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新品种保护条例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物新品种保护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 植物新品种保护 法律制度 保护模式
一、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制度的现状
(一)立法现状1997年3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为中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提供了完善科学的法律基础。随后,中国在1999年加入UPOVl978年版本,成为了UPOV的正式成员国。加入WTO后,中国开始履行TRIPS协议并开始承担保护植物新品种的国际义务。为了保证《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顺利实施和统一司法,1999年以后,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植物新品种保护复审委员会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等诸多法律文件,最高人民法院还相继出台了关于审理植物新品种纠纷案件的相关司法解释。此外,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TRIPS协议中有关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关于植物新品种生产方法授予专利的规定,也是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制度的组成部分。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修订,对原来的相关规定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立法的内容变得更加简明集中;新规定增加的内容提高了规章的可操作性。2013年1月31日,国务院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决定》,对《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第39条第三款和第40条进行了修订,并于2013年3月1日起生效。至此,中国已经初步建成了植物新品种法律保护体系,为育种家的利益提供了充分保障,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保护模式我国植物新品种的保护模式是对于植物新品种本身适用UPOV公约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法》的方式给予保护,对于育种方法则给予专利保护。具体如下:
1.《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目前《条例》对植物新品种采用专门法保护。《条例》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新品种权的内容和归属、授予品种权的条件、品种权的申请和受理、品种权的审查和批准、品种权的期限、终止和无效、侵犯品种权的法律责任等。按照《条例》规定,申请植物新品种权应当具备“四性”,即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确定植物新品种新颖性的主要依据是是否进行了商业销售。《条例》确认了完成育种的单位和个人对其授权的品种所享有的民事权益,即享有排他的独占权。《条例》同时规定,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权和品种权可以依法转让,并规定了依法转让的条件。植物新品种的保护期限是自授权之日起,藤本植物、林木、果树和观赏林木为20年,其他植物为l5年。为进一步明确处罚标准和加大处罚力度,2013年1月31日《条例》第39条第三款被修订为:“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部门依据各自的职权处理品种权侵权案件时,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可以责令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和植物品种繁殖材料;货值金额5万元以上的,可处货值金额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货值金额或者货值金额5万元以下的,根据情节轻重,可处25万元以下的罚款。”第四十条被修改为:“假冒授权品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部门依据各自的职权责令停止假冒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和植物品种繁殖材料;货值金额5万元以上的,处货值金额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货值金额或者货值金额5万元以下的,根据情节轻重,处2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专利法》对生产植物新品种方法的保护。《专利法》第25条规定:“对下列各项,不授予专利权:(1)科学发现;(2)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3)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4)动物和植物品种;(5)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对前款(四)项所列产品的生产方法,可以依照本法规定授予专利权。”可见,专利法只对生产植物新品种的方法进行保护,而不保护植物新品种本身。
二、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不足虽然2013年国务院对《条例》进行了修订,但是只有第39条第三款和第40条,主要是加大了处罚力度。其他方面并没有修改,目前该《条例》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亟待进一步修订。
1.立法层次低,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性差。首先,在规范性质上,《条例》属于行政法规,立法及效力层次较低,原则上不能为当事人设置新的实体上的权利和义务。其次,《条例》与相关法律如专利法、种子法等之间缺乏有机衔接,不能很好协调、处理植物新品种权和其他传统知识产权之间可能造成的冲突,不利于很好实现对植物新品种的专利保护与品种权保护的协调。
2.相关规定不完善。(1)关于优先权制度。《条例》第23条规定:“申请人自在外国第一次提出品种权申请之日起12个月内,又在中国就该植物新品种提出品种权申请的,依照该外国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根据相互承认优先权的原则,可以享有优先权。申请人要求优先权的,应当在申请时提出书面说明,并在3个月内提交经原受理机关确认的第一次提出的品种权申请文件的副本;未依照本条例规定提出书面说明或者提交申请文件副本的,视为未要求优先权。”这是《条例》规定的先申请原则,同时辅以同时申请时的先完成原则。该优先权制度设计并不完善,如对于先完成品种培育之人没有申请授权而被后培育出同一品种之人申请并获得授权,那么先完成之人是否有权继续使用或销售即在先培育人的“先用权”问题,《条例》并没有明确规定。此外,对于方法专利专利权人利用方法专利育成的植物繁殖材料生产、销售时,与植物新品种的品种权如何调和的问题,《条例》也没有规定。(2)关于宽限期的规定。作为丧失新颖性的例外,宽限期制度源自于《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第11条的“无损害公开”制度。之后,包括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中国在内的各主要国家专利法中均设置了宽限期制度。《条例》第14、15条规定了授予植物新品种权的新颖性和特异性要求,但对于何为“已知的植物品种”未作明确界定,也未规定宽限期制度。(3)关于“农民自用”的规定。《条例》第10条规定:“在下列情况下使用授权品种的,可以不经品种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使用费,但是不得侵犯品种权人依照本条例享有的其他权利:(一)利用授权品种进行育种及其他科研活动;(二)农民自繁自用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虽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随着现代农业工业化特征的出现,农民自繁自用已经开始具有商业目的,更应该注重对知识产权的重点保护,这种强制性的例外规定无疑会使育种人的权利难以得到保障,有必要对“农民特权”确定具体明确的标准。(4)关于保护范围和品种权内容。《条例》第6条规定:“完成育种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授权品种,享有排他的独占权。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品种权所有人(以下称品种权人)许可,不得为商业目的生产或者销售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不得为商业目的将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重复使用于生产另一品种的繁殖材料;但是,本条例另有规定的除外。”该条以列举的方式明确了侵犯品种权人独占权的行为,即为商业目的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条例》明显存在保护范围小、品种权内容少的问题,这对于保护品种权人的独占权是远远不够的。(5)“职务育种权”规定不尽合理。《条例》第7条第1款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所完成的职务育种,植物新品种的申请权属于该单位;非职务育种,植物新品种的申请权属于完成育种的个人。申请被批准后,品种权属于申请人。”植物育种权归单位所有确有其合理性,但是对育种人的奖励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利于激发其科研积极性,鼓励进一步创新。《条例》最起码应规定职务育种人有权标明自己为育种人并有权获得奖励。似乎《条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
(二)《专利法》的不足目前我国的专利法并不保护植物新品种本身,只保护植物新品种的生产方法,也就是说,植物新品种不是可专利性的主题,但权利人可以就植物新品种的生产方法获得方法专利权,权利人获得方法专利后,其排他性效力延至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但从目前仍占优势的传统育种方法角度看,该规定难以在广泛范围内发挥作用。此外,由于我国专利法把转基因动植物品种排除在保护之外,仅仅对生产转基因动植物的非生物学方法给予保护,其很难真正维护发明人的合法权益。
三、完善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议
篇2
行政裁决说简单一点就是用行政手段解决民事争议。对行政裁决不服,可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对于权属纠纷的行政裁决,还可先申请行政复议。
以下为笔者在2006年清理区直42家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执法依据的基础上整理的行政裁决的分类,欢迎指正!
(一)对权属纠纷的裁决。
如《土地管理法》第16条规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又如《渔业法》第12条规定:“全民所有制单位之间、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以及全民所有制单位与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的水面、滩涂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处理。”
又如《草原法》第十六条规定,草原所有权、使用权的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有关人民政府处理。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在草原权属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草原利用现状,不得破坏草原和草原上的设施。
《森林法》第十七条规定:“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争议,由当地县级或者乡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
《矿产资源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矿山企业之间的矿区范围的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依法核定的矿区范围处理;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矿区范围的争议,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国务院处理。
《水法》第五十六条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发生水事纠纷的,应当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裁决,有关各方必须遵照执行。在水事纠纷解决前,未经各方达成协议或者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在行政区域交界线两侧一定范围内,任何一方不得修建排水、阻水、取水和截(蓄)水工程,不得单方面改变水的现状。
(二)对侵权纠纷的裁决
如《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未经品种权人许可,以商业目的生产或者销售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的,品种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部门依据各自的职权进行处理,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讼。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部门依据各自的职权,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对侵权所造成的损害赔偿可以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应当履行;调解未达成协议的,品种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程序向人民法院提讼。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部门依据各自的职权处理品种权侵权案件时,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可以责令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
《专利法》第四十五条规定:自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公告授予专利权之日起,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认为该专利权的授予不符合本法有关规定的,可以请求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该专利权无效。第四十六条规定:专利复审委员会对宣告专利权无效的请求应当及时审查和作出决定,并通知请求人和专利权人。宣告专利权无效的决定,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登记和公告。
对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专利权无效或者维持专利权的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应当通知无效宣告请求程序的对方当事人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第五十四条规定:取得实施强制许可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付给专利权人合理的使用费,其数额由双方协商;双方不能达成协议的,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裁决。第五十五条规定:专利权人对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关于实施强制许可的决定不服的,专利权人和取得实施强制许可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关于实施强制许可的使用费的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第五十七条规定: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即侵犯其专利权,引起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也可以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可以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当事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理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侵权人期满不又不停止侵权行为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进行处理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事人的请求,可以就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向人民法院。专利侵权纠纷涉及新产品制造方法的发明专利的,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提供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的证明;涉及实用新型专利的,人民法院或者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可以要求专利权人出具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作出的检索报告。
《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一条规定: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必须经常考察本单位所生产、经营、使用的药品质量、疗效和反应。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必须及时向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对已确认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采取停止生产、销售、使用的紧急控制措施,并应当在五日内组织鉴定,自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作出行政处理决定。
《兽药管理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时,对有证据证明可能是假、劣兽药的,应当采取查封、扣押的行政强制措施,并自采取行政强制措施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需要检验的,应当自检验报告书发出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解除行政强制措施;需要暂停生产、经营和使用的,由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权限作出决定。未经行政强制措施决定机关或者其上级机关批准,不得擅自转移、使用、销毁、销售被查封或者扣押的兽药及有关材料。第六十二条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未按照国家有关兽药安全使用规定使用兽药的、未建立用药记录或者记录不完整真实的,或者使用禁止使用的药品和其他化合物的,或者将人用药品用于动物的,责令其立即改正,并对饲喂了违禁药物及其他化合物的动物及其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违法单位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农药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经登记的农药,在登记有效期内发现对农业、林业、人畜安全、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经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审议,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宣布限制使用或者撤销登记。
(三)对损害赔偿的裁决
如《种子管理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非法经营或者推广未经审定通过的农作物新品种或者林木良种的,由农业、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责令赔偿直接损失和可得利益的损失。第三十八条规定:销售不符合质量标准种子的,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的,种子检验员有权制止其经营活动,扣押种子;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除依照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法规的规定处罚外,并可责令赔偿直接损失和可得利益的损失。第三十九条规定:抢采掠青、损坏母树的,在劣质林内采种的,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采种、赔偿损失、没收种子,可以并处罚款。
又如《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二十八条因猎捕野生动物造成农作物或者其他损失的,由猎捕者负责赔偿。
