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创新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3: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与创新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与创新管理

篇1

[关键词]煤矿企业;科技创新;科技管理

中图分类号:TU2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032-01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工业是关系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基础产业。新时期煤炭工业在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结构调整,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加强科技创新,是提高煤矿企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下面,本文就来谈谈煤矿企业的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问题。

1 目前我国煤矿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新技术有待向实际生产力转化

煤矿企业为了解决矿井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引进了很多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但是这些科技成果很多还没有被充分利用,没有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另外,煤矿企业也结合自身实际研发出很多科技成果。因此,引进技术和自主研发技术进而将技术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使之服务于煤矿生产的问题也就摆在了煤矿企业面前。

1.2 科技人才在职工中所占比例太小,且岗位配置不合理

据统计,全国规模以上煤矿安全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到10%,低于全国工业企业13%的平均值。在科学技术人员本就缺乏的情况下,煤矿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呈现“机关学校多,生产一线少,辅助单位多,井区段队少”的现象。由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人员整体素质欠佳,导致结构失衡、分布不够合理,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现象普遍存在。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企业之间包括煤炭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强烈,尤其是科技人才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所有企业竞争的焦点,煤矿企业科技人才培养的任务艰巨而且紧迫。很多煤矿企业对科技人员的管理还仅停留在人事管理上,而人事管理仅仅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维护手段,对科技人才工作积极性、人才潜力的开发和企业发展的带动效果不足。煤矿企业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迫在眉睫。

1.3 对科技资料的管理不够重视,管理方法不合理

科技资料和档案是煤矿企业重要的科学技术资源,是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在企业的实际生产、建设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指导实际生产、建设的重要依据。然而当前煤矿企业对科技档案资料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造成档案管理人员积极性缺乏,影响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与其他类的档案资料相比,煤矿企业的科技档案资料归档周期长,时间不固定,涉及范围广,收集难度大。煤矿企业的科技类档案资料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对煤炭行业工艺流程、技术状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工作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如果工作人员素质稍有不足就会产生遗漏甚至错误。由于煤矿生产的特殊性,随着生产的进行,煤矿企业的科技档案资料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中,造成档案资料管理繁琐且工作量巨大,而这些修改、变化如果不能及时归档,就会造成科技档案资料不完整、不准确。近几年来,煤矿信息化进程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档案资料的信息化进程却相对滞后,尤其是档案管理人员技能培训滞后,造成档案资料管理手段落后,档案资料信息无法被及时地传递共享,阻碍了档案资料的高效利用。

2 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的建议

2.1 建立科技创新的长远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煤矿企业来说,为了更好地使科技服务于矿井生产,必须建立长远的科技创新规划。煤矿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生产工艺、装备水平和生产状况,提出矿井的长期规划,并相应制订短期年度安排,为矿井的科技发展指明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将煤矿企业打造成一流的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 建立专项科技资金,完善激励机制

科技管理离不开激励机制,激励机制虽然并不全是资金奖励,但却是以资金奖励为主。煤矿企业应该建立专项科技资金,制订完善的奖励制度,对有价值、有效益的科技创新进行评审奖励。不仅对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科技创新奖励,还应鼓励全矿工作人员进行小创新活动,以此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提高矿井生产的科技含量,以资金奖励来鼓励科技创新,继而改善生产经营局面,而良好的经营效益反过来会增加资金奖励力度,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2.3 积极开辟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路子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扩大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某煤矿企业近年来先后聘请了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许多知名的通防专家、支护专家来矿讲课,先后与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签订了技术合同,保持了良好的业务技术合作关系,在产、学、研相结合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诸如综采技术在三软岩层的应用、大断面综采放顶煤技术的应用、极易自燃煤层瓦斯涌出规律研究、深部瓦斯抽放技术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并已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为安全生产搭建了科技支撑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安全高效矿井的建设。

2.4 大力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

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能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因此煤矿企业需要时刻关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情况,及时进行更新。以某矿业集团为例,该集团最近几年先后引进了综采技术、综采放顶煤技术、综掘技术、现代化监测系统等大批先进技术和设备,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同时,有效地保证了安全生产。尤其是近年来,先进设备的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速度进一步加快,矿井综合能力大幅度提高,防灾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为矿井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2.5 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一线员工素质

煤矿企业应该开展适应现代化企业科技管理的培训课程,大力引入现代煤矿行业的先进技术、科技管理方法,构建多元化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员工的技术水平。此外,在培养员工掌握行业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要使其掌握国内外行业的发展方向,使其能够立足全局,为煤矿企业的未来发展献计献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技成果来源于实践,最终也都要应用到实践中去。煤矿企业在不断完善的人才培养系统中要重视提高一线人员的科技素质,只有一线人员科技素质的提高,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排除隐患,才能把科技和生产力更加紧密地结合,让科学技术更好更快更及时地服务于煤矿企业生产,为煤矿企业带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煤矿企业人才培养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不仅是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逐步积累人力资源的内在价值,增强煤矿企业的科技人才实力,提高煤矿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6 规范档案资料管理

煤炭企业应提高对档案资料管理的重视程度,提高职工的档案资料管理意识,完善档案资料的岗位责任制,将档案资料的归档工作纳入煤炭企业各项工作计划中。加大对档案资料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赏罚激励制度,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转变传统的档案资料管理方式,加快档案资料的信息化进程;建设信息化网络化平台,简化技术人员查询使用档案资料的过程,构建一个快速便捷、服务于实际生产的档案资料管理平台。

3 结论

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对于煤矿企业也非常重要。文章对我国煤矿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加强煤矿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篇2

1.1顶层体制设计有待优化

我国目前的科技管理机制并未完全打破以往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有着十分浓厚的行政色彩,体制性的障碍依然成为约束科技发展的“绊脚石”。譬如:各自为政的局面依然复存;一直以来并未创建与科研技术开发客观规律相吻合的研发、评价与监督体制;在科研工作人员良好工作环境、培养鼓励创新环境的探索上远远不足,久而久之,造成科技资源长期处于散乱、协调能力欠缺的局面。为此,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是亟待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1.2科技管理工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我国早不断引入市场经济机制,走入全球化潮流当中,固有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一种状态。科技资源的配置,市场机制要充分性的发挥自身固有的指导性作用,可是,当前科技项目的设置上并没有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真正地发挥出来,这就造成项目研究在开发与成果的应用完全分离的一种状态,科技管理体制和市场经济互相脱节的现象存在。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科技成果转化困难,市场中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低;第二,科技管理部门的作用并未充分地发挥出来,实业界和科研机构间缺乏密切的联系。我国当前科技成果的转换率在10%以下的水平。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转化速度跟国外发达国家对比低出很多,许多科技成果根本达不到市场、企业的基本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我国许多有限科技资源得到了巨大的浪费,造成科技进步贡献率急剧下滑,严重阻碍着我国经济的正常增长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3科技投入低,使用效率不高

