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环境保护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环境保护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环境保护的措施

篇1

【关键字】城镇;环境危害;现状;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观察社会的进程发展状况,不难发现,在城镇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环境保护问题出现。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忽视环境保互问题的控制和解决将导致城镇的污染状况愈加的恶化。在关于城镇的环境保护的讨论中,居民的环保意识无疑产生不了十分有效的作用,在很多的经济往来中,往往都是以利益为重的。及时的发现城镇环境保护方面的安全隐患并对其环境问题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和解决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2 城镇环境危害的种类

2.1 土壤污染

环境污染问题伴随着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越来越严重,有一些中小型的煤矿过度的开采和一系列的过度砍伐树木严重的导致了土壤污染,使得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很多的土地逐渐沙漠化。另外,环保意识相对薄弱的居民们制造各种各样的固体废物垃圾并长期露天堆放生活垃圾,致使阴雨天气将垃圾中的有害成分渗透到地表和土壤缝隙中,这种成分不经导致土壤的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还会对土壤中生长的植物造成污染,而人类在食用一些果蔬时危害到自身的健康。

2.2 大气的污染

一些小型的企业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往往为了节省成本而将大量对人体有害的气体废物排放到空气中,这些气体中的一些成分是构成酸雨的重要成分,众所周知,酸雨的危害性十分巨大,可以直接对森林、草原、农作物造成危害,还可以对土壤、水质、建筑物、桥梁和工业设备造成腐蚀,严重地影响陆地和水域的生态平衡。废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温室效应引起的厄尔尼诺效应影响了全球的生态系统和水土资源。在城镇的经济发展中,如果政府部门不对废气的排放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大气的环境问题将越来越严重。

2.3 水体的污染

环保意识薄弱的城镇居民习惯将大量的生活垃圾直接排入到水源中,近年来,主要的水体污染现象有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的浮游生物过分繁殖,造成的的海洋“赤潮”现象和淡水中的“水华”现象。

3 加强城镇环境保护的措施

3.1 加强开展城乡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

加强城镇环境的保护规划编制可以有效的控制城镇的环境问题,因此在编制城镇的环境规划时可以采取下述原则进行加强:①为了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可以选用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和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和实施的方式;②关于如何合理的处理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保证合理的控制城镇产业结构的发展规模问题上,可以采取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的原则;③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统一规划和同步实施的原则对于保证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有效实现,保证实现城镇环境保护的一体化;④当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要求在城镇建设过程中要以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为重点内容,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就是突出重点统筹兼顾;⑤把城乡传统风貌和城乡现代化建设结合,科学地合理地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

3.2 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居民环保意识

人的环境行为需要由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来指导,这种指导可以使人的行为增强目的性和预见性,保障环境保护的进行。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人类自身的盲目造成了和环境恶化的关系,这些需要靠提高人来自身的环境保护觉悟性来解决,通过一种谆谆善诱的环保教育指导人们认识自身对保护环境的一份责任和义务,将有效的把环保意识深入到广大人民的行为当中。

3.3 利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在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方式当中,有一条十分有效的就是运用经济手段加强对环保问题的管理。在目前我国的经济手段保护环境的原则中,主要有如下几条:①根据“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对该城镇的排污收费制度严格执行,根据具体情况,切实的保证各种排污费的征收;②对于一些环境违法行为,严格的依照环保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惩处。相关环保部门应积极深入的对城镇企业进行环境监察,奖惩制度明确,坚决杜绝一些所谓的“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作祟心理;③对于一些尚不完善的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应进一步进行完善,按照国家的统一标准对一些排污总量有价分配、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污水处理按质收价制度等进行严格的控制,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规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共同发展的目的。

3.4 健全的机构可以保障环保队伍的力量

一支高效率、高素质和高水平的环保队伍可以全面的提高环保工作中的统一监督管理。及时对城镇环保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加强环保的相关执法装备,保障对环境污染源的远程监控力度,这些都将对城镇的环境保护工作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同时应加大对环保事业的资金投入,乡镇政府应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保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经费,同时建立污染防治基金和监督管理建设专项经费。

4 结束语

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一定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本文中我们分析了在环境保护问题中主要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系统的概括了现代乡镇化的发展现状,通过分析讨论提出了几点关于城镇环境保护的措施。为保证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应按照经济与环境统一的的环境保护规划,在加快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完善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生态小镇、保证环境友好型城镇化道路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城镇环境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黄海.城镇环境保护的措施探索[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9).

[2]常立霞,徐景芳.论城镇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2(5).

篇2

一 、基本概况

灌云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东临黄海,西接沭阳、东海两县,南以新沂河与灌南县交界,北与连云港市区相连,总面积1772.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3万公顷,总人口100.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59.8%。该县可以利用灌溉水约3亿立方米至4亿立方米,连同本地径流1.5亿立方米、上级供水1亿立方米,共5.5~6.5亿立方米。

二 、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成就

1.可持续发展体系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

灌云县委、县政府把环境保护内容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通过宣传发动、编制规划、开展试点、培育典型等工作,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循环经济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初步形成了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2.环境保护理念得到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全力开展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完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明确环境质量负责主体;二是调整城市污水处理费和生活垃圾处理征收标准,推进了污水处理使用体制;三是全面推广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开全县企业的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评级结果。

3.环境管理能力得到加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灌云县在环境监测、监察、宣教、信息四个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环境监测站、环境监察局、宣教、信息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分别通过省、市验收,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

三、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是新沂河受上游地区污水排海影响,水质长期呈劣五类;二是古泊善后河受山芋加工废水季节性下排影响;三是本县南岗、陡沟等地山芋加工废水对叮当河饮用水源水质构成的潜在威胁仍然存在。

机动车尾气、建筑扬尘、道路施工扬尘等因素影响,总悬浮颗粒物接近二类区标准限值,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有逐年上升趋势,使本县空气受到严重污染。

四 、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

1.工业污染防治与生态工业建设

1.1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

在企业尤其是重点污染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通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使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国内或省内先进水平。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引进关键链接技术,通过能源、水的梯级利用和废物的循环利用,形成工业生态链网。开展清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试点,积极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它绿色认证,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主要行业的重点企业、重点出口生产企业全面开展ISO14000认证。

