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教育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3: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职业教育的思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职业教育的思考

篇1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教师 教学 课堂之外

素质教育是一种提高人的素质、发展人的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不是简单的思维模式的转变,任何教育都有是否适应时展的要求,是否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否符合教育规律的问题。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如此才能收到实效。技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协调发展和整体优化,以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基础,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

关于如何在技校中实施素质教育,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素质教育重在挖掘学生的自身潜能

素质教育不是外在强迫灌输式的教育,而是引发学生潜意识之中向上的追求、创造力和思维力的教育。人自有许多潜在的能力,这是人类在几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发展、强化这种能力,而不是压制它。在一项“O”是什么的测验中,学龄前儿童的答案有几十种,中学生十几种,而大学生则只有几种。这一现象说明什么呢?它说明我们目前的教育方式正在限制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机械的、被动的接受型的思维一旦形成,人自身的发散型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就会受到压抑。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开启心智,使学生固有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我们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一个故事:一个仙人想奖赏一位虔诚的信徒,于是他随手一指,石头便化作了金子,但信徒却不愿要那块金子,他想要仙人点石成金的手。从某种意义上看,教师也不应只把“金子”给学生,而应该教会学生如何“点石成金”。技工教育的重点就在于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比传授

给他们知识更重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比传授给他们知识更重要。

二、教师与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最终都要通过学校校长、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落实到学生身上,因此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组建一支积极推动素质教育、积极投身教育改革的教师队伍,这是国家提出的一个十分明确和正确的要求。实现素质教育最终目标的关键环节是教师,“教育变革”都是以人的活动来实现的,特别是教师的活动来实现的。因此,把握教师的心态和需求,激发蕴藏于教师中的巨大改革热情和积极性,是保证素质教育顺利进行的关键。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投入,离不开学校领导的英明决策、科学领导和合理安排。因此,转变观念,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是全部教师的基础。”因此,教师不仅要在专业上让学生信服,在人格、品德上也应该让学生觉得可信赖,当然,教师也是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最起码,要达到较高层次,方可为人师表。

除学习现代最新的科学理论和教育理论外,教师还应了解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有关知识,并把所学知识与自己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努力钻研业务,潜心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讲究授课方法,掌握教学规律,以教授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

教师还应具备动手能力、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指导学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交际与交流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能力,更应注意学生思维意识的培养和心理健康的培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就和价值理念,从而逐步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现代科技意识、市场竞争意识、正常人格心态、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学校也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继续深造――获取更高的学历、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培养良好的实际能力。同时还应关注和扶植一批专职或兼职的社会辅导教师,以帮助技校生解决社交及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三、教学与素质教育

在课程的设置上,一方面,学以致用是技校教育的目的,因此在技校教学中应重点突出实习课,使学生真正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设置与社会学相关的课程,所有的技术都是需要通过人来运用的,只有人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技术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良。

从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看,要面对21世纪人类的进步和发展,面向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就既要考虑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又要预测经济科学发展的趋势。第一,要求拓宽专业,设置专业要具有超前意识,专业内容要合理完整,从整体上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结构。第二,加强基础,降低重心,强化通识教育,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普适性,培养适应社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第三,课程体系的布局要求抬高起点,跟踪发展,提高知识的质量和文化素质。

从教学方法改革上看,要把讲授、辅导、动手、自学结合起来,重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新思想、新见解,重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求遵循少而精的原则,重视知识的简约化、结构化,让学生重点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结构、基本方法。教师更要逐步提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信息资源优势,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我校在教学上采用了上课与实习各占一半的方法,有效地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自学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掌握一门技术,仅靠学校教师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毕业之后要在本专业继续发展下去,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因此学生就必须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如此才能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地获得新知识、新技术,所以,在校期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四、课题之外的素质教育

篇2

关键词 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形势;问题;建议;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340-01

江西农业职业教育是江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基层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摇篮。作为直接服务江西“三农”的农业职业院校,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农业职业教育的国际与国内发展形势

1.1 国外农业教育的发展

目前,世界上多数农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例如法国形成了农业科研创新体系,以国家农业研究院为主体,农业科研机构作为补充。美国、荷兰、加拿大等国着力发展农业教育,受过职业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占比超过70%。荷兰则实行农业免费教育制度,并规定农民在没有一定技术基础的条件下无经营农场的资格。

1.2 国内农业教育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随着我国高考制度恢复,我国农业中专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农业教育进入高等教育时代,并且逐渐成为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的重要途径。北京、山东、江苏、浙江、辽宁、新疆等省市的农业职业教育在发展中脱颖而出,一些农业类职业院校进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行列。

2 江西省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江西省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省份相比,发展缓慢,差距仍较大,没有一所农业类职业院校入围国家示范行列。这既有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原因,也有来自农业职业院校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问题[1-2]。

