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教育目的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素质教育的教育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素质教育的教育目的

篇1

关键词 考核模式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课程考核模式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下简称《毛、邓、三概论》)的评价模式仍拘泥于传统的模式之中,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学生的标准,这种考核模式已经不适应以素质教育目的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要求,为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新型考核模式切实贯彻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改革要求。

1当前《毛、邓、三(概论)》课程考核模式的弊端

1.1考核形式单一化

目前大多数的高校思政课考核方式基本是闭卷形式,且多半采取的是笔试,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却忽视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学生在此过程中充当“机器人”把书本上的东西复制到卷纸上就算完成任务,如果能复制得好就能得到一个满意的分值。这种考核模式的弊端就是考试是硬性记忆而不走心,在考试结束之后就把知识忘的一干二净,学生的分析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完全体现不出来。

1.2考核内容陈旧,题型单一

《毛、邓、三(概论)》课程的考试内容既要坚持有利于教学的展开,同时更要服务于宣讲党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特别是党的十精神的政治价值导向。由此,《毛、邓、三(概论)》课程的考试内容应该与现实内容相关联。而目前在考试试卷中仅仅常见于单选、多选、简答、论述等题型,单选多选更多倾向书本中固定的理论知识,在材料和论述中也是基于固定的见解理论,甚至要求批改试卷要严格参照标准答案,这不利于激发学生发散思维,也不利于学生对当今时下热点问题的深度思考。

1.3考核构成比例不当,缺乏实效性

目前《毛、邓、三(概论)》课程的成绩构成大多数是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且平时成绩占30%,末考占70%。平时成绩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以及随堂作业,而期末成绩便是依据一张卷纸。这种构成比例表面看起来似乎合理。但是这种形式是一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毛、邓、三(概论)》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目前的构成方式卷面分数比重过高,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这样会助长部分学生考前备战的学习态度。另外,考核的比例中没有社会实践的部分,缺乏学生的实际表现,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2改革的建议

2.1考核形式多样化

《毛、邓、三(概论)》课程考核可以引进“有限开卷考试”和“半开卷”考试模式。“有限开卷考试”就是在考试过程中学生和正常的闭卷考试环境一样,唯有不同的就是学生可以携带一本教材(书上可以写字),这种考试方式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的闭卷考试的弊端,也避免了完全开卷学生带的材料过多而不知道用哪个的尴尬情况。所谓的“半开卷”考试模式就是一种介于闭卷和有限开卷考试之间的考试方式,在考试之前学生可以自备一张与考试内容有关的纸以便在考试中进行参考。在这张纸上学生可以写上他们认为重要的讲义、数据等,在考试过程中学生只可以参考自己的带去的资料,不可以有任何的交流和讨论。考试结束后学生自备的纸同试卷一起收回。

2.2考核内容要注重学生价值取向和考研倾向

《毛、邓、三(概论)》课程是服从于宣讲党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坚持正确引导主流思想舆论,但在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中各种利益矛盾交织在一起,人们思想和观念上都出现困惑,因此教师在考核中应该吃透教材,运用好教材,注重主流价值观念的正向引导。此外,在考试内容中应向考研倾斜,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制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当时本科阶段的学习为依据的。《毛、邓、三(概论)》课程与考研政治有很大关系,所占比重也很大,为了与考研政治相衔接,在命题中应多与考研题型吻合,多以与教材有关的材料题为主,从材料出发创设情境,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3增加社会实践考核内容

篇2

英语课堂教学则以提高上述三方面素质为目标,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品质、语言文化品质和创新发展品质。

一、思想道德品质

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人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应该弘扬我国优良的文化道德观念并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帮助学习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乐于奉献、团结合作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在英语课堂教学时,应始终把这一目标贯穿其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如在实施语言点的教学中就可以以英雄人物作为例子:

Twenty?鄄two firefighters died gloriously when putting out the big fire in Hunan.

Yang Liwei became a household name the moment he began boldly his space travel.

China doesn?蒺t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weapons on the Taiwan issue.

此类例句都可以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及爱国主义形成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

此外,教师还应该保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有较强的幽默感,善于学习,团结协作等新时代人才应该具备的品质,并以这种品质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语言文化品质

语言是一种在语言社团中发生作用的交际工具,其对其所在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发展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当然是英语课堂的中心任务。在语言的学习中,学生要能够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习俗等,能够运用英语这门工具进行阅读、写作、尤其是进行口头交流沟通。

语言运用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运用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语言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的能力)。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写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因而并没有达到对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

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先进的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加快了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 跨文化交际便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国和文化习俗等,从而更合理地进行交流沟通。如“dragon”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代表着美好的事物,但在许多西方国家却表示脾气暴躁甚至邪恶。中国用很多与狗有关的词来形容一个人没骨气如“鹰犬”“走狗”“哈巴狗”,但西方文化里狗大都成了“忠心耿耿”的代名词。又如中国人用猪来形容人笨,但西方人却认为猪很聪明。西方人的时间观念很强,如果他们大清早或晚上很晚接到电话,则认为一定是有非常紧急的事。又如在有的国家点头并非表示“是”却表示“不”;英国人开车总在左边道路上等等,如果不在教学中利用合理的机会加以说明,难免会闹出许多笑话甚至麻烦。

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应更加注重英语语言的交际功能,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应花大力气,花更多的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模仿和操练的机会。而不应该仍然停留在英语语言知识的灌输上,也不应该停留在所谓的解题技巧的点拨上,而是给学生更多的阅读,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篮球、足球明星,了解更多的歌星、影星,让他们掌握更多的世界人文知识与文化,甚至创造机会让他们结识一些外国朋友尤其是笔友进行更直观的交流沟通。

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更应注重英语语言的交际功能,从自身做起,应拥有一口相当流利得体的英语口语并在教学中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帮助创设真实自然的英语语言交际环境,并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操练英语口语的机会。

