配乐朗诵,使学生能够在贴荡起伏的音乐节奏中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豪情和忠心,实现学生对于古诗词内容的深刻理解。

3深思意境情感,提升初中语文古诗理解

古诗词虽然内容简短,但是其中往往蕴含有丰富的情感和意象,教师要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实现入境意、知诗意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进行古诗词的学习时能够放飞自己的想象,激发自己的创造,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使学生不以背诵而目的的进行古诗词的学习而是能够重意重形,能够从古诗词的意境入手,去欣赏诗人为我们所描绘的秀丽画卷和壮丽江山,使学生能够结合中华传统的人文的特点,了解古诗的深刻含义和意境。

诗词往往应用很丰富的意境,比如《天净沙・秋思》中,全诗是由多种意象组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通过多种的意境使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意象描绘出一幅画境,使学生自身能够深入画境中去体会作者内心深深地思乡之情,使学生仿佛能够亲身体验作者的内心。再比如,杜牧的“多少楼台烟雨中”,李商隐的“心有灵犀一点通”,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等都具有非常强的画面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这些画面的想象,使学生的脑中能够有画面感,能够针对意境去进行切身的体会,最终实现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古诗词的美,只有对其进行真正的切身体会才能够感知,所以,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传统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进行对语文古诗词的深刻理解,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投入到古诗词的画面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古诗词的深刻含义,体会其中丰富的情感,使学生能够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丰富自身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 余桂兰.入诗画诗境,品诗情诗韵――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教学[J].考试周刊,2014(56):23-24.

篇9

关键词:英语教育专业;英语;儿童文学素养;培养策略

新课程改革对英语课程的性质、目标给予详细规定,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实施途径。以往“哑巴英语”教学现象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关注,教师过多关注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但是忽视了听说能力与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此,改革中尝试以阅读英语故事的形式来吸引儿童阅读兴趣[1],并且对英语教学者的文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这一发展趋势,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必须重视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明白儿童文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主动提高英语儿童文学教学能力。

一、儿童文学素养概述

儿童文学主要包括两个概念:一是专门作为一门学科的儿童文学研究;二是作为一个门类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一概念的界定考虑到儿童理解力的文学、儿童本位的文学和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生理特征及成长规律的阅读等多个方面,暗示了主体读者是儿童,并且能够为儿童带来乐趣的文学作品。因此基于儿童不同年龄特征和理解创作力,儿童文学的标准及分类各有不同,包括了童谣、童诗、图画故事、寓言、儿童小说等多种体裁[2]。根据儿童文学延伸出儿童文学素养的含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笔者角度认为儿童文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阅读和研修儿童文学作品,从而全面认识儿童文学并且准确理解和把握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主要涉及儿童文学理论素养和阅读素养两方面,但是对于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这两方面远远不够,同时还要具备借鉴儿童文学作品组织教学的能力,掌握阅读技巧,运用儿童文学作品提升自我阅读能力,这些综合的、全面的组成才是儿童文学素养的总内涵。因此,儿童文学素养培养要求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能够全面把握作品表现与内涵,利用儿童文学作品组织高效教学设计,顺利开展教学。

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英语儿童文学素养的必要性

(一)架构与儿童交往的桥梁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未来面对的儿童学生,身处交往的两端学生对儿童世界了解不多,但是学生想要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必须加强对儿童的了解,这时就需要儿童文学素养发挥作用。首先儿童文学面对的是儿童,其中文学作品中包含大量儿童日常行为活动和生理成长特点,教学活动中借鉴作品描述加强对儿童的观察,利用儿童文学来了解儿童,并且更好地服务于儿童。儿童文学的创作对象是儿童,其内心世界往往不被成人所理解和重视,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儿童文学逐渐引起重视,并且纳入到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体系中。儿童文学作品主题大都涉及母爱、大自然等[3],作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通过理解儿童淘气顽皮行为来领悟到内心世界,在交往中充分表现出承认和尊重,加深对儿童的理解和包容,让儿童自然成长,释放出童真和天性,为师生交往架构起中间桥梁。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先生强调在儿童文学中必须注重儿童本位的文学地位,不以成人世界的法则和观点来约束儿童,而是发现儿童的长处,将开启儿童文学大门的钥匙交到儿童手中,发挥出自身的引领作用,因此英语专业学生要站在儿童独特的思维角度和理解能力上感受儿童文学,接受儿童的感受,并尝试去理解。

