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学的艺术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学的艺术特征

篇1

关键词:《变形记》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艺术特征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当我们抬头仰望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这片文学的天空,以现代的眼光将它重新审视,看到的不仅仅是超乎常理的荒谬表象,而是一种变形了的艺术正熠熠生辉。

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首先,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现代主义作家认为,心灵世界才是唯一真实的世界,文学创作应反映内心世界的真。以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例,不难发现,《变形记》中的大量叙事描写以及揭示中心的语句,都是通过格里高的心理活动来进行的。“为什么她要哭呢?因为格里高没有让代表进入房间,因为他处境危险,很可能丢掉饭碗;因为上司又要老调重弹,向父母重新算过去的老帐,为了这些才哭吗?这也许是多虑了……”“唉,为什么只有格里高注定要在这个公司服务呢?在这里只要有一点点微小的失误就要受到询查,难道公司里的全体职员都是废物吗?他们之中没有一个忠诚可靠的分子吗?而这个人仅仅在一个早晨只有几个小时没有为公司办事……”在这些看似冗杂无序而又充斥着矛盾的心理活动中,我们却恰恰看到了情节的推进,人物的性格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的主题。在格里高突然变成甲虫的这个早晨,公司的代表因其没有按时上班而来到他家,目的无非有二:一是催促他立刻去上班,二是给予他惩罚甚至向他“算过去的老帐”。这些内心活动不仅成功向读者解释了一连串事件的发展状况,展现了格里高温和善良又有些软弱无奈的性格特征,同时更重要的是暗示了小说的中心。这一连串分析与猜想看似混乱,却句句符合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社会矛盾尖锐,底层小人物遭受无休止的压榨。

第二,现代主义文学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手法,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变形记》小说开篇,即是超现实的人类的“变形”:“当格里高?萨姆沙从烦躁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他在床上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甲虫。”没有过多的解释,没有任何的铺垫,这种神话般的情节价值,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它所含的内在体悟,这种体悟使文学对生活的描写从表象走向本质,从表层走向深层,从现实走向超现实。“甲虫”象征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扭曲了的生活姿态。在我看来,格里高最后的死亡显然不能让他的家人得到“解脱”,他们作为社会底层的一部分,终将因拼命的工作同样遭受异化。

第三,现代主义文学提倡“以丑为美”,大量描写丑的事物,通过美丑对照,将“审丑”作为反抗现实丑恶的手段。小说花了很多笔墨来描写格里高变形后样貌的丑陋。“肚皮僵硬,呈弓形”“他的背碰到了腐烂的苹果,苹果的霉烂点波及周围”……然而在我看来,作者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想要突出变形的丑陋,其真正的目的在于将种种“美”与“丑”进行对比。格里高甲虫般的形态的确不让人喜欢,但丑陋的外表更加突显出这位平凡小人物的美好心灵;亲人们尤其是格里高妹妹的外表是正常甚至美丽的,但他们冷漠势利的内心却在格里高面前显得那么渺小和丑陋。

第四,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变形记》被认为是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小说重视主观世界,强烈地展现精神、情绪和思想,在象征性的表现中揭示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和人情关系的淡漠。西方人充满幻灭感的“现代意识”第一次在文学中得到体现。这一点在伍尔夫《墙上的斑点》中意识流的大胆运用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变形的艺术”因何而起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有着迥异而近乎完全相反的艺术特征。而这种“突变”必然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原因。

首先,就社会背景来说,20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生产力极度迸发,人类激发出空前的创造力,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另一方面,在高度物质文明的社会里,人性的异化现象也突现出来,在巨大的物欲面前,人沦为了物质的奴隶,成了非人。在种种社会原因中,引发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兴起最直接的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摧毁了西方许多国家,尤其是德国近代文明的物质基础,也摧毁了其赖以建立的精神支柱。这是西方文明传统的一场浩劫,它迫使西方知识分子对整个西方现代文化和传统进行一场深刻的反思。

其次,就哲学根源来说,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以及海德格尔等人的存在主义等哲学思想使得“变形的艺术”拥有了较为深厚的理论支持,其虚实结合又极具主观性的特征得以显现。

最后,便是其文学根源。就文学本身来说,传统的现实主义没能充分发挥文学自身的表现功能,而新兴的这些艺术特征较好地弥补了这些缺憾。

然而在一些人看来,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正如格里高的甲虫身体一样,是“失常”社会的产物,亦是原有文学艺术特征的一种不正常的“变形”。这种说法也许有一定道理,但无论怎样,这些“变形的艺术”经历时代的淘洗,早已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它之所以能被成为“艺术”,也是因为它以其特有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另一片天地,让我们看到了作家真实的内心。

三、“变形艺术”的时代价值

一战的结束和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缓和并不意味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已经失去其意义和价值。通过这些扭曲的、滑稽的,但却着实让人心酸的意象,我们从“变形”中看到了“正常”,从扭曲的社会中看到了其应有的模样。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艺术特征;审美性;情感性;形象性;创造性

教育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而这一重要特征长期以来被学校教育所忽视。作为基础性学科的语文,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应该张显语文教学艺术性特征。语文教学艺术作为一种教学的高境界,应具有其鲜明的特点,认真总结并科学的把握这些特征,便于具体而深入地理解教学。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它的形成机制与培养途径,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语文教学艺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审美性特征

艺术的本质是人对现实的审美观照。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既然教学艺术是教师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美的规律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那么教学艺术就必然带有审美性的特点,审美创造是教学艺术的特质。

作为基础性学科的语文,它的教学目的本身就有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和发现与创造美的能力的要求,成功的语文教学过程本身也应该是审美过程。它从教学内容美和施教过程美二个方面张显其审美特质。

语文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都是依照美的法则创造出来的文质兼美的文章的典范。比如小说中塑造的形象美,诗歌中的意境美,说明文中的情趣美,议论文中的哲理美,都可以构成审美教育的资源。教师要利用美的信息激发,引导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形成正确的审美现念和审美品质。

施教过程的美主要指教师教态美和表达形式美,教态美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仪表,表情,动作诸方面的一种综合美。表现出衣着整齐美观,仪表端庄大方,态度亲切自然等。教师表达形式的美则体现在:富于美感的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鼓动性,幽默性的语言美;教学节奏有张有弛,有起有伏的节奏美;板书层次清晰,简洁明快的板图美。

任何教学艺术的实质在于其教育性,审美性是发挥其教育性本质的有效手段。只有当教学既有审美性且能发挥出更大的教育性,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教学艺术。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内蕴美,集中体现在其深厚的审美修养上,具有相当的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情感性特征

审美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性是通过情感的传达和体验交流体现出来的。因此,语文教学艺术必然具有情感性的特征。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单向的,而是交互的。信息是知识与情感的组合,师生在交流情感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交流情感。

“文章情铸成”课文是情感信息的密集体。教师要运用课文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扣击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可能引起共鸣的动情点:“这个‘点’在抒情性作品中是情感的凝聚点;在叙事性作品中是情节的高峰点;在哲理性作品中就是情理的融合点。”

教师还应当注意强化教学语言的情感性。“语言是心灵沟通,情感沟通的好工具。教师应努力创造自己的语言风格,塑造自己的语言形象,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和品味”。突出不同教学内容的情感特征。一方面要通过吟诵,朗读激情。要注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起学生的审美情感。如朗诵《荷塘月色》,通过舒缓、浑厚、沉静的朗读让学生揣摩其中的情思,进而把朱自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想超脱而又不能超脱的彷徨和渗透在朦胧月色中的淡淡的喜悦和哀愁很好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要通过讲述,品析激情。如讲《包身工》,重在再现“芦柴棒”的形象及生活,劳动经历,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形象性特征

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还可以借助动作,图像,影视,音响等手段,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形象性也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的语言要有形象的功能。教学语言描摹教材或某些生活场景中的形象,应该达到“状难写之景”。要注意体态语言的形象功能。体态语言,是“教师用手势,姿态,表情来表达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它辅助有声语言,更准确更生动地表情达意,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形象的动作。弥补语言表达之不足”。在教学中,教师一个形象的手势,一次鼓励的目光,一个亲切的微笑,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激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的形象化效果。特别是影视艺术,它绘声绘色,直观形象,能让人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美妙境界。