从2008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公报结果中了解到:2008年全国R&D经费支出4616亿元,R&D与GDP的比值为1.54%。这一比值与国外发达国家对比来看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大部分发达国家R&D经费强度在2%以上,以色列甚至超过4%。此外,我国科技投入管理欠缺行之有效的整合机制,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等现象非常多见,这就会导致重复立项与支持力度不足的同时存在。

2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具体建议

2.1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方向

伴随着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高度融合,政府科技管理活动需遵循公共管理的客观规律,在行政体系、社会资源、市政体系三个维度上做好明确的定位,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大层面中的科研活动实施分层管理,同时按照不同地区资源突出的地方特色,创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吻合、与中国国情科技管理体制相吻合。详细来讲: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需要处理好创新要素、创新资源的科学合理性配置,譬如:企业、政府、高效、研究机构等行为主体间的互相作用,通过理念的创新、科学化的引导及有效地激励制度等措施,进行创新资源的有效性整合,从而促使创新价值链,创建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结构合理、联系紧密的新型创新系统。

2.2具体措施

2.2.1创新科技管理观念,转变政府职能

第一,决策权和执行权相分离。我国可参考借鉴国外先进的科研体制,建立基金管理委员会,对项目管理进行专门性的负责,其中包含:经费预算和分配问题,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基本原则,实施项目审批、管理及组织实施。以此,能够促使科技管理部门由繁重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脱离出来,从而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做好其他方面的科技创新工作。实施一线调研,对各领域的科技规划、科技投入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率进行综合性的探究,与此同时,创建完善化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体制,精准性地掌握好地方创新资源和宏观发展走向,做好项目规划的科学合理性设置,对未来科研的发展方向进行正确地引导。第二,创建多层次监督问责机制。应当由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具体项目的评估,同时对项目承担方的信用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对出现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格处理,再安排国家政府科技部门、科研机构等对于项目经费的具体使用情况、使用后所产生的效益进行共同监督与考核,从而提升基委会对项目的筛查、管理及转化水平。

2.2.2构建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

从当前科研单位的情况来看,其对科研人员的评估、考核有简单量化的一种倾向,这是造成科研工作与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完全脱离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科技管理部门需在创建科学合理化薪酬制度的基本前提下,建立完善性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这样才能够实现科学合理性的人才评估,推动科研人才的积极能动性,双管齐下、奖罚分明,对科研劳动和科研成果实施严格的奖励与褒贬,这样才能够充分地调动起广大科研工作人员的行为,促使其积极创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上的发挥,使得现有的科研管理水准得到显著性的提升。

2.2.3推动精细化管理,倡导成果转化后的“售”后服务

确立全方位规范化的制度体系,这是成功实施科技管理的关键所在。我们可学习国外先进的精细化管理模式,然而,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是充分做好科技管理制度建设,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到制度化内容当中,从而更好地指导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唯有注意做好细节服务、强化细节的管理,才能够促使精细化管理的真正实现,促使现有的科技管理水平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3结语

当前我国科技管理体制需进一步完善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因前期历史遗留的问题和制度的变迁所造成的。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科技管理体制作为非常重要的构成内容,一定要将传统的理念和体制完全克服,进行实时改革与创新,从政府职能、管理理念、精细管理等方面着手,为科研项目和科技人才的未来成长创造良好地氛围,把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形成激励科研机构自主创新的新型科技管理体制,推动我国科技强国目标的顺利实现。

作者:石有圣 单位:聊城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张帆.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与信息化建设[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9(3).

篇3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社会转型;管理转型

从历史上看,各次科技革命必然会带来社会的转型,无论是近代科技革命,还是现代的科技革命,都给人类社会的转型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但由于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和历史等方面的一些原因,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转型也是极不相同的,以我国为例,我国社会转型更为特殊一些,它发生在两次科技革命之间,是从传统手工业型社会向工业型社会转变,在这中间,又从工业型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如果从漫长的历史的角度来看,两者几乎是同时发生和进行的。然而社会转型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机遇,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社会转型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和挑战,比如: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就是很大的社会问题,所以说,社会转型的成功与否,与社会管理转型是密切相关的,是要靠社会管理转型来提供支撑的。所以,科技革命、社会转型与管理转型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要正确面对现代科技革命给国家的管理现实带来的挑战,并对管理创新进行仔细的研究。

1现代科技革命及其本质特征

科技革命,主要是正在生成的科学技术代替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技术发生的重大事件和过程,它包括科学技术的原理、科学的社会体制、技术的标准规范、技术的应用组成及技术的理论基础、结构、标准、应用的方式方法和形式等方面的改变。这些也预示着人们认识并改造世界的技术和手段都在显著提高,有历史性和划时代性的意义。

1.1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及其标志

在近代早期,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是分别发生的,而且,瓦特全面改进蒸汽机的并非直接源于牛顿力学,更多的是对技术经验的总结。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从以电磁理论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学革命的开始,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相互影响,难分彼此。科学成了技术发展的理论根基,并且二者之间联系密切,应用周期显著缩短。从第二次科学革命之后,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是一个相互关联的过程的不同方面,而不是三个不同的过程。这种紧密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预示着近代技术革命向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转变。现在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中叶,标志是: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出现;1948年,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创立;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发现;1954年,第一座核电站建成;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20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科学技术问世;20世纪60年代,非线性科学、复杂性科学问世等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一场基于已有科学技术条件爆炸发生的整体性革命,其中,信息科学技术和生物科学技术革命,是这场现代科技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1.2科学技术革命发展史

科学技术革命可以划分为这么几个阶段:第一次科学革命是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第一次技术革命是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这时主要标志是机械化生产的出现,蒸汽机工业时代的到来;第二次科学革命是从19世纪到19世纪末,第二次技术革命是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的,这时主要标志是电气化和电气化工业时代的到来;第三次科学革命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第三次技术革命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主要标志是电子化及电子技术时代的到来;第四次科学革命和第四次技术革命都是从20世纪中叶开始的,主要标志是信息化及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现代科学技术产生了质的飞跃,再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劳动、生产、交往、思维等生存方式,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开创了一个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由于这场科技革命今天仍在延续,因此,也可以称作为现当代科技革命。

