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3: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审美角度 艺术设计 多媒体领域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的提高,周边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对美感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目前,艺术的设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现象,每一种艺术设计都在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美感享受,因此,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艺术设计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艺术设计在营造环境气氛和提高审美要求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发展中的一个主体部分,它是一种在计算机系统中通过至少两种媒体进行人机之间数据和信号交流的一种传播媒介,其中包括了视觉、听觉双方面的感官感受。将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目标融入到多媒体当中,通过对视觉方面和听觉方面不同美感的感受,让人们对画面和图像从心里深处对其留下深刻感触,以深刻感受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美感[1]。
一、艺术设计的相关概述
(一)艺术的概述
艺术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精神文化产物,创作者或设计者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对内心的感受以一种抽象的形式进行表达和创作,从而传达出内心想要表达的信息,无限性和不定性是艺术发展所具有的专属特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需求的日益增高,人们对艺术美感的注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而艺术在整个社会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多媒体领域的艺术设计是艺术手段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现代科技发展下新发展出来的信息化产物,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设计当中的美感享受,这也是多媒体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较为重视的一个部分。
(二)审美的概述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感官性产物,是人们在社会的实践过程中获得的最终感受,它的存在体现着人们在面对生活时的积极态度以及欢乐愉快的心情,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而产生了审美。审美其实是人们面对世界、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的认识形式,它是一种较为和谐的关系状态,只要是指人类与大自然、社会三者之间形成的一种情感化的、形象化的且没有功利的关系形式,审美将情感和理智、主观和客观作为统一形式的基础,然后对真理、发展等方面进行美的审视[2]。
(三)多媒体领域中的艺术设计
多媒体领域的艺术设计,又称为多媒体艺术设计,是指通过使用多种媒体相关技术,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态图像或视频等媒体技术,将艺术设计与和艺术制作相结合,从而完成作品的最终设计与制作效果,设计主要包括网页的设计、影视和动画的设计、游戏的设计以及光碟的制作和内容设计等。设计人员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把艺术设计人员的情感和想像力充分融入到数字化信息的设备当中,再通过相关的加工处理,使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目的更加形象的表现出来,因此,多媒体艺术设计的作品是设计人员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等综合心理活动最终形成的有机产物,也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抽象表现。多媒体领域中的艺术设计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一种较为普遍的存在艺术形式。
二、艺术设计在多媒体领域中的重要性
(一)从视觉美学角度来看艺术设计在多媒体领域中的重要性
图一 网页在艺术设计上的表现
多媒体艺术设计在视觉效果上体现的是最为淋漓尽致的,同时也是美感最为直接的表现方式,它从视觉上带来的冲击效果能够更好地将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意图进行表现与传达。其实这种以数码设备技术作为支持的网络、多媒体设计也属于视觉传达设计学科,但有些人始终认为,多媒体设计最主要的是内容,然而,所有的一切事物都需要对比和陪衬才能判断出优劣,任何一件有实际意义的事物都需要经过包装后,才可以更加充分的展示最有价值的一面。多媒体领域中的艺术设计所带来的视觉冲击,不仅能将相关设计理念完全表现出来,还能加大真实程度,因此,通过视觉冲击所特有的表现能力,将设计人员的设计意义和设计理念充分的传达出来,不仅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还能让人们直接了解有用的信息,增加了信息的快捷传递,提高了视觉方面的创新效果[3]。
(二)从听觉美学角度来看艺术设计在多媒体领域中的重要性
图二 网游在艺术设计上的表现
多媒体艺术设计在听觉效果上体现最多的方面就是大型网游,网游中是应用声音特效以及背景音乐最多的多媒体领域,无论是网络游戏的点击过程还是娱乐过程,按键和游戏人物行动都会伴随着相应的声音和特效,使得玩家从听觉上感受到网游带来的整体效果,立体化的声音特效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目前,还有诸多网络游戏是以声音特效和音乐为主要游戏内容而展开的,例如:QQ炫舞、劲舞团等。除了网游方面会在视觉效果上大下工夫外,还有课件上也会涉及到声音特效,在课件中安插特效声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疲乏枯燥的学习氛围中的学习状态,还可以相对的活跃课堂气氛,以此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4]。
(三)从试听结合的美学角度来看艺术设计在多媒体领域中的重要性
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这是人体感官上最为完美的美感体验,色彩的搭配和造型的特色在视觉上创造出直接性的美感视觉效果,特效声音与背景音乐在听觉方面为人们的感官营造出设计人员想要表达的氛围和情感,双方向结合,同时为人们提供视觉美感和听觉美感相结合的最终效果,这个方面在动画创作、电影的特效声音制作以及网游设计等多个方面都是最为常见的美感结合形式。而在音乐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软件,能够使的音乐的听觉与视觉完美的结合起来,尤其是在唱歌教学当中,进行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把音乐的内涵和意境直观的表现出来,有利于深化音乐教学的德育和美育,深化了音乐的美感。
三、结束语
艺术设计所涉及到的领域十分广泛,而多媒体领域中的艺术设计只是诸多艺术设计方面之一,多媒体领域中的艺术设计通过界面的设计和声音的配合,科学合理地将色彩和造型运用到视觉艺术中,相对应的加入适合的声音效果,为人们带来视觉上和听觉上的双向享受与冲击。通过对艺术设计在多媒体领域中的现状和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多媒体艺术设计界面在造成视觉、听觉以及试听结合等多个方面带来的效果和特点,它不断地促进着我国未来多媒体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给人们创造出更多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贺盈.网页设计中视觉艺术表现方法初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