四、创造性特征

“创造是艺术的生命",教学艺术的成败也在于创造。语文教学艺术的创造,是教师依据一定的审美理想,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一种培养人的自觉和自由的活动。语文教学的创造性有其独特的特征。

1.要注意语文教学的实际。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修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心理发展状况;国家的教育方针,教改方向等。另外,语文教学的传统方式,听说读写的传统优势也不能丢弃。只有正确处理好“固本”、“清源”、“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后,才能真正地创新。

2.教师不仅要自己创新,而且要鼓动、指导学生创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把外部知识、信息主动纳入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变“灌”、“管”、“压”、为“启”、“导”、“引”。在学法上,学生要变“死记硬背”为“建构自主能力”,挖掘其自身潜力。

3.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应该是新颖性和美感性的统一。富有创造性的课堂应充满生命力,教师愉快的教,学生有兴趣的学,师生互动,其乐融融。

许多语文教师有其独特的教学特色。这些特色无不包含着艺术。因此,树立语文教学艺术意识,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艺术素养,努力进行教学意识实践,是当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苏]列・斯托洛维奇. 审美价值的本质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曹明海.语文教育学[M].中国海洋大学

出版社,2002.

[3] 杨拥军:教学艺术的情感美[J].语文教

学与研究,2004,(3).

篇3

【关键词】

亚低温;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元烯醇化酶;预后

Influence of mild hypothermia therapy on serum levels of blood neuronspecific enolase and glucose in the patients of severe cerebral hemorrhage

LI Lizhong,ZHAO Shizhu.Department of neurology,the Hospital,Hebi Coal industry general group,Hebi,458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mild hypothermia therapy on serum levels of blood 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and glucose in the patients of severe cerebral hemorrhage.Methods 82 severe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n=41)and the control group(n=41).Besides the routine treatment,mild hypothermia was used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ir temperatures were maintained between 32℃ and 34℃ for 7 days.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only routine treatment.NSE and blood glucose were measured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he treatment and at 3rd,5th,7th day after the treatment.Prognosis was evaluated with GOS at 3 months.Results NSE and blood glucose level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he treatment,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GOS of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at 3 months(P

【Key words】

Mild hypothermia;Cerebral hemorrhage;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Prognosis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01.57

作者单位:458000河南省鹤壁市鹤壁煤业集团总医院外科

近年来,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治疗的疗效得到肯定,但对亚低温的治疗仍有争议[1,2]。笔者根据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和血糖的动态变化,从临床角度进一步观察亚低温对重症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为本院ICU 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收住的发病24 h内就诊的初发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2例为观察对象,男50例,女32例,年龄39~78岁,平均(53.2±11.4)岁。所有观察对象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依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4],所有患者均为重型(31~45分)。按照住院号尾数单双号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41例。亚低温治疗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40~78岁,平均(53.7±12.4)岁;入院时GCS评分(5.37±1.24)分;发病至接受治疗时间(5.7±2.4)h。常规治疗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39~78(53.0±10.4)岁;入院时GCS评分(5.34±1.28)分;发病至接受治疗时间(5.4±2.8)h。两组一般资料、NSE和血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两组相同。亚低温治疗组入院后或手术后深静脉置管,安装颅内压探头,气管切开,备用冰毯机降温(美国辛辛那提公司生产,BLANKETROLTM II型)。冬眼药物采用盐酸氯丙嗪50 mg,异丙嗪50 mg,盐酸哌替啶100 mg,对有寒战、高热不降者可适当加用维库溴铵0.08~0.10 mg/kg,0.08~0.10μg/(kg.min)速度,阻断呼吸同时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所有患者均于3 h内将体温降至32℃~34℃。常规治疗组不施行亚低温治疗,高热不退者使用冰毯使体温控制在36.5℃~37.5℃。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第3、5、7天早7:30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NSE、血糖水平。治疗3个月后进行GOS预后分级。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二组间一般情况及2周后的血肿量、4周后GCS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时间点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患者的预后分级GOS评分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NSE和血糖水平变化 治疗前两组患者NSE均高于正常值(正常参考值:≤16 ng/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时间的延长,NSE进行性下降,从治疗第一天开始差异逐渐有统计学意义(F=28.97,P

2.2 预后 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恢复良好和中残29例,重残、植物生存和和死亡12例,对照组分别为17例和24例(Z=2.587,P=0.012),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SE动态变化(ng/mL,x±s)

组别治疗前第3天第5天第7天

治疗组45.37±21.2436.23±13.1233.31±11.2430.37±12.54

对照组44.35±18.2445.32±11.2545.23±23.0442.38±24.03

t值0.3192.1432.2032.320

P值0.8070.0480.0440.039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动态变化(mmol/L,x±s)

组别治疗前第3天第5天第7天

治疗组9.37±2.246.73±2.126.31±1.245.87±1.54

对照组9.35±1.748.32±2.257.23±2.047.38±2.03

t值0.1192.8432.2132.520

P值0.9070.0080.0410.019

表3

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时预后GOS评分比较

组别预后分级(n)

良好中残重残死亡

平均秩t值Z值P值

治疗组16135727.98920.82.5870.012

对照组87111341.361289.7

3 讨论

动物脑损伤和癫痫持续状态模型研究中发现,血清NSE水平升高与脑损害病理的严重程度相一致[3,4]。对急性脑损害患者的观察也发现,患病后第1、2、3天血清NSE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对患者病后2周及6个月后进行神经心理学测定,结果显示,急性期检测血清NSE水平有助于判断患者以后发生神经心理学障碍的可能性[5]。NSE是一个较为敏感的特异性反映神经元损害的量化指标。国内一项最新研究表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亚低温治疗后外周血NSE和血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后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本次观察结果也发现,对于脑出血患者,随着亚低温治疗而NSE逐渐降低,治疗后第3天即表现有统计学意义,至第7天则差异更显著,表明亚低温治疗对重型脑出血患者确实有利,可使患者神经元细胞损害减轻,外周血NSE逐渐降低。

临床研究发现[4,5],多种原因可以引起人体的应激性反应,甲状腺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儿茶酚胺类物质等可以发生很大的变化。糖代谢的变化是机体代谢反应中最基本的,胰岛素和其他激素在应激状态下对人体的各个系统均有影响。脑出血后高血糖是导致患者早期死亡和加重致残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因此,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即为使血糖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导致能量代谢消耗增加的高分解代谢状态和对代谢底物利用的改变共同构成了危重病患者的代谢特征,是导致血糖升高的根本原因。本研究表明,重症脑出血患者亚低温治疗后第3天血糖开始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发病后第3、5、7天的血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是通过减轻下丘脑、垂体轴的损伤而改善糖代谢紊乱和降低血糖[5]。

参考文献

[1] 赖连枪,张浚,仪立志,等.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血糖的影响.中国急救医学,2008,28(2):119121.

[2] Woertgen C,Rothoerl RD,Brawanski A.Neuronspecific enolase serum levels after controlled cortical impact injury in the rat.J Neuro Trauma,2001,18(5):569573.

[3] 杨阮蓉,徐伟华,张剑杰.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中国急救医学,2007,27(11):10551056.

