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规划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3: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土规划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土规划的概念

篇1

关键字:低碳城市;低碳城市规划;背景;手段

Abstract: refers to the carbon emissions produced by human activities of economic life to the carbon in the air, the low carbon c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ymbol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low carbon city has very big effect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low carbon urban planning as a new concept that is related to the activities of a certain city planning, control of carbon in the atmospher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a low carbon city planning, related concepts, as well as a major means of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

Key words: low carbon city; Low carbon urban planning; Background; method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建设,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忽视了环境的污染,随着空气中碳的含量逐渐增加,已经开始严重影响了全球的气候,因此低碳城市规划的实施迫在眉睫。我们需要追求一种理想的“低碳”城市模式,然而要发展理想的低碳城市,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必然是关键技术。但仅仅通过节能减排的技术手段还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CO2排放问题,还需要多元的标准衡量城市规划与建设,通过低碳城市规划寻求城市发展的低碳化方向,探索面向可持续未来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众所周知,碳是指人类在经济生活活动中所产生并且排放到空气中的碳,低碳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对环境的改善有很大作用,低碳城市规划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就是对城市的活动进行一定的规划,控制大气中的碳含量。文中主要介绍一下低碳城市规划的背景、相关概念以及低碳城市规划的主要手段。

低碳城市的发展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些年里,中国的GDP已经从1978年的3624.1亿元上升到了2007年的249529.9亿元,城市的人口也在大幅度的增加,一些数据表明,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里,人口就从1.72亿增加到5.93亿,城市化水平有了显著地提高。然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也伴随经济的发展,从而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加快了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排放,短短的十年之内,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已经成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一大国。气候的变化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契机,因此中国也在寻找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城市建设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的国家政策下,环境保护,尤其是低碳生活的提出,受到了广泛人民的支持和拥护。采用低碳经济促进城市的进程。因此低碳城市规划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

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

低碳城市顾名思义就是建立一个低碳的城市,是指城市德经济发展以低碳产业为主导模式,同时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当地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城市建筑蓝图的城市,其中城市的经济主要通过低碳产业为主导模式,以降低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低排放为主要目标,从而来改善空气,为全球二氧化的减少排放贡献出一定的力量。

在进行低碳城市规划时,要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制定相应的研究理论框架;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揭示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低碳城市运行以及低碳城市生活方式之间的耦合关系,这些理论和方法之间的联系应该力图为全国的减碳活动、全球的气候变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中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尚在发展之中,探索中国现阶段城市的高速发展与低碳目标的协调和契合,碳排放与城市系统的耦合是进行环境、能源保护的关键,也是低碳城市规划的重要理论方法,因此要加强城市系统运行的机制,协调配合好它们之间的度,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环境,降低能源的消耗。

低碳城市规划的目标

低碳城市规划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通过城市自身低碳经济的发展和低碳社会的建设,保持能源的低量消耗和二氧化碳的低量排放;其二是,通过大力推进以新能源设备制造为主导的“降碳产业”的发展,为全球二氧化碳的减少排放做出应有的贡献。

低碳城市规划的手段

4.1进行一定的城市交通规划

交通一直是能源消耗的一大杀手,因此要大力推行绿色交通的规划,实行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出行模式,积极向人们宣传倡导低能源、低碳排放的出行模式。在城市的智能交通系统中,要加强城市公交的出行比例,来代替小汽车的出行方式,以减少尾气的排放;其次要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拓宽或增加自行车道路或人行道路,来鼓励人们选择绿色的出行方式,从自己做起,从小事,从一点一滴做起,为城市环境的改善作出一定的贡献。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推广绿色能源的公交车,建立地铁、高铁的轨道管制。

4.2规划城市的能源结构

在实际的生活中要大力推广绿色能源,例如太阳能、氢能等,大力开展绿色能源项目的专项研究。例如可以把太阳能列入城市整体的规划当中,可以推广到建筑领域,并且针对这一使用的能源,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对于积极采用太阳能能源的用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予以适当的照顾。在农村可以使用沼气,放弃煤炭的使用,这样既可以减少能源的浪费,还可以有效地改善空气的质量。

在房地产的开发建设中,要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即使用绿色节能材料,以绿色的建筑代替传统建筑,研究新能源和低碳能源的建筑在建筑中的使用,减少能元的消耗,为全球的节能减排贡献力量。

4.3确保城市的绿化用地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因此一定要对城市的绿地进行合理规划,从而可以有效地改善整体环境,调节气候,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进行绿化建设还可以增强城市的生态系统的建设,再加上树木可以防风固沙,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的抗风险能力。在户外活动上,要建立适合健身室外绿地,提高城市小区绿色住宅的利用效率,增强城市的整体吸碳能力,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4.4建立立体的城市绿化规划

城市绿地面积毕竟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通过立体绿化最大限度地增大城市的绿化量。传统绿化大多采取地面种植大片草坪或树木的方式进行,而立体绿化则是可以在墙上和屋顶种植植物,植物栽种的载体区域发生很大变化。立体绿化所营造的城市绿色环境更能起到防风滞尘、净化空气、降低噪音、吸收二 氧化碳、减弱太阳辐射及调节建筑物室内温度的良好作用,特别适用于人口稠密、建筑物拥挤的城市闹市区。但是,立体绿化是一个长期以来容易被规划建设者忽略的领域。若把城市的屋顶建成“空中花园”,既可使建筑物隔热保温,降低建筑能耗,又可以不用多占土地而扩大绿化面积,美化城市空间环境。据测算,如果一个城市全部屋顶面积实行绿化,城市上空的二氧化碳将减少80%左右。因此,要着手研究把立体绿化规划纳入到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中来。

结语:

综上,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简要对低碳城市的背景、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做了一定的介绍,并简略提出了低碳城市规划的一些手段,希望给同行以借鉴。低碳城市的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城市规划要在城市低碳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带头作用,有效地结合低碳的概念,与城市规划的理论融会贯通,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进程。

我们要把实践和理论结合在一起,构建一套完整的低碳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和相应的技术手段,为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服务做出应有的贡献,最终要和可持续的发展相结合起来,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创新出理论来。

参考文献:

[1]潘海啸,汤諹,吴锦瑜,卢源,张仰斐.中国“低碳城市”的空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 2008(6): 57-64.

[2]潘海啸.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新模式[J]. 城市发展研究,2010(1):40-45.

[3]潘海啸.低碳城市的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J].建设科技.

[4]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在2009年7月12日城市与发展规划国际论坛上的演讲《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

篇2

关键词:周礼;生态观;生态规划;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学术界在研究《周礼》的规划思想时,都会想到《冬官?考工记》中“匠人营国”和“ 经涂九轨”篇,并且都是从规划的宗法礼制思想来分析,认为《周礼》中的规划思想只是注重理性的空间序列、礼法上的完美布局,严格遵守其秩序性、规范性,将规划限定在一个比较严谨的模式当中。但本人通过对周礼其它篇幅的分析研究发现,《周礼》并不只是一味的追求封建的宗法礼制制度,其中还隐藏着许多生态规划的思想。

1 整体的生态观

1.1 环境踏勘

《周礼》中围绕建筑选址营造活动,首先是对自然地理各方面条件进行考察和评价,包括环境容量、土地改良、资源(包括可利用的土地、水源、物产以及植物、动物等)、工程地质等,进而作出规划。其中涉及“土会之法”、“土宜之法”、“土圭之法”及“形体之法”等很多方法。

《地官?司徒》“大司徒之职……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而辨其邦国都鄙之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以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中讲到的就是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考察以及利用的方法。