[2]吕文静.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网页艺术设计.[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篇2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艺术专业;素质教育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现代教育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尤其是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还需要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在教育过程中有效的融入,实现艺术和技术的双重融合,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在高职艺术教育中,要重新审视艺术素质教育,全面分析工匠精神与艺术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从而为工匠精神培养奠定基础,营造出一种艺术素质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的教育氛围,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在高职艺术专业素质教育中进行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一)符合时展的特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发展新常态,当下经济发展的重点主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想解决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例如: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低端供给与高端需求,必须要满足高端需求,提高供给质量。所以必须要有较高的审美和较高的产品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工匠精神刚好满足这些要求,在高职艺术专业素质教育中,重点对学生培养工匠精神,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对产品质量的追求,还能提高学生的工匠精神,满足社会健康发展的需求。
(二)有利于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在高职艺术专业素质教育中,工匠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内容,在对学生培养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树立高质量的精益求精和专业精神的职业态度。高职艺术专业素质教育离不开艺术活动的支撑,如果仅仅依靠宣导教化,那么很难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在艺术活动中进行专业素质教育,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作用和价值,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三)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工匠精神在高职艺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养,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的精湛艺术与艺术品位实现紧密对接。所以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教育时,工匠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工匠精神是一种优质的职业精神,属于内在的精神层面,需要特殊、合适的载体,才能实现对学生高水平、高效率的培养,而专业素质刚好满足要求,是高职艺术素质中最合适的载体,尤其是绘画艺术素质。绘画是当下最容易被接受和影响范围最广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通过绘画艺术素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提高工匠精神的培养效果。
二、基于工匠精神下的高职艺术专业素质教育策略
(一)树立基于“工匠精神”的专业素质教育理念在高职艺术专业素质教育中,必须要树立基于“工匠精神”的艺术专业素质教育理念,从而为专业素质教育工作提供保障。首先,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绘画艺术素养培养中,并为学生营造工匠精神培养的教育氛围。然后,为教师组织艺术专业素养教育活动,例如学术交流会、讲座,目的是让教师了解高职艺术专业素质教育的特点,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确保在艺术专业素质教育中,实现工匠精神与艺术专业素质教育完美的结合。另外在今后的教育中,还需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教育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教育理念。
(二)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工匠精神”在高职艺术专业素质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首先要了解专业素质教育和“工匠精神”之间的相似点,然后把这些相似点有效地穿插到艺术专业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另外在教育模式上也应与工匠精神相互融合,需要教师创新改善艺术专业素质模式。艺术是一种情感体验,在艺术专业素质教育时,需要教师清楚意识到艺术教育的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将美内化为自身素养,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另外在课程教育中,还需要有效衔接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劳动中,能够秉承工匠精神,创造高品质和美的产品。
(三)营造“工匠精神”的教育氛围教育氛围对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具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在高职艺术专业素质教育中,要意识到教育氛围的重要,打造富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专业素质。高职院校可通过艺术社团活动的方式,为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艺术专业素质教育,并与工匠精神充分的结合。另外也可以通过校园宣传的方式,积极宣扬工匠精神,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艺术品质。
篇3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教育;美的本质;审美关系;重要性
0前言
审美教育即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是一种标准化的美学情感教育,以时代和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美术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其中审美教育是美术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内容,因为审美教育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结合的教育,既传播知识,又对人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培养起促进作用,审美教育为人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提供了训练的平台。审美教育作为美术教育的本质,其重要作用的实现同样影响着美术教育形式的发展和创新。本文将从美的本质出发,探讨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关系,最后给出几点有关审美教育如何更好借助美术教育的载体实现其本质价值。
1美的本质及美术教育的内涵
1.1美的本质
我们经常将一句话挂在嘴边:“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诚然,生活中处处充满美,但真正的美是什么,又有几人能说清楚呢?罗丹曾说过:“美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存在,而是缺少发现。”笔者对美的理解是:美是有着自身规律与社会实践和谐统一的理想存在。美的本质是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它有一定的功利性,但是它更倾向于传达真善美的思想,它有明显的社会性、客观性、形象性、自由性、独特性,是需要人们以不同的视角阐述出来的。
1.2美术教育的内涵
美术教育是审美和教育的统一,美术教育借助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来培养人正确的审美观、艺术情操和创造美的能力,以审美来教育人。美术教育不同于德智体的教育方式,它需要参与艺术活动来提升人的气质,改善人的精神风貌,使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美术教育的本质问题是审美能力的培养问题,在一系列美术社会活动中,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2美术教育的目的