三、创新发展品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而语言的创新则是通过对语言输入进行加工处理,并根据具体的语用环境加以得体地运用。

而目前的英语学科的终结性评价过多的采用了客观题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更倾向于对学生解答客观题的能力的培养,不太注重甚至是忽略学生对主观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想象力,最终导致学生思想僵化,缺乏创新性。因此,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设置非选择型作业,以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帮助并鼓励学生多做一些开放性的课后练习,并充分开动脑筋,寻找更多能激发思维的学习方式。

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可以通过收集处理信息、复述课文、改编或续写故事等方面来实现。

(一)收集处理信息:当今信息集约化的时代要求新时代的人才具备快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即掌握信息,研究信息的可靠性及其用途的可行性,并最后对其进行再加工处理,为我所用。所以教育也必须顺应这一时代的要求。新教材的welcome to the unit其实就是为这一目标所设计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运用一切媒体如报刊,电视,网络等进行信息加工处理,进行后期制作如采访、写专栏、社会调查实践等,使其这一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发展。在这些教学环节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团结协作,因为新时代的人才必须具备这一品质。

(二)复述课文:在学生把握原文主旨的基础上,通过变换人称、改变文体、或充当不同角色等方式,使学生置身于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大胆的、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内容,而且还训练了语言组织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如在教授The Acropolis now, The maple leaves等课文时,可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导游,为游客作介绍:Suppose you are a guide, please make an introduction of the Acropolis/Canada to a group of visitors.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的学习领会,更有利于学生重新利用已习得的语言进行再创造,真正把语言运用到具体的环境中去。

(三)改编或续写故事:在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把对话改编成故事或把故事改编成对话,对未完的故事则可让学生进行续写。如在教授完The Merchant of Venice 的第一部分后,可以让学生猜测故事将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并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去写。这对学生其实就是一种创新的过程。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记忆单词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发散式记忆(如同根词),联想记忆(如多义词,反义词,近义词),对比记忆(如形似词,音似词)等记忆方法;再如对单项选择的处理,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所做题目的讲解上,更应为学生设置更多的情况假设,开拓其创新能力,还可以鼓励学生写开放型短文如配图说明,看图作文等。

总之,英语课堂教学既要完成英语语言教学的任务,又要实现让学生了解世界的目标;同时,还应让他们真正成为一个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中国现代化的建设者,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因此,英语教学中只有始终坚持“语用”和“人本”原则,坚持科学务实原则,坚持素质教育原则,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寻找新路,中国的英语教学才有希望,中国的人才工程才有希望。

参考书目:

《英语教学法教程》 作者:王蔷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德语;方法;创新;

随着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日益频繁交流上,各国在教育领域上的交流与合作也成为了当前国家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和发展方向。国内各高校在素质教育的改革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培养符合市场需要,具有国际化能力应用型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适应现代高校教育的国际发展需求,对大学德语教学的方法提出了创新的要求。

1.德语教学现状

德语的教学方法一直是各高校教学的难点。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让对方明白要表达的意思,是学习德语的主要目的。德语教学的方法主要侧重于引导学生死记硬背,进行大量的机械化语言训练,起到巩固记忆的作用,达到能够运用德语进行交流的目的。

现在的教学方法偏向于重视语言的规则和语法,忽视了对语言技术的培养。教学过程较机械化、死板化,与真实的语言环境和实际学习语言的意义相脱离,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状态,这种吸收式的学习方法,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求知欲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探讨、创新大学德语教学的方法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2.德语教学的创新方法

2.1提高对德语听力的重视程度

德语作为第二外语,在说、听、写方面没有过多的要求,但它与其阅读能力是相互互补的。注意培养德语的口头练习,对学生的听、说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正确指导学生重视德语的听力训练,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德语听力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利用各种渠道指导学生,让学生对听德语产生浓厚的兴趣,重视听力,增加学生学习德语的学习动力,为下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多听德文歌曲,在轻松的音乐环境中,加强对德语语感的掌握。

2.2利用国家文化调动学习积极性

语言是国家文化的载体,更是国家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学习德语这门语言课程的同时,学生还应该了解和熟悉德语国家当地的风俗习惯等,对相应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教学是一项双向的活动,即要充分发挥出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积极性,激发出他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在合理的处理好教材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穿插一些德国的国情知识、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可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课堂教学时应该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教学的客主,启发并调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同步思绪。

2.3课堂阅读的提问式方法

在课堂阅读教学方面采取先提问,在讲解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先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学生进行自行阅读,教师对所提问题进行检查。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弄懂了句子的结构,掌握词语的使用方法,而且还学会了找课文关键词和核心句,提高了学生的德语阅读能力。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表现机会,让学生感到能够学以致用,主动而更具效果地进行学习,进而为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创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不断的提高自身知识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只是拘泥于课本和注释,更应该做到紧密联系实际,适时地对教材进行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4采取小组式的教学活动

在素质教育的目标前提下,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组织学生参加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提高自身交际能力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比如,把几名学生组成一组,来共同合作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学生之间可以自由组合或由教师指定组合。采取以小组式的活动形式,适用于激活学生在某个领域的知识,互助互补的进行学习,得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小组式活动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与教材教学具有相关性的,学生有一定自己的观点或是掌握一些相关内容。只有处于学生熟悉的学习内容中,小组式教学活动才能进行,才能更好的激发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该教学活动方法可与课下活动相结合,课下让学生收集资料,课上进行分组讨论,进而提高学生在德语方面的学习效率。

3. 德语教学改革建议

在德语的学习阶段,学生应该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语法学习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已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3.1选取教材的实用性

