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生态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班级生态文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班级生态文化建设

篇1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106生态德育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离不开教师的引领。要树立学生的生态德育观念,首先要做的就是革新教师的生态观念,即任课教师应该首先树立起足够的环境意识,认清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才能共生的自然真理,在此观念指导下,方能真正自觉引导并和学生共同创建一个健康绿色的生态班级。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实际上有很多学科都可以做到与生态德育的适当结合,只要老师用心,做到对教材深人挖掘和剖析,应该不难找到生态德育的结合点和渗透点。这样,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既注意了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其自身也通过学习养成了良好的环保习惯。

二、开展各项活动,普及生态知识,强化生态意识

德育活动,也是班级生态德育文化建设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举办生态知识竞赛、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热爱大自然的征文比赛等,开展主题班会活动、积极参加与环保相关的公益活动、充分利用和环境相关的宣传曰在班级内做生态知识普及等等。

三、生态德育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升华

班级文化的实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长期的班级学习和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被大家共同接纳的价值体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所有成员相互作用的结果。将生态德育的理念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进一步升华,就是要求我们以一种生态自然法则的方式来处理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最理想生态环境的存在方式就是自然万物相互依存,达到一种和谐共生共荣的状态,保持完美的平衡。对于班级人群关系的模式也可以朝着类似仿生的方向发展,以此来融洽师生感情,同时在学生之间养成一种亲和友爱、互助团结的精神风尚。

篇2

1.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设计者和组织者。

班主任是班级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设计者、引导者和实施者。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建设班级文化对建设良好的班级集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班主任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班级管理的成功经验,从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从班级学生的家庭背景、思想学习状况、兴趣爱好特长出发,把校园文化理念具体化、典型化,逐步形成和发展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传统。不管是班级教室的布置、活动的开展,还是班级目标的提出、制度的制定,班主任一定要把握好正确的方向,要目的明确、针对性强,要在取得实效上下功夫。

2.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

班级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建设班级文化要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目标,以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班级制度、班级关系为保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发展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是学生反思、创造、实践、建构人生意义的过程。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班主任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着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做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积极主动广泛大胆参与。如制定班训,因为班训是班级的总目标,是班级学生共同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形成良好班级集体的关键,必须充分发动学生,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热情和创造力发挥出来,群策群力,几上几下,经过充分的讨论、争论、辩论,最终达成共识。

3.班级文化价值观是班级文化的灵魂。

价值观是如何判断客观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级文化价值观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它指导着建设什么样的班级文化、怎样建设班级文化。对此,全班师生必须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用科学的班级文化价值观指导班级文化建设,促进班级各项工作的发展。在我国现阶段,应试教育、智育第一、分数至上、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等班级文化价值观是完全错误的,素质教育、全员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知能行统一、发展个性特长、创新图强、团结互助、合作共赢等都是科学的班级文化价值观。

4.用班级文化建设统领班级管理各项工作。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管总结,不断完善。有人说,不能用班级文化建设代替班级各项日常管理,此话不假,我们在长期班级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坚决不能丢。但是,学校,班级,是教育单位,是文化单位,我们以班级文化建设为纲,用班级文化建设统领班级各项日常管理,岂不是更好吗?我们在班级管理中一直强调的班主任的表率作用、班干部的带头作用、班风建设、班级量化管理、班级凝聚力等问题,不正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吗?

篇3

一、中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功能

中学校园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在一定的校园内,经长期历史的沉淀而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共享的校园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它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的教学教研设施、工作、学习、生活场所和校园环境;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它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和办学风格;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教学、教研、校风、学风、生活模式和管理制度等[1]。狭义的校园文化仅指中学校园内的精神财富,即校园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以及校园的思想、艺术、道德和管理制度。本文中的“中学校园文化”是广义的。中学校园文化具有如下功能:

(一)行为导向功能

教育心理学认为,青少年学生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时期,思想活跃,极易接受新鲜事物,极易被环境影响,思想观点、政治态度、道德观念均会产生极大的不稳定性和模糊性。中学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所构成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它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的环境力量,起着规范人的思想和制约人的行为的作用。所以,校园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一旦内化成学生的思想意识,就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导向力量。

(二)调适缓解功能

1.心理调适。青少年学生在处在“心理断乳”的成长期,他们在接触社会、体验人生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不适应乃至困惑,容易发生与社会和内心世界相冲突的事情。中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存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现象。在校园这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校园文化经过选择和提炼,可以作用于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从而能缓解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调整培养学生的心理品格。

2.行为调适。中学生精力充沛,好冲动,接受力强,追求新奇和刺激,但自制力较弱。校园文化的行业调适缓解功能是指将违背常规的不正当的行为表现的宣泄形式转移到正当的健康的活动形式上来,通常采用的文艺体育活动、探险活动、竞赛活动等形式来满足学生的躁动性、冒险性和激烈性的活动需求,提供正当释放能量的机会与途径。

(三)扬弃选择功能

中学校园文化具有扬弃选择功能,具体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因为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历史积淀的精华、是全体校园人的思想、行业和价值取向的共识,它一旦在校园中确定,必然会对社会异质文化有较强烈排斥作用。在一个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风范正气的校园里,消极文化、歪风邪气的市场就会萎缩;在一个正气弘扬、治学规范的校园里,学习舞弊、不思进取的行为就会得到遏制。

(四)规范约束功能

优秀的校园制度文化对学生能产生巨大的规范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表现为“硬”约束和“软”约束两种形态[2]。“硬”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既定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硬性强制学生的行为。如加强学生对《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贯彻和养成教育并检查其执行情况,所有这些都能对中学生产生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硬”约束,从而规范他们的思想品质和言行。“软”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建设和谐优美的物质环境,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课程等,可对学生跨时空地、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和教育作用,软性强制校园人的行为使他们受到启发和感染,产生一种完善自我的内驱力,进而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等。

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日渐显出它应有的重要地位。许多中学在强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活动场所的同时,积极开展了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但是,还应看到,目前中学校园文化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目标,围绕应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的教育。而素质教育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以培养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劳动和生活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为学生学会做人、求知、生活、健体、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目前尽管素质教育的先进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依然顽强,在无形中左右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突出体现在:一是部分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很多学校,升学率这个“紧箍咒”由显性潜入隐性,文化成为学校的装潢,成了“作秀文化”、“花瓶文化”。二是有的教师没有正确的教育观。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本身就是传播知识文化、平时能教出好成绩就是功劳;中考、高考升学率高就是贡献。至于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意识则考虑得不多或免谈。如果一个教师没有正确的教育观,那么他在教学法工作中是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素质也不会得到极大地提高。

