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主要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3: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主要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主要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篇1

[关键词]油田 合同 风险管理 探索与实践

为使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的目的有效实现,实践中,我们在合同风险防范方面采取了抓住关键环节,强化薄弱环节、兼顾一般环节的这种较为有效的控制方法,进行了合同风险跟踪控制与防范管理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一、建立与完善合同风险防控专业化管理机构与配套制度

首先,为加强合同风险防控管理,我们建立了合同风险防控专业化管理组织机构,即在机关设立合同主管部门,并且配备具有经济法律专业背景的专职合同管理员,进行合同的风险防控管理。同时,在基层单位也相应配备经过基本合同承办专业培训,又具备相关理工或管理类专业背景的兼职合同承办员,配合合同承办单位和合同主管部门,具体履行合同实施过程中的风险防控职责,形成了梯次配备较为合理的合同风险防控管理组织机构和专业化风险防控人员网络。

其次,根据合同风险防控实际,制订了如《合同(信用)管理实施办法》、《物资采购管理办法》、《设备、软件资产管理办法》、《合同项目责任跟踪卡》等一系列合同风险防控配套管理制度,使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的风险防控管理有了明确的制度依据。

二、根据不同类型合同的特点,分别进行专业化风险防控

基于对合同风险以预防控制为主,最大限度减少风险产生的指导思想,实践中,我们分别根据不同类型合同的不同特点,对其签订履行过程中的主要风险环节分类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与控制。

1. 风险防范管理前移,强化合同签约的前期风险论证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特别注意合同风险防控管理中的源头风险防控,即根据不同类型合同的不同特点,分类进行重点内容不同的风险前期论证,加强合同签约前期的风险防范力度。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合同项目专业化论证组,旨在通过论证组内多部门、多学科专业化人员在签约前期,对对方资信、技术实力、产品或施工质量、履约能力等进行前期的综合分析与评价论证,把合同项目在签约前期的可能风险就尽可能地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如在实践中,我们通过对采购合同项目全过程潜在风险环节的分析,确定其风险前期论证的重点内容为三个主要环节,即:(1)对方经营资信;(2)其产品质量;(3)交货能力。最终优选出信誉好、产品质量优、交货能力强的多个厂商作为备选供应厂商,以备将来从中进一步优选。

又如,通过对技术合同项目全过程中风险控制环节的分析,我们确定其风险前期论证的重点包括:(1)对方资信,其技术是否为其合法所有;(2)拟引进技术的适用可行性、先进完整性。最终选择数家作为技术转让的备选方。

再如,通过对工程合同项目全过程风险控制环节的分析,我们确定其风险前期论证的主要内容为:(1)对方施工资质;(2)对方技术人员素质和质量管理体系;(3)已竣工和在建工程项目质量情况。最终经综合分析与评价论证后,选择若干合格的备选施工单位。

2. 针对不同合同的履行特点,分类分别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

不同类型合同,其履行中的风险防控环节不同,采取的针对性防控措施亦有所不同。

如在采购合同履行过程中,我们重点对物资验收环节进行风险防控管理。为此,我们规定必须由专业技术、质量监督、物资使用等部门组成的验收小组,才能进行物资的中间和最终验收,必要时还可随机抽样送检,防止不合格乃至假冒伪劣产品的流入,造成隐患和经济损失甚至事故的发生。

又如在技术合同履行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引进的技术能否达到约定质量技术指标这一关键环节进行风险防控管理,做到凡是正式引进的技术,均需先行安装试运行,对于试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经对方作相应改进后仍达不到约定主要质量技术指标的,不予出具验收通过报告,严把引进技术验收结算关。

再如在施工合同履行中,我们通过对施工中的主要风险环节,即:施工及建材质量、工程量大小、工程中间和最终验收环节加以严格的跟踪控制,发现问题立即采取相应防范措施,控制风险的发生或扩大,做到最大限度地维护我方合法权益。

3. 加大合同结算前审查力度,控制资金流出最后一关的潜在风险

不同类别的合同,其结算的依据不同,结算前的审查内容与防控环节也有所差异。

如在施工合同结算前审查所采取的具体风险防控措施为:结算前,为防止施工方虚报或重复计算工作量,先由专业技术部门会同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对拟结算的工程量进行核定、确认后,再由合同管理部门对照合同约定进行结算前的法律审查后,方可交由主管领导进行结算前审批,并办理相应的付款结算手续。

同样,我们在采购合同、技术合同结算前,为防止存在质量、技术问题而产生结算风险,亦需在专业技术、计划财务、合同管理部门进行相应的结算前审查确认,经主管领导审批后,方可办理付款结算手续。未经结算前审查,或不符合规定的审查程序,财务部门不予办理付款或结算手续,使资金流出最后一关的风险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篇2

财政部等部委2008年与2010年先后《内控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要求大中型企业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国资委2012年《关于加快构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对央企内控建设与实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时间进度表,以内部控制为抓手实现全面风险管理,成为对国有企业外部监管的硬性要求。受内控建设规律、治理结构层次、工作习惯思维等因素限制,供电企业电价电费风险防控仍存在提升空间。

(1)电价电费风险防控是财务集约化发展的需要。作为供电公司核心业务,电价电费管理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模式,然而在集约化管理上依然存在薄弱环节。一是在非电业务收费、临时接电费管理等业财融合业务方面存在覆盖盲区,依赖手工处理的比重较大,往来款项核销困难、差错率较高、处理效率低下。二是新业务不断出现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电费充值卡核算、分布式光伏发电购电费及补贴结算以及电力需求侧管理等新业务集中落地,没有现成的业务流程标准可以参照执行,存在较高的经营风险、资金风险及会计信息风险。

(2)电价电费风险防控是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依托SAP等业务、财务信息系统,供电企业电价电费管理基本上实现了“业务驱动财务、财务监控业务”的自动化处理,减轻了电力营销及财务人员数据处理的工作量。但由于涉及的信息系统数量较多、接口复杂、传递多向,信息系统风险敞口较大,营销及财务数据一致性问题较为突出,且财务部门处于电价电费管理流程的末端,信息系统问题引发财务风险的情况时有发生。

(3)电价电费风险防控是财务职能管理的需要。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供电企业过去在电价电费职责及能力管理上存在短板。一是机构及人员分工相对模糊,供电企业营销电价及账务支撑人员与财务部门管理人员职责界面不够明晰,存在缺位或代位现象;支撑机构账务班与供电所账务人员职责划分不明,电费资金管控不到位。二是电价电费业务参与人员尤其是基层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基层员工流动性大,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比较薄弱,存在基础业务连续性风险。

二、电价电费存在的主要风险及原因分析

电价电费管理是供电企业普遍存在的主营业务,具有管理方法普适性与管理对象特殊性的特点。存在的主要风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电价执行风险。根据目前国家电价管理的相关政策,各省区市电价由省级发改(价格)部门研究确定,制定后由发电及电网企业执行。一套电价体系根据用电类别、电压等级、用电时段等不同划分维度可能演化出几十甚至上百个不同的价格,这就需要供电企业认真分析梳理电价政策,建立相应的价格码,对各类用户进行准确计价、计费。随着输配电政策的不断出台,终端用户电价类型在不断减少,但仍很复杂,电价执行风险不容小视。电价政策执行不到位,一方面可能面临用户投诉等服务质量问题,另一方面可能引发监管部门的惩罚机制。

(2)电费回收风险。电费回收是供电企业最重要的现金流保证。但如同其他企业存在呆坏账一样,电费回收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尤其是在现阶段宏观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大背景下。根据历史经验,一方面是受行业发展阶段、产能过剩调整等因素影响,不少大企业电费回收存在风险,不少企业现金流量严重萎缩,难以按时支付生产用电费;另一方面是贫困农村地区窃电频发,抗缴拒缴电费事件仍有出现。这些都对供电企业电费回收率及现金流产生重大影响。