在选取德语教材时,应针对实际应用和教材内容相结合的原则,选择实用性较强的大学德语教材。教材的内容方面应该偏向于语法内容更具实用性,教学内容应着重在语法知识方面学习上,而并不是单纯的只讲理论,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于对技能的学习,而技能又重于知识。另外,在教材中还可以适当的加入图片等元素,更能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而且还能达到图文并茂的学习效果,加深学生印象。

3.2教学内容的优化性

大学德语教学的内容主要采用教师传授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广泛阅读各种德语知识书籍,归纳总结出一些具有同性的规则,并对不同的规则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对教学的内容起到优化性的推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设计出符合学生特征的教学内容,重点讲解学习德语的核心知识,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学生学习方法。以教学内容优化性,重点突出难点重点,并且对重点的语法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帮助学生取长补短,加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3.3推广学习的积极性

德语做为一门大学语言学科,在使用上还是具有广泛性的。推广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于德语教学当中,在教学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效果起到更好的作用。采用音像效果使原本枯燥的学习转化成为生活的生活情景,让课堂教学栩栩如生, 使学生提高对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从中领悟语言的实用性和德语语言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大学德语教学大纲修订组.大学德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钱文彩.汉德语言实用对比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张建欣.关于德语初学过程中进行德英对比的思考[J].德国研究,2002,(1).

篇4

一、处理好三类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之间的关系

根据素质教育的思想,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教养目标、发展目标与教育目标。教师在结合数学自身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要求,处理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三类目标的关系时,应遵循“将智能发展目标放在首位,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教养目标为主线,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情感教育等非智力因素教育目标”的原则。前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经指出:“在列举数学教学目标时,我们把学生的发展(思维的、智力活动的)放在首位。”“一定的发展只能是特别设计的有目的的教学的结果,所以我们把用‘数学思维’这个名称统一起来的思维活动结构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特殊的首要目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将学生培养成为“会认识、会做事、会做人”的合格公民。这无疑也要求我们将发展目标放诸首位。小学数学教材是根据数学知识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来编排的。这些知识是小学生将来作为劳动者所必须掌握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应以教养目标为主线,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智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使学生在认识、理解、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感受数学的美,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同时使得探索精神、合作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各种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以形成健康的个性。

教学目标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显性目标是指《大纲》明确提出来了的教学要求。一般地说,教养性目标是显性的。隐性目标是指那些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认真思考才能确定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讲,智能发展目标和思想品德教育、情感培养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目标是隐性的。处理好这两种目标之间的关系,一是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领会《大纲》精神,制订好显性目标;二是教师要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过程的设计,将隐性目标显性化,形成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样,教师施教的三类素质教学目标就会清晰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中,明确指挥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有位教师是这样组织《奇妙的幻方》(活动课)的教学的——

(1)老师讲解洛书神话,并给出彩图(图1)。

(2)学生就图1进行观察、发现,揭示出图2。

(3)学生观察图2,说出自己所发现的秘密,老师有选择地板书:

①这个图中有9个方格,每个小格中有一个数字,这些数字分别是1、2、3、4、5、6、7、8、9;

附图{图}

②每行、每列、对角线上三个数字之和都是15;

③5在正中央;

④每行、每列、对角线上,5两端的两个数之和都是10,……

(4)老师揭示课题,给出幻方、中心数等名称,并加以说明。

(5)老师拿走九宫格中的数,学生拿出学具尝试编幻方。老师巡视指导,并让5个学生将自己的结果写在黑板上。

(6)学生评价结果,说说自己的编排方法。师生共同总结编排规律:先定中心数再配对最后定位。

(7)学生练习:①用2、3、4、5、6、7、8、9、10编幻方;②编一幻方和是27的幻方。

从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明确了三类目标,并很好地处理了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认识幻方的特征,探求幻方的编排方法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探索精神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教师对洛书神话的讲解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表扬、激励性语言还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学生在不断地发展、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并感受到了洛书、幻方的奇妙美。

二、体现全面性、针对性、过程性和明确性

柳斌同志指出,素质教育有三个要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使每个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根据第二要义,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技能目标、智能发展目标和非智力因素目标;再考虑到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逻辑连续性和整体性,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还应有学期(年)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因此,全面性就是指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从学生的发展和时间的积累两个维度去构建。(教学目标的二维平面结构如图3所示。)

附图{图}

同时,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增强针对性,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一般来说,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目标具有强制性,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达到,而智能发展目标和非智力因素目标落实到学生身上是有差异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分析每一个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在其最近发展区内确立教学目标。

过程性则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注意结合教学过程将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路标”,它表现为具体的、特殊的、部分的价值。而教学目的是《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具有方向性,表现为终极的、普遍的、整体的价值。教学目的只有转化为具体的“路标”才能有效实施,否则很有可能变成空洞的口号。“路”是什么?“路”就是过程!一方面,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作为“路标”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结合教学过程,尤其是隐性目标的显性化更是如此。以上两方面的关系应该是: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初步安排——教学目标——较完善的教学过程。

明确性一是指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含义要明确。教师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才能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二是指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外显,尽量使用操作性强、意思明确的语句,水平词的使用要准确,便于测控。

以上是笔者对如何制定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几点认识。下面是有关“平均数问题”的教学目标设计,供读者对照参考。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能说明平均数就是把几个大小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方式变成大小相同的数后所得到的数;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求平均数就是“把几个大小不同的数合并成一个数再平分”的过程;能根据加法和除法的意义推出求平均数的公式;能根据有关数据直接运用公式求平均数;部分学生还能运用公式解思考题。

(2)通过让学生自己解决“怎样将4个杯子里的水变得一样高”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类比推理能力和勇于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

(3)通过让学生说明平均数概念,总结求平均数的过程和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篇5

