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儿童美术;绘画创作;培养
面对即将入学的无数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学生,如何从中找出较聪明的一批学生呢?我们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实验。其一,对一至三年级的学龄儿童进行智商测查。其二,对他们进行绘画测试。
只要教师稍关心一下学生的生活,在我们的周围不难发现他们涂鸦在墙角、地上或心爱的书报上的“大作”。这些人像、动物和景物画得多么单纯、天真、赋予幻想,每条线又那样粗犷、简练、明快,多似《阿尔太米拉石窟壁画》。不知教师可曾注意到,学生作画时那样认真,那样地聚精会神,一丝不苟的态度,就连陌生人在旁围观时,也不胆怯、畏惧。每当他们的大作告成之时那种得意忘形、兴高彩烈、手舞足蹈的神态,又是那么天真、无邪。这说明学生用他们的绘画技术,来表现对周围世界的再认识。喜爱绘画是儿童的共性,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对儿童进行探索性的绘画测试。
一、启迪性的命题
针对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命题应易被儿童接受、领会、理解和发挥,能测出儿童的想象力、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我选定这样一组简单的几何图形,即:“O”“D”“”“”和“”。在每份试卷上印上其中一个图形。
二、轻松愉快的应试
测试以游戏比赛的形式进行,不给儿童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要求他们看清自己试卷上的图案,比一比,谁在原有图案的基础上,改画得更妙、更巧,比谁画得美,画得快(限定时间为10分钟)。通过座次和试卷的组合,使前后左右参加受试的十名儿童,在他们的视线内见不到相同的图形,有意地制造他们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三、忧心忡忡的家长
被隔离在试场外的陪同家长们,当他们获悉测试命题的内容和要求时,都为自己的学生操心,有的说自己的孩子要交白卷了,有的讲题太难了,有的说要求过高了,有的气愤地评论这是刁、难、怪。
四、别开生面无一类同的答卷
“O”画成太阳、气球、花朵、西瓜、苹果、头像、甲虫、金鱼、扇子……
“D”画出月亮、小船、蘑菇、帽子、雨伞、香蕉、降落伞……
“”画成雨伞、山、亭阁、鱼类……
“”画成房子、箱子、书包、书本、汽车、风筝……
“”画成窗户、屋子、汽车、拖拉机、书包、手帕、旗子、电视机……
除了一张是白卷外,真是千变万化,无一类同,当家长们参观这些作品时,话题变了,“想不到我的孩子这样聪明”“他们的小脑袋真灵”“我真没有想到”……从他们脸上流露出的笑容可以想到,我们的测试是成功的,得到了家长的谅解和信任,取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
五、从绘画中发现儿童的想象力、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我们的学生是聪明的,但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评论这些作品的优劣,应从儿童的心理角度去探索,从画中去寻找和发现儿童的生活情趣。在这些儿童绘画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儿童画都是现实主义的,他们所描绘的对象,都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东西,也是他们最熟悉和最喜欢的。如太阳、水果、帽子、气球、房子、花朵、书包等。在这些画中又可得到第二个结论,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如甲虫、降落伞、鱼类等是书本中学来的,不经过学习是很难想象出来的。
从相同的画题中很难发现他们形象思维能力与观察力的优劣,如将“”绘成雨伞,简单的只添一根有弯钩的柄,有的画出了伞筋和花纹,更巧妙的变化有飞檐有宝顶有柱子的亭子。又如把“O”加线成了一只升空的气球,但同样画气球,有的再补上几圈,加上竖条条成了一串“有色”的气球,更复杂的画上眼,生上尾成了一条活泼的小金鱼。
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从试卷中,我发现了一幅独特的画,原有的圆成了一道粉墙中的月洞门,门内墙里有假山,亭阁……线条简单老练,途中远中近三景层次分明,不论构图、布局、造型都属极佳。在十分钟内能画出这样的画就连大人也想不到、画不出。我们与家长面谈后,才知这个名叫安正阳的小朋友,两岁开始学画,天天画已坚持了四年,五岁时作品曾多次在学校幼儿园举办的画展上得奖。
七、跟踪验证
通过对试卷的分析评比,我们从绘画中发现了一批思维敏捷,观察力强,想象力丰富的新生,与前面智商测查结果作了对照,发现考核的结论是相似和相近的,也可说是合拍和同步的。一年后对测试优秀的学生跟踪验证,这批学生的各科成绩都在班级的前茅。教师一直反映,他们普遍特点是:记忆力强,注意力集中,接受领会新知识快,错别字比普通学生少,书写能力比一般学生更出色,可以说在智力上比其他学生是略胜一筹。如2010、2011年,由全国少年儿童书画摄影展览展示活动组委会举办的“飞天杯”全国青少年儿童书画摄影展览展示活动中,我校连续两年组队参加的79名学生的135幅绘画作品分别荣获儿童组金、银、铜奖项。参赛学生的135幅获奖作品全部获得大型画册《全国青少年儿童美术书画摄影作品集》珍藏版的入选资格。
八、为什么绘画好的学生较聪明些呢
智能的高低决定于学生接受能力的强弱,而接受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通过绘画可以直接训练儿童的观察力;通过绘画锻炼了他们的记忆力和想象力;通过构图过程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通过着色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所以说绘画的过程是他们能力的一种综合练习。通过这些练习,有助于儿童大脑的发育,智能的提高,而绘画是最容易被儿童接受的一种学习方式,这已被众多的家长所接受,作为早期开发儿童智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绘画训练的儿童,入学后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比一般儿童强。在小学工作多年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凡绘画成绩好的,其它成绩都好。反之,成绩优良的学生绘画能力普遍都不差。
篇2
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几乎所有智力正常的人都有创新思维,只是大部分人的创新思维处在未觉醒的状态,所以需要唤醒。而中小学是开发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期。
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其次是培养儿童的问题意思和鲜明的创新个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那么,怎样才能唤醒儿童的创新思维呢?为此,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简单谈谈。
一、培养儿童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人们的创新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往往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巴浦洛夫对狗流的唾液感到好奇,经过潜心研究,发现了条件反射的秘密;牛顿对苹果落地却不往天上飞的现象感到疑惑,导致了“万有引力定律”的诞生;瓦特对水沸腾时壶盖跳动现象的好奇,发现蒸汽是有能量的,发明了蒸汽机,爱因斯坦对时间和空间十分好奇,导致了相对论的创立。
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设有悬念的演示实验,妙趣横生的游戏,引人入胜的故事谜语,促人深思的发问,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学生自主地主动地进行探索研究,揭开自然物体,自然现象的奥秘,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机制。
如在小学四年级科学《摩擦起电》一课时,我用塑料袋在衣服上磨几下,往黑板上一贴,塑料袋就紧紧地粘在黑板上,既没有浆糊,也没有水,塑料袋为什么能牢牢地粘在黑板上?这一现象激发了儿童极大的好奇心、求知欲。课堂气氛、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进而学生主动的、自主地开展了研究、探讨,去揭示其中的奥秘。
二、培养儿童强烈的问题意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思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是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