篇4

一、摄影文学是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

21世纪以来,摄影文学因为社会的需要和人们的审美需要,迅猛发展起来,摄影文学成为当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

1、摄影文学促进了旅游胜地的文化积淀

我国不少风景名胜如果缺少文化积淀,其魅力就会大打折扣。人类的遗产包括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有的地方是二者皆具,像泰山、武夷山、九寨沟等,既是自然遗产,也是文化遗产。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摄影文学无疑是可以增加自然景观的文化含量的。2002年11月8日,《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推出了张家界风光专版《江山如此多娇》。但在1980年以前,张家界无与伦比的自然景观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在著名画家吴冠中向世人揭开张家界神秘的面纱以后,随着旅游开发,张家界的容姿日益妖娆。而摄影文学将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张家界自然景观的文化积淀。也就是说,张家界在人们的审美观照中愈益摇曳多姿。她再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风光,也有迷人的人文风光。

2、摄影文学增进了具有实感的想象

艺术作品首先是某种物质结构――声音、体积、颜色、词汇、动作的组合,也就是说,是作为具有空间特征、时间特征、空间―时间特征的对象被创作出来,存在并出现在知觉面前。艺术作品作为精神形式蕴涵在这种结构中,只有通过它才被感知。近几年来,不少文学经典图书配上了插图。鲍风在2002年10月30日的《长江日报》上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扫描。他认为,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的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和《边城》,可以称为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特征的“图文并茂”的书真正出现的标志。这两本书的封面上均注有“插图本”三字,书有沈从文的生活照片和他描写的地区的风光绘画。在《边城》中,书中还有一幅幅饱含湘西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的摄影作品,摄影作品和小说情节发展互相映照,使“图”和“文”均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本书中,“图”不再成为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共同完成着一种“文化旨向”的传播。同样给人以丰富多彩的感觉。这种插图的确有助于人们身临其境。否则,文学描绘如何出神入化,也难以达到这种奇妙的效果。这种对实感的追求是当代社会人们追求全面发展的产物。可以说,摄影文学应运而生,比这更充分地开发了人们的潜能。

3、有些摄影艺术作品没有文学描绘,很难展开它的丰富历史内容

有些摄影艺术作品本来具有丰富的内容,但一般人很难感受出来,而文学可以对摄影艺术作品所具有的丰富历史内容进行去蔽和展示。例如,2002年4月19日,《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发表了李希凡的一幅摄于1954年12月25日的照片,题为《在身边》。如果没有李希凡的回忆散文,那么人们是很难从这幅照片中捕捉更多的历史内容。李希凡所配的散文绝不仅仅是这幅照片的解说、补充,而是和照片相得益彰。因为李希凡在散文中表达了这幅照片所没有蕴含的东西。可以说,照片是过去的,散文是现在的。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经历了多少人事沧桑。这就是这篇摄影散文告诉我们的。摄影文学的内在构成成分的相互激活,不但展示了更为丰富的内容,而且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

二、摄影文学是人类艺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摄影文学作为一门新兴艺术,具有什么基本特征呢?对这个问题,我国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先后提出了“审美复合论”、“审美错位论”、“内爆论”、“螺旋结构论”和“互文论”等。这些对摄影文学的界定都丰富了人们对摄影文学的认识。

起初,我们认识摄影文学是文学、摄影、编导、表演、美术等众多艺术的审美复合。“摄影文学不仅使摄影艺术突破了传统的纪实性,并冲出了时间空间的局限,使摄影艺术插上了理想的双翼,翱翔于艺术的太空,而且又把文学的艺术语言变成直观形象,把文学相象的描写变成可视的画面,使它既有美的视觉形象,又有精辟的语言艺术”。马龙潜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审美复合论”。他说:“成东方先生所讲的‘审美复合’,是一个深刻的理论范畴。在这里,既讲了摄影文学所内含的各种美学、艺术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也讲了摄影文学与其它各种艺术门类、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又讲了摄影文学与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的关系,因此也可以说是一种审美关系复合论。在‘审美复合论’的整体结构中,其基础的层面是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层面。”“在‘审美复合论’的审美主客体关系层面上,与美的复合结构相对应的是一个多种审美类型和审美心理形式相融合的审美意识复合结构,这是对摄影文学审美认识与审美价值相统一的本质特性的具体规定。这个结构包括自然美的审美、科学美的审美和自然美与科学美复合的文学艺术的审美。”摄影文学的摄影艺术和文学相互结合的缘由揭示摄影文学的特征。他分析了摄影文学的各种构成成分,认为:“摄影艺术和文学各有其得失。摄影艺术长于提供逼真而直接的视觉性,但在深入思维领域时却是间接的;而文学善于造成具体而生动的思维性,却在还原视觉效果上失于间接性。把两者孤立看,各自缺失是明显的:摄影艺术无法如文学那样提供具体而生动的思维性,而文学难以像摄影艺术那般呈现逼真而直接的视觉性。但是,如果把这两门各有得失的艺术相互‘匹配’走来,却可以获得相互开启和相互补足效果;摄影艺术的视觉性与文学的思维性相互开启即互启,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新优势;同时,前者恰好补足文学的视觉间接性,后者又补足摄影艺术的思维间接性,从而达到互补。而正是这种相互匹配产生的互启和互补效果,为摄影艺术与文学综合成为摄影文学,提供了必要而充足的缘由。于是我们就有了摄影文学这门新兴边缘艺术。它由照片和文学两部分相互匹配而成为一个整体。匹配,不是完全同一或完美融合,而是各自独立前提下的携手合作;也不是随意拼贴、凑合,而是要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达成互启互补的效果,由于产生这种互启和互补效果,摄影文学显示出新奇而强劲的表现力。”

对于摄影文学的艺术价值,其摄影的质量自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其文字的质量却是更为关键的。它的首要条件就是摆脱被动,不能局限于对画面的说明;然而又不能完全脱离画面,这应该与画面保持一种错位,文字与画面应该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而不是被动依附的关系。这样才能构成一种情绪的张力场。摄影文学不同于过去的带插画的章回小说,带文学说明的连环画、卡通画,不同于传统的中国题诗画,这个不同就在于它是由摄影与文学结合构成的一个整体,而在这个整体中,摄影与文学又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发现、相互阐释、相互擢升的对话性关系。摄影文学中的摄影与文学在创作过程中,总是一先一后,一个是直接面对生活或自然,一个则是面对已经完成的艺术品,这就是说,一个从生活或自然中去发现,并把它艺术地再现出来,一个从已有的发现中去再发现,从而把欣赏者的目光引导到某一个特定的视角上。从上可以看出,我们人们对摄影文学的探讨还不完善,但不同程度地揭示了摄影文学的一些本质特征,我们要在推动摄影文学的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取舍和综合。

三、人人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主人

摄影文学的出现与发展,将会使之为千家万户所接受、所热爱。当时,民谣和民歌的广泛流行,虽然形式相当粗糙,但是因为有些民谣和民歌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一些真实的东西,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人们的某些思想感情,至少减缓和减轻了人们的某些压力和郁闷。所以这种粗糙的艺术形式成为了当今大众狂欢的形式之一。随着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照相机走进千家万户,人们将会主动地创作摄影文学,摄影文学将成为人们喜爱的创作形式。人人成为创造艺术的主人。■

篇5

1、现实主义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自始就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现实主义的因素和特色,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而发展变化。在文学艺术领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主要倾向是源远流长。

2、但作为一种比较自觉的文艺流派,现实主义通常是指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文学艺术中取代浪漫主义而占主导地位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和运动。现实主义属于纯文学的一种写作手法,它符合纯文学的特征。何谓纯文学?谎言去尽之谓纯,把作品中的政治谎言、道德谎言、商业谎言、维护阶级权贵谎言、愚民谎言等谎言去干净是纯文学的基本特征,因此现实主义手法最基本的就是要去尽谎言,客观地呈现现实生活、人性特征等,当然这并不是说现实主义就不能虚构,恰恰相反,要把谎言去干净,表达得客观必须借用虚构等艺术手法,虚构不损害现实主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关键词:希腊神话;英美文学;影响

神话是关于神及神奇的故事,是远古人类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和社会所作的拟人化的叙述和想象,是对于事物的起源、远古生物与神们的行为,以及他们和人类的关系的生动的叙述和记录。希腊神话则是古希腊人最初的意识活动的成果,是古希腊人关于神的故事英雄传说的总汇,它艺术地概括了他们自然和社会的认识,集中了他们的经验和理想。作为西方文学源头的希腊神话。表现出了难以估量的艺术性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恒久地照耀在文学的星空。浸洗着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心灵。

一、希腊神话的文学性特征

希腊神话作为一种初始性文学,有着独具的艺术魅力,在艺术表现、故事情节和审美特征都具有后世文学所无法模仿的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就是希腊艺术的题材。”