对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是外语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每个教学理论都继承了传统的理论并加以发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英国兴起的“交际语言教学”取代了早期的被称为“情境语言教学”的结构方法。交际语言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并强调交际以及真实生活和社会情境;教师的角色是作为一个协作者允许学生自主学习。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国外语教学实践的主流,但什么是外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以及如何培养此类学生呢?首先,应试教育是一种注重少数“精英”而忽略了多数人对教育需求的模式。就英语教育而言,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精通英语中晦涩的语言点,但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因此,如何设计教学材料以满足学生需要的模式,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难题。其次,在应试教育中外语是一门必修课,所以我们经常强调分数而忽略渗透到外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教学应当既是一个学习文化、理解思维的过程,又是一个培养人文主义和国际意识的过程。再次,正如用传统方式教授的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数学一样,是为了提高智力状况和耐力水平,现代语言学习被捍卫为一种使人更加睿智,智力更加发展的方法。考虑到记忆、分析以及沟通的需要,语言学习被认为是尤其是在小学之后一种更有价值的学术活动。双语者能够与讲第二语言的人之间建立起潜在的社会桥梁,提高自信心,增强自我意识。最后,它能够培养深层认知,从而提高思维质量。思维有间接的特征,而文化理解是一种媒介,可以使学生通过思维的方式理解和掌握那些不能立即根据感官做出判断的语言材料,从而拓展认知领域。很明显,文化内容为语言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形象性思维的表象,成为一个重要的认知元素。教学活动会重组这些内容并基于此塑造新的意象以至于使思维上升到一个想象的层面,从而接近创造性的核心,即创造性思维。

素质教育意味着我们应该进行全面的素质化教育。就素质教育中的语言教育而言,语言学习应当是智力结构和文化品质提高的过程。我们需要强调掌握和使用语言规则和基本词汇的重要性,进而帮助学生能够把它们运用到实际交际语言情境中去。交际研究的元理论基础植根于社会建构主义和系统理论哲学。根据“社会建构主义”和“意义的协同处理”,人和社会不依靠交际生存,但却生存在交际之中。大致有两种类型的交际正在被研究:言语交际或非言语交际。把交际看作实践是给予了语言和谈话以不同的重视,暗指语言和话语就是用和做而不仅仅是思想表现的载体。语言不仅仅是谈论行为,它本身就是行为。它是显露过程的一部分,人们可以通过它来创造自我以及他们的现实生活(Cronen and Lang, 1994)。并且言语交际是人类所特有的,它是由基因决定的言语和由文化决定的语言融合的过程或产物。语言是一门技巧能力科目,不能通过死记硬背来学好。

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传递信念、价值观和规范的主要方式。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交际方式和一种思维方式。语言不仅可以作为一种交际机制,也可以作为一个进入社会现实的向导。同时,每种文化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通过词语向它的成员传递思想和观念,以使文化能够代代相传。正是文化导致了人们对语言的不同理解和反应。总之,语言能力是文化能力的一种,言语行为是社会行为的一种。理所当然,选择文化内容来进行语言教学是高度举荐的。关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表明:一方面对目标文化的了解,可以使外语学习者观察和分析自己的文化;另一方面对学习者自我文化的了解也可以提高外语学习。

篇6

然而,“素质教育”一路走来,却总难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子,特别是我们山区显得更为明显。省教厅规范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八条实施意见给我们教育人特别是教育管理者又一次提出了要求,那如何开展小学素质教育,让我们山里娃也和城市孩子一样沐浴素质教育之阳光呢?

一、关爱“一人一校”,让孩子们享受公平教育

情景一:山坳里的阳光

四川省平昌县白衣镇黄鹤村是一个偏僻山村,四面环山。学校离周边乡场镇步行均在两小时以上,偏僻的地理环境促使了那里的老百姓为了改变居住环境而纷纷外出打工,有的带走了自己的孩子在外就读,有的在街上租房供子女读书,昔日热闹的校园现在只剩下了十多个家庭贫困的留守孩子,且年龄和就读班级参差不齐。

他,吴俊老师,56岁,家住四川省达县道让乡,单边步行到学校要一个半小时,自参工以来一直在该村小任教,一干就是三十余年;他,见证了黄鹤村校的兴衰,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也送走了来了又走了的教师;他,只身一人独守一校与孩子为伴,每学期都从事着两级以上复式教学,尽管一个年级只有一个人;他,佝偻着身子同学生一道做着简单的游戏,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实施着他心中的“素质教育”;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一个教师不放弃任何一个贫困留守学生的“爱与责任”的师德之魂。

情景二:山坳里的阳光

“送教下村的老师又来了,我们又可以唱歌了,我们又可以画画了”。这里的同学们欢呼着,围着每两周一次送教下村的艺术教师身边向老师们报告着自己的战绩。

这仅仅是农村地区的一个“一人一校”的缩影,是想办法撤并他还是办好他是作为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或许,及早撤并既解决了难派教师的问题,又解决了学校投入加大的问题,但是留在这里的学生却有他的特殊性,通过调查大部分孩子家里面都比较贫困,即使很多父母外出打工却收入较少,而不能在街上买房和租房供孩子读书,更不说带着孩子在外就读了。同样,不轻言放弃不仅是吴老师的信条,也是学校管理者最重要的一条,不具备撤并的条件就只能办好,根据学校实际,学校实施了艺术教师每两周一次送教下村的方案,让村校和中心校的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让山坳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到素质教育的阳光。

二、转变观念,规范办学行为,强力推进素质教育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内在要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新一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要,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破解当前基础教育难点、热点问题的重要途径。

情景一:家长笑了

“孩子们早上不用起那么早了!”

“我孩子的书包轻了!”

“我孩子作业少了,他可以早些睡觉了!”

“我孩子不再上早晚自习了”

“我孩子不用补课了,双休日可以和我们一道去郊游了!”

