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规划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规划基数,辖区土地总面积329661公顷,其中农用地270180公顷,建设用地36084公顷,未利用地23397公顷。农用地中耕地213958公顷,园地860公顷,林地35530公顷,牧草地59公顷,其他农用地19773公顷;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29627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6457公顷。土地总面积及各类用地面积与市核定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一致。
二、上级规划指标落实情况
(一)耕地保护指标至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7170公顷。规划安排补充耕地5984公顷,超过或等于市级规划下达的补充耕地任务5984公顷;规划控制耕地减少面积3209公顷;低于或等于市级规划下达的耕地减少控制规模3209公顷。文本中安排的土地开发增加耕地3804公顷,复垦增加耕地94公顷,整理增加耕地2086公顷,耕地增加之和与规划确定的补充耕地指标一致;文本中安排新增建设占用耕地1304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允许减少耕地1769公顷,灾毁减少耕地控制在136公顷,耕地减少之和小于或等于上级下达的耕地减少量,与规划确定的增加耕地指标一致。规划中确定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74450公顷,超过或等于市级规划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和机动指标之和。
(二)建设用地调控指标到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8741公顷以内,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1377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6697公顷以内,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7364公顷以内;规划期间,安排新增建设用地3100公顷,其中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2656公顷,新增建设占用耕地1304公顷,其中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共计2188公顷,新增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共计912公顷。至2020年,人均城镇工矿面积控制在162平方米以内。批注[w1]:1758.97《规划》中上述用地安排严格落实了市级规划确定的各项建设用地指标。
篇2
【关键词】RS;GIS;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应用
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当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历史数据和现实情况,进行土地规划管理工作,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从多年的土地规划和利用的经验来看,数理统计、重力模型、线性规划在土地规划和利用中的应用比较广泛,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时代的进步,土地规划和利用对技术的要求也更高,RS与GIS成为当前土地规划和利用中最重要的技术,为土地规划和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RS与GIS概述
RS即遥感技术,通过遥感器等对电磁比较敏感的仪器,对各种远程目标、非接触目标进行探测,获取其辐射、散射、反射的电磁波信息,如地震波、电磁波、磁场、电场等,并进行判定、提取、加工、分析、应用的一门技术和新学科。RS具有多光谱、全天候、信息丰富等特点,获取信息的时间短,且获取图像的分辨率较高,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气象报告、自然灾害预防、资源有效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工作中。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资源形势非常严峻,人口、环境、资源的矛盾也更加突出,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任务也更加重要。遥感技术的利用,在妥善解决人口、环境、土地的矛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土地利用情况的分析和监测,能够精确掌握用地变化情况,为我国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依据。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空间数据基础上,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结合新消息科学、系统工程的相关理论,对各种具有空间含义的地理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管理,为土地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的技术系统。该系统能够支持空间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管理、加工处理、建模分析,能够解决土地管理和规划利用中的各种问题。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发展,促进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规划与利用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设计、灾害预防、环境调查、交通运输、公共设施、邮电通讯等领域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RS在土地规划和利用中的应用
通过遥感技术而获取的遥感影像数据是土地规划和利用数据的主要来源。就传统的土地调查来看,地面调查需要人员的实地调查和分析,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较大,尤其是南方山区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野外实地调查的难度就更大,人员的劳动强度也较大,数据获取的周期也相对较长。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不仅能大大降低劳动强度,也能节省调查的时间和费用。随着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在获取遥感技术时能够实现多分辨率、多平台、多时相,这也为土地规划和利用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数据。
将遥感影像和采样数据结合起来,能够对该地的特征属性进行准确表达,这就为土地规划利用及分类处理提供了依据。同时,遥感卫星传感器如果不同,其遥感影像也会有所不同。可以将遥感影像分为高分辨率、多波段、多光谱、全色等遥感影像。在土地规划与利用中,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影像种类或者是对影像进行加工,增强影像的表达效果。在同一地区,可以将多时段影像进行叠加,这样就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土地变化情况,包含了土地在各种地理情况下的变化情况,为土地规划和利用提供依据。
三、GIS在土地规划和利用中的应用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形成一个基础性的土地资源性信息数据库。在该系统中,提供了数据录入、编辑、修改、打印、查询等功能,还能够对各种原文件、原数据进行自动备份,对数据库的各种数据和图形文件还能够进行更新。同时,通过空间数据库,能够与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结合起来,实现数据增加、修改、更新等编辑功能。土地信息数据库的建成,能够实现第土地利用信息的输入、管理、存储功能,为土地决策部门提供各种所需要的信息,如土地利用数据、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土里利用的现状、土地利用到的结构、土地利用到的程度等信息分析功能,生成土地利用的现状及各种成果信息。
四、RS与GIS在土地规划和利用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地规划和利用要求不断提高技术的测量精度,新测绘技术正朝着传播网络化、管理可视化、数据分析自动化、测量一体化发展,土地管理部门应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加强人员培训,才能提高土地规划和利用到的效率,提高土地监测的水平。
遥感技术在土地规划和利用中的应用,呈现出三高、三多的特点,即高时相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多角度、多传感器、多平台。我国星载、机载传感器也逐渐形成统一的体系。目前,我国全方位推进遥感技术的发展,形成了高分辨率的测图卫星、雷达卫星、资源卫星、对灾害与环境实时测量的小卫星群,能够为土地规划和利用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资料。
目前,在土地信息的利用系统上还没有实现数据共享,数据信息的交流也存在障碍,信息利用也局限在某单位、某地区内,数据信息新系统的作用没能够充分发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土地规划和利用信息系统将实现高度的网络化,能够将各种土地信息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智能GIS技术的发展,将遗传算法、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结合起来,GIS技术的利用范围将大大扩展。在多年的实践之中,GIS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成熟,但也应认识到,其应用还停留在空间叠加分析和数据库方面,而不能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判断,因此,为解决土地规划和利用中信息含量大的特点,应将GIS和RS结合起来,这将成为未来土地规划和利用研究的重点。
五、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用地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土地规划与管理的重点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土地结构的变化需要不断更新各种土地资料,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也对土地规划数据的动态监测提出了要求。RS与GIS在土地规划和利用中的应用,为土地管理部门提供了科学依据,弥补了传统测量技术的缺陷,改变了土地规划和利用脱离实际的情况,使土地规划和利用更加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但也应认识到,RS与GIS在土地规划和利用中的应用还存在很多不足,仅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适应土地规划和管理工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娜木且.浅谈RS与GIS在土地规划和利用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0,29(3):67-67.
