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

篇1

【关键词】生活化 多元评估 指标体系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一直以来为大家所称道,而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针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塑性最强的中学生而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在“德育”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生活化的思政教育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脱离古板的照本宣科的模式,授课模式变的各位多元化,生活化。纵观当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进程已经卓有成效,不少学者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证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然性与时代性,还有一些思政教育者尝试着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再局限于理论的高地,更加贴近生活,更容易为学生接受,达到思政教育最根本的目的。而对于中学教育而言,教育成果的好坏通常由评估指标来呈现,因此要想真正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最先考虑的反而是教学输出的成果评估指标,生活化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就要着重从评估体系上着手,用输出结果管控来真正影响教学过程。

二、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模式的不足

既然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步贴近生活,教育者亦探寻和倡导更为“亲民”的教学方式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作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指标体系,就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教条式试卷考核模式。其一,传统试卷考核的内容往往局限于对宏大理论的记忆熟练程度的考核,在枯燥而空洞的教条式的考核中,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往往无法做到理解,更遑论联系实际来践行。其二,传统试卷考核的模式,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学生为了考去高分去死记硬背空洞的思想政治理论,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对学生“三观”塑造的初衷被一个个功利化的分数所埋没。其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以试卷考核来评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不但评估指标单一,同时也无法真正起到评估的目的。因此,对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而已,生活化的思政教育模式亦需要多元的评估指标来衡量成效。

三、多元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构建

在新课改精神下,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还原到生活中,构建“理论教育”和“常人生活”之间的纽带,而其评估的模式也同样要回归生活,方能客观、综合地对思政教育成果进行评价。

首先,就卷面考核模式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卷面评估内容应当充分体现开放性。选择题,填空题等封闭型题型几乎只能考察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及一些固定知识的记忆,达不到真正考核学生提炼观点、对知识理解程度等目的。因此在试卷考核中,应当融入开发式的问答题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动想象力,表达自己真正的观点,来探求问题并不唯一的答案。开发型的题型应当更为多样、灵活,鼓励学生创新与突破,在题目的设计中引导学生树立多学科、多维度、多方位的思考模式。而在题目的内容设计中,应当转向关注现实生活与社会现实,让学生树立起从生活角度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

第二,要构建“动、静”结合的评估框架。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通过期中考和期末考几张简单的试卷中,是无法得到有效的评估的。从专业课程学习成绩中,我们只能对学生进行静态的评价,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成长过程中思想道德修养发生的动态变化的关注。因此,应当构建“动、静”结合的思政教育考察模式,其一要通过卷面考察、访谈等多种渠道考察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其二通过构建一系列的指标体系,对学生日常生活表现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正确的建议和帮助,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横向向对比学生当下表现,也要横向对比,帮助学生发现进步与不足之处。构建“动静”结合的评估框架,通过对其日常生活行为的认可评估,树立学生增强自身德育修养的意识,激发学生对思政教育生活话更深层次的思考,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第三,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中的“主体”、“客体”。唯有健全的评估“主体”和“客体”方能起到对思想政治教育客观地进行评估的目的。从评估的主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对象应当囊括学生的期中考、期末考成绩、日常做完完成情况、课堂讨论参与程度、日常校园生活德育表现,社会家庭生活中德育表现等。全面的评估主体能够多维度的展现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从评估的客体来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者若如传统模式中仅由政治教师参与评议,则无法达到客观评议的目的,因此评估的客体应当还包含课任教师、同学、父母、邻里,甚至学生本人,也可以对自我进行评价。健全的评估“主体”、“客体”有益于引导学生本人、家长以及社会大众抛开对学生成绩的简单关注,将视角更多的集中于学生日常表现方面,从而呼吁社会对学生除学习成绩外的其他发面突出表现的认可和接受。

生活化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归根结底,应当从教育评估模式上来改革,通过构建合理客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引导社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真正的素质教育的目的。当然,思想政治评估模式的构建并非一朝一夕能够促成,这需要广大从事教学一线岗位的教育者通过实践不断的探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建文.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人民出版社,2008。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袁广德.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篇2

[关键词]绩效评估 高校思政教育 创新

[作者简介]倪胜巧(1982- ),男,浙江金华人,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成都61006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051-02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绩效评估机制的内涵

1.绩效评估的科学内涵。绩效评估又叫绩效考评或绩效评价,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概念,是指评估的主体根据一定的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采取某种评估手段,来评定员工的工作完成情况、员工的工作职责履行程度以及员工的发展情况等,并将评估结果酌情反馈的活动。在绩效评估过程中,必须具备明确的评估目标和标准、合理的评估方法以及全面完整的评估信息,进而构建某种企业评估机制,形成绩效评估体系,为企业和员工的长期发展而服务。

2.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绩效评估机制。将人力资源管理学中的绩效评估概念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这是观念和思路的创新。以往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评价环节时,一般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取得的实际效果进行认识和评价的过程叫“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以延续的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它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原则,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体系的一系列要素,包括主客体、内容、方法、载体、环境、组织和管理等,进行综合的认识评估和科学反馈,总结经验教训,进而回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究竟做得怎么样”的现实问题,以求影响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客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足发展和价值的实现。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绩效评估机制创新的重要意义