1、独具一格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艺术表现的手法上,希腊神话聚集了很多的浪漫主义元素,比如在奥林帕斯神系中,这些神的形象个性鲜明,甚至具有与人一样的爱、恨、情、愁的七情六欲。他们充满着善良友好,也充满着仇恨、容忍和斗争,这些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人间生活的共性。神话中所运用的夸张、想象、浪漫的艺术手法,将每个神都描绘成一个丰富而独特的人的形象。宙斯是个残暴和花心的形象:普罗米修斯是个反对专制、坚强不屈为人类谋幸福的勇士:赫拉外表端庄但是充满嫉妒心;阿伽门农勇猛十足但是刚愎自用;雅典娜则是个美丽且有智慧的英雄美女。希腊神话中的神和其他比较发达的宗教中的神不同,他们和世俗生活很接近。希腊神话里的神很像氏族中的贵族,他们爱享乐,很任性,嫉妒心、虚荣心和复仇心都很强,好争权夺利,甚至贪图美色。

2、富于哲理的故事情节

在故事情节上。希腊神话既富于哲理又十分的唯美。这些故事包括了关于开天辟地、神的产生、神的谱系、人类的起源、天上的改朝换代和神的日常活动甚至情感和伦理故事。有的故事充满了仇恨和暴力,有的故事充满了正直和善良,有的故事则充满了忍耐和退让,这些故事情节生动鲜明,委婉曲折,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水平。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将众神的巨大情感体验转变成栩栩如生的具体形象。

3、和谐统一的审美特征

在审美特征上,希腊人对美有着极大的热情,以美为重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热爱生活、追求艺术的美学观在神话文学中表露无疑。可以说,希腊神话兼具精神与物质、人与自然、世俗与神圣、感性与理性、幻想与现实的统一所实现的和谐之美。希腊神话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众神混乱、恐怖、凶暴、邪恶的一面,也展示了自然界庄严美妙的一面。在民主自由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希腊人不仅发现、孕育和创造了美,而且也创造了神。在希腊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腊人尊重人。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加以肯定,神和人是同形同性。希腊神话也因此而具备着独具一格的中和之美,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境界,成为人类文化中最为值得珍视的遗产。

二、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西方人“言必称希腊”,西方文化的摇篮是希腊的文化,而希腊文化的摇篮就是希腊神话。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希腊神话绚丽古朴纯美的艺术风格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以说,希腊神话是人类文学发展的源头之一。尤其是欧洲文学发展的基础,对英美文学的发展和进步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1、为英美文学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希腊神话是人类文学发展的源头之一,也是欧洲文学的发展的根基之一,希腊神话中故事不断出现在后来的荷马史诗及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及戏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中世纪诗人但丁、近代的欧洲的大批著名作家的作品中;赫西奥德的《神谱》是以长诗的形式系统叙述希腊神话的最初尝试;诗人品达罗斯等人和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叙述了神话故事。亚历山大里亚时代以后出现了一批编写和叙述神话的作家,产生了研究民间创作的兴趣。在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伟人的论著中也经常看到希腊神话的影子。

2、为英美文学家提供独特的思维方式

希腊神话所崇拜的、所赞美的,不是无所不能、严以律己的万能者,而是各具个性的众神,希腊神话创造出来的神或英雄形象常常包含着深刻的哲理,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比如尤利乌斯潜入特洛伊军营杀死色雷斯国王瑞索斯,他使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重新和好。尤其是后来献计木马,使希腊联军取得了特洛伊战争的胜利,在故事中,他的每一个重要行为中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希腊神话这种注重个性的写作手法深深的影响到英美文学的风格。欧洲文学中的热爱现实生活,积极追求自然和人性美,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力量等思想,以及不断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注重个人情感的渲泄。都能在希腊神话中找到它们的源头。

3、为英美文学作品提供丰富的故事来源

希腊神话中的人本精神,以动人的故事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讴歌爱情、称颂善与恶的斗争、赞美神奇美丽的大自然。颂扬英雄品质、刻画个人的痛苦与斗争,一直以来吸引了广大读者,发出惊人的力量,令人百读不厌,成为英美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源泉。甚至有很多英美文学家们都纷纷用神话故事为创作题材。

三、结语

希腊神话是希腊社会发展早期阶段的产物,是因为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而未能形成文字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对于英美文学而言,自文艺复兴以来,希腊神话受到英美文学家的普遍关注,作品中常常会出现希腊神话中的神、英雄和典故,不仅如此,希腊神话更影响甚至涤荡了一些作家的心灵,激发了他们的灵感,培育了他们的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识,从而在作品中得以更奔放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丰富的哲理和曲折的剧情在文学史上划下了绚烂的符号。

作为英语专业的教学人员。笔者发现学生在欣赏英美文学作品时,往往会产生语言和文化障碍。而要真正理解和欣赏英美文学,就需要深刻地了解希腊神话。提高文化素养。因此,在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希腊神话背景,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英美语言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郑敬高,欧洲文化的奥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刘城淮,世界神话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篇7

摘要弗兰茨・卡夫卡被后世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大师,他在1912年秋所著短篇小说《变形记》,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本文由典型作家的典型作品出发,对《变形记》中的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特征作以分析与解读,以期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西方社会的现实矛盾,探索现代派作家为表现繁复多姿的社会内容而创新的艺术技巧,从而提升我们自身的文艺创作水平。

关键词:卡夫卡 《变形记》 现代派文学 特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卡夫卡和《变形记》

西方现代派文学是与西方传统文学相对而言的一种具有特殊思想倾向和艺术方法的文学,它标志着西方尤其是欧美文学在文学观念、创作和表现技法上的突破和创新。现代派文学诞生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包括西方现代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在内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均对其影响颇深。作为一个异常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现代派文学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存在主义、“意识流”、“黑色幽默”、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等,都可归属在旗下。相对于传统文学的表现手法,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法包括自由联想、象征手法、戏剧性叙述法、时空蒙太奇、内省独白、自由诗体、意识流、梦幻与荒诞手法等多种艺术手法,在深度和广度等方面都做诸多大胆的增强与超越。

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奠基人,堪称可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当代第一人。《变形记》是其代表作品。若想了解西方现代派文学,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反复阅读《变形记》开始。

作为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名篇,《变形记》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它是卡夫卡作品中最早被译介给中文读者的,也最为中文读者接受和推崇,当然对之进行的分析和评论也为数最多。而给人印象最深地莫过于小说震撼性的开场: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成了一只巨大的大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变形记》讲述的便是在这个巨大灾难降临后直至主人公格里高尔在孤独中死去的悲喜剧。荒诞、虚妄的剧情,细腻真实的描写,使这篇作品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人类的生活状态和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的异化现象。格里高尔的离去,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脆弱、勉强和虚假的社会中存在的人们来说,提出了“人们是否活着,还是已经死去”的问题。作品本身的特质,对于试图解读它的人提供了丰富而多样的可能性,而对于《变形记》深厚无尽的主旨,几十年来众说纷纭,研究的热情从未熄灭,当然这并不是本文的着眼所在。

二 《变形记》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历史特征

卡夫卡研究者们历来将卡夫卡视为具有高度原创精神的作家,但任何创造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即使对于像卡夫卡这样能够通过巧妙艺术构思和独步文坛的框架结构达到形式和内容都突破前人水平的文学大师来说,拓展自己的文学天空也必须走借鉴甚至“模仿”这样一条文学传统道路。

通过对《变形记》的个案考察,我们可以分析出卡夫卡受19世纪初期德国浪漫主义和19世纪中后期俄国、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影响颇深。从霍夫曼、狄更斯、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大师那里借鉴来的意象和汲取的文学营养,加之家庭生活和时代精神所赋予的敏感、孤僻气质,还有个人的想象力和过人悟性,使卡夫卡的作品在新的创作道路上,迸发着令现代作家咋舌的艺术魅力。

从这个角度我们再观察西方现代派文学会发现,文艺学界习惯将现实主义文学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对立面进行考察和比较,即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比较。现实中,现代派所运用的诸多表现手法的确为传统文学所没有,更加“离经叛道”的是他们的文学观念。很多现代派作家与理论家也均将自己与现实主义划清界限。如俄国诗人巴尔蒙特曾言:

“现实主义者永远是单纯的观察者,象征主义则永远是思想。……每个即使最小的象征主义者,也要比每一个即使最大的现实主义者年长。这一个还在作物质的奴隶,那一个已进入理想的境界。”

以上理论突出表现了现代派文学对于传统的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主观上的极端反抗。

但客观上,现代派文学作为艺术门类之一,也与现实主义一样反应和表现着一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的现实,这是它赖以存在的不可否认的基础。现代派文学真正的成就,并不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做到了“反现实主义”,更不是多么无视社会现实,恰恰相反,决定现代派文学存在和繁荣的根基正在于现代主义文学对于平常被现实主义所忽略的、不能照顾的社会现象和心理活动的关照,并竭尽全力地捕捉和探索。如果在此非要概括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不同,只能说现代主义侧重于对“假恶丑”的揭示,而不是对“真善美”作表面文章,现代派作家孜孜以求地以新颖的艺术形式来呈现他们对现实的真切感受和理解,只不过是因前人的社会现实使他们不得不运用怪诞、变形、象征、反讽等大胆创新和奇特的手法罢了。

纵观现代派文学的历史,从19世纪唯美主义、自然主义开始的萌动酝酿,到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意识流文学的确立,再到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和黑色幽默等的发展,整个历程都可以寻到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相联系的踪迹。

作为现代派文学中最有影响力的创作之一,卡夫卡的作品对西方现代流派均存在或多或少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甚至是主动的。这恰恰是由于卡夫卡作品中对社会现实进行的犀利批判。现实社会的荒诞、人存在的原罪感、社会重压之下的人的异化等现象,都是人的痛楚的现实来源。而包括卡夫卡及其《变形记》在内的现代派文学,则是现代西方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可以说,现代主义的标新立异的创作绝非偶然,更离不开现实。

三 《变形记》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思想特征

奥地利学者瓦尔特・H・索克尔在《反抗与惩罚》中对《变形记》定语为“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本身,是对异化的逃避和反抗,但最终的结果是受到惩罚而失败”。关于《变形记》反映的是人的异化想象,而主人公因为找不到摆脱异化的通路而悲惨死去的思想,在众多的评论中声音较为统一。“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这种困境以观点来解释,即当人作为本质特征的自由劳动因为私有制和劳动分工导致异化后,人的强制劳动对于人本身来说成为异己的和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反过来操纵和驱使人,由此人的智力、体力、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一切潜在可能性被彻底扼杀。《变形记》以文学作品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马克思在其哲学著作中阐述的劳动异化理论,不仅如此,由于对非人的形象、具象的生活与丰富的人性的精妙描摹,文学作品又呈现出哲学、史学和宗教著作中不易展现的思想。格里高尔极其厌恶自己的工作,他的工作,不是他“自由自觉”的劳动,而是强制性劳动,是为家庭物质生活的一种手段。长期以来,他一直处于担负家庭经济生活责任和个人愿望的相互矛盾中。为了替父母还债,他不得不压抑自己想摆脱这种强制性劳动的愿望和对自由的向往,劳动成为压抑个性、驱使他异化的力量。于是,格里高尔心中这些平日被家庭责任感所压抑的愿望, 终于导致了身体的变形,推动他最后以死亡来从精神上摆脱异化状态。

人的异化是现代派文学极为关注的问题,现代派文学思想所具有的多种思想特征均由此生发而来。官僚体制和群体文化全面操控人的行为甚至思想,在畸形发展的社会中,人的思想也由此产生许多负面倾向,如危机意识、存在荒诞观念、人类个体的绝对孤独感、神秘主义与悲观主义等等。而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的关系的现实矛盾,人类的精神创伤以各种新颖的形式则被复制到现代派文学的作品之中。

四 《变形记》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艺术和审美特征

“变形”是非常古老和原始的艺术思维方式和艺术表现方式。《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被卡夫卡进行了生理变化而心理不变的艺术处理,他虽然披着甲虫的硬壳却仍拥有着人的感觉、意识和思维。小说开篇时设定的这个命定式的人物情境具有卡夫卡式的典型印记,随后展开的亦是如梦如幻的情节。有人评价卡夫卡的作品“现实与梦幻之间没有根本的对立,没有明显的过渡,甚至泯灭了界线,完全结合成一个整体了。在这里,虚幻中有现实,现实里可见虚幻,幻象变成了现实的、物质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与现实难解难分了”。通过构造新颖诡异的情节、对生活场景地的真切描绘和对不同角色性格和行为的入骨刻画,加上文中处处所在的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最终成就了这篇寓言式的具有丰富多样的内涵的经典著作。在《变形记》中,我们可以感受存在主义者存在的痛楚,可以体会灰暗和讥讽的黑色幽默,可以将超现实主义的弗氏精神分析对号入座,可以找寻内心独白、意识流技巧、梦幻和荒诞等各现代派文学流派的惯用手法的影踪。

现代派文学有其西方现代哲学作为思想基础,包括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都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现代派文学所表现的总体的艺术特征也是特定的历史文化的反映。归根结底,现代西方社会的内在矛盾所导致的精神危机直接催生了现代派文学,也同时决定了现代派文学注重人物内心意识尤其是潜意识的心理描写、广泛应用象征和怪诞的手法,并在文学形式上不断求新求变,不拘一格的艺术特征。

一方面,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不断衍生新的支派并不断探索新的艺术道路;另一方面,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对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审美系统建构起来,成为西方现代审美文化的重要模式:首先是审美内容的内倾性,例如《变形记》中的超越时空限制,混淆人与动物的视听,意在挖掘和展示格里高尔凄楚的内心世界,从内心去表现这个悲剧角色的抗争过程。现代派作家小说的主题总是围绕着西方现代人的迷茫和危机感。痛苦作为卡夫卡的创作源泉,一直陪伴他走完创作生涯和人生历程;其次,是在审美形式方面追求新、奇、特的抽象意象表现。《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这个骇人的大甲虫便成为人的绝对孤独的象征性意象;第三,是在审美效果方面追逐荒诞与离奇的审美感受。卡夫卡之后的现代派作家在这个方面渐行渐远,在他们眼中,世界是丑恶的、突兀的,由于对立和不和谐,审丑的任务由现代派作家承担起来,荒诞的不合理、不正常把现实的本质的不合理、不正常演绎到了极致,甚至一切因素都已混乱到无序的地步,人类也不能成为例外,挣扎变得没有任何希望和意义。

作为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宝贵而独特的文化遗产,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成就、局限和问题彼此纠缠,我们须梳理辨识其精华与糟粕,对于其所表现的现代西方社会的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心理现实主义,艺术方法的创新,优秀的文艺观点都要积极借鉴,而对其局限性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加以克服,从而使之能为我们服务。

参考文献:

[1] 索克尔:《反抗与惩罚》,叶庭芳编:《论卡夫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 林骧华:《西方现代派文学评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 卡夫卡:《卡夫卡日记书信选译》,《外国文艺》,1986年第1期。

[4] 陈慧:《西方现代派文学简论》,花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5] 叶庭芳主编:《卡夫卡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 刘象愚选编:《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网络文学;传统文学;特征

对于网络文学,是指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文学作品,在文学界中,关于网络文学的定义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网络文学是在传统文学下衍生的一种文学产物,在新时期下,已经有了不错的发展。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都属于文学的范畴,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同时网络文学是在新时期下产生的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文学形式,能带给读者新的感受,因此,网络文学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基本特征。

一、文学变异和网络文学勃兴

(一)文学变异的发展

对于文学,口语是其最早的载体,文学是通过口头的方式创作、传播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将早起的文学称作是口头文学,随着造纸术的发明,文学作品逐渐通过纸质保存下来。随着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人类逐渐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的带动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文学媒介呈现多样化的形式,广播、电视、电影等新产品技术以文学媒介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对作者而言,计算机工具的产生,不仅仅代替了传统的写作,还为其信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等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网络平台中,是一个资源共享的大容量资源库,作者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来查询各种图文资料,同时也能利用网络平台将自己的作品轻松的展现出来,和出版社、读者等进行沟通交流。在网络平台中,传统文学的主客体关系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文学作品能在创作、接受等过程中实现互动,作者的作品能在网络平台中快速得到读者的反馈信息,而接受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见、看法,将作品信息及时反馈给作者。在网络平台中,文学作品发生了极大的变异。