[2]丁莉东.测绘新技术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432-13433,13436.
[3]关新,唐韵,王韧等.GIS在土地资源动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硅谷,2009,(8):39.
[4]孔次芬,李月臣,简太敏等.基于RS与GIS重庆都市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及预测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2):205-209.
篇3
[关键词]土地;信息系统;动态管理
中图分类号:TD3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360-01
随着土地开发和利用的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的土地规划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发展水平。所以,为了保障大量的土地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合理的使用,土地信息系统被人们所采用。现如今,GIS技术已经变得十分成熟,它具备着描述、存储和输出的强大的功能。因此,土地规划系统被应用到土地资源的控制上,对其进行着操控和管理。
1. 土地规划系统实施的必要条件
1.1 国家政策的需要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土地规划和开发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主要是针对于土地的整体规划问题。土地要不定期的修编,而这种模式也是一种信息变化的过程。建立土地规划的信息系统,对于土地的整体利用和规划是一种保障,它能够监控着土地的使用。也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的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对于国家来说,政策的调整就需要有相应的措施去适应,在这一方面,土地信息系统可以发挥它的优势。
1.2 土地调查的落后
在土地的规划中,涉及到对土地利用的现状的调查。传统的调查方法很复杂,需要工作人员去现场考察、测量,选用合适的比例尺,把土地的使用情况呈现在图纸上,并且要做出相应的调查报告。这个过程是很复杂的过程,并且咋调查途中会耗费很大的人力以及物力,时间上也很漫长。这种传统的调查手段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土地使用,所以,土地规划的信息系统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解决这一现状,并能够提供实时、准确的信息和数据。
1.3 信息管理的要求
现代化的管理离不开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的管理使得管理的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对于土地管理而言,土地的变化频率很快,所以土地的规划使用都需要借助于信息化的管理,以计算机为依托,应用现代的高科技,实现自动化的管理模式。这样不仅省去了大量的劳动力,还能让得到的数据更加准确。如果要查找相应的数据的时候,只要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就可以很快的得出想知道的结果。土地规划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土地资源管理的水平。
2. 土地规划信息系统的建议
2.1 数据库的建设要加强
土地规划的信息系统主要是靠数字转化来实现的。为了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数据库的科学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要设定适合的比例尺,将土地的使用状况清晰的呈现在图纸上。另外,各个地方的土地信息系统也需要加强和完善,使数据库所涵盖的信息更加全面和完善,可以为土地规划提供一定的依据。最后,由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速度很快,数据库一定要赶上土地开发的步伐,实时更新,能够及时的反应土地的使用状况。数据库的建设需要所有技术人员付出努力,不断的去完善我们的土地信息系统,让它能够更好的造福于人类,为人们合理的利用土地提供科学的依据。
2.2 制定科学的建设标准
在土地资源的管理上,我们需要制定的是一个统一的,有层次的管理方式。比如,从全国来看,土地资源的管理应该是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的有层次化的管理。每个区域的差别都不一样,土地资源的用途也不同。但是从整体来看,各个区域又是紧密相连的关系。因此,每个地方都要以自身的实际为依托,根据自身的变化来做出适当的信息调整。以确保在应用到信息的时候的时效性。这样也会减少在实际操作中的错误。而且,文本、图库等的统一,也能够让各个级别的土地资源的数据实现共享。这样不仅减少了建设数据库的时间,还能有效的避免了过多重复的现象。
2.3 建设健全的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的评价体系就是为了能够全面的对各个级别的土地进行监测报告,并且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对土地的规划、土地的使用状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土地信息系统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让人们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使数据库的信息更加完整。这样的信息系统才能够更好的为土地资源的使用作保障,充当土地资源的动态管理的科学依据。因此,信息技术的工作人员要做好这项工作,定时的去检测系统内的状况,遇到漏洞及时解决,各个阶层的土地资源的数据做到真正的共享,为以后的土地资源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3. 土地规划信息系统建立的可能条件
3.1 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地理信息系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在部门中将GIS应用在管理和规划方面的情况很多。土地管理部门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更应该加大投入,它基于土地信息系统,能够更好的为土地资源的动态做好监控工作,相信在未来这一技术能够更大限度的应用在土地管理之中,为国家的土地规划及管理做出一份力量。
3.2 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GIS的应用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由于地理信息系统这项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单独靠企业本身是不能够达成的。并且其中的技术要求也是很高的,需要专业的人员对其进行操控。所以,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需要硬件和软件都具备的前提之下,才能让其顺利的运行。因此,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领导的支持、政府的支持、资金的具备这些条件都是必备的条件。
3.3 基础工作的准备
目前来看,各个部门对土地的监控管理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各个县的土地规划管理部门已经对本县内的土地使用情况作了调查和了解。这些实际的调查也为建立土地信息系统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数据保障。甚至有的部门已经开始着手建立本地区的土地使用数据库,这些数据也能为建立信息系统提供了科学依据。
4. 建立土地规划信息系统的方法
土地规划信息系统是土地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地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所以,为了实现最终建立土地信息系统这样的大目标,我们可以从建立土地规划信息系统着手,为建立土地信息系统奠定基础。建立土地规划信息系统,首先我们要做好调研工作,然后作目标的设计,设定将要达成的效果。其次是功能设计,然后是标准化和规范化设计,当这些设计都完成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建立信息数据库和系统开发了。最关键的步骤就是运行调试环节,如果通过就可以启用信息系统,如果有问题,就要进行意见反馈,回到上一个步骤,重新设计或者纠正。