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而思考则是由一连串问题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问题是智慧的大门,知道的越多,问题也就越多,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问题,新可能,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因此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重要内容,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发问,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迫切地需要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有多少可能性?有多少种办法等。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使旧的问题在不断解决的同时,新的问题又源源不断的产生。
如在讲授小学四年级科学《空气》一课时,我设计一个演示实验:将一团卫生纸放入空杯子里,将杯子倒扣在一盆水中,然后让学生思考,杯中的卫生纸会不会浸水弄湿?学生热烈讨论后,许多学生认为:空杯子放入水中,一定会进水,所以卫生纸会弄湿。当我将空杯子从盆中取出,拿出卫生纸发现卫生纸是干的时,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问题意识一下子就被激活了,空杯子里是不是有一种物质将杯子填满了,所以水进不去了?这种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具有哪些性质?这种物质具有哪些用途?这种物质我们为什么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有没有办法能让这种物质现身?等等。学生的思维呈发散型一下子爆发出来,内在的动力驱动着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研
究。
三、培养儿童鲜明的创新个性
巴尔扎克曾说过:天才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则是顽强的意志。常言道: “要想成其事,必先成其人”,大凡创新型人才,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个性虽不属于智力和思维,但它与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形成,却着有着密切的关系。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事业心,胆小,保守,缺乏主见的人,能在事业上做出创新。
从心理学和人才学的研究看,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勇敢和冒险的精神,独立性,自信心,顽强的创新意志,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等几个方面。纵观中外一些科学家能够取得科学成就都得益于他们鲜明的创新个性。富兰克林能够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利用风筝做了一次接引“天电”的实验,从而揭开了雷电之谜;炸药大王诺贝尔为了研究炸药,几次死里逃生,可他不畏艰险,继续研究,最终发明了炸药;巴斯特为了研制狂犬疫苗,不顾生命危险,用吸管从疯狗嘴中抽取唾液,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终于取得了成功;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做灯丝材料,做了上千次实验,不言放弃。
然而,一个人的个性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后天培养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抓住教育契机,从小培养他们具有远大理想,独立自信,具有顽强的意志,勇敢和冒险精神,为他们在人生路上做好创新的精神准备。
四、利用科学课对儿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发育有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内,外界的刺激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研究表明,人的脑神经细胞约有140亿个,这140亿个细胞中的80%是在15岁以前形成的,到18岁则已经形成90%以上,基本上不会再有新的脑细胞生成了。
篇3
关键词:形象思维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5-0177-02
“教育工作的最终机智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人类的学习生活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思维。因此,思维活动的研究是教学研究的基础。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没有数学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数学思维的发展规律对数学教学的实践活动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所以,对数学思维的研究是数学教学研究的核心。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广泛而值得探讨的课题,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正处于思维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更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和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的核心,主要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等,在数学教学中要适时、恰当地培养儿童的这几种数学思维能力。
一、儿童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钱学森教授指出:“人认识客观世界首先是用形象思维,而不是抽象思维,就是说,人类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形象思维应该是当前我们研究思维科学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我认为把形象(直观)思维作为思维科学的突破口。”在小学数学教学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形象思维是主要的思维形式,其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为主,但这种抽象的逻辑思维仍然摆脱不了感性材料的支持,没有形象思维为基础就难以培养与发展他们的多种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借用直观形象,启迪思维火花。根据低年级儿童思维能力的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通过生活中的实物模型或直观形象的课件,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启迪其思维的火花。如在教学练习题“哪杯水最甜”时,先让学生猜测,学生各抒己见,再拿来4杯不同量的水,放进同样多的糖,让学生品尝到底哪杯水最甜,通过品尝体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知道了放进同样多的糖,水越少,这杯水就越甜。
2.巧用学具操作,诱导思维过程。新课程将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课堂也应将“给出知识”转向“引出活动”,提倡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自主学习。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作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手的活动促使脑的发展,脑使手的动作更加灵活,而手脑并用能使人的思维得到均衡发展。如在教学《比较6和5的大小》时,可以让学生在右边摆出6根小棒,左边摆出5根小棒,比较两堆小棒的多少,进而比较出6和5的大小,然后再让学生圈出同样多的部分,使学生对“同样多”有了感性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了比较的方法。