从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现状来看,评估活动的确在进行,但是实际效果有限,有的流于形式,有的缺乏科学的标准。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评估”而“缺机制”,没能充分发挥绩效评估的认知和反馈功能。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估是正确决策的基础,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行有效管理的关键,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机制的构建、创新和优化工作,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发展和实际效能的发挥。

1.在学术上,为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反馈,可以促进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的进一步认识,为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客观上需要能够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评估机制,而目前评估机制的松散和低效,迫切需要评估标准、观念、方法的一系列创新,补充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理论体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估机制创新,能够持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发展,不断对理论和实际进行新的判断、选择和矫正,推动学科体系的完善。

2.在实践上,有利于进一步调整工作决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估活动能够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究竟进行的好与坏,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长足发展。随着国际国内大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教育理念和高等教育体系的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环境和载体、教育评估的改革。如果教育活动能够创新而评估体系不随之创新,那么持续性的教学活动效能就会大打折扣,事倍功半。

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绩效评估机制的创新

1.原则和标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估机制创新,能够带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在以往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估体系中,有的以学生的道德操守和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有的以教育实践的社会效果为标准,不一而足。我们认为评价标准应该是思想层面与实践层面兼顾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知、情、意、行”四个环节连续统一的、内化与外化过程循环往复的。总结起来就是让学生知识上“真懂”,实践上“真用”,思想信念上“真信”。创新常常需要颠覆传统,需要思想的解放,但创新又不是随意的、无根据的遐想,也不应是旧观念的沉渣泛起,更不应该是对已有成果改头换面的重复。所以,针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评估机制的创新时要坚持一些原则,帮助我们把握工作的性质和方向。一是历史的、具体的原则:任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当时当地的国情、校情和学情,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不仅要密切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也要根据社会大环境以及时代特征进行宏观的把握,我们要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到具体的、特殊的历史条件中去考量,从而找到规律,避免用割裂历史的、静止的、绝对的观点看问题。二是以人为本的原则。我们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的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判断和反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为改革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动力,进而更切实满足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是教育的最高标准,高校必须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功能,以学生为本,这样就可以在创新的自由空间中找到方向和工作重点。

2.评估观念的更新。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对主体的评估、对教育效果的评估、对教育活动过程的评估,其中主体评估还可以分为对教育者的评估和对受教育者的评估。这种划分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更要着眼这几个部分的相互联结关系和彼此之间的互动作用,因为“机制”不同于“体系”,机制是更加动态的,更加着眼于事物的发展和未来的,我们要通过改革创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估体系成为一个动态的系统。

另外,我们要避免思想认识中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机制看作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在观念层面只要突出了评估机制的作用,就可以有效地遏制实践中的形式主义、走过场、应付领导检查的现象,落实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通过他评和自评相结合,找到工作中的疏漏和不足,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依据。

3.评估主体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无疑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两课”教师,同时还有高校辅导员、行政管理服务人员等。这些主体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的主体,这就导致了“自己评估自己”的怪现象,使得评估没有约束力和说服力。所以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不仅要发展“多元主体”,还要实现“主体交叉”。从层次性上考量,评估应该是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自评与他评结合的,所以我们也应该用分层的方法确定评估的主体。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评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接着,高校的相关管理部门评估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教师和管理人员评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的客观状况,同时进行自我考评和反思。这种环环相扣的评估主体层次也可以逆向发展,学生评价教师的思想工作做得如何,教师评估学校的思想工作有没有做到正确的领导,高校也可以对教育部门的宏观定位和教育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就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和循环。

4.评估方法的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要求我们的评估手段、途径都要不断地创新和改革,突破以往的传统模式,继承和发扬具有实效性的评估方法,探索新的评估方法。例如评估活动不仅要像“考试”一样对实际工作起到检验作用,也应该像“实验”一样吸引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不仅仅是上级评估下级,还可以学生自己评价自己,教师自己反省自身,通过信息时代的多元信息手段,采用校内与校外、课上与课下、显性与隐性、自评与他评多种手段相结合的评估方式,充分、客观地反映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绩效成果。

5.评估内容的整合。目前,我国高校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多元化、层次化,并随着时代变迁、社会的发展呈现一种动态的、不断更新的体系,我们的评估内容也应该推陈出新并且有效整合。例如我们的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中包括这几个部分:知识目标――的基本原理、我国的基本历史和国情、道德和法律常识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理解中国历史的走势和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使学生领会理论的地位和价值;在意志品质上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信仰,有分辨善恶是非的能力,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行为层面上能够控制情绪、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并将道德观、信仰、政治理念付诸行动。这种知、情、意、行的目标体系就是整合评估内容的一个基本标准。所以,评价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究竟做得如何,就是要检验学生有没有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有没有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国情,在情感上是否热爱、认同自己的国家民族,在意志品质上是否有道德和信仰,在行为上能不能践行健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内容是丰富多元的,但是评估机制又必须是系统化的、精简有效的。

6.评估环境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工作不仅需要主客体的一致努力,也需要评估环境的有效保障。不论是大环境还是小环境、软环境还是硬环境、学术环境和管理环境、校内环境和社会环境都要相互影响和作用,都要进入我们评估工作的考虑范围。首先,相关的领导机构和管理人员要时刻把育人工作摆在高校职能的首要位置,不要等出了问题才责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到位。其次,各个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的部门和成员要相互配合、发挥合力,形成良好的校内评估环境,评估要做到有良性机制、有权威、有章法、有效果。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理顺和调整国际国内大环境,尤其是社会风尚对校园内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避免理论和实际“两张皮”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及时把握时展的新趋势,使教育更加可信。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估机制存在形式化、过于笼统的问题,但随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相关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估机制问题愈发地重视。可以预见,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估应该是朝着数字化、科学化、系统化和动态化的方向发展,将量化考评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实际工作的检验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韦青松.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评估体系的改革创新[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1).