又如《档案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违法行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造成损失的,责令倍偿损失。
又如《水污染防治法》第55条的规定:“造成水污染危害的单位,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失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部门或者交通部门的航政机关处理。”
(四)对补偿性纠纷的裁决。
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14条:“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对补偿形式和补偿金额、安置用房面积和安置地点、搬迁过渡方式和过渡期限,经协商达不成协议的,由批准拆迁的房屋拆迁主管部门裁决。”
《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第11条规定:“为了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审批机关可以作出实施植物新品种强制许可的决定,并予以登记和公告。取得实施强制许可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付给品种权人合理的使用费,其数额由双方商定;双方不能达成协议的,由审批机关裁决。”
(五)对民间纠纷的裁决
如《民间纠纷处理办法》第二条司法助理员是基层人民政府的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处理民间纠纷的工作。第三条基层人民政府处理民间纠纷的范围,为《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的民间纠纷,即公民之间有关人身、财产权益和其他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纠纷。第十五条处理民间纠纷,应当先行调解。调解时,要查明事实,分清是非,促使当事人互谅互让,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协议。第十七条经过调解后,仍达不成协议的纠纷,基层人民政府可以作出处理决定。
篇3
一、部门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森林生态环境建设、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湿地资源保护和国土绿化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等,拟定我市的地方性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规章和政策,并组织、监督实施。
2、拟定全市林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和监督实施。
3、组织、指导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管理;组织开展造林绿化、封山育林工作,组织指导以生物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和防沙、治沙工作;组织、指导和管理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及林木良种的审核和申报;负责全市果品的生产管理。
4、组织、指导全市森林资源的调查、动态监测及统计;负责年森林采伐限额和年度木材生产计划管理与监督;负责全市林地、林权管理,协调处理林权纠纷;监督和管理林木的采伐与更新、木材运输、经营与加工,指导木材检查站的规划、申报和管理。
5、指导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拟定市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植物名录,报市政府批准颁布;负责林业种质资源、木本植物新品种、珍贵树木的保护管理;指导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组织协调湿地保护;负责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和国家、省、市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珍贵树木及其产品出口的审核和申报。
6、指导、监督林业行政执法,查处林木案件;指导全市森林公安、林政管理、森林植物检疫工作及队伍建设;组织、指导全市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检疫工作;划定疫区和保护区。
7、组织指导林场、苗圃、森林公园、基层林业工作机构的建设和管理;负责国有林场、苗圃的设立、变更的审核和申报;负责全市森林公园的规划、审核、申报、审批;组织指导全市林业产品的生产、经营、加工。
8、负责全市林业基本建设项目的审核、申报工作;管理市级以上林业资金;筹集和管理市级林业基金,监督全市林业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研究提出林业发展的经济调节意见;组织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监督国有林业资产。
9、制定全市林业科技发展规划;组织开展林业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科技成果推广和林业科技开发;负责林业科研项目的组织、指导和申报工作;制定全市林业人才教育和培训规划并组织实施。
10、组织、协调林业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负责林业引进国外智力、引进外资项目工作。
11、组织、指导、协调全民义务植树、城乡绿化、部门绿化,指导、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点绿化工程的实施,组织开展绿化评比表彰工作。
12、负责*市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协调、指导、监督全市森林防火工作,制定全市森林防火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督促和查处森林火灾案件,森林火灾信息。
13、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领导岗位职责
根据市林业局行政执法工作的种类和性质,明确局长岗位职责如下:
(一)局长岗位
1、全面负责市林业局林业行政工作,为市林业局林业行政执法的第一责任人;
2、率先垂范,带头依法行政,在全市林业系统营造遵守法律的氛围;
3、坚持依法决策,建立和落实依法决策工作机制;
4、按照林业等有关法律的规定,对于需要由市林业局主要领导审批的重大林业行政许可事项进行审批,对市林业局作出的林业行政处罚,讨论决定;
5、加强对林业行政执法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定期召集研究依法行政的重大问题。
(二)主管市属场圃工作的副局长岗位
1、负责国有林场、苗圃的设立、变更的审核和申报工作;
2、负责审定市属场圃年度工作计划;
3、参与组织制定市属场圃长期发展规划;
4、指导市属场圃业务生产工作;
5、指导市属场圃工作调研和业务培训;
6、根据局长授权行使相应权力;
7、承办局长交办的其他场圃行政工作。
(三)主管造林绿化、林木种苗管理及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的副局长岗位
1、负责全市造林绿化、林木种苗年度工作计划;
2、参与组织制定全市造林绿化、种苗生产长期发展规划;
3、指导全市造林绿化、种苗生产工作;
4、指导全市造林绿化、种苗工作调研和业务培训;
5、负责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日常事务工作;
6、根据局长授权行使相应权力;
7、承办局长交办的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和种苗管理的其他行政工作。
(四)主管资源和林政管理、森林植物检疫、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副局长岗位
1、负责资源和林政管理、森林植物检疫、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计划;
2、参与组织制定全市资源和林政管理、森林植物检疫、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长期发展规划;
3、指导全市资源和林政管理、森林植物检疫、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4、指导全市资源和林政管理、森林植物检疫、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调研和业务培训;
5、根据局长授权行使相应权力;
6、承办局长交办的资源和林政管理、森林植物检疫、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湿地保护管理行政工作。
(五)主管森林公安、森林防火、安全生产、果树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副局长岗位
1、负责森林公安、森林防火、安全生产、果树生产等工作计划;
2、参与组织制定全市森林公安、森林防火、安全生产、果树生产等工作长期发展规划;
3、指导全市森林公安、森林防火、安全生产、果树生产等工作;
4、指导全市森林公安、森林防火、安全生产、果树生产等工作调研和业务培训;
5、根据局长授权行使相应权力;
6、承办局长交办的森林公安、森林防火、安全生产、果树生产等行政工作。
三、执法机构职权及岗位责任
按照《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种子法》、《防沙治沙法》等法律法规和“林业三定”方案的规定,市林业局行政许可事项16项,行政确认1项,行政处罚91项。资源和林政科、森林公安科、*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和*市森林植物检疫中心站、*市林业站等内设机构或二级单位分别为上述权力行使的责任部门。
资源和林政科
资源和林政科为市林业局内设科室,负责全市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工作。具体承担组织编制森林采伐限额、林木采伐、木材运输、木材经营加工、林权管理、征占用林地管理和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日常工作。
(一)行政执法权
1、行政管理权
(1)对临时占用林地的管理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十八条,《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山东省森林资源管理条例》第二十条,《*市林木保护管理规定》第十六条。
(2)对木材经营加工的管理权
依据:《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山东省森林资源管理条例》第三十八条。
(3)占用或征用林地的管理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十八条,《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
(4)对林种变更的管理权
依据:《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八条
(5)对封山育林区内采石、采砂、取土开矿的管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十八条,《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山东省森林资源管理条例》第二十条,《*市林木保护管理规定》第十六条。
(6)对森林、林地和林木所有权或使用权的管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三条,《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四条,《山东省森林资源管理条例》第八条。
(7)木材运输管理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三十七条,《山东省森林资源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
(8)林木采伐管理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三十二条,《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条,《山东省森林资源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
2、行政处罚权
(1)对买卖林木采伐许可证、木材运输证件、批准出口文件、允许进出口证明书的处罚权
依据:《森林法》第四十二条。
(2)对在林区非法收购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的处罚权
依据:《森林法》第四十三条
(3)进行开垦、采石、采砂、采土、采种、采脂和其他活动,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处罚权。
依据:《森林法》第四十四条
(4)对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以立木材积计算不足0.5立方米或者幼树不足20株;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以立木材积计算0.5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20株以上的处罚权。
依据:《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
(5)对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以立木材积计算不足2立方米或者幼树不足50株的;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以立木材积计算2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50株以上的处罚权。
依据:《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九条
(6)对毁林采种或者违反操作技术规程采脂、挖笋、掘根、剥树皮及过度修枝,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对擅自开垦林地,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处罚权。
依据:《森林法》第四十四条和《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一条
(7)对连续两年未完成更新造林任务的;当年更新造林面积未达到应更新造林面积50%的;除国家特别规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外,更新造林当年成活率未达到85%的;植树造林责任单位未按照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的要求按时完成造林任务的处罚权。
依据:《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二条
(8)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的,临时占用林地,逾期不归还的处罚权。
依据:《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
(9)对无木材运输证运输木材的,对运输的木材数量超出木材运输证所准运的运输数量的,对使用伪造、涂改的木材运输证运输木材的,对承运无木材运输证木材的处罚权。
依据:《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四条
(10)对未经批准,擅自将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改变为其他林种的处罚权。
依据:《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六条
(11)对擅自将防护林、特种用途林改为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处罚权
依据:《山东省森林资源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
(12)对出租、转让、抵押、拍卖或者作价出资森林资源资产未进行评估;对造成森林资源资产损毁、流失的处罚权。
依据:《山东省森林资源管理条例》第四十三条
(13)对责任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罚权:
(一)连续两年未完成更新造林任务的;
(二)当年更新造林面积未达到应更新造林面积百分之五十的;
(三)除国家特别规定外,更新造林当年成活率未达到百分之八十五的;
(四)植树造林责任单位未按照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的要求完成造林任务的。
依据:《山东省森林资源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
(14)对未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在林地内进行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和进行工程建设等活动的,超过批准数量多占林地或者临时使用林地逾期不归还的处罚权。
依据:《山东省森林资源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
(15)对毁林开垦、采石、采砂、采土或者违反操作技术规程采种、采脂、挖笋、掘根、剥树皮、过度修枝及移植防护林、特种用途林内的树木,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处罚权。
依据:《山东省森林资源管理条例》第四十六条
(16)对未经批准擅自经营(含加工)木材的处罚权
依据:《山东省森林资源管理条例》第四十八条
(17)对无木材运输证运输木材的,对运输的木材数量超出木材运输证所准运的运输数量的,对运输的木材树种、材种、规格与木材运输证规定不符又无正当理由的,对使用伪造、涂改的木材运输证运输木材的,对承运无木材运输证木材的处罚权。
依据:《山东省森林资源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
(18)对在林地内开垦种植农作物的,在林地内建造坟墓;在封山育林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防护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和幼林地内放牧;在林地及其边缘地带烧荒、烧纸、吸烟、野炊等野外用火和其他可能引起火灾的活动;在树下堆放或者焚烧作物秸秆、杂草等可燃物;乱砍、乱折树木;在林地或者树下堆放垃圾;其他危害林木的行为的处罚权。
依据:《*市林木保护管理规定》第二十条
(二)岗位职责
1、资源和林政科长岗位
负责科内全部工作,是本科行政执法的第一责任人,对上述行政管理权、行政处罚权的行使负全面责任。
2、资源和林政科副科长岗位一
(1)协助科长进行林权管理;
(2)协助科长进行林地管理;
(3)协助科长做好林政执法工作;
(4)协助科长做好林业执法的复议与应诉工作;
(5)协助科长做好市政府法制办及行政服务中心的相关工作;
(6)协助科长做好林政行政案件的督查指导;
(7)协助科长做好依法行政的相关工作。
3、资源和林政科副科长岗位二
(1)协助科长进行各级森林公园管理、规划、编制、评审、申报、审批;
(2)协助科长做好旅游收入统计报告;
(3)协助科长做好绿委办的日常工作;
(4)协助科长做好执法培训及执法证件的管理工作;
(5)协助科长做好行政案件的统计上报工作;
(6)协助科长做好科技管理工作;
(7)协助科长做好、转办件、督办件的督查;
(8)协助科长做好信息工作。
4、资源和林政科员岗位
(1)协助科长做好林木采伐更新、验收、档案管理;
(2)协助科长进行木材经营加工管理及林产工业管理;
(3)协助科长进行木材运输及木材检查站管理;
(4)协助科长进行采伐证、木材运输证、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照管理;
(5)协助科长进行生态公益林及护林员的管理。
森林公安科
森林公安科为市林业局内设科室,负责全市森林公安、森林防火管理工作。
(一)行政执法权
1、行政管理权
(1)对林区使用枪械狩猎,进行实弹演习、爆破、勘察和施工等活动的管理权。
依据:《森林防火条例》第十八条
(2)林区生产性用火的管理权
依据:《森林防火条例》第十五条
2、行政处罚权
(1)森林防火期内,在野外吸烟、随意用火但未造成损失的;违反森林防火条例规定擅自进入林区的;违反森林防火条例规定使用机动车辆和机械设备的;有森林火灾隐患,经森林防火指挥部或者林业主管部门通知不加消除的;不服从扑火指挥机构的指挥或者延误扑火时机,影响扑火救灾的;过失引起森林火灾,尚未造成重大损失的。
依据:《森林防火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
(二)岗位职责
1、森林公安科科长岗位
(1)在市林业局和市公安局的领导下,主持市森林公安科全面工作;
(2)严格履行《人民警察法》赋予的权利和义务;
(3)协调各类森林案件的立案查处工作;
(4)组织协调全市森林公安机关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工作,组织协调侦破重特大案件;
(5)及时主持召开科务会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制定编制、拟定工作计划和长远规划;
(6)负责市森林公安科各项公安业务管理工作;
(7)依法履行职责和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2、森林公安科副科长岗位
(1)在科长领导下开展工作,协助科长负责全市森林公安的业务工作;
(2)严格履行《人民警察法》赋予的权利和义务;
(3)负责全市森林公安武器装备管理工作;
(4)负责全市森林公安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工作;
(5)负责市森林公安机关的法制工作;
(6)分管负责全市林业派出所等级达标考核工作;
(7)依法履行职责和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市林业站
*市林业站为市林业局下属事业站,负责全市林木种苗管理及行政执法工作。负责制定全市造林绿化、林木种苗年度工作计划;参与组织制定全市造林绿化长期发展规划、组织制定全市种苗生产长期发展规划;指导全市造林绿化、种苗生产工作;指导全市种苗生产工作;指导全市造林绿化、种苗工作调研和业务培训;组织召开全市种苗工作会议;负责区县两证发放指导工作;负责市直单位两证发放工作;负责全市种苗半年报和年报统计工作;负责林木良种标签发放工作;负责组织参加各类苗木交流会;组织、指导森林资源培育和管理;组织开展造林绿化、封山育林工作;组织指导以生物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和防沙、治沙工作;组织、指导和管理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及林木良种的审核和申报;组织、指导全市森林资源的调查、动态监测及统计;负责林业种质资源、木本植物新品种、珍贵树木的保护管理;组织指导苗圃、基层林业工作机构的建设和管理;组织、协调林业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指导、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点绿化工程的实施,组织开展绿化评比表彰工作。承办局长交办的其他种苗行政工作。