3.创设数学情境,提升思维层次。在教学中创设生动具体的数学情境,运用科学而又可行的方法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提升思维层次。在情境教学的感知中才能使学生逐渐形成与具有敏感而丰富的形象感受能力、准确而牢固的形象储存能力、快速而精细的形象识别能力、细致而生动的形象描述能力。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在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加减混合》计算的教学时,笔者就做了这样一个课件:坐环城车的乘客“上下车”的形象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的计算教学变得形象而富有童趣。首先,运用大屏幕进行演示:随着“嘟嘟”声,大屏幕上出现了一辆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可以清晰地看到车上有6名乘客。随着刹车声响,汽车到站。这时问:汽车到站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说:“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这时车上多少名乘客呢?”小组讨论、交流、编故事、提问题。接着让学生用数学式子表示出刚才交流的结果,学生们在充满情趣、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中,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建构了加减混合运算的模型,自然地形成了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很快就列出了算式,如:6+3-2,6-4+2,6-1+3,6+4-1。这时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在直观感知中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二、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形象思维只是了解事物的表象,抽象逻辑思维才能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培养形象思维的同时还必须注意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创设的数学情境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推理、判断等过程,使形象思维上升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1.数学情境的分析、比较中,培养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创设具体形象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分析、比较等抽象的数学概念,培养与提升他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基数与序数》时,直接将学生作为数学素材,既直观形象又明确生动,让学生在黑板前排成一排,请每个上来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位置关系。生1:从左往右数我排在第三,我的左边有2人,右边有5人。生2:从右往左数,我排在第二,我的左边有6人,右边有1人……请下面的同学提问题:生1:××同学的左边第3个人是谁?生2:××同学右边第四个人是谁?生3:与××同学相邻的是哪两位?生4:××同学左边有几人?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分析、比较理解了基数与序数含义。
2.在数学情境的综合概括中,培养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具体形象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概括的欲望,把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概括、归类整理,找出同类知识的共同点及不同点。如在复习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第七单元《加减法二》时,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计算加减法的方法,再让学生写出得数是20的加法算式及得数是3的减法算式,通过总结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凑十法”的含义,掌握了2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意义。
三、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也称创新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最高级形式,它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寻求新关系,探求新答案的思维过程。卡皮查认为:“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皮亚杰也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情。”这是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而创造能力的核心则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组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想象与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一种能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多角度的甚至是超越常规的思路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果没有发散思维能力就不可能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化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三、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相应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良好思维品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
篇5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066-01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室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给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三、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篇7
【关键词】 语言训练 科学训练 逻辑思维
一、重视认知过程教学,培养思维的有理性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以及对这个过程的分析。只有重视学生获取知识思维(即认知)的过程,才能不断的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重视思维过程教学,从教学法方面讲,我努力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维。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32-8=,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直观想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先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从32根小棒中拿去8根,还剩下几根?怎样拿法?2根减去8根不够减怎么办?学生的拿法:第一种打开1捆和2根合起来成12根,再拿8根,剩下24根;第二种,打开一捆(10根),拿去8根,剩下2根和原来的22根合起来,共剩下24根。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利用学具自己动手操作,建立表象认识,在直观形象(摆学具)中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这样充分运用眼、耳、手、口等各种感觉器官,让儿童感知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
重视思维过程,从内容上讲,我坚持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准备题的教学,为获取新知识搭桥、铺路。二是注重弄清算理。三是注重数量关系分析。