2.1 农业职业教育招生困难

部分人对农业职业教育存在固有偏见,同时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考生大多不愿意报考农业职业院校,导致农业职业院校的招生及发展受阻。

2.2 政府对农业职业教育投入不足

由于投入严重不足,新型、先进的教学设备无力购进,导致农业类院校办学条件与教学设备落后,限制了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

2.3 农业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顺

农业职业教育各层次与类别协调度不够,重复办学情况严重,导致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不利于农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4 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农村、农民需要有差距

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人才培养和农民技术需求存在不一致的情况。教育质量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与理解不足。

2.5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

由于高等农业教育的科研投入较少、周期长、成效慢,许多科研成果难以直接有效转化为农业生产力。部分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普及率等均已达到70%~80%,而我国仅为30%~40%。

3 建议

3.1 制定有利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

为推动农业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应完善农业产业劳动准入制度,增强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联系,促使农业职业教育逐步规范化、法制化。

3.2 发挥政府在农业职业教育上的引领作用

在政策上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与支持,建立起多元化农业教育投资机制。同时,保证对农业职业教育有利的政策环境,充分考虑农业行业的特殊性并给予专门的政策支持。

3.3 创造环境,构筑农业职业院校人才通往“三农”的道路

自2014年开始,江西省推动了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工作,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落实不到位,因此要继续推动基层农技人员“三定向”培养工作,使培养计划真正落实到位[3-4]。

4 对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发展的思考

学院要树立“以基地强基础、以创业带就业、以合作促发展”的办学思路,努力破解难题、消除瓶颈、谋求发展,加快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步伐。

4.1 加快转变思想,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面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形势,学院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融入到“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中去,切实发挥农业职业院校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中的重要作用[5-8]。

4.2 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争取政策,创造一切条件,加快重大条件平台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的速度,建设符合农业职业教育需要的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提升学院的办学治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4.3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组织开展内容实用、学习期限灵活、学习形式多样的职业技术培训。同时,逐步建立起就业引导、职业辅导和创业指导一体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4.4 服务地方经济,改革专业结构

根据江西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情况,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同时结合区域特色进行专业设置,集中力量办好一批特色骨干专业,增强培养的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4.5 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的宣传和教育,并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推进专业教师假期轮训制度,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努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5 参考文献

[1] 谷莘,杨世彦.国外农业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世界农业,2009(12):68-70.

[2] 卫,张琦.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外经验及其对皖北地区的启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1-16.

[3] 张丽.江西省农业职业教育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和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4] 盛建军,周晓刚.高等职业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实践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4(2):24-25.

[5] 李玮炜,贺定修,苏江.“政校行企”职教联盟实践探究[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25-28.

[6] 季琼,弓永钦.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中的促进作用研究:以中国报关协会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4(增刊2):25-26.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 改革 创新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职业教育必须在突出培养高级技能人才办学特色的前提下,改革原来的教学方式、方法及体制等,开创职业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培养出适合当今企业工作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抓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企业急需具有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创新型性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经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培养出适合当今企业工作岗位需要求的现代高技能工人才,职业教育必须改革原来的教学方式、方法及体制等,开创职业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

2.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面对文化基础薄弱、层次差别较大、素质较差、学习兴趣又不大的这样一个群体,如何让他们成才,使之成为具有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创新型性高技能人才,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一现状迫使职业技术院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改革原来的教学方式、方法及体制等,开创职业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

3.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是职业技术院校的某一专业的主课和重点课,在一定程度上,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决着职业院校专业水平的高低和培养技能人才的能力。职业院校培养的不是企业管理人员,而是一线的操作技术工人,针对这一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过程要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来组织教学,所以我们要紧紧围绕教育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

4.科学规划职业教育知识体系

要想让学生通过3至5年的培养达到上述能力,就必须根据职业能力标准规划好本专业的教学知识体系,技能型人才培养课程的规划要把握高技术、高技能,做到理论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实践型和知识型相结合。

4.1科学制定实施教学计划

做好实施教学计划的改革与创新,首先是认真做好专业课教学的调查研究,生源主要来自初中、高中、或职业高中的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并且自制能力较差,甚至有的职业学校为了强拉生源,只要报名不用考试就能录取入学,这就给教师在研究制定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要摸清学生的底子,研究教材,根据专业特点要求,提炼教材内容,按照“必须、适度、够用”的原则,删减偏难的内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实施性计划和教学大纲。

