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灵敏性;广阔性;发散性;新颖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147-01
创造性思维是以各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为基础的,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独创的、产生新事物(新成果 )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活动,它是各种思维形式的协调统一。培养创造性思维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创造性思维的品质主要有以下 4 种: 灵敏性、广阔性、发散性、新颖性。
1.思维灵敏性的培养
思维的灵敏性是思维过程中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的速度,是指能够比较快地看出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从而能够比较迅速地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如“240 ÷ 26”的学习,学生需要经过多次试商和调商,计算的速度较慢。因此思维的灵敏性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练习,怎样才能很快地想出商,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大部分同学想出的方法有(1)把25看作30来试商,商8后和26相乘得208,240减208,余下 32,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商偏小,改商9 。(2 )把26看作25来试商,8 个25是200,余下40,40比25大,说明商偏小,改商9 。有位同学这样想: 把26看作30来试商,商8偏小,就断定商9是正确的,因为240 ÷ 26 的商是一位数。又有一位同学想: 把26看作30试商,商8余下32,还有1个26,改商9肯定正确,而且余数是 32-26=6 。还有一位同学这样想:10 个26 是260,比 240多 20,可以商 9 。然后进行讨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这样教学,学生通过灵活试商,抓住问题的关键(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和倍数关系),从而迅速地作出正确判断,进行调商。既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又很大程度地培养了思维的灵敏性。
2.思维广阔性的培养
经常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展开想象或联想,是思维广阔性培养的最好的办法。当代教学论认为:想象力越丰富,则发散思维就越发达,求异的范围就越广,多解的可能性就越大,创造力就越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多样科学想象。
如教学“圆的初步认识”,在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后,我设计、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如下问题:(1) 不用圆规,你能拿出一个圆吗? 有学生的说盖一个,有的讲剪一个圆;有的说照一个…… (2) 在操场上画一个大圆,怎么画? 有的说用竹竿扫,有的说拉绳子画……(3) 要在我们厦门市画一个大圆,怎么画? 学生开始沉思,接着议论纷纷,用绳子拉、用竹竿扫,不行,有树木、楼房、 高山挡着。有一位同学说:“用两架直升飞机在空中拉绳子画圆。”还有一位同学是这么想的:“找张厦门地图,用圆规画圆,再到实地找点,连成一个圆”……学生的想法似乎不可思议, 却又合乎情理。这样通过3个问题的解决,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推上,特别是第3个问题,学生若不能进行创造性思维,根本就无法解决。
3.思维发散性的培养
思维的发散性,主要表现在求异和多解。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就把求异思维作为衡量创造力的标志。只有积极求异,才能获得多解。所以,在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加强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如梯形面积公式的教学,常用的教学方边是拼合法: 学生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同化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公式是推导出来了,但如果只限于这样教学,创造性思维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不能就此止步,应引导学生继续探索,还有什么方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方向进行思考,这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经过发散性思考,发现割补法的妙用,把梯形割补,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再通过比较,同化出公式。
4.思维新颖性的培养
新颖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根本属性,这也是创造性思维最宝贵的品质。它贯穿于创造性思维目的、过程和成果之中,如果过程或结果没有新颖性,就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撞击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使思维富有新颖性。
篇2
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含义与构成
创造性思维是指用超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形成新颖的有价值的方案或结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好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利用与众不同的思路去研究和探讨独特的方案去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的构成既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发散思维与辅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同时又离不开创造性的想象,要做到:
1.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
2.辅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相结合。
创造性思维需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发散思维提出多种假设或可能的解决办法,同时运用辅合思维选择或检验某一种假设。
3.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只有达到一定的阈限才有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
4.再造想象基础上的创造想象。创造性思维离不开再造想象,但更离不开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最主动、最积极的因素。
二、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因素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否得到发挥和发展,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些因素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又比较复杂,下面针对几种主要的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1.智力。智力水平高是高创造性的有利条件,但它们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一般有较强创造性思维的学生有较强的记忆力、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综合思维能力、较高的实验技巧和丰富的课外知识。但创造性思维和智商属两种不同的品质。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但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者可能有有较低的智商,但也可能有较高的智商,高创造性者必须具有中等以上水平的智商。