(3)会计信息风险。供电企业较其他生产企业而言,客户数量群体通常都是几十万户甚至更多,每月都会产生应收、实收等业务循环,此外还存在较多的政策性电费(如临时接电费、代收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等),每月产生的电费相关信息体量很大,对每个客户做到期初、应收、实收、结余等财务信息准确记录反映是最基本的要求。此外,供电企业自有及接受的大量用户资产,资产价值及相应的折旧明细信息量也很庞大。除了应用信息化系统外,一些新?d业务难以快速部署到信息系统中去,需要人工账务处理,面对庞大的数据量及较高的核算要求,会计信息风险始终存在。

三、构建全面的电价电费风险防控体系的措施及建议

(1)全面梳理,整合优化业务流程。建议供电企业结合电价电费标准化规范,全面梳理业务流程,对收费政策测算及报批业务、售电收入及应收确认业务、电费实收与资金管理业务、业务费管理、基金及附加管理业务、电费充值卡核算业务等电价电费主要业务循环进行流程再造。同时,结合会计基础管理规范,规定各业务类型的财务凭证补充附件,做到资料齐全、档案详实,提升基础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一是根据岗位权限指引规范设置业务岗位,实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规范衔接次序,打破部门壁垒。二是应用“二八法则”实施人员配备,实现“抓大保小”,统筹平衡各岗位人员,做到重点管控、全面覆盖。三是加强银企合作,加快电费回收速度,保障现金安全,与银行签署委托收款协议,规避缴存现金途中被盗抢或丢失的风险。

(2)摆脱依赖,补充增强线下审核。在执行标准化信息系统流程操作的基础上,适度增强电价电费业务的线下审批及管控力度。结合实际业务操作需要,确定业务部门提供资金调整申请单、退费明细表等审批表单作为账务处理、财务监督的附件或依据,消除过度依赖信息系统流程管控的弊端,改变“只传流程、不闻其详”形式主义,保障了企业负责人对重大业务的知情、识情、详情。

同步制定操作规程、定期宣贯培训,确保审批执行到位、运转通畅。针对不同线下审批表单设定不同的流转时间期限,要求信息系统传递应同步或提前于线下表单流转,统筹兼顾效果与效率。

(3)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履职能力。营财融合条件下营销业务与财务记录深度融合,营销账务人员每个操作事件都会形成一笔会计记录,错账、重复入账、退费不符等账务问题绝大部分是由于营销账务人员处理业务不准确、不规范,最终反映在了财务环节。

建议供电企业加强业务协调沟通交流,定期开展营销、财务等专业业务培训,按照业务的主要流程设置培训课程,对业务涉及的各专业知识、操作方法进行集中培训,并一定程度上对专业界限模糊化,从而打破固有思维、扩展业务知识面,进一步提高培训效率和效果。推行营销账务人员定期跨轮岗、试岗工作,分批派遣到收费大厅、电费抄表班、电费核算班以及其他部室交流、观摩与实践,进一步熟悉主要业务流程的操作方法、控制要点以及重大风险点,进一步提高营销账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风控意识。

篇3

【关键词】建筑施工 企业资金管理 风险 控制

近年来,我国的投资规模日益扩大,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很多,但是也面临着残酷的市场竞争,为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保证资金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在资金的运营中如何规避风险是首要任务。

一、风险的定义及构成因素

由于人类对未来的认识水平有限,无法准确预测其未来的结果如何,对未来发生的事总会有一些不可预知性,这种不可预知性就是一种风险。例如,我们投资股指期货的时候,在你买入或者卖出的时候,风险就伴随着你的资金。在经济学上,企业或者机构在投资某个项目时,在其努力将目标实现的经营活动中,将会遇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或事件,这些因素或事件发生的概率大小及其对经营活动的影响程度是无法事先预知的,进而会影响到企业目标实现的程度。这种客观存在的,将会对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或者事件就是风险。

风险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这三部分构成,这三个要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风险的存在、发展、发生和结果。风险因素有很多分类,一般来说主要是物质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和心理风险因素。风险事故是造成生命或财产损害的偶发事件,这种事件的发生即使是非常小的概率,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损害,是造成损害的直接原因。

损失是指某种事件不管你愿意或不愿意,发生后会给企业、组织或个人造成了物质财富的减少以及精神上的痛苦。损失一般有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两种,比如一个生产经营业企业不幸发生了火灾,厂房烧毁是直接的损失;但是由于厂房的烧毁,结果造成工人不能上班,无法生产产品,由于没有产品造成的损失就是间接损失。

风险是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三者构成的统一体,风险因素引起或增加风险事故;风险事故发生可能会造成损失。

二、建筑施工企业在资金运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在资金运营中的主要风险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投标工程不做评估,认为只要能中标就能获得利益。由于建筑行业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行业,在市场竞争中,为分得一块蛋糕,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往往不计成本,一旦有新项目上马,立即进行投标,不对项目的收益与风险进行评估,一旦一个项目资金投入时间过长,资金无法及时收回时,就会形成资金积压,资金的投资效率低下,也会增加资金的风险。

(二)资金分散。从资金管理的角度上看,建筑施工企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许多企业对下属项目部普遍采用的是项目经理管理负责制度,企业对工程项目的控制力弱,项目资金管理往往由项目经理说了算。由于各个项目分散,很多时候公司对项目部鞭长莫及,这也是目前建筑施工企业资金难以管理、容易造成风险的主要原因。

(三)财务信息失真,不能反映真实情况。现在的项目负责制的情形下,由于各方利益的关系,部分项目经理,甚至财务经理或者财务人员为了自身利益,出于不同目的的考虑,造成了财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及不透明现象,从而导致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从而形成财务风险。

(四)内部监管不力。由于目前的施工企业主要实行的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分散,从而给监控带来难度。在实际工作中,财务人员迫于项目经理的压力,摈弃财务的相关制度,违背原则办事,这些都会给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安全带来风险,特别是对于大额资金的拨付,如果财务制度浮于表面,走过场,则将会对企业的资金置于险地。

三、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管理中的风险控制

建筑施工企业在资金运营管理中,要综合考虑效率与风险的问题,资金在追求使用效率的时候,需要对风险进行评估,要在保障资金安全的情况下追求其使用效率。为了提高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控制好资金的风险,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估。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可以进行投标的项目很多,在投资某个项目时,需要对各个投资项目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估,找出对企业最为有利的投资组合,如项目投标前,要对投资方进行认证,主要从投资方的实力、信用、投资资金的到位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同时,要对项目中标后的资金回收情况进行评价,防止资金套牢。在投资于高风险的项目时,要把风险控制在自身企业可以承担的范围以内,避免遭受灭顶之灾。

(二)制定项目预算计划书,严格按预算执行。在项目中标后,企业的财务人员要和项目经理密切配合,对中标项目要制定一个详细的预算书,并尽量细化。在预算中要充分考虑到资金的投入及收回时间,如购买材料的购买与支付工资等内容,项目上马后要考虑中标地的天气、环境情况,也要考虑当地投资品的供应情况,防止项目上马后因各种风险的发生从而导致资金不够、开支过大、工期延长等无法控制的现象。

(三)盘活资产,尽可能地快速回笼资金。在建筑企业的资金运营中,现金才是最为重要的,其关系到企业的生死之道,因此,要加强对资金的回收。建筑施工企业要针对不同的客户信用情况制定不同的策略,并尽可能地缩短客户的资金支付延长期,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对已完工的建筑安装工程,要及时督促投资方进行项目的验收与移交,并及时收回垫付资金,对发生的过期应收账款,更要加强催收,多渠道、多措施回收欠款。