4.2合理设置教学模块

教学模块的设置要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可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技术课关联的内容组成一知识模块,专业技能实训模块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现场教学或模拟现场教学为主,突出技能训练这一主题。我们根据电气维修职业标准要求,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模块,根据知识能力相关性,按照控制技术和工艺要求规划出大模块,每个大模块含有多个子模块,子模块再分解为若干课题单元。如:电力拖动控制模块中,含有电力拖动技术子模块、PLC改造继电器控制电路子模块,使PLC控制应用技术与继电器控制技术紧密结合,便于学生理解掌握PLC控制应用技术与继电器控制技术的关系,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再如:龙门刨床控制电路技术改造模块中,将PLC控制技术、变频器控制技术、文本显示技术融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模块的技术含量,增强了综合技能训练能力。

5.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思路

5.1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培养技能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生产实践经验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不宜采用“你教什么我学什么”,这一被动式的教学方法。我们在技能操作教学上,实施了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开展互动式教学,形成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我们在进行专业技能模块教学时,以课题模块为核心,由教师提出问题安排课题任务。在实施任务过程中,教师在传授所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运用创造性思维去获得新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形成探究知识技能的良好态度和习惯。

5.2教学模式的创新

根据技能培养特点,我们将一些有设备条件的专业技术课程与专业实训课程密切结合,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使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协调统一,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模块确定后,教师就要以模块为教学单元组织教学,实践性、技能性模块安排在一体化实训室或实训中心,由师生双方共同在专业实训室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这一模块的教学任务。

5.3实践教学过程的创新

篇4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培养

学习型社会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概念,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和教育观。创立学习型社会理念的鼻祖,美国学者哈钦斯认为:学习型社会是“不仅仅向人们提供定时定点的成人教育,还要在任何时候以学习、成就、人格形成为目的,成功地实现价值传递,从而实现一切制度所追求的目标的成功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将其定义为“一个教育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组织(包括家庭单位和公民生活)密切交织的过程”。结合二者的观点,学习型社会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以学习为核心,促进社会各个组成部分良性发展的社会形态。对个体而言,学习成为个人的基本生活方式,盈其一生;对社会而言,学习成为普遍的社会行为方式和价值选择,学习在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今社会的重要性

在我国教育体制发展不平衡和不完善的状态下,单一的教育主体和办学体制逐渐不能满足社会转型时期对人才、技术和科学的需求。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作用。在我国现阶段的继续教育中,高等职业学校是服务当地企业的重要场所,也是人们获取继续教育机会的重要渠道。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以高等职业素质为基础,以高等职业能力为核心,以高等职业技能为重点的全面素质培养教育。职业教育是义务教育之外重要的教育类型,在我们能够预见的未来,大多数从业人员的就业准备仍需要通过职业教育来完成。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曾经说过:“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他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2学习型社会对学生培养的启示

对于学习型社会来说,人人都是学生,人人都是老师,学生与老师的分界已无实际意义,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人人都有得到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因此,教育可持续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不谋而合。高职院校应结合自己的现状,在教育观念上实现四个基本转变:一是,由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转变为终身学习;二是,将书本上的学习转变为实用型的技能学习,重点放在就业能力的造就上;三是,将学校学习转变为工作、生活中的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使学习工作生活一体化;四是,由强迫学习转变为自觉自主的学习。

2.1培养学生主体性

首先,培养学生主体性包括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是个人能动地对自己进行管理,是个人“自我愿望”实现的一种方式。个人在组织共同价值观的指引下,在所授权的范围内自我决定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实施自我激励,并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以便个人能够更出色地完成既定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使自己在工作中获得最大的享受。高职生是高职教育体系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要的被管理者。因此,高职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优劣不但对其个人的目标实现有着直接影响,也对高职院校这一大环境的管理水平有着直接影响。自我管理的目标必须和大环境管理的总目标相协调,不允许有多向性和自由化,不然就丧失了自我管理的意义。其次,培养学生主体性还包括提高时间管理能力,当今要求学生要有超强的时间管理能力,只有合理的配置时间才能发挥最佳成效。此外要有过硬的技能管理能力,技能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培养目标,更是高职生的生存之本。最后更要有优秀的学习能力和人生目标管理能力,对高职生来说,学习仍是他们生存与发展的推动力,高职生在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的同时,还应确立一个不断追求的人生目标。

2.2建设学习型校园

学习型校园是“一种不同凡响,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学习型校园首先是关注个体未来发展的一种学习环境,个体通过在其中的学习熏陶能系统地掌握未来发展的基本能力。学习型校园价值观的核心是为了防止知识的老化,实现知识更新,产生知识的滚动效应,其基础部分应是个人学习能力的养成。高职院校和其他学校一样,在建设学习型校园过程中,无论是领导还是职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始终要体现出自我超越的精神,教师不为学历职称而教,学生不为文凭而学,从学会做人入手,学会学习,培养创造性,凸现自主学习的能量,张扬挑战自我的个性,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学习是高职院校走向学习型校园的关键。和其他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有着办学实力较弱、师资队伍残缺不全、学生学习基础差等明显的差距,要在办学上立足市场、体现特色,面临的考验很大。这就更需要探索创新,依靠学习型的理念弥补自身素质的不足,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准则,倡导人人要学,人人想学,人人会学的学校场景,顺应学习社会化的形势,提倡终身学习、全过程学习,提升学习力,进而提升竞争力,让学校里每位师生员工都能从学习中找到成长的快乐,知识的力量。