1.2加强对重点行业的分类指导和管理,提高重点行业的生产产品、技术装备、生产管理和污染控制水平。

淘汰工艺落后、污染严重、附加值低、资源消耗高的产品和产业;执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的地方标准,严格准入制度,采用强制手段推动产业升级;率先在轻工(造纸)、纺织(印染)、水泥、机械、冶金、电力等重点传统产业完成生态化改造试点工作。

1.3加强对排放持久性有毒有机物质企业的治理的监控。尤其是对饮用水源汇水区域内的排污企业,加强对有毒有机污染物的排放的监测,以及有毒有机污染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工作,对超标排放企业限期治理;针对县内重点有毒有机污染物,完善环境质量和排放标准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2.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置

2.1积极推进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提高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率。建立健全鼓励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政策措施和制度规定,建设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的设施和管理体系,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置设施。

2.2 拓宽医疗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投融资渠道,建设专门的医疗废弃物安全处理和处置设施,医疗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置率应达到100%。

3.村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

3.1自然保护区建设

3.1.1加大对现有的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力度,重点建设大伊山森林公园、伊芦山森林公园。

3.1.2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开展全县生物物种资源调查、整理和编目;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监管网络,,严格监管外来物种引入和转基因扩散;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3.2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开展农村小康环境保护行动。以“三创建”为抓手,紧紧围绕农村废物资源化、农村生产生活清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村庄建设与发展生态化的原则,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农民身体健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五、环境保护工作的保障措施

1.完善考核机制,强化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

紧紧围绕建设生态省、生态市的良好机遇,把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和指标融入政府和部门生态建设目标和责任考核体系,逐年签订环保目标责任状,把绿色GDP指标作为乡镇政府工作考核指标。

2.运用市场机制,拓宽环境保护的投融资渠道

规划的实施需要大量资金,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推进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机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

3.加快科技创新,构建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

大力推进人口、资源、环境领域的科技创新,优先确定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生活环境改善的重点领域,组织实施社会发展科技示范工程。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专门人才,加快培养与引进发展绿色产业急需的科技创新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

4.加强宣传教育,促进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

将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法律常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丰富人们的环境科技知识,提高环境法制观念。

篇3

【关键词】公路勘察设计; 环境影响;保护措施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的环境问题一直处于不断恶化的趋势: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严重、森林草原面积锐减、生物灭绝速度加剧、各类环境污染问题触目惊心。近年来,我国虽然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看,起步晚、基础差、治理速度远赶不上破坏速度。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交通运输的载体之一,公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交通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末,我国公路总里程达423.75万公里,日渐增长的公路里程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功不可没的巨大推动作用。但是,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发生了一系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如何消减公路工程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成为人们日趋高度关注的问题。

1 公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公路工程建设专业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施工和运营周期都较长,影响范围跨度大,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对环境的影响是复杂多样的。公路工程可分为勘察设计期、建设期和运营期。公路建设工程在不同时期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施工期主要产生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问题,而运营期则主要产生环境污染问题。

1.1 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

1.1.1 土地占用和水土流失

路基的永久占地改变了土地的利用类型,使土地原有功能丧失;高填深挖路段坡面形成地面,降低了土层的抗蚀性能,引起水土流失加剧。作业场地和施工营地等临时占地破坏了地表植被,改变了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工程施工中取弃土场及填挖方引起原有地形地貌的改变。土地占用还会破坏原有动植物特别是保护动植物的生存、栖息、觅食场所。

1.1.2 施工期环境污染

施工期的噪声污染主要来自于施工车辆和机械,以及爆破作业,具有临时性特点。大气环境的污染主要来源于车辆排放的尾气和运输、作业、爆破过程中的扬尘和沥青烟。对水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施工现场冲洗车辆产生的废水、施工用排水和营地的生活污水等。

1.2 运营期对环境的影响

车辆在行驶时产生的噪声可影响沿线居民的正常工作生活;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往往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管理、服务区排放的污水和路面径流可能对水体和农田产生危害。交通事故引发的有毒有害物质泄露、爆炸和火灾等也会导致水体、大气等污染,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由于施工期的边坡防护及生态恢复工程尚未稳定,水土流失情况在运营期初期依然存在。此外运营期还存在线性工程对生境的切割、阻隔和对景观的破坏等方面的影响。

2 从勘察设计阶段出发减轻公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为消除或减轻公路工程对环境的危害,必须以预防为主,在勘察设计阶段就应将环境保护的理念纳入到各项实际工作中去。交通运输部对此问题也早有规定,其在2011年10月08日的文件(交公路发[2011]50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勘察设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贯彻“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的理念,从而实现促进公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公路工程过程中的勘察设计工作对于环境保护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勘察设计工作的技术水平和指导思想最终会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生态环保主要体现在选址选线的生态环保。

生态环保选线,即在满足公路建设要求的前提下,在设计过程中结合勘察结果和环境现状,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进行路线选择的过程。选线时应使公路路线尽可能拟合地形,避免出现长大纵坡和高填深挖,减少开挖面积。避开水土侵蚀严重的区域,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路线在经过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水源地保护区等环境保护区域时,应尽可能保证原有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对可能产生生态环境影响的区域应采取线路摆动、设高架桥等避让和保护措施。对沿线经过保护动物的栖息地,应有针对性地预留保护措施,如设置桥梁涵洞等动物通道保证动物寻找食物水源及迁徙等活动。

除了生态环保,资源节约也同样重要。公路工程的资源节约主要是指土地资源的节约,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我国,可供耕作的土地尤为紧缺。公路建设规模往往比较大,土地占用相对较多,在勘察设计阶段应注意合理选用公路建设标准和技术指标,通过设计和技术手段,节约资源,实现环保。在满足使用安全、技术可行的情况下降低路基高度,减少两侧边坡占地及填挖方取土占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可通过设置挡土墙、护坡或高架桥等方式减少土地占用。可在施工时对车辆和人员的活动范围加以严格控制,同时尽可能地缩小施工作业带的宽度。另外应对临时用地的表土做好保存,并在施工后及时恢复。对于施工地区中分布有矿产资源的,应尽量采取减少对矿区的占用和分隔,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方案。合理设置取弃土场,可利用水利建设或城市景观建设的土方填筑路基,合理安排调度,减少取弃土量。对于取土困难的地区,还可在设计中因地制宜,利用粉煤灰以及煤矸石作为填土材料。