1.3现代科技革命的本质特征

现代科技革命是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有着强渗透性和革命性的本质特征。首先,现代科技革命以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使人类对劳动资源的应用从物质资源为主向信息资源为主转变,从而“信息革命”、“数字化革命”,孕育了信息产业革命,带来了20世纪后半叶的计算机时代和网络时代。其次,现代科技革命从运用物理学、化学等领域的成果转向主要运用生物学等领域的成果,利用生物资源,导致“生物革命”、“基因革命”,并将孕育21世纪新的生物产业革命。

2社会转型与管理转型及现代科技革命给我国管理转型带来的挑战

2.1社会转型与管理转型

管理转型,是组织管理、管理的主体与客体、管理标准、管理制度及管理形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社会转型会引导管理转型,管理转型更会支撑社会转型。在我国古代就缺少高度专业化的管理形态,这时人们没有把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学说划分出来,有的只是一些笼统的“治理之术”、“治国之道”等。近代以来,由于还是推行以计划经济为主的管理模式,所以说,在管理上还是以血缘、地域关系为主,未实现工业社会的管理关系,管理形态还停留在传统方式上。在西方社会,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对工业化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促使人们相互合作,协调地工作,强调质量和效益,为实现预定目标而共同努力,从而使管理的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

2.2现代科技革命给我国管理转型带来的挑战

在现今的中国社会,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的影响和促进了社会的文化、知识和信息的流通和传播,人们参与社会转型和管理的意识逐渐增强。但社会传统管理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如传统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就是权力要从上至下的贯彻落实,层级观念很强,在管理上要求高度集中,统一决策、统一管理、统一部署、统一意志,进而形成统一的行动。这种管理带来的就是权力过于集中,信息传递环节过多,容易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官僚习气。

3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管理创新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应正确面对管理机制上带来的各种挑战,顺应时展需要,适时进行管理创新。

3.1管理思维理念上的创新

在管理的思想观念上,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无论是管理科学、管理行为学,还是对具体的企业管理问题,都要做深入细致的研究。首先,要注重管理决策的落实。应在实践中关注企业内部的结构组成与管理机制建立,注重内外对企业管理本身的影响和冲击,做到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相结合,既考虑长远发展,又兼顾企业自身的利益所在。其次,要注重管理相关理论的创新。理论创新是管理创新的源头所在,如何实现管理方法和理论现代化发展,是当今社会管理学中的一个时代课题,把先进的管理理论用于现代管理中,解决好管理中出现的思想导向走势,实现管理的长远目标。

3.2管理文化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现代管理领域应自觉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问题,在文化继承上要,真正把好的文化传统在管理中发扬继承下来。

3.3管理体制上的创新

应科学制定与信息化时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应建立符合网络型管理需要的组织管理模式。尤其在信息的传输和共享上,要做到人人在同一层次分享管理信息。在管理权力分配上,要做到分级决策负责,每级有每级的决策权力范围。这样使管理在体制上形成了一个有机体,成为了一个快速反应决策的体系和一个高效高质量的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薛昭莹.知识经济与管理创新[J].南方经济,1999,(1).

[2]丁有光.科技期刊管理创新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3).

篇4

一、创新网络的兴起与研究脉络

自组织创新网络在制造以及商业服务行业中应用广泛。根据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创新网络在科技管理中应用范围广,在科技发达的一线城市发展速度快,下面将对这种新型网络技术的发展前景做出分析。大部分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都是借助网络信息平台来开展管理任务的,虽然网络传播速度存在差异,甚至在一些特定的区域不能够实现网络覆盖,因此在应用网络开展生产任务以及管理时会涉及到创新理念。这也是自组织创新网络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科技管理是企业增大自身规模的必然选择,创新网络技术应用在这一环节中与传统的管理方式出现一些冲突,需要在体系中做出改变。创新网络起步后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由最初的复杂程序简化为如今可以自主编写程序的全新模式。企业在构建网络系统过程中可以借鉴已经投入使用的设计方案,并结合企业发展的真实需求对方案做出优化处理,既能减少创新设计所用时间,还可以减少变革过程中出现的冲突问题。科技自身带有极强的先进性,并且更新周期短,科技管理自然要顺应这一规律及时做出改变。

二、自组织创新网络的基本理论

在各类学科的研究过程中都会涉及到自组织,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将网络的各个组成部分连接为一个整体,设计具有全生命周期性的运营管理方案。自组织创新网络具有如下特征:首先是实用性,要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开展设计工作,并对系统运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获取系统设计时的各项参数范围,以及优化过程中可以改变的数值。其次是局部功能的强化。创新网络的使用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因此在功能组成上会显示出差异性。自组织创新设计要抓住这一特征,以使用目的为强化对象,确保系统具有可行性。自组织创新系统虽然在统一的网络平台中运营,但各系统之间仍要保持相互独立,以此来提升使用过程中的运算速率。系统实现高效运转要排除阻碍因素,并提高网络稳定性,自组织创新理念需要科技管理方式不断进步,将运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技术问题事先调控。自组织系统内部由众多功能层组成,规模大小各不相同。施行宏观管理方法的前提下也要针对各系统运营原理进行分层次监管控制。如果科技管理需求有所增加,原有体系中存在明显的落后现象,则应结合新结构对管理制度进行整改,更好的为创新网络所服务。

三、科技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变革

在自组织创新网络的宏观潮流下,科技管理体制需要全面整改。但传统的管理方式应用时间久远,在企业运行中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模式,这为体制创新带来了阻碍。自组织本是独立的理论的理论体系,将其应用在科技管理中也是近年提出的最新观点,落实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风险隐患,如果规划阶段不能体现出风险控制能力很难保障创新网络安全运行。管理体系变革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理论石岩性知识的可行性,创新网络研究已经足够成熟,但多数都局限与理论层面,实践应用较少。政府在对科研单位管理约束时也只是针对建设资金使用情况来进行,缺少对项目研发建设阶段的有效控制。自组织理念引入后这种管理制度无疑是落后的吗,不能实现预期的工作目标。创新网络研发使用阶段也缺少体系的约束,大部分监管任务都有科研单位内部完成,加深了变革进行时的风险系数。通过上述几方面问题,将科技管理的具体变革方式总结如下:首先是要协调好体系与未来发展方向之间的矛盾冲突问题,掌握好信息时代的发展特征,以科技来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应制定出有效的约束措施,对创新网络设计建设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在制度约束下科研单位才能积极有效的开展工作,事业单位与民营企业之间也要引入竞争,这样在科技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进步。其次是各单位之间加强交流合作,尤其是在科技项目的管理中,交流创新网络建设技术可帮助减少运营期间出的风险问题,项目从设计到最终的实施所用时间也能有所减少。将社会主流技术应用在自组织创新网络的建设环节中。缩小单位与市场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对项目的管理方式做出调整,变革任务也因此而完成。应用创新网络技术时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也会对项目建设情况产生影响。第三,发展创新网络的“基础设施”。对于短期合作而言,需要有作为第三方的专业性中介服务机构参与,中介机构要对合作各方的信息充分了解,并以提供担保、沟通各方的知识传递等方式为合作提供便利。比如,国外发展了为区域创新网络服务的“技术基础设施机构”,它包括多种类型的组织,主要功能是促进技术转移、提供R&D基金和创新活动咨询等,为创新网络的建立和发展服务。第四,探索大学在创新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机制。近十年来,大学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并未因创新网络兴起而降低,反而有所提高。知识数量的激增和创新速度的加快,更凸显出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政府的科技管理不仅要继续加大对大学科研的支持力度,而且更重要的是探索如何发挥大学在创新网络中的重要作用。第五,科技管理不仅是作为一项职能,更重要的是一个学习过程。不确定性在自组织创新网络中并没有消失,合作创新仍然存在失败的风险,科技管理要在实践中探索多种科研组合,减少创新失败的损失。另外,适应创新网络的多样化要求,科技管理应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通过总结创新网络间的差异,为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篇5