2.3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高职的一切不是为了就业率,而是为了学生的终身的发展,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满足学生的更多需求。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拥有多种技能,掌握更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学生的发展注入更多的能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职业教育的第一课,使学生了解职业、了解自身、认识专业、建立学习兴趣,规划职业生涯发展道路。现代职业生涯规划始于基础教育,并贯穿终身。然而,在计划经济时期,人力资源按计划分配,个人几乎没有职业选择机会,生涯规划指导也没有用武之地。职业指导课只是近年来开始在普通中学开设。为此,职业教育不但要补上这一课,还要突出自身特色:一是,具有明确的专业针对性和就业目标导向性;二是,在已有的人职匹配、多元智能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工作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三是,利用行业企业的工业文化教育资源。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聘请资深企业技术管理人员讲课、邀请成功校友介绍经验,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编写形象生动的行业工业文化读本,使学生从行业文化入手,熟悉热爱专业,做出正确、合理的生涯规划。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更高,在落实制度、经费、资助体系保障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高质量的人才涌入社会,极大促进了社会的前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学习型社会中的位置愈显重要。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面向就业市场,依托企业、政府支持,社会化、多层次的职业培训体系。一方面,要进一步整合成人教育资源,构建面向社会、资源共享和功能衔接的职业教育社会网络;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发挥面向社会的培训功能。

作者:左传沧 单位:山东医药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杜战其,关海玲,杨斌鑫.新时期我国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06(04):148-149.

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市场导向;素质本位;终身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023-01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政治、经济、科技、劳务市场发展,竞争的必然结果。

一、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走访、实地考察、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当前职业教育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课程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一是在一个学科专业中,所开设的各门课程存在结构不合理问题,表现为课程门类不全,新的需要的课程开设不出来,而旧的不需要的课程又删除不掉;课程门类之间在结构比例方面不合理,有的开设过多,有的开设过少。二是各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性;三是课程门类繁琐过多,内容交叉,课程设置缺乏宏观、统筹及整体优化。

2、课程内容陈旧,跟不上形势

这里主要指各门专业课程所讲述内容是陈旧落后的,课程设置基本沿袭传统的模式,仍以学科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3、课程缺乏实用性,对就业不利

职业教育学校中开设的许多课程缺乏实用性,仍停留在知识传授阶段,知识、技术等都是过时的,跟不上需求,缺乏实际应用性。授课内容与职业、就业联系不紧密,真正走上工作岗位,用不上。

4、课程思想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表现如下:课程内容的选定没有吸收学生参与,没有照顾其需求和特点;课程内容的显现方式单一,不符合学生的个性化要求;课程的进度、难易度等不合乎学生的特点;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等。

5、课程呈现方式呆板,学生不感兴趣

主要表现为形式单一、不生动活泼,缺乏新颖性;教学方式陈旧、枯燥,单纯是教师口授,学生听讲,记笔记,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不够,教学枯燥乏味。

6、课程内容缺乏范例性,联系生活不够

学生学的是死知识,不能用,不能举一反三。

7、课程中实践环节不合理

一是在课程中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一些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缺乏特色,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二是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中,讲的知识过多,而操作、练习和实验较少,尤其是生产中应用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操作、练习和实验安排少。

8、课程内容缺乏迁移性

所谓迁移性是指一门课的内容在原理与方法特别是思维方法方面,对于另一门课的内容有联系性、转换性和促进性。课程内容缺乏迁移性既显示出课程内容的陈旧和封闭,也显示出教学方式方法的落后。

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随着职业教育结构不断深入的改革,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性、应用性、技术性人才的要求,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综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特点和趋势,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以下一些思路和看法:

1、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主要表现在:一是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门类和招生数量既要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又要适应人才市场和职业市场的变化[2]。二是提高职业教育毕业生具有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素质。这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具有灵活的课程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供求变化,确保毕业生具有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能力。

2、以素质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以素质为本位强调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在思路上要突破或超越技能、能力的局限,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逐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设置中,要做到在门类上使科学、技术课程与人文课程结合;在内容结构上使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与人文价值体系相结合。

3、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主要强调以下几点:第一,吸收学生参加课程改革的决策与设计,使课程改革队伍由现在的用人代表(企事业)、培养人代表(教师)、管理者代表(行政部门)三结合变为四结合,即加上学生代表。学生代表要参与课程改革的决策过程和设计过程,在各个环节上都要听取学生的意见。第二,在课程的编制与使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听取学生的意见,适应其需求和特点。第三,在课程的计划与教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以探究与实践为主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探究是一种探索、研究、发现、创造的活动。这要求课程知识技能的体系以能引发学生探究活动的问题方式、方法和原理为主要构成,使学生找到问题为学习开始,以解决问题为学习过程,以产生更高水平的新问题为学习的小结。