除此之外,资源节约还包括再生资源和清洁能源的利用。在公路工程勘察设计阶段,可结合沿线的资源状况,在设计中推广利用风能、太阳能和地热等清洁能源;在公路的维护和改扩建工程中,可选用沥青、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利用技术等,以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对公路工程的环境问题,还可以通过一些针对性的措施,预防其产生。这就需要我们在勘察设计阶段对工程的全面掌控。如应考虑尽量避开雨水汇集点和河道附近设置取弃土场,以减少水流对取弃土场的侵蚀。对于弃土场的挡土坝,应遵循“先拦后弃” 的原则进行布设,并在弃土场的周围设置相应的截排水措施。场地设置应尽量在征地范围内进行,且施工材料的堆放、拌合以及预制等场地,尽量设置在居民居住的下风向。对于环境敏感点的噪声超标问题,可分别采用隔声窗、声屏障、绿化、环保搬迁等措施来降低噪声污染。此外,应充分重视对路面径流和事故废水的处理工作,设置收集处理装置,以防止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3 小结

勘察设计阶段作为公路工程建设的首要环节,为建设项目的选址、施工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从勘察设计时期就开始着手环境保护,及早介入,从源头上采取切实有效的环保措施,目前已经成为公路工程勘察设计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与其他建设项目相比,公路项目具有点线结合、以线为主的特点。施工周期长,可能是几个月至几年不等;影响范围大,有的公路甚至跨越多个省市村镇,沿途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在工程建设的前期,也就是勘察设计期就从环保选线,节约资源等方面出发,做好全面和长远的规划,是减少公路工程环境影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何金泉.公路工程施工期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J].四川建材,2007(6).

[2]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2010.

篇4

关键词:公路建设 环境影响 保护措施

1、引言

公路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对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可以促进整个地区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以及政治地位的提升。但是在建设公路的过程中,也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甚至是破坏了生态的平衡。

公路的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不同于一般的厂矿企业,具有范围广、时间长、因素多、难以预测、难以弥补等特点,因此,涉及到公路建设的时候,必须要注意环保因素,并且要结合公路建设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使公路工程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2、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2.1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公路建设前期,会利用一些价值较高的土地,例如农业用地、森林用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用地等,使土地资源遭到了十分严重的浪费。而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挖土填土、借土弃土、改移河道、清理表土、开采料场等活动会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地形改变、沟谷大量消失,恶化生物栖息的生态环境,加速地表侵蚀,增大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改变自然流水形态,加剧水质恶化,从而直接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2影响动植物的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在公路建设初期,公路的建设势必会破坏森林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引起水质污染,影响沿线动植物生长;穿越风景名胜区且未很好地结合自然,破坏景区景观。这些都是对于动植物的严重影响,扰乱了自然的生态平衡,造成了不利影响。

2.3 带来严各种重的污染

公路建设时期,如果公路穿越或靠近居民稠密区,造成大气、噪声污染,影响居民作息,危及居民身体健康;侵占有价值水体,改变天然水系的自然流态,造成局部区域水资源枯竭;深开挖和高填方路段单调的边坡设计及雷同的防护工程设施使原本生动的自然风光黯然失色;为节省造价、方便施工而依照标准图设计而成的桥涵缺乏艺术造型,从而失去一次景观再造的机会等等。

此外,筑路材料的运输装卸、各种混合料拌合、借土开挖及弃土堆放、土石方调运等活动会造成短期内粉尘污染。另外,由于施工期增加大量机械作业的尾气排放,使空气质量恶化。运输车辆的增加和调整运土石方的落土也会使相关公路交通条件的恶化,对原有交通秩序产生较大干扰。施工机械作业及运输车辆作业产生较大噪音,对沿线居民的正常作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当的临时施工用地安排(如施工驻地、预制加工场所、储料场和仓库等等)也会额外增加对自然环境的侵害。收费站点收费人员、沿线服务区的工作人员和沿线管养人员所产生的污水、垃圾也造成一定的污染。

3、环境保护措施

3.1提高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

在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考虑好工程环保方案和措施至关重要,首先要提高项目规划决策人员、勘察设计人员的环保意识,认真学习国家有关环保的政策法规,其次,在认真做好沿线自然环境资料收集调查工作的基础上,以科学态度进行工程环境影响评估,做好环保设计工作。在公路完工的后期需要组织广大施工技术与管理人员学习环保知识和有关法规,提高环保意识。在施工准备工作阶段,认真调查收集沿线相关资料,制定详细有效的环保措施,施工时加强环保管理和监测。

3.2加强环境保护标准制定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美国环境政策的核心制度,在美国环境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美国自70年代初至今,不论是联邦一级还是州一级法律都建立了较完备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体系。美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仅为实施国家环境政策提供手段,而且为实现国家环境目标提供法律保障。实践证明,NEPA自产生至今,对美国的环境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规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迫使行政机关将对环境价值的考虑纳入决策过程,使行政机关正确对待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方面利益和目标,改变了过去重经济轻环保的行政决策方式。

我国交通行业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工作就显落后了。在与国外同行交流过程中,国外的环境保护咨询和工程公司均对进入中国市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必须加快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 我国的公路环境保护工作起步晚,进步快,是大家的共识。但我们显然还有很多的路要走,中国公路学会决定成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分会》进一步说明在公路交通行业对环境保护工作认识的不断提高,作为交通环保人倍感鼓舞。我相信,通过大家努力,公路交通环保肯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3.3 做好公路规划及评价

对于公路建设的工程方案,除了要考虑自然地理、交通功能、工程技术标准外,还要结合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来综合考虑公路的用地,使路线规划有利于环保。

公路建设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基础建设中占有相当的地位,对公路规划的评价应给予必要的重视。