篇4

【关键词】国有企业;资金管理;风险控制

一、国有企业资金管理的特点

(一)国有企业资金来源特点。国有企业通常是国家参与投资或控制的企业,因此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除了一般企业的资金来源外,还会获得一部分国家投入资金。一般情况下,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四种:一是企业在刚刚创立的时候国家投入的资金以及企业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累积的资本投入,称为资本金投入;二是企业通过融资平台或金融市场获得的融资,称为内外部融资;三是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通过产品买卖等正常经营手段获得的现金流入;四是国家财政拨款,这也是国有企业特有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用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等与国家利益相关的项目。(二)国有企业的资金管理优势。国有企业因其自身的国家参与投资、管控特性,在资金管理方面也呈现出自身的优势。首先,国有企业有比一般企业更为丰富的资金来源,因为国有企业除一般商业经营外,会参与建设国家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从而获得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获得的资金额度也会随着项目的大小有所区别,项目越大便能获得越多的国家财政支持。其次,国有企业因为有国家作为支撑,在银行系统评分中也更具有优势,由此在融资等方面也更容易得到银行的支持,相比于其他商业企业额度也会更大。最后,由于国家参与投资与管控,国有企业也会更加重视对资金监管系统的建设与完善,相关资本监管机构也会对其进行更为严格的监管,由此,国有企业的资金风险也就相对减小了。

二、国有企业资金管理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经营资金链弹性不足引发的资金风险。1、国有企业经营资金链的主要内容。国有企业从创立到发展成熟会经过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阶段,企业会根据每一个阶段的发展情况制定不同的企业发展战略,不同发展阶段下企业的经营资金来源以及资金链的弹性都会呈现出较大的变化。从初创期走向成熟期的过程中,企业的经营资金来源会由股东集资逐渐转变为企业经营的收益现金流入。而企业的资金花费在初期主要是投入开办企业的费用,而在后期则转变为企业经营运转的成本以及企业想要扩大经营范围引起的再投资部分的费用。2、经营资金链弹性不足引发的资金风险。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生产经营的现金流入都是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企业资金能否顺利运转的关键。同时,经营现金流入还是判断企业财务杠杆使用程度的重要标准。判断企业的经营资金链是否具有足够的弹性需要企业综合考虑企业正常的经营资金流入、供应商资金支付、股东资金再投入空间以及企业日常的经费需求等几方面,需要综合权衡企业各个资金需求的时间和空间转化要求。如果未能处理好几者之间的关系或对某一方面的因素没有充分考虑,都会引起企业的资金风险。(二)金融风险预判不足引发的资金风险。随着国有企业的不断发展和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资金需求也越来越大。当国有企业发展进入成熟期之后,除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能够得到国家资金支持外,商业项目开展的资金来源大部分只能依赖于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在向金融市场获取融资时,企业需要对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进行预判,主要预判风险包括市场风险、行业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政策风险以及其他风险等。然而,当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刚从发展期转入成熟期,对金融市场的融资手段主要依赖于商业银行贷款和发行企业债券等较为传统的融资手段,这些融资手段相对而言都比较稳妥,并没有对企业金融风险的预判提出过高要求。但已经进入成熟期的国有企业,随着业务发展,资金需求的日益增大,其融资额度也会越来越高,这就对企业融资风险的预判提出了要求,如果预判不足,就可能引发融资周转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的风险。(三)资金周转效率低下和资金成本过高引发的风险。资金成本是指企业在获得和使用资金过程中付出的成本,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资金成本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企业在获得资金也就是向金融市场融资过程中支付的费用;另一方面是企业日常经营周转过程中占用的资金,如企业应收账款以及库存积压等。国家有关部门对国有企业的资金管理和资金成本管理一直有明确要求和规定,在2015年就曾明确提出“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的要求。但纵观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资金成本管理,情况并不乐观。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当前国有企业在向金融市场进行融资时,需要支付大约7%—25%的成本,甚至还会更高。且企业在不使用商业折扣或使用银行贴现等情况下,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成本会远远高于实际利率。这些都会导致企业的资金取得成本偏高。与此同时,企业的资金占用现象也较突出,由此引发的资金周转效率低下、资金占用成本较高等情况都会引发企业的资金风险。(四)项目投资成本预算难引发的资金风险。国有企业的项目投资成本预算难主要是针对于大型项目而言的,也是由大型项目的特性决定的,大型项目一般具有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对施工技术的要求较高且项目合作方多等特点,这些都对项目投资的资金成本预算提出了挑战。如果资金成本预测不合理,会导致项目成本上升增加投资风险或项目建设后期资金不足而项目难以进行的情况。大型项目的投资成本预算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需要企业综合考虑项目总投资额与投资期、项目回报率、净现金流等因素,同时企业管理层必须充分重视对资金成本的管控,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需确保建设期资金流入与建设进度相匹配,当经营现金流入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时,需确保企业有足够的偿还能力以应对。如果企业未能综合考虑以上因素而进行大型项目的投资,就可能会引发企业资金管理风险,最终对企业经营和利益造成损伤。

三、国有企业资金管理风险的防控建议

(一)财务管理与企业管理决策相结合。国有企业的资金管理说到底是涉及面更广、层次更深的财务管理工作,在资金管理风险防控上,财务管理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企业资金管理工作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因此财务管理工作也要涵盖企业的各个环节。在资金风险防控方面,企业高层管理者应让财务管理人员参与其中,具体而言,一方面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参与企业的阶段性战略规划和项目投资决策,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资金管理要与企业战略发展规划、企业年度资金预算、企业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等相结合。另一方面,企业财务人员在参与项目投资决策时,应充分发挥其财务管理职能,对其中应用到的资金数据做好调查和测算以方便管理层参考与决策,同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对管理层的决策和资金管理风险控制给出专业建议。(二)建立并完善资金风险预警系统。建立并完善资金风险预警系统是国有企业防范并应对资金风险的有效手段。科学、合理的资金风险预警系统能够最大化地避免风险的产生,在风险发生时也能够做到及时、积极地应对。企业在建立资金风险预警系统时,要综合考虑企业整体的情况,让企业各个部门和员工都参与其中。具体而言,企业在建设资金风险预警系统时,要充分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考虑企业自身运营资金的流动规律,企业的发展规划和投资规模以及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等,外部环境需考虑金融市场环境、合作伙伴评估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等。在对内外部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后,以以往出现过的企业资金管理风险作为参考,以当前企业资金流转的环节与特点为基础,并根据各个风险点的具体表现形式,对资金管理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并针对不同等级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最终建立起一套集预防与应对于一体的风险预警系统。(三)强化资金管理细节,依托数据管理工具进行管理。据相关数据表明,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货币资金流量的总体额度与流动速度呈现出了阶梯式上升的趋势,这样的发展趋势在给国有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的同时,也给国有企业的资金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加强了整体的资金管理与建立资金管理风险防控系统之后,企业还需不断强化资金管理的细节,从根本上实现对资金管理的整体提升。同时,在大数据时代企业要充分运用好数据管理工具,企业可以通过数据管理工具对影响企业资金管理的企业资金存量、外部资金成本价格、外汇市场变动情况、债券市场与资本市场等数据进行收集、并利用数据管理工具进行整理、分析,最终将其转化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据,使其成为企业资金管理和相关决策的依据和参考,最终为企业的资金风险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朱晋.浅议国有集团企业资金管理运作[J].国际商务财会,2013(06)