(二)注重硬件建设,忽视管理利用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增加,再加上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目前大部分学校的硬件建设水平普遍得到极大提升。特别是一些城区中学,在学校硬件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起了高档的电脑房、多媒体教室、图书馆、阅览室、语音室等。但这些教学资源在实际使用中的效果与当初的设计蓝图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设备华而不实,管理制度不 切实际;有的中学师资力量有限、课程体系不健全;有的中学图书馆藏书很多,学校也非常支持师生读书,也经常开展“校园读书节活动”,但是,由于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时间处于饱和状态,图书馆的图书几乎成为一种摆设。有价值的资本被丢弃在遗忘的角落,这是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注重活动形式,忽视内容和过程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一种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动态表现。形式各异的校园文化活动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模拟社会化,让学生锻炼自己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二是给学生留下记忆故事,往往一些庄重的仪式更能打动人心,活化生命,并且提高效率。但是很多时候,一些学校活动一味追求大场面,或者停留在成立了一些社团,组织了一些会议,开展了一些活动的层面,忽视了内容的丰富和过程的丰盈,效果并不理想。

(四)注重学校整体统一,忽视班级文化特色

从文化生态学的意义上看,班级是一个由教师和许多有着不同家庭文化背景、不同社区文化背景、不同性格、不同气质的学生结合而成的文化生态组织。教室是班级授课和学生自学的场所。学生在校期间75%的时间是在教室度过的,教室构成了一个“文化生态圈”,这个生态圈中的“文化生态”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教育效果。校园文化建设当然离不开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特色的创建。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学校对教室的布置要求基本一致,每个班都是统一的校训,前后两块大黑板,每月全校统一主题,每班出一期板报,其实各班内容大同小异,但要花不少人力精力。班主任、学生的一些创意,如学科学习方法介绍,好人好事表扬等经常会因为评比而委曲求全。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为了管理、评比的方便,忽视了各班学生的创造力。

三、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是着眼于实体与活动,勤于建设多方位的对校园人进行全面素质培养的一项系统工程。笔者认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这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是以校园文化载体,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各种有利契机,特别是重大的节日纪念日开展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课堂渠道及班会、团队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利用设置报刊栏的形式,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二是重视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展舞蹈、合唱、礼仪、体操、技能等活动。在活动中,既要注重形式,更要注重效果。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政治、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知识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天赋,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三是教师要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尽快地从应试教育的樊笼里跳出来。不要留恋走熟的旧路,要有勇敢的拓荒精神,要接受新的观点,并积极探索、实践,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教书育人。

(二)注重校园文化研究,全面推进教育改革

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对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力量。广大中学教师是开展校园文化研究的主体和骨干力量,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投身到校园文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中来。二是加强学习交流。教育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召开中学校园文化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和聘请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也可以创办有关刊物的形式,探讨中学校园文化理论和实践问题。三是建校史馆。校史馆既是学校的编年史,以陈列的形式展示学校发展历史、办学过程和不同时代学校面貌,也是学校传统与学校文化集中表现的舞台,即以一定的平台和形式,将学校的优良传统与优秀文化精粹充分展示。通过校史馆的展出,让学生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学校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三)加强校内建筑群设计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校内建筑群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熏陶、引导和感染师生职工情操和素养的无形而巨大的推动力量。因此,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精心规划和创建。一是校园标志建筑的文化设计。校园标志性建筑是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在集中反映,是校园建筑布局的灵魂和统领性建筑。首先要确定学校已有的标志性建筑中哪些属于重点标志性建筑并加以保护,同时进行新的规划,如附加雕塑,改善绿化。对新修的标志性建筑,要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并进行精心论证,充分展示其文化内涵,使新建标志性建筑体现意识形态与学术特征的结合,体现现代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二是学习区、活动区文化氛围的营造。学习区文化氛围的营造要体现严谨治学、奋勇攀登科技高峰的文化主题。无论是教室、阅览室、实验室、室外阅读场所以及图书馆,都要在“整”、“洁”、“静”、“雅’四个字上下功夫。在主要的艺术和体育场馆,要塑造以艺术、体育为主题的雕像、标语等。

(四)建立制度化和人性化相结合的“绿色”管理体系

学校文化的另一方面,就是学校制度文化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包括两个要点:一是看在某种管理制度下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一是看一个人在这种管理制度下是否活得有尊严,有价值。这两点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充分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这个角度审视,学校管理要以充分尊重每一位师 生为前提,应淡化“管”念,强化“理”念,归根到底,建立制度的目的不是为了控制人,而是为了解放人,让人体验更多的成功和快乐。

(五)创建班级特色文化,营造人格培养的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当然离不开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特色的创建。班级文化和特色,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人格特征、生活方式、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发挥着教育、导向、激励的综合功能,产生了整体育人的最佳效应。创建班级特色文化应立足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总体目标,在全面执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结合班情,选择道德观念、心理素质的某一侧面作为突破口,规定目标,分层递进,深化细化教育要求。如有的班级以坚持清晨长跑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毅力、抗御挫折的心理素质;有的班级抓住“勤”字生发开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要求;有的班级提出“中学生应该具有怎样的风度”,全方位设计塑造自己的形象;有的班级感悟到“人生最大的长进就是自觉”,提出自觉、自律。各个班级的切入点不同,抓的重点不一样,表层的目标也有差异,其实殊途同归,都是在“内化”上下功夫。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的向心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文化现象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种特定的思想意识形态的综合体。就文化的思想性来说,它涵括人类作为类本质存在的一切主观性形式;就文化作为

种理论形态而言,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研究成果的系统化观念都属于文化范畴;就文化作为

种哲学存在而言,文化是人类思辨深度的最佳体现;就文化的物质形态而言,文化包括一切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外在物质条件,涵括环境文化、生态文化、物化文化和金钱文化等。文化的多元性解释不仅没有泯灭学者和普通百姓对社会各领域文化的研究兴趣和激情,反而更加深了中国人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深信和体察。

依据国际上通行的定义方法,所谓“班级文化”是指是在社会大文化、学校宏观文化的影响下,在教师的积极教育引导下,由班集体师生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出来的班级生活方式及存在形态的总称。它是个班级内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一系列规范、准则、行为习惯以及班级环境的总和。本“班级文化”的定义既体现了文化的广义视角,又内涵着文化的狭义解释;既指明了班级文化的一般价值,又标示着班级文化的特定意蕴。本文的研究基本上是在这样种文化的解释语境下展开的。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概念

在界定了班级文化概念之后,我们才能对班级文化建设这概念作出精确的界定。所谓“班级文化建设”是指某一教育群体的全体师生和教育工作者对于一个班级的文化价值观、人生观和班级规范与环境所做的积极的推动和影响过程。这一概念突出了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概念的抽象性。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具体的活动,但又是个超脱具体事务的抽象性理念活动。没有了科学理念的支撑,任何所谓的班级文化建设都会沦落为无序的教育无政府状态;二是概念的弱规范性。任何一个概念的使用在微观教育学的意义上,首先必须具有定的规则意义方可通行,本班级文化建设的概念就明显的具有语义解释学上的弱规范性。