2.基础知识。丰富、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但知识量的多少并不足以决定创造性知识的水平,而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对知识和解题经验的组织方式对创造性思维有更重要的影响。只有在基础知识和解题经验之间建立了丰富的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才能够实现知识之间的迁移应用,才有助于学生以新颖的方式理解和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知识学习的深度和灵活性以及良好的知识结构的建立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3.个性因素。创造性思维不仅是能力开发的问题,也是个性培养的问题。首先,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驱动力,这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有利条件:其次,较高的独立性和钻研精神对创造思维也有重要的意义;第三,积极的心理承受能力,勇于面对错误和失败以及良好的自我调整能力等,也是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个性特征。
4.环境影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践中我深刻感到一个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比智力的发挥受环境影响更大,过于严格和要求绝对服从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过于强调行为规范、因循守旧的校园风气也会限制学生个体创造性;班级里集体观念太强,就会有更多的从众行为,就不可能容纳标新立异的学生,也就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此外,过于紧张的学习气氛、学习和娱乐截然分开的环境也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营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首先要对创造性持有积极的态度,支持和鼓励标新立异的学生,在不影响校规校纪的前提下能接纳和容忍偏离常规者的行为,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思想自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1)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正确答案。(2)鼓励学生质疑争辩,自由讨论。(3)尊重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疑问。把自己和学生摆在平等的地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4)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扩大学生基础知识的内涵和外延。(5)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6)向学生证明他们提出的观点是有价值的,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在具体解决某个问题时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头脑风暴法”训练。所谓的“头脑风暴法”就是在讨论某个具体问题时,使参与的学生在决策过程中,将思想互相冲击,得出自己想不到的、富有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组织这样的讨论时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是:(1)集体解决问题时,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或暂缓评价。(2)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3)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4)追求与众不同、关系不密切的甚至是离奇的想法。
教师鼓励学生创造的首要之举,是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创造性会受到表扬和赞赏。除了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鼓励创新外,教师还要尽可能帮助学生检查和验证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实践过程中,通过“头脑风暴法”训练,学生在创造性测验中,其创造性分数确实有明显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的要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能锻炼学生多渠道多途径解决各类社会问题,适应社会的一种特殊的能力。我们要努力创造学生独立钻研的学习情境,营造创造性思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实践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不仅获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具备一种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优良素质。
篇3
一、数学创性思维的概念:
数学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它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又是数学中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辨证统一。它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思维之处在于它发挥了人脑的总体工作和下意识活动能力,发挥了数学中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审美的作用,因而能按最优化的数学方法与思路,不拘泥于原有理论的限制和具体内容的细节,完整地把握数形有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从而达到数学创造的完成。
二、影响数学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因素:
创造性作为个性的理智特征,实际上是指一个人在一定动机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创造性也称创造力或创造心理。数学创造性也就是数学的创造力或数学创造心理。影响数学创造力的因素有三点,即在内容上有赖于一定的知识量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在程度上有赖于智力水平,在力度上有赖于心理素质,如兴趣、性格、意志等。
(一)、数学知识结构是数学创造性的基础
如果将创造活动比作是插花,那么,数学知识就好比是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花卉,而数学结构就好比是艺人的插花技巧。要想让插花起到预想的视觉效果,充足的花卉原材料当然是不可或缺的基础,但是否是只要具备了充足的原材料就够了呢?当然不是。插花艺术之巧就在于花与花之间的搭配,从而锦上添花。因此,插花技巧便成为了插花成为精品的绝妙之处。与此类同,数学创造性的发挥是基于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又是以数学结构,如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等为手段。仅有在数学知识以及数学结构共同作用下,才能促进新的设想新的观念的产生与发展。
(二)、数学创造性的发挥与一定的智力水平相关的