《夏官?司马》中对于职方氏职责的论述也体现了对邦国内自然、地理、人文、地质条件、气候等的考察,进而确定各地的土地类型、所适宜生长的动物植物以及居民适宜的生活生产方式等。“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周知其利害,乃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

1.2 因地制宜

中国古代历来讲究因地制宜,无论什么活动必然以不破坏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为前提。

《夏官?司马》“凡国都之竟,有沟树之固,郊亦如之。民皆有职焉。若有山川,则因之。”其中写到国都的边界均有沟树来加固,如果遇到有山川的地方,则借山川之势,不需另外设沟树。这是对自然条件的合理利用,减少了人工设防的成本,而且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地官?司徒》“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以任土事”就是根据各地土地条件的不同,建造不同的房屋,来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趋利避害,同时使百姓富有、鸟兽繁殖、草木茂盛。此种方式能最大限度的顺应自然,实现人、鸟兽、草木的和谐共生。

1.3 绿化制度

若有生态观则必然会有绿化的思想,《周礼》中有几处都提到了城市绿化措施。如《秋官?司寇》中“野庐氏掌达国道路,至于四畿,比国郊野之道路宿息井树”,意思是:野庐氏负责通至各国以及都城郊区的道路,并且负责在公路、驿井等地植树。《地官?司徒》中遂人的使命是“沟树之”,封人“掌诏王之社壝,为畿封而树之。”《夏官? 司马》“掌固掌修城郭沟地树渠之固,……凡国都之竟,有树沟之固,郊亦如之”。其中提到在国都和各级行政区域的边界都会有沟树,虽然在此处种植树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固堤坝、加强防御和划分行政区域,但是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那时的人们已经懂得利用植物进行水土保持,利用植树划分边界不仅能起到原始的界碑的目的,而且有利于生态保护。

2 生态规划

《周礼》对当时的城市规划乃至国土规划都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在整体的生态观的影响下,规划也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

2.1 总体规划

《周礼》是一部国家级的关于营国制度的典章,所以针对整个国的国土规划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国土规划必然要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人口分布、地质情况等一系列的问题。

《地官?司徒》中对于国土规划要考虑土地类型、人口等进行了论述。大司徒的职责是掌管邦国的土地规划与人口规模,辅佐统治者治理国家,具体任务是将国土进行分类统计,如山地、林地、丘陵、川泽、高原等,然后根据这些统计确定行政区域的数量、面积等。

2.2 人口规模与环境承载力

在对资源考察、评估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人口数量与土地承载力的关系,并产生了环境容量的概念,这可以说是指导国土规划的核心思想。《夏官?司马》中土方氏“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国都鄙”,就把人口规模、都邑大小和土地面积作为国土规划的三个基本要素,并使三者保持适宜的比例关系。

2.3 城市生态规划模式

《地官?司徒》中载师掌“任土之法”,“以廛里任国中之地,……以官田、牛田、赏田、牧田任远郊之地……”,即居民住宅聚集的地方作为城市的中心,城外郭内场圃为种植瓜果蔬菜的园地,市民及商贾的农田为城市近郊,国家的公田、饲养政府的牛的田地、赏赐给官兵士大夫的赏田以及畜养各种牲畜的田地作为远郊。

其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生态城市结构模式,它和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有许多相似之处,即城市居中,城市外圈种植园地提供新鲜农产品,近郊农田为城市居民提供粮食,远郊与城市居民生活联系不大,主要为政府或私人提供国库储备和财产的累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活动必然对自然产生影响的前提下,这种生态的结构模式使人生活的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有一个过渡,降低了人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且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2.4 城市选址

中国古代的选址即“相地”,其中涉及到风水理论,而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即与生态环境相结合、道法自然、顺应自然,所以必然包含结合地形、环境进行整体考虑的生态思想,《周礼》对于城市选址有一定的介绍。

《冬官?考工记》“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槷以县,视以景,为规,……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地官?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乃建王国焉”论述了建国选址的依据和城邑布局方位测量的详细操作方法。

《周礼》中人们对于都城选址中的“择中观”有深刻的认识。《地官?司徒》“正日景以求地中……然后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意思是“地中”是一个“山水相交、阴阳融凝”的环境,人与自然处于理想的和谐状态,从而实现与天地自然节律的共振,促进万物的生长繁育,求得人与天地万物、乃至整个宇宙的大和谐。

3 管理制度与管理机构

当时统治者设立了一系列的管理机构来保护生态环境,在《周礼》中,负责环境管理和保护的官吏很多,有山虞、泽虞、林衡、川衡等。

山虞“掌山林之政令”,规定“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凡服耜,斩季材,以时入之。”说的是国民砍伐树木是有时间限制的,应按时入山林,依据季节合理砍伐树木,冬季砍伐山南面的树,夏季砍伐山北的树木,对于偷砍树木的人还会有一定的刑罚。

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 川衡“掌巡川泽之禁令,而平其守,以时舍其守”,泽虞“掌国泽之政令,为之厉禁”,这些都是掌管生态保护的官员,同时根据山林川泽的大小规定了各级机构官员的人数,其环保机构之完备、职官之系统,由此可见一斑。

4 结语:

《周礼》中存在的生态规划思想体现了前秦时期人们对于环境、自然的认识,进而形成了道法自然、顺应自然的整体的生态观,对当时的国土规划、城市规划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对以后城市发展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郑玄,贾公彦. 《周礼注疏》[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 王其亨,张慧. 《尚书》、《周礼》—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风水理论的坟典[J]. 天津大学学报. 2010,(5)

[3] 文超祥. 从《周礼》看西周时期的城市建设制度[J]. 规划师.2006,(11)

篇3

一、辨方正位―― 城乡整体格局及其定位原则

《周礼》开篇在谈到立国之本时,明确提出:“惟王建国,辩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意思是天子建立都城,要辨别方向,确定位置,划分王城与郊野的疆域,然后分设宫职,治理人民,使他们能各得其所。《周礼》中比较辩证地阐明了城市的用地选择与规划布局、城市与区域的关系等等。

中国古代都城往往都是经过精心选址和规划布局以后才建设的,而且很早就使用了规划平面图,从而使之布局井然有序,美观大方。都城选址是综合考虑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等诸要素的结果。

《周礼・大司徒》云: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

可知周代就有官员专门从事规划建设中现场踏勘的工作,使用平面图设计,框定城市的范围,从而进行城市的整体规划。辨方正位是我国古代城市形制,是从选址择地、规划布局到建筑设计和工程建设等一系列过程中首要的一步。其方法如《周礼大宗伯》云: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 ,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影) ,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这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

可见,周代的城邦建置,就是顺应天地,先利用土圭以测日影(景),将四正方位辨明,然后依照礼制建设邦国,使城市整体布局井井有序。“君人南面以治天下”,帝王坐北朝南治理天下万民,在《周礼》看来这叫居于天下之正位。

二、体国经野 ―― 城乡整体规划之分区模式

周代城乡有国、野之分,国为城区,野是农村,先秦时期的的城市建设者已充分认识到周围广阔土地对城市的依托作用,将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倍加重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具有了“区域”观念。

《周礼》明确提出了“体国经野”的制度,所谓“体国”,是指合理确定城郭的等级与规模,布置城池;“经野”是指规划建设城郭周围的土地和奴役的居邑,处理好城乡关系。周代建城,实际上是建立一个以城为中心,连同周围乡野田地而共同构成的城邦国家。《周礼・夏官・大司马》云:方千里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蕃畿。

可知九畿的分布,是以方千里的王畿为中心,其四外的五千里之地,依次划分为:侯畿、甸畿、男畿、采畿、卫畿、蛮畿、夷畿、镇畿、蕃畿等九层,大小相套,依次迭远。相邻之畿的间隔都是五百里。