三是概念的集合性。本班级文化建设的概念即是指种亚文化的组织过程,同时又指这过程的结果。在较为狭隘的文化行为学意义上,本文所指的“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形态促动的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四是概念的统性。本文所指的“班级文化建设”既是种班风班貌的建设,又是一种学风学貌的建设,是班风促进和学风改善的辩证统一。

三、中等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价值意义

所谓“中等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是指在具备职业化现实或远期预设的中等职业学校里,全体师生和教育工作者对于一个班级的文化价值观、人生观和班级规范与环境所做的积极的推动和影响过程。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不同于高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也不同于初等教育的班级文化建设,在较为歧义的解释上,中等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对象具有明显的职业化取向、信息化取向和实践性取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促进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修养水平的提高,不仅具有理论分析的价值,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 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这建设的价值首先在于,可以唤醒教育者对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关注,积极营造艺术环境,把学生枯燥的学习生活变成种人生美的享受。1993年,日本教育家片冈德雄在其著作《班级社会学》中更充分地论证了班级文化对学生生活和行为的影响。片冈德雄指出,良好的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是学生的兴趣得以大大提高,同时,由于文化的熏陶力,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还可以大大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中国的职业教育真正的变成一种文化传承与职业素质提高相得益彰的教育。

2 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加快学生智能力的开发。加德纳基于多年来对人类潜能的大量实验研究,在批判地继承传统智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智能概念,认为智能是“个体用以解决或生产为

种或多种文化或环境所珍视的问题和产品的能力。”在加德纳看来,,智能与

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价值标准有关,这使得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下的人们对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对智能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3 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可以营造良好的班级教学和学习氛围。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从认识论的角度,对教学氛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基本的含义是关于认识活动的本质分析,对学习的建构过程作出了更深入的解释。他们十分重视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的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本文试图通过班级文化建设,营造一个有浓厚专业气息、文化气息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自觉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四、中等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可操作性研究

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不仅是个学科性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教研课题。美国教育家曾经指出:“最出色的教育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习得知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在分数理性的引导下,基本上走向了一个以分数定英雄的“数量知识教育”怪圈。这种教育如果说培养出了成千上万的人才,那么并没有产生像爱因斯坦样的天才。教育专家指出:“刻板式的教育史带有明显的政治导向性的教育,它没有解决教育的根本的也是最为突出的问题,即教育的公平、公正和平等问题。”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出发,我们认为,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走自己的特色。探索具有中职特色的、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的班级文化建设策略,结合学校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际,完成具体的实践研究。通过策略的研究和实践研究,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帮助学生规范行为习惯,端正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提高其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2 突出文化的多元性走向。因材施教教育模式的逻辑基础是承认人的先天遗传素质的差异性。事实上,在各种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国家,教育模式的多元性走向都是十分明显的。中国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改革有且走多样化的路子,才能为自己的前途勾画出片天空。就班级文化的多层级性来说,重要的不是探索什么样的路线和方针,而是如何使既定的路线和方针顺利落到实处。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涉及到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关系到的事情是千差万别的。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定要顺应当今教育发展的大势,对于班级中的学生的个性特征、文化背景、家庭资历、道德修养、知识存量等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权衡,对于价值观念的冲突要采取疏导的方法;对于人际交往理念的差异,要采取和谐的理念;对于极具对立性的意识形式的矛盾要尽量采取的办法,不可粗涉。在这样的文化策略的指引下,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定会走向新的成功和新的阶段。

篇5

一、当“原生态”遇到“现代派”,谁主沉浮?

以前的黑板报是纯粹的黑板,每次更换需要一字一画地手写,现在的黑板报,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诸如粉笔灰对孩子健康的影响,很多学校对那块“黑板”用泡沫板做了替换。的确,泡沫板更便于张贴,我校也是泡沫板做的黑板报。

在几次的黑板报检查中,发现:1.因为方便,有的年级在黑板报更换时,批量生产,一式几份,学生甚至老师都是流水线作业,形成一个现象就是“如有雷同,纯属偶然”。2.现在广告公司很多,制作成本也不高,不少低年级的板报“外包”了,精彩纷呈的背后,学生几乎不参与了。3.因为追求美观,学生手写作品几乎没有,大部分为打印体,仅有一些剩余边角张贴着学生的美术作品作为点缀。

记忆中“原生态”的手写黑板报,需要老师指导学生设计边框、进行版面分配、根据主题选择内容,还要发动学生积极投稿,成立板报小组一期期进行轮流上岗,班级评比……出来的效果,有孩子幼稚的手写体,黑板上也因为写了擦,擦了写成了“花猫的脸”;出黑板报时,教室里很是热闹,大家都围在一边,递粉笔的、传直尺的,一边写着一边还有同学提醒……

可“现代派”的板报可以是速成的,免去了这些麻烦,一个午间,一个版面全都搞定了,当“原生态”遇到“现代派”后,到底谁主沉浮?是“原生态”的利大于弊,还是“现代派”的“大势所趋”?这样的更换是不是让黑板报更受学生欢迎?是不是有利于班集体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呢?

二、当“班级面子”PK“学生发展”,艰难抉择?

在走访调查班主任、配班老师、学生小干部、学生、大队委等相关人员的时候,他们的想法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一些问题。100位访者中,71%的师生都认为此项工作应该由师生协作完成,仅3%的师生把这个任务完全交给学生。从问卷和师生的交谈中都可看出,班主任在这方面的主导地位还是不可或缺的。91%的师生认为这个应该由学生自主完成,理由是既可以锻炼能力,同时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只是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指点和帮助。

师生都认同黑板报作为班级文化建设阵地对学生丰富学校生活、对老师开展教育教学有帮助,认为阵地建设能够增强同学之间的感情,同学们可以通过阵地来进行交流,沟通,相互帮助;同时,在阵地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同学之间的合作性,增强班级凝聚力;通过阵地的展示,也可以实现好的资源相互共享,开阔视野,相互取长补短,并且在阵地中展示自己的作品可以提高自信心,有利于自己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还有学生认为有助于让老师、家长了解学生的动态、心声,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氛围,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意义,也能够形成学校的特色。

但事实上呢?从说到做,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在与师生的交流中,我们听到老师对学生的不放心。有的老师说:看着学生几天都弄不好,弄出来了还效果不好,还不如自己亲自动手快一点完成。于是,学生有参与意愿却没有机会。在与学生的访谈中得知,班级基本没有板报小组,即便是有机会参与的,也都是老师临时叫一些画画好的同学涂涂颜色,那些动作慢的同学根本就没有参与的份。

究其原因,恐怕“德育的方向”难辞其咎:对班主任的考核、对优秀班集体的评比,大队委每次组织检查,黑板报的“获奖”也是一个说重要不算重要,说不重要也占了一定比例的影响。关键是,当你面对“班级面子”与“学生发展”的选择时,你更偏向谁?这对于班主任老师来说,似乎是一个“两难”。

这种差异,引发德育部门的改革思考:评价的标准如何制定?如何对这一现象进行引导从而达到我们所期待的理想状态,改变“任务观”,形成“班集体文化建设”的意识?