关键词:科技进步;创新;物流管理;措施

一、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优势,面对快速发展的经济,现代物流管理要想取得更大的成绩,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首先要从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入手。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对现代物流管理的有效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技进步与创新有效的促进了现代物流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由于人们过度的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社会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如由于对环境的破坏而造成的温室效应、空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此外,人口的增多使得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增加,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样不仅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还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正常生活。面对这样的情况,就要积极地促进科技的进步与创新,这样一来就为现代物流进行绿色转型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同时,我们还要清楚的认识到,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物流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进行物流管理的过程中,利用科技进步与创新为物流管理提供了一些新的技术,从而促进了现代的物流管理中人力、财力、物力三者的有机结合。管理者也在科技进步与创新中对管理方式进行了创新,他们在管理的过程中从合理、高效的角度出发,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使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现代物流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科技进步与创新可以促进物流管理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说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物流管理从传统的管理方式过渡到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正是因为在科技的进步与创新的背景下得以完成的。首先,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进了现代物流管理方式的出现,要想使得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到物流管理中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就需要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在现代物流管理中也出现了电子通讯设备以及电子商务,这些在技术上的进步和创新都有利于现代物流管理的顺利进行。其次,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管理者的思维模式改变了,促使他们创新现代物流的管理方式,从而促进了现代物流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二、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背景下优化现代物流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现代物流管理体制

要想使我国的现代物流管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物流管理人才的管理水平。如对现有的物流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现代物流管理的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在管理人员掌握管理知识的前提下,企业还可以开展“管理竞赛活动”,并对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奖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要培养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并对管理水平进行积极的创新,从而提高现代物流管理水平。此外,企业内部要合理安排管理人员的岗位,使每一个管理人员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其次,要想使得我国的物流管理更加合理,最重要的就是对物流活动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这就需要优化物流的管理机制。如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上,将信息化技术与现代物流管理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够使物流管理机构及时准确的掌握市场上的物流发展趋势,还能够调整物流管理体制,是物流管理更加合理化、规范化。

(二)为现代物流管理的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所以企业要对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从而提高现代物流管理水平。如管理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辅助管理,可以通过计算机、电子通讯设备以及信息处理器等来对一些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还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系统拉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这样方便了管理者收集客户意见和改进工作。此外,企业还要为管理者在管理技术的创新方面提供良好的平台,如加强各企业物流管理者之间的联系,使管理者们通过学术交流,改进自己在管理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促进现代物理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三)政府加强对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视度

政府部门颁布的一些政策和措施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重视度,促使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对于现代物流管理部门来说,政府首先要加大对现代物流管理的资金投入,如对于一些积极创新管理制度的企业,政府要给予经济上的扶持,并大力支持其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其次,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如对一些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并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成效的企业,可以免收一些税务;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资金项目对企业进行拨款,让企业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对每一个企业的培训结果进行评比,获胜的企业可以得到额外的奖励。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企业由于资金短缺而无法进行科技创新的困境,也大大的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更好的进行现代物流管理制度的建设。最后,政府还要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联系,使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一来高校毕业生就可以直接在企业中工作,实现了技术人员的优化配置。除了与高校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外,政府还要加大投资力度,引进海外技术人员,优化我国的现代物流管理机制。

三、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现代物流管理水平虽然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影响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制约和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的物流管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管理水平,此外,政府部门也要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在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实现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提高我国的现代物流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互联网+”;科技档案;应用

中图分类号:G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342-01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对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前“互联网+”政策已经为国家政府所推动执行,各行各业都开始需求与互联网的结合手段,挖掘需求,顺应时展潮流。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因其具备良好的信息化管理基础,在引入“互联网+”手段之后,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来实现档案工作的数字化,充分的利用大数据和共享等技术手段来推动科技档案的管理,更好地的为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服务。

一、“互联网+”形势下的科技档案的现状与不足

1、管理功能不到位、归档率较低

目前,国内大多数科技档案在管理方面普遍认识不到位,归档率也较低,很多大型科技活动和项目的档案只存有立项档案,对于项目全过程缺乏数据等重要信息的记录,部分项目甚至连验收记录都有缺失。这导致很多科技档案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了信息缺失,也不具备共享的条件。

2、时效性较差,法律法规不完善

当前科技档案的管理在时效性方面较差,同时缺少完善的立法和执行,立法重c和立法目的也不明确。目前我国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是对保密法规、具体保密制度进行规定的法律,在我国整个保密法律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与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速度相比,滞后性较强,这既限制了互联网技术在科技档案管理方面功能的发挥,同时也给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带来了较大的瓶颈和限制,保密工作也存在大量的隐患,科技档案的管理和保管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对法律法规的执行不能有效贯彻。

3、利用率较低,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目前的档案管理在实际利用的过程中利用率较低,与实际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也春存在一定的失衡现象,这就造成了目前档案管理难以实现质的突破的现状。同时,很多科技档案的管理人员年龄较大,综合素质较低,在专业技能方面不能够适应互联网+的要求,大部分机构的科技档案管理体系还处于较为传统的阶段,互联网技术对于科技档案的介入还比较初级,互联网技术在科技档案的管理中的广泛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策略