总结:
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在土地的规划和利用上,我们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土地规划信息系统的利用已经变得很迫切。高科技的技术手段才能对土地合理利用进行保障,才能实时的监控土地的使用状态。因此,面对现有的土地管理状况,一定要用科学的手段去管理,做到对系统漏洞的及时修复,对土地数据的全面掌握,各个地方的土地资源数据能够达到真正的共享。
参考文献:
[1] 石岩. 建立土地规划信息系统对土地资源的动态管理[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1:65.
[2] 尚玲. 分析土地规划信息系统对土地资源的动态管理[J]. 民营科技,2015,02:83.
篇4
2、持建设单位法人证明及相关行业营业执照(复印件)(个人经营者凭身份证到工商局申请办理《营业执照》),到检验检疫局办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与环保证明》。
3、根据《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农业基本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再持《营业执照》及《财务制度》到税务局办理《税务登记证》。
4、最后持《土地规划许可证》、《营业执照》、《动物防疫条件合格与环保证明》、《税务登记证》等,到建设局申请《建设施工许可证》。
篇5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分析
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意义
1.1 “盘点”规划“家底”的需要
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期已过半,主观上需要对各自行政辖区内的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梳理,就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各类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规模、布局、使用、剩余情况,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任务完成情况,土地供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土地利用效果,重点工程项目实施,生态用地保护,以及规划实施措施等,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盘点与评价,掌握基本情况。
1.2 规划修改的需要
随着我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政策的逐步落实,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开启,各地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环境保护的也压力进一步加大,客观上需要对规划进行适度调整与修改[1]。根据《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晋国土资发[2014]117号)、《关于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工作的指导意见》(晋国土资发[2014]117号)文件精神,对规划修改有强烈要求的市、县(市、区),必须对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评估,为下一步的规划修改打好基础。
1.3 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需要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4〕1237号)文件,其中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第三条工作任务第一款指出:在已经形成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报告的基础上,完善规划中期评估成果,进一步摸清状况、分析趋势、找准问题、查明原因、提出措施[2]。一是以二次调查成果及其连续变更到2013年的土地数据为基础,遵循统一的标准、分类和要求,进一步完善土地规划中期评估成果。二是对耕地减少过多、建设用地增加过快的地方,深入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管理的措施。三是分析国家近年来出台的促进区域发展、加强生态建设等措施对土地规划实施的影响,提出对策建议。四是在评估过程中,充分利用二次调查、国土资源遥感监测等成果,及时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明确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载力评价研究,明确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载潜力和方向,为规划目标确定、指标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基础工作
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成果要求、工作内容、工作步骤、工作方法等来看,从工作方案制定、政策与业务知识学习、规划回顾与分析研究等工作内容与程序着手,依序分步扎实推进,对于理顺工作思路,顺利完成实施评估工作,是大有帮助的。
2.1 制定工作方案与技术方案
编制规划实施评估的工作方案与技术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工作程序,进行组织准备、工作培训、技术准备,合理安排时间进度,落实工作经费、工作场地、承担单位等。
2.2 政策与业务知识学习
要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必须充分了解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规程规范及相关要求等。否则就无法统筹全局、高屋建瓴,最后必然会造成工作被动。
2.3 回顾、研究与分析
2.3.1 对规划修编、调整与修改情况的回顾、研究与分析
包括对规划修编决策过程的回顾,对规划修编成果的分析研究,对历次规划调整/修改情况的分析研究,对规划数据库图层的分析研究,对规划下达各类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与规划落实情况的分析研究,对挂钩周转类建新指标与规划落实情况的分析研究,对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安排的分析研究,对历次规划评审、修改与批复情况的分析研究,分析计算至评估时点的主要规划指标/目标等[3]。
2.3.2 对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土地供应及基本农田依法核销情况的梳理与统计汇总
通过这一步,要分指标来源,全盘了解各类新增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含挂钩周转类指标等)的落实与使用情况,剩余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类型、面积与布局情况,单独选址重点建设项目实施情况,历年土地供应情况等。
2.3.3 对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情况进行梳理与统计汇总
通过这一步,要全盘了解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及建设情况、耕地开垦情况、建设用地复垦情况(含各类挂钩复垦区复垦情况)、生产建设过程中的破坏土地复垦情况等。
2.3.4 对历年地籍变更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通过这一步,要全盘了解各类用地规模、结构与布局等的变化情况,了解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情况,归纳、总结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特点。
2.3.5 其他