我们应该知道,创造力本身其实就是智力发展的结果,它是以知识技能为基础,同时以一定的智力水平为前提的。创造性活动也是一个选择重组的过程。要想实现新的构想,合理的选择与重组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一活动过程恰恰是智力的外在表现。只有具备一定的智力水平的人,才有可能使得选择与组合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与可行性,才有可能导致新事物新构想的产生。
(三)、数学创造性的发挥与心理素质密不可分
现代精神神经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创造的禀赋。但是只有心理正常的人才会把创造潜力付诸实现。通常把一个人的心理表现,如情绪、意志、兴趣、性格等心理素质,即通称的EQ。
研究表明,我们每一个人的情绪都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呈周期变化的。不同的是,情绪变化的周期有长有短,以及波动的幅度有大有小。
三、数学教学中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基于对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概念以及其影响因素的了解。我们知道,要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途径是解决影响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内在因素以及其中的关系问题。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广泛的适用性的学科。就数学本身的特点而言,要想学好数学,则必须具备高度的概括抽象以及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研究表明,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学生普遍认为数学难学。其主要原因可能与数学本身的特点有直接的关系。除此以外,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恐惧的另一个原因,我想就应该是对数学的认识不够。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就必须先让学生爱上数学,即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让学生了解认识即将学习的内容
在每一章节学习之前,教师最好能够先简单介绍一下该部分的大体内容以及将运用到的一些工具和研究手段。这样便可以让学生对新课程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在心理上也有一些学习的准备,消除对陌生知识的疑惑与恐惧。
2.创设问题情境,引人入胜
不难发现,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有一定的实际背景、现实问题与之匹配。在讲授新的数学知识之前,可以先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先对问题本身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这些问题本身也来自于现实生活,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而对提出的问题,学生自然想要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这样的话,学生内心就有一种学习新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愿望与冲动,也正是这一冲动,会于无形之中将学生带进知识学习的殿堂,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变本应该为被动的学习状态为学生的主动学习。
3、数学故事让学生体味数学的趣味
篇4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创作教学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创作教学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在音乐创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利用旋律、节奏创编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音乐课上的创作活动不同于艺术家的音乐创作,这就要求学生打破音乐创作中的神秘感,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如创作旋律时引导学生通过旋律填空、旋律连接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创作欲。在一开始时,教师出示两小节的乐音“13535鼓励学生大胆地连接下去,再创造几个小节来构成一个完整乐句。开始学生可能会有些害怕,把创作看得很神秘,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出示“1 2 3 5 7”这几个音,接着再用这几个音即兴给学生弹一段音乐,弹完后学生都觉得好听,这样通过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活跃起来,他们接着使用“13535”就可以创作出许多变化多端又具有创意的音乐旋律。又如在节奏创编时,可以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打击乐器,教师先击出节奏“×××××”,请学生一个一个来接,当学生用不同音色的乐器分别击出自己创作的不同节奏时,他们会非常兴奋,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构思喷涌而出人意料。通过这种旋律、节奏创作教学方法,学生在以后的创作中内容会不断扩展,音乐发展的可能性也会变得更多,由此就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树立起他们的创作信心,培养了求异的思维。
二、利用音乐鉴赏激发学生创作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常常处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中,伴随审美的愉悦,学生的思维笼罩在美感的情境中,自由驰骋,处于思想最活跃的状态,极力想超越经验的世界。此时,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尤其具有创意。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很好地启发学生进行欣赏创作。如在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应多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出对音乐的感受:有的学生听到国歌时可以想到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上如何为祖国争光,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亿万人自豪激动的心情是怎样;有的学生会随着音乐表现人民战士在战场上打仗的情景,而产生一种自豪感;有的学生会用水彩笔画出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天安门上的美丽情景等。通过这种欣赏创作可以很好地启发学生创意的想象,他们用语言、表演、绘画、讲故事、朗诵等形式创作,寻求不同的结果,使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三、利用音乐游戏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发展创新思维
在音乐游戏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也是创作欲极强、最能大显身手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某种游戏的形式去讲解,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让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发挥创新潜能,发展创新求异思维。如在学习《火车开了》一课时,教师可以把这一课设置成音乐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扮成山洞,扮演火车司机、小动物等,学生们因此会充满兴致,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同时,边创作边沉醉在自己创作的游戏中。通过这种游戏式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就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四、利用表演诱发学生创作欲望,培养创新思维