(二)网络文学发展的现状

时至今日,网络文学已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通过搜索引擎查询可以发现,当前世界上关于中文文学的网站有3000多个,在我国有300多个以“文学”命名的综合性文学网站,有200多个以“网络文学”命名的文学网站,有260多个网站可以让作者发表原创文学作品。此外,在其他的综合网站中,也设置有专门的“文学”专栏,如新浪网站、搜狐网站、腾讯网站等,均记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信息。这些网络文学极大的丰富了网民的文学视野,同时在网络中极大的促进了文学的传播。“榕树下”、“网易”等网站都举办有网络文学大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络文学的发展,可以说在新时期下,网络文学已经达到了一个兴盛时期。

(三)网络文学的分类

对于网络文学,可以简单的分成以下几种情况:(1)网络上的传统文学作品,也就是传统文学的数字化,读者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在线阅读各种传统经典作品,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鲁迅全集等,对于这一类网络文学,是传统文学的网络化,除了文学载体不同外,其他的没有什么差异。(2)网络原创文学,对于这类网络文学作品,是通过传统的手法进行文学创作,然后将作品发表在网络中,如网络作家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这类作品,虽然是采用传统的手法进行作品创作的,但是作者是在网络上进行作品发表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网络特性。(3)利用超文本技术、网络交互等创作出来的网络文学作品,对于这类网络文学作品,是网络文学的一种新品种,具有很强的网络特征,与传统文学有明显的区别,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如作品《网上跑过斑点狗》、《火星之恋》等都是这类作品。(4)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电脑文学”创作,对于这类网络文学作品,数量还比较少,其本意已经超过了文学的范围,是一个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

二、网络文学基本特征

(一)网络文学的社会空间

数字世界对传统文学审编机制的“格式化”,互联网的核心技术文化理念为网络结构空前开放性及去中心性。以往通过纸媒介传播时,因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传播出来的文学较为有限,官方具有一定的物质设备垄断权和文学传播手段,他们在实现文学经济利益的时候也将文学政治职能完成。该时期发表的作品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权衡产物,同时也是传播者经济利益、文化精英读者审美趣味、作者审美创造和统治者政治利益相结合的产物。在发表任何一部作品时都不能将编辑的目光避开,同时离不开出版商的认可。针对该种现象出现,在较多的创作者中只有少数能成为作家,获得话语权力进而让创作者身上透漏出一定的贵族气息。写作网络文学不仅仅是在键盘上敲打,还需要按动鼠标将作品发到微博和公告牌上,但是在阅读网络文学时只需要开启一台计算机。综上所述,网络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自由和平等的网络理念。基于网络文学的该种特点,人们可以自由的在网络上写作文章、阅读文章和发表文章。不会再出现因为读者审美趣味或是编辑等原因出现障碍,也不会再有编辑把门,出现难堪或是退稿现象。只要作者自己愿意就可以将作品发表到网络上供大家阅读。

(二)网络文学的文化逻辑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信息搜寻、休闲娱乐等,成为人们网路生活的必然过程,同样的当网络成为人们社会的一种活动场所时,就带来了新的思维模式、审美趣味,进而形成新的网络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造成影响。对于传统文学,受审编机制的影响,逐渐变得格式化,为网络文学的产生,在文学界带来一种自由、宽容的契机,同时也带来了鱼龙混杂、随意浮躁等。网络文学的这些特征一方面是在网络技术特征下产生的,另一方面在于现代知识态度的转变与电脑网络的日夜普及,使得网络文学在普及后,现代文学有了新的艺术空间。网络文学提倡平面化表达、无深度言说,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呈现出了符合后现代文化的逻辑思维,是后现代审美特征的体现,也就是对传统文学的解构和建构。

(三)网络文学的语言特点

同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的语言具有符号化数字化、简洁化口语化和新奇化幽默化等特点,其中,符号化数字化是指在用键盘敲打网络文字时,可通过多种文字符号或是非文字符号进行,进而给读者视觉带来丰富多彩的视觉符号,让网络文学作品具有较为独特的特点,如“GG”“MM”拼音缩写的含义为哥哥和妹妹,“7456”则代表气死我了等等。简洁化口语化主要是因网络上信息较多,观众为提高阅读速度没有耐心品味,因此,网络文学的语言一定要简洁。另外,网络文学最先出现在论坛上,因此具有较强的口语化特点,口语化特点使得作品简洁明快和活泼生动,进而使得观众能轻松的阅读;新奇化幽默化是指网络文学为观众们提供追求标新立异和推崇个性的新世界,进而便于观众们充分自身的想象力以及主观创造能力。网络文学的语言较为巧妙,具有令人瞠目结舌和语出惊人的作用。该种语言特点能让观众很好的宣泄自身不敢表达的情感等。综上所述,网络文学语言的独特特征给读者一种扑面而来的理趣和智慧,进而使得网络文学的活力和生机得到显著彰显,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文学语言的生动性、简洁性和丰富性,最终提高文学表现力。

(四)网络文学的叙事艺术表现

对于网路文学,和传统文学媒介相比较,具有很大的优势,也是在这种优势下,使得网络文学的叙事方式有别于传统文学。对于网络文学的叙事艺术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接龙体叙事,在我国的传统文学中,有文人一起喝酒行酒令、作顶真诗等文字接龙游戏,而在网络环境下,这种文学游戏变成了当今的网络接龙体叙事小说。(2)超文本叙事,网络文学中的文学时依靠于现代网络技术产生的数字化艺术,网络技术的使得“超文学”这种新型文学形式得以产生,在网络中,超文本小说是一种真正意义的“网路文学”,只是存在于网络中。(3)多媒体叙事,在传统文学中,只是简单的进行文学形象塑造,文字是唯一的信息媒介,读者只能通过文字符号,加上自己的艺术想象、再创造去对作品进行深入理解。而在网络文学中,可以通过电脑技术,进行多种手段的文学形象塑造,从而带个读者一个有声有色的文学世界。和传统文学叙事相比较,网络文学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独特性、丰富性等特点,这也是网络文学能成为一种新文学样式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结语

对于传统文学,是植根于我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结晶,而对于网络文学则是新时代的一种文学新产物,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之间有很强的渊源,传统文学走向网络平台是时展的体现,同时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也极大的促进了传统文学的发展。相对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充满了新意,在具备传统文学的一些特性时,也具有新时代的独特特征,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文学具有双面性,因此,网络文学需要充分吸收传统文学的影响,朝着高雅、经典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竟菱.从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关系分析网络文学的基本特征[J].青春岁月,2014(18):141~142.

[2]刘静.从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关系看网络文学[J].华章,2013(34):163~164.

[3]邹奂.浅谈网络文学的审美特征[J].卷宗,2014(02):305~306.

[4]周昌义.关于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几点误会[J].芳草:小说月刊,2014(08):98~99.

[5]胡新梅.新与旧的碰撞——论我国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的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125~126.

[6]常翠岩.以痞子蔡的作品为例看网络文学的“草根性”[J].青年文学家,2015(21):214~215.

[7]高建薇.关于网络文学特征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4(01):173~174.