1.全面收集档案,建立专门数据库

档案的收集是档案工作的基础,确保档案的完整和准确是有价值的档案的基本属性。所以说,在进行科技档案的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构建一套完整的管理平台和管理中心,形成档案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形成由上而下的的档案收集体系,使各个部门、各个人员之间保存的档案能够得到汇集。要明确科技档案的收集规范,划定收集范围和手机档案的内容,每个部门和机构确定档案管理的联系人员。统一归档时间,梳理每一项科技档案文件目录,采集科研项目全过程、全方位的记录信息,收集阶段性、总结性、鉴定性等归档材料。要加强档案管理硬件设施的维护和升级,同时改善档案管理技术的软件设施,形成可搜索,可追溯,可扩充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形成各种类别的数据库,发挥互联网络平台的特性和技术优势,从而加速推进科技档案管理的进程。而对于大型的科技研究机构来说,它们具有庞大的信息资料和科技档案,而这些档案和数据无法通过人力来实现完整的整理和保存,这就需要通过信息技术并且结合互联网技术来处理,从而实现档案管理平台对于科技档案的大数据收集和整理,并应用于生产之中,提升科研工作的效率,降低各类研发成本。

2.转变思想认识,实施专业化管理

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服务于科研和生产,并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决策支持,这就需要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与机构的研究和生产工作相结合,实现有效互动。在当前互联网+渗入各行各业的大环境下,要明确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不仅仅是管理部门的事情,要列入单位各部门的日常工作之中,作为单位整体的重要工作来落实。同时,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要认真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在相关部门和个人之间进行广泛传播,为机构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进步创造良好的舆论和理论环境。在管理模式方面,要严格档案管理的准入原则,让那些具备专业技能、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担任科技档案的管理人员,从而满足互联网+环境下的档案管理相关要求。

3、重置流程管理,健全机制

在进行科技档案的数字化和自动化改革之后,要将科技档案管理的全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和重新安排,对应相关岗位和相关职能,提升技术和管理的契合程度,提升科技档案管理的效率。要扎实推进切实推进业务流程优化、业务标准制度化、档案管理工作环节标准化等。要围绕互联网+环境下的管理思路创新来推动管理流程和管理思路的转变,在实践过程中善于总结和推广转化,在做好档案管理的同时,要将档案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使之价值不断放大和体现。

四、结语

科技档案与互联网+的融合,既强调基础工作,又要求系统的功能性、实用性相结合。只有打造一套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重视科技资料在搜集和保存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进行升级,才能够调动科技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互联网与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杜志宏.二维码技术在企业科技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档案天地,2014,S1:51-53.

[2] 王芝萍.关于科技档案实体管理与现代化档案信息技术融合问题的研究[J].科技创业家,2013,22:255-256.

篇7

关键词:消防工程;科学管理;技术创新;鲁班奖;空气采样报警器;多探头立体交叉布置图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0-0141-03

1 工程概况

无锡新区科技交流中心建筑设计造型独特新颖,建筑形象象征无锡市市花——梅花(图1),它是一座富有时代感和科技特色的地标性建筑。该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局部四层,总建筑面积35474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17811m2,总投资估算4.8亿元。

科技交流中心复杂工程为争创“鲁班奖”项目,同济大学上海科瑞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实行项目管理。

2 工程项目管理

2.1 工程项目管理策划与施工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通过项目策划和项目管理有效控制,以使工程项目进度、质量、造价和消防安全目标得以实现,由此可见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策划、施工过程的有效管理及其消防竣工验收严格把关是工程项目建设成功的关键。

2.2 工程项目的复杂性

2.2.1 消防系统工程的复杂性。科技交流中心复杂工程形体特殊、复杂多变,大空间办公用房、剧院及其他公共用房较多,人员流动多,消防安全隐患容易发生。因此,消防安全的结构档次提高是必要的。

2.2.2 工程项目管理的复杂性。

(1)消防系统工程施工的复杂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规模和数量越来越大,承包商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他们以分包形式承揽工程,专业化程度低,劳务队伍素质不稳定,专业人才投入不够,缺乏高层次技术人才和高层次项目管理人才,复杂工程项目管理能力更是显得薄弱,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往往主要依赖于项目管理公司。

(2)项目管理的难度。影响工程建设的因素很多:权力关系、利益关系、技术水平、质量意识、人力及工程资源等各种社会环境因素,这些突出问题的产生和显现,暴露出社会建筑工程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目标控制的实现,增加了项目管理难度。

2.3 消防系统工程的重要性

复杂工程消防系统不同于一般建筑的消防系统,由于复杂工程大空间用房较多,涉及到大量的人员生命及财产安全,因此复杂建筑工程消防安全显得非常重要。

消防安全三维视角。消防工程项目是城市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物使用者人身安全的人类生存的基本保证,消防工程具有一票否决的特殊权力,城市建设的宗旨是服务于人民,造福于社会,其质量、安全是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工程建设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造福于社会,不能只重视工程进度、质量、造价控制目标的实现,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消防安全控制目标的实现。

科技交流中心形体特殊和复杂多变,大空间用房多,人员流动量大,消防工程项目管理加大管理力度,为了杜绝消防安全隐患,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经过认真研究分析,提出了消防安全三维视角(图2):即工程建设消防安全社会效益。

3 消防系统工程打造金子般亮点造福于社会

3.1 空气采样报警系统安装技术创新

人是社会的最大财富,人身安全保障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城乡建设的宗旨要以人为本,确保人员工作的安全性,工作环境内无任何火灾隐患。科技交流中心复杂工程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各种火灾隐患,加大工程消防安全设施投入:空气采样报警系统、灭火系统(消防喷淋、水炮自动灭火系统、雨淋灭火系统等)及隔火设施(特级防火卷帘)等全自动化消防安全装置。

空气采样报警系统是通过管道空气采样分析判断烟雾粒子浓度的一种烟雾探测器,进而极早期发现火灾。空气采样报警系统(一般报警分四个阶段:警告、行动、火警1、火警2)发现火灾即刻启动空气采样报警系统灭火系统火灾隔离设施(特级防火卷帘)。

科技交流中心共享空间空气采样报警器探头安装布置采用“多探头立体交叉布置”建造技术(图3),做到火灾探测、报警快速准确,大幅度提高了消防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彻底消除火灾隐患,确保员工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

3.2 积极推广“四新技术”应用,保证消防工程质量

科技交流中心充分掌握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在消防系统工程中积极推广使用四新技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为创优工程打下基础,同时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阻燃普利卡管在复杂工程中的应用。感温、感烟探测器安装在天棚下侧,金属软管脱落现象比较严重,防火涂料施工进度迟缓,管路达到耐火等级难度较大。