(一)行政执法权
1、行政管理权
(1)对林木种子生产许可证的管理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
(2)对林木种子经营许可证的管理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九条
2、行政处罚权
(1)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规定,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的处罚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五十九条
(2)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罚权:
(一)未取得种子生产许可证或者伪造、变造、买卖、租借种子生产许可证,或者未按照种子生产许可证的规定生产种子的;
(二)未取得种子经营许可证或者伪造、变造、买卖、租借种子经营许可证,或者未按照种子经营许可证的规定经营种子的;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六十条
(3)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罚权:
(一)为境外制种的种子在国内销售的;
(二)从境外引进农作物种子进行引种试验的收获物在国内作商品种子销售的;
(三)未经批准私自采集或者采伐国家重点保护的天然种质资源的;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六十一条
(4)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罚权:
(一)经营的种子应当包装而没有包装的;
(二)经营的种子没有标签或者标签内容不符合本法规定的;
(三)伪造、涂改标签或者试验、检验数据的;
(四)未按规定制作、保存种子生产、经营档案的;
(五)种子经营者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未按规定备案的;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六十二条;
(5)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规定,经营、推广应当审定而未经审定通过的种子的处罚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六十四条
(6)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规定,抢采掠青、损坏母树或者在劣质林内和劣质母树上采种的处罚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六十五条
(7)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收购林木种子的处罚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六十六条
(8)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规定,在种子生产基地进行病虫害接种试验的处罚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六十七条
(二)岗位职责
1、*市林业站站长岗位
负责站内全面工作,是本站行政执法责任的第一人,对上述行政管理权、行政处罚权的行使负全面责任。
2、*市林业站副站长岗位
(1)协助站长进行林木种子生产许可证管理;
(2)协助站长进行林木种子经营许可证管理;
(3)协助站长做好林木种子执法工作;
(5)协助站长做好市政府法制办及行政中心相关工作;
(6)协助站长做好林木种子行政案件的督查指导;
(7)协助站长做好依法行政的相关工作;
(8)协助站长做好全市种苗生产长期发展规划;
(9)协助站长做好全市种苗生产指导工作;
(10)协助站长做好林木良种标签发放使用工作;
(11)协助站长做好种苗统计工作;
(12)协助站长做好苗木交易会的参展工作;
(13)协助站长做好苗木调研工作。
*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
*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为市林业局下属事业站,负责全市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具体承担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与预测预报、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管理、濒危物种管理等工作。
(一)行政执法权
1、行政管理权
(1)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管理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第十六条
(2)对驯养繁殖野生动物的管理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第二十三条
(3)对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管理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
(4)对经营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管的理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二十二,《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
(5)对运输、携带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管理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二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第二十九条,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第二十九条。
(6)对进出口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管理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二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第三十条,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第三十条
(7)对科研、教学单位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进行野外考察、科学研究的管理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第十九条
(8)对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进行野外考察、标本采集或者在野外拍摄电影、录像的管理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第二十条
(9)对从国外或者外省、自治区、直辖市引进野生动物进行驯养繁殖的管理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
(10)对调运植物和植物产品的管理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第七条、第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七条
(11)对引进种子、苗木的管理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第十六条
(12)对生产、经营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单位和个人的管理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第十二条
(13)对采集国家保护野生植物的管理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第十六条、第十七条
(14)对出售、收购国家保护野生植物的管理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第十八条
(15)对出口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或者进出口中国参加的国际公约所限制进出口的野生植物的管理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第二十条
(16)对外国人在中国境内采集或者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管理权
篇4
第一条为加强对抚仙湖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抚仙湖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抚仙湖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对抚仙湖要坚持保护的方针,开发利用应当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全面规划,统一管理,综合防治。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抚仙湖水域及其集水区。隔河以上星云湖集水区除外。
第四条抚仙湖由玉溪地区行政公署(以下简称玉溪行署)统一管理。
第五条抚仙湖最高蓄水位为1722.0米(黄海高程,下同),最低运行水位1720.5米。
第二章管理机构和职责
第六条抚仙湖管理局是玉溪行署统一管理抚仙湖的职能机构,归口水行政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和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
(二)按照玉溪行署批准的抚仙湖保护管理和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有关部门实施;
(三)行使水政渔政航政行政处罚权,维护正常的水事活动和渔业生产秩序;
(四)制定抚汕湖管理水量年度调度计划和年度取水总量控制计划;组织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征收水资源费;管理海口节制闸;
(五)对抚仙湖内有关水资源和水产资源的保护、开发、水域和滩地的利用以及改变水质的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六)对抚仙湖管辖区内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旅游开发等进行协调指导;
(七)对抚仙湖水域统一进行渔业规划,增殖渔业资源;组织发放捕捞许可证、征收渔业资源增殖费;
(八)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关于抚仙湖保护、治理、开发、利用的科学研究;
(九)批准船只入湖航运,负责港航监督,收取船舶安全管理监督费。
第七条抚仙湖公安局属玉溪公安处领导,负责维护抚仙湖水域及沿湖旅游风景点的社会治安管理。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依法移送当地司法机关处理。
第八条澄江、江川、华宁三县人民政府及其所属有关部门,负责抚仙湖集水区宣传、贯彻实施本条例;协同抚仙湖管理局管理本水域的渔业生产,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组织当地群众在荒山、荒沟、荒丘种树种草、营造水源涵养林、风景林,防治水土流失。
第三章保护治理
第九条加强对抚仙湖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保护,维护抚仙湖的生态系统。加强对抚仙湖的水资源、渔业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以及周围的文化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鱼沟、鱼洞和名木古树的保护。
第十条抚仙湖水量调度必须保证湖水位低于本条例第五条规定的最低运行水位。在特殊干旱时期,经过专门论证,需要使用最低运行水位以下的湖水时,必须报经玉溪行署批准,并报省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在抚仙湖最高蓄水位以下湖盆范围内修建水上设施,必须以玉溪行署批准的建设规划为依据,具体建设方案应当报送抚仙湖管理局审查同意。
第十二条抚仙湖水质按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保护。
禁止向抚仙湖及入湖河道内倾倒、排放工业废渣、生活垃圾、残油、废油、船舶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禁止在湖滩地堆放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
禁止将含有汞、镉、砷、铬、氰化物、黄磷等和毒有害废液、废渣向水域排放、倾倒或者埋入湖滨地下。
禁止以任何方式向抚仙湖水域排放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禁止在抚仙湖集水区内利用溶洞、渗井、渗坑、裂隙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第十三条在抚仙湖集水区不得新建、扩建污染水体、破坏生态环境的工矿企业和其他项目。原建成的工矿企业和其他项目应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水质排放标准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限期进行治理。
所有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并按规定缴纳排污费。
严格限制在抚仙湖集水区设置排污口。确需在抚仙湖集水区设置排污口的,必须报经所在县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抚仙湖管理局的同意,才能向环境保护部门申报排污许可证。
第十四条抚仙湖禁止使用燃油机动船捕鱼。需要使用燃油机动船从事航运、旅游、科研和水上治安、管理的,须经抚仙湖管理局批准。
第十五条禁止围湖造田和围湖造鱼塘。
禁止在抚仙湖集水区毁林毁草开垦。
第十六条在鱼类产卵繁殖季节实行封湖禁渔。封湖起止日期,由抚仙湖管理局规定;封湖期内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湖区收购银鱼。
禁止炸鱼、毒鱼和电力捕鱼。禁止网箱养鱼。禁止使用利于鱼类生长和渔业发展的网具捕鱼。
第十七条在抚仙湖引进、推广水生生物新品种,应当由抚仙湖管理局组织论证,报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八条禁止在抚仙湖周围有科研、旅游价值的鱼沟、鱼洞和湖中孤山岛、沿湖风景规划区开山炸石、砍伐树木。确需在沿湖其他地点开山采石的,由所在地县水土保持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抚仙湖管理局指定采石地点,采石单位必须采取措施保护水土资源,并负责治理因采石造成的水土流失。
第四章开发利用
第十九条保护和全理开发抚仙湖集水区内的地下水资源。在集水区打深井开采地下水(含地下热水)的,需报经所在县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抚仙湖管理批准。农民生活用水打浅井的除外。
第二十条开发利用抚仙湖的水资源,应当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前提水,统筹兼顾居民生活、农业、渔业、环保和航运等方面的需要。
抚仙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必须报经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同意,由玉溪行署批准。
第二十一条直接从抚仙湖取水的,必须申请取水许可证,并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缴纳水资源费。沿湖农田灌溉少量取水,家庭生活、畜禽饮水取水和其他少量取水的除外。
第二十二条在抚仙湖从事渔业捕捞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申请捕捞许可证,并按照规定缴纳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
从事捕捞的单位和个应当按照捕捞许可证核准的作业方式、场所、时限和渔具数量进行作业。捕捞许可证不得买卖和转让。
第二十三条国内外投资者在抚仙湖风景区建设疗养、度假、水上体育活动设施和其他旅游服务设计,必须按照统一的规划进行,严格报批手续。陆上和水上旅游设施的建设,不得污染水质。
第二十四条所收取的水资源和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以及水上船舶安全管理监督费,坚持取之于湖,用之于湖的原则。专户储存,专款专用。收支预决算报同级财政,由同级财政、审计部门监督使用。抚仙湖管理局的经费列入玉溪地区财政预算。
第五章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五条认真贯彻执行本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抚仙湖管理局及有关主管部门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在保护抚仙湖水质,防治水污染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
(二)保护集水区天然植被,造林绿化、防治水土流失,成绩显著的;
(三)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发展渔业生产,成绩显著的;
(四)保护风景区,保护水工程和水文观测、环境监测设施以及在节约用水工作中成绩显著的;
(五)对保护、治理和合理开发利用抚仙湖提出重大的合理建议或者进行科学研究,成绩显著的;
(六)在依法管理抚仙湖和治安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
第二十六条对违反本条例的水事违法行为,由抚仙湖管理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七条对违反本条例的渔业违法行为,由抚仙湖管理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八条对违反本条例的环境违法行为,由县以上环境保护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云南省环境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九条对违反本条例的其他行政违法行为,由有关的行政管理机关分别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予以处罚。
第三十条拒绝、妨碍抚仙湖管理局或者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的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向人民法院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对治安管理处罚不服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三十二条抚仙湖管理局、公安局或者有关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处分;其中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三条玉溪行署可根据本条例制定贯彻实施的具体办法。
篇5
一、有机农业“、有机甘肃”与循环经济的概念关联
有机农业是在现代农业生态、经济、资源关系失衡,食品质量与安全,人类健康问题备受关注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1],[2],[3],[4],[5]。在世界范围内,有机农业自1909年提出,到20世纪90年代,有机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得到迅速发展。有机农业是一种健康、综合、环保的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完全不使用合成化学肥料、合成化学农药以及合成化学除草剂[3],[4][5]。是一种环境要求最为严格的持续农业系统。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的有机农业是随着国际有机食品市场对中国有机产品的需求而起步的。此后,随着人们对有机食品的逐步了解和国内消费者对有机食品需求的增大,国内有机食品市场逐渐开拓[6]。发展有机食品产业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解决农业生产环境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等。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发展高度重视,国内不少地区积极开展有机农业地区性规划以及有机农业示范项目建设,把发展有机农业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纳入到生态规划中[8]。“有机甘肃”由张政民(2004)首次提出,王家勋等(2006)进一步指出以“有机农业”为抓手建设“有机甘肃”[7],[8]。