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在表演中进行创作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并能诱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创新欲望,为学
生提供一个广阔的、任由其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创作中体现自我创新的个性,培养异想天开、标新立异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生认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教师要多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尝试用肢体语言表演出这三个不同时值的音符。实践中,学生很有创造性和丰富想象力地用乌龟慢慢爬的动作,或用大象慢慢走的动作去表现二分音符,有的用企鹅或是鸭子走路的动作表现四分音符,有的用马或钟表摆动的动作去表现八分音符。通过这种表演创作的方式,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联想出各种生动的形象,培养了他们的求异思维及创作能力。
五、利用自制乐器提高学生创作兴趣,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自制简易乐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比如笔者在教授《认识乐器音色》一课时,由于乐器不够,为保证每个学生手中都要有乐器,课前,笔者就启发学生自己制作一件打击乐器,于是在原有掌握的音乐知识基础上,学生们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材料,如竹筒、黄豆、饮料瓶、酒瓶和易拉罐等制作出简单的、花样繁多的打击乐器。课中,笔者再让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乐器去表现各种音乐形象和音乐场景,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篇5
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活动的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育任务,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1.独立性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几乎完全依赖教师,从思维的培养方面,只要求按教师和书本之导向去记忆和容纳知识。学生既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和压力,也缺少相应的训练,因此创造心理逐渐淡化,养成了依赖思维心理,基于此,培养独立思维的心理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当务之急。
培养独立性思维品质,应在教学过程注意强化学生三个方面的心理意识:
(1)大胆而合理地怀疑。
(2)增加其不盲从于大多数的抗压心理。独立思维往往会有别众人,有异于常规,因而会产生无形的心理压力,培养不随波逐流的抗压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3)培养不断否定自己的健康心理。
2.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在学生的创造心理诸品质中,发散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方面。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
学生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应循序渐进着力于三个层次:
(1)流畅性。流畅性是发散思维的第一层次,即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枚举较多的解决问题方案,探索较多的可能性。
(2)变通性。变通性是较多层次的发散特征,即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问题的良好品质。
(3)新颖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层次,也是求异的本质所在。即培养学生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的创造精神。
3.想像力的培养
“创造”一般是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有意识的想象产生出以前尚不存在的事物,因而想象是创造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必经过程。事实上,大多数创造都是经过“想象--假设--实践”这样的三段式递进实现的。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是完善其创造心理品质的重要环节,想像力对于创造的作用,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想像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为此。想像力的培养则应落实在两个方面:
(1)保持和发展好奇心。
(2)拓宽知识面。想像力是多种知识相互启发而生的。为此,要引导学生涉猎多领域的知识,努力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二、优化教学过程,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有利条件教学过程的一切条件、环境、手段和管理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直接有关。所以我们应使整个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因势利导,富有启发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为此,目前最主要的是:
1.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特征、趋势,来重新审视过去的教学方法,过去太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讲细讲透的教学方法。事实上,在现代科技加速发展,知识量激增以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即使在一个很窄的专业领域,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输”给学生。不给学生留有自己思考的时空,就不可能培养创新能力,而且,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必将带来教学方法上的革命;其次,要从传统的文化角度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杨振宁先生根据中西文化系统的不同,比较了中美的教学方法。他指出,中国传统教学方法重演绎、推理、按部就班,严肃认真、基础扎实,但缺乏创新意识;而美国的教学方法重归纳、分析和渗透、综合,是一种“体会式”的教学法,其优点是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强,易于较快进入科学发展前沿,但基础不够扎实。
因此,我们在发扬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吸收和借鉴外国教学方法的优点,取长补短。采用双向教学法,提倡课堂讨论,开设研究型、计算型实验,采用案例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创造性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法。