根据工程的复杂性,消防系统工程采用新材料“阻燃普利卡管”(图4),从而解决了报警系统质量目标控制风险。

3.3 消防灭火系统

(1)消防喷淋施工工艺创新打造艺术精品。科技交流中心地下室通风系统与消防喷淋系统安装一体化,消防喷淋安装在通风管道下部,如花朵一般绽放在通风管道中间排成一行(图6),机电安装施工工艺创新,既保证消防功能,又具有艺术品质形象,成为机电安装工程质量创优一大亮点。

(2)消防水炮自动灭火安装技术创新。科技交流中心大空间办公用房和公共场所灭火装置首选水炮自动灭火系统,主要配合雨淋灭火系统、消防栓灭火系统协同灭火,杜绝灭火死角,确保人员财产不受损失。

水炮自动灭火器安装技术创新,3台水炮自动灭火器同时布置在一个异形体大空间内(图7),形成“三角形动态立体灭火体系”,杜绝了灭火死角。水炮自动灭火器360度旋转,射程远、灭火速度快,消除火灾隐患。

(3)雨淋灭火系统施工精细化、打造优质亮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是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现代人把这种追求统称为“精细化”: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施工就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传统美德的演变。

复杂工程消防系统施工重点就是要强调“精细化”,以过程优质保证整体工程优质,雨淋灭火系统就是典型精细化施工案例(图8)。雨淋灭火系统给水管道接通室内消火栓,并设有手动开启阀门装置与高科技消防系统同时启用,确保消防灭火系统的全面性、安全可靠性,杜绝一切火灾隐患。

3.4 大面积折叠提升防火卷帘施工技术创新打造金子般亮点

大面积折叠提升防火卷帘简介:防火等级(特级)、柔性异型体、双层防火结构、防火卷帘直径26m,高4.5m,每层防火卷帘展开面积367.38m2,大面积折叠提升防火卷帘设计、施工为本工程的重点难点之一。

科技交流中心大面积折叠提升防火卷帘从设计到施工采取了一系列科学管理创新、施工工艺创新措施,其核心作用一切围绕消防灭火,提高灭火速度,保证灭火效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损失,真正使我们的消防工作做到“服务于人民、造福于社会”。

由于项目管理精心策划,设计师发挥无限的创造力,大面积折叠提升防火卷帘既保证了消防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又保证了建筑装饰效果的美观性、协调性、整体性,为工程建设增加亮点(图9)。

科技交流中心大面积折叠提升防火卷帘荣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证书。

4 结语

无锡科技交流中心工程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梳理经济利益与人的关系,人是社会的最大财富,消防安全是人生安全的基本保证,工程建设的核心就是把控好消防安全隐患的防范。

篇8

关键词:科学技术 管理创新 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的时代意义

(一)科学技术管理具有时代性

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极大地促进和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是揭示事物发展规律性的思想和认识;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工艺方法与技能;管理包括国家管理、地域管理、单位、行业、业务管理等,履行管辖、控制、监督、处置的重要职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神经中枢”,科学和技术作为两个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科学技术的进步势必导致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创新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与管理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对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深化的作用已被人们所共识。

科学技术管理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力,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科学技术管理就迅速发展,今天的科学技术管理对社会各个层面空前的影响程度,俨然在社会思想文化、社会生产和社会变革中都起到重大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对生产力系统各个要素和层次结构都产生了渗透和影响,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社会中的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改变着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对发展观念的认识,对财富本质的认识,改变着企业的策略,城市的发展,改变着国家的战略。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不仅承载着社会和谐发展的经济价值,而且还通过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承载着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科学技术管理创新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一个国家的实力主要是由政治实力、文化实力、软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硬件实力构成的。在现今激烈的全球竞争形势下,科技实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第一硬实力。因此,科技创新对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正不断向高级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从国际上看,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管理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先导和战略保障,要坚持把科学技术管理创新同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科技管理创新新动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胜出,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占领高端,率先发展。

(三)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是在新的起点上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十以来中国提出的新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很大的成就: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出口国,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同时,中国经济社会又始终面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一系列的严峻挑战,这成为制约我国在下一阶段发展的主要障碍。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就是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提出的科学有效的发展路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强大的发展优势,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继续保持经济长期平稳增长,化解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突破日益趋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是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构建新的发展体系,推动产业的改造、优化和升级,以科技管理创新的巨大能量推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要点

(一)坚持自主创新

推进科学技术管理创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当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不能回避的现实是,我国很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消耗大、利润低,受制于人。过去,我们主要用发展的高速度拓宽发展空间,今后,我们必须依靠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一是要瞄准国际创新趋势、特点进行自主创新,使我国的自主创新站在国际科学技术管理发展前沿;二是要将优势资源整合聚集到战略目标上,力求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进行多种模式的创新,既可以在优势领域进行原始创新,也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集成创新,还应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二)推动企业成为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主体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下一步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有效释放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通道。企业是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产业和产品的创新最为敏感。由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和创新,才能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加快成果转化应用。首先,进一步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让企业成为技术需求选择、技术项目确定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让科技要素、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其次,高校、研发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金融机构等应与企业一起构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协同创新体系。

(三)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创新性是科学技术管理的本质特征。从科学技术管理的创新过程来看:即从创新设想的提出、确认、开发,成果的有效应用于市场,都是创造性的活动;知识产权贯穿于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始终。知识产权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战略资源。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注重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这样容易激发创新者的积极性,给他们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也才能将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引导和凝聚到创新和发展上来,有利于经济的进步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三、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的大趋势

人类历经了数千年的农业经济和不到300年的工业经济的发展,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革命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从总体上说,未来高科技及其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上的生产力,政治上的影响力,军事上的战斗力和社会发展上的推动力的影响之大,将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命运。

(一)进一步明确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战略目标

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正如指出的,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二)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重点任务

我们必须依靠科技管理创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以迎接全球经济竞争和合作的挑战;提供为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所必需的科学技术管理支撑;我们必须面对相对紧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取得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未来应瞄准重点战略目标部署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组织队伍,尊重科学规律,充分尊重科学家的学术创新自由。应按需求和市场为导向,支持和引导高技术发展和产业化,要把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首要位置;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加快发展天空和海洋技术,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研究。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做出战略性的贡献。

(三)落实推进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政策措施

大力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转入建立市场经济框架下构造新的有序结构的阶段,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式,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推进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国防科技体制和科技宏观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

制定和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财税金融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使企业创新投入能够得到合理回报,特别是要抓紧落实国家已经出台的研发投入抵扣所得税务政策。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自主创新成果通过技术转移实现产业化,设计拓宽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实现途径。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投资是战略性投资,要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要调整财政性科技投入的结构,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支持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科技工程式,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要切实加强科技经费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