三、当“检查评比”变为“组团参观”,谁领?

应该说班级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都是“学生”。当老师们吐露心声后,德育部门也进行了反思:我们的工作是不是着眼于学生的成长?我们有没有给老师的心灵足够的自由,让他们能够以轻松的心态,带着孩子来建设他们理想中的乐园?要让德育回归到应有的本真,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在几次调研、讨论、碰撞后,我们将大队委对各班板报的“检查评比”变为带领各班宣传委员进行全校板报的“组团参观”,请他们回去传达参观过程中印象深刻的、其他班级的“亮点”。对年段辅导员层面上的评比,改为由年段辅导员组织的班主任、配班老师参观后的“分层沙龙研讨”。由此,在相互的启发中发现了老师们的操作不尽相同,如在随机的黑板报检查过程中,与板报布置相对突出的四年级师生交流来看,他们的板报有班级特色并且内容都出自学生之手是和班主任工作有条理分不开的。他们学期初就能够根据学校大计划布置学生在班级开展手抄报、征文、绘画、书法等一系列的比赛,然后把获奖作品用作班级板报的布置、展示,学生参与率高、积极性高,家长也非常支持。真正发挥了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对于那些力求“快”“美”“省事”的老师来说,带来了思想上的触动。

从“检查评比”到“组团参观”到“沙龙研讨”的变革中,老师们没有因为缺少了“荣誉”而懈怠,没有了评比而沮丧,反而放手给孩子锻炼了,反而和孩子一起商量了,反而在为每次的亮点呈现而暗暗“较劲”了!一年级出现了“拼音王国”的主题板报,不仅有孩子们的名字注上了拼音,有父母的名字注上了拼音,还有喜爱的拼音儿歌,孩子们津津乐道地相互交流着;二年级的练字作品放在“我的作品”中,孩子们的“最美红领巾”照片上了板报;中高年级更是各有特色,精彩纷呈……最重要的是,无论是幼稚的字体,还是稚嫩的美工,这些都是孩子成长的印迹,每一份作品里都有孩子成长的温度……

自由了思想,心灵才会飞翔,才会抛却功利,沉浸到孩子们的世界里去;自由了手脚,才会迈开步子奔跑跳跃,才会“寻求童年的倒影”,将研究以行动书写在孩子的心田里。当“检查评比”变为“组团参观”后,谁领已不用我言说了。

四、当“圆满解决”叩问“何去何从”,探索依旧!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成为童年美好记忆的一个重要部分”,常规的变革已经开始行动。小小的黑板报,正是我们德育工作中最常见的“班集体文化建设”的问题之一,因为“习以为常”,很多时候我们会忽略;因为“见怪不怪”,有时,我们会“歪曲”了“德育”的本意。

从发现了这些常态下的“不正常”后,我校通过一系列的变革,似乎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作为一个德育管理者,探索还没有停止,还要追问一句:新课程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核心理念,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那么,在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中,学生有没有说话的空间?有没有交流的时间?有没有展示的机会?有没有生动活泼的活动体验?

细节中体现的差异还是理念所造成的,那么如何对班主任更好地进行引领?或许理念也不缺乏,关键是如何在操作层面上落实?对于“班级文化建设”专题研讨如何开展?常规和创新如何把握?可否形成系列的“工作指导手册”让更多的班主任分享、借鉴?德育干部如何指导教师开展好班级文化建设的工作,通过活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营造良好的学习成才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努力探索出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模式、新策略,建设成一个个积极向上具有独特精神风貌的班级?

篇6

关键词:寄宿制女校;班级文化建设;女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067-02

在当今时代,学校教育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文化建设的滞后。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微观组织,班级也需要建设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以使生活于其中的学子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班级文化的积极建设,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且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使班级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成为一个团结的整体。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学生不仅会积极努力的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为人处事的正确态度。总之,班级文化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加强班级文化的建设,就是形成教育的助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健康的空间。

本文是基于这样几个方面的考虑,来研究寄宿制女校的班级文化建设的。首先,在目前的学校管理中,寄宿制已经被作为一项积极而有效的制度贯彻于管理实践中。寄宿制学校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其他一些良好的品质。学生们住校生活,他们必须自己去买饭、洗衣、叠被子,还要自己打扫室内卫生。同学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增加交往,增进了解和沟通,通过共同参与集体活动,可以培养他们互助互爱的高尚情操;学生住在学校,首先约束他们的是作息时间和规章制度,因此住校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们遵纪守法、守时守信的可贵品格;学生离开家庭后,遇到问题必须自己设法解决,住校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学校也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一些“危险情况”,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生存教育”,以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独挡一面的应变能力;另外,由于有统一的时间,学校还可以更好地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施展特长的机会,从而使他们更全面地发展自己和塑造自己。其次,宿舍文化和班级文化的建设是有一定关系的,它们可以相互借鉴。目前学校普遍开展的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活动的某些成功做法,使宿舍同课堂一样,也成为育人的基地。在某些方面,班级文化的要求和宿舍文化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再次,女校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组织,其实施的教育也与其他院校有不同的地方。有研究指出,在女校可以加强对女性性别潜力的开发,满足女性的特殊需要。但是,在寄宿制女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封闭式的学校管理和严格的要求限制了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专制倾向多而民主倾向少,师生之间缺乏更多的平等交流。

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从早到晚严格看管学生,这种“准军事化”的管理制度,表面看来似乎很“安全”,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使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是否真正把学生当成班集体的主人,是否为每个成员创造了自我展现的机会,使她们能看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使她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得到满足,使她们的个性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这是衡量一个优秀班集体的最根本的标志。

2.女校学生的团结精神和合作意识较差,常常形成一些封闭型、排斥性很强的“小圈子”,而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对这方面重视不够。

现代社会非常重视团队精神和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能力。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很多工作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在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中也强调合作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要具有合作学习的能力。班级正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是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提供的一座桥梁。在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独生子女人数占在校学生人数的绝大多数,怎样使得独生子女摆脱“自我中心,唯我独尊”的意识,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群体、自己与她人之间的关系,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这是当前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一大难题。

3.在学生自我管理方面,没有探讨出有效的形式,随意化较大。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我有意给班集体领导班子以更多的权利,也想努力调动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班干部的领导只是一种常规性的领导,还是扮演着一种传达命令、发号施令的角色。在学习上,班领导班子没有发挥模范带头的作用,有的班干部甚至拖班级的后腿。对于某些学生在生活中和学习上出现的个性化的问题,班集体领导班子也没能及时的和班主任沟通并协助解决。更严重的是,没有形成一种班集体领导班子的约束机制,许多班干部的领导随意化、主观化的倾向严重。这种随意化使得很多要求没有很好的执行就不了了之,使得班级的管理趋于形式化。