[3]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4]乔永忠.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绩效评价及其指标体系构建[J].法制与社会,2007(5).

[5]刘刚,王英.地方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岱宗学刊,2012(1).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独立学院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办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日益凸现,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进行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加强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育机制创新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在一定思想理论指导下,通过借鉴参考普通高等教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在独立学院自身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管理结构以及配套实施策略,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组织形式,具有预见性、参照性和指导性等功能。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构建新机制

对于独立学院来说,普通高校的思政工作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但不能适应独立学院学生个性更张扬、更富有创新精神等特点,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继承――发扬”的基础上,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要与时俱进,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新机制。

(二)加强领导机制

独立学院的管理模式是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采用院党委领导下的书记负责制。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从管理层抓起,只有管理层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树立了正确思想态度,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不会流于形式、不会敷衍塞责。加强领导机制才会出现独立学院思想政治工作“一枝动,百花摇”的良好局面。

(三)优化反馈与激励机制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采取“填鸭式”的方式――“我说,你听”,“授者”与“受着”的真正交流较少,效果不明显。优化反馈机制,鼓励大学生敢于说出心中的想法,对勇于反馈自己想法并提出建议的学生进行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互动起来。

二、教育评估机制创新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建立在客观准确的评估基础之上的。教育评估是为引导、推动、督促思想政治工作朝正确的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它既是对思想政治工作活动规律的认识过程也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过程。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的创新:

一要立足于利于学生、学院、社会的长期发展,而不是评价单个评估对象的优劣。评估最原始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查漏补缺,对教育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改正,但评估的终极目标还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同时有利于学院的长远发展。

二是在对评估效果要重视,对评估过程也要重视;评估效果一方面要靠的是对“授者”的教育过程、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反馈;另一方面评估要对“受着”的接受效果反馈。而评估过程的系统性与可操作性是否能得到落实,都要靠评估程序的是否规范、时间统筹、空间布局以及人财物力资源能否得到有效的配置,如果评估工作墨守陈规,不思创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这种主观性较强的评估工作很难得到有实质性的结果。

三是评估要尽可能的量化,做到更加客观公正。量化的过程首先是定性,设计评估流程和评估方法时,便要对评估进行定性,然后对评估内容定量。尽可能多的数字化定量对于评估的客观公正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此外,评估的具体开展方式可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记录、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访谈、书面测评等方法。

三、教育方式创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比较强调知识的灌输,时至今日,这种教育方法已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不受学生欢迎,其有效性和实用性受到了普遍的质疑。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创新也要摆脱这些因循守旧、机械式的教育方式,否则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特色,失去生命力。通过教育方式创新,让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变成独立学院教育特色。

(一)从“灌输性”教育方式向“渗透性”教育方式转变

1、将思想教育“渗透”到党团活动中来

党团组织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的载体,党团活动在独立学院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特别是党员身份对于大学生来说吸引力还是比较大的,普遍向往成为正式党员。不过党团活动若不能够克服“假、大、空”等弊病,那也会严重挫伤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把党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下到寝室、班组,走进街道、社区,进入企业、工厂,把最“接地气”的活动和党团活动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进行革命传统、人文精神传承与教育。没有刻意的“宣传”,没有矫揉造作的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在无意间中能够取得最好的效果。

2、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融入到文体活动中来

课堂内和课堂外是大学生活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业余生活对于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以及调节情绪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文体活动开展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总是密不可分的,不管是文娱活动强调的才艺、人文素养,还是体育运动强调的团队意识、志愿精神等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是一致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素质的全面发展。

3、将思想政治教育“镶嵌”到校园建设的每个角落

校园文化和校园氛围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着重要的育人功能。一尊雕塑、一句热血沸腾的口号、一处温馨的提示语,无不洋溢着校园的人文情怀。如哈佛校园里的华盛顿、杰佛逊雕塑,北大的博雅塔、燕园、淑春园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动宣传画。

(二)由“传统型”教育方式向“现代型”教育方式转变

传统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采取管理教育结合、开展树典型事迹报告会、节假日纪念活动、召开座谈会、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而随着现代教育科技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电教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拓宽了“阵地”也让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多样化。

1、思想政治教育“电教化”

有了电教手段的参与,以前单独枯燥的“单口相声”的演讲、宣传、思想教育变得图文并茂。电子课件的应用让座谈会、讲座、报告会变得丰富而具有感染力。

2、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

在普通高等院校,校园网建设已经成为了一项常规化的任务,它成为校园建设“现代化”的标志之一。而独立学院也大多建立起了自己的校园网。网络化的思想教育方式是大势所趋。在独立学院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和私密性,运用到网络进行在线心理咨询、就业指导、思想反馈等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他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没有顾忌而畅所欲言的交流场所,在保障学生隐私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校园聊天室、校园BBS、校园社区论坛等都是学生舆情的集聚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管理、生活和服务方面的信息,加强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和互动。网络的运用对于实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起到非常显著的作用。