“有机甘肃”是指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科学发展观原则,充分利用甘肃省特殊区位、独特条件和有机资源,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以追求资源环境成本最小化和经济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开发有机食品、有机产品和发展有机服务业为龙头,以发展有机农业、有机产业和循环经济为先导,以实施保护性农业、开发再生能源和研发推广有机技术为手段,兼顾国家、地方、个人利益,统筹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实现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构想和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甘肃省是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甘肃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机农业与循环经济是推进甘肃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用循环经济原理对有机农业进行改造升级,推动甘肃省传统农业跨越式发展和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当然,“有机甘肃”建设,不仅仅是从有机食品到有机农业问题,而应将“有机甘肃”作为一个品牌,乡村以建设有机食品基地为重点,城市则重点发展有机工业,有机工业的核心是建设相关产业的有机集群,“有机甘肃”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本文基于“有机甘肃”的概念,结合循环经济发展原则主要研究甘肃省有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基于“有机甘肃”和循环经济的甘肃省有机农业发展模式
㈠甘肃省发展有机农业的巨大潜力甘肃省具有发展有机农业的地理优势、气候优势和生物资源优势;有良好的发展畜牧业传统,农业栽培历史悠久,农作物品种资源十分丰富。[1,7,9]同时,由于工业化、机械化水平低,促使的农药、化肥用量、单位面积产量较低等,反而构成了发展有机农业的后发优势,为“有机甘肃”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环境技术等条件。甘肃省地处青藏、黄土、蒙新高原交汇地带,地形复杂,海波相差悬殊,生态类型和生物多样性丰富,历来就有生产天然食品和中药材的传统。甘肃“三分山,三分草,二分沙,一分林,一分田”土地类型,高山、盆地、戈壁、沙漠、沟壑等地理单元,在大空间尺度上,自然形成了发展有机农业的天然屏障和生产条件。初步形成了马铃薯、棉花、瓜类、蔬菜、果品、啤酒原料、制种、中药材、蚕豆、百合、草产品、草食畜牧业等区域性优势产业和产品。天祝白牦牛、靖远滩羊、河西白绒山羊、山丹马等品种在省内外享有盛誉,甘肃高山细毛羊、华特瘦肉型猪、早胜肉牛、藏羊、牦牛等地方品种是甘肃畜牧业生产的主导品种[1],[7],[9]。另有一些地方特色农产品如发菜、蕨菜、木耳、白瓜子、黑瓜籽、黄花菜、白兰瓜、橄榄油等。这些优势农副产品品质优良,产出量大,商品率较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产品优势,是极具开发有机食品的资源基础。
㈡有机农业发展分区布局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甘肃省水热、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在地域空间上的不同组合,以及人口、社会经济要素的不同分布,共同作用形成了多样化的农业生态环境,也因此形成了有机农业生产的区域背景特色。在深入分析甘肃省自然生态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发展研究的角度,甘肃省可分为陇中、陇东黄土丘陵川塬区、河西地区、甘南高原区、陇南山地区等四大自然生态区域[10],[11]。根据甘肃省自然生态环境分区、农业生产区域特点和农业生态环境类型[12],运用循环经济原理,本文将甘肃有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划分为河西荒漠绿洲区节水型有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有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陇南山地区特色有机林果畜循环经济模式;甘南高寒高原山地区特色有机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等有机农业特色地域模式类型。一是河西荒漠绿洲区节水型有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河西走廊及其北部残山丘陵地带、荒漠戈壁和砾石绵延千里,降雨少、风沙大、日照强,为典型的内陆型气候。农业活动主要集中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在沙漠戈壁中形成的大小不等的十多个绿洲里,为典型的灌溉农业[11]。一年一作,小麦、玉米、瓜果、甜果、棉花、亚麻、油菜等种植面积较大,每年有大量粮食、瓜果和畜产品调出,是甘肃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制种基地和高原夏菜基地。
目前该地区已经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农畜产业,在粮食、油菜、瓜果、啤酒原料、制种、园艺特产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优势。综合开发利用河西地区优越光热条件,发展绿洲节水型特色有机农业,依托甘肃省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张武定农产品循环经济基地建设,加大建设和开发投资力度,提高绿洲有机农业的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建成重要的有机商品粮基地、有机商品蔬菜基地、有机农畜产品加工基地[12]。打造三大循环经济模式:水源涵养生态林—草畜业有机畜产品链,保证林草生态系统功能前提下,发展林(草)—牧—沼循环经济模式;粮、菜、果有机种植—圈养有机畜牧产业链;生态保护—荒漠有机牧业模式,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在承载力基础上,合理发展有机畜牧业。河西地区地理环境特点适宜草畜产业的发展,发展草畜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有机草—蓄产业基地[13],[14],[15]。据研究发现农民种植紫花苜蓿等草畜农产品与种植粮食相比,不仅减少了水肥、田间管理等资金和人力投入,而且收入增加。具有良好的经济收入和生态效益。二是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有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黄土高原地区地表起伏大,有丘陵、山地、台塬、沟壑河谷、风道等各种地貌,黄河两岸降雨量200毫米~300毫米,为干旱气候。陇东的中、南部地区、龙溪接近青藏高原的西南部为湿润气候,其余则为半干旱区。#p#分页标题#e#
在一些河谷和有提灌条件区域有灌溉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其他地区为旱作农业[11]。优势小杂粮、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优势明显,其中马铃薯为甘肃省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属全国重点产区,质量和价格上在全国有一定竞争优势[16]。该区应克服干旱缺水、生态脆弱等限制条件,发展旱农耕作,开发绿色食品。推进集雨农业—农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体系,以沼气为纽带,发展有机农林果畜产业。陇东以粮—牲—菌—沼模式为主;陇中以林果栽培—苜蓿种植—马铃薯种植—圈养牲畜—食用菌—沼气模式为主;大力发展经济林这一经济与环境双赢的产业模式,在天水、平凉等适宜地区推进建设有机林果基地[17]。在陇中、陇东优势产区发展有机小杂粮[17]。三是陇南山地区特色有机林、果、畜循环经济模式。陇南纬度较低,水热条件较好,降水一般在400毫米~700毫米,年平均气温较高,气候温暖湿润,河流多,水量丰富,植被覆盖程度高,生物资源丰富,除一般农作物以外、还有多种中药材,经济林木、珍稀动物和土特产品。该区重点建设有机畜牧、有机林果蔬菜、有机食用菌、有机中药材基地。
主要发展以下3条循环经济链:林—山野菜—茶—沼循环经济链;果—菌—牲—沼循环经济链;果—粮—渔—沼循环经济链。四是甘南高寒高原山地区特色有机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祁连山和甘南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地势较高。甘南高原西部为高原地貌,东南部为高山峡谷,降水较多、湿润、热量少。年平均气温1℃~4℃,气候寒冷,植被覆盖面积大,垂直分布比较明显,有一些水源涵养林和高山高寒草场,为放牧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是甘肃省重要的畜牧业基地。该区农业生产的重点首先应当是加强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开发。同时发挥畜牧业主导优势,延长畜产品加工产业链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改变传统粗放畜牧业发展模式,进行有机化改造和循环经济改造。
三、甘肃省有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推动模式
㈠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根据区域的资源特色优势和已有有机产业基础,选择特色优势产业,将其作为有机产业发展的重点,着力做大做强,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草畜产业、林果产业等。推进农业生产向专业化生产、产供销一条龙、贸工林一体化经营转变;向适度规模、注重质量、集约经营转变;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规范化管理、突出产后商品化处理转变;向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品种、积极推广应用高新技术转变。在产业结构上,由生产初级产品的第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
㈡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生产方式的有机化、清洁化和无害化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综合运用传统农业中的有机生产技术与秸秆有机覆盖、免耕、节水等新技术相配套,建立有机农业保护地耕作新制度。加快有机农业所需的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等生产资料有机化、无害化、产业化发展步伐,使其成为一个新的产业[7]。充分发挥科研力量,研发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实用产品[18]。在有机农业发展全过程中注重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和推进清洁生产,完善有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建成有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实现有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严格执行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标准,保障产品质量和信誉,建立健全技术服务、监测监督、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产品出自天然,保证质量。
㈢创造有机产品品牌,实现有机农业的产业化、基地化、品牌化建设积极申报有机食品标志及相关产品在国内、国外专利申请[19]。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原产地商标保护条例和知识产权保护条例,防止无序竞争。积极适当地引进国际质量ISO认证体系,从生产加工、运销到消费全过程实施标准化生产规范。形成品牌和竞争优势。基地是有机农业发展的载体,利于发展集群经济,发挥规模效应。基地建设以政府推动、示范带动为手段,依据现有有机产品品牌优势,加快推进有机林果、畜产品等基地建设[2]。因地制宜建设有机产品基地,用循环经济理念改造提升陇南市文县的甘肃省有机茶基地、敦煌肃州有机彩棉生产基地等已有基地,同时推进发展各地特色有机产品形成基地。今后发展中,推动“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天水蜜桃”、“天水苹果”等已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产品的基地建设。积极将循环经济理念贯彻在有机农业基地的发展过程,大力推进“有机品牌+循环经济+基地”模式,促进有机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和基地化建设,助力甘肃省的第一产业跨越式发展。
篇6
内容提要: “生物剽窃”是近些年国际环境法和国际知识产权法的热点问题之一。来源于发展(amazon coalition)———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出了对该植物专利的再审请求。随后,美国专利局驳回了miller的这项植物专利。然而,2000年,美国专利局伊miller的申请,对这项专利进行再审,最终还是恢复了这项专利[6]。
糖尿病治疗专利案:2002年2月26日,英国剑桥的phytopharm股份上市公司获得了一项专利号为6350475的美国专利。这项专利应用北非的一种药用植物artemisia judaica的萃取物来治疗糖尿病。比较特别的是,该专利申请文件已清楚地表明:artemisia judaic在利比亚传统医药知识中是作为治疗“消耗性疾病”(主要就是糖尿病)的浸剂使用的。也就是说,在授予专利权之前,申请文件中已经表明这项技术原先已经存在并且在一些社区中广为使用的,这种缺乏“新颖性”的专利申请美国专利商标局仍然予以授权[7]。
减肥药专利案:非洲南部出产一种植物,当地土著居民通过咀嚼这种植物来抑制饥饿、止渴和提高注意力,英国制药公司从中提取抑制食欲的化合物制成治疗肥胖的强效新药,从该药物的授权生产中获得了高额使用费,而一直保存种植这种植物的土著人没有任何利益回报[7]。
清洁剂蛋白酶案:博果尔湖位于非洲的肯尼亚,世代在湖边居住的当地人认为博果尔湖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有小病小痛的人只要在湖里浸泡就可以得到医治,人们的压力和心绪不宁也可以被湖水冲走。Www..cOm美国宝洁公司的重要合作伙伴美国genencor公司长期为宝洁销往全球的清洁剂产品提供起重要作用的蛋白酶。这种能使脏衣服变白的酶是该公司从一个到当地进行勘探的勘探队手中买回了含有这种酶的微生物并拿回公司的实验室研究,发现了酶并申请了专利,而他们没有给当地居民任何利益和补偿[6]。
2.我国遭受“生物剽窃”的现状
在基因资源的全球争夺中,中国又成为了一个焦点。中国是全球12个“高度生物多样性国家”之一,丰富的遗传资源是中国非常显著的优势。中国是世界最大的人口大国,也有世界最大的疾病人群,适合进行基因组多样性的研究,特别是与疾病相关的药物研究。中国是个具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基因。中国一些地方居民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一些生活习惯也为遗传资源的采集和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一些相对边远的地区,至今还保存着小国寡民、不相往来的习俗,当地居民世代生活在一个村子里,迁徙较少,这就保持了当地基因资源的纯正性,较少受到外来基因的干扰。这些都使我国处于基因资源争夺目标阵地的前沿,中国遭受生物剽窃的案例不胜枚举。
南橘北枳———这个传承千年的故事,在全球化时代又有了新的注解。云南的猕猴桃,到了新西兰稍加改进,变成奇异果(kiwi fruit)。目前,新西兰奇异果出口量占国际市场70%的份额,而原产地中国却分文未获。不仅如此,甚至连我们自己都开始使用“奇异果”这个称谓(我国国产饮料“汇源果汁”在果汁名称和成分的描述上,已经使用“奇异果”的称谓。)。
北京小黑豆,到了美国被重新培育出新品种,不仅解决了毁灭性的线虫病,还垄断了国际市场,而中国每年反倒要从美国进口2000多万吨大豆。
截至2002年6月30日,美国公布从中国引进植物资源932种20140份,其中大豆4452份(含野生大豆168份),而中国官方同意提供的仅2177份(不含野生大豆)(数据来源:http:///company/">企业的任意无偿掠夺,使两极的实力相对比较持衡,从而最终促进资源的保护和利益的公平分配。赋予基因资源来源国以国家主权,能解决没有主权而“任人宰割”、无偿流失的混乱局面,它有权力和实力来维护基因资源持有人的正当利益,确立基因资源的国家主权,填补了原先模糊无主权地位的空白。但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是国家而非某些群体、团体或社区,所以确立国家主权原则的同时,也泯灭了个人和族群获得主权的可能性。
我们知道,基因资源的获取大多数只是来源于某一个国家的某一个少数的或者特殊的群体,而并非来源于这个国家整体或者大多数人。所以,所得的利益来源于某一特定群体也应据其特殊需要被使用于特定群体,而不应简单收归国家管理统筹规划或者收归这个国家的财政所有,尤其是当特定基因族群存在自治政府管理机构时,一味地强调国家主权而忽视族群主权将带来权益的重度倾斜。以国家为资源所有者,所获的利益往往最终用于国家相关项目的公益事业(彰显的价值在于利益的最终“惠及大众”),对于具体的个人而言,所得利益就变得遥远而不可触及。况且资源的真正持有人在资源被使用的时候可能处于完全不知情的状态,利益如果真的收归整个国家所有,他们也不必然会得到真正的好处。因为资源所有人在自己国家对研究机构的谈判中可能不是必要的一方,他们甚至不一定了解谈判内容的含义,也不一定了解现代专利或者知识产权制度,如果他们就研究或谈判内容不被善意告知,可能就会自始至终地“蒙在鼓里”,上述安徽大别山采集血样案件就或多或少是这种情况。
在国家主权原则下,基因资源所有者所“知情”、“同意”的基因科学研究,首先可能会对他们的宗教信仰、隐私造成潜在的侵犯,因为一旦同意,其基因资源就再也不在其掌控的范围内,同意被使用后的基因资源就处于“失控”的状态;其次,当侵犯现实地出现的时候,他们无力阻止侵犯的进一步扩散和蔓延,更无法收回基因资源,因为在基因资源国家主权的情况下,相关授权国家管理机构已经作出了“主权同意”,这种“主权同意”在研究机构已经投入资金着手进行研究的时候是可能“禁止反言”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国家的主权强化、族群的主权弱化,有时可能是背离在资源之上设立主权的初衷的。这就是国家主权原则的弊端。我们应该看到,国家主权原则虽有弊端,但是如果取消该原则,社区、族群更加无力和以科技武装了的发达国家研究团体抗衡,那“生物剽窃”发生的可能性则更大。所以在目前的体制下,国家主权原则仍不失为相对较好的一种制度选择。
2.事先知情同意原则的法律漏洞
事先知情同意原则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第15条第4款,规定:对遗传资源的获取应当建立在双边同意条款的基础之上,尤其是资源提供方(通常是发展中国家的遗传资源持有人)的事先知情同意。
如上事先知情同意要求研究国在证明已经取得来源国的知情同意,提交证据或者来源证明书,这种做法其实是有漏洞的。公约要求“知情同意”,现实中多是形式上的“知情”并“同意”,鲜有实质上的“知情同意”。
首先,公约规定的是“事先”的同意而非事后补充的同意表示,也就是说时间上要先于获取基因资源。许多研究机构在获取基因资源时不乏有投机心理,事先没有履行“同意”程序,总是在事情快被批露时,才慌慌忙忙补上所谓的“同意”。做出同意的实质在于基因资源的在合法的前提下有效转让,约束基因资源的无序化流动,当基因资源的获取或流动已成事实的时候,补充形成的“同意”就远离了法规制定者的初衷,可以说没有任何意义了。
其次,是“知情”的基础上的同意而非不知情、糊里糊涂或被欺骗做出的同意或者仅有一个书面的同意的意思表示,很多时候,得到遗传资源所有人的一个关于“同意”的签名或者声明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基因持有者很多尚未完全融入现代文明社会,不能明白或者理解很多条款的涵义或者不能完全理解他们所做出的“同意”的法律和现实后果,在一些研究机构或组织的“引导”下做出了这样的“同意”的意思表示。
公约对上述如何确保“同意”是“事先”在真实“知情”的情况下做出的,没有给出指导意见和方案,不能不说是一个法律漏洞或空白。另外,对于同意的具体范围应予以界定,规定同意的内容是什么,而禁止或限制采取笼统概括的一揽子同意条款。形式上的“知情同意书”很容易达成并获得资源所有者的同意签字,但实质上的知情同意,在现实已有的遗传资源转让的事例中,是很少完全满足的。在不完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做出的同意,对需求资源的一方是有利的,因为他们所需要的就是一纸许可后的自由使用,尽量减少烦琐的程序和降低被拒绝的风险,是他们的宗旨,因此,他们可能会希望签订一次性的一揽子的同意书;而对于资源的所有者,不“知情”的同意,所遭受的损失。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失意,更有宗教与文化上的侵犯,尊严上的诋毁,以及对族群子孙后代所应担当义务的不能履行,这些都是与国际人权法精神相违背的。因此,公约应该将所获取的基因资源将用于什么样的研究、预期的成果是什么、对资源所有者可能带来的危害和其他风险、用于指定项目研究之后基因资源的处理、进行研究的时间与地点等等,所有影响到基因资源提供方做出是否同意贡献资源决策时考虑的因素,都应纳入其应“知情”的范畴,“同意”还应是具体明确的,对基因资源的转让做出了什么方面的同意,应让人一目了然,尤其是要禁止笼统的“一揽子”同意,防止基因资源用于其他项目进行二次研究的永久同意[8]。
3.惠益分享原则停留在口号的层面
《生物多样性公约》对利益分享的规定是“鼓励”性的倡导条款,没有详细的、强制性的法律条文,因此在利益分享的实现机制上难以得到强有力的保障,这也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软法”地位所不可避免的。
(二)trips协议层面
1995年生效的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和2000年6月通过的《专利法条约》,在专利保护范围和专利申请等方面的协调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trips协议要求所有国家采纳相同的专利保护体制,不管它们是否对发展中国家适用,都要服从主导性工业化经济中设定的标准。也就是说,在“生物剽窃”这个问题上,trips的主张是不管遗传资源的来源国还是开发利用国,都应该采取同等水平的专利保护体制,即使一项专利所依赖的遗传资源是取得于发展中国家的,只要这项专利被授权,发展中国家就应遵守trips的条约义务而对这项专利加以保护。
trips协议在关于技术转让的问题,公平享有生物多样性利益,以及国内专利权保护协议三个方面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存在冲突(此部分内容参考祁民、胡峰:《trips框架下的生物剽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载《求索》2007年10月。):
关于知识产权是否方便了技术(包括利用遗传资源的生物技术)的传播和转让的问题是存在分歧的。尽管知识产权本身对于鼓励创新是很有必要的,但知识产权对技术的转让尤其是基于遗传资源产生的技术的转让可能导致负面影响。例如在植物遗传资源领域,有人担心知识产权制度会使工业化国家的种子公司同提供遗传资源的国家和村社之间的回报差距更加恶化。对于后者来说,专利品种贵得让人不敢问津。我们目前还很难看出,在trips体系下,遗传资源所有者如何实现公平享有开发生物多样性利益的要求。