2.转变传统教育中的考试观念。教育需要评估,没有评估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切不可因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向而废弃考试。考试作为测试人的素质差异的一种手段,在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它作为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因素密切相关,并对教育的培养目标承担着具体责任。教育的功能和目标,从根本上说是要提高学生迎接挑战的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考试的内容与之相适应,从考核知识的记忆、定向理解、运用,转变为考核捕获、处理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这会促使原有考试方式的转变,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素质教育协调,有利于人才全面成长和发展的现代化的考试体系。
3.在教学内容方面以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等方法的培养训练为主,多种具体知识的传授为辅。压缩课本,使它由“厚而精”变为“少而精”。
前苏联剧作家克思雅日宁告诉大家说:“读书要读懂书上所没有的东西”。这就是说要懂得从明看出暗,从静看出动,从是看出非,这是读书的最佳境界,需要发散性思维的参与,从各个角度观察问题、深化问题。
4.加强课堂讨论
从课堂讨论入手,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学生都有一定的竞争欲和表现欲,在课堂讨论中,对不同观念和见解的争论,正是引导他们展现健康的竞争欲和表现欲的极好机会。
5.积极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实际经验和体验目前在教育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不能很好地组织和实现实践性教学环节。从小学、中学到
大学,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堂活动等都比较注意于语言材料、符合材料、抽象材料的学习,忽视图形材料、形象材料、非语言材料的学习。因此,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着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十分重要。要在教学观念上进行变革,在让学生学好抽象理论的同时,要加强实践环节训练,建立创新基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重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要改变实验方法,减少验证性试验,增加设计性、创新性试验。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制作活动。 6.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阿瑞提(S.Arieti)对个人创造力的培养提出了十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与集体生活相补充的“单独性”、与紧张学习工作状态相对比的“闲散状态”、与理性思维相反的“幻想”、以及摆脱禁锢的“自由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因此,应适度为青年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创造学术上自由争鸣的气氛,有了宽松的学习环境,才会有自主学习,才会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激情。爱因斯但在回忆他的学生生活时曾这样感慨道:“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
篇6
一、通过联想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联想是由所感知或所想的事物想起相关的事物的思维活动。联想虽然并不能直接产生有创新价值的新的形象,但它却为能够产生新形象的想象思维活动提供一定的基础。通过自由想象可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强制联想可找到实现预期目标的途径。联想的主要类型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
1.接近联想
接近联想是指由于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不同事物间的联想。例如提起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特点(纺锤体清晰可见,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上),就可能联想到细胞分裂后期每一个着丝点一分为二,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也随着分开,纺锤丝不断地收缩变短,牵引着分开的两个染色体移向两极。这就是一种时间接近联想。当看到根的结构的挂图时,可能会起到茎的结构,甚至会想到叶的结构。这就是空间接近联想。
2.相似联想
相似联想是指由于外形或意义相似引起的联想。比如,当看到油菜的花时,就会想到白菜的花和萝卜的花 ,这就是外形相似联想;当看到人身体上的血管时,就会想到植物的导管和筛管,这是意义相似联想。
3.对比联想
对比联想是指由于事物间完全对立或存在某种差异而引起的联想。比如,当看到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 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时,立即会想到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
4.因果联想
因果联想是指由于两事物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而引起的联想。这种联想往往是双向的,既可以由原因想到结果,也可以由结果想到原因。在科学研究中,得益于因果联想的例子很多,我国植保专家李连昌发明微粒塑料性诱芯就是典型一例。当李连昌手捏着一只枣粘虫的雌蛾时,总有一群雄蛾追随,这使他联想到,一定是雌蛾体内释放了一种性信息素所致,由此他研制成功了枣粘虫性信息素,并制成微粒塑料性诱芯,杀虫效果甚佳,被国家认定为重大发明。
二、通过想象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的具体类型主要有三种,即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词的描述(言语、文字)或图样(图表、图解符号、模型等)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 相应的新形象的想象。例如,生命起源的教学,由于生命起源过程学生无法直接感知,只有借助于教师的语言和画面给学生创造一个想象的情景和气氛,使他们仿佛置身于远古的地球,思维随着画面的变化而自由驰聘,各种表象在大脑中变化、组合,学生在理解生命起源过程的同时,也完成了再造想象。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想象。例如,将DNA的结构模型拆卸成零件,再让学生动手组装成结构模型, 恰如科学家当年创造这些模型一样,启发学生也重新来一次创造。再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某些生命现象和规律。有的学校在做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后,教师鼓励学生依据分离原理设计出其他方案。学生提出:①用汽油做层析液;②用毛细玻璃管沾些色素提取液立在园形滤纸中心;③以粉笔取代滤纸条做实验。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对这些设计进行分析讨论,从中选出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以检验是否成功。这样学生在独立地进行形象分析、实验设计、结果预测、直到进行实验的全过程中,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创造想象。
3.幻想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主观意向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由于幻想的结果超越现实太远,有的甚至很难实现,所以人们往往把幻想同不切实际等同起来。其实许多幻想并非是真的不能实现,而只是受制于人的认识水平,才被人舍弃的。培养现实的幻想精神,对于开发智力确实是不可忽视的,在生物教学中,应经常提出一些能激起学生幻想的问题。如讲完新陈代谢以后可提出如下问题: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 新陈代谢越缓慢其寿命越长,为了提高人的寿命,你能想出哪些方法?