三、画井为田――城乡整体规划的基本手段

《周礼》所谓“建国制度”,实际就是以井田制为基础,通过国土规划来实施“封邦建国”的政治方略。“画井为田”体现出井田制最鲜明的规划方法:其一,田地以人工水源的“井”为中心;二是田畴划分的基本形态呈结构性的“井”字型(将边长一里的土地等分成九个称为“夫”的方田);将这种九宫型方格网的土地规划形态进一步推广为井田制的基本构成单元。在区域以至国土规划中,井田的“九夫为井”,曾被作为基本构成单元,也作为基本概念,基本形态和方法,推广成“画州井地”,产生了四进制的井、邑、丘、甸、县、都以及十进制的井、通、成、终、同的各级规模的组合单位,还有与之配套的水利及道路系统,即所谓遂、沟、洫、浍、川及径、畛、涂、道、路等建置。

《周礼・小司徒》云:“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乃分地域而辨其守,施其职而平其政”。

以上所载为四进制的井、邑、丘、甸的土地和社区规划。其中“经”就是经界,即规划分界。其中所说“辨方正位,体国经野”的“经”,也就是这个意思。

四、结论

《周礼》将国野体系、城乡规划、设立官职及分职管理等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重视建设而且重视管理,追求着人与天地、建筑之间的高度和谐,体现着“天人合一”的规划理想。并以突出中心,强调中轴,面南为尊等一系列的“礼”序和习俗的布局程式清晰地勾勒了“辩方正位”、“择中而立”、“五方为体”的都城礼制布局。同时,《周礼》还阐扬了“方位在天、礼序在人”和“以礼为本、以为民极”的规划准则,这些宝贵思想对当今城市及乡村建设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仍旧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篇4

关键词: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从我国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实际情况来看,大多管理方式较为滞后,没能运用新技术、新手段,造成数据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无法满足现代化国土建设的需要,甚至不利于社会发展。在改善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工作中,应客观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实现国土测绘数据管理的优势。

我国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现状分析

(一)管理方法陈旧,效率不高

我国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中大多采用人工操作与管理方法,工作效率较低且出错率高;由于人工操作的局限性,很多数据只能以图纸、文件等形式存储,一旦遇到不可抗的破坏要素,可能造成数据丢失或损毁;再加上文件与图纸查询较为复杂,如涉及数据修改,需要多个部门和多道程序的配合,浪费一定的人力与物力,且管理效果也无法保障。

(二)数据整理混乱,缺乏统一性标准

当前有关国土测绘数据的管理,还缺乏统一标准。测绘数据繁乱,没有形成信息体系。例如,虽然强调“数据统一”,但部门或单位使用的系统版本不同,数据坐标系的读数也不统一,这些都影响管理数据的整合。这种情况造成数据管理混乱,影响了数据管理的工作效率,不利于数据使用。

(三)数据更新缓慢,不利于资源共享

测绘信息系统主要是强化对测绘信息的管理,但如果不能实时更新及深加工,就无法体现信息的价值;以往测绘数据管理工作偏向于数据采集方法的更新,缺乏对数据管理与整合工作的重视,错记、漏记现象频繁;由于缺乏对测绘数据的分析与运用,造成数据共享未发挥应有作用。

(四)社会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应用需要

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测绘信息的应用受到限制。目前,国土测绘数据仍局限于个别政府部门内部使用,没能实现部门间的数据融合与共享。加上未及时更新技术应用,缺乏对测绘数据的信息服务反应处理,大量数据无法面向社会、企业及个人,没能发挥应有作用。

完善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的对策

客观分析以往国土测绘数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与管理方法,坚持“与时俱进”原则,实现数据管理创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测绘数据的无纸化管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工作也可采用“无纸化办公”的方法。通过内部局域网,可实现数据的传输与应用,提高数据库入库率和正确率。采用无纸化办公后,测绘资料的整理、更新及运用都可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通过文件备份可避免数据损坏,为数据管理提供保证。

(二)测绘数据的安全性管理

城市国土建设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数据信息的支持,因此测绘数据管理工作不容忽视。对于可能涉及到国土规划、国家军事安全等的数据,如何保障其安全性,是必须考虑的。通过设置密码、多重备份等,可避免恶意入侵占用数据资料行为,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三)测绘数据的标准化管理

构建标准化国土测绘数据管理系统,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基本环节,应结合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对测绘数据应用的要求,针对性地设计系统软件,保证其合理性、可操作性。通过数据库将国土测绘数据进行整合管理,做到实时更新与维护,及时纠正错误数据并支持数据共享,可确保相关部门获得需要的数据信息,保证查阅的便捷。

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国土测绘数据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对于传统数据管理工作,无论是工作思路还是方法都相对滞后,不利于数据发挥应有价值。目前城市国土测绘数据收集日益频繁,涉及到的数据成果数量较大,为真正发挥这些数据作用,就要对数据进行经常性核实、校对和编辑。测试数据信息中涵盖的属性信息、空间信息等,具有一定复杂性,也给管理工作提出较多难题。由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在诸多领域得到成功运用,其中采用的GIS信息系统,也可将数据测绘与管理有机结合,强化测绘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管理,借助GIS技术的便捷化处理与分析手段,可更好地进行数据管理与维护。因此,借助GIS系统,综合考虑我国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实际需要,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管理系统,运用其应用优势,优化测绘数据管理流程,实现数据融合,可更好地满足国土测绘数据管理需要,更好地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当前,南宁市国土局开始运用GIS数据管理系统,利用南宁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的数据,对二者进行综合运用,实现一体化的集成GIS数据平台,更加强调测绘数据的生产,注重数据更新与深加工,能更好地满足实际业务需要。该系统主要运用“多数据冗余”概念,将GIS作为核心存储技术,将测绘数据和GIS系统空间相结合,其应用模式如图1所示:

图1:以GIS为核心的多数据冗余系统应用

通过应用该系统,更好地运用GIS引擎接口作用,可针对不同平台的GIS数据库进行更新与管理,其操作简单、便捷,较为实用。南宁市运用该系统进行国土测绘数据管理,一段时间内的应用效果良好,改变了以往数据与实际脱节、数据整理时间慢、出错多等问题,基本可做到数据一边采集一边入库,及时更新与共享。运用国土测绘和国土GIS技术相结合方法,既可满足测绘工作的需要,也可满足数据管理与应用的实际需求。从根本上说,实现测绘数据和GIS数据一体化运用,通过GIS技术所提供的保障实现数据收集、整合、确认、管理与应用等一系列过程,利用测绘平台实现数据的更新。

在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新技术、新手段涌现出来,对推动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工作起到支持作用。地理信息系统具有效率高、应用范围广等优势,是新型测绘技术之一。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工作必须构建信息化平台,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信息管理系统,才能提高数据管理效率与质量,更好地实现国土测绘数据管理系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文胜.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国土测绘工作中的分析[J].世界家苑.2012(10)

[2]姜毅,张慧,崔红霞.建立现代测绘成果管理机制的探讨[J].山东国土资源.2008(7)

篇5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现状 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是用于采集、管理、存储、分析以及表达数据的信息系统,属于多门学科相互融合的综合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本身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涉及资源环境的规划与管理方面,还囊括了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城市管理以及军事战略分析等多个方面,并且也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

对于地理信息系统而言,其主要的功能如图1所示。下述几个方面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简介。