主要是对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变化情况、建设用地投入产出情况、闲置土地情况等的分析研究。
通过以上步骤,工作任务与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方案与技术方案制定好了,与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规程规范等领悟透彻了,对规划编制与实施也进行了回顾、研究与分析,就基本完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的基础工作。
参考文献
[1]《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工作的指导意见》(晋国土资发[2014]117号)
[2]《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4〕1237号)
篇6
摘要:耕地保护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对杨凌示范区1997-2005年耕地变化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示范区耕地利用变化显著,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增长、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等人文社会因素。
关键词:耕地;DPS数据处理系统;逐步回归分析法;驱动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首先提出了我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的约束性指标;总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说明耕地保护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不仅要把耕地保护作为首要任务,而且还要了解耕地减少的原因。因而本文以杨凌示范区为例来探讨耕地不断减少的驱动力。
一、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概况
截至2005年底,杨凌示范区总人口14.75万人,GDP18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8.1:48.7:4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96亿元;财政收入1.7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亿元;招商引资8.8亿元;全年进出口总值7720.8万美元。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杨凌示范区1997-2005年土地数据来源于1996-2005年杨凌示范区土地统计台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数据来源于示范区发展计划局、陕西省统计年鉴。本文以示范区1997-2005年土地利用数据作为基础,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对影响示范区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
二、杨凌示范区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一)耕地数量的变化
截至2005年,杨凌示范区的土地总面积为9410.53公顷,农用地6165.33公顷(1997年为6811.57公顷),耕地为4437.30公顷(1997年为5810.42公顷);建设用地2774.94公顷(1997年2139.23公顷);未利用地470.26公顷(1997年459.73公顷)。9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1373.12公顷,年均减少速度为2.63%。可以看出示范区耕地减少迅猛。
(二)耕地变化驱动力分析
1.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因子分析。自然因素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长期主导因素,短期内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1]。因而本文只探究社会、经济等人为因素对耕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根据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的思路和要求,以及杨凌示范区现有资料情况,选择1997-2005年序列资料作为基础数据,从中选取8个影响因子:x1——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万元),x2——GDP(亿元),x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x4——地方财政收入(亿元),x5——农民人均纯收入(元),x6——总人口(万人),x7——各项存款余额(万元),x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Y——耕地面积(公顷)。选取以上变量的1997-2005年数据作为分析样本,对杨凌示范区耕地数量变化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因素为:
第一,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x1)、农民人均纯收入(x5)、各项存款余额(x7)。示范区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各项存款余额由1997年的4849元、1369元、51285元增长到2005年的14989元、3517元、262774元,年均增长23.23%、17.43%、45.82%。人们除了有吃饭、穿衣等基本的生活需求外,还有安居乐业的需求,因而人们强烈希望拥有自己的住房。与此相对应,示范区房地产投资由1998年的2670万元增长到2004年的19172万元。
第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3)。示范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97年的10485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99639万元,年均增长94.45%;交通用地面积从1997年的115.58公顷增长到2005年的196.4公顷,年均增长率为7.78%,并有80.89公顷的耕地转化成了交通用地。可以看出从示范区成立以来政府对示范区道路、房屋、公共设施等的投资是很大的。道路、房屋、公共设施等固定资产是依附于土地而存在的,所以对固定资产的大力投资势必会占用大量的土地。
第三,总人口(x6)。人口是最具活力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之一。1997-2005年,示范区人口从116001人增加到147500人,年均增长率为3.02%;非农业人口由33085人增加到61600人,年均增长率为9.58%;城镇化水平由1996年的29.59%增长到2005年的41.76%。人口的增加必然会对粮食、住房及公共设施的需求增大,导致建设用地扩张,耕地减少。
三、耕地保护对策建议
第一,建立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地方政府在耕地保护上是被动的。为了鼓励和提高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耕地保护中的行为趋向一致,就需要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建立耕地保护的经济激励机制,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首先中央政府支付给地方政府耕地保护费,确保地方政府在保护耕地中的收益不低于将耕地用于非农用途的最大收益,与此同时不定期抽查(包括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并给予工作出色者奖励,而对于那些私自占用耕地或以次充优进行占补平衡的地区的相关官员进行严厉惩罚;其次要在农民群众中建立奖励制度,调动农民保护耕地和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保护耕地的主体地位[3]。