3、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

网络化不等于信息化,网络化是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信息化离不开网络化。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要信息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与信息平台无缝对接,首先要建立精确的学生教育信息库,掌握每位学生的家庭状况、个人基本信息、德育综合信息、思想及心理健康状况、社会实践信息、所获奖惩信息等,完整的信息链接让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的放矢。其次要开展与通讯商的合作,搭建校园信息平台,如在调查的绝大多数独立学院都构建了学院自己的通讯群,不仅降低了通讯资费,也为提高了信息公布的覆盖面,在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基本上全院师生移动用户都构建了自己的通讯集团。

现代化的沟通方式与信息获得渠道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工作方式,也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精彩纷呈。

(三)由“精神”教育方式向“物质精神”教育方式转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将物质利益与精神奖励人为的分割开来。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一谈到物质便沾染上了资产阶级“铜臭味”,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前进的保证。因此,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到物质的因素,只有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才能事半功倍。

1、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把学生的利益摆在突出位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物质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独立学院学生也不可能例外,从他们对工作待遇的期望便可以看出。他们对未来工作的选择以及岗位意愿上都更加趋于实用性和利益性。因此,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利益需求。

2、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物质与精神并不是水火不容而对立的两方面,它们是可以有效的融合在一起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利用二者的相融性,在肯定物质激励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3、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务虚走向务实

解决好学生实际的困难与矛盾才能够显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才能显示思想政治教育的威力。家庭贫困、学习困难、就业压力过大、失恋等一系列的实际状况才是摆在大学生们面前的大难题,在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时,既讲道理还办实事,不让学生感觉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只是“嘴上功夫”――“光说不练”。把问题解决了,思想政治工作才有拥护者。

独立学院逐渐被社会所认可,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新的思想、观点充实自己,推进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索出适合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肖巧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农业与技术,2003,(10):129-132.

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34-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具有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课程。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理论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的思想理论,养成的科学思维;而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实质上是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与鲜活的生活实践和学生个体的思想认识、直接体验相结合和相统一的过程,有着自己特有的目标。所以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对于高校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目前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不能高标准地达到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要求,不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各种能力。通过构建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化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模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目的。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能够有效地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社会活动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通过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利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组织能力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认识社会,了解世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环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有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指引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觉悟状况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所以说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不光让大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而且要让大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真真切切地理解体会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使得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1.缺乏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正确认识,对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投入不足。我国的高校正处于一个发展阶段,高校教学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缺乏一个系统的认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一个正确认识,从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缺乏相应的投入。高校教学中只是片面注重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教学,而没有注重理论实践教学对于高校大学生能力和思想培养的意义。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中只是做一种形式,没有深刻的理解实践教学对于整个高校教学体系和大学生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在高校教学中对于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从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的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投入来支持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使得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不能够顺利的开展。

2.缺乏专业的实践教学教师,教学活动缺乏规范性。因为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实践专业老师需要专业的实践经历,只有老师具有专业的实践经历才能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工作,但是由于思想政治课老师自身的能力不足,使得实践教学的目的难以实现。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的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实践教学部分,同时还明确了实践教学的各种教学方式,但是在具体的实施实践教学的时候没有特定的教学大纲进行规范,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没有一个统一的内容、目标、方式和要求,使得实践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随意性增大。由于没有相应的标准使得实践教学活动没有能够达到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其结果只能使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3.缺乏科学的实践教学指导,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教学,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涉及到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各个环节和因素的顺利进行和保障是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一个良好手段,但是由于对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从而使得整个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的指导,让实践教学的具体工作落实不到位,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让整个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不能全面的开展,对于整个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指导,对于整个实践活动缺乏相应的具体实施措施,从而使得整个实践教学的意义很难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实现。目前许多高校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过于陈旧,不够完善、科学,忽视过程性评价,强调结果性评价。考核依据主要是查看学生是否参加实践活动,检验学生实践报告质量,对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具体表现没有足够重视,从而导致学生不够重视实践教学课,只专注于文字资料的收集整理,忽视实践课的参与过程,甚至于对实践活动敷衍行事,实践报告抄袭了事,更有甚者是不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成绩反而比参与者的好。

三、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篇5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判断活动,由于评价客体、评价方法的独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除了具有一般教育评价的共同特性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它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制度的提出和完善提供可靠的依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全过程,包括宏观到微观的各个方面。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它涉及到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能力、心理等多个方面。所以相应的实效性的评价内容应该包括政治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心理健康发展、道德品质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这些评价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时务必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估。如果只是片面的评价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教育效果,容易导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认识偏差,达不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客观的评价,这将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客观科学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具有全面性的特征,这也是实效性评价的基本要求。

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所涉及的内容既包括知识、能力等可量化的指标,还包括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不可量化的指标。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更科学、更客观,必须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全面评价。既要有定性评价法还要有定量评价法,要把统一评价法、系统分析评价法、比较评价法、总结评价法和过程评价法这些方法结合起来,综合应用做出科学评价。