篇5

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对各项业务操作流程制定全面系统的制度和程序,并在全系统范围内统一业务标准和操作要求。内控制度要覆盖所有风险点,包括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重点岗位、主要风险环节做到相互制约、相互制衡。对新业务、新产品更要事先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以准确计算和评估风险,防患于未然。同时,对现有制度要不断进行评估、修订、补充和整合,确保各项制度在各部门、各层次得到贯彻执行,并加强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杜绝违规操作。切实加强业务授权管理、柜台业务操作控制和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加大对储蓄、会计、出纳、信贷、保卫等重要部门、重要人员,对存单质押贷款、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等易发案件业务的监督检查力度。

严格重要岗位人员行为考核。严格规范高级管理人员行使职权过程中的行为尤其是人财物等重要决策行为,确保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对易发案件的重要部门和重要环节及时进行检查,对不适合在要害岗位工作的人员要及时调整。建立和落实员工行为排查制度,对已发现的有经商办企业、从事第二职业、赌博、不正常交友等问题和现象的员工要予以密切关注,力求将各种案件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篇6

Abstract: The relocation project of old industrial areas mainly relates to land acquisition,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employee relocation compensation and other public issues, which often causes social contradictions, even the group unexpected incidents, and a certain degree of influence to the project promotion. To reduce these risks, in recent years, the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s have introduced mechanisms and approaches on social stability risk assessment of major projects, identificate and estimate the risk of projectcomprehensive system in the project feasibility study stage, to make relevant measures to avoid risks, since the social stability risk of hte relocation project involves a lot of factor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build a scientific, rigorous, systematic and rational framework. In this paper, take the Qing Shui Tang old industrial areas relocation project as an example, I discussed about the risk factors identification, estimation and methods of social stability risk assessment.

关键词: 搬迁;社会稳定;风险识别;风险估计

Key words: relocation;social stability;risk identification;risk estim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9-0006-03

0 引言

近年来,国家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重大工程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机制与办法,从源头上防控社会稳定风险,提高应对社会稳定风险主动性、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1]。并规定凡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核准或者核报国务院审批、核准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建设实施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均需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以下主要结合案例针对老工业区搬迁中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所涉及的风险识别及其防范进行探讨。

1 引发社会稳定风险因素的分析与识别

1.1 项目简介

清水塘老工业区位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结合部,处在长株潭城市地理中心位置,紧临长株潭生态绿心,滨临湘江(流经长度9千米),是株洲传统工业的聚集地,全国重要的冶炼化工基地,形成了冶炼、化工、建材、能源四大产业,聚集了五矿株冶集团、中盐株化集团、柳化桂成、昊华化工、海利化工等大中型企业,工业经济地位在全省和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力。但由于长期以有色冶炼、重化工企业为主,使得清水塘老工业区成为高能耗、高污染排放集中区域,企业长期以来的含重金属废水、废渣、废气排放所形成的环境污染,已造成这个区域的土壤和水体全部受到重金属污染。另加之清水塘老工业区目前面临产业发展效益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动力不足三大困境,使得清水塘老工业区在2014年获批成为21个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之一。

引发社会稳定风险因素的分析与识别是项目承担单位在资料收集和研究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方法对客观存在的风险和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类和全面的识别。常用的方法包括文件审核法、SWOT分析法、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访谈法、核对表法、图示技术法、现场视察法等。具体操作中,大多通过多种方法综合的方式完成。就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项目而言,采取的是文献审核、访谈法、头脑风暴法以及SWOT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将本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因素分为五种类型:

1.2 风险因素分析

1.2.1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由未来土地需求、市场竞争、价格等不确定的因素组成,主要体现于实际收入低于预期收入,现金流量运转不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项目的发展[2],但社会稳定风险较少。

1.2.2 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指老工业区在规划、投资、建设、运营过程中技术方面所需的相关配套设施不齐全,导致在项目实施中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和经济性方面的不确定而引起的新城总体定位、空间规划布局以及方案合理性等方面的风险[3]。新城的总体定位基本符合当前发展态势,项目指挥部在不断优化实施方案,并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争取政策,实施方案在不断优化、完善和提升,因此总体定位以及方案的合理性引起的社会稳定风险因素较小。空间规划布局对项目成败影响较大,容易引起,社会稳定风险较大。

1.2.3 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指在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项目过程中,由于管理层的管理不善导致信息不对称、决策失误以及管理人员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与协调等原因而导致的风险。其中包括组织与人力、管理决策机制、关系的协调、施工管理、企业搬迁改造方案及去处、职工安置补偿、棚户区改造、企业改制等,因为老工业区搬迁项目经历时间长、项目复杂,各方利益难以协调,容易引起各个企业之间的矛盾,从而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特别是职工安置补偿问题,关系职工的切身利益,已发生上千人的集体维权事件,有较为重大的社会稳定风险。

1.2.4 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相关的经济因素的不确定给项目投资带来的风险。因为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项目规模大、周期长,面临着经济发展、土地变现、资金筹措等一系列风险因素。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项目正处于经济下行压力之下,过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会拖累项目进展,再者由于该区域的土地污染严重,企业整体搬迁时间周期长,土地变现十分困难。资金筹措方面,收储土地开发收益远低于预期,企业财务明微利实巨亏,地方财政投入不足,中央、省级财政补助不到位,新城建设投资巨大,资金不足以及资金难以预测成为了项目成败的重大隐患,社会稳定风险重大。

1.2.5 环境与社会风险

在环境不断变化的同时,社会也在不断发展。在这进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所发生的风险即为环境与社会风险。其中主要包括棕地修复、污染引起的健康补偿与赔偿、工业企业场地搬迁遗留场地环境污染、建筑拆除安全、化工企业拆迁的安全、噪声治理、扬尘治理、社会发展等,这些风险因素容易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干扰,若不主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容易引起居民与施工单位产生冲突等一系列社会矛盾。

1.3 引发社会稳定风险因素的识别

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本案例项目的特点,按照风险可能发生的类别对清水塘老工业区社会稳定风险因素进行逐条识别(见表1),筛选确定出11个风险因素为本项目社会稳定的主要风险因素。

2 风险估计

风险估计是对风险识别过程中所确定的主要风险因素的初始风险程度进行判别。通常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将各个主要风险因素的风险程度进行初步定性,然后用专家打分法给各个风险概率、影响程度进行赋值,得到各个主要风险因素的风险程度,一般项目的风险等级划分见表2。

针对本案例项目,首先采用定性的方法对每个主要风险因素的风险程度作进一步的分析、预测与估计,并层层解析激发风险的直接和间接原因,对其可能引发的风险事件进行预测,判断其风险程度,案例项目主要风险因素及其风险程度汇总见表3。

通过征询有关专家意见,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并客观地对多位专家的经验与主观判断进行综合,通过专家小组多轮意见、反馈和调整后,对项目的11个主要风险因素的风险概率和影响程度做出合理估算,并计算出各主要风险因素的风险程度见表4。

从对该项目单因素风险程度等级判定看,职工安置补偿、土地变现和资金筹措为重大风险,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化解措施;关系的协调、棚户区改造、经济发展、产业政策、棕地修复、污染引起的健康补偿与赔偿、噪声与扬尘治理7项为较大风险,必须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空间规划布局为一般风险,应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

3 初始风险等级判断

根据国家发改委有关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1],将社会稳定风险等级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个等级,综合以上各项风险因素对案例项目的影响,将项目整体风险估计结果与风险评判标准进行对比,确定出风险等级(见表5)。