3.4 保护周边生态环境,做好道路管理

在公路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为保证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持续健康发展,加拿大的安省交通部在环境战略计划中,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公路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负面影响作为公路建设的重点目标。加拿大是森林、植被覆盖率相当高的国家,公路线形设计基本按照原地形、地貌走向设计,尽量避免高填、深挖,因而很少发生水土流失现象。对边坡、急流槽、挡墙的处理均采取以石块或箱石处理方式,因此,看不到国内最常见的浆砌片石结构。

对于我国有很多启示,公路需要加强公路管养工作,对路面和边沟应定期清理。加强边沟、边坡、涵管、急流槽、导流坝和路田分界墙的养护维修工作;对沿线收费站和服务区的垃圾及污水要进行环保处理;加强公路绿化及其养护工作,既创造良好的视觉景观,也可降噪防尘;加强交通管理,控制不符合环保和技术规定的车辆上路行驶,路线靠近或 穿越居民区应限制鸣笛,完善交通标志、标线,保持良好的交通运输服务状态。

参考文献:

[1]叶慧海.发达国家的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中国交通,2005,(03).

[2]张玉芬.高等级公路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国公路网.

篇5

1.颍泉区农田水利工程概述

颍泉区处于阜阳市中部,北纬32°54′至33°07′、东经115°33′至115°55′之间,西接界首市,北靠太和县,东接壤颍东区,南临颍州区,具备南低北高的地势特点,存在1/7000~1/10000的自然坡降。颍泉区位于北亚热带和暖温带交接位置,属于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气候温和,但是季风性气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降雨,不均匀分布降雨量,春秋经常干旱,夏季多雨,容易出现洪涝灾害。颍泉区境内有汾泉河、沙颍河,季节会严重影响内流河的流量,冬季流量小,夏季流量大,地表水被严重污染以及匮乏。近年来不断加剧污染的根本原因就是过长时间关闭沿河梯级控制闸、存在比较小的河水径流,不断降低水体环境容量以及自净能力;此外,颍泉区境内直接朝着河流排放没有经过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2.农田水利对环境的影响

(1)对林地、农田、草地的影响。建设现代化农田水利工程的时候无论建设规模大小,都是占据相应的水域面积和土地面积,实际施工的时候应该清地和占地,防止严重破坏林地、农田、草地的现象出现,以至于严重影响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大量破坏食物链。

(2)对水域的影响。建设现代化农田水利工程的过程中会出现噪音、粉尘、工业废水、建筑垃圾等杂物,如果不处理就排放到水域中会严重污染水质。河道中大量倒入建筑垃圾,促使堵塞很到,并且水利工程施工中也会严重破坏植被、土壤等,从而促使植物大量死亡,甚至有些植物开始灭绝,所以,农田水利工程不但影响水域质量,也会破坏生态环境平衡。

(3)影响陆生动物。修建农田水利工程会不同程度影响水域环境,同时也会破坏林地、农田以及草地,从而会破坏陆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以至于改变本地生态按结构,破坏食物链,从而极大程度上影响本地生态环境。

(4)影响水环境。现阶段都是在农村原有河流上建设水利工程管理,但是实际建设过程中会适当改变水温、流量、流速等,以至于从流动状态水流变为静止状态,极大程度上改变河流规律,从而会严重降低水中溶解氧含量,同时也破坏河流自我恢复功能,降低自身清洁能力,促使河流中出现严重超标的物质,破坏生态水平衡。

3.农田水利工程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3. 1统一合理规划布局

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时候应该对布局进行统一规划,经过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选择最科学、合理、最优秀的方案来处理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问题,同时也也需要全面考虑建设水利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深入研究修建农田水利工程的影响,不能仅仅只是分析短期利益,应该注重长远利益和影响,修建农田水利工程的时候应该切实落实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为构建良好生活环境奠定基础。规划过程依据十年一遇标准来治理局部,五年一遇标准来治理和开挖疏浚,以便于能够充分满足降渍标准,并且也需要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桥涵,及时拆除沟上堵坝。

3.2满足区域特点因地制宜

为了充分展现农田水利工程的实际作用和意义,需要依据颍泉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修建农田水利工程。科学评估以及研究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农田水利工程,并且依据颍泉区农业生产状态、特点、发展需求等来具体设计以及规划农田水利工程施工、选址、设计等相关工作,保障能够充分协调生态环境和农田水利工程,确保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3.3减少人为破坏

修建以及使用农田水利工程的时候应该适当提高管理工作,不管是工程管理部门,还是施工企业都需要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禁止直接对水域排放废物、废水的行为,并且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保护意识,培养相关人员责任感,以便于上述人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全面体现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相关部门应该对于平常积极表现的人员给予一定奖励,保证能够激发周围人群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为全面保障生态环境奠定基础。

3.4提职能部门管理力度

在协调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不但需要依据自身情况使用合理解决方式,也需要不断提高相关部门监督管理力度,构建相应管理机制,以便于全面提高执法力度,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对于那些随意排放废水、废弃、杂物等违法违规行为应该提高惩罚力度,并且从严治理违规行为,时刻谨记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在日常工作中落实保护工作。

3.5构建生态补偿机制

农田水利工程修建中想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就需要实施谁危害、谁治理、谁补偿的基本原则,并且构建专项资金,保障做到专款专用。从多方面来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变,保证能够协调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和生态环境,在平衡和恢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也能够全面促进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的发展。

3.6大力建设循环经济

目前社会更加注重环保和节约意识,此时需要人们不断健全环境保护理念,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速度,构建保护生态环境的机制,完全体现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保证能够和谐发展水利工程和生态环境[7]。

篇6

关键词:国际贸易 环境保护

一、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为了经济发展要追求最大限度的贸易自由,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目标要限制或禁止某些国际贸易,两者之间存在冲突。亚历山大O基斯说:”在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中存在着两个对立的趋势:一方面是为了环境保护控制某些国际贸易的愿望,另一方面是为了自由贸易取消所有贸易障碍的愿望。”所以,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表现为下面两种具体的形式:

(一)国际贸易对环境保护的限制影响

当代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寻求贸易自由,减少各种各样的贸易障碍,以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和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最佳地利用世界资源。贸易自由化可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贸易自由化要力求扫清各种贸易障碍。但贸易自由化的放任自流则会造成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其主要表现是:

首先,发达国家利用大国优胜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推行环境殖民主义,发展中国家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这是建立在对其国内资源的高强度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的基础上,是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作高昂代价换来的,而发达国家却以低于实际资源价格的(即没有考虑环境资源价值)的市场价格购买初级产品。

其次,新一轮环境侵略将使环境安全面临新的威胁,长期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和危害环境的工业,设备,产品和有害废物,进行环境侵略(也称生态侵略,生态殖民)。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遭受环境侵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二)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制约

正是由于贸易自由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所以整个国际社会都试图在贸易中考虑环境保护,来协调好贸易自由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具体来讲,是在贸易规则中考虑相关环境因素,在环境规则中对与环境有关的贸易进行规定、限制,甚至禁止一定的国际贸易。这样,环保措施在实现其环境保护目的的同时,对国际贸易必然构成一定的障碍,其主要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构成的法律障碍

首先是国际法中与环境有关的贸易规则。这类条约以促进贸易自由化为目的,在规定贸易规则的同时考虑了相关环境因素。最为典型的是GATT第20条。其次是国际法中与贸易有关的环境规则。这类规则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规定了影响环境的有关贸易规则。

2.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设置的经济障碍

第一,课征环境进口附加税。进口国以保护环境为理由,对某项产品的出口,除征收一般进口关税外,还另外加征税款。第二,绿色壁垒。它是进口国以保护国内的环境,人民和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根据WTO,GATT的相关规定的条款制定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限制和约束国际贸易的隐蔽壁垒。第三,环境贸易制裁。即一国针对另一国违反国际条约而采取的强制性贸易制裁措施。

3.各国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形成的行政障碍

各国为保护本国环境会制定一系列环境管制措施,环境管制是指为环保目的而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各个国家实施环境管制的主要措施包括:第一,以保护环境为名,征收环境进口附加税。第二,采用强制性措施,限制或禁止进口,其依据是进口产品的生产制造方法不符合本国的环境要求。第三,推行国际标准,即对未达到国际组织制定的环境标准的产品禁止或限制进出口。第四,政府环境补贴。即政府以政治原因或经济原因(如因经济困难商无力支付污染防治费用)而对厂商进行环境补贴。因此,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制定的环境法规和贸易规则构成了环境管制的法律基础和依据。随着环境贸易政策的增多,环境管制措施日趋多样化,由此引发的贸易问题也日益增多,从而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二、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实质

(一)利益的冲突

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化的目的不能同时达到是一种表面上的冲突,更深层的冲突是南北国家之问的冲突;是南北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环保水平上的差异所造成的冲突;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利益、环境利益上的冲突。发展中国家尚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中,希望扩大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以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尽管过量开发自然资源可能破坏环境,但这些国家迫于贫困很难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而放弃出口收入。另外,它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还很淡薄,环境法规极不健全,环境标准相对低下,且无力支付改善环境状况的高昂费用。发达国家已完成工业化过程,环境污染的一度加剧,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迫使这些国家逐步完善其环境法规,在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关的环境标准和环境措施。所以,环境与贸易之问的冲突其实是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环境意识基础上的不同利益的冲突。

(二)规则的冲突

国际上环境与贸易争端日益成为焦点,案例之多,种类之多,是空前的。这里还有一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打规则仗,各种各样的规则为争论的各方所援引。而规则的模糊性、规则的不协调正是造成冲突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各自的环境标准截然不同(其中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相对严格),难以协调,从而导致发达围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环境保护与追求贸易自由上矛盾更趋尖锐复杂。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保护环境是目前国际社会的人趋势,将环保措施纳入到周际贸易的目标和规则中,发达国家的这一行为似乎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发达国家同时又运用各种规则中的例外规定来为自己辩解,规则的原则性、模糊性为其援用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这就需要国际社会从全局考虑问题,综合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以求规则的协调统,减少因规则不协调引起的纠纷,加强规则的可操作性和明确性。

三、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协调

㈠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法律协调途径:

1.不断完善国际法

首先,赋予发达国家更多的国际义务。根据圈际环境法上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赋予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上更多的义务和责任。各国负有保护全球环境的共同责任,但存各国之间,丰要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这个责任的分担不是平均的。一方面,发达国家要对一些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物质的生产、排放进行控制,率先采取相关措施,列出时间表,而适当给予发展中国家一定的宽限期。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应当在技术、资金上给予发展中国家额外的资助。所幸的是,这些已经在一些国际性的条约、协定中有所体现,也引起了同际社会的共同关注。

篇7

关键词:环境保护; 环境建设;

环境保护,是指采取各种政策性或者非政策性的措施,解决在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存在的明显或隐性的环境问题,从而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1972年开始,我国便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环境保护活动。我国立法部门专门制定了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各级政府专门成立了环境保护职能部门,对环境保护进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一、环境保护的内容

目前,国内环境保护主要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科学原则,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预防环境问题。预防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环境污染问题,比如要预防、限制企业在工业生产时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噪音、振动以及电磁微波辐射等等。防治、减少在日常生产生活、交通运输活动中产生的生活垃圾、白色垃圾、污水、烟尘等污染源。第二,要预防各种建筑建设、土地开发活动而导致的环境破坏,比如在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铁路和大型的港口码头工程时,很容易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必须要重点防治。第三,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这类自然环境主要指的是湿地、热带雨林等;珍稀的动植物指那些少见的野生花卉树木,一些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等。

二、国内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早在30年前,我国就开始注意到环境保护,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进行引导和监管,但是环境问题仍然存在,环境保护的成效并不显著,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公众参与程度不够

环境保护是关系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是重要的公共事务之一,群众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可是,事实上社会大众普遍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环境保护的参与程度并不高。大部分的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概念认识十分模糊,较多关注对负面环境问题的敏感程度,对正面环境问题如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等关注不足。社会公众也普遍缺乏有意识地学习环保知识、主动参加公益环保活动等。