第二,实施耕地生态管护制度,切实加强耕地的生态建设。为了巩固和加强生态退耕产生的巨大效益,应对耕地实行生态管护制度。生态退耕工程分村设定专人管理,管护队伍由项目区所在村组择优提议,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择聘用,由建后管护工作小组颁发聘用证书,与管护人员签订合同,进一步明确责权利。每个村确定1名管护员,负责本村受益区内生态退耕的管护。建立管护基金,根据“谁受益,谁出钱,谁管理”的原则,项目区按受益面积收取一定的费用作为生态退耕工程的管护费用,由项目村统一安排。
篇7
【关键词】国家土地政策;土地规划;对策建议
一、国家的政策与调控解读
1.国家的相关政策
关于2006年国家颁布的关于土地和房地产的相关政策的主要内容3月5日,温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继续解决部分城市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和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表明了中央政府对 2006 年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一个主要政策指向;
5月17日,温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上,提出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措施,包括住房供应结构、税收、信贷、土地、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等方面。
5 月 29 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被称为九部委“十五条”,对“国六条”进一步细化,对套型面积、小户型所占比率、新房首付款等做了量化规定,提出90平方米、双70%的标准;
5月31日,国税总局下发《关于加强住房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 6月1日后,个人购买不足5年的住房对外销售,将被全额征收营业税;
7月6日,建设部颁发《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明确90平方米标准为单套住房建筑面积;建设部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整顿规范房地产交易秩序的通知》,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预售许可证后,应当在10日内开始销售商品房;
7月11日,建设部联合其他五部委下发《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也就是“外资限炒令”;
7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九个国家土地督察局派驻地方,全国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的土地审批利用,将纳入严格监管之下;
7月 26日,国税总局《关于住房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从8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强制性征收二手房转让个人所得税;
8月1日,国土资源局制定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和《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正式实行;
9月5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建设部联合《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范境外购房主体购买境内商品房的外汇管理;新华社授权全文播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
11月7日,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调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政策等问题的通知》,提出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政策做出重大调整。
2.政策解读
从 2006 年国家出台的这一系列对土地和房地产控制的政策可以看出,由于目前建设用地总量增长过快,低成本工业用地过度扩张,违法违规用地、滥占耕地现象屡禁不止,因此对土地利用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以上政策可以总结出国家对土地规划的重视:
(1)保护耕地,加强管理。将新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包括占用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以实际耕地保有量和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作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考核、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的依据;实际用地超过计划的,扣减下一年度相应的计划指标。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审批方式。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依法由国务院分批次审批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调整为每年由省级人民政府汇总后一次申报,经国土资源部审核,报国务院批准后由省级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实施方案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2)特别提出对被征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安置费,要切实保障。这样做才能放心做好土地规划工作;
(3)工业用地必须采用招牌挂方式出让,并建立最低出让标准。这是由于工业用地出让费用偏低,对于土地有效利用更进一步有了保证;
(4)农用地不可擅自作为建设用地使用,切实保护耕地。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并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禁止通过“以租代征”等方式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农用地进行非农业建设,擅自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必须符合规划并严格限定在依法取得的建设用地范围内;
(5)从法律上严格监督管理,对于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严惩;
(6)进一步完善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保证公正、公开、公平原则。
二、对国家土地规划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土地是民生之本,土地的科学规划,是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的基本依据。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必须更加重视土地利用规划工作。
(1)统筹安排城乡土地利用,完善土地市场储备。要建立起土地储备制度,出台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和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办法和规则等。首先各地应根据自身情况尽快出台《土地储备办法》,使土地收购储备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其次,合理确定土地储备规模。土地储备机构要确定一个能够依据自身储备能力,储备土地“吞吐”自如、能充分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并对土地市场产生强有力调控作用的土地储备规模。进而,在市场供大于需的时候,土地储备机构将市场上闲置、低地价、低效率利用的土地通过收购、收回等方式储备进库;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时候,从土地储备库释放土地,以控制土地价格上涨,抑制土地投机。最后,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多角度的评价体系。