篇9

一、高科技企业的特质及对传统成本管理的挑战

与传统企业不同,高科技企业竞争优势的特质在于技术核心能力,技术核心能力使竞争者难于在短期内模仿或赶上。高科技企业的特质对传统的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成本管理只注重对生产过程进行计划、核算和分析,没有拓展到技术领域、流通领域;传统成本管理偏重于事后管理,忽视了事前的预测和决策,难以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预防性作用;在成本责任方面,没有形成一套责任预算、责任核算和责任分析的管理体系,没有与经济责任制度密切结合。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探索高科技企业的成本管理之道。

二、基于技术创新的成本管理的新内涵

成本管理的实质是进行资源最优配置的管理,高科技企业以技术核心能力作为竞争优势的来源,在研发环节必然有巨额投入,这就注定了高科技企业的成本管理是基于技术创新的成本管理,是“科技驱动型成本管理”。“科技驱动型”成本管理,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新技术和新产品成为降低成本的主要动力。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而言,科技驱动型成本管理首先需要正确处理技术创新与成本管理之间关系,成本管理的重点是把大量优质资源投入到新产品开发、新材料运用、工艺技术创新、设备技术改进等活动中,并进一步促进实现科学化管理,增强产品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进而降低成本,扩展利润空间。与传统成本管理不同,科技驱动型成本管理不是单纯降低成本总额,它强调如何优化资源配置的问题,强调投入产出比、成本效益比,或对目标达成的贡管理献率。增加或减少成本费用开支必须有理由,有可定性或可量化的依据,规范的成本费用管理中要优先保证贡献率最高的项目开支,实行精细划管理。

科技驱动型成本管理在短期内必然对利润产生负向影响,但从长远来看,这些因素若适应了市场需求,会带来更大的经济附加值;创新产品会增加销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应用新的科技成果,可以提高效率,节能降耗,减少废品损失。科技驱动型成本管理获取成功的关键在于创新所带来的产出必须大于对创新活动的投入,因此它特别强调管理的科学化,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科学的产品开发规划和预算制度,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三、基于技术创新的成本管理战略

对于高科技企业而言,技术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武器,技术已经不仅仅是涉及到研究部门的活动,而是涉及到从研究开发到新产品的生产、营销的全过程的活动,成为高科技企业战略决策的核心活动。因此,高科技企业基于技术创新的成本管理战略应以技术创新战略为主导,实现技术创新战略与成本管理战略的协调。

其一,自主创新战略与成本差异化战略的匹配。自主创新战略是指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破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如因特尔、微软等都属于这类企业。与此相适应,自主创新技术战略下,高科技企业成本管理的战略定位应是:加大研发投入,追求高投入高回报的相对成本降低优势,实行差异领先战略。当一个企业能够为买方提供一些独特的、对买方来说不仅仅是价格低廉的产品时,这个企业就具有了区别其他竞争对手的经营差异性。差异领先战略要求企业就客户广泛重视的一些方面在产业内独树一帜,或在成本差距难以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生产比竞争对手功能更强、质量更优、服务更好的产品以显示经营差异。当然,这种差异应是买方所希望的或乐意接受的。如能获得差异领先的地位,就可以得到价格溢价的报酬,或在一定的价格下出售更多的产品,或在周期性、季节性市场萎缩期间获得诸如买方忠诚等相应的利益。成本差异化战略的逻辑要求企业经营那些有利于竞争的并能使自己的独具特色的技术产品,重在创新。经营差异的代价一般较高,它不能直接降低成本,但可以通过价格溢价或增加销售量相对降低总成本。只要企业获得的总收益超过为经营差异而追加的成本,经营差异就会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其二,模仿创新战略与低成本战略的匹配。模仿创新技术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率先者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进一步开发的创新战略。模仿技术创新战略下,高科技企业成本管理的战略定位应是挖掘成本降低潜力,实行成本领先战略。因为模仿创新的技术战略一般是在工艺设计、质量控制、大批量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创新链的后期阶段进行大量投入,生产出在性能、质量、价格方面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与率先创新的企业竞争,以此确立竞争地位,获取经济利益。与此相适应,企业应实行成本领先战略,即凭借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和价格在竞争中取胜,是一种降低绝对成本的战略。在这种战略指导下,企业的目标是要成为其产业中的低成本生产(服务)厂商,也就是在提供的产品 (或服务)的功能、质量差别不大的条件下,努力降低成本来取得竞争优势。如果企业能够创造和维持全面的成本领先地位,那它只要将价格控制在产业平均或接均的水平,就能获取优于平均水平的经营业绩。在与对手相当或相对较低的价位上,成本领先者的低成本优势将转化为高收益,成本领先战略的逻辑要求企业就是成本领先者,而不是成为竞争技术地位的几个企业之一,所以成本领先是一种格外强调先发制人策略的一种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可通过大规模生产、学习曲线效应以及严格的成本控制来实现,总之,为实现低成本战略,企业必须发现和开发所有成本优势资源。

四、基于技术创新的成本管理战术

研发投入的成本管理,强调研发设计中构建成本优势,需应用成本企划的思想和价值工程分析等现代成本管理手段。高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新产品设计时,就必须考虑成本避免,因为成本实际发生之前,大部分成本在设计阶段便已经被锁定,一旦设计方案确定,很难再改变成本发生的数额。成本企划的实质是成本的前馈控制,是针对未来的必达目标,对目前的方法与步骤进行弹性调整,是一种先导性和预防性的控制方式。基本思想是在产品的企划与设计阶段,即在真实成本发生前,就关注到将要制造的产品成本,并根据顾客可以接受的市场价格和企业的目标利润估算出产品成本的限额,制造过程实际消耗的成本及顾客的使用成本都不允许超越这一限额,这个限定的成本是成本企划的关键控制因素。为达到这个“限定的成本范围”,成本企划借助“源流管理”和“成本筑入”的思想。“源流管理”是从成本发生的本源开始实施充分透彻的分析,以避免后续制造过程的大量无效作业耗费成本,它着眼于成本的发生源泉;“成本筑入”意味着在将材料、部件等汇集在一起装配成产品的同时,也将成本一并“装配”进去。价值工程分析是实现成本企划的重要手段,它主要完成两项任务:首先是功能筛选,通过与用户充分的沟通,了解其需求和期望。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通过功能分析,去除不必要的功能,补充不足的功能,使项目的功能结构更加合理,以满足用户的要求;其次是利用产品成本结构与产品功能结构的比值关系来寻找降低成本、提高成本效能比率的途径。因此,成本企划必须借助价值工程不断的进行成本挤压,实现其市场目标。