(二)加深对儿童思维特点的了解皮亚杰提出了教育中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包括四个阶段,而儿童文学的创作也是针对不同阶段儿童主体进行的。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要掌握并且熟练认识四个阶段儿童的智力发展现状,在第一阶段(0~2岁)儿童感知运动阶段中,培养儿童初步认识世界的方法,让儿童通过感知和运动两者的关系来获得动作体验,在脑海中形成低层次的图式;在第二阶段(2~7岁)儿童前运算阶段中,逐步扩大儿童的认知活动范围,发展其表象和思维,开始利用语言和抽象方式理解事物,但是无法对认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形成概念,抽象运算活动不能开展;在第三阶段(7~11岁)儿童具体运算阶段中,儿童已经获得了抽象概念能力,能够进行简单逻辑运算推理,并且凭借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发展自己的逻辑思维,但是无法进行独立抽象运算;在第四阶段(12岁以上)儿童形式运算阶段中,儿童思维渐趋成熟,其智力水平逐渐和成人接近,对于抽象逻辑运算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4]。这四个阶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必经过程,其顺序必然不可颠倒,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延伸和拓展,儿童在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不同的思维特点。英语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培养儿童文学素养,加深了对儿童思维特点的了解,明确在不同阶段利用不同儿童文学作品,让儿童更快地发展抽象思维,通过大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更能直观感受不同阶段儿童成长规律,从而形成敏锐的鉴赏力。

(三)适应儿童语言学习的需要英语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而当前我国英语教育中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阅读能力不被重视,因此对儿童开展英语语言课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儿童文学阅读,让儿童获得更好地阅读体验,从认知阶段便开始从阅读中获得乐趣。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指导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必须要求其指导者具备丰富的文学阅读经验,尤其是针对儿童的文学阅读经验。朱自强先生曾说:“文学作品研究先于语文教材研究,这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准则”[5]。文学作品阅读是培养个人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最大化发挥出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仅传授给儿童限定的文化知识,同时潜移默化影响儿童的文学情感和阅读情操,让儿童深刻感受当今世界。

三、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儿童文学素养培养策略

(一)稳固儿童文学课程地位,培养儿童文学素养首先,注重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高职院校必须重视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期间英语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准确定位英语儿童文学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儿童文学学科课程体系,让学生意识到儿童文学课程对日后走向岗位工作的重要性,并且主动去学习英语儿童文学课程,课下阅读大量儿童文学作品,学校应当保证课程学分和课时安排合理得当,鼓励学生开展儿童文学理论和教学研究,提升儿童英语教育教学队伍质量和专业能力,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学会自我反思,发现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其次,丰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内容。儿童成长包括四个不同阶段,因此儿童文学作品类型包含多样,在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内容中要考虑到英语课程本身特点和儿童文学作品的可鉴赏性[6],不仅要重视儿童英语阅读技能的培养,而且主动提升自身的阅读水平,掌握阅读技巧,更好地指导学生。

(二)积累更多儿童文学阅读经验,培养儿童文学素养英语专业学生作为儿童英语教学的引导者和帮助者,首先,应当养成自身良好的儿童文学素养,积累更多儿童文学阅读经验,才能为指导儿童阅读做出努力,在阅读中养成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喜爱,从中找寻培养儿童文学鉴赏力的土壤,掌握儿童文学作品的欣赏技巧。其次,英语专业学生在初步阅读儿童文学时可能代入感困难,这是由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截然不同决定的,但是学生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体会儿童文学作品的美感,领悟纯真之美、欢乐之美和想象之美,理解儿童固有的纯真与稚拙天性。最后,扮演隐含读者,感受乐趣。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定的阅读主体是儿童,英语专业学生需要在阅读中扮演隐含读者,结合儿童的身份去体会文中描述的语言知识、幻想世界和文学知识,然后为利用儿童文学作品做好英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进行儿童文学教学实践,培养儿童文学素养首先,英语专业学生要充分利用儿童文学作品,注意教学情境的不同引入不同阅读材料,为儿童展现出生动有趣的课堂。如在儿童教学导入阶段中合理运用图画、童谣、儿歌等,适应儿童发展天性,吸引儿童注意力,然后顺利引出所学的英语课程语言知识。其次,通过儿童文学作品开展英语阅读活动。新课程改革规定学生从听、说、读、写、玩、演等方面发展英语语言技能,其中对读的环节可利用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和简短对话。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应当掌握多种阅读方法,为儿童分组阅读做好指导[7],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作为儿童教育教学队伍的重要组成人员,应当主动阅读大量儿童文学作品,精心选择阅读材料,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要认清教育教学对象,在儿童生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基础上掌握阅读技能,提高专业能力,培养起儿童文学素养。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Abstract:Du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current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xt reading pay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Many junior middle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pays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literary works and the extracurricular books, thus ignoring the basic text reading. Therefore,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should improve on the text reading degree of attention, to enable students to firm learning language knowledge.