trips协议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在利益分享问题上是存在根本矛盾的。问题在于,由于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一旦获得专利,在trips的规定下可能很少或没有依据来分配生物多样性的利益。trips签署的专利制度更照顾那些个人和私营机构,授予他们“权力”,包括对产品和知识的支配权。建立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防止盗用或“生物剽窃”,而trips却允许这种盗用行为的存在。同时,在trips中,并不存在要求专利所有者同原产国和社会分享包括生物资源或相关知识在内的利益的规定。实际上,在trips体系下,当个人或公司在另外一个国家获得原产国的基于生物资源的专利或相关知识时,原产国几乎无权行使分配利益的权利,这是和生物多样性公约根本矛盾的。trips允许各国拒绝为植物、动物以及生物加工授予专利,但这是有一定条件的。为了不让这些事物获得专利,“成员国应当以专利形式或通过有效的、独一无二的制度对植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其中并没有进一步明确这种“有效的独一无二的”制度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个独一无二的制度的很多批评都认为它可能是对发达国家利益的一种偏护。
当然,trips协议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这种冲突和他们本身的出发点和目标有关。trips协议的目标是为了减少国际贸易中的扭曲与阻力,促进对知识产权的充分、有效保护。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目标是为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因此,在具体内容上,二者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分歧。
三、在现有专利法律体制下保护遗传资源的设想
(一)“关民理论”已经被纳入国际法
“关民”这一伦理学思想简单说来,就是对于一项权利,其利益相关方都应当分得一部分利益。
“关民”理论在一些国际公约中也有所体现。《关于获取遗传资源并公正和公平分享通过其利用所产生惠益的波恩准则》是《生物多样性公约》为协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遗传资源获取和利益分享问题上的分歧,于2001年10月22到26日在德国波恩举行不限名额的工作组会议并最终通过的文件。《波恩准则》把《生物多样性公约》对利益分享的规定进一步具体化:在可分享利益的主体方面,规定“应根据在获得事先知情同意后达成的共同商定条件,公正和公平地与那些经确定在资源管理、科研过程和/或商业化过程中做出了贡献的方面分享惠益。这些方面可以包括政府、非政府或科研机构,以及地方社区和土著社区。笔者认为《波恩准则》在利益主体上的规定,正是和“关民”理论不谋而合的。
(二)有关“在先技术”的法律探讨
关于与遗传资源有关的传统知识是否构成“在先权利”的问题,在“生物剽窃”视野下,这一问题的提出存在着尴尬和悖论:如果认为传统知识是“在先技术”,那么按照专利法理论它就应该是进入了公有领域的,应该能够为任何人所无偿使用,这就为发达国家的研究机构无偿获取这些资源和知识,然后加以改造进而申请专利的“生物剽窃”行为提供了方便;如果不认为它是“在先权利”,会导致一些投机取巧者借助现代方便、迅捷的交通和通讯,窃取国外已经公开使用的知识,进而骗取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助长了“生物剽窃”;那如果认为其在社区内部的特定公有领域是“在先权利”,出了该社区就不是“在先权利”呢?这种做法对该知识所有者来说也是不利的———因为知识产权具有严格的地域性特征,专利法一般以国家、社会作为一个公共领域的基本单元。在现代社会里、社会之间,一项知识、技术如果对本社会的成员开放,许可其自由使用,则外来社会的成员在该社会中也享有同等的待遇。至于该成员离开原来社会到其他社会中以后,就离开了原先的那个对于文明社会是封闭的“特殊公有领域”而不再是“在先权利”,是否可以就该技术申请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就完全可以按照申请国的法律规定去执行了,因此,在此“认为其在社区内部的特定公有领域是‘在先权利’,出了该社区就不是‘在先权利’”假设成立的基础上,发达国家的研究机构进入传统社区获取遗传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然后拿到本国研究进而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做法就完全是合法的了。
wipo-igc对在先技术的定义是申请日或优先权日以前,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以书面、口头、展示或使用等任何方式公开的,公众能够获得的信息,都应该构成在先技术。尚未对外部社会公开而仅在传统社区内自由流转、自由使用的知识的法律定性是较为有争议的。笔者认为,这种传统知识是一项特殊的在先权利,其特殊性在于不能认为其进入了公有领域为任何人所无偿使用。传统社区的传统知识大多是在当地居民和大自然抗争中形成下来的,是当地居民多年特有的生存方式的代表并且是他们继续生活下去的物质基础,而且,由于与现代文明社会交换较少,在这些知识的形成中,现代社会对其的作用微乎其微。按照很简单的法律权利义务原理,现代社会现代文明并没有对这种知识的形成有什么贡献,因此这种知识虽然是一种在先权利,但是其并不是属于整个文明社会公有的,并不能为社区以外的人所无偿使用。在此知识基础上技术创新,须征得该特殊群体(或者其属国为其代表)的事先知情同意,并达成一致的分享利益安排后,才可进行专利申请。
(三)保护遗传资源和惠益分享的模式探讨
如前所述,《生物多样性公约》对惠益分享原则的阐述更多地停留在口号的层面上,具体如何操作,公约没有提及。但是根据公约的精神内涵可以看出,“惠益”是指基于遗传资源的源产、提供和开发、利用之原因而应享受的有关利益。笔者分析了一些国家、地区、团体、社区的做法,认为可借鉴操作的惠益分享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研究结构与社区、部落签订合同约定权利义务的方式。
以协议和合同方式解决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是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极力主张的方式。应当说,合同方式有许多不足和限制,例如合同双方当事人信息和能力等方面的不对称很可能会影响合同的公平合理。这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反对此合同方式的最重要理由。
第二,哥斯达黎加国家生物多样性研究所———德国默克医药公司(inbio-merk)模式。
哥斯达黎加国家生物多样性研究所(inbio)同默克(merck)制药公司签订了一个协议,inbio同意提供一万份从植物、动物和土壤里提取的化学样品给merck,merck在两年内有分析这些样品的独占权,并且研制出来的药品将在哥斯达黎加境内对这些药品享有专利权。merck付给inbio10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13万5千美元的科学仪器,另外,merck同意由inbio提供的任何一种样品提纯出来的化合物转化为产品或以其为基础加以改进的产品进入市场销售后,将以该产品的全球销售额为准向inbio支付许可费,许可条款中许可费的具体比例是保密的[9],除此之外,merck还同意由inbio提取1%-3%的所有在哥斯达黎加研制的药品的版税。inbio收到款后,收入将会被运用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项目中。这一模式的前提条件是哥斯达黎加拥有一个稳定的政府以及不超过2%文盲率,所以有学者认为这不适用于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因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法律有可能模糊和不稳定,而国外投资方所寻求的是一种稳定的投资环境,且监管这种投资的法律是清晰和可预见的。
第三,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模式。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在全世界范围内采集具有抗癌前景的天然样品,然后把这些样品运回美国的实验室分析。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只承诺样品的提供国可分享由这些天然样品的商业化而得的许可使用费的一部分,并在美国的实验室为这些国家派出的少数科学家提供培训[10]。
撒满制药公司(shaman)模式也是将天然样品运回美国的实验室。公司将通过它单独设立的一个非赢利机构,向样品提供国支付产品许可费,但是具体的数目没有公开[10]。
第四,coley-thomas a.kursar模式。
2002年10月的《生态和环境新领域》杂志介绍了美国犹他大学的coley和她的丈夫thomas a.kursar带领的巴拿马和美国生物勘探人员,说明在发展中国家如何迅速建立药物研发行业。
1998年,他们获得了300万美元的生物勘探经费,但他们没有花在美国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上,而是用这笔经费资助巴拿马当地的科学家分析他们的发现成果。kursar写道:“所有研究工作都是特许权不确定的问题,从而提供迅速而长期的收益。我们参与了收集过程,但仅此而已,所有高技术的事情都是由巴拿巴人完成的。”
现在巴拿马已拥有6个新实验室,共67名研究人员从事生物鉴定及毒性和药效试验工作。而且因为巴拿马的实验室拥有知识产权,他们有资格授权给国外制药公司,从而迅速获利[11]。
第五,国际生物多样性合作组织(icbg)模式。在国际生物多样性合作组织(icbg)模式下,天然样品的提取物将被运到美国的医药公司以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资源国所得到的回报是:大约1-3%的使用许可费,以及为其提供有限的科学家的培训[11]。
第六,印度可持续技术和制度研究会(sristi)和美国华盛顿州印第安土拉里(tulalip)部落数据库保护(data protec-tion)制度。
为了防止发达国家研究机构对传统社区的多年沿用的遗传资源稍加改动就拿去申请专利进行垄断和获得高额的专利报酬,对传统社区使用多年的“在先技术”进行标记非常重要。印度和一些国家认识到将以往口头的传统信息进行集中信息化的重要性。这一做法首先在南亚区域合作组织(saarc)中提出。印度是物种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其一直在国际舞台上孜孜不倦地要求对发展中国家的传统知识包括生物资源进行保护。印度可持续技术和制度研究会(sristi)目前已经开发出传统知识数据库。印度的国家科学交流和信息资源研究院(niscir)将所有民族医药物种知识发往各国的专利机构,例如2005年底niscir和欧洲专利办公室(epo)达成协议以便于欧洲专利办公室可以搜索使用印度传统医药数据。
与此同时,印度健康和家庭福利部建立了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tk-dl)。这一图书馆建立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提供现有技术情况,帮助专利审查人员进行新颖性和创造性判断,防止盗用传统知识获取专利。正是因为该图书馆,印度首次以三周的时间成功地击败了生物剽窃行为(消息来源:http:///medicine/">治疗白癫风(白斑病),在印度古代尤那尼医学体系中,医生使用甜瓜萃取物治疗该疾病的历史已达数百年,欧洲专利局经过研究传统文化数字图书馆的文献,确认了“在先技术的证据”,于2009年7月27日决定不将抗白癜风乳膏专利授予西班牙perdix group sl公司。
除了印度之外,还有美国华盛顿州印第安土拉里(tulalip)部落也尝试使用数据库进行保护。数据库的建设有着很大的优势,是采取其他措施的基础。但是建立和完善文献和数据库意味着相关土著部落医药知识将进入公知领域,这些知识将不再被秘密保存,相关土著部落将无法再控制这些知识被第三方用于商业开发。因此,土拉里部落致力于自主开发一个计算机软件系统以提供有关传统知识包括生物资源的保密数据,这个系统提供不同等级的信息,不同群体的人可以接触到不同等级信息,如果土著社区成员同意,部分或者全部的信息可以提供给政府专利办公室进行防卫性搜索。这个系统由部族代表在2002年wipo知识产权和遗传资源、传统知识政府间委员会(igc)大会中进行了介绍。因为其特殊之处———独立于政府监控且由本土居民自己研发,受到大会的高度评价。
第七,权利共同共有模式(joint ownership)。
所谓共同共有,即负责研究的科学家与本土社区一起共同拥有由传统生物资源带来的利益。这类似于我国《专利法》合作发明制度。我国2009年新《专利法》第8条规定:“两个以上单位或者个人合作完成的发明创造……”除另有协议的以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完成或者共同完成的单位或者个人;申请被批准后,申请的单位或者个人为专利权人。笔者认为,在防止“剽窃问题”上,借鉴合作发明的制度规定也是前述“关民”理论的具体运用。
第八,信托模式(trust mode)。
信托模式建议将传统知识交由一个信托人(通常为政府或者非政府组织)来进行管理,处理和公司企业进行交涉事宜。印度的热带植物与园林研究所(tbgri)根据南印度勘尼斯(kanis)地区的使用状况提炼一种草药jeevan,i tbgri后来许可一家私人制药企业阿雅制药公司(arya vaidya pharmacy)制造此药,后来建立一个信托基金。基金的首个计划就是在勘尼斯地区设立电话亭。1999年,信托基金将阿雅公司支付款项分发给当地的三个部落。截至2002年,大多数的当地家庭每年都可以从销售植物树叶的利润中获得8000卢比[10]。
前文所述第二种模式中,哥斯达黎加国家生物多样性研究所(inbio)代表当地社区居民,与默克(merck)制药公司签订了协议也是采取此种信托的形式。
第九,2002年cbd第6次会员国大会通过的《关于获取遗传资源并公正和公平分享通过其利用所产生惠益的波恩准则》(bonn guidelines on access to genetic resources and fair equitable sharing benefits arising out their utilization.)中提出了可以供会员国参考的具体惠益分享方案(cbd,cop decision vi/24,access and benefit-sharing as related to genetic resources,annex of part a.): 金钱利益 非金钱利益 勘探费/对获得的样本个别收费 预付费用 阶段性付费 支付使用权利金 对商业利用的许可费 资助保存和永久利用生物多样性之信托基金的费用 工资和其他优惠条件 提供科学研究经费 建立合资企业 知识产权共有 分享科学研究开发成果 尽可能在提供国的科学研究开发方案中,特别是在生物技术研究活动中提供协同、合作 参与产品开发 在教育和培训方面提供合作和帮助 允许利用研究方在非资源国保存的资源的资料库 根据公正与最惠的条件,向资源国提供相关技术 向发展中国家和遗产资源原产国加强技术转让和技术开发的能力 制度性的能力建设 加强资源国的相关法制建设 提供培训 分享与保持和永久利用生物多样性的资讯 帮助当地经济发展 针对资源国的集体需求,进行科学研究活动
四、我国防治“生物剽窃”的立法现状和对策
(一)我国有关“生物剽窃”的立法现状
在国际法层面,中国于1992年加入了《生物多样性公约》,1994年加入了《专利合作条约》,并于1995年成为《国际承认用于专利程序的微生物保存布达佩斯条约》的成员国,这就更加方便了国内外生物技术领域的发明人在我国申请和获得专利保护。
在国内法层面,2009年新修订施行的《专利法》中与生物剽窃问题相关的修订内容包括:第5条“对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取或者利用遗传资源,并依赖该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第26条第5款“依赖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申请人应当在专利申请文件中说明该遗传资源的直接来源和原始来源;申请人无法说明原始来源的,应当陈述理由。”
两条款在我国立法中首次明确提出遗传资源的来源披露制度,必将对遏止生物剽窃行为,保护我国遗传资源起到积极作用,但真正依此规定解决具体的生物剽窃问题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我国现行法律没有对遗传资源国所有权的明文规定,新修订的《专利法》也没有对遗传资源国家主权的确认。《宪法》第9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但是,“自然资源”是否包括“遗传资源”目前尚无定论,也没有权威的司法解释。前文所述,国家主权也不是解决生物剽窃问题的万能办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和弊端,但是在目前来说,不失为是一种较理性的制度选择。因此,《专利法》应该确认“遗传资源国家主权原则”。
其次,仅仅规定了遗传资源“来源披露制度”,但是谁需要披露、如何披露、向谁披露的问题没有涉及,实际执行中存在不可操作性,使遗传资源披露制度很难真正发挥作用。
第三,专利法没有对什么是“遗传资源”做界定。我国目前没有关于遗传资源的明确立法界定,相关立法只是对该领域的与遗传资源有关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如《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中的“人类遗传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和对外合作研究利用审批办法》中的“畜禽遗传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中的“繁殖材料”等。《生物多样性公约》第2条将“遗传资源”定义为“具有实际或潜在价值的遗传材料”,遗传材料指来自植物、动物、微生物或其他来源的任何含有遗传功能单位的材料。我国于1992年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并没有关于适用该公约的保留条款,因此公约中“遗传资源”的定义应适用于我国。应在《专利法》中加入上述概念的界定。
第四,《专利法》没有对惠宜分享原则的规定。生物剽窃问题的症结所在是遗传资源所有者/国得不到利用遗传资源产生的惠宜。《专利法》应规定惠宜分享原则,使遗传资源原生国分享以其遗传资源为基础产生的发明创造的物质利益,这对维护世界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也正是遗传资源披露制度的最终目的。
法规和规章层面,1998年中国科技部和卫生部共同制定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这是中国出台的第一部有关遗传资源保护的部门规章,其中第17条规定“我国境内的人类遗传资源信息,包括重要家系和特定地区遗传资源及其数据、资料、样本等,我国研究开发机构享有专属持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向其他单位转让。获得上述信息的外方合作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公开、发表、申请专利或以其他形式向他人披露。”第18条规定“有关人类遗传资源的国际合作项目应当遵循平等互利、诚实信用、共同参与、共享成果的原则。明确各方应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充分、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
云南省于2000年9月1日起实施《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贵州省于2003年1月1日起实施《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福建省于2005年1月1日起实施《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于2006年6月10日起施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于2008年7月1日起施行《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和对外合作研究利用审批办法》也已经于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二)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第一,制定中国专门的保护生物多样性、遗传资源的法律。
2009年新修订实施的《专利法》虽然在防止“生物剽窃”问题上有不足之处,但毕竟正式将“生物剽窃”行为纳入了《专利法》的范畴,因此无疑在以专利法的形式规制“生物剽窃”问题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目前尚缺乏一部专门的涉及动植物和人类遗传资源的由人大制定的法律地位和《环境保护法》等同的《遗传资源法》。
第二,建立起一个管理遗传资源的专门的行政机关。
许多国家,比如巴西、印度,都有专门的保护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的部门,我国现在只是由农业部来履行有关的责任。但是农业部不能兼顾到与生物剽窃有关的诸多领域。应该建立起专门的行政机关,一方面管理和遗传资源有关的行政事务,另一方面该机关也应该具备一定的专利审查职能。《专利法》只规定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取或者利用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但是实际中,申请人的专利申请信息里不会披露获取这些资源是否经过资源所有人同意等信息,是“合法取得”还是“窃取”,特别是非法取得遗传资源的人,自己是不会再申请文件中主动披露自己违法事实的,所以,专利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将相应的审查职能授予这个管理遗传资源的专门的行政机关履行。
第三,加强国际合作。
在国际合作方面,首先对于我国尚处于比较薄弱的技术领域,可通过提供遗传资源的方式,吸引外资和获取有关技术,并要求获得有关专利权的免费使用许可。其次对于我国有一定基础的技术领域,可提供遗传资源与外国有关研究机构或公司合作开发,共享知识产权;对于我国有较强基础的技术领域,可单独开发并独享知识产权;还要积极参与国际范围内的遗传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并分享有关知识产权以及积极参与wipo等国际组织主持的涉及遗传资源利益分享问题的规范的制定。我国还要加强与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国家的合作。
第四,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加以保护,使传统知识或者传统生物资源“名录化”。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委员会在一个关于保护传统知识、创新和实践的制度和国家实践的专家会议上指出:不管是收藏集还是数据库,系统的传统知识的文献化会有助于保存和保护这种知识,并且可以作为相关在先技术存在的证明。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个研究传统医药下的知识产权的地区间工作组也建议:处于公共领域的传统知识应该以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的形式进行文献化。世界银行也在努力通过一个覆盖200多个案件分析的数据库来寻求对传统知识的系统化,进而实现其发展援助活动特别是对穷人的援助的利益最大化。世界银行的这个数据库总结了所有的传统知识技术,而且包含了通过超链接或著述目录实现的检索。我国也应该建立生物遗传资源数据库,数据库可以一方面请专门工作人员走访探查,另一方面由民间自行报送,不断扩充内容。