实践是一种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运用知识于实际,或从实际中发现、发展知识的活动。一般来说,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应有一半至2/3的比重是实践活动或实践性活动。

5、以终身学习为主要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它要求在课程中更多地充实有关思维、知识形成、认知方法等内容,让学生从中了解和掌握科学的方法,在课程呈现和表现的过程中,更多地增加学生自已探究,自己发现新知,使学生学会自己学习。

除此之外,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还要做如下努力:充分地认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加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研究;完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机制;创建新的课程体系,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注重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加强校企深度合作,逐步建立学生顶岗实习机制;增强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等。

参考文献:

篇6

一、 山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主流积极健康

(1)高职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近几年来,山西高职教育取得了较大发展,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已成为我省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容忽视的半壁江山。2011年,全省职业院校共682所,其中高职院校46所,招生规模近10万人,在校生达27.7万人,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在即将结束的“十一五”期间,我省高职院校为各行各业培养了15万名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推动山西新型能源工业基地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2)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一批示范性院校已经出现

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省教育厅积极推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2007年,省教育厅根据全省高等职业院校布局调整和各校建设基础,选择办学定位准确、产学结合紧密、就业率高的高等职业院校,采取政府引导、行业企业参与、院校具体实施的办法进行培育。“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培育10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其中,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和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已经进入国家示范校建设行列,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进入国家重点培育行列。

(3) 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初步发展

高职教育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我省加强对教师队伍素质的建设。 师资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高职院校加强竞争力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我省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台了《山西省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学名师、优秀教师评选实施方案》,在全国创造性地开展了“双师型”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评选活动。“十一五”期间,我省认真实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素质提高计划"进一步推进我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共评选产生了41名省级“双师型教学名师和142名“双师型”优秀教师,提高了全省高职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4) 深化高职院校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省积极探索和推进人才模式改革,高职教育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我省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精神,支持示范高职院校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2009年,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在我省率先进行了提前单独招生试点工作。在深化高职院校改革的同时,各高职院校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为行业企业培养高质量的技能人才。

二、存在的问题

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总体上是好的,成就是巨大的,为加快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与此同时,由于发展速度过快,办学资源供给不足,缺少成熟的经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办学理念未形成。

我省很多高职院校在办学时,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办学理念和教育制度,在教育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设置和建设、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师资配备、学生指导与管理诸多方面都还处在摸索和建制过程中,质量和效益的评价体系、监控机制等也有待逐步健全和完善。所以,探索有地方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制度是我省高职院校发展的迫切任务。

(2)“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小

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歧视观念,以及职业学校科研条件相对不足,教师待遇与普通高校相比较低等因素的影响,致使高职院校吸引力不足,高素质人才不愿进入,整体专业水平偏低。各高职院校均存在助教独立承担新课程的现象。新开专业教师紧缺,已有的教师大多数缺乏实践经验。虽然各高职学院都非常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专任教师提出了实践能力的要求,但“双师型”教师在专任教师中所占的比例并没有明显提高。

(3)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山西省教育厅印发的《山西省职业教育发展工程实施方案》中提出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对我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政策支持,促进了广大毕业生就业。但是,我们仍应该看到我省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上图数据显示,2008―2011年期间,我省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大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与我省普通本科院校相比,仍存在现实差距,就业率每年都比普通本科院校低15个百分点左右。

(4)社会认可度不高,缺乏吸引力

我国历时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从来重道轻技,视技术为“奇技巧”。直到今天,社会仍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认同高职教育。人们普遍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并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还有待优化,社会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种种偏见和误解还有待澄清。这些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

三、山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一)完善高职教育政策法规,强化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

1996 年,我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作出了一定的规范,给予了高职教育极大地关注,但当前投入的重点还是在普通高等教育系统,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比较有限。在新形势在,我省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把高职教育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工作重点,作为优化教育结构、推进教育公平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二)加大经费投入,引入竞争机制

教育作为政府的行为,就要在“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决策下,由政府进行领导和政策协调,包括资金投入、政策支持、规划引导等。职业院校特别是工科类院校注重实践性教学,要求的实验实习设施和设备投入大、更新快,培养成本相对较高,经费紧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培养质量。所以我省政府要规范投资方式,拓宽投资渠道,引入竞争机制,完善高职教育的投资机制。建立以政府分级负担,学校、社会多方筹资的投入方式,广开门路,筹措办学经费,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进一步推进“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虽然各高职学院都非常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但“双师型”教师在专任教师中所占的比例并没有明显提高。为了我省高职教育长远健康发展,各高职院校应继续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培养,建设一支既懂得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复合型教师队伍。首先,可以聘请企业高技能人才,经过教师培训,作为师资力量的补充。其次,加强校外培训基地建设,加强与企业的联合,促进校企合作,鼓励教师到相关专业的企事业单位熟悉技术的应用。此外,正确引导教师的兼职活动,专业教师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到校外兼职,学习最新的理论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四)坚持创办高职特色教育