人类作为一群有意识的情感动物,我们的生命活动都是有目的。但是人无完人,追求完美的人既有物质生活又有精神生活,他们有极强的生活能力又懂得享受生活和娱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睦、协调,这是中国传统“和”文化,也是中国特有的审美的作用。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去鼓励人们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感受生活的善意和希望。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爱的教育,让学生学会自爱和爱他,爱祖国、爱社会、爱生活、爱和平,充满爱的情感体验让他们享受美的喜悦。美术教育的公平性,使得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美好的人格。正确的审美还能帮助规范人的言行,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和谐、美好。
3美术教育审美本质是一种美学思想,属于理性范畴
将美术教育的审美本质定位在理性范畴,单纯地用思想性和精神性来诠释它,让它脱离物质性的艺术造型。美术本身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精神文明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与文学、哲学、宗教等文化形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上层建筑。美术的审美意识理论表明美术是一种美学思想,美术的艺术思维在上层建筑中与文学、哲学、宗教等相互吸收先进思想,艺术家的美术创作首先要形成一个内心现象,即各种审美意象的建构,然后再呈现在画纸上。美术的审美本质属性就是一种审美精神,在美学艺术中,审美精神一直指引着人们向积极、美好的方向前进。审美精神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弘扬真善美,给人们的精神世界以美的享受和感动,让人们拥有更高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创造能力。
4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加强审美教育
4.1提高教师审美水平,将审美教育贯穿到美术教学中
美术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自身的审美水平和教育观念关乎教学质量。美术教育是一种与时代密切联系的感性教育和人格教育,它是知识和道德的融合体,包含着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如果教师的教育理念没有与时俱进、审美素质匮乏落后,教学活动自然就失去了生机,无法实现美育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将美育本体化,提升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课堂的艺术层次,每节课都让学生感受艺术的熏陶、美学的净化。
4.2发挥美术课的课程特点进行审美教育
写生、临摹、速写、工艺创作是美术课的课程特色,通过线条、色彩、明暗、轮廓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形式美的要素特点,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美术课堂上,除了要教会学生必要的美术理论知识和技巧、美术思维和创造力,让他们感受到生活和美术的紧密相连,精神食粮对人的给养;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美学品质,让学生懂得创造美、与他人分享美。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实际操作,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专业的美术知识在学校社团展板、班级黑板报、学报上得以展现和运用。
4.3丰富美术活动,增强学生美感体验
美术教育不同于德智体教育,需要学生在感受到美后,主动接受教育,因此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必须组织丰富有趣的活动,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活动中,收获实践带来的美感体验。学校中各种兴趣活动和校外的社会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参与中,放飞自我,满足他们的爱美之心和表现欲,让他们在轻松地活动中升华情感、完善人格。
5结语
素质教育中美育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美育的本质审美教育就是要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将美的种子传播给人们,使人人都有发现美的机会和创造美的能力。鉴于美术教育的特殊性,美术教学时需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提升审美水平,逐渐成为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唐巧,陈鸿.论美术审美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4):395-397.
[2]艾春梅.浅谈美术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J].新课程导学(七年级上),2010(10):22.
[3]陈婧.重视审美教育,培养审美情趣——论美术教育对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3(68):163.
篇4
【关键词】审美;情感;风格;个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3-0035-01
美术一直以来就是世界历史文化传播及继承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特征。美育是关于审美与创造美的教育。美术欣赏是美育得以实施的载体,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欣赏,是凭借艺术作品展开的积极主动地再创造活动。学生通过美术欣赏,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陶冶,从而在精神方面获得深刻的影响,能够作用于人的感情,在精神上产生影响,这是美术欣赏的特点。而美术欣赏又是中学美术教学中不可或缺、不可代替的一部分,它不但可以让我们了解世界历史文化,也可以让我们认识人类文明之所在。
以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来看,正处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审美教育,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情趣、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欣赏课的直观形象性特点,符合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将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中学美术欣赏课中,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心灵、情感、生命力及个性、独创性的集中反映。每个艺术家对世界抱有的观念、心态不同,他们在选择客观的内容上以及表现的形式上也就不同,所以不同作品给学生带来的审美体验也不尽相同。
一、情感的品味
情感是每个人都能够体验到的一种心理活动。艺术家作为一个自然人也置身在现实世界里,身边客观世界的影响和其自身的内在情感被其以美术所有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也会受到情感上的影响,产生情感上的“局部”共鸣(中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有局限性)。如此看来,艺术欣赏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体验过程。而艺术家对外界事物感受越深刻,他表现的形式、内容则更能感人,给学生品味体验的情感也就越多。
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风格