・・・・・・

情景二:学生笑了

“老师,今晚又没作业了吗?”一二年级小学生忙着问老师。

“老师,今晚这作业又这么少么?”“耶,我又可以看动画片了”。

“老师,我试卷上错了几道题呢,怎么我还是A呢”一学生不解的问老师,“虽然你错了,但你是优秀的啊”。“耶,但我以后还是要小心呢”。

“老师,我的科技小发明又获奖了!”

・・・・・・

情景三:老师笑了

“评价变了,个个都是好孩子呢!”

“我再也不为学生的分数皱眉头哪!”

“学生全面发展了,我也全面发展了!”

“我们的压力也减轻了!”

・・・・・・

情景四:群众笑了

“孩子们又出来社会实践哪?不错!不错!”

“那文艺节目演得还不错,年龄那么小,长大一定有出息!”

“现在的孩子就是有本事,什么都会!还会发明小玩意呢!”

・・・・・・

这就是规范办学行为带给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喜讯。

作为教育人和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应转变观念,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加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谋求学校、教师、学生全方位的科学发展。

第一、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切实减负增效,真正做到“三个还给”(将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将健康和快乐还给学生,将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着力引导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和效益,全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推进规范办学的长效运行。

第二、坚持德育为首,加强法制教育,重视生命教育,深化诚信教育,加强安全教育和网络管理。全面夯实学校体卫艺工作,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并积极开展疾病预防、科学营养、卫生安全等青少年健康教育。上好音乐、美术课,积极开展课外艺术教育活动。

篇7

【关键词】牧式教育;品质追求;教育主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号】1005-6009(2017)18-0054-02

【作者简介】陆启威,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无锡,214001)教科员,高级教师。

牧式教育是扎根于基础教育的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也是一线教师在长期教改实验和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积极的教育生态和教学行为。牧式教育最初由江苏省宜兴市和桥第二小学孙永明校长提出,并在无锡市教科院专家组的充分论证和智力支持下试点推行。目前,牧式教育正处于深入的实施和探索阶段,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样态,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牧式教育思想的先进性和独特优势。

一、什么叫牧式教育?

牧式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这种教育思想的特质和内涵究竟是什么?它有着怎样的教育考量和价值追求?这是接触和研究牧式教育时必须先弄清楚的问题,也是考量牧式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其实,认识和理解牧式教育并不难,单从字面上看,我们就很容易想到这种教育思想或教学理念完全得益于牧场上放牧场景的启示和思考,也就是说,牧式教育是从牧民的放牧活动中汲取了一些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并将这些经验和做法结合教育学进行了审视和思考,最终形成了可用于教育教学上的思想观念,并运用这一理念进行创新实践。从这一点上看,牧式教育似乎与新课改理念及主体性教学并无二致。但是,牧式教育推行开放性学习是基于一定规则的,这个规则就是“牧”。“牧”就是一种基于规则的组织系统,学生在这个组织系统内进行有规则的学习和生活,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也是牧式教育的品质诉求。在尊重个体需求、突出个性发展的同时,牧式教育更注重生命集体或共同体建设,它坚持集体智育背景下的个体发展原则,特别关注集体智育文化的打造,主张个体生命在集体智育下发展,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文化场域,力求为每一位学生培植一块蓬勃发展的教育生态。

二、牧式教育的逻辑原点在哪里?

牧式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要发挥其相应的功能和价值,必须要找到它的发展原点,也就是牧式教育提出的最初动因。首先,牧式教育的提出得益于牧场上“放养”的启发。草原上的“放牧”是一种放养,它与圈养是根本对立的。放养给每一头牲口充分自由的时空,让每一头牲口都能够在极其自然的状态下自行活动、自我选择、自取所需。这给牧式教育的启示是,教学上教师要解放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和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环境里永葆学习的本色和积极探究的欲望。其次,牧式教育学习和借鉴了“牧场”上的“场域规则”,即牧式教育是一种生态教育,这种生态的重要保证就是“规则”。放养不是牧民信马由缰撒手不管,更不是一味地由着牲口的性子来,否则牧场就会变得混乱无序。牧场是一个有规则的生态场,只有每一头牲口都遵守牧场的规则,牧场才可能是和谐的、可再生的。同样,牧式教育需要建立自己的规则系统,并用规则系统构建学习共同体。也就是说,在牧式教育的共同体中,每一位学生都需要遵守集体规则,知道做什么不做什么,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是集体健康发展的保证,也是每一个生命个体获得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三,牧式教育汲取了牧民们放牧过程中的“全纳教育”思想。牧民们放牧牲口,他们讲究一定的科学规则和方法,不会让任何一头牲口掉队,而且每一头牲口都会生长得身形矫健、体格强壮。牧式教育也应坚持全面育人的观念,努力探索和寻求“全纳教育”的有效路径和办法,悉心关照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力争把每一位学生教育好、培养好。

三、牧式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1.建构主义理论。牧式教育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个性化生长。它推行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建构,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让学生在自我尝试和探究中学习知识,形成能力。在实践操作上,牧式教育倡导学生自主性研究和开放式学习,教师只需提供学习场所和必要的学习资源,一切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都由学生自行决定和处理。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学生结合现有学习情景,依靠自身的经验与环境对话,并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

2.积极心理学理论。积极心理学相信每个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质,都有走向幸福的可能。它致力于研究和发现人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力争以各种积极的干预手段去唤醒和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和积极品质,让学生以最大的热情和最积极的心理活动进行学习和各种探究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最优化发展。与此相应的是,牧式教育首先从理论上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都有积极向上的主观要求和心理需求,也都有与人为善、追求美好的品质,都有独立自主和与人交往的愿望,都有自我改进和渴望集体生活的诉求。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对学生永葆美好的期待,让学生在教师积极的干预下求真向善、突破自我、主动发展,这是牧式教育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

四、牧式教育有哪些基本主张?