从区域系统来看,我省各高等职业院校一定要紧密结合本地经济的需要,把自己的培养目标牢牢锁定在为本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上来,加强对各级各类技术应用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完善专业设置,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从职教系统来看,我省各高职院校要办出个性特色。每所高职院校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资源、办学经验、办学历史分析办学现状,创办出区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个性特色。每所高职院校的个性特色主要体现在各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当考虑市场导向和产业定位,学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形成办学理念、师资、产学研训、专业、课程、院校管理和校园文化特色等相融合,和谐发展的模式。

当前我省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难得的重要发展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成绩与问题并存。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形势,坚定信心,增强改革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切实做好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山西教育年鉴(2008-2012)

[2]陈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及其创新初探》

篇7

一、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贵州职业教育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据省教育厅统计数据,目前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90万余人,较2012年增加22%,全省现有高职高专在校生近20万人,其规模已占到普通高等教育的近一半。为进一步促进贵州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进程,省政府决定在贵州省实施9年义务教育和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即9+3计划,建立清镇职教城,预计容纳中高等职业学生20万人。虽然贵州职业教育已出现迅猛发展态势,但内涵却表现出明显不足。一是层次不高。主要表现为学校配套设施不齐全、师资力量薄弱、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不尽合理,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二是专业结构不合理,缺乏专业整体规划指导。三是发展滞后。近年来贵州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但是由于职业教育的先天不足,发展滞后,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尽管贵州省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着先天性不足,但是发展职业教育还是有很多有利条件,如,教育软实力、人口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需求等都为贵州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是我省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1998年开始的高校大幅度扩招,使得很多学校准备工作跟不上需要,办学投入严重不足。几乎所有招收高职生的院校都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对教学设备的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尤其政府投入不够,制约了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 观念偏差是高职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意识逐步升温,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相当多高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在高校招生中,高职的录取在三本之后,招收的生源较差,于是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把高职教育看成低层次高等教育。再加上,社会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致使职业教育更不被人重视。

(三) 双师型教师缺乏,阻碍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目前, 我省高职院校普遍缺少双师型教师,高职特色难以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还很普遍;一些传统产业的职业教育理念仍根深蒂固;从事传统单一工种或简单工种的专业教师还相当多;只图眼前专业教师队伍够用、实用,缺乏符合产业界需要的专业教师的前瞻性建设;注重校内一般实习技术装备的建设,忽略与现代企业建立紧密型教学实习基地建设;高校一刀切的教师职务晋升条件,注重学历和学术水平,轻视实践能力,明显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四) 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当前,我省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还比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从职业教育角度看,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明显。从行业、企业角度看,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高职教育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加之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普遍招收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关于深化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措施的思考

(一) 加大经费投入,整合教育资源政府应重视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适当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投资重点放在高等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更新专业设备和培训专业教师上。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高等职业教育多元投资机制,放开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外资、民间资金、民营企业采取独资、合资、参股等形式兴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形成多渠道筹措和保障职业技术教育经费增长的新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发放教育信贷,提供境外就业贷款担保,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面向三农开展职业技术教育订单培训,对劳务输出人员进行培训,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鼓励教师校际交流,允许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才在高等职业学校、培训基地兼职、兼课、兼薪。用政策和资金优势,鼓励农技类专业的发展。在高职专业建设方面,建立全省一盘棋的观念,从全省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制定优惠政策,用政府补贴引导和鼓励看似冷门、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特别是农业技术专业。

(二)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类型,由于起步较晚和办学条件有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显现。加上受传统原因的影响,人们普遍重视普通高等教育,轻职业技术教育,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次等教育,社会上甚至教育界存在着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与意识,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也不足。由于社会认同率很低,社会支持不够导致了生源起点低、报到率低和就业率低的三低现象,这严重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正常发展。因此应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尤其是应把办得好的学院树为典型大加宣传,让人们转变观念,充分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三) 狠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实行院企挂钩、与市场结合的路子,内培外聘,多渠道、多方法,扩大双师型教师、实践性教师比例;设置专门培养高职教师的机构,充分发挥高职师资培训基地的功能,以解决双师型教师匮乏的现状。

(四) 加强校企合作和订单培养

篇8

>>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初探 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因素分析 以群际接触方式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策略研究浅议 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 卫生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观内化教育研究 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原因分析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文化基因解析与教育场域调试 对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 新形势下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 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问题研究综述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及其构建 浅议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 城市杂居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同的现状与对策 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维度分析 德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思考 少数民族大学生草学专业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1-01.