二、重视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自觉的思维
为了培养低年级学生语言思维的自觉性,我注意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例如教学8+6=,教师要求学生边操作学具(小棒),边思考,边说“光想8加几得10,8+2得10,就把6分成2和4,8+2凑成10,10再加4得14.”这样做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不但让学生学会了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低年级学生自觉的思维。
三、重视科学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要从小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科学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的有效方法。
1.重视练习设计,教给思维方法
要从小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注意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能力。我是从练习设计上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计算,分析计算中被减数、减数和得数的变化特点,归纳出一般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速算,学生受到了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思维的敏捷性以思维的准确性为基础。因此先要求计算准确,以思维的正确为前提,即先练正确,后练速度。在摸清规律后进行速算是最科学、最准确的。
2.用多种方法解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以多向思维为基础,在低年级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入手。鼓励学生以变异的观点,突破习惯的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解题方法,借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如计算9+7,启发学生说出不同的算理:第一种,把7分成1和6,9加1得10,10再加6得16;第二种,把9分成3和6,3加上7得10,10再加6得16;第三种,因为7加上7得14,9比7多2,所以9加上7的得16;第四种,因为9加上9得18,7比9少2,所以9加上7得16。再如计算51-8,启发学生说出多种解法思路:第一种,11-8+40=43(把51分解成11和40进行口算);第二种,10-8+41=43(把51分解成10和41进行口算);第三种,50-8+1=43(把51分解成50和1进行口算);第四种,51-10+2=43(减8个位数不够减,向十位退1就是51-10=41,因为原题目是减8,现减去10,多减2,所以加上2就是41+2=43)。这是“退一加补”,思路清晰、简便。易掌握。经比较,第四种口算法较好。这样,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灵活地选择信息,灵活选用解题方法。
小学生初步逻辑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时一事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实现的过程。只有始终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才会有发展和提高。在低年级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注意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注意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教者要充分挖掘教材的逻辑因素,全面考虑全书、各单元和每课时培养逻辑思维的目标,自然结合。还要注意不同课型的教法。只要方法适当,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注意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开发儿童智力,将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
篇8
一、观察活动中,儿童科学思维启蒙
儿童认识外部世界――环境,首先是从观察、感知开始的。在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儿童科学教育也是以观察、感知为重要途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观察指导,这是培养科学思维的前提。如,三年级教材中《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校园里的花花草草和小动物,你会时不时听到孩子们兴奋的惊叹,孩子的热情前所未有的高涨,一张张小脸既开心又充满了求知欲。这时的他们不是在我的推动下被动前行,而是在主动的探索前行。此时,我要做的就是及时引导,学生在观察实践中,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激发儿童快乐积极的情绪,从而发展他们最基本的科学思维的品质。
二、探究活动中,儿童科学思维提升
小学科学教育在当前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从过去的“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探究为中心”。小学科学课教学是以探究学习为主的。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儿童的思维能力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核心,儿童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获得的感性认识,必须通过思维进行综合、概括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使儿童的认识得以发展。科学探究过程就是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前者更侧重于科学知识获得的过程,而后者则侧重于学习者内在的思维过程。在教学实践中,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更是无法分割。
(一)大胆猜想假设,激活学生思维
猜想和假设就是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做出符合一定的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猜想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是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的表现,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好时机。儿童会对问题有自己的猜想。对问题的猜想假设,是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的过程。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鼓励他们大胆去想,让学生懂得假设应有理有据,培养学生思维力求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二)放手实验设计,丰富学生思维
实验设计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做实验的主人,避免被动地做实验。比如《研究磁铁》一课中,教学重点就是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出磁铁的性质。在教学中,我不是直接给出实验活动的过程,而是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自由组合“玩磁铁”,小组讨论“玩什么,怎么玩,玩出了什么”。这样的设计不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理解科学本身,更让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时闪烁。科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不是通^简单地灌输,而是个体在自主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内化和升华的过程。
(三)认真整理数据,深化学生思维