1.给学习的基本条件,不给直接的学习资源。学生的学习和探究,需要一定的资源和条件,但高明的教师不是把这些学习资源和条件直接摊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淘取”和选择。教师最多提供一些获取资源的途径和办法,绝不会让学生信手拈来。因为,资源的获取有时比应用资源更困难,也更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2.给探究的不同视角,不给具体的解题思路。学生解决某个问题时难免会有困顿和疑惑,这时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教师给予的最好帮助是点拨,而非求解;是方向,而非思路。也就是说,教师给予的只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角度,把学生从“死角”里拉出来,并打开一个新的视角。至于究竟怎么解决问题,具体的探究过程和解题思路都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篇8

关键词: 变频调速;PLC;电机;项目化;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6-0168-02

PLC控制交流变频调速技术在工业中之所以得到广泛的应用,是由于其能够实现电机的实时转速远程控制,对自动化设备进行智能控制。主要原理为传感器和继电器将采集监控电磁阀、电机、变频器等有关的各类对象的信息输送到PLC。PLC对输入信息进行处理,并综合高速采集器所获得的信息,进一步对控制监控对象进行反馈,并输送到上一级过程监控机。同时监控机(上位机)的向PLC发出控制指令,PLC通过对输入和操作指令的分析、判断,进行综合处理,输出控制信号,以完成对变频调速系统的控制工作。实现监控机对监控对象的实际控制。整个控制原理和过程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都是学习和掌握的重点内容和技能。

因此,职业院校根据工业需求相继开设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可编程控制原理与应用》、《变频器原理及应用》等相关课程,以适应现代生产发展,而各门课程的相对来说具有涉及面窄,通用性差的特点,只针对自己课程特点开设的相关小试验,无法满足现代生产环境对综合人才的需求。

目前职业教育教学一直在推行教学改革,但是很难突破原有的课程体系,大部分仍是讲授法和实验验证法等传统教学法,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不清楚学习内容与未来工作之间的关系,学习积极性不高。使得高职中现行变频技术的应用和PLC技术的教学研究情况可概括为:

1)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学习没有目的性,加上学生的基础差,学习态度散漫,自主性差。最终是老师教老师的,学生做学生的。实验时茫然,不知所措,只等老师示范,学生进行模仿,任务式的完成报告了事,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路和创新,记忆不深,效果很差。

2)教学内容和岗位需要不能密切联系,导致教学内容过多而没有典型实际任务的依托,教学时间不能有效利用,导致人才供需脱节。

基于以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市场需求的人才特点,本课题分析PLC、变频器、传感器、触摸屏等课程的特点和之间的联系,将其依照典型的工作任务将其有机结合在一起,构建PLC控制电机变频调试试验项目,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新设计,不仅将教学内容融入典型的工作任务中,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么学、如何用。而且也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PLC控制变频调速系统的技术,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尽可能模拟现代生产环境,结合生产技术、生产器件,进而培养具备一定应用、设计能力的多方位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

课程具体联系如图1所示:

1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情境

总体思路是以岗位能力为导向、注重工作过程和开发设计过程、多方面能力并重。

本教学领域开发和研究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运行的否定,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借鉴了中德诺浩先进的教育经验,重新制订教学计划和改变课程开发理念,如图2所示。推陈出新,开发满足社会需求和适应我国高职学生发展的课程。

根据对企业的广泛调研,了解企业所涉及变频调速系统控制技术的应用情况及其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分析企业的人才需求,通过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进修,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也对中德诺浩项目化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学习,逐步形成了以行动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改革理念,并对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实施进行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模块结构。根据课程的教学能力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变频技术和PLC应用技术、传感器等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改为PLC控制变频调速系统的教学领域,并设计为五个教学任务,每个教学任务中又分为具体的项目,逐步训练学生学会操作变频器和PLC的编程方法及其连接控制等技术,综合应用PLC控制变频器完成电机或机床的运行,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技能,提高能力。

五个教学情境如下表1所示。

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首先,在学习内容的开发与编排上突破了学科体系的界限,让学生通过在接近企业工作环境中完成过程训练,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满足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其次,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已在我院实践教学中取得了成效,也在社会上得以应用和推广,这种重构课程体系的方法,是一种创新,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2 设计符合学生特点教学实施方案

在教学设计上,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将学习内容糅合到工作任务中完成学习,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企业工作组织形式(小组)为团队,在自主学习中完成指定的任务,每个项目教学实施采用六步教学法,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学什么、怎么学、如何用。

3 改课程考核为过程考核,综合考核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成绩评定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督促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该教学领域的考评方法如表2所示。

通过这种多元的考核方式,激发了学会的学习兴趣,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本次教学改革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1)构建以工作为导向,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的教学项目,最终形成PLC控制变频调速系统技术教学领域的项目化教程,并应用于教学实施中。

通过企业调研和先进教学方法的学习,设计教学项目,使得理论知识恰当的融入实际任务中。让学生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技能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也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便于课程教学的实施。

2)以学生为中心,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实施教、学、做。

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六步教学法,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使学生学会工作,在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突出课程考核,综合考核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专业能力考核、知识目标考核、方法能力考核、社会能力考核等部分组成,并制定相应的详细的考核及评分标准,在考核项目中,为训练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设置了工作任务计划制定、组织分工、资料收集、工具使用、成果展示、交流合作、安全意识、环境意识等评分项目,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董改花. 对《变频调速技术》课程改革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4).

[2] 蔡炯炯.葛慧明.《变频器应用于维修》课程设计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2(7).