第五,借鉴信托制度。
在这一方面,泰国、秘鲁等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我国也可以借鉴这一有益做法,设立传统知识的保护和发展基金和组织。
注释:
[1]林燕梅.解开生物剽窃之谜[j].中国发明专利,2007,(2).
[2]victoria e.spier,note,finders'keepers:the dispute betwee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over ownership of property rights in genet-ic material,7-spg widener l.symp.j.203,204(2001);lynn mcclelland,bioprospecting:market-based solutions to biopiracy,2004 ucla j.l.&tech.notes 8(2004)(publication page references are not available for this document);陈俊铭.原住民族传统资源之智慧财产权保护与管理[d].国立政治大学科技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
[3]graham dutfield.bioprospecting:legitimate research or“biopiracy”?[eb/ol].www.scidev.net/chinese/dossiers/index.cfm?fuseaction=
policybriefs.article&policy=109&section=740&dossier=19.最后访问:2002年12月.
[4]graham dutfield.access to genetic resource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what is biopiracy?[eb/ol].http://www.canmexworkshop.com/documents/papers/i.3.pdf.最后访问:2009年12月.
[5]elizabeth longacre.advancing science while protecting developing countries from exploitation of their resources and knowledge.fordham in-tellectual property,media&entertainment law journal.spring,2003.13 fordham intell.prop.media&ent.l.j.963.
[6]邝燕平.对传统知识“生物剽窃”行为的法律防治[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jay mcgown.out of africa:mysteries of access and benefit sharing[eb/ol].http://www.edmonds-institute.org/.最后访问:2006年10月.
[8]潘全英.制止生物剽窃的防卫罩及其效果反思[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9]the bioprospecting question:should the united state charge biotechnology companies for the commercial use of public wild genetic resources?john.r.adair,ecology law quarterly 1997,p.142.
篇7
这次全省林业局长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省“两会”和全省经济、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过去一年和“十一五”林业工作,认真谋划“十二五”发展思路,安排部署年重点工作,在新的起点和更高层次上,加快推进全省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开创安徽现代林业建设的新局面。
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刚才,副省长亲自到会并作重要讲话,各地要认真学习,切实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年及“十一五”林业工作的回顾
刚刚过去的年,既是冲刺“十一五”目标的决战之年,也是谋划“十二五”工作的关键之年,林业改革发展任务繁重。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指导下,全省上下同心同德,以贯彻中央和全省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主线,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林业重点工作稳步推进,较好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林业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一是在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的基础上,省市县各级层层开展检查验收,全面组织“回头看”,进一步补缺补差,不断巩固完善改革成果。二是积极探索推进配套改革,全省已建立林业要素市场81个,其中县区级45个、乡镇级36个;林权流转达4.4万宗,涉及林地面积301.4万亩,流转金额22.3亿元;办理林权抵押贷款1.9万宗,抵押林地面积45万亩,办理贷款15.4亿元;成立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598个。芜湖、安庆、宣城、黄山等地还开始了森林保险、林业担保等方面的探索,芜湖市由财政出资45万元开展了12万亩森林火灾保险试点,黄山区组建了林业信用担保中心。三是林木采伐管理改革、国有林场改革、林业行政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育林基金征管体制改革等,都在试点中不断总结、持续推进。铜陵市率先实施育林基金免征机制,形成的林业经费缺口由同级财政足额补齐。四是林业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不断加强与省外、国外的林业技术交流与合作;世界银行贷款造林五期项目全面启动,中德财政合作林业三期项目即将实施,中日合作小渊基金造林项目进展顺利。
(二)城乡造林绿化获得新成效。全省共完成成片人工造林85.7万亩,占目标任务的122.4%;义务植树1.1亿株。一是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完成退耕还林造林19.7万亩、抑螺防病林造林14.3万亩、长防林造林9.7万亩。二是绿色长廊工程建设向纵深推进,完成国省道和大江大河绿化2639.3公里,县乡村道路、沟渠绿化7201公里;启动实施了绿色长廊示范工程建设,完成合六叶、合淮阜高速和合宁城际铁路三条道路高标准绿化396公里。三是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全省共完成集镇绿化8.7万亩,绿化自然村庄5691个、新增绿化面积12.4万亩。四是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深入开展,各级领导带头参加劳动,义务植树形式不断丰富,全民绿化意识进一步提高。合肥、安庆、池州等市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淮南市扎实推进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活动,淮北市继续主攻东部山场绿化,高标准推进石质山造林,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特别是合肥市,明确提出五年造林60万亩、森林覆盖率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建设森林合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金龙同志亲自动员部署、亲自带队检查和召开现场会,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外出考察、统一思想、强化举措,领导重视程度之高、推进力度之大,不亚于当年全省实施“五八”规划的力度。
(三)森林质量提升赢得新突破。一是以油茶、毛竹和杨树三大树种为重点,深入实施森林质量提升“1115”行动计划,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竹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杨树产业发展的意见》,省林业厅会同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编制出台了《全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全年新造油茶9.59万亩、竹林5.2万亩、杨树29.1万亩,建设油茶良种采穗圃1300亩、油茶种质收集区和试验示范林1800亩,新造新建4个万亩毛竹高效示范园,新续建杨树良种采穗圃和繁育圃2600亩。二是全面加强森林经营工作,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完成森林经营237万亩,占目标任务的197.5%。三是切实强化林业科技工作,实施了林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十项急需实用林业技术”、“林业科技推广‘2111’示范工程”和“科技兴林致富示范户建设”等林业科技项目顺利推进,全省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达到9个,科技兴林致富示范户突破1万户。黄山市大规模、高标准开展绿色质量提升行动,规划投资10.7亿元,在全市92个乡镇、371个行政村的1162个点进行绿色质量提升。
(四)生态保护管理得到新加强。一是加强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编制了《安徽省湿地保护总体规划》,开展了湿地补助试点,升金湖和安庆沿江水禽自然保护区纳入国家湿地补助范围;加强野外保护,扬子鳄野生种群数量增长,扬子鳄人工繁殖1196条。二是加强林地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定额管理和林木采伐限额制度,国家林业局下达我省林地征占用定额2600公顷,实际使用2600公顷;林木采伐763万立方米,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823万立方米指标以内。三是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加大林业案件查处力度,先后组织开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春季行动”等三项专项行动,全省森林公安机关共侦破和查处各类林业案件5369起,省林业厅被评为全国“春季行动”优秀组织单位。四是加快推进依法治林进程,《安徽省古树名木条例》颁布实施,《安徽省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补偿办法》即将出台,《安徽省林木种子条例》、《安徽省林权管理条例》完成立法论证、修改完善工作。阜阳市还制定出台了“林木采伐许可(审批)规范”。
(五)林业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各地认真贯彻全省林业产业大会精神,进一步明确林业产业发展思路,不断强化工作举措,全面激发加快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林业产业经济保持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是林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年林业产值达715.4亿元,比上年增长39.3%;其中一产265.3亿元、二产384亿元、三产66.1亿元。宣城、六安、宿州、阜阳、黄山、滁州、安庆等七市林业产值超过50亿元,其中宣城市达到133.1亿元,六安、宿州市超过90亿元;有22个县(市、区)林业产值超过10亿元,10个县(市、区)超20亿元,宁国市达到42.9亿元。二是大力引导新型产业发展,新增苗木花卉育苗面积10万亩,苗木花卉种植总面积达60万亩、年产值达到40亿元;森林旅游呈现良好态势,全省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实现森林旅游直接收入3.5亿元,较上年有显著增长。三是积极打造产业发展平台,成功举办“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圆满完成第二届全国绿化博览会、“第三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参展工作,进一步扩大了我省林业企业和林产品的知名度。
(六)防灾控灾工作呈现新面貌。一是森林防火全面加强,进一步落实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无森林火灾单位创建活动,森林防火总体态势继续保持平稳。全年共发生森林火灾184次,其中一般森林火灾93次、较大森林火灾91次,受害森林面积392.74公顷,森林火灾受害率0.103‰,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0.5‰目标以内,没有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和重大人员伤亡事故。二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得到强化,组织开展“林业植物检疫执法年”和“为世博服务,保生物安全”林业植物检疫执法专项行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四率”指标均达到国家林业局要求,其中测报准确率为97.38%、成灾率为0.52‰、无公害防治率为75.6%、种苗产地检疫率为94.2%;突出抓好松材线虫病综合治理,在全国首家出台了《松材线虫病防治责任追究规定》,与2009年相比,松材线虫病净减少6个疫情发生区、22个疫情发生点、面积减少1.39万亩;皖北地区各市县全面发动、主动部署、积极防控,有效抵御了美国白蛾的入侵。黄山市由市委书记亲自带队,对森林防火、松材线虫病防治等进行明查暗访。
(七)涉林民生工作迈出新步伐。一是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全面完成公益林区划界定,全省共区划界定公益林2491.516万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1770万亩、省级公益林721.516万亩;属于集体的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到每亩10元,兑现林农公益林补偿收益超过2亿元。继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退耕还林专项规划,共完成退耕还林专项规划造林13.4万亩。二是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扎实推进,年先期启动的7400户改造任务,至年底前全部开工建设;国有贫困林场扶贫项目深入实施,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三是林业投入继续保持较高幅度增长,全年中央和省安排的林业投资超过16.3亿元,比上年增加1.5亿余元;落实林业贴息贷款15.12亿元,比上年增长75.2%;各项林业基金筹集规模创历史新高,省本级共收缴森林植被恢复费1.89亿元、育林基金1310万元。四是各项强林惠林政策逐步得到落实,省委、省政府组织对贯彻省委30号文件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池州、亳州、安庆、铜陵等地在减免育林基金、理顺和保障基层林业站所供给渠道、加强林业机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
(八)生态文化建设实现新气象。一是林业宣传进一步加强,围绕林业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围绕“植树节”、“爱鸟周”、“湿地日”等,多渠道、多层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林业宣传活动,林业社会关注度进一步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进一步树立。二是生态文化基地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淮南市上窑国家森林公园被批准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绩溪县瀛洲乡龙川村、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被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安徽恩龙林业集团有限公司被授予“全国生态文化示范企业”称号。三是生态文化活动扎实开展,全省各级党政领导带头参加义务植树劳动,“生态立市”、“生态立县”理念普遍得到增强;淮北市邀请北林大党委书记吴斌教授,在《淮北科学发展大讲堂》上作了“生态文明理念及思考”的专题报告;蚌埠、安庆等地开展“百万人植百万棵树”活动,池州市开展“走近古树名木”有奖征文活动,等等。
同志们,经过过去一年的冲刺,我们已经为“十一五”划上了圆满句号。“十一五”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我省林业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紧紧抓住中央和省委加快林业建设的战略机遇,坚持围绕大局、服务中心、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突出林业的核心职能、拓展林业的发展新空间,聚精会神谋发展、凝心聚力抓落实,取得了林业资源显著增长、三大效益明显提升、林区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林农涉林收益不断增加的显著成绩。总结“十一五”的林业工作,硕果累累,成绩喜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收获。
第一,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标志,林业改革进程全面加快,林业发展活力日益显现。自2006年开始试点、2007年全面推开,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安徽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到年,全省共完成集体林勘界面积5287万亩,占应勘界面积99.1%;发放林权证240万本、发证面积5131万亩,占已勘界面积97%;林权到户率88%以上,以确权发证为主要内容的主体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配套改革积极探索推进,并在局部地区、局部领域取得明显成效,是全国林改行动较早、进展较快、成效较好的省份之一。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带动,林业分类经营改革不断完善,国有林场改革、林木采伐管理改革、林业综合执法改革、林业公共财政制度改革、育林基金征管体制改革等相继破题启动。体制机制的变化,极大地激发了林业发展的活力。
第二,以生态优先战略为引领,生态建设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森林资源全面增长。加快城乡造林绿化步伐,五年共完成人工造林453.1万亩,森林经营700万亩,建设绿色长廊1.9万公里。以创建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单位和林业建设新农村为载体,城乡绿化统筹发展步伐加快,马鞍山市以及9个县、18个单位分别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模范县和模范单位称号,有5个县、36个村、378个农户分别获得全国绿色小康县、小康村、小康户称号。全面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林木生长量大幅增长、采伐量明显减少,年净增林木蓄积量1000万立方米;以定额管理为标志,实行严格的林地保护制度,林地资源保护跨入新的阶段;湿地资源保护首次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全省实施了7个湿地恢复与重建工程,并首次实施了国家湿地补偿项目;新建县级以上各类自然保护区68个,全省已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00个,总面积近5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3.59%,已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扬子鳄野外种群恢复保护和野外放归取得积极成效,已成功跨越野生动物种群濒危线。森林资源清查成果显示,到2009年,全省森林面积达380.42万公顷,比2004年增加20.35万公顷,增长5.65%;活立木总蓄积2.17亿立方米,比2004年增加5400万立方米,增长33.5%;森林蓄积量1.8亿立方米,比2004年增加4319万立方米,增长31.4%;森林覆盖率达27.53%,比2004年提高1.47个百分点。
第三,以兴林富民理念为指导,科技兴林与产业活林成为自觉行动,林业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林业科技支撑力度加大,开展了科技服务林改、林业科技特派员、“千名专家服务千村百镇”等专项活动,实施国家和省林业科技项目200多项,林业科技推广年度直接投入首次突破1000万元,年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0%,比“十五”末增加7个百分点。首次把提升森林质量作为全省林业发展的重大战略,组织实施了“森林质量提升1115行动计划”,第一批主攻的三大树种——油茶产业、竹产业、杨树产业,进入省政府重点工作序列,得到重点推进。首次开展了森林抚育补贴试点,以林业外资项目、中央和省财政森林经营项目为重点,森林经营工作在全省全面展开,森林质量进一步提高,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11.18立方米。以“生态产业、绿色富民”为核心,全面加强林业产业建设,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年林业产值达到715.4亿元,是“十五”末的3.12倍,年均递增2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人造板产量达到729.5万立方米,全国排名第七,比“十五”末增加473.8万立方米,年均递增26.5%。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26家,首批特色林业产业村190个。农民收入中林业的比重日益提高,宁国等重点山区县农民收入中有一半来自林业。