根据总体评判标准、可能引发风险事件、风险事件参与人数、单因素风险程度和综合风险指数等方面综合评判项目的初始风险等级。本项目存在3个重大风险因素,7个较大风险因素,1个一般风险因素,风险因素中重大风险事件和较大风险事件发生概率都较高,而且大部分风险发生后会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依照最大单因素风险程度项目风险综合评价方法,该项目综合风险指数为0.6630,在未采取各种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前,该项目的初始社会稳定风险等级评判为高风险等级。

4 项目社会稳定风险防范措施建议

根据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项目的性质与特点,针对项目实施主要的或关键的风险因素提出相应的措施,尤其是已经发生且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群众诉求,预防、化解项目实施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

4.1 空间规划布局

在做清水塘老工业区工业生态新城建设规划时,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建立全国乃至全球新城发展经验借鉴数据库,并广泛听取各行业领域专家、新城开发规划专家、运作好的新城领导的意见,根据清水塘老工业区的区位及其现实条件,做好空间规划;没有把握的部分,先做生态绿地,留给更有智慧的后人来发展。

4.2 职工安置补偿

通过“政策安置一批、转移就业一批、转型就业一批、移交管理一批”的方式,做好安置工作;制定并实施大多数职工能接受的安置方案与思路,为搬迁改造过渡期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为企业长远发展指明发展方向;加强与搬迁改造企业、关停破产企业高层以及广大员工的沟通,争取有利于安置职工的最大利益,对群众的合理诉求进行耐心的解说,及时准备或督促企业及时发放过度期生活费;通过就业培训,转移就业一批不愿意随企业搬迁的职工或因照顾老人、小孩不方便随迁的职工,研究制定不同所有制身份职工安置的安置补偿标准问题,化解因所有制身份问题补偿标准差异引发的不满情绪。

4.3 资金筹措

资金将主要通过四个途径筹集:中央、省财政支持一部分,政策和各种税费返还一部分,市场融资筹措一部分,土地经营补充一部分。争取上级政府和中央各部委、央企对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资金支持,切实解决搬迁过程中的融资难问题;加强资金的有效监管,预防腐败。要着重把投融资平台公司做大做强,利用平台公司通过注入资金、发行债券、募集基金、银行贷款等方式融资,并通过经营运作土地筹集搬迁改造需要的资金。

4.4 棚户区改造

及时确定棚户区改造的范围、启动的时间,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了解群众的诉求,在棚户区改造方案制定实施过程中,强化公众参与,最大程度尊重群众的意愿,满足群众的合理诉求,切实使棚户区居民通过棚户区改造,幸福指数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统筹考虑搬迁企业职工生活区改造提质及其棚户区改造问题。

4.5 噪声和扬尘

加强施工现场噪声与扬尘的监测与监督,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尽可能降低噪声与扬尘对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确保因噪声与扬尘污染问题引发的不稳定事件。

5 结语

本文以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项目为例,简要介绍了搬迁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因素的识别与估计的方法,并对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项目初始风险等级做了判断,并为项目提出了风险防范措施建议,旨在为将来类似搬迁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提供借鉴。随着社会稳定风险导致的工程事故越来越多,社会稳定风险因素的识别与估计在工程中的作用愈加明显,只有对项目各类可能发生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全面的了解,才能科学地预测危险可能造成的危害,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来对它进行规避,使项目更好更顺利地完成。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发改投资〔2012〕2492号)[Z].2012.

篇7

一、资金风险概述

资金风险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使资金的实际收益低于预计收益而发生资金损失,资金循环运转不畅,甚至破产倒闭的风险。企业的财务决策经常是在风险和不确定的情况下作出的,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的条件下,这种风险更是不可避免。企业资金风险主要特征表现在:一是客观性。资金风险无时无刻不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无法回避也无法消除它,只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应对风险,进而避免损失。二是全面性。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存在资金风险,在资金筹集、运用、分配和积累等财务活动中均会产生风险。三是不确定性。即资金风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几率不确定。四是收益与损失共存。即风险与收益成正比关系,风险越大收益越高,反之收益就越低。

二、资金风险管理的常见问题

(一)资金配置不合理

很多企业在对外投资时缺乏充分调研,事前未对投资项目、投资方向和投资方式等情况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对相关政策、项目前景、财务风险等缺乏分析和评价,决策随意性大,导致大量资金沉淀、浪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信用等级下降,损失严重。

(二)资金筹措不理性

一是对资金需求量预测不合理。一些企业对资金需求量预测不科学,忽略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企业资产结构的合理比例。二是筹资风险的预测不准确。一些企业资金筹措方式落后,对现代企业的筹资方式缺乏了解和认识,很少考虑筹资风险,最终导致经营活动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三)资金使用不科学

资金结构不合理,把过多的资金用于非经营性的长期项目,致使经营性资金不足,流动性低。另外,由于流动资金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导致资金变现能力低下,坏账风险增大。

(四)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些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和内部需求不协调,各下属单位为逃避现金管理,开立多个户头,截留收入,不集中上缴;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和分配给下属单位的资金与经营需求不符,导致矛盾激化。

(五)监督措施不完善

公司管理层对资金运营环节监管不力甚至人为控制,尽管制定了多种监督制度,但因种种原因难以有效的发挥作用,缺乏严格的事前、事中的监督机制。

三、资金风险产生的常见原因

(一)管理方式落后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需求多样化,生产经营活动日益复杂,由此形成了规模化经营和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这需要大量准确、及时的基础数据和相关信息作为支撑。但现实情况是,不少管理者对以财务管理软件为核心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缺乏了解,无法满足现代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二)预算约束力不强

企业的资金预算方式不合理,准确度不高,随意性大,常常导致预算约束力不强,资金预算执行随意性大,而且由于缺乏量化考核标准,常常使资金预算管理失效,影响了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

(三)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不成熟

实践证明,事权可以分散,但财权必须集中。然而在目前实际的资金管理中,大多数企业仍然存在职能部门分割,相互缺乏信息联系和数据集成;由于统一规范的资金调控制度和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系统尚不成熟,常导致信息传递不畅,财务数据、资金结算、投融资管理难以集中,决策者难以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相关信息,无法对资金实施有效的管理、监督和控制。

(四)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企业的内部控制流程中,尽管都设置了相应的管理规章和资金流动程序,但因种种原因难以及时有效的发挥作用。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职能缺乏或实施不力,导致所有者和管理者对资金的流动监控不力,也使管理者的资金调配权缺少相应的监督和限制,并最终导致资金管理失去了的保障。

四、资金风险的防控对策

(一)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企业要“向管理挖潜力、向管理要效益”,改变粗放经营的局面,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特别是投资管理、担保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制度。降低不良资产比率,降低资金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抓住风险控制重点,在找出风险的基础上,分析出主要风险,将其作为主要矛盾予以集中解决。风险管理原则上应先控制再消除,风险产生后,首先要控制风险的扩大,遏制损失的增加,然后再研究化解和消除风险的措施。

(二)完善资金风险分析机制

高效的风险分析机制是降低资金风险的关键。通过分析,可以迅速排除对企业影响小的风险,将主要精力放在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主要风险上,进而重点研究,分析出风险成因,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风险成因分析清楚后,就不难制定相应对策了。

(三)建立资金风险管理预警系统

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上,企业可建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对企业财务预算和实际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判断企业可能存在的危机及财务缺陷,建立财务预警系统。通过效益指标、资产营运指标、偿债能力指标和发展状况指标等具有代表性的财务指标,及时发现资金管理中的问题,对资金风险提前进行预警和防范。

(四)健全资金管理规章制度

结合企业实际,制定操作性强的制度和措施,规范收支运作的方法和流程,堵住资金营运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现象,把各项目、各层次的资金指标纳入考核分析体系,与各责任单位的经济效益挂钩,奖优罚劣,不断改善资金管理。