(一)建立基础地学信息库

一般来说,可以利用GIS系统按照1∶20万和1∶100万来建立地形数据库,再利用遥感技术和摄影测量来提供数字化的地形信息,同时做好SPOT图像的实时更新处理。这一部分数据可以统一纳入国家的地形数据库中进行转换,再利用GIS技术处理好重、磁、地质信息,通过地质构造的深入研究,就可以绘制出相对应的地质构造图。[1]

(二)GIS系统在公安系统中的应用

公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3S”技术在公安方面的应用很多,如消防指挥系统、安防指挥管理系统、110指挥管理系统、户籍管理系统、公安交通指挥系统、紧急情况下公安指挥管理系统、省级公安指挥管理系统、市级公安指挥管理系统、治安情况汇报系统等等。其中,以GIS系统在公安系统中的应用受到更广泛的关注,从高级至低级的各公安机关,都能用GIS完成对公安系统所包括的相关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分析、规划、决策、指挥、实施等,最终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做好规划

利用GIS信息系统,就能够建立起土地资源的评价模型,也可以建立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工业布局模型,这样对后续的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最宝贵的意见与经验。通过GIS信息系统的利用,就可以建立起国土资源的空间数据库,以便全方位了解农业地质、城乡、植被以及耕地等。利用GIS技术,也可以做好国土资源信息系统以及国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完善,可以统计并分析多项经济信息,做好地区经济统计图的编制,以便快速、高效地查阅各个城市的经济数据,并且也有利于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如资源流动和人口流动等方面。

(四)调查资源,做好环境动态的实施监测,评估预测地质灾害

通过GIS技术的利用,再配合上遥感卫星,就可以做好一定区域范围内资源的动态监测和调查,这样可以给政府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服务决策,以便有效进行资源保护。利用GIS技术,也可以实现灾害的实时监测处理,做好相应的预报和评估,这样也可以为抗灾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按照在空间之中地质灾害信息的分布特征,也可以提供人际交互的综合分析处理,并且实现计算机的编图辅助处理功能,以便获取灾害防治、区域规划和管理决策等方面的信息。通过GIS系统来编制抗震救灾规划应用,这样更方便快捷,其资料也具备较强的实时性,可以顺利实现共享,这样也可以提供高效的信息指引,从而服务于抗震救灾。[2]

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作为一个优秀的GIS软件,应该具备支持数字地球的基本能力,应在DBMS、OS等软件上的应用集成平台。GIS软件的发展需要从原本的二维或者是三维的处理朝着多维的处理进行转变,实现从原本基于系统作为中心的基准朝着以数据作为中心的方面进行转变,实现从面向地图处理朝着空间实体的处理以及对时空管理进行处理的转变,将以往单纯的管理型朝着决策型转变。在技术体系方面,GIS的软件还需要考虑到下述的几个方面:

第一,在数据的组织与融合方面。目前,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经能够满足空间数据的基本运算要求,所以需要将原本以图层作为基础的组织方式加以改变。这样才能够实现面向空间实体的数据组织,实现不同尺度之间的空间数据活动,实现影像数据和矢量数据之间的互动,实现嵌套表和多维属性的组织,实现多资源空间数据的装载与融合处理,这样才能够对数据仓库的机制加以支持,拥有强大的索引机制。[3]

第二,在数据的存储、分析以及查询方面。从原本面向过程的分析以及相对应的处理手段朝着面向问题的分析以及相对应的处理手段进行发展,实现基于空间数据的数据挖掘,实现联机事务和联机分析处理,实现空间关系概念和关系运算的扩充以及支持。

第三,空间数据的管理和计算。实现数据、服务以及多级的B/S体系结构,实现多用户的同步空间数据处理与操作,实现空间数据的解压缩与高效压缩,实现空间数据分布式的存储与数据的安全。

第四,在时序处理和三维处理方面。实现空间数据的快速还原能力和增量存储,实现混合式的三维空间数据模型,实现快速的广域三维空间的显示和计算处理。

第五,应用集成能力方面。能够实现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以及遥感之间的相互集成,实现OA与GIS之间的集成,实现应用模型本身的支持能力,实现DCS与GIS之间的有机集成。

第六,在操纵能力方面。建立模型定义语言和相关的支持机制,实现多通道的用户界面,实现数据空间化以及可视化的支持,实现一定的虚拟现实之间的相互表达。

三、结语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并且也逐渐步入快速的发展阶段。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当地理信息系统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之中时,对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方式也产生了相对应的影响。在未来,地理信息系统必定会获得一个极大的发展空间,其服务也必定会深入人心,其技术也会日新月异。

(作者单位为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 江彬,周荣福,许保瑞,徐海林,郑睿博,吴向楠.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5):61-62.

篇6

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寻找新的增长点―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主任彭高峰表示,这是创新集聚导向下的广州规划探索与实践路径。在来自国内外的1000多位与会专家学者的论述中,广州的未来城市图景渐显雏形。 “一江三带”的城市新格局

今年1月,广州市委十届六次全会首提“珠江经济带、创新带和景观带”概念。彭高峰在主题演讲中表示,今后广州城市发展思路是“在有限的空间上寻找新的增长点”。广州将围绕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构建海陆空三位一体、内外互联互通的战略支撑骨架。他说,珠江水域贯穿广州市全市域,以珠江两岸为纽带串联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新区片区、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中新知识城等多个创新载体建设,形成多点支撑的创新空间发展格局。

一方面,这构建起珠江经济带、创新带、景观带,集聚培育高端创新产业链;另一方面,也打造出重点区段,展现城市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多元文化。

彭高峰介绍,广州未来将重点打造珠江东段,营造珠江创新核心区:琶洲与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城共同组成30平方公里创新核心区,集世界级商务办公、金融服务和会展商贸为一体,成为南中国经济最活跃、总量最大的地区,注重以经济活力推动创新发展。

此外,珠江西段从西关到长堤,承载广州近现代历史和记忆,也将进一步深化规划研究,推进珠江人文脉络活化。

彭高峰在主题演讲中将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作为一个成功的规划实践案例专章介绍。他说,琶洲将结合产业特征和企业发展需求,实现产业创新空间优化。规划紧密结合产业特征,提升互联网创新产业集群的根植度,并为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企业发展留足空间。

琶洲的具体设计特色体现在“两个加”与“两个高”:加大市政公建设施密度,道路密度增加46%,提高轨道站点密度,建设有轨电车系统,提升地区承载力和可达性;加强城市设计和城市特色营造,打造岭南特色骑楼商业大街,城水交融的开敞空间,多层次错落有致的天际线;实现高强度公共设施投入,构建步行空间体系、智能生态设施、综合开发地下空间;实现高效紧凑型城市街区,使地块布局更紧凑、尺度更宜人,集约节约用地和最大化利用江景资源。 以琶洲、南沙为新动力

在“一江三带”的城市新格局中,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和南沙自贸区是广州未来发展的两大新动力。其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究竟该如何着力发展?本次大会也给广州带来了不少借鉴。

被视为“十三五”期间广州创新驱动的新亮点,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目前已成功吸引阿里巴巴、腾讯、唯品会等创新型标杆企业进驻。目前该区域正进行新一轮的城市设计,规划紧密结合产业特征,提升互联网创新产业集群的根植度,并为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企业发展留足空间。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孙一民表示,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的城市设计将是“紧凑的、精明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具体来说,每个街区地块的尺度是80米×120米左右,“是国内最小的街区网格,楼与楼之间的间隔要比珠江新城小得多。在传统岭南建筑中,密度也是很大的。而且作为南方地区,房屋离得近还可以相互遮阳。”