人所生活的地域不同,文化范围会有所差异,从而在出现的美术作品中风格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又有不同民族的性格、风情。就拿绘画来说,在中国古代绘画风格上就有南北派之说,南方画派潇洒、飘逸;北方画派坚实、厚重。在世界绘画体系中差别就更为明显了,西方传统绘画注重客观的表现;东方则注重主观的表现。两者形成了明显的特点和风格的区别。学生在欣赏中通过老师的分析,以例作为点,从而认识整体上国家风格之差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时代精神,对艺术家的思维和观念同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风格上也会有很大差异。比如柯罗和莫奈同样是法国的风景画家,但由于时代的不同,他们的作品风格却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前者画风沉郁浑厚,后者却明快鲜亮。
三、个性创造的张扬
美术作品贵在个性和独创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越具个性就越具生命力。
个性是每个艺术家独具的气质,在其作品中会体现出艺术家个体创造的形式,势必打上艺术家的个性烙印。
在美术欣赏中学生会见到凡高与高更两位后印象主义绘画大师,他们曾经一度成为要好的朋友,但他们的作品却都在极力的表现自我,强化彼此的个性意识,从而创造不同的艺术风格。由于他们的个性、气质的不同,分别走上了不同的艺术创作道路,从《向日葵》和《塔希提少女》两幅作品中我们就可见一斑。如果凡高被看作是从原始的太阳中烧制出来的人,那高更就是圣经中烧制出来的人。一个是艺术的“苦行僧”,一个是艺术的“殉道者”。学生在欣赏中通过对艺术家个性的认识,从而可以更深刻的感受作品里所蕴涵的那些无以言表的内涵和画家个性的魅力。
在我的浅谈中,都以绘画为例,而在我们的欣赏课中,雕塑、建筑以及工艺美术同样会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样会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风格,同样会使学生看到不同画家个性张扬的魅力。
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要增加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对中学生来说美术欣赏恰恰是最好的形式。
我们现行的美术教育已经逐步地从过去的机械的技能训练中走了出来,美术欣赏日益突显着它的重要性。《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欣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涵养人文精神的目标。
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的集中反映,是艺术家对美的事物和形式的探求和向往,也是人类对美的认识和探求的结晶。艺术是心灵的伊甸园,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不仅是视觉的狂欢,更是精神的共鸣。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中对美术欣赏的重视和深化,正是符合了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
未来的教育一定是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并驾齐驱的教育。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而言,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通过美的熏陶、培养和实践,我们的美术教育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多的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逐步成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审美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吴东梁、樊学川编著,《普通中学美术课教材教法》199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篇5
关键词:美术教育;美术艺术;艺术思维;情境
一、青少年美术教育的现状及意义
第一,传统观念的制约。长期以来,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重智力而轻美育的现象,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美术仅被当做个人的兴趣爱好。第二,教学方法陈旧。教育者当中普遍存在只注重专业技能的钻研与训练的现象。在艺术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中,教育者往往只看到表面的教学成效,在教学方法上墨守成规,有着人云亦云的不良倾向,忽视了与青少年的沟通,不善于调动青少年学习美术的信心和热情。
美术教育的目标之一即是培养青少年的艺术思维,这一思维的培养与建立巩固了美术教育的目的,也拓展了美术教育的意义。美术教育应当是充满艺术情趣的教育。只有用艺术的教育,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具有美术艺术思维的人才的目的。
二、培养青少年美术艺术思维的重要性
无论是中西方,美术与艺术的关系都是紧密、不可分割的,无艺术则无美术。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引导,关系着青少年对美术艺术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所以我们说,一个成功的美术教育应当基于一套成功的美术艺术培养模式。
成功的美术教育模式,对青少年美术思维的培养有着重大的决定因素。一个具备美术素养的人应当是一个具备美术艺术细胞、正确艺术审美观的人。
另一方面,艺术水平和审美水平的提高需要创造性的美术活动来推动。艺术水平和审美水平的发展提高也需要创造性的美术活动来推动。美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通过绘画表现、体块造型以及各种艺术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陶冶人们的心灵,使人们能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一幅好的美术作品是艺术家只会的结晶、技术的展现和心灵世界的袒露,是对现实美的创造,对理想美的追求;美术创作活动,不仅是技术性很强的体力劳动,更是思想水准很高的脑力劳动;它不但需要技术、技巧及其理论知识,还需要艺术思维、感情和艺术灵感。
三、培养青少年的艺术思维的途径及策略
1.加强平衡技法训练,培养青少年的艺术思维
长期以来,在美术教育中存在着重技法教育而轻视艺术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技法训练的结果是一种可视化的结果,且培养的周期也相对较短,而艺术思维培养的结果往往是隐性的,不容易量化,且培养的周期显得较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及培训单位对艺术教育成果的评价也往往以青少年作品展览的效果和青少年参加校外展览和比赛的结果为标准,这样,在许多学校及培训单位,教育者并没有按照教材设计和编排的初衷进行教学,把有限的美术教学等同于美术兴趣小组,讲重点放在技法训练上,更有甚者,为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时重点教授迎合比赛和展览的作品。这样为求一时之效果仅重视技法培养,甚至出现为求一时之效果只重视指导部分青少年而忽视全体青少年的现象。这样,美术教育实则与美育的初衷相背离。青少年的美术教育不完全等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一方面承担及早发现美术人才的任务,更重要的它是面向全体的美育,要培养包括未来能够成长为艺术人才在内的所有青少年的艺术思维能力。
2.提升艺术基本原理,培养青少年的艺术思维
美术教学往往会涉及许多艺术基本理论和原理的教学内容,这些原理都是艺术中最基本的原则,是青少年了解艺术,走进、走进艺术所必备的艺术常识,也是启发和培养青少年艺术思维能力的基础知识和必经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育者认为理论知识过于乏味,青少年并不喜欢也不容易接受,在教学中常常轻视理论教学,或者将美术理论知识乏味化,使青少年失去了了解艺术、艺术思维能力得到开化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育者首先要认识到理论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其次,教育者要讲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形象化的作品和技法训练紧密相结合,做到寓教于形象,寓教于乐,通过青少年可接受的方式,培养青少年的艺术思维。
3.重视美术欣赏教学,培养青少年的艺术思维
美术语言较之其他语言,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形象的直观性,而人对于直观形象的感觉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感觉能力是艺术中很重要的一项能力,也是艺术思维的重要方向。青少年艺术思维如何,其中最重要的方向就是看青少年对艺术或者艺术作品的直观理解和会意。在国外,经济条件相对较发达,家庭、社会对孩子艺术思维培养的意识较高,我们常可看到国外父母亲带孩子参观艺术品,其目的就是熏陶孩子的审美感官,培养孩子对艺术的直感能力,启发孩子的艺术思维。而在我国,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孩子较少有这样的机会。因此教育者要特别重视欣赏教学,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尽量以形象、生动、浅显的语言,分析作品、引导青少年欣赏作品,以此激发青少年的审美兴趣,提高青少年对形象的感觉能力和直观把握能力,进而提高青少年的艺术思维能力。