五、对我公司资金管理方面的启示

(一)深化部门沟通,推行资金全面预算管理

资金预算是实现资金平衡、提高资金效率、降低资金成本的重要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推行资金管理的全面预算提供了可能,使资金集中管理成为可行。公司财务部门可以设计一个资金预算管理系统,将各项资金流入和流出项目分解,分配到相应的部门和人员,通过计算机 将各项的预算数据链接起来,并最终汇总到一张资金预算表。预算一经确定,即成为公司各相关部门组织生产经营的法定依据,不得随意更改。同时树立”钱流到哪里,管理就紧跟到哪里”的观念,加强现金流量数据的分析和监控,将现金流量管理贯穿于资金管理的各个环节。

(二)结合生产经营,做好现金流量分析

在资金全面预算的基础上,财务部门加强对预算完成情况的指标分析,对照资金预算的数据,找出预算与执行不一致的因素,不断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可执行性。如果是资金预算编报方式不合理,则应结合生产进一步完善资金预算编报结构。如果是生产经营情况不稳定导致现金流变动较大,则应与相关生产部门加强沟通,及时了解生产经营变化,合理调节现金的流入流出。

(三)加强资金监控,防止资金链断裂

我公司的资金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的很多方面都受到上级财务部门的影响和制约,很多时候只要按照上级的要求做好资金数据的整理和上报即可。但是,作为一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我们有必要通过建立健全自己在资金风险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和具体做法,加强对资金的监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预防资金链断裂。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财务电算化系统,将会计核算业务的资金项目归集汇总,统一整理,及时形成资金计划发生情况统计报表,实现随时查看资金流入和流出情况,使资金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全面地监控资金的流向和金额,掌握资金盈亏状况,防止资金链断裂。

(四)拓宽融资渠道,增大资金风险空间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不稳定,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动荡起伏较大,而我们公司的发展受宏观经济的影响较为明显。虽然我们公司近些年经营利润逐年上升,资金相对充裕,尚未发生资金短缺等情况,但是我们也应该居安思危,在公司发展形势较好的阶段,利用与金融机构、供应商、施工单位的谈判有利地位,做好以下工作:(1)对外支付结算方面,合理延缓资金支付;(2)收款结算方面,严格应收款项账期管理,加强应收账款的清收工作;(3)金融贷款方面,与银行签订应急贷款协议,保持一定的储备贷款额度,以便在公司资金面临断裂风险时,能够及时补充现金。

总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既不可能消除资金风险,也不可能完全避免资金风险。企业应该对资金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在对其成因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采取有效对策进行防范,尽量做到风险来临时,通过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把风险降到最低,把损失降到最小,企业才能保持优势。

参考文献:

[1]周兴.国有企业的资金风险与对策[J].企业经济,2012(06).

篇8

关键词:经济合同;风险;防范;措施

只要不是先款后货的交易,都要签订供求合同。有很多收不回来的欠款和合同订立有很大关系。不少企业的合同风险意识不够,签订的很多合同未经认真审查,使得很多条款暗藏“杀机”,为企业的经营埋下隐患。而有时一个极小的疏忽就可能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因此,如何在订立合同时防范合同欺诈,预防合同纠纷的发生,已成为众多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管理目标[1]。

1.合同的概念及特点

《指引》所称合同,是指企业与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等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这一定义与《合同法》规定的含义完全一致。企业经营中的合同包括买卖合同、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赠与合同、借款合同、租赁合同、融资租赁合同、承揽合同、建设工程合同、运输合同、技术合同、保管合同、仓储合同、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居间合同等。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签订的所有合同,均应按照《指引》的要求,建立并严格执行内部控制,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但企业与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不适用本《指引》,而由《劳动合同法》进行规范。其作用如下:(1)确保合同文本的合法性、经济性、可行性和严密性。(2)确保合同标的的数量、质量或技术标准,合同价格的确定方式与支付方式,履约期限和方式的确定合规有效。(3)确保及时发现合同履行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2.企业经济合同的分类

(1)买卖合同。买卖合同是指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转移标的物所有权,另一方当事人支付价款的合同。其中,出卖人是按照约定转移标的物所有权的一方,而买受人是接受所有权并支付价款的一方。(2)供电,供水,供气,供热力合同。供电,供水,供气,供热力合同是指一方供电,供水,供气,供热给用电、水、气、热力的人,同时,用电、水、气、热力人要支付相应的费用。(3)赠与合同。赠与合同是指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4)借款合同。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一般情况下,借款合同的贷款人(出借人)是银行或者信用合作社,当然除亲朋好友以外。(5)租赁合同。租赁合同属于经济合同,它是指由出租方融通资金为承租方提供所需设备,承租方取得设备使用权并按期支付租金的协议。(6)融资租赁合同。融资租赁合同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从出卖人那里买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但是承租人要支付租金。(7)承揽合同。承揽合同是承揽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给付报酬的合同。例如加工合同、定作合同、修理合同、复制合同、测试合同、检验合同等都是承揽合同。(8)建设工程合同建设工程合同是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价款的合同[3]。

3.企业经济合同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3.1合同调查与签订风险及防范措施

该环节主要风险是:忽视被调查对象的主体资格审查、将不具有相应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或不具备特定资质的主体确定为准合同对象,或不具备权或越权的主体签订合同,导致合同无效,或引发潜在风险等。合同订立首先进行合同调查,了解合同对方主体情况。合同调查对合同签订与履行至关重要[4]。

3.1.1合同调查风险及防范措施

1.合同调查应关注风险:(1)忽视对方主体资格审查。忽视被调查对象的主体资格审查,将不具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或不具备应有特定资质,或不具备权,或越权的主体签订合同,导致合同无效,或引发潜在合同风险。(2)错误判断对方信用状况。合同签订前错误判断被调查对象的信用状况,或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没有持续关注对方的资信变化,致使企业蒙受损失。(3)错误估计对方履约能力。没有认真调查错误评价合同对方的履约能力,将不具备履约能力的对方确认为有能力,或将有能力的对方排除在合同之外,最终导致合同无法执行,影响企业经营目标无法实现。

2.应对调查风险的主要防范措施

(1)严格审查合同对方的身份。要严格审查对方的身份证件、法人登记证书、资质证明等原件,必要时可通过发证机关查询证书的真实性。关注授权人的行为是否在授权范围内,在充分收集相关证据的基础上,评价主体资格是否恰当。(2)认真分析对方经营能力。获取对方经审计的财务报告、以往交易记录等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分析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评估其财务风险和信用状况,并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持续关注其资信变化,建立和及时更新合同对方的商业信用档案。(3)深入对方现场了解其履约能力。要深入合同对方进行现场调查,实地了解和全面评估对方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产品类别和质量状况等生产经营情况,分析评估对方履约能力[4]。

3.1.2合同谈判风险及防范措施

1.潜在的风险:(1)谈判时疏忽大意,忽略了合同中的重大问题,或在重大问题上做出不恰当让步;(2)谈判经验不足,缺乏技术、法律和财务知识的支撑,导致谈判被动、出现不利条款;(3)谈判未注意保密,泄露本企业谈判策略,导致企业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

2.应对谈判风险的防范措施:(1)收集资料掌握情况。在谈判前应当广泛收集对手资料,充分熟悉对手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研究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监管、产业政策、同类产品和服务的价格等,与谈判内容相关的信息,正确制定本谈判策略。(2)熟悉合同核心内容。要关注合同标的的数量、质量或技术标准,合同价格确定方式与货款支付方式,履约期限和方式,违约责任和争议的解决方式,合同变更和解除条款等核心内容。(3)充分发挥团队智慧。充分发挥团队智慧,及时总结谈判得失,研究制定下一步谈判策略。(4)借助外部专家参与。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参与相关工作,并充分了解外部专家的专业资质、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情况