很多时候,我们重在收集数据,而忽视对数据的分析。数据的整理归纳又是我们结论得出的关键。而往往对于数据的仔细分析又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在四年级《加热和冷却》一课的数据记录中,发现当油停止加热时,温度不降反升。当我们发现了这个疑问后,大家充满热情地进行了讨论,最后我们得出了油自身的余热使它在停止加热时温度不降反升。我们在实验后对数据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归纳,不但能够得出最终的结论,甚至会有新的发现和亮点。这样的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同时也能让儿童在数据整理过程中体会发现的乐趣和得出结论的成就感。
三、拓展活动中,儿童科学思维升华
篇9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培养思路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一直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与训练的应试教育的倾向,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抑制。数学课堂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教师要充分以各种手段与方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用这种强大的推动力驱使学生以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式探索新知识。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思维,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重视训练与培养,而这正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和要求。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和要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具有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即数学教育的任务是让学生形成那些具有数学思维特点的智力活动结构。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和数学教学的任务,共同决定了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较之其他学科更有必要且更具优势,广大教师理应对此予以重视。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7岁以下的儿童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7~12岁的儿童,抽象逻辑思维处于始初阶段;到了9~11岁,儿童的辩证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由此可知,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思维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初步的思维培养的有利时期,为此教师要好好把握,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
(1)在速度中培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一些基础知识就需要学生在会算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计算速度,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比如在教授学生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就可以让老师读题、学生复述,然后让学生直接说出得数,或者是出示卡片,让学生在见到题目的时候直接说出得数,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字特征的敏锐观察力。此外,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口算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法则及定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大胆探求新颖的教学方式,争取在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在变化中培养。在学生的认识活动中,总是以原有的那些旧知识为基础的,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同时,学生会运用到以前的经验。就数学知识而言,它有着严密的逻辑系统,从原有的知识出发,能够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学生就能从一道题中寻找到多种解法,实现从一题到多题的转变。这样教学,既可以鼓励学生将已有基础知识有效串联起来,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鼓励口头表达,训练学生思维的连贯性。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个人思想的直接体现。小学生的思维是通过语言表达体现的,一个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如果口齿清楚,表达有序,就说明他的思路很清晰。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以言语训练为基础的,数学课堂教学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完成的。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对知识点完整、准确、简洁地表达,体现了学生自身的基本素质。小学阶段,学生的表达能力正在逐步形成。作为教师,我们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抓住每节课中和学生的交流机会,以言语训练为主线,通过发展学生的言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经历由示范―帮扶―练习―独立表达的过程,使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表达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3.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是开启想象和思维之门的钥匙,问题的产生能够让学生一种寻找答案的冲动,能够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产生渴求,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问题的设计,提出一些极具引导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这个课堂教学的过程,需要数学教师重点结合教材中的疑难点进行。数学老师需要在课前做好设计,激发学生对这些重、难、疑点的思考,采用正确的思维方式进行引导,以便能真正掌握新课中的知识。老师可以多设计一些启发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让学生的思维方法与方式受到正确引导,从而得以有效发展。如在“梯形面积”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让他们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并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找出梯形计算公式。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思考最终找出了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变得更自信,探索欲望将更强烈,并在探索过程中找到快乐。
4.鼓励自主探索,加强合作交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芦光慧.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学周刊,2014.3.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低年级小学生正是智力开发的高峰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那么如何对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与训练呢?