第四,以建设和谐林业为目标,全面落实各级政府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责任制,林业防灾控灾能力明显增强。林业防灾控灾和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建立,林业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不断增强,中央财政首次对我省林业系统抗灾救灾安排专项资金,“十一五”期间共争取中央和省救灾资金近8000万元。“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管理预案”纳入各级政府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严格实行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森林火灾次数、受害森林面积、森林火灾受害率和人员伤亡事故发生率分别比“十五”下降了21.1%、37.1%、37.5%和66.7%,多次受到国家林业局表彰。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武警森林部队于2009年正式进驻安徽黄山,并于最近靠前驻防安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实行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双线责任制”,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7‰以下,全面完成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下达的考核目标;松材线虫病防治实行政府目标管理,如期实现了既定的各项治理目标。
第五,以强农惠林为重点,林业支持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林业加快发展的宏观环境空前良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召开了高规格的林业工作会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连续五年纳入省委重点工作;各市、县党委政府也把发展林业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层层出台一系列支持林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各级林业部门扎实推进效能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围绕安徽奋力崛起大局,主动服务于大发展、大建设,积极作为,林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势头向好,林业的地位和林业部门的作为越来越得到党委政府和社会方方面面的重视和首肯。林业机构队伍进一步加强,森林公安全部进入公检法序列,不少地方把基层站所全部纳入财政保障。经过积极努力,强林惠农的政策取得了重大突破,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全面启动,水电路建设陆续进入规划,公益林补偿标准、造林补助标准得到提高,湿地保护补助、林木良种和森林抚育补贴开始试点。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在造林补贴、生态效益补偿、减轻林业税费、落实林业项目配套资金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拿出了“真金白银”,林业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建立。“十一五”期间,共争取国家和省级林业投资67亿余元,比“十五”增加70%以上;争取林业贴息贷款23.8亿元,增长153%;落实中央和省两级财政贴息资金1.01亿元,增长235%。
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归功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归功于全省务林人的艰苦努力,也凝聚着在座各位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厅党组,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十二五”林业工作的总体思路
经过“十一五”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我省林业改革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应当看到,我省林业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林地产出率还不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还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机制不活、生态不牢、产业不强以及林业系统自身基础薄弱等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全省林业建设任重而道远。
同时,我们更加应该清醒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是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战略机遇期。之所以这样认为,主要是基于四个方面判断:
第一,实现生态文明,必须坚持走加快发展林业之路。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十二五”时期必将大力推进。省委、省政府也作出了“打造绿色安徽、建设生态强省”的战略决策。林业承担着建设与保护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肩负着弘扬生态文化、普及生态知识的重要任务,只有加快林业发展,才能持续改善生态状况,才能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才能促进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因此,中央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
第二,实现转型发展,必须坚持走加快发展林业之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需要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最小的生态环境代价,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森林是巨大的、绿色的、可再生的资源库和能源库,是培育新兴产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力所在。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可以摆脱拼资源、拼能源、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优化经济结构的必然选择,“十二五”时期林业在促进转型中的作用必将越来越突出。
第三,实现节能减排,必须坚持走加快发展林业之路。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森林的增汇减排功能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成为一些国家履行减排承诺的重要途径。由于林业具有吸收、储存和替代三大特殊功能,“十二五”时期我省在发展经济和减少排放的双重压力下,必须大力发展林业,全面增强森林的碳汇功能。为此,在全省“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将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确定为约束性指标。
第四,实现农民增收,必须坚持走加快发展林业之路。我省有26个山区、半山区县,山区面积占全省三分之一,人口占全省的20%。解决好山区经济发展问题,对于促进全省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近些年山区经济发展的实践看,特别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山区农民的依靠在山场,潜力和希望在林业,靠山致富、兴林发家的事例在我省山区已屡见不鲜,“十二五”时期林业在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之,加快林业发展已经成为时代潮流、人心所向和大势所趋。林业发展已站在“十二五”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把当前林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优惠政策和积极向好的势头维护好、发扬好,全面加快安徽现代林业建设步伐。根据对形势的判断和我省林业建设的实际,厅党组确定“十二五”林业工作思路是: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强省、产业大省、生态文明先进省”这个奋斗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推动、创新驱动、科技拉动、政策带动为抓手,加快构建生态屏障,加速发展林业产业,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加大支撑保障力度,全面实施“生态优先、产业升级、兴林富民、和谐发展”的林业发展战略,确保实现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地产出率持续增长,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森林覆盖率达到29%,森林蓄积量超过2.2亿立方米,林业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
主要着力点是,突出抓好“四大区域生态屏障、主导产业、一批重点生态文化基地和三大保障体系”建设。
(一)构建“四大区域生态屏障”
一是皖北及沿淮平原农区绿色生态屏障。以农田保护为中心,以万里绿色长廊示范工程建设和高标准平原绿化为抓手,重点建设淮河流域生态防护林体系,为皖北及沿淮平原农区粮食稳产高产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二是江淮及沿江平原丘陵区城市带绿色生态屏障。以保障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肥经济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以发展城市森林、建设绿色生态走廊和加强城郊绿化为重点,通过重点工程带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扩大森林植被,增加绿色总量。
三是皖西大别山区水资源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以优质水源区生态保护为中心,以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为重点,采用封、改、补、造等措施,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提高生态防护效益和林分质量,遏制水土流失。
四是皖南山区旅游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以黄山、九华山和太平湖等重点旅游区生态安全保护建设为中心,采用封、改、补、造等措施,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全面提高林分质量和生态效益总体水平。
(二)培育“主导产业”
一是林产工业产业。重点打造我省四大产业集群区,包括:淮北地区林板结合的中高密度人造板产业集群和皖东、皖西、皖南林产工业集群。
二是竹产业。重点建设广德县、宁国市、黄山区和霍山县四个“中国竹子之乡”,加快金寨、泾县等十个10万亩以上的竹子重点县基地建设。打造皖西和皖南竹产业集群。
三是木本粮油产业。重点建设油茶基地、山核桃基地、薄壳山核桃和核桃基地,积极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
四是特色经济林产业。重点建设水果基地、杞柳及加工基地、木本中药材基地、板栗基地。鼓励各地根据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林产业及加工业基地。
五是优质苗木花卉产业。构建以省会合肥为中心的皖中、皖南、皖东、皖西、皖北五大产业区和沿江平原产业带的“五区一带”优质苗木花卉基地。
六是森林旅游产业。培育和形成以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为主,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以及森林旅游人家、生态山庄等服务业为辅的全省森林旅游网络,积极发展森林旅游产品,实现森林旅游业系列开发。
七是木材及其它原料林产业。重点建设沿淮淮北地区、江淮及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地区、皖南地区四大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积极发展油桐、乌桕、黄连木为主的林木生物质能源基地。
八是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利用和林下经济产业。引导扶持驯养繁殖野生动物事业的发展,重点开发扬子鳄、梅花鹿、雉类、麂类等的养殖和系列加工。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加快发展森林蔬菜、药用植物和森林水果等有机食品。
(三)建设一批重点生态文化基地: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生态园、植物园等为基础,创建一批重点生态文明、生态文化教育基地,逐步使每个省辖市建设一处国家级生态文明或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每个县有一个省级生态文明或生态文化教育基地。积极开展创建森林城、森林镇活动,力争“十二五”期间全省有5个省辖市和20个县级市(县、区)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100个重点乡镇达到省级森林城镇标准。
(四)构筑三大保障体系:就是种苗基础工程体系、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体系、林业科技支撑体系。
以上就是我们对“十二五”林业工作的初步构思。在这次会上,也将征求大家对“全省林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进一步修改完善,努力使规划更加科学、贴近实际、富有成效。
三、年的林业重点工作
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对于顺利实现五年发展目标至关重要。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三次全会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林业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精神,围绕“生态产业、绿色富民”,以发展现代林业为目标,以创新为动力、以政策为保障、以科技为支撑,致力深化林业改革,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强力推进森林经营,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加快产业做大做强,加速民生工程建设,抓重点、破难点、树亮点,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全省林业又好又快发展,为顺利实现“十二五”林业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继续深化林业改革,全面增强发展活力。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的动力。一是要巩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各地要深入开展主体改革“回头看”,有误必纠、有错必改,全面补缺补差,并继续做好纠纷调处、档案管理等后续完善工作。二是要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报请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验交流和总结表彰大会,对配套改革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各地要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积极推进森林资产评估机构、评估标准与办法等建设,加快建立林权管理信息平台,在规范林权流转、促进森林资源向森林资产转变上取得新突破;加快组建林业融资担保公司和森林资源收储机构,扎实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工作,重点发展农户以林权证为抵押的免评估可循环的小额贷款;多渠道、多形式鼓励和支持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加强示范合作社建设,争取建立10个示范县、100个示范社。三是要继续抓好林业其他改革。以国有林场改革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国有林场、林业综合执法体制、林木采伐管理和公共财政制度改革;继续深化育林基金征管体制改革。总之,今年林业改革的任务很重,希望各地,特别是承担改革试点任务的地方,要及时总结、不断完善,努力为全省提供更多好经验、好做法。
(二)扎实开展城乡绿化,加速筑牢生态屏障。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核心。全年计划完成营造林190万亩,其中成片人工造林70万亩,森林培育120万亩。一是要突出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围绕“双增”目标,以提高造林质量为核心,认真组织实施退耕还林、长江淮河防护林、抑螺防病林、防沙治沙林、平原绿化、易灾山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不断提高人工造林对森林覆盖率的贡献率,在林业大工程带动大发展上取得新突破。二是要大力培育造林绿化新亮点。继续实施绿色长廊示范工程建设,完成合徐高速公路宿州和淮北段、合界高速安庆段、济广高速亳州和阜阳段三条道路高标准绿化;认真总结推广淮北市等地的成功经验,加快推进皖北石质山地等立地条件困难区域绿化。继续推进林业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广泛开展创建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城市、绿色城镇和绿化模范村、绿色小康村活动,在提高全民绿化意识、促进身边增绿上取得新突破。三是要深入推动全社会办林业。加强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造林和中低产林改造,加快社会造林步伐;以纪念全民义务植树运动30周年为契机,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深化义务植树内涵,创新义务植树实现形式,不断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四是要加快优质林木种苗基地建设。精心组织实施中央财政林木种苗补贴试点、林木种苗能力建设试点省工作,新续建林木良种基地1万亩、林木采种基地10万亩和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库4200亩,新育苗面积6.57万亩,完成湿地松等用材林树种良种苗木2000万株培育任务;完成薄壳山核桃育苗150亩,并加快推进试验示范林建设;严格执行“两证一签”制度,开展林木种苗专项执法检查,规范生产经营秩序。
(三)加大森林经营力度,提升森林质量效益。坚持把森林经营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载体。一是要加快实施森林质量提升计划。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油茶产业、竹产业、杨树质量提升的三个工作意见,进一步完善首席专家制,加快实施油茶产量翻番工程、竹林增效致富工程和杨树丰产示范工程,在发展高效林业上取得新突破。积极实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培育油茶良种苗木3000万株,新建油茶林基地15万亩,加强对老油茶园的垦复改造,积极引导各适生区科学发展油茶;制定出台竹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抓好广德县、宁国市、黄山区、霍山县竹科技示范园和金寨等四个县(区)毛竹钩梢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建设,并在金寨等10个10万亩以上竹林的县(市、区)开展竹科技示范园建设;制定出台杨树质量提升规划,以淮北、沿江地区为重点,突出抓好9个县(市、区)杨树示范点建设,认真实施12个县(市、区)杨树间伐与修枝技术推广示范工程。二是要加大森林经营力度。整合项目资金,认真组织实施退耕还林、长防林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森林经营工作,以及国家中幼林抚育示范项目,抓好全国和省级森林经营试点,积极推进国家森林抚育补贴试点。扎实推进杉木、松类、硬阔类树种示范点建设。全面启动实施中德财政合作安徽森林可持续经营与扶贫、世界银行贷款林业综合发展项目,加快推进与德国、西班牙及国内合作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外资项目在推动现代林业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在提升森林质量上取得新突破。