3.2合同履行控制与后评估风险及防范措施

1.合同履行中风险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本企业或合同对方当事人没有恰当地履行合同中约定的义务;合同生效后,对合同条款未明确约定的事项没有及时协议补充,导致合同无法正常履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已经或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情况,或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合同纠纷处理不当,导致企业遭受外部处罚、诉讼失败,损害企业利益、信誉和形象等。

2.合同履行风险应对措施:(1)企业要严格履行合同。(2)监督对方的履约情况。企业应有效监控对方的合同履行情况,一旦发现有明显违约可能或违约行为,应当及时提示风险,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将合同损失降到最低。(3)合同变更或解除的条件及程序。(4)加强合同纠纷管理。企业应加强合同纠纷管理,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纠纷的,应当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规定时效内与对方当事人协商并按规定权限和程序及时报告。合同纠纷经协商一致的,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协议;合同纠纷经协商无法解决的,应当根据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企业内部授权处理合同纠纷,应当签署授权委托书。纠纷处理过程中,未经授权批准,相关经办人员不得向对方当事人做出实质性答复或承诺。

结论

以上列举只是存在风险的主要方面,没有涉及的风险因素,也随时随地可能发生。因此,了解和掌握企业经济合同的风险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了解企业经济合同潜在和可能发生的风险,才能心中有数,做事有底,遇事不慌,才能更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作者单位:陕西煤业化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陈洁荣.信息化合同管理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20)

[2] 黄友文.浅谈企业物流外包工程的合同风险管理[J].中国证券期货,2012(11)

篇9

关键词 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

大力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对于增加商业银行业务运行和发展的稳定性、积极调整信贷资产结构和客户结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分散集中度风险、增强资产流动性意义重大。不过,小企业信贷业务既是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也是风险防范的难点。本文对小企业信贷资产的主要风险进行简要分析,并探讨防范小企业信贷资产风险的措施。

一、小企业信贷资产主要风险分析

(一)宏观政策方面

1.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大了信贷风险。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8年货币政策将从“适度从紧”转向“从紧”,严格控制货币供给总量和信贷投放节奏。随着信贷投放的收紧,旺盛的信贷需求同紧缩的信贷规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从紧的货币政策将加大小企业尤其是资金密集型小企业信贷风险。

2.“财税组合拳”的相继出台对小企业影响较大。我国去年7月1日实施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发出了国家产业结构、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明确信号;国家对“两高一剩”、“两高一资”产业调控力度逐渐加大,节能减排政策日趋严格;这些政策的实施,将对相关行业以及产品附加值、技术含量低的小企业产生较大影响。

(二)社会机制和信用环境方面

一是社会信用环境和法律环境建设滞后。部分小企业信用和法制观念淡薄,诚信意识缺乏,存在恶意恶意逃债废银行债务现象,这种现象在小企业改制过程中表现尤甚。而我国征信体系还不完备,企业失信行为很难得到应有惩戒,银行胜诉后案件执行难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二是信用担保机制与担保体系尚未健全。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担保方式单一,多以土地、房产、设备抵押为主,信用担保尤其是第三方担保机构担保所占比例极少。服务小企业的担保机构存在着数量少、规模小、担保能力弱、担保体系不健全、资本金补偿制度和风险补偿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三)小企业客户方面

1.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一是部分小企业业主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和市场决策能力,追求目标短期化,影响了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二是对员工专业培训力度不够,员工整体素质不高,制约了企业经营效益的进一步提高;三是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公司治理不完善,财务制度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充分,造成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给信贷资产管理带来很大不利影响。

2.综合竞争力不强,持续经营能力不足。一是部分小企业规模偏小、产品单一、技术落后、环保难达标、抗风险能力弱,发展潜力不足;二是产业竞争力较弱,产业结构中三产增加值占非农产业比重偏低,而且第三产业以传统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行业为主,新兴服务业较少;三是市场竞争策略落后,不少企业依靠低成本、低价格、低技术和低附加值的竞争策略拓展市场。

二、防控小企业信贷资产风险的措施和建议

(一)研究小企业客户发展规律,提高风险监控措施的针对性

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企业调研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对小企业生命周期、行业特征、区域风险、科技含量、资本和担保实力、发展潜力等层面的分析研究,明确重点支持行业板块的风险点,提高防范信贷风险的主动性与预见性。

(二)改进小企业信贷决策水平,确保新发放贷款质量

一是依据各经营单位风险控制能力,做好差别化授权工作;二是建立完善小企业管理制度,让信贷决策者有章可循,从制度上保证科学决策;三是培养高素质的小企业信贷管理人才,多渠道加强管理队伍能力的培养和建设,使之掌握小企业贷款风险要点。三是提高决策的科技含量,建立适应小企业风险管控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分析技术,促进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积极主动调整信贷结构,不断优化资产质量

1.主动调整信贷结构。信贷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消极退缩,要注重跟踪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信贷投入应侧重于那些处于成长阶段后期和成熟阶段前期的行业,优先向符合上级行政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向、产权明晰并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优秀小企业和小股份制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优先选择专业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技术创新能力强、资产负债率较低、有较强发展后劲和长期盈利能力的小企业。

2.建立动态淘汰机制。商业银行应坚持“有进有退、进退结合、以退促进”的信贷投放原则,根据信用评级、风险分类、贷后检查、信贷压力测试等情况,定期对存量小企业客户进行分析评判、分类排队,对关键指标如销售收入、净利润、经营现金流等下降的客户,制定分阶段、分步骤、分产品的退出计划,可以考虑每年保持10%的退出比例,不断调整和优化小企业客户信贷结构。

(四)完善信用风险监控手段,提高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

1.建立和完善小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估体系。依据企业存续时间、经营者素质、经营状况、偿债能力、资信状况和发展前景等指标,制定小企业信用评分体系,突出对小企业业主和主要股东个人以及小企业所处市场环境和信用环境的评价。

2.切实做好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不断提高贷款风险分类的真实性,进一步掌握信贷资产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不断健全内控机制;注重建立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加强拨备计提管理,注重运用经济资本抵御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非预期损失,强化对小企业信贷资产风险的经营和控制。

3.建立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预警平台、不良贷款报告、授信尽职、贷后检查制度等措施,有针对性地防范和控制风险。

(五)强化对小企业客户的风险应对

1.注重现场实地考察。不单纯依赖小企业财务报表,注重收集小企业的非财务信息,包括小企业及其业主或主要股东个人信用情况、家庭收支状况、企业经营管理情况、技术水平、市场前景等。

2.严格审查财务报表。一方面要求提供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应特别关注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的客户,结合客户的报表内容,深入分析保留意见背后所包含的实质性内容和深层次趋势,从而发现风险;另一方面,通过信用评级软件系统对财务报表进行审核,分析判断其财务报表和盈利水平的真实性,充分揭示其财务风险。

3.重视对现金流的分析。小企业客户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借款多以短期为主,要注重从企业现金流尤其是经营现金流分析判断客户短期偿债能力,把握其第一还款来源尤为重要。

4.严格落实担保手续,落实第二还款来源。在加强对中小企业现金流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采用抵(质)押等方式落实第二还款来源,根据抵(质)押物所处区域、变现能力及企业信用等级审慎确定抵(质)押率。

(六)金融创新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1.探索新的担保方式。小企业客户规模小,资产少,落实优质的第三人担保也有难度,根据小企业的特点,可接受自然人提供的以财产和权利为抵押的担保,以及利用政府担保体系等增强担保能力;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建议积极探索无形资产(如专利)、应收帐款质押,动产抵质押,以及担保公司担保、联合担保等特定担保信贷业务。