一、利用学具, 发展思维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如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各种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使学生眼、耳、手、口多种感官共同活动,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 在教学“商店里有9个球,卖了7个,还剩多少个?”这一例题时,可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弄清事理,并通过联想,进行操作,也就是把数学问题——两个已知条件,用学具摆出来,建立表象。例如可让学生当售货员按例题内容操作:摆9个球,卖了7个,就从9个球中拿走7个,然后联系减法含义,表述算理:要求还剩多少个,就要从9个里去掉7用减法计算。这样,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将之与数学游戏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便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也激发了学生探讨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二、引导动手操作,发展逻辑思维
孩子们最能理解的是自己的动作,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容易把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数学的抽象是属于操作性质的,它的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活动,而其最初的来源又是十分具体的活动。”如教数的组成时,我让学生先摆小棒。“8根小棒分成两堆,该怎么分呢?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分法多,哪个小组夺走红旗。”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动作很快。边摆边说边记,有的还在争吵,都想说服对方。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自己通过努力学到了知识很是高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通过学生亲自操作,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记得更牢,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给思考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学会思考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表现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思之无路,束手无策,或思不择路,急于求成。因此, 要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 就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促其善思、会思。
首先,从一年级起,就要求儿童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有据地思考问题。教学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例如,教学9+3,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边操作小棒,边思考,边说:先想9加几得10,9加1得10,就把3分成1和2, 9加1凑成10,10再加2得12。这样做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不但让学生学会了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发展了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注意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能力。例如, 在20以内退位减法复习课上,有意教给学生观察、想象和归纳的方法,先给学生计算一组式题;11- 2=?、11- 3=?、11- 4=?、11- 5=?、11- 6=?提问 : 这组题的被减数都是什么 ?下面每个式子的减数与前一个式相比有什么变化?(多1)得数呢?(少1)有什么规律?(试说)教师小结:被减数不变,减数多1, 得数就少1。接着再出两组式题: 要求算得又对又快,
(1)14- 5=?、14- 6=?、14- 7=?、14- 8=?、14- 9=?
(2)10- 7=?、11- 7=?、12- 7=?、13- 7=?、14- 7=?
并练习找规律。提问:第二组题的被减数有什么特点?减数有什么特点?得数呢?师生共同归纳,减数不变,被减数多1,得数也多1。以上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计算,分析计算中被减数,减数和得数的变化特点,归纳出了一般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速算,学生受到了启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为手段,主动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激发学生质疑的热情和勇气。若课堂中出现质疑问题的好苗头,教师要能及时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就要有意识地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提出重点问题,同时要积极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相互讨论、探究,试着去解答。久而久之,就会使课堂形成积极活跃的质疑探究氛围。此外,教师需教给学生质疑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有“疑”可提。“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保护学生好问和好奇的天性,促使学生善于质疑,乐于质疑,从而让学生在质疑问题中不断锻炼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五、积极评价,提高兴趣
针对低年级学生自尊心强,上进心迫切,喜爱表扬等心理特征,教学中,我多采用积极评价,根据不同的对象,有的放矢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如:对班上的优等生,在完成正常的课堂教学的前提下给他们吃偏碗饭,增加知识的难度,可以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给他们创造学习的机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个别辅导;对学习进步的学生,及时表扬,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提高了。
总之,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并在学习中创新,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宪昌.数学思维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