三、评价客体的层次性

客体是实效性评价的重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客体是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由于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的教育对象可能接受能力较强,起点比较高,所以表现出较好的思想道德水平。而有的教育对象由于自身原有思想觉悟的限制,思想政治教育再成功也还是不能达到社会发展要求的水平。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就必须按照受教育者的实际水平进行分层次的评价,设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在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时必须按照教育者原有的思想道德水平进行分层,只有明确受教育者原来思想道德水平的层次后,在评价过程中就可以找到参照对象,可以清楚的看到受教育者在教育前和教育后的对比,这样才能对一段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做出科学的评价。所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层次性特征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要分层次进行决定的。

四、评价过程的动态性

由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品德的变化,都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外在教育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不断外显的复杂过程,在很多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可能会对学生立即产生影响,而是悄然渗入,在今后某个特定的情境下表现出来。思想政治品德的表现往往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氛围,缺乏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内在的品德不可能转化为外在的行动并为人们所感知。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这些潜在的、长期的效果纳入实效性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就不能一蹴而就,不能只关注眼前的显性教育效果,必须根据外界环境和主客体自身状况的变化持续评价过程,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主体在进行评价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充分考虑现实因素的限制,既要看到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肯定高校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提高,还要全面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效果。

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不遵循动态评价的规律,只是静止的、孤立的对某一阶段的情况进行评价,这样评价的结果就是片面的,没有全面性、科学性,甚至可能和实际情况完全相反。从这个角度讲,动态性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特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基本要求。

五、评价结果的导向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再此基础上探析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不足和问题。并在评价结果的指导下分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积极和消极因素,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评价的结果和结论能验证教育活动的成效,并对之后的教育活动有引导作用。从其自身运作的角度看,评价活动本身需要特定的标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的设立必须按照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设立,其评价原则、评价体系的设立也必须朝向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面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五个特征是相互关联的,这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特殊性决定的。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是实效性评价体系完整的基础,方法的多样性强调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灵活程度,评价客体的层次性、评价过程的动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客观实践的体现,评价结果的引导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出发点和目的。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而服务的,也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科学化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王茂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篇6

一、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

(一)思政教育观念存在偏差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凸显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忽视大学生的个人需要和个人价值。高校多从党、国家和社会角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育目的仅限于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或是为国家培养政治合格的接班人,未充分考虑大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和个体价值。有人甚至将学生违纪违法、入党入团活动开展情况作为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标准。这种标准缺乏合理性,易造成思政教育观念偏差,不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思政教育内容和方法缺乏针对性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方面,存在“两课”课程体系不完善,学科建设基础薄弱,课程内容严重重复等现象。同时,教师教学仅以课本内容为主,忽视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未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且不重视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教学方法方面,教学方式和方法简单且针对性不强,仍存在形式主义和表面化现象,甚至存在为应付上级检查或为争取某种荣誉、利益而弄虚作假的情况。这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停留在发号召、造声势、掀等层面,无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教育工作者综合素质不高

当前,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综合素质不高。专业素养方面,很多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者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基本理论不够扎实,缺少丰富的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且能力水平、知识结构、政治素质不能满足从业要求。教学技能方面,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法不科学、不合理,忽视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仅仅对大学生采取硬性管理,难以真正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同时,由于缺乏一定的思维能力,部分教育工作者无法预测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前瞻性不强,难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社会和网络环境的制约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各种制度和法规正在不断完善过程中,但部分不法分子利用法律和制度漏洞谋取个人利益,损害公共利益,严重破坏了社会和谐,形成了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基于互联网的各种网络平台逐步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成为思想传播的主要阵地。但由于网络的开放、自由、交互等特点,导致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处于失检和失控状态,不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五)相关教育机制不健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系统性工程。然而,很多高校一直以来忽视教育机制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反馈和评估机制不健全,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决策机构难以准确、完整地收集信息,也就无法客观地、动态地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无法针对下一步工作目标做出正确决策与判断,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刚性约束不强、教育内容不符合实际情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阻碍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建议

(一)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问题是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教育决策问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思想的深层凝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将其贯穿于思政教育始终。例如,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工作者要始终保持平等、宽容和客观的态度,真诚对待每位学生,认真倾听并尊重学生的观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将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解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针对性

教育内容方面,学校要根据形势变化和学生的实际特点,特别是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心理特征,确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其符合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加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如找准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以其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能够得到提升。教学方法方面,除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要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实践活动中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

(三)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第一,高校所有教职工要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环境中,并渗透到教学、科研、服务等方面,营造多方配合、齐抓共管的一体化育人模式。第二,高校要整合校园文化活动,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需要出发,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构建一个完整、科学、统一的活动实施体系。第三,借助政府的权威力量,运用一定技术手段,避免非法信息侵入校园网络,为大学生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提高其鉴别是非的能力。

(四)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第一,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让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如建设专门的网络平台,宣传网络道德规范,加强学生网络规范行为教育。第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大学生面临学习、就业等压力,由此带来了大量心理问题。因此,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打造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开展各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增强学生的耐挫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第三,加强就业指导。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极大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稳定。因此,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增强择业能力。如开设就业指导课,让学生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了解社会需求,找准就业方向,帮助大学生掌握求职技巧,解决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就业竞争力。