4.班级文化活动的开展没有统筹规划和考虑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各个活动之间缺乏一种联系和相互支持,因而没有形成教育的合力,发挥它应有的效果。

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处理好课外活动和学生的学业的关系。不能有时为了搞活动而牺牲学生的学习时间,以至有的学生认为课程的学习是次要的,文艺方面的特长才是最重要的。这种主次不分,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不重视,班干部做这方面的工作时遇到的阻力相当大。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视了家庭的因素。亲情影响的缺失使得学生普遍感到生活压抑,而班主任在和家长的交流和联系方面几乎没有,这就减少了一个了解学生的窗口,同时也使得家长对学生的情况不甚了解。除此之外,学生对校园周围的环境没有足够的认识,很多学生会把上网当作业余的主要活动。

5.对一些有学习困难和心理阴影的学生的咨询与辅导工作重视不够。

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许多都是独生女,生活经历独特,加上住房、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这些被宠坏了的“小公主”拥有太多的优越条件,以至于她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都有所欠缺。一些学生在学习上本来基础就不好,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后,父母不在身边约束她了,于是对自己就开始自我放任了,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甚至挂课。另一些学生性格生来孤僻,又没有入住学生宿舍的经历,一时适应不了这种集体的生活方式,如果得不到其她同学的帮助和及时的心理调适,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在这方面,班主任由于工作繁忙有时无暇顾及,也没有考虑到宿舍生活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没有建立起一定的机制来预防和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女校中有着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教师,我和我的学生们进行寄宿制女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已经三年了,三年中她们成长、成熟,并且毕业走向了工作岗位,我也从一个管理的新手成为一个积累了一定经验的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在成败经验的体会中也总结出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首先,班级文化的建设要在一个民主的氛围中进行,既要发挥班级领导班子的领导作用,又要给同学们足够的自由,让她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调动起每一个同学的热情,让她们为班级文化的建设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最初的阶段,当学生们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的时候,班主任和班干部就要发挥自己的作用,想办法从思想上改变同学们的想法,让她们认识到班级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不仅如此,班主任要鼓励并帮助班干部从行动上起到示范作用,积极带头解决面临的各种困难,搞几次成功的活动,这样才能把全班同学的心凝聚在一起,发挥大家的力量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当一切工作进入正轨的时候,班主任和班级领导班子就要通过各种方法来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内心需要,鼓励她们为班级文化的建设献计献策。

其次,班级文化建设要和学校的文化建设活动很好的结合起来。学校的各类制度、办学目标、日常的活动,都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班级的文化建设,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在大方向上不能偏离学校的主体文化。在召开主题班会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考虑到了学校的要求,又兼顾到了班级的需要和学生的心理状况。例如我校的校园艺术周活动就是把我校的传统、学生的爱好和专业上的要求相结合的一个典范。这种结合不仅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而且在时间安排上也是一种高效率的体现。

再次,班级文化建设要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必须把一部分活动、一些好的文化建设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日常惯例的一部分,使得这些方式转化为同学们的生活方式。同时,在具体的情况下、在特殊的时段,又要注重灵活性,班级文化建设的某些内容和方式也可以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变通。例如,班级的一些规章制度、每周的主题班会以及校园艺术活动就应该作为很好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同学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班主任也可以利用社会上的一些热点、学校发生的一些重要的事件以及班上的一些特殊情况,临时开展一些小型的、特别的活动。

最后,班级文化建设要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文化犹如空气,对人的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式的,而不能成为一种负担和压力。女校班级文化建设不仅要符合学校的教育目标,更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女性的特殊需要。例如,在主题班会的活动中,其内容还可以再多涉及一些女性私有的话题,为她们解惑答疑,使她们了解自身的发展。

本文反思了寄宿制女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日常运营情况,揭示了在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并借此来总结我们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在寄宿制女校的环境下,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学校的支持、班干部和班主任的作用、环境因素等等都会影响到班级文化建设的结果,如何对这些因素进行利用和控制、怎样探索出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模式,是这一工程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檀仁梅.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孟庆茂.刘红云.赵增梅编著.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设计及统计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卢妍宇.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

[4]孙爱芹.高职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以烟台职业学院两个班级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07.

[5]徐平利.试从“班级准社会”的视角看班级文化建设[J].教育导刊,2004,(10).

[6]向前.当前女校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其改善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

[7]常小莉.甘肃省幼儿师范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

[8]成荷萍.女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9]成荷萍.女校班级学生干部应具备的素质[J].科技信息,2007,(01).

[10]唐惠芬.新课程下的班级文化建设[J].山西教育(综合版),2005,(09).

[11]赵长福.论新时期中学班主任素质的培养[D].西南师范大学,2002.

篇7

关键词:校园文化 职业学校 方法和措施

湖南省经济贸易高级技工学校(原名湖南省粮食技工学校)是一所集常规教学与短期培训于一体的职业教育学校。校党委在统筹规划学校建设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仅仅注重提高短期的教育教学质量,更是十分重视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一、抓好精神文化建设关键点,凝练文化核心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涵,包括办学思想、治学理念、校风、校训等内容,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因此,笔者学校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等文化理念为核心,大力推进精神文化建设,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力。

1.开展“务实向上、积极进取、敬业乐群、遵纪守法、崇尚实践”的校风建设

笔者学校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企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大力营造具有鲜明职教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校园风气。学校抓住新生入学这一最佳教育期,给新生统一发放校服,以班级为单位举办歌咏比赛,举行以“我心中的一训三风”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使新生感到无上的光荣和自豪,为坚实校风建设打下基础。

2.以“热爱职教、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钻研业务”的教风建设为契机,营建教师形象工程

笔者学校全面施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系统开展了师德教育,落实了师德考评制度,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每年的“优秀教学质量奖”“我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等,以典型引路,促进了良好教风的形成。

3.以“知荣明耻、乐观向上、热爱专业、勤奋好学、苦练技能”的学风建设为契机,营建学生素质工程

按照学生德育领导小组和教务安排,第一学期的德育辅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着重让学生了解现实社会的压力,寻找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重点解决学生学习目的问题。第二学期安排各合作企业专家来校讲学,让学生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和专业要求,并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地感受。同时,各班任课教师配合班主任制定本班课程月进度表,科学统筹教育内容和进度,切实解决学生要学什么的问题。全力组织每年的技能大赛,并对获奖选手进行表彰,让学生感受到努力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二、抓好制度文化建设支撑点,健全文化机制

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特有的各种规章制度、实施办法和保障措施的综合表现,是校园文化的保障和支撑。根据职业教育的特性,笔者学校引入企业“7S管理”运行机制,打造特色管理文化,不断完善符合职教规律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1.按照“7S管理”的要求,完善规章制度建设