[2]高琪.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及对策[J].社科纵横,2011(5).

[3]黄羽新.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6(9).

[4]黄羽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OL]..cn/Article/CDMD-10602-2007046923.htm,2013-01-01.

[5]贾志斌.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6]刘伟.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元文化教育与国家认同[J].中国成人教育,2010(20).

篇9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审计教学;现状分析;改进措施

一、中等职业教育中审计教学的现状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审计课程是一门阐述审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介绍审计发展规律,指导审计工作实践的专业应用课程。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主干课程《审计基础知识教学基本要求》,审计教学应以培养高素质中初级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强化审计知识的应用性、针对性和技能的可操作性来体现我国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特点的要求,审计教学需要处理好审计基本理论和方法与其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应用的关系,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和职业道德的思想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但由于审计作为一门理论性、综合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应用学科,教学中就必然涉及到相关学科知识及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造成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具体来说,目前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内容与经济生活脱节

在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审计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实行以教材、教师、教室为中心的讲授教学模式,教学时大多是重审计理论、轻审计实践的课堂讲授,老师按教材的内容就审计的概念、种类、准则、程序、方法等一一精讲,却对审计实践技能的训练方面一带而过,在如何将审计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生活相结合方面做得不够;重视向学生传授审计理论知识,却忽视引导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忽视对学生审计实践技能及学习方法的培养,造成教学内容与现实经济生活脱节。究其原因,一是审计专业教师基本上是从大学毕业直接到中等职业学校任教,审计理论知识虽然比较丰富,却缺乏扎实的审计实践锻炼,缺少来自于审计实践的知识和经验。按国外,如法国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要有5年以上生产第一线工作经历,并且在从事职业教育期间,每3年中要有半年在生产第一线的要求来看,目前我们有的审计专业教师还达不到这一条件,不具备从事职业教育的资格。当然,我国目前没有这样的规定,但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实践经历对教学不重要,只是我国的职业教育还不完善。事实上,由于审计专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审计实践经历,缺少审计实践经验,也就不可能在教学中做到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的联系,难以完成审计实验教学的目标;二是教师也存在一定的惰性,对知识更新和现代教学教育的方法手段重视不够,教学研究的主动性不强,没有充分考虑教育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现实及其教学对象的变化,仍然固守传统教学观念及方式,"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仍在课堂教学中唱主角,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又没有充分运用,这样的教学现状必然不会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生源质量不高,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着招生难、教育难、就业难等许多问题,虽然自去年以来,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结构的一个重要层次,引起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到议事日程,但是近年来在高校扩招及普高热的冲击下,只要有一定条件和有点希望的学生都上高中,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有的是学习成绩一般,家庭条件有限,想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后尽早就业;有的是学习成绩较差,既考不上普通高中,年龄又较小,迫于外界压力只能到中等职业学校就读。总体来说,基础差、自卑心理重、厌学情绪严重是中等职业学校大多数学生的特征,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不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再加之在就业方面,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在供大于求基础上,又出现学历攀高的现象,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适合的岗位,也要求大专学历,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就业应聘时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就业前景暗淡,造成本来就不喜欢学习的学生更加没有学习动力。那么,如何在当前的生源质量下,培养出具有一技之长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中等技术人材就成为每一个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解决的难题。

二、中等职业教育审计教学的改进措施

针对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存在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的审计教学应注意从以下三方面改进:

(一)实施审计案例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

审计教学实践证明,审计作为一门专业应用课程,不仅理论性、政策性强,而且内容庞杂、灵活性大,涉及会计、经济法、财务管理、经济活动分析、数学、统计、管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要达到教学目标,仅仅依靠讲授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用审计案例作为补充,将审计理论知识与审计实践有机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使教师能系统地利用审计实例进一步阐明教材中审计理论知识的内容和论点,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得以生动、具体地了解审计实践的情况,比较直观地认识现实经济生活,这对于深化审计理论教学、增强学生对审计的感性认识,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要实施案例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计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审计实践技能。因而,教师不仅要加强审计理论知识的不断学习和更新,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审计理论知识,而且要加强自身审计实践锻炼,积累审计实践经验,提升自己的审计实践技能,为审计案例教学做好准备。其次,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审计案例教学的过程,既是对审计理论知识运用,又是对审计实践经验的总结。因此,对审计案例的选择,要在考虑学生已有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水平、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选编,既来源于实际的审计活动,又是对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实践活动的综合概括。第 三,要求教师要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审计案例教学是开放性教学,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审计实践活动,因而,在审计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组织者要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审计案例的讨论。审计实践证明,由于审计人员的政策掌控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不同,在对同一审计项目进行审计的认定判断是存在差异的,因而审计案例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审计实践中,都不可能有绝对统一的标准答案。教师要做到有效地组织和引导案例讨论,就要鼓励学生多向性思维、发散性思考,引导学生充分关注被审计单位错弊的各种表现形态、造成的后果及相关人员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对案例的见解,使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真正主角,必要时给学生以引导或提示,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整个审计案例讨论过程进行总结,在考虑学生认识问题时可能存在差异的基础上,要把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归纳成具有代表性的分析意见,并提出教师对案例中所讨论问题的看法,既加深学生对审计理论知识和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学生发现会计错弊与查证的技能,从而启发学生认识错弊造成的严重后果,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的思想意识,增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由此可见,与传统的教学法相反,在审计案例的教学中,教师只是课堂组织者,学生才是主角,教师通过审计案例的设计、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对审计的程序等基本审计理论加深认识和理解,进一步熟悉审计依据、审计方法、审计准则在审计实践中的运用,对今后的经济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因而审计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教学效果,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审计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审计案例的讨论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这既使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实现有机结合,又培养学生的审计实践技能,对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针对学生实际,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面对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带来的教学难度加大的现实,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符合中等职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是每一个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责。既然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中等职业学生,就必须针对我们的学生来分析研究。事实上,尽管学生总体的质量不是很好,但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每个学生各自的学习能力、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教学的方式方法及其要求也就不能完全相同。为此,为真正贯彻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必须针对具体的授课对象,首先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具体来说,按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可将学生分成:学习兴趣比较浓、学习成绩比较好、学习能力比较强的A类学生;学习兴趣一般、学习成绩中等、学习能力平常的B类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学习成绩较差的C类学生。然后找准教学的切入点,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比如,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从要求准确掌握审计的概念、性质,理解并弄清审计的准则、依据,明白审计种类等内容入手,通过审计案例,熟悉审计程序的各阶段及各项工作,把审计方法和审计证据的收集、鉴定、综合和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明确审计报告的格式、内容及编制要求的基础上,学会编制审计报告;对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可从要求基本掌握审计的概念、性质,明确审计的准则、依据,认识审计种类等方面入手,通过审计案例,掌握审计程序的各阶段及其主要工作,理解如何通过审计方法的运用来取得审计证据,基本熟悉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基本掌握怎样来编制审计报告;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是要求在了解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认识审计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审计的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审计案例,理解审计程序的各阶段及其主要工作,明白审计证据的特征及内容结构,明确审计报告的种类及出具要求。最后,按照确定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中,针对各类学生的具体情况,按照确定的具体目标,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调动各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审计教学的过程中,对学习能力比强的学生,对审计的基本理论要求准确掌握,审计案例的分析主要是启发、诱导;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审计理论讲解不能太深,可通过审计案例分析,加深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对学习兴趣不大的学生,审计理论不可讲得太多,主要是调动其参与审计案例分析,并通过审计案例理解审计理论,进而实现各层次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因此,因材施教,既是审计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是对大多数学生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灵活把握,分解细化,确定合理的具体目标,发挥好组织、讲解、引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计算机及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10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给教师的建议》 语文教学

我最近在看《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对现在我所从事的职业教育略有点感慨。这本书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虽然我是从事职业教育的,但他的教学理论,他对教师的建议,给我的启发也是很大的。

职业教育虽然不同于中小学教育,但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有些在中小学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在职业教育中同样也会遇到。当然,现在的学生已经大大不同于作者那个年代的学生,社会环境、社会要求等各方面也不同于那个年代,但他的教学理论、他的建议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即学生越感到学习困难,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现在的职业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读书,对学校安排的各种文化课不感兴趣,还有些学生尽管本人的学习愿望很强烈,但由于识记、理解等各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怎么也学不好。我认为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多阅读来改变的。曾经有一位优秀的数学老师,他教的学生中没有不及格的,他的成功在于他善于合理地组织学生阅读,并通过阅读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他所教的每一个年级都有一个绝妙的小图书馆,这里面的书都是以鲜明的、引人入胜的形式来讲述他所教的学科――数学,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思考就越清晰,能力就越强。其实不仅仅是学生,老师们也应该多读书,想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应该有一桶水的储备。

针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不爱学习的情况,我在看了《给教师的建议》后,有了自己的一点看法。要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们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有些学生刚接触该专业时,是带着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渐渐地这点火花就熄灭了,开始对学习抱有一种冷淡的态度,这种冷淡发展到最后就是对这门课不感兴趣。所以为了使学生对该门课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们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不能一味地要求他们去识记,以及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要使学生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知识的海洋里漫游。我一直在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专生的语文教学工作是让组内老师比较伤脑筋的问题。学生不愿学、不肯记、不肯背,这点对于从事语言教学的我们而言,的确比较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