(五)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第一,管理机制。要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学校改革发展总体规划中,制定可行目标,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第二,反馈机制。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反馈体系。通过各学生工作部门、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渠道收集信息,及时准确地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第一时间解决发现的问题,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顺利执行。第三,评估机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评估目标管理,让评估标准更加科学、具体。评估要更具导向性和可操作性,遵循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综合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和先进评估技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估实效,让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制度化和科学化。

三、结语

篇7

1 大学生思想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分离及其精致化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横向上被分为了如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负责的思政理论教学;二是学生工作部门开展的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目前,名义上两者是实行共管,在实际工作中却是两条线运行。从事理论教学工作的老师多数仅对授课期间涉及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进行管理;而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老师缺乏理论支撑,观念落后,工作水平有限。当代青年受到高科技的影响,能够多渠道地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学生观念的变化和知识水平的提高都要求 学校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理论修养,将日常的思想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

新形势下,思想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精致化的核心思想是要整合有效资源、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以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格局。融合思想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精化分工机制。教务部门和学生事务部门之间需要明确职责,避免部门间责权重叠、执行交叉,努力做到上下一条线、主从分明。新的分工体系既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完善人格、高尚品德、政治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专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寻找结合点。要促进思想工作和教学工作的交融渗透,需将“全面育人”作为两者的共同目标,此外还要从各个环节探索两者之间的结合点。例如通过加强学风建设将思想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思政和专业老师都有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知识观 ;三是更新评估机制。以往的评估比较粗疏,课堂成绩是教学工作的评估依据,活动成绩是思想工作的评估依据,新形势下的评估机制需要根据各自的新分工建立更加细化的评估体系,只有做到科学、精细的评估才能有效促进两者创新融合。

2 大学生德育工作与智育工作的分离及其精致化创新

《师说》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通俗而言便是“教书育人”,所谓教书即传授科学知识,育人即以自身德行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教育的深化发展,出现教师分工,形成了专门进行道德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智育老师只注重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甚少关注德育。而德育老师只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灌输,未能将思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专业相联系。教师分工是教育深化发展后的先进产物,但由于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精致化的价值导向,未能从细节着手关注德育、智育的具体执行和微观操作,导致本应属于同一育人目标的德育和智育出现分离,破坏了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性。

要形成《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的“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需要从教育的各个环节着手,精致每个教育过程。首先,创新领导体制。大部分高校都是安排一名党委副书记分管学校的德育工作,一名副校长分管学校的教学工作,校长对德育和智育全面负责。但是各部门间缺乏经常化、制度化的沟通交流。领导体制决定了“我向谁负责”、“我有事儿找谁”的工作思维和路线,只有从领导层面进行工作思路的创新、任务分工的细致化才能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其次,明确执行责任。学校从事德育的老师包括:学校领导、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下转第53页)(上接第47页)职政工干部、班主任等。这些老师需要在进行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专业化、精致化。最后,完善考核机制。工作的落实情况需要通过考核评估来检验,需要通过考核结果来激励。要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需要建立系统的、动态的、标准化的考核目标和考核体系。

3 大学生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分离及其精致化创新

篇8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济南大学 方法探析

当前,我们正身处于一个“微”时代的大环境之中,每天更新微博、发朋友圈、创造微话题、发起微公益等,这些微讯息能够真实地反应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工作抓手与平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时代的发展与国情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伴随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从实际出发,紧跟形势,创新方法。

一、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增多,但功能缺乏评估

当前,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与网络时代的革命性突破,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越加普遍,可以说,整个社会都进入了一个“微”时代。这些新兴媒体受到了广大青年大学生的喜爱与追捧,并逐步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行为方式、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为了顺应这股趋势,除了校园网、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飞信平台等常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将QQ、人人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也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加日常化、生活化。然而,尽管教育载体有了几近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功能主要侧重于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或者信息更偏向单向输出。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传播内容的多元化与网络缺乏监管,加上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价值判断,使得教育实效大打折扣,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带来了一定挑战,真正的感染及引导作用缺乏评估。

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调,缺乏时效性与针对性

在我国改革进入攻坚克难关键期、全社会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再次被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的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与国家发展趋势,不断与时俱进。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的速度相对比较迟缓,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时效性。有些高校思想工作教育工作者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的信息内容单调空洞,缺乏新意与吸引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具有转载分享的功能,使得教育内容缺少原创性,没能抓住大学生的眼球。另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偏重于一些大面上的东西,没有就学生思想教育与成长发展中的一些特点和关键问题专门开展教育。大学生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思想与心智尚不成熟,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方面应有针对性的加强。

3. 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与参与度不高

网络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学习态度、生活方式等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截止2013年底,中国的网民达到6.18亿人,居世界首位,其中,大学生可以说是网民群体中非常庞大且重要的一个群体。有数据表明,90后大学生每天平均上网时间为四个半小时。然而,在这平均的四个半小时中,很少会有大学生专门浏览校园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或者参与相关话题的讨论,更有甚者从未关注过这些网站或讯息。这种状况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的路径不畅,大学生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频率也比较低。然而,在网络环境中,青年大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具备个人价值判断与主观能动性,是网络信息重要的传播主体。当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降低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便更多地沦为了一种单向灌输的模式,其内容也很难为大学生所接受,无法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单薄,方法缺乏创新