篇6
关键词:审美;教育;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232-01
艺术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中学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以下从两个方面来谈谈艺术课的重要性。
首先,艺术术课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马克思历来十分重视青年一代的审美教育,要求他们不但要掌握科学而且要懂得艺术。认为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而且能鼓舞人们改造世界,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他曾经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审美教育对人的潜移默化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经说过:“人们每天瞻仰这样完美无缺的美术作品,不知不觉中蒙其涵养,感情受其陶冶,自然养成健全的人格。”他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要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丰子恺论艺术》能用作画的一般心态来处理生活,对待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他视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
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此人们认识美,发现美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增强的。虽说爱美之心人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要增强审美的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对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情趣、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和富有情趣的色彩具有感人的艺术特征,符合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将具有积极的影响。
美术的审美作用早在古代就被人们认识,作为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方面自我完善的内容之一。但是也曾经历过一段把优秀文学艺术当作毒草的认识偏差历程,而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党的以后,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得到认识,中学美术课才得到了全面的恢复,被列为必修课程。
从人类生活和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人们对美的需求是在精神的寻求中得到心理上的平衡和自我实现的必然,它是人类生活的一种需要。马克思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中的直观性显现。人们对美的欣赏也就是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因此,人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发现美追求美更好地创造美,就必然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力,从而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故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作用正在于此。
其次,中学艺术课通过对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中学艺术课参中学生进行审美艺术的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假、丑、恶的判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很自然地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这无疑对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比如有不少学生缺乏文化素养和艺术鉴别能力,他们对人体艺术作品与画刊区别不清,容易把美当丑,把丑当美。一方面,男同学在欣赏人体绘画作品时会窃窃发笑,认为这是一种充满诱惑的画面,甚至想入非非。女同学却认为这些东西不见得人,认为自己还不应当看,最好让学校不要开设这种课,或因这些内容而脸红耳赤、忸怩不安,不敢抬起头。另一方面他们又热衷于偷看秽画而津津乐道。有的学生因受到影视书画的毒害而走上犯罪道路。通过美术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鉴别能力,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人体艺术作品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的形体美和人的内在美,它是一种健康的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它能给人美的享受。而影视书画宣扬的是低级趣味,寻求感官刺激,他们用纯自然的手法甚至变态下流的方法故意宣泄,亵渎爱情,引导人们走向堕落。学生通过接受审美教育,有了辨别美丑的能力,就能自觉抵制品的侵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同时也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欣赏人体美术作品,升华自己的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教育可能会比抽象的道理或硬性制止学生看品的效果更好。
篇7
[关键词]幼儿;文学欣赏;误区
文学欣赏教育是通过人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与品评,从中来陶冶情操、塑造人性的教育活动。在欣赏的过程中,人们从中能够得到思想的启迪,让智力得到了开发,从而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同时道德思想也得到了升华。幼儿文学欣赏教育主要集中在对文学作品的知识教育、文学欣赏的技能教育、文学欣赏的思想教育等方面,但当前的幼儿园在文学欣赏教育工作上仍比较薄弱。在幼儿园里,教育工作者对幼儿的文学欣赏教育可以随时随处地开展。因此,教师可以合理地安排时间,将文学作品的欣赏教育纳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幼儿的文学知识和欣赏技能的传授,通常就是让幼儿通过朗诵和背诵来学习文学作品。例如:对古诗的欣赏,教师先是教会孩子们正确地识字发音,然后带领孩子们反复朗诵古诗,直到幼儿能够完整地背诵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对古诗内容的鉴赏,所以整节课下来,孩子们只会背诵,而不解其意。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便会导致孩子们很少能够体会到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感。
一、在文学欣赏教育中,幼儿缺失了主体地位