三、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从已有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法规、范畴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 、辐射和求异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多种不同的结果。发散思维可以使人思路活跃、思 维敏捷、办法多而新颖,能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方案、办法和建议,特别能提出一些别出心裁、完全出乎意料 的新鲜见解,使问题奇迹般的得到解决。在生物教学中发散思维训练的主要内容有扩散列举、同解变型和引申发挥等。
1.扩散列举
扩散列举就是围绕一个问题举出多种可能相关的因素。例如在学完家兔的知识后,让学生考虑有哪些因素可以使家兔死亡。没有食物可能饿死,没有氧气可能憋死,心脏坏了可能死,神经受损可能死,失血过多可能死,积毒过量也可能死,人杀可死,狗咬可死……。再如学了生物与环境的知识以后,可让学生列举有利于可 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一切可能措施,诸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动植物资源;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绿化荒山,植树造林;通过生物工程寻找新能源、改良新品种;农业生产工厂化等。经常进行扩散列举训练,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活跃和开阔。
2.同解变型
同解变型就是对同一内容设计出多种形式的问题。通过变换方式求出答案能够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从而达到训练发散思维的目的。例如,针对基因分离规律,围绕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 离这个实质,可以变换成:在高茎DD和高茎Dd,哪一对是等位基因?为什么?基因型不同为什么表现型相同?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是怎样分离的?又如,针对自由组合规律,围绕等位基因互相分离,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这个实质,可以编写多种习题:根据子代同一对相对性状的表型比直接推知亲代基因型;根据亲代基因型推知子代表型比和基因型;根据子代基因型组合数推知亲代基因型等。
3.引申发挥
引伸发挥就是在思考问题时想到更深一层的相关内容。例如,讲植物的根,教材上指出,由胚根直接发育而成的根叫主根,从主根上依次生出的根叫侧根。如果要学生引伸发挥的话,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可以发出引伸性提问:是不是所有的根都是由胚根发育而来的呢?这样就可以通过日常接触的实物如玉米、甘薯、秋海棠等植物的不定根,说明不是所有的根都是由胚根发育而成的。经常进行这样的引申发挥就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通过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将通常考虑问题的思路反转过来,以背逆常规、常理、常识的方式,出奇制胜地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的一种思维方法。逆向思维的形式主要有逆向反转、背逆常规和重点转移等。
1.逆向反转
逆向反转包括功能性反转、结构性反转和因果关系反转。下面仅以因果关系反转为例来说明逆向反转。因 果关系反转是指通过改变已有事物的因果关系来引发新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新思想。例如,当生物学家研究了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之后,认识到转录是指以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有人就想既然能够以DNA为模板来合成RNA,那么能不能以RNA为模板来合成DNA呢?1970年发现某些致癌 病毒中有一种酶,叫逆转录酶,在这种逆转录酶的作用下,能够以RNA为模板合成DNA。
2.背逆常规
背逆常规就是用反常规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近年来比较流行的逆反健身就是背逆常规的一种表现。逆反健身是指一种反人体正常状态的锻炼方法,如倒立、倒吊、倒走等。人们平常大都处于直立状态,此时头脑供血受阻,氧气、养分供应不足,以致于神经系统易疲劳;同时,长时间直立行走、正坐容易造成下肢静脉曲张及疝气、痔疮等疾病。有人通过练习倒立、倒吊,居然效果显著。一方面,倒立使头脑供血增多,新陈代谢加快 ,疲劳随之消除;同时此举还能强化胸腹腔内脏周围的支持组织的功能,防止胃下垂、肾下垂、下肢静脉曲张 、疝气、痔疮等因重力影响形成的疾病。
3.重点转移
篇7
一.培养创造个性,保护创造思维
具有创造个性的人,一般表现为:对创造有极大的热情,极力寻找创造课题;对于前人已做的结论,敢于据理质疑,喜欢刨根到底,追问“为什么”;喜欢挑毛病,找缺点,并力求变异革新:喜欢独立思考,所作所为往往与众不同;解决问题不人云亦云,善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思维过程中,善于从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各种不同联系上去考察问题,并自觉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有些创造性高的学生还淘气、顽皮、荒唐,放荡不羁,时逾常规。老师必须慎重对待这些有创造个性的学生。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呐喊:“要进行思想解放”,“思想顽固还不如思想混乱较妙,少年老成还不如少年荒唐较好”。教师尊重他们与众不同的原则和观念,并且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给予他们不计其数的机会,这对于培养学生创造个性、保护创造思维是极为有益的。
二.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创造志向
(一)保护好奇心
爱迪生说:“谁丧失了好奇心,就丧失了最起码的创造力。”好奇是青少年的天性,教师要注意保护,在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提出更多更新的问题,并且要热心地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提倡七嘴八舌,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潜能。如教曹操的《短歌行》时,文中有一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乌鹊”即是“乌鸦”,用来比贤才。有同学就问:乌鸦又不是什么美丽的形象,为什么要用它来喻贤才?有同学马上就回答:乌鸦聪明呗,小学的课本里不是有乌鸦把石子丢入瓶中,喝到瓶中水的故事吗?你看乌鸦多能想办法。而且世界生物学家研究表明,乌鸦比猫、狗都聪明,猫、狗都认不出镜中的“我”,而乌鸦能认出来。对于学生这样的反应,切不可简单否定,而应从现象和本质两方面去好好引导。
(二)培养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思维参与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主动知觉过程。就学生而言,良好的观察力是系统而准确地感知外部世界,透彻地感知教材,准确地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如观察人的外表美、心灵美,反复观察人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景物的变化规律等等。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问题意识,提出并思考种种“为什么”,进而尝试解决问题。
(三)设置问题情境
教学中,教师可以不断向学生提出思考性很强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观察,并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教《故都的秋》,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感觉是什么?作者在文中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绘这“清”、“静”、“悲凉”的放都的秋?这些具体景物可以组合成几幅图画?这些画面是怎样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故都秋景应是多姿多彩的,作者不写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为什么单单钟爱这带有“清”、“静”、“悲凉”的特点的秋景呢?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又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三.改革教学方法,传授创造策略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注重灌输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现在的多媒体教学,也就是把东西嚼烂了图象化展示出来,喂给学生,因此,必须倡导新的教学方法,如发现式、启发式、点拨式教学方法等,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经常带着猜想、惊讶、困惑、期待等心理紧张地思考,独立寻找解答和证明的有效方法,从而培养了思维的独创性。