“广州中轴线的设计还可再完善。首先是提升步行可达性,中轴线应该是人行轴而不是车行轴,希望这方面能有所改善;其次是屋顶绿化效果需要在加强,原设计的广州东站停车场屋顶是可供人们活动的绿化花园,但现在上去的人很少。”美国HM建筑师事务所负责完成广州城市中轴线北段核心区设计,并和广州市规划院合作完成了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规划。该所总经理杰斐利・赫勒对广州现有中轴线的看法,跟孙一民的观点不谋而合,似乎为琶洲的规划探出路径。

有着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双区”身份的南沙,未来发展之路如何?7月23日,在2015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南沙发展论坛上,国内外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共同为南沙建言献策,看好南沙打造广州未来之城的前景。 图为琶洲――员村规划区整体乌瞰图。

目前,南沙新区总体上形成“一核四区”的城市功能结构。“一核”是指明珠湾综合服务区总面积约283平方公里。“四区”是指龙穴岛航运物流区总面积约90平方公里、万顷沙新兴产业区总面积约110平方公里、大岗装备制造与环保产业区总面积约190平方公里、庆盛汽车及现代服务业国际合作区总面积约130平方公里。

根据广东自贸试验区的功能定位,南沙片区将充分发挥南沙新区地理中心、港口岸线资源丰富、与国际及港澳合作紧密的优势,重点发展航运物流、特色金融、国际商贸、高端制造、专业服务等产业,建设以生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

“依赖港口的国际贸易,广州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有很大的市场。” 香港大学地理系教授王缉宪表示,南沙新区更像上海的临港新城(芦潮自贸区+洋山港区),而不是浦东。认识这两者的差别很重要:前者是实际贸易和大物流的载体,后者是前者的高端服务。“后者不会跑到前者那里去。不过,做好前者已很了不起。” 广州可试用“城市实验室”

怎样通过有意义的公众参与去优化城市政府的决策?参加会议的原联合国人居署世界城市行动指导委员会主席、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顾问游建华的回答是:不妨试用“城市实验室”。

对于广州的城市治理,游建华一向给予高度评价,去年底更打出了90分。而在公众参与公共事务领域,游建华建议:“政府部门还可以再大胆一点,灵活地运用一些新方法带动市民参与的热情。”

“一些国外城市的经验,甚至可以直接拿来使用。”游建华以美国波士顿为例,当地为了带动年轻市民参与市政府的财政预算决策,在(Wechat微信)这个社交工具上发起调查,收集数据,年轻和精英群体被迅速地带动起来。他建议,广州可以此为借鉴,开拓更多带动市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方式。

游建华非常推介“城市实验室”的做法。纽约想将市中心的一条街道改为步行街,政府担心这个决策会引起市民的反感,尤其是街道两侧商户的反感,他们便悄悄做了一个实验。

篇7

一、发达国家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一)确保规划先行

日本拥有完善的国土规划体系,主要分为4级:全国综合开发规划,三大都市圈、七大地区、特殊地区(岛屿、山村以及欠发达地区等特殊地区)的建设与开发规划,都道县府综合发展规划和市村町综合发展规划。下级规划要服从上级规划的指导,以保证全国、都市圈、都道县府、市村町等各级发展规划之间的有效衔接,而所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都要严格在上述规划的框架下进行。为保证规划的法律性和落实性,日本还先后制定通过了《国土综合开发法》等涉及国土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法律法规80多个,形成了完整的规划法律体系。

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城市规划,从20世纪60年代起,专门委托联合国帮助开展城市发展的概念性规划。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加坡目前的城市建设已经形成了由规划法令、概念蓝图及发展指导蓝图组成的较为全面、完整的规划编制体系。规划法令具有法律效力,主要是制定总体规划,确立城市开发建设的总体框架。概念蓝图是对新加坡整体发展的综合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结构规划,通过对社会经济的深入研究,确定新加坡的长期发展策略以及影响空间结构的基础设施发展策略。概念蓝图又被细分为55个发展指导蓝图,即更为具体、详细的中期分区规划,用来指导未来10—15年的发展。概念蓝图原则上每10年调整一次,发展指导蓝图每5年修订一次,不得随意变更,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遵照规划蓝图的指导,以确保其能够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并与城市发展的整体战略相衔接。

英、法、德等欧洲国家也高度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期规划,任何一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都必须以完善的前期规划为前提。规划一旦批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包括工期、投资额等都不得改变。

(二)完善审批制度

一是严格审批程序。如在英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立项,首先必须充分说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对促进地区发展和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作用;其次要提交详尽的“收益与成本分析”报告,对项目的投入产出效益进行定量分析;最后要分析阐明项目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而政府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通常承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负责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白皮书,供社会各界讨论;举行公众听证,促进公众参与协商和监督;要求开发商提供详细的项目建议书和报告;听取专业人士和环保人士的意见;在平衡开发商与公众的利益后,由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是否予以批准。在法国,不同性质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决策过程也不相同。市政建设项目,通常由城市规划局组织专家讨论,确定原则与目标,听取公众意见,再报市政府批准。而涉及大区的有关项目,市政府要与有关省政府协商形成共识,涉及国家或欧盟的项目则需要经过中央政府和欧盟的批准。

二是明确部门分工。如日本,主管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部门为建设省,负责对全国的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统筹与管理;下设六个局级单位:大臣官方(办公厅)、经济局、都市局、河川局、道路局、住宅局,分管不同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四个直辖单位:建筑研究所、土木研究所、国土地理局和建设大学,负责基础设施建设的研发和技术支撑;8个直属地区局:如近畿地方建设局、东北地方建设局、中部地方建设局、四国地方建设局、九州地方建设局等,分管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加拿大,负责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部门有: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厅,负责在交通厅、卫生保健厅等各专业部门的配合下,进行各种基础设施立项、政府投资计划、投融资方案等的审批和综合管理;战略性基础设施融资局,负责向基础设施项目提供新型金融工具,帮助筹集资金;基础设施项目公司,负责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提供全过程的技术和融资方案服务。

(三)强化政府引导

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具有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而政府的财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国家都非常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

一是强化政府对社会资本的引导。美国各级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都非常重视,投资重点主要集中于改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项目。如在开发西部的早期,政府十分重视交通设施的发展,通过向铁路公司馈赠土地等优惠政策,迅速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铁路系统。当前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灌溉设施,联邦政府通常会提供50%的赠款,并由政府担保优惠贷款。日本政府一般采取两种方式引导民间资本的投向:一种是“筑巢引凤”,即用小量投资为民间资本创造投资条件,吸引民间投资;另一种是“联合投资”,即将民间资本和经营能力引入政府的投资事业,由中央政府、地方公共团体和民间企业共同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奥地利政府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通过政府财政扶持、优先资助生态环保项目等倾斜性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环境设施建设领域。而加拿大的高明之处是不仅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还采取减免税等措施鼓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研发和创新。

二是强化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引导。如美国实行联邦、州、县三级财政管理,联邦政府主要负责涉及国家全局或者需要巨额投资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州县政府主要负责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当某些巨额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会给州县带来巨大收益时,通常采取州县政府与联邦政府分摊投资的方法,而联邦政府向地方政府拨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按比例拨款”,即根据地方政府的投资额确定出资比例,从而刺激地方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四)促进多元融资

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采取政府投资运营的模式,这一模式不仅给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和巨额的财政赤字,也导致了基础设施建设的低效率。因此,很多国家纷纷开始了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改革。

一是投资主体多元化。如加拿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主要有市政府、省级国有企业、有特许执照的私人公司、公私合营公司和社区集体,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主体主要有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私有企业、非政府组织等,而印度为鼓励电力基础设施投资,甚至规定私人不需要许可证也可以成为投资主体。