(2)合理制定土地利用计划
土地供应的数量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首先土地管理部门应会同计划、规划、房产、建设等部门,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掌握城市存量土地、增量土地供应情况,根据房地产需求、房地产销售和空置等情况以及城市规划、国家及城市产业发展政策等,制定合理的土地收购储备计划和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实行土地供应总量控制。
其次,未来各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应包括土地出让总规模、用地性质、开发强度、开发时序、空间布局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内容,做到土地供应计划既定量又定位,并向社会公布信息。
除此,还应制定中长期的土地开发供应计划,形成长期、中期和年度计划相协调的完整体系,完善城市土地供应计划体系的时间序列,避免土地过量供给造成房地产泡沫,真正发挥土地源头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在制定供地计划时,除了科学确定土地供应数量外,还应对所供土地的地段或位置做出合理安排,保证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实现房地产业和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3)严格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土地市场多元管理是当前土地市场发生一些问题的重要根源,应适时建立一元化的土地市场,按照“供需平衡、适度从紧”的原则投放土地并且清理闲置土地。强化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功能。
(4)控制土地开发建设数量与速度
拆迁速度不宜过快。大规模的城市拆迁改造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它可以带动房地产市场有效需求旺盛,推动存量房及增量房交易的快速增长,这是它的积极效应;另一方面,过快地大量地拆迁,势必造成短时期内购房需求迅速膨胀,房市供不应求,导致房价非理性猛涨,也会给安置工作带来巨大压力,甚至诱发社会问题,这是它的消极效应。随意要根据各地的历史和现实情况进行合理的计划。
参考文献:
[1]周诚.城市地价概论[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
篇8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系统 软件工程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土地是人类生长的命脉,它赐予了植物营养,同时也赋予了人类生命。所以,现在的我们要保护土地的可重复利用功能,并且禁止滥用和乱用。要保证土地利用合理化,并且高效的实现利润与土地双赢的目的。
1土地利用规划系统
在土地利用规划系统中,要分为四部分。其中要利用需求预测子系统管理土地利用资源,这被称作先导工程。其次是利用适宜性评价子系统帮助提高土地利用资源,这被称为基础工程。再次是利用结构优化子系统改善土地主体的利用资源,这被称作是主体工程。最后,是利用计划管理子系统来完善土地信息资源管理工程,这一过程被称为辅助工程。整个这个大土地利用规划系统的作用是明确了文本规划,包括总体报告和专项报告。具有了规划软件,包括数据信息、图像信息、还有模型信息。还有是增加了规划图件,包含了规划图和评价图等等。
2软件工程的利用
为了让土地适宜性发展,完善最佳整体布局,从而提出了主成分分析模型,并且从中能更好的体现出对土地的利用。而且,运用软件工程管理土地利用规划之后,更加简明了土地使用情况。例如,分析某地土地规划,在总人口增加的同时城镇人口也会增加,随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分别用于独立工矿用地、工业总产值、农业用地等。当用地量增大的同时就会相应的增加工业投资、交通投资、农业投资以及特种投资等等。同时体现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增大,导致企业单位对人员需求量增大,体现的是工业劳动力增多,良性循环后流动人口增大,总人口还会增多。
反之来看,若是把土地过多的划分给交通用地,则会导致农业用地减少,农村居民用地减少,农业人口减少,同时还会影响到总人口的减少,城镇人口减少,城镇建设减少,从而导致独立工矿用地和工业总产值的下降从而导致国内生产总值的降低。在农业用地的基础上,对特种用地的需求量是很低的,并且,要贴切度良好,适宜度适中,最大限度的确定土地使用的适宜性状况。所以,要合理性、系统性规划土地利用资源,保证土地可再生产、再发展的可重复性利用的局面。
3土地利用规划系统方法及软件工程
3.1土地利用规划系统的内容
土地管理的规划一定要落到实处,要跟随政策的脚步,以软件工程技术为辅助手段,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在运用软件工程的技术之后,取得了高值性的效果。就此,我们来介绍一下系统的功能结构。
系统的总控模块分为七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土地需求预测子模块,细分为社会经济发展仿真和土地利用需求预测。第二大部分是土地结构优化子模块。细分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分区布局。第三大部分是土地利用评价子模块,细分为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其中,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又分为三小部分,城建用地适宜性评价和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以及工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等。第四大部分是土地计划管理子模块,细分为土地利用价格评估和土地利用审批控制等。其中土地利用审批控制又细分为四部分,土地利用片号识别、土地利用模糊识别和土地利用交通识别以及土地利用地域识别等。第五大部分是土地动态监测子模块,细分为土地利用数据维护和土地利用信息查询等。其中,土地利用数据维护分为土地规划数据维护和土地评价数据维护以及土地状况数据维护等。第六大部分为土地图像分析子模块,又细分为土地属性图像互查和土地专题图分析等。第七大部分为系统辅助服务子模块,又细分为管理政策法规查询和系统操作指南等。
3.2土地利用规划系统的作用
其中以第一大模块为基础,针对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动态仿真。其作用是预测发展趋势并且能够合理的进行土地资源分配。第二大模块为前提,针对土地分配等是否合理做出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其作用是对图例利用的结构问题进行总体的分析。第三大模块为根本,对土地适宜性与结构相结合,形成整体的分析。第四大模块为主要执行,确定土地价格,识别用户等等,以实现土地的最优利用。第五、六、七大模块作为辅助工作,把我土地使用情况,并且根据地质问题或使用问题及时进行维护,主要运用软件工程技术中的图像把各种信息更加清晰明了的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分析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现状,不要浪费资源,要合理性、适宜性、科学性的进行综合使用。要充分的利用软件工程对土地进行系统的规划,确定土地利用规划的系统方法得以更好的实施。
4结束语
在土地利用规划设计中,一定要保证土地的科学性、动态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同时还要保证其使用性。要明确土地的利用放向还要分析整体布局。将主要部分进行系统分析与优化。借助周围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等,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同时提高社会的收益,保证经济收入与生态环境无污染相结合。按照整体的工程结构来为未来勾画蓝图。
参考文献
[1] 曲凯,李新运.基于GIS的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9(1):49-53.