对于研发投入的市场实现的管理强调实现技术投入的全流程管理,“全流程”即全面完整的流程,来源于客户需求,最终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全流程管理首先强调技术创新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要求流程中的每个部门,每个员工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需要树立主动、认真倾听客户声音和把握客户需求的强烈意愿,养成依据明确的客户需求来开展各项工作的习惯,努力为客户交付合格的产品和服务。全流程管理要求流程中的每个部门、每个环节都要关注全流程的结果,而不只关注自己可控的那一部分。

五、结论

技术的创新与管理的创新是相辅相成的,高科技企业与传统企业不同,它追求的是持续的技术创新以及创新投入的市场实现,因此对成本管理的理念、成本管理的战略与战术都提出了新要求,只有适应了这一需求,高科技企业才能真正取得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胡红卫:《研发困局》,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篇10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109-02

1.引言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科技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源泉,科技的竞争也已成为综合实力竞争的焦点。

知识产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以及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必然结果,极大地推动了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实际上,知识产权管理和自主创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系,知识产权管理是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运行基础,自主创新则是知识产权管理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1]南宁市依托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枢纽城市地位和作用,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若能够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将大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构建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实现首府现代化建设新跨越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南宁市知识产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南宁市知识产权工作现状分析

2.1.1南宁市管理机构设置

与国内其他发达省份省会城市相比,南宁市专利管理机构成立较晚。2001年成立南宁市知识产权局,挂在南宁市科学技术局,由南宁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兼任南宁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赋予归口管理全市知识产权和主管全市专利工作的职能。2013年,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南宁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标志着南宁市知识产权工作翻开新的篇章。

2.1.2南宁市专利知识产权申请与授权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2006―2014年南宁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由图1可以看出,“十一五” 期间,南宁市获得授权的专利累计2729件, 是“十五”的1.99倍,同比“十五”增长100%。2011年,南宁市专利知识产权授权量首次超过1000项,比2010年增长30%。十二五期间,南宁市专利知识产权申请量年平均增长率为58%,授权量年平均增长率32.2%,居全国首位。

2.1.3南宁市专利运用情况

近年来南宁市知识产权局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专利运用的指导与服务工作,重点指导帮助南宁企事业单位的专利运用情况,极大促进了专利技术的转化和扩散。2012年8月,南宁市共有19家工业企业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培育工程试点企业,其中南宁高新区9家。2014年12月,广西博科药业有限公司是广西第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单位,也是南宁市首家启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贯标工作的企业。

2.1.4南宁市知识产权宣传与保护情况

在专利宣传与保护方面,南宁市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媒体宣传作用,通过举办知识产权竞赛、知识产权专家宣讲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专利宣传力度,提高了专利保护意识。同时,开展对专利侵权、冒充专利与假冒专利行为的检查,宣传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并会同市公安局开展联合执法等,进一步提高了公众尤其是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促进专利技术的扩散。

2.2 南宁市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南宁市专利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南宁市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南宁市知识产权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不容忽视。

(1)专利政策体系仍不完善。近年来,随着南宁市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南宁市相关部门根据国家政策法规制定了《南宁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实施方案》、《南宁市专利自主奖励暂行办法》等文件,但是还没有出台本市的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专利发展规划等重要的管理政策文件。

(2)知识产权认知不足,专利意识薄弱。目前,南宁市科技、经济、贸易等领域以及社会公众普遍存在专利意识薄弱,没有形成一个重视创新、重视知识产权的氛围。南宁多数的企业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尚未建立起基本的专利管理、鼓励、保护等工作制度,甚至缺乏必要的专利知识。

(3)缺乏专业管理人才,专利保护能力不足。目前,南宁市负责知识产权管理的工作人员中很多都缺少应有的法律背景,也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对知识产权的高层次管理造成困难。同时,专利的保护方面也相对薄弱,未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法制环境。

(4)专利创造能力不强,专利数量和质量相对偏低。由图2可见,南宁市专利申请受理数量相对于全国其他发达地区省会城市而言,排名相对靠后。这说明南宁市的城市竞争力相比之下是比较弱的,专利拥有量总数低,专利申请受理数量在全国总排名中靠后,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各副省级城市,而且增长速度也显得相对缓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数据来源:根据2006―2014年中国知识产权局统计数据整理得出)

3.完善南宁市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南宁市知识产权工作出现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相对滞后的管理体制不能满足专利保护的现实需求。为促进南宁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在区域内的科技竞争力,现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 完善专利政策体系,加强专利管理和服务体系

南宁知识产权战略可以作为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南宁专利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纲领性文件,充分发挥南宁地域的优势,着眼于推动、指导市场创新资源整合,促进专利工作的有序发展,从管理和制度建设上大胆创新,着力于知识产权制度构建中促进技术创新与经济结合,并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调整与强化和政府职能转变工作结合起来。[2]同时注重对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加强专利政策宣传活动,提高专利意识,努力形成尊重知识、保护专利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

3.2 完善知识产权工作奖励、激励机制

加大政府财政引导资金的投入,逐步形成以政府资金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补充的投融资体系。[3]通过政府购买和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增加投入搞好知识产权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吸收、消化、改进和创新,进而提高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2013年起,南宁市建立实施“发明专利倍增计划”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权利人维持先进适用关键核心发明专利,资助缴纳发明专利年费,延长发明专利寿命,保障“发明专利倍增计划”的完成。[4]

3.3 加速企业专利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

当前,我国普遍存在专利技术与市场结合的紧密度不够、专利本身的运用价值不高、造成转化实施率偏低的现象。南宁应充分发挥“官、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联合作用,大力开展知识产权运用与产业化工作,规范南宁市研究与开发工作,建立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激励制度。针对政府种重点支持的重大技术项目,应有有重点、有计划、有目标地将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避免产业专利技术空心化。

3.4 培养知识产权各类人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机制

大力培养地方知识产权人才,推动知识产权跨学科的综合教育。[5]应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各级日常培训范畴,提高整体知识产权意识。近一步完善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和企业三位一体的联合专利保护体系;在现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强县区专利立法工作,围绕南宁市资源优势,研究保护措施,创新保护机制,构建保护模式和保护体系。[6]

3.5 建立健全区域间、跨区域间的科技协作机制

建立技术创新数据资源共享体系,加强中国―东盟区域科技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一体化,加强区域间的科技协作与引导企业学习国际规则,鼓励本市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利用东盟国家的优势产业,以双方贸易往来和技术转移中的主要领域为重点,协商和研讨知识产权战略问题,形成知识产权安全预警联动机制和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参考文献

[1] 陈祺敏.基于区域创新理论的知识产权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

[2] 王丽贤,汪凌勇. 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6:57-60.

[3] 宋婷婷.创新型企业自主创新模式和基础管理机制建设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

[4] 《南宁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实施方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