幼儿时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意识到文学欣赏对幼儿主体教育的重要性。所以,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们的文学欣赏技能,将有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在文学欣赏教育中应该将幼儿视为教育的主体,而不是作为被教育者。比如:在一些幼儿园里,很多教师认为幼儿的年龄偏小,什么都不懂,缺乏主体意识,于是,很容易将幼儿的主体地位转变为被动式的接受地位。要知道幼儿正处在对一切事物的懵懂时期,他们就像一张白纸,一张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白纸。作为幼儿园老师,你可以在这张白纸上任意地图画。只要你用心地去构造,那呈现出来的作品就一定是最美的。正如幼儿的思想,教师给孩子们传授了某种知识、某种思想、某种技能等等,孩子们就会接受这些,因为白纸画上去是什么,就是什么。 可见,幼儿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如果教师选择的是将幼儿置于被动的地位,让幼儿被动感知、理解、记忆文学作品, 最终的目的只是让孩子们能够快速地记忆这些文学作品。那么,这样的教学手段不仅忽略了幼儿在欣赏文学作品时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二、对幼儿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审美感知是人们对某种事物进行体验、想象、理解后所产生的感知能力。例如:当孩子们在看图画时,孩子们会对图画的色彩感知,会对图画所表现出来的故事情节而感知。文学欣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对美的审视能力,让孩子们有着审美的眼睛和心灵。但幼儿园的教师对孩子们的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误区,例如:教师在对孩子们实施文学欣赏教育时,多是以道德训诫为主,告诉孩子们不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却没有教会孩子们真正的理解文学的内涵和感受文学欣赏的魅力。而且有时候,教师对文学作品会过分地注重科学性的分析,但忽略了其实际的文学艺术性,从而导致孩子们对文学作品艺术性的理解比较的生疏,即教师对幼儿的文学教育易忽视孩子们的知、情、意的心理情绪。因此,教师应该从孩子们的情绪上进行培养教育, 激发他们对文学欣赏的艺术情感,重视实用性的情感培养,诸如亲情、友情等,让孩子们在文学欣赏中受到熏陶。
篇8
【关键词】高校钢琴;艺术欣赏课;重要性;教学策略
艺术的本质是审美,音乐教育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音乐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培养和造就了解音乐艺术和具有一定音乐审美能力的人。而对高校钢琴专业的教学而言,艺术欣赏是培养学生艺术理解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该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但目前,许多学校仍未就艺术欣赏课的教学制定科学而完善的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艺术欣赏课作用的发挥。
1.高校钢琴专业艺术欣赏课的重要性分析
高校钢琴专业的学生是未来钢琴艺术的传播者和创作者,因此在其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传授弹奏技巧,更要培养其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艺术欣赏课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得美好的体验和审美的享受,这对其审美能力与音乐感知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钢琴专业学生不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演奏水平,也应具备一定的音乐创作能力,而如果缺少了欣赏教学,钢琴的学习就会成为纯粹的技术训练,这样做便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欣赏教学,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促进其音乐创作水平的提升。
2.高校钢琴艺术欣赏课教学策略
为提升高校钢琴艺术欣赏课教学的有效性,应采取以策略:
2.1明确艺术欣赏课教学目标
艺术欣赏课教学目标,能够对艺术欣赏课教学的实施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对高校钢琴专业而言,应就艺术欣赏课教学树立以下目标:一是培养学生听觉能力。灵敏的听觉对于高校钢琴专业学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艺术欣赏课教学应将提升学生听觉能力作为首要目标,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曲目辨别、旋律、高低音的区分等训练来提升学生听觉水平;二是培养学生艺术情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钢琴专业学生的专业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钢琴艺术欣赏作为一种艺术教育形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绪,对大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影响,因此应将培养学生艺术情感作为高校钢琴艺术欣赏课教学的目标之一;三是拓宽学生艺术视野。广阔的艺术视野,对于促进学生专业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因此应将拓宽学生艺术视野作为艺术欣赏课教学的重要目标,通过使学生欣赏多元化的、风格各异的钢琴作品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四是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应将音乐作品的欣赏过程视为鉴赏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学生感受到音乐本身带来的美感,体会钢琴音乐作品背后的形式、风格、哲理等的美。
2.2合理选择艺术欣赏内容
合理选择和设计高校钢琴艺术欣赏课的内容,是保障欣赏教学成效的重要基础。目前,多数高校并未就钢琴专业的艺术欣赏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划和科学的设计,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进:首先,在进行欣赏内容涉及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喜好,乃至通过调查、询问等方式找出学生们喜欢的音乐风格和相应的曲目,并择优纳入欣赏内容,以充分激发学生们的欣赏热情,为艺术欣赏课的开展创造理想的氛围;其次,欣赏教学应以经典曲目和特色曲目为主,因为这些作品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是经得起推敲的音乐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不但能给学生以听觉的享受,更能带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这对其审美素质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最后,在曲目选择上,应采取通俗曲目和经典曲目相搭配的原则,不但要以经典曲目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也要以通俗曲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热情,对于通俗曲目的欣赏,应采取听评结合的方式,以使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体会和理解。
2.3采用多元化的艺术欣赏方式
采用多元化的艺术欣赏方式,对于激发学生欣赏兴趣和深化其对欣赏曲目的体会有着重要的意义,钢琴专业艺术欣赏教学中,应灵活搭配以下几种欣赏方式:一是体验式欣赏。即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联想自身体验,进而体会音乐的情感和内涵。采用这种欣赏方式时,我们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曲目的同事联想自身以往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以及相关的场景等,进而对作品形成更深刻的体会,且使自身的情感得到合理的书法和宣泄;二是理性品位式欣赏。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欣赏曲目的情感内涵和文化背景,可引导学生对作曲家的生平、思想观念、人生历程等进行深入了解,并结合音乐的旋律、风味等对曲子进行理性、全面、深刻的剖析;三是描绘性欣赏。即通过表演、描述等方式将自己对欣赏音乐作品后的感悟表达出来。对钢琴专业学生来说,可鼓励他们在听完一首曲子后即兴创作一个小片段,来描述自己欣赏过程中的体会或描述自己联想到的事件、事物、情境等。
3.总结
综上所述,做好艺术欣赏课教学对提升高校钢琴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我国高校钢琴专业艺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尚不明确,导致艺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观随意性较强,教学成效参差不齐。今后可从明确目标、化内容、创新方法三个途径对高校钢琴艺术欣赏课教学策略予以改进。
参考文献:
[1]梁璐琳.高校钢琴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戏剧之家.2015(12):224.
[2]周晓梅、谭浩涔.高校专业钢琴教学的研究[J].戏剧之家.2016(2):79-80.