将企业“7S管理”模式与学校常规管理充分融合,废止过时的制度,对正在实行中的制度进行完善补充,出台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7S管理”规范要求,通过校园各宣传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使得每一名师生熟知制度规范。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一套融合企业管理文化、符合职业教育规律、操作性强的《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并发至每位教职工和学生。同时,开展相对应的竞赛活动,使得“7S管理”理念深入人心。

2.建立制度实行考核机制,保障制度运行

成立了专门的考核办公室,分设各种制度监督检查小组,对制度实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评估打分,将之与科室评比、教师工作考核、学生操行评定等结合起来,打造执行文化,不断改变师生行为习惯,培养规范意识,提升管理质量。

三、抓好环境文化建设着力点,浓厚文化氛围

校园环境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与校园文化氛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笔者学校按照“因地制宜、理性高雅”的原则,建设优良的环境文化,为师生创造了有利于学习、工作、生活的浓厚氛围。

1.实施园林式校园建设工程,打造绿色生态文化

学校主干道、运动场周边和宿舍周围种植能体现学校育人思想的绿色遮阴树种、灌木,在适当位置设置毕业生毕业留念的休闲座椅,设置隐形卫生桶。每块园林小区都各有特色,体现不同的育人思想,并按特色为小区命名。同时,校园里的每棵树木都以班级命名认养,以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校园绿化面积已占到校园面积的50%。温馨美丽而又有品位的校园环境,使师生员工学习、工作在知识的宫殿、绿色的海洋,身心愉悦,思想活跃,修养提升,心灵净化,为学校办学规模的拓展和办学层次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精心布设人文环境,实现三大文化对接

(1)教学区文化与文明文化、专业文化对接。开展文明礼仪用语征集,在每幢教学楼的楼梯墙壁上装设活动征集来的有代表性的文明礼仪用语;每个办公室、教室、图书馆等门口统一制作标识牌,室内挂上对应的规章制度、工作座右铭;教室走廊墙上展出名人风采和优秀学子宣传壁画;教室内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布设有特色的班规、专业发展文化、专业格言、班级名片等,切实做到了让每一寸墙面都会说话。

(2)生活区文化与美学文化、安全文化对接。生活区文化以整齐、清洁、平素高雅、和谐安全为主要特色。在食堂墙壁上张贴有关勤俭节约、文明排队等劝导用语;在每幢宿舍的走廊墙壁上制作安全警句和规范标牌,每间宿舍内贴有宿舍文化公约,生活用品摆放整齐划一;室内室外保持清洁明亮,每间卫生间标有节约用水,爱护卫生的温馨提示语。并结合“我的寝室我设计”活动的评比,让学生感觉家一样的温馨。

(3)实训区文化与专业、企业文化对接。在实训区的公共场地安设宣传教育专栏,定期出版现代企业文化、职场文化、专业文化专刊;在各个实训室内和车间,挂出操作规范、生产流程、操作安全注意事项等图表;实训设施的配备设置尽量符合企业生产运作实际。

四、抓好活动文化建设落脚点,丰富文化载体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得以延续与发展的源泉。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文化活动的内容要体现实践性和操作性,要有利于突出校园文化精神,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笔者学校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和传统节日,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广大学生创造机会,搭设成功的舞台,使那些特长较突出的学生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学校还坚持开设课后技能、艺术、体育、娱乐活动等兴趣小组,通过小组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团队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抓好创新文化建设结合点,健全文化体系

笔者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走创新文化建设之路,不断探索分支文化建设,健全文化体系。

1.融合企业文化,打造文化创新方式

加强与企业文化对接,加强校企合作。一是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让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要求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将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中就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二是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让学生感受到企业的氛围,熟悉企业的环境,了解企业对员工、对岗位的要求,寻求自己与企业员工的差距。三是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人员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的教育,让学生多了解企业的情况和要求;聘请企业一线高级技工来校指导学生实习训练,让学生在技能等方面掌握企业对员工基本素质、职业素养、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使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之中能按企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就业后能尽快适应企业环境。

笔者学校还特别注重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一是把学校的实训室包装成企业的“车间”,把学生包装成企业的“工人”,同时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二是在公共区域建设“企业文化长廊”,着重宣传著名企业的先进理念、管理规范以及行业质量标准,教室标语改为国内外、本地知名企业家和优秀工人的寄语。三是在对外校园标识上突出“职”的特点,努力营造“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氛围。四是尝试按照企业架构构建班集体,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体会到企业的存在,感受企业的文化气息。如以企业的管理模式实行“总经理(班长)负责制”管理,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和公约,以项目招标的方式组织班级活动。

2.结合传统文化教育,拓展文化创新外延

为了拓展文化创新外延,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魅力,使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素质教育有机融合,达到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导道德风尚的作用。我们在全校范围内着力开展了学习普及《弟子规》,为每一位师生员工购买《弟子规》学习书籍,组织观看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主讲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和聘请相关人员进行《弟子规在现实工作的应用》专题讲座。各党支部、各班级积极组织师生开展学习和研讨,并撰写学习心得,要求师生在日常家庭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躬身践行,使“孝、悌、仁、爱、礼、义、忠、信”的思想意识渐树渐浓,校园文明之风愈兴愈盛。

3.推行快乐工作,深化文化创新载体

快乐工作法是笔者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我们坚持“目标先导、教育先行、机制先优、福祉先谋”快乐工作理念,在教师中推行了“快乐教育法”,在学生中推行了“快乐成长法”,在行政后勤各科室中推行了“快乐服务法”,做到了坚持民主、决策快乐,因材施教、学习快乐,上下同心、大家快乐,团结协作、工作快乐,实现了党政一体、上下一心、师生协力、和谐共建的“尊而乐、公而乐、惠而乐”的工作格局。

篇8

指导思想:

班级文化是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具有班级特色、书香氛围浓厚、环境优美整洁、富有激励性的价格取向、行为举止、文明阳光、制度规则和班级风尚等的集合体。实施班级文化建设,有助于积聚班级素养,达成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和主体发展的目标。

总体目标:

为学生营造和谐、进取的班级成长氛围;建立宽松、清新、充满人性关怀的班级文化;形成具有教育性、凝聚力、制约性、激励性的班级文化;丰富班级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在传统中挖掘新意,使班级文化与学校办学理念融为一体;营造热爱学习的风尚,促进学生才干的发展,推进生态德育和活力课堂的实施。

预期效果:

1、班级环境大为改观,地面做到“三无”(无纸屑、无瓜皮果壳、无痰迹),每面墙上都能“说话”,与此同时,鲜花、小小动植物、科技制作等走进教室,使教室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乐园”、自己的“家”。

2、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养成。这些习惯诸如见了老师主动问好,见垃圾主动打扫,见不文明言行主动制止,见别人困难主动帮助等等。

3、班级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学生逐步认识到集体荣辱与个人荣辱的关系,每天关心班级评分情况,人人努力为班级争光添彩。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得到加强和巩固。