各高等院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教育形式持非常重视的态度,然而在具体实施中,相关的理论研究、技术探索、评估方法以及专业的人员培训尚存在一定差距。例如,许多具有丰富教育经验且政治理论素质较高的中老年教师,其网络知识技能比较欠缺,而具有较高网络知识技能水平的青年教师则在思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和政治理论方面修养不足。还有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会利用各种交流平台与大学生顺利交流谈心,不能运用网络工具收集分析学生舆论或状态,找不到与青年大学交流互动的交接点。更有甚者自身的法制素养不高,忽视网络道德的践行,对现行的网络法律法规缺乏认知,难以发挥网络文明建设的引领带头作用。另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薄弱使得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工作方法上缺乏创新,永远赶不上学生的脚步,对教育方法学生不感兴趣或者抵触的情绪时有发生。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探析

1. 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相得益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契合时代特点对思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然而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一系列挑战。在信息快速传播但缺乏监管的今天,大学生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得到信息的速度和数量将大大超出教育主体所能掌控的范围,若他们不能及时的将反面信息排除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课堂教育、树立典型、个别谈心等教育方式完成的,这些传统的方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可控性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合适的材料或一些典型的事例在课堂上对教育对象进行特定的信息宣传。为此,只有将思政课堂、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等传统教育方法与网络思想教育新平台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线上与线下的联动,分别二者的不足,相得益彰。

2. 将网络思想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关注点相结合,提高针对性与互动性

大学生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具备独特的成长阶段特点与兴趣喜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把握大学生群体关注的焦点、思想共鸣点以及内心的真实诉求,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一是要着眼于信息的新颖性、丰富性,不能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眼光来看问题,而要从大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二是要重视品牌效应,打造校园主题网站及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知名度,从而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三是要打造顺畅的网络沟通平台,加强交流与沟通的互动性与及时性,面对大学的疑惑与问题,及时地给予解释或者回答,给大学生相对充分的空间来发表自己的诉求。四是要以新奇特的技术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大学生的好奇心较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网络多媒体的使用能力,丰富教育方式。

3. 转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言风格,不照搬条条框框,寓教于乐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学生的自我选择性极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的信息符合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兴趣爱好,大学生才会选择接受,之后认同、内化成为他们的思想意识。然而一提到到思想政治教育,难免使其产生一种抵触的心理,即便是运用新媒体技术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无法避免。究其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给学生一种古板枯燥的印象。为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尊重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平等意识与民主意识,不以居高临下的官方口吻传播信息,或是照搬条条框框枯燥乏味。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时代的敏感度,注重工作方式与语言风格,将青年大学生喜欢的文娱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巧妙结合,使思政工作的风格更加轻松化、生活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

4. 营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环境与氛围,注重实效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社会结构、组织结构以及个人的发展都经历着比以往更加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和不健康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涌现。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致力于营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保持思想先进性与纯洁性,优化教育环境。一方面,要深刻理解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不断涌现出了一系列艰苦奋斗、爱国主义、科教兴国等精神的典型事迹,将这些精神具体应用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其次,要努力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日常小事入手,做细做实,宣传正确的思想意识,倡导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强化正确的舆论导向,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注入传递青春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周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究》,《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1期;

篇9

新公共管理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题指导思想之一,是以建立高效、低廉的政府为主要目的的管理运动,是对韦伯僵化的官僚模式的批判,采用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往往被人们描述为一场追求“三E”(Economic,Effi-ciencyandEffectiveness,即经济、效率、效益)目标的管理改革运动[2]。其理论基础是公共选择理论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模式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政府不再是发号施令的权威官僚机构,而是以人为本的服务提供者;不再是“管治行政”,而是“服务行政”。公民是享受公共服务的“顾客”,政府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尊崇顾客,坚持服务取向,以目标位导向,关注政府项目实施的有效性,行政权力和行为从公共产品、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为第一要务[3]。新公共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把管理建立在对顾客负责,让顾客满意的宗旨,强调事实依据、绩效考评,通过科学公平的程序、步骤以提高组织的效益;新公共管理是一种文化,尊重民众的诉求,倾听服务对象的心声,从而使管理行为更具人性化[8]。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力度不够大,步伐不够快,在面对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时效果很不明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之重、结构复杂、形式多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脱离实际,运作封闭、方法单一、形式主义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在管理理念、组织形式、体制机制、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管理方法等方面都不能完全适应公共管理的要求。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政治教育管理思想落后。

我国大多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理论管理为主,经常是一个年级配备几个辅导员来管理,同时配备了不同专业的班主任、班级干部共同管理班级事物,通常也只是上传下达,只宣传校园通知,强调校纪校规,组织开展传统的陈旧的校园活动。而这种管理单一、强制、命令式,只重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忽视使得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主动性与个性难以体现,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命令主义、强制压服和单向注入,思想政治教育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加上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2004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各类在校生达到2000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2]。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在的大学生在面对开放的世界和迅速的互联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信息储备量增大,与此同时情绪变化复杂,心理活动交错不一,价值观不断变化,他们对世界的人和事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保姆式的教育管理远远不能跟上或者满足他们思想教育的需要。因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应该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做到以人为本,管理不是单纯地去“管”学生,而是服务于学生,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造一个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2.制度组织封闭滞后。