2.基层环保部门监管不力

目前,在环境保护中仍然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地方政府,环境保护政策未落到实处,环保经费未得到充分利用,个别干部缺乏环保意识,因此造成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不力的问题。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对一些具有较大污染的企业始终不能进行果断处理与处罚。

3.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滞后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农民居住条件也得到不断改善。但是,农村人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城乡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染物每年都在增多,农膜、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在农业生产中使用量不断增加,使得土壤和水体污染加重,农田水土流失严重,农作物病虫草害严重,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农产品中有害物质超标等等问题层出不穷。并且,在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对于废水、废气、生活垃圾等废物都并没有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环境问题十分严峻。

4.环保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在环境保护中,需要技术上的支持,尤其是对于各大中型企业而言,环保生产非常重要,这就需要环保技术的支持。但是在中国对于环境保护技术上的创新、开发能力还十分薄弱。

三、环境保护的有效对策

针对目前国内环境保护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有效解决,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1.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程度

社会公众,是我国环境保护的生力军,因此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国家要建立起各种相关的加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可以通过立法逐步来予以支持,创造和扩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机会,确保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使公众广泛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同时,还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对环境保护进行宣传,使得环境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参与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公众的重要责任和义务。而从社会公众的角度来说,应当对非政府环保组织的活动给予关心、支持和鼓励,做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坚实后盾和有力支撑。

2.加强环保部门的执法监管力度

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很多基层环保部门,还存在着监管不力的现象。这就需要加强相关部门的执法监督力度,形成企业内部、政府主管部门、群众三位一体的多渠道的监管机制,使得法律真正的对环境保护起到作用。而部分基层环保部门也应该提高环保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着眼于长远利益,而不是短期效益。从大局出发,将环保工作落到实处,将环保经费用在刀刃上。

3.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国家政府要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首先,要加大农村环保经费的投入,每年安排一定的农村环保财政预算;加大对重要流域和水源地的区域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其次,国家应采取政策倾斜,对于注重环保的企业优先考虑资金补助。再者,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的投入,探索资源有偿使用,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资渠道。最后,对于农村居民,应加强宣传教育,防止生活污染,要把提高群众环境意识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

4.促进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

篇8

关键字:建筑施工;环境破坏;发展方向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 is the human survival relies on space, the environmen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safety issues. Then according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deas,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and building, thus to ensure the foundation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o improv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ulnerabilities [1], improve on environment and provides a new direction.

Key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damage; development direction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 引言

在当今世界迅猛发展的时代,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的繁荣已成为必要的事实,这是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的表现。建筑行业是一个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比较明显和突出的行业,是世界各国重点关注和管制的行业之一[2]。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环境的破坏问题,从本质上是施工的社会责任低下,对生态环境缺乏绿色理念。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施工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已经变得刻不容缓,所以研究环境和建筑同步是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和国民繁荣的必要手段,这就要求建筑施工过程中,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树立环境保护的绿色理念,从根本上杜绝施工单位对环境的破坏。

1 建筑施工中环境破坏现状

建筑施工不同于其他的项目运作,建筑的施工过程是一个长周期运作的过程,那么在施工过程中就会造成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施工单位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和改善,就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作用。那么随着建筑施工的普遍推进,施工过程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污染。

1.1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废弃物污染

建筑施工是一种高消耗的工程,那么在施工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废弃物,其中包括废水、废气和废渣,这些都是施工过程中的必要产物。那么在废弃物的产生后,施工单位如果没有正确的环境保护理念,就会把三废直接排放,不加任何的环保处理措施。这种做法就会严重污染环境,会造成一些酸雨的形成或者是对附近河流的污染,直接威胁到用水的安全,同时也是对生态环境的一种破坏。当下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而且更多的注重经济效益,并没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感,这是一种自私的表现。所以由于这种对经济效益的过分短期视角,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生,结果就是加重环境的压力。建筑三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废水主要来源于钻孔灌注桩施工产生的废泥浆液、井点降水、混凝土浇筑废水、骨料冲洗、混凝土养护、冲洗施工设备和运输车辆及职工生活污水的排放。废气主要来源一些化学的建材或者是机械设备排放的,这些对环境都会造成巨大的污染。针对建筑三废的直接排放,环境保护就无从谈起。所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把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

1.2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噪声污染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噪声污染也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建筑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的运作产生大量的噪音,噪声污染时近年来环境投诉的热点,它具有局部性、突发性、暂时性和多发性,不同类型的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强度也不同,噪声主要来源一些打桩机、气锤风镐、运土卡车、挖土机、推土机等的使用,这些机器产生的噪声强度也不一[3],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并未对此做相关处理,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噪声污染。尤其是一些建筑项目临近住宅区的项目,这种噪声污染的存在,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这是不符合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要求的。噪声污染是一种环境污染的方式,虽然未对环境本身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是附近居民长期处于强噪声的环境下容易失眠、头痛、容易激动、神经紧张、易烦躁。环境是人生存的依托,要把几者结合起来分析问题,噪声污染变得相对严重了。

1.3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粉尘污染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粉尘,粉尘是一种空气中的漂浮物,使得大气变得浑浊,也是一种环境污染的形式。在实际建筑施工过程中,土方的挖掘、堆放、清运、回填和场地平整,建筑材料如水泥白灰的运输、装卸、堆放,车辆的来往,或者是装卸材料施工垃圾的堆放等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粉尘,这就使得施工环境恶化[4]。粉尘是施工过程中的一大威胁,其存在会使空气变得污浊干燥,对于人体来说,吸入大量粉尘会造成疾病的产生,这都是建筑施工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工程方并未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来控制粉尘对环境的污染,这不仅是对环境的破坏,同时是对施工人员不负责任的表现。

2 建筑施工与环境的协调方向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经济效益过分的受到了重视,从而造成了各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建设。那么随着经济发展的崛起,环境保护已经变得尤为重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秉承环境保护的理念,做到环境和建筑的协调发展,协调就要求环境和建筑的发展要和谐统一,不出现一手软一手硬的表现,要把环境保护灌输到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从而从环保的基础出发更好的开展建筑施工的过程,从而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篇9