篇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尤为重要。其中,艺术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教育、认识、审美三大社会功能,能促进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等综合发展。文章从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联出发,分析了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及价值取向。
【关键词】
高校艺术教育;素质教育;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教育的模式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1世纪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学内容也从传统知识的传授逐渐转变为职业发展教育、职业操作能力教育等。艺术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综合社会能力提升的重要教学内容。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艺术认识,提升学生素质教育水平。
一、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两者的概念
艺术教育以培养受教者的基本素质或品质为最终目的,促进个人智慧与潜能的激发,是挖掘人的真、善、美的本性教育。从广义上来看,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部分;从狭义上来看,艺术教育是对培养艺术家或相关专业艺术人才而进行的教育。当前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对人类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发展、能力培养、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既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体系中的主要内容。艺术教育具有教育、认知、审美三大社会教育功能,这三大功能与真、善、美的本性教育是契合一致的,即“真”作用于认知、“善”作用于教育、“美”作用于审美。当前,我国高校对艺术教育的全面认识与全面展开,是实现大学生美化自身、完善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正处于知识、思维、价值取向的重要时期,艺术教育能使学生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身心得到和谐,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文化、纪律、道德的全面提高。
二、高校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提升学校德育效果
艺术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艺术教育时,通过对学生讲解艺术作品,促进学生审美观念的树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认识和追求,使学生逐步建立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此外,艺术教育中会使用大量的优秀艺术作品作为学生的学习对象,而我国许多优秀艺术作品中饱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诸多题材的艺术作品,为学生提供了众多学习对象,也让学生在艺术作品描绘的场景中及艺术作品的情感中得到情感升华,从而丰富学生自身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相关脑科学研究指出,人体的左脑主要具有记忆、读写、计算、语言等相关机械功能,而右脑主要具备想象、情感、意志等相关非机械功能。学生在审美过程中会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想象和创造,通过强烈的情感体验来促进思维的开发和创造,进而促进学生逐步培养审美思维,提高审美素养。艺术教育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思维形式上:发散性思维主要体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方面;形象性思维和直觉思维是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多角度思维、内涵理解、价值判断的基础,也是促进艺术创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支撑力量。同时,提升学生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是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而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又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在艺术教育中充分体会到自然科学的魅力,进而促进学生不断探索、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学生艺术审美
艺术审美是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艺术审美是学生理解艺术活动主题、艺术作品内涵、提升自身人格的基础。艺术是连接人类思想及现实审美的重要途径,通过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理解艺术的情感表达特征,进而提高学生提高审美情趣,以审美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事物。此外,艺术教育的教学形式与传统教学内容有很大差别,艺术教育主要采取轻松、愉快的教育形式来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态。通过艺术教育,学生能获得更多自我情感表达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取向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承载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者,高校教育必须认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其在素质教育的作用。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具体体现在道德素质、智能素质、身心素质三个方面。
(一)道德素质中的价值取向
艺术教育具有一定的教育功利性,其具有的教育功能可使人们遵守道德底线,具备很强的道德修养辅佐性。鲁迅曾说:“美术可以辅冀道德”,美术的最终目的虽然与道德不是完全符合,但美术可陶冶个体内心世界,使人崇尚美好,让人从生活中发现美好的生活。
(二)智能素质中的价值取向
科学与艺术分别作用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者相辅相成。科学能够促进艺术的发展,而艺术包含着科学的普遍规律。科学难以到达的方面可通过艺术进行反映与掌握,从而把握丰富多彩的感性世界,通过艺术可以发现世界微妙的过程与生活中最普通、最平凡的美。学生通过艺术可让感情更加丰富,内心更加纯真,艺术是个人心中折射世界万物文明的棱镜。艺术教育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然事物中隐性的特征,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可让学生受到自然美、人格美、现实美、文化美的陶冶,并从中受到艺术技能的训练。
(三)身心素质的价值取向
艺术教育作为美学的需要,不仅开发学生的个体智力,还会激发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求知欲。人格教育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机水平,形成一个高效能、高层次的调节系统。艺术教育能在美学教育中,逐渐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前,高校艺术教育能够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知美的现象,逐步养成鲜明的个性,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及表现,从而使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得到丰富、学生集体更具凝聚力。学生通过欣赏各类艺术作品,可表达个性的美学志向、意识及需要。此外,艺术教育还能促进学生将审美运用到生活中,积极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高校进行艺术教育时,可适当开展一些艺术活动和艺术比赛,提高学生竞争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艺术的意识,提高学生身心素养。
四、提高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的途径
(一)结合课堂与课外艺术教育
艺术课程教学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的基础,必须充分发挥其主要作用,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可以侧重于绘画、书法、声乐等艺术门类。此外,还可开展辅助课堂活动,通过学生艺术研讨、艺术观摩等方式,延伸与深化课堂教学的内容。
(二)结合艺术训练与知识传授
以往进行的艺术教育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但技法训练也同等重要,如绘画表现、发声方式的训练等。在单纯的知识教授下,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且难以在实践中运用课堂的教学知识,使得艺术教育的效果不佳。任何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实践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亲身体会与实践,才能深刻感受与理解艺术的隐性精神。
(三)结合显性、隐性的艺术教育
课堂、课外教育作为显性教育,对学生的艺术培养固然重要,但也不可忽略隐性教育的方式。校园内的环境同样可以传递艺术信息,可以对学生的素质的发展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四)结合艺术教育与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检验学生艺术教育效果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手段。高校可以通过开展艺术比赛、画展等活动,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艺术表现方法与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方法—以华侨大学为例