二是融资渠道多元化。除了政府直接拨款外,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还有以下方式。其中,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方式主要有:一是政策性银行的低息贷款。二是发行市政债券。如美国的一般责任债券和项目收益债券,日本的普通债和公共企业债等,这些债券一般由地方政府或特定法人直接发行,并由政府担保支付本息,借助发达的资本市场,市政债券已经成为社会资本服务于美、日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途径。三是利用“影子价格”融资,例如地方政府需要修建桥梁,但出于公益考虑不希望收取过桥费。则政府可根据大桥的交通流量每年付给出资人一定的费用,通过“影子价格”刺激社会资本投资。四是TIF模式,即“税款增量融资法”,具体是政府先为某一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放贷款,等到项目完工效益增收后再提高该地区的税率,直至投资全部收回。TIF是一种自我融资的机制,其核心是将某一区域发展的未来收益预支到当前的基础设施建设中。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方式主要有: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即由承包商负责基础设施项目的设计、融资、建设,并在特定时期内享有该项目的专营权和收益,回收成本、赚取利润,期满后由政府无偿收回;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模式,指政府将已建成的基础设施项目有偿转让给私人资本,政府再将收回的资金投入到新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而受让方在一定时期内享有该基础设施的专营权和收益,经营期满后由政府无偿收回项目;PPP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即通过合理界定政府和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应该分担的职责、权益和风险,公私双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PFI(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模式,即“民间主动融资”,由政府根据社会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提出需要建设的项目,通过招投标由中标企业进行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与运营,并在特许期结束时将项目无偿归还政府,而企业则从政府或接受服务方收取费用以回收成本、获取利润。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关键是由政府通过提供政策优惠、特许经营权和管理权或信用担保等方式吸引社会投资。

(五)规范运营管理

一是坚持“谁投资,谁受益”。鼓励、支持和引导非政府部门、非国有机构、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各类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

二是坚持“谁使用,谁付费”。根据公众的承受能力, 以经济效率为准则,使基础设施使用价格既反映其价值又反映供求,既刺激企业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又不损害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公平。如加拿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回收主要依靠其使用费,收费标准一般以成本回收为起点,鼓励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同时,为照顾确实有困难的用户,政府也会对贫困家庭实行直接补贴,并对生活、生产使用者采取不同的收费标准。

三是加强政府监管。如法国对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项目融资、投资建设、经营管理、使用维护等都采取法制化手段,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个人的权利义务责任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从而避免了权责利不清现象的出现。英国先后制定了《煤气法》、《自来水法》、《特许经营法》等一系列法律,规定了政府与投资者的责任与权利,使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改革、市场化运营都具有了法律依据。同时,政府还通过加强监管,有效保障了投资企业利益与公众利益之间的有机平衡。

二、政策建议

从当前来看,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规划水平低下,项目上马随意性强,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政府资金有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三是地方融资平台受到严格限制,融资渠道狭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不足;四是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手段单一,市场化运作不足,效率低下。鉴于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规划

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与全国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前需求和未来需要相适应。

(二)规范基础设施建设审批决策机制

一要搭建公众参与决策的平台,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属性,涉及到巨大的社会公共利益,应搭建公众参与基础设施规划和决策的平台,让基础设施建设能够真正反映社会需求、满足公众需要。二要改变当前由发改委审批所有重大建设项目的模式,建议由发改委统筹,将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审批权分发到各专业职能部门,如交通部、水利部等,提高项目决策的专业化和审批效率。

(三)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

借鉴国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经验,大胆进行金融工具创新,本着“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支持、鼓励、引导各种经济主体、社会组织和国内外资金参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参与、以资本市场和市场运作为主要渠道、多元化、开放性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

(四)转变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的职能

篇8

一、2011年工作总结

1、配合“三改一推进”工作,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今年以来城中村改造和旧村改造工作力度很大,在全面稳定推进做好等城中村改造指导工作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拆迁工程进展顺利,拆迁安置和建房工作有序进行,村庄规划调整完成公示,16亩村留地面积完成上报,村留地开发的规划设计正在协调,村段已打通并完成沿街安置房建设,拆迁安置区块内基础设施建设及村段砼路面浇筑工作正在进行。旧村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建筑面积为2.6万㎡农民公寓楼招投标工作,继续签订拆迁户合同,做好宅基地抽签定位前期准备工作。旧村改造拆迁安置协议签约率达90%以上,拆除房屋3万多平方米,300多间联体住宅工程主体工程完工,檀香苑安置小区已完成各项报批手续,进入招投标程序。此外,、等村在做好稳定工作的同时正积极有序推进旧村改造。完成第二批68户、第三批12户拆迁户地基抽签定位工作;完成第一批58户拆迁户地基抽签定位工作;白峤村、村拆迁安置小区赵郎场地块规划已批复,上村村庄规划已完成设计并上报审批,屠岙蔡村村庄规划已通过论证,草坦头、项家、坑里移民安置小区、水车片农家乐旅游概念性规划正在编制。

2、破解重点工程建设难题,做好土地征收和政策处理工作

交通线性工程复(支)线、西改线、岭隧道连接线、铁路等工程都是国家、省、县的重点工程,我们以“走进矛盾,破解难题”为契机,发扬攻难克坚的精神,努力做好线性工程的土地征收及政策处理工作。复(支)线工程完成双水村劈山工程133亩土地征用和政策处理工作及40亩废弃场地租用土地政策处理工作,西改线完成103亩土地征用和政策处理工作,双水村劈山工程已完工,段隧道已动工建设,复(支)线、西改线沿线其它各村红线范围内土地征收和政策处理工作按工作计划安排正有序进行;岭隧道连接线工程完成192.5亩土地征用和政策处理工作,完成297穴坟墓迁移及20亩临时借地补偿协议签订工作,目前一标、二标已进场施工,大路李祖坟迁移政策处理取得进展,目前已与马婆园签订调地协议;铁路工程完成“水改旱”补偿协议签订及兑现工作,并配合做好政策处理扫尾工作。

块状项目范家教育园区一职高项目、妇保院迁建项目、辛岭区块、雪坡中小企业拆迁安置地块、十里红妆等土地征收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完成一职高(范家)围墙工程招投标进场施工及勘探工作,目前围墙正在施工中;完成妇保院迁建项目围墙工程施工及进场勘探工作,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完成辛岭区块台龙线改道塔基及架线施工工作及得力集团防洪坝大角土地征收等工作;完成雪坡中小企业拆迁安置区块征地补偿协议签字上报工作,目前正协调落实山林报批及小流域治理防洪坝设计工作;完成十里红妆西门39亩土地征收工作及地上附着物兑现工作,围墙工程和树木砍伐清表工程完成施工,并通过验收;完成科创中心华山10亩土地征收和政策处理工作;完成山地户外运动基地项目4.5公里登山步道建设;配合做好跃龙段2公里国防光缆涉及、西门、双水、等村政策处理及施工工作;做好35KV一市线二回路输电线工程遗留问题政策处理工作;完成110KV跃三线、海沥线10个塔基改造政策处理工作;做好龙海线农批市场线7个塔基迁移政策处理工作;青竹变塔基建设规划方案已上报审批。