篇9

影视文学教学改革陕西当代文学影视改编

影视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然而它却带有非常明显的文学特质。立足于陕西当代文学及其影视改编,有针对性地研究和探讨影视文学的教学改革,不失为一个具有突破性的思路。

一、立足陕西当代文学及其影视改编,变革影视文学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主要是指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影视文学应打破旧有的课程认识,冲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与现代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充分利用陕西当代文学及其影视改编的丰厚资源优势,树立全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

具体而言,一方面,树立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不仅对影视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传统的、固有的教学,还应该结合视觉文化背景下当代文学的影视改编热潮,实现现代的、动态的教学。譬如,在分析陕西当代文学及其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时,运用传统的、固有的知识,结合当今时代视觉文化的勃兴和新兴传媒的繁盛,分析陕西当代文学的创作实践和影视改编实践。另一方面,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不仅运用影视艺术的相关专业知识对影视作品进行分析,还应该撰写影视鉴赏与评论的文章,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地进行影视剧本的创作实践。这样的教学理念,既能够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又能够与“写作”等其他课程的教学相得益彰。

二、立足陕西当代文学及其影视改编,丰富影视文学教学内容

文学作品及其影视改编的介入和强调,无疑丰富了影视文学的教学内容。通常情况下,影视文学课程往往围绕着影视文学的相关概念、本质特征、分类、创作、改编、鉴赏、评论等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对文学作品的审美立场、审美原则、审美方法等进行评价,深化影视文学的教学内涵。譬如,从地域文化角度而言,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孕育出不同的地域文学,地域文学又在不同范围和程度上蕴含着特定地域的自然特性和人文内涵。在由地域文学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中,必然留有清晰而深刻的地域文化印记。如此,文学作品的审美立场、审美原则、审美方法等就被移植过来,作为审视其影视改编作品的途径和方法,这无疑为影视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譬如,对于陕西当代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陕西当代作家及其作品的评价,以及影视改编作品的鉴赏及评价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以作为影视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立足于视觉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巨大影响,对于影视这一新兴的视觉传媒相关领域内诸多方面的挖掘,拓宽影视文学的教学领域。与影视相关的问题非常广泛,包括影视文化产业的勃兴,消费文化对传统影视的冲击,视觉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地域文化借助影视媒介的传播得以提升其自身的影响力,以及文学的“触电”现象等问题。其中,文学的“触电”问题,也就是文学与影视的联姻,尤其值得影视文学课程的关注。这是因为,这个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涉及到文学与影视的发展问题,即文学借助影视广泛而平实的传播方式得以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影视借助文学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得以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层次。

三、立足陕西当代文学及其影视改编,转变影视文学教学方式

影视文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影视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不失为一种较为稳妥的教学方式。然而,还应该努力探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其他教学方式。

专题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是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如作家、导演、演员、主题、地域等,将所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分类,对同类内容设定专题进行教学活动。譬如,按照地域划分,将陕西当代文学及其影视改编作品设定为一个专题进行讲授。电影方面,由贾平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高兴》(2009年)、《秦腔》(2012年),由实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白鹿原》(2012年);电视剧方面,由高建群的小说《最后一个匈奴》改编的《盘龙卧虎高山顶》(2011年),叶广芩的《青木川》改编的《一代枭雄》(2014年),路遥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平凡的世界》(2015年)。

实践式教学。在传统时期,受现实条件的限制,影视文学教学更重视理论教学,无法满足实践要求。因此,在影视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展开实践式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结合当代影视文化的发展状况,积极撰写影视鉴赏、评论的文章,或是创作影视剧本等。此外,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确定主题,如陕西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陕西影视受众情况、陕西影视消费文化发展现状、陕西影视对大众审美倾向的影响等等,可以围绕某一主题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并撰写调查报告。

对比式教学。将具体的文学作品与影视改编作品进行对比,可以选择某一个或某几个对比项,如思想意蕴、人物形象、艺术特征等,进行对比性分析。此外,影视艺术集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于一身,因此,还可以针对某一部具体的影视改编作品,将其所具有的影视艺术特征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对比性分析。譬如,将电影《白鹿原》中关中麦客的人物形象造型、华阴老腔的声音造型、面条像裤带的地域文化造型等因素,与文学文本中的相关语言艺术相结合进行对比性分析。

总之,在影视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从文学作品及其影视改编的角度出发,对教学理念的变革、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具有巨大的创新性意义,无疑有助于改善影视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颖涛.汉语言文学专业影视文学教学方法初探.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2).

[2]张玉霞.成人教育“影视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与理论思考.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篇10

长期以来,学者们多将韦勒克视为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其实,他与结构主义语言学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索绪尔语言学、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对韦勒克的文论有深刻影响。

【关键词】 韦勒克/索绪尔/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

雷纳韦勒克(René Wellek)是20世纪文学界最杰出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史家和比较文学家之一。新时期以来,韦勒克对中国文论和批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学者们已经非常熟悉他某些论点,诸如文学“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划分、“比较文学的危机”等。但是,从总体上看我们对韦勒克文论的研究仍然不够全面、系统和深入。许多问题,比如他的理论渊源问题就长期未得到应有的研究和有效的阐述。长期以来,学者们多将韦勒克视为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其实,他与结构主义语言学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

结构主义语言学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一门社会科学学科,也是韦勒克亲自承认对他最有影响的理论流派之一。F德索绪尔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者,他的学说在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中起到了爆炸性的影响。在文学研究领域,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和法国结构主义被认为是结构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俄国形式主义首先把结构主义语言学观念与方法运用到文学理论中,是1915年成立的“莫斯科语言学学会”和1917年成立的“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的统称。主要代表人物分别是雅各布森(Jakobson)和什克洛夫斯基(Shklovsky)。俄国形式主义强调语言文本的诗学特征,研究语言结构的规律和文学语言的创造性。比利时学者布洛克曼就明确指出,“形式主义与日内瓦发展起来的语言学派特别是F德索绪尔的主张,以及与音位学的最初发展是有联系的。”(注:布洛克曼:《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巴黎》,33页,商务印书馆,1987。)雅各布森1926年到捷克后形成了布拉格学派。该学派继续从语言学角度研究文学,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在文学研究领域的又一个发展阶段。在韦勒克的文学理论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上几个著名理论家的深刻影响。

一、索绪尔对韦勒克文论的影响

索绪尔是韦勒克文学理论的重要理论源头,而这一点还很少有人详细讨论过。其实,在我们看来,索绪尔不仅为韦勒克提供过几个具体论点,而且是韦勒克文论的总体特征和方法论之缘起。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索绪尔认为应该确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他认为语言学不是一种实用的、特殊的研究,它应“寻求在一切语言中永恒地普遍地起作用的力量,整理出能够概括一切历史特殊现象的一般规律”(注: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26页,商务印书馆,1985。)。在语言学研究的对象问题上,索绪尔把我们司空见惯的语言行为现象区分为语言(language)和言语(parole)两个部分。语言是社会的一面,而言语是私人的一面。语言是一定社会中生活的人们的公共约定,而言语则是个体的行为。语言具有一种高度的统一性,而言语行为总具有不确定性和多变性。索绪尔认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语言,应该研究一切言语活动的表现的准则和基础。于是,索绪尔把语言学研究区分为两个部分,即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他指出,“一部分是主要的,它以实质上是社会的、不依赖于个人的语言为研究对象,这种研究纯粹是心理的;另一部分是次要的,它以言语活动的个人部分,即言语,其中包括发音,为研究对象,它是心理物理的。”(注: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41页,商务印书馆,1985。)索绪尔对语言活动作出“语言”和“言语”两方面因素的区分,并进而认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即所有“言语”背后的一个已定的规则系统。这一观念对韦勒克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影响。与索绪尔极端相似,韦勒克也将文学作品本身与对文学的每一次阅读区分开来。并进而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文学作品的心理体验而是文学作品的“决定性结构”。在《文学原理》第12章“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中,韦勒克引证了索绪尔和布拉格学派对语言与言语所作的区分后就立即指出:“这种区别正相当于诗本身与对诗的单独体验之间的区别。”(注:韦勒克、沃伦合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160页,三联书店,1984。)韦勒克认为文学作品的具体存在必须经过我们每一次具体的阅读,但作品本身却并不是这一次具体经验的内容,应该是与索绪尔所指的“语言”性质相同的一种“结构”。“一件文学作品与一个语言系统是完全相同的。我们作为个人永远也不能全面地理解它,正如作为个人我们永远不能完满地使用自己的语言一样。”在韦勒克那里,文学作品只有在每一次具体阅读中经过接受者心理的“具体化”才能得以显现,但作品的本身却又是先于人的主观经验的客观存在,并不等于每一次具体化的结果,而是一种“符号结构或符号体系”。韦勒克说:“艺术品可以成为‘一个经验的客体’(an object of experience);我们以为,只有通过个人经验才能接近它,但它又不等同于个体经验。”(注:韦勒克、沃伦合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162页,三联书店,1984。)