把创造策略和技法教给学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如今年为了纪念70周年,同学们要写征文,主题是“弘扬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精神”。我就指导他们从学过的文章《七根火柴》、《驿路梨花》中吸取经验,有两位同学就很成功地写出了两篇不错的文章《晨曲天痕》、《清水堰旁不老松》。
篇8
创造性活动过程与科学创造活动过程大体上是一致的,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情境与选题准备阶段。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使学生产生趋向目标的强烈的创造欲望;其次要选准课题,然后围绕选题做好知识、资料的准备,了解前人在同一领域研究的进展情况等。准备得越充分,思路越开阔,就越容易获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起主要作用。
2.酝酿与构思阶段。认识主体面对困惑的问题情境,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定向分析导致矛盾或问题的关键,确定其实质性问题。一般需要多维度、多功能地考虑问题,运用分析、联想、类比、归纳、猜想、反思维定势等思维方法,以及运用分解、叠加、变形、代换、反演等数学方法进行推理、构想与探索。
二、对数学创造性思维产生条件的认识
1.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和良好的认知结构。创造性思维是根据需要调动储存在大脑中的各种知识和经验的表现,是辨认、选择和重新组合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掌握丰富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2.具有思维的高度灵活性。灵活性是思维的品德之一,而高度的灵活性,则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面对复杂的对象,只有具备思维的高度灵活性,才能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才能冲破原有的旧观念、旧思维和思维定势的束缚步入新的境界,产生创造、发明。
三、对教师要求的认识
如果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实施数学创新教育的主旋律。在加强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1.富有创新性教育观念
实现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育目标,需要创新型教师,需要教师观念系统的角色转变,即由单项知识传授向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思维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教师居高临下向平等融合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思维个性化转变。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数学思维的过程和方法的研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意志、毅力和创新精神等品质的培养。
2.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
教师要能胜任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引导和启发,必须具备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
篇9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221-01
创造性思维方式与艺术设计关系紧密,创造性思维是艺术人才培养的关键。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创造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本文主要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优化教学过程、更新美术教学观念等方面论述了在高职高专院校美术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求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此,我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下面来谈几点看法。
一、通过教学过程的优化,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条件、环境、手段和管理,都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直接相关。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的原有基础和特点,有针对地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教师应努力改进美术教学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身课堂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读者的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创造能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及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我们的学生进入社会在工作中就会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更强的创造能力。
二、发散性思维教学模式的培养
(一)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是指如果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教师若能在授课中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点、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知识,将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是大有好处的,这种提问难度较大,必须考虑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这种思维方式、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将这样的方式运用到美术专业的教学当中,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
(二)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说过,哲学的起源乃是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自己所有存在的惊奇。他们认为: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到“惊奇”时,在情感上燃烧起来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的探索兴趣时开始的。因此要激发自己创造性学习的欲望,首先就必须使自己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一个人,只有当他对学习的心理状态,总处于“跃跃欲试”阶段的时候,他才能使自己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积极主动“上下求索”的过程。这样的学习,就不仅能获得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境界,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创造前所未有的新见解、新事物。