3、强化国土规划管理,规范辖区用地秩序

根据街道和各部门的职能分工,我科室积极配合县国土、规划、城管部门工作,按规划要求严把土地审批关,对已批准个人建房实行严格监管,及时排摸调解处理各类用地和建房纠纷。一年来,共审批个人宅基地113户。同时配合国土、规划、城管部门本着实事求是、区别对待的原则,对城区内个人违法建房进行分门别类的处理,对辖区内的违章建筑进行拆除。一年来,城管中队共接到投诉电话183个、停建103户、限期整改72户、查处违章建筑48387余平方米、拆除8928余平方米、办结率100%。并协助土地行政执法部门制止35次违法占地行为,对辖区内的违法和乱搭建行为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有效遏制了违建现象的出现。同时做好5·19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点对辖区范围内20余家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和县工商职院机电学院进场道路两旁及学院门口前乱搭乱建现象进行专项整治。并配合县供电局、县城管局等部门做好220KV跃龙变电所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和跃龙市场电力设施整改工作。

4、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农村联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为进一步全面实施农村联网公路,街道办事处积极行动,及早规划,以农村建设和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提前实施网络公路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协调解决石舌章桥改建工程资金分摊问题,完成石舌章桥改建工程建设,目前正准备质量鉴定和竣工验收。城松线前洋支线、城松线草湖支线、台风水毁公路工程完成竣工验收。下白线水车上明桥修复加固工程完成桥墩加固及松木桩、系梁浇筑工作,目前正抓紧施工块石垫层。莲福线改建工程基本完工。下陈至公路已完成稳定层浇筑。上至村公路已开工建设。至龙潭工程路基工程正在建设。同时做好农村建设道路硬化实地测量和水泥补助审批工作,一年来共发放水泥3150吨,硬化道路约72500㎡,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建设,改善了居住环境。

5、配合做好街道各项中心工作

积极完成街道中心工作。例如做好第三批科学发展观实践学习活动、三务公开、森林防火、抗台防洪、孕环情检查、维稳等工作。土地的工作是街道工作的重点,此项工作关系到社会公平和稳定,建管科本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着力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年来,共受理件47件,做到事事有答复,件件有回音。另外积极做好联村工作,同时积极指导配合村方开展旧村改造、排摸不稳定因素、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等一系列工作。

二、2012年工作思路

1、积极配合做好“三改一推进”工作

继续指导等城中村的改造工作和、等村的旧村改造工作,并努力化解旧村改造中出现的矛盾。

2、积极配合做好县重点工程建设

一是按计划完成复(支)线、西改线工程沿线各村政策处理及土地征用工作;二是继续做好岭隧道连接线工程遗留政策处理工作;三是继续做好范家教育园区一职高工程政策处理工作;四是做好辛岭区块相关政策处理及企业进场工作;五是做好雪坡中小企业拆迁安置地块土地征收政策处理工作;六是配合做好110KV跃三线、海沥线、35KV一市线及龙海农批市场线塔基架线施工工作;七是做好青竹变塔基建设政策处理工作;八是做好第二水厂管网跃龙段工程政策处理工作。

3、加强建房管理力度规范建房秩序

一是加强街道个人建房管理力度,规范个人建房秩序,严把建房审批关,确保城市村庄规划顺利实施和土地合理利用;二是会同规划、国土、城管等部门加强辖区范围内违反规划及违法用地的监察、巡查力度及用地纠纷的处理工作;三是规范建管秩序,努力化解各类矛盾;四是解决多年来规划控制区内个人的住房困难,做好临时过渡房的审批工作。

4、搞好联网公路,加快农村建设

做好下陈至公路、上至村公路、至公路等联网公路建设,为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做好水车上明桥加固工程和村公路桥倒塌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并继续做好农村建设水泥补助工作。

篇9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评价;适宜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展了大量的土地评价工作,相关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近l0年来,由于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强烈驱动,中国的土地评价研究在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土地评价在农业乃至社会很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沿这一思路,探讨了土地评价在各方面的应用与发展。

l.土地评价在各领域的应用

1.1 土地评价在大农业中的应用

为农林牧业服务的土地评价一直是中国土地评价研究的传统和主流,近年来这一特点有增无减。一个显著特点是开始摆脱过分依赖土地潜力分级的做法,而且在评价中更加重视定性与定量结合,通过评定土地的生产力水平划分土地等级。

农业土地评价的另一重要趋势是在原农业部门的农用土地评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这项研究已从偏重土地自然属性发展到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人地一体化的资源价值管理评价”。相关理论和方法也有许多探讨,如基准田法与收益还原法相结合的农用地估价方法,成本逼近法、收益还原法、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在农用地评估中的应用,农地内部流转和农地外部流转两种价格的评估方法,利用收益倍数法对耕地进行价值核算。目前农用地评价尚有一些问题有待研究,例如农用地分等、定级和估价主要研究农用土地的级差地租I,而对级差地租Ⅱ的评价方法鲜有研究,将两种级差地租分别进行货币化的研究更少,致使农用地级差收益的分配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

1.2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指某块土地针对这类特定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如何适宜,其适宜程度如何,并做出等级的评定。其实质是处理土地质量与土地利用(包括各种利用对土地质量的要求)两者之间的关系。基本原理是:采用土地利用与土地质量之间的比配来进行。具体地,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找出影响土地适宜性的几个主要的土地特性或土地质量,根据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质量特点,选择重要评价因素,采用一定的方法综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获得土地评价单元的适宜性。

1.3 城市地价评估

城市土地经济评价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土地分等定级。对于一个具体城市而言,主要是进行土地分级,即通过选取对用地性状和质量影响较大及与投入土地的物化劳动密切相关的因素,按作用和影响程度赋予相应权值,并按统一分级标准对具体土地进行综合评分,据其评定土地级别。目前我国估算城市地价大多采用地租资本化法,通过建立地租模型,分析企业利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对级差地租作出计量,将其直接作为估算城市地价的依据。近年在宜昌、昆明、抚顺、福州、上海、南平、南京等地所完成的城市地价估算太多采用这一方法。然而,由于有些行业用地不直接产生利润,不同行业盈利水平也有悬殊,单纯使用地租资本化法难免出现一定偏差。

1.4 旅游用地评价

旅游用地评价与旅游资源评价并无本质区别。这项研究在我国尽管起步不久,但有关其理论的某些方面已取得很多进展。首先是关于旅游资源的评价内容。其次是关于旅游用地的评价单元,一般不宜直接利用土地类型。陈传康和俞孔坚等在广东丹霞山风景区的旅游资源评价中提出了按游赏系统进行评价的新概念。游赏系统根据风景的地域组合特点,又考虑视线空间的层次和观景点的组合关系划分,它由景点、景观单元、游览线和景区组成。他们根据所划分的游赏系统对该风景区进行了评价,并拟订了景区建设的三级系统,即一级观景点(控制景区)、二级观景点(控制若干个景观单元、游览线)和三级观景点(控制某一景观单元或景点)。然后,根据中心地原理和现实旅游活动行为特征,从保护景观资源、方便游客和经济效益出发,制订了旅游服务地三级系统,并提出其规划和具体建设意见。游赏系统的划分和评价,实质上是对自然和人文景观及游览观景活动相互关系的综合评价,它不仅深化了旅游资源评价理论,而且具有鲜明的实用性。

1.5 土地评价出现了一些新的应用领域

近l0年来,中国土地评价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针对土地退化及其防治的土地评价。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是脆弱生态环境和特殊生态环境的土地评价。其中,方法论探讨如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应用实例如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的吉林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度定量评价、三江平原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基于功能、用途、属性三种效益的吉林省湿地资源效益评价。为土地整理服务的土地评价也开始受到重视。此外,还有一些新的应用领域,如为工程移民补偿服务的地价评估、城市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等等。