其次是索绪尔语言研究对“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的划分。索绪尔在语言活动中区分出“语言”和“言语”两个不同的因素使得他的语言学研究把一切跟语言的组织、语言的系统无关的东西,简而言之,一切语言研究的“外部要素”所指的东西排除出去。索绪尔也用“外部语言学”来称呼这种研究。“外部语言学”主要包括这样一些研究形式。一是将语言学与文化史或种族史结合起来,研究它们的关系。二是从政治学角度研究语言。主要研究殖民、统一和语言政策对语言变化的影响。三是研究语言和各种制度如学校、教会、宫廷和地域之间的关系。索绪尔认为,正如植物会因外部因素土壤、气候等的影响而改变它的内部机构一样,语言机制也的确与外部因素密切相关。但是,外部语言学并不能真正认识到语言的内部结构。

索绪尔“外部语言学”和“内部语言学”的观念对韦勒克影响极深。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就区分出了“文学的内部研究”和“文学的外部研究”两大类型。这无疑是索绪尔观点在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在韦勒克那里,文学的“外部研究”是一种“因果式的”研究,只是从作品产生的原因去评价和诠释作品。这主要包括研究文学的以下几种范式:文学与传记,文学和心理学,文学和社会,文学和思想,文学和其他艺术。与索绪尔一样,韦勒克对文学的“外部研究”持否定性态度。他认为,起因和结果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在依次否定了文学研究与传记、心理、社会、思想和其他艺术研究之间的关系之后,韦勒克指出,“研究起因显然决不可能解决对文学艺术作品这一对象的描述、分析和评价等问题。”这样,韦勒克排除了文学的外部研究方法,并把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确定为文学的“内部因素”。索绪尔把“语言”而不是“言语”当作语言学研究的对象,韦勒克也同样把上述“符号结构和符号体系”当作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二、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对韦勒克文论的影响

至于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学派对韦勒克的影响也十分巨大。韦勒克自己就曾说过他是“布拉格学派的一个成员”(注:韦勒克著、丁泓、余徵译:《批评的诸种概念》,263页,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有学者认为:“当代文学理论有一个起点(或两个起点),那便是俄国形式主义及新批评。”(注:罗里赖安、苏珊范齐尔编:《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导引》,1页,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当代文论极大地受惠于这两个理论。总起来看,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学派对韦勒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文学的自主性。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理论认为,文学是一个独立存在的自足体。一方面,文学作为客体是独立于创造者和欣赏者之外的,另一方面,它也是独立于政治、道德和宗教等各种意识形态及上层建筑,甚至还独立于社会生活的。什克洛夫斯基的名言是:“艺术永远是独立于生活的,它的颜色从不反映飘扬在城堡上空的旗帜的颜色。”(注:什克洛夫斯基:《文艺散论沉思和分析》,引自《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前言》,方珊等译,11页,三联书店,1989。)在传统观点看来,文学研究应弄清作品的渊源,应该去研究作品与作家、作品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这就使文学研究变成了哲学、史学和社会学的大杂烩。文学从而与其他学科毫无区别。在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看来,这是文学研究中的工具论方法。传统文学研究主要有两种倾向,摹仿说和表现说。模仿说认为文学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表现说则认为文学是作家心理的自然流露。俄国形式主义者坚决反对这种看法。他们的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就是要批判这种文学研究中的工具主义。在他们看来,要建立一套文学特有的研究方法,工具主义首当其冲地应受到批判。只有把文学看作一个独立自主的领地才有可能使文学研究成为一门系统的理论科学。什克洛夫斯基曾在一部书信体小说里说过:“对待艺术有两种态度。其一是把艺术作品看作世界的窗口。这些艺术家想通过词语和形象来表达词语和形象之外的东西。这种类型的艺术家堪称翻译家。其二是把艺术看作独立存在的事物的世界。……如果一定要把艺术比喻为窗口,那么,它只是一个草草地勾勒出来的窗口。”(注:什克洛夫斯基:《动物园:或不是情书》,转引自霍克斯著《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译,148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在反对文学研究的工具主义方法上,俄国形式主义首先激烈地批判艺术的形象思维说。形象思维说把艺术看成一种思维形式和认识方式,认为文学艺术的用途在于利用文学艺术形象帮助人们认识社会和世界。科学与艺术的差异在于,科学采用三段论的理论思维形式,而艺术则用形象思维方式。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这就把文学等同于哲学、科学等认识论知识体系,进而彻底忽视了文学艺术本身的独特性质。

俄国形式主义都与什克洛夫斯基一样,坚持把文学艺术看作“独立存在的事物的世界”。因此,文学研究完全没有必要从别的学科那里论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研究文学应该研究文学作品,研究作品的艺术技巧和手法,研究文学的内在规律。在这里,我们看到索绪尔对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俄国形式主义也与索绪尔一样强调对内部规律的研究,认为只有这种研究才是文学研究的实质所在。什克洛夫斯基就明确指出:“我的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如果用工厂方面的情况来作喻,那么,我感兴趣的不是世界绵纱市场的行情,不是托拉斯的政策,而只是棉纱的支数及其纺织方法。”(注:什克洛斯基:《散文理论》,转引自《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方珊等译,14页。)

韦勒克对文学本质的认识与之如出一辙。他高度重视“文学性”概念。韦勒克认为,文学的核心特征是“虚构性”。他说:“文学艺术的中心显然是在抒情、史诗和戏剧等传统的文学类型上。它们处理的都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想象的世界。”(注:韦勒克、沃伦合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13页,三联书店,1984。)显然,在韦勒克看来,文学研究的对象是一种语言的“符号结构”,而小说、诗歌和戏剧中的这种语言符号结构都不是真实的。这样,文学就从社会生活和哲学思想那里独立出来了。韦勒克坚决反对文学的“外部研究”,反对传记式的、心理学的、社会学和哲学等研究方法,而主张以文学本体,即语言结构为中心的“内部研究”,这充分表现了俄国形式主义对他的影响。

第二,文学语言的特殊性。俄国形式主义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文学,认为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有非常重要的差异。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日常生活语言的首要目的是交际,说话的目的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学语言本身却比它的目的和内容更为重要。文学的语言表达本身就是目的,它与日常语言和散文语言的一个重要差异是它的“陌生化”程度很度。“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一个核心概念。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一切熟视无睹,无意识的态度使生活丧失了新鲜感。诗的语言为我们感受事物提供了难度,使我们对日常生活能进行全新的体验。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写道:“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之存在,就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觉到事物,使石头作为石头被感受。艺术的目的就是把对事物的感觉作为视象,而不是作为认识提供出来;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又译‘陌生化’)手法,和予其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因为艺术中的接受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所以它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创造之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注: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见《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方珊等译,6页。)文学语言的特征就在于它是日常语言的陌生化运用。日常语言是文学语言的直接来源,文学语言是在日常语言基础上的一种升华。日常语言陌生化的结果就是文学语言。雅各布森也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文学语言的特征。在他看来,文学语言的特征是“符号的自指性”,即诗的本质不在指称外界事物而在于它反过来指向它自身。

文学语言的特殊性这一点对韦勒克文论也很有影响。韦勒克在论述文学的本质时详细讨论过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之间的差异。在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差异问题上,他认为,“文学语言深深地植根于语言的历史结构中,强调对符号本身的注意,并且具有表现情意和实用的一面,而科学语言总是尽可能地消除这两方面的因素。”在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上,他提出,“诗的语言将日常用语的语源加以捏合,加以紧缩,有时甚至加以歪曲,从而逼使我们感知和注意它们。”(注:韦勒克、沃伦合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11~12页,三联书店,1984。)可见,在述两个方面,韦勒克都非常强调文学语言的相对独立性,即文学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传达意义的工具,而且具有自身价值。它使用种种修辞手法来引发读者对其“能指”的注意。也就是说,文学语言不仅指向事物、指向它所要传达的内容,而且要指向自身,具有所谓“符号的自指性”。毫无疑问,这明显是受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学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