篇9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创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的职业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训、实习相结合,共同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以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池州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首先,要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方案中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针对性,实现办学模式由单一的学校教育向与企业合作教育模式的转变,要充分结合地方土地与房地产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校企合作共同制定符合三方(校方、用人方和学生)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探索成立由企业管理人员、土地估价师、房地产估价师、土地规划技术人员、测绘技术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应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与制定全过程,学校应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及时与企业对接,适时调整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计划,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加适应企业对用人的要求。其次,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外合作企业的相关资源,将实践教学“由课内延伸到企业,将企业引入到课堂”,实现校企合作、校企联动、校企资源互补、校企共赢。企业不仅仅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而且还要全方位、深层次地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全过程,在实施实践性教学环节时,学校要积极依托校外合作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校内向校外企业转变。例如,在土地估价、土地规划、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校可以尝试将校外企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与产学研相结合,让学生在校内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下参与企业的具体项目,进行“实战演练”,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切实掌握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
二、师资保障:构建校内外“双导师”制
“双导师”制作为一种新的学生实习模式,目前已经在国内很多应用型高校得到了实践,且人才培养效果十分显著。所谓的“双导师”制是指由校内外两名教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的不同阶段的实习,即在整个校企合作实践教学阶段,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合作企业指导教师通力合作、共同指导,实现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其中,校内指导教师由本校本专业的讲师以上职称专职教师担任,主要负责理论知识和方法教学;校外指导教师则由校外合作企业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如土地估价师、房地产估价师、土地规划工程师、房地产经纪人、工程咨询师等担任,主要负责具体技术和解决实践问题。校内外指导教师既要有分工,又要相互配合,彼此之间要明确职责。因此,为确保在不同的能力培养阶段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得到贯彻和落实,需要构建学生、实习企业和学校三方责任、义务和权利相对明确的“双导师”运行模式与机制。具体实施时,笔者建议可以出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校内外指导老师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对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在职称评聘、教学成果奖评定中给予政策倾斜,对不履行职责,完不成任务的人员给予批评。同时,也要对校外合作企业的教师实行聘用制,签订聘用合同,对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过程中做出贡献且学生给予高度评价的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以起到激励作用。
三、基地保障:拓展专业实践教学基地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能否得到执行和推进,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有效地建设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是人才培养过程也是整个专业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连接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的重要纽带,对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池州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自2010年建设以来,已与安徽省省内相关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了相应的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已经和安徽中信房地产土地资产价格评估有限公司、安徽金田土地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安徽永祥地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池州纵横房地产经纪公司签订了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并挂牌,上述实践教学基地所涉及的实践教学主要涵盖土地规划、不动产评估和房地产营销三个方面。经过学校和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合作企业的共同努力,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前期建设成效十分显著,得到了校企双方的充分肯定。但目前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基地数量仍然十分有限,现有的基地能够接纳实习、实训学生的数量很少;二是和专业领域相关的基地有待于拓宽,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关系密切的其他领域如土地开发、土地登记、土地信息技术研发、房地产开发经营、房地产投资咨询、房地产营销策划、物业管理、测绘、城乡规划等领域几乎没有。考虑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在就业时所涉及的面比较广泛,笔者认为今后需要积极拓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范围,在上述行业内积极寻求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基于“资源双方共享、人才联合培养、合作互惠共赢”的原则,并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建设体现池州学院应用型办学定位、培养人才服务于社会的多元化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
四、组织保障:强化校企协同组织
为顺利组织和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工作是确保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能否正常开展并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笔者结合池州学院实际情况,认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后三个阶段[13]。
(一)实习前保障实习前主要是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该阶段主要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四个阶段所开展的实践教学的具体任务,协调好校方和合作单位的关系,一般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来完成,协议中需要就以下内容加以明确,包括实践教学的内容、时间安排、组织机构、经费落实及双方的责、权、利等。该阶段对于校方而言,应该做好以下方面工作: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编制详细的学生实践教学手册、制定学生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制定校内外指导教师实践教学管理规定、实践教学动员工作等。合作单位在该阶段主要是配合校方做好实践教学组织机构建立、安排具体的实践教学任务、制定相应的技术文件、提供各种基础保障、加强与校方沟通等工作。
(二)实习中保障实习中主要是校方和合作单位要协同合作,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完成。对于学校而言,主要是校内指导教师要定期与学生进行对接,负责解决理论上的相关问题,并协助合作单位加强对实习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在合作单位的生活、思想等动态,尽可能全方位地关心学生,并针对以上情况做好相关书面记录,待实习完成后认真总结。实习中合作单位主要是安排好具体的工作任务给学生,并负责给学生安排合作单位的指导教师,负责指导相关专业技术问题。另外,合作单位还需要将学生实习的相关情况及时反馈给校内指导教师,协助校方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等。
篇10