2.土地评价的发展趋势

2.1 综合化

土地评价是一项综合的研究工作,它不仅涉及土地的自然属性,还涉及土地利用的经济背景,土地的立地条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进行一定的经济分析和计算,例如成本、产值、毛利、收入水平等,使评价成果既反映了土地的自然特征,又能反映不同土地利用的收益水平。近年来,土地评价已从初期的自然土地评价逐步走向综合土地评价,在土地评价过程中,强调社会经济特征和经济效益的分析,或者进行土地经济评价,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国土规划提供全面的综合的资料。另外,综合化也表现在针对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开展土地承载力研究,确定人口增长对资源的需求和资源系统可支持或必须支持的程度。

2.2 精确化

随着土地评价研究的深化,愈来愈注重它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7O年代,各国主要结合资源清查进行土地评价,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评价的目的是为国家或大区域性的规划服务,评价成果比较粗略。随着资源调查工作的结束,各种要素图件和数据资料的完备,土地评价工作愈来愈细,土地适宜性评价进一步深化,针对某种土地利用类型或某种农作物而进行,成果实用性强。主要表现在小区域,典型地段详细的土地评价工作愈来愈多,除了分析土壤的特征外,特别强调作物对土地的要求的分析,提高了土地评价的精确性和应用价值,并将评价成果以图件和文字的形式直接提供给农民和规划工作者。

2.3 定量化

近年来,模型方法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以及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发展,使土地评价更加科学化。国际土壤学会土地评价工作组也在学术讨论会中围绕这个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会议分析讨论了定量土地评价的现状和资源信息系统的结构、管理和应用,指出了目前的方向是将信息系统和模型方法相结合,建立土地资源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模型库和知识库,使土地评价的成果既能反映土地质量的时间变异,又能表现土地质量的空间分布。

3. 结论

中国土地评价更加重视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针对特定目标或对象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得到了更快发展。通过多方面的应用,为土地管理工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傅伯杰,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李孝芳,土地评价研究发展动向.

篇10

【关键词】汛期;水库调度风;防洪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由于计算方法、施工工艺等方面存在着较多不足,同时蓄水工程还伴有设计计算、洪水预报和水库调度等多方面不确定因素,这就容易引起汛期水位抬高之后发生水库防洪运作风险。在目前的水利水电蓄水工作中,为了完成水利水电工程的工作效益和防洪目标,需要在不同的汛期根据水位的不同标准来进行分析,为防汛限制水位的正确选择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一、水利水电工程中水库防洪调度风险

1、风险含义

风险是一种不确定的状态,是在已知的不确定状态下需要服从的某种概率分布问题。在目前的风险现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首先风险存在的主要因素即不确定性,其次是在定义中强调由风险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说,如果风险指标现在不确定,那么说明风险产生的结果有可能是损失、获利甚至是不曾变动的过程,这种风险含义是一种多面性的含义。而风险损失的不确定性则说明风险的存在必然带来相关的损失,只是这些损失之中还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变化。

2、水库电站调度风险

水库电站调度风险是水库电站工作中的主要工作模式,在工作中由于水库电站防洪调度含义较多,因此需要以周围时空环境为基础条件进行深入总结,一般来说,水库电站调度风险定义是指在水库周围时空环境下,水库调度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非期望事件和现象。

二、水库电站调度风险现状与发展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水库电站运用风险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经过三十年的深入研究和调查,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果和经验。

1、水库电站来水预报风险

来水的多少和大小直接决定着水库的承载量,如水流过少的时候,容易出现水库干涸,并且无法及时的向周围区域进行平稳供水,而来水量过大则容易引起水库防洪排泄出现不足,进而造成严重的水患问题。

2、水库电站调度风险

水库电站调度风险是通过在水库电站工作中实施运用径流量水预报值、误差修正和风险解决等相关环节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进行深入研究。一般而言在目前的水库防洪调度之中,通常都是与水库电站的设计防洪标准有着直接的联系。

3、研究进展

可靠性与风险是两个互补概念,前者的研究始于本世纪30~40年代,用概率论研究机器设备的维修问题;后者的研究始于50年代,最早是由军工生产部门提出。到80年代初,可靠性和风险分析理论逐步形成一门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理论体系较完整的边缘科学。

在水资源工程中可靠性概念应用早于风险,例如在水库电站调度中,人们早就用发电保证率、灌溉保证率等概念方法评价水库运行策略的优劣。风险分析在70年代后期才渗透到水资源研究领域,并最早在美国水资源开发中得以应用。1984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了ASI高级研究所,专门从事水资源工程的可靠性与风险研究,并提出了水资源工程可靠性与风险的研究框架和系统理论、方法及评价指标。目前世界各国对水资源工程中的风险决策以及水资源系统运行的风险分析都高度重视,并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作为水资源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水库调度,其风险概念和分析方法80年代才提出,研究刚刚起步。

三、风险分析的一般方法

1、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是通过对风险主体进行实际调查并掌握风险的有关信息。动态与静态结合是指调查既要了解主体的现状,又要了解过去,又要归纳总结,预测它的未来。就水资源系统而言采用调查法对有些问题并不适宜,如水库调度风险问题。

2、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是从系统整体性出发,通过研究风险主体内部各方面的关系、风险环境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风险主体同风险环境的关系等,确定风险系统的目标,建立系统整体数学模型,求解最优风险决策,建立风险利益机制,进行风险控制和风险处理。该方法适用广泛,从理论上讲是较科学、理想,但应用难度大。

四、防洪规划编制与原则

规划目标是以区域河流的洪水特征和历史灾害为基础进行分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规划要求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区域的政治、经济、技术和其他条件,进行全面考虑,确保其容易出现问题的方面能够满足社会需要,降低破坏性灾害。防洪规划必须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现状,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同时还要从可持续发展、社会福利和环境的角度去进行分析和规划。防洪规划是通过防洪建设和洪水管理作为主要的基础模式,也是目前政府形式社会监督权和管理权的重要依据。在目前的防洪规划措施中能够,通过对流域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统一的处理,使得防洪规划的思路能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分析和研究,做到以蓄泄兼备为宗旨的设计规划流程。防洪规划的指定应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遵循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近期与远景、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具体方案研究中,还要充分考虑防洪规律和上下游、左右岸的要求,处理好蓄与泄、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并注意与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五、水库电站防洪调控措施

施工导流设计中围堰结构和防渗形式的选择是设计的重点和难点。选择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施工工期和导流投资。在可行的指导原则下,结合工程总体布置和施工条件,应对围堰的布置和防渗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论证,选择多种围堰和防渗形式,将起到缩短施工工期、降低投资的良好效益。这种防渗体防渗效果较有保证,基坑渗流小,但施工时间长,且其施工期内要求防渗墙两侧不能形成较大的水位差,导致基坑排水和开挖时间滞后,影响施工工期。在施工图阶段经多方面比较论证,一期上下游横向围堰采用粘土心墙结合土工膜复合防渗。这种防渗形式具有施工时段较短,不占用截流后的关键线路工期,为主体工程施工争取较多的施工时间,但需要解决防渗体水中施工的技术问题。通过调查分析,上游的水库为季调节水库,冬季库水位较低,一般不泄流。塘坂坝址来水主要为水库的发电泄水。因此考虑水库短时间停机,降低塘坂坝址水位,为堰基防渗体沟槽开挖施工创造条件。防渗体沟槽采用长臂反铲挖掘机开挖,倒退法施工。长臂反铲挖掘机挖深可达6~7m,基本能将覆盖层挖除。粘土填筑采取端进法施工。由于防渗土料系在水中抛填,无法压实,无法完全达到抗渗要求,故拟在粘土之后铺设一道土工膜,粘土和土工膜共同防渗,基本解决堰基渗流问题。通过几个月的观察和量测,其渗流基本控制在30m3/h之内,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