为了经济发展要追求最大限度的贸易自由,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目标要限制或禁止某些国际贸易,两者之间存在冲突。亚历山大O基斯说:”在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中存在着两个对立的趋势:一方面是为了环境保护控制某些国际贸易的愿望,另一方面是为了自由贸易取消所有贸易障碍的愿望。”所以,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表现为下面两种具体的形式:

(一)国际贸易对环境保护的限制影响

当代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寻求贸易自由,减少各种各样的贸易障碍,以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和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最佳地利用世界资源。贸易自由化可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贸易自由化要力求扫清各种贸易障碍。

但贸易自由化的放任自流则会造成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其主要表现是:

首先,发达国家利用大国优胜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推行环境殖民主义,发展中国家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这是建立在对其国内资源的高强度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的基础上,是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作高昂代价换来的,而发达国家却以低于实际资源价格的(即没有考虑环境资源价值)的市场价格购买初级产品。

其次,新一轮环境侵略将使环境安全面临新的威胁,长期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和危害环境的工业,设备,产品和有害废物,进行环境侵略(也称生态侵略,生态殖民)。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遭受环境侵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二)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制约

正是由于贸易自由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所以整个国际社会都试图在贸易中考虑环境保护,来协调好贸易自由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具体来讲,是在贸易规则中考虑相关环境因素,在环境规则中对与环境有关的贸易进行规定、限制,甚至禁止一定的国际贸易。这样,环保措施在实现其环境保护目的的同时,对国际贸易必然构成一定的障碍,其主要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构成的法律障碍

首先是国际法中与环境有关的贸易规则。这类条约以促进贸易自由化为目的,在规定贸易规则的同时考虑了相关环境因素。最为典型的是GATT第20条。其次是国际法中与贸易有关的环境规则。这类规则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规定了影响环境的有关贸易规则。

2.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设置的经济障碍

第一,课征环境进口附加税。进口国以保护环境为理由,对某项产品的出口,除征收一般进口关税外,还另外加征税款。第二,绿色壁垒。它是进口国以保护国内的环境,人民和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根据WTO,GATT的相关规定的条款制定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限制和约束国际贸易的隐蔽壁垒。第三,环境贸易制裁。即一国针对另一国违反国际条约而采取的强制性贸易制裁措施。

3.各国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形成的行政障碍

各国为保护本国环境会制定一系列环境管制措施,环境管制是指为环保目的而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各个国家实施环境管制的主要措施包括:第一,以保护环境为名,征收环境进口附加税。第二,采用强制性措施,限制或禁止进口,其依据是进口产品的生产制造方法不符合本国的环境要求。第三,推行国际标准,即对未达到国际组织制定的环境标准的产品禁止或限制进出口。第四,政府环境补贴。即政府以政治原因或经济原因(如因经济困难商无力支付污染防治费用)而对厂商进行环境补贴。因此,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制定的环境法规和贸易规则构成了环境管制的法律基础和依据。随着环境贸易政策的增多,环境管制措施日趋多样化,由此引发的贸易问题也日益增多,从而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二、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实质

(一)利益的冲突

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化的目的不能同时达到是一种表面上的冲突,更深层的冲突是南北国家之问的冲突;是南北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环保水平上的差异所造成的冲突;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利益、环境利益上的冲突。发展中国家尚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中,希望扩大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以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尽管过量开发自然资源可能破坏环境,但这些国家迫于贫困很难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而放弃出口收入。另外,它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还很淡薄,环境法规极不健全,环境标准相对低下,且无力支付改善环境状况的高昂费用。发达国家已完成工业化过程,环境污染的一度加剧,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迫使这些国家逐步完善其环境法规,在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关的环境标准和环境措施。所以,环境与贸易之问的冲突其实是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环境意识基础上的不同利益的冲突。

(二)规则的冲突

国际上环境与贸易争端日益成为焦点,案例之多,种类之多,是空前的。这里还有一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打规则仗,各种各样的规则为争论的各方所援引。而规则的模糊性、规则的不协调正是造成冲突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各自的环境标准截然不同(其中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相对严格),难以协调,从而导致发达围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环境保护与追求贸易自由上矛盾更趋尖锐复杂。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保护环境是目前国际社会的人趋势,将环保措施纳入到周际贸易的目标和规则中,发达国家的这一行为似乎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发达国家同时又运用各种规则中的例外规定来为自己辩解,规则的原则性、模糊性为其援用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这就需要国际社会从全局考虑问题,综合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以求规则的协调统,减少因规则不协调引起的纠纷,加强规则的可操作性和明确性。

三、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协调

㈠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法律协调途径:

1.不断完善国际法

首先,赋予发达国家更多的国际义务。根据圈际环境法上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赋予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上更多的义务和责任。各国负有保护全球环境的共同责任,但存各国之间,丰要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这个责任的分担不是平均的。一方面,发达国家要对一些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物质的生产、排放进行控制,率先采取相关措施,列出时间表,而适当给予发展中国家一定的宽限期。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应当在技术、资金上给予发展中国家额外的资助。所幸的是,这些已经在一些国际性的条约、协定中有所体现,也引起了同际社会的共同关注。

其次,标准的协调。我们应当寻求产品标准的协调。产品标准的高低表明一国在制度选择上是环保优先还是贸易优先。环保优先会阻碍贸易,贸易优先会降低某些国家的环保水平,所以,在全球范围内,产品标准的协调也显得尤为重要。

2.国内法与国际

法协调发展,在协调环境与贸易关系上,除了国际法的完善,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国内法也应作相应调整,把国际法、多边协议的内容以国内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履行国际义务。保护环境不能以经济”零增长”为代价,应当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实现发展与环保的双重目标,所以要完善环境贸易法规,在环境立法中积极考虑外贸行为,在外贸立法中考虑环境管理;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开发绿色产品,发展环保产业;推广实施ISO14000国际标准;制定和完善外商投资法规:等等。通过这‘系列措施协调好环境保护和国际贸易的关系,达到环保水平和贸易自由的共同提高。