三、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是落实教育目标的执行者和实践者,所以我们只有先使自己富于创造精神,在教育中不断有新探索、新设想,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除了教学,教师还要大量创造自己的作品,不断充实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要尽可能先尝识一下,试图从多方面考虑,这样即可锻炼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可以对可能出现的教学效果有所设计和预见。有独特的创作精神,不仅能博得学生深深敬佩,还将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最新信息更新固有观念,才能使自己保持艺术创造。创新是艺术设计的本质,创造性思维是艺术设计的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人的大脑功能、知识体系及思维方式各方面素质互为提高的综合体现;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积极开发,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注: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项目编号:9250
参考文献:
篇10
一、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主要靠直觉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更多地存在于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之中。因此在高中学生中培养直觉思维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1)数形联想,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能力数形联想是解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它的最大优点是利用图形的直观性使模糊的代数问题一目了然,不拘泥于数式的繁杂运算。因此在解题时,若能对数学语言和数学图形有直觉的理解,构作几何模型往往能巧妙地打开解题的突破口。同时以“形”助“数”,由“数”思“形”,数形转化为简化运算带来契机。例如:已知|x|=ax+1有一个负根而没有正根,求a的取值范围。这是一个求方程的待定系数问题,它涉及绝对值的概念,用常规方法解决显得比较麻烦,现在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构造一个直观模型,通过直觉思维化难为易,直接可得a≥l。
(2)合理猜想,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能力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大胆的发现,牢固的基础知识和解题经验是形成直觉思维的基础。联想、猜测是诱发直觉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在课堂练习时,设置一些富含直觉因素的习题,让大家通过观察,实施猜想性解题。
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应着力做到:
(1)教会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首先抓住审题,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解题时不仅要弄清题意中的条件和结论,注意每个细节,而且着重引导学生去发现条件和结论的内在联系,以及这种联系与哪个公式、定理所揭示的事物间的联系相符,当某个问题解决后,从纵向思考它所隐藏的一般规律和结构,从横向思考与之有某种联系的问题用类似的方法去解决。还可思考问题的条件和结论是否可作较大的变动,更新问题、变换方式从而得到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使研究的问题更具典型性和综合性。
(2)鼓励学生广泛联想,找出知识问的内在联系:数学学科知识本身是互为联系的,处理代数问题可以联想到有关三角、几何问题,从而获得代数问题的新颖处理方法,反之,某些三角、几何问题,也有代数的背景,可以化归为代数问题处理。
(3)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为使学生思维更广阔并多向发散,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对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延伸。
三、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思维活动的内容理解就越卓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现学生的想象力因素,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这样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1)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将数学的原理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譬如,可带学生游览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在途经黄浦江时提出问题:“能不过河而测河宽,能不爬楼而知楼高,能不接近敌人阵地而知晓敌我之间的距离”。你们猜我用的何法?数学原理又是什么?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寻求着不同的结果,总之众说纷纭,异彩纷呈,想象使学生进入了社会调查的过程之中,使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将数学知识更加灵活地运用于社会生活。
(2)运用趣味数学,诱发学生的想象欲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例如在复习三角知识时,利用学生的足球热,选编了这样一个题目:
在足球比赛中,甲队的边锋从乙队的球门的一侧带球过人,沿平行于边线的直线向前推进,试问:边锋在何处射门可命中球门的角度为最大?
由于学生喜欢足球运动,因而练习的命题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阅读时,不仅伴随着理性的思考,还有兴趣的激发和涌动,因此他们会主动地为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不懈地探索和想象,达到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引导他们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常规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程式,大胆地提出新颖的见解,使他们逐步具有思维的独创性,鼓励他们对现成结论的批判和怀疑。在习题课的教学中,有意地安排一些似真命题,让学生辨析、质疑、原结论得出新结论、新命题或方法,对于学生的创见,不管答案正确与否,教师都应积极扶植,鼓励学生勇于质疑,让学生的思维在权威和迷信的枷锁下解放出来,破除习惯性思维的束缚,进行求异创新,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五、通过改革考试制度和作业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单元教学结束,学生进行小结,把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整理的内容包括知识、技能以及自己的错误、创新之处形成一个新的知识结构,以达到深入理解、融会贯通、精炼概括、掌握知识的目的。然后让学生尝试出阶段性练习卷(教师提出试卷要求),对练习卷中能抓住基础、突出重点、控制难度的作为考试卷。测验结束后,让学生讲评试卷,让学生回忆试卷中主要考到哪些知识点?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体现?重点在哪里?还须作哪方面的完善?这样一方面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主要体现了学生主动性学习的原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2)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贯彻在课堂教学之中,而且应该贯彻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我在布置常规作业时,有意识地在作业中强化创造性思维培养,尤其要考虑一些训练发散性思维的题目,有时让学生运用多种解法解出题目。同时指导学生结合社会实践写数学小论文,把一些问题作为长期作业或编制一些开放性题目,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