从各大高校的情况出发,每个高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校纪校规和部门组织系统。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高校也是一种公共组织,包括党建工作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教学工作系统、科研工作系统、学生工作系统等,这些系统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形成合理的组织系统以达到高校办学的最大效益。这些组织系统的运作无疑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大有裨益,但其中也不乏“合情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的规定,使高校的思政工作常处于“尴尬的境地”。这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相对封闭,忽视了外部力量因素,即社会和家庭要素。因此,在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把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积极构建高校思想教育的良好组织模式,以便尽快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机制,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细化,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3.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缺乏。

从公关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公共部门要达到实现组织目标,关键在人,人是决定因素,机制是保障。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主要包括领导管理机制、教育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督导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和效果不能令人满意,一个重要原因,是管理机制上存在问题,很多高校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有的虽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机制,但是在机制的运行和落实上还不够扎实有力,尤其是评价机制和督导机制,常是形同虚设。因此,“要建立健全党委统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3],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模式。

三、新公共管理理念下的学生工作创新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部到高等院校,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十分关心和重视。各省各高校先后召开了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总结了过去几十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同时引导和扶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良性轨道发展。在这种大好形势下,高校要把握时机,乘势而上,利用各学科大交融的有力背景,借鉴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学科交叉研究,树立新理念,探索新模式,形成新机制,取得新成效,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

1.确立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运用科学发展,坚持实事求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各级组织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领导。注意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在阵地意识引导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其积极因素,把学生工作目标化为学生自己的目标,最终成为一种自觉意识。

2.构建“一体化”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一个健全的领导体制和完善的工作机制,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决策、管理与实施的一体化。同时把各项工作看成一个服务链,将教育管理服务职能转化为优质的服务提供给学生。分析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制定教育规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全面部署和安排。

篇10

1.研究方法

1.1参与者

选取某大学样本,面向正开设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大一学生,采用海报招募,自愿报名方式,随机挑选60名大学生,男女各半,文理均衡。另选60名为对照组,从进行正常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学生班级里自愿招募随机挑选组成。

1.2实验材料

1.2.1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3](用以评估大学生近期心理健康水平的通用量表)评估被试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强迫、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十个因子水平的状况,本研究采用该量表测试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在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心理健康水平情况。

1.2.2学生课程满意度自评报告,计30条目,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7点计分。

1.2.3“大学生成长训练营”团体辅导方案一份。

1.3实验过程

研究历时一学期,在学期开始即实验开始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分别进行scl-90问卷测试,测试后实验组学生采用“大学生成长训练营”团体方案开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不干预。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再次进行scl-90问卷测试,并填写课程满意度评估报告表。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对两组被试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的前后测,对实验前两组被试的scl-90测试结果做T检验。实验后分别对两组被试的前后测scl-90测试结果进行统计检验。最后对两组被试课程评估反馈表的各项内容做出的满意程度反映,进行统计检验。

2.结果分析

2.1实验前两组被试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结果表明,实验前两组学生scl-90测试无显著性差异,心理健康状况基本相似。

2.2实验后两组被试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后测时两组学生scl-90测试平均数都有所降低,表明团体辅导式的思想政治教学法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法都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T检验结果显示:采用团体辅导式的教学法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前后测差异显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学生前后测差异不显著。前者较后者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幅度较高。

两组被试在实验后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氛围、个人体验、自我成长、实际意义、教师评价七个维度上填写评估反馈表,除教师评价维度,满意度无差异外,其他六个维度,实验组被试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被试。

3.结果讨论与应用意义探析

3.1“团体辅导式”思想政治教育法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学生欢迎度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效性和学生参与度上的结果却不理想,团体辅导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其新颖生动的方法和自由选择的氛围,以及轻松温馨的分享,能更好地发展与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并能促进多元价值观与信息的交流,发展良好的适应行为,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因此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受欢迎程度。

3.2“团体辅导式”思想政治教育法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涉及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系统工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讲授和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方式。课堂教学重在理论知识的串讲;日常的教育管理则关注课堂外学生学习和生活秩序管理,以及对违纪违规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疏导,课堂教育与课外教学管理脱节。团体辅导针对大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主题设计目标,将具有同样目标需求的同学构建团体,在互动、交流和分享中开展理论教育和管理引导,关注学生在主动参与中的互助和成长启迪,以及合理行为的自我疏导,将知识传授和行为引导有机结合。本研究中,实验组学生对团体辅导式教学法在自我成长、实际意义两个维度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传统教学法。

3.3“团体辅导式”思想政治教育法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学上的变革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大多采用各种他教他律,显性教育,问题教育,灌输式的说服教育,缺乏交流互动,活动形式化,教育理想化,有悖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团体辅导除采用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外,可以融合多种新方法,如:角色扮演、表达性艺术、团体游戏、自我报告、交流分享、观点辩论、情境演练等,更重视预防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各高校可以在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上建立学生的团体辅导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地和文化场地,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软硬件的建设和实施。本研究结果充分证实,实验组被试对团体辅导式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教育方法。

3.4“团体辅导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新拓展

“范式”是指科学共同体共同拥有的学术理念、研究传统、理论框架、研究方式、话语体系等[5]。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人本研究范式的转变,互联网、大数据的分享型信息时代,人际交往成为时代主题,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中,是时代的要求,而以群体的人际交往为特征的团体辅导显示出其运用在高校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4.结论与应用实践