2.业务产品创新。商业银行应注重针对小企业信贷需求“急、少、频、短”的特点,创新业务产品。如建设银行小企业信贷产品“速贷通”,打破了银行信贷管理的“评级-授信-单笔”的传统信贷流程,对于信息不充分、难以进行评级授信或信用评级低的小企业,在严格落实有效抵押担保的前提下,即可提供信贷支持。

3.加强定价管理,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一是加强小企业贷款风险定价研究,通过科学测算违约率、损失率,综合考虑资本成本、客户综合贡献度及承受能力等来确定利率水平;二是改变粗放型贷款定价模式,避免“一类一率”的简单化做法,细化贷款定价方法,真正做到“一户一率”“一笔一率”;三是完善适合小企业特点的产品(服务)组合方案,通过产品(服务)组合提升客户价值回报,使收益覆盖风险。

篇10

关键词:水电工程;风险控制;质量;进度

1 前言

我国是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大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我国在几十年水利水电开发中,积累了大量已建工程的动态风险资料和操作经验。但目前仍对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特殊风险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系统管理。因此,要加强风险管理,增强风险识别意识,积极科学地探索风险,掌握科学合理的风险分析方法,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同的风险采取有效的和具有针对性的控制手段。

2水利水电项目的风险因素与特点

2.1 水利水电项目的风险因素

水利水电项目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根据成因及性质可分为6类:自然环境风险、技术风险、政治法律经济风险、财务风险、人员风险和组织风险。

2.2 水利水电项目风险的特点

水利水电项目具有实施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大、不确定因素多、经济、技术风险大等特征。

2.2.1 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项目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超越人们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而且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及全寿命周期内,风险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作为项目施工管理者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减少损失程度,而不能完全消除风险。

2.2.2 风险的可变性

在项目的整个过程中,各种风险在质和量上会发生变化。随着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进行,有些风险会得到控制,有些风险会发生并得到处理,同时在项目的每一阶段都可能产生新的风险。

2.2.3 风险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水电项目的实施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数量多且种类繁杂,致使其面临的风险也多种多样,而且大量风险因素之问内在关系的错综复杂、各风险因素与外界的交叉影响,又使风险显示出多层次性。

2.2.4 风险的全程性和全局性

风险在整个水电项目生命周期内存在,且风险的影响常常不是局部的,而是全局的。

2.2.5 某一具体风险发生的偶然性和大量风险发生的必然性

任一具体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风险的发生,都是诸多风险因素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随机现象、是偶然的、杂乱无章的。但对大量风险的发生是有明显的运动规律,这就使人们有可能用概率统计方法及其他现代风险分析方法计算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

水利水电项目风险的上述特点,要求对项目风险进行全面管理,包括全过程、全方位、循环监控并适时调整的管理。

3 工程项目建设的风险识别

工程风险识别是工程风险管理的最基础的环节。是指通过风险调查和分析,查找出工程项目的风险源,并找出风险因素向风险事故转化的条件。

对水利水电建设工程进行风险识别。首先要预测可能面临的风险,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风险一般有以下几类:一是自然的不可抗力造成的风险。包括暴风雨、洪涝灾害、泥石流、雷击等;二是火灾、爆炸引起的事故;三是设计缺陷、制造工艺或技术不善引起的事故,或是原材料缺陷引起的事故;四是施工过程中因工人和技术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意外事故;五是施工过程造成施工场地内或邻近地区的第三者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风险。

其次要对总体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在风险识别过程中,根据风险现象逐步分析,直至找到风险源。水利水电建设工程中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地理因素、承包商因素、协调因素、监理因素、设计因素、材料和设备因素等, 最后对主要风险因素的组成和其影响程度做风险状态分析 ,分析出哪些是主要的风险因素,哪些是次要的风险因素。

4 水电工程建设的主要风险及控制

由于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大、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数量多且种类繁杂的特点,致使其在工程建设周期内面临的风险也多种多样。根据水电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其风险因素也有其独特性。对工程影响比较大的可概括为政策风险、工程建设风险、环境风险、移民风险及投资风险等5种主要风险。

4.1 政策风险

水电工程建设项目也随政策风险变化而变化,政策风险是指政府有关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是有重要的举措、法规出台,引起市场的波动,从而给相关关联方带来的风险。

4.2 建设风险

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多为大中型工程,技术问题复杂。风险因素存在于地质条件、材料供应、设备供应、工程变更、技术规范、设计与施工等过程中。这些风险主要可归类为工程勘测设计、工程施工两大风险。

4.2.1 工程勘测设计方面

水电工程的勘测设计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地形测绘、地质勘查、流域规划、科学试验、水工建筑、机电设备、施工组织等专业。设计对工程的可靠性、适用性和经济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设计的优劣,对工程投资影响很大。为使工程投资经济合理,设计必须经过多方案综合比较,选择最优的方案,决不能搞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三边工程。设计先行,预算早做;要先算再干,不要干了再算。对勘测设计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务必把好勘测设计关,这是控制工程建设风险的基础。

4.2.2 工程施工方面

水电工程要按设计图纸文件进行施工完建,即变设想为现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将质量安全、进度、投资三者进行有机的综合的筹划运作,使整个工程按照经过国家授权部门批准的设计、相关技术标准、进度、投资完成建设、施工的实施全过程,都对风险的发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就要求工程建设在施工全过程中执行业主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的“四制”管理,这既是工程质量和进度控制的有效举措.又是进行风险控制的核心。使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投资三者达到整体最优,使风险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4.3 环境风险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一般指气候条件、自然灾害、气象条件变化情况,同时还有环境保护方面的因素。水电工程建设不仅需要占用土地,还对周围的环境有特定的要求,工程建设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下,工程建设不得不面对环境风险。

4.3.1 自然环境方面

水电工程由于对施工环境要求的特定性、周期长等的特点。决定了工程大多地处崇山峻岭之中,自然环境比较复杂,自然界中的地震、滑坡、洪水、高温、严寒、雨季等自然灾害和恶劣气候,以及各种各样的地质条件因素都是工程建设必须面对的风险。针对自然风险的不确定性,工程建设前要全面地、充分地考察分析,加强抗自然风险能力,减少损失发生的机会和降低损失的严重性,以预防为主,防控结合,设法使损失降到最小化。

4.3.2 社会环境方面

水电工程建设涉及到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电力供应、林业森工、环保卫生、征地移民、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是一个全方位的开放性建设项目,各方对水电工程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水电工程建设对外部条件依赖很大。对外协调工作是项目业主难以单独完成的。需要政府部门的协调和帮助。这些外部环节对投资的影响。不可能通过市场调节、自由竞争来控制。只有依靠政府部门从全局出发,在照顾各方合理利益的同时,对水电建设这个利国利民的优秀基础产业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以控制风险发生几率。

4.4投资风险

政策风险、工程建设风险、环境风险、移民风险最终也反应在工程建设资金运作上。这些风险的增加势必造成工程建设投资的增加。工程项目越大、工期越长、工程难度越大,工程投资面临的风险也越大。

对投资风险实行有效控制的原则是:合理预测,动态管理,风险转移。主要体现在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有清醒的认识。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了辨识和分析,针对各风险的大小及损失严重性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进行合理的预测,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应对风险。因此,合理预测是对建设项目投资实行“动态管理、风险转移”的基本前提。在之后的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采用工程保险,与承包商、供货商、服务商签订的合同中明确服务方应承担的风险责任,以及在业主概算中适度预留风险费用等措施,转移、回避、消化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的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