[3] 吕汀.变频技术原理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4] 王新宇.PLC应用技术项目化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篇9

关键词:双子模型 篮球教练员 素质结构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46-03

1、前言

篮球运动在高校发展迅速,深受大学生们的喜爱,CUBA联赛和大学生超级联赛也是高校开展的重要赛事。高校篮球在高校体育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丰富校园文化、营造体育气氛的主力军,也是高校的打响知名度、增强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而这一切必须以篮球队的竞技水平为前提,影响高校篮球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教练员确实是这些因素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这就为高校篮球教练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练员是德才兼备运动员的塑造者,是制定、修正、完善训练计划的设计者,是选拔、培训、使用、调整运动员的决策者,是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者,是参加国内外重大比赛的指挥者。在教与学、训与练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实现运动训练目标中起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练员必须具有较高的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在“双子模型”的理论背景下,我们应该充分的理解教练员不同时期培养的重点,以及不同素质之间的“全面性”和“特色性”关系,为我国高校篮球教练员的培养和高校篮球教练员队伍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双子模型”理论的内涵

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理论是由“木桶模型”和“积木模型”两种理论组成。“木桶模型”最早是经济界描述经济结构时创立的,木桶内的水代表经济水平,周边的木条代表各种经济因素,桶内所盛水的多少取决于那条最短的那条木片长度,表现出其“短板效应”。根本勇最早将其引入运动训练领域,他用桶中所盛的水平面的高度表示运动员的总体竞技水平,各个木片的长度则代表不同的子能力,即体能、技能、心理能力的发展状况,强调各要素的“协调和全面发展”。与“木桶模型”相对应,把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以“积木模型”来描述。假设一个积木堆,由绿、红、黄3种颜色的若干个积木块构成。这个积木堆的体积代表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3种颜色的小积木块则代表不同的子能力。如果从积木堆中去掉2块黄色的小积木,再用l块绿色的小积木和1块红色的小积木“补偿”到积木堆中,积木堆的体积,即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总体水平仍然保持不变,以此直观地展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即“扬长”。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从不同的视角揭示运动员能力结构的特征,这样既科学地诠释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全面性”和“非均衡性”的普遍存在,又承认了“特长”和“扬长”的重要性。这种理论同样可以运用在篮球教练员所应具备的素质结构当中,篮球教练员应该在保证各项素质均衡的基础上,同样注重自身特点或特长素质的发挥,才能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帅才”。

2.2 高校篮球教练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2.1 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高校篮球教练员培养的不仅是具有篮球特长的运动员,更是有知识、有文化、品德高尚、身体健康的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因此,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是前提条件,教练员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长期艰苦的训练过程中,始终保持对篮球事业的热爱,勇于奉献,克服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对运动员健康发展认真负责,将自己的心血倾注于篮球教育事业,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运动员。

2.2.2 全面的知识素质

随着现代篮球比赛时空对抗越来越激烈和科学化程度越来越高,教练员单凭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已经无法驾驭球队取得胜利,因此,教练员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十分必要。这里将知识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篮球专业知识:篮球运动专业的训练理论,实践知识和篮球比赛理论,如:篮球训练的方法手段、篮球裁判法和竞赛规则、篮球运动的经历和篮球比赛经验等;二是体育专业基础理论: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体育管理学、运动技能学、体育教学法、体育教育学等;三是一般基础知识:体育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外语、逻辑学、哲学、自然辩证法、教育学、“三论”基础等。

2.2.3 专业的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是教练员素质结构中的主体。能力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只有在能力指导下才能“活化”,才能使知识转化为价值,这说明知识与能力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辅相成。所以,篮球教练员不仅要具有全面的知识素质,也要具有专业的能力素质。

2.2.3.1 教学与训练能力

教学与训练能力是高校篮球教练员最基本的核心能力。在训练前要具备科学选材和制定计划的能力,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和科学的技术指标挑选有潜力的运动员,并设计出符合运动队打法的训练计划,为日后的训练做好充足的准备。训练中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技巧和丰富实用的训练方法与手段,激发运动员的训练热情,区别对待解决训练中出现的问题,以高科技为支持,开拓创新训练方法和手段,提高训练的效率,并善于对整个训练过程实施控制和总结,以运动员和球队实时数据调整训练,达到科学反馈和修正弥补的功能。

2.2.3.2 组织与管理能力

教练员组织训练的能力是教练员完成训练任务、实现训练目标的必备素养,严格而科学的管理是训练和教育顺利进行的保证。科学的组织和严格的管理,能够体现教练员的主导作用,教练员组织管理时要注意方法,根据不同的对象,因人而异,切合实际。要让运动员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让每个成员都能在思想统一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特点,形成具有超强战斗力的团队。另外,对球队的生活制度、奖金分配等应有相应的规定和管理方法,教练员应严格执行并进行监督。

2.2.3.3 学习与完善能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新理念、新技战术不断涌现,这就要求高校教练员具备终身学习和完善自己的能力,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因此篮球教练员,必须有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加紧学习,丰富和完善自我,绝不能故步自封,闭门造车。平时通过网络、培训、讲座、进修等多种渠道了解最新训练方法和经验,掌握现代训练学理论、新的技战术方法、篮球禁赛规则的变化等知识,并将这些运用于自己的训练实践当中,以提高训练的水平。

2.2.3.4 决策与指挥能力

篮球比赛竞争激烈,赛场上的情况复杂多变,战机亦是稍纵即逝,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教练员决策与指挥能力将直接左右比赛的胜负。具体来说,教练员把握比赛全局的能力,激发队员身心潜能和斗志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承受比赛巨大压力的能力,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等都可归结于教练员临场指挥能力系统的范畴。赛场上教练员应具有高超的综合分析、当机立断、灵活执行比赛方案的指挥能力和艺术,帮助运动员阅读比赛作出正确判断,采用合理技战术,充分发挥自我的优势。