4、班级管理进入自主管理状态。学生大都能自己管好自己,班级管理进入制度化轨道,班主任从繁重的事务堆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教育教学,班级管理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学生的班级主人翁意识得到增强。

5、学生思品素质得到提高。不知不觉中学生变得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乐于学习、整洁卫生,班级德育工作也随之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实施内容:

一、精神文化建设

要激发一个集体,首先一定要形成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渴望和追求,正是这种追求和渴望,才能团结一致、激发整体,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1.把握学生的需要,找准切入点。学生的每一个成长阶段有各自的心理需求、发展需要。把握学生该阶缎的需要,找准教育切入点,激励他们身上潜在的勤恳和执着,有利于学生认同感的发生。

2.发掘教材人文因素,激昂学生。在新课程教材中,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气味。应充分使用教材,让学生去感想爱,感受关心,并让这种情感在教室中洋溢,在生涯中滋生。

3.丰富班内评价,学会赏识。

进行赏识评价,被赞扬的个体的积极行动获得了确定,增强了自信;未被赞扬的个体则形成积极发觉别的人的优点的习气,知道如何使自己也变得杰出。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过程,可以激励自身不断进取。

4.洞悉每个学生思想动向,及时个体教导。

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要努力做到集体训导和个体帮扶相结合。既要把握好班级发展的大方向,又要悉心洞悉每个学生思想动向。对个体中浮现的好的苗头要积极予以辅导推行,力求把好事办得更好;对个体中浮现的不太好的苗头要极力引导,把坏好或者把祸害降落到最小水平;对于个别学生浮现的心理毛病要积极予以开导,让学生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

5.言传身教,以辽阔的胸襟,做真挚的教导。

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师生关系始终处于首要地位。教师要以辽阔的胸襟,去包容、接收学生独立的人格。学生可以自私,学生也可以自我,教师有义务去影响他们,用爱去教会学生爱,用宽恕去教会学生宽恕。

教师要将学生的感情发展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首要目的之一,使班级成为培植学生感情文明的场合,让学生在学校、班级里积蓄做人的情理。

二、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制度系班级文化建设的保证,只要在制度的规范下,学生才能更好的发展。制度文化建设要基于民主、平等、-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原则,和学生一起磋商来拟定班规,让学生认同所拟定的制度。

1、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让学生在规范中成长。

2、建树切实可行的班规(包含文明礼仪、学习章程、考勤条例、基本规范、卫生值勤、奖惩制度等方面)。

班规的拟定和完美要激发每一位学生加入,普遍听取每一位学生的观点和提议,再通过民主表决肯定,这样才可得到学生的心理认同,进而内变成其追求的目的,才能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履行,才能促成学生进展自主倌理。同时,班级还应制定相应的品行评分细则,进行有效的约束。

3、建构有效的班干部队伍。

1)班委会:班委会可分成行政部、学习部、纪律部、宣传部等部门,从学习、纪律、宣传、思想、就餐、两操、文体活动、个人卫生、行为礼仪等各方面进展分管鞭策。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6-8人一组),由常务组长对组内事物全权负责,记录小组成员成长足迹。同时,对班干部的工作负定期考核。

2)干部值日制:为培植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班级可执行干部值日制,即1个班干部加1个小组长轮番值日,对每天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记载,放学之前进行总结、反馈。

三、物质文化建设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是指课堂环境建设。它是班级精神文化的表现,是师生、生生沟通的平台,是班级舆论导向的载体。

新课程教育教学是一种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学习过程,是教室和生涯紧紧相连的一种学习情态。它需要师生、生生有动态和静态的交流,需要时常有信息的更新,需要小组内部和组际的协作和竞争。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就要充分使用每一面墙,让每一面墙都说话。

1)班级名片:制定富有特色的班级口号、班风、班训等,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文化氛围。

2)书海拾贝。张贴学生自写或摘录誊写工整的美文和优秀作业,展示学生动手创造的剪贴画、书法美术作品和自制小报等,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长处,熏染学生的性情。

3)百科海洋。张贴学生搜集的各种小常识、小材料、各类学习格言、名人在我心中。让学生学会搜集,学会判断,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4)班级公告。做到“四表”上墙(作息时间表、课程表、班级岗位及人员分工表、清洁值日表)和班规或班级公约上墙。

5)班级书库。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好书使人得益毕生,为丰厚学生的知识,开朗视野,班级展开“捐一本好书,让图书流动起来” 运动。聘任图书管理员对其归类置放,办好借阅登记,并完好维护。

6)心语心愿。展示班级成员梦想,迸发理想火花,立志成人成才。

7)景观楼阁。摆放绿色植物,惬意学余心情。

8)成长脚印--谁是最亮的那颗星。对班上的每个同窗从文明礼仪、学习水平、考勤纪律、行为规范、卫生保洁、奖惩表彰等多个方面每天进行评比量化分,一周一评,优秀者进行奖励,然后再以周、月比提高,期末总评,表彰各类优秀个人。

9)你追我赶。强化小组建设,聚焦小组文化(组名、组徽、组训、组歌等),培植小组协作意识,多方面进行评比,一周一评,优秀小组奖励一面小红旗等。

四、活动文化建设

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途径。一次用心设计的集体活动的教育作用远胜于一百次空泛的说教。

1、主题班会活动。

开展班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经过活动,在思想上受到教导,在行动上获得改良。班会的形式可以是讨论、演说、小品、相声、歌曲、争辩、汇报等,内容以培植良好的行为习惯、传统美德、文明守信、节日祝贺、感恩、责任、励志等为主。

2、班内学习竞赛活动。

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竞争与互动,激发学生个体与整个班集体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各方面都得到很大发展。

3、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

通过远足、踏青、参观、军训、调查、走访、报告会、讲座、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走进社会,历练性情,奉献他人,提升自己,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4、文体活动。

轻松活跃的文体活动有利于愉悦心情、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发展特长。班主任可以结合节日或学习阶段,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拔河、跳绳等比赛,或在平时经常举行唱唱跳跳、说说笑笑的文娱活动等等。此外,班主任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校性的文体活动,如歌咏比赛、广播操比赛、田径运动会、文艺社团等,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通过这些活动,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在活动中既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进一步发展了特长。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班级文化建设影响甚至会改变学生的成长方向,所以班级文化建设一定秉承科学性、人文性、教育性,真正地为教育学生服务。

附1:年级组班级文化建设主题(仅供参考):

高一年级:着眼细节 培养习惯 学会尊重 诚实守信

高二年级:富有同情 表达善意 具备良知 强化责任

高三年级:为人谦逊 做人公正 善于自律 勇于担当

附2:班级名片参考

班级名字 : 追赶太阳107 班魂: 优、雅、勤

班级形象: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

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气象勿傲、勿暴、勿急,

颜色宜静、宜庄、宜和。

班级公约: 学风严谨 奋勇拼搏

优雅大方 文明守信

心胸宽广 表里如一

尊师爱友 团结互助

自立自强 知恩图报

篇9

【关键词】班级管理;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有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也有消极颓废的班级文化,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能给学生以正面引导,成为凝聚班级力量的精神支柱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消极颓废的班级文化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小学班级管理文化构建的基本原则