(四)全面强化科技支撑,加快科技兴林步伐。坚持把科技兴林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关键。一是要认真实施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和省级林业科技推广配套项目,加大林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具和急需实用配套技术推广应用力度,积极推进林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兴林致富示范户建设项目,加强对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和林农科技培训,全面完成省妇儿工委“两纲”培训任务,培训农村妇女3万人次,全方位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上取得新突破。二是要加强林业标准化建设,加大投入,加快制修订省级林业标准,突出抓好现有9个全国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林业野外生态定位观测站建设,积极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科技支撑项目。三是要加快林木良种选育与推广进程,加大轻基质培育用材林苗木力度,不断提高主要造林树种的良种使用率;继续做好石斛等组培育苗工作,逐步加大培育规模。四是要根据林业发展的新形势和国家林业局的新要求,积极开展碳汇林业、森林认证、林业发展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和试点,探索森林碳汇计量监测和森林认证的途径和模式,加快完善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监测与计算方法,在强化林业考核评价、增强林业发展活力上取得新突破。
(五)深入推进生态保护,切实巩固建设成果。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基础。一是要抓紧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认真落实《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加快推进省、县两级规划编制进程,力争年内完成,尽快发挥规划的法制性、权威性和约束性作用,在依法保护林地和森林资源上取得新突破。二是要加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全面启动全省湿地、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加快湿地公园、保护区建设步伐,精心实施好由全球环境基金资助的升金湖湿地保护项目,在加强湿地保护上取得新突破;扎实推进扬子鳄全国示范保护区建设和野外扬子鳄保护、放归工作;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力度,对全省名木和一级古树实行挂牌保护。三是要强化林地征占用管理。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和定额管理各项制度,对近两年征占用林地的植被恢复费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检查;严格执行“十二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依法加强林木采伐管理。四是要加大林业案件查处力度。落实森林公安执法权限,组织开展林业严打整治专项斗争,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五是要继续抓好林业立法。积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加快推进《安徽省林木种子条例》、《安徽省林权管理条例》和《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立法进程。认真组织实施省政府即将印发的《安徽省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补偿办法》。
(六)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坚持把提高应急管理水平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支撑。一是要加强林业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林业各类应急预案,强化应急队伍和装备建设,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在提升应对林业突发事件能力上取得新突破。二是要突出抓好森林防火。修订完善《安徽省森林防火办法》,加快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森林部队和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科学扑救森林火灾能力,确保全省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和重大人员伤亡事故,全年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内。三是要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进一步落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政府与林业部门“双线”责任制,全年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6.5‰以内,无公害防治率达到76%;严格松材线虫病防治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突出抓好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控与治理,加强监测与检疫力度,加快实施黄山松材线虫病防治“三道防线”工程,确保松材线虫病发病面积稳中有降;积极主动防御美国白蛾的入侵,在提高林业防灾减灾能力上取得新突破。四是要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完善监测防控体系,做好重点时节、重点区位和重点疫病的监测防控。与此同时,妥善处置雨雪冰冻、旱涝灾害、风沙灾害等对林业的影响;加大林区治安防范力度,深化林区禁毒工作;妥善处置涉林非法集资案,防止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
(七)大力发展特色林业,促进产业做大做强。坚持把兴林富民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源泉。力争全年林业产值突破900亿元。一是要加快特色林业发展步伐。加强木本粮油、名特优经果林、苗木花卉等特色林业基地建设,加快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和珍贵树种、大径级材培育,开展油茶和竹子之乡评选活动,新建一批特色林业专业示范村(镇),尽快形成区域特色优势。二是要大力发展新型产业。鼓励和引导发展林下经济,抓好林地立体开发,积极推广林药、林菌、林菜、林牧等立体开发、循环利用模式,在提高林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上取得新突破;扎实推进森林旅游业快速发展,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的生态景观价值,进一步扩大森林公园建设规模,继续抓好“森林旅游人家”评选,大力开展走进森林、关注森林活动;继续打造“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会展品牌,认真做好第二届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和西安园艺博览会筹展参展工作;探索林业咨询评估、规划设计社会化服务之路,加快林业服务业发展步伐。三是要做大做强林产工业。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人造板工业、木浆造纸业和林产化工业,扶持龙头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规模档次;紧紧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大好机遇,加大林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规模大的林产加工企业,努力形成区域集群优势;全方位开展林业国际合作,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导和鼓励省内林业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四是要认真实施品牌战略。审核、认定第三批安徽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省级龙头企业创建名、特、优商标给予重点扶持;积极筹建省级林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检验中心,加快推行林业标准化和大型批发市场林产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在加强质量监管上取得新突破。
(八)加快建设民生工程,推动林区和谐发展。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根本。一是要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认真做好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国家林业局和省直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在争取中央和省财政对林业建设投入上取得新突破。通过更多项目实施,为广大林农带来更大实惠。二是要扎实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加快剥离国有林场办社会的职能,进一步创新经营机制,逐步建立国有林场分类管理体制;加快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建设,确保高质量完成改造任务;继续加大林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改善基层林业职工生产生活条件上取得新突破。三是要认真实施退耕还林专项规划,加强补植补造和经营管护;加强重点公益林保护管理,完善林业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及时完成年度中央和省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护支出的拨付,确保兑现林农收益。
(九)认真抓好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管理能力。坚持把提升能力作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一是要深化效能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决策程序,优化办事流程,加强监督检查,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和依法行政,不断提升各级林业部门的行政效率和质量,在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上取得新突破。二是要加强基层机构建设。切实加强林业站、木竹检查站、国有林场以及森林公安派出所等基层单位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办公条件,着力解决一线干部职工关心的民生问题;按照省委30号文件要求,尽快将林业执法和公共管理服务机构的人员与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理顺供给渠道和管理体制,在建立林业公共财政体系上取得新突破。三是要强化人才培养。认真落实全国林业人才“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各类培训,并把培养林业各领域领军人才放在首要位置,给予优先扶持;加大选拔优秀年轻人才力度,加强新进人员到基层挂职锻炼,不断优化各级林业部门的人才结构。四要大力反腐倡廉。继续抓好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扎实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办力度,促进各级林业人员廉洁从政。
以上就是年的全省林业工作重点。各地要结合实际,研究明确本地的工作重点和突破抓手,进一步细化任务,谋划举措,切实抓好落实。
四、做好下一阶段工作的几点要求
经过“十一五”的奋力拼搏,全省林业改革发展已经迈上新的台阶,站在了发展现代林业的新起点上。新形势和新目标都对林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更新思路,在工作推进中始终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注重服务大局,始终把林业放在经济社会全局中运作。多年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安徽林业的每一个成就都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每一步发展都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林业的多种需求更为迫切,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全局观念,树立大局意识,坚持把林业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谋划,摆在促进全面转型的大局中运作。要紧扣省委、省政府发展战略,在建设皖江示范区和振兴皖北经济中,主动融入,找准定位,搞好服务,充分发挥林业应有的作用。要根据各地实际,想党委政府之所想,急社会百姓之所急,找准本地林业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更好服务大局中实现林业自身的快速发展。只有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现代林业建设的大道才能越走越宽,现代林业发展的活力才能越来越强。
二要坚持生态优先,始终扭住“双增”这项中心任务不动摇。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作出了中国林业“双增”承诺,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已成为“十二五”时期考核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约束性指标。根据安徽实际,省里已确定“十二五”时期,全省森林覆盖率净增加1.47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净增加3900万立方米。对这两项指标的考核,国家正在制订具体操作办法,可以肯定的是,测算将更加科学,程序将更加规范,要求将更加严厉。大家务必保持清醒头脑,一定要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不动摇,大力拓展植树空间,不断提高造林质量,千方百计在扩大森林覆盖率上做文章;要真正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加强抚育管理,完善保护机制,想方设法在提高森林蓄积量上下功夫,确保实现“双增”目标。
三要落实以人为本,始终把发展林业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发展现代林业的内在和本质要求。要坚持把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到林业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到我们工作的各个环节,善谋百姓期盼的事,多做林农关心的事,大干增进群众福祉的事,加快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速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林业产业发展带来的利益实惠,林业生态建设导致的环境变化,共享林业发展成果。要关注弱势群体,加大改革和支持力度,切实改善国有林场、苗圃等一线林业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只有在不断促进民生改善的进程中,现代林业建设才能获得取之不竭的动力。
四要转变发展方式,始终把提升林业效益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林分质量较差、林地产出率较低、林业效益不高,是当前我省林业建设最突出的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要坚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前提基础,加快破除思想认识上的障碍,加快转变发展思路,切实用现代林业理念指导、推动全省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切实把林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最大程度地提高林业生产力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坚持把科学经营森林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切实把林业发展由单纯量的扩张转到质和量的共同提升上来,全面提高林业建设效益。
五要强化自身建设,始终着力提高“务林人”服务管理能力。现代林业建设对“务林人”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坚持不懈加强自身建设,把能力进一步搞强,把作风进一步搞实,把风气进一步搞正,在大有可为的时期实现大有作为。要切实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努力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工作;要着力提振精气神,积极进取、敢为人先,保持好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要加快转变职能,更加注重政策指导、行政执法、科技支撑和公共服务,深化效能建设,全面提升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与水平;要强化执行力,确保政令畅通,切实把国家和省对林业的各项战略决策和重大部署,落到实处、产生实效;要继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重点人群,切实加强教育预防、制度制约和监督约束,加快建设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
最后,我就当前几项重点工作再强调一下。
第一,关于植树造林工作。当前正值春季植树造林的黄金季节和关键时期。各地要狠抓当前,层层宣传发动,层层明确目标,层层抓好落实,尽快掀起春季植树造林,确保完成造林任务。去冬今春以来,我省北方大部分地区降雨量普遍减少,各级林业部门要科学应对,加强指导,切实做好抗旱造林工作,保证新造树木成活。要坚持把造林质量放在首位,全力打造精品工程。要进一步搞活造林机制,多渠道加快石质山地等立地条件困难区域绿化。
第二,关于林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为实现“双增”目标,年7月国务院批复了《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这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国家林业局明确要求今年完成省、县两级规划编制,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对这项工作,省厅还将专门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保护耕地是“红线”,保护林地是“绿线”,同样是各级政府的责任所在。各地务必高度重视,抓紧向党委、政府汇报,安排专项经费,组建专门班子,制订工作方案,周密部署安排,尽快进入实施层面。规划编制工作既要保证进度,按期完成;更要注重质量,坚持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在充分体现保护林地资源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与本地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等相关规划衔接好。
第三,关于森林防火工作。去年入秋以来,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春节期间全省森林火险等级急剧增高。2月1日至6日,国家卫星林火监测我省热点20起,其中林火多达13起。随着气候逐步转暖,春耕季节到来,今后一段时间我省将出现高森林火险时段,加之清明临近,全省森林防火工作已进入最为紧张的时期。各地务必时刻绷紧森林防火这根弦,进一步落实好森林防火责任制,全力做好野外火源管理、扑火应急准备和值班调度等工作,确保预防措施到位、扑救工作有效,把森林火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第四,关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要清醒认识目前美国白蛾防控的严峻形势。去年,与我省砀山县接壤的山东省单县首次发现网幕,江苏省连云港市也发现了疫情。务必切实加强美国白蛾疫情监测,认真做好各项应对准备,确保一旦侵入,及时发现、及时消灭。要抓紧做好春季松材线虫病除治,按照省里下达的治理目标和要求,在4月上旬前完成病区松林采伐等工作,省里将于4月中下旬组织检查验收。
第五,关于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工作。为查清我国湿地资源现状,更好地履行《湿地公约》职责,国家林业局于2009、年已组织完成了16个省份的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工作,今年将启动包括我省在内的9个省份调查工作。近日,国家林业局已在江西召开会议,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省厅对此次调查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分管厅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了调查工作专家组,组建了省级调查队。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将之作为履行林业部门职责与“守土扩疆”的大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并要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严格按照《安徽省湿地资源调查工作方案》和《安徽省湿地资源调查技术实施细则》的要求和安排,成立调查队伍。要积极向财政部门争取相应的调查资金,以保证湿地资源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加强与水利、农业、环保、国土、统计、气象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确保湿地调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