3.完善解决争端机制,环境与贸易的冲突源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冲突,且这种冲突短时期内不会消失。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表面目的的不一致和根本目的的一致性,环境与贸易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决定了这两者必然会发生交叉和冲突,并最终协调融为一体,但这个协调过程也是漫长的。所以,现阶段,一旦发生冲突,还是要有相对完备的救济机制,妥善解决环境.贸易纠纷与争端,促使两者走上良性循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地球环境,实现全球的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二)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经济协调途径:

首先,广大发展中国家要立足于本国,加强彼此之间的团结合作,积极开发环境无害技术,环保工业产品,实行倾斜扶持政策,发展绿色经济,以科学技术为推动力,应用清洁生产技术,资源节约技术等等,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同时要抓住机遇,加强与发达国家繁荣交流合作,借鉴吸收其先进技术与经验,争取早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其次,改变旧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只有本着建立新的,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和新的,全球伙伴关系的思想,各国共同努力,调整现行多边国际贸易制度与多边环境条约之间的关系,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因此发达国家应从技术,资金,人力等方面伸出援助之手,使发展中国家在内外因素的双重作用,迅速走出生存经济状态,提高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发展中国家要积极参加国际社会有关贸易与环境问题的会议,争取与发达国家一起制定公平合理的环境贸易政策,措施,保证其透明度,以免形成新的贸易壁垒,或不利于其本国的环境保护。新晨

最后,尊重各自的国情,区别各国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之间的冲突在许多场合下,其本质上都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关系。作为发达国家,其已经渡过了发展与积累的阶段,在经济上处了二有利地位,因此,在面临环境危机时,对环境问题有更多的倾向性措施,甚至不惜减慢发展的速度。而在发展中国家,其正在进入艰苦的发展阶段,甚至有些国家还在为国民的温饱问题苦苦挣扎,因此生存才是其第~要事,面对环境问题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在解决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冲突时,要充分尊重不同国家的实际国情,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

篇10

关键词:环境保护工作;分析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所谓环境保护,就是人类根据现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制定一定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协调人类生存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以谋求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同时,环境保护又是人类自觉寻求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的过程,尽可能的防止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破坏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存营造更加适宜的自然环境;此外,还要对已污染的环境做好综合治理工作,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实现对现在已经污染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改造和恢复;由此可见,环境保护是一项关系到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重要工作,环境保护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还在于能够有效的改善人类的工作和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就目前的环境保护工作来看,其方法和手段不仅涉及工程技术、行政管理的相关知识,还涉及到对各类相关法律知识和经济规律的掌握和使用。同时,有关部门为了更好的实现全民环境保护,还要加大宣传力度,使环保工作落实到群众生活的细节中。

1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就我国来说,环境保护的概念提出的比较早,我国的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也针对环境保护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目标。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转型进程加快,政府部门根据资源环境现状,提出了诸多环境保护措施。对于我们每个社会公民来来说,随着并不是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环保事业,但是我们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调整自身的行为,从小事入手,自觉的保护资源和环境。如:发现公共洗手间的水龙头没有关闭时,我们应该自觉的将其关上,再者,在使用电池后,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分类整理,投递到专门的回收桶内,而不是直接丢入垃圾堆,还有,当我们在超市购物时,应该自觉备用购物袋,从而减少一次性的塑料袋的使用,诸如此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由此可见,环保意识是一个公民的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与公民自身的受教育水平相关的,所以有关部门如果想搞好环境保护工作,那么就应该从思想教育方面入手,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使公民自觉的参与到环保事业中。从内容上看,环境保护工作不仅包括对动植物以及森林的保护,还包括对大气和水的保护以及防治,既包括各类大型的污染源的预防和治理,还包括各类细节的处理。环保工作的开展是以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对资源的过渡开采和利用为前提的,是对资源的紧缺的一种保护措施。随着环保理念的宣传,环保意识已经被人们所接受。今天,提起环境保护,几乎没有人会反对,但是真正做到自觉长久地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还有许多工作在等待着我们去做。我认为首要的就是要在全民族树立起环保意识,具体地说就是树立资源意识,生存意识。要让大家都认识到,保护环境与资源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不仅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而且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今天的生存!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为社会、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可见,环境保护工作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人们也逐渐的认识到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于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进行简要探讨。

2 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

2.1 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首先,要抓紧制订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只有完善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才能够在环保工作中做到有据可依,才能为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其次,要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工业废弃物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度工业生产的管理和控制,可以有效的提高环境保护的工作质量。

最后,要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以通过法律形式对一些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进行惩戒,达到警示的作用。

2.2 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完善环境监管制度

首先,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加大国家对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的监察力度。

其次,要实现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组织落实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任务,因为地方政府机构对于该辖区内的环境问题的掌握比较全面,所以更加适合开展环保专项治理工作。

再次,各类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承担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

2.3 建立环保机制,增加环保资金投入

首先,要加大政府环境保护投资力度,各级政府要将环境保护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试点示范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确保环保行政管理、监察、监测、信息、宣教等行政和事业经费支出,只有资金和技术作保障,才能够顺利的开展各项环保工作和污染治理工作。

其次,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有关工作的投入,完善政府机制,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和运营,支持有条件的投资建设污染治理设施。

2.4 推动环境科技进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

首先,要强化环保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将重大环保科研项目优先列入国家科技计划,积极组织对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重点组织对饮水安全、污水深度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汽车尾气净化处理等重大环保技术的科研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加快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

其次,要健全环境监察、监测和应急体系,规范环保人员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环保队伍。

2.5 增强全社会环境意识

在推进中国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政策等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认识到公众在解决环保问题上的力量。首先,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只有提高了意识、手法、环保、参与才能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其次,鼓励公众与新闻媒体舆论对政府、工业污染大户等监督,施以压力才能使环保政策切实。尤其要指出的是一些环保民间组织的兴起开始影响到政府决策的形成与实施,并在引导环保节能社会风气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要继续努力,把书面的环保目标化为具体的行动,承担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

3 结束语

工业化大生产虽然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物等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尤其是一些化工和采矿业,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大量废气物,严重的影响了环境质量。环境污染不仅威胁人类的健康和安全,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有关部门逐渐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寻求各种环境保护方式。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人类早日全面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我们愿意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携手共进,共创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