1.自主性原则

小学生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他们自主性的作用。在班级管理文化建设中应从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出发,充分考虑他们是否愿意接受。要把那些能够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反映学生与社会发展需求、支持学生兴趣爱好的文化元素作为班级管理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从而增强班级管理文化与学生的亲和力,进而加强他们的普遍认同感。

2.自律性原则

小学班级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果全部由班主任来进行管理,就会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感,也难以形成班级凝聚力。构建班级文化,就是要实现学生自主性与自律性的统一。班主任主要是引导学生当好他们自己的主角,使他们具有自制能力和自律意识,将对学生的要求化成学生自己的行为和意识,实现班级管理中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3.目标性原则

在现代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中,各股文化力量都或多或少的对各方面还不成熟的小学生产生影响。班级管理文化的建立,就是为小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让他们借助这一有利文化环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是所有教育工作人员都必须承担的重任。

4.差异性原则

我们都知道每个班级中学生的组成千差万别,班主任的班级管理风格也是不尽相同,各任课老师的教学风格更是各有千秋,这些差异性的存在就决定了班级管理文化建设的个性化特征。小学班级管理文化的建设就要体现组成要素的个性化特征。只有这样,班级文化才具有个性化特点,才能符合文化的差异性,也才能因人施教,进而因材施教。

二、小学班级管理文化构建的实施策略

1.角色转换DD转变班主任的主体角色,引导学生的自主化管理

师生角色转换是有效推进中小学班级文化管理的重要前提。一是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方式需要由保姆式转向引导式,无须再扮演“大管家”的职业角色,而是要做好“引路人”的教育职责。二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学会自我认知、自主管理,通过班级文化环境创设、班级特色活动开展、班级学习氛围营造等途径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成为文化关系中的人。更重要的是,必须打破班级管理权力的层级建筑,文化管理模式就是要避免管理权过于集中,通过强化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民主意识来提高班级管理效果的生成力。

2.情境建构DD营造班级和谐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班级文化营造是有效推进中小学班级文化管理的主要保障。一是要重视班级的物质文化环境创设对班级管理的隐性影响,尤其是教室主题墙的风格和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差化设计和选择。小学班级重在认知和兴趣的激发,中学班级重在理解与创新的培养,使学生在体验文化意义过程中去理解人之主体性的丰富蕴涵。二是要加强班级的精神文化环境建设,不应以过度宣扬班级管理制度呈现的各种纪律来规约学生的各种行为,而是要借助于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班级活动来激发班级成员的积极参与性和增进他们之间的广泛交流,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人际生态,使“关系规约”代替“制度规训”。

3.制度规范DD有效构建班级文化准则,促进学生的文明习惯培养

篇10

【关键词】班级文化

班集体是由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社区文化背景,不同个性品质、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结合而成的文化生态群体,是学生心灵碰撞最直接、最微妙的场所。如何贯彻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成为每一位班主任需要思考的问题。

班级的管理,说到底就是打造班级的文化。班级文化是指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的集合体。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表现出一个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并且这种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我在工作中一直致力于精心打造班级文化,下面谈几点我的作法:

1 扎实班级物质文化,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就是指教室环境建设,它主要包括班级教室的布置以及班级的育人设施等,是班级文化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个班级精神面貌的具体反映,也是用来衡量一个班的班级文化的最基本的尺度。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

1.1 板报。板报作为班级内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既得到知识的熏陶,又培养实践能力。板报的内容要富有新意,定期更换,并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形式上力求简洁、明快、富有时代感,并注意与学科、时事政治及社会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社会。富有新意的板报设计,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自已设计,自己编写板报。这助于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1.2 墙面。教室四周的墙面,是展现班级学生个性化、特色化的一大体现。内容上可以张贴学生的优秀作业,让学生展示自我、树立自信;可以设立光荣榜,树立榜样,宣扬正气;还可以写上名言警句,给学生以启发和鼓励。墙面布置应结合学科、节日、班级特色、学校活动等经常更换内容,它就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诉说着学生的成长。

1.3 角落。为充分挖掘教室有限的空间,还可以利用适当的角落,开设一些科技角、图书角、卫生角之类。

2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落实班级自主管理

制度是用来管人的,这是制度的强制性。但制度也是用来帮助人、教育人和引导人的,这是制度的教育性。有什么样的班级规章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观、价值观,甚至人生观、世界观。

2.1 拟订班规,体现主体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规是对学生的一种约束,一种引领,是学生发展的方向。班规的制定应该有班主任和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让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应该并且能够遵守。师生双方既互相信任,又互相监督,这样才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才能真正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

2.2 定岗定责,培养自主性。设立班级小主人岗位,针对学生特长进行岗位职责分配,做到知人善任,激发每个同学的学习和工作热情,组织团结、积极、奋发、向上的班级管理队伍。通过各种角色设置,使每个学生在集体中都有一定的职务,都有自己满意的角色,这样一来,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班级凝聚力。班级岗位根据班级需要自由设定,如:早读检查员、图书管理员、门窗管理员、整队行走记录员、讲台物品管理员、眼保健操管理员等。

3 推动精神文化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1 树立良好的班风。班风是班级风貌体现,是全体学生学习、生活、文明、道德等各种观念汇聚而成的群体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对学生就会产生无形的教育力量和巨大影响。良好的班风是无声的命令,是不成规章的行为准则,它不仅制约着学生的个体行为,而且左右着学生品德发展的方向,决定着集体成员的个性发展。优良的班风,能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从而增强班级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宿感。在关系和谐,正气上升的氛围中,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每个人的创造性、积极性都得到赞扬和呵护,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

3.2 开展丰富的活动。班级活动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班主任要善于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发展,通过活动打造奋发向上、团结拼搏的班级精神。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例如:

3.2.1 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班级最常见的活动之一,内容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公民道德建设、阶段性班级工作、重大节日纪念活动等为主。班主任在开展主题班会时,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可能多地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通过学生喜爱并乐于接受的形式,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思想教育,从而改进自己的行为表现。

3.2.2 文体活动。轻松活跃的文体活动有利于愉悦心情、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发展特长。运动会、艺术节、电脑节、双语活动、歌咏比赛、诗歌朗诵会等都颇受学生的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在活动中既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进一步发展了特长。

3.2.3 评比竞赛。学生对竞赛类活动情有独钟,知识竞赛,体育竞赛,学习竞赛,才艺竞赛,劳动竞赛等都是他们热衷的项目。每种个性特征的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都有了用武之地,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争强好胜的天性使学生主动涉猎多方面的知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