Key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strategies

随着教育模式的更新和新教学方法的引进,有些语文老师在实行新的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导致对文本阅读重视不够,过分依赖课堂讲习。这样就导致语文知识框架的模糊,导致学生无法理解相关知识。因此,模式文本阅读的作用和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

一、初中语文文本阅读的重要性

(一)文本阅读可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语文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有机组成的重要部分,对于学生吸收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热爱文学的情感。文本作为传播文化的主要媒介和途径,是培养学生文学审美素养的重要工具。通过文本阅读,学生可以了解文本作品所传达的各种思想精神和人文品质。通过长期阅读,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精神人格。

(二)文本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育部门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精髓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文本阅读,老师可以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学生理解文本背后所蕴含的哲理。同时,文本可以提供多层次的知识结构框架,通过多层次的知识结构框架,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其发挥想象力,充分挖掘文本背后隐含的作者所赋予的情感和思想。

(三)文本阅读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稳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通过思考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发散思维,学生可以更深入的感受到作品的思想情感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对文本中的知识点加深印象,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所以,初中教学不能忽视文本阅读的重要性。要以文本阅读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开展多样的教学模式。要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最好效果。

二、文本阅读应该如何进行

(一)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关键词的理解

要明确一点,初中语文教学,还是要以生字生词的学习为重点来进行。对文本中一些经典的词语、句子、段落要多读,在读的过程中不断领悟其中的哲理和思想内涵。要使学生做到把握经典文本中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含义。当然,在引导学生文本阅读的时候,不需要做到面面俱到。只要把握文本中重点、难点的词句来深入分析,启发学生对这些词句的理解。引导学生挖掘这些字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运用和不同含义,从而使学生更加真实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

(二)进到学生进行情境阅读

不同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情境,作品的出现也是由作者身处不同情境中的有感而发。因此,初中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学会情景阅读,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想想自己就身处当时的情境中,这样的阅读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还能提高学生想象力。

(三)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的思想内涵

初中语文文本中的作品都是经典的一些文章和诗词。其中承载者丰富多样的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包含人生感悟、哲理思想和人性光辉。现在的教材,极其尊重和关注人的精神价值,要注重让学生从文本阅读中获得审美体验、情感熏陶和人生感悟,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精神人格。所以,在落实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及语言能力的训练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让学生深刻的体验人生哲理。

(四)引导学生对文本中意象描述的阅读

中国传统文学的魅力在于通过文字语言创造特殊的意境,通过简单的文字描述就可以描绘出一番情趣盎然的景象。这就为文本创造了独特的特定背景,同时创造特定的氛围。文本通过对于意境的表现,使人在阅读的时候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带有情感的去阅读文本,使学生理解作品的同时融入到文本所描绘的特定情境中。这样,学生才能用心的感受作品的意境,体会作品的深意。

(五)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阅读掌握写作技巧

是文学审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文本思想的理解,从文本中吸取优良的人格素养和人生哲思。文本阅读对学生来说其实是一个“悟”的过程,在“悟”的过程中,通过“悟”,学生能够完成思维的充足和个性化的加工。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可以从文本中掌握大量的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能够切实掌握文本中的写作技巧,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在阅读相关文本时,能激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学生在写文章的时候就会潜意识的受到这些文章风格的影响,从而在实际写作中运用这些文章中的写作技巧。

文本阅读是一切语文知识学习的基础,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有效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要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悟。初中语文学习只有扎实学好基础,才能更好的深入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写作能力。同时文本阅读能塑造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和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金丽娜.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湖南教育.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