关键词∶新形势,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新形势下土地利用规划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
新形势下土地利用规划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的分析评价,这种评价要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包括对规划区域内各种类型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分区、重大建设工程、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1.新形势下的土地利用结构对环境影响的评价
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有利于减缓对土地开发时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比如某市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改善某市的土地生态环境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对土地利用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环境影响。为了实现对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升某市的土地资源的承载力。
2.土地利用分区的环境影响评价
某市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充分考虑了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的,再综合相关的城市规划分区的情况,对市区内的土地进行了相应的分区,这种分区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通过对土地的整理力度,可以提高区域内土地的质量和产量,改善当地的土地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农田利用景观格局。针对不同区域内的土地,采取适合的土地利用方式,因地制宜地实现地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同步发展。
3.重大建设工程的环境影响分析
通过对农田的重大建设工程的建设,首先要大力要对农田进行整理,改善农田的基本生产条件,提高农田的生产质量,这些整理对土地的改良、土地生态环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把大面积、集中成片、高质量的耕地优先划入农田的基本建设中,这有利于实现对耕地的保护性,这样不仅能提高旱作农业的产量,还可以减少灰尘、减少对秸秆的焚烧、还能保护土壤的生态平衡。这些大面积连片的基本农田是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4.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理是指为改变地块零散的状态,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而采取的一整套合理的组织土地、调整土地的综合措施。这种措施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从这可以看出,只要实施的措施合理,资金的投入到位,土地整理不仅可以改变农田的基本面貌,这样可以节约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这是实现土地动态平衡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措施。
但是为了防止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益或者对土地过度开垦带来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等环境破坏问题,不管是对现有的土地的整理,还是对还没有开放利用的土地的适度开发以及对已经开发的土地的复垦,都需要注意对水土工程的保护和对生态环境工程保护。
5.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某市在新一轮土地规划内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防洪工程、水电站、水库、水坝加固和农田水利工程等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铁路、公路的等交通设施的建设;新能源建设项目的建设。在规划期内,可以根据对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进行相应的安排,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可以改善全市的经济面貌和生态面貌。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所以在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必须按照有关环保标准来执行。比如在对水利工程进行建设的时候,可以加强工程的防洪排涝能力,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在对河道进行整治的时候,除了要保证水路运输的通畅外,还可以促进河流水质的好转,保证生态环境的平衡。
二、新形势下土地利用规划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具体措施
虽然对土地的利用总体规划都是采用的优化方案,但是对土地的利用的总体规划的实施,还是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在对土地进行利用的时候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让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1.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健全环境保护机制
为了提高对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布局的生态分析监测体系,加强对农用地的保护和建设,必须严令禁止滥砍滥伐滥占滥建设。在对土地进行结构调整和经济开发建设时,需要充分考虑建设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出具相应的评估报告,不允许用任何借口随意的改变土地的用途。必须加强对对区域内林业的管理,积极的开辟新的投资渠道来促进水土的保持和植树种草等生态环境建设。建立环境保护准入机制和淘汰机制,控制好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发展,严令禁止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土地开发方案和土地结构调整的行为。
2.加强对耕地保护,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的效益
对现有耕地的利用的过程中,有重视开发数量轻视开发质量、重视开发轻视管理的开发的趋势,像这样的开发模式只能取得“广种薄收”的效果。所以在新一轮的土地规划期内,需要加强对农业用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对居民点、开发区以及工业小区的建设要严格规划;另一方面,农业用地经济效益低下,需要适当的调整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生产效益。需要发挥耕地最大的效益,因地制宜的确定土地的利用结构,在统筹兼顾的前提下坚持优质优用原则,适当的增施有机肥,合理的施用化肥,扩大绿肥面积;提倡秸秆还田,用秸秆养地;以林牧护农的综合发展,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者得到统一。
3.提高森林的覆盖率,加大对水土流失监控力度
新一轮规划中对修建的铁路、公路、水利等工程项目的修建,会产生水土流失以及对地貌和植被的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在进行土地整理或复垦开发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的水土流失的隐患。针对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开发土地时必须做到保护和培育好现有的植被,严格控制对森林的滥砍滥伐或毁林开荒等破坏地貌和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的活动。不允许在25°以上的坡地种植农作物,对于现有的25°以上坡耕地,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逐步实现退耕还林。对于5~15°坡耕地,要有计划的实施坡改梯的工程。加强对当地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等区域的保护,在重要的保护区要设立明显的标记,来进行区别,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坚持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建立和完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加强对水土流失的动态监测,强化对水土保持管理工作,防治水土流失,不断的改善全市的生态环境,为以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基础。
结语∶新形势下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对生态环境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以某市为例,客观的评价了新形势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环境的影响,并且针对这些存在的负面的影响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相信对以后的土地利用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我国土地整治的实践创新与理论进步――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副主任郧文聚研究员接受本刊专访[J]. 上海国土资源. 2012(04)
[2] 李阳兵,王世杰,程安云,罗光杰.岩溶地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与石漠化的相关性――以后寨河地区为例[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0(01)
- 上一篇:如何提高教学组训能力
- 下一篇:财务风险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