华侨大学在艺术教育中,采用多种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以下笔者主要从教学模式突破出发,阐述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方法。华侨大学在艺术教育形式突破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采取多形式、多途径教学形式。传统艺术教学主要采取课堂教学,华侨大学进行教学模式突破后,教学模式逐渐走出校园,转向社会。学校进行艺术教育时,会组织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及观摩实践。其中,教学实习主要是进行班主任工作实习、课堂上课实习、课外工作实习等,促进学生自我能力的展示,促进学生与他人交流沟通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的提升。华侨大学将教育实习安排在学生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如对于音乐专业学生,其实习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基本功、模拟教学、教育调研等。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校外相关教育实习单位,促进学生与中小学生直接接触。在实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也让学生在教授中小学生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第二,在校内加强对话剧社、交响乐团、礼仪团、合唱团、动漫社、摄影协会、文学社等多种社团建设。让学生自主选择社团,激发学生艺术追求兴趣,满足学生的艺术需求,从而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艺术素养。学校在诸多社团成立后,各社团成员互帮互助、互相探讨,并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相关比赛。如2014年,华侨大学音乐协会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项目出台后,积极组织协会内成员排练节目,并在学校相关部门及校团委、学工办等的支持下,在校内各院系中招募了近百名演员,并根据演员的实际状况分为多个小组,排练多个音乐节目,进行团体表演。各小组成员在排练过程中不辞辛苦,积极面对困难,使得学校在最后的全国性表演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获得了高度评价。同时,也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提升了艺术素质。
结语
综上所述,在艺术教育的内涵中可发现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受教者的基本素质或品质,是促进个人智慧与潜能,挖掘个人的真、善、美的本性教育。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导向具体体现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三个方面。高校进行艺术教育时需通过课堂艺术及课外艺术教育结合、知识传授与训练结合、显性艺术与隐性艺术结合、艺术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不断提高校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徐磊 单位:华侨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晶.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徐振祥.试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维度[J].中国电力教育,2012(22).
篇10
关键词:高中教育;小说阅读;审美教育;实施策略
高中语文对学生的语言应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将来的人际交往也有着很大的影响。高中语文对小说阅读的教学,可以在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全方位的人才,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更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为目标,同时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高中小说阅读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越发明显,这是促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一步,更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力手段。审美教育不能作为一个单独的教育内容进行,而是要结合多学科,拓展多领域,融会贯通,把审美能力推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领域。高中语文教学风格轻松,课堂氛围极具感染力,这种教学方式更易加强学生对审美教育的吸收。通过语文教学,使审美能力得到集中的呈现,让美学的认同感在小说阅读中获得阶段性的升华。对高中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使教育摆脱单一性,进而向更为广阔的领域发展。学生对美的懵懂理解可以在小说阅读中加深印象,使其对美学的认同感获得潜移默化的熏陶。可以说,高中小说阅读是审美教育一个最为合理和最为有效的传递平台。
二、高中小说阅读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1.循循善诱,激发学生审美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最忌讳的就是“满堂灌”。教师不应该把自身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去主动接受知识。在小说阅读课堂上,语文教师只是一个“导演”,负责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给学生创造一个空间和氛围,而审美需要学生自己去感受和发挥。任何学习活动中,需要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和分析语文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氛围,这是激发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前提。教师只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引领和点拨,循循善诱,激发学生审美的兴趣。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2.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基于小说的特殊性,其对高中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尤其在教材中选取的小说文章,具有完美的艺术传达性和深刻的价值内涵,最适合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培养。可以通过集体阅读或自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对小说的初步阅读,形成一个粗略的第一感知印象;随后教师借以这个首要的触发点,让学生主动体会小说中呈现的艺术价值以及艺术理念。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小说艺术的探索中,提高分析能力。作者在小说中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能够让学生内心中固有的美学理念得到洗礼和创造,并产生共鸣,从而形成一个和小说相对统一的审美因素以及审美交汇点。这种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教师自身能力的灌输,而是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形成审美意识和能力。
3.方法多样,丰富学生审美想象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带来的传统教学的改变,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的媒体设备展开形式丰富的教学。教师运用图像、视频等现代化的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能够使学生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比如,语文教师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电视剧《红楼梦》的相关情节,在每个情节走向的关键节点时,引导学生对情节的变化做出合理的判断。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小说的魅力,从而产生丰富的审美想象力。
4.扩充知识,提升学生审美创造
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渐多元化,为受教群体提供了广阔的知识扩充方式,便于学生更好地充实自身的知识涵养。因此,仅以课堂教学中的小说阅读教学,是无法达到有效保障学生审美能力的全面培养。语文教师若想进一步对学生审美创造力进行培养,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适合于学生的课外读物,拓宽学生的阅读审美视野。其二,促进学生主动创造短篇小说,引导学生通过写作,精炼自身的审美表达,确保其对阅读教学的深化认同。以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体会阅读乐趣,确保其阅读认知感的同时,推动其审美创造力的有效提升。
教育教学的本质是确保人们在知识获取中,实现自身美学认同感的提升。高中小说阅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体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朱俭.浅谈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设计[J].学周刊,2011(2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