2.2.3.5 交际与沟通能力

现代的竞技体育已不再是单纯的训练和比赛,在整个训练和比赛系统中牵扯到诸多的人际关系,包括相关领导、同行、运动员、科研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及一切与之相关的人和单位,它是一个开放性的多维网络结构,教练员身处其中必定要处理好所有的关系为训练比赛服务,形成最理想的合力效应,因此高校篮球教练员的交际与沟通能力也很重要。

2.2.3.6 科研与创新能力

现今的竞技体育,谁掌握了核心科技,谁就能长期占据领先地位,要实现运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必须要有科技创新的支持础。高校篮球教练员具备丰富的科研资源,更应该具有居安思危的心态,在掌握世界先进篮球理念的基础上,勇于打破传统观念,摒弃不实用的篮球理念、技战术和训练方法,从实战出发,积极发挥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

2.2.4 稳定的心理素质

现代高水平篮球队伍之间的对抗,除了在拼搏精神、身体素质、技战术运用能力、运动智能以外,教练员及其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在比赛胜负中起到了的作用越来越大。教练员自身应具备良好而稳定的心理素质,在瞬息万变的比赛中,要善于了解、观察、发现到场上所发生的各种情况,沉着冷静,处变不惊,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准确把握暂停、换人、语言以及技战术的运用。在日常训练中要学会利用一些特殊的心理训练方法,锻炼运动员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承受能力,保证其在关键时刻、关键比分、关键场次比赛下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队伍的战斗力。

篇10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

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又称现场急救,是心肺复苏术的初始急救技术,是指由专业或非专业人员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危重病人进行现场徒手抢救的技术,集知识与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既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笔者在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成效。

一、教学对象

我校2010级护理中专二年级学生60名,年龄16~17周岁,均为女生,已完成医学基础课程学习。为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小班教学,将学生编成2个教学班,每班30名学生,教学内容及方法一样。

二、教学方法

(一)课前准备。

1.组建团队。笔者采用抽签法将学生进行分组。具体方法是发给学生每人一支小木棒,在木棒上写上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然后装进预先准备的袋子里面,混合均匀后,用抽签方式决定分组。由教师抽出第一支小木棒,被抽中的学生作为第一组的第一位成员,再由该学生抽出第二支小木棒作为本组的第二位成员,以此类推,每一次均由被抽中的学生来抽出小木棒,用这种方法来抽出自己的组员,每6人一组,分成5小组,每小组各选一位组长。

2.学生学案设计。教师根据学生特点、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学案,学案主要内容包括临床案例、学习目标、工作任务及思考题、学生自主练习指引、知识拓展五部分。临床案例主要围绕教学内容及临床实际创设心脏骤停情景,根据岗位需求和教学目标提出5项工作任务,分别是:任务1――判断意识、呼救;任务2――开放气道和判断呼吸;任务3――人工呼吸;任务4――胸外心脏按压;任务5――判断抢救效果。思考题主要根据此病例信息提出最可能出现的情况,且涵盖每项工作任务相关理论的知识要点。

3.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每位学生根据学案提出的问题去查阅资料,查阅资料的方法可按自己的学习习惯,如查阅书籍、通过网络搜索资料或观看视频等。两天后,组长召集组员集中讨论,每个学生报告自己准备的内容,组员之间进行交流分享意见,然后制定出完成任务的计划和方法。讨论过程中当学生遇到没办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与学生进行互助式课程学习。

4.临床见习。按照授课计划,在第三学期开学初,安排学生带着思考题到本校的附属医院进行为期一周的外科临床见习(包括心肺复苏)。

5.学生自主训练。授课前半周,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在夜自修期间开放实验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带领下进行安置复苏、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训练。

(二)课堂教学。

1.角色扮演法引入案例。课前布置学生根据案例分担角色,上课时将案例以小品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对本次课的学习兴趣。

2.对知识点进行分类排序。笔者在课前将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的操作步骤分解为八个步骤,然后将每个步骤分别写在8张小纸条上,以同样的方法将5项工作任务的知识点分解后制作小纸条。在引入案例后,将打乱的小纸条和2张A4纸发给每个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把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的操作步骤排列顺序后贴在A4纸上面,将5项工作任务的知识点分类后粘贴在另一张A4纸上面,每小组再派一名代表解释分类排序的结果和依据,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3.体验完成5项工作任务。该项活动是本次课的核心部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5项工作任务,条件允许时请1~2名专业教师帮忙带教,教师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以便及时了解各组完成任务的情况。各小组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可分为四步:第一步,小组讨论,主要内容为完成该项学习任务要掌握的技巧和注意事项;第二步,实施操作,小组成员轮流扮演现场救护者,并在心肺复苏模型上实施操作;第三步,评价反馈,包括三个方面,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相评价、教师评价;评价反馈在小组成员实施操作后进行,评价标准由教师课前制定;第四步,小组推选一位成员进行操作,再次评价纠正。

4.成果展示。用投骰子的方法随机抽取1至2个小组展示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的全过程,然后进行评价反馈。

三、思考

(一)项目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主线、能力为目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具备完成一个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不断提高项目研究能力,包括课程设计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同时教师还需具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能根据学生项目活动的进展情况灵活应变及时调整,能合理处理一些偶发事件。

(二)教师要注重积极、多样化的评价形式。

评价是项目教学法中的关键步骤之一。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有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不仅可以对自己获得的成果进行分析以加深印象,还可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主动弥补。组评价能让学生分享其他同学是如何完成任务,在方法上与自己有什么不同,以集思广益,开拓思路。教师评价则应关注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以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情感和思维方式,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项目教学法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应用项目教学方法,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隐含在5项工作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分析、讨论,明确任务所涉及的知识范畴,在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根据任务需要进行自主学习,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教学全过程,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

(四)项目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组建学习团队,将单独学习变为合作学习。通过模拟真实的临床场景,让学生合作完成工作任务,使学生体